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90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传统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西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amber-drake

Post on 02-Jan-2016

9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9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论 第二节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第三节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第四节 西北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第五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第六节 青藏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民情. 第一节    中国 民族民俗 概论 一、中国的民族. (一)   民族的内涵 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在习惯上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论 第二节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第三节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第四节 西北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第五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第六节 青藏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民情

Page 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俗概论一、中国的民族

(一) 民族的内涵 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在习惯上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狭义是指人类在原始社会崩溃、阶级社会确立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Page 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中国人口状况

我国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 1370536875人。

其中汉族人口为 1225932641 人,占 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792211 人,占 8.49%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66537177 人,增长 5.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7362627 人,增长 6.92% 。

Page 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11 年,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 1339724852 人 (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省)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9% ,相当于欧洲 + 澳洲 + 非洲 + 北美洲 + 中美洲的人口总数。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 130 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 400 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 200 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 10 人。

Page 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Page 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少数民族 是人口比汉族少的民族的泛称,我国共有少数民族 55 个

。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

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和哈尼族,其中蒙古、回、藏、壮和维吾尔族建立有民族自治区。

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有:保安、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和俄罗斯等六个民族。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60 %以上。

分布特点是东南密、西北疏;以汉族为主体 ,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Page 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25 ) 我国 56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分属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欧语系。

回族、畲族、大部分满族也都使用汉语。

Page 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二、中国的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就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

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民族、宗

教及语言等因素关系密切。 民俗具有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Page 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二)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1.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

、交易) 2.社会民俗(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

人生礼节及岁时节日等) 3.精神民俗(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

、道德、礼仪等) 4.游艺民俗(民间旅行、民间口头文学、民间

文化娱乐、民间传统竞技、民间杂艺等)

Page 1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二节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等七大方言。

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Page 1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称为新年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前后有扫尘、剪窗花、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等,多具生活情趣。

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及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一)春节

Page 1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 1 )挂年画。同时,相传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门神,唐代以前多以桃李符画门神贴于大门,用来驱灾避邪。

( 2 )贴春联,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 3 )守岁,除夕之夜,家家围炉团坐,通宵不寐,叙旧话新,迎接新年,俗称“守岁”。

( 4 )拜年,新年期间,亲友相互庆贺送礼,旧称拜年。相传此俗源于远古,拜年之风至宋代已十分盛行。

( 5 )放鞭炮,春节点爆竹,汉代已见记载,宋代更加普遍。宋代由于火药发明,改用“纸卷裹火药,燃之发声”,声尤震惊,故称“爆仗”。

Page 1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又称“灯节”。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猜灯谜和吃元宵(即汤团)等习俗

( 1 )张灯,元宵节张灯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时蔚然成风。当时已有油灯、漆灯、燃香、点蜡等。

( 2 )猜灯谜,谜语在我国早已流行,秦汉时期已较普遍。元代开始把谜语贴在花灯上,成为灯谜,让人猜测,增加节日的情趣。

( 3 )吃元宵, 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一年圆满顺遂之意。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日,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

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日,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

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Page 1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清明节清明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

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 4月 6日。 约于春秋时期,传说人们为纪念介子推

而禁火寒食,有了寒食节。 清明是个节令,寒食是传统祭祀的日子

,由于仅差一天,至唐代,两节日合并在一起。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及插柳等活动。

Page 1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清明节清明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

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 4月 6日。 ( 1 )扫墓祭祖,扫墓拜祖之事,先秦已有,秦汉时

多在寒食节进行。明清以来扫墓活动增多,不仅扫自己先祖的坟墓,且拜祭历代功臣,皇帝还派大臣祭黄帝墓。今清明节则为革命烈士扫墓,举行纪念活动等。

( 2 )荡秋千,秋千,古代叫千秋,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的娱乐活动。约始于春秋时期的北方民族。传说汉武帝引进后廷,常作祈祷千秋之寿的祝愿活动,因此本名千秋,后世才称为秋千。

( 3 )打马球,古代清明节还举行打马球和踢足球等活动,称为蹴鞠。宫廷多由宫女踢球,军队也举行蹴鞠,以此习武娱乐。

Page 1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我国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音同,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

此外,端午节还有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沐兰节、端阳节等名称。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但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广泛而深远,今之龙舟竞渡即源于此。

端午节期间,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采菖蒲、艾叶等习俗

Page 1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 1 )赛龙舟,赛龙舟主要在汨罗江,每年都举行竞渡仪式。人们抬龙舟到屈原庙朝祭,再下水比赛。赛龙舟的习俗在南方比较

( 2 )吃粽子,粽子,古称粮、角黍、筒粽,起源于古时投五花粽于汨罗江,是为了赶开蚊龙,保护爱国诗人屈原的遗体。唐宋以来,粽子是端午节时人们喜爱吃的节令食品。

( 3 )饮雄黄酒,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旧多作中药。民间谚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饮雄黄酒庆贺端午,驱毒杀虫,有驱除邪恶之意。

( 4 )悬白艾,艾,又名医草、冰台、黄草。医家用灸百病,故名灸草。插艾叶于门旁,以除毒气。春月采嫩叶作菜食之,治一切恶气,长服止冷痢。

Page 1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一天正是农历秋季正中

,故名。 民间俗称八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

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大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主要活动

有祭拜月神、赏月、赏桂、观潮和吃月饼等习俗。 ( 1 )赏月,早在汉晋时民间已有赏月之举,当时人

们认为,秋天空气清爽,是赏月的佳节。 ( 2 )吃月饼,月饼原为我国南方市民的点心食品,后流传全国,成为祭奉月神的供品。吃月饼有团圆之意,亲友之间还以月饼相赠。

Page 1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一、满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曾笃信萨满教,“萨满”为通古斯语,意

为巫师。

Page 2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满族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院落围以木障,院内有影璧,院中立“索罗杆”,大门朝东南。

Page 2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房,西间设

西、南、北三面炕,俗称“曼字炕” 以西炕为尊,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中间堂屋为厨房。

Page 2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一、满族服饰 男女都穿旗袍。男子戴圆顶帽,穿马蹄袖袍褂,喜在长袍外套“马褂”或“坎肩”,下穿套裤,脚穿船形双鼻皮条布鞋。

女子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身穿直领、窄袖旗袍,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下摆两侧开衩,腰间挂长手帕。

Page 2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满族饮食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豆包)以及“饭包”,喜欢吃粘食。

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过节时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八大碗的“满洲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

此外,满族还有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和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Page 2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

“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创作的一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Page 2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箭和举重等。 满族有尊祖敬老的习俗。以西为上,忌讳一般

人尤其是青年人坐西炕,更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

不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狗皮袖头的衣服;

在满族人家里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狗的坏话;

不得打喜雀和乌鸦;不得在索罗杆上拴牲畜; 忌孕妇、寡妇和戴狗皮帽子的人接触。

Page 2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二、朝鲜族 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有自己的语

言和文字。 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屋顶四面斜坡,房屋朝南。屋内分成寝室、客房、厨房和仓库等。屋内盘平地坑,炕底有火道,进屋则脱鞋,席炕而坐。

服饰特点女子是短衣长裙,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鲜艳。上衣斜襟无扣,以长带在胸前打结;长裙的腰间有细褶,脚穿船形布胶鞋。男子是穿白色短上衣,深色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

Page 2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二、朝鲜族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传统风味食品以辣、酸、甜为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辣椒和狗肉。

节日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外,还有家庭的节日,如回甲( 60 大寿)及回婚(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逢过这两个喜庆日,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家宴,身穿盛装的子女向老人撒酒祝福祝寿,并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及僧舞等。

Page 2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二、朝鲜族

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揶琴。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是跳板和荡秋千,男子喜的运动是摔跤和踢足球。

朝鲜族人民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晚辈和长辈同席时,晚辈不能当着长辈的面抽烟喝酒。老人外出,全家人都鞠躬礼送。婚丧和佳节时不杀狗,不吃狗肉。

Page 2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早期信仰萨满教,自 17 世纪初开始信奉藏传佛教。

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Page 3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蒙古族

蒙古包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住房,由细木杆编成网状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以及圆顶天窗,外部围以厚羊毛毡,包内地上铺毡子和地毯。

蒙古包易于装拆搬迁,很适合牧民的生活。农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

Page 3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蒙古族

传统的服装是蒙古袍,束腰带,头戴皮帽,足蹬蒙古靴。

蒙古袍为大襟长袍,身长宽大,右侧系纽扣,高领长袖,并在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艳的花边。

蒙古妇女的帽饰和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

Page 3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蒙古族的饮食

以面食为主,用糜黍制做的炒米是常备的食品。

牧区的蒙古族人传统肉食有煮羊肉、手扒肉和烤全羊等。

奶制品有黄油、白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

蒙古族人的传统饮料通常有奶茶、酸奶和马奶酒等。

Page 3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那达慕”大会

主要的传统节日除过春节外,主要是那达慕大会。每年 7 、 8月间,蒙古族人在草原上都要举行欢庆丰收的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和游戏之意,起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

“那达慕”大会上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马术、射箭、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歌舞表演。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Page 3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好来宝”是一种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表演艺术,在草原上流行很广。

Page 3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礼节

蒙古人的传统乐器是马头琴,表现力非常丰富。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

其风俗坦诚直率,尊敬长者,注重礼节,相互之间宽宏互让,友好相处。

农区及城镇接待贵宾和至亲要以酒菜礼待,席间还用哈达托酒盅向客人敬酒。

隆重迎送有敬献哈达的礼节,客人相见互相递鼻烟壶。

蒙古族过去有拜火的习俗,故平时禁止用刀接触火或在火旁拿斧子砍东西。

Page 3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蒙古族的禁忌

骑马坐车到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包时要将马鞭放在门外;

入包后坐在右边,离包时走原路,待送你的主人回去后再上车或上马;

忌讳坐蒙古包的西北角,睡和坐时脚忌伸向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

主人献茶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赠送礼品忌单数,接受礼物必须身子稍屈或跪下一腿伸出右手或双手接受;

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 蒙古族对守门的狗和猎犬都很爱护和重视,禁止外人打骂,否则即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礼貌。

Page 3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四、回族

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筹地。

早期同时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后通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

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 回族群众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沿小帽,亦称礼拜帽,成为该民族服饰的标志。

西北地区的回族男子外穿西式长大衣;妇女穿中长大衣,戴披肩“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

Page 3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回族的饮食

传统面食是油香和馓子,肉食有烧羊肉、牛羊肉夹馍等。

回族人喜爱喝茶,有八宝茶、红糖砖茶、白糖清茶等,因都讲究盛在盖碗里而被统称为“盖碗茶”。

回族不吃马、驴、骡、狗肉,尤其禁食猪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同时,他们一 .般不饮酒,用餐时忌开玩笑。

Page 3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禁忌、节日

回族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沐浴和洗涤。 回族所用的水井或水塘,非信伊斯兰教的人不

能动手取水,如有需要必须请回族人代取或征得主人的允许,但一定要保持清洁,取水容器中若有剩水忌倒回井中或水塘;

更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物件; 尤其忌到回族的住房里洗澡。 回族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Page 4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民歌

“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种,广泛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群众中。

回族群众也十分喜欢唱“花儿”,其旋律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花儿会是“花儿”歌手们竞赛与交流的聚会。

Page 4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五、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

语系突厥语族。 信仰伊斯兰教。

Page 4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五、维吾尔族

主要从事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以盛产粮棉和瓜果闻名于世,其中的哈密瓜、葡萄、香梨等驰名中外。

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房顶开天窗,屋外有带护栏的廊子。屋内设壁炉用于做饭取暖,砌实心土炕,供起居坐卧。室内铺花毡,墙上挂壁毯,并且有壁橱用于放置日用物品。房屋内外装饰着各种纹饰和色彩,鲜艳夺目。

Page 4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五、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喜欢在院落中栽植花草和果树。花帽、袷袢和连衣裙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典型服装。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喜欢戴称为“尕巴”的小花帽,尕巴的种类很多,鲜艳夺目,色彩绚丽。

维吾尔族男子喜欢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右衽斜领、无扣宽袖、腰系长带。

女子喜欢穿色彩鲜艳的宽袖连衣裙,外罩黑色对襟背心或西服上装,喜欢戴项链、耳环等作装饰。

Page 4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饮食

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牛羊肉、家禽及鱼。最常吃的有馕、抓饭、拉面、清炖羊肉、包子和烤肉等,同时还多食瓜果及奶制品,喜欢喝奶茶和红茶。

烤羊肉串以其独特的风味风行于中国各个地区,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小吃。

维吾尔族忌食马、驴、骡、狗肉以及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同时,他们一般不饮酒。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也是伊斯兰教的节日。肉孜节即伊斯兰教的开斋节。

Page 4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音乐

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 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是

维吾尔族的传统艺术精华,带有古龟兹音乐的韵味,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

维吾尔族最富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有“独它尔”、“热瓦甫”及手鼓等。

维吾尔族在接人待物方面很讲礼貌,对长辈异常尊敬。维吾尔族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沐浴和洗涤,对饮水水源的清洁异常讲究,禁止人们在水渠、河沟、水池等地洗衣、洗澡。

Page 4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一、壮族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信仰多神,祟拜自然物和祖先,道教、佛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享誉海内外。

驰名中外的铜鼓约有两干多年的历史,为古代岭南及西南地区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的珍贵文物,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

Page 4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民居和服饰

楼居是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圈牲畜。房屋的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为卧室。后厅为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民族服装款式多种多样,妇女头上包提花毛巾,喜戴银首饰,服装一般为蓝黑色,无领左衽、绣花滚边,腰间系绣花围腰,下身穿宽脚裤。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系腰带。

Page 4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饮食

主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喜食糯米。 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

,三月三吃的五色饭色彩鲜艳,用于祭祖和待客。

每逢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

Page 4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节日

节日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是“中元节”、“牛魂节”和“吃新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是日,人们蒸五色糯米饭祭祖。

壮族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乡素有“歌海”之称,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群众性的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

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举行歌圩的日子,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唱山歌、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及放花炮等活动。

Page 5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二、土家族

聚居在湘、鄂、川、黔、渝毗连之地,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族无本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信仰多神,以祖先崇拜为主,佛教和道教对土家族也有一定影响。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又称“土家锦”。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斑斓,与蜀锦、壮锦并称为三大名锦。

Page 5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二、土家族

多住干栏式的木屋,其中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的楼台腾空,

传统的土家族女上装多为左开襟、肥袖短衣,滚花边二、三道,下装为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佩戴各色首饰。男子头缠 2~3米长的青丝帕,穿对襟短衫。

最喜欢吃糯米粑粑、火炕腊肉、糖馓(又称团馓)和油茶汤,喜饮酒。糯米粑粑即糯米蒸熟后压成的圆饼,经久不坏。

Page 5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土家族禁食狗肉。 最隆重的的节日是社巴节和土家年。 社巴节时男女老少唱起“摆手歌”,跳起“摆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

土家年俗称“赶年”即腊月二十九,比传统的春节提前一天进行。

Page 5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文化艺术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傩戏是集戏剧、说唱、诗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源于土家族祭神还愿的仪式,与“梯玛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傩文化现象。

Page 5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乐东、三亚、通什等七县二市之内。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祟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

Page 5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黎族

传统住房属干栏式建筑,因状似船形而得名。

船形屋有铺地型和高架型等形式。 船形屋用木柱或竹子支撑离开地面,茅草屋顶呈半圆形船篷状,顶面开天窗。用竹片或藤条编成架空地板,下为畜圈。编竹抹泥墙或椰叶墙,屋的前后设门,门外有船头作晒台,室内间隔象船舱,内设火灶和睡床。现在黎族大多数住室已为砖木结构的住房代替。

Page 5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黎族

现在黎族大多数住室已为砖木结构的住房代替。

男子留长发,结发于额前,头缠 3米多的红头巾或黑头巾,喜戴串着铜钱的颈圈。上身穿对襟、无领无扣上衣,下身穿长及膝盖的前后两幅布。

妇女盛装时佩戴银项圈、珠项圈、银牌、银铃和手镯,穿圆领对襟无袖上衣,以白布、红布镶衣边,下穿绣有各种色彩图案的筒裙。

Page 5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多数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经常吃竹筒饭,喜欢饮自酿的米酒。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Page 5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聚到一起,尽情游戏娱乐,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并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此外,在节日或劳动间歇,黎族人还喜欢跳“竹竿舞”。

Page 5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一、苗族

主要居住于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苗语属汉藏语

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文为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现通行汉语文。

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Page 6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一、苗族

刺绣、挑花、织锦、腊染和银饰素享盛名。刺绣有十余种,腊染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古朴典雅。

妇女的银饰品有银冠、银花、银雀与银蝴蝶等,精工细致,极富民族特色。

房屋有三开间的平房或楼房,多为木结构。 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搂,顺地势分为两层,上层

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Page 6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妇女的服装有一百多种样式,色彩艳丽,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苗族“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的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盛装时佩戴多种银饰。便装时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用少许精致饰品衬托。男子头缠青色包头,穿青色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身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小腿裹绑腿。

Page 6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主要以大米、小米、玉米等为主食,喜食酸味,酸食有酸辣椒、酸腌菜、酸汤和酸汤鱼等。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和清明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Page 6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苗年相当干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清晨,人们用美味佳肴祭祖。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 、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及“游方”等活动。

龙舟节在每年农历五月下旬,人们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龙舟比赛时,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是流行于苗族地区的著名乐器。

Page 6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藏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通行整个地区。

Page 6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藏族

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成书于 8 世纪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是古代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是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王传》是中国著名史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Page 6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犏牛是青藏高原特产。农业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民居多为土石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

男女都蓄辫,喜戴各式首饰;妇女喜爱在胸前挂宝石、珊瑚、玻璃珠等饰品,并在胸前挂金银小盒,作护身符。藏族男女戴呢帽或细皮帽,皮帽上用金丝缎或金银丝带装饰,故称金花帽。传统服装是长袖短褂,外着无领无扣、宽体广袖的右衽长袍,在领、袖、襟镶绸边或皮边。男子束腰带,妇女在长袍右腋下钉铜、银等钮扣,已婚妇女多在腰间系一条彩色腰裙,称为“邦典”。

Page 6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饮食主要是糌耙、肉食和奶制品等,肉食为风干的牛羊肉,饮料有酥油茶和青稞酒。藏族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

Page 6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哈达,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雪顿节(意为酸奶盛宴)是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藏历七月初,因活动内容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

望果节,藏语意为“转地头”,在谷物将要成熟时举行,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以祈丰年,是藏族人民预祝丰收节日。

Page 6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藏族佛像、佛寺里的经书、钟鼓以及活佛的身体、佩戴的念珠等物被为圣物,忌别人随便触摸;转经筒、转寺院、叩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等等。

做奶制品的家具上不能放别的东西;忌把骨头扔于火中;互不熟悉的男女忌讳在一个碗内揉糌粑;饮食用的碗和茶具忌扣着放置;忌讳当着当事人的面谈及其婚事;忌男女混坐,男女入室后男坐左、女坐右。就坐时忌讳双脚伸直,脚底朝人;忌讳在家中吹口哨、拍巴掌;忌讳别人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夸奖。

Page 7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彝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与祖先崇拜。部分地区彝族还受道教和佛教影响。

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低矮无窗或一小窗,平台屋顶可以晾晒谷物。房屋内分正屋、里屋和外屋,里屋为居室,正屋设火塘,用三块石头支成“锅庄”,是起居活动中心;外屋为库房或畜圈。

Page 7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彝族

传统服饰古朴、独特、别具一格。凉山成年男子左耳戴红、黄大耳珠,在头正中蓄一小撮长发,并编成小辫,再用头帕竖立包起来,称为“天菩萨”,是天神的代表,这是他最高贵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触摸。

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

Page 7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主食为玉米、荞麦、燕麦和土豆。 彝族人喜欢吃“坨坨肉”、饮“转转酒”,

逢年过节,彝族人还会在家门口放一坛“秆秆酒”,这些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Page 7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除过春节外,最主要的是过火把节。 火把节是西南地区白、布朗、纳西等族

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日前后举行。

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

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阿细跳月”、“锅庄舞”等,颇具特色。

Page 7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白族

大多数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贵州省毕节地区等地。

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是奉祀“本主”(村社神)及多神信仰,佛教盛行。

Page 7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白族

《太和更漏中星表》、《洞天验方书》等,都是白族学者记载和总结古代天文、医学方面宝贵经验的代表作。

古城大理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 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山石窟等佛

教圣地及文化古迹,都凝结着白族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Page 7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民居讲究以庭院组合建筑群,有“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

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因楼上楼下有走廊相通,人们称这样的房舍为“走马转角楼”。

房屋多数为两层小楼,门窗雕刻各种花鸟图案,照壁和门楼造型优美,为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Page 7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坎肩,下着深色长裤。

女子大多穿白色或浅蓝色上衣,外套红色或黑色丝绒坎肩,右衽结纽处系“三须”或“五须”银饰品,腰系绣花围裙,下着蓝色或白色宽裤,足登绣花“百节鞋”。喜戴耳环、手镯等首饰。

Page 7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主食为稻米和小麦,食猪、牛、羊肉,喜食酸辣。

白族人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鲊、油鸡枞、螺丝酱等风味菜肴;

还有大米制作的饵块、饵丝,以及蜜饯、雕梅和苍山雪炖甜梅等。

最负盛名的是宴席佳肴“砂锅弓鱼”。乳扇是白族独创的乳制品。

此外,白族喜饮烤茶,并配“三道茶”待客。

Page 7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的盛大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如今已成为民族体育文艺和物资交流大会。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 , 大理白族群众要举行“绕三灵”活动,即祭拜金圣寺、圣源寺、崇圣寺。

“白族调”是白族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音乐,以三弦或唢呐伴奏,唱腔或委婉或高亢,十分动听。

Page 8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纳西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有少量分布在四川和西藏。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著名的《创世纪》是描写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及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

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具有重要的价值。

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Page 81: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汇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

著名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均系明代建筑。这些建筑物都保留着珍贵的壁画,具有唐代道释画的风格。

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

民居建筑多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房屋多采用“四屋一院落”的格局,即由正房、经堂、双层楼房和畜厩等四座木结构建筑组成院落,正房主室是全家活动的中心。

Page 82: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下着长裤。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包头,配大银耳环。男装大体与汉族相同。特色食品有一线琵琶肉和千层饼

纳西族的“三叠水”(又称雪山宴)是招待贵宾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盘子三种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

Page 83: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传统节日有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又称老会。

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相传产生于元代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

Page 84: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傣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为传统的拼音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部分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佛教在傣族人民中广泛传播。

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建于平坝近水之地。木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木柱或竹柱支撑,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用茅草排覆盖。悬空铺竹楼板,竹片围墙,既通风又透光。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什物。

Page 85: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男子一般以白布或青布包头,上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穿长筒裤,文身习俗很普遍。

妇女束发,上穿浅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穿花筒裙。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吃起来清香可口。

喜欢酸辣味,如酸菜、酸笋、酸鱼等。傣族人嗜酒,喜嚼槟榔。

Page 86: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

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又称佛诞节、浴佛节或堆沙节,节日约于农历 4月初清明节前后,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日凌晨,傣族人要到寺庙拜佛,妇女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浴。浴佛以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人们还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Page 87: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Page 88: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禁忌

傣族寨门附近的“寨神庙”平时忌进去; 寨心忌坐也忌脚踏或拴马; “神树”忌砍伐拴马,忌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盘、鬼台、竹竿等祭品

每寨都有佛寺,进寺要脱鞋袜,妇女进佛寺忌任意走动,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触摸神像及法器,忌摸小和尚的头顶。

Page 89: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禁忌

骑马进村寨在寨门前要下马,忌骑马进寨; 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里的人出来也必须等祭寨完毕。

进入傣族住房时,到楼口要脱鞋,进门后忌用脚跺楼板,房子内的中柱楼上端忌挂东西和用背靠,楼下端忌拴马,忌从家中火塘上面跨过,忌别人移动或抬起火塘上的三脚架,忌客人进卧室,忌头朝向主人家内室睡觉,忌在傣族家中剪指甲,忌在室内吹口哨和玩响乐器,

忌从妇女脚上跨过或触摸妇女头上的发髻,忌女招待男客、男招待女客。

Page 90: 第五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