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4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二○一一年年報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Yearbook 2011

Upload: beijing-hong-kong-academic-exchange-centre

Post on 06-Mar-2016

24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0 download

DESCRIPTION

有關本中心2011年在教育、科技、學術交流活動等情況報告。

TRANSCRIPT

Page 1: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二○一一年年報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Yearbook 2011

Page 2: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Address: Unit 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oad,

North Point, Hong Kong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404-05室

Tel 電話:2892 1267

Fax 傳真:2834 5519

科學與技術部(直線):2893 5449

學術與培訓部(直線):2893 6355

資訊與出版部(直線):2893 6355

行 政 部(直線):2892 1267

網址 (Web Site) : http://www.bhkaec.org.hk

電子郵箱 (E-Mail) : [email protected]

Page 3: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目  錄Contents

總裁致辭 .......................................................................................................................... 2

中 心 概 況(一) 中心簡介 .......................................................................................................................... 3

(二) 中心組織圖 ...................................................................................................................... 5

(三) 中心董事單位 .................................................................................................................. 6

(四) 中心董事名單 .................................................................................................................. 7

(五) 中心名譽顧問名單 .......................................................................................................... 8

(六) 中心顧問名單 .................................................................................................................. 9

(七) 中心及各部門負責人名單 ............................................................................................ 11

中 心 工 作 報 告(一) 受政府部門委託事項 .................................................................................................. 13

1. 港澳台招生工作 ........................................................................................................ 13

2.「國家自然科學獎」香港地區申報和推薦工作 ..................................................... 14

3.「國家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科學技術)推薦工作 ............................................................................................ 14

4.「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推薦工作 ............................................................. 14

5.「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推薦工作 ................................................................. 15

6.「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香港地區申報和推薦工作 ................................. 15

7.「香江學者計劃」 ..................................................................................................... 15

8. 受委託承擔港人報考內地專業執業資格考試工作 ................................................ 16

9.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和訪問學者服務工作 ................................................................ 16

(二) 學術、科技交流與培訓考察 ...................................................................................... 18

(三) 社團服務 ....................................................................................................................... 29

1. 協助「香港學者協會」秘書處工作 ........................................................................ 29

2. 協助「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秘書處工作 ................................................................ 30

3. 協助「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舉行國慶聚餐晚會 .................................... 31

4. 協助「香港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協會」會務工作 .................................................... 31

(四) 資訊與出版工作 ............................................................................................................ 32

(五) 安排及接待內地、香港、台灣機構訪問活動 ........................................................... 33

鳴 謝2011年接受本中心安排訪問及支持本中心工作之單位/學校/團體/機構 ........................ 36

附 錄1988年至2011年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研究生統計表......................................................... 12

歷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香港地區學者獲獎情況一覽表................................................. 37

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香港高校獲獎項目......... 39

2011年度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一覽表 ............................................................................ 40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名單 .................................................................... 封底內

IntroducingtheCentre1. Profile of the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 42.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 53. Director Units of the Centre .................................................................................................. 64. Officers of the Centre ......................................................................................................... 11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二○一一年年報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Yearbook 2011

編輯: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資訊與出版部

出版日期:2012年2月28日

Page 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2011年,本中心在人員減少、工作量增加的情況下,既努力

完成董事單位交託的工作,又積極拓展和承擔新的工作任務。

  今年,我們受中國科協委託,先後安排和接待全國人大常委

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訪港活動,中國科協常務

副主席陳希率高層代表團訪港的活動。與中國科協及香港特區政

府康文署合辦「2011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接待中國

科協和西藏科協組織的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

  3月,協助安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員到香港高校在內

地設立的分支機構進行調研考察,瞭解科研人員在申請國家自然

科學基金項目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5月,與基金委、香港浸會大學合辦「生命科學中的分

析技術: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10月,參與協辦基金委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的「2011控

制與自動化學術研討會」。

  科技交流方面,參與主辦「新與再生能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科學家論壇」、

2011年穗港澳科技‧產業(智能產業)發展南沙論壇;安排和接待河北省科技廳代表團訪問

香港高校及科技機構;協辦前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演講會。

  在兩地高教交流方面,主辦了「國家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

港頒獎禮典,聯合主辦了高等院校科技查新工作說明會、「港深高等教育合作」研討會。

  在拓展和承擔新的工作任務方面,主要有如下幾項:

  第一,長期以來,香港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偏重科技與工程領域;為改變人文社會科學

領域交流薄弱的狀況,我們積極利用董事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雄厚的人文社科資源,開展與

香港的學術交流。去年,本中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學者來港訪問,以「中國城市競

爭力」為主題,與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界交流。今年,我們又促成中國社科院與香港城市大學

合作,在香港舉行「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並再次邀請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

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主任訪港,在本中心參與主辦的「香港競爭力何去何從?」研討會做專

題演講。我們還協助組織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訪問交流團赴山西訪問。這些活動進一

步推動了香港與內地人文社會科學界的交流,對改變兩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交流薄弱的狀況

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二,由本中心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分別任具體執行機構的「香江學者計劃」從

2011年開始施行,50名優秀內地博士畢業生獲選為「香江學者」,到香港各大學開展博士後

研究工作,為期兩年。該計劃是將內地施行多年的博士後培養制度延伸到香港,有效地結合

內地與香港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優勢,有利於為內地和香港培養具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

  第三,隨着香港高校招收的內地生增多,相關管理工作變得繁重。受董事單位委託,本

中心承擔了內地學生學者來港登記,開具在學、工作證明,聯絡各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

等服務工作。

  第四,在科技獎項方面,今年又新增「中國青年科技獎」在香港地區的推薦工作,使本

中心承擔的科技獎勵推薦工作達到5項。

  我們將進一步做好既有的工作,積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配合好董事單位的中心任務。

總裁致辭 李乃堯

Page 5: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簡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由楊振寧教授提議,於1985年3月在香港註冊成立。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是一個非牟利的教育科技交流服務機構,旨在促進內

地與香港以至海外間開展學術、科技交流和科技產業合作之活動,提供諮詢、聯

絡及資助等服務。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中國內地及香港教育與科技單位委託,並得到中央

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支持。現有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

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等機

構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局。

主要服務範圍● 為兩地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學者訪問、國際會議提供諮詢和聯絡服務。

● 促進兩地的科技交流,推動兩地高新科技產業的開發與合作。

● 接受國家教育部委託,為內地高等院校辦理在香港招收港澳台地區的研究

生、本科生之工作。

● 接受香港特區政府的委託,在香港推介「國家自然科學獎」,接受申報並進

行形式審查。

● 接受國家教育部委託,負責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獎(科學技術)在香港的聯

絡、諮詢及呈報等服務工作。

● 接受委託,承擔港人報考內地專業資格考試工作。

● 接受委託,舉辦與學術和科技交流有關的培訓班、研討會、考察團及展覽

會。

● 接受委託,為香港科技界、學術社團提供秘書或聯絡服務。

● 支持兩地學術、科技交流活動,提供部分經費的資助。

● 編輯、出版、發行《京港學術交流》(季刊)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年報》,

以及提供網絡服務;協助合作出版專題文集及有關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

Page 6: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Profile of the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As originally suggested by Prof. YANG Chen Ning, the Centre was established and registered in

Hong Kong in March 1985.

  The Centre is a non-profit making institution serving academic exchange. It aims to promote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 involving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flow, as

well as coope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Mainland, and oversea institutions by providing enquiry

services, liaison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etc.

  The Centre is commissioned by Mainland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ts, and

supported by the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t pres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entre's Board of Directors includes such

institutions a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major items of services:• Provides enquiry and liaison services for academic exchang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scholarly

visits and international symposia.

• Promo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flow and cooperation, and introduces Mainland

research products to Hong Kong.

• Accept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assignment to process applications from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for Mainland tertiary institution recruit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Accepts assignment by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o

receive applications and formal assessment fo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Award".

• Accepts assignment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receive applications and provide

enquiry services f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Award for Outsta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 Accepts assignments to handle applications from Hong Kong for Mainland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s.

• Accepts assignment to hold training classes, symposia, inspection tours and exhibitions

relevant to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flow.

• Accepts assignment to provide secretariat and liaison services to HKS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cademic associations.

• Provides partial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support of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flow

activities.

• Edits, publishes, and distributes the "Mainland-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quarterly

and annual "Yearbook". Provides website service. Assists and cooperates in the publication of

special topic editions and academic symposia proceedings.

Page 7: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組織圖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Beijing - 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

總裁President

副總裁Vice-President

學術與培訓部Divisionof

AcademicandTraining

科學與技術部Divis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

資訊與出版部Divisionof

InformationandPublication

行政部Divisionof

Administration

董事局BoardofDirectors

顧問團AdvisoryBody

名譽顧問HonoraryAdvisors

顧問Advisors

Page 8: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中心董事單位

director UnitS of the centre

國家科學技術部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P.R.C.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復興路乙15號

郵政編碼:100862

網  址:http://www.most.gov.cn/

國家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C.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西單大木倉胡同37號

郵政編碼:100816

網  址:http://www.moe.edu.cn/

中國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政編碼:100864

網  址:http://www.cas.ac.cn/

中國社會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5號

郵政編碼:100732

網  址:http://www.cass.net.cn/

中國醫學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東單三條9號

郵政編碼:100730

網  址:http://www.cams.ac.cn/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復興路3號

郵政編碼:100863

網  址:http://www.cast.org.c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聯繫資料

地  址:中國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83號

郵政編碼:100085

網  址:http://www.nsfc.gov.cn/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

聯絡辦公室

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the Hong Kong S.A.R.

聯繫資料

地  址:香港干諾道西160號

電  話:2831 4333

網  址:http://www.locpg.hk/

Page 9: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中心董事名單( 按 姓 氏 筆 劃 序 )

白 鴿女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際合作局副局長

李乃堯先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總裁

郭明華先生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副總裁

曹宏威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生物化學系客席教授

張建生博士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際聯絡部部長

張 學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

院校長助理

張興根先生 中國科學院

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

陳盈暉女士 國家教育部

科技司副司長

陳耀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物理系榮休講座教授

楊偉國博士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前執行董事及總經理

解莉莉女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台港澳學術交流委員會副秘書長

赫文平先生 國家科學技術部

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

潘永華先生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教育科技部部長

蔡宇略博士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屋宇署署長

Page 10: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中心名譽顧問名單( 按 姓 氏 筆 劃 序 )

沈祖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唐偉章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徐立之教授 香港大學校長

梁智仁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郭 位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陳玉樹教授 嶺南大學校長

陳新滋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陳繁昌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張炳良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校長

楊振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鍾期榮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校長

Page 11: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中心顧問名單( 按 姓 氏 筆 劃 序 )

文英強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學系講座教授

支志明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許慧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孔祥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何鴻燊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病毒學

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詠華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

辛世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生物學研究講座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沛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長、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李述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

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焯芬教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香港大學岩土工程學講座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 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雲東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建宗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金耀基教授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唐本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叔賢教授 前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贊明教授 前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

徐是雄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副校長

麥松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清泉教授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佑啟教授 前香港大學副校長、土木及結構工程系榮譽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Page 12: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0 ~

中心顧問名單( 按 姓 氏 筆 劃 序 )

黃乃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玉山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部教授

楊汝萬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楊健明教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榮休院長、持續教育及終身學習研究中心

首席顧問

楊紫芝教授 香港大學名譽內科教授、瑪麗醫院名譽顧問醫生

楊綱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 物理系講座教授

葉玉如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

院士

葉嘉安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耀宗教授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顧問、前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蔣麗芸博士 仲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允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院長、外科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兆佳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

首席顧問

劉佩瓊女士 前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香港經濟學會副會長、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霍定洋博士 權智(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盧毓琳先生 香港生物科技聯會創會主席、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創新科技

委員會主席

關信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譚尚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

蘇國輝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美蛟教授 前嶺南大學副校長

Page 13: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1 ~

中心及各部門負責人名單

officerS of the centre

李乃堯 董事總裁

LI Nai Yiu Director, President

郭明華 董事副總裁

KWOK Ming Wa Director, Vice-President

匡增意 科學與技術部部門主管

HONG Tsang Yi Division Head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鄒重華 學術與培訓部、資訊與出版部部門主管

ZOU Chong Hua Division Head

Division of Academic and Training

Division of Information and Publication

Page 1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1988年至2011年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研究生統計表

年 度

香港 台灣 澳門總人數

合 格 率博士 碩士 博士 碩士 博士 碩士

報名 錄取 報名 錄取 報名 錄取 報名 錄取 報名 錄取 報名 錄取 報名 錄取

1988 5 1 20 13 0 0 0 0 0 0 0 0 25 14 56%

1989 16 2 44 16 0 0 0 0 0 0 0 0 60 18 30%

1990 2 0 15 4 6 3 17 2 0 0 1 0 41 9 21.9%

1991 6 2 17 6 13 3 26 1 0 0 1 0 63 12 19%

1992 10 5 15 5 10 2 15 1 0 0 2 0 52 13 25%

1993 8 2 25 15 0 0 0 0 0 0 4 2 37 19 51.3%

1994 17 6 53 15 9 5 32 18 0 0 0 0 111 44 39.6%

1995 33 16 112 59 22 13 47 11 0 0 0 0 214 99 46.2%

1996 52 27 91 32 25 9 34 19 1 1 0 0 203 88 43.3%

1997 46 22 71 28 40 23 62 20 0 0 0 0 219 93 42.4%

1998 62 32 87 42 60 34 68 22 0 0 0 0 277 130 46.9%

1999 64 41 82 36 41 26 74 39 0 0 0 0 261 142 54.4%

2000 68 41 112 49 50 35 56 30 0 0 0 0 286 155 54.1%

2001 39 26 91 49 175 116 121 64 0 0 0 0 426 251 58.9%

2002 60 35 83 29 396 228 329 136 0 0 0 0 868 428 49.3%

2003 122 60 209 107 383 179 356 144 0 0 3 0 1073 490 45.6%

2004 156 93 214 113 354 210 249 111 0 0 0 0 973 527 54.1%

2005 169 124 238 133 303 198 262 148 1 1 2 0 975 604 61.9%

2006 153 92 209 121 325 193 415 227 2 0 2 0 1106 633 57.2%

2007 109 64 213 116 399 244 365 163 0 0 1 0 1087 587 54%

2008 107 68 223 139 299 214 252 109 0 0 0 0 881 530 60.1%

2009 147 99 186 107 276 175 186 111 0 0 1 1 796 493 61.9%

2010 116 80 189 117 251 159 246 121 0 0 0 0 802 477 59.4%

2011 130 87 191 119 290 198 268 121 3 0 1 0 883 525 59.4%

註1:以上統計是通過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申報內地大學研究生院的數字計算。

註2:1990年國家教育部開始接受台灣人士申報內地大學研究生院(1993年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沒

有辦理台灣人士申請)。

附錄:

Page 15: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中心工作報告

(一)受政府部門委託事項

1. 港澳台招生工作

1.1 內地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

  2011年度內地高校招收港澳台研究

生,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負責的香港報

名點於2010年11月20日至12月19日報名

期間,共有883名港台人士申請報名,較

2010年度的802人增加81人。其中台灣生

558人;香港生321人;澳門生4人。錄取

人數525人,合格率為59.4%。

  考生按地區分布為:香港地區321人(較2010年增加16人)、台灣地區558人(較2010年增加61

人)、澳門地區4人。

  在883人中,有461人報考碩士生、422人報考博士生。報考公費全日制74人、自費全日制397

人、自費兼讀制412人。

  考生來源分布如下:技術人員103人、大學教師58人、中學教師35人、公務員49人、其他人員

(包括小學教師、本科應屆畢業生、碩士應屆畢業生)638人。

  考生的學歷背景:研究生434人,大學本科424人,本科以下25人。

  男性考生541人,女性考生342人。

  2011年度港澳台生報考的內地院校有76所,較多人報考的院校計有:廈門大學113人、廣州中

醫藥大學79人、中山大學64人、復旦大學59人、南開大學48人、蘇州大學38人、中國人民大學31

人、北京師範大學30人、北京語言大學27人、中國政法大學26人、大連醫科大學26人、東北財經

大學26人、上海交通大學24人、四川大學22人。

  報考專業方面,以經濟及管理學最多,有340人,其次是報考中西醫藥學科目,共有202人,

人文社會科學類有142人,接下來,報考文史哲類專業的考生98人,法學科有72人,最後是理工

科,共29人報考。(歷年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研究生統計表見 P.12)

1.2 本科生招生

  本中心自2003年開始,承擔了中國普通高校聯合招收華僑及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本科課程的

工作,今年已踏入第9年。

  2011年度共有59名考生經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報名,其中香港生3人,台灣生56人;男生24人,

女生35人;以報考北京大學人數最多,共有11人,其次是復旦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各有7人,

其他較多人報考的院校包括廈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

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及武漢大學等;報考文史科專業共18人,理工農醫科專業41人。

Page 16: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1.3 「教育及職業博覽2011」

  「教育及職業博覽2011」於2月17-20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連續第7

年獲主辦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參展。共有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的705家教育機構、政府部門、

商界企業及專業學會參展,數目打破歷屆紀錄,較2010年增加29%。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作為國家教育部指定報考內地高等院校的主要報名及資料提供點,與河南

省教育廳參展代表團及20多家內地高等教育機構如鄭州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

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及華僑大學等組成內地展區,對內地升讀高等院校有興趣的香港人士提供相

關的報名時間、資料及院校訊息等。

2. 「國家自然科學獎」香港地區申報和推薦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中設立的最高獎項,用於獎勵集體或個人取得的

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優秀成果。

  2011年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向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推薦3個自然科學獎項目,其中,香港科

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葉玉如教授的「受體酪激酶介導的信號通路在突觸發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項

目,奪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2年度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申請推薦工作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共收到4份申請。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從1988年起,先後受國家自然科學獎勵辦公室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委託,在香港宣傳及

推介「國家自然科學獎」,辦理香港地區人士推薦或申報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的登記、初步形式

審查和諮詢服務等事項。(歷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香港地區學者獲獎情況一覽表見第37-38頁)

3.「國家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

術)」推薦工作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是國家教育部設立的科技專項獎,面向全國

高等院校,授予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專利技術實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的個人和單位。從2009年開始,成果獎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高等院校的直接推薦,並委託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負責該獎項於香港的聯繫、諮詢、服務等工作。

  經過推薦、專家評審、結果公示等嚴格的評獎過程,本年度優秀成果獎共授獎285項,其中一

等獎113項,二等獎172項。經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申報的香港高等學校獲獎項目共8項,其中自然科

學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另外,本港高校與內地高校合作、

經內地申報的獲獎項目共7項,其中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科技進步一等獎3

項。詳情見附表(見第39頁)。

4.「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推薦工作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是2004年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獎勵45周歲以

下、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和創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從2010年開始,將香港、澳

門特別行政區的青年女科學家納入推薦評選範圍。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組織委員會委託,負責該

獎項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聯繫、諮詢、推薦等工作。經本中心推薦,香港大學楊丹教授成功獲得

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1年,本中心共向組織委員會推薦4位香港的青年女科學家參選。

Page 17: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5.「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推薦工作

   中國青年科技獎是由中組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同設立並組織實施。旨在

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表彰獎勵在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

技創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該獎是1987年由時任中國科協主席錢學森提議設立的,

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獲獎者不超過100人。

  2011年(暨第十二屆)開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青年科技人員納入推薦評選範圍,並由京港

學術交流中心負責聯繫、諮詢、推薦等工作。

  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共有211個單位推薦了730名候選人,經評審、公示、審批,100名優

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張黔教授穫得殊榮。

6.「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香港地區申報和推薦工作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共同捐資4億元港

幣,於1994年3月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分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科學與技術進

步獎、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以崇尚科學、振興中華為宗旨,獎勵我國取得突出科技成就的科學家。

  「何梁何利基金」設立17年來,進行過18屆頒獎,共有952位優秀科學技術工作者獲獎。其

中,29人獲得科學與技術成就獎,817人獲得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06人獲得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據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報導,2011年獲獎的51位科學家中,有3位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他們

是香港大學任詠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教授,是歷年獲獎人數

最多的一次。

7.「香江學者計劃」

  「香江學者計劃」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香港學者協會

共同主辦,旨在有效結合內地與香港的人才和研究資源,共同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既能為香港

的科研吸納更多優秀人才,注入新的動力,亦能加強內地與香港在學術與文化方面的深層次交

流。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分別是香港和內地的具體執行機構。

  「香江學者計劃」從2011年開始試行。任職於香港各大學的全職副教授或以上,並有現成的

研究項目及經費者可參加計劃,申請成為香港導師。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每年會於內地各知

名大學或研究所挑選約100名優秀內地博士畢業生供香港教授選擇,按研究領域及參與此計劃之

研究項目,與香港教授作自由配對,最後選定50名「香江學者」到香港各大學開展博士後研究工

作,為期兩年。

  成功獲選者被視為國內派出單位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在國內派出單位辦理進站手續;而在香港

亦以港方研究機構(即香港各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身分(個別院校以合約研究人員身分)在港

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香江學者」的薪酬由內地政府及本港教授各承擔一半。

  2011年「香江學者計劃」得到香港各院校教授和內地博士人員的熱烈響應。報名申請並經核

查後符合資格的導師有167人,內地則收到來自教育部屬下「985工程」重點大學、中國科學院、

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等單位495位博士申請。經過內地專家小組對495位

博士評選後向香港方面推薦了119名博士。香港導師經選擇成功配對的博士共79位。最後由香港的

學術委員會開會,對成功配對的79位香港學者及內地博士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比較,最終確定出50

對名單。9月中旬,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正式宣布獲選「香江學者」名單,各位博士後研究人

員陸續抵達香港與導師合作開展研究工作。

Page 18: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8. 受委託承擔港人報考內地專業執業資格考試工作

  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是在國家人事部統一組織領導下進行的,實行全國統一大綱、統

一命題、統一考試時間、統一合格標準,考試合格者頒發全國統一的資格證書。廣東省人事考試

局是廣東省人事廳負責專業資格考試實施的專門機構。目前全國資格考試設有:專業資格考試、

職(執)業資格考試、與職稱評聘相關的考試等三大種類。根據人事部《關於做好香港、澳門居

民參加內地統一舉行的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有關問題的通知》(國人部發[2005]9號),從2005

年起,內地的絕大部分資格考試項目已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開放。於2011年,香港居民可參加

內地統一舉行的資格考試達48項(見P.40附表)。

  為方便香港人士報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有關機構進行多次磋商並報經廣東省人事廳批准

後,從2005年起成為香港唯一報名受理點。香港居民與廣東居民一樣享有獲取報考的第一資訊,

並可通過中心網站進行網上報名。至2011年底,已有1035名香港居民報考內地專業資格考試。

9. 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和訪問學者服務工作

  本中心接受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委託,自2010年起協助提供香港高校

內地學生和訪問學者服務工作。

9.1 內地在港高校學生、學者登記和在學、工作證明簽發的服務工作

  隨着香港各大院校招收內地本科生計劃的

發展,每年來港求學的內地學生越來越多。估

計目前在香港各高校的本科生6,000-7,000人,

碩士(含一年制課程和兩年制課程)和博士生

約10,000多人,大學中合作研究人員約500-600

人。估計內地在港學習和合作研究的學生學者

約有17,000多人。

  內地在港學習學生及合作研究人員的登記

和學習、工作證明簽發工作的辦公地點設在上

環信德中心西座1003室,2011年1月至5月、11

月至12月,每周二辦理;2011年6月至10月,

每周二和四辦理。

  9.1.1內地在港學習學生及合作研究人員報到登記

  報到登記對象:來港攻讀本科、碩士、博士學位課程之全日制學生,以及在香港各大院校從

事研究工作連續超過6個月之學者。學生需於來港後三個月內報到和登記。

  2011年共有8464人報到登記,其中,8月至10月新生入學,乃報到登記的高峰期。

  內地學生來港攻讀學位類別比例,以碩士學位課程最多,共有5796人,佔全部新生報到的登

記人數的66%,其次是本科生1532人,佔17.5%。

  9.1.2辦理內地學生和研究人員在港學習、研究工作證明

  辦證對象:完成香港本科、碩士、博士學位課程之全日制學生,以及在香港各大院校從事研

究工作連續超過6個月之學者。2011年共辦理學習、工作證明5299人。

  其中,6月至8月是辦證高峰期,大量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學生畢業。

Page 19: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9.2 協助成立「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代表聯席會議」

  自1988年香港的大專院校開始向內地招收學生後,各所大學陸續成立了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

(各校聯誼會的名稱有所不同),以服務校內內地學生學者為主要宗旨。由於香港高校有一定優

勢,每年往往吸引大量優秀學生報名。隨着時間推移,在香港累積不少優秀學生和畢業生。為加

強各校聯誼會的聯繫,更好地為內地學生學者服務,2011年成立了「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

會代表聯席會議」秘書處設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秘書長由本中心總裁助理陳錦雲先生擔任、副

秘書長是陳平女士。「聯席會議」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樹仁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

珠海學院11所公私立的大專院校裏共17個內地生社團,涵蓋約17,000名內地在港學生學者,其中

包括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訪問學者等。

9.3 廣州學術交流訪問團

   應廣東省教育廳邀請,「聯席會議」2011年5月份舉辦了廣州學術交流團,近30名各大學聯

誼會代表和研究生參加。訪問團拜訪了廣東教育廳,教育廳多位領導出席與訪問團座談,介紹了

廣東引進人才的最新政策和計劃,並歡迎內地在港研究學習的青年人才到廣東發展事業。訪問團

也走訪了多所大學,並與廣州各院校研究生舉行學術報告交流會。香港研究生準備了十多份精彩

的學術報告向內地師生展示研究成果,贏得內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中聯辦教科部王偉民處長、

「聯席會議」秘書長陳錦雲先生和副秘書長陳平女士陪同訪問。

9.4 貴州高等教育考察團

  貴州高等教育考察團於8月份舉辦,近25名各校聯誼會代表參加,獲得貴州省教育廳和貴州大

學領導的熱烈歡迎。訪問團從他們的介紹中瞭解到貴州教育和貴州人才計劃的最新發展,也感受

到貴州尋求發展的雄心和渴望吸引優秀人才的強烈願望。行程中,考察團還參觀了少數民族博物

館、苗寨、遵義會議舊址、息烽集中營、黃果樹瀑布等景點。

9.5 深圳訪問團搭建深港研究生科研創業平台

  2011年11月12至13日,在中聯辦王偉民處長和聯席會議秘書長陳錦雲先生帶領下,各所高

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負責人一同參加了「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骨幹深圳訪問

團」。訪問團首先造訪大亞灣核電站,期間學習瞭解了我國的核電發展及其利用情況,親眼見到

供應香港所用電力30%的核電廠房。第二天拜訪深港產學研基地,並聆聽了基地張克科主任對深

港產學研基地建設和深港兩地產學研合作的分享。「聯席會議」與產學研基地雙方皆高度贊同推

動香港研究生或博士後與基地之間的研究合作,并同意積極推動「深港青年創業計劃」成為服務

深港廣大研究生科研創業的重要平台。

9.6 製作出版《內地生》雜誌

   以「聯席會議」名義創辦內地生群體的官方刊物—《內地生》雜誌,定期發布報導各大學內

地生聯誼會的活動動向,透過電子刊物形式向全體內地生發送,讓內地生群體感受到自己的精神

家園,更深入瞭解內地生組織的情況;與此同時,此刊物也透過印刷郵寄給各大學領導,學生事

務部門以及政府部門,以展示在港內地生的良好精神面貌。創刊號以各聯誼會迎新活動為主要內

容。

Page 20: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二)學術、科技交流與培訓考察

第四期四川大學優秀學生輔導員

赴港培訓班  1月20-29日,由本中心負責安排和接待的

「第四期四川大學學生輔導員赴港培訓班」20名

優秀學生輔導員教師,在四川大學學生工作部張

學磊副部長率領下,分別前往香港各高校進行了

為期10天的學習和交流活動。包括香港中文大

學、浸會大學、城市大學以及理工大學等。老師們還前往香港立法會和廉政公署進行參觀學習。

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交流,老師們對香港的整體概況有了較全面的瞭解認識,同時,與香港各高校

的學生管理同行在學生個人成長培養、學生心理輔導、學生就業,以及學生宿舍管理等方面作了

比較深入的交流,達到了互相學習,分享經驗的目的。

「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

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典禮  3月1日下午,「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學校

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獎典禮在香港中

文大學逸夫書院大講堂隆重舉行。教育部科技

發展中心副主任周靜再次親臨香港,為香港獲

獎院校及獲獎科學家頒發榮譽證書。出席頒獎

典禮的主禮嘉賓還有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潘永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美嫦。在主席台就座的還有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以及各獲獎院校的

代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翁以登、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黃偉國、香

港城市大學副校長 Gregory B. RAUPP、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陳應城和香港理工大學工程

學院署理院長徐星全。香港各院校近200位獲獎者和師生代表出席了頒獎典禮。香港高等院校共有

九個項目獲獎,其中一等獎五項,得獎項目較 2009年度(一等獎二項)有顯著的增加。頒獎典禮

結束後,周靜副主任向與會者介紹了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獎勵的政策和組織報獎工作情況。

高等院校科技查新工作說明會  隨着香港與內地的科研合作日益密切, 香港高

校學者對科技查新工作會有更多的需求。適逢國家教

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靜博士訪港,3月3日上

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學於城大圖書館

聯合舉辦了「高等院校科技查新工作說明會」。希望

在香港推動和開展科技查新工作,以利於香港與內地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係,更有助科研人

員和機構申請科技獎勵及科研基金。

  周靜副主任在說明會上回顧了近年來內地與香港高校的科研合作的現狀,詳細介紹科技查新

工作的性質、內容,以及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基本情況,設立查新工作站的申請、審批程

序。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Page 21: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等政府資助的八間院校派出了大學研究事務處、知識轉移處、圖書館等

相關部門代表50餘人參加說明會。會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成果處萬猛副處長詳盡解答了與會

代表提出的問題,並與各大學代表交流在港設立科技查新工作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員到香港

高校內地分支機構進行調研考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台辦副主任王逸

教授,由本中心總裁助理林麗娟女士陪同,於3月

20-24日,前往已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認可為

依托單位的以下四所香港高等院校在內地設立的分

支機構進行了調研及考察: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

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浸會大學聯合

國際學院(珠海)及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南沙)。 城大副校長(研究及科技)Raupp 教

授、中大副校長徐揚生院士、浸大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郭少棠教授以及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

長倪明選教授等分別在所在的院校與王逸主任會面;來自四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科研人員在申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王主任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討論。

河北省科技廳代表團訪問香港高校

及科技機構  3月29日至4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香港舉辦了

「2011年河北省( 香港) 投資貿易洽談會」。河

北省科技廳由郭玉明副廳長帶隊組團來港,包括

省科技廳處室及市縣科技局負責人,以及省重點

高新技術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等代表共29人。河北省科技廳代表團以河北省高

新技術產業科技需求為主題進行對接訪問活動,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助此次河北省科技廳在港訪

問交流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代表團訪問了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園、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教授訪港

調研香港科研經費資助情況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教授,於

4月8日上午在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與香港特區負

責教育經費分配的部門代表及香港高校部分學

者座談,瞭解特區政府及各院校資助學者開展

學術研究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學者獲得資助的

情況。

  出席座談會的代表有:香港特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副秘書長暨香港研究資助局秘書葉錦

菁,副秘書沈黃美然,高級研究主任何佩玲。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黃乃正教授,香

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教授,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郭新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

Page 22: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0 ~

倪明選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主任蔡宗葦教

授和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主任丁曉利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研究事務處楊嘉麗

署理處長和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經費統籌處鄭劉樹莉主任,以及王韜教授(理大)、薛泉教授(城

大)、岳中琦副教授(港大)、潘江鵬副教授(中大)、李敏副教授(浸大)等部分香港高等院

校的校、院、系領導及學者出席座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主持座談會,中聯辦教科

部副部長莫錦強、副處長葉水球、高春波,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技術部主管匡增意出席了座

談會。隨同韓副委員長訪港的北京大學袁明教授,秘書孫功誼,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副部長李秀

亭、港澳台交流處處長楊容等參加了會議。

  會上,教資會副秘書長葉錦菁首先介紹政府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經費分配機制和具體情況。與

會的院校負責人隨後介紹了各院校內部的研究經費分配機制和具體辦法,發言者包括中大副校長

黃乃正,港大理學院院長郭新,理大副校長衛炳江,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倪明選。最後,韓副

委員長強調,隨着內地與香港經濟社會的更緊密合作和互相依賴的關係,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

科技實力的增強,內地與香港科技界的合作空間也將有所拓闊。他希望透過中聯辦、香港特區政

府以及高校專家學者們的共同協作,積極發揮香港科技界的作用,令香港科技工作者有更大的用

武之地。同時,他也鼓勵香港學者們更多地參與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如「973」計劃、國家重大專

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等,從而為國家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港深高等教育合作」研討會  香港特區中央政策組、京港學術交流中

心和香港學者協會於5月6日下午合辦「港深

高等教育合作」研討會, 檢視港深高等教育

合作的現狀與經驗,探討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與領域,以及合作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等議

題。

  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的

官員和機構代表主要有: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

長魏中林,深圳市發改會書記兼副主任王庭珠,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郭榮俊,深圳

市港澳台辦主管潘偉新,深圳市教育局高教處處長許建領,香港特區大學教資會副秘書長馬周佩

芬,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總幹事范耀鈞等;國務院港澳辦和中聯辦的官員有:國務院港澳

辦交流司巡視員謝偉民,中聯辦教科部副部長莫錦強、高教處處長紀建軍等;香港和深圳的高等

院校主要代表及專家學者有: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徐揚生,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阮曾媛琪、專業

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專上學院院長梁德榮,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焯芬,香港教

育學院副校長李子建,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陳增聲,香港浸會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煜、聯合

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郭少棠,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科技中心主任薛泉,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

黃錫楠,珠海學院校長張忠柟,恒生管理學院院長崔康常,香港職業訓練局中國內地事務部總監

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院長郭啟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楊潤輝,南方科技大學

籌備副主任韓蔚,澳門大學創辦人及前校董黃景強,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助理總研究主任方舟等。

  研討會分兩個時段展開,第一階段討論的議題包括:港深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港方在內地

辦學面對的困難;第二階段圍繞着香港高等院校於深圳辦學的機遇、內地院校在港辦學的可能和

河套區合作辦學的可能模式等議題展開。與會代表就以上議題踴躍發言,發表的意見和建議具針

對性和可操作性,達到了研討交流的目的。

Page 23: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生命科學中的分析技術:

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  為加强香港與內地專家、學者在該領

域的優勢互補和緊密合作,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委員會、香港浸會大學和京港學術交

流中心於5月19-21日在香港浸會大學共同

主辦主題為「生命科學中的分析技術:機

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旨在總結我國生

命科學中分析化學研究所取得的進展,討

論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進一步發揮我國分析化學隊伍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主力軍作用。研

討會由浸大化學系蔡宗葦教授主持,浸大協理副校長、理學院院長湯濤教授代表主辦機構致歡迎

詞。大會主題演講嘉賓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

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港澳台辦副主任王逸教授、基金委生命學部閆章才處長、京港學術交流

中心的匡增意主管、鄒重華博士、中聯辦教科部王偉民副處長等出席了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延邊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

究所、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所、中山大學、湖南大學、陝西師範

大學等13所內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6名分析化學專家學者,以及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理工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的分析化學學者都分別在會上做了精彩的學術演講。

本中心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簽署

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6月14-15日,本中心李乃堯總裁應四川大

學華西醫院石應康院長邀請,率京港國際培訓

中心項目組專家顧問一行參觀考察華西醫院的

遠程網絡醫療建設等情況。雙方簽署了《四川

大學華西醫院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戰略合作框

架協議》。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本着推動中國貧困和欠發達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的城鄉統籌發展,依

託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在港澳地區的平台優勢,依託華西臨床醫學院的人才技術與管理資源優勢,

依託港澳地區經濟發達的融資優勢,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同研究和探索醫療衛生改革新

途徑。

「香港競爭力何去何從?」研討會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聯同科薈研究中心及香港專業及

資深行政人員協會聯合主辦,並得十多個專業團體協辦

的「香港競爭力何去何從?」研討會於6月25日舉行。

中國科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主任作專

題演講:「香港: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競爭力」,同時亦

邀得香港特區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譚偉豪議員、民主黨劉

慧卿議員、民建聯劉江華議員及全國人大代表羅范椒芬

Page 2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女士擔任分享嘉賓,為如何以創新及科技進一步推動香港發展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研討會邀請

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主任陳志輝教授擔任嘉賓主持。研討會結束後,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譚偉

豪議員在立法會內動議「研究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議案,推動政府積極參與和制訂政策配合網

絡經濟的發展趨勢。此一動議獲立法會內各派別議員的一致同意,並於7月6日的立法會會議通過

議案。該議案雖沒要求政府強制執行,但無疑為香港的產業發展策略及提升競爭力指明了方向。

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

山西訪問團  6月26-30日,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

者訪問交流團一行20人赴山西訪問。訪問

團由中央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教育

科技部主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助聯絡

組織工作。擔任這次訪問團團長和副團長

的學者分別是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

長、中國文化學系創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朱鴻林博士,香港教育學院語文學院副院長、中文學系

副教授湯浩堅博士。秘書長和副秘書長為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及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

智鵬博士、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

  27日上午,訪問團首先拜訪了山西省教育廳,受到賈堅毅副廳長、港澳台辦閆麗香主任、胡

雅林副主任等熱情歡迎,並與訪問團成員進行了座談交流。下午,訪問團分成兩組,分別到山西

大學、太原師範學院訪問,與兩校各學科的同行進行了交流, 並贈送學術著作。訪問團在此次行

程中參觀了晉祠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院、平遙古城、黃河壺口瀑布、運城關帝廟和著名的鹽池。

促進粵港藥劑師專業資格互認及交流座談會在本中心舉行  為總結過去專業資格互認的情況,特別是探討目前需求較多的藥劑師資格的互認,廣東省人

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岳向前副處長和唐汪峰主任於7月22日專程到港,與香港

藥劑師相關協會代表會面座談,認真聽取各協會對執業資格互認的看法和建議。作為廣東省人事

考試局委託在港宣傳推薦國家專業技術執業資格考試的機構,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受粵方委託邀請

了本港相關專業協會的負責人出席,科學與技術部主管匡增意親自參加座談。

  與會的代表有: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副會長崔俊明,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會長

鄭綺雯等,香港健康醫療專業聯盟龐愛蘭主席等,香港藥學會也派出代表參加座談,對兩地藥劑

師執業資格都熟悉的特區政府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成員蔡錫聰藥劑師也應邀到會。經過座談,大家

認為儘管目前馬上進行專業資格互認還存在不少困難,包括專業術語不相同、職責劃分有出入,

但粵港兩地的藥師(藥劑師)應當加強溝通和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如內地藥廠擁有大批經驗

豐富的駐廠藥師可以

協助香港本地的藥廠

做好生產質量監控工

作, 而香港的醫院和

藥店藥劑師,則可以

將管理經驗介紹給內

地部門。

Page 25: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2011香港「少年太空人體驗營」  為激發香港青少年一代對天文學和太空科學

的興趣,加深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及中國文化的

認識,由香港中華總商會贊助、香港太空舘主

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辦的第三屆「少年太空

人體驗營」已於8月2-8日在北京和西昌進行。是次

活動得到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西昌衛星發

射基地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通過筆試、口試和面試,從100多間中學的

200多名推薦者中脫穎而出的30名營員於8月1日下午在香港太空館舉行出發儀式,特區政府民政事

務局曾德成局長和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博士先後致辭。3日,體驗營開幕式在北京航天指揮中心

舉行。神舟六號的兩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出席。晚上的科普講座期間,神舟五號太空人、我

國第一個太空員楊利偉將軍來到大家中間,與大家見面並回答問題。4日,全體營員參觀或體驗了

航天員必須接受的一些訓練科目。5日,體驗營一行離開航天城,前往參觀位於密雲的國家天文觀

測站及位於興隆的國家天文觀測站。6日,體驗營經成都轉機來到位於四川省凉山彜族自治州的首

府西昌市。營員們有幸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巧遇」正在進行的緊急保護模擬訓練和即將於當月

12日發射的巴基斯坦衛星。

 

「祖國在我心中」—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和教育廳組織的「祖國在我心中」-西

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之旅一行24人,於8月22-24日來港訪問考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負責

安排和接待該夏令營在香港的行程。

  西藏科協學會部及國際部部長巴琼擔任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營的團長,領隊由拉薩市

墨竹工卡縣中學白瑪央吉老師擔任。中國科協派出宋雙雲女士和李玉軍先生隨團訪問。20位營員

來自於拉薩、日喀則、林芝、昌都、山南、阿里、那曲的19所中學的優秀學生,全部是藏族普通

農牧民家庭的孩子。中國科協為該夏令營提供了全部經費資助。

  22日上午,夏令營在結束廣州的訪問交流活動後來到香港。下午,參觀了香港科學館和香港

太空館。晚上,遊覽港島太平山頂,俯瞰維多利亞港兩岸的美麗夜景。23日,營員們遊覽了九龍

尖沙咀星光大道、港島灣仔金紫荊廣場和會展中心,以及香港海洋公園。24日上午,西藏中學生

們拜訪了傳統男子名校英華書院,與該校和九龍工業學校兩所中學的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表

演了不少文藝節目,氣氛十分熱烈,並建立了友誼。下午,營員們遊覽了香港迪斯尼樂園。

Page 26: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中國首個被國際科學界認可的隕石坑—

「岫岩隕石坑展覽」在香港太空館舉辦  由香港太空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和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共同舉辦的「岫岩隕石坑展覽」,於8月24

日下午在香港太空館舉行揭幕儀式。出席揭幕儀式的主禮

嘉賓有:香港太空館館長陳己雄先生、中科院廣州地球化

學研究所所長徐義剛研究員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

明華先生。主禮嘉賓們分別在揭幕儀式上致辭。這是中國第一個被國際科學界認可的隕石坑,在

中國境內的國際城市-香港舉辦的第一個以隕石坑為主題的展覽。証實岫岩隕石坑的科學家陳鳴

博士,於揭幕儀式前以「岫岩隕石坑」為主題做了一個多小時的講座,精彩的演講內容深深地吸

引了在座眾多的「小小太空人」、科研工作者和天文愛好者。「岫岩隕石坑展覽」揭幕的第一天,

已經吸引了許多香港觀眾,他們對岫岩隕石坑展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展覽通過文字圖片資料、

動畫影像、衛星圖像、岩石標本以及光學顯微圖像等形式,向觀眾介紹岫岩隕石坑的基本情況。

組織香港代表出席在天津舉行的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  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於9月21-23日在天

津市舉行。21日,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0餘

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2400餘

名科研、生產、教學第一綫的科技工作者,有

關方面的負責人,以及港澳台和海外的專家學者、新聞界朋友齊聚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共商「科

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計,迎接第十三届中國科協年會這一科技界的年度盛典。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陳清泉教授,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陳福祥博士和秘書長阮高馨女

士,香港理工大學建設及環境學院副院長沈岐平教授和理大深圳研究院科研發展部經理李剛先

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部主任蕭文鸞教授、張世平副教授和彭增福高級講師,京港學

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高春波處長、香港青年聯會成

員等香港代表出席了本届年會。

  9月21日晚,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希在天津市迎賓館會見了前來出席第

十三届中國科協年會的港澳代表。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系教授、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陳

清泉院士,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李乃堯先生,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會長、中國科協第七、八届

全委會委員崔世平先生,以及香港青年聯會、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工程師學會、

澳門信息科技協會、澳門聖若瑟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等機構和中央人

民政府駐港、澳聯絡辦公室的代表出席了會見。

本中心代表出席在南昌舉行的第七屆泛珠

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團體合作聯席會議  10月14日,以「科技社團在創新社會管理中的地位與

作用」為主題的第七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團體合作

聯席會議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廣東省科協副主席湯世

華、江西省科協副主席李雪南、四川省科協副主席黃競

躍、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劉秋惠、廣西科協副巡視員李思平

Page 27: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和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澳門工程師學會副監事長蕭志泳出席會議。會議由廣

東省科協副主席湯世華主持。

  為加強泛珠三角區域(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南、福建、江西和香港、

澳門)政府間的聯繫合作,推進這一區域的科技、經濟發展, 強化泛珠三角區域整體競爭力,

促進港澳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於2003年7月提出了

「泛珠三角區域」的概念,並得到了九省、區政府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積極回應。

2004年6月,九省、區政府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舉辦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發展

論壇」並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定》。為回應政府間的行動,九省、區科協和香港京

港學術交流中心、澳門工程師學會(簡稱「9+2」科協和科技團體)在廣東省廣州市共同簽訂了

《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團體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團體合作聯席

會議制度。聯席會議秘書處設在廣東省科協。根據合作協定順序,廣東、四川、雲南、湖南、廣

西、福建等6個科協先後承辦了前六屆聯席會議。在《泛珠三角區域科協和科技團體合作框架協

議》的指引下,「9+2」科協和科技團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新與再生能源

國際學術研討會

暨海峽兩岸科學

家論壇」  為加強兩岸四地

及國際間新能源領域

專家、學者的學術交流,促進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間的互動,由香港公開大

學、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山東省科學院及澳

門聖約瑟大學聯合舉辦的「面向全球氣候變化:新與再生能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科學家

論壇(能源效益與能源管理)」,於10月23-28日分別在香港公開大學和澳門聖約瑟大學隆重舉

行。會議得到了國內外學者、專家和企業同仁的積極響應,大會共收到學術論文/論文摘要近30

篇,參會的代表超過100人,來自以色列、中國內地(山東和廣東)、台灣、澳門和香港,共同探

討在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經濟等背景下的發展機遇。

  本次論壇在港澳兩地分段進行,時間緊但內容多,組織過程順利,學術交流效果良好。山東

省科協副主席李雲雲在閉幕式上總結時指出,作為第二屆兩岸四地科學家論壇,本次會議的層次

高、涉及面廣,參與人士多,更有海外的代表參與,研究課題具前瞻性和有深度。展望未來,大

家均期望這個學術交流與聯誼的平台能夠繼續維持下去,為此,在與台灣與會代表和單位協商

後,初步意向在台灣舉行第三届。

2011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

化事務署、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及香港中華科學與

社會協進會聯合主辦的「2011當代傑出華人科學

家公開講座」,於10月27-29日在香港科學館演

講廳舉行。該公開講座自2003年舉辦以來,今年

為第九屆。今年的講座內容包括核安全、能源、

中藥現代化、水資源等,反映了當今人們對這

Page 28: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些領域的關切。27日下午,在香港科學館演講廳舉行了簡短的開幕儀式。出席嘉賓有:香港特區

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理助理署長陳承緯先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李秀亭先

生、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李魯先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院士、中國水

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曹宏威博士、京港學術交流中總裁李乃堯先

生、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董事蔡關穎琴女士等。陳承緯先生、李秀亭先生代表主辦機構先

後致辭。

  此次講座分別由四位主講嘉賓做演講。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以今

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大地震所引發的核危機為引子,帶出了「可靠度在現代所扮演的角色」的演

講主題。中國工程院王浩院士是中國研究水資源的領軍人物,現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

源研究所所長。王浩院士的講座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中國的水資源狀況」,第二部分「水資

源面臨的挑戰」,第三部分「中國水利工程建設」,第四部分,總結中國的水資源狀况。第三位

主講嘉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他在演講中指

出,在政府導向下,國家、地方、企業多管道投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緊密結合,多學科交

叉滲透,中藥現代化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在中藥現代化研究過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大中藥

產業」,這對於培育民族醫藥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國特色健康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最後

一位主講嘉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及講座

教授任詠華。任院士在演講中說,能源是我們當今所面臨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太陽光是地球的重

要資源。如何高效地轉化太陽能成為了現今科學家面對的挑戰。本届的一位內地主講嘉賓黃其勵

院士(中國工程院)因故未能來港發表演講。黃院士原本準備的講座內容是論述在國民經濟發展

第12個五年計劃(即「十二五」)乃至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陳希率高層代表團訪港

與香港科技團體代表座談交流  11月14-16日,由常務副主席、書記處

第一書記陳希率領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高

層代表團訪問香港,這是陳書記今年4月

到任中國科協之後第一次訪港,受到香港

科技界與香港高等院校的熱烈歡迎。訪港

期間,代表團與香港工程、測量、建築、

資訊科技及其他主要科技團體的負責人座

談,並訪問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

學、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高校聯及求是基金會等單位。隨陳書記訪港的還有教育部部長助理林

蕙菁,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張勤,中國科協辦公廳主任吳海鷹,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部長張建

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劉桔,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朱雪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

處處長李茂國,中國科協辦公廳黃磊及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港澳台交流處處長楊容。

  15日上午十時,陳希書記一行在香港怡東酒店與香港科技團體負責人會面座談。隨後,香港

工程師學會會長陳福祥、建築師學會會長林光祺、測量師學會會長黃比、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黃錦

輝、香港科協會長霍定洋等代表紛紛發言。16日上午,代表團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受到沈祖堯校

長、鄭振耀副校長、黃乃正副校長的熱情歡迎,雙方就理學、工學的本科生教育等雙方關注的主

題展開對話交流。16日下午,代表團抵達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王世全副校長,協理副校長

馮剛、薛泉,科技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等出席會面,並就相關議題交流。會面之後,代表團還參

觀了城大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聽取陸貴文教授和薛泉教授的詳細介紹。隨後,代表團訪問了

Page 29: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香港工程師學會。陳福祥會長、蔡健權高級副會長、陳健碩副會長、張志剛副會長等學會領導熱

情接待陳希書記一行。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李魯、副處長高春波、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科學與

技術部主管匡增意全程陪同代表團的訪問活動。

本中心協辦午餐交流會—與中國工

程院名譽主席徐匡迪院士對話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於11月7日在香港足球會主

辦午餐交流會,邀請第十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

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前中國工程院院長、

前上海市市長徐匡迪院士發表主題演講。協辦機

構包括: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軟件行業協

會、香港IT人協會、香港青聯科技協會、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資訊科技及管理協會、

香港菁英會、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等。徐院士以「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綠色發展」為題,

闡述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指出改變發展模式,促進綠色發展,是中

國未來必走之路。演講之後,出席者紛紛提問,向徐院士請教。徐院士的回答妙語連珠,精彩紛

呈,演講會的互動環節氣氛熱烈。

2011穗港澳科技‧產業(智能產

業)發展南沙論壇  11月24日,2011年穗港澳科技•產業(智能

產業)發展南沙論壇在廣州南沙科技資訊園舉

行。論壇圍繞「匯集科技資源、開發智能產業」

主題,邀請六位京穗港澳的領導、學者、專家擔

任主講嘉賓,就產業創新要素、公司治理和資本對接等觀點與參會者分享了深刻的見解和經驗。

同時配合主論壇進行三個專題的討論和項目交流,包括新技術應用、城市發展與生態、現代服務

業。本次論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香港科技協進會、澳門科技協進會聯

合主辦。廣州市南沙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來自穗港澳三地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學者、教授,

智能產業科研機構專家,穗港澳三地企業代表,廣州地區科協、南沙區政府有關部門領導,新聞

媒體記者300多人出席了論壇和企業洽談及項目交流活動。

接待四川師範大學學生工作幹部考察

團訪問香港教育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學生工作幹部考察團一行13人在副

校長鍾仕倫教授率領下,於2011年11月4日訪問了香

港教育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對兩校的學生工作進行

了考察,與兩校的學生工作部門舉行了座談交流。4

日上午,四川師大考察團到香港教育學院訪問考察,

與教院學生事務處處長方永豪先生、助理學生事務處

處長周張貞美女士和黎國雄博士以及多位職員座談交流。下午,四川師大考察團到香港中文大學

訪問,與協理副校長兼大學輔導長吳基培教授、學生事務處處長梁汝照先生、學術交流處(國內

Page 30: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事務)處長黃咏女士會晤。四川師範大學學生工作幹部考察團這次訪問香港教育學院和香港中文

大學,考察兩校的學生工作,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負責聯絡安排,並得到兩校相關部門的大力協

助和支持,本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全程陪同訪問,使四川師大考察團的這次訪問圓

滿而富有成效。

 

肇慶學院考察團訪問香港中文大學

深入考察該校書院文化  12月2-4日,肇慶學院校黨委副書記葉崢嶸教授率領有

關職能部門及各書院負責人一行11人到香港中文大學交流

考察,學習借鑒該校成熟的書院文化,進一步推動該校書

院制改革,增強學生生活社區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養質

量。考察團考察了中文大學,與該校學術交流處、崇基學院及新亞書院進行了會談交流,並走訪

了書院學生公寓、學生飯堂以及學生活動設施。通過這些活動,考察團對中文大學書院的管理架

構和制度建設、活動內容與組織方式,書院的多元文化建設、物質條件和資源配置、學生和書院

的關係和相互影響、學生使用公共教育資源,以及書院的文化標識系統與價值觀形成等內容有了

較為全面的認識。這次肇慶學院考察團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得到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和香港中文大

學的大力支持,使這次訪問考察活動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安排落實。

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

心共同主辦,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協辦,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於12月2-4日在香港舉

辦。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高翔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張友

雲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教授、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副總裁郭明華、澳門基

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論壇開幕式上分別致辭。與會代表圍繞「提高期刊學術品質」、

「推進辦刊機制國際化」、「推動華文學術超越式發展」等議題開展了熱烈討論。

  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發起,為推動兩岸四地學術期刊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學術界的溝通、交流和對話,提供了平台。

  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主題為「華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及其超越」,作為此次論

壇的重要成果之一, 來自廣東社會科學、江海學刊、江漢論壇、江淮論壇、江蘇社會科學、吉

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求是學刊、浙江社會科學、浙江大學學報、學術研究雜

誌社、香港《九州學林》、China Review、台灣《清華學報》、台灣《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

《澳門研究》、《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學術交流委員

會、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香港浸會大學的代表共同簽署以「推動學術

名刊國際化轉型 引

領中華學術超越式發

展」為題的《香港願

景》,集中反映了兩

岸四地學者歷次研討

的成果,表達了兩岸

四地學界推動中華學

術走向世界的共同意

願和决心。

Page 31: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三)社團服務

1. 協助「香港學者協會」秘書處工作  本中心自2009年2月起,負責香港學者協會秘書處工作,協助處理有關日常會務文書、會員、

活動組織及通知等工作。

1.1 協助於1月14日召開2011年度周年會員大會,選出2011-2013年新一屆理事會成員;會後舉

辦了一場晚餐講座,由南方科技大學朱清時校長主講,講題為南方科技大學——中國嶄新

大學的構建。

1.2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於2010年12月發佈題為「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的報告書中,提出

自2012年起,逐步將八大院校整體撥款中的半數研究經費扣減,並撥入研究資助局作為競

爭性的研究經費。本中心協助理事會收集香港高校學者意見,對此政策提出意見。

1.3 2011年首屆「香江學者計劃」香港導師的申請工作於2月28日順利結束,本中心作為計劃香

港執行機構,共收到來自香港6間院校共182位導師申請,其中167位申請者符合資格招聘內

地優秀博士來港進行博士後研究。

1.4  協助組織4月9至10日開平碉樓、陽江「南海一號」文化之旅,考察團一行22人參觀了自力

村碉樓群及馬降村碉樓群,並參觀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觀賞仍在沉箱內的「南海

一號」及從其發掘出水的文物。

1.5 協助組織及安排6月3至8日河南省訪問交流團。訪問團一行24位專家學者在協會主席黃玉

山教授的帶領下赴開封、洛陽、三門峽及鄭州考察。期間,訪問了河南省教育廳、河南大

學、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參觀了三門峽大壩、龍門石窟、河南省博物院等,深入領略中

原古都千年文化。

1.6 協助安排6月9日晚餐講座。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梁振英先生應

邀主講,主題為「國家發展、三地融合和香港高等教育的新天空」。

1.7  協助於7月12日組織2011年度「香江學者計劃」最後評審會議,學術委員會就79位成功與香

港導師配對的內地博士作最後評審,該計劃每年資助50位內地博士赴港進行博士後研究工

作兩年。

1.8 本中心與協會於8月15日聯合召開「香江學者計劃」評審結果新聞發佈會,公佈首屆50位獲

資助來港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的內地博士及其香港導師名單。

1.9 協助籌辦9月19日「香港高等教育界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二周年晚宴」,晚宴籌委會成員由

各院校的副校長及協會理事共同擔任,出席人數達400餘人。

1.10 協助籌辦10月25日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及大公報合辦之教育沙龍,主題為「香港教育的

長遠規劃與落實」, 協會內務副主席譚鳳儀教授擔任主持人。

1.11 協助與多個香港教育團體合辦10月27日「香港專上教育往何處去?」論壇,協會內務副主

席譚鳳儀教授擔任講者之一,與其餘講者就一系列高等教育議題互相交流討論。

1.12 再次協助與多個香港教育團體合辦11月23日「香港專上教育往何處去?」第二場論壇,本

次論壇邀請到葉劉淑儀議員及梁振英先生擔任演講嘉賓。

Page 32: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0 ~

1.13 為總結2011年度「香江學者計劃」實施經驗,保證選拔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研究佈置

2012年計劃的實施工作,「香江學者計劃」座談會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國家人力資源及

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吳劍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

學基金會、香港學者協會、香港與內地參與該計劃的院校代表及本中心有關人員出席座談

會。

2.協助「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秘書處工作

2.1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第十屆理事會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第十屆理事會(2011-2013)已於8月13日順利選出,鄧麗珠任會長,李

劍雄、馬耀添及徐晶任副會長,馬超鴻任秘書長,吳惠芳及林展鵬任副秘書長,陳洪齡任

司庫,其他15位常務理事包括阮禮民、黃江天、杜若鴻、鄭貞、溫思聰、盤炳森、陳萍

生、蘇意照、陳仕傑、李東江、匡增意、周日華、鄭家豪、方永強、羅靜娟、佘英輝及吳

民光。

2.2 2011年度香港中國研究生新生入學座談會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與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於8月13日舉辦「2011年度香港中國研究生新生入學

座談會」,出席的顧問和理事,包括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學術與培訓部主管鄒重華博士和十

多位理事。會長鄧麗珠在會上對該會作了簡介;之後由李建明博士、馮傑良博士和林展鵬

先生介紹在內地修讀研究生課程要注意的一些事項,接着由參加者提問,講者和出席的理

事對有關的問題都作了詳細的回答;會後40多位參加者都感覺獲益良多。

2.3 慶祝六十二周年國慶聚餐晚會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於9月16日晚上舉行「香港中國研究生會迎國慶聚餐晚會」。是晚的主禮

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科部副部長李魯和香港樹仁大學

校監胡鴻烈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科部處長王偉民先生及教

科部副處長周國平先生亦有出席。

晚會先由會長鄧麗珠致歡迎辭,接着主禮嘉賓致辭。其後,各嘉賓與本會理事一同與出席

人士祝酒, 一起舉杯。理事會表演合唱《歌唱祖國》和《始終有你》兩首歌曲;最後是幸

運抽獎,聚餐在一片愉快聲中結束。

2.4 訪問暨南大學研究生院

11月25日,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組團前往廣州,訪問暨南大學研究生院,成員包括會長鄧麗

珠女士、秘書長馬超鴻博士、司庫陳洪齡先生、理事盤炳森先生、理事方永強先生及會員

莫永佳先生,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鄒重華博士陪同。

暨南大學研究生院出席會面的成員,包括執行院長鄭文傑教授、副院長邱丹陽教授、副院

長及學位辦公室主任史學浩教授、招生辦公室主任孟憲軍博士、彭飆老師等,他們給予我

們熱情的招待。

   通過這次的會面交流,深入了解暨南大學研究生院在香港招生方面的新政策以及暨大的優

勢學科,特別是有關免試招生及香港教學點等方面的情況。

Page 33: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1 ~

鄭文傑院長對香港中國研究生會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他介紹說,暨大獲教育部批准,可

以免試招收港澳台人士攻讀碩士、博士課程,只要符合條件,無須參加港澳台研究生入學

考試,通過面試,便可錄取。

經過一個多小時交流討論,鄧麗珠會長感謝暨南大學研究生院提供很多有關研究生課程招

生及課程的信息,使我們能夠在會員們報讀暨南大學研究生課程的時候,加強配合及推廣

宣傳。

2.5 第17期《研訊學刊》出版

《研訊學刊》是香港中國研究生會每年出版一次的刊物,向所有會員開放,提供發表學術

論文的渠道,以符合修讀研究生課程的要求,交流學習成果。

3. 協助「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舉行國慶聚餐晚會

  本中心協助「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二周年國

慶晚會」,於9月21日晚假座大會堂美心皇宮大酒樓隆重舉行。香港科技界國慶晚宴已成為香港科

技界每年一度的盛事,充分發揮團結業界的作用。在界內團體和人士的廣泛支持下,當晚迎來了

香港特區政府、中央駐港機構、香港公營機構和高等院校等科技界精英近500位,賓主歡聚一堂,

共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2周年華誕。「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很榮幸邀請到香港特別行

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梁振英、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局長蘇錦樑、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以及錢果豐博士為晚會場刊題辭鼓勵。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

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殷曉靜副主任﹑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詹永新副特派員、中國

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董朝副司令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孫明揚局長應邀為晚會主禮。

4. 協助「香港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協會」會務工作

4.1 2011 年協會成功申請獲得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 — 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資助170萬進行

「中國內銷實戰全攻略—華東篇」,在華東進行一系列內銷訪問調研,計劃於2012年三月

舉行「華東內銷實戰經驗分享會」,《中國內銷實戰全攻略—華東篇》正在定稿中。

4.2 組織或協助舉辦有關中小企的論壇與研討會。例如8月參與舉辦「香港中小企業營商研討

會」;12月參與在會展舉行的「中小企博覽會」。

4.3 組織會員或委派代表出席各類政府及業界活動。例如8 月出席「2011港台經貿論壇」;8月

出席「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9月出席貿發局45周年酒會;10月

出席物流策略配合資信科技研討會;10月出席在澳門舉行的「世界華商大會」;11月出席

「亞洲物流航運會議」等。

4.4 本會的會長或理事會代表多次獲邀參與討論特區政府重要議題並提交意見或建議,例如競

爭法、「十二•五規劃」,委派代表出任論壇主講嘉賓,協助全港中小企業提升整體競爭

力。

Page 3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四)資訊與出版工作

1. 出版工作完成2010年年報和《京港學術交流》季刊第89-92期的編輯和出版工作。

1.1 季刊第89期(2011.3),本期封面報導:「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香港頒獎典禮,以及面向香港各高校的「高等院校科技查新工作說明會」。其他重要內容

有:香港高校學者獲國家科技獎勵及首位香港女科學家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香江學者

計劃」獲香港導師積極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員到香港高校內地分支機構進行調

研考察。

1.2 第90期(2011.6),封面報導內容為本中心與科薈研究中心等十多個專業團體合辦的「香港

競爭力何去何從?」研討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主任作專題演

講:「香港:科技創新提升城市競爭力」,同時亦邀得香港特區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譚偉豪議

員等擔任分享嘉賓,為如何以創新及科技進一步推動香港發展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其他重

要內容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院士訪港調研香港科研經費資助情況;本中心與

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合辦「港深高教育合作」研討會;香港高校人文社科學者組團赴山西訪

問交流,香港學者協會組團赴河南省訪問交流。

1.3 第91期(2011.9),本期封面報導題為「香江學者計劃」年投1500萬培養博士後人才,公

布了該計劃2011年度的評選結果。「院校動態」欄目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院

長的演講稿「從生命醫學的發展看清華的未來百年」和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學百

周年慶典的報導。本期的「京港動態」內容有: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貴州考察交流

紀實,本中心協辦2011香港「少年太空人體驗營」,本中心接待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令

營,本中心合辦「岫岩隕石坑」展覽;「社團動態」有高校聯組團赴雪域高原西藏考察交

流。

1.4 第92期(2011.12),本期封面報導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主辦,本中心協辦

的「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京港動態」重點報導了2011當代傑出華人科學

公開講座,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陳希率高層代表團訪港與香港科技團體代表座談交流,本中

心參與主辦的「新與再生能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科學家論壇」,參與協辦的「2011

控制與自動化學術研討會」、徐匡迪院士演講會、2011穗港澳科技•產業(智能產業)發

展南沙論壇。「科學技術獎專欄」報導了香港青年科學家首度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院校動

態」對香港新增的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作了報導。

2. 採訪工作

2.1 香港學者在國家科技獎項的申報方面累創佳績,我們專門採訪了非線性輸出調節理論的開創

者之一、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黃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學系),第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楊丹教授(香港大學化學系),相關報導刊於《京

港學術交流》第89期和第90期。

2.2 自2009年9月份起,本中心與香港《大公報》合作,籌辦「真話實說」專欄系列,在本中心

董事曹宏威博士帶領下,訪問香港高校專家學者,文章除每周五刊於《大公報》外,亦上載

於曹博士個人網站和本中心網站。相關採訪摘要亦刊於《京港學術交流》季刊「點將台」欄

目,合共採訪報導了文、理、工程、生物醫學、社會科學等各領域學者25位,介紹他們的研

究領域和取得的卓越成就。

Page 35: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五)安排及接待內地、香港、台灣機構訪問活動

  1月21-27日,安排及接待「第四期四川大學優秀學生輔導員赴港培訓班」一行20人,海南職

業技術學院赴港培訓班一行27人。

  2月28日至3月4日,接待來港主持「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香港頒

獎典禮的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周靜副主任、成果專利處萬猛副處長等人。周靜副主任還擔任由香

港城市大學與本中心合辦的「高等院校科技查新工作說明會」主講嘉賓。

  3月7日,本中心郭明華副總裁、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拜訪本中心董事單位國家教育部、中國

社會科學院,以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交流司。

  3月9日,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合作交流部鄭德勝部長和副調研員吳中華先生到訪本中心,商

談粵港科技交流與合作事宜。

  3月11日,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馮元書記、王淑平副主席、港澳台交流部董臨秦部長訪問本

中心。

  3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交流部李秀亭副部長和港澳台事務處楊容處長來中心訪

問。

  3月14日,「新疆科協城鎮科普港澳培訓團」一行10人訪問本中心。

  3月20-24日,接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逸教授到香港高校內

地分支機構進行調研考察。

  3月24日,雲南省教育廳代表團一行5人訪問本中心,瞭解港澳台人士報考雲南省高校研究生

課程的情況。代表團成員是:省普通話測試中心主任李宏坤、省教育基金會主任楊紅瓊、省政府

教育督導室調研員陳琴、教育廳教學儀器裝備中心調研員米文波、教育廳對外合作與交流處項目

官員陳靜。

  3月29日至4月1日,安排及接待河北省科技廳郭玉明副廳長率領的科技代表團訪問香港高校

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科技園、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機構。

  4月7-9日,安排及接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教授一行訪港活動。

  4月20日,接待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國際事務辦公室主任Mr. James Gao、國際交流項目專項經

理朱晶慧小姐,商談該院在港招生推廣事宜。

  4月21日,四川大學李向成副書記、學生工作部郭勇部長、蒲于文副部長、港澳台辦時佩猛

老師、李書記秘書于老師等來訪。

  4月26-27日,安排國務院港澳辦交流司謝偉民巡視員、湖南省武岡市建華職業技術學校蔣建

華董事長訪問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

  5月6日,安排及接待廣東省教育廳魏中林副廳長及港澳台辦馮興雷副主任、深圳職業技術學

院楊潤輝副校長來港出席「港深高等教育合作研討會」。

  5月19-24日,安排及接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港澳台辦副主任王逸教授和生命學部閆章

才處長、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等數

10位內地學者來港出席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的「生命科學中的分析技術: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

會。

Page 36: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6月6-7日,接待廣州市科協王淑平副主席一行4人訪港。

  6月24-26日,協助安排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倪鵬飛主任來港出席「香港競

爭力何去何從?創新及科技局如何落實?」研討會,擔任主講嘉賓。

  6月26-30日,協助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組織「香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山

西訪問團」一行20人,訪問山西省教育廳、山西大學、太原師範學院。

  7月31日至8月6日,安排和接待四川大學教務管理骨幹赴港培訓班一行29人。

  8月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屠競副院長、管理學院趙定濤副院長、軟件學院書記及

副院長吳敏、研招辦袁胡駿副處長等10人來訪,商談該校在港招生的宣傳推介工作。

  8月8日,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楊景堯教授的碩士生施詠騰來訪,瞭解港人赴內地升學和

內地生來港求學的情況。

  8月10日,接待北京大學明德獎學金香港遊學團一行22人到訪。

  8月22-24日,接待中國科協和西藏科協組織的「祖國在我心中」—西藏中學生穗港澳科技夏

令營之旅一行24人在香港的訪問交流活動。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所長、科技處袁超處長、研究員陳鳴博

士、外事及港澳台辦文薇主任到訪本中心。24日,徐所長、陳鳴博士等人出席在香港太空館舉行

的「岫岩隕石坑」展覽開幕儀式及科普講座。

  8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MBA辦公室市場主管貢霖江小姐到訪本中心,

商談招收港澳台生事宜。

  9月24-25日,接待中南大學黨委郭乃正副書記率領的基金會和校友工作代表團訪港活動。

  10月12-15日,本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出席在江西南昌舉行的第七屆泛珠三角區域科協

和科技團體合作聯席會議。

  10月15-16日,應重慶市科協邀請,推薦香港理工大學申立銀教授出席在重慶舉行的第七屆

科技期刊論壇。該論壇由中國科協委託重慶市科協承辦。

  10月17-20日,接待出席「2011控制與自動化學術研討會」的內地專家學者。

  10月23-28日,接待來港出席「新與再生能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科學家論壇」的山

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燕翔書記、李雲雲副主席率領的代表團,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葉顯玉副主席率

領的代表團,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吳創之所長率領的代表團,以及台灣中山大學袁中新教授、

勤益科技大學翁國亮副教授等台灣學者。

  10月25-28日,接待來港出席「2011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的王浩院士和夫人、張

伯禮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聯絡部李秀亭副部長和港澳台交流處邱愛軍調研員,並安排王

浩院士等訪問香港科技大學。

  11月4日,安排四川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考察團訪問香港教育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

  11月8日,暨南大學研究生院執行院長鄭文傑教授、研招辦主任孟憲軍博士、駐香港辦事處

歐瑞鎮主任到訪本中心,商談招生事宜。

  11月14-17日,安排及接待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陳希教授率領的高層代表團訪港活動。

Page 37: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11月15-19日,接待來港出席學術會議的北京大學歷史系羅志田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張立教授。

  11月23-24日,本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出席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

  11月25日,安排香港中國研究生會會長鄧麗珠、理事馬超鴻、陳洪齡、盤炳森、方永強、莫

永佳等拜訪暨南大學研究生院,與鄭文傑院長、邱丹陽副院長、史學浩副院長、研招辦孟憲軍主

任、培養管理辦公室主任黃楚玉等座談交流。

  12月2-7日,安排和接待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高翔總編輯、國際合作局張友雲

代局長、港澳台學術交流委員會解莉莉副秘書長一行8人來港出席「第四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

論壇」,以及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文匯報》社和《信報》社。

  12月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趙剛副台長、劉玉娟副研究員到訪本中心。

  12月10日,本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應邀到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出席該校「十二•五規

劃」介紹會,交流港深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經驗。

  12月17-20日,本中心部門主管鄒重華博士參加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組織的「墨子故

鄉—山東考察團」,赴墨子故鄉滕州考察,並訪問山東大學墨子研究中心。

Page 38: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鳴謝

2011年接受本中心安排訪問及支持本中心工作之

單位/學校/團體/機構

國家教育部

國家科學技術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

中國工程院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廣東省考試院

廣東省人事考試局

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排名不分先後)

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

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

珠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河北省科技廳

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山東省科學院

西藏藏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廣州市科技局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暨廣東省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廣州市政集團有限公司

大亞灣核電站

深港產學研基地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四川大學

中南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暨南大學

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省教育廳

山西大學

太原師範學院

河南省教育廳

河南大學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

貴州大學

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

澳門大學

澳門聖約瑟大學

夏潮聯合會(台北)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

香港研究資助局

香港水務署

香港科學館

香港太空館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

香港科技園公司

香港科技界慶祝國慶籌委會

香港中華科學與社會協進會

「中華百年」系列活動籌委會

香港科技協進會

香港工程師學會

香港工程界社促會

香港中國工程師學會

科薈研究中心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

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

香港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城巿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

嶺南大學

香港樹仁大學

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演藝學院

珠海學院

香港金融管理學院

英華書院

九龍工業學校

香港職業訓練局

香港貿易發展局

當代發展公司

香港文匯報

香港大公報

香港學者協會

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

香港中國研究生會

居港大陸海外學人聯合會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誼會

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Page 39: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獲獎者姓名 獲獎時所在院校及單位獲獎年度

等級 項目名稱

張佑啟教授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 1989 二等 有限條法

龍建音教授 王紀慶教授

香港大學生理學系 1989 四等 鼻血循環與氣道阻力的研究

鄭耀宗教授 香港城巿大學 1993 三等 金屬——氧化硅——硅(MOS)器件物理研究

支志明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 1993 三等 高價氧釕配合物的氧化化學

鄭廣生教授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 1993 三等 脈沖星的輻射機製

麥松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1995 三等 晶體結構化學

蘇國輝教授 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 1995 四等 哺乳類視網膜節細胞神經纖維的再生

汪子丹副教授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 1995 四等 高溫超導混合態物理性質的理論研究

鄧棠波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物理學系 1995 四等 鈮酸鋰晶體的缺陷結構和雜質效應

黃乃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1997 二等 一些高張力分子的合成化學

蔡忠龍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研究)、香港大學

1997 三等 固態高聚物熱學、彈性性能的研究

李澤湘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1997 三等 機械人在非完整約束環境下的運動規則

陳小章教授 黃宜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理學系 1997 四等 附睾陰離子分泌的調控機制

朱詩堯副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物理學系 1999 三等 自發輻射和受激吸收中的量子干涉效應

劉世齡教授張佑啟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也曾在香港大學進行研究)、香港大學

1999 三等 分析強非線性振動的增量諧波平衡法和推廣的攝動方法

李 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 1999 三等 高速分組交換系統

吳雲東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 1999 四等 計算機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湯家豪教授 香港大學統計學系 2000 二等 非線性時間序列分析中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李述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系 2002 二等 金剛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與生長

黃勁松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 2002 二等 半單李群上的非交換調和分析

吳 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2003 二等 高分子鏈在稀溶液中的折疊和組裝

葉玉如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 2003 二等 神經肌肉突觸新訊號傳遞機制的鑒定

湯子康副教授王克倫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 2003 二等納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ZnO薄膜的室溫紫外激光發射

任詠華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 2005 二等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

陳新滋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2005 二等新型手性配體的設計、裝備及其在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應用

盧煜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 2005 二等 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應用

李述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2005 二等 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應用

支志明教授 香港大學化學系 2006 一等 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

張明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 2006 二等 構建神經系統信號傳導複合體的結構基礎

張統一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 2007 二等 壓電材料的斷裂

謝作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2008 二等 碳硼烷及其金屬碳硼烷的合成、結構和反應

陳關榮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 2008 二等 混沌反控制與廣義Lorenz系統族的理論及其應用

曹希仁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 2009 二等 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的優化理論與方法

黃 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2010 二等 非線性輸出調節問题題及內模原理

葉玉如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 2011 二等受體酪激酶介導的信號通路在突觸發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

歷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香港地區學者獲獎情況一覽表

附錄:

Page 40: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通過內地申報或專家推薦:

獲獎者姓名 獲獎時所在院校及單位獲獎年度

等級 項目名稱

余濟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2005 二等 有毒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機理的研究

莫毅明教授 香港大學數學系 2007 二等 關於對稱與齊次空間的複幾何

史文中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 學系

2007 二等 地球空間數據與空間分析的不確定性原理

梁 怡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2007 二等 基於認知與非歐氏框架的數據建模基礎理論研究

唐本忠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 2007 二等 新型光電功能分子材料與相關器件

陳小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008 二等 精子在附睪丸中成熟的分子基礎研究

方開泰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 2008 二等 均勻試驗設計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

王 銳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 學系

2009 二等若干手性催化合成方法學及其在多肽研究中的 應用

夏克青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 2009 二等 湍流熱對流的實驗研究

陳澤強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及生物分子工程學系

2009 二等 大氣顆粒物及其前體物排放與複合污染特徵

鄭漢其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 2009 二等 若干重要藥用植物的成分研究

周國榮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 2009 二等 複雜防洪調度系統的多目標決策及徑流預報理論

關新元教授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 2010 二等 肝癌轉移機理的新發現及其意義

李國耀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 2010 二等塑膠的複合結構、注射成型過程與機械破壞行為的研究

劉雲浩教授倪明選教授李 默博士楊 錚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 2011 二等 基於非測距的無線網絡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

蔡宗葦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 2011 二等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與生成轉化機制研究

李 波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 2011 二等 計算機網絡資源管理的隨機模型與性能優化

楊 海教授林興強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

2011 二等 基於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佈規律與數值計算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獲獎者姓名 獲獎時所在院校及單位獲獎年度

等級 項目名稱

范上達教授等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 2005 一等 成人右葉活體肝移植

沈祖堯教授等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007 二等 腸胃潰瘍出血的創新非外科治療法

王振宇教授

王繼德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08 一等

胃癌惡性表型相關分子群的發現及其序貫預防策

略的建立和應用

方漢平教授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 2008 二等 含氮有機廢水生物脫氮新技術與工程化應用

詹楚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 2009 二等 白血病表觀遺傳學基礎及臨床應用研究

李行偉教授等 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2010 二等 複雜環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論、關鍵技術及應用

潘偉生教授等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2010 二等顱腦創傷後繼發性腦損害發生機理與診治新技術

應用

周中軍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10 二等衰老的分子調控機制及個體化衰老評價的創建和

應用

張志成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 2011 二等 網構軟件技術、平台與應用

附錄:

Page 41: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 ~

國家技術發明獎:

獲獎者姓名 獲獎時所在院校及單位獲獎年度

等級 項目名稱

陳王麗華教授

蔡忠龍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系 2003 二等 一種新型的壓電及熱釋電材料研究與應用

李 毅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 2008 二等優質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超細粉體化及其高附加值

的再利用

陸貴文教授

陳志豪教授

薛 泉教授

黃 衡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

實驗室2011 二等 多種新型天線的發明,分析及應用研究

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香港高校獲獎項目

第一完成人的香港獲獎院校

序號 獎種名稱 等級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的香港院校

1 自然科學獎 1 解 Toeplitz 系統的迭代法及其應用 陳漢夫 香港中文大學

2 自然科學獎 1 顱內大血管病變腦卒中的流行病學、診斷、發病機制、影像學和治療

黃家星 梁慧康 余俊豪 莫仲棠陳向燕

香港中文大學

3 自然科學獎 1 神經動力學優化模型及應用 王 鈞 劉慶山 胡曉林 香港中文大學

4 自然科學獎 2 我國東南沿海海域全氟化合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風險評估

林群聲 林忠華 楊偉賢 蘇敏嘉 香港城市大學

5 自然科學獎 2 建立中藥複方系統生物學研究模式—當歸補血湯的作用機理研究

詹華強 趙奎君 董婷霞 鄭玉忠蔡智仁

香港科技大學首都醫科大學

6 自然科學獎 2 超精密切削的細觀塑性力學機理研究 李榮彬 杜 雪 張志輝 王 浩 香港理工大學

7 科技進步獎 1 超聲心動圖技術在心力衰竭預防、診斷、治療、預後中的創新應用

余卓文 張 慶 房 芳 陳日新林逸賢 李沛威

香港中文大學

8 科技進步獎 2 消化性潰瘍出血防治的療法創新和技術改革

陳家亮 劉潤皇 沈祖堯 趙偉仁 香港中文大學

非第一完成人的香港獲獎院校序號 獎種名稱 等級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獲獎的香港院校

1 自然科學獎 1 水利水電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與風險控制方法

李典慶 *張利民 鄧漢忠 張璐璐張 潔

香港科技大學

2 自然科學獎 1 螢光傳感探針設計與信號傳導新策略研究

楊榮華 譚蔚泓 邵 娜 李繼山李克安 *陳永康

香港浸會大學

3 自然科學獎 2 OFDM無線通訊若干基礎理論研究 江 濤 *張 黔 趙玉萍 李祥明朱光喜

香港科技大學

4 自然科學獎 2 非線性系統的超混沌建模與優化控制及其應用

李玉霞 *鄧榤生 黃 霞 *劉 英

香港城市大學

5 科技進步獎 1 中醫生殖軸理論在多囊卵巢綜合徵和輔助生殖中的轉化應用與發展

吳效科 侯麗輝 尤昭玲 連 方談 勇 馬紅霞 傅金英 *吳鴻裕張躍輝 胡 敏

香港大學

6 科技進步獎 1 磁共振分子影像和功能影像研究和應用

滕皋軍 居勝紅 *王毅翔 顧 甯李 聰 張 宇 焦 蘊 姚玉宇柳東芳 鄧 鋼 陳 峰 *梁湛輝

香港中文大學

7 科技進步獎 1 地鐵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識別及預警技術研究

丁烈雲 *李 恒 周 迎 周 誠朱宏平 姚春橋 李煒明 駱漢賓余宏亮 余群舟 林 濤 楊 槐張 雄 馬 靈 劉芮華

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

附錄:

註:名字有*的是香港學者。

Page 42: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 �0 ~

序號 專業名稱 序號 專業名稱

1 職稱外語 27 勘

註冊電氣

工程師

發輸變電

2 假肢製作師、矯形器製作師(紙筆作答) 供配電

3 註冊諮詢工程師(投資) 註冊

公用設備

工程師

暖通空週

4 投資建設項目管理師 給水排水

5 註冊建築師 動力

6 公安(刑偵、技偵) 註冊化工工程師

7註冊

建築師

一級 註冊環保工程師

二級 註冊結構

工程師

一級

8 會計(初、中級) 二級

9 計算機技術與軟件 28 外銷員、國際商務師

10 衛生(紙筆作答和人機對話) 29 一級建造師

11 監理工程師 30 房地產經紀人

12 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 31 房地產估價師

13 二、三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 32 執業藥師

14 管理諮詢師 33 拍賣師(實際操作)

15 棉花質量檢驗師 34 假肢製作師、矯形器製作師(實際操作)

16 助理廣告師、社會工作師 35 審計(初、中、高級)

17 土地登記代理人 36 統計(初、中級)

18 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 37 出版(初、中級)

19 質量(初、中級) 38 造價工程師

20 註冊稅務師 39 企業法律顧問

21 價格鑒證師 40 註冊城市規劃師

22 註冊資產評估師 41 礦業權評估師

23 註冊設備監理師 42 招標師

24 註冊安全工程師 43 註冊驗船師(船舶和海上設施類)

25 註冊核安全工程師 44 經濟(初、中級)

26 物業管理師 45 計算機技術與軟件

27 勘

岩土 46 二、三級翻譯專業格(水平)

港口與航道 47 拍賣師(實際操作)

水利水電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規劃 48 全國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

水工結構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

水利水電工程移民

水利水電工程水土保持

2011年度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一覽表

附錄:

Page 43: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名單(以當選年份排列)

姓 名 單  位 研 究 方 向 當選年份中 國 科 學 院 香 港 院 士

支志明 香港大學化學系許惠嫻講座教授 無機化學 1995孔祥復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何鴻燊防治傳染病研究中心

病毒學講座教授分子生物 1999

鄭耀宗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顧問、前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大學校長 微電子 1999張佑啟 前香港大學副校長、土木及結構工程系榮譽教授 土木工程、計算力學 1999蘇國輝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神經解剖學 1999黃乃正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化學系講座教授 有機化學 1999任詠華 香港大學化學系黃幹亨黃幹利基金教授(化學與能源) 無機化學 2001梁智仁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脊柱外科 2001麥松威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偉倫研究講座教授 結構化學 2001陳新滋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有機化學 2001葉玉如 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神經生物學 2001唐叔賢 前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 物理及材料 2001葉嘉安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講座教授 地理信息科學 2003劉允怡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院長、外科講座教授 肝膽胰外科 2003

前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系主任 流體力學 2003吳 奇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高分子科學 2003吳雲東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理論有機化學 2005李述湯 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超金剛石及

先進薄膜研究中心主任材料科學 2005

唐本忠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高分子合成 2009張明傑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 結構生物學 2011張統一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力學 2011鄭 平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機械工程學系榮休教授 工程熱物理 2011

中 國 科 學 院 香 港 外 籍 院 士楊振寧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得者物理學 1994

丘成桐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數學 1994前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物理學 1994

朱經武 前香港科技大學校長 物理學 1996高 錕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光纖通訊 1996姚期智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計算機科學 2004徐立之 香港大學校長 基因學 2009

菲立普•希阿雷  香港城市大學學數學系講教授 應用數學與計算力學 2009中 國 工 程 院 香 港 院 士

陳清泉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電機電子 1997李焯芬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院長、岩土工程學講座教授 能源與礦業工程 2003辛世文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生物學研究講座教授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 2003范上達 香港大學外科系講座教授 肝膽胰外科 2005徐揚生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講座教授 電子工程學 2007袁國勇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霍英東講座教授 微生物學 2007沈祖堯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腸胃研究 2011

中 國 工 程 院 香 港 外 籍 院 士何大一 香港大學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榮譽所長 臨床病毒學 2003

郭 位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微電子產品及系統 2007

章梓雄

張立綱

附錄:

Page 44: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11年年報

Beijing-Hong Kong Academic Exchange Centre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Address: Unit 1404-05, SUP Tower, 83 King's Road,North Point, Hong Kong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404-05室

Tel 電話:2893 6355, 2892 1267Fax 傳真:2834 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