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苏轼

12
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 前前 前前

Upload: merritt-pickett

Post on 01-Jan-2016

4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0 download

DESCRIPTION

前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字、词、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了解散文赋的特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037—1101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 《 东坡全集 》 、 《 东坡乐府 》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前赤壁赋 苏轼

前赤壁赋前赤壁赋 苏轼苏轼

Page 2: 前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字、词、句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了解散文赋的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

进取的精神。

Page 3: 前赤壁赋 苏轼

(一)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037—1101 )四

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豪放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游,写下了赤壁赋。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的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Page 4: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山下的江面上泛舟游览。这时清风徐来,水面上风平浪静。主人举起酒杯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朗诵《明月》的诗篇,吟起“窈窕”的篇章。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江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浩浩荡荡的,我就觉得像在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飘飘悠悠的,就像是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Page 5: 前赤壁赋 苏轼

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我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到:“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便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起来。萧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一根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萧声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Page 6: 前赤壁赋 苏轼

苏子忧伤得变了脸色,他整好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么地方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像一张叶子似的小舟,举起葫芦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但是知道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风里箫声来表达此时心中的忧伤。 ”

Page 7: 前赤壁赋 苏轼

苏子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月亮总是那样的有圆有缺,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我们有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美景和快乐。”

Page 8: 前赤壁赋 苏轼

客人听后高兴的笑了起来,于是洗过酒杯,重新饮酒。直到菜肴果品统统吃光了,杯盘也杂乱的放着。大家你靠着我,我挨着你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的天色已经发白了。

Page 9: 前赤壁赋 苏轼

(三)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写作者与客人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境。这一部分重在写景,作者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文章开头紧靠题目,仅用二十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这一部分重点表现漫游之乐。第二部分(第 2自然段),写作者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的心情。用“桂棹”、“兰桨”比喻自己的高洁,用“溯流光”比喻自己身处逆境而不屈服的性格,用“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思慕的人,暗指终生追求的理想。连用五个比喻、两个夸张深化了悲意。

Page 10: 前赤壁赋 苏轼

第三部分( 3 、 4自然段),写作者的内心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作者引用曹操的诗句,引起怀古之情。接着由古人想到自己,“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偏舟,举匏樽以相属。”这是悲的原因之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悲的原因之二。“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又“知不可乎骤得”,只好“托余响于悲风”这是悲的原因之三。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第四部分(第 5自然段),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正确揭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表现作者 旷达的胸襟和超然自得的乐观态度,是全文主旨的所在。

Page 11: 前赤壁赋 苏轼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苏子曰”~“而又何羡乎”)在这一层中作者触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做对比,发表议论。第二层(从“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在这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假如不是属于他自己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强取。第三层(从“为江上之清风”~本段的末尾),认识有了飞跃,思想的矛盾也有了解决了,那么出路在哪里呢?他认为出路是“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主客思想得以解脱,转悲为喜的场面。这一结尾,用枕舟照应开头的泛舟,使文章结构紧凑严密。

Page 12: 前赤壁赋 苏轼

(四)艺术特色线索清楚,结构严紧,过渡自然。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情理相生。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富有音乐美。(五)小结综观全文,作者以人物感情的起伏(由乐转悲,化悲为喜)为线索,将情、景、理巧妙的融为一体,触景生情,由情入理,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