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第四講 國家 - ntou ·...

50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 第四講 國家 本講將進一步說明國家的產生方式,國家的管轄,承認,同時也提及屬地與 屬人管轄的架構。並從國家構成要素之一「土地」延伸說明「領域管轄」相關概 念,屬人管轄則併在下一講說明之。 壹、 概述 國際法只定義國家,這樣的規定方式,意味著國家欠缺定義之一,就不是國 家。除原始產生外,國家產生還有分裂、解體、融合與合併幾種方式。 1. 原生=人+土地+政府+主權+對外交往能力 2. 分裂=甲國→甲國、乙國、丙國、丁國 甲國仍存在,乙國、丙國、丁國具備國家的定義。 如: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解體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 拉脫維亞與土庫曼等國。 分裂的過程中,母國得以武力鎮壓欲分裂的「國」!不違背禁止使用武力原則!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Aug-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

    第四講 國家

    本講將進一步說明國家的產生方式,國家的管轄,承認,同時也提及屬地與

    屬人管轄的架構。並從國家構成要素之一「土地」延伸說明「領域管轄」相關概

    念,屬人管轄則併在下一講說明之。

    壹、 概述

    國際法只定義國家,這樣的規定方式,意味著國家欠缺定義之一,就不是國

    家。除原始產生外,國家產生還有分裂、解體、融合與合併幾種方式。

    1. 原生=人+土地+政府+主權+對外交往能力

    2. 分裂=甲國→甲國、乙國、丙國、丁國

    甲國仍存在,乙國、丙國、丁國具備國家的定義。

    如: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解體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

    拉脫維亞與土庫曼等國。

    分裂的過程中,母國得以武力鎮壓欲分裂的「國」!不違背禁止使用武力原則!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

    3. 解體=甲國→A 國、B 國、C 國

    甲國不再存在,A 國、B國、C 國具備國家的定義。

    如:南斯拉夫(聯邦)解體為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

    哥維納、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

    小常識

    南斯拉夫解體時,科索沃是在塞爾維亞的管轄。後來科索沃主張獨立,過程引發國際法學者

    的討論。國際法院認為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過程,並沒有違反國際法1。但部分國家並不承

    認科索沃是個國家。

    4. 融合=乙國+A 國=乙國

    A 國不再存在。乙國為存續國,如公司併購的吸收合併。

    如 1990 年 5 月 22 日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葉門

    民主人民共和國為存續國家。

    融合不是兼併。若乙國是兼併 A 國,其結果違反禁止使用武力原則(強行

    法),並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1 參見:http://www.unmikonline.org/Documents/GA64298.pdf

    http://www.unmikonline.org/Documents/GA64298.pdf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

    5. 合併=丙國+B 國+C 國=戊國

    丙國、B國、C 國都不存在,戊國為新國家。如公司併購的新設合併。

    如: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合併越南共和國(南越)成為越南社會主義共

    和國。

    國家的產生與消滅都不能違反國際法。如:乙國以武力將 A 國兼併為國土一

    部分,因為 A 國並非出於自願,且使用武力兼併他國違反《聯合國憲章》第 2

    條,並不符合國際法。

    貳、 國家的領域管轄

    領域管轄的基礎來自於領土。未建立領土管轄之前,主張領海與領空都是幻想。

    一、建立領域管轄的方式

    建立領域管轄的方式就是取得領土的方式。傳統取得領土的方式有先占、時

    效、添附、轉讓、征服。

    (一)先占

    先占是國家在無主的土地或被拋棄的土地建立管轄。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

    歸納國際司法組織的判決,先占應符合:

    1. 行為主體為國家或國家授權的私人。

    2. 客體為無主的土地或被拋棄的土地。

    3. 先占範圍僅於有效占領,不能主張連帶占領可能發現,但尚未發現

    的土地。

    4. 國家應繼續實施有效管轄。

    5. 先占國應正式通知他國。

    α:先占的事實呈現一種原始或初步的權利,但先占絕不是發現的唯一根據。

    β:先占的對象可以是無主,也可以是曾有國家有效管轄(統治),當原國家拋棄其主權時,該

    地立即成為無主地。

    γ:無主並非指無人居住,而是土地上的這群人並未建立社會或政治統治組織。

    ρ:以先占的方式取得領土後,必須搭配有效實施的管轄,才能被認做有效建立主權。

    在當時的歐洲國家根本不承認歐洲以外的「國家」是國家,這樣歐洲國家才可以進行領土擴張!

    1928 年常設仲裁法院《帕爾瑪斯島仲裁案》

    帕爾馬斯島,或稱棉加斯島(Miangas),離菲律

    賓 Cape San Augustin 約 48 浬,離荷屬東印

    度 Nanusa 約 51 海浬。

    1677 年,島上的土著居民與「荷屬東印度公司」

    簽署建立宗主權的協定,成為「荷屬東印度公

    司」的一部分。

    1898 年美西戰爭後,西班牙於美西《巴黎和約》

    同意將菲律賓群島及附近島嶼割讓給美國,並

    央帕爾馬斯島劃在割讓的範圍。美國認為該島

    1. 在當代國際法上,國家取得領土主權的

    最重要因素是「持續性」,即持續和平穩

    地行使領土主權。

    2. 國際法有關發現和取得無主地或土著居

    民的地區的法規則,於 19 世紀末產生變

    動。即:占領必須有效,有效占領才能

    產生領土主權。發現不產生確定的主

    權,只產生一種不完全的權利。國家發

    現無主地後,必須在合理期間內,有效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5

    已隨同菲律賓群島割讓。美國將此和約通知荷

    蘭政府後,荷蘭政府沒提出反對。

    美國駐地將軍在 1906 年視察時,發現島上懸

    掛荷蘭國旗。美、荷政府開始進行外交交涉。

    因談判無效,兩國於 1925 年 1 月 23 日簽定仲

    裁協議,將爭端提交常設仲裁法院解決,同意

    選派常設仲裁法院院長獨任仲裁人。

    占領所發現土地。有效占領是對在該地

    及其上之人給以最低限度保護行為。

    3. 西班牙雖然在 16 世紀先發現帕爾馬斯

    島,但沒有對該島實行有效占領,也沒

    有行使主權的舉動。

    4. 另地理連續性的(連帶發現)沒有國際

    法根據。自 1677 年起,荷蘭占領該島

    後,便持續對該島行使國家權力。

    5. 所謂持續,是就整個歷史時期來說的,

    中間不可能沒有間斷。如,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荷蘭在該島上的國家行為比

    較少,但這不影響它的持續性。因為對

    於一個遙遠和只有土著居民居住的小島

    來說,不能要求經常的行使國家權力。

    6. 不必追溯到遠古時期證明主權的存在,

    而以 1898 年簽訂《巴黎和約》時為主。

    因為此時荷蘭的有效占領,正證明爭端

    發生時,該島仍然是荷蘭的領土。況且

    荷蘭對該島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中,西

    班牙或其他國家都沒有提出過反對,足

    見其管轄行為具有持續的表徵。因此,

    先發現的西班牙並未取得該島的主權。

    7. 在美西《巴黎和約》簽訂和生效時,或

    本爭端發生時,該島一直是荷蘭的領

    土。西班牙無權把它所沒有的權利割讓

    給美國,美國作為西班牙權利的繼承國

    也無權以《巴黎和約》的割讓為由,主

    張取得該島的主權。荷蘭對《巴黎和約》

    的反應,不影響其對帕爾瑪斯島的主

    權,也不構成荷蘭對此割讓的默認。

    1. 本案確立先占是傳統國際法所謂五種取得領土方式之一。

    2. 先占有兩個要件,一是佔領的客體必須是無主地;二是有效占領。本案仲裁人認為無主地

    就是沒有居民,或只有土著的地方。

    3. 發現無主地的效果是根據發現時的有效國際法。(時際法)

    4. 地理鄰近性不是確立主權的法律依據。決定島嶼的主權不受地理遠近的影響。國家對靠近

    其海岸的外國島嶼,無權以歷史或地理的理由,主張主權。

    5. 地理的鄰近性,可能為某些國家創造有利條件,但出現歸屬爭議時,只能由有關國家的協

    議解決。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6

    Ω:時際法的目的是使法律狀態穩定。

    Γ:在國內法領域,可解讀為關於法律之時的效力。即法律關係介於新法與舊法雙方之關係之

    際,決定應適用新法或舊法之法律。為解決法律之時的衝突,一般依法律不溯既往原則。

    行為人之行為在如行為時,屬於適法行為,爾後法律變更,使該行為成違法行為,仍不得

    溯及既往,加以處罰。若為行為時,已有法律規範行為之效果(舊法),而所變更之法律

    (新法)對行為人有利(如科刑較輕),(新法)自得溯及適用。

    Σ:在國際法領域,同樣是遵循法律事實應以與之同時的法律,判斷權利歸屬,法律無溯及力

    原則。故權利產生時,應依循行為時,或以關鍵日期的國際法,事實與證據為判斷。然而,

    該權利是否持續存在,必須根據國際法的發展為判斷。

    1931 年常設國際法院《東格陵蘭法律地位案》

    挪威政府於 1931 年 7 月 10 日公告,從北緯

    71°31 到北緯 75°40 的東格陵蘭地區為無主

    地,挪威政府擁有主權。

    丹麥隨即提出抗議,認為這些土地在挪威佔領

    時期是隸屬於丹麥王室,丹麥王室對整個格陵

    蘭長期,連續平穩地行使主權,在此爭端發生

    前,沒有任何國家反對過,因此不能為別的國

    家佔領。

    丹麥根據常設國際法院規約的強制管轄條款

    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判決挪威的公告是違法無

    效。

    法院認為

    1. 1931 年 7 月 10 日之前,沒有任何國家

    對丹麥的格陵蘭全島的主權提出異議,

    丹麥連續不斷地和平穩地在該地行使著

    主權。

    2. 自 1380 年開始,丹麥和挪威結為政合國

    時2,丹麥國王即已擁有格陵蘭的主權。

    其後的事實,證明丹麥對整個格陵蘭,

    包括東格陵蘭實行著有效統治的領土主

    權。

    17 世紀初,丹麥曾派探險隊到該島,並排斥

    外國人在該地區的經商活動。

    1721 年,丹麥在該島建立殖民地,顯示行使

    主權。

    根據 1814 年簽訂的基爾條約,丹挪政合國把

    挪威割讓給瑞典,格陵蘭依然屬於丹麥,它繼

    續行使著權力。

    1863 年丹麥發佈了一系列的關於授予英國人

    泰勒在格陵蘭東岸從事貿易、狩獵和開礦的專

    屬權的特許文件。

    2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締結條約,尊單一君主為法定代表人,並制定共同的憲法,形

    成一個新的國際主體(Real union)。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7

    國際法的禁反言:某國承認他國特定領土的權

    利,他國也信賴此承認而有特定作為,某國不

    得事後否認該承認。

    1915 年至 1921 年間,丹麥政府向外國發函,

    請求承認其對格陵蘭主權的效力。1921 年 5

    月 10 日還頒佈法令加強對格陵蘭的統治。

    3. 另外,挪威的外交大臣於 1919 年 7 月

    22 日在接見丹麥公使時曾口頭聲明『知

    悉』,並記錄在案。表示挪威政府不阻撓

    丹麥擁有的格陵蘭的主權,不佔領格陵

    蘭的一寸土地。法院認為(根據禁反言

    原則)聲明對挪威有拘束力,挪威有不

    異議丹麥有格陵蘭島的主權的義務。

    國內法的禁反言是從誠信原則而來

    誠信原則包括三個主要內涵,一是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二是禁反言;三是權利失效。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係指權利人權利之行使,應就權利人因權利行使所能取得之利益,與他人

    及國家社會因其權利行使所受之損失,比較衡量以定之。

    禁反言(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 Estoppels),係指法律禁止權利人行使權利時,前

    後行為矛盾。

    權利失效,係源自公法上誠實信用原則之制度,係指實體法或程序法上之權利人,於其權利成

    立或屆至清償期後,經過長時間而不行使,義務人依其狀況得推論其已放棄權利之行使者,該

    權利雖未消滅,亦不得再行使。

    1953 年國際法院英法海峽群島案

    敏基埃島與艾克麗斯島位於英吉利海峽,小

    島的自然環境常用作為漁民的避風所,不適國際法院表示

    3:

    3 T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 / United Kingdom), pp. 50-53, November 17, 1953,

    http://www.icj-cij.org/docket/files/17/2023.pdf.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8

    合人類居住。

    長久以來,英、法兩國均認為小島為本國領

    土,但未明確界定,兩國也未曾產生重大衝

    突。

    19 世紀時,雙方開始有主權爭執。

    二戰後,兩國認為有必要解決領土歸屬問

    題。

    1950 年 12 月 29 日,兩國簽訂特別協定,

    將該案提交國際法院審理。

    審理過程中,兩國均提出古代權利(ancient

    title)與原始權利 (original title)作為主

    權的根據。

    1. 遠古時期的歷史文獻或活動,如:古代權利

    或原始權利作為主權的根據,都無法明確證

    明其真正意涵。

    2. 直接與占有島嶼有關的直接證據,才具有決

    定性。

    1975 年國際法院《西撒哈拉案諮詢意見》

    西撒哈拉位於非洲西北海岸,與摩洛哥、茅利

    塔尼亞和阿爾及利亞接壤。

    1886 年起,西班牙即將之視為保護地,於

    1958 年將西撒哈拉劃為省。

    1963 年起,聯合國通過多項大會決議,重申

    《非殖民化宣言》所有的自決權,要求西班牙

    確保西撒哈拉人民民族自決。

    1966 年起,西班牙於依據《聯合國憲章》與

    決議,執行去殖民化。

    1973 年,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波利薩里

    奧陣線)成立,決定以武裝衝突爭取獨立。同

    年,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主張西撒哈拉為該國

    領土。

    摩洛哥於 1974 年 9 月 23 日建議西班牙,共

    同把爭端提交國際法院,但為西班牙拒絕。

    聯合國大會於 1974 年 12 月 13 日通過第

    3292 號(XXlX)決議,請國際法院對西撒哈拉

    國際法院先基於帕爾馬斯島仲裁案說明先占

    兩個基本要件。再進一步以「時際法」為基礎,

    將「本案事實」分別涵攝於無主地與有效管轄

    兩要件。國際法院認為:

    1. 西撒哈拉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始於西班

    牙在 1848 年宣佈保護西撒哈拉時。所

    以,必須根據 1848 年有效的國際法,解

    釋無主地。(時際法的運用)

    2. 無主地是無主的土地或被拋棄的土地。

    凡有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有組織的部落或

    民族居住的土地,不能認為是無主地。(涵

    攝與解釋)

    3. 有效佔領,是持續和平穩的行使國家權

    力。發現一塊土地,只產生初步權利,

    必須長時間的持續和平穩的行使國家權

    力,才能產生主權。(涵攝與解釋)

    4. 西撒哈拉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時,其上有

    組織的部落民族居住,部落擁有首領,

    並非無主地。(涵攝與解釋)

    5. 在這種(土地上有社會和政治組織的部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9

    問題發表諮詢意見。

    一、西撒哈拉為西班牙殖民地時,是否為無主

    地?

    二、如第一個問題的答覆是否定的,該領土與

    摩洛哥王國以及與茅利塔尼亞之法律關係。

    落民族)情況,不能利用先占取得領土

    主權,只能和當地統治者的協議取得。(結

    論)

    6. 西班牙國王在 1884 年 12 月 26 日命令

    顯示,西班牙國王是根據西班牙與當地

    部落首領達成的協議,取得西撒哈拉的

    保護權,故西班牙與西撒哈拉的關係,

    並非先占。(結論)

    Σ:國際實踐認為,國家對無主土地的最初發現,只能產生一種初步的權利,不能作為合法所

    有依據。國家提出之有關先發現之證據,必須具有「直接性」,直接證明發現無主土地後,

    是基於有統治的意圖,行使實際的管轄。

    (二)時效

    時效取得他國領土是出於「安定與秩序」的考量4。

    Γ:時效與先占不同之處在於,先占是佔有無主之地,而時效則是非法佔有他國的領土。

    某個國家非法佔領他國家的領土,經過一段期間有效且繼續和平實施的管轄,

    而他國默示且不提出抗議時,領土擁有權便自動轉讓給佔領國。至於應如何解釋

    4 Jennings and Watts, Vol.1, parts2-4, p.698.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0

    「一段期間」,通常是由個案來認定。

    Σ:時效取得他國領土,是出於安定與秩序的考量,所創建的領土取得方式。其法律要件是在

    領土國「默示同意」他國「非法」在爭執領土上行使管轄的事實,產生「合法」的結果。

    若領土國抗議,他國就不能以時效作為取得領土的理由。

    1959 年《比利時訴荷蘭某些邊境領土案》

    (Case Concerning Sovereignty Over Certain Frontier Land)

    根據所屬王室,某荷比邊境城分成荷屬和比屬

    市區。兩市區當局自 1836 年至 1841 年起,

    記載市區記錄,以劃分兩市區間的界限。

    1839 年比、荷分離時,雙方設立邊界混合委

    員會以確定兩國邊界。

    1843 年兩國締結邊界條約,該條約第 14 條規

    定,市區村莊道路都維持現狀。同年,兩國締

    結新的邊界條約,附件第 90 條之邊界圖形記

    錄,逐字抄錄兩市區 1841 年間的市區記錄,

    並附有邊界地圖。

    比利時根據邊界圖形記錄內之市區記錄,主張

    所爭議的兩塊土地歸屬於比利時。

    荷蘭認為:

    1843 年的(新)邊界條約僅承認當時現狀,

    而當時現狀必須根據現行市區記錄決定。根據

    市區記錄,爭議的土地屬於荷蘭。

    荷蘭事後將市區記錄和邊界記錄相較,發現邊

    界條約內確定主權歸屬條款有誤,應認定無

    效。

    自 1843 年起,荷蘭一直對這兩塊土地行使主

    權,已取代比利時根據邊界條約,對這兩塊土

    地享有的法律權利。

    1957 年 3 月 7 日,比利時與荷蘭簽訂特別協

    定,將兩國邊境這兩塊土地的主權問題提交國

    際法院解決。

    國際法院關於時效取得的見解為:

    1. 一國若佔領另一國領土達相當長時間,

    而後者對此佔領未提出異議,則該國即

    取得該領土。

    2. 占領時,所為之徵稅,戶籍與婚姻登記,

    或軍事普查,或行政機關相互協力作

    為,都認作主權行使的證據。

    3. 異議,可以是積極的外交抗議,也可以

    是行使國家管轄具體措施。

    4. 己方雖將行使主權的結果通知對方,因

    己方違反邊界條約在先,即便對方未即

    時異議,己方之行為仍不足以取得該地

    之主權。

    本案法官認為時效制度完全抵觸國家主權原則,不應適用於國際法。即便經過 50 年的有效且

    繼續和平實施的管轄,仍不能作為取得主權之理由。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1

    小常識5

    歷經多年協商,荷蘭與比利時 2016 年 10 月 28 日

    完成協議簽署,交換兩國領土畸零地,以讓兩國國

    土能更為完整,也證明領土重劃是可以透過和平方

    式解決。

    (三)添附

    添附是指領土因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增加。

    添附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自然作用而形成的新土地,如自然堆積形成漲灘

    和三角洲,新生島嶼和廢河床,使該國領土基線外移,從而領土擴大6。一是由

    於人為作用而造成土地增加,即沿著河流或沿著海岸線而建築的堤堰、防波堤、

    圍堤等。如果在界河一方以「人工」築堤而影響界河原來的分界線,則非添附。

    在陸地進行人工添附通常不會招致他國非議。但在爭議海域內進行人工造陸

    (吹填工程,以礁造島)擴大海域管轄,易生爭端。

    5 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

    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

    %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

    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

    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

    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

    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 6 The Anna case, 1805, in Peter Malanczuk, Akehurst’s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Routledge, 1997, p.151.

    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twitter.com/vpkivimaki/status/682256663945031680/photo/1?ref_src=twsrc%5Etfw&ref_url=https%3A%2F%2Fwww.hk01.com%2F%25E5%259C%258B%25E9%259A%259B%2F359%2F%25E7%2584%25A1%25E9%25A0%25AD%25E5%25B1%258D%25E6%25A1%2588%25E6%258F%25AD%25E7%2581%25B0%25E8%2589%25B2%25E5%259C%25B0%25E5%25B8%25B6-%25E8%258D%25B7%25E8%2598%25AD%25E6%25AF%2594%25E5%2588%25A9%25E6%2599%2582%25E6%2593%25AC%25E6%258F%259B%25E5%259C%25B0%25E9%2587%258D%25E6%2595%25B4%25E9%2582%258A%25E7%2595%258C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key=Malanczuk%2C%20Peter&f=author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2

    小常識

    在早期處理南北極問題時,部分國家曾基於添附此自然事實,延伸為「鄰地原則」或「腹地原

    則」作為法律主張的依據。因地區的自然特性,南北極無法實施「有效佔領」,故此法律主張

    多被揚棄。有學者又將之變化成地理的鄰近性,改主張之「扇形原則」,以利其主張管轄「無

    主地」。無論如何,「鄰地原則」,「腹地原則」與「扇形原則」都未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取得領土

    之方式。

    (四)轉讓

    從法律面而言,轉讓是由領土所有國「合意」根據「處分條約」將其領土轉

    移給另一個國家。轉讓的實踐方式:割讓,買賣,交換與贈與7。

    從時間序而言,處分條約生效後,相關國家必須將領土轉讓。故領土轉讓分

    成兩個階段,先由某國撤回管轄,再由他國建立管轄。

    小常識:可參考中英移轉香港管轄的升降旗過程。

    Ω:若單方聲明放棄領土,是產生領土喪失的效果,不產生轉讓移屬的效果。

    割讓可以分為強制性與非強制性,強制性割讓一般是戰爭的結果,而且是無

    代價的領土轉移,如 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以《馬關條約》要求中國清

    7 1875 年於日本以庫頁島與俄國交換千島群島。1850 年英國將 Erie 湖之 Horse Shoe Reef 贈

    與給美國。參見:彭明敏,國際公法,第 228 頁。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3

    政府所轄之遼東半島及所屬諸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

    本的義務。現代國際法禁止強制割讓領土。

    1895 年中日馬關條約

    第一條: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清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第二條:下列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讓與日本。

    一、遼東半島。

    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群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

    之間諸島嶼。

    第三條:兩國各選派官員依據粘附本約之地圖,共同踏勘並確定遼東半島之劃界。

    第四條:清國支付日本賠款 2 億兩白銀(約 3 億日圓)。

    第五條:割讓土地內居民能任聽其遷移界外與變賣資產,唯條約批准 2 年後該地的居民酌宜視

    為日本臣民。

    第六條:清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清

    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第七條:日本在 3 個月以內撤回中國領土內之日軍。

    第八條:清國承認日本佔領山東省威海衛三年,待中國還清賠款後才交還,如果費用支付不全,

    日軍不撤回,日軍軍費由中國負擔。

    第九條:清國對日本人俘虜,不可虐待處刑,也不可對協助日軍的清國人士處刑。

    第十條:條約批准日開始,停止交戰。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 28 年(1895 年)5 月 8 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

    十四日生效。

    中英南京條約

    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不和之端解釋,息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

    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

    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里布;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欽奉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

    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

    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

    一、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

    佑身家全安。

    二、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回所屬家眷,寄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4

    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

    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例,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三、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願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

    料。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欽差大臣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將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

    以為贖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銀六百萬圓償補原價。

    五、凡英國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准其嗣後不必仍照

    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

    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圓,作為商欠之數,由中國官為償還。

    六、欽差大臣等向英國官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一千

    二百萬圓,大皇帝准為償補,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在各城收過銀兩之

    數,按數扣除。

    七、以上酌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圓:

    此時交銀六百萬圓;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圓,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圓,共銀六百萬圓;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圓,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圓,共銀五百萬圓;

    乙巳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圓,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圓,共銀四百萬圓;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圓。

    倘按期未能交足,則酌定每年每百圓應加息五圓。

    八、凡系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皇帝准即釋放。

    九、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之邑居住者,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侍候英國官人者,

    均由大皇帝俯降諭旨,謄錄天下,恩准免罪;凡係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挐禁者,亦加恩釋

    放。

    十、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

    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

    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徧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照估價則例若干,

    每兩加稅不過某分。

    十一、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中國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

    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覆用劄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

    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奏明字樣。

    十二、俟奉大皇帝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准交之六百萬圓交清,英國水陸軍士當即退出

    江寧、京口等處江面,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

    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島、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住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

    前議各海口均已開關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占據。

    十三、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俟大臣等分別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硃、親)筆

    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

    繕二冊,先由大清欽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各為君上定事,蓋用關防印信,

    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礙矣。要至和約者。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5

    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國記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寧省會行

    大英君主皋華麗船上鈐關防

    (五)征服

    征服是指在戰時以軍事力量佔有敵國的領土。《憲章》第 2 條明文規定,任

    何國家不得使用武力侵犯他國的領土完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 52 條也規

    定,使用武力締結的條約無效。因此,征服已不再是取得領土的合法方式。如

    1967 年以阿戰爭以色列曾以武力侵佔大片阿拉伯領土,1990 年伊拉克武力吞

    併科威特的事件,說明武力取得其他國家的領土,已不是合法取得領土的方式。

    當國家無法已征服取得領土時,有論者試圖開闢一條新道路,不過,哪一說有理呢?

    當國家無法已征服取得領土時,可以透過「承

    認」加以補正。

    論者的意思是透過他國的「承認」,補正取得

    領土的瑕疵。只要符合下列要件:

    1. 被征服國應明示承認示。

    2. 第三國應以法律承認。

    征服所得的領土,便補正其法律地位。

    可是

    征服是國際法所禁止的行為,征服所得的領土

    為無效。無效的法律效果是自始、當然、確定

    無效,何來補正?

    況且,領土取得哪有除去該部分亦可成立者,

    則其他部分,仍為有效的情況?

    二、 無法建立領域管轄之地

    1. 北極

    2. 南極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6

    3. 深海底

    4. 外空星體

    地球這麼大,國家那麼多,地球上必然有無法建立國家管轄之地。對於這些無法建立管轄之地,

    國際社會是以「人類共同遺產」稱之,要求各國不得對之主張「主權」,必須基於「和平」或

    「科學研究」之目的,利用「人類共同遺產」。

    三、領域管轄的劃分

    國家領域管轄的劃分,是以領土為基礎。因為國家沒有領土,就無所謂領海

    與領空的存在。

    國家領域管轄意指國家在此領域內,得基於對內最高性,就處於領域範圍內

    的人、物及事件行使屬地管轄權。即所謂:屬地管轄。國家領域管轄也指國家在

    行使屬地管轄時,得基於對外排他性,要求他國不得侵犯其領土。

    表 國家管轄的客體

    概念 客體

    領土 國家疆域內的陸地 大陸,大陸附屬的島嶼

    或群島所構成

    國家管轄的基本要素。領土

    可因疆界調整,買賣,交換

    或其他原因而改變。

    底土 領土與領水的地下土

    層。

    國家可管轄的底土深

    度,尚無定論。有認為

    以當代科技可達的深

    度,也有以地心為標準。

    與領土具有不可分割的關

    係。

    領海 在國家主權支配下,位 內水與領海。 與領土具有不可分割的關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7

    於陸地疆界之內,或與

    陸地相連一定寬度的海

    域。

    內水包括湖泊、內海,

    河流河口,港口和海峽

    在內的水域。

    領海是連接沿岸國海岸

    一定寬度的海域。

    係,隨領土變更而變更。

    領空 位於一國領土與領水之

    上,處於國家管轄內,

    一定高度的空間。

    目前仍無法確定領空的

    最高高度。目前是以空

    氣空間與外層空間的分

    界定之。

    (作者自製)

    須注意,國家行使領土主權時,不能損害別國的領土主權。國家利用邊境領

    土或在海域活動時,應遵守有關國際法規則或條約義務的規定,尤應注意「善鄰

    原則」以免損害鄰國。

    基於「善鄰原則」,國家利用本國邊境地區土地,不得使對方國家的利益遭

    受損害。不得在邊境地區設立可能對他國境內動植物、空氣或水源造成污染的工

    廠,或從事可能造成污染的活動。國家亦不宜在邊界地區設立靶場,或進行任何

    可能危及居民及財產安全的武器試驗或演習。如遇邊境地區森林火災,國家應盡

    力撲救並控制火勢,不使火災蔓延到對方境內。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8

    α:1963 年拉弩湖案(Lake Lanoux Arbitration)中,仲裁庭認為上游國家不應變更水量造

    成下游國家受損。

    β:1949 年科甫海峽案(Corfu Channel Case),認為無論是戰時或平時,某些國家行為不

    能抵觸基本人性考量,如不應使用領土對抗他國海上通航自由權利。

    γ:1972 年《斯德哥爾摩宣言》第 21 條:按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各國有按自己的

    環境政策開發自己資源的主權;並且有責任保證在它們管轄或控制之內的活動,不致損

    害其他國家的或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的環境。

    π:Caroline 號案:美國不能防止領土成為顛覆外國政府陰謀活動的基地,實構成不法行為,

    英國採取自衛行動具有正當性。

    崔爾煉製廠仲裁案8(Trail Smelter Arbitration (United States v. Canada), 1938/ 1941)

    崔爾煉製廠位於加拿大哥倫比亞河旁,煉製過

    程產生的的二氧化硫氣體,隨雨水從哥倫比亞

    河流過通界到美國華盛頓州,造成該州遭受大

    規模損害。美國政府對加拿大政府提出抗議,

    於 1928 年 8 月 7 日提交爭端至「美加國際聯

    合委員會」(International Joint Commission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以茲解

    決,但未見成效。

    其仲裁理由指出國家應有責任防止因其領土

    上所產生對他國之人及物的污染損害。

    依據國際法原則和美國法律,任何國家沒有權

    利或允許以這種使用方式使用其領土,以致煙

    霧對他國領土,或領土上的人與財產造成損

    害,並有明確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後果的嚴

    重性。

    2010 年國際法院《烏拉圭河紙漿廠案》--與國際河流有關的案例

    Case Concerning Pulp Mills on the River Uruguay (Argentina v. Uruguay)

    2006 年 5 月 4 日,阿根廷就下列爭端對烏拉

    圭提起訴訟:

    烏拉圭違反雙方於 1975 年 2 月 26 日,簽

    署《烏拉圭河章程》(下稱:1975 年章程)。

    1975 年章程旨在建立必要的共同機制,充分

    合理使用構成兩國共同邊界的河段。

    烏拉圭政府違反條約規定的事先通知協商程

    序,單方面批准在烏拉圭河沿岸建立兩個紙漿

    廠。

    烏拉圭則稱本國修建紙漿廠的行為符合《1975

    年章程》和國際水道法,紙漿廠有權繼續運

    營,且其還有權就大橋堵塞期間的貿易與旅遊

    業損失獲得賠償。

    烏拉圭同樣要求國際法院採取臨時措施,令阿

    根廷撤除對大橋的封鎖。

    8 United Nations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l Awards 3 (1947), at p.1905;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33 (1939), at p.182.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35 (1941), at p.716.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19

    烏國單方環境影響評估,違反事先通知程序,

    有關保護水生環境和防止污染,保護生物多樣

    性和魚類以及共同合作以防止污染等義務。

    烏拉圭允許紙漿廠的興建及運營,對烏拉圭河

    及其環境構成威脅,可能損害烏拉圭河水的品

    質,將嚴重影響烏拉圭河的環境及生態,並造

    成利用烏拉圭河水的阿根廷人民和動植物的

    健康風險,造成巨大的跨界損失。甚至損害阿

    根廷憑藉烏拉圭河取得的觀光利益。

    阿根廷引《1975 年章程》第 60 條第 1 項

    為法院管轄的依據。該條款規定,任何一方均

    可略過談判程序,直接將關於解釋或實施《章

    程》的任何爭端提交法院。

    在遞交起訴書的同時,阿根廷還請求指示臨時

    措施,請法院命令烏拉圭在法院作出最後裁決

    之前,暫停批准建立紙漿廠和所有建築工程,

    與阿根廷合作保護和養護烏拉圭河水環境,並

    避免違反《1975 年章程》而採取可能加劇爭

    端或使爭端更難解決的行動。

    2010 年 4 月 20 日國際法院對此案作出如下判決:

    1. 無法將水污染以外的其他污染,納入本案管轄的範圍,也無法將其他國際環境條約或原理原

    則,作為本案應適用的規範。

    2. 程序義務,法院以 13 票對 1 票,認定烏拉圭的行為已違反《烏拉圭河規約》第 7 條所規定

    的應事先通知烏拉圭河聯合管理委員會(CARU)及阿根廷的程序義務。

    3. 實體義務,國際法院認定烏拉圭基於《1975 年章程》第 41 條保護烏拉圭河及周邊環境的

    義務,應在許可紙漿廠建造及營運前進行環評。法院以 11 票對 3 票,認定烏拉圭僅以國內法

    規定程序所作的環評,以及紙漿廠建造及營運後對烏拉圭河所產生的影響,尚未違反其對必須

    保護烏拉圭河及周邊環境的實體義務。

    4. 國際法院駁回阿根廷恢復原狀及損害賠償的請求。

    Σ:事先通知義務是基於風險預防的考慮,透過必要的合作與協商,將利用天然資源時,可能導

    致的不利影響,最小化。換言之,事先通知義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也是判斷環境影響與

    或減少損害風險的基礎。因此,擬採取可能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措施的國家,應事先通知可

    能受影響的國家,在等待答覆期間,沒有被通知國的同意,不能實施或授權實施計畫中的

    措施。

    Ω:國際法院在《烏拉圭河紙漿廠案》解釋事先通知義務的內容,與《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0

    約》一致。基此,國家在非航行利用本國境內的跨界水資源時,有義務事先通知對他國可

    能有重大不利影響的計畫和措施。

    Τ:事先通知與協商合作都是貫徹公平利用原則和預防重大損害原則。此意味著,事先通知義務

    隱含著協商期間的不得建設義務。因為共用資源的利用者需要慎重考慮國家間合作,並遵

    循預防重大損害原則,不能僅考慮沿岸國對資源的主權。

    Φ:須注意,事先通知不等於通知即取得同意,亦不意味著反對國有實質的否決權。

    四、劃分領域管轄的方法

    領域劃分是確定陸地的歸屬後,才開始劃定相鄰國家的國界線,確定國界才

    有確定的管轄範圍。

    國界又稱邊界,除確定一國領土範圍外,也區隔他國,公海與外空的界限。

    國界是條擬制線,通常會利用山脈或河流(自然地形),或以人為幾何線段,如

    經、緯線劃定界限,有時則參考歷史事實劃定邊界。

    α:界河是流經兩國之間並作為兩國領土分界線的河流。界河沿岸分屬兩個國家,其水域也由

    沿岸國進行劃分,多依主航道或河道中心線為界。

    β:界河分屬沿岸國家的部分為該國的領土,各國在所屬水域行使管轄權。界河兩國邊境居民,

    在歷史、宗教、習慣、生活等有較密切關係,相鄰國家通常就前述事項或小額貿易,協議

    給予雙方互惠。

    γ:以河流或湖泊為界的國家,通常以協議處理水資源利用,捕魚與環境保護等資源利用事項。

    1. 沿岸國對水資源有共同的使用權,但一國在使用界水時,不得損害鄰國的利益。如不

    得採取可能使河流枯竭或氾濫的措施,更不得單方故意使河水改道。

    2. 漁民只能在靠本國側的水域捕魚。

    3. 相鄰國家在水/流域上享有平等的航行權,船舶在航行時,應該具有明顯的國籍標誌。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1

    除遇難或特殊情況,未經允許,一方船舶不得在對方靠岸停泊。

    4. 一方如欲在水/流域上建造工程設施,如橋樑、堤壩等,應取得另一方的同意。

    無論陸地或海洋的劃界,通常會經過「劃界的準備」,「劃定」,「執行」三個

    階段確定國界。以陸地為例,劃界流程大致如下:

    1. 簽署草約(聯合聲明)說明規定邊界的位置和基本走向。

    2. 根據草約聯合實地勘界,草擬界標位置。

    3. 製作附件檔案,包括邊界地圖、議定書、國家證明象徵等。

    4. 經過雙方批准條約後,正式簽署條約。

    5. 根據條約內容放置界標,設立檢查點。

    6. 事後發現界標出現毀損變動,應盡速通知另一方,在雙方代表在場的情

    況,修復或重建。

    7. 國家有責任懲罰移動、損壞或毀滅界標的行為。

    歷史事實或傳統習慣邊界是歷史演變的結

    果,反映有效管轄的事實,但無法證明主

    權歸屬。

    就性質而言,傳統習慣邊界可視為默示的

    協議(無書面的意思表示合致),較易發

    生領土爭端。

    所以,簽訂條約確定邊界是利於減少爭端。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2

    五、領域管轄的變動

    傳統的取得領土方式亦同時為領土(域)管轄變更的方式。

    某領土被先占、被時效取得,或國家以條約交換,或「事實上消滅」都是管

    轄變更的法律方式。下列為現代國際法變更管轄的法律方式。

    1. 公民投票9

    某領土居民自主投票,決定領土歸屬。此投票必須反應當地居民的真實意願。

    目前對於以公民投票決定領土變更與歸屬必須符合有合法與正當的理由,無外國

    之干涉,在聯合國監督三個要件。

    凡爾賽合約第 88 條曾出現「上西利西亞」(Upper Silesia)的人民得投票…

    小常識

    蘇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俗稱的英國)下屬的組成國。外交、軍事、金融、總

    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

    治。2014 年曾舉行「蘇格蘭是否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的公民投票。

    9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頁 494。指有關國家在符合國際法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有關條約或

    國內法規定,採取公民投票的方式,對某些有爭議地區的歸屬進行表決。因此可能帶來的有關國

    家領土的變更。實踐中,公民投票的運用及其程序、範圍和結果的性質等,都取決於相關國家國

    內法或有關國家間之「具體協議」的規定。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3

    2. 民族自決

    某民族從「殖民地」或「宗主國」脫離,成為獨立國家,或加入其他國家。

    小常識

    ω:庫德族是一個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四國山區的游牧民族。由於身處地的政

    府所採行的政策,庫德族人一直在爭取建國。

    ω:加泰隆尼亞位於伊比利半島東北部,是西班牙自治區之一,下轄有巴塞隆納省、萊里達省、

    赫羅納省和塔拉戈納省等 4 省份,首府為巴塞隆納。相對於西班牙其他地區,加泰羅尼亞

    在文化發展上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及獨立性。

    五日戰爭《5 Days of August》-- 喬治亞與南奧塞梯之間的衝突。

    3. 收復失地

    一國為恢復歷史性權利,以簽訂條約,或武裝衝突收復被他國侵佔的領土。

    但後者顯然違反《聯合國憲章》。

    小常識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4

    2014 年 3 月 18 日併吞克里米亞後,俄羅斯事實接管該領土,建立(俄羅斯)克里米亞聯邦管

    (轄)區,下設兩個聯邦主體: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克里米亞和國之親俄羅斯的阿克

    肖諾夫政府,宣布克里米亞獨立,同時舉行公投。

    因為烏克蘭不承認克里米亞分離建國的事實,與加入俄羅斯的事實,並對公投提出抗議。聯合國

    大會也拒絕承認投票和併吞,並通過一項無約束力決議(UN General Assembly adopts resolution

    affirming Ukraine's territorial integrity),申明「烏克蘭在其國際公認邊界內的領土完整」。

    聯合國大會決議「特別指出 2014 年 3 月 16 日在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凡堡市舉行的全民投

    票一概無效,不能成為改變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或塞凡堡市地位的基礎」。決議促請所有國家、

    國際組織不承認俄羅斯的併吞,也不實施任何可能被解釋為承認此次吞併的行動或交往10。

    六、領域管轄的限制

    (一) 因地理條件而產生的限制--多國河流與國際河流

    多國河流是貫穿多國管轄的自然現象。多國河流是流經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

    領土的河流。多國河流流經各國的河段分別屬於各國領土,各國分別對位於其領

    土的一段擁有主權。

    10 United Nations A/RES/68/262 General Assembly, United Nations. 1 April 2014, 24 April 2014.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5

    多國河流對所有沿岸國開放,而非沿岸國船舶未經許可不得航行。由於各沿

    岸國的「一般使用」涉及流域國的利益,故沿岸國多簽署「條約或協議」解決航

    行、使用、管理等事項。各沿岸國在「依約使用」多國河流時,「應顧及」其他

    沿岸國的利益,如:不得有害利用該河流,不得使河流改道或堵塞河流。

    看電影聊法律--湄公河行動

    當多國河流以條約規定對所有國家開放自由航行的多國河流,則稱為「國際

    河流」。無論是否為締約國,都有航行在國際河流的自由,故國際河流多涉有國

    際管理組織。

    α:1934 年國際法學會通過的《國際河流航行規則》第 1 條指出,國際河流是指河流的天然

    可航部分流經或分隔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以及具有同樣性質的支流。第 2 條指出在國際

    河道上實行自由通航。

    β:1966 年,國際法協會又通過《國際河流利用規則》(即赫爾辛基規則),規則第 2 條明

    確規定國際流域是指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在水系的分界線內的整個地理區域,包括

    該區域內流向同一終點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小常識

    有名的國際河流有多瑙河,尼日河,尼羅河,剛果河、三比西河、亞馬遜河、萊茵河、查德河、

    沃爾特河(伏塔河)、恒河、湄公河、易北河。中國的黑龍江、鴨綠江、圖們江、綏芬河、額

    爾齊斯河-鄂畢河、伊黎河、塔里木河,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珠江、

    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巴吉拉提河(恒河)、森格藏布河(印度河)、元江-紅河。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6

    通常,國際河流的法律地位和管理制度是由國際條約規定之。有關國際河流

    的條約/協定之內容可能有所差異,但不會改變的是:

    1. 流經各國領土的國際河流河段,仍然是沿岸國的領土。

    2. 所有國家的船舶(商船)享有無害通過。

    3. 非沿岸國的軍艦無自由航行權。

    4. 沿岸國得對流域段行使警政、衛生、關稅等管轄。

    5. 沿岸國得為維持和改善河道航運條件而徵收捐稅。

    6. 沿岸國保有沿岸航運權,外國商船不得從事沿岸國各口岸間的航運

    業務。

    7. 沿岸國得以條約成立專門組織,以統一的管理規章,保障河流的航

    行與管理。

    α:無論是否為締約國,都有航行在國際河流的自由。

    β:沿岸國應建立國際組織管理之。

    γ:根據 1921 年《巴塞隆納協定》,軍艦無法於國際河川主張自由航行;沿岸國得保留河川沿

    岸與國內各點的內陸運輸經營權。

    ρ:史上第一個有國際組織管理的河流是?

    國際運河是人為開通的河道,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基爾運河。此類

    運河未改變由當地國管轄。但為求航行順利,均訂有條約(協定),限制當地國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7

    管轄,使之允許外國船舶在其上航行。

    (二)因習慣或條約而產生的限制

    表 限制領域主權的類型與內容

    類型 內容

    一般限制 無害通過,外交代表的豁免與特權。(習慣法性質)

    特殊限制

    (以締結條約為

    主)

    1. 共管:兩個以上國家對於同一領土,海灣或河流,共同行使主權。也可

    以解讀為兩個以上國家對於同一領土相互限制主權行使。

    2. 租借:某國根據(非強制性)條約,將領土租給他國。租借通常有期限,

    出租國不得轉讓租借地所有權,租借國只能在租借期限內,依目的使用

    租借地,享有管理與使用權,但不得任意處分租借地。

    3. 飛地通行:1947 年國際法院《印度領土過境通行權案》(葡萄牙 VS 印

    度)。

    4. 國際地役:使某國領土因條約使管轄受限,而他國因此受有利益。積極

    地役是國家依條約允許他國在領土內,從事某種行為。如設立軍事基

    地,允許使用河川或捕魚。消極地役是國家依條約,禁止他國在領土內,

    從事某種行為。如禁止他國在國境附近設立要塞。

    (作者自製)

    1947 年國際法院《印度領土過境通行權案》11

    由於殖民的歷史,印度於 1947 年獨立後,

    葡萄牙仍流有數領土(達曼、飛地達德拉和

    納加爾—阿維利)在印度領土內。1953 年

    時,印度政府開始限制葡萄牙出入這些地區

    的通行權。

    1954 年印度的民族份子佔領並逮捕飛地達

    德拉和納加爾—阿維利的官員。葡萄牙請印

    度允許其從達曼派兵到被佔領的飛地,以恢

    復葡萄牙的政權,印度拒絕葡萄牙人通過其

    領土。

    飛地通行權只限於由私人、文職官員和一般貨物享

    有,而且在通行時要遵守當地國的法律,接受當地

    國的管轄。

    武裝部隊、員警、武器和彈藥等無飛地通行權。

    11 http://www.icj-cij.org/docket/files/32/9107.pdf

    http://www.icj-cij.org/docket/files/32/9107.pdf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8

    為此,葡萄牙於 1955 年 12 月 19 日聲明

    接受國際法院的管轄權。3 天之後,葡萄牙

    提交起訴書。1940 年 12 月 28 日印度聲明

    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

    葡萄牙主張之一是:其有在印度領土上為進

    出其飛地達德拉和納加爾一阿維利的通行

    的權利,並要求印度必須尊重此項權利。

    參、 領域管轄權的承認

    領域管轄權的承認即為國際法之承認制度。

    國際法並未如國內法的設計之「登記」制度,得以法律確認新事實或情勢。

    因此,國際社會許多的新事實與情勢,都必須透過有關國家的承認與同意,並賦

    予對應之法律效果。

    各國是否給予承認,是依據「利害關係」,決定該事實或情勢取得國際法之

    法律效果。因而,承認具有法律與政治的雙重性質。

    一、承認的定義與特徵

    既存之國家以一定的方式,「確認」新國家或新政府的出現之「事實」,並表

    明願意與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行為。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29

    一個「新」國家要獲得既存國承認之前,必須具備幾個基礎條件:具備一定

    的人民,一定的土地,及統治組織(政府),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能獨立」且

    「有效統治」其人民與土地,並「新」國家有意願且有能力遵守國際法。

    「新政府」要獲得既存國家承認,是基於國家同一性。

    1923 年蒂諾可特許仲裁案(Tinoco Concession Arbitration)

    蒂諾科原是哥斯大黎加政府的國防部長,1917 年政變後,上臺執政並制定新憲法。

    蒂諾科在執政期間,曾授予一家英國石油公司石油開發特許權與印行鈔票的協議。

    1919 年前政府推翻蒂諾科政府重新執政後,於 1922 年通過一項法令,廢除蒂諾科政府與外

    國人締結的所有契約,並宣佈蒂諾科政府印發的鈔票無效。

    對此,英國政府代表本國公司向哥斯大黎加政府提出外交抗議。兩國後來達成協議,同意將爭

    端提交美國前總統塔虎特仲裁。

    英國提出如下主張:

    1. 蒂諾科政權在其執政的兩年零九個月

    時間裡是哥斯大黎加惟一的政府。

    2. 繼承蒂諾科政府的政府不能以國內法

    免除其對英國人(自然人與法人)所

    應負的法律責任,該國內法無效,現

    任政府應繼續履行前政府所訂的契

    約。

    哥斯大黎加主張:

    1. 根據國際法,蒂諾科政府不是(可對

    外代表國家之)政府。因為蒂諾科政

    府違反該國在 1871 年頒佈的憲

    法,所以,該政府所簽訂的契約無效,

    不產生繼承法律義務的問題。

    2. 英國既然未承認蒂諾科政府,所以,

    英國政府並不能主張蒂諾科政府對英

    國國民所創設的權利和義務可拘束繼

    承的政府,更不能為其國民向繼承政

    府提出求償。

    1. 某國之政府或政策的轉變,不影響該國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因為,管政府改變,國家並

    無改變,國家在國際法的權利和義務亦無貶損。

    2. 國家的延續性原則的重要性為「新」政府如何承擔國家的義務義務的約束。新政府的產

    生或組成,是國內法考慮的問題。

    3. 當「新」政府足以有能力維持「執政」穩定性,並能履行國際法義務的時候,外國即可

    與此「新」政府建立關係。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0

    4. 國際法並不禁止國內人民以革命或政變推翻本國政府以建立新政府,或擺脫原國家而建

    立新國家。所以,蒂諾科建立的政府雖然不符合哥斯大黎加 1871 年憲法,但並不違反國

    際法。

    5. 政府存在的客觀基礎為有效的統治(管轄)行為,而非其產生的方式。故蒂諾科政權於

    實際存在時間內,對其國家實行有效管轄,並能履行國際法義務,已符合政府之要件。

    6. 英國政府沒有承認蒂諾科政府,當然不能與之建立國家或政府間正式外交,但「國家的

    外交態度」不能排除其英國人與此未經承認的政府建立商業關係,英國公司和蒂諾科政

    府簽訂的協議是有效的。

    本案在說明事實承認,承認新政府必須檢驗有效統治原則與不具有違法情事。

    1. 若新政府取得有效控制是出於不法的手段,則不應被承認為中央政府。他國的承認是確

    定政府存在的一個重要證據因素,但當有效統治的事實十分清楚時,承認具有宣告的性

    質。故(既存)國家是否承認新政府必須檢驗有效統治原則與政權轉換不具有違法情事。

    2. 換言之,承認國不僅是審查「新」政府完全的控制能力,還必須檢驗政府的合法性與正

    當性。

    3. 新政府「須」有效控制該國多數地區,若未能有效控制多數地區,充其量只能以交戰團

    體或叛亂團體視之。新政府的統治期間沒有其他政府反對其主權,其統治是建立在和平,

    人民默許與有效施行法令的基礎時,就具備有效統治的要件。

    承認的法律特徵如下:

    1. 單方行為,任一新國家無權要求他國給予承認12。

    2. 確認新國家或新政府的出現之事實,並表明願意與之建立正式外交

    關係的國家行為。

    3. 因建交必須以條約為之13,故承認不表示當然建交,僅表明建交的

    願望。

    4. 承認「將」引起一定之法律效果。

    12 俞寬賜,國際法,頁 117 以下。

    13 梁西,國際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 90 頁。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1

    Σ:新國家或新政府何時具備國家或政府的要件是事實問題。由於國際法的性質,國際社會不

    可能存在一個中央組織判斷此事實,必須由各個國家通盤考量事實與國家利益。承認時機

    不恰當,通常會影響兩國的關係。

    二、承認的性質

    承認是既存國家「接受」新國家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單

    方行為。

    承認的性質有不同的學說觀點:構成說與宣告說。

    19 世紀普遍採取構成說,認為承認乃「政治性」行為,是國家成為國際法

    主體的要件之一。亦即,國家的誕生不是實際問題,而是法律問題。當國家基本

    要素是建立在非法的基礎時,國際社會成員不得承認之。但這樣的說法並無法解

    釋國家既存的事實,也無法有效的闡述國家一旦具備前述的構成要素後即具備國

    際法主體的資格,卻又不具備國際法主體相關的權利義務。

    當代國際法普遍採宣告說。認為國家的成立與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並不需要

    依賴其他國家的承認,承認僅是對國家已經存在的事實為宣告,1933 年《美洲

    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即採此觀點。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2

    1933 年《美洲間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

    第 6 條認為法律承認乃永久性。

    The recognition of a state merely signifies that the state which recognizes it accept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other with all the rights and duties determined by international law. Recognition is unconditional

    and irrevocable.

    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進一步認為,法律承認不得撤回,只有承認時曾經加以肯定的所有因素(國

    家構成要素)中一種因素已經完全消失,法律上的承認才終止其效力。

    承認可說是國家具備三要素的證據。

    三、承認的對象

    (一) 國家承認

    承認「新」國家的時機多發生在合併、分離、分立、獨立。

    假設,甲國發生動亂,經周邊國家採取合法的人道干預措施後,甲國狀態逐

    漸穩定狀態。後來,在某些國家的「操弄」之下,甲國分別解體為 A 國、B國、

    C 國。這三個國家能符合國際法所稱之國家?

    關於前面的問題,可有兩種推論:

    1. 「基於不法行為不能產生合法結果」,違反國際法所成立的國家,並非國

    際法所稱之國家。1970《國際法宣言原則》進一步指出各國就涉及違反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3

    禁用武力或自決權所生之新國家,因不法行為不產生權利,所有國家負

    有拒絕承認之義務。

    2. 「不法行為當然不能產生合法結果」,但是這「結果」具有穩定性,且不

    違反既有法律秩序時,則「得有條件的產生合法結果」。所以,違反國際

    法所成立的國家,並非國際法所稱之「國家」。若此「國家」具備「穩定

    性」時,則成為國際法的國家。

    目前,後者是多數國家採用的作法。因為從實際面觀察,國家是一個存續的

    主體,並非稍縱即逝的現象。所以,國際社會就判斷「不法行為之存續狀態」是

    否「穩定性」到「有條件產生合法的結果」,便是形成有關「國家承認」的實踐。

    Ω:既有國家是否承認「新」國家,除判斷該「新」國家是否具備基本要素外,還應注意統治

    團體是否具備「穩定性」。

    Ω:既有國家是否承認「新獨立」國家,除判斷該「新」國家是否具備基本要素,管轄是否有

    效穩定外,既有國家若要承認「新」國家,還須觀察其獨立過程是否違背國際法。

    「國家被承認後」,被承認的國家與承認的國家間,即發生司法豁免與外交

    特權等關係外,有時還因承繼因領土產生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新」國家參與國際組織,此為國際組織之會員「資格」確認問題,並不涉

    及國家承認,亦不意味「當然」獲得國際組織成員之「國家承認」。如:聯大會

    議 2758 號決議,聯大會議處理的問題乃中國代表權由哪一個「合法」政府代表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4

    中國,是政府承認,並非國家承認。

    有些論點在「國家承認」之下,再提出「法律承認」與「事實承認」兩個分

    類。大致以「法律承認」不可撤銷;「事實承認」為臨時性質,作為區分點。實

    際上,可以從內容是否含有「意思表示」作為標準。若「國家承認」的內容,含

    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表示,可稱為「法律承認」。且因為若僅具有「確認」

    已經具備國家的要素,則為「事實承認」。

    1921 年英國上訴法院路德訴薩哥案 ( Luther v Sagor)

    某俄國木板廠創立於 1898 年,英國人路德(本

    案原告)是木板廠股東。

    1919 年,該廠被蘇聯(俄)政府收歸國有。

    蘇俄政府將該工廠的一批膠合板賣給薩哥公

    司(被告),當貨物運抵英國時,原告向英國

    法院起訴,稱這批貨物屬於前路德工廠的財

    產,要求法院確認其對該財產的所有權。

    英國高等法院判原告勝訴後,被告向法院上

    訴。

    上訴期間,英國政府與蘇俄政府已簽定貿易協

    定,並事實承認蘇俄政府。

    本案說明英國政府對事實承認的要件與效力。

    上訴法院認為蘇聯政府以與英政府簽訂貿易

    協定,但尚未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為事實承認

    蘇俄政府,效力溯及蘇俄政府成立之日。

    因而蘇俄政府國有化法令,亦溯及蘇俄政府成

    立之日,故該買賣契約有效,貨物應移轉於被

    告。

    (二) 政府承認

    政府承認的前提是「原國家」仍存在,但內部政體因內戰或政變而發生更迭。

    更迭後,部分既有國家對於「新政府」能否「繼續有效管轄」原有的土地與人民,

    會產生「觀望」。觀望後這些國家做出「維持」原有的交往關係之「決定」時,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5

    稱為「政府承認」。

    國際法並未對於「新」政府的承認提供具體規定,國際實踐通常採用「有效

    統治原則」判斷「新」政府的對外交往與遵守國際法義務的「穩定性」。另從托

    巴主義、威爾遜主義、艾斯特拉達主義與《蒂諾可仲裁案》等國際實踐可知,既

    有國家給予「政府承認」時,還會「額外」考慮其他要件。

    如:1907 年厄瓜多外長托巴所主張的托巴主義認為違反憲法所產生的新政

    府在未經憲法重新組建政府前,他國政府不應給與承認。原則上不予承認經由革

    命成立之新政府,除非新政府有效控制全國且得到大多人民法律擁護,此時才給

    予承認。1913 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所主張的威爾遜主義,是拒絕承認以破壞憲法

    的方式執政的政權。前述兩種說法通稱為正統主義。

    正統主義在 1930 年受到墨西哥外長艾斯特拉達的挑戰,其主張既存國承認

    新政府一事,除違反國際法,更是對他國內政的干涉。因為既存國應該只選擇繼

    續保持或不保持對新政府的關係,而無須採用承認的形式。

    Γ:艾斯特拉達主義的背景是宣告說,認為政府存在的事實無經他國承認的必要性。此說法只

    在拉丁美洲適用(區域習慣),一般國家仍然採用有效原則來進行政府承認。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6

    既有國家「承認新政府」後,產生溯及的效力。新政府所承繼得法律關係,

    溯及成立時。被承認的新政府與承認的國家間,有關司法豁免、外交特權與條約

    權利義務的承繼溯及成立時之外,被承認的新政府還承繼「舊政府」不法行為的

    法律責任。

    κ:一個「新政府」要獲得既存國承認之前,必須具備:安定掌握政權,控制全國並能在領域

    內維持秩序,並能「獨立」有效統治其人民與土地,不受外國干涉。

    ρ:「新」國家有意願且有能力遵守國際法是取得承認的最大考量。

    π:若「舊」政府仍控制領域內一定區域且與「新」政府作戰時,「新」政府的有效管轄狀態是

    處於不完全穩定的狀態。

    (三)國家承認與政府承認的差異

    表 政府承認與國家承認之差異

    國家承認 政府承認

    時 機 新國家誕生 原國家因革命或政變產生政體更迭

    目 的 宣示國家符合國際法定義之情形 承認具代表資格與統治權利

    邏輯關係 國家承認必然包含政府承認 政府承認不必然發生國家承認

    標 準 人民,土地,政府與外交能力 政府是否穩定有效實際統治,履行國際

    義務之能力

    (作者自製)

    小常識

    日本在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滿州國,為

    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首都設於新京(長春),1945 年 8 月後遷至通化。領土包

    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7

    滿洲國於 1932 年成立後,日本和薩爾瓦多兩

    國最先給予承認。1937 年軸心國聯盟成立

    後,德國和義大利承認滿洲國。1941 年起,

    泰國等國承認滿洲國。

    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後,1941 年 4 月

    13 日蘇聯承認滿洲國

    自滿州國成立後,承認滿洲國並建立外交關係

    的有 23 個國家。

    1933年1月15日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

    滿洲國。1934 年 3 月 13 日英國表示永不承認

    滿洲國。

    國際聯盟也認為日本違反國際公約並不承認

    滿洲國的合法性,支持中國政府主張滿洲國管

    轄地區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主張國際共管。

    四、承認的形式與效果

    無論承認對象為何,都可分成明示與默示。明示承認:照會、函電、條約。

    默示承認較為罕見14,根據過去的實踐多以締約、建立外交關係、互派領事為主

    要實踐。

    承認的效果如下:

    1. 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建立外交與領事關係;

    14 黃異,國際法,第 182 頁。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8

    2. 回溯承認其管轄的效力:立法、行政和司法行為溯及有效;

    3. 享有國家行為豁免:國家及其財產享有豁免權。

    4. 未被承認的國家在他國的國家行為無法獲得豁免,同時也無法在他國參

    與訴訟程序。

    Σ:新國家參與國際會議或者參與多邊條約之締結未必是默示承認,必須觀察該條約是否將「承

    認」做為彼此意思合致的對象之一。

    1947 年《聯合國會員資格諮詢意見案》

    聯合國憲章第 4 條

    一、 一、凡其他愛好和平之國家,接受本憲章所載之義務,經本組織認為確能並願意履行該項義務

    者,得為聯合國會員國。

    二、 准許上述國家為聯合國會員國,將由大會經安全理事會之推薦以決議行之。

    凡要加入聯合國的國家,需首先向聯合國秘書長提出申請,然後由秘書長將申請交安全理事會

    的「接納新會員國委員會」進行審查,並提出審議報告。

    安理會審議同意其申請則向大會推薦。

    大會審議後,以參加投票的會員國的 2/3 多數表決通過,接納該國為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

    事國在大會推薦新會員國時,可以行使否決權。

    在權利和義務上,創始會員國和新加入入會員國是完全相同的。

    問題:

    會員國依《憲章》第 4 條,在接納某國成

    為聯合國會員國,應邀在安理會或大會以投

    票,發表意見時,在法律上是否有權以該條第

    1 項未明確規定的條件,作為同意接納的條件?

    特別是此種國家在確認有關國家是否符合該

    條規定時,能否以將其他國家與該有關國家

    「宜」同時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作為其投贊

    成票的附加條件。

    意見:

    根據《憲章》第 4 條 1 項明確列舉,申請加入

    聯合國的國家必須具備:是一個國家;熱愛和

    平;接受憲章所載之義務;能夠履行這些義

    務;願意履行這些義務。

    同條第 2 項的文義也表明,不能在該條第 1 項

    所列舉的條件外,附加任何政治考慮,也不能

    基於任何政治考慮,而拒不接納某一符合這些

    條件的申請國。

    問題:

    根據《憲章》第 4 條 2 項,當安理會因申

    請國未獲得必要的多數票或因某常任理事國

    意見:

    《憲章》第 4 條 2 項規定的安理會的「推薦」

    和大會的「決議」是接納新會員國的兩個必不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39

    對推薦決議投反對票,而沒有作出接納推薦

    時,大會能否通過決議將該國接納為聯合國會

    員國?

    可少的程序,而且在大會決議之前,必須要有

    安理會的推薦。

    從《憲章》的總體結構而言,安理會和大會均

    為聯合國的主要機關,前者並從屬於大會。而

    且,從這兩個機關對《憲章》第 4 條的一貫解

    釋而言,大會也只有在安理會推薦的基礎上,

    才能決定接納一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故法院認為,《憲章》第 4 條 2 項所稱的推薦

    僅指「贊成的推薦」,大會不能將安理會的不

    推薦視同於「不贊成的推薦」,並據此決定接

    納一國為聯合國會員國。因為大會無權推翻安

    理會表決的意圖。

    小常識

    聯合國會員國有履行憲章所載各項規定的義務,並須向聯合國繳納會費。《憲章》規定會員國

    如違反《憲章》義務,可能受到下列三種制裁:

    1. 停止會員權利。當會員國成為安理會強制措施或預防措施的對象時,經安全理事會建

    議,大會以 2/3 多數決定,可停止會員國權利。由安理會單獨決定恢復權利的時點。

    2. 除名。如會員國屢次嚴重違反憲章或國際法基本原則,可予以開除。開除程序與接納

    程序相同,由安理會提議,大會以 2/3 多數決定。至於開除常任理事國,除非其自願,否則

    不可能實現。

    3. 喪失大會投票權。拖欠會費的會員國,當其拖欠的數等於或超過前兩年所應繳之數額

    時,即喪失其在大會上的投票權。但拖欠如果是不得已而造成的,大會允許該會員國參加投票。

    肆、國家與政府承繼的概念與標的

    一、 國家承繼的概念與標的

    (一)國家承繼的概念

    條約法認為的國家承繼,是一國對領土內的國際(法律)關係所負的責任,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0

    被另一國取代15。

    學者認為的國家承繼,是國家自身條件變化,國家原在領土範圍內所享有的

    國際法權利義務被另一國取代16。或是國際法的權利義務從某國際法主體轉向另

    一個主體,所引起的法律關係改變17。

    國家承繼與領土有密切關連,領土未發生移轉,就不可能發生國家承繼18。

    Ω:全部繼承發生在國家合併與解體。若領土是全部移轉,國家就是承繼全部領土的權利義務。

    Τ:部分繼承發生分離、割讓與獨立。若領土部分移轉,國家承繼部分領土的權利義務。

    (二)國家承繼的標的

    1. 條約

    公法學者在討論國家承繼條約時,曾引入「自然人死亡」的觀念討論承繼條約的範圍,並創造

    下述說法:

    1. 全部承繼說。本說以國內繼承法的「概括繼承說」為主。認為不論承繼發生的原因為何,

    取得領土者,就承繼原權利義務。

    2. 不需承繼說。本說以「重新開始原則」認為新國家不應該繼承舊領土以存的權利義務關

    係。

    3. 視條約標的而定。

    《維也納條約承繼公約》是以「重新開始原則」為基本核心,兼採「概括繼承說」。

    15 1978 年《關於國家在條約方面承繼的維也納公約》第 2 條第 1 項第 B 款,1983 年《關於

    國家在財產、檔案、債務方面承繼的維也納公約》第 2 條第 1 項第 A款。

    16 王鐵崖,國際法,北京,1995,頁 88。

    17 詹寧斯修訂,王鐵崖譯,奧本海國際法,頁 136。

    18 黃異,國際法,第 186 頁。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1

    (1)新國家對條約之繼承

    原則上,新獨立國家根據重新開始原則(principle of clean state),對於其

    所繼承之領土有關之條約,並無繼承之義務。《維也納條約承繼公約》第 16 條

    定有明文19。

    國際實踐對於既存條約涉及新國家繼承之領土時,繼承國與被繼承國之間,

    通常會簽署「移轉協定」。此移轉協定因涉及第三方權利義務,故《維也納條約

    承繼公約》第 8 條規定20,這「移轉協定」不當然對協定以外之第三國生效。(即

    意指:新國家應與原條約涉及之國家簽署新的協定,或者通知有關(締約)國家

    繼承原條約效力之意思)。

    (2)合併國家對於條約之繼承

    兩個或兩個以上之國家合併為新國家,就原國家之領土有關之條約,對於新

    19 《維也納條約承繼公約》第 16 條:新獨立國家對於任何條約,不僅僅因為在國家繼承日期

    該條約對國家繼承所涉領土有效的事實,就有義務維持該條約的效力或者成為該條約的當事國。

    20 《維也納條約承繼公約》第 8 條:I.被繼承國依照在國家繼承日期對領土有效的條約而具有

    的義務或權利,不僅僅因為被繼承國同繼承國曾經締結協定,規定把這種義務或權利移轉給繼承

    國的事實,就成為繼承國對這些條約的其他當事國所具有的義務或權利。II.雖然締有這種協定,

    國家繼承對於在國家繼承日期對有關領土有效的條約所生的效果,仍以本公約的規定為准。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2

    國家繼續有效,但有效範圍僅及於原國家之領土。若要將原條約之效力擴張到新

    國家全部之領土,必須取得有原條約涉及之國家之同意。

    (3)國家解體或分離

    無論被繼承國是否存在,原條約之於被繼承國全部領土,在國家解體或分離

    後,依然有效。若條約之於被繼承國部分領土,原條約僅對於繼承該領土之國家

    產生拘束力。

    2. 財產與債務

    (1)財產繼承

    A. 被繼承國消失,國家財產由繼承國繼承。

    B. 被繼承國未消失,部分領土移轉時。

    與該領土有關的財產,根據《維也納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與債務繼

    承公約》第 14 條第 1 項規定,有協議,則依協議。無協議時,根據同《公

    約》第 14 條 2 項,繼承領土上所涉及之不動產,與繼承領土有關之動產,

    轉屬繼承國。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3

    C. 合併國家對於財產之繼承

    根據《維也納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與債務繼承公約》第 16 條規定,

    與被繼承國有關之所有動產與不動產,全部由合併後的國家繼承。

    D. 國家解體或分離對財產之繼承

    根據《維也納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與債務繼承公約》第 17 條規定,

    有協議,則依協議。無協議時,繼承領土上所涉及之不動產,與繼承領土

    有關,或實際生活所需之動產,轉屬繼承國。與繼承領土有關,但不涉及

    實際生活所需之動產,不轉屬繼承國,以公平比例分配給繼承國。被繼承

    國因解體而不存在,其領土外之不動產,應以公平比例分配給繼承國。

    (2) 債務之繼承

    A. 一般之繼承國對於債務之繼承

    根據利益與負擔同屬一國原則,債務由繼承國繼承。

    B. 部分領土移轉之債務繼承

    根據《維也納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與債務繼承公約》第 37 條規定,

    除有協議外,被繼承國之債務應依據公平比例轉屬繼承國。同時應考慮轉

    屬繼承國與國家債務有關之財產,權利與利益。

    C. 合併國家對於債務之繼承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4

    根據《維也納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與債務繼承公約》第 39 條規

    定,被繼承國之債務應轉屬繼承國。但被繼承國原有之債務屬惡債(抵

    觸繼承國之基本利益)時,繼承國不繼承之。

    D. 國家解體或分離對債務繼承

    根據《維也納關於國家對國家財產,檔案與債務繼承公約》第 40 條規

    定,除有協議外,被繼承國之債務應依據公平比例轉屬繼承國。同時應

    考慮轉屬繼承國與國家債務有關之財產,權利與利益。

    3. 國際組織之會員資格

    (1) 繼承國消失,喪失會員資格。

    (2) 國家合併,會員資格合併。

    (3) 一國家分裂或解體,其會員資格由國際組織認定之。

    4. 變動領土上之人民國籍

    (1) 被繼承國消失,由繼承國之國內法決定變動領土上之人民國籍。

    (2) 被繼承國未消失,部分領土移轉時,由雙方協議決定變動領土上人民

    之國籍歸屬。

  • 國際法教室 第四講 國家

    45

    二、 政府承繼的概念與範圍

    (一)政府承繼的概念

    「原」政府在國際法的權利義務由「新」政府承繼之。

    (二)政府承繼的範圍

    政府繼承發生於一個法律主體內,是新舊政府之繼承問題。政府繼承應遵守

    「國家繼續原則」,維持國家之國際法人格一致性,故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