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wenxueyuan.ruc.edu.cn/.../20140618/20140618155856619.docx ·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Mar-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项目申请表

项目名称: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澧水船工号子田野调研 

项目负责人:      刘启民        

学院年级专业:文学院2011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联系电话:    18810330142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指导教师:   孙郁   徐楠      

指导教师所在学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联系电话:  13521827789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制表

填表日期:2013年5月3日

项目名称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澧水船工号子田野调研

申请 团队 情况

姓名

所在院系

专业

联系电话

E-MAIL

刘启民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类

18810330142

[email protected]

龚敏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类

18810660739

[email protected]

袁梦洁

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类

15652072050

[email protected]

王峻青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18811312951

[email protected]

姜瑞瑞

劳动人事学院

劳动关系

18810330039

[email protected]

指导

教师

情况

姓名

孙郁

电话

13521827789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职称

教授

研究方向

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姓名

徐楠

电话

13120175637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职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明代诗论与文学思潮

一.申请理由

一.课题缘起

1.民俗音乐的独特价值

民俗音乐是传统音乐中覆盖面最宽、流行地域最广的由群众创作和表演的音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通大众音乐”。从音乐体裁上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器乐五类。其中民间歌曲,有着最为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体裁形式,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以及放牧歌、狩猎歌、赶马调、婚嫁歌、丧葬歌、酒歌、拦路歌,等等。民俗音乐往往是口头创作、以口传播,这样一种音乐形式是无形的、不确定的、集体性的,在流传中不断改变和加工,是属于老百姓的艺术形式。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从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民族、各地区深远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生产、民情、风俗、宗教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域社会文化的各个侧面的真实风貌。我国音乐界老前辈吕骥1981年8月在谈到四大民族音乐集成的意义时指出,应当把集成编纂成“音乐的地方志和地方的音乐志”。吕老所说的“地方志”、“音乐志”,充分肯定了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历史和音乐地域中的重要性。因为各种体裁形式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虽然比起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大文化来说,民族民俗音乐文化只是一种“小文化”,但在音乐“小文化”中体现出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风貌,其价值是十分可贵的。

2.民俗音乐日渐式微

对于民俗音乐这种无形地流动在民众口头间的音乐,冯骥才曾指出,这样的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生生灭灭的,在社会转型期间,很容易被忽略,从而流失。特别是处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期”,民俗音乐很容易在经济优先发展的情况下消亡。《2012:中国民俗文化年度发展报告》称: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草根阶层及各种各样都市群落的涌涨,中国社会权益格局空前多元,在此背景中,民俗传统重返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问题现场,成为与“法制”“经济”相互配合的重要社会调谐资源。正如报告指出,“重返”,已经成为摆在民俗文化一道急需解决的问题。民俗音乐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一支,同样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活动、存在空间不足的问题。虽有音乐形式尚可为继,拥有一些观(听)众,但不少歌种、乐种、剧种、曲种传播的地盘越来越缩小,有的跌入低谷长期得不到复苏。部分民俗音乐之所以濒危,是因为其赖于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构成民俗音乐生存的传统生态要素或消失,或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亟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优秀的民间音乐品种进行切实的保护,使之在现代音乐生活中继续传承,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

3.船工号子的独特性与典型性

船工号子(也称船夫号子)作为民俗音乐中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劳动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而澧水船工号子则是船工号子中最典型、音乐形态最为丰富的一种。同时,澧水流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湖南旧石器文化的文化类群之一;流域内苗族、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同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澧水船工号子正是在悠久深厚的湖湘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我国民歌的独特代表。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独特性、音乐价值与文学价值开始被更多的人挖掘。

“澧水船工号子”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它粗犷、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和谐,在狂风大浪中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是一种最有社会使用价值的民间音乐。澧水船工号子和众多的民间音乐一样,并不是表演性的艺术形式,而是和船工们的具体生活形态息息相关。凡是有全力拼搏的大型劳动场面都能用得上它,如抗洪抢险、搬运重物以及体育运动中的拔河比赛等。

4.澧水船工号子研究的紧迫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澧水流域内兴建大、中、小型水库9000余座,形成以水库为骨干,塘坝为基础的大、中、小型灌溉体系以发展农业;同时还修筑大量堤坝以减轻洪水灾害,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行船的困难;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路上交通突飞猛进,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当地的水上运输,大部分船民早已另谋出路,木板帆船也被机动船所取代。

此外,如今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来自影视、网络等大众性、通俗性的音乐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追捧。澧水船工号子因其本身的特点:既不具有太多的、易受大众接受的娱乐性,也不同于艺术院校各专业的“高山流水”的高艺术性。因此,澧水船工号子在现代音乐文化中,已经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地位,成为现代文化中的“另类”,消失好像成为了它的无奈选择。尽管2006年澧水船工号子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这几年的相关抢救、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行政压力和利益驱动下,澧水船工号子迅速形式化、节目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欠缺等。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曾经驰名中外的澧水船工号子正濒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也是我们选择研究澧水船工号子、保护民间音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澧水船工号子作为地方民俗音乐,它有着其它诸多地方民俗音乐不曾有过的辉煌;更有着特殊的艺术文化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历史烙印。而今,在它的传承与弘扬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强人们对澧水船工号子的了解,增强人们对澧水船工号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种种途径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弘扬澧水船工号子,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小组针对“船工号子”这一特殊民俗音乐乐种进行调查,以最具地域特色的澧水船工号子为例进行研究,希望对其起源、发展、现状做一个系统梳理,为船工号子的发展传承和民俗音乐的保护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团队介绍

1.队员简介

刘启民,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为文学院11级基地班学生。现在班级担任生活委员,热爱班集体,积极关心帮助同学,有较好的的沟通协作能力。在学院内担任《中文学刊》主编,并在校内《青年人大》报社担任好好看编辑部副部长,曾加入过中国小作家协会,并在《张家界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过文学作品,部分作品被选入相关文集,有较好的编辑、写作功底。在学习上,勤奋刻苦,曾获国家基础学科二等奖学金。在实践参与方面,有着极高的热情,积极关注社会生活,曾参加了暑期实践和校级“创新杯”实践论文比赛,有一定的实地调研的经验。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她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家乡民俗的极大热爱,带领队员查阅各种文献、著作,为实地调研做好充分准备。

龚敏,女,汉族,1993年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中国共青团团员,为文学院2011级基地班学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自强社《弄潮》编辑部栏目主编,文学院学生会文化部副部长,曾在校学生会学习部、校青协等部门参加社团工作,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文字编辑能力和统筹能力;曾获2011-2012年度自强社优秀记者称号,获2011-2012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获2011-2012年度社会工作与志愿奖学金;喜欢实践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由她担任领队的项目曾获得2012年人大暑期实践优秀成果奖,另一项目获得北京市优秀成果奖,在社会调研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于家乡湖南迷人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一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次调研的准备阶段中,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专著,希望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的过去,并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王峻青,男,土家族,湖南省湘西人,为文学院12级国防班学生。现任文学院媒体总社编辑,院学生会宣传部干事,并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在媒体总社与宣传部的工作让我积累了一定的编辑、写作和图像处理经验,同时在青协的工作也让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对社会调研兴趣十足,更是对濒危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格外的关注。同时,身为一名来自湘西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从小便受家乡迷人古老文化的熏陶,对本地的风俗人情有着切身体会,也对本次的研究对象——澧水船工号子具有较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资料与人脉资源,能为这次的调研活动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一定的信息渠道。

袁梦洁,汉族,湖南娄底人,为文学院12级基地班学生。现担任院学生会文化部干事,策划、参加了院内的多项文化活动,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学校学生会体育部团工委任职,参与了一系列体育比赛的策划,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还在《青年人大》杂志社担任实习记者,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能力。曾多次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对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在假期期间,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新生代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生活状况调查”,积累了一定的实地调研经验。阅读兴趣广泛,对民间文化及湖南本地民俗文化有着较深的认识。

姜瑞瑞,女,汉族,江苏省沭阳人,为劳动人事学院11级学生。现任学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秘书处副部长,曾在院青协外联部、校学生会体育部积极工作,热爱公益,曾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二等奖学金。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态度认真,曾获得华晨奖学金。对于包括“澧水船工号子”在内的民俗、民歌有着较大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在研究过程中阅读大量有关文献、书籍,并深化了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对社会调查的定性定量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有较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将使得团队问卷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同时,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理解与发掘本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2.团队优势

①地域优势:本小组五名成员中四名来自湖南省,一位来自江苏省,使得本小组在进行澧水船工号子的调查时会有更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获得渠道;不仅如此,本组组长系土家族人士,有较好的民族文化积淀,对澧水流域有着较多的了解,而且其家人与当地的音乐文化爱好者以及船工号子的研究者有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能为本选题的提出提供较多的实际信息,能有效地减少预期目标与实际的差距,增强选题的客观性和可行性;由于本小组成员主要来自湖南,对湖南文化有着独有的眷恋和研究探索的热情,这将激励成员克服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做出较为完整的研究报告。

②专业优势: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文学院与劳动人事学院,我们将在这次调研中运用文学院在民族文化研究与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劳动人事学院有关社会学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研究船工号子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有关船工号子现状调查、以及思考船工号子的保护及发展对策都大有裨益。具体来说,在文学院语言学课程的培养下,本小组的四位成员在对语音记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劳动人事学院的姜瑞瑞同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对社会调查的定性定量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有较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将使得本团队的调查开展具有一定科学性。同时,姜瑞瑞同学能够引导团队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理解与发掘本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③实践优势:本小组中大部分具有实地调研的经验,在体验参与过程中了解如何开展调研活动、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与人合作交流、如何撰写调研报告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问题。同时,小组成员刘启民、龚敏、姜瑞瑞都参与人民大学暑期实践活动以及创新杯实践活动,后者在暑期基层实践活动中取得人民大学杰出成果奖。袁梦洁同学曾多次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对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在假期期间,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新生代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生活状况调查”,积累了一定的实地调研经验。我们将在本次调研活动中积极运用这些经验,使我们的调研少走弯路,增强调研的可操作性。

这些优势都将是小组进行本次关于船工号子调研的重要财富,小组会尽力扬长避短,将经验发挥最大的用处,促进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指导资源

1.校内指导老师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有多篇论文著作涉及农村风土人情、民间文化现象和宗教,对民俗学抱有很大兴趣并具有一定的研究。孙郁教授在对本小组的选题确立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在文献资料搜集、研究思路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徐楠: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诗论与文学思潮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曾发表过众多论文著作,如:《祝允明思想述评》 (北方论丛2005年1期)、《试论沈周恭顺圆通的生活特征及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6期)、《漫兴精神——成化至正德间苏州诗人的创作观》(文艺研究2008年8月) 等。徐楠副教授治学严谨,为人谦逊好学。在本小组的选题思路探究中,徐楠副教授给予了我们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上的重要指导。

2.当地指导学者

金克剑:1948年10月出生于张家界,土家族。现任九三学社张家界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旅行杂志社主编、张家界市政协常委、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金克剑老师一直致力于本土历史、民族、民俗文化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是本土文化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同时,作为老船工的一名,金克剑老师对民间音乐船工号子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此次的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为本次实地考察提供巨大的帮助。

四.知识基础

1.澧水

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第四大河。它发源于桑植县北部山区,向东流经张家界市、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安乡县、津市市,沿途接纳娄水、渠水、道水等主要支流,经津市小渡口注入西洞庭七里湖;北以武陵山脉北支与湖北清江水系分水,南以武陵山脉南支与沅水分野,干流和主要支流皆自西北流向东南,干流偏于流域之南,形成梳状水系。

澧水流域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2O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从近年来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看,澧水流域早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早在先秦时期,澧水流域已是濮人、巴人、庸人、楚人等的繁衍生息之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厚重、色彩斑斓的文化遗存。澧水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历史文化悠久。《湖南省志·民俗志》中将澧水流域划作沅澧民俗分区,并指出该区有深厚楚文化的传统。从相关考古发掘可知,澧水的农作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如澧县的城头山是中国重要的史前古城址,形成于大溪文化早期。199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古城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6500年前的水稻田遗址,证实长江流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又如慈利县零阳镇石板村骑龙岗已发掘战国墓葬120座,出土文物1200多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多样。澧水流域中心区和西线以及东线的慈利、石门,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杂居。民族多样性使澧水流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土家族向王天子传说、土家傩戏,大庸阳戏、桑植民歌、芙蓉桥白族文化等,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红色文化鲜明。这里曾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也是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老区文化深厚。

科学内涵深奥。以张家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区、以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岩溶台原区、以茅岩河九天洞为代表的岩溶峡谷洞穴区以及芙蓉桥芙蓉恐龙化石保护区等四个核心景区,蕴含了深厚的科学文化内涵。

2.劳动号子

①产生与社会功能

劳动号子又简称为号子,与山歌、小调一起构成我国民歌的三大体裁。劳动号子在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有的地区也称作“哨子”(四川)。这是一种直接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歌曲,通常都是在集体劳动时歌唱。当从事动作比较单一而负荷较重的持续劳动,劳动者最容易变得疲乏;闷头从事这类劳动,精神上得不到调节,就会加重疲劳感,降低劳动功效。所以劳动号子不仅起着整齐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骤的组织作用,同时也承担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鼓舞劳动热情的功能。

同时,劳动号子也是人民的劳动情绪的直接体现,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在旧时代,面对残酷的阶级压迫和艰苦的劳动生活条件,劳动人民总是以无畏而踏实的精神,饱满的斗志,谱写自己的劳动战歌,显示出巨大无比的力量和信心。因而在民歌中间,劳动号子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还可以说是民歌音调的最早根源和基础。劳动号子的歌词,往往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即兴随口编织出来的,它们的内容不限于和劳动直接联系的事情,还广泛地包括各种叙事的、诙谐的、以及与爱情有关的题材等,常常是即景生情的联想和引申,而广泛的生活题材,更能够引起劳动者的兴趣,缓解他们的疲劳,激发昂扬的工作热情。

②艺术特征

劳动号子有着直接、朴素的表现方法和坚定、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劳动号子的音乐表现形式一般都是直截了当、毫不隐晦、毫不含蓄的,其编创者对音乐形式也不加修饰,在感情的表达上往往也表现出一种原始的淳朴和自然。在艰辛的集体劳动中,是不允许丝毫的犹豫和畏缩的。只有靠大家齐心合力、勇敢坚定,才能战胜困难。这就决定了劳动号子的音乐中具有有排除柔弱、纤细的成分,因而就形成了劳动号子音乐大气磅礴、句幅短小无拖腔,简洁明快、刚健有力的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劳动号子区别于其他民歌体裁的一个显著的标志。

③种类

不同的劳动条件、不同的劳动工种,带给劳动号子音乐以不同的音乐特点。由于其分布甚广,不同地区的劳动号子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因此,劳动号子的种类甚多,一般按不同工种分为五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和作坊号子,而我们要研究的澧水船工号子,就是船渔号子的一种,也是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3.澧水船工号子

①产生

澧水流域河网密布,明清时代船运及水运十分发达,是整个湘西北物资的集散中心,也正是由于当时发达的水利交通,才促进了当地船工群体的兴盛和壮大。船工号子是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这类号子的音乐丰富而富于变化,这是由于船务劳动的内容多样,江面的水路和气候情况复杂多变而决定的。在人数密集的船工们之间,船工号子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当地称这类号子为“水上号子”。

②种类

澧水源于湘西北桑植县境内,流经地域各段地貌变化大,有群山峡谷、丘陵平原,船工们为适应各种水流情形而编唱的号子也就多种多样。对澧水船工号子的分类一般按照船工作业的种类来划分,可分为“桨号子”、“橹号子”、“篙号子”、“纤号子”、“作缆号子”、“篷帆号子”、“锚号子”等。其中橹号子又称摇橹号子,是澧水船工号子中最丰富的部分,它分为平板、数板、快板、慢板四中唱腔:平板又称“幺妹子呼咳”,是平缓流段摇橹时所唱;数板又称“低腔”,节奏紧凑,速度较快,是深水行进时所唱;快板亦称“高腔”,是深水摇橹与急流搏击时所唱的号子;慢板通称“三吆台”,是深水摇橹缓行中使用的号子,节奏稳重,声调深沉。其中快板号子主要使用假嗓歌唱,又称“高腔”。除此之外,船工号子的曲调和歌词也独具韵味。

③曲调及歌词

由于行船过程中水流的快慢、方向,航道的险夷、宽窄等区别,船工们一路所唱的船工号子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滩险岩多、水流湍急之处,其号子节奏紧张、曲调激昂、歌词简洁,甚至只有激昂的吆喝声而没有歌词,以调动船工们高亢的激情。这类号子节奏简单、歌词多为拟声词,表现船工战胜激流的勇气和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决心,也是下层群众朴素勤劳生活最大的展现。而在水流平缓、航道宽阔之处,号子往往节奏舒缓、曲调优美、歌词丰富,展现惊险过后的淡然心情。澧水船工号子的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能够表现当地风情、历史传说、男女之情、船工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大俗至雅、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行文格式自由、衬词使用频繁和多种文化互为交融的特征。

二.立项背景

一.研究趋势

1.船工号子研究

国内对于船工号子的研究起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建国以来,国家对于民间文艺的重视,极大推动了民间音乐与民间歌曲的研究。船工号子又作船渔号子,则是作为劳动号子的代表性音乐体裁而被研究的。若按照内容划分,自50年代以来的船工号子研究可以分为音乐性研究、文学性研究和传承保护研究三种。

(1)船工号子的音乐性研究

这类研究通常将船工号子作为汉族民歌体裁之一——劳动号子的一种而被涉猎。在一般性民歌音乐概论的著作中,它只作为民歌很小的一个部分进行类型学上的简单介绍。例如《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将船工号子即船渔号子与作坊号子、农事号子等作为劳动号子的亚类来介绍,突出了船工号子的丰富性与变化性——随水路与气候状况的变化而在音乐的唱腔上变化丰富的特征。又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它同样将船工号子作为劳动号子的一种,但在船工号子内部根据地域不同进行了进一步划分,通过对不同地域代表性船工号子曲段进行分析,介绍了澧水船工号子、川江船工号子等的音乐性特征,注重突出不同地域在船工号子音乐形式上的反映。而在地域性民间音乐研究当中,船工号子则能够被研究地比较深入。例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对湖南境内的船工号子进行了较为详实的介绍:不仅根据湖南境内的船工业状况将船工号子分为桨号子、橹号子、篙号子、纤号子、作缆号子、篷帆号子、锚号子,并细致介绍这些号子流行的水域、使用船只特征、水文环境、演唱方式、节奏气势、曲调旋律等特征,而且又根据各河流湖泊将湖南境内的船工号子分为湘江船工号子、资江船工号子、沅水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和洞庭湖船工号子,详细介绍了不同流域的水文环境、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给这些号子的音乐性上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号子的调式、演唱方式、旋律、音型、衬词、情绪等进行介绍,这样从不同角度对湖南的船工号子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种地域性的船工号子研究还有杜宇等著的《川江船夫号子》、邓光华的《乌江船工号子研究》。

对于船工号子音乐性的研究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具体命题的研究,例如《永宁河船工号子的音乐艺术特征》(谢云秀2010.5)侧重于从艺术特征的角度细致把握船工号子的音乐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川江号子》(李艳昆2006.7)对川江号子的艺术性与音乐技巧进行深度介绍;苏敏的《试论乌江船工号子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特性》(2011.4)分析了土家族的文化、语言对乌江船工号子的旋律与歌词造成的影响。

(2)船工号子的文学性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数量并不多,它多依附于对号子音乐性的研究,通常以文化分析的形式对音乐性研究加以补充。文学性研究主要以船工号子的歌词艺术、行文规律以及韵律形式为研究对象。在表现内容上,船工号子的歌词一般是表现各地风情、历史传说、男女之情、船工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因为是来描写自于最底层的船工生活状态,歌词多自然质朴简洁;在风格上具有大俗至雅、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行文格式自由、衬词使用频繁和多种文化互为交融的特征。根据地域的不同,船工号子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对船工号子的文学性研究有:《涪江号子的历史价值》(蔡玲2010.9)从川江号子的表现形式和文学修辞手法以及涪江号子在新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来分析涪江船工号子的文学文化价值;《川江号子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研究》(周冰颖2007.3);《略论整理<川江号子>学术思路的开创性》(赵心宪2010.1)等。此外,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相对应的《中国歌谣集成》,由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组织编撰。这两部集成分别注重了民歌民谣的音乐性与文学性,后者中有一定数量的船工号子歌词的文学性研究成果。

(3)船工号子的传承保护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水上运输日渐萎缩,船工号子也逐渐式微。作为我国民间歌曲最具特色的船工号子,这样一个古代劳苦船工们的生活状况的活化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众多专家和学者秉承着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热情,开始了船工号子的传承保护研究。对于船工号子的传承保护研究有:《川江号子的绝响》(戴江2008.2),通过政府文化部门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来挽救颓唐衰败的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及其保护浅说》(李志萍2008.3)则侧重于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船工号子濒危的原因进行研究;《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对策研究》(周玉屏2012.9)提出面对澧水船工号子的濒危,需要政府完善政策法规、大众网络电视媒体发挥宣传作用、地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等具体措施。

2.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我国对澧水船工号子的整理、研究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对大众文学艺术的不断重视,对民间音乐与民间歌曲研究的逐渐开展,特别是对湖南民间音乐研究的不断深入,湖南的船工号子被纳入到音乐学术视野中,澧水船工号子也得到了一定的挖掘。目前对澧水船工号子的研究主要是实地搜集采风、案头整理分析这两大类。

(1)实地搜集采风

对澧水船工号子的实地搜集采风通常是被纳入湖南省地方性的民间音乐普查当中。在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较大规模的湖南民间音乐普查中,澧水船工号子的一些曲目都被记录在普查成果中。其中较为重要的成果是,50年代初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音乐工作组整理出版的《湖南民间歌曲集》;1956年杨荫浏先生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来湘考查写出的《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80年代初省文化主管部门发起的音乐搜集工作写成的《湖南民歌集》。而在这些基础上的集大成著作,则是90年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卷中收录四首澧水船工号子中的摇橹唱腔:《摇橹·平板》、《摇橹·数板(低腔)》、《摇橹·快板(高腔)》、《摇橹·慢板》。中国音乐研究所在2011年出版的《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则又录入了七首摇橹号子唱腔:《三幺台(一)》、《三幺台(二)》、《平板(幺妹子嗬咳)》《数板(一)》、《数板(二)》、《高腔(二)》。

(2)音乐分析整理

对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整理,通常被纳入在湖南民间音乐与民间歌曲研究当中。这些研究一般体现在实地搜集采风工作之后的研究成果之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对澧水船工号子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主要对澧水船工号子最为丰富的摇橹号子进行音乐特征的介绍:摇橹号子中平板、数板、快板、慢板四种不同板式的使用环境、调式、音域、乐段结构与衬词等。《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则对澧水船工号子的类型及其音乐特征进行了补充:将澧水船工号子分为上水部分和下水部分。下水部分包括《装载号子》、《摇橹号子》和《下滩号子》。装载号子是装卸重型货物上下船时的撑竿号子,简短有力;摇橹号子是船行摇橹时的号子;下滩号子是在浅水下滩时的喊唱,声调干脆响亮。上水部分包括《拉纤号子》、《扯帆号子》、《换风号子》、《过岗号子》和《收纤号子》。这些上水号子中除了换风号子以消遣、消除疲倦为目的外,都以行船过程中的具体劳动名称命名。

总的来说,对于澧水船工号子的研究一直被放在湖南省这样一个大的地域范围、民间歌曲这样一个大的研究范围内进行,这样就只能是对一些较易采集的曲目进行记录,并在类型上进行较浅层次的介绍。目前学界还没有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深度调查研究。

二.借鉴理论——民族音乐学

本次的研究对象——澧水船工号子作为民间音乐中劳动号子的一种,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独特的技术要求。为此我们借助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依托。下面对民族音乐学做一个简单介绍。

1.学科发展

民族音乐学大约萌生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其前身为“比较音乐学”,是一种将音乐作为本体、将比较研究方法作为基本研究手段的音乐学理论。而中国对民族音乐学的引入仅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尚处于发展革新过程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在引进这一学科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学术深度与广度的所谓“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建国以来,以沈知白先生、于会泳先生为首的音乐学家们建立了“民族音乐理论”的学术架构,确立了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在民歌研究方面,对曲式、调式、唱腔等极具传统特色的形态研究做了扎实的工作。而7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建构的。它吸收了国际上从纯音乐形态分析向社会生活方面拓展的研究思路,力图对于乡野民间音乐进行全景式历史书写、民俗音乐志的构建。

2.学科定义

在此背景上,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为民族音乐学下了如下定义: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将所考查的研究对象,视为是一种音乐事象,倡导将某一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其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3.学科品格

在研究的方法论上,民族音乐学研究具有主体观、价值观、时空观几种较为重要的研究观念。主体观指的是始终将人——音乐事象的操纵者——作为音乐对象主体,而将人所实践的音乐内容作为音乐客体。这样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研究理念,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艺术创造力。价值观是指,研究者要从音乐事象是否后能否满足社会共同体需求的角度来对音乐的价值进行评价,而不能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进行评价,并尽量减少评价体系中主观社会历史因素。时空观是指,在研究音乐事象时必须不能忽视其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当代的历史重构与保护过程、在空间是存在的环境依托。以上三种方法论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学人本、科学、全面、系统的学科品格。

4.调查方法

在实地调查的理论方法上,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目前已经完成了调查类型、调查准备、实地调研、资料储存的理论建构。调查类型的划分,根据被调查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民族区划音乐调查;根据调查的性质目的可分为音乐志调查、音乐论题调查。调查前的准备包括:分析现状、明确目的、选择调查类型;现有资料的收集与熟悉;注音能力与记谱能力的培养、事先联络与器材准备、拟定调查提纲。实地调查时的方法分为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集会调查法;采集音乐资料时需要客观、准确、完整。整理的音乐资料包括:现场笔记与工作日志;录音、照相与录像;实物;记谱、译谱与绘图。

5.成果陈述

在对田野考察与文献分析进行成果陈述时,民族音乐学通常运用音乐描述和音乐解释两种方法。音乐描述指根据观察掌握的民族音乐学资料,对某一音乐事象的存在状况或某一范围内若干音乐事象的存在状况,加以客观叙述;通常包括文字形式、乐谱形式和图表形式三种;在对民间音乐的声音形态的描述上分为音体系、曲式体系、旋律体系、历时体系、力度体系、音色品质体系六种描述项。音乐解释,是建立在深入描述基础上的关于音乐事象成因和因果关系的科学谈论,主要有历时材料阐述、联系比较阐述、模式分析阐述三种阐述方式。

三.研究意义

1.促进澧水船工号子音乐志的构建。船工号子是民歌体裁很有特色的一支,而澧水船工号子又是船工号子中的重要代表。但长期以来,对于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性研究、文学性研究都在较浅的层面上进行,对其曲谱、歌词的记录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在方法上只是简单的简谱记音,很难保留澧水船工号子原有的音乐风格。本次研究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在对澧水船工号子这一音乐形式进行全方位调查、采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音乐形态分析、民俗内容阐释;以音乐性研究为基础,以社会性研究为特色,以文学性研究为补充,致力于对澧水船工号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把握、全景式书写;记谱时采用国际音标记录音色,并对老船工的演唱进行录音。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希望构建完整的、系统的“澧水船工号子音乐志”,以推进对澧水船工号子的深层次研究。

2.推动澧水船工号子的传承与保护。澧水船工号子作为湖湘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现代水上运输业的发展,传统的以行船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主要以行船为生的船夫们逐渐更换谋生方式,生活地点也发生相应转移,船工拉纤的现象已成为陈迹,老一辈的船工也相继离世。在此情形下,澧水船工号子正濒临着失传的危险。我们希望在自己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的过程中,能对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义,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重新得到政府与民间关注,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拓宽对濒危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思路。目前对传统文化保护性的研究很多,其中有许多研究都只侧重针对传统化濒危性危机的对策建议,这样浅层次上的文化拯救研究上。本次研究以民族音乐学中音乐志的构建作为目标和方向,致力于从学术对澧水船工号子这一濒危的文化形式作真正意义上的拯救,对曾经产生的动人的音乐文化进行记录、整理与保存。民族音乐学下民族志的建立,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思路的拓宽。

4.为民族音乐学学科提供一定的案例经验。真正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只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在理论上,它继承了大量国外经验,已经向比较成熟、比较细致的方法论发展。但在田野调查的实践方面,特别是在音乐志建构方面还缺少经验补充。目前较为完备的民族音乐志只有伍国栋《白族音乐志》一部。本次研究采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作为方法依托,在实践时能够积累一些经验,发现一些问题,这样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为民族音乐学的实地案例做一些补充。

5.促进湖湘地区艰苦奋斗精神的构建。船工号子产生与船工们劳动时的呼喊,是一种承载着民族信仰和精神风貌的文化载体,体现着船夫们与激流险滩拼搏奋斗的精神。澧水船工号子体现着湖湘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在精神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对船工号子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推动吃苦耐劳、奋勇拼搏的奋斗精神的弘扬,对于构建新时期湖湘人民时代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参考文献

1.专著类

【1】怡明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上、下)》.中国ISBN中心.1994

【2】杨明康著.《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刘金荣编著.《中国民歌概述》.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4】陈池瑜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谭业庭、张英杰编著.《中国民俗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王衍军编著.《中国民俗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7】颜湘君著.《21世纪多元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8】白庚胜著.《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学苑出版社.2006

【9】王海霞著.《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10】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向云驹著.《草根遗产的田野随想》.中华书局.2011

【12】戢斗勇著.《文化生态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13】石群勇著.《文化自觉与文化生态保护:腊尔山地区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

【14】伍国栋著.《白族音乐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15】杨民康著.《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6】杨民康著.《一维二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17】程天健著.《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文字部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8】程天健著.《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谱例部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9】齐易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20】伍国栋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1】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2】李重光著.《简谱乐理知识》(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3】王沥沥编著.《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24】伍国栋著.《中国民间音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5】毛海英编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6】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湖南音乐普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7】宋大能编著.《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8】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 中国ISBN中心.1999

【29】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社.1998

【30】钟敬文著.《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1】钟敬文著.《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2】高丙中著.《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3】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4】陶立璠著.《中国民俗大戏·序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35】赵玉燕、吴曙光编著.《湖南民俗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6】陈勤建著.《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7】徐旸、齐柏平著.《中国土家族民歌调查及其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2.论文类

【1】周玉屏《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对策研究》.载《黄河之声》2012年第9期

【2】李志萍《澧水船工号子及其保护浅说》.载《科技信息》2008年第33期

【3】刘霞、张友福、龙珍珠《澧水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探析》.载《民族论坛》2009年第11期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类型》.载《中国音乐》1996年第1期

【5】伍国栋《实地调查资料储存的理论及方法》.载《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4期

【6】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7】杨曦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研究》.载《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第6期

【8】杨曦帆《石龙村的音乐生活——白族民间音乐调查》.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9】乔清举《论河流的文化生命》.载《文史哲》2008年第2期

【10】黄任远、刁乃莉《伊玛堪的采录、研究和保护》. 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1】汪丽珍《文化生态视野下的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与价值》.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2】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载《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

【13】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中、下)》.载《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2、3期

【14】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载《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3期

【15】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 载《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

【16】杨民康《论音乐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双视角考察分析方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 1期

【17】胥必海《巴渠船工号子的歌词艺术》. 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8】周冰颖《川江号子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问题研究》. 载《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19】熊晓辉《古老的酉水号子》.载《民族论坛》2003年11期

3.方志类

【1】傅角今编著.《湖南地理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跃龙编著.《湖南省志·民俗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著.《湖南省志·文化志》.湖南出版社.1991

【4】临澧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著.《临澧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5】张之觉、周玲编著.《澧县县志》.湖南省澧县档案馆.1981 

【6】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7】满大启编著.《常德地区志·民俗、方言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三.项目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梳理澧水船工号子的历史进程

2.调查研究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形态

3.调查研究澧水船工的音乐文化生活

4.调查研究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传承建议

二.研究内容

1.澧水船工号子的历史进程。对于澧水船工号子历史进程的梳理,我们从它的产生、发展、衰落三个时间段入手。在具体考察中,我们主要分析不同时期船工号子的规模、形式等特点的流变性;并注重分析各个阶段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并以实地调查访谈加以辅助。

2.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形态。对于澧水船工号子音乐形态的调查研究,我们主要参照目前学界的分类,即将其按劳动的特点分为行船号子、岸边号子和休闲坐唱。在具体考察中,我们通过实地采访、访谈记录对此三类劳动号子进行曲目和唱段的搜集;调查分析这三类劳动号子各自的流布地、曲调特征、演唱环境与场合、演唱方法、演唱形式、语言特征等形式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澧水船工号子的流布进行归纳整理。研究方法为实地调查访谈为主,并以文献分析加以辅助。

3.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文化生活。对于澧水船工的音乐文化生活,我们主要是对船工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与解读。在具体考察中,我们对当时的老船工与当地研究者进行访谈,了解当时的实际音乐生活状况;其次在地方志的研究基础上,对搜集到的歌词所包含的民俗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是,实地调查访谈、文献分析、对搜集的歌词进行文本分析相结合。

4.调查研究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传承建议。对于澧水船工号子保护传承现状与出路的研究,我们主要将人们对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在实际考察中,我们主要对各县文化部门进行访谈与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澧水船工号子自身特点,借鉴其它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经验,为澧水船工号子给出传承建议。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调查访谈,并以文献分析加以辅助。

三.研究方法

1、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材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调查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调查者也可在共同活动中与被研究对象中的相关人物建立感情、发展友谊,在此基础上深入、细致地了解被研究对象表层以下的有关情况及具体表现。我们根据民族音乐学实地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对本次实地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定义:

1.1调查类型

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划区音乐调查与音乐志调查相结合。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志伍国栋教授将民族音乐学的实地研究类型依据调查对象的“量”和“质”分为了横向分类型态和纵向分类型态。根据本组调查对象的范围、品目及对本次研究的自我定位,我们将在调查过程中运用横向分类型态中的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划区音乐调查和纵向分类型态中的音乐志调查。微型音乐调查指以某一小社区的诸种音乐事象或某种音乐事象为对象所进行的音乐实地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指以地理学的不同地理区划范围为依据而开展的音乐实地调查;音乐志调查指以撰写音乐志为其目的,对所见所闻音乐事象进行全面、系统客观记述的实地音乐调查。为此,我们对本次调查定义为:以澧水水域为基准,对澧水船工号子的历史流变、音乐形态、曲目唱段、音乐风俗等进行的全方位调查研究。

1.2调查准备

民族音乐学下开展的实地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在调查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容忽视,包括技能准备、器材准备、事先联络、拟定调查方案。

1.2.1技能准备

注音能力与记谱能力的准备。在实地的唱段采集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船工号子的唱段、唱词进行记录,这样我们在前期就必须做好注音能力与记谱能力的培养。注音能力上,我们主要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以在实际的考察过程中较顺畅地标记唱词、当地的音乐称谓、音乐术语、音乐口诀,特别是在这其中可能出现的湘方言、西南官话及少数民族语言。记谱能力上,我们主要掌握歌曲谱的记谱方式,以及简谱的基本乐理知识。

1.2.2器材准备

录音录像与照相设备、校音设备、派送礼品。为了在现场采集到高质量的音响、音像资料,必须在调查之前准备录音录像与照相设备:一只录音笔、两台单镜头反光相机;在对录下的音响进行记谱、译谱工作时,必须对所录的音的音高进行校对:一台校音器;另外,为了使被采访对象更好的配合我们的调查,需要为他们准备礼品。

1.2.3事先联络

在实地调查前,与调查对象方面进行事先联络,争取对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本次调查前期,我们将通过已经联系上的当地指导学者,与各县的文化馆负责人、各县的老船工与传承人进行事先联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调查时间、路线安排。

1.2.4拟定调查方案

在以上的任务完毕之后,还需要拟定一份具体的调查方案。调查方案将成为我们进行实地调查的总体规划,需要包括调查路线、时间安排、调查对象、调查任务、调查内容、调查形式等等,以此来对整个调查过程进行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调查对象进项访谈提纲的设计。

1.3实地调查

个别访谈法与集会调查法相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中,学者们根据长期田野调查经验,总结了一些实地调查的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本次调查对象——澧水船工号子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两种最重要的操作方法:个别访谈法和集会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指调查者对音乐操纵主体逐一进行个别访问。这种访谈主要针对掌握重要资料的老船工进行,在前期周密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集会调查法即采用集会的形式,与预先约定或联络好的访谈对象群体进行座谈访问。这种调查方法能够省时省力,同时能够降低个别访谈中的气氛紧张程度。

1.4资料储存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调查者将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为了确保调查后对这些资料能进行深入科学分析,对调查资料的储存显得非常重要。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用到以下的资料储存方式。

1.4.1现场笔记与工作日志

现场笔记是与音乐观察、音乐访谈过程同步进行的文字记录。我们将在调查过程中对所有调查项做到尽量详尽的文字记录,特别是对被调查者在再现音乐现场时所表现出的情感、心理以及包含音乐内容的举止行为这些不能录音录像的材料,进行细致记录。工作日志指调查者针对自身一天调查工作经历所作的客观陈述。它包括当天调查工作的现场环境、采集内容的简单提要、工作程序、接触人物、调查进度,同时也包括调查者对当天调查工作的评估、萌生的见解与想法。这将增强我们对调查的整个过程的控制。

1.4.2录音、照相和录像

在调查中的录音、录像与照相,必须做到尽量保真。在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对所得到的相应资料进行整理。我们将对于这些材料进行时间、地点、表演人、采访人等进行详实记录,并对其进行编号;其次,我们还会把所录的唱段进行记谱工作、将采访录音文字化。

1.4.3资料储存的综合处理

资料储存的综合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无序资料变为有序。我们将获得的所有资料根据资料储存形态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图像资料、音响资料、乐谱资料四种,而这些资料所承载的船工音乐内容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又必然具有历时性。因此我们将采用以下资料储存分类系统,以便构成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资料网络。

资料储存分类系统

文字资料

图像资料

音响资料

乐谱资料

时间段1

时间段1

时间段1

时间段1

时间段2

时间段2

时间段2

时间段2

时间段3

时间段3

时间段3

时间段3

2、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document study)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文献研究的优点包括了研究对象的无反应性、所需费用较低、可以研究无法接触到的研究对象和适于做纵贯分析等。在民族音乐学中的文献研究一般可分为音乐描述与音乐解释两种。我们对本次调研中的文献研究做了以下定义:

2.1音乐描述

直观描述与概括描述相结合。直观描述指依据音乐观察资料的原本,照原样直观、细致、深入地进行“复制”式的全貌描述。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将运用直观描述法对船工号子的声音形态进行深入描述,除了记谱译谱以外,对音律、音阶、音色、音量、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形态要素进行细致阐述。概括描述指在直观描述的深描原本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与提炼,对音乐的基本形貌和特征做鸟瞰式的总体概括描述。我们将运用概括描述来总结各类船工号子的音乐艺术特征。

2.2音乐解释

历史解释与环境解释相结合。船工号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客观上具有历史演进过程,同时又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受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在分析船工号子这一文化表征背后的文化动因时,我们将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来阐明其现实存在的因果关系与构成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船工号子背后船工们的劳动生活与民俗内容。

3、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

民俗音乐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在研究中数理统计方法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数理统计可以使我们对于特定的民俗音乐研究更加精确、更为科学,并走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道路。许多结论隐藏在数据之中,实地调查往往不易看出,而统计学方法则可以从大量的统计资料中得出一般趋势。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会使小组研究船工号子的信息资源更为系统化、精确化,形成一个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的角度。

本次调查过程中将使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数据管理和绘制图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档,实现了资料的信息化,使研究更加精确,更加科学。

四.技术路线

(澧水船工号子文献梳理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咨询指导老师制定研究方案澧水船工号子预调查与各县指导者设计调查方案制定以老船工、传承人为对象的访谈提纲熟习民间音乐调查方法技巧对各县文化馆进行资料收集、采访对各县老船工与传承人进行访谈、调查梳理澧水船工号子历史流变归纳澧水船工号子音乐形态阐释船工号子背后的文化生活内涵、民俗内容分析流变动因:自然与社会整理澧水船工号子音乐流布提出澧水船工号子保护传承建议梳理澧水船工号子传承保护现状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文本分析2、调查准备阶段文献整理与研究设计阶段3、实地调查阶段4、整理归纳阶段)

五.预调查成果

为了使我们的调研前期准备做的更加充分,我们对于澧水船工号子做了一定的预调查,其成果如下。

1.调查地点

澧水流域内有8个县市,由西向东分别为:桑植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安乡县、津市市。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尽量充分,我们计划对于澧水干支流流经的8个县市进行调查,并着重调查历史上船工号子流传最丰富的澧县、石门两县。

2.调查对象

通过对澧水流域的县市的文化部门进行询问,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县政府文化部门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了管理保护工作,主要负责机构为各县政府文化局下属的文化馆。各县文化馆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集中存档了该县澧水船工号子的历史资料、当地研究成果等,并有较为完备的传承人及传承工作资料。在此背景下,我们把本次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各县文化馆、老船工与传承人。目前,我们已经跟一些部门和传承人取得了联系,他们将成为我们调查的对象和重要的人脉资源。他们是:

澧县: 李凌云:理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刘志生:澧水老船工,澧县澧水船工号子主要传承人。

戴作林:澧县一中音乐教师,长期进行澧水船工号子的记录保护工作,澧水船工号子的主要记录者与传唱者。

石门县: 申文喜:石门县文化馆退休老干部,长期进行澧水船工号子记录保护工作。

临澧县: 宋东元:临澧县文化局干部

慈利县: 杨 惠:慈利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长期进行澧水船工号子的记录保护工作。

张家界市:金克剑:澧水老船工,张家界民族文化专家,长期进行澧水船工号子的记录保护工作。

六.可行性分析

从研究主体来看,本团队的四位同学都来自文学院,对民俗与民间音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位同学来自劳动人事学院,系统学习了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等课程,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数理统计等的过程中,可以充当团队其他成员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湖南,自小对湖湘文化耳濡目染,对其充满了感情,希望为家乡的民俗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因为地域的优势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在调查中有较大的便利。指导资源方面,我们在校内的指导老师是孙郁教授和徐楠教授,他们都是文学专业的老师,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造诣,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角和整体观念。在前期准备中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将广泛地利用当地的资源,目前已经联系澧水沿岸各县文化馆、老船工和船工号子传承人,如金克剑等资深民族文化专家,他们能给我们实地调研给予巨大的帮助。

从研究对象来看,我们选取的对象“澧水船工号子”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前人对号子的音乐形态描述、文化内涵阐释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而且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曲谱的记录也比较少,一般只归在大的民歌中被简单介绍。而我们这次的研究目标则是系统梳理有关澧水船工号子的方方面面,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其历史进程、音乐形态、音乐文化生活等都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这个角度来看,留给我们发挥的空间还有很大。

从研究准备来看,我们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预调查。有一位队员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人脉资源在之前对即将进行实地研究的九个县城中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联系到了各地的文化馆和相关民间艺人、民间专家,为我们今后的正式调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此外,团队的每个人在前期准备阶段研读了大量有关的学术文献,并且进行了对民间音乐乐理知识初步的学习,希望能把澧水船工号子更为全面、更为立体地在我们最后的调查结果中呈现出来。

从研究方法来看,我们采用的是较为系统成熟的民族音乐学调查方法论,根据民族音乐学专家伍国栋先生的分类,我们将分别采取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和音乐志调查来开展我们的研究。实地研究的资料储存方面,我们将使用记谱描写、录音等方法记录下所获取的音乐资料。在此之前,对这些方面我们都将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立志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所学。另外,我们将努力构建出一部澧水船工号子的音乐志。音乐民族志是融在民族音乐学之中的一种对音乐的记述方式,它不是从理论上讨论音乐文化,而是具体描述音乐文化,包括声音的构思、创造、欣赏、影响个人、群众、社会的过程。是在田野工作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对事件——人类的音乐活动、而非仅仅对声音作分析性的记录描述。通过音乐志的构建,澧水船工号子可以得到更全面、更丰富的展现。

四.研究进度安排

阶段名称

起止时间

阶段内容

具体工作

第一阶段

2013.2-2013.5

方案设计

1.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一定预调查。

2.查找澧水船工号子相关文献资料。

3.咨询专家,完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2013.5-2013.7

调研准备

1.学习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和技巧。

2.查阅所调查的八个县的县志、湖南地方志等文献。

3.与当地指导学者和已联系上的各县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方案设计。

4.针对不同调查对象撰写访谈提纲。

第三阶段

2013.7-2014.9

实地调研

1.对各县文化馆进行走访调查。

2.对各县的老船工与传承人进行走访调查。

3.对相关文献进行补充查阅。

第四阶段

2014.9-2015.1

分析整理

1.分析整理各项调查结果。

2.补充查阅相关文献。

3.撰写调研报告与论文。

五.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团队在前期课题筛选和信息收集,实地调研考察以及后期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运用了创新的思维,以新的观念、不同的视角,试图对已有的研究进行补充。船工号子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体现在:

一.采用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可以使我们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更据科学性、可操作性。

采取音乐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法开展研究要求我们深入到音乐事象、音乐活动的内部,亲自去参与观察、采风、访谈来收集材料,并通过对所获得的音乐材料进行定性分析从而理解和解释事物,有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澧水船工号子表层以下的有关情况及具体表现。在我们的准备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界通过直接的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来研究某一音乐形式的成果还较少。一来能够更为直接的、具有针对性的了解我们的研究对象,二来也为今后濒危传统文化的保护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我们具体采取的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类型是将微型音乐调查、地理区划音乐调查和音乐志调查的相关方法相结合。

二.采用民族音乐学资料储存方法,在对乐谱进行整理时将当地民歌专用记谱符号运用到旋律记录中,将国际音标运用到唱词记录中,尽量保留号子的原有音乐特征。

目前学界整理出来的澧水船工号子歌曲谱处理得比较简单,对曲子的记录是普通简谱,对唱词的记录则是汉字,形成的是普通的歌曲谱,没有将澧水船工号子原有的音乐特征保留下来。在这次调研活动当中,我们会对老船工、继承人所唱的曲段进行录音,并且运用民族音乐学的专业记谱方式:在运用简谱对旋律进行记录时,采用当地民歌通用的记谱符号,对澧水船工号子的唱腔特征、响度特征等做到尽量详实记录;在对唱词进行记录时,除了用汉字外,也运用国际音标,对西南官话、湘方言与可能出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民族语言唱词音色进行记录,并对可能出现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这样,我们希望我们搜集整理的澧水船工号子歌曲谱不仅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在数量上比从前的研究有所提升,也在质量上保留其原有的音乐特色。

三.以音乐志的独特视角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研究,以期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全景式历史书写。

音乐志是融在民族音乐学之中的一种对音乐的记述方式,它是在进入音乐事象内部对音乐事象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音乐事象产生的自然人文环境、历史流变、音乐特征、曲目曲段、音乐社团、布局等进行深度的、全方位的描述,包括声音的构思、创造、欣赏、影响个人/群众/社会的过程。本次澧水船工号子采用音乐志的独特视角,希望通过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扎实的实地田野调查,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音乐表征背后的文化动因,形成“澧水船工号子音乐志”。

四.澧水船工号子的保护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其它民俗文化保护经验提出传承建议。

我们对澧水船工号子保护传承情况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其音乐文化进行充分研究之上的,这样能对号子的特征进行更好的把握。我们希望能在对澧水船工号子自身特点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其它较为成功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经验,为澧水船工号子给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传承建议。

六.经费预算

(包括大概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金额、计算根据及理由)

本课题成员为五人,时间持续将近一年,项目活动大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文献整理与研究设计阶段

第二部分:调查准备阶段

第三部分:实地调查阶段:调研地为澧水流经的的八个县市:上游桑植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中游常德市石门县、澧县、临澧县以及下游安乡县、津市市。

第四部分:整理归纳阶段

一.文献整理与研究设计阶段

(1) 办公费用:

笔: 1.5元×20支=30元

笔记本: 5个×8元=40元

文件夹: 5个×8元=40元

书报资料复印费: 150元左右

民俗学书籍购置费: 40×5=200元

(2) 邮电费:

网络资源食用查询费: 20元

国家图书馆资源咨询费: 200元

(3) 劳务费:

专家咨询费: 500×1次=500元

第一阶段费用总计: 1180元

二.调查准备阶段

(1)办公费:

复印纸若干 50元

印刷费用 100元

(2)劳务费:

专家咨询费: 500元

(3)交通费: 50×5=250元

(4)邮电费:

长途电话费: 300元

网络资源使用费: 20×5=100元

(5)专用材料购置费:

录音笔: 300×1=300元

U盘: 100×5=500元

定音器: 100×1=100元

(6)零星图书购置费: 30×5=150元

第二阶段费用总计:2350元

三.实地调查阶段(15天)

(1)国内差旅费:

①火车票: 北京——张家界    224×5=1120元

张家界——北京    224×1=224元

冷水江——北京    206×2=412元

湘西自治州——北京  206×1=206元

苏州——北京     168.5×1=168.5元

②汽车票:

桑植县—张家界(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澧县—临澧县—安乡县—津市市

8×5×50=2000元

(2)当地交通费: 100×5=500元

(3)住宿费: 75×15×5=5625元

(4)伙食补助费: 30×15×5=2250元

(5)公杂费: 10×15×5=750元

(6)劳务费:

专家咨询费: 500元×2次=1000元

(7)邮电费:

长途电话费: 100×5=500元

网络资源使用费: 40×5=200元

(5)其他

药品费: 20×5=100元

第三阶段费用总计:15055.5元

四.整理归纳阶段:

(1)办公费:

笔记本: 10×5=50元

复印、打印费: 100元

(2)网络资源使用费: 300元

(3)邮电费: 200元

第四阶段费用合计:650元

总共费用合计1180+15055.5+2350+650=19235.5元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团队将在大量搜集和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以达到以下预期研究成果:

1、对澧水船工号子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

澧水船工号子作为民歌极具特色的一支,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传统、地域传统与少数民族文化,是传统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本团队将主要采取文献研究的方式,具体考察其产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同时辅之以实地研究,利用在当地具有的人脉资源优势,通过走访等方式进一步收集资料,从而获得更为权威可信、全面详尽的信息和资料。在注重其音乐性的同时,注重分析各个阶段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发掘澧水船工号子的社会生活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2、对澧水船工号子所包含的音乐文化生活进行阐释。

我们将对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结合自己在实际进行调查时的见闻,尝试对澧水船工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与解读。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在具体考察中,我们将对当时的老船工与当地研究者进行访谈,了解实际的音乐生活状况;其次是在地方志的研究基础上,对搜集到的歌词所包含的民俗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所处的音乐文化生活,有利于我们对澧水船工号子产生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其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3、针对澧水船工号子的现状,对其传承、保护和发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小组希望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获得丰富可信的数据资源,通过对地方各文化部门以及民间自发的保护措施的了解,评估目前澧水船工号子的延续状况。在实地考察中注意思考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提出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建议,使此次科研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发挥效用,具有更加实用的社会价值。

4、参考一般的音乐志的样式,对船工号子这一音乐形式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归纳。

音乐志是民族音乐学学科一种富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它融合了民族志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记述方式,对音乐文化进行具体的形态描述、内容阐释,并在时间层面上包括音乐的创造过程、发展过程、影响个人/群众/社会的过程;是在田野工作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事象的方方面面进行尽量全面、真实的描述。

本团队希望能对澧水船工号子这一音乐形式进行深度的、全方位的考察,广泛收集资料,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调查方法与音乐知识,参照专业的音乐志的写法,从澧水船工号子的产生机制、类别、流布、音乐特征、民俗内容、保护状况等多方面来对澧水船工号子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并采用民族音乐学的专业方法,对澧水船工号子的曲段进行录音、曲谱记录。

附录

附录一:已记录的澧水船工号子曲目

本附录基本涵盖公开出版物的澧水船工号子记录曲段,共12首:

1.《摇橹·平板》、《摇橹·数板》、《摇橹·快板》、《摇橹·慢板》四首为摇橹号子唱腔,代表了摇橹号子的四个板式,收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

2.《三幺台(一)》、《三幺台(二)》、《平板》、《数板(一)》、《数板(二)》、《高腔(一)》、《高腔(二)》七首也是摇橹号子,收于《湖南音乐普查报告》。

3.《澧水船夫号子》也属于摇橹号子,它是摇橹号子四个板式的一个加工集成,是一个联套的行船号子。它是澧水船工号子的代表性作品,已经成为民歌经典曲目。采自《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附录二:民族音乐学唱词记录示例

本附录是民族音乐学学科倡导的唱词记录方式示例,本例为《讲故事》,与曲调对应的歌词记写共有三套,分别是哈尼族语音原词的国际音标标音、汉语字译、汉语意译。采自伍国栋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转引自《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

八.申请人签名

项目组负责人:

项目组其他成员:

  年  月  日

九.指导教师意见(一)

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二)

签名

                       年  月  日

十一.专家指导委员会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十二.项目管理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

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代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