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10
我我我 ? 我我我 ? – 我我我我 我我 ; 我我我 我我 ; 17 ; 26 ; 28 ; 32 ; 34 ; 38 ; 41

Upload: chanda-kim

Post on 31-Dec-2015

5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組別 ; 第二組 組員 ; 17 ; 26 ; 28 ; 32 ; 34 ; 38 ; 41 餐一甲. 前言 : 漫談 『 人格特質 』. 你瞭不瞭解自身的人格特質?是不是看到測驗問題就會心癢想來個一回?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組別 ; 第二組

組員 ; 17 ; 26 ; 28 ; 32 ; 34 ; 38 ; 41

餐一甲

Page 2: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前言 : 漫談 『人格特質』 你瞭不瞭解自身的人格特質?是不是看到測驗問題就會

心癢想來個一回?

我們其實比誰都清楚自己的人格特質,卻因太多外界因素的干擾,看不清自己,藉由一堆心理測驗來肯定自己或否定測驗答案,但也可能需要藉由心理測驗來察覺自己的困惑與矛盾處,當自身為某事件所困擾、甚至積鬱成疾,即使記憶曾曾包覆住過往,自己也記不起何以困擾,但在言談之中、外在表現、測驗之下,仍能由專家找出事件癥結、藉由雙方的懇談,讓患者自我修復人格中的缺憾。

當我們是存在於一個人際取向的社會中,我們的人格特質會影響社會適應與溝通能力,相對的,它是雙向,人際關係也會造成自身人格一股極大的殺傷力。

Page 3: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動機 ;

正向的人格特質 , 對每個人來說都有正面的意涵 ,而且有助於社會良性的發展 . 但是有少數年輕人的人格特質 , 可能是因為認知不夠成熟 , 經常鑽牛角尖 ,或者是想不開 , 無法釋懷 , 而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 ,這個時候可能就要透過心理諮商 , 傳達給他們正面的想法以及認知 , 讓他們做一次正確的人格統整 !

Page 4: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內容 ;

人格特質的定義 ?

人格特質是每個人在成年之後,會在個人行事風格以及人際關係上面,有一定的表現方式或模式,在小時候我們稱說是孩子的氣質,在成人之後我們稱為人格特質,也又是俗稱的「個性」或「性格特點」等。比如說一個人做事很情緒化,或者是一個人毫無組織能力,這些都是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借用了這個詞,使之成為一個專門的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對於人格特質,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義。 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說:『人格乃是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的身心體

系』 艾森克說:『人格乃是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個人性格、氣質、能力和

生理特徵』 卡特爾說:『人格乃是可以用來預測個人在一定情況下所作行為反應

的特質 。』

Page 5: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的分類 ?

現代醫學和心理學證明,性格是心理和大腦功能的表現式,人的性格根據心理素質可分為 A 、 B 、 C 三種類型。

A 型性格的人爭強好勝,說話聲音響亮,走路急促,常有時間緊迫感,心胸狹窄,并具有泛化式 敵意心理,往往樹敵太多,動輒發火。

B 型性格者相反,從容不迫,心胸開朗,與人為善。 C 型性格者主要表現為內向、緘默和抑郁。 現代醫學證明,人體接受的信息量 , 就是人處於怎樣的信息負荷狀態,

是十分重要的。 C 型性格的人,與其人際交往少,感情交流少,經常處於信息低負

荷狀態,所以容易患癌症、精神病、胃潰瘍及各種疼痛症。 A 型性格者只顧拼命工作,這樣又會出現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從

而使身體生病。 人類需要處於一個最適宜的信息超負荷狀態,既要避免由於孤獨等原因出現的信息低負荷狀態,又要避免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

Page 6: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人格的途徑

1. 特質論:人格的特質取向嘗試找出並描述直接影響個體行為的基本特質。特質取向的研究重點在於公眾人格,關切的是對於人格的描述以及行為的描述。特質論認為個體在某些人格向度上相異,而每一種人格向度代表一特質。因此我們可以採智力量表、情緒量表、攻擊性量表等來評量個體。為了對人格做完整的描述,我們必須知道個體在向度上的情形。

特質( trait )是指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性,這些特性是較為永久且一致的。我們利用友善的、小心的、有智慧的或焦慮的形容詞來描述我們自己或別人時,就是採取特質論的方式。這些字眼較為抽象,都代表著某種行為。

Page 7: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人格的途徑

2. 社會學習論:社會學習論強調的是決定行為的環境或情境因素。行為乃是個人和環境變項持續互動的結果。環境條件經由學習塑造了行為,而行為繼而形成環境,個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彼此互相作用。因此要預測行為必須了解個人特質如何與情境特質交互影響。

因為社會學習論特別強調引發特有行為的情境變項,且必須準確地指明這些變項,所以對臨床心理學及人格理論的貢獻頗大。社會學習論使我們對人類的行動有進一步的了解:人類的行動是對特殊狀況的反應,而不是內在、潛意識力量的象徵性表現。社會學習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控制我們行動的狀況上,並透過狀況的改變來改變行為。

Page 8: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人格的途徑

3. 心理分析論:心理分析論對人格的看法和特質論差異頗大,特質論者透過我報告的方式,由個人描述自己,來發現穩定的人格向度。相反地,心理分析論則根據對個人人格的深度研究,來說明人格,同時,依照心理分析論的看法,動機是潛意識的( unconcious ),自我報告不見得正確。

佛洛伊德把人的心( mind )比作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較少,代表意識經驗( conscious experience ),而大部分掩蓋在水平面以下,代表潛意識。潛意識是衝動、熱情及原始本能的儲藏庫,影響我們的想法及行為。這種心靈的潛意識部分,正是佛洛伊德所要探討的對象;探討時,他採用自由聯想( free-association) 的方式。所謂自由聯想是指個人必須把浮現在意識裡的想法、行動等,報告出來,而不管這些想法或行動多麼可笑、瑣碎。利用自由聯想法,再加上夢的回憶、早期的童年記憶,佛洛伊德玄思默想地找出決定人格的要素。

Page 9: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人格的途徑

4. 人本論:探討人格的人本論者頗多,雖然他們著眼的方向不太一樣,但都強調人類有自我導向、自由選擇的潛力。他們相當注意「自我」及個人主觀的經驗。

人本論反對心理分析論及行為論的概念,認為這兩個理論對人性的看法太機械化 -- 以為人在內在本能或外界刺激的衝擊之下,是無助的。人本論者很少用動機架構來解釋行為,而常用個人對自己的知覺、個人的現實經驗及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來說明個人的行為。

大多數的人本論都強調人性的光明面 -- 每個人都想使自己成長及自我實現。他們也強調「此時此地」對個人人格的影響,而不強調兒童早期事件的影響力。

羅傑士(Carl Rogers , 1970)可說是人本論的先驅。他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欲了解行為的最好方法乃是從個體的內在參考架構著手。「個體擁有基本的傾向努力去達成、維持以及助長個體經驗」。「個體把他所知覺和接受的感覺經驗統整成一協調的系統,如此有助於他接納其他的獨立個體」。

Page 10: 我是誰  ?  誰是我  ? –  人格特質

心得

人格特質與助人工作開始,讓我暸解到何謂人格特質及人格特質的形成。

結論是──( 一 ) 自助才能助人;(二 )將助人者所需之特質內化為自然的態度;(三 )由服務中探索適合自己人格特性之助人觀點,而逐漸建構

自己的助人風格;(四 ) 衡量自己助人時間與能力,避免影響家庭或事業;(五 )了解社會的趨勢,不斷充實助人能力。 乍看以為是很枯燥無味的內容,然而出乎意料的,以輕鬆又

不失專業性的方式,讓自己瞭解到左右腦的功能及不同。偏偏這個範圍的專長,對我來說,許許多多抽象的名詞,簡直是霧裡看花,只能說大腦這小小的區塊,卻主宰一切神經系統,它是深奧的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