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 china strategy

30
動盪歷史下的 中國文人情懷 韓三洲‧著

Upload: taaze-staff

Post on 06-Mar-2016

2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from squire to balance

TRANSCRIPT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韓三洲‧著

i

代序

韓三洲其人其文

韓三洲兄的大作《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即將在臺灣秀威

出版,他命我寫一篇序言,作為老鄉、老弟,自然當仁不讓。我瀏覽

了全書的四十篇文章,篇篇資料翔實,娓娓道來,許多歷史細節即是

大陸讀者也很難看到,相信對於絕大多數臺灣讀者更有全新的知識積

累。書中有很多從未聽聞過的人與事,也令我無法在序言裏特別提及

哪一篇文章或哪一個細節,否則必將厚此薄彼,掛一漏萬,這不公平。

與其如此,不如避開正文,來談談作者,畢竟韓三洲這個名字對於臺

灣讀者還是比較陌生的,而且也可避免序言與正文的資訊重複。

既然是「讀書札記」,不妨先談談他的藏書。與老韓兄結識十多

年了,到他家做客則是近一、二年的事。老韓兄的家在北京東北四環

外的望京住宅區,是一套兩室一廳的單元房,僅僅十八坪而已,不大。

第一次到他家,看到客廳和房間裏傢俱簡少,可四壁頂天立地全是

書,視覺頗為震撼。他的正式職業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報工人日

報社的醫生,可是他的書櫥比許多文科大學教授的更為豐盈。北京潘

家園有個全國著名的舊書市場,二十年間,老韓兄每個週末都會不避

寒暑風雨,起大早去那裏淘舊書,家中的藏書以及他本人閱讀的積澱,

大多來自這些辛苦淘來的藏書。老韓兄現已年近六旬,我看他仍是癡

心不改,依舊是淘書、看書、再隨手寫讀書隨感的興致不減,真有點

如古人所講「不知老之將至」的那一股子勁頭。

韓先生是中國大陸小有名氣的副刊作家。作家通常是按寫作體裁

分類的,如小說作家、散文作家、詩歌作家……等等。對於老韓兄來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ii

說,按作品在哪裡發表進行分類比較合適呢?他的作品通常發表在報

紙、雜誌的副刊類欄目裏。當年徐枕亞、張恨水等人也是副刊作家,

但他所寫的不是鴛鴦蝴蝶、花花草草之類,而多半是揭秘性的知識

類文字,尤其鍾情於近現代人物掌故。老韓筆下的人物事件不是一般

陳腐的逸聞趣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藉以向普通讀者展示近

現代中國的歷史真相,來解讀不為人所知的另一面。收入這部《動盪

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中的文章,就是韓先生此類文章的一部分代

表作。

我與韓老兄常於北京的飯局上相見。飯局上的話題隨意、寬泛,

他對中國近現代人物的熟稔程度在此顯露無遺。原在山西《黃河》雜

誌社工作的謝泳先生,因其對現代知識份子的紮實研究,被廈門大學

人文學院聘為教授。在我看來,如果韓老兄不是訥於言辭、不善表達

的話,去當一個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同樣是可以勝任愉快的。老韓

兄長我十來歲,我們都是從知識極為匱乏,甚至是反知識、敵視知識、

「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毛時代走來。我高中畢業才第一次見到《新華

字典》,其他書籍更不用說,韓三洲則是在十七、八歲下鄉當知青時,

也曾經是《新華字典》的熱心讀者。後來他走上當礦工、學醫、又在

基層醫療機構當了三十多年醫生的職業道路,一般說來,這是一條與

讀書無緣的人生道路;對即將退休的老韓兄雖說是不務正業,但又能

將讀書的副業做得如此通透,也實在算是一個命運的異數了。

從第一次造訪老韓兄的家,我心裏就產生一個問題:將來老兄老

了,書也看不動了,這麼多藏書該如何怎麼打發?因為「書比人長壽」。

在讀書日益偏廢的今天,當作廢紙賣掉太可惜,不當廢紙又有誰會當

它們是寶呢?最近一年,我萌生一個宏願:將來我要在河南杞縣焦莊

我老家的宅子上建一座藏書樓,辟出一個獨立的空間專門收藏老韓兄

的圖書。摩西十誡的第十誡是「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

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我這可不是貪戀老韓兄的

iii

「所有的」,確實是心疼他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淘來積攢的那一本本好

書啊。

如此代序,不知作為老兄的作者以為然否?

焦國標(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副教授) 2011年 7月大暑於燕北園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iv

v

目 次

序 .............................................................................................i

詩人王明與王明路線 ...............................................................1

《博古畫傳》透露出的歷史資訊 ...........................................11

丹心不怯斷頭臺 ─由關露說到潘漢年..........................................................16

「批梁運動」為何戛然而止 ─梁思成一波三折的入黨經歷 ...........................................22

曹聚仁兄弟二三事.................................................................27

同樣是不可逃避的沉重閱讀 ─《胡風三十萬言書》與范泉的《遙念臺灣》....................46

黃萬里《治水吟草》中的黃河情 ...........................................52

一篇讀罷頭飛雪 ─從《梁漱溟年譜》看《人心與人生》的寫作經歷 ...........60

也來閒說伶人往事.................................................................68

話說張我軍、張光直父子 ......................................................82

馬君武的詩詞情緣.................................................................90

楊度所撰輓聯本事考索..........................................................94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vi

且去寒齋吃苦茶 ─從《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看一代文學大師晚年的困頓窘境......................................... 106

徐復觀 ─「依日月之末光」的新儒家......................................... 113

學人筆下的黃季剛 .............................................................. 125

「一株奇花」背後的一奇人 ─侯井天與他編注的《聶紺弩舊體詩全編》.................... 133

我們的頭髮,一根也不要給魔鬼抓住 ................................. 138

楊憲益先生二三事 .............................................................. 143

誰先唱響了〈東方紅〉 ....................................................... 147

毛澤東不忘王光祈 .............................................................. 151

胡遐之與他的《荒唐居集》 ................................................ 155

從瞿獨伊說到沈定一........................................................... 159

讓靈魂顫慄的歷史實錄 ─李新回憶錄《流失的歲月》的政治價值....................... 168

兩個人的考場 ─《齊如山回憶錄》與《浮生手記》中的科舉場景 ........ 181

程滄波與端木露西以及「婦女回家」 ................................. 193

《歸返》中的謝東閔二三事 ................................................ 198

《仁宇回憶錄》裏的林家生活 ............................................ 205

何濟翔與他的「反右紀事詩」 ............................................ 212

目 次

vii

文敏生筆下的大食堂 ...........................................................216

一個市委書記眼中的大煉鋼鐵 .............................................220

性格的悲劇..........................................................................224

公說公理,婆說婆理 ─從《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說到《異情歲月》...228

三個人眼中的孫維世 ...........................................................234

聶華苓眼中的殷海光 ...........................................................237

書比人長壽..........................................................................243

兩個沈從文 ─從《沈從文傳》和《蕭乾口述自傳》看沈從文 ............249

人生該有幾多夢? ─平鑫濤《逆江而上》中的瓊瑤......................................255

說實話的時間不多了 ...........................................................263

從哥倫比亞大學說到胡適與馮友蘭......................................272

從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影塵回憶錄》中的弘一法師......................................280

後記 ....................................................................................287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viii

1

詩人王明與王明路線

王明(1904~1974),原名陳紹禹,安徽六安人。早年參加過

學生運動,在五卅運動中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 年去莫斯科

孫中山大學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回國。第一次國

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又隨米夫去蘇聯,在莫斯科孫中山大學任

教。在這期間,他在米夫支持下,搞宗派鬥爭,打擊異己,逐

漸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其思想「左」傾主義、教條主義嚴重。

1929 年 10 月回國後,任《紅旗》編輯,發表「左」傾思想的

文章。1930 年底借批立三路線,提出一個比立三路線更「左」

的政治綱領。1931 年中國共產黨六屆四中全會上,在共產國

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選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補入中央政治

局常委會,取得了中央領導權。1931 年 6 月,總書記向忠發

被捕叛變,米夫以國際名義指定由王明為代理書記。黨內開始

了第三次「左」傾錯誤的統治。同年 9 月,黨中央機關遇到破

壞,王明隨米夫去蘇聯,任中共駐國際代表。王明去蘇聯前指

定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執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

革命帶來很大的危害。抗日戰爭開始後,王明又回到國內,犯

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否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

一戰線」,放棄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抗戰初期在武漢任長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2

江局書記時給黨帶來很大損失。1942 年黨整風運動時,王明

態度惡劣,拒絕參加整風。中共七大時為了團結他,仍選他為

中央委員。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明任政務院政

法委員會副主任。1956 年去蘇聯定居,以後化名「馬馬維奇」、

「波波維奇」撰文歪曲我黨歷史,攻擊毛澤東思想。1974 年 3

月 27 日病逝於莫斯科。

以上是我們常見的中共官方對王明的評介,對許多熟知中共黨史

的人來說,知道王明此人與王明路線,但不知道王明還會寫詩,國內

有人說王明只寫過三十多首拙劣的詩,不確,手中的這本《王明詩歌

選集》,是 1979 年莫斯科進步出版社所出版的中文精裝本,共收集王

明一生所寫的各種體裁的詩歌六百多首,也是王明自己一生經歷的記

述。所以,這本詩歌集也應該視為是王明所著、國內曾兩次內部發行

的《中共五十年》的補充材料。如果不以人廢詩的話,王明也應該算

是一個詩人。據王明的夫人孟慶樹序言裏所講,王明九歲開始學詩,

到了十五歲,詩已經寫的頗為豐富優美了。王明與孟慶樹是與 1930

年 11 月 22 日結為連理的,此時人高貌美的孟慶樹剛剛走出上海龍華

監獄,王明詩選裏專門為孟慶樹寫的詩就有五十多首,這一對政治難

友夫妻倒還是風雨同舟、白頭偕老,共相廝守了四十四年。

從書中可以看出,王明少小聰慧,詩才尚可,但也不太講究平平

仄仄、合轍押韻,也就是不受舊體詩格律的束縛。自九歲到逝世前一

年,詩人的七十年的平生事業、社會交際以及所見所聞、所感所悟,

書中均有記載。更重要的是,內中也包含有大量的黨史資料與政治資

訊,有很多第一手記載是《中共五十年》(即香港新出版的《王明回

憶錄》)與其他王明傳記所闕如的。

詩人王明與王明路線

3

王明的家鄉,就在安徽省西部的金寨縣金寨鎮,是當年鄂豫皖革

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地,也是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的中心要地。據內

部出版的《金寨紅軍史》記載:五四運動後的 1924 年,正在武昌商

科大學學習的王明寒假回鄉,在金家寨組織了「豫皖青年學會」,團

結了豫皖邊區的幾個縣的進步知識份子一百多人,學習研究馬克思主

義,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疾呼「軍閥要除盡,帝強要除根」,「創

建新華,改造社會」。當年,為了更好進行鼓動宣傳,王明還仿照〈蘇

武牧羊〉曲調,編了一曲〈豫皖青年學會會歌〉,教會員四處傳唱,

造成很大影響,也引導了很多青年愛國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王明在

武昌求學期間,還擔任安徽同學會會刊《皖光》的編輯,積極參與聲

援上海「五卅」運動,被推舉為武昌學生聯合會幹事和湖北青年團體

聯合會執行委員。此間,王明還不時將很多進步書刊傳遞回家鄉,推

動金寨地區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可以說,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快速創建與發展,成為紅軍的革

命搖籃之一,與王明早期的革命宣傳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王明詩選》裏,也收錄了這首〈豫皖青年學會會歌〉,王明創

作這首歌詞時,正是二十歲的年紀,除去年輕人的愛國熱忱與滿腔熱

血之外,也可讀出他當年的詩情才學與壯志懷抱。

豫皖青年學會會歌

(仿蘇武牧羊調)

哀我中華大國民,內外苦紛爭,外患迭相乘。

危國計,害民生,貧弱震寰瀛。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4

守門無鎖鑰,衛國少干城;主權喪失盡,貽笑東西鄰。

五千餘年,文明古國,實亡剩虛名。

志士具熱忱,青年學會成;結團體,聚精神,喚醒四萬萬人。

喑嗚推山嶽,叱吒變風雲,軍閥要除盡,帝強要除根。

創建新華,改造社會,大責共擔承。

1924 年 10 月作於武昌商大

詩選中可以讀出一段史料,1930 年,李立三曾派王明跟隨許繼

慎、熊受暄一起回家鄉鄂豫皖蘇區工作,想到不久就要返回金寨與親

人故友久別相逢,王明甚為高興,但後來李立三又改變主意,讓王明

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秘書兼宣傳部長。同時編輯《勞動三日》、《每

日罷工快報》。為此,王明有感而賦〈念故鄉七絕〉一首,一表思鄉

之情:

屢跋高峰涉巨洋,為謀域內變風光。

金家寨上紅旗滿,我更因之念故鄉。

豈不知,那位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同是安徽六安人許繼慎,1930

年 3 月來到鄂豫皖,任紅一軍軍長,出生入死,屢立奇功,但不到兩

年,就在 1931 年 11 月的「肅反」中被誣陷殺害於河南光山的白雀園

了。此前,也是黃埔三期畢業生的熊受暄,時任紅一軍的政治部主任、

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委員,也當作「改組派」被殘殺於白雀園。據《金

寨紅軍史》記載,當年張國燾、陳昌浩與沈澤民(大作家茅盾的弟弟)

在鄂豫皖蘇區所推行的肅反擴大化的程度,十分慘烈,數萬紅軍指戰

員以及地方黨政幹部被當作「改組派」、「AB」和「第三黨」被屠殺,

就連紅四方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妻子程訓宣都被殺掉了。僅僅王明家鄉

金寨籍被錯殺的師級幹部二十三人,縣團級幹部九十八人,有姓名的

一般幹部一千三百多人,其中還有全家老小被趕盡殺絕的。王明沒回

到家鄉鄂豫皖蘇區,不好說還算是冥冥之中逃過了一劫呢。

詩人王明與王明路線

5

教科書說王明奉行的是比「立三路線」還要「左」的路線,但在

1930 年 8 月,對立三路線,王明在〈評李立三同志決定實行全國暴

動〉,這樣寫道:

拒尊馬列獨稱雄,亂寫胡吹總不中。 海有鯨魚陸有象,天無鵬鳥地無龍。 應以事實以求是,單靠主觀便落空。 工未武裝農未起,缺兵暴動與誰同?!

作為一個革命者與詩人,王明與許多社會名流有過交往過從,如

郭沫若就是其一,兩人抗戰期間在武漢有過很多交往。王明詩選裏,

有七首是給郭沫若的。1944 年,在延安的王明有〈祝沫若同志五十壽

辰〉七律一首,詩中盛讚郭某「司馬才華子房智,迅翁骨氣拜倫詩」。

將其比作有司馬遷、拜倫的才華、張良的智慧與魯迅的骨氣。等到中

共建國之後,郭沫若追隨毛澤東,阿諛逢迎、自降身價之後,王明又

有詩詞多首,斥責郭沫若全無骨氣、人格卑下。到了文革期間,郭沫

若出版《李白與杜甫》,遵照毛的旨意,抑杜揚李,還說自己過去的

作品都應該燒掉,王明詩選中最後的兩首七絕,就是寫郭沫若的,一

是〈憐沫若〉,另一首是〈難沫若〉,對一代詩人的摧眉折腰和搖尾乞

憐,予以了極大的嘲笑與輕蔑。原詩如下:

顧此失彼(憐沫若)

泥牛入海還登陸,智比豬來勝幾籌? 迫捧當今毛大聖,詩如李杜也鞭頭。

1973 年 8 月 29 日

指桑罵槐(難沫若)

白甫詩篇牛斗高,也同若著應該燒? 澤東思想評人物,古往今來餘一毛。

1973 年 8 月 29 日夜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6

俗言有:瞭解自己的,莫過於對手。查考毛澤東於建國前的所謂

六次路線鬥爭如陳獨秀、瞿秋白、羅章龍、李立三、王明、張國燾,

都是自己的政治對手,這與建國後的那四次不一樣,後四個都是毛的

手下,充其量不過是戰友而已。在前六次,王明與毛澤東相處時間最

長,打交道最多,兩個人的密切接觸而且還是在延安整風、毛澤東開

始樹立自己絕對權威的時候。所以,王明在 1974 年、也就是他去世

那一年所出版的《中共五十年》,最有見地的一句話,當屬「整風運

動是文化革命的演習」。現在看來,1941 年的整風運動是局限在黨內

「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的造神運動,樹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絕對權

威;二十五年後毛澤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則是一個全民族性的「順

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更大造神運動。王明詩選裏,有一些注釋,就

是記錄的自己對毛的看法與評價。 1948 年 11 月 12 日晚在西柏坡,也就是在中共準備如毛澤東所言

「進京趕考」的時候,王明寫下了〈今古奇聞七絕〉一首,副標題是

〈評毛澤東「人民血染偉大」論〉:

誰是人中最偉人?全心全力為人民。 染成「偉大」人民血,黨性人心兩不存。

注釋中,王明是這樣寫道,毛澤東這天和我談話說:「什麼人的

偉大都是血染成的。人民的血流的越多,就染的越偉大。列寧的偉大

是八百萬俄國人的血染成的,就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了四百

萬人,是在十月革命和革命戰爭中又死了四百萬人,就是這八百萬俄

國人的血染成的。史達林的偉大,是七百萬俄國人的血染成的。就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的七百萬俄國人。我呢,是兩千萬中國人的血

詩人王明與王明路線

7

染成的。就是中國人民在前此十年國共內戰,雙方死了一千五百萬中

國人,這次國共內戰,雙方各有四百萬軍隊,打算雙方各死一半,就

死四百萬人─就是這兩千萬中國人的血染成的。從這看我和列寧、

史達林哪個偉大呀?」

對毛澤東的這番話,王明是這樣說的,我說:「你看過《今古奇

觀》這部小說嗎?」他說:「年輕時候早看過的。」我說:「人民血染

偉大論。可叫做今古奇聞。」他說:「這有什麼奇聞?這是事實,這

是常識!」我說:「這完全不合事實,也完全不合常識,所以應該叫

做今古奇聞!」他的這個怪論,在那時和事後,也是隨時向人宣傳,

意在證明他的「偉大」。事實證明,毛澤東的確是一個殺人魔王,現

在他已經下令殺死了幾千萬人,還要繼續殺更多的中國人。所以他就

越來越無恥地妄稱自己「最偉大」!

十天之後,1948 年 11 月 22 日夜,王明又賦詩一首〈到北京做皇

帝〉,副標題是〈毛澤東自己宣傳的〉:

皇帝從來是獨夫,人民頭上坐稱孤。

北京一到做皇帝,蛻化滿腔黨性無。

在這首詩的注釋中,王明寫道,毛澤東這天和我談話又說:「年

輕時候看小說,常想做皇帝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呀!可是不曉得怎麼才

能做皇帝?現在懂得了。我們不久就要進北京了,一到北京,我不就

做皇帝了嗎?」我說:「當共產黨中央主席,或者當國家主席,或者

身兼兩職,跟做皇帝都完全不是一回事!」他說:「你這是從形式上

看問題,不是從本質上看問題。」我說:「無論從形式上看,或是從

本質上看,都是原則上根本不同的問題。」他說:「既然是國家的最

高統治者,本質上不就是皇帝嗎?」我說:「在共產黨當權的國家裏,

任何個人不能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更不能是皇帝。」那時他對許多

中央委員都宣稱他是皇帝。到北京後,劉少奇同志時常奉命代他宣

傳:「毛主席是新條件下的皇帝!」此外,毛澤東並下令在軍隊中正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8

式做報告,宣傳「毛主席是皇帝」這個思想。意在使人們承認他是惟

我獨尊的「天子」。 到了 1958 年大躍進,毛澤東頭腦一熱,要消滅「四害」。王明在

曾賦詩兩首,加以嘲諷,詩注說明:毛澤東自 1941 年秋季準備整風

以來,大罵全黨的大多數同志是「主觀主義者」,是「不會調查研究

的人」,是「閉著眼睛捉麻雀的人」等。1955 年,他一人卻在西湖別

墅起草一個發展農業綱要四十條,其中一條裏,決定消滅麻雀。根據

他的命令,全國城鄉如臨大敵一般,成天成夜消滅麻雀,據說共消滅

八十億隻之多。結果害蟲大大發展,農林俱呈危機,又不得不從法國

購買麻雀,用船運回中國來繁殖。此外,王明還有一首〈麻雀問〉,

用調寄〈賣報童歌〉的歌調譜了曲子。歌詞如下:

你也毛來,我也毛,不同生活不同巢。 害蟲除盡究何罪?亂命殺光為那條? 直到農林都損失,才知「思想」太糟糕。 重來簷下凱歌唱,看看誰家本事高!

王明路線,是毛澤東生前欽定的十次路線鬥爭的第五次鬥爭,也

是「壽命最長」的一次路線鬥爭。毛澤東曾說過:「他在莫斯科就搞

宗派,組織了『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他們借第三國際的力量,在

全黨奪權四年之久。王明在上海召開六屆四中全會,發表了《為中共

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的小冊子,批評李立三『左』得還不夠,

非把根據地搞光就不舒服,結果基本搞光了。從 1931 年到 1934 年,

這四年我在中央毫無發言權。1935 年 1 月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的路

線錯誤,王明倒臺了。」

詩人王明與王明路線

9

到了今天,經研究者考證認為,十次路線鬥爭大都站不住腳了,

如除去張國燾分裂路線、王明先左後右的路線之外,其餘的八個人不

是官方正式予以平反,如瞿秋白、羅章龍、彭德懷、劉少奇、李立三;

就是民間呼籲給予平反如陳獨秀、高崗、林彪。對王明、張國燾這兩

位中共的背叛者來說,也都是毛澤東當年最強硬、最直接的政治對手,

當他們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地之後,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人再會為

他們鳴冤叫屈或洗刷政治罪名的。

可這個「壽命最長」的路線鬥爭,是如何形成的?是什麼時候才

開始正式列入中共黨史的?據何方先生《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回

憶錄中〈關於王明路線〉一節中,專門講到了這個問題,而且闡述得

十分清楚。茲摘錄如下:

第一,現在,人們一談起延安整風,就自然提到清算王明路線,

把這兩件事完全給捏在了一起,無論是寫書、寫文章,還是開會座談,

簡直是眾口一詞。其實這是不真實的,是建國後才編出來的。所以我

(指何方本人)在《黨史筆記》中否定了延安整風主要是整王明、是

清算 1931 年 1 月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的王明路線的這種說法。因為,

王明路線並未主持或操縱四中全會,不可能在那次會上搞出什麼王明

路線,更不可能控制「中央碼頭」。這次會由米夫直接操持,管具體

工作的還是周恩來。所以共產國際遠東局原想在那次會上把王明弄成

政治局常委,但周恩來不同意,後來選出的六個常委和候補委員中,

都沒有王明的份,王明只撈了個政治局委員兼江南省委書記,分工管

蘇區的還是周恩來。而且米夫又以直在上海坐鎮,因此,王明那是並

不處於可以提出和推行什麼路線的地位,當時也沒人說王明搞了一條

什麼路線。王明充其量也只是在上海換了些基層領導,向忠發叛變

後,王明就被派到莫斯科當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去了。1934

年 1 月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後來被說成是標誌著王明路線進入高潮

的全會,實際上,王明本人對這次全會卻是持批評態度的,而且正是

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得以從政治局候補委員升為正式委員。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10

第二,王明在這以前不但沒有反對和打擊過毛澤東,而且在 1933

年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維護、支持和宣傳毛澤東的。1935 年共產

國際開七大,王明代表中共發言人對領導人的排名,第一個就是毛澤

東,當時還是總書記的博古反倒降到了十二名。王明 1937 年年底回

國,在 1938 年的六中全會上他就擁護毛澤東為全黨領袖。是他第一個

把毛澤東說成是偉大理論家,第一個發出「學習毛澤東」的號召。說

他要篡黨奪權,有取代毛澤東的野心,並沒有多少確鑿證據。對此,

毛也是知道的,王明歸來,他親自到機場歡迎,高呼「從昆侖山上飛

來了馬列主義!」

第三,延安整風的頭兩年,王明並沒有成為批判對象,也沒有後

來人所共知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後一個路線是與王明一起歸來

的康生發明的,惟一的根據就是王明的那個《為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

化而鬥爭》小冊子。我們這些參加過延安整風的人,不但在延安整風

期間,就是建國前很長時間也沒聽說過什麼王明路線。而王明的右傾

投降路線,看來也是整風後無限上綱的結果。至於說他的「左」傾冒

險路線,其實也是莫須有,是人們後來逐漸編織起來的一個大籮筐,

把 1931 年後的一切「左」的東西都往裏面裝的產物,不但與王明不

沾邊,還帶有極大的誇張成分,如毛澤東、劉少奇常說的,王明路線

把蘇區搞垮了百分之九十,把白區搞了個精光。

可以說,「王明路線」的形成,並不在其生前,而是在其死後的

政治需要,為了凸顯偉大領袖的光輝形象,就把這一條「時間最長,

危害最大」的路線鬥爭給拉了出來。毛澤東有言:「凡是機會主義頭

子,改也難。」依照這個話語,王明、張國燾就是屬於怙惡不悛、改

也難的這一類機會主義頭子。儘管他們都是落了個晚景淒涼、客死異

域的結局,但這樣的人生,比起高崗的先是舉槍自戕未遂、後又服毒

自盡,較之彭德懷與劉少奇的受盡凌辱、飲恨而亡與林彪的倉皇出

逃、機毀人亡的下場,是不是更好些呢?

11

《博古畫傳》透露出的歷史資訊

在中國,能夠出版個人畫傳顯示的是一種地位與身份。政治人物

能出版的畫傳的不多,那是要經過中央嚴格審查後才能批准的,尤其

是黨史人物,審批更為嚴格。如《毛澤東畫傳》,裏面收錄了一千八百

張歷史照片,都是歌功頌德的光輝形象;而同樣也具歷史價值的《林

彪畫傳》,因為有礙「偉光正」的輿論導向,也只能在香港出版了。

手中這本裝幀精緻的《博古畫傳》,找不到版權頁,也沒有定價,因

為傳主是「左傾路線的代表」,看來這本畫傳也是博古的家人自費出

版的,如果按照官方的規定,嚴格說來也應該算是非法出版物。但對

於這樣一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有著重大影響的黨史人物,官方的態度

恐怕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博古當過中共的總書記嗎?

依照官方的正規說法,傳主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憲,江

蘇無錫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家。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 年赴蘇聯中山大學學習。1930 年回國。1931

年 4 月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1931 年 9 月至 1935 年 1 月

任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總負責人。1935 年遵義會議後任中國工農紅軍

野戰政治部主任。1937 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部部長。1938 年以後

歷任中國共產黨中央長江局、南方局委員兼組織部長。1941 年起在延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12

安任《解放日報》社社長兼新華通訊社社長。1945 年在中國共產黨第

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6 年 4 月 8 日在參加國共談

判後從重慶返回延安途中,飛機失事遇難。

可是在《博古畫傳》中,開宗明義地就指出:博古是「中國人民

的兒子,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四八烈士』。

歷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書記處書記、總書記。」幾十年來,這博古的遭遇,與他下任的總書

記張聞天一樣,總是不被中共黨史正式認可,對博古的稱呼是「臨時

中央總負責人」,不承認他是總書記;對遵義會議後張聞天的稱呼也是

「負總責」,避而不談他的「總書記」身份。1979 年 8 月 25 日在張聞

天的追悼會上,鄧小平在悼詞中明確指出張聞天「遵義會議上被選為

黨中央總書記」,可到了 1983 年就又被陳雲改為「負總責」了。其中

玄妙,頗費周章。其實,無論是「總負責」,還是「負總責」,都不是

尊重歷史的提法,就是因為前者是「左傾路線王明在黨內的代理人」,

而後者則是與官方一向渲染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

地位」的提法相悖,所以對這兩段史實要麼諱莫如深,要麼隨意曲解。

博古是否擔任過黨的總書記?畫傳中圖片明白無誤的證明:1934 年

1 月中旬,中共中央在瑞金沙洲壩大阜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恢復了中

共中央局的領導機構。改選後的中央書記處由秦邦憲、張聞天、周恩來、

項英四人組成,並選舉「總負責」秦邦憲任總書記。對張聞天是否擔任

過總書記的問題,何方先生前些年在他的《黨史筆記》中,已經用確鑿

的史料,證明張聞天是中共遵義會議後的總書記。而《博古畫傳》也

證明,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為常委,職權只是輔助周恩來的軍事工作。

到了 2007 年 6 月 24 日,是博古誕辰一百周年,本該中央出面的

隆重紀念活動,卻降低規格,由蘇州(博古出生地為無錫)地方出面

張羅。其中一項是出版《博古傳》。作為這次活動的顧問黎先生對記

者說,此傳為恢復歷史真相,有多處顛覆了黨史上的傳統觀點。例如,

長征初期,湘江戰役遭到慘敗,過去都按毛澤東的說法寫,說是博古

《博古畫傳》透露出的歷史資訊

13

的第三次左傾路線的中央主張在行軍中帶上蘇區的一切,嚴重拖累了

行軍速度。實際上恰恰相反,湘江戰役慘敗後博古要周恩來總結經

驗,指出,部隊帶的東西太多,罎罎罐罐,什麼都不想扔,為什麼,

因為他(毛澤東)總認為江西根據地是他創造的,是他的根據地……

對於博古在六屆五中全會上這個非常時刻當選為總書記,毛澤東也一

直耿耿於懷,以至在建國後的黨史上根本不承認這件事。這次《博古

傳》書稿給中央黨史研究室審查時,這一點就通不過,要作者拿出博

古任總書記的根據來。拿了兩次都被中央黨史研究室否定,最後從當

時中央機關報上、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說「讓我們在總書記博古同志

的領導下……」,黨研室還不肯認定,提交請示「中央辦公廳」,最後

才獲批准。由此可見,直到今天,歷史的真實不是決定於客觀,而是

決定於少數人的主觀認定中,真是豈有此理。

可以說,為了凸顯和放大毛澤東的歷史地位與偉大功勳,博古與洛

甫兩任總書記,都被中共的史書造假作偽。但官方黨史對遵義會議的敘

述,本身就漏洞百出,經不起詰問。如紅軍長征時期,總書記是黨內的

最高職務,所以才把博古拉下馬,既然全黨都一致擁戴毛澤東「對全

黨和全軍的領導」,那麼為什麼不選舉毛當總書記呢?其實,現在看

看,博古當選中共中央書記時,不過二十七歲,中國革命又沒有一個現

成的模式,哪知道什麼左傾右傾的?但多出了兩位總書記,豈不是消減

了毛澤東的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不利於「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正

統的中共黨史宣傳了?所以就要刻意隱瞞、曲解或是刪改這段歷史。

長征是為了北上抗日嗎?

多年以來,無論正宗的學生教材,還是正統的黨史書刊,都有一

個神話,都把「五次反圍剿」後,紅軍在中央蘇區無處存身了,開始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14

像無頭蒼蠅一樣開始「戰略轉移」,宣傳成為了民族大義而「北上抗

日」。長征的起始與原因,真是如中共所宣傳的那樣,是為了北上抗

日嗎?這本畫傳也給出了一個相反的說法。

1934 年 5 月,在「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瑞金

召開會議,決定將主力部隊撤出中央蘇區,同時還決定由秦邦憲、周

恩來、李德組成「三人團」,秦負責政治,李德負責軍事,周恩來負

責督促軍事計畫的實施。同年 10 月,八萬六千部隊開始戰略轉移,

準備到湘西與紅二、六軍會合開闢根據地,當時這次行動被稱為「西

征」,決不是後來的「北上抗日」。到 11 月底,紅軍突破國民黨軍隊

四道封鎖線,但在湘江遭遇到慘重的傷亡,損失過半。12 月 12 日,

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決定放棄原先與紅二、六

軍團會合的計畫,改向國民黨黔軍兵力較為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

主動。幾天後的 18 日,又召開史稱的「黎平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

後,作出了《關於川黔邊建立新的根據地的決議》,決定不再去湘西

會合。

到了 1935 年 1 月,就有了中共史書所稱的「偉大的歷史轉折」

的遵義會議。會議有了兩項重大議題,一是博古交權,張聞天(洛甫)

接棒;二是鑒於黔西北人煙稀少、少數民族多,沒有群眾基礎,放棄

「黎平會議」在黔西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打算,決定北渡長江進入四

川,在人多糧豐的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新的根據地。

同年 5 月 12 日,政治局又在雲南會理召開擴大會議,總結遵義

會議後的戰略方針,此次會議決定立即北進,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建立

根據地。到了 5 月 29 日,又有了「摩西會議」,決定紅軍不去成都平

原的西南康定了,因為兵源和糧食得不到補充。5 月 12 日,一、四方

面軍在懋功會師。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兩河口會議」,

秦邦憲在會議上作關於華北事變、日軍向北平進攻的情況報告,決定

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表宣言或是通電。此時,中共才有了第一次真正

提出的抗日救國主張。

《博古畫傳》透露出的歷史資訊

15

8 月,一、四方面軍在西進還是東進、北上還是南下問題上產生

分歧。9 月 12 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開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討論張

國燾的分裂錯誤以及今後的行動方針,但還是作出了關於在接近蘇聯

的地段建立根據地的決議。9 月 27 日,又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榜

羅鎮會議」,才正式把中共中央的落腳地放在陝北,「以陝北蘇區來領

導全國革命」。

至於中央紅軍怎麼知道陝北也有革命根據地的?據《毛澤東年

譜》記載,1935 年 9 月,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攻取臘子口後,來到

甘肅境內的宕昌縣的哈達鋪,在此之前,毛澤東就指示偵察連連長梁

興初到哈達鋪後找些「精神食糧」,要的就是近期的報紙雜誌。在這

裏,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紅軍領袖,就是從鎮上一家郵政代辦

所發現的一張《大公報》的一條消息上,獲悉了陝北也有相當大的一

片蘇區和相當數量的紅軍的消息。於是,在 9 月 20 日召開的陝甘支

隊團以上的會議上,毛澤東作出了「首先到陝北去,那裏有劉志丹的

紅軍」的重要決策。所以才會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的豁然開朗,才會有把哈達鋪稱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說法。以前,

有人說「陝北救中國」,更進一步說,興許還是這一張《大公報》拯

救了紅軍呢!

16

丹心不怯斷頭臺

─由關露說到潘漢年

知道關露(1907 年 7 月 14 日~1982 年 12 月 4 日)這個女性的

名字,是十多年前從一本民間詩刊《野草》上看到的,裏面有關露的

〈秦城詩草十一首〉小詩。其中一首,是文革期間,關露以「漢奸」

的罪名被囚禁於秦城監獄時寫下的一首「遺憾」,詩的小序是這樣寫

的:「在獄中讀《紅色娘子軍》劇本,對洪常青與吳清華不曾相愛,

深感遺憾。」四句詩如下:

椰林遺憾未為家,孤鶩長空戀落霞。

自古英雄情義重,常青焉不愛清華。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這首看似平語調靜四句

詩,而其背後所蘊含的坎坷遭際,情路曲折,又不知幾個能夠體味?

其實,讀一讀這本《關露啊關露》,我們可以知道,這首小詩不僅僅

是在闡發對一部「樣板戲」中男女主角身份的看法,也是在表達自己

的終身遺恨和心靈傷痛,是詩人在借他人杯酒來澆自己心中的塊壘。

要知道,關露這個名字,在 30 年代中國文壇上是響亮的,她曾以左

翼文人、女詩人身份馳騁文壇,1937 年拍攝的電影《十字街頭》,由

趙丹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歌「春天裏來百花香」,曲作者是賀綠

汀,詞作者就是關露,而她的人生道路與追求,正如歌詞裏所唱的「只

要努力向前進,哪怕高山把路擋!」

丹心不怯斷頭臺

17

關露不僅是一個不應該被人們遺忘的女詩人,也是一個 1932 年

入黨的老黨員老革命。她十八歲時因逃婚到上海,後參加革命,二十

三歲入黨,1928 年在南京中央大學學習時墮入情網,後來發現自己戀

人的留學資金來自其未婚妻家,方知上當受騙。1931 年,她與「左聯」

領導成員沈志遠結婚,三年後緣盡分手。抗日戰爭爆發後,她作為「左

聯」創始人之一,先是奉廖承志、潘漢年的指派,冒著生命危險,打

入「魔窟」上海極司斐爾路(今愚園路)七十六號,出生入死,與狼

共舞,意在策反特務頭子李士群。後又根據上級指示,進入日本駐華

大使館、海軍部出資合辦的《女聲》月刊,專在收集日偽的秘密情報。

一個看似孱弱的女子,在極其複雜險惡的環境下,為祖國的解放、為

民族的自由、為黨的事業做出了非常人所能想所能為的事情。

可以說,像她這樣經歷過那麼多苦難曲折的奇女子,在中國婦女

界和現代文學史上都是罕見的。當年關露的真實面目,只有極少數人

知曉,多數人則以「漢奸」目之。沒想到的是,這個黑鍋她卻幾乎背

了一輩子。為此,關露不僅放棄了個人應有的名譽與地位,還犧牲了

自己一生的幸福與愛情。1946 年,關露的感情閘門向曾任外交部副部

長的王炳南(1908 年 1 月 1 日~1988 年 12 月 22 日)洞開,兩人相識

於抗戰前夕,1946 年兩人再度相逢後,王炳南已與其德籍妻子王安娜

離異。三十九歲的關露與王炳南感情發展迅速,很快就到談婚論嫁的

程度。但是由於她的「一段特殊經歷」和流傳不好的「名聲」,對方出

於上面(鄧穎超)的壓力,只能寫信與關露「絕交」。對此,關露又能

說什麼?她只能深埋下的自己感情,直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化為灰燼,

心靈之窗再也沒有向任何異性開啟過。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解放以後,

關露的人生居然假戲真做,真的被戴上了「漢奸」的帽子,因為這段

經歷而不斷地受到政治審查、拘押和監禁。從解放區的整風運動、反

胡風運動、潘漢年案、57 年反右直到文革,每次她都是「運動員」,

一共關押被捕四次,前後坐牢十餘年,多次精神陷於崩潰的境地,可

以說一生淒清,抱恨終天。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18

「春天裏來百花香,朗裏格朗裏格朗裏格朗……」1982 年 8 月

23 日,中共中央組織部終於做出了〈關於為關露同志平反的決定〉,

首次澄清關露是由黨派往上海作情報工作,「不存在漢奸問題」。幾近

三十年的沉冤,終於水落石出,大白於天下。這其中的過程,恐怕也

不是一帆風順的,對胡風,中央就曾先後三次作出過決定。學者谷林

2005 年新出一本《淡墨痕》,在裏面〈女兒身世太淒涼〉中,談到他

曾與關露住在同一個筒子樓裏,並有過的一段糾葛,說是有人拿過一

張信箋讓他提意見,上面潦潦草草地寫著兩行字:「我總想不通,當初

原是派我去的。」谷林後來才明白這是原單位的政治處對關露所作出

的定案結論,來讓關露簽字的,這兩行字就是關露沉疴在身,有氣無

力,欲說還休,卻又無所指望的一生喟歎。如此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的關露,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堅貞的真愛,放棄了自己的一切,那

怕是面臨烈火焚身、蠆盆深淵的人生磨難,她都不會退縮的。可是,

在洗淨身上的污濁之後的 12 月 4 日,七十五歲的女詩人服藥自盡,

告別了這個對她來說極不公平的世界,枕邊唯一陪伴她的是一個大塑

膠娃娃。這樣的奇女子,用了一種這樣的慘烈方式走完自己極具傳奇

的一生,實在讓人百感交集、感慨萬端。也許這來得太遲的政治平反,

對已是沉疴纏身、去日無多的關露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人生意義

了。誠如她死後,同在左聯時的好友丁玲悲憤話語:「我們的社會主

義國家應該充滿陽光,但是陽光照不到她身上!」

在裝安眠藥的信封背面,有關露臨終前寫下八個字的自我評價: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信封裏,裝有王炳南年青時贈與關露的一

張照片,背面寫著:「你關心我一時,我關心你一世—王炳南」。而

在這行題字下,還有關露題寫的兩句古詩:

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我獨癡。

同年 12 月 16 日,關露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她終生所愛的王炳南老人,也默默地參加了追悼儀式。

丹心不怯斷頭臺

19

關露生前留下有「秦城詩草十一首」,這是她為了避免遺忘,用鐵

釘在監牢的水泥地上一道道劃出來的血淚之詩。這一點,堪與李銳先

生被囚禁於秦城監獄八年中,用龍膽紫藥液做墨水,以棉簽為筆寫下

的《龍膽紫集》詩集相媲美。當年的秦城監獄,是一種什麼樣的非人

待遇,我們可以從《李銳詩詞本事》一書中瞭解到,1967 年至 1971

年間,秦城監獄所關押的五百零一人中,司局級以上的幹部占一半以

上,其中省級幹部達六十九人。這些人中,打傷致殘的二十餘人,折

磨致死的二十九人,跳樓自殺的五人,關成精神病的六十多人,可以

說是一個十足的法西斯式的虐待場所。

就是在這難熬的八年單獨囚禁中,關露受盡「自家人」的委屈,

革命者反倒成為革命對象,這該是一種多大的悲劇性屈辱。可她卻依

舊沒有喪失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對黨的堅貞信仰,就像傳說中泣血啼叫

「不如歸去」的杜鵑,依舊向世間傾吐著一個清白無辜奇女子的坦蕩

情懷。獄中的水管壞了,通宵滴滴噠噠的漏水,渾如犯人的幽幽哭泣,

關露亦難以入睡,遂成〈水管〉一首:

鐵門緊鎖冬無盡,雪壓堅貞一片心。

鋼管無情持正義,為人申訴到天明。

關押很長時間了,也沒有提審,暫時的平靜後面,詩人預想到一

定會有更大的險惡在後面,於是苦吟低唱成〈雲沉〉一首:

雲沉日落雁聲哀,疑有驚風暴雨來。

換得江山春色好,丹心不怯斷頭臺。

令人感喟的是,這留給關露的「斷頭臺」,不是國民黨設置的,也

不是日偽漢奸建造的,而是革命本身對自己忠貞兒女潛心營造的。近

讀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黨組第一書記梅益(1914~2003)的紀念集《八

十年來家國》,裏面專有一節〈悼念關露同志〉,道出了這位已逝老人

對關露的負疚。當年曾在上海「孤島」從事地下工作的梅益,是關露

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20

所在地下黨的負責人,最後也是他派「交通」護送關露離開上海的,

回首當年,梅益十分沉痛,「關露去日本是受黨的派遣,她也能說清

楚,但沒人相信。這種是並不發生在她一個人身上。我曾給葉劍英去

過信,就我知道的寫了好幾頁。但對於關露,我也很自責。她平反後,

生活很苦,向我求過援。那時我已『解放』,有能力幫助她。可是沒

有做。當時的確很忙,但這理由解釋說不過去,一想起來,心裏很不

是滋味。」梅益回憶到抗戰勝利之後,關露由於大家不瞭解她的秘密

任務,而國民黨又在追捕「落水」漢奸。在這種環境之下,她在上海

住不下去,由梅益找了交通員,付給一百元的交通、伙食費用(包括

惲逸群另幾位同志)送到蘇北。之後,黨又派人送關露到大連去住下

了。對關露,梅益評介是,「我們虧欠她太多太多了!」

「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確,發生在關露身上的的悲劇,誠如梅

益所說的「這種事並不發生她一個人身上。」對黨忠心耿耿、與關露

一起在日偽從事地下工作的潘漢年,後來的遭遇也極其相似。當年,

作為中共的高層人員,他也是帶著任務去「通敵」的,後來不也是戴

上了一個說不清、道不白的「漢奸」、「特務」的帽子。近讀歷史學家

王春瑜的《悠悠山河故人情》,內中有提到上海名演員舒諲(冒鶴亭

之子)在看了《周恩來在上海》後談到的一段秘辛,說劇中的歷史人

物,他大都認識,與潘漢年也有過交往。潘漢年在抗戰後期去見汪精

衛,與日本軍隊的要員往來,是奉黨組織的指示,某些人當然完全知

道。世事是複雜的,潘漢年奉命去見汪精衛,後來被整得死去活來。

他的父親冒鶴亭與汪精衛是老朋友,詩詞唱和,在汪精衛當了汪偽政

權的主席後,二人依舊往來,談詩論詞,汪還贈《雙照樓詩詞》給冒

鶴亭,這純粹是老朋友之間的私下往來。

其實,當年幹什麼事情都是受上級指派的,可是上面一旦翻臉不

認賬了,定了鐵案了,儘管人人心知肚明,知道是冤假錯案,可卻沒

有一個當事人敢站出來說明原委和揭開真相的,當年那些交辦任務的

上級、那些生死與共的革命同志,一個個噤若寒蟬、保持沉默。說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