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83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teleri

Post on 15-Jan-2016

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 二 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代谢. 合成代谢 (anabolism). 代谢概论.  代谢( metabolism ):.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 复杂分子 (有机物). [ H]. 简单小分子. ATP. 合成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 将最初能源转换成通用的 ATP 过程. 一、概述. 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Page 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代谢概论

 代谢(metabolism):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代谢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合成代谢 (anabolism)

复杂分子(有机物)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简单小分子 ATP [H]

Page 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一、概述一、概述

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生物氧化: 发酵作用 产能过程

呼吸作用(有氧或无氧呼吸)

1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过程:脱氢(或电子) 递氢(或电子) 受氢(或电子)功能:产能( ATP )、还原力、小分子代谢产物等。

第一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 将最初能源转换成通用的 ATP 过程

Page 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生物氧化的形式: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生物氧化的功能为:产能( ATP)、产还原力 [H] 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自养微生物利用无机物

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

生物氧化 能量

微生物直接利用

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 ATP)中

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

Page 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通常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一般是好氧菌。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 C02 作为它们的碳源。其产能的途径主要也是借助于无机电子供体 ( 能源物质 ) 的氧化,从无机物脱下的氢 ( 电子 ) 直接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代谢特点 1 )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 直接进入呼吸链 2 )存在多种呼吸链 3 )产能效率低; 4 )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

Page 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光能自养或异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指具有捕捉光能并将它用于合成 ATP 和产生 NADH或 NADPH 的微生物。

分为不产氧光合微生物和产氧光合微生物 。

前者利用还原态无机物 H2S , H2 或有机物作还原 C02 的氢供体以生成 NADH 和 NADPH 。后者由 H2O分子光解产物 H’ 和电子形成还原力 (NADPH+H’)

Page 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二、二、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EMPEMP 、、 HMPHMP 、、 EDED 、、 PKPK 途径途径等。)等。)

11 )) EMPEMP 途径(糖酵解途径、三磷酸己糖途径)途径(糖酵解途径、三磷酸己糖途径) 葡萄糖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酮酸 有氧:有氧: EMPEMP 途径与途径与 TCATCA 途径连接;途径连接; 无氧:还原一些代谢产物,无氧:还原一些代谢产物, (( 专性厌氧微生物专性厌氧微生物 )) 产能的唯一途径。产能的唯一途径。 产能(底物磷酸化产能:产能(底物磷酸化产能: (( 11 ) ) 11 ,, 3— P--3— P-- 甘油醛 甘油醛 3 —P --3 —P -- 甘油酸 甘油酸 + ATP+ ATP ;; (( 22 ) ) PEP PEP 丙酮酸 丙酮酸 + ATP+ ATP

10 步反应

Page 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分为两个阶段:1 、 3 个分子 6- 磷酸葡萄糖在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 6- 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等催化下经氧化脱羧生成 6 个分子 NADPH+H+ , 3 个分子 CO2 和 3 个分子 5- 磷酸核酮糖

2 、 5- 磷酸核酮糖在转酮酶和转醛酶催化下使部分碳链进行相互转换,经三碳、四碳、七碳和磷酸酯等,最终生成 2 分子 6- 磷酸果糖和 1 分子 3- 磷酸甘油醛。

2 ) HMP 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旁路途径)

Page 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6-6- 磷酸果糖磷酸果糖出路:出路:可被转变重新形成可被转变重新形成 6-6- 磷酸葡糖磷酸葡糖,回到,回到磷酸戊磷酸戊糖糖途径。途径。

甘油醛甘油醛 -3--3- 磷酸磷酸出路:出路: aa 、经、经 EMPEMP 途径,转化成丙酮酸,进入途径,转化成丙酮酸,进入 TCA TCA 途径途径 bb 、变成、变成己糖磷酸己糖磷酸,,回到磷酸戊糖途径。回到磷酸戊糖途径。总反应式:总反应式:6 6-6 6- 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 ++12NADP12NADP+++3H+3H22OO → → 5 6-5 6- 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 + + 6CO6CO22+1+1

2NADPH+12H2NADPH+12H+++Pi+Pi

特点:特点:aa 、不经、不经 EMPEMP 途径和途径和 TCATCA 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 ATPATP 生成, 生成, bb 、产大量的、产大量的 NADPH+HNADPH+H++ 还原力 ;还原力 ;cc 、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 5-5- 磷酸核糖磷酸核糖、、 4-4- 磷酸磷酸 -- 赤藓糖 )赤藓糖 )dd 、单独、单独 HMPHMP 途径较少,一般与途径较少,一般与 EMPEMP 途径同存途径同存 ee 、、 HMPHMP 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

Page 1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 ED 途径 ——2- 酮 -3- 脱氧 -6- 磷酸 - 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 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 过程: ( 4 步反应) 1 葡萄糖 6- 磷酸 - 葡萄糖 6- 磷酸 - 葡糖酸

KDPG

6- 磷酸 - 葡萄糖 - 脱水酶

3-- 磷酸 -- 甘油醛 + 丙酮酸

KDPG 醛缩酶特点 :

a 、步骤简单 b 、产能效率低: 1 ATP c 、关键中间产物 KDPG ,特征酶: KDPG 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菌 , 根瘤菌 , 固氮菌 , 农杆菌 , 运动发酵单胞菌等。

Page 1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44 )) PKPK 途径(磷酸酮解酶途径)途径(磷酸酮解酶途径)aa 、磷酸戊糖酮解酶途径、磷酸戊糖酮解酶途径((肠膜明串珠菌、番茄乳杆菌、甘露醇乳肠膜明串珠菌、番茄乳杆菌、甘露醇乳

杆菌、短杆乳杆菌 )杆菌、短杆乳杆菌 )

G 5-G 5- 磷酸磷酸 --木酮糖 木酮糖

乙酰磷酸 + 3- 磷酸 - 甘油醛

特征性酶 木酮糖酮解酶

乙醇 丙酮酸

乳酸 1 G 乳酸 + 乙醇 + 1 ATP + NADPH + H+

Page 1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G 6-G 6- 磷酸磷酸 -- 果糖果糖

b 、磷酸己糖酮解酶途径——又称 HK 途径(两歧双歧杆菌)

4- 磷酸 - 赤藓糖 + 乙酰磷酸

特征性酶 磷酸己糖酮解酶

3-- 磷酸甘油醛 + 乙酰磷酸

5- 磷酸 -木酮糖 , 5- 磷酸 - 核糖 乙酸戊糖酮解酶

6- 磷酸 - 果糖

乳酸 乙酸1 G 乳酸 + 1.5乙酸 + 2.5 ATP

Page 1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1 、、定义定义 广义:广义: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一种生产方式。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一种生产方式。 狭义: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中间代谢中间代谢 产物产物作为最终氢(电子)受体的产能过程作为最终氢(电子)受体的产能过程 特点:特点: 11 )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 ATPATP ;; 22 )葡萄糖氧化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存在于)葡萄糖氧化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存在于 发酵产物中;发酵产物中; 33 )产能率低;)产能率低; 44 )产多种发酵产物。 )产多种发酵产物。

三、发酵( fermentantion )

Page 1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发酵类型

1 ) 乙醇发酵 a 、酵母型乙醇发酵 1 G 2 丙酮酸 2 乙醛 + CO2

2 乙醇 + 2 ATP 条件: pH 3.5~4.5 , 厌氧菌种:酿酒酵母、少数细菌(胃八叠球菌、解淀粉欧文氏菌等) i 、加入 NaHSO4

NaHSO4 + 乙醛 磺化羟乙醛(难溶) ii 、弱碱性( pH 7.5 ) 2 乙醛 1 乙酸 + 1 乙醇 (歧化反应)磷酸二羟丙酮作为氢受体,经水解去磷酸生成甘——甘油发酵

( EMP)

---亚硫酸氢钠必须控制亚适量( 3%)

Page 1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bb 、细菌型乙醇发酵、细菌型乙醇发酵 (( 发酵单胞菌和嗜糖假单胞菌发酵单胞菌和嗜糖假单胞菌 ))

同型酒精发酵同型酒精发酵 1 G 2 1 G 2 丙酮酸丙酮酸

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发酵周期短等。缺点是生长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发酵周期短等。缺点是生长 pHpH 较高,较易染较高,较易染杂菌,并且对乙醇的耐受力较酵母菌低杂菌,并且对乙醇的耐受力较酵母菌低 ..

( ED)

乙醇 + 1ATP

异型酒精发酵 (乳酸菌、肠道菌和一些嗜热细菌)

1 G 2 丙酮酸(丙酮酸甲酸解酶)

乙醛 乙醇

甲酸 + 乙酰 -- CoA

无丙酮酸脱羧酶而有乙醛脱氢酶

Page 1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 EMP 途径(丙酮酸 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 PK 途径)

肠膜明串株菌( PK) 产能 : 1ATP 双歧双歧杆菌( PK、 HK ) 产能: 2G 5 ATP即 1G 2.5ATP

Page 1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混合酸、丁二醇发酵a 混合酸发酵: —— 肠道菌( E.coli 、沙氏菌、志贺氏菌等)

1 G 丙酮酸

乳酸乳酸脱氢酶 乙酰 -CoA + 甲酸丙酮酸甲酸解酶

草酰乙酸 丙酸PEP 羧化酶

磷酸转乙酰基酶 乙醛脱氢酶乙酸激酶 乙醇脱氢酶

乙酸 乙醇E.coli 与志贺氏菌的区别:葡萄糖发酵试验: E.coli 、产气肠杆菌 甲酸 CO2 + H2 (甲酸氢解酶、 H+ )

志贺氏菌无此酶,故发酵 G 不产气。

CO2 + H2

Page 1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b 丁二醇发酵( 2 , 3-- 丁二醇发酵) —— 肠杆菌、沙雷氏菌、欧文氏菌等

丙酮酸 乙酰乳酸 3-羟基丁酮

乙二酰红色物质

(乙酰乳酸脱氢酶)

( OH- 、O2 )

中性

丁二醇精氨酸胍基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 、 V . P.实验 2 、甲基红( M.R)反应

产气肠杆菌: V.P. 试验( + ),甲基红( - ) E.coli : V.P. 试验( - ),甲基红( + )

V.P. 试验的原理:

Page 1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44 )丙酮)丙酮 -- 丁醇发酵丁醇发酵 ——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 33 :: 66 ::11 ) )

—— —— 丙酮丁醇梭菌丙酮丁醇梭菌 ((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 丙酮酸 2乙酰 -CoA

乙酰 -乙酰 CoA

丙酮 +CO2

( CoA 转移酶)

丁醇

缩合

Page 2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5 )氨基酸的发酵产能( stickland 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菌等。

特点:氨基酸的氧化与另一些氨基酸还原相偶联; 产能效率低( 1ATP ) 氢供体(氧化)氨基酸: Ala 、 Leu 、 Ile 、 Val 、 His 、 Ser 、 Phe 、Tyr 、 Try 等。 氢受体(还原)氨基酸: Gly 、 Pro 、 Arg 、 Met 、 Leo 、羟脯氨酸等。

Page 2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氧化 丙氨酸 丙酮酸-NH3

NAD+ NADH

乙酰 -CoA

NAD+ NADH

乙酸 + ATP

甘氨酸 乙酸 甘氨酸-NH3

还原

Page 2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四、呼吸( respiration ) —— 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质脱下的电子或氢 经过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 O2 或其他氧 化型化合物并产生较多 ATP 的生物氧化过程。 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 无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

1 有氧呼吸 原核微生物:胞质中,仅琥珀酸脱氢酶在膜上 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内膜上 2 个产能的环节: Kreb 循环、电子传递。

Page 2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TCA 循环的生理意义:

( 1 )为细胞提供能量。

( 2 )三羧酸循环是微生物细胞内各种能源物质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

( 3) 三羧酸循环是物质转化的枢纽。

( 1 ) TCA 循环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

Page 2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TCA 的补充途径 I 乙醛酸循环( TCA 循环支路)

(异柠檬酸裂合酶)

(乙酰 --CoA 合成酶)

(苹果酸合成酶)

乙酰 -CoA 异柠檬酸

琥珀酸 + 乙醛酸

乙酸

苹果酸

Ii 丙酮酸 、 PEP 等化合物固定 CO2 的方法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 TCA 中间产物方式

Page 2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 2 )电子传递链1 )电子传递链载体 :

NADH 脱氢酶

黄素蛋白

辅酶 Q( CoQ)

铁 -硫蛋白及细胞色素类蛋白

在线粒体内膜中以 4 个载体复合物的形式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物逐级排列。

Page 2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原核微生物电子传递链特点:

最终电子受体多样: O2 、 NO3- 、 NO2

- 、 NO- 、 SO42- 、 S2- 、 CO3

2- 等; 电子供体: H2 、 S 、 Fe2+ 、 NH4

+ 、 NO2- 、 G 、其他有机质等;

含各种类型细胞色素: a 、 a1 、 a2 、 a4 、 b 、 b1 、 c 、 c1 、 c4 、 c5 、 d 、 o 等;末端氧化酶: cyt a1 、 a2 、 a3 、 d 、 o , H2O2 酶、过氧化物酶;呼吸链组分多变存在分支呼吸链: 细菌的电子传递链更短并 P/ O比更低,在电子传递链的几个位置进入链和通过几个位置的末端氧化酶而离开链。 E.coli (缺氧) CoQ cyt.b556 cyt.o cyt.b558 cyt.d (抗氰化物) 细胞色素 0 分支对氧亲和性低,是一种质子泵,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工作 ;细胞色素d 分支对氧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起作用。 电子传递多样: CoQ cyt. 也可不经过此途径。

Page 2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 氧化磷酸化产能机制 —— 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化学渗透学说 ---英国生物化学家 Peter .Mitchell于 1961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导致质子从线粒体的基质向外移动,电子向内传递。质子传递可能是由于载体环或特定的质子泵的作用,驱动泵的能量来自电子传递。来自被氧化底物上的一对电子沿传递链转移时所产生的跨膜的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势 Proton motiveforce,PMF) 是 ATP 合成的原动力。当质子动势驱动被转移至膜间空键的质子返回线粒体基质中时,所释放的能量推动 ADP 磷酸化生成ATP 。

质子推动力( Δp)取决于跨膜的质子浓度( ΔpH )和内膜两侧的电位差( Δψ)。

Page 2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特点: a常规途径脱下的氢,经部分呼吸链传递; b 氢受体:氧化态无机物(个别:延胡索酸) c 产能效率低。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即硝酸盐还原作用 特点: a 有其完整的呼吸系统; b 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诱导出反硝化作 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 A亚硝酸还原酶等 c 兼性厌氧 细菌:铜绿假单胞、地衣芽孢杆菌等。

2 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Page 2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硝酸盐作用硝酸盐作用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 NONO33

-- NH NH33 - N - N R - NH R - NH22 异化性硝酸盐作用:异化性硝酸盐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无氧条件下,利用 NONO33

-- 为最终氢受体为最终氢受体 NONO33

- - NO NO22 NO NO N N22O O N N22

反硝化意义:反硝化意义:11 )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 NO3-NO3- )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亚硝酸还原酶 氧化氮还原酶氧化亚氮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

Page 3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 ——厌氧时, SO4

2- 、 SO32- 、 S2O3

2- 等为末端电 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特点: a、严格厌氧; b 、大多为古细菌 c 、极大多专性化能异氧型,少数混合型; d 、最终产物为 H2S ; SO42- SO32- SO2 S H2S e 、利用有机质(有机酸、脂肪酸、醇类)作 为氢供体或电子供体; f、环境: 富含 SO4

2- 的厌氧环境(土壤、海水、污水等)

Page 3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硫呼吸 (硫还原)硫呼吸 (硫还原) —— —— 以元素以元素 SS 作为唯一的末端电子受体。作为唯一的末端电子受体。 电子供体:乙酸、小肽、葡萄糖等电子供体:乙酸、小肽、葡萄糖等

碳酸盐呼吸(碳酸盐还原)碳酸盐呼吸(碳酸盐还原) ———— 以以 COCO22 、、 HCOHCO33

-- 为末端电子受体 为末端电子受体 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 — — 利用利用 HH22 作电子供体(能源)、作电子供体(能源)、 COCO22 为为 受体,受体,产物产物 CHCH44 ;;产乙酸细菌 产乙酸细菌 — — HH22 / CO / CO22 进行无氧呼吸,产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为乙酸乙酸。。

Page 3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其他类型无氧呼吸其他类型无氧呼吸 ———— 以以 FeFe3+3+ 、、 MnMn2+2+许多有机氧化物等作为末许多有机氧化物等作为末 端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端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 延胡索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琥珀酸 + 1 ATP + 1 ATP 。。被砷、硒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厌氧条件下生长一些还被砷、硒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厌氧条件下生长一些还

原硫细菌。原硫细菌。

利用 Desulfotomaculum auripigmentum 还原 AsO43-

生产三硫化二砷(雌黄)

作用:生物矿化和微生物清污

Page 3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二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一、细菌的光合作用 真核生物: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

产氧 原核生物:蓝细菌光能营养型生物 不产氧 (仅原核生物有):光合细菌

1 、光合细菌类群1 )产氧光合细菌——好氧菌 各种绿色植物、藻类 蓝细菌:专性光能自养。 (H2S 环境中,只利用光合系统 I 进行不产氧作用 ) 。

Page 3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不产氧光合细菌a、紫色细菌 ——只含菌绿素 a 或 b 。紫硫细菌(着色菌科)(旧称红硫菌科)含紫色类胡萝卜素,菌体较大。 S沉积胞内。氢供体: H2S 、 H2 或 有机物。 H2S S SO4

2- ; 少数暗环境以 S2O3

2- 作为电子供体。

氧化铁紫硫细菌( Chromatium属)利用 FeS, 或 Fe2+ 氧化产生 Fe(OH)3沉淀

Page 3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紫色非硫细菌(红螺菌科):旧认为不能利用硫化物作为电子供体;现知大多数亦能利用硫化物,但浓度不能高。

b 、绿色细菌(绿硫细菌) 含较多的菌绿素 c 、 d 或 e ,少量 a 。 电子供体:硫化物 或 元素硫,S沉积胞外(类似紫色非硫细菌);暗环境中不进行呼吸代谢,还可同化乙酸、丙酸、乳酸等简单有机物。

Page 3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细菌光合色素

1 )叶绿素( chlorophyll ): 680 、 440nm 2 )菌绿素—— a 、 b 、 c 、 d 、 e 、 g 。 a :与叶绿素 a 基本相似; 850nm处。 b :最大吸收波长 840~1030 。 3 )辅助色素:提高光利用率 类胡萝卜素: 藻胆素:篮细菌独有 藻红素( 550nm )、藻蓝素( 620~ 640 nm ) 藻胆蛋白: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藻胆素。

Page 3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细菌光合作用1 )循环光合磷酸化 细菌叶绿素将捕获的光能传输给其反应中心叶绿素 P870 , P870 吸收光能并被激发,使它的还原电势变得很负,被逐出的电子经过由脱镁菌绿素 (bacteriopheophytin, Bph) 、 CoQ、细胞色素 b 和 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返回到细菌叶绿素 P870 ,同时造成了质子的跨膜移动,提供能量用于合成 ATP 。

特点: a 、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过类似呼吸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 b 、产 ATP 和还原力 [H] 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 H2S 等无机物; c 、不产氧( O2 )。

Page 3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过类似呼吸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产 ATP和还原力分别进行 .

紫色细菌循环光合磷酸化过程

Page 3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外源电子供体—— H2

S 等无机物氧化放出电子,最终传至失电子的光合色素时与 ADP 磷酸化偶联产生 ATP 。

特点:只有一个光合系统,光合作用释放的电子仅用于 NAD+还原 NADH ,但电子传递不形成环式回路。

绿硫细菌和绿色细菌

Page 4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2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特点:特点: aa、电子传递非循环式;、电子传递非循环式; bb 、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cc 、存在两个光合系统、存在两个光合系统 dd 、、 ATPATP 、还原力、、还原力、 OO22 同时产生同时产生

当光反应中心当光反应中心 II的叶绿素的叶绿素 P700P700 吸收光量子能量后释放的电子,经吸收光量子能量后释放的电子,经过黄素蛋白和铁氧还蛋白过黄素蛋白和铁氧还蛋白 (Fd)(Fd)传递给传递给 NAD+NAD+ (( NADP’NADP’ )生成)生成NADHNADH (( NADPHNADPH )) +H’(+H’( 还原力还原力 )) ,而不是返回氧化型,而不是返回氧化型 P700P700 。。光合系统光合系统 IIII 将电子提供给氧化型将电子提供给氧化型 P700P700 ,并产生,并产生 ATPATP 。。

光合系统光合系统 IIII 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激发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激发 P680P680放出电子,然后还原放出电子,然后还原

脱镁叶绿素脱镁叶绿素 a(a( 脱镁叶绿素脱镁叶绿素 aa是是 22 个氢原子取代中心镁原子的叶个氢原子取代中心镁原子的叶绿素绿素 a)a) ,经过由质体醌,经过由质体醌 (plastoquinone(plastoquinone ,, PQ)PQ) 、、 Cyt.bCyt.b 、、 Cyt.Cyt.ff和质体蓝素和质体蓝素 (plastocyanin(plastocyanin,, PC)P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到氧化型 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到氧化型 P700P700 (不返回氧化型(不返回氧化型 P680P680 ),而氧化型),而氧化型 P680P680 从水氧化成从水氧化成 0202过程中得到电子。在光系统Ⅱ中,电子由过程中得到电子。在光系统Ⅱ中,电子由 PQPQ经经 Cyt.bCyt.b传递给传递给 CyCyt.ft.f 时与时与 ADPADP 磷酸化偶联产生磷酸化偶联产生 ATPATP 。。

Page 4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蓝细菌等的产氧光合作用——非循环光合磷酸化过程

Page 4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依靠菌视紫红质的光合作用

无叶绿素或菌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是迄今为止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极端嗜盐古细菌 菌视紫红质: 以“视黄醛”(紫色)为辅基。 与叶绿素相似,具质子泵作用。 与膜脂共同构成紫膜;埋于红色细胞膜(类胡 萝卜素)内。

Page 4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ATP 合成机理:视黄醛吸收光,构型改变,质子泵到膜外,膜内外形成质子梯度差和电位梯度差,是 ATP 合成的原动力,驱动 ATP 酶合成 ATP 。

Page 4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二、细菌化能自养作用 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

通常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一般是好氧菌。 产能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于无机电子供体 ( 能源物质 ) 的氧化,从无机物脱下 - 的氢 ( 电子 ) 直接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

最普通的电子供体是氢、还原型氮化合物、还原型硫化合物和亚铁离子 (Fe2 + ) 。

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 C02 作为它们的碳源。

最重要反应: CO2 还原成 [CH20]水平的简单有机物,进一步合成复杂细胞成分 —— 大量耗能、耗还原力的过程。

Page 4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化能自养细菌的能量代谢化能自养细菌的能量代谢特点:特点:

① ①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直接进入呼吸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直接进入呼吸链氧化磷酸化产能。链氧化磷酸化产能。

② ②电子可从多处进入呼吸链,所以呼吸链有多种多样。电子可从多处进入呼吸链,所以呼吸链有多种多样。 ③ ③产能效率,即氧化磷酸化效率产能效率,即氧化磷酸化效率 (P(P// 00值值 )) 通常要比化通常要比化

能异养细菌的低。 能异养细菌的低。 ④ ④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有以下特点:无机底物上脱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有以下特点:无机底物上脱

下的氢下的氢 (( 电子电子 )) 直接进入呼吸链。直接进入呼吸链。

Page 4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 1 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能氧化氮的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能氧化氮的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

杆状、椭圆形、球形、螺旋形或裂片状,且它们可能有极生或周生鞭毛。杆状、椭圆形、球形、螺旋形或裂片状,且它们可能有极生或周生鞭毛。好氧、没有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有机体, 在细胞质中有非常发达的内膜复合体。好氧、没有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有机体, 在细胞质中有非常发达的内膜复合体。

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aa、、亚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NHNH33 +O +O22 + 2H+ NH + 2H+ NH22OH + HOH + H22O O A氨单加氧酶

羟氨氧化酶

HNO2 +4H+ +4e-

b 、硝化细菌

NO2- + H2O

亚硝酸氧化酶NO3

-+ 2H+ +2e-

根据它们氧化无机化合物的不同

也称氨氧化细菌

( 产生 1 分子 ATP)

Page 4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2 氢细菌(氧化氢细菌) 氢细菌(氧化氢细菌)

能利用氢作为能源的细菌组成的生理类群称氢细菌或氢氧化细菌能利用氢作为能源的细菌组成的生理类群称氢细菌或氢氧化细菌 ((hyhy

drogen oxidizing bacteriadrogen oxidizing bacteria)) 。。 兼性化能自养菌 兼性化能自养菌 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 (Alcaligenes)(Alcaligenes) 、副球菌属、芽孢杆、副球菌属、芽孢杆

菌属、黄杆菌属菌属、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Flavobacterium) 、水螺菌属、水螺菌属 (Aquaspirillum)(Aquaspirillum) 、分、分支杆菌属支杆菌属 ((Mycobacterium)Mycobacterium) 和诺卡氏菌属和诺卡氏菌属 (Nocardia)(Nocardia) 等。 等。

产能: 产能: 2H2H22 + O + O22 — — 2 H 2 H22OO 合成代谢反应:合成代谢反应: 2H2H22 + CO + CO22 — — [ CH [ CH22O ] + HO ] + H22OO 。。

Page 4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氢细菌的自氧作用 第一步:产能反应,氧化 4 分子 H 。产生 1 分子 ATP ;

第二步:合成代谢反应,用所产生的 ATP 还原 C02构成细胞物质 [CH2O]和生长。

在 Ralstonia eutropha中存在两种氢酶,一种膜结合氢酶涉及质子动势而细胞质中的氢酶为 Calvin cycle 提供还原力 NADH 。

Page 4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3 硫细菌(硫氧化细菌)硫细菌(硫氧化细菌)

———— 利用利用 HH22SS 、、 S0S022 、、 SS22

OO332-2- 等无机硫化物进行自等无机硫化物进行自

养生长养生长 ,, 主要指化能自氧主要指化能自氧型硫细菌型硫细菌

大多数硫杆菌,脱下的大多数硫杆菌,脱下的 HH++

(( ee-- )经)经 cyt.ccyt.c 部位进入部位进入呼吸链;呼吸链;

而脱氮硫杆菌从而脱氮硫杆菌从 FPFP 或 或 cyt.cyt.bb 水平进入。水平进入。

嗜酸型嗜酸型硫细菌硫细菌能氧化元素硫能氧化元素硫

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能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能将亚铁离子将亚铁离子 (Fe(Fe22++ )) 氧化成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 (Fe(Fe33++ )) 。。

Page 5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Page 5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产能途径

第一阶段, H2S 、 S0 和 S2O32 -等硫化物被氧化为 SO3

2 -

第二阶段,形成的 SO32 -进一步氧化为 SO4

2 -和产能。

1 、由细胞色素-亚硫酸氧化酶将 SO32 -直接氧化成为 SO4

2 -,并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普遍存在于硫杆菌中。

2 、磷酸腺苷硫酸 (adenosine phosphosulfate , APS) 途径。在这条途径中,亚硫酸与腺苷单磷酸反应放出 2 个电子生成一种高能分子 APS ,放出的电子经细胞电子传递链的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由腺苷酸激酶的催化,每氧化 1 分子 SO3

2 -产生 1.5 分子 ATP 。

Page 5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4 4 铁细菌和细菌沥滤铁细菌和细菌沥滤 (1) (1) 铁细菌铁细菌(多数为化能自养,少数兼性厌氧,(多数为化能自养,少数兼性厌氧,

产能低。)产能低。)

定义:能氧化定义:能氧化 FeFe22 ++成为成为 FeFe33 ++并产能的细菌被并产能的细菌被称为铁细菌称为铁细菌 ((iron bacteriairon bacteria)) 或铁氧化细菌或铁氧化细菌 ((iroiron n oxidizing bacteriaoxidizing bacteria)) 。包括亚铁杆菌属。包括亚铁杆菌属 ((FerFerrobacillusrobacillus)) 、嘉利翁氏菌属、嘉利翁氏菌属 ((GallionellaGallionella)) 、、纤发菌属纤发菌属 ((LeptothrixLeptothrix)) 、泉发菌属、泉发菌属 ((CrenothriCrenothrixx)) 和球衣菌属和球衣菌属 ((SphaerotilusSphaerotilus)) 的成员。的成员。

有些氧化亚铁硫杆菌有些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bacillus frrooxidanThiobacillus frrooxidanss)) 和硫化叶菌的一些成员,除了能氧化元素硫和硫化叶菌的一些成员,除了能氧化元素硫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能将亚铁离子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能将亚铁离子 (Fe(Fe22 ++ ))氧化成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Fe(Fe33 ++ )) ,所以它们既是,所以它们既是硫细菌硫细菌,,也是也是铁细菌铁细菌。。

大多数铁细菌为专性化能自养,但也有兼性化大多数铁细菌为专性化能自养,但也有兼性化能自养的。能自养的。

大多数铁细菌还是嗜酸性的。大多数铁细菌还是嗜酸性的。 铁细菌的细胞产率也相当低 铁细菌的细胞产率也相当低

Page 5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铁氧化细菌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的产能途径

Page 5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细菌沥滤 —— 利用嗜酸性氧化铁和硫细菌氧化矿物中硫和硫化物的能力,让其不断制造和再生酸性浸矿剂,将硫化矿中重金属转化成水溶性重金属硫酸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的过程。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

原理:a 、浸矿剂的生成 2S + 3O2 + 2H2O — 2H2SO4

4FeSO4 + 2H2SO4 + O2 — 2Fe2 ( SO4 ) 3 + 2 H2O

b 、低品位铜矿中铜以 CuSO4 形式浸出

CuS + 2 Fe2 ( SO4 ) 3 + 2H2O + O2 — CuSO4

+ 4FeSO4 +2H2SO4 c 、铁屑置换 CuSO4 中的铜 CuSO4 + Fe — FeSO4 + Cu ——适于次生硫化矿和氧化矿的浸出,浸出 率达 70% ~ 80% 。

Page 5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 、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一些特殊类群的原核生物能够将分子态氮还原为氨,然后再由氨转化为各种细胞物质。微生物利用其固氮酶系催化大气中的分子氮还原成氨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自生固氮菌:独立固氮(氧化亚铁硫杆菌等)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形成根瘤及其他形式 联合固氮菌: 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 肠道等处才能固氮的微生物。 根际—芽孢杆菌属;叶面—固氮菌属。

三、固氮作用

Page 5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2 、固氮机制、固氮机制11 )固氮反应的条件)固氮反应的条件 a a ATPATP 的供应: 的供应: 1 mol N1 mol N2 2 — — 10 ~ 15 ATP 10 ~ 15 ATP

b b 还原力还原力 [H][H]及其载体 及其载体 氢供体:氢供体: HH22 、丙酮酸、甲酸、异柠檬酸等。、丙酮酸、甲酸、异柠檬酸等。 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 FdFd )或黄素氧)或黄素氧 还蛋白(还蛋白( FldFld ) 。) 。 c c 固氮酶固氮酶 组分 组分 I I :真正“固氮酶”,又称:真正“固氮酶”,又称钼铁蛋钼铁蛋 白白(( MFMF )、)、钼铁氧还蛋白钼铁氧还蛋白(( MoFdMoFd ) )

Page 5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组分组分 IIII ::

固氮酶还原酶,不含钼,又称固氮酶还原酶,不含钼,又称铁蛋白铁蛋白、固氮、固氮 铁氧还蛋白(铁氧还蛋白( AzoFdAzoFd ))特性:特性: 对氧极为敏感;需有对氧极为敏感;需有 MgMg2+2+ 的存在;的存在; 专一性:除专一性:除 NN22外,可还原其他一些化合物外,可还原其他一些化合物 CC22HH22 — — C C22HH44 ;; 2H2H++ — — H H22 ; ; NN22O —O — N N2 2 ;; HCN —HCN — CH CH44 + NH + NH33

((乙炔反应:乙炔反应:可用来测知酶活) 可用来测知酶活) d d 还原低物还原低物 NN22 :: NHNH33 存在时会抑制固氮作用存在时会抑制固氮作用。。

Page 5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N2 + 2e + 6H+ + ( 18 ~24 ) ATP — 2NH3 + H2 + ( 18 ~24 ) ADP + 18 ~24 Pi

a 、固氮酶的形成 e — 组分 II — 组分 II ( e )—Mg—ATP

组分 I + N2 — I—N2

b 、固氮阶段 N2* — 2NH3 + H2

即 75% 还原力用来还原 N2 , 25% 的还原力 以 H2 形式浪费

2 )固氮生化过程

Fd , Fld

+

固氮酶( 1 : 1复合物)

Page 5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固氮生化途径

Page 6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3 、好氧性固氮菌的防氧机制、好氧性固氮菌的防氧机制 固固 NN 酶遇氧不可逆失活 (组分酶遇氧不可逆失活 (组分 II ,半衰期,半衰期 10’10’ ;组分;组分 IIII ,, 45”45” 丧失一半活丧失一半活性)性)

(( 11 )自身固)自身固 NN 菌菌 a a 呼吸保护呼吸保护 固固 NN 菌科的固菌科的固 NN 菌以极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环境中的氧。菌以极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环境中的氧。 b b 构象保护构象保护 高氧分压环境,固氮酶能形成一无固高氧分压环境,固氮酶能形成一无固 NN活性但能防止氧损伤活性但能防止氧损伤

的特殊构象。的特殊构象。 构象保护的蛋白质—— 构象保护的蛋白质—— Fe-sFe-s蛋白蛋白 IIII 氧压增高氧压增高,固氮酶与,固氮酶与 Fe—sFe—s蛋白蛋白 IIII 结合,构象变化,丧失固结合,构象变化,丧失固

NN 能力;能力; 氧氧浓度降浓度降低低,蛋白自酶上解离,蛋白自酶上解离

Page 6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 (2) 蓝细菌保护固蓝细菌保护固 NN 酶机制酶机制

a a 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异形胞(——适宜固氮作用的细胞)(——适宜固氮作用的细胞) II 、厚壁,物理屏障;、厚壁,物理屏障; IIII 、缺乏氧光合系统、缺乏氧光合系统 IIII ,脱氧酶、氢酶活性高;,脱氧酶、氢酶活性高; IIIIII 、、 SODSOD 活性很高;活性很高; IVIV 、呼吸强度高、呼吸强度高

b b 非异形胞蓝细菌固非异形胞蓝细菌固 NN 酶的保护酶的保护 ———— 缺乏独特的防止氧对固缺乏独特的防止氧对固 NN 酶的损伤机制。酶的损伤机制。

I I 、固、固 NN 、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在时间上分隔时间上分隔开开 —— —— 织线蓝菌属(黑暗:固织线蓝菌属(黑暗:固 N N ; 光照:光合作用); 光照:光合作用) IIII 、形成、形成束状群体束状群体(束毛蓝菌属),利于固(束毛蓝菌属),利于固 NN 酶在微氧环境下固酶在微氧环境下固 N N

IIIIII 、提高胞内过、提高胞内过氧化酶、氧化酶、 SODSOD 的活力,解除氧毒(粘球蓝菌属)的活力,解除氧毒(粘球蓝菌属)

Page 6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I 、豆科植物的共 生菌 —— 以类菌体形式存在于根瘤中 类菌体周膜:豆血红蛋白,可与氧可逆结合 (高时结合,低时释放) 豆血红蛋白:蛋白部分由植物基因编码;血 红素有根瘤菌基因编码。 II 、非豆科植物共生菌 ——含植物血红蛋白(功能相似豆血红蛋白) Frankin放线菌: 营养菌丝末端膨大的泡囊类似异形胞。

c 根瘤菌保护固 N 酶机制

Page 6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四、肽聚糖的合成四、肽聚糖的合成 1 1 在细胞质中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UDP -UDP - 胞壁酸胞壁酸 55肽肽

a G —a G — G-UDP G-UDP ,, M--UDPM--UDP G —G ——— 6-P- 6-P- 果糖—果糖— 6-P-6-P- 葡糖胺—葡糖胺— — — N-N- 乙酸葡糖胺乙酸葡糖胺 -1--1- 磷酸 磷酸 — — N-N- 乙酰葡糖胺乙酰葡糖胺 -UDP —-UDP — N-N- 乙酰胞壁酸乙酰胞壁酸 -UDP-UDP

b Mb M 合成合成““ Park”Park” 核苷酸核苷酸 ( ( UDP-M-5UDP-M-5 肽)肽)

UDPUDP 作为糖载体 作为糖载体 D-Val-D-ValD-Val-D-Val 为环丝氨酸(恶唑霉素)阻断; 为环丝氨酸(恶唑霉素)阻断;

Page 6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N-乙酰胞壁酸合成“ Park” 核苷酸

亲水性化合物

Page 6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肽聚糖单体亚单位的合成

载体:细菌萜醇(类脂载体) ——C55类异戊二烯醇(含 11 个异戊二烯单位) 穿膜的同时与 G结合,接上肽桥, 此外,类脂载体还参与胞外多糖、脂多糖的合 成(磷壁酸、纤维素、几丁质、甘露聚糖等)

万古霉素,杆菌肽所抑制这些反应

2 细胞膜中的合成

Page 6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

细胞膜上

细胞质双糖肽位于细胞膜外细胞壁生长点处

Page 6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 3 膜外的合成膜外的合成

aa 、多糖链的伸长(、多糖链的伸长(横向横向连接):连接): 肽糖单体肽糖单体 ++引物(引物( 6~86~8肽糖单位) —肽糖单位) — 多 多 糖链横向延伸糖链横向延伸 11双糖单位。双糖单位。 bb 、相邻多糖链相联(、相邻多糖链相联(纵向纵向连接):连接): 2D-Val —2D-Val — M-4 M-4肽 肽 + D-Val+ D-Val — —甲肽尾五甘氨酸肽的游离—甲肽尾五甘氨酸肽的游离— NHNH 与乙肽尾与乙肽尾 D-ValD-Val (第(第 44 个氨基酸)游离个氨基酸)游离 COOHCOOH转肽作用:转肽作用: 青霉素所抑制。青霉素为青霉素所抑制。青霉素为 D-Val-D-ValD-Val-D-Val结构类 结构类 似物,竞争转肽酶似物,竞争转肽酶

转糖基(形成 -1, 4糖苷键)

Page 6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转糖基作用和转肽作用

Page 6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般将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繁殖所必需的物一般将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初级代谢 ,, 该过程所产生的产物即该过程所产生的产物即为为初级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如,如氨基酸、核苷类,以及酶或辅酶氨基酸、核苷类,以及酶或辅酶等。等。

次级代谢次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于该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且为前体,合成一些对于该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且非其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非其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物,即为即为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如,如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素等。维生素等。

Page 7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 -CoA-CoA 是合成是合成四环素、红霉素的前体;一般菌体的次级代谢在对数生长后期四环素、红霉素的前体;一般菌体的次级代谢在对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间进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或稳定期间进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

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的质粒则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的质粒则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 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产生极其微量,对微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产生极其微量,对微

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显作用,当次级代谢途径被阻断时,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显作用,当次级代谢途径被阻断时,菌体生长繁殖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它们菌体生长繁殖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它们没有一般性的生理没有一般性的生理功能,功能,也也不是不是生物体生长繁殖的生物体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必需物质,但对其它生物体往,但对其它生物体往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作用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作用,因此,人们利用这些具有各种生,因此,人们利用这些具有各种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产具有应用价值的药物。 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产具有应用价值的药物。

Page 7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二、次级代谢的调节二、次级代谢的调节

11.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类似,它在调节过程中也有酶活性的激活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类似,它在调节过程中也有酶活性的激活

和抑制及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 和抑制及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

22.含氮化合物对次级代谢的调节作用.含氮化合物对次级代谢的调节作用 菌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菌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 (GS)(GS) 的水平与抗生素的产量间呈正相的水平与抗生素的产量间呈正相

关性,丙氨酸脱氢酶关性,丙氨酸脱氢酶 (ADH)(ADH) 水平与利福霉素水平与利福霉素 SVSV合成则呈负的合成则呈负的相关性,而相关性,而 ADHADH 和和 GSGS 同化氨途径受培养基中氨浓度的调节,同化氨途径受培养基中氨浓度的调节,因此,氨浓度的调节影响抗生素的产量。因此,氨浓度的调节影响抗生素的产量。

33.诱导作用及产物的反馈抑制.诱导作用及产物的反馈抑制

Page 7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众多代谢产物生产各种发酵产品。

按照积累产物类型: 初级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核苷类,以及酶或辅酶;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 素等。按照发酵类型: 自然发酵:酒精、乳酸等, 代谢控制发酵:终端产物,赖氨酸、鸟苷酸、腺苷酸等; 中间产物,柠檬酸、 α- 酮戊二酸、琥珀酸、 高丝氨酸、肌苷酸、黄苷酸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Page 7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发酵条件的控制

人们通过对微生物菌种营养和培养条件的控制生产所要的目的产品 :

1 )培养条件:温度、 pH值、渗透压的控制;2 )营养成分的控制:葡萄糖浓度、碳氮比、生长因子、无机离子等;3 )溶解氧的控制:通气量,搅拌等。

Page 74: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2.代谢调节的控制.代谢调节的控制(( 11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赖氨酸发酵赖氨酸发酵——(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

在这个代谢工程的设计中,是利用阻断分支途径的高丝氨酸的合成,来解除 (Lys+Thr) 的反馈调节。即造成高丝氨酸缺陷型 (Hser 一 ) ,就可解除末端产物对限速酶的反馈抑制。

Page 75: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选育选育细胞膜缺损突变株细胞膜缺损突变株 ——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或生物素缺陷型——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或生物素缺陷型

利用油酸缺陷型菌株,限量添加油酸,限制细胞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使细胞膜缺损,利于代谢产物渗漏而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生物素缺陷型原理 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由乙酰辅酶 A 羧化成丙二酸单酰辅酶 A 的反应是一个限速步骤,该反应由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系催化,包括生物素羧化酶,羧基转移酶和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CCP ,并且需要生物素作辅酶。选育生物素营养缺陷型菌株,使细胞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受阻,从而影响到磷脂的合成。在培养时限量添加生物素或含生物素的原料,可以控制膜的厚度来调节透性。

Page 76: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 22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菌株,就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或兼而有之的菌株。在这类菌株中,因其反馈抑制或阻遏已解除,或是反馈抑制和阻遏已同时解除,所以能分泌大量的末端代谢产物。如 Corynebacteriumcrenatum(钝齿棒杆菌 ) 的抗 α-氨基 -β-羟基戊酸( AHV)菌株能积累积苏氨酸。

Page 77: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3.微生物代谢与代谢工程.微生物代谢与代谢工程

近年来,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也为微生物代谢在发酵生近年来,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也为微生物代谢在发酵生产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产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 DNADNA 重组技术重组技术 , , 可以定向地对可以定向地对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或引入新的反应,以改进产物的生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或引入新的反应,以改进产物的生成或改变细胞的代谢特性。成或改变细胞的代谢特性。但这些改进都是与微生物的基但这些改进都是与微生物的基因调控和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来实现的。因调控和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来实现的。

利用利用 DNADNA 重组技术改变微生物代谢流,扩展和构建新的代重组技术改变微生物代谢流,扩展和构建新的代谢途径,或通过关联酶将两个代谢途径连接形成新的的代谢途径,或通过关联酶将两个代谢途径连接形成新的的代谢流的研究谢流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Page 78: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1) 克隆来自细菌的木糖异构酶基因,

2) 克隆来自柄状毕赤酵母( Pichia stipitis )的木糖还原酶和木糖醇脱氢酶基因。

引入木糖代谢途径(戊糖代谢生产乙醇的代谢工程) —酵母菌 Saccharomyces的代谢工程

Page 79: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二、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利用二、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利用

11.生物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是指利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使底物进行有是指利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使底物进行有机反应。生物转化一般采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酶作催化剂,机反应。生物转化一般采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酶作催化剂,故又称作故又称作微生物转化。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转化微生物转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拆分。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拆分。 主要应用在主要应用在药物、香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昆虫激药物、香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昆虫激素等方面素等方面。如,光学活性的。如,光学活性的 R-R- 和和 L-4-L-4- 氯氯 -3--3- 羟基—丁酸乙羟基—丁酸乙酯(酯( R-R- 和和 S-CHBES-CHBE )是制备各种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基本原)是制备各种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基本原料,如料,如 L-L- 肉毒碱(肉毒碱( R-R- 型),型), 3-3- 羟基羟基 -3-3 甲基戊二酰( 甲基戊二酰( HMHMGG)) -CoA--CoA- 还原酶抑制剂和还原酶抑制剂和 11 ,, 4-4- 二氢吡啶二氢吡啶 -- 型的型的 --阻断剂阻断剂(( L-L- 型)。 型)。

Page 80: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22.微生物降解秸杆.微生物降解秸杆

秸秆成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够被草食动物的瘤胃微生秸秆成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够被草食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充分降解利用,但由于木质素和纤维素之间镶嵌在一起形物充分降解利用,但由于木质素和纤维素之间镶嵌在一起形成坚固的酯键,阻碍了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导致秸成坚固的酯键,阻碍了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导致秸秆消化率低。因此提高秸秆消化率的关键是降解木质素,打秆消化率低。因此提高秸秆消化率的关键是降解木质素,打断酯键。断酯键。

英国英国 AstonAston 大学最近从秸秆堆中分离出一种大学最近从秸秆堆中分离出一种白腐真菌白腐真菌,这种,这种微生物只降解木质素,不降解纤维素,用作处理秸秆,可使微生物只降解木质素,不降解纤维素,用作处理秸秆,可使秸秆的体外消化率从秸秆的体外消化率从 19.63%19.63% 提高到提高到 41.13%41.13%。。

白腐真菌分解木质素的机理是白腐真菌分解木质素的机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白腐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白腐真菌的菌丝首先用其分泌的超纤维氧化酶溶解表面的蜡质,然后的菌丝首先用其分泌的超纤维氧化酶溶解表面的蜡质,然后菌丝进入秸秆内部,并产生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内切聚菌丝进入秸秆内部,并产生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内切聚糖酶、外切聚糖酶,降解秸秆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使其成糖酶、外切聚糖酶,降解秸秆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使其成为含有酶的糖类,从而使秸秆变得香甜可口,易于消化吸收。为含有酶的糖类,从而使秸秆变得香甜可口,易于消化吸收。

Page 81: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33.微生物冶金、采油.微生物冶金、采油

人类利用具有人类利用具有氧化硫化物矿中的硫和硫化物能力的微生物氧化硫化物矿中的硫和硫化物能力的微生物将硫化矿中的重金属通过转化成高度水溶性的重金属硫酸将硫化矿中的重金属通过转化成高度水溶性的重金属硫酸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来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来生产黄金生产黄金。。

如,氧化亚铁硫杆菌如,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bacillus ferooxidansThiobacillus ferooxidans)) 的氧化作的氧化作用可从金矿石中除去硫、砷,浸提黄金,如果用化学方法用可从金矿石中除去硫、砷,浸提黄金,如果用化学方法浸提金的话,其得率不到浸提金的话,其得率不到 7070%;%;

俄罗斯科学家使用多种适于在俄罗斯科学家使用多种适于在石油石油中生存的中生存的微生物微生物,将其与,将其与

催化剂一同置于采油管内,这些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可催化剂一同置于采油管内,这些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以大大以大大增强石油的流动性增强石油的流动性,从而,从而提高采油率提高采油率,而不会影响,而不会影响石油的质量。 石油的质量。

Page 82: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44.生物降解.生物降解

迄今为止迄今为止 ,,已知的环境污染物达数十万种之多,已知的环境污染物达数十万种之多,其中大量的是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其中大量的是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极其多样,作为一个整体,极其多样,作为一个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是惊人的。可以说,凡自然界存在的有的能力是惊人的。可以说,凡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我们可从中我们可从中筛选筛选出一些出一些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更可利用这一原理定向驯化、选出污染物的高更可利用这一原理定向驯化、选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以使不可降解的或难降解的污染物,效降解菌,以使不可降解的或难降解的污染物,转变为能降解的,甚至能使它们迅速、高效地转变为能降解的,甚至能使它们迅速、高效地去除。去除。

Page 83: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参考文献 :

1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德庆.微生物教程.第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黄秀梨 . 微生物学.第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诸葛健,李华钟 . 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9

5 Prescott LM. 等著 . 微生物学.第 5版. 沈萍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 Prescott LM, Harley JP, and Klein DA. Microbiology (5th e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2

7 Michael TM, John MM, Jack P. Brock biology of micoorganisms , International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3

8 Gregory N.Stephanopoulos, Aristos A.Aristidou, Jens Nielsenz 著 . 代谢工程——原理与方法 .赵学明 白冬梅,等译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9 Talaro K. P.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Fifth Edi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5

10 R.M.特怀曼著.高级分子生物学要义.陈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