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18
第 1 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 :體 1. 第 第第第第第第 2. 第 第第第第第第 3. 第 第第第第

Upload: ayita

Post on 21-Jan-2016

9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 經濟學的 範疇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總體經濟 模型. 1. 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總體經濟學關心以下六個現象: 長期 的經濟成長:成長 理論 (Growth Theory) 短期的景氣波動:景氣循環理論 (Business Cycles Theory) 持續的物價膨脹:貨幣理論 (Monetary Theory) 政府的政策 干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金融市場的 震盪:股票,債券,房貸及外匯等資產市場 國際貿易與 金融:新開放經濟總體經濟學 (NOEM). 1. 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1. 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3. 總體經濟模型

Page 2: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1. 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 總體經濟學研究一個經濟社會的「整體」或「平均」表現,分析的對象是「市場經濟」,不是以集體主義組織經濟活動的「統制經濟」。

• 以性質區分,總體經濟學關心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七項:

(1) 長期的經濟成長

(2) 短期的景氣波動

(3) 持續的物價膨脹

(4) 政府的政策干預

(5) 金融市場的震盪

(6) 國際貿易與金融

(7) 財富的集中與分配 (newly added)

Page 3: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1) 長期的經濟成長

• 1929-2012 年的 80 年間,美國的實質 GDP 成長了 15 倍,平均成長率是 3.4 % 。

• 1961-2012 年的 50 年間,台灣的實質 GDP 成長了 34 倍,平均成長率是 7.2% 。

• R. E. Lucas Jr.: When one thinks about growth, it’s hard to think of anything else.

15.0

10.0

5.0

3.5

2.5

1.5

1.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美國(1929-2012)

美元兆元

15.0

10.0

5.0

3.5

2.5

1.5

1.0

16.012.0

8.0

4.0

2.82.0

1.2

0.8

0.4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美國(1929-2012)

新台幣兆元

美元兆元

台灣(1961-2012)

Page 4: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短期的景氣波動:實質 GDP 成長率

-15

-10

-5

0

5

10

15

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

平均成長率

美國(1929-2012)

-15

-10

-5

0

5

10

15

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

平均成長率

台灣(1961-2012)

美國(1929-2012)

Page 5: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3) 持續的物價膨脹:貨幣理論

• 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 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 Milton Friedman: 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

• 台灣的 Phillips 曲線:失業率與物價膨脹率

200

100

80

6050

40

30

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美國(1929-2012)

200

100

80

6050

40

30

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台灣(1961-2012)

美國(1929-2012)

0

4

8

12

16

20

1.0 1.5 2.0 2.5 3.0 3.5

失業率

物價膨脹率

(a) 1978:1-1995:4

-2

-1

0

1

2

3

4

5

2.0 3.0 4.0 5.0 6.0

失業率

物價膨脹率

(b) 1996:1-2012:4

Page 6: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4) 政府的政策干預:美國政府支出占 GDP 比例

50

40

30

20

10

0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

政府消費支出

政府投資支出

50

40

30

20

10

0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

政府消費支出

政府投資支出

移轉性支付

公債利息

Page 7: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5) 金融市場的波動

• 美國道瓊工業指數: 1929-33 年,股價下跌 87% 。

•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 1985-90 年,股價上漲了 15 倍, 1990/2-1990/10 , 股價崩跌了 75% 。

• Economists: Taiwan’s Stock Market: Not for Orphans and Widows.

• 針對金融中介與總體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經濟學家缺乏一致的看法,這是一塊有待填補的理論缺口。

15,000

10,000

5,000

3,5002,500

1,500

1,000

500

350250

150

100

50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美國道瓊工業指數(1929-2012)

15,000

10,000

5,000

3,5002,500

1,500

1,000

500

350250

150

100

50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1968-2012)

美國道瓊工業指數(1929-2012)

Page 8: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6) 國際貿易與金融

• 美國的貿易依存度:進出口占GDP 的比例

• 台灣的貿易依存度: 1960 年代的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政策。

• 國際資本移動:新開放經濟總體經濟學 8

12

16

20

24

28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美國(1929-2012)

%(美國

)

8

12

16

20

24

28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台灣(1961-2012)

美國(1929-2012)

%

(台灣

)(美國

)

Page 9: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7) 財富的集中與分配

•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14)

• 資本份額: r > g ,資本與勞動的替代彈性 >1

• 世襲資本主義:財富與資本的集中,停滯的社會階層

• 「瘋狂」的解決之道:全球財富與資本稅?

Page 10: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1) 古典學派 (Classical School): 1930 年代以前

(2) 凱因斯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Keynes) : 1936 -1950

(3) 新古典融合 (Neoclassical Synthesis) : 1950 - 1980

(4) 新興古典學派 (New Classical School) : 1970 – 持續發展中

(5) 新興凱因斯學派 (New Keynesian School) : 1995 – 持續發展中

Page 11: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1) 古典學派 (Classical School) : 1930 年代以前的經濟學

• 經濟分析的兩大原則:理性 (Rationality) 與均衡 (Equilibrium)

古典學派用理性與均衡解釋所有經濟現象。當時的經濟學只有一種,我們今天所稱的個體經濟學及總體經濟學都不存在。

何謂理性?「即使是精神錯亂之人也可能是理性的!」

何謂均衡?均衡是一種可以持續維持 (sustainable) 而且可以預測 (predictable) 的平衡狀態 , 這是任何實證科學能夠有效解釋的狀態。

• 賽伊法則 (Say’s Law) :生產者必然是有所求而生產,故「供給自創需求」 ( 凱因斯用語,古典學者並未真的如此說過! ) 。據此,充分就業是一種常態,經濟社會不可能出現「長期而持續」的失業。此一看法使古典學派在經濟大恐慌時相當難堪。

Page 12: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2) 總體經濟學的誕生:凱因斯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Keynes)

• 歷史背景:

(a)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總體資料開始出現

(b) 1930 年代的經濟大恐慌 (Great Depression)

• John Maynard Keynes: 《就業 , 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 凱因斯顛覆古典學派的理性與均衡:

(a) 動物本能 (animal spirits) 與經驗法則 (Rule of Thumb)

(b) 工資僵固與市場失衡

• 需求自創供給:要解決經濟大恐慌,政府應增加支出,即使舉債也在所不惜。功能財政 (functional finance) 的觀念開始萌芽。

Page 13: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3) 新古典融合 (Neoclassical Synthesis) :凱因斯學派革命• 歷史背景:

二戰之後,軍費支出不再 , 有效需求下降 ,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各國將陷入經濟停滯 (stagnation) ,特別是美國。然而戰後的美國經濟卻有如脫韁野馬, 欣欣向榮。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主要原因:二戰期間,強迫儲蓄 (forced saving) 政策使民間部門累積了大量財富。戰事結束,財富一夕釋出,民間消費巨幅成長。

• 新古典融合:原來,決定消費的不只是當期所得,財富或許更為重要。於是,學界開始為凱因斯經濟學尋求理性基礎,這股結合古典與凱因斯觀點的風潮,稱為新古典融合或凱因斯學派革命 (Keynesian

Revolution) 。

• 需求管理政策:凱因斯學派認為透過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控制總合需求水準,穩定景氣波動。

• ( 下頁續 )

Page 14: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3) 新古典融合 (Neoclassical Synthesis) :凱因斯學派革命 ( 續 )

• 菲利普曲線 (Phillips Curve) :失業率與物價膨脹率維持負向相關,兩者存在抵換關係 (trade-off) ,低失業與低通膨不可得兼。此一關係是凱因斯學派的理論及政策支柱。

• 1960-70 年代,統計學及計量經濟學快速發展,凱因斯學派將理論模型化成計量模型,經濟學家不但可以進行定性分析,也可以利用資料進行定量分析,這是奠定凱因斯學派地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1950-80 年代是凱因斯學派的全盛時期。

• 凱因斯學派的 IS-LM 模型要求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達成均衡,但勞動市場因為工資向下僵固而可能處於失衡狀態。事實上,失衡的勞動市場是早期學者用來解釋菲利普曲線的理由。

• 凱因斯學派納入古典學派的理性選擇,但骨子裡仍是一套失衡經濟學。

Page 15: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4) 新興古典學派 (New Classical School) :理性與均衡的再興

• 歷史背景:

1974 年及 1980 年兩次能源危機期間,各國陷入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及物價膨脹率雙雙高漲,稱為停滯性膨脹 (stagflation) 。凱因斯學派的菲利普曲線及需求管理政策面臨嚴酷挑戰。

• 對菲利普曲線的批評:

(a) 貨幣學派 (Monetarism) : Milton Friedman 認為,只有實際物價膨脹率超乎預期時,失業率才可能下降。但隨著物價不斷上升,預期物價膨脹率也會跟著上升,導致菲利普曲線向外移動,稱為預期擴張型的菲利普曲線 (expectation-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因此,失業率與物價膨脹率之間的抵換關係不存在。 1970-80 年代,各國政府採取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發現物價水準不斷攀升,失業率卻不見下降,即是這個道理。 ( 下頁續 )

Page 16: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4) 新興古典學派 (New Classical School) :理性與均衡的再興 ( 續 )

• 對菲利普曲線的批評:

(b) 理性預期 (Rational Expectations) :用白話說,理性預期是說人會犯錯,但「不會在相同情況或條件下,犯同樣的錯誤」。根據理性預期假說, Robert E. Lucas, Jr. 教授指出:菲利普曲線不但會移動,其斜率也會因為政策變動而改變。因此,菲利普曲線是一種統計假象 (statistical phantom) ,非但不穩定,而且也缺乏行為基礎。

• 新興古典學派為理性與均衡披上現代外衣,其隨機動態均衡模型 已是研究現代總體理論的基本架構。

• 新興古典學派理論最明顯的特徵是透過價格調整機能 , 經濟社會中所有市場隨時都處於均衡狀態。

• 新興古典學派認為政府的短期反循環政策經常會適得其反。

Page 17: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2. 總體理論發展簡史

(5) 新興凱因斯學派 (New Keynesian School) :獨佔性競爭經濟學

• 歷史背景:

1997 年以來的幾次全球金融風暴顯示,自由市場不像新興古典學派想像的那麼完美。經濟學家開始考慮不完全競爭情況下的總體經濟學。

• 新興凱因斯學派接受古典學派的理性與均衡,但假設獨佔性競爭的市場結構。他們在這裡找到價格緩慢調整的著力點,也為菲利普曲線尋得一線生機。這股風潮又稱新興新古典融合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NNS) 。

• 新興凱因斯學派菲利普曲線:給定人們對未來物價膨脹的理性預期 , 當下的均衡物價膨脹率與實質產出同向移動。這是一個完整的結構關係。

• 新興凱因斯學派認為政府的短期反循環政策 (特別是貨幣政策 ) 仍然有效。

• 新興凱因斯學派的理論仍然在發展階段。

Page 18: 第  1  章:總體經濟學導論

3. 總體經濟模型

• 經濟模型不是現實世界鉅細靡遺的真實表現, 而是真實世界經過抽象與簡化 (abstraction and simplification) 後的表現。• 模型沒有所謂的對或錯,我們只能說模型是否具有「化繁為簡,見微知著」的隱喻

能力。• 實然經濟學 (positive economics) 與應然經濟學 (normative economics) 。

底層結構:(1) 人物指派 (2) 客觀技術(3) 主觀偏好 (4) 市場結構

底層結構:(1) 人物指派 (2) 客觀技術(3) 主觀偏好 (4) 市場結構

邏輯推論: (1) 理性行為 (供給與需求) (2) 市場均衡 (交易結果)

底層結構:(1) 人物指派 (2) 客觀技術(3) 主觀偏好 (4) 市場結構

可檢驗假說或可拒絕命題

邏輯推論: (1) 理性行為 (供給與需求) (2) 市場均衡 (交易結果)

演繹:理論模型

外生變數

內生變數

底層結構:(1) 人物指派 (2) 客觀技術(3) 主觀偏好 (4) 市場結構

可檢驗假說或可拒絕命題

邏輯推論: (1) 理性行為 (供給與需求) (2) 市場均衡 (交易結果)

演繹:理論模型

外生變數

現象與資料

內生變數

• 實然分析的邏輯結構:(1)底層結構(2)邏輯推論:理性與均衡(3)演繹:可檢驗假說或可拒絕命題(4) 現象與資料(5) 統計檢定(6) 歸納:可檢驗假說或可拒絕命題

底層結構:(1) 人物指派 (2) 客觀技術(3) 主觀偏好 (4) 市場結構

可檢驗假說或可拒絕命題

邏輯推論: (1) 理性行為 (供給與需求) (2) 市場均衡 (交易結果)

演繹:理論模型

外生變數

內生變數

現象與資料

統計檢定

底層結構:(1) 人物指派 (2) 客觀技術(3) 主觀偏好 (4) 市場結構

可檢驗假說或可拒絕命題

邏輯推論: (1) 理性行為 (供給與需求) (2) 市場均衡 (交易結果)

演繹:理論模型

外生變數

內生變數

現象與資料

統計檢定 歸納:計量模型

外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