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认同 丰富内涵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6/08/rmrb...2008/06/26  ·...

1
副刊 副刊 2020 6 26 日 星期五 8 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 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零售每份 0.60 元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 如今,“用户生产 内容”(英文缩写 UGC )处处可见。这 一生产方式肇始于上 世纪 70 年代初的“程 序员文化字典”。这 部字典没有编辑约 稿,也没有固定作者 队伍和任何酬劳,而 是由程序员群体通过 网络合作自发完成。 伴随互联网全面发 展,这种内容生产方 式不断深入到各个领 域:与知识生产结合, 诞生了知识问答的 “知乎”;与评论结合, 创造了人人打分、人 人评论的“豆瓣”;与 文学结合,创造出有 上千万作者、上亿名 读者的网络文学;与 新闻热点结合,“微 博”应运而生……诸 多已深入我们日常 生活的网络应用和 产品形态,其背后的 生产方式都是“用户 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是 网络时代对“人类如 何实现高效组织”这 个古老课题的当代回 应。其主要特点是 “众创模式”,即“利用 集体智慧”“用户越多 内容越丰富”“把用户 作为共同开发者来信 任”“通过客户的自服 务来发挥长尾效应的 力量”。其运转框架 是由机构搭建内容平 台、定义技术规格,产 品生产权利则让渡给 所有用户。就像一个 开放的集市,组织方 负责搭建基础设施、制定生态规则,真正的主体是在集 市中“闲逛”或“入驻”的用户。用户在集市里进行生 产、展示、消费、评论等各种活动,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丰 富的人际互动。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给人们提供新的生产传播条 件,让更多人参与到从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从事的生产 活动。用户生产内容带来异于传统的大规模网状合作 模式,更多人的自我表达和创造力得以释放,生成丰富 多彩的网络文化。以视听内容生产为例,传统视听内 容生产者大多是职业影视工作者,作品播出途径多局 限于广播和影视。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视 听行业蓬勃兴起,来自城乡的上亿用户成为视听内容 生产者。虽然这些视听产品技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其 内容覆盖面广、表现地域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说,由上 亿用户自发生产的网络视听产品,是当代中国人生产 生活的实时记录和全景扫描。与此同时,网友对这些 视频的关注、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进一步塑造出充 满活力的网络生态,线上线下交相辉映。这种用户创 造、广泛参与的文化,其丰富性与活跃度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用户生产内容这一网络时代特有的生 产方式,也与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积极互动、互相滋养。 今天,越来越多的专业文化生产机构纷纷进驻互联网, 成为网络内容生产的引领者。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加优 质内容供给;另一方面,受用户生产内容的刺激与推 动,专业文化生产机构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比如, 2019 年《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网络短视频版《主播说联 播》,将天下大事、百姓关心之事,以易于网络传播的方 式进行播报和推送。传统演播室中的主持人进驻各大 网络平台,成为跨平台“网红”,拓展了新闻传播空间与 形态。 简言之,“用户生产”是网络时代突出的内容生产 方式。它依托互联网及其终端的广泛普及,调动起用 户创作积极性,释放信息时代文化生产力。它在不同 类型的平台孵化出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使我们的文 化生活更加富有活力。 网络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采用 “回到过去”的设定,在并不新奇的套路中讲 述温暖人心的青春故事。单亲家庭长大的李 进步对母亲李青桐成见颇深,一个偶然的机 会,她穿越到 20 年前母亲生活的北方小城, 成为还是高中生的李青桐的好朋友。母亲究 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李进步在寻求答案并 试图改变命运的过程中,完成代际和解。本 剧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和共情,普通高中生的 日常生活很有代入感,苦口婆心的班主任、唠 唠叨叨的父母、搞怪可爱的同桌,剧中许多人 物都能让人会心一笑。精心设计的服化道营 造出真实生活气息,让观众仿佛来到上世纪 90 年代的东北小城,重温青春和成长。 (兰 登) 青春故事 温暖人心 “用户生产内容”依托互联网及 其终端的广泛普及,调动起用户创作 积极性,释放信息时代文化生产力 网络纪录片《谷雨中国》讲述手艺人故事, 已陆续更新 80 多集。纪录片中的手艺既有炒 茶、刺绣、制墨这样的传统手艺,也有园艺、首饰 设计、手工皂制作等现代工艺,拓宽了观众对手 艺的理解 —原来生活处处有设计、有手艺。 纪录片采用短视频形式,由手艺人以第一人称 讲述自己的手艺故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 门手艺,更是这门手艺背后的人生,以及手艺 人努力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努力。纪 录片选用宛转悠扬的配乐营造岁月静好的氛 围,但每集的情境设置略显同质化,没有充分表 现出手艺的多样性。手艺有优雅精致,有粗犷 大气,《谷雨中国》在挖掘手艺多样性上还有提 升空间。 (半 夏) 匠心难得 风格单一 继第一季《我的三体》、第二季《我的三体 之罗辑传》后,网络动画片《我的三体》系列第 三季《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制作愈见精良。 该片人物设计和动画画面以游戏式立体像素 为主。无论是分镜剪辑、场景设计、节奏把 握、对白配音,还是对末日之战等大场面的呈 现,都不输同类大制作,展现出科幻电影般的 质感。剧情上,该片以《三体》第二部中的太 空军政委章北海为主人公,精准还原出原著 中为保存人类火种而牢记使命、负重前行的 孤胆英雄形象。同时,动画新增的原创内容 比较贴合原著逻辑,受到粉丝好评。美中不 足的是,粉丝向定位和像素风格给观众造成 了一定接受门槛。 (杨 宸) 电影质感 精良改编 核心阅读 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 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 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 社会共识 传统节日内涵、节俗与 时俱进,新的节日节俗陆续 出现,我国正在形成新的节日 文化 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 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 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 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 图为网络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 呢》剧照。 强化认同 创新形式 丰富内涵 —中国节日文化“两创”启示 节日,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我国拥 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传统。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中华传统节日 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 德、行为规范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入现代 社会,传统节日内涵、节俗与时俱 进,新的节日节俗陆续出现,我国 正在形成新的节日文化。实践 证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旺盛 生命力,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当代 文化构成,凝聚起全社会和谐 向上的精神力量。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 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 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 点。文化认同既是节日文化产 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 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 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 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处理社会关 系的方式、节日符号体系的稳定、艺术和 竞技活动的规则、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 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 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 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 “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 在我国节日文化传统中,关爱家人、热爱 家乡、心系国家的文化脉络十分清晰。从“家 和万事兴”到“望月思故乡”,再到对国泰民安 的企盼,家国情怀在节日文化中得以延续。 在清明节这一天,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纪 念仪式,到各地烈士陵园中对革命先烈的祭 奠,再到全社会对先贤和祖先的祭拜,同一时 间节点上的社会仪式,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 同。再以春节为例,尽管各地春节习俗有很 大差异,但合家团圆、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有 着广泛社会基础。这种文化认同从社会组织 的最小单元 —家庭开始,不断向家族、社 区、地区以及更广大的空间范围延展,直至凝 聚起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体意识, 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年”。在这些传统 节日时段,全社会悉心呵护尊礼重情、其乐融 融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年一 度的节日时段周而复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 追求平安祥和的文化价值观。 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 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 会共识。 2007 年,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 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 化的重要举措。 10 余年来,公众对传统节日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契合当代社会的表 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推动传统节日融 入当代生活。 保持公共性前提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 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 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的宝贵经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假 日,节日是组织社会成员依照一系列活动安 排有序进行的公共文化活动。在节日时段 中,何人何时参与何事,何地何物如何使用, 众多规矩构成的节日习俗凝聚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节日氛围,社会成员从中获得共 同参与的仪式感。 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 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 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 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是很多地方尤其 是边疆地区新的节日传统,成为社会建设和 巩固边防的重要公共文化事项。再比如,“春 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 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 员、有条件的行业采取弹性节日时间、主流媒 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 国节日独特景观,与春节晚会、网络直播、文 化下乡、慰问基层等公共文化活动一道,形成 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 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 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 让“节”味恒久流传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调试和优化。文化 传承不是简单重复 和“原汁原味”的拷 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 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 力。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 现存的节日来看,节日文化不 是在封闭系统中产生发展的,即便 是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都 不难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独特 是相对的,交流是永恒的。这是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的过程,也必然会呈现美美与共 的效果。 应当看到,由于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和 文化象征意义,节日成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 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 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 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 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 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 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再比如,敬 畏自然是众多传统节日关切所在,蕴含丰富 哲理。这种节日文化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相呼应,将这一文化理念更好地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大有可为。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节日文化变迁从未 停止脚步。比如植树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 现代节日的设立,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探索; 在建党、建军和国庆等重大纪念日举办纪念 活动,成为新的节日内容;作为奥运会、亚运 会以及众多国际性会议东道主组织高质量节 庆活动,则使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热情好客的 文化特质得以彰显。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基础 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 新手段新形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 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图片来源: 影像中国 制图:蔡华伟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强化认同 丰富内涵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6/08/rmrb...2008/06/26  · 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 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

副刊副刊 2020年 6月 26日 星期五88

本社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号 电子信箱:rmrb@people.cn 邮政编码:100733 电话查号台:(010)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010)65368832 广告部电话:(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元 零售每份 0.60元 广告许可证:京工商广字第 003号

如今,“用户生产

内 容 ”( 英 文 缩 写

UGC)处处可见。这

一生产方式肇始于上

世纪 70 年代初的“程

序员文化字典”。这

部 字 典 没 有 编 辑 约

稿,也没有固定作者

队伍和任何酬劳,而

是由程序员群体通过

网络合作自发完成。

伴 随 互 联 网 全 面 发

展,这种内容生产方

式不断深入到各个领

域:与知识生产结合,

诞 生 了 知 识 问 答 的

“知乎”;与评论结合,

创造了人人打分、人

人评论的“豆瓣”;与

文学结合,创造出有

上千万作者、上亿名

读者的网络文学;与

新 闻 热 点 结 合 ,“ 微

博 ”应 运 而 生 …… 诸

多 已 深 入 我 们 日 常

生 活 的 网 络 应 用 和

产品形态,其背后的

生产方式都是“用户

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是

网络时代对“人类如

何实现高效组织”这

个古老课题的当代回

应 。 其 主 要 特 点 是

“众创模式”,即“利用

集体智慧”“用户越多

内容越丰富”“把用户

作为共同开发者来信

任”“通过客户的自服

务来发挥长尾效应的

力量”。其运转框架

是由机构搭建内容平

台、定义技术规格,产

品生产权利则让渡给

所有用户。就像一个

开放的集市,组织方

负责搭建基础设施、制定生态规则,真正的主体是在集

市中“闲逛”或“入驻”的用户。用户在集市里进行生

产、展示、消费、评论等各种活动,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丰

富的人际互动。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给人们提供新的生产传播条

件,让更多人参与到从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从事的生产

活动。用户生产内容带来异于传统的大规模网状合作

模式,更多人的自我表达和创造力得以释放,生成丰富

多彩的网络文化。以视听内容生产为例,传统视听内

容生产者大多是职业影视工作者,作品播出途径多局

限于广播和影视。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视

听行业蓬勃兴起,来自城乡的上亿用户成为视听内容

生产者。虽然这些视听产品技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其

内容覆盖面广、表现地域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说,由上

亿用户自发生产的网络视听产品,是当代中国人生产

生活的实时记录和全景扫描。与此同时,网友对这些

视频的关注、评论、分享等互动行为,进一步塑造出充

满活力的网络生态,线上线下交相辉映。这种用户创

造、广泛参与的文化,其丰富性与活跃度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用户生产内容这一网络时代特有的生

产方式,也与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积极互动、互相滋养。

今天,越来越多的专业文化生产机构纷纷进驻互联网,

成为网络内容生产的引领者。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加优

质内容供给;另一方面,受用户生产内容的刺激与推

动,专业文化生产机构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比如,

2019 年《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网络短视频版《主播说联

播》,将天下大事、百姓关心之事,以易于网络传播的方

式进行播报和推送。传统演播室中的主持人进驻各大

网络平台,成为跨平台“网红”,拓展了新闻传播空间与

形态。

简言之,“用户生产”是网络时代突出的内容生产

方式。它依托互联网及其终端的广泛普及,调动起用

户创作积极性,释放信息时代文化生产力。它在不同

类型的平台孵化出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使我们的文

化生活更加富有活力。

用户生产内容——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秦兰珺

网络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采用

“回到过去”的设定,在并不新奇的套路中讲

述温暖人心的青春故事。单亲家庭长大的李

进步对母亲李青桐成见颇深,一个偶然的机

会,她穿越到 20 年前母亲生活的北方小城,

成为还是高中生的李青桐的好朋友。母亲究

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李进步在寻求答案并

试图改变命运的过程中,完成代际和解。本

剧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和共情,普通高中生的

日常生活很有代入感,苦口婆心的班主任、唠

唠叨叨的父母、搞怪可爱的同桌,剧中许多人

物都能让人会心一笑。精心设计的服化道营

造出真实生活气息,让观众仿佛来到上世纪

90 年代的东北小城,重温青春和成长。

(兰 登)

青春故事 温暖人心

“用户生产内容”依托互联网及其终端的广泛普及,调动起用户创作积极性,释放信息时代文化生产力

网络纪录片《谷雨中国》讲述手艺人故事,

已陆续更新 80 多集。纪录片中的手艺既有炒

茶、刺绣、制墨这样的传统手艺,也有园艺、首饰

设计、手工皂制作等现代工艺,拓宽了观众对手

艺的理解——原来生活处处有设计、有手艺。

纪录片采用短视频形式,由手艺人以第一人称

讲述自己的手艺故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

门手艺,更是这门手艺背后的人生,以及手艺

人努力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努力。纪

录片选用宛转悠扬的配乐营造岁月静好的氛

围,但每集的情境设置略显同质化,没有充分表

现出手艺的多样性。手艺有优雅精致,有粗犷

大气,《谷雨中国》在挖掘手艺多样性上还有提

升空间。

(半 夏)

匠心难得 风格单一

继第一季《我的三体》、第二季《我的三体

之罗辑传》后,网络动画片《我的三体》系列第

三季《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制作愈见精良。

该片人物设计和动画画面以游戏式立体像素

为主。无论是分镜剪辑、场景设计、节奏把

握、对白配音,还是对末日之战等大场面的呈

现,都不输同类大制作,展现出科幻电影般的

质感。剧情上,该片以《三体》第二部中的太

空军政委章北海为主人公,精准还原出原著

中为保存人类火种而牢记使命、负重前行的

孤胆英雄形象。同时,动画新增的原创内容

比较贴合原著逻辑,受到粉丝好评。美中不

足的是,粉丝向定位和像素风格给观众造成

了一定接受门槛。

(杨 宸)

电影质感 精良改编

核心阅读

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传统节日内涵、节俗与时俱进,新的节日节俗陆续出现,我国正在形成新的节日文化

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

图为网络剧《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

呢》剧照。

强化认同创新形式

丰富内涵——中国节日文化“两创”启示

李 松

节日,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我国拥

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传统。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中华传统节日

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

德、行为规范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入现代

社会,传统节日内涵、节俗与时俱

进,新的节日节俗陆续出现,我国

正在形成新的节日文化。实践

证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旺盛

生命力,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当代

文化构成,凝聚起全社会和谐

向上的精神力量。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准 确 把 握 节 日 文 化 的 文

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

性 转 化 、创 新 性 发 展 的 立 足

点 。 文 化 认 同 既 是 节 日 文 化 产

生 与 发 展 的 原 动 力 ,也 是 节 日 文

化 不 断 发 展 的 基 础 条 件 。 节 日 文

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

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处理社会关

系的方式、节日符号体系的稳定、艺术和

竞技活动的规则、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

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

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

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

“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

在我国节日文化传统中,关爱家人、热爱

家乡、心系国家的文化脉络十分清晰。从“家

和万事兴”到“望月思故乡”,再到对国泰民安

的企盼,家国情怀在节日文化中得以延续。

在清明节这一天,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纪

念仪式,到各地烈士陵园中对革命先烈的祭

奠,再到全社会对先贤和祖先的祭拜,同一时

间节点上的社会仪式,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

同。再以春节为例,尽管各地春节习俗有很

大差异,但合家团圆、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有

着广泛社会基础。这种文化认同从社会组织

的最小单元——家庭开始,不断向家族、社

区、地区以及更广大的空间范围延展,直至凝

聚起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体意识,

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年”。在这些传统

节日时段,全社会悉心呵护尊礼重情、其乐融

融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年一

度的节日时段周而复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

追求平安祥和的文化价值观。

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

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

会共识。2007 年,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

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

化的重要举措。10 余年来,公众对传统节日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契合当代社会的表

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推动传统节日融

入当代生活。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

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

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的宝贵经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假

日,节日是组织社会成员依照一系列活动安

排有序进行的公共文化活动。在节日时段

中,何人何时参与何事,何地何物如何使用,

众多规矩构成的节日习俗凝聚成“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节日氛围,社会成员从中获得共

同参与的仪式感。

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

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

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

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是很多地方尤其

是边疆地区新的节日传统,成为社会建设和

巩固边防的重要公共文化事项。再比如,“春

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

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

员、有条件的行业采取弹性节日时间、主流媒

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

国节日独特景观,与春节晚会、网络直播、文

化下乡、慰问基层等公共文化活动一道,形成

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

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

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调试和优化。文化

传 承 不 是 简 单 重 复

和“ 原 汁 原 味 ”的 拷

贝 ,文 化 总 是 在 交 流 中

繁荣,在互 鉴 中 获 得 创 造

力 。 从 我 国 各 地 区 、各 民 族

现 存 的 节 日 来 看 ,节 日 文 化 不

是在封闭系统中产生发展的,即便

是 一 些 富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节 日 文 化 ,都

不难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独特

是相对的,交流是永恒的。这是各美其美、

美 人 之 美 的 过 程 ,也 必 然 会 呈 现 美 美 与 共

的效果。

应当看到,由于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和

文化象征意义,节日成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

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

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

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

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

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

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再比如,敬

畏自然是众多传统节日关切所在,蕴含丰富

哲理。这种节日文化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理念相呼应,将这一文化理念更好地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大有可为。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节日文化变迁从未

停止脚步。比如植树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

现代节日的设立,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探索;

在建党、建军和国庆等重大纪念日举办纪念

活动,成为新的节日内容;作为奥运会、亚运

会以及众多国际性会议东道主组织高质量节

庆活动,则使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热情好客的

文化特质得以彰显。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基础

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

新手段新形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

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制图: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