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81
大 大 大 大 大大大大

Upload: leverett-reynaud

Post on 30-Dec-2015

26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一 单元 【 主 题 词 】 人的发展 【 青春话题 】 敢问路在何方?. 论语十则 孔子 (前 551 -- 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论语 》 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 2500 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古人说:“半部 《 论语 》 治天下。”如今的天下万邦,要和谐要 发展, 《 论语 》 中的名言仍有效验。即便是治理人的一身一心也能找到答案。. 阅读与鉴赏.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大 学 语 文

张建主编

Page 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一单元 【主 题 词】人的发展【青春话题】敢问路在何方?

论语十则•孔子(前 551-- 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 2500 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的天下万邦,要和谐要发展,《论语》中的名言仍有效验。即便是治理人的一身一心也能找到答案。

阅读与鉴赏

本文是从《论语》中摘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共十则。它以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君子要有远大的理想,要以“仁”为重任。做一个真正的君子首先必定是好学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修养,结交益友。

学 记 (节选)《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Page 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阅读与鉴赏

《学记》之所以会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为人们所认同,经受历史考验,就因为它沿着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主义思潮,较早看到了“人”——不是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人的社会性与个性。“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它不应局限于社会上层,而应兼顾乃至向社会中下层倾斜。“玉不琢,不成器。”把人的资质比喻为未经琢磨的玉,颇具性善说的味道,符合孟子的观点。“道”在学记中的含义主要可以概括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社会规范。教育的作用是“建国君民”,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圣人”模式的人物。

论 教 育阿尔贝特 · 爱因斯坦( 1879-1955 ),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狭义相对论( 1905 年)和广义相对论( 1915 年)的创立者。 1921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阅读与鉴赏

古往今来,人类的教育实践始终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这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等基本问题展开。未来的学校教育将更加注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课文三部分文字,选自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论教育》、《教师和学生》三文。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的世界观》)他认为真正可贵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他在政治上崇尚民主,在人格上追求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自由。

Page 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谈读书弗兰西斯 · 培根( 1561-1626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家。马克思、恩格斯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作品有《道德与政治论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和《随笔》等。培根十分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读书为学意味着什么?文字背后有着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了广袤的场域。让我们来阅读大学者的精品。 

阅读与鉴赏

本文论述了学问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学问的用途有三:消遣、增添情趣、增长才干。治学的目的是“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有些只须浅尝 , 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品味,以取得最高效益。读书应与会谈、写作、笔记、弥补自身“精神上的缺陷”结合起来,以“学问变化气质”。

书卷长留伴一生莫洛亚 ( 1885-1967 ),法国最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家、出色的历史学家。主要作品有《雪莱传》、《迪斯雷利传》、《拜伦传》、《屠格列夫传》、《服尔德传》、《夏朵布里昂传》、《乔治 ·桑传》、《雨果传》、《三仲马》、《巴尔扎克传》等。莫洛亚还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著有《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等。他的大量作品属于法兰西优秀文化之列,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莫洛亚一生与书卷相伴,一生笔耕不辍,精进艺事,认为“艺术乃是一种努力,于真实世界之外,创造一个更合乎人性的天地”。

Page 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阅读与鉴赏

读书是为了承传文明,启迪智慧,使人更有教养。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意义还在于涵泳性情,修持道德;读书的意义更在于使人明晰地认清现象与本质,从而认识自己,塑造自己。

百年思索龙应台( 1952— ),祖籍湖南衡山,生于台湾高雄。 1982 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风靡台湾,是 80 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本文是 1999 年 5月作者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整理稿(有删节)。在演讲中,作者形象地阐释了“政治人”要有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并从文学、哲学、和历史三个方面对此作了别开生面的发挥。那么,专注于技术与职业的大学生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素养呢?

历史证明,人类可以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更有力,但并不一定因为这些进步而更幸福。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使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每个人却不能不考虑善恶。今天,不仅需要科学家有善恶标准,也要求每个人有尊重他人的修养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接受人文教育,十分重要。让我们静下心,打开文学、哲学、历史,去寻求生命的答案,安顿飘泊的灵魂。阅读本文会给你有益的启迪。

阅读与鉴赏

Page 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教育的四个支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本文选自《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此书是 1996 年由雅克 · 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很多人都知道一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其中的财富,不只是唾手可得的金钱,当然还有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等待我们一起去挖掘。

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着眼于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未来 21世纪的发展目标,既从各国实际出发,又注意可行性,向高层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改革和行动依据的建议,堪称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报告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学习能力进行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它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说这种理论的提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正确选择。

阅读与鉴赏

单元互动平台一.博客言论1 、章子怡能代表中国文化吗? 2 、儒家文化是不是害了中国人? 二、青春话题主题:有意义地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三、社会视野 主题:感悟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与职业道德

Page 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二单元 人生的境界

【主 题 词】人的追求 【青春话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大 学(节选)《大学》在儒家经典“四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传承和发展了儒家文化,其

中心内容是阐明儒家学派做学问的宗旨和途径。 曾子(前 505 年—前 435 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七十二

贤之一,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阅读与鉴赏

《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四书”的思想内容,大致有天命论、人性论、认识论、道德论、政治论、教育论、道统论等七个方面,概括地反映了从孔子经过曾子、子思子到孟子儒家学派思想发展的历程。

“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做人的道理。“大学”相对“小学”而言,非如小学,仅识字断句寻章而已;乃学者之大也,讲治国安邦的大人之学。

Page 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渔 父屈原(前 340- 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1953 年 ,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其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成为《楚辞》的主要部分 , 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精神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

宝贵文化财富,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之尘埃”的高洁品行更令世人景仰!

《渔父》写于楚国正处危机之中,屈原政治上遭迫害、自身被流放,个人事业处在挫折困厄境地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极度矛盾——是执著地追求理想还是随波逐流。诗歌采用“屈原”与“渔父”的“问答”形式,说出诗人心中的两种声音:其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我可以随环境作出自己的选择,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濯了——随波逐流;其二,“安能以皓皓之白 ,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保持高尚纯洁的本性而与世俗抗争、独行其是——廉贞不渝。其实诗人心里早有结论,只不过借虚构的“渔父”,把世人趋炎附势的内心世界和自己洁身自好、羞于同流合污的光明磊落的志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自己追求理想至死不移的决心。

《渔父》这种主客问答、韵散兼行的体例,既为诗人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赋体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文学样式。

阅读与鉴赏

Page 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 ·吴声歌曲》。相传曲调创于南朝陈后主,

是当时宫中最为艳丽的曲调。 张若虚( 660- 720 ),扬州人,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在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

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五种美好景物,体现着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也引发人们对

宇宙人生困惑的思考与探索。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可以填满快乐,也可以写下孤独,却不能在它的扉页上停下追求的步伐。

阅读与鉴赏

张若虚的作品以“文词俊秀”著名。一生仅在《全唐诗》中录存两首诗,却因这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为主要对象,将月下之春江、江畔之花林、江上之游子、月下之思妇完美地和谐统一,既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丽景象,又抒写出真挚感人的离愁别绪,并进而生发出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把那种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和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探索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Page 1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摸鱼儿 · 雁丘词 《摸鱼儿》,一名《摸鱼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本意为捕鱼,出自于

民歌。 元好问( 1190- 1257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沂县)人,是金代最有

成就的诗人。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号称金末元初中原地区的“诗史”;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以诗论诗的杰作。此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 1205 年),当时元好问 16岁。

生死相许的爱情是每个人热切期盼和真心追求的,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爱情的体验各不相同。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 ·雁丘词》以沉痛之笔描述爱情之悱恻,盛赞世间的至情至爱。

阅读与鉴赏

《摸鱼儿 ·雁丘》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交待写作缘起: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这首词通过孤雁殉情的真实场景展现出情爱让人生死相许动人心魄的力量。全篇以设问、用典将描写、抒情、议论整合为一体,充斥着一种哀伤与悲壮的气氛。一个 16岁少年才子的有感而发如此的深刻,足见作者对于世事人情的感悟。文章从雁写起,落脚点却在人,表达的是人对于真挚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最后的荒烟与黄土分明预示着一种深切的失落与伤感。 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Page 1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 名人少年多立志”,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青少年时确立的。《沁园春 .长沙》就是青年毛泽东视官爵如粪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沁园春 . 长沙一九二五年

毛泽东( 1893-1976 ),子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阅读与鉴赏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确立后,由谁来领导的问题,党内存在分歧。 1925 年工农运动日益高涨,革命领导权的归属更是迫在眉睫。这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长沙》。全词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命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上阕的“谁主沉浮”的提问,下阕用“往昔峥嵘岁月稠”“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加以了含蓄的回答:这些革命经历不凡、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而又正值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当之无愧。

Page 1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冯友兰( 1895-1990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191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 年赴美留学, 1924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其著作已编为《三松堂全集》。

阅读与鉴赏

人的一生,每做一件事都有一个意义。“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 , 人生的境界也就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乃最高境界。

上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境界说是融合了中西方哲学而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人生哲学理论。他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 ,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顺才顺习。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顺才而行,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而行,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行事。此境界的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人自然性的人格。而人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一己之利的,其目的在于“取”。与此对立的是道德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人社会性的人格,其目的在于“与”,道德境界的人正其义,不谋利,称为“贤人”。

Page 1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论 快 乐钱钟书 (1910—1998) ,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英、美,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著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思得深,通达世情,热爱人生;睿智使他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珍入怀,神而化之,不蹈故常。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章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真知灼见,俯拾皆是;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引人咀嚼回味。《论快乐》堪为范例。

《论快乐》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的议论性散文,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快乐是飘瞥难留的;快乐是人生里的希望,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发现快乐由精神来决定,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作者在论述有关“快乐”的每一个观点时,都广泛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这充分展现了钱钟书散文的语言特点:生动风趣、练达警策、言简意丰。

阅读与鉴赏

Page 1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当代诗歌二首 如果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给了我们自信的精神力量,那么

“我能顽强地活着 / 活到现在 /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则为我们树立了执著追求的人生典范。 汪国真( 1956— ),祖籍福建省厦门市,曾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97 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代表作有《热爱生命》《山高路远》等,出版诗集《年轻的潮》《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本文选自《汪国真作品集》(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月第 1版)。

相信未来 食指( 1948— ),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

生。 2001 年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性作品有《相信未来 》《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等。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 ·食指卷》、《食指的诗》。

《相信未来 》选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本诗写于文革期间,那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食指以他的创作填补了这一历史的空白。

阅读与鉴赏

《热爱生命》每节首句都用“不去想”开启思维、激发情感,然后通过“选择远方”“钟情玫瑰”“目标地平线”等意象寄寓自己对待成功、爱情、理想和未来的坚毅自信之意,最后水到渠成地以四个不容选择的肯定回答表明自己的坚定与真诚,同时也揭示出热爱生命的哲理: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

Page 1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相信未来》全诗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感悟:在逆境中应该好好地生活,自我鼓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构思精妙,怎样“相信未来”——为什么要“相信未来”——呼唤人们

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生活,环环相扣。虽然食指的“相信未来”,是残忍、痛苦甚至伤痕累累的相信,但他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却更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这是诗人可贵的品质,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给 云 雀

人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快乐,唯有乐观向上才能得以实现。《给云雀》这首对欢愉生活、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赞歌,如支柱、似栋梁,给追求者以力量,激励人们朝着理想前行。本诗选自查良铮翻译的《雪莱抒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雪莱( 1792-1822 年),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政治抒情诗《西风颂、自由颂》、《给云雀》以及论文《诗辩》等。

阅读与鉴赏

本诗写于雪莱创作高峰期的 1820 年,是诗人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雪莱热爱自然,善于把自然景物拟人化或精灵化,把宇宙间的一切都看作是互通相关的。《给云雀》中,自然(云雀)和诗人就紧紧融合在一起,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灵魂的呼吸,精神的光彩。诗歌以自由欢歌、向上飞翔的云雀形象来传达诗人心里理想社会中的人的形象,也就是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

Page 1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诗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衬、象征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赞美云雀及其歌声,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由快乐的深切渴望;诗人尽情分享云雀的欢歌,实际上是期待自己的歌声也象云雀一样愈飞愈高,愈唱愈亮,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给世界传播革命的理想,表达的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憧憬。诗歌每节五行,四短一长,短促、轻快、流畅、激昂,实质上是模拟云雀在高空翱翔的节奏,节节相扣,层层推进,展现的是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荣获 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评委评价说:“勇气是

海明威的中心主题。”海明威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

海明威 ( l899~ 1961) ,美国著名小说家, 1954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永别了 , 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阅读与鉴赏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作者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捕鱼的全过程,从而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蚕食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圣地亚哥也因此说自己被彻底打败了,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

Page 1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本文先节选了小说开头将故事发生的人物(老人、小孩)、地点(墨西哥湾流)、时间( 84 天以来)、事件等所作的交代和对老人贫寒生活的描述,使事因有了主线和基调。而后重点节选了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记叙老人独自一人与长他渔船两英尺的马林鱼周旋三天最终将其捕获的过程:第一天老人与达马林鱼的初次交锋,第一夜进入相持阶段;第二天老人与大马林鱼首次照面, 第二晚继续抗争;第三天老人终于捕获大马林鱼。在这场勇气与智慧的较量中,年老的渔夫圣地亚哥用智慧而不是仅靠体力,用机智和经验而不是单靠心存的傲慢来支撑自己,最后取得胜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真正的硬汉子形象。诚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部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是一曲打不败的失败者的赞歌。

本篇小说显示了精妙的叙事艺术,几次搏斗的场景描写得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尤其是心理描写,占的篇幅最多,对展现老人的性格、品质起了重要作用。

单元互动平台

一 博客言论 主题:我的追求 二、青春话题 主题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主题二:生命感言 三、社会视野:学生分组调查或采访身边的成功人士,了解他们如

何确立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的。

Page 1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三单元 探寻的足迹【主 题 词】 人的价值【知识目标】 (保尔 .柯察金名言)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惠特曼曾说:“当我活着的时候,我要作生命的主宰,而不作它的奴隶。”超越时空,我们从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充满激情的诗篇中,又触摸到了生命的脉搏,打开它,生命个性的气息便迎面扑来。

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阅读与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游宣城时所作。开始四句郁闷之情喷薄而出,五、六两句转到饯别,七、八、九、十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眺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十一、十二两句由于理想不能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

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Page 1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渴望苦难马丽华( 1953—  ),作家,山东济南人, 1976 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同年进藏,曾任《西藏文学》编辑。 2003 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有散文集《藏北游历》《灵魂像风》等。

阅读与鉴赏

有人惧怕苦难,有人渴求苦难。苦难是人生的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生黯然失色,也可以让人生熠熠闪光。不同的结局,往往是因为对人生的态度不同。《渴望苦难》给我们提供了特别的视角。

作者马丽华以深情又豪放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西藏,领略充满苦难的藏北高地,感悟苦难的价值。马丽华原是一个山东女子,她说,年轻时单纯,热情,有劲儿,无牵无挂,无尊无卑,盲目而蒙昧,由于傻气而可爱。她和同学走向西藏高大陆,缓缓行驶在青藏线上,一路洒下激情的歌;理想主义火焰在胸中燃烧,不断地添加以浪漫主义的柴薪,完全是个豪歌豪饮者的形象了。 本文视野开阔,语言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引人遐思。的确,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那生命的光彩将会黯然失色。因为,苦难使人清醒,苦难使人丰富,苦难给人厚度,苦难还给人以使命感。只有战胜了苦难,人生才会熠熠闪光,幸福才会降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摒弃安逸的生活,追求自由,只有战胜苦难,才能获得人生的精彩与幸福。

Page 2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伤逝鲁迅( 1881- 1936 ), 1881 年 9月 25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 ,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7岁启蒙, 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生命的乐章中,如果少了爱情的音符,生命就失去了它的和谐与美妙。有人说“爱情就是天堂”,也有人说“爱情是一个暴君”,现代文豪鲁迅又从哪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爱情?走进《伤逝》,接触爱情的另一种解读。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有追忆中的内

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我们可以从社会历史角度和女性主义角度探索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

阅读与鉴赏

Page 2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月牙儿 巴尔扎克在其小说《夏倍上校》中说:“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

乐组成的。”也许,我们不可能品尝尽生命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却可以从他人的故事中有所彻悟。一个凄楚哀怨的“月牙儿”,用从容平淡的讲述,带我们走进另一段生命体验。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 年 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 17卷第 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 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作品控诉了那个扭曲人的灵魂,剥夺人的尊严,戕害人的生命价值的旧社会。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是女主人公孤苦的见证人,成了

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人与“月牙儿”相连、相伴,月牙儿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阅读与鉴赏

Page 2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厚土 · 合坟

李锐,男, 1950 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当过农民、工人, 1977  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他是新时期崛起的“晋军”中的重要成员,他的一部分作品以其对偏远山区闭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中国农民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以及言简意丰的叙述形式而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合坟》即为“厚土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厚土》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其他作品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长篇小说《万里无云》《银城故事》,还有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等。

婚丧习俗包含着一个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合坟》就攫取了这样一个既是“婚”又是“丧”的生活断面,揭示事件本身那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内容。作家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意识到这个生活事件的丰富内蕴,所以,当“往日的岁月被活生生地挖出来的时候”,竟是那样震撼人心。 《合坟》揭示了生活的悲剧性。在“合坟”的过程中,老支书声声斥责别人的“封建”、“迷信”,而他在善良愿望下进行的这一切,同样是封建迷信,这就使事件带有深深的悲剧色彩。老迷信与新迷信的合流,曾经形成这片古老土地上“文化大革命”的浊浪。 《合坟》的丰厚意蕴和简约叙述,显示了一种凝重的风格。

阅读与鉴赏

Page 2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爱的奉献

欧 · 亨利 (O. Henry , 1862 年 9月 11 日 -1910 年 6月 5 日 )  是威廉 ·西德尼 ·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 的笔名。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 ·亨利生于纽约,父亲是个医师,三岁丧母,由祖母和姑母抚养长大。他很喜欢读书,但是 15岁时被迫离开了学校,到德克萨斯州谋生,当过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出纳等。 欧 ·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其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1919 年设立的“欧 ·亨利奖”,一年颁发一次,表彰优秀的短篇故事。每年五月在奥斯汀的欧亨利博物馆还会举办世界双关语锦标赛。  

阅读与鉴赏

《爱的牺牲》是典型的欧 ·亨利式的小说,讲述了一对追逐艺术的年青艺术家夫妇,离乡背井到纽约去深造,却因家境贫困难以伸展抱复。于是妻子为了生计宁愿牺牲自己,中断学琴去教音乐,“我一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而且仍然和音乐在一起。 丈夫不甘让妻子一人承担生活的重负,也停止学画,改为“到中央公园去速写”,一边“ 画”,一边把画的成品出售。两人虽然都中断了学业,却都没有离开艺术,既为谋生,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生活似乎还美满。然而,一起偶然的事故使事情的真相暴露出来。严酷的生活使他们都放弃了艺术,但他们相互的爱却感人至深。欧 ·亨利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和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爱”的伟大力量。

Page 2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我为什么活着

面对喧嚣的世界,面对外欲的诱惑,许多人迷惘了,徘徊着,丢掉了前行的方向,“我为什么活着”牵动着我们的灵魂,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去重新拾起人生的精神家园。 伯特兰 · 亚瑟 · 威廉 · 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eeiam Russel , 1872--1970 ), 1950年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 1872 年,罗素出生在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一个贵族世家。幼年时父母双亡,是祖母将他抚育成人。 1890 年他考人剑桥大学攻读数学,三年后转攻哲学。 1908 年成为剑桥大学讲师。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作为他生活的时代的思想界的泰斗,一直是当时全世界注意与争论的中心人物。 他的著作,几乎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 1912 )、《社会重建原理》( 1916 )、《神秘主义与逻辑》( 1918 )、《心的分析》( 1921 )、《婚姻与道德》( 1929 )、《教育与社会秩序》( 1932 )、《权力论》( 1938 )、《西方哲学史》( 1946 )等 。  1959 年,罗素发表了《西方智慧》后,开始了《罗素自传》的创作,并在 1967 年 95岁高龄之际完成了自传的写作。

阅读与鉴赏

“ 我为什么而活”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永恒追问。无数前辈用他们的言行为我们树起一座座人生的坐标。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一个哲理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读罢此文,你的心中一定生发了远大又坚定的人生目标,努力吧,朋友!

Page 2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流浪的二胡总有一种牵挂无法忘记,总有一种生活魂牵梦萦,总有一种语言沁人心脾……那是

植根于你我血脉之中的中国魂。流浪的人儿,会在漂泊后找到自己心灵的休憩所。

陈荣力,男,1963年出生。做过营业员,当过工人,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机关文秘工作,曾任《上虞日报》社总编,现为上虞市文联主席,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诗刊》、《散文》、《散文百家》、《散文天地》、《名人传记》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著有小说集《夜色如水》,诗集《麦子》。

机械主义者可能会这样解读二胡,一种演奏音乐的工具,由木筒或竹筒和马尾组成。写到这里我有了一种理屈词穷的感受,要不就画一幅二胡示意图吧,用箭头标出各个组成部分,写到这里我又有一种简单寒碜的感觉。审美主义者看到了二胡背后的音乐背景、地理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进而形成的心灵背景。这时候的二胡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演奏工具,也是一个人,一块土地、一个民族的感情缩影。

阅读与鉴赏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二、青春话题: 1 、主题:尊严与金钱 2 、主题:感悟生命三、社会视野:

Page 2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四单元 心灵的感动【主 题 词】人的情感

【青春话题】爱是一生的课程

反复咏叹对美好的事物追求的执着和可望不可及、可思不可得的惆怅。清冷的环境与孤独、执着又带忧伤的情感相互映衬,意境之美,堪称极至,自古以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共鸣 , 也正是这种含蓄、朦胧的意境之使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即公元前 11世纪到前 6世纪)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间以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艺术手法多用赋、比、兴,语言朴实优美,韵律和谐悦耳,不少篇章至今仍脍炙人口。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秦风,秦国(今陕西一带)的民歌。

阅读与鉴赏

《蒹葭》是一首著名的恋歌。秋水天长,蒹葭露白,诗人清早到河边,寻找眷恋思念的意中人,在水的一方仿佛发现“伊人”的身影。诗人反复寻觅,那人却在可望不可即的水中小岛上。似近而远,似实而虚。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难于如愿的惆怅。

在形式上,此诗典型地反映了《诗经》四言为主、分章复沓、隔句用韵的特点。诗分三章,每章仅改动数字,一唱三叹,与诗歌那种低回惆怅的情感相得益彰,体现了风格蕴藏、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的艺术特点。

Page 2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真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

把哀思与自叹融合,情真意切,哀婉欲绝,读之催人泪下。《江城子》:词调名,一名《江神子》。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者的妻子王弗, 1065

年病故于京师。葬于京城之西。次年迁葬于苏轼故乡四川眉山东北的祖坟。。阅读与鉴赏

苏轼虽以豪放词著称,但他的婉约之作也写得真挚动人。这是一首悼亡词,为纪念亡妻王弗而作,堪称苏轼婉约词中的代表作品。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正在山东密州做官,这一年也是爱妻王氏谢世的第十年。正月二十日夜,词人梦见亡妻,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梦前对妻子的思念。死别已久,相距又远,但这都不能改变对亡妻生死不渝的深情。“纵使相逢应不识”三句,不但见出盼望相逢心情之切,而且夹写了十年来由于仕途坎坷而郁积于心的苦闷。

这首词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尘满面,鬓如霜”两句,疏笔勾勒容貌,可见其十年来的经历和情怀;“小轩窗,正梳妆”两句,选取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却是当年夫妻恩爱的温馨情调的艺术再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又是夫妻重逢情感流露的特写;“明月夜,短松冈”两句,化景物为情思,是最有艺术表现力的结篇之笔,读来余味无穷。

Page 2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钗 头 凤

《钗头凤》,词牌名,原名《撷芳词》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生平所作诗将近万首,收入《剑南诗稿》,另有《渭南文集》。

阅读与鉴赏

陆游与唐婉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但因陆母不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后二人各自婚娶。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万分,惆怅不已,随即在园壁上题下此词,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词的上阕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东风恶”三

字一语双关,含蕴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词人通过比喻含蓄地控诉了造成其爱情悲剧的恶势力。结尾一连三个“错”字,奔涌而出,感情极为沉痛。

词的下阕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悲哀、巨恸。词人形象地刻画了唐氏容颜形貌的变化,更反映了她内心的深悲。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见她伤心之甚。词人由此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情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穿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事已至此,再也不可补救,只能罢了。全词也在这极其沉痛的喟叹中结束了。

Page 2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黛玉葬花吟

曹雪芹所创造的林黛玉有闭月羞花之貌,她的伶俐娇俏、柔弱多情更让人心生怜惜,他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的姿容; 她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小性多疑,冷漠,倨傲),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黛玉的《葬花吟》写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曹雪芹(约 1715- 约 1763 ),名霈,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今属辽宁)。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一生经历了家族盛极而衰的急剧转折。他早年曾度过一段繁华生活,晚年居住在北京西郊,生活相当艰难。最后贫病而逝,年纪不到 50岁。他在凄凉困苦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今传的《红楼梦》 120回本,前 80回曹雪芹作,后 40回一般认为是高鄂所续。

阅读与鉴赏

《葬花吟》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想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Page 3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当你老了 选自袁可嘉先生译作【叶芝, W. B. 】( William Butler Yeats1865~ 1939 ) 1923 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都柏林画师家庭,政治上属贵族主义者。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 90 年代后,因支持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诗风逐渐走向坚实明朗和接近现实。代表作有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 1902 )、《 1916 年的复活节》( 1921 )等。 20世纪20 年代中期后,因接近人民生活和热心玄学派诗歌研究,作品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为一体,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表现善恶、生死、美丑、灵肉的矛盾统一,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突出诗作有《钟楼》( 1928 )、《盘旋的楼梯》( 1929 )及《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等。

阅读与鉴赏

诗人把心中的感伤、深刻的爱意化成缱绻的诗魂 , 以柔美含蓄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凄美的艺术世界 , 实现了对残缺人生的超越。毛特 ·岗在叶芝的心中,并不仅仅是一个他所爱的女人,而是美的化身。叶芝的精神,始终都维系在一种最高的精神之恋之中,爱的高贵、爱的美、爱的永恒、爱的崇高、爱的伟大,这一切都已尽在叶芝美丽、含蓄而隽永的诗篇之中,全诗饱含形式张力和主题张力。

叶芝的语言有叙事性,有舒缓而简练的节奏,有贯穿于始终的美的气象,有最杰出的智慧和象征,有一颗洞彻事物深处的灵魂,叶芝诗歌的美恰如其分地呈现于具体和抽象的过渡地带。无论是在叶芝之前或在叶芝之后,能用这样温润而又内敛,抽象而又质感,具体而又至美的语言写作的诗人差不多是绝无仅见。

Page 3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回 答《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 ·诗歌卷》的编选者说:“北岛, 20世纪中国诗史上一个

诗歌新时代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岛的诗是新的启蒙运动的先声,他大胆的怀疑与坚定的挑战,具有思想家的风姿”,其诗“几乎可以认作一代人的思想宣言”。 北岛( 1949--  ),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曾当过建筑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 80 年代末移居国外。八十年代和舒婷、顾城等被称为朦胧诗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阅读与鉴赏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否定倾向进入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诗人已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合、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中地表现了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和沉思。

《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语言斩钉截铁,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Page 3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受 戒《受戒》发表于 1980 年的《北京文学》第 10 期,随后获《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

奖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构建故事的手法,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关于这篇小说,汪曾祺曾说过:“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人的感情来写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汪曾祺( 192O~ 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 1940 年开始发表小说。 1981 年《受戒》一炮打响,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阅读与鉴赏

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是汪曾祺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这篇小说以干净自然的语言,散文化、诗化的笔调,不紧不慢的叙事及抒情

节奏,使得小说从整体上透出和谐的诗意美。“把故事写得那么出神入化,空灵清秀,正是当代文学中的绝活。他以散文

的笔法来写小说,以小说的画图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其性情之温和,格调之高洁,在当代文坛都算是难得的。在这些作品中,尘世的不幸与懊恼统统被淡化了。作品只剩下了绵长的、脉脉的情恋。

Page 3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学会感恩 肖复兴,北京人。 1947 年生。 1966 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 1968 年到北大荒插

队; 1982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 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 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什么是感恩?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我们感什么恩?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感恩的定义是“对于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爱

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有一段话,它很好地阐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感恩。他说:“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几乎我们的一切都是别人给的:我们要感谢父母给我们以鲜活的生命,感谢父母以其辛勤的劳动换来我们的衣、食、住、行,感谢恩师的谆谆教诲所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感谢在成功路上,别人所充当的每一块垫脚石……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义、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和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

阅读与鉴赏

Page 3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世间最美的坟墓 —— 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42 年 2月 22 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平凡蕴藏伟大,朴素蕴藏高尚。托尔斯泰墓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 ----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阅读与鉴赏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二、青春话题:主题:爱是什么?三、社会视野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你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Page 3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五单元: 生活的写意

【主 题 词】人与自我【青春话题】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笔财富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初所作。原作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陶渊明( 365——427 ),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伟大诗人。曾出任祭酒、参军、彭泽令等官职。四十一岁退隐田园,写下许多表现农村风光、生活和劳动的诗篇,风格清新自然,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金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评论陶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可谓一语中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隐退后第二年所作。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阅读与鉴赏

Page 3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满井游记 如果你生活在北方,读了本文你会觉得宛如亲历,异常亲切;如果你生活在南

方,读了本文你会感觉别有洞天 ,耳目一新。让我们跟随袁中郎到满井领略那生机盎然的北国春光。

袁宏道( 1568—1610 ),字中郎,号石公,明朝公安(现在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 1592 )进士。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稽勋郎中等官。曾游历吴越,登匡庐、嵩、华诸名山,写过一些游记。明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受,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琅环文集跋寓山注其二》)在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里边,袁宏道的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钱谦益《列朝诗集小说》评:“中郎之论处,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虞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模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着有《袁中郎全集》。

阅读与鉴赏

本文章选自《袁中郎全集》(据清道光刻本)。满井是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风光,既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之情。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

Page 3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西湖七月半 张岱( 1597——1697 ),字宗子,又字石公,别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出身于仕宦家庭。少为富贵子弟,爱繁华,好山水,通晓音乐、戏剧等。明亡以后,入山著书,拒绝事清。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作家,散文造诣很高,题材广泛,文字清新峭拔,所写虽大多是个人经历的琐事,可是时时流露故国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着有《陶庵梦忆》、《两湖梦寻》、《琅擐文集》、《石匮书》等。

阅读与鉴赏

该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七(据《粤雅堂丛书》本)。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旧称中元节。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法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魂。“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即解救亡魂的倒悬之苦。道教把这一天也称中元节,诵经施食。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很多。张岱的这篇小品,即缘此而作。

本文记述了晚明时杭州人在七月半至西湖泛舟赏月的盛况,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风民俗。作者将游乐者分群别类,并对其看月情态一一作了简洁的描摹刻划,通过真假看月者的对照比较,嘲讽达官豪富“楼船箫鼓”、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嚣呼嘈杂”、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陶醉湖光月色、清高脱俗的情致。褒贬不尽妥当,但立意颇为别致。

Page 3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散 步莫怀戚

全家一起散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日常场景太熟悉不过了吧?作者却有了沉甸甸的感悟。你呢?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 (1)“ 我”劝母亲散步; (2) 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 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 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阅读与鉴赏

青 春 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只要心

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 1951 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诗魂》《日晷之影》等作品多次在海内外获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中国大陆、香港和新加坡的语文课本。

Page 3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阅读与鉴赏

作品开篇明义,用一个反问句表达对青春的由衷赞美,接下来连用一组形象的比喻,以气韵生动的排比句式热情讴歌了青春的一切美好品质:阳光灿烂、激情澎湃、梦想飞翔、春意盎然、韵味深长、生机勃勃、色彩辉煌……这一切都让人自然而然地把青春和年轻联系在一起。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自问道:“青春,难道只属于这个阶段?”青春难道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显然,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结论,“青春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她更是一种精神。”正是他对一个 90岁的老人,著名作家冰心最直观的感受使作者对青春有了更为深刻而本质的理解:“只要心灵不老,只要思想年轻,青春就不会离你远去。”

是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固然能奏响绚丽的青春乐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同样让人聆听到永远年轻的青春旋律吗?

我是刘翔(节选) ——决战雅典

刘 翔 刘翔,中国跨栏运动员,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男子 110米栏决赛中获得金牌,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这个成绩不仅打破了 12秒 96 的奥运会纪录,还平了英国选手科林 · 约翰逊 1993 年 8月 20 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 12秒 91 的世界纪录。

Page 4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任何一个看过 2004 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个中国男孩以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像一只大鸟飞越终点的经典画面,不会忘记他身披五星红旗绕场示意带给我们的兴奋和喜悦的泪水,更不会忘记他夺冠之后面对世界各大媒体的激动感言——“谁说黄种人不可以拿到奥运会前八名,我今天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豪迈的激情,自信的姿态,在这个当时年仅 21岁的年轻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辉煌战绩的背后,在雅典决战期间,刘翔经历着怎样的身心挑战,却并不是每个知道刘翔的人所了解的。

刘翔的这篇自传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在文章中,作者以时间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从出征之前到夺冠之后十余天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出征前的刻苦训练、激励斗志;登机前的迫不及待、忐忑不安;到达雅典后从紧张到宁静;预赛的莫名激动和轻松取胜;次赛的惋惜遗憾和心理调节;半决赛的再次取胜;决赛的创造历史;夺冠后的激动、感激和难以自信,还有师傅、父母和其他人贯穿始终的关怀和鼓励……这一切,都在文中一一展现。

阅读与鉴赏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 二、青春话题 1 .主题:路在何方 2 .主题:我的爱情观三、社会视野

Page 4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六单元 忧乐的情怀【主 题 词】人的责任【青春话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雪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1910-1996) ,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阅读与鉴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诗中展开了一幅苍茫旷远,悲凉凄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走在林间的农夫 “刻满痛苦的皱纹的脸”,看那南方的乌篷船里被暴戾的敌人夺去丈夫和家庭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忡忡的忧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们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诗人通过这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逼真地体现了上述的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抗战初期一曲民族的悲歌,写尽了我们中华民族胸中的块垒,步履的艰辛!的确,“中国的路 / 是如此的崎岖 / 是如此的泥泞呀”!

Page 4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本文选自《女神》,创作于1920 年 1 、 2月间。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他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阅读与鉴赏

《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新诗。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爱恋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真切愿望。

诗的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第三节,写“我”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第四节,诗人尽情的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但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全诗首尾圆合 ,诗人爱国 主 义 情感的抒发达到 高 潮 。

Page 4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永远的白玫瑰 ——德国反法西斯青年舒和兄妹的故事

虎头( 1958- ),原名冯晓虎,男,当代作者,出版过《沉浮莱茵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副教授。本文选自《 2004 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程德培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2003 年德国人民在选举十名“德意志俊杰”时,有两个慕尼黑大学的学生以五百万张选票,与一手领导了德国战后重建的总理阿登纳,一手创建了在全球拥有七亿信徒的新教领袖马丁 · 路德,一手奠定了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的哲学伟人马克思并肩,超越了音乐家巴赫和文豪歌德——他们就是舒和兄妹

阅读与鉴赏

本文是一篇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散文。文章通过汉斯和索菲兄妹俩为了人类的自由、民主、和平,坚定着信念,同纳粹进行坚决斗争,视死如归的撼人故事,盛赞了那种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为追求自由、民主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品格,尤其赞美了以舒和兄妹为代表的普通民众不畏威权反抗一切压迫的以卵击石、响遏行云的贫民勇气。

感情真挚、饱满、激越、凝重,有极强的感染性;有丰厚的人文内涵,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能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和猛烈震撼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另外作者把中外古今交汇融合进行类比,不仅使文章结构如行云流水灵动而有致,而且使文章思想内容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Page 4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个孤独、悲怆的英雄,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想到山河破碎、失地难收,只能空洒英雄泪。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 1168-1170 ),当时作者南归已有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只作一名小小的建康通判,不能遂报国之愿,只能在词中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上阕开头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地天空辽远空阔,长江水奔流不息,极目远眺,远山是“玉簪螺髻”,眼前的景色可谓壮美,然而这美景却令词人的愁绪有增无减。此时此刻,词人由写景变为抒情,夕阳西下,失群的孤雁发出阵阵哀鸣,词人联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境遇、难以实现的雄心壮志,只能把“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这两个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无奈之情和愤懑之感,然而“无人会、登临意”,致使词人无限哀伤,整个南宋集团偏安一隅,无心北上收复失地。

在下阕,词人的感情渐入高潮,他用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表明自己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所忧虑的是国事飘摇,而非一己安逸,自己回乡之时应是收复失地之日,但是自己年华老去,恐无力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世上也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惟有英雄泪空流。

阅读与鉴赏

Page 4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诉衷情 陆游曾傲迎霜雪,立马横戈。年过花甲,依然心系天山,爱国

之情坚贞不渝,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最后只留空自嗟叹。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 ( 今浙江绍兴 ) 人。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屡遭贬黜,晚年只能退居山阴,作这首词时,陆游已年近七十岁。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高未敢忘忧国,他用自己不竭的爱国精神谱写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著名词作。

词的上阕开头再现了往日驰骋于疆场的的勃勃英姿,“万里”二字尽书作者的爱国豪情,不远万里风尘,只为能保国戍边,单枪匹马,气势如虹,一派卓然不凡之气。然而好景不长,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成为梦境中的回忆,梦醒时分,只有旧时的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从“当年”到“梦断”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阕进一步抒发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词人一心记挂国事,眼见神州遭受金人践踏,希望能再次全身披挂,收复河山,然而岁月无情,作者此时已是两鬓苍苍的老人了,“未”、“先”、“空”三字字字泣血,悲凉笼罩心头,沉痛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只能留下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于无奈中结束全词,全词悲壮沉郁,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与鉴赏

Page 4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正气歌 文天祥( 1236—1283 ),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集》。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 ?民族英雄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为世人做了注解 , 就是刚正之气,即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阅读与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 年 )夏,是作者被押赴燕京囚禁的第二年。文天祥幽居虏廷,依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面对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回答也是:“愿以一死足矣!”,最后慷慨就义,将一腔浩然正气留在了天地之间。

《正气歌》全诗极力张扬讴歌了充满宇宙苍冥、天地人间的浩然正气。天地间有一股正气,纷杂地散步在各种形体上,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在大自然,便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在人间社会,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便表现为祥和之气,而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时,便表现为仁人志士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气节。诗中用了十六处气势恢宏的排比句,列举了历史上十二名为正义而战的杰出人物,历数了他们流芳百世的壮举,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豪杰的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不肯屈辱降元的心志。社会秩序靠它维系而得以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正气得到发扬,生死就会置之度外。诗人虽然被俘,远离家乡,但浩然正气使他身处在恶劣的环境里,面对酷刑,也能甘之如饴,身处在暗无天日的牢房却依然不忘先哲圣贤的教诲,心怀天下苍生。他这种伟大的节操,不仅为自己留下了万古称颂的美名,更为“正气”二字的真正涵义,作了最好的阐释。

全诗形神兼备,感情炽烈,慷慨悲壮,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

Page 4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

这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演说,在短短不足 3分钟的时间里,先后 5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词,一直成为美国中学生必读的课文,牛津大学甚至把它用金字铸在校园里。 林肯( 1809-1865 年)美国总统,共和党人。任过律师。 1847—1849 年当选为众议员。总统任职内,爆发内战。 1862 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1865 年 4月 14 日,遇刺身亡。

阅读与鉴赏

好一篇睿语箴言!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不愧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演说之一,它简要深刻、漂亮诗意、激动人心,“像一首凝炼的史诗,真挚,深沉,意蕴无穷;它又像一篇庄严的宣言,深刻,厚实,力量无边”。虽然这是一篇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说,但它不仅没有好战之气,相反却以其充满使命感的真挚而感人肺腑!

1863 年 7月,以林肯为首的新政府军队和南部奴隶主军队在葛底斯堡展开了殊死的会战,这是美国南北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三天三夜的激战,使这场战役成为内战中流血最多的战役。经过浴血奋战,政府军终于取得胜利,而这场胜利也成为美国内战的关键转折点。四个月后,政府在葛底斯堡建立了一座烈士公墓,以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士。本文就是林肯于1863 年 11月 19 日在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词。

Page 4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不能让祖国受委屈

“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诗句和现实交汇,“ 80后”用独特的爱国方式让全世界感动。他们说:“请相信我们吧,如果把保卫祖国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会胜任的。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这代人一直生活在很好的环境下,对国家的感情更深,所以也更爱她。” 李洹( 1982- ),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驻法国留学生。 4月 19 日组织当地留学生,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 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示威集会,并发表了长篇法文演讲。这段精彩的演讲,不仅抨击了外国媒体对中国不公正的评价,更真实的表达了海外留学生们的声音。

阅读与鉴赏

这是一篇意义非凡的演讲词,这是一场让世界感动的魅力演讲! 4月 19日,在法国巴黎主题为“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的游行集会上,来自西安的中国留学生李洹作了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长篇演讲。他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辩的行文,地道的法语,播音员般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流畅而又连珠炮般的语速,让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为之欢呼,让法国人听得震惊和入神,也让远在国内的万千网民为之群情激荡。李洹说了什么?在国际反华势力歪曲真相,西方一些媒体抹黑中国的逆流之

中,他的演讲为什么会使法国人认真倾听?在抗议浪潮声声掀高,亿万国人激情迸发之时,这篇演讲稿又为什么得到中国网民的击节称赞?

Page 4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曼德拉总统就职演说

被凌辱被奴役的南非黑人为争取自由和民族平等进行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浴血斗争,终于以多种族大选的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在这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时刻,就任南非总统的曼德拉发表了这片情辞激切、扣人心扉的演说。

   

曼德拉( 1918— ),生于南非,父亲是部落酋长。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阅读与鉴赏

这是一篇 奔放深沉、感人至深的演讲辞。全篇浸染着 悲喜交集的情感,在情感和理智上最大限度地征服了听众。悲,深沉蕴于心中;喜,奔放溢于言外。

曼德拉总统以民族和解、团结重建为着眼点和策略,瞻望前景,俯瞰全局,高屋建瓴,作出一系列政治许诺。全篇没有冗长沉闷的套话和“实施细则”,而是用诗一样凝练而充满感情的话语,要言不繁地涉及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乃至“全人类”,囊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表现出一代伟杰包举天下心系万民的恢宏气度和情怀。同时兼容巨细,既有创造“光辉的人类成就”的宏观视角,又细致入微地将人们的“心灵深处”和“面包、水、盐分”摄入视野,显得又有气魄又严谨精到。宏深的思想、博大的内容使演讲底气很足,所以在对未来的壮丽图景的写意式描绘中,流泻出不可遏止的激情,热烈奔放,鼓舞人心。

本演讲辞多用肯定句间有否定句,有时排比兼反复或并列复句中的分句进行排比,在造势上有不同的韵味;还有比喻句,拟人句、反复句也很有力度 ;每一段“誓词”的领起语(如“我们承诺”、“我们立下誓言”)则豪迈自信,气势恢宏。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 二、青春话题 主题: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三、社会视野 主题一:寻找中国人的心灵轨迹 主题二 : 中国加油

Page 5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七单元 诗意的栖居【主 题 词】 人与艺术【青春话题】 魅力的源头在于艺术的滋润

人,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 (Johann Christian Freidrich Holderlin)1770 年 5月 20 日生于尼喀河畔的劳芬,

1843 年 6月 7 日卒于杜平根。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谢林友善。 1796 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 1798 年往法国的波尔多, 1802 年归国。从 1806 年以后发生精神错乱。

被海德格尔誉为“诗人中的诗人”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其诗歌以神圣、高古、朴素、浑厚见长,充满着基督教的神性呼唤。读荷尔德林的诗,你要满怀虔诚,去深刻感受那些朴素的文字发散出的圣洁光辉,在诗人神性的呼唤中,充满感恩的泪水,回到暌别已久的故乡,回到心灵的真正憩居地,在“诗意的栖居中”拯救自己沉沦中的苍白灵魂。荷尔德林的诗昭示给我们的,是永恒,是崇高,是神圣的呼唤和感恩,而不仅仅是一些优美、感伤的言辞。

“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唯在一味劳累的区域内,人才力求“劳绩”。人在那里为自己争取到丰富的“劳绩”。但同时,人也得以在此区域内,从此区域而来,通过此区域,去仰望天空。这种仰望向上直抵天空,而根基还留在大地上。这种仰望贯通天空与大地之间。

阅读与鉴赏

Page 5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慢慢走,欣赏啊 !” —— 人生的艺术化 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构成人生图景的重要部分。面对绝美的它们,面对着它们对心

灵的撞击和浸润,我们心中往往怀抱着叹息,这个时候,请记得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1897- 1986 ),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 1918 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 1925 年冬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西方艺术史,最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得法国博士学位。 1933 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朱光潜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重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和《西方美学史》;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

诗人说 , 人生是歌 , 人生是酒 , 人生是梦。可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丰碑”的朱光潜先生却一语道出 :“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东方的陶渊明 ,西方的苏格拉底 , 他们的人生就是艺术的杰作。朱光潜先生从不拾人牙慧 , 从不人云亦云 ,许多观点新鲜独到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 ;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需要这样呢?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停地奔波,麻

木的表情,飞快的脚步……你已经被你所追求的东西所累了,因为总以为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幸福在等待着你。当你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幸福,原来在路途的点滴之中。时间不能停滞,可是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瞥,你就能看见生活的笑靥。

阅读与鉴赏

Page 5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五言古诗二首

鸟鸣涧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阅读与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第一首,描写了山涧春天月夜景色的幽美。春山因花落、月出、鸟鸣而愈显静谧空旷。

“ 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轻微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Page 5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渭川田家 王维 这首诗是描写田家闲逸的。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的田家晚归景致,

顿生羡慕之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阅读与鉴赏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

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 737 )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Page 5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歌词四首思 念 / 毛阿敏 懂 你 /满文军 我的中国心 / 张明敏 青花瓷 /周杰伦

阅读与鉴赏

我们知道,凡是歌,都是用来抒发情怀的。于是抒情便成了歌词的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而间接抒情通常有三种方式: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由此看来,满文军的《懂你》、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是直接抒情,前者表达了对“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那个人的感恩之情,后者则直接抒发了“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的爱国之感。而毛阿敏的《思念》就是托物言志,借自由飞翔、来去匆匆的蝴蝶比喻行踪不定而又久违了的朋友,以表达对朋友的留恋和怀念;周杰伦的《青花瓷》就是借青花瓷表达对意中人的期待和赞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不过,一首歌词中常常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统一,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另外,一首好的歌词,还需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比喻、借代、反复、拟人、夸张、通感等,以增添歌词的魅力,如“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这句震撼人心的歌词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至于关乎这四首歌词优劣的评价,只有留待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我们主张海纳百川的胸怀。

Page 5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微型小说一组

用小家碧玉来形容微型小说,我以为是再恰当不过了。她小巧玲珑,没有大家闺秀的阔气,却格外精彩、迷人,韵味十足。她启迪智慧,指导人生。

前 妻 / 苏联 ·克拉夫琴科 陈小手 / 汪曾祺 即将报告 / 鱼吞墨

艺术品的根本属性是赏心悦目,通俗点说就是好看。这跟其他商品不一样,商品,首先要好用,其次在好看。比方说,我们去买一套住房,尽管设计精巧,装修华丽,外观优美,非常好看,但禁不起风吹雨打:刮点风,它摇摇欲坠;下点雨,它漏个不停。你还敢去住么?同样,我们去买一幅画,把它挂在墙上,为什么要把画买来挂在墙上呢?不就是因为它好看吗?如果这幅画既好看又有美好的寓意那就更好了。

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文学作品(赝品除外)也是艺术品。因此作为微型小说的文学作品当然是艺术品,理所应当具有艺术品的根本属性。我们所选的这三篇微型小说就是艺术品。首先,它们好看,令人赏心悦目:它们结构精巧,构思奇妙。(仅以《前妻》为例)《前妻》用大量的篇幅对现在的妻子赞不绝口,“她简直是个天使了”,多么得漂亮(这是男人们最乐意的):“那身段甭提多美啦!”多么得贤惠:每天都给住院的他送吃的来——而且是“家里烤的美味可口的馅饼”。而对前妻却依然埋怨:“因为她是一个吹毛求疵的女人,一点也不理解他。”而当他发现这个每天都给他送吃的来的人竟是他认为既不漂亮又不贤惠 “一点也不理解他”的前妻时,他懵了。“他什么也没说,步履蹒跚地回到床前躺下,嘴里勉强挤出一句话:‘她是我的前妻。’”其次,它们内涵丰富,寄寓深刻。(仍以《前妻》为例)《前妻》的寓意至少有四点:一是对男人们喜新厌旧、朝三暮四的德性给予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二是给时髦离婚的现实以当头棒喝,三是给现有的婚姻制度以高度的警醒,四是告诫人们要珍爱婚姻,懂得“夫妻还是原配的好”的道理。

阅读与鉴赏

Page 5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边城(节选)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原名沈岳焕,湖南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与鉴赏

边城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仿佛烟波浩淼的湖中,一个美丽而孤单的岛屿。沈从文先生这种散文家小说的写法,稳定均匀,美感凸显,画面感极强。这一写就是二万多字。于是,《边城》在读者眼里首先是一幅画,白塔、河流、渡船、老人、女孩、黄狗、吊脚楼以及其他人物与风景,虽仿佛自由散漫,却简洁明了,情景交融,以至于风情万种,飘飘欲动。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便一把扯过众人,开始了桃园之旅: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一幅画,是工笔写生,情境之美达到极致,多一笔聒噪,少一笔空虚。

所以,《边城》的语言是沈先生最美好的盛年中的最醇和、美好的语言。他没有初期作品中那样的犀利;也没有后期那样的雕琢和晦涩。《边城》的写作语言,每一句都饱满,充满水份,仿佛滴溜滚圆的水晶葡萄……

Page 5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第八单元 自然的灵性【主 题 词】人与自然【青春话题】自然,一首清远的歌

古诗四首(春夏秋冬)《文心雕龙》云:“春去秋来,四时之景不同,而情思不同。”走过四季,吟咏之名

作代代迭出,成为文学史画廊里永远的风景。春潮夏花秋月冬雪,每一个季节,都有一首名篇陪你度过,你也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和每一位真情真性的名家共话古今。

阅读与鉴赏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1008—1049 ),宋初革新诗风的重要诗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后移居开封。少以父荫补官,宋仁宗天圣七年( 1034 )进士及第,历任县令、大理评事等职。庆历四年( 1044 )因范仲淹荐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同年被政敌诬陷,削职为民,寓居苏州仓浪亭。四年后病卒。著有《苏学士文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丞、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工于七绝,以写景咏物见长。有《诚斋集》,共存诗四千二百多首。山居秋暝 王维( 700—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 721 )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创作以表现田园、描绘自然山水为主,诗中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亦渗透着佛理禅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Page 5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夜雪 张实居,生卒年不祥,清初诗人,字宾公,号萧亭,山东邹平人。著有《萧亭集》。

阅读与鉴赏

春思如故。北宋诗人苏舜钦的名篇《淮中晚泊犊头》纵然历经千载,也并非恍如隔世。当我们在这春的信息中洞察万物竞时勃发的生机,感悟春潮意态纵横的脉动,作为宋诗之近唐音者,便已超越唐人野渡横舟、悠闲自适的春情,搏击风雨,振奋精神,充分体现出昂扬奔放的生命意志,以雄奇阔大之景,盛赞大自然力量的壮伟。“幽花一树”、“晚泊孤舟”与“垂野春阴”、“满川风雨”形成强烈的对比,隐隐昭示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坚忍,其境界颇似柳宗元的《江雪》和山水游记,是以壮词摄取风韵之奇笔。苏舜钦的诗直率自然,想象奇特,豪放雄肆,笔力酣畅。当春的声势被和盘托出,那高旷超迈、感动千古的艺术风华便渗透到全诗的每一角落。

夏是最丰满、最旺盛、最浓墨重彩的一季。也是一个夏日的清晨,南宋诗人杨万里宿寺起来,送别官居直阁秘书的友人林子方。盛夏六月虽然暑热,清晨却是凉爽而惬意。旭日东升,照临湖上,怡红快绿,风情万种且极有气派。“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可谓即兴脱口而成,一气贯注。“毕竟”一词既为强调,又颇具欣赏夸耀之意味;夏天本是四时之一,“风光不与四时同”极言六月西湖之深情款款,在四时风光中尤具特色。湖山如画,密布其中、可用“接天”形容的莲叶便是绿色的底,而点缀画中、明媚鲜妍的荷花亦可用“映日”来描画。二句之妙并非具体入微地描绘形象,而在于写景的概括与抽象,“无穷”是空间上的夸张,“别样”是程度上的形容,“别样红”更妙在说明而不说尽,模糊之余展开潜在的审美视野。诗人笔下的西湖鲜活、生动、热烈、可爱,那不一样的夏荷自然高洁,风韵天成,占尽人间六月的芳华,永远是夏日里一道最美的风景。

Page 5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古词四首江山如此多娇。聆听来自千年词坛的空谷足音,我们沿着词人的心路历程在天地山

川间游走,触目所见,走过的风景无不令人心折。山高水远,当诗意在自然的风采中凝聚,当思想在经典的灵光中升华,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歌者。

浪 淘 沙 李煜(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因嗣位为南唐国主,人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政事不修,纵情享乐。至于开宝八年为宋所灭,后被押往汴京,封违命侯,终因不忘故国而被宋太宗毒死。其前期作品多写宫廷生活,多才少情;后期之作专抒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备受后人推崇。其词感情深婉,在艺术上能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而遣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风貌天然,意境深远。纳兰性德称其词兼美花间与宋词而饶烟水迷离之致,王国维谓其神秀而不失赤子之心,在词史上有变伶工词为士大夫词的重大作用,对后来的婉约词派影响颇大。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中主)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清平乐 晏殊( 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7岁能文, 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朝官至宰相,引用了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一批人才。卒谥元献。他能诗文,又擅作词。其词工于造语,纯净雅致,雍容和缓。词风珠圆玉润,温润秀洁,“情中有思”,风流蕴藉。有《珠玉词》传世。晏殊的年辈较早,且政治地位显赫,欧阳修等著名词人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因此,他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Page 6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木 兰 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990—1078 ),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 1030 )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退居乡里。其词与柳永齐名,长于小令,独具匠心,喜欢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以善于用“影”字而得“张三影”的美名。又喜作慢词,对宋词形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开拓作用。有《张子野词》传世。

踏 莎 行 山 居

张抡,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人。宋高宗绍兴间为忠训郎等职,孝宗淳熙五年( 1178 )为宁武军承宣使,后知阁门事。其词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秀雅清丽,南渡后词风渐变。有《莲社词》。

阅读与鉴赏

李煜的词,锦心绣口,风貌天然,真挚深婉,俊逸神飞。生活的巨变,内心的落差,当极其深沉的个人痛苦与国破家亡的极惨痛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时,其词更别具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这首被人认为是其绝笔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即又是一任纵心灵、体悟人世间无常之悲慨的生命的绝响。词以上下片梦境和现实的对比寄托其亡国之思,曾引起多少与之命运通同者的共鸣。

这首《清平乐》(红笺小字)叙述怀人情思,却不作愁苦语,只是将眼中景、心中意娓娓道出,婉转细腻,中人肺腑,旨趣幽深。晏殊词善于写情,但大多锤炼工稳,犹如信手拈来,无不恰到好初,尤其对景物的组织,匠心独具。如本词中“斜阳独倚”两句,夕阳下独倚西楼纵目远眺,远山遥对着小窗,斜阳映射着碧波依旧静静地流向远方。

《木兰花》是一首充满生活热情和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词篇,它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感受抒写了吴兴一带寒食前后的民俗风情,跳脱轻快,其乐融融。上片勾勒出四个画面:龙舟竞渡,游女秋千,芳洲拾翠,秀野踏青。这是一组组动感张扬的场面,词中句句有人,“竞”、“并”等具有动态的词语,充分反映出青年男女们的活跃生机。

Page 6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在徐志摩的诗中,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些爱情诗抒唱了他对爱与美的追求。而在《雪花中的快乐》中,诗人把它作了升华,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 1897~ 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佳作。

阅读与鉴赏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Page 6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小石潭记“韩如水,柳如山”,古人总是把韩愈和柳宗元相提并论。韩文如江河直下,滔滔

不绝,鼓荡心灵,气贯始终;柳文则笔力峻拔,意深境远,使人宁静沉思,掩卷依然有味,真可谓有才学,有经历,有个性,识见丰富,魅力非凡。

一次偶然的出游,柳子厚与小石潭不期而遇,一见倾心,风景的回望于是化作笔端的俊语奇言,生意流动,自然工丽,精妙过人,成为中国文学遗产宝库中永远的财富。 柳宗元( 773—819 ),唐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累任礼部员外郎,曾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任柳州刺史,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他的诗文皆佳,其散文形式多样。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传世著作有《柳河东集》

陶渊明笔下的山水田园,是以真正闲淡的心境、闲淡的笔墨去抒写田园山水的闲淡,于平平道来之处见天然闲趣。柳宗元被贬,蛰居于湖南一隅,才能抱负无从施展,惟笔端之山水寄寓遥深,于是在境苦情真、孤孑无奈、且物人交融间透出一股森冷与幽邃,令人寒彻肌骨。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后,自元和四年至七年,陆续写了八篇著名的山水游记,总称“永州八记”。作者时遭政治迫害,身心交瘁,处境险恶,只惟寄情于林泉,自我排遣,力图从山水之乐中寻求心灵的庇佑,从极度抑郁悲愤的情绪中超脱出来。将身世之感与山光水色交融浑成,乃“永州八记”之突出旨趣。

《小石潭记》作为“八记”的第四篇,以清丽简峭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小石潭风景图,表现了作者游览山水的浓郁情趣,也折射出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境。

文章表现小石潭的特色主要抓住两个层面:一是写潭,着重写潭水游鱼;二是写潭上景物,以溪身、溪流为主。在作者笔下,流水如闻其声,岩岸斗折交错,游鱼迅疾灵动,竹树翠蔓参差披拂。其境清幽而高迈,寂寥清冷,悲深伤重,且又情景相生,格调清新,造语精美,跌宕生姿,透视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摆脱世俗的羁绊,解除功利的尘缨,方能有作必有所感,从而达成与自然真正互动的审美观照。

阅读与鉴赏

Page 6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废 墟余秋雨

从《文化苦旅》开始,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横空出世,在山水间发掘古代文化的积淀,直视中国文化断层,解析民族文化的生命意象,重新审视中华文明,并由此生发出对人生底蕴、人文关怀和历史沧桑的深层反思。品味其中,你会感悟到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达观,一种博大而厚重的思想与理念,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超迈与感动。这正是大家的忧患,大者的睿智。 余秋雨, 1946 年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 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余秋雨凭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文化底蕴、人文关怀及自然之美深沉地凝聚在一起,塑造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散文”,开学者散文通俗化之先例。这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废墟》是其文化散文的经典,历史的深邃苍凉见于笔端。作者以文化智者的理性、严肃与现实,论证了“废墟”存在的合理性,为废墟持久以来背负的罪名进行了昭雪。在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中,作者走进废墟,解读着岁月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蕴涵,并由此发出“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深情的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而是以学者姿态为基干,以风物遗迹为载体,以文化灵魂为契机,以历史命运为己任,伴着一丝孤傲,带着一点殉情。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读之而顿悟,思之而警醒。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升沉荣辱都尘封在远逝的故事里,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人生不能没有废墟,文化不能没有废墟,历史更不能没有废墟。没有废墟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废墟的文化是肤浅的,没有废墟的历史和民族是幼稚的。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废墟让民族拥有自信,让文明更加厚重,它需要

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让我们把废墟变成寓言,以我们特有的沉着与宽容,挟带废墟走向现代。

阅读与鉴赏

Page 6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当代作家,鲁迅文学奖二、三届评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散文选刊》

主编。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文联理论奖,河南省政府文学奖等。

有人说,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盆景,而水文化滋养的千年古镇则是江南水乡最美的画卷。一水幽远,小桥石驳,粉墙黛瓦,古风古韵,梦幻般独特的景观之外,更多的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1984 年前,周庄还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 1984 年春,因为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周庄一举成名天下知,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小桥、流水、人家,在清新婉约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平凡挚朴,古老迷人,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与心灵上的慰藉,把人们心头焦灼、冲动与浮躁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

古老的周庄育一方深沉,而更多的是地理风貌之外的古朴的人文景观与民俗风情,构筑了一种以周庄为范本的乡土文化,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亲的祥和静谧的世外桃源。陈逸飞不是周庄人,却把双桥图命名为《故乡的回忆》;三毛不是周庄人,却在周庄找到了故乡的感觉;作者不是周庄人,却要为周庄守夜。这是一种夹杂着无限温馨和无尽酸楚的眷恋。他们凝重而又深情地读懂了千年古镇,寻找到梦里故乡,精神家园。然而,自周庄掀起神秘的盖头,四方海内的人群便蜂拥而至,人满为患。我们愈发理解作者复杂的文化感慨,因为绝版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担心,因为担心而忧虑,今日之周庄何去何从?

回望周庄,但愿有一天,她能够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能让城市里喧嚣的足迹在水乡的文化里漫游,在历史的情境中散步,在平静如太古的生命范式中找到心灵永久的归依。

阅读与鉴赏

Page 6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吉檀迦利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 1861—1941 )于 1861 年 5月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商人兼地主家庭,属婆罗门种姓,是一位多才多艺、造诣极深的文学艺术家,被誉为印度的“诗圣”,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泰戈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剧本,还有许多有关政治、哲学,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论著。另有相当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歌曲及图画。 1913 年,泰戈尔以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诗歌,影响了我国郭沫若、谢冰心等一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成为印度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阅读与鉴赏

有位学者说:“俄罗斯经典作家袒露了人的灵魂,法兰西经典作品揭示了人的理智,而印度泰戈尔的经典著作却披露了人的感情。”( D P﹒ ﹒穆克吉著《泰戈尔研究》)泰戈尔的所有作品都闪烁着博爱的理想的灵光。 1911 年,在诗人 50岁的时候,他从自己已发表的诗歌中选出 103 首,并自译为英文 ,总名 为 《吉檀迦利》 , 1913 年出版, 同 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吉檀迦利”( GITANJALI )的意思是“献歌”,这是泰戈尔献给他的“神”的一部诗集。诗歌来自“神”或“人”即“无限”的人的情感,又用以献给无所不在的这“泛神”的“神”,而“神”已不是“抽象”的概念,“神”在人间,在各个角落,“神”乃既是精神又是物质的国家民族。诗人渴望理想世界的实现,用自己的一生赞美“神”和“人”。

在这所选的五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正是诗人与大自然“神圣的交往之情”,正是他从那里获得的“完美观念”。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已跃然纸上。诗中写清晨、黄昏和夜晚,写春天、夏天和秋天,写潮声、风声和鸟叫,写香花、落红和黄叶,写林野、曲径和河岸,写霪雨、东风和碧空。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大自然是美丽的,然而也是多变的,大自然时时影响着诗人的情绪:在莲花开放的日子,他心魂飘荡,感觉迷茫;在落红遍地的时节,他感到时而空虚,时而惊喜;在七月清晨的霪雨中,他感到冷寂和孤独;在暴风雨的夜晚,他感到了失望和悲愁。在复杂的情绪交换中,诗人始终以孜孜不倦的追求来平衡心的天平,始终以爱来填补心的虚空。

Page 6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 主 题:构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达成天人合一的文化理想 二、青春话题主题: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或者是春、夏、秋、冬节气为话题,收集相关传说与诗词三、社会视野 主题:如今,“国学热”方兴未艾。从大学里的国学院到国学班,从社会上的“孟母堂”到“童学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府的课堂上,学者的书斋里,而是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走向大众。国学如何真正地走向大众、面向大众,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九单元 历史的回眸【主 题 词】人与历史【青春话题】鉴往知来,找准坐标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咏雪之作,自古佳作迭出,但写景、论史,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中华历史的大手

笔却唯有此词。柳亚子:“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

毛泽东( 1893-1976 ),子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Page 6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最大气魄之作。既依古格,又脱尽前人窠臼,思想出新,词出新意。 该词画面壮阔、意境雄浑、笔力豪放、气势磅礴 、感情激扬。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和评论历史人物结合,状物与抒情交融,写景则横扩万里,论史则纵贯千古;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全词就是一部和谐、激越的交响曲。 词篇在“无数英雄”中列举了秦皇汉武等五个封建时代的帝王,他们是历来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可词人对他们用一个“惜”字定下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嘲讽批判。而对中国无产阶级却拥有坚定的自信,认为真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还在今天的无产阶级,他们不负时代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只有他们才能代表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末三句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         

阅读与鉴赏

咏史诗四首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灵秀。咏史诗微言大义,鉴古诫今,富于个性,读之则使人感悟历史,追溯人性,思辨睿智,勇于创新。

题乌江亭 杜牧( 803—853 )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和李商隐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乌江亭:安徽和县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马 嵬(其二) 李商隐(约 813~约 858 ) , 晚唐诗人 ,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河南。

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诗风接近杜甫,以七律诗成就最高。咏史诗占他全部诗篇的七分之一强,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爱情诗《无题》、《锦瑟》等典丽精工、意境朦胧。

Page 6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贾生 王安石 (1021~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荆公。抚州临川 ( 今属江西 ) 人。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1269—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一代名臣,诗人,散曲作家。阅读与鉴赏

《题乌江亭》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判、惋惜、讽刺之余,杜牧力主“包羞忍辱”,表明了“败不馁”的真正“男儿”主张,寄寓人应恒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与历来赞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毅然自刎是英雄气节的观点截然相反。

《马 嵬》(其二)运用尖锐、辛辣的讽刺笔法,通过多处强烈的对比,把批判的锋芒集中在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以至兵祸骤降、宠妃难保上,一反大多数人把罪责归给杨贵妃的思想倾向。在唐代其他诗人大都忙着歌咏明皇杨妃生死不渝爱情之时,李商隐却给予明皇无情、冷峻、深刻的谴责。另外此诗还揭示出了封建帝王专制与人情的矛盾,充分反映了杜牧进步的历史观,而鉴古诫今的明确动机,也体现出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贾生》中王安石借贾谊之事抒个人之见:他认为“薄”与“不薄”之分不在于是否给予高位厚禄,

而在于谋议是否得以采用,才能是否得到认可及发挥;贾谊虽身不见用,却实现了人生价值,比起那些“爵位自高言尽废”的公卿来,他并未遭到鄙薄。对比贾生,诗人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或有德有力、身处高官之人难以完全施展才能的不得志人生。

《山坡羊 ·潼关怀古》元散曲中的杰作。文字表面沉痛感慨历代兴亡,百姓遭殃;实际上哀痛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以及动乱中所蒙受的蹂躏之苦;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政治与人民的对立。同时期其他怀古作品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尤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千古绝唱以难得的沉重、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作者透悟历史,高度深刻地概括出封建社会的本质,其深远见识时人难及。

Page 6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临江仙 廿一史弹词 历史固然是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深切甚至是痛苦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仍或虚

设。杨慎以毫不经意的文字功力表达自己以史为镜的人生透悟,达到了所谓“无技巧”的境界。 杨慎( 1488-1559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中叶文学大家,被誉为“明代词宗”。命运蹭蹬,老境凄凉。其词藻丽其外,凄咽其内,与一般敷粉弄脂之作迥异。著有《升庵词》、《陶情乐府》、《词品》等。

阅读与鉴赏

这首词虽为《说秦汉》的“开场词”,但作者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秦汉两朝具体的史实上,而是高屋建瓴,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会人们始终能产生共鸣的思想感情。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遭遇人生历练波折后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感觉出词人内心那种超然物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旷达情怀。

全词似怀古,似咏志,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蕴含了变与不变的哲理,意境深邃,稍加体会,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感伤情结。下片则具体刻画了固守宁静与淡泊的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我国古代文学大家就纵观古人、反思历史、参透人生,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杨慎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异曲同工,只是“转头空”中还存有一份愤慨。人生的际遇坎坷,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历史的存在我们无法改变,但从中可以解悟人生,学习大师们旷达的人生态度。

Page 7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陈 情 表 本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奏章,主旨是为了奉养祖母而请求不应诏为官。文

章叙事实、说狼狈、解疑惑、提要求,层层递进,悲恻动人,语言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情词恳切委婉、动人心弦,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故传诵千古。据说晋武帝阅后深受感动,不仅同意其请求,且赐奴婢二人及赡养费用。 李密( 224——287 ),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以文学见称。官至汉中太守。后因赋诗获罪免官。

本文是李密为了奉养年高的祖母,不肯应诏为官而上的表章。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纡徐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这篇《陈情表》能使皇上罢诏并千古传诵,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标举孝道,二是真情感人,三是文笔优美。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伦理意识的核心,李密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

号,并在自己不得不尽孝道的困苦境遇上大作文章,巧妙地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方法,这就使终养祖母的请求立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不败之地,最终获得晋武帝的谅解而同意他的请求。

反复陈明并渲染无法解脱的困境,以诚挚真切的感情打动人心,是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写祖孙相依为命的实情,细密尽致;写自身进退两难的境况,铺排淋漓;写“不矜名节”的心意,委婉隐曲;写“天地共鉴”的“辛苦”,信誓旦旦。这些陈述,无不情溢言外,酸楚悲恻。尽管每段都说到祖母的病情,但并不感到重复,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其中所贯注的这十分真挚动人的常情。

骈散相间、文笔流畅是本文另一特色。四字句联翩,简洁清亮;对偶句迭出,情意酣畅;长短句交错,琅琅上口。文情、语意、辞气、音韵,通篇浑成,巧夺天工。

阅读与鉴赏

Page 7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赤壁之战 司马光( 1019—1086 ),字君实,北宋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致力于《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在史学上做出了不朽贡献。《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公元前 403 年至 959 年共 1362 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阅读与鉴赏

本文记叙了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在赤壁击败曹操这一战役的经过,说明作战双方胜败的原因,指出战略决策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文章在写作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文章详写战前决策,略写战况:详写东吴,略写曹、刘。这样写可以通过鲁肃、诸葛亮、周瑜、孙权等人分析形势,作出决策,有力地揭示出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说明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获胜的关键,从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是运用对话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性格化。文中对话较多,约占总篇幅的二分之一。本文的对话既展开了故事情节,又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尤其是关于曹操的活动,都是用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来告诉人们的。人物语言也各具性格特证,如诸葛亮机智善辩、不卑不亢;鲁肃有识有谋 ,忠实厚道;周瑜则“文武筹略”、“雄姿英发”,一副将帅风度;孙权谨言慎行而又有决断的主帅风度;曹操的踌躇满志、轻率骄狂态度,都通过对话(包括书信)生动地表现出来,并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

Page 72: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出师表

诸葛亮(公元 181 年— 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有《诸葛武侯集》传世。

阅读与鉴赏

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励精图治,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

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因是奏章,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忠诚。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等。大量词语经过他的提炼,成为后来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

Page 73: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把栏杆拍遍 梁衡,当代作家, 1946 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作品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

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其作品多次获奖。

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辛弃疾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和原因。但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而是将辛弃疾本人的诗词创作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人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另外,作者不仅大量占有史料和引用词人本人的作品,还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来揭示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如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所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和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那就是因为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展现了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使其形象更丰满生动,富有个性。

阅读与鉴赏

Page 74: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主题:感悟历史 二、青春话题 主题:用青春的眼睛审视历史,凭厚重的人文积淀走向未来 三、社会视野

第十单元 世纪的呼唤【主 题 词】人与未来【青春话题】准备好了吗?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已七十年,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主要汇集在“谈家桢论文选”和“谈家桢文选”中。

本文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精心组织材料,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Page 75: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阅读与鉴赏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说明文章,“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文章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理解“克隆”是什么,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突破。

文章结构安排巧妙新颖,同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国际空间站

朱光亚: 1924出生,核物理学家,湖北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节选自《跨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概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聆听科学》

蔚蓝的天空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人类需要运用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天文学催生了空间科学。空间科学指利用空间飞行器研究宇宙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物质运动现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长期以来,这门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全球定位系统,再到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从探索地球到奔向月球,又到“火星探路者”探访的火星;从苏联“东方号”到美国“阿波罗”,再到中国“东方红”。科学家们致力于以现代技术实现“天人合一”的梦想。

阅读与鉴赏

Page 76: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现在,空间技术逐渐探明了浩瀚的宇宙空间不仅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新资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了解天文学和空间科学,既是我们应当熟悉的,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遥远的宇宙需要去了解和开拓,未来的世界不光是只有蓝色星球的一个,还有更多更多人类的家园需要我们去建造。

你做好准备了吗?细菌的大菜馆

懂科学、用科学才是真正的创新。细菌学家的高士其用最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菌朋友,给我们做出了一顿丰盛的饕餮大宴。 高士其( 1905—1988 )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高士其先生的科学小品以细菌学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是常常广征博引,涉及整个自然科学。他自称他的科学小品是“点心”,是一碗“小馄饨”,实际上是富有知识营养的“点心”、“小馄饨”。他的这篇科学小品《细菌的大菜馆》只千把字,读者花片刻时间便轻松读完,然而在这片刻之间,却领略了细菌世界的神奇风光。

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将我、布伦费尔先生、白衣科学先生通过对话,以生动浅显的语言将细菌在人体内的游行一一详细罗列出来。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且与生活贴近,一看便明。用读者最熟悉的东西来比喻读者最不熟悉的内容,使得科学全文通俗易懂。例如布伦费尔先生把人体整个的消化过程打了比方。细菌大菜馆就是人的消化通道,其中的切菜间、粉红色地板、自来水是唾液、甬道、厨房、小食堂、大食堂、黄汁等等都是和人体的各个器官相对应的。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明白分别比喻什么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深入浅出。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背后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各样细菌的特点、作用十分自然、深刻地印入人们的大脑。

如果说“小馄饨”是高士其先生谦虚地自评的话,那么他的文章更像是“点心”,朴实无华之下是精致的内核。

阅读与鉴赏

Page 77: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英国的萧伯纳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21世纪的人不能不懂

经济学。布利丹毛驴和人类的幸福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听听梁小民教授的讲述。梁小民, 1943 年出生于山西。著名经济学家。本文选自博客中国网,梁晓民先生的博客

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并不是物质的最大化。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化并不是GDP 最大化,对一个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财富最大化。社会的最大化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GDP 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社会福利提高的基础,不能把 GDP 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 GDP并不等于幸福。个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财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把财富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社会应该协调发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这才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也才是经济学的真谛。

许多人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赚钱的学问,认为它能使一个国家 GDP增长或使一个人发财。这是一种误解。布利丹毛驴式的错误正由此而来。在学习经济学时,要记住英国文豪萧伯纳的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阅读与鉴赏

网络的人文思索吴骥

商业化、技术化的网络也带来了人文困惑,网络手段与目的的错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异化,对网络工具价值的滥用造成网络的失范,网络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关照。

这篇文章节选自 2002 年 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吴骥先生和刘琨合作完成的论文《网络的人文思索》。

Page 78: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网络从诞生起,就成为缩短时间和空间的一架高速桥梁。人们无需远行,也无需久等。就可以在地球的这边和地球那边的人交流。“天涯若比邻”不再只是诗歌中的神话。网络带给人们的是美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平等、自由、爱……。可以不用受世俗种种的束缚,从容自在的表现自我的个性,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工业文明的杰作带给我们的这个网络时代,同样也会滋生一些困惑。作为服务于人的技术发明“网络”,无论如何也不会天赋“人情”。于是商业化、异化的非人性化现象出现。网络技术需要科学、理性的规范,需要以更加富有“人情味”的姿态出现。这样网络时代的我们才会更加享受天人合一、人人和谐的生活美。

阅读与鉴赏

雷•布拉德伯里( Ray Bradbury,1920—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自幼酷爱科幻小说和喜剧,并喜欢读诗和写诗。他从十几岁就开始了业余创作,终于在 20岁以后成为职业作家,在各地的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布拉德伯里的作品行文优美,仿佛一篇篇散文诗歌。他善于用韵律和谐、优美抒情的怀旧伤感文笔写出多愁善感的作品,被称颂为“科幻诗人”。布拉德伯里的科幻短篇作品集《火星纪事》《太阳的黄金苹果》( 1953 )、《忧郁症的妙药》( 1959 )等,科幻长篇代表作则有《华氏 451度》( 1953 )等。

火星人

雷•布雷德伯里的科幻短篇作品集《火星纪事》出版于 1950 年,这是一部由 13 个短篇科幻所组成的系列作品集;每一个故事结构完整,独立成篇,但都发生在火星这个巨大的“火红色”背景之下,构成一布独特而神奇的火星编年史。《火星人》讲述的是 2026 年 10月,又有一批地球人来到了火星。其时地球上的战争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迟早会毁灭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文明。这些离开家乡前往火星的人们,决定与地球上原有的一切诀别,重头开始建设火星文明。他们自己,就是新的火星人……

Page 79: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本文选自雷 ·布拉德伯里的科幻短篇作品集《火星纪事》,这是本小说集 13个短篇科幻故事中的一个,它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和其它的故事一样,都是发生在火星这个巨大的“火红色”背景之下,容易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心理。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显然是不真实的,但它们仍旧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作者在这个类似于寓言般的故事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比现实更加美丽的梦想。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揭示出了人类或者说是他自己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按照评论家的说法,布拉德伯里的科幻作品中科学成份很少,“即便是那些有科幻成分的小说,与其说是揭示了现实,倒不如说是揭示了布拉德伯里的内心世界。”

阅读与鉴赏

单元互动平台

一、我的博客 主题:科技的利与弊讨 论 材 料:请以“科技的利与弊”为话题,开展课堂讨论。二、青春话题 主题:续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三、社会视野

附录一 文学鉴赏知识 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 1 、文学鉴赏是一种具有审美愉悦性的精神活动 2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3 、文学鉴赏是一种参与艺术再创作的精神活动二、文学鉴赏的方法1 、要了解作家作品的背景,知人论世 2 、要理解文学语言的特点 3 、要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 4 、鉴赏者要能“入其内,出其外”三、诗歌的鉴赏四、散文的鉴赏

Page 80: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
Page 81: 大 学 语 文 张 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