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choice theory

26
1 公公公公 公公公公公公

Upload: jason-lye

Post on 20-Jun-2015

2.987 views

Category:

Busines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公共選擇理論

TRANSCRIPT

Page 1: Public Choice Theory

1

公共治理

公共選擇理論

Page 2: Public Choice Theory

2

學習目標

11 瞭解公共選擇理論的起源瞭解公共選擇理論的起源

22 明白公共選擇理論的意義與內涵明白公共選擇理論的意義與內涵

33 認識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概念認識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概念

44 知道公共選擇理論的經典理論知道公共選擇理論的經典理論

55 理解新公共管理對公共治理的影響理解新公共管理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66 認知公共選擇理論與公共治理的關聯認知公共選擇理論與公共治理的關聯

Page 3: Public Choice Theory

3

理論的發展

1965 年 「公共選擇學會」成立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布萊克、布坎南 &阿羅

二 百 年 前波達 &孔多塞—投票規則特性研究

時 代 背 景

古典經濟學「自由市場經濟」概念

Page 4: Public Choice Theory

4

何謂公共選擇理論

需求者選民納稅人

供給者官僚

民意代表政治活動(選舉)

理性自利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

政府應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與管制

Page 5: Public Choice Theory

5

政治市場的活動

Page 6: Public Choice Theory

6

核心假設

•強調整體的行為,必須從個人的行為加以分析或了解。•群體是許多個體的組合,應以個體行為作為社會分析的研究基礎。•人是理性自利,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政府只是在個人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制度安排。

•強調整體的行為,必須從個人的行為加以分析或了解。•群體是許多個體的組合,應以個體行為作為社會分析的研究基礎。•人是理性自利,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政府只是在個人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種制度安排。

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除了獨裁者以外,都無法產生完全「理性」的集體選擇。•強調決策者行為的「目的性」,但會因人而異。•在政治活動中的侷限性:

•更大的不確定性•個人所需承擔的責任較輕,較少進行理性評估。

•除了獨裁者以外,都無法產生完全「理性」的集體選擇。•強調決策者行為的「目的性」,但會因人而異。•在政治活動中的侷限性:

•更大的不確定性•個人所需承擔的責任較輕,較少進行理性評估。

理性選擇理性選擇

•政治過程其實是一種利益互換的交易過程。•為解決利益衝突時進行交換達成協議的過程。•透過成本—效益的評估。•團體之間基於自利動機而進行相互討價還價、妥協的複雜交易。

•政治過程其實是一種利益互換的交易過程。•為解決利益衝突時進行交換達成協議的過程。•透過成本—效益的評估。•團體之間基於自利動機而進行相互討價還價、妥協的複雜交易。

政治的交換過程

政治的交換過程

Page 7: Public Choice Theory

7

主要參與者

候選人提出政見,投票者在取得適當訊息之後,依據自己的偏好投票。

候選人提出政見,投票者在取得適當訊息之後,依據自己的偏好投票。

投票者投票者

以選舉或其他方式尋求權位,並扮演類似市場經濟中商人的角色。

以選舉或其他方式尋求權位,並扮演類似市場經濟中商人的角色。

政客政客

官僚與公職人員,他們分屬在不同的部門,負責政策的設計與執行。

官僚與公職人員,他們分屬在不同的部門,負責政策的設計與執行。

官僚與政府機關官僚與政府機關

企業或是具有經濟實力的個體,常以遊說與關說的方式進行,而弱勢團體則多以選票為手段。

企業或是具有經濟實力的個體,常以遊說與關說的方式進行,而弱勢團體則多以選票為手段。

利益團體或壓力團體利益團體或壓力團體

Page 8: Public Choice Theory

8

主要概念

孔多塞矛盾

最適憲法模型

公共選擇理論競租 空間競爭模型

官僚制度模型

滾木立法

不可能定理

中位數選民理論

Page 9: Public Choice Theory

9

孔多塞矛盾

٥ 將每個選項以兩兩相比,運用多數通過的規則,最終無法產生最佳的選擇。

٥ 例:三位選民對三位候選人的投票偏好٥甲: A>B>C٥乙: B>C>A٥丙: C>A>B٥ A 、 B對決, A Win (甲、丙投 A )٥ B 、 C對決, B Win (甲、乙投 B )٥ A 、 C對決, C Win (乙、丙投 C )

Page 10: Public Choice Theory

10

Arrow不可能定理

٥ 三個以上選項時,無任何機制 能夠將個別成員的偏好,在同時滿足以下 4項條件之下,轉換成具有一致性的社會偏好。٥非獨裁性٥偏好範圍不受限制٥無相關替代方 案的獨立性٥柏瑞圖效率

٥ 理性的公共選擇→ impossible

Page 11: Public Choice Theory

11

Downs 空間競爭模型

A E

0 1

B C D

1/2

冰店競爭模型

٥ 條件:٥ 線上任一點的泳客密度均相等٥ 泳客只到最近的地方買冰٥ 兩家冰店都想賺最多的錢(利潤最大化 )

Page 12: Public Choice Theory

12

單一選區的選舉模型

A E

獨 統

B C D

中間

٥ C點:各佔一半。٥ 兩黨移到任何地點,都會使自己的選民萎縮。٥ 大家都往中間移動,代表 什麼?

民進黨 國民黨

單一意識型態

Page 13: Public Choice Theory

13

中位數選民理論٥ 在單一議題的意識型態٥ 有兩位候選人競爭的單一選區選戰

٥ 選民知道自己的偏好,也知道候選人的政見與立場

٥ 在假設選民都會去投票,並且選民的議題偏好是呈現「單峰」型態

٥ 立場位於全體選民偏好「中位數」位置的候選人將會當選。

٥ 在一場兩方對決的單一選區多數決選戰中,候選人如想獲勝,他的競選策略會有向「中間」靠攏的傾向;誰能夠站穩「中間」的位置,誰就能獲得較多選民的支持而獲勝。

Page 14: Public Choice Theory

14

棄保效應的操作

0 1

A B C

1/2

٥ A、 B、 C三人同時參選。٥ B、 C均分右半部選票市場。٥ C的選票支持率最低,篤定無法當選。٥ 為避免 A當選,支持 C的選票轉而支持 B,使 B當選。

1/4 3/4

棄保效應

Page 15: Public Choice Theory

15

最適憲法模型٥ 若是議案可以得到一致同意,自然可以達到福利最大化或是社會成本最小化的狀態。

٥ 但在要求全體一致的情況下,能夠通過的議案非常有限,因此,改以多數決的原則。

٥ 表決的社會成本區分為外部成本(通過某議案對反對者所加諸的傷害成本)與決策成本(折衷協調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成本)兩個部分。最適的表決比重就是社會成本的最低處。

Page 16: Public Choice Theory

16

滾木立法與競租

滾木立法٥ 國會議員可能願意投票支持某一項法案,以獲得另一位議員對另一項法案的支持。

競租(亦稱尋租)٥ 競:競爭、角逐、爭取。٥ 租 (rent):提供自然資源所獲得的報酬,其特質為「數量固定」、「供給彈性等於零」。٥ Ex:關稅、進口配額

٥ 為了透過政府或公共機關得到「租」(利益),政治人物、民眾或團體投注相當多的時間、 精力及金錢所從事的某些活動或行為(如遊說、動員等)。

Page 17: Public Choice Theory

17

官僚制度模型

٥ 官僚:在政府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與責任的人員。

٥ 以「個人效用」作為行動目標。

٥ 「產品的非市場化特性」:不直接提供產品,而是提供某些活動,這些活動再間接產生產品。٥ 警察→肅竊、肅毒→社會安全

٥ 「預算極大化」

٥ 改進之道٥ 相互競爭٥ 讓私有市場機制代替

٥ 委外٥ 公辦民營٥ BOT

٥ 由節省的成本中保留部分作為個別報償٥ 假如某官員節省預算經費

100 萬元,從中提取 10 萬元作為對其獎勵的獎金。

Page 18: Public Choice Theory

18

理論內涵:(一)公有地的悲劇

٥ 在同一社群內的成員,往往出於私利,只想佔便宜而卻要規避應盡的義務。٥故意拖延或耍賴不繳學童的營養午餐費٥把自己不要的廢棄物往公有地拋置

٥ 發生的情形:٥自然資源:能源危機、空氣污染٥人類生活:棲息地的破壞٥公共空間:噪音、塞車

Page 19: Public Choice Theory

19

理論內涵:(二)集體行動

٥ 團體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與「非競爭性」,導致部分成員基於佔便宜的心態,不願付出個人的努力,而共享團體努力所獲得的利益,產生「搭便車」的現象。٥ 不繳管理費卻同享管委會提供的服務٥ 逃漏稅

٥ 集中利益 VS分散成本٥ 每個人都有共同的利益→採取集體行動來獲得٥ 民主制度中,多數人會欺壓並且剝削少數人(多數暴力)

Page 20: Public Choice Theory

20

理論內涵:(三)囚犯困境

٥ A、 B均認罪→各判 5年

٥ A認罪,而 B不認罪→A獲釋, B判 20年

٥ B認罪,而 A不認罪→B獲釋, A判 20年

٥ A、 B合作均不認罪→各判 1年

Page 21: Public Choice Theory

21

囚犯困境的條件與結局

٥ 條件٥ 兩位行為者٥ 每個行為者僅有兩個選項

٥ 必須「同時作決定」٥ 不能重來٥ 依「效用極大化」 原則作選擇

٥ 不考慮面對風險時的不同態度

٥ 上述條件都知情

٥ 結局٥ 最佳決策:互相合作٥ 次佳決策:自相殘殺

缺 乏信 任

利 益衝 突

互 相敵 對

Page 22: Public Choice Theory

22

治理

٥ 參與治理過程中的各個主體之間的權責分配與溝通協調。٥主體:政府、非政府部門、私部門、社會與其他國家

٥ 目的:增進公共利益٥ 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引進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機制

Page 23: Public Choice Theory

23

新公共管理興起的背景

٥ 質詢大有為政府的理念٥政府官僚體制限制了個人選擇的自由٥傳統官僚模型無法提供如同市場般的誘因與獎酬

٥ 不滿傳統公共管理之政治控制行政的觀念٥忽視行政人員的「管理」角色٥政治與行政本來就相互糾結

٥ 批評官僚體制不符民主的要求與缺乏 效率

Page 24: Public Choice Theory

24

新公共管理對治理結構的影響

٥ 主張小而美政府٥ 主張大社會٥ 主張彈性的治理風格٥ 將民眾視為「顧客」٥ 建立公、私部門雙方溝通、協調與合作機制

Page 25: Public Choice Theory

25

新公共管理的困境

٥ 主張以市場取代官僚, 忽略了市場與國家在本質上的差異。

٥ 政治制不完善時,給 予公共組織或公共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機會, 喪失公平競爭機制的價值。

٥ 過於強調企業管理,忽視了公共管理本身具有的公共性與合法性。

٥ 過於重視國家市場之二元分析觀點,會失去經濟與社會秩序的最後負責角色。

Page 26: Public Choice Theory

26

公共選擇理論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٥ 過於強調利益而扭曲人性的本質,卻無法解釋非營利組織的存在,以及官僚的倫理道德等現象。

٥ 對官僚為追求自身效用極大化的假設, 形成官僚的犬儒主義。

٥ 行政中立難以實現。٥ 忽視社會中的「弱勢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