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15

Upload: san-po-yan

Post on 29-Mar-2016

2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testing 123

TRANSCRIPT

Page 1: website
Page 2: website

【本報訊】數十年來,香港社會歷經巨變,社會運動模式亦改變不少。自六十年代末反對天星小輪加價,乃至「六七暴動」,到七十年代的「保衛中文運動」、「保衛釣魚台」,再到近年的「保衛天星碼頭」、「反高鐵」、「五區公投」、「遞補機制」等抗爭,社會上不乏保育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呼聲。

記者: 譚嘉意 于奇偉 李詩欣編輯: 丘夢琦 何建邦

近年,有別於傳統的社會運動,一些習慣留守幕後的藝術家,勇敢地站在社運前線;八十後青年透過苦行、生態遊等方式,就社會議題為自己、為市民、為公義發聲。回首過

去,七十年代盛極一時的傳統「站街」抗議示威,慢慢演變成「文化節」和「音樂會」等軟性宣傳行動,如「反高鐵」事件中菜園村的「廢墟藝術節」 、馬屎埔的「土地呼吸音樂會」、討論公共空間的「天台Band Show」 等。現在,香港的社運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到底當中轉變,所為何事?

文化人站起來為社運發聲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允中指出,這種新興的社會運動乃「文化社運」 (Cultural Activism),亦可稱為「文化行動」或「文化激進主義」。文化社運,以文化為核心,用文化行為實踐社會行動,表達

政治訴求。陳允中表示,文化社運早以有之,「文化社運自七十年代起已出現,其中的文化行為所佔比重越來越大,花樣越來越多,變得更加有創意」。他舉例,今年四月「反西環治港」遊行中,由本港大學生自製的坦克車模型,足見新生代社運者的創意。

他認為,越來越多文化人參與社運,是文化社運興起的原因。例如在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中,就有香港知名音樂家為運動作曲,亦有著名演員周潤發親身參與。社會民主連線副主席吳文遠則指出,近年市民更加關注社會問題,亦有更多藝術家站出來,尤其以年輕人為主導。

目錄

封面故事

01 兩代社運大不同

新聞專題

04 超市領匯互相關照 良心商戶出招抗爭

06 領匯貓哭老鼠 小商戶租長加長有

08 男人之苦有誰共鳴

10 樹木管理稍改善 仍未平衝發展與保育

生活文化12 紋身的革命

14 港男.港女 交友活動尋覓愛

16 微觀.微電影

人物

18 13年藝術生涯 「丸仔」我故走我路

康樂及體育

20 冰球熱潮再甚 難取體壇一席

22 香港不只一個李麗珊 新晉選手乘風破浪

攝影

24 視藝學生 力保啟德

01

封面故事

Page 3: website

八十後辦生態遊 反粗暴發展農地政府於2007/08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新界東北三合一新發展區」計劃,並現正進行最後階段的公眾諮詢。一旦計劃落實,除位於粉嶺梧桐河畔的馬屎埔村外,新界東北其他數十條非原居民農村,將會被「滅村」,其土地則用作深港融合的地產發展。

馬屎埔村村民連同關注事件的社會人士於2010年成立「馬寶寶社區農場」,職員卓佳佳表示,「馬寶寶農場」意在實踐「永續農業」,支持本土生產,為城市提供新鮮本地有機蔬菜,以可持續發展模式,重塑城市、鄉郊和人的關係。

為擴大馬屎埔村事件的認知度,「馬寶寶社區農場」定期在馬屎埔村舉辦導賞活動,透過參觀農舍、農田,以及村中藝術展室,讓參觀者認識馬屎埔村村民的生活故事和發展歷史,馬屎埔村面臨的困難與村民的抗爭,亦在導賞活動中得以展現。導賞團舉辦至今已有,6000以上人次參加,參加導賞的團體多為學校組織的通識課程,以及教會、青年組織等,亦有以網絡或其他渠道得到信息後單獨參加的人士。

有導賞團參與者表示,導賞團以介紹馬屎埔生態為主,更多的是展現了村民間和睦的生

活,以及人與自然界的接觸,過程中沒有預期的「硬銷」保育,更令人希望保護這幅美麗土地而自發留意政府及地產商的動向。

藝術家關注社會議題 志同道合辦社運位於上海街一地鋪的「活化廳」是一個由十多位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共同營運的藝術組織。廳長李俊峰指出,活化廳是藝術家與社區的對溝通交流的地方。他希望將當代藝術帶到社會,活化廳可作為社區的鄰舍,藝術家就是鄰居。這不但給予藝術家一個切入點融入社區,藝術家同時可受到社區內不同類型的人所啟發,得到創作靈感。

活化廳雖非社運組織,但時有關注社會議題,例如梁振英當選新一任行政長官後,有藝術家在活化廳的鐵閘寫上「痛心疾首」,落閘三天,以表不滿。此外,該處也會舉辦展覽,以藝術方式表達對市區重建、地產霸權,甚或腐敗政權的不滿。今年「六四」期間,活化廳就展出一位曾任六四戒嚴部隊的藝術家陳光於1989年6月5日清晨拍攝的兩幀照片。同月,內地維權人士李旺陽離奇死亡事件曝光後,活化廳再次落閘,在鐵閘外掛上寫有「一個人倒下了,千萬人站起來」的橫額,以表不滿。

社運新世代 :文化是社運載體除了生態導賞團外,有文化界人士以音樂會作為社會運動的新載體。活躍於文化社運的梁穎禮,辦過「自然活化合作社」,也曾帶領導賞團,反對政府活化工廈成酒店商場。他亦籌劃過天台Band Show,為被票控製造噪音的樂手籌集訴訟費用,並與聽眾討論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他指出,文化社運不是新鮮事,為怕沉悶的港人帶來另一種社運面向。「早在2002年時,我就參加過自由文化音樂節,只是近年辦得較為有聲有色,才引起較大迴響。許多人聽到社運就想起黑色橫額、白漆大字,用文化藝術作為載體,可以為嚴肅的社運添上色彩。」

除了導賞團及音樂會,文化社運同樣可以走上街頭進行,梁曾經參與聲援內地藝術家艾末末的遊行,由旺角行人專用區步行至尖沙咀文化中心,沿途有人邊玩音樂邊跳舞,甚至有人即場表演行為藝術。對於外界有時候把遊行定性為一種暴力,他不認同︰「立法會倉卒通過議案,市民無法參與政策制定,才是行政暴力。」

商業社會催生文化社運 手法溫和易接受陳允中認為,文化社運之興起,與香港社會商業化特點有關。他認為,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市民更慣於看圖,社運人士便因此多用文化行為表達訴求,以尋求更多支持。他舉早前行政長官選舉為例,候選人唐英年的潛建風波,以及「豬狼之戰」,掀起一股「改圖」熱潮,成為全城熱話。

卓佳佳則表示,有別於一般抗爭,導賞活動是一種向市民傳遞信息的不同方法,「生態導賞團好比在市民心中種下『種子』,有助提高事件的社會認知度。無論事件發展如何,至少讓更多人聽過馬屎埔村的故事。」

新世代社運補傳統社運不足據陳允中介紹,七十年代時,香港社運的主要方式,仍是由基層組織的、傳統的「站街」抗議示威,到了中間時期,如保衛天星碼頭時,則出現了「文化節」、「音樂會」此類的軟性宣傳行動。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學生簡卓鏗認為,以文化社

運去表達訴求未嘗不是好事。「不同的社運形式有不同的受眾,如草根階層可能會接受社民連的方式;藝術家則會傾向參與文化社運。」他認為,抗爭不一定只是面向政府,社運人士更應該要面向公眾,讓市民接收更多相關資訊,帶起討論聲音。

在吳文遠看來,比起社民連的抗爭運動,文化社運通常比較溫和,較易為市民接受,亦可與較激進的運動相互平衡。吳也認為,社民連的抗爭在香港人眼中較激進,可能會令有意參與民主運動的人望而卻步,若新式的運動能做好,效果可能會遠大於激進的社運方式。

仍屬小眾活動 文化社運影響有限 活化廳成員葉浩麟表示,藝術作為一種語言,可以製造輿論,但相比其他方式,文化社運並非最有效用,因為文化社運面向小眾,例如辦一次音樂會只有幾十人參加,媒體亦較少報導。

陳允中則坦言,現時社運仍屬小眾活動,在藝術界,尤其是演藝界,參與社運的人數不多。他認為,公眾人物本有責任發揮影響力,推動社會發展,但目前正正缺乏願意站出來的有影響力的人物。

雖然如此,梁穎禮相信,信念是靠一些有想法的人口耳相傳,慢慢從小數積聚︰「如果遊行有一千隻羊跟住我,我寧願要十個有想法的人陪我走。」

(網絡圖片)

02 03

梁穎禮

卓佳佳

吳文遠

區晞旻

Page 4: website

超市領匯互相關照 良心商戶出招抗爭

供應商受壓 小商戶無貨

美家難入「領匯場」

新聞專題

領匯助長超市霸權

競爭法遲遲未立 應針對領匯

04 05

Page 5: website

copy

06 07

新聞專題

Page 6: website

男人之苦

有誰共鳴

[本報訊] 社會關注處於弱勢女性的同時,卻忽略部份男士也正陷於困境,社會正在變化轉型,近年香港經濟下滑,男人備受壓力,男士角色不只工作賺錢養家,亦有和女性一樣的需求及脆弱,近十多年來,香港的男士支援服務卻乏善足陳,而政府亦於今年4月起提供5天侍產假予全職政府僱員,引發社會對男士形象觀念的重新審視,以及對男士權益、支援的反思。

小生命剛出生、太太最需要丈夫關顧之際,自己卻為口奔馳,無法履行丈夫和父親應有責任。

為保飯碗 寧棄見證小生命誕生

50多歲的阿純,慨歎在二十多年前無暇迎接小生命的誕生,仍是他至今生命中的一大遺憾。在八十年代,阿純初為人父,他苦笑表示,在欣悅地見證女兒的出生的過程中,背後卻有說不出的辛酸。「我老闆都不知道我生小孩,只有我的同事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深宵,太太半夜作動,阿純送太太到醫院後,待至早上小寶寶仍未出生;但學歷不高且剛入大公司的阿純,怕飯碗不保、影響升職,只好犧牲見證小生命來臨的一刻,縱使徹夜未眠,仍趕回公司繼續上班,不敢請假陪太太。幸而,太太也沒埋怨,反而催促他趕快上班:「吾係細炒魷魚啊!」

妻臨盤前夕 公務員父兼母職

前公務員阿John有兩名子女,他回想在太太產前產後的期間,要父兼母職,感覺異常狼狽。「約有半個多月都要兼母職,「無能力請菲傭」,洗衣、拖地等家務一手

包辦,在大兒子出生時還好,在小兒子出生時,除了家務事外,更要照顧年紀尚小的大兒子。」

七、八十年代那時的公務員福利不比今日稍遜,也沒有男士侍產假,。在其太太生產時,他並不敢跟上司實話實說,只是以請事假或預支自己的年假,請半天的假。阿john在太太產前產後的期間,約有半個多月都要兼母職,「無能力請菲傭」,洗衣、拖地等家務一手包辦,在大兒子出生時還好,在小兒子出生時,除了家務事外,更要照顧年紀尚小的大兒子。縱然內心有股「想請假」的掙扎想請假,但想到那時上司會責問:「唔會話唔得,但會話,阿John呀,你桌面上的文件做完啦?」一想到這個情況,自己總會覺得:「不是不可以,但係聽到他這樣講,都明啦!」所以到最後,那時他只是敢請半天假,甚至太太要剖腹生產,他也沒法請多幾天假,阿John也安慰另一半,說:「我同佢講唔使不用驚,無事嘅的。」阿John太太明白他的難處,但是也有埋怨先生在她最有需要時沒能伴其左右。

然而,人到中年,不少男士踏入「四十而不惑」的十字路口,事業與家庭也陷於兩難的局面。「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表示,男士自己的生活圈子缺乏傾訴渠道,所以男士自己會他們希望尋求宣泄、傾訴及聆聽的平台,「最重要是保密,不會有「爆黑幕」的顧慮」,故特別搭建了「男士關注組」這平台,呼籲社會、政府正視男士權益,增加男士支援,呼籲更多的男士「走出來」。

脾氣差令夫婦關係變差

02年入「男人會」的阿純,是緣於是因夫妻相處問題,阿純說:「自己脾氣不好,因工作而忽略了家庭」,阿純到了小學五年級便再在父親的勸喻下綴學,年紀小小便到工廠打工,。自幼讀書不多的他,在因緣際遇下之後入了大公司做當技術支援, 他格外珍惜這難能可貴的「飯碗」。在女兒出生後,他力發上進,想在公司裡表現更突出,他形容「大公司人事鬥競爭好犀利架非常激烈」,為了事業能「更上一層樓」,他更去了進修工程,希望能在專業技能上獲得應同,故此常早出晚歸,忽略了家庭。

阿純也坦認,反思自己年輕時是脾氣不好,情緒控制比較差,他說:「如果早一點入『男人會』,好好學習一下怎樣表達自己,情況或者會改善一點」,看到了宣傳單張有「男士活動」,「當時睇左也不知道是咩嚟嘅」,參加之後,便是十年。雖然當時對「男人會」的詳情一知半解,但加入「男人會」之後,阿純認為近年自己慢慢變得「識諗」,學會了包容、體諒和謙卑。脾氣也漸漸收斂起來,他就覺得自己比較難改變,但在這十年裡也慢慢的有改善,但是,他也慨嘆:「冰封三日,非一日之寒!」和家裡人相處的情況有進步,也使他臉上綻放有了滿足的笑容。

定期的「男人會」,大家自覺,每人10分鐘,聊聊心事、不談政治、不說髒話、不開黃腔,十年了,阿純認為自己慢慢變得「識諗」,學會了包容、體諒和謙卑。作為男人,理應抬起一片天,對於男人暴露弱者的姿態,阿純坦言自己不覺得有甚麼問題,「我跟其他人說『我要去明愛男人會了』,女人聽說或也能理解,反應大的反而是男人。」

男人寧要面子 不願傾訴

阿純笑言,香港有很多三個「五」的男人,即「年過五十,中五以下學歷,曾經賺過五萬」,但大多男人也有「三不」的特徵:「不傾訴,不求助,不求診」。時移世易,兩性性別分工和傳統有約大出入,阿純認為政府因在政策上配合社會變化,帶頭教育社會、市民去關注男士權益。

太太在產前產後的期間,阿John便身兼母職,洗衣、拖地等家務一手包辦,甚至太太生產不順,要剖腹生產,他也沒能請多幾天假陪伴太太左右,太太也有埋怨。現在,政府帶頭推行男士侍產假,阿John認為能減輕準爸媽及其家庭的負擔,也能增強僱員對公司的歸屬感,並起帶頭作用,鼓勵私人企業效法。

現在,阿純身為僱主,表示雖然給男僱員侍產假回使其負擔增加,但作為過來人,他也明白到打工仔剛升為人父的難處,他也樂意給其男僱員侍產假。

社會只重男性地位 忽視男士權益

阿純亦回想起一件現在想起有趣,當時卻令人生氣的事,多年前參加了社福處等大型機構舉辦的活動,其他的團體如婦女組、殘疾人士組、老年人組等已安排好,到他們進場,主辦單位也沒給其一個分類,便把男士分在了「雜項組」裡,「有無搞錯啊!同d阿叉坐埋一齊」慨嘆男人在社會上定位分明,男士權益卻甚少受到重視。他認為,政府雖然在男士福利問題上一直「拖」而不決,但政府於公務員層面落實男士有薪侍產假,在政策上配合社會變化,關注男士權益,起了帶頭作用。

對於社會擔憂男士侍產假會使僱主成本增加,阿John認為其社會成本有限,「現在香港家庭最多也是生兩個,男士侍產假可能也就一世人一、兩次」,阿John強調這是給男士的基本福利,社會應共同承擔。

阿John參加了明愛男士成長中心將進十年,對於政府在男士權益關注及支援上,他認為政府在這方面並不完善。男士在社會、經濟以及就業市場上,並不是以前般的「強者」姿態,在男女福利

上,男士關注組的籌委阿John認為,政府應多加正視,並促進和「婦女事務委員會」一樣有政府資助的「男士事務委員會」,加強男士權益的支援及重視。

社福界:政府推行侍產假起帶頭作用

立法會張國柱議員辦事處組織事務中心熊百祥認為,侍產假的推行反映政府在男士權益關注及支援上有表示。 對於社會上部分聲音認為,侍產假只使公務員受惠,使原本以享有不少福利的公務員們有多了福利,加深社會分化。熊百祥表示,男士侍產假是僱員應有的福利,不應由於現今社會上沒有次福利便剝削公務員享有此福利。政府此次方案雖然只限公務員,但起了帶頭作用,有利於鼓勵私人企業效法以及之後立法。

各國早已推行侍產假 本港相對落後

香港以外,現時有不少地區,如菲律賓、韓國、新加坡及台灣等已推行男士有薪侍產假,內地多個省市亦已推行相關政策,其中深圳男士更享有30天侍產假。

阿純慨歎在二十多年前無暇迎接小生命的誕生,仍是他至今生命中的一大遺憾。

熊百祥認為政府應盡快全面落實侍產假。08 09

新聞專題

Page 7: website

10 11

新聞專題

Page 8: website

12 13

生活文化

Page 9: website

現年二十四歲的 Kate,年紀尚輕,但已經參加過幾次極速約會。她現時任職教師,工作圈子很小,無法認識多些不同的人。但她參加活動後,認識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拓展了她的人生。她認為,自己參加活動後,性格跟之前有分別,變得積極和外向。雖然她沒有在活動中找到合適的對象,但她仍有得着,就是清楚知道怎樣的人不適合自己。她建議,性格內向的人不妨跟她一樣,嘗試放開懷抱,走出舊有的小圈子,讓自己有多些體驗的機會。

年紀比 Kate 更小、現年只得二十歲的林文思,曾經參加一次極速約會,覺得好玩又高興。她認為

現在年輕,不妨嘗試不同的事物,而極速約會只是其中一個交友途徑。她表示,雖然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認識很多人,但活動規定男方每三分鐘轉位一次,與不同女孩交談,時間倉促得令人難以消化談話內容。而且,每次介紹完自己的背景後,對方已經要調位,又要重新向另一人說同一番話。除互相認識外,活動的另一環節是跳社交舞,男方要握著女方的手跳舞,她笑言跟新認識的男孩牽手很尷尬。她與Kate 一樣,並沒有在活動中找到合適的對象,但她仍表示日後可能會再參與。

雖然有參加者指交友活動有好處,將來更會再次參與物色對象。不過,有些參加者認為交友活動不能幫助找到真愛。

Renee 今年 26 歲,去年參加過幾次極速約會,她指當時生活平淡,參加極速約會的念頭突然在腦海閃過,故沒有想太多,抱著交朋友的心態參加了。不過,她覺得在極速約會中很難認識合適的對象,因為香港的男生不擅溝通,不懂得

林文思參加極速約會後感到高興。

一群男女於主持的帶領下參加單身派對。

至於喜歡交朋友、經常活躍於交友活動的 Ivan,認為自己認識女生沒有困難,只是很難遇到一個有心交往的對象,因為香港的女生比較現實,會以為自己仍有條件而篩選。他認為,愛情是彼此關注和珍惜,「態度」是最重要。他坦言,在交友活動中認識不少朋友,他們都互相交換電話,但卻以忙碌為由,不願意花時間溝通了解,令他覺得態度散慢會難以維繫感情。他希望能找到一個心靈互通的伴侶,願意花時間彼此珍惜。不過,極速約會只是他交友的途徑之一,並不是以覓愛為目的。

表達自己。有一次,她感覺到有一個男生對她有好感,不斷跟著她,想和她聊天,但那男生的眼神閃縮,令她覺得好不舒服。即使她跟其他人談天的時候,那男生仍跟在她後面。最後,她沒有與那男生發展,反而結交了幾個女生,成為好友。而她現在已拍拖,故不打算再參加極速約會。

網上交友公司創辦人 Jolin 認為,極速約會是給自己多一個渠道覓愛,「有些人本身想要一個伴侶,世上有很多方法讓他們找到心儀的對象,有些人會去夜店尋,有些人則在社交網站覓,極速約會不是比起這些渠道更正式、更安全嗎?」

她指出,在一對一的配對和極速約會的活動前,她會先跟參加者進行線上會議,了解他們的性格、愛情背景、要求等,然後把相配的人配對,得到雙方同意後才安排正式見面。例如甲女要求男方孝順,而乙男指自己是很重家庭觀念,她便會為把甲女和乙男配對起來。Jolin 認為,自己只是擔當引領的角色,參加者本身有沒有主動爭取機會才是最重要。

交友活動並非只限於極速約會,有網站舉辦興趣班和學習坊,為港男港女提供交友平台。該網站曾舉辦極速約會,但因為客人覺得交流時間太短,大家未必能夠深入了解,所以改由 Sweet Dating 代替極速約會。

網站會舉辦户外郊遊團、品酒等興趣班和學習坊,希望不同年紀和背景、但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而在氣氛自然的環境下,參加者也容易打開話匣子。如在咖啡拉花活動中,參加者於製作咖啡、沖奶、拉花的過程互相配合,自然地展開話題,很快便有說有笑了。

由於交友活動愈來愈普及,該網站打算進軍內地市場,擴大交友網絡。而 Jolin 則希望未來可以舉辦造型班,改善客戶的衣著打扮、談吐舉止等,因為外表給予別人第一印象,故非常重要。

Jolin ( 左 ) 指參加極速約會是安

全的覓愛方法。

Ivan 經常參加交友活動,但認

為難以從中找到心儀對象。

交友活動主持希望參加者能在活動中認識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咖啡拉花 燒烤

畫作坊 品嚐巧克力

於郵輪上玩遊戲

郊遊14 15

生活文化

Page 10: website

微觀 ‧ 微電影

微電影熱潮席捲香港!香港觀眾紛紛在互聯網上分享轉載自己喜歡的微電影,而兩岸三地的導演紛紛投入拍攝微電影的行列,令微電影的風頭一時無兩!而有不少廣告商亦觀察到微電影的特點,紛紛注資拍攝,令微電影大多數出現於廣告之中。究竟微電影是一樣甚麼東西?為何又會在香港掀起這麼大的熱潮呢? 記者:王方南 編輯:林穎

微電影 (Micro film),又稱為微博電影,起源於 2007 年,是法國影像論壇在第三屆口袋影展中提出

的概念。微電影的定義比較模糊,至今仍然未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微電影的特質以較短時間以及較低製作成本為主。其次,微電影通常透過視頻網站如 YouTube 播放,以及社交網站如 Facebook、Twitter等來宣傳。第三,微電影多與商業掛勾,現在出現得較多的多是故事性的廣告。

兩岸三地的微電影的發展日趨成熟,且不少導演及明星亦開始投入拍攝微電影,如微電影《再一次心跳》便由台灣知名偶像羅志祥及

楊丞琳主演。此外,不少名導演如張藝謀、姜文等亦投身微電影的拍攝工作中。本地亦有不少導演投身拍攝微電影的行列,當中麥曦茵的 Popcorn 三部曲《然後》、《曾經》、《當下》更是當中的代表作,其他導演如葉念琛的《關於愛情的7 件事》,彭浩翔的《謊言大作戰》等亦推動香港微電影的發展。麥曦茵:形式主義 和商業掛勾

拍攝多部微電影的導演麥曦茵認為,微電影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東西,其實一直存在。在她看來,微電影實際上和短片差不多,應該由觀眾和製作者自己去界定性質。微電影的特點是和商業掛勾,因此拍攝手法需要和客戶商量。她認為,拍攝微電影和電影的分別在於微電影的製作期較短,規模較少,主要視乎廣告客戶的支援。對此她也感到矛盾,認為是在宣揚消費主義,然而她亦承認消費主義為微電影推波助瀾。

她 曾 與 MTR Mall 合 作 拍 攝Popcorn 三 部 曲《 然 後 》、《 曾經》、《當下》,她表示當初的構思是不 Hard sell 而重在帶出人性和生活化故事,希望照顧到不同的年齡層的人,「同觀眾距離近點,增加質感」。當中《當下》在茶樓飲茶更是她自已故事,表達現今的人因為科技而忽略親人,從而帶出珍惜和家人相處。她指出,微電影的困難在於財政有限。她舉例Popcorn 用一個廠就做了二十多個場景,而整個拍攝時間只用了三至四日便告完成。對於微電影的發展,麥曦茵表示,隨著廣告費變得昂貴,網上平台日益蓬勃,互聯網可留言、分享,可即時看到網民反應。

麥曦茵表示拍攝微電影要忠於自己。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高級講師李茜認為,微電影的故事簡單,對白少,能吸引觀眾,故較多以愛情為題的微電影亦不足為奇,因為愛情較容易引起人共鳴,並不會阻礙微電影發展。她建議導演要多發掘,「 做 得 好 就 不 會 扼 殺 創 意 空間」,兩者可共存。

對於有人指微電影多與商業掛勾,李茜認為這現象相當正常。她指出拍攝電影需有資金及財政支持,免不了接受商業贊助,而同時間香港電影市場有限,片商訂定財政預算較為保守。她指出,只要導演運用創意,作有限度妥協,仍存在創作空間,對微電影拍攝未必是障礙,如「萬寧妹妹」的廣告就成功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眼球,具備所有元素。

李茜指出,微電影的興起正反映「習慣不同令潮流興起」。年輕人透過 YouTube 等網上平台,令微電影有出路。年青人在網上社群討論,即時看到反應,同時亦因不同途徑傳送,引來更大迴響。另一方面,有趣話題亦成為潮流,如有趣的微電影經傳統媒體報導,成功造成「新媒體新平台為傳統平台製造話題」。

互聯網成為微電影發佈的地方,例如在 Youtube 上就有不少微電影。

( 照片來源:Youtube)

對於微電影在香港的發展,就讀公關及廣告專業的陳同學表示,有在 YouTube 等平台及朋友介紹下看過微電影。他認為微電影和電影的分別在於微電影屬免費及小規模製作,類型多以愛情為主,故事發展直接而緊湊。另一位受訪者梁同學亦認為微電影的價值在於低成本製作及時間短,提供好機會給有熱誠的拍攝者一試身手的機會,惟亦考驗導演如何利用二、三十分鐘道出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他指出,香港微電影的內容以愛情及貼近社會的議題為主,惟不如外國般那麼受人注意。

對於微電影用作廣告宣傳,陳同學和梁同學都不表樂觀。陳同學坦承微電影有助該品牌提升知名度,又估計會加入更多廣告元素,或針對主要觀眾反應的片種,有可能令質素下降。梁同學則表示用微電影作廣告雖然證明微電影有市場,但亦憂慮微電影淪為長廣告,

陳同學預計將會有更多廣告元素加入微電影中。

失卻原來的意義。

有就讀電影電視專業一年級的同學表示,微電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令製作不用「多與大」的微電影,給予創作人多一個方式及渠道發表自己比較小型及小本的創作。她又表示,現在微電影多數都是靠網上平台如 youtube 散 佈, 她 思 考 是否可以更多方式令這件事更普及,甚至收費,令創作人有更多回報。

李 茜 認 為 微 電 影 商 業 化 無 可 厚 非

16 17

生活文化

Page 11: website

十三年藝術生涯「丸仔」我故走我路

18 19

人物

Page 12: website

香港冰球訓練學校派代表出戰青年組,大部分球員年僅八歲。隊伍在對北京隊的賽事中以九比零慘敗。縱使港隊屈居下風,觀眾仍紛紛為球員喝彩。不少球員在比賽中跌倒,就立刻 站 起 來 , 重 投 賽 事 。 即 使落敗,他們亦沒有氣餒,笑言「能夠參加比賽已是樂事」。

不要看冰球刺激危險,就以為只有男性參與。成年組WIHO Saints是本港其中一隊女子冰球隊伍,於5月9日對戰曼谷Bang-

kok C Girls,以1:0小勝對手。兩隊旗鼓相當,但她們死守龍門,更有不少戰術令曼谷隊不能招駕。選手李雅婷表示,今天已出戰三場比賽,有點疲累。但一心為港爭光的李雅婷,在每場賽事中依然咬緊牙關。她認為對手實力相若,全憑隊員在比賽中一直抱著絕不投降的精神,方能勝出。她又表示觀眾能帶動她更投入比賽,激起士氣。她已有十五年學習冰球的經驗。一直堅持參與這項運動,是因為在訓練過程中,與團隊合作,令她在工作以外找到另一處樂土。最終WIHO Saints在女子組排名第一,表現出色。

痛定思痛,在吃下敗仗後,香港冰球訓練學校檢視到,練習場地不足是發展冰球的重大障礙。行政總監韓淑妍指出,冰球以往給人的感覺是高尚的運動,配件的價錢昂貴,但現時已較普及。進一步推廣的問題是公共冰球場地不足,只能於

李雅婷亦指出冰球場地有限,租借費用每年加價,是發展本地冰球運動的一大障礙。但她提出,現時有不少冰球訓練學校及組織成立,在他們積極的宣傳及培訓下,冰球運動在香港已日益普及。她期望,若然有更多政府或商家提供資助,將會推動更多人投身這項運動。

MegaIce五人冰球賽主辦單

商場租用,有時間限制。就算政府提供贊助,冰球運動只能分一杯羹。「第一,冰球始終不及其他運動如足球、籃球等熱門。第二,香港地方有限,政府仍需考慮適當的地方作為公共冰場。」

位, MegaIce副總經理鄧玉媛亦指出,政府對冰上運動缺乏支持,因冰球並非精英運動。而增加公用場地供應是當務之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則表示,每年設有「體育資助計劃」資助各個體育總會進行本港運動的推廣和發展。其中香港冰球協會(冰協)獲多項資助,亦曾經被協助申請「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康文署聲稱,在每項運動都會盡量給予資助。但礙於香港地理環境不如內地及歐美國家有天然冰場,發展較緩慢,加上本地人煙稠密,不可能興建冰場。因應受歡迎程度及客觀性,冰球始終非精英運動,況且康文署仍計劃興建運動場,冰場的規劃遙遠無期。

場地等設備問題固然是阻礙冰球發展的因素,但球員缺乏練習時間也是發展落後的關鍵。以九比零「打輸」北京的青年港隊教練Mike認為,落敗主因是學員缺乏時間練習。香港學生很忙,一星期只能練習一次,但其他國

家的學生一星期訓練數次,在冰面的時間較多。」他認為,球員學業繁重,又兼顧太多課餘活動,對冰球訓練分身不暇,他大歎可惜。

就讀中四級的隊員林昭如同學表示,在努力追上學業的同時,亦不想放棄冰球,他會將練習冰球的專注應用於學習上。從友誼賽中,見識到其他地方的球員會將冰球運動視作終身職業,大感羨慕。但他表示將來不會成為職業球員,因為冰球運動在訓練上比其他運動較辛苦,加上香港的冰球發展及不上加拿大等國家。他期望將來能出戰更多不同級別的比賽,並將冰球運動平民化,令大家都喜歡這項運動。

在冰球的發展過程中,並不只有絆腳石,也有里程碑。鄧玉媛述,

主辦單位已累積舉辦冰球比賽的經驗,由以往只是比賽發展成多元化活動。今年度設有嘉年華會及攝影比賽,希望把冰球這項新鮮刺激的運動普及化,令即使不懂冰球運動的市民,也能融入其中。鄧補充,場地設計上,冰場有如商場的「心臟」,冰場上的活 動 能 令 其 他 人 感 受 到 動 感 活力,久而久之會增加大眾對冰上運動的認識。她表示,五人冰球賽於今年度獲得香港品牌認可,符合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形象。政府亦肯定冰球比賽能為香港建立 良 好 形 象 , 可 喜 可 賀 。 她 期望,有更多人參與冰球運動,會令政府隨之投放更多資源,把冰球運動普及化。

觀眾對五人冰球賽大感滿意,賽事容許觀眾免費進場,關先生認為,這類免費娛樂有助吸引大眾,令平日少接觸這項運動的他也為刺激的冰 球 比 賽 而 著迷 。 他 們 更 聲 稱 , 賽事 宣 傳 廣 告 多 , 令他們認識香 港 舉 辦如 此 盛 大 的 冰 球國 際 賽 事 。

20 21

體育

Page 13: website

練是合情合理的。

22 23

體育

Page 14: website

視藝學生 力保啟德

【本報訊】浸大於零五年,以優惠價租用位於啟德的一級歷史建築物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作視覺藝術學院校舍。產業署今年3月突然通知校方,9月起新租約以市值租金計算,由每月約5萬元增至29萬元,增幅達五倍,每年另須投放300萬元檢測建築物範圍內的樹木。因租金昂貴,校方決定不再租用,將學院遷回九龍塘傳理視藝大樓。此舉引起視覺藝術系校友及學生不滿,發起「保留啟德校園」運動,冀透過大字報、街頭聯署及論壇等行動,能吸引社會的關注及支持。

記者:梁偉聰 編輯:曾映妹

24 25

攝影

Page 15: website

註冊報紙一二四二號第四十二卷 暑期特刊

督印人 郭中實

顧問 杜耀明 黃天賜

總編輯 吳嘉羚

副總編輯 陳璁 李詠珊 黃康婷

網絡版主編 許宇靖 林穎

美術總監 楊康琪 馬蕊丹

資料庫 李凱倫 劉敏霈

發行 丘夢琦

公關 何建邦 鄭愛妮

編輯 丘夢琦 何建邦 黃穎瑜 李凱倫 楊婉婷 許宇靖 林穎 陳翔翎 劉敏霈 薜敏清 袁婉婷 鄭愛妮 潘冰婉 彭玨榆 林偉昌 曾映妹 唐亞男 戴緒傑

記者 譚嘉意 于奇偉 李詩欣 陳南茜 伍詩雅 姚文基 梁崇碧 王方南 張楚瑜 吳慧英 易淑麗 薜婧 陳嘉欣 唐芷晴 黎婉嫻 盧于群 梁偉聰

出版及承印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

出版及承印地址 九龍塘禧福道五號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

電話 3411 7461

傳真 3411 5079

網址 http://sanpoyan.journalism.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