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下册

57
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 义义义义义义义义义 义 义

Upload: fox

Post on 08-Jan-2016

2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下册. 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 丁 莉. ㈠ 数与代数 1 .数的认识 ——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第七册安排了 “ 小数的初步认识 ” 这一单元。教师注意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因为第二学段还要学习,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 2 .数的运算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下册

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 丁 莉

•㈠数与代数 • 1 .数的认识——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第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师注意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因为第二学段还要学习,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

• 2 .数的运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与此同时,加大了教学的步子,从原通用教材的 17 课时减少为 13 课时,例题也从 16 个减少为 9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可是适当的增加部分例题,减少坡度,帮助学生牢固掌握。

•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了估算。

•常见的量——第四单元:年、月、日及 24时计时法。

•与义务教材安排相同。增加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㈡空间与图形• 1 .测量。——第六单元:面积。•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 2 .图形与位置。——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㈢统计——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㈣解决问题• 1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2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 3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例 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 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 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 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 方向儿歌: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学生建立方位的概念最初要依靠一些参照物及许多自然现象,比如太阳在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北极星,树叶与年轮的疏密等。通过多介绍一些类似知识帮助学生能够确定一个方向。

• 对于初次接触方向的学生可以从这个例题开始,引导学生在图上标注方向,帮助自己尽快的熟悉方向,即在图的右上角标出方向标识,鉴于有的学生对于南北掌握相对容易,对于东西掌握有点困难,所以仅标识 是不够的,

• 可以引导学生在做题前先在图上标出, 以帮助学生找清方向 .

北东

南西

• 有时遇到特殊地图,会将向上的方向定为东或不是北的其他方向,随着对方向的熟悉,可引导学生观察:在地图上四个方向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东——南——西——北循环的。 北

东南

西

• 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是在• 谁的哪一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 在谁的哪一方,就以谁为中心点,可以就将方向标识的中心点放在何处,如邮局在书店的( )面,可以将方向标识在图上,这样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确定方向,一眼即可看出答案。

西 北

西

西

西南

西北

东南

东北

在学生思考之后,可提供指南针帮助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楚的方位图。(右图)要指导学生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正确辨认方法和读写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在哪两个方向之间呢?”通过已经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四个新方向的辨认方法。还有很多学生会把新方向的名称读错,例如,把“东北”读成“北东”,教师可以把正确的读法和错误的读法分成两行一一对应的写到黑板上,使学生通过比较,找到读写的规律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年 段 内 容

二年级下学期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 2~ 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 7~ 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年级下学期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上学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题 内 容

口算除法例 1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例 2 除法估算

基本的笔算除法

例 1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例 2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整除)

例 3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除法估算

除法的验算 例 4 用乘法验算除法

有关 0的除法

例 5 有关 0的除法

例 6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 0( 1)(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

例 7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 0( 2)(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

• 变化。• ⑴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 ⑵口算除法缩减为1个例题下的三个小题,并且都是可以归结

为表内除法进行计算的,将“24÷2”这种类型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并且增加了探索性。

• ⑶增加了估算的内容。如例3。• ⑷除法的验算简化为一个例题。• ⑸有关0的除法。①“0”的除法增加了情境。②将义务教材的例9和例 11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商的中间

和末尾也有0合并为现在的例6,将义务教材的例10和例 12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合并为

现在的例7。这样按被除数的特点来进行分类,层次更加清楚。

• 例 1第( 3)小题略有难度,关键是引导学生把 240 看作多少。可先给学生出示 2大捆( 200 根)和 4小捆( 40根)小棒,让学生体会把 2大捆小棒拆成 20小捆,并与 4小捆组成 24小捆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弄清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也可借助乘法来解决除法问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 例1要为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让每个学生经历将 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的过程。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笔算竖式结合起来。如,

• 当学生说“先将4捆平均分成2堆,每堆2捆”时,结合分的过程,在竖式的十位上商2: ;

• 当学生说“再将2根平均分成2堆,每堆1根”时,引导学生在竖式的个位上商1: ,

• 让学生体会到先分成捆的再分成根的, 也就是先计算十位再计算个位的过程。

• 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在进行笔算除法应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经常遗漏步骤,可教给学生口诀:一除二乘三减四落,以例 1为例

• 后面的计算即循环反复进行相同步骤。

一除即 40÷2= 20二乘即 20×2= 40

三减即 40- 40= 0四落即落下后一位上的 2

•例 2重点突出 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 1时, 1的含义是什么( 1个十)那余下一个十后应该怎么办:即余下的 1个十和 2个一合并,再用 2除。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 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

2

• 因为验算多采用笔算形式,教师可通过板书完整呈现演算格式,使学生有个清醒地认识。 上面是横式,左边为计算竖式,右边为验算竖式。

验算:

•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①当商的十位或个位上为 0时,这个 0一定要写, 0起占位的作用;②由于 0 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 0 ,因此,写竖式时,可省略用 0做被除数的这一过程,得出竖式的简便写法。

• 第 7题 教参中指出:学生的买票方案基本上是以下两种:• ①将师生分为成人与学生两组,分别进行购票: 10×3+ 5×50= 280 (元)

• ②将师生合为一个团体,以团体名义购票: 6×( 50+3 )= 318(元)

• 在教学中有学生还想到一种方案更为合算: 3+7=10 从学生中分出 7人与老师组成团体,享受团体票 6×10=60 元,剩下的 50-7=43人享受学生票: 5×43=215 元,这样 60+215=275 元。原因在于成人享受团体票省( 10-6 )×3=12 元,而 7名学生多花了( 6-5 )×7=7 元,总共比方案 1省 5 元。

第三单元 统计

•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如把 12块糖平均分给 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 4块,这个“ 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 3 个孩子一共有 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 4块,这个“ 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 4块糖。

• 在平均数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出现两类错误,一是总数量不能正确求出,二是对于应该把总数分成几份容易出错,究其原因:一个是审题不仔细,再一个不理解题意,教学例 1后可进行专项列式练习,以促进方法的牢固掌握。可参考老教材第十册补充相关适当练习。如五年级一班分成 3组投篮球,第一组 10 人,共投中 28个;第二组 11人,共投中 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 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全班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两问的做法是不同的。这样小点着力,可为五年级下册学习降低难度,进行过渡。

•学生牢固掌握平均数 = 总数÷ 总份数后,可为学生进行拓展,如知道平均数和份数应当如何求总数,即明确:总数 =平均数×总份数,这种情况在生活和后面的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第四单元 年月日

年月日主题网站http://www.gdedu123.com/xueke/nianyue/time/default.htm#多功能在线日历 http://203.208.37.104/search?q=cache:Onk8MI9JFQUJ:www.gdedu123.com/xueke/nianyue/time/rili.htm+%E5%B9%B4%E6%9C%88%E6%97%A5%E4%B8%93%E9%A2%98%E7%BD%91%E7%AB%99&hl=zh-CN&ct=clnk&cd=2&gl=cn&st_usg=ALhdy2_pfSYskMKyv7Z-qyeZCUcLYHZN7g

• 记住大月的歌诀: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定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日,唯有二月二十八。

十一

• 判断平年还是闰年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为学生提供计算技巧的帮助:一般的年份只要看公历年份的后两位数是不是 4的倍数即可。对于整百年份我们首先去掉末尾的两个零,看剩下的数是不是 4的倍数就行了。如 1982 年末尾是“ 82”,“ 82”不是 4的倍数,所以 1982 不是 4的倍数,也就不是闰年了。

• 在计算经过时间时,可根据题目具体情况采取前减后加的方法:分为两种情况:在同一天中, 12时之前部分用12时—开始时刻,再加上 12时之后的时间,从今天到第二天跨日子时,用 24时—开始时刻,再加上第二天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算错的现象。比如:今天的 18 时火车开车,第二天 8时到家,经过时间就可以用 24—18+8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学期 内 容

二年级上学期 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学期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学期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学期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乘法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例 2)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例 1)

估算(例 2 )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例 1)

32× 98= 3136

32× 98

2562883136

•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 ①掌握乘的顺序;• 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 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 刚开始阶段,做题前让学生“先说再做”,在解题过程中“常回头看看”,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六单元 面积

• 对“面积”的描述与义务教材稍有变化,更加严密。

• 义务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课标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 建立比较准确的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可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为实现这一点可采用如下方式:

• 首先将 1平方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带”在手上: 中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 1平方厘米, 两手的食指和拇指围成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 1平方分米,

四个小个同学拉手围成正方形面积大约是 1平方米 , 其次可让学生自己用彩色卡纸制作 1平方米, 1 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模型, 1平方分 米和 1平方厘米可放在文具盒中,随时使用。既可让学生充分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又可成为后续学习的工具。

• 第 11题 三种不同剪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按课本的插图,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后两种情况,剩下部分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增加了哪几段

•可以引导学生将常用长度间的进率与相应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对比:

• 10      10 米 ←→ 分米 ←→ 厘米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100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 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 第 5题,有必要让学生读题后通过复述题意,搞清 10千米以内 1元,是指坐 10站或 10站以内都只要 1元。坐十几站就要 1元加几个 0.5 元。学生还没学小数乘法,这里可用连加计算,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 解应用题:• 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 解决问题:• 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分析综合

联想

识别

①5×6×8     ② 5×6× ( 5 + 3 )③5×6×7 + 5×6 5×6×7④ + 30 ⑤30×8       ⑥ 30×5 + 30×3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 2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 a=b, b=c,那么 a=c。

•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可采用画图的方法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例题可以这样表述:

1 西瓜 = 4砝码 1砝码 =4苹果 4砝码 =16苹果 4×4=16 1 西瓜 =16苹果

祝各位领导、老师:新学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