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73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歷歷 歷歷歷 歷歷 歷歷歷歷歷歷歷

Upload: mark1993m

Post on 31-May-2015

2.430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1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歷史二 第三篇歷史二 第三篇

第八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一節 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第二節 城市發展與庶民文化 第三節 宗族、士紳與民間社會

Page 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八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一節 科舉與士大夫文化 科舉與士大夫階級

宋朝士人的抱負與文化自覺

元朝士人的仕與隱

明清政局下的士人

近世士人的品味與交遊

Page 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科舉制度的演變內容 流弊及影響

隋 文帝廢九品官人法,採考試任官,煬帝設進士科。

唐 1.考用分途 :吏部試以「身言書判」,寒士常遭困扼。2.錄取名額少,每年二、三十人。3.縣考―州考―禮部考試―吏部考試―任官。

1.「干投行卷」風氣盛行:應試者事先將作品呈送朝中公卿博取好感,考試並不公平。2.「身在江湖,心遊魏闕」,士風腐 化,追逐利祿。

Page 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 1.政府擢才主要管道,重視公平,有防弊措施 (彌封、糊名、謄錄 )。2. 州縣試─省試─殿試─授官。3.考試時間初無定時,至英宗時訂為三年一次。4.考用合一、訂皇帝親試的「殿試制度」,通過者皇帝賜宴、賜錢、頒敕書、授官職享富貴,為「天子門生」。

1.「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為中國宋後千年社會新取向。2.宋代採用多種辦法來杜絕考官徇私,並廢除唐代的公卷制 (干投行卷 ),遠較唐代的科舉公正。3.宋代士子獲選後即授官,官吏往往缺乏從政經驗,長於理論而拙於實踐,令行政效率降低。

Page 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元 定程朱學說及四書集注為科考標準本,明清沿用。

士人思想受箝制。

明 1.鄉試 (省城 )→會試(京城 )→殿試 (皇宮 ) 。2. 考八股 (也稱制義 )(始於明太祖 ) 。

士人思想才學無從發揮,內容僵化,顧炎武認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讀死書,無真知識。

清 1.光緒二十八年正式廢八股文 (庚子新政時宣布 ) 。2.光緒三十二年廢科舉制。

Page 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何謂「八股文」? • 所謂八股文(也稱作制義)就是文分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和大結八段,起承轉合有一定的規矩。除了最初三段和末一段可以採取散文形式外,中間四段都要用排偶的句子。同時考生作文須本諸聖賢之意,不許自己發表議論。八股文的限制太嚴,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而八股文的題目始終脫離不了經書的藩籬,讀書人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完全不顧人情世事,一旦真正出來做官,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應付民間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師爺及下級官吏決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上不了軌道。

Page 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科舉與士大夫階級1. 宋朝的科舉創新:

A.增加錄取名額,訂「三年一試」B. 科場漸趨嚴格:訂有防弊措施─糊名、 謄錄

C.確立殿試制度,進士及第者皆為「天子門生」 續資治通鑑卷八載,宋太祖云:「向者登科名級,多為勢家所取,塞孤貧之路。今朕躬親臨試,以可否進退,盡革前弊矣。」這則資料顯示宋朝確立「殿試」制度的主要意義何在?

a.

b. D.簡化任官程序:凡進士及第即授與官職

可強化國君權威能革除考官不公之弊

Page 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科舉取得士大夫身分:A. 科舉考試比較公平─平民子弟得以應試 ,獲得仕進機會B. 一般人將讀書人(士)與官員(大夫)畫

上等號─被視為「士大夫」階級

C.因士大夫擁有諸多特權→造成「萬般皆 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科舉 考試可光宗耀祖、傳家保業

Page 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朝士人的抱負與文化自覺1. 士人的抱負─經世致用

A.背景:士人備受尊崇,對積弱積貧的政 局有強烈的責任感B. 先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C. 具體表現: a. 政治改革─慶曆改革、熙寧變法 b. 從事社會事業─興辦義莊、社倉、 鄉約…

Page 1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范仲淹( 989~ 1052)宋真宗時舉進士,累進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曆新政。其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嘗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改革失敗原因:保守分子反對

Page 1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王安石( 1021~ 1086)出身官宦之家。於 1042 年考中進士。1058 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熙寧變法時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069 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開始推動變法

Page 1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王安石變法簡表 項 目 內容及目的經濟和財政方面

均輸法 通盤檢討政府物資調度,節省開支。免役法 人民出免役錢,避免差役苛擾。

市易法 政府來調節市場,控制物價。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由政府貸款農民,

避免高利貸剝削。方田均稅法 清查並丈量土地,定出收稅標準。

軍政方面

保甲法 農家十戶一保,建立民兵自衛組織。將兵法 裁減冗兵,提高訓練素質。

教育方面

太學三舍法 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

Page 1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王安石─熙寧變法新法要項A. 政治: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B. 經濟: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 市易法、方田均稅法C.軍事:整頓軍隊、保甲法、保馬法、 置軍器監D.教育:設立太學三舍法 (太學生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上舍成績優異授官職 )

失敗原因:過分重法制而忽略人事

Page 1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王安石變法

*結果:反對強烈,形成新舊黨爭

*敗因:用人不當,執行苛刻

*貢獻:財政較寬裕,軍事小有成就

Page 1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代的社會事業 1.義莊-以范仲淹的義莊最為後世效法 (1) 內置田產 --以收穫米糧贍養族人 (2)建義學 -- 教育族中子弟

2.鄉約:宋人呂大防制定鄉約,規定「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民間自律的鄉約,可彌補地方政治的不足。後朱熹修改了呂大鈞制訂的鄉約,撰成增損呂氏鄉約,朱熹本的鄉約從此取代了呂氏鄉約。鄉約詳細地陳列大家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生活的禮儀,和不可犯的過失。約中最實際的是「患難相恤」,它提供了極大的社會福利及安全的保障,使同約之人在遇到困境時,能得到他人的援助。

Page 1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社倉:社倉之名,在隋唐時期已經出現,但真正作為一項救荒制度,是朱熹等人首創。宋代以前的賑災糧倉基本上都設在州縣城邑,災荒之年惠及的只是城鎮居民,而社倉設在農村,藏糧於民,使百姓自救,惠及鄉村饑民。

•提倡書院教育:朱熹推動書院教育除了要彌補當時官學之不足,振興地方上學術風氣之外,主要是要實踐他私人講學的理想,將書院提升為學者從事學術研究以及涵養道德人格的場所。由於朱熹畢生竭力的經營,書院教育在南宋有相當蓬勃的發展。

Page 1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程顥與程頤 •程顥與程頤為兩兄弟,同視「理」為天地萬物的生根發源,適用於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但程顥注重向內體認心中本有的天理,程頤則注重向外格物窮理。所以程顥主修養功夫為「定性」,強調要使內心安寧與平靜,不受外部事務干擾;程頤則提出「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做為修養的要領,主張必須內外兼顧,才能窮究天理。但其後學偏重於向外窮理,即窮究事務之理,最終達到豁然貫通,就可以體悟天理。

Page 1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學派名稱

傳承 主張 盛行時期

程朱學派

程頤─朱熹

外向工夫─格物致知、重實踐道問學:教人信古人、讀古書。

南宋─明中葉

陸王派(王學、心學、陽明學 )

程顥─陸九淵─王陽明

內向工夫─心即是理、重內省尊德性:主張先明本心,然後博覽則六經皆我註腳。

明中葉─明末

理學發展 (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 )

Page 1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陸九淵朱 熹

Page 2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陸九淵( 1139~ 1192)白鹿洞書院講義

陸九淵,人稱象山先生。宋史載其講學盛況常須借用佛寺,聽者「少亦不下數十百」。圖為陸九淵至白鹿洞書院拜訪朱熹時,受邀演講的講義

Page 2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白鹿洞書院

Page 2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元朝士人的仕與隱

• 仕─「聖之任」 :出仕元朝,但在亂世之中以衛道自任,積極保存中國傳統,尊崇孔子,並將程朱之學推廣於北方。

• 隱─「聖之清」:從事教育及化民成俗或是著述以延續文化。

Page 2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清政局下的士人 •明初 ---明中葉:程朱理學•明中葉 ---明末:陽明學 (王學、心學 ) 推衍陸九淵學說,倡導「致良知」、「知行合一」,主張人人皆具良知,皆可以為聖人,擺脫程朱學派束縛,思想才為之解放

•明末 ---清初:經世致用之學•清初以後:考據學 (乾嘉之學、訓詁學、樸學 )

Page 2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東林學派•在國勢凌夷、政治腐敗、內外交困的局面下,有以講會推動儒學者,亦有成立書院,如以東林書院為中心,不斷以切磋學術自我惕勵奮發,也積極以評議時局來促進政治的清明。他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操,充分表現士大夫悲天憫人的經世思想。

Page 2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東林書院舊跡

明萬曆 32 年( 1604),顧憲成、高攀龍等在江蘇 無錫建東林書院,標榜務實學風,指陳時弊,銳意圖新,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天啟年間( 1621~1627)東林諸子因諷議朝政,遭到魏忠賢 (閹黨 )迫害

Page 2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明末清初「經世」理念再現:A.背景:士人轉而探求實用的科學技術B. 代表: a. 科技派─徐光啟、宋應星 b. 經史派─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C. 影響:士人紛紛以樸素的經學取代空 疏的理學

Page 2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末經世思想─科技派

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宋應星:著有《天工開物》被歐洲學者稱 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Page 2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末經世思想─經史派•顧炎武-以歸納考證研究典章制度 (考據學始祖 ) 。

•王夫之-批判君主專制體制。

•黃宗羲-強調夷夏之防。

Page 2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末經世思想─經史派

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宋論》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強調民本思想

Page 3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3. 清朝統治下的士人:A.背景:滿清入主中原,採取恩威並濟 的統治策略B. 發展: a. 初─士人多以科舉出仕,為清所用 b. 中─轉向考據訓詁,致力整理古籍 c.末─經世思想再興C.意義: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士人經世 理念得仰賴政治外援助力才能 實現

Page 3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發生朝代 時代背景 結果黨錮之禍 東漢 太學生批判宦官禍國 太學生被禁

錮終身,士大夫對政治益加疏離

牛李黨爭 唐 山東士族與進士新貴因削藩政策對立

內政敗壞

新舊黨爭 宋 王安石變法引發支持與反對大臣的對立

內政敗壞

東林黨爭 明 魏忠賢等閹黨禍國,顧憲成等人提出批評,被指為東林黨,雙方對立

內政敗壞

Page 3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 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局部)

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無錫 惠山品茗

Page 3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八章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二節 城市發展與庶民文化 近世城市的新貌

商業繁興的影響

庶民文化的展現

Page 3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從政治城市到商業城市 •唐代以前的城市,大多屬於政治城市,住在城市中的主要是官吏、軍人。故城市規劃考量著眼於維持治安;城市的格局也就是所謂的「市坊制」。隨著工商業的興盛,宋代以後,這些政治城市逐漸轉變成工商業都市。這種轉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市坊制」的破壞。

Page 3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1. 市坊制度不再 : 宋代取消了唐代所實施的「市坊制度」,住宅區和商業區日趨混同,商人不再侷限在「市」之內,他們可以隨處自由開店。

2. 市區的擴大 :因人口集中城市和工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範圍不斷擴大。

3.夜市的出現 :宵禁解除,營業時間自由,「夜市」運應而生。

4. 城市新貌的表現(1)北宋的汴京 : 宋人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用畫筆生動的反映了汴京都市的風貌。

(2)南宋的臨安 :臨安便是杭州,以西湖聞名,是大運河南端終點,距海近,船隻來往各地十分方便,有利工商業的發展。各樣製造精美的物品,從這裡運銷至各地,較汴京猶有過之。

Page 3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北宋

汴京城圖

給市民作生意,是城內最大的市集

皇家寺院―

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天

有夜市。白樊樓是當時第一大酒樓。

圖中州橋是城內最熱鬧的商業區,並

Page 3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蒙古人於西元 1279年征服中國之前,杭州人口超出了 100萬(有人估計有 250萬),為全世界第一都市。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可能有 5萬人口;我們不難理解他目睹中國都市生活時為何嘆為觀止了。

Page 3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甲、乙、丙、丁四圖分別表示 1990年時四個國家十萬人口以上都市的規模分布圖,請問在中國歷史上,北宋的都市規模分布型態,和右圖中的哪一種型態最類似?(A)甲  (B)乙  (C)丙  (D)丁。【 95學測】 宋代因商業發達,出現許多人口 10萬的工商市、鎮。

Page 3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商業繁興的影響1.坊市制度取消→庶民活動空間與時間擴大 →創造世俗商業化的「庶民文化」

A.汴京到處有酒樓 、妓院、飯館、茶坊B.夜市通曉不絕

2. 城市庶民的休閒娛樂需求增加A. 大城市有綜合性商業娛樂中心─瓦子B. 「勾欄」是專業藝人表演說書、唱戲 、唱小曲與各種雜技的場所

Page 4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南宋 臨安「瓦子」分布圖

臨安的瓦子,城內計有 5處,城外 18

處。其中南瓦、中瓦的豪華酒樓 最多;北瓦則是勾欄最多,共 13座

Page 4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清院本 《清明上河圖》中的勾欄

勾欄又叫構肆、鉤欄、游棚。其原義是用欄杆圈出一個表演場地,內有戲臺、後臺與觀眾席。若搭建表演棚,則稱棚屋。瓦子中的勾欄,少者一、二座,多者十餘座;規模最大的勾欄,約可容納千名觀眾

Page 4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3. 城市庶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日高:A.飲食業蓬勃發展B.食品趨向精緻化、多樣化C. 庶民嗜茶、好酒之風更盛D. 富民穿朱服紫的僭越現象屢見不鮮

4. 逐利與奢侈風氣盛行:A. 明中葉後更盛B.傳統道德觀念與簡樸守紀社會風氣 受到猛烈挑戰

Page 4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庶民文化的展現1.歲時節慶:

A.趨向世俗化: a. 民間節慶兼具祭祀與宴飲、娛樂活動 b. 每逢節慶,百姓紛至酒樓 宴飲,通宵狂歡B.融入民間信仰: a. 庶民百姓熱衷 參與宗教性節慶 b.各地廟會、迎神活動成重要節日C.趨向商業化:節慶活動與集市貿易結合D.漸趨文化融合:經濟重心南移後

Page 4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清末楊柳青繪端午節鬧龍舟年畫

採自《中國美術全集》年畫篇

Page 4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休閒與藝文活動:A.說唱表演: a.表演地點:瓦子、勾欄 b.表演類型:說話、雜說、演唱B. 民間戲曲: a.北曲─雜劇 (a) 元朝發展臻於成熟 (b) 以《竇娥冤》、《西廂記》為代表

b.南曲─南戲:明 清以「傳奇」為盛 (a) 取材自現實生活,能反映社會現象 (b) 以《牡丹亭》、《桃花扇》為代表

Page 4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元明清庶民文學之比較 朝代 庶民文學主流 著名作品 其他藝文

宋朝 話本(平話) 《大宋宣和遺事》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朝 戲曲 關漢卿《竇娥冤》

王實甫《西廂記》

明朝 (章回)小說

四大奇書: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戲曲以傳奇為盛,湯顯祖的《牡丹亭》最有名

清朝 (章回)小說 曹雪芹《紅樓夢》

吳敬梓《儒林外史》

戲曲以傳奇為盛,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最有名

Page 4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謂:「不讀此書,不知天下之奇。」;馮夢龍將之列為「宇內四大奇書」之一;胡適也謂:「永不磨滅之奇書。」部分情節描寫宋朝各地忠義軍保衛祖國抗金,真可謂「無義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此書是指: (A)《金瓶梅》  (B)《三國演義》 

(C)《水滸傳》  (D)《西遊記》。

Page 4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朝說書的景況

汴京城內有許多著名的說話人,如霍四究以說三國、尹常賣以講五代史而聞名,庶民的歷史常識常由此獲得

Page 4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人演戲圖

況,女眷只能隔著簾幕觀賞

此圖為明朝富貴人家宅中演劇的景

Page 5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董氏墓中的磚砌戲臺模型

金大安 2 年( 1210)建。 1959 年,山西省 侯馬市 出土

Page 5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書名 性質 作者 成書時間 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

歷史小說 羅貫中 元末明初

三國平話刪改、民間傳說話本

《水滸傳》

俠義小說 施耐庵 元末明初

北宋末年宋江等領導民眾反抗政府的故事

《西遊記》

寓言小說 吳承恩 明朝中期

唐僧等人取經故事

《金瓶梅》

寫實小說

蘭陵笑笑生

刻劃貪欲人生及腐敗社會

明朝四大奇書

Page 5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三   言 二   拍

書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作者明末馮夢龍(認為通俗文學感人力量超過孝經、論語)

明末凌濛初(受到馮夢龍影響,短篇小說創作用力最多)

缺點 文白夾雜,風格有欠和諧

1. 對社會人生刻劃有欠深度2. 色情與迷信瀰漫充斥全書

成就貢獻

把人物內心活動與生活細節結合,較宋代話本有進一步發展

具體描述商人生活,有助後人對晚明社會的了解

Page 5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八章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第三節 宗族、士紳與民間社會 新型態宗族的出現

明清宗族的演變

士紳社會的形成

明清士紳的二元性格

Page 5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新型態宗族的出現1. 宗族的演進:

A. 先秦:為王族與貴族的宗族時代,平民 宗族不發達B.漢 ~ 唐:世族宗族鼎盛時期 a.講究身分門第,享有政權與社會特權 b. 歷唐末五代相繼敗亡C. 宋 元:新型態宗族出現 a. 少有傳世久遠的門閥宗族 b. 士人致力重建宗族組織

Page 5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士大夫重建宗族之因:A.保障宗族昌盛: 因科舉大興,官職不再世代相承B. 宗族倫理有穩定社會秩序作用: 紛紛宣揚儒家綱常倫紀的宗法思想

Page 5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朝出現新型態宗族 • 宋代理學家鑑於五代時世族衰弱、譜牒散亡的狀況,大力提倡恢復宗法。張載、二程提倡立家廟,供奉家族中歷代祖先的神主牌位,通過祭祀祖先,達到聯宗族之親、教子孫之孝的目的。後來朱熹完善了他們的主張,極力提倡尊祖敬宗的家族制度,設計了一套宗子祭祖的方案,方法是每個家族內均需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的祠堂,建於正寢之東,是獨立於住宅的建築物。隨著家族組織的擴大,祠堂也可遷於居室之外,並且統治者也透過支持祠堂的建立來維護家族型態、倫理綱紀,祠堂開始大量湧現。

Page 5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代以後宗族的發展 1. 官僚化傾向:族長通常由有官職者擔任。2.南方較北方興盛:宋代以前,江蘇、安徽、浙江已經開始流行聚族而居,南宋以後由於北人南移,使江西、福建、兩廣、湖南等地也盛行宗族,北方則因戰爭破壞而宗族消零。

3. 宗族特色:累世同居,不分家財,並建祠堂、修族譜、設族田,連結族人,連官方也多予以禮遇,號稱「義門」。

Page 5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宋代以後宗族的發展4. 宗族擴大原因:明嘉靖( 1536年)允許臣民祭祀始祖,使宗族規模擴大,「宗譜」的大量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5. 有尚文傳統,重視科舉考試,使明清時期的狀元數目在蘇、徽、浙、贛就占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具體表現為:

(1)廣置族田為宗族的公共財產,功能有祭掃祠墓、濟貧及開辦義塾。

(2)興辦族學,敦請名師,教育子弟成為知書達禮、可應科舉之人。

Page 5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3. 近世新型態宗族的特色:A. 設族田─義田、義莊: a.始自:范仲淹設「義田」、「義莊」 b. 用途:祭祀祖先、賑濟貧困族人B.修族譜: a. 宋以後,民間開始私修族譜 b.開創新典範─蘇洵、歐陽脩C.建祠堂─朱熹《家禮》設計的祠堂之 制與祭祀禮儀規範,為後世 宗族所效法

Page 6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朱熹《朱子家禮》家祠圖

Page 6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清宗族的演變1. 平民宗族大增:

A. 明中葉以前: a.只有高級官僚可立家廟 b. 平民只能私設神龕,對追祭世代有嚴 格規定 B. 明中葉以後:准許士人與平民祭祀始祖, 建祠立廟

Page 6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新校本明史禮六群臣家廟卷五十二載:明初對於群臣家廟尚無定制,「權倣朱子祠堂之制,奉高曾祖禰四世神主,以四仲之月祭 之,加臘月、祭日之祭與歲時俗節之薦」;至於庶民,僅得「奉祖父母、父母之祀」,且「庶人無祠堂,以二代神主置居室中間,無櫝。」

Page 6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 宗族規模擴大:A.同姓宗族聯宗祭祖、集資建祠與修譜 情形相當普遍B. 明 清大宗族以南方最盛: a.規模大者擁有成千上萬的人丁 b. 分出的房派、支派頗多

Page 64: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3. 族權日益強化:A. 宗族族長任務:

a. 主持祭典 b. 管理族產 c.教化和獎勵族眾 d.處理糾紛與爭端

B. 明 清官府強化族長權威: 藉以利用宗族穩定社會秩序

Page 65: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 「雍正五年諭,尊長族人,剪除凶惡,訓誡子弟,治以家法,至於身死,亦是懲惡防患之道,使不法之子弟,知所儆懼,情非得已,不當按律擬以抵償。」試問以下有關此資料的詮釋,何者為是?

(A)地方公事,官不能離紳而有為 (B) 官有更替,不如紳之居處常親。官有隔閡 ,不如紳士之見聞切近 

(C) 明清宗族族長的職責,還包括教化和獎懲族眾 

(D) 明清所訂定的家法族規,不僅強調儒家禮教,還要求族眾當順民,遵守法紀,完納賦稅。

Page 66: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商 周

封建社會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社會結構不變,身分世襲不變

秦 漢

編戶齊民

官僚制取代世官世祿制,貴族漸趨沒落,平民向上流動機會大增

魏 晉

門第社會

社會階層十分嚴明,士庶之分已經凝固,社會階層不再流動

隋 唐

科舉社會

世族地位動搖,五代以後世族勢力徹底崩解

宋 朝

平民社會

經由科舉產生士大夫的特殊階級,在鄉里中具影響力

明 清

士紳社會

具有免賦役的特權,士是官方與民間的橋樑,有安定鄉里的作用

Page 67: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士紳社會的形成1. 「士紳」成員:

A. 宋朝─退休官員或不任官職者,協助地 方官或為官民橋梁B. 明 清─ a. 有功名身分而未能進入官場的 生員與舉人 b.透過捐納、軍功或舉薦而獲得 身分、虛銜者 c.退休或臨時在籍鄉居的官員

Page 68: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清科舉考試示意圖

Page 69: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2.地方官員倚重士紳之因:A.地方行政人力不足B.難以熟悉地方政務:地方官 a.需迴避原籍 b. 任期短暫

皇朝經世文續編卷八十二,惠慶奏陳粵西團練日壞亟宜挽救疏載:「蓋官有更替,不如紳之居處常親。官有隔閡 ,不如紳士之見聞切近。」胡文忠公全集麻城縣稟陳各局紳籌辦捐輸情形批,胡林翼云:「自寇亂(太平天國起事)以來,地方公事,官不能離紳而有為。」

Page 70: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明清士紳的二元性格1. 紳權:兼具中央與地方二元性格

A. 常為官員出謀策劃地方政務B. 代表本地利益與官府打交道C. 常是地方官和百姓之間的橋梁,可將 百姓意見通報給地方官D.能將意見直接上達中央,影響朝廷決策

Page 71: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士紳在地方社會具領導地位扮演的角色

正面1. 公共設施的興築:鋪橋、造路,興修水利等2.推動福利事業:各種急難救助,育嬰堂等慈善事業3.教育事業:私塾,書院的興建和方誌的修纂等4.維護安寧、調解糾紛:透過保甲、團練等地方武力來維護 ( 自太平天國以來,須負 責辦理團練,保衛鄉土 )5. 宗教事務:協助寺廟興修等

Page 72: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負面

1.全額逃避賦稅,稅收轉嫁到庶民百姓2. 「包攬錢糧」,將應繳政府稅款中飽私囊3. 利用身分,干預司法,欺壓百姓,魚肉鄉民。

士紳在地方社會具領導地位扮演的角色

Page 73: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 顧炎武:「今天下之出入公門以擾官府之政者,生員也;倚勢以武斷於鄉里者,生員也;與胥吏為緣,甚有身自為胥吏者,生員也;官府一拂其意,則群起而訌者,生員也……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鋤之而不可鋤也。」試問此資料可反映下列哪個歷史事實?

(A)地方生員仗勢為惡,把持吞噬,實做土豪劣紳 (B)地方生員議論誤國 (C) 明朝舉業至於鈔佛書,講學至於會男女,考試至於鬻生員的流弊 

(D) 明朝士人諂媚與趨附,奮發與矯激,互為摩盪,黨禍日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