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新课程 的认识和理解

93
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 对对对 对对对对[email protected]

Upload: juro

Post on 22-Jan-2016

10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 的认识和理解.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毕华林 电子信箱 : bhll @263. ne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价值转型 :从 “ 以知识为中心 ” 转向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本体,学生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终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涵义.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的认识和理解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毕华林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价值转型: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本体,学生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终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涵义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

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据此制定高中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所谓科学素养,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它是借助于理科教育所应当培养的公民素质。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1992 年 1994 年 1996 年 理解科学知识 30.1(35.7) 33.8 24.5 理解科学过程 2.6(13.3) 3.4 2.6 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26.4) 2.3 3.2 具备科学素养 0.3(6.9) 0.2 (括号内数字为同年美国调查数据) 2001 年调查中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数为 1.4%

现代科学素养的重点 科学素养的内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科学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现代科学素养在强调科学知识、技能、过

程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决策,从科学与社会的角度主动地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付诸行动,这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的界定

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课程目标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1 情感态度价值观位于核心。2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是建立在具体知识技能获得的基础上的。

化学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

旨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

传授知识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受学科、社会、学生三大要素的制约。

化学学科因素

从学科角度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观念、方法和知识。

化学学科特征 化学科学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之一 化学科学使用特定的概念和原理 化学科学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语言 化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化学科学与工农业生产联系密切 ——《化学哲学基础》

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化学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

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手段。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

特征的思维方式。离开这个基本点,就不是化学。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微观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咎于微观结构。

化学学习的领域

化学学习的三大领域: 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 分子、原子和离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 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构成的符号和数学世界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结构之间的联系是中学化学

学习的重要内容。

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

•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称之为三重表征的学习方式 。

化学科学的发展趋势

20 世纪 50~70 年代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过渡到推理性的; 从主要是定性的过渡到定量的; 从主要是宏观的过渡到微观的; 这一变化促使中学化学课程进行提高理论,提高学习起点,删减某些化学教学内容。

20 世纪 80 年代化学学科发展特点

环境保护 能源开发

材料研制 生命探索

化学中心科学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当今,我们对化学的认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

于化学学科本身,而应开阔视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化学的重要作用,来认识化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化学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位公民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选择要体现时代性 当前,化学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

一方面新理 论、新方法不断提出,理 论化学研究越来越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当前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都需要化学家的参与。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反映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努力反映现代化学的最新研究成 果和发展趋势,要体现时代性。

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要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

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

所谓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

化学基本观念的价值

化学基本观念具有包摄范围广、概括性程度高的特征,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

元素观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

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 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

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微粒观

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

这些微粒是运动的,有间隔的。 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 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分类观

物质分类 元素组成角度 微粒间相互作用角度 化学反应分类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通过化学反应人们可以获得或消除物质,可以储存或释放能量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

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概括提炼而成。

即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从形成基本观念所需要的素材来看,必须有合适的、能有效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核心概念以及能形成这些核心概念的具体化学知识;另一方面,从基本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并通过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头脑中知识的系统性和概括性水平,逐步形成对化学的总括性的认识。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核心概念 1 化学核心概念 2 化学核心概念 n……

概括提炼迁移应用

化学知识1(1)

…化学知识1(2)

化学知识1(n)

化学知识2(1)

…化学知识2(2)

化学知识2(n)

化学知识n(1)

…化学知识n(2)

化学知识n(n)

化学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化学知识间的关系

化学基本观念的特点

化学基本观念作为高度概括的、上位的认识观念,受到下位具体知识的制约,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不同,概括提炼出的基本观念就不同,因此,基本观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阶段性

所谓阶段性 ,就是指不同学段的学生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是不同的,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等,而到了高中阶段,在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形成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的限度等基本观念。

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指对于同一基本观念在不同的学段,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其内涵的丰富程度也是不同的。

例如,“微粒观”的形成,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 而在高中阶段,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微粒作用观)成为学生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之一 。

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渐进性 所谓渐进性,是指更高层次的基本观念是以低层次的基本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没有低一级的基本观念作基础,高一级的基本观念就无法形成。

例如,学生要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必须首先理解物质的微粒作用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化学课程所注重的基本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化学基本观念的深化、提升和拓展。

突出观念的课程内容选择

应当持久性理解的内容

应当理解并能进行操作的内容

应当了解或熟悉的内容

特征:具有统摄力量的学科思想、基本观念或原理,在单元领域中具有较强的贯穿性。

特征:有利于学科思想和基本观念形成的核心概念、重要事实、基本过程、科学方法等

特征:单元领域中的具体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有关的具体情景和科学史实等。

社会因素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哪些社会、生活问题是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通过这些社会问题的学习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方法、观念?

我们必须思考: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贴近生活不是罗列物质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被人们所认识,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许多生活中的现象或物质涉及到较深奥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内容选择的局限性。

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物质或者其危害,而没有形成某种意识或观念,这样的联系生活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油漆、涂料、粘合剂这些物质?

联系社会也要重视观念的形成

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罗列一些生活中的物质或现象来体现,而以典型事例为主题,结合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在思想或观念上产生真正的冲击。

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 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所有技术都

与科学紧密相关。技术同语言、宗教、社会准则、社交和艺术一样,是人类文化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他还塑造和反映了这个系统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和维修。

硫酸工业 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 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 “三废”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发展前景 综合经济效益

路易斯科学教育模型 课程编制者和教师可以采用路

易斯科学教育模型来设计化学课程,以加强化学知识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路易斯建议科学的学习单元应该由三部分组成:

即“心智探究的科学”(为喜欢科学探究的人而讲授的科学);“行动的科学”(为解释社会行动而讲授的科学)和“公民的科学”(为普通大众讲授的科学)。

公民的科学

行动的科学

心智探究的科学

路易斯科学教育模型

合成氨课程内容的选择

“ 心智探究的科学”部分就是讲授合成氨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 行动的科学”部分就是依据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合成氨工业的适宜条件,介绍合成氨工业的生产过程与技术;

“ 公民的科学”部分则是讨论氮肥的生产对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世界的需要,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影响。

路易斯科学教育模型

学生因素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化学?学生需要有趣的化学,学生需要有用的化学。

学生的职业趋向

未来的化学家 对其他与科学相关的职业有兴趣的学生 将要成为一般技术人员的学生 未来的行政管理人员 普通市民

课程内容要具有选择性 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课程内容要具

有选择性,要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课程模块,既充分反映化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又要重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结构,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特点

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 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 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

三、高中必修模块内容构成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

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必修模块的功能定位 必修化学课程模块是高中化学课程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基础的具体体现和有力保证。

其基础性首先体现在为全体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同时还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必修化学课程模块的基础性不仅表现在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方面,还表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它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学习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

中学化学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化学 丰富、发展提高、深化 高中必修化学 主题部分的

提高、深化 高中选修化学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分为 三个连续的、不断深化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蒙教育(义务教育化学),第二阶段是共同的全面发展(必修模块),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选修模块)。这三个阶段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又是逐渐深化的。我们应从这样的一个整体中去认识和理解必修化学课程模块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课程内容主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一级主题

高中必修课程模块一级主题

高中选修课程模块

科学探究认识化学科学

实验化学化学实验基础

身边的化学物质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主题间的关系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科学探究

化学与社会发展

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

身边的化学物质

必修化学模块内容选择的思路

必修化学模块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引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知识构成分析 必修模块选择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综合考虑了学科、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与环境中元素化合物的存在、作用和影响,以及必修化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等,最终选择和确定了 4 种金属元素 (Na,Al,Fe,Cu)和 4 种非金属元素 (Cl, N, S, Si),以及他们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作为课程内容。

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与原教学大纲必修内容相比,新课标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覆盖面上与现行教材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具体内容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更重视在社会生活背景下认识有关物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应用,而原大纲则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介绍。

必修有机化学内容比较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烃:甲烷的化学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

用途、实验室制法、稀烃;乙炔、炔烃;苯的结构、性质、苯的同系物(甲苯、二甲苯)、化学性质;石油的分馏、分馏产品和用途、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烃的衍生物:溴乙烷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简介、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工业制法、醇类简介;苯酚的化学性质、用途;乙醛的化学性质、甲醛、醛类简介;乙酸的化学性质、羧酸简介;酯的性质、油脂的性质;有机溶剂;肥皂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 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内容选择的视角 课程标准中对于必修部分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处理,

不再追求从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角度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在生产生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代表物进行学习,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充分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避免机械孤立地学习和记忆有关物质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指导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树立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在化学合成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要求

必修模块概念原理知识构成分析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内容的选择,必修模块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和强调核心概念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建立,主要是在化学 2 中设置了两大概念原理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其中包括: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限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原电池等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另外,在化学 1 “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渗透了“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基本概念。

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打破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概念原理知识学习截然分开的传统做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

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概念原理知识主题覆盖全面,必修与选修分层建构,因此,要避免“一步到位”

重视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的建构,避免机械的记忆概念知识;

突出化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增进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力,因此,需要避免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课程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其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感性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定性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感性认识)

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变化、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理性分析)、化学与热能的转化(定量计算)、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理性分析)

必修模块过程方法类内容的构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从“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三个方面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必修化学课程没有将“科学探究”单独设立主题,而是根据不同模块课程的特点,在相关主题里设置了科学探究的内容。例如在化学 1“ 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主题中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必修模块过程方法类内容的构成

• 在初中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活动要素的基础之上,高中必修模块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方法的学习要求,更加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

• 在化学实验方面,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不仅针对实验技能提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而且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发展性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不再过分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而是强调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使具体操作服务于实验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中将化学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这有利于全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

必修模块中 STS类内容的构成

所谓 STS 类课程内容,是指能够体现和反映化学科学与个人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以及能够反映从历史的角度、个人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化学科学的课程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处理 STS类的内容。一是集中体现,必修模块中设有一个专门的一级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分散渗透式,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解释方法,使化学教育摆脱了对化学的单一、理性的解释。

而且这些社会背景也为学习者准备了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力量,并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特点分析

化学教材是使学生达到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

化学教材对化学课程理念的体现,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并不是只有一种逻辑体系,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呈现风格,也就是说,化学课程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

必修教材体系分析 教材体系是指教科书各单元内容的构成及其编排顺序。

教材体系的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科、学生和社会是三种最基本的因素。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教材体系。

学科因素要求教材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反映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学生因素要求教材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因素则要求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从社会生活问题出发构建教材体系。

必修教材体系构建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考虑到必修模块的

基础性特征,各个版本的必修化学教材都对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构建有所突破,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一角度构建教材体系,加强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的融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体系 《化学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重视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并通过典型金属和非金属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应用前面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现化学学习的特点。

《化学 2》则在《化学 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结构和反应,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与以前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虽然理论性知识和知识的逻辑性相对弱化,但是从总体上看,“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还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

章化学1

一、从实验学化学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三、金属及其化合物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学2

一、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二、化学反应与能量三、有机化合物四、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苏教版”必修化学教材体系 “苏教版”采用“专题—单元”结构。其“专题”的构建主要是突出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和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重视“社会主题” 和“观念主题”的构建。

从整体看,“苏教版”必修教材体系的构建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色,所谓“起点高”就是教材体系构建首先给学生一个上位的观念或方法,引领学生后续的学习;所谓“起点低”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生活问题入手来学习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专题化学1

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化学2

1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鲁科版”必修化学教材体系 “鲁科版” 教材重视学科基本观念的形成,

在体系的构建上,首先给学生介绍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然后应用这些方法学习具体的化学知识。《化学 1》体系的构建基本上打破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从多种线索向学生介绍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开阔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引领学生建立“元素观”、“物质观”等基本观念。

《化学 2》则首先建构起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理解和认识框架,然后从化学键的角度引领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最后应用有关知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总括起来,“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是“鲁科版” 必修教材体系构建的主要特点。

章化学1

一、认识化学科学二、元素与物质世界三、自然界中的元素四、元素与材料世界

化学2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二、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三、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必修教材内容呈现特点分析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教材内容的呈

现方式不同。传统的化学教材大都是局限于“教本”的一种纯叙述性文本,采用规范的学科术语讲解和呈现教材内容。

而新课程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新教材的设计和呈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

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

新教材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尽可能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知识。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方案,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在 3 种版本的必修化学教材中都设置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去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必修教材中“栏目”的功能

教材中设置的栏目可大致分为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两大类。活动性栏目主要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资料性栏目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必需的素材。

活动性栏目 资料性栏目

化学 1

化学 1

化学 2化学 1化学 2

化学 2

54

63

23

27

20

74

31

72

65

57

68

69

人教

苏教

鲁科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和素材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另外还通过各种资料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图文并茂,信息丰富是新教材在内容呈现上一个突出的特点。

图片数 每页平均

人教

化学 1 941.1化学 2 65

苏教

化学 1 761

化学 2 84

鲁科

化学 1 1671.6

化学 2 107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情景和素材 这些丰富的情景和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但是,教材中丰富的情景和素材可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不知该怎样选择,这就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如何开发和使用新教材 化学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成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

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构建起新的教材观。

实现教材观的转变 所谓教材观就是教师对

教材的性质、功能、使用等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教材观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 程资源”转 变 ,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传统教材观

教本教材 教教材唯一课程资源

学本教材 用教材教重要课程资源

新教材观

从“教本”向“学本”转变

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的内容,也控制教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致使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学校唯一的课程资源。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研究教材,而从不关心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实质上是将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圣经”,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从“唯一课程资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以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它只是教材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范例。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化学课程资源,并开发一些新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视野以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观点。

教科书处于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

开放的课程资源意识

结合教学实际

信息资源教科书化学

实验室其他资源

社区资源

教辅学辅材料

其他资源

整合利用

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本身是学习的目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习得教材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师生无法在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传统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

教师-传递者

学生-接受者

内容信息被预先建构了

将教科书视为预先确定的、至高无上的、不能随意更改的东西,它控制和规范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是去接受这些知识信息并把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

“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编制,

教科书内容不再被视为预先建构好的现成知识,它只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基本的信息,教科书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媒介和工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源和手段。

信 息

教科书

教师 学生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

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教材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要树立 “资源意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材的策略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 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任何科学知识的获得都是科学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经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而获得的,这个过程倾注了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价值

科学知识的价值

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应用价值

知识形成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

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

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每一节课都必须明确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

学生什么?学生能获得什么? 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

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只有切实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