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人 白 松 串门子 大情怀 -...

1
也作 颖题 2016 4 14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鲁钟思 Email:jlrbdbf1@ 163.com 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东北大地 东北大地 14 用“大情怀”来定 位泥塑艺人鞠汉蛟的 思想境界概不为过。 你看这幅雕塑作品《烟袋情》,人物造型 准确生动,衣帽服饰特色突出,面部表情 形神兼备。泥塑似乎被他赋予了生命, 给人凝眸欲语的感动。 说起我能收藏这个作品,也属机缘 巧合,那是在今年通化市举办的元宵晚 会上的一次邂逅。 在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中,几 位民间艺术家走上舞台,演示各自的绝 剪纸、撕纸、面灯制作、泥塑技艺 等。民间美术别具一格的参演形式加上 现代的舞美设计以及声光电的完美配 合,给浓浓的元宵佳节晚会平添了缕缕 馨香。晚会结束后,我走到后台休息室, 拜会各位表演者。当介绍到鞠汉蛟时, 我一下子想起了在大屏幕上非常冲击眼 球的那尊泥塑作品,连连称赞。这时,快 人快语的丛永莉对鞠汉蛟说:“你把泥塑 送给鲁大姐吧,她人可好了……”或许是 鞠汉蛟为人老实厚道,他居然不假思索 地爽快答应了。 对于这意外的收获,我十分珍惜,并 有了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欲望。几番交 流过后,一个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艺术 的传承,孜孜以求吃尽千般苦、受尽万种 难的民间艺人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鲜活了 起来…… 今年 37 岁的鞠汉蛟出生在柳河县, 他的泥塑包括手撕书法的技艺传承于 祖母。祖母出身书香门第,不仅自幼随 父读书写字,也从老辈那里学来泥塑、 剪纸等技艺。嫁进鞠家后,每逢正月 十五,按照当地的习俗,要蒸十二月灯 来看年景,祈求物阜民丰。儿时的鞠 汉蛟成天围在祖母身边,耳濡目染,非 常喜欢。于是,他便跟祖母学写书法, 学捏泥人,学剪纸、撕纸。成年后,这些 技艺逐渐变成了他的人生的志向,谋生 的手段。 鞠汉蛟的泥人作品多以反映东北民 俗风情为题材。在创作过程中,他一边 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了解过去东北地区 的生活形态,一边细心体味生活,揣摩人 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创作的人物形象 粗犷中透着细腻,拙朴中显现灵动。他 十分注重人物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 观赏者从中不难体会到人物的历史背景 以及生活经历。 2013年,鞠汉蛟应邀参加中国第八 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他的几组反映关 东民俗风情的泥塑作品受到了大会组 委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最让他感动 的是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着轮椅 来到展台前,看着摆放的《大秧歌》《杀 年猪》《做大锅饭》等泥塑,小心翼翼地 伸手抚摸,眼含热泪对身边的女儿说: “当年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样啊!”这 次活动,使鞠汉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 的魅力,一种传承与担当的责任感油然 而生。 回到家后,鞠汉蛟与爱人康亚军商 量,决定放弃当时较为安逸的工作,专攻 泥塑和手撕书法。于是,两人在县城并 不繁华的地段贷款买了一处住宅,干起 了制作、出售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品以 及装裱字画的行当。由于没有了固定收 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一个月,交完 房贷和孩子的费用,手中仅剩下了20元 钱。妻子给鞠汉蛟10元,自己留下10 元。看见鞠汉蛟满脸的愧疚,妻子康亚 军笑着安慰丈夫:“你看,我们兜里都有 钱!” 看着他们的窘境,亲友很不理解,提 议改做其它。甚至还有人说,就是卖点 面包、麻花啥的也比“玩泥”来钱快。亲 友的调侃有时也让鞠汉蛟很苦恼:一方 面是自己热爱的艺术,一方面要面对生 活的重压,确实有些两难。可再看看那 些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小泥人,鞠 汉蛟便会坦然面对。在以后的日子里, 他将所有的压力都转换成了动力,运用 到学习和创作当中去,每天从早到晚,直 至灯火阑珊。 在不断的付出和探索中,鞠汉蛟逐 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他 用双手记录并展示了东北已经消失或正 逐渐消失的民俗风情文化。如今,他的 家里摆满了《小木匠》《草房子》《焗大缸》 《放冰车》等泥塑作品,件件憨态可掬,妙 趣盎然。 2014 年,“通化泥人”技艺被列为通 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也被 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他的泥塑作品《关东八大怪》在通化 市举办的“传承文化共筑梦想”美术书 法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中,获得民俗类 一等奖。2015年,在全国首届非遗博览 会上,他的一组泥塑作品《说事儿》竟捧 回了银奖!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这,便是泥塑艺人鞠汉蛟! 小泥人 大情怀 □鲁青 光阴的针脚照在 熏黄的黄泥墙上,那些 糊在墙上的老旧报纸 被扎成了一个个的针 眼,每个针眼都是细碎 的时光碎片。阳光斜 照进来,炕面变得温柔 起来。狗突然狂叫个 不停,那是有人来串门 子了。大人们叫小孩 子出去看看,看着点 狗,不要咬到串门的 人,顺便拿起笤帚划拉 下炕面,迎接串门人的 到来。 串门子是东北邻 里邻居的交往方式。 那些闲暇的时间空档, 串门子消磨了无数百 无聊赖的光阴。记得 小时候家里饭还没吃 完,串门子的人就来了,那时叫做堵饭口。所 以,此时几套嗑无非是这样:“吃了吗?”“吃过 了。”“没吃在这里吃点。”“真的吃过了。”有时 特别熟悉的,真就端起饭碗,跟着扒拉几口。 一般时候,串门子的都带上手里的针线 活,她们把纳了一半的鞋底子或是织了一部 分的毛衣夹在胳肢窝里,东家进西家出。有 时候串门的人来到我家,母亲也把自己的针 线活拿出来,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唠着闲嗑。 话题是一件小事,东拉西扯的,一会儿就离题 万里,最后连这件事的边儿也搭不上了。当 然,也有爱串门子却不干活的,这样的人村里 面都笑话其“白天串门子,晚上缝裙子”。 挂在墙上的钟表滴滴答答地记录着她 们的笑声,趴在炕头上的猫偶尔睁一下眼。 冬天,白天变得特别短,不知不觉就到了晚 饭的时间,这也提示着串门人该回家了。她 们抬头一看钟表,很惊讶地说一句:“都这时 候了,看我光顾着唠嗑了。”或者说:“哟,这 天过得也太快了,我得回家做饭了,要不我 家那口子又急眼了。” 如果赶上家里做点好吃的,就留她们吃 上一口,串门的人也不会太假咕,索性就留 下来跟着一起吃。吃完饭后,她们家的老爷 儿们领着孩子找来,于是妇女们接着自顾唠 她们的,老爷儿们坐在地上抽着烟,也自顾 唠他们的爷儿们话,小孩子就相约房前屋后 地疯跑。 冬天,室外极寒,长夜漫漫,大家一边喝 着茶水,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唠着闲嗑。炕上 茶香缭绕,地上一层的瓜子皮子,炉内干柴烧 得噼里啪啦地响。聊到开心处,又忘记了时 间的存在,等我们孩子们都困得上眼皮搭下 眼皮的时候,串门的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母亲送她们到门时还不忘相约明天再来唠。 后来,父母跟我一起搬到了城里,住进了 崭新的楼房。那些坚固的防盗门尽管相隔不 到两米,却都紧紧地关闭着,隔断了串门子的 脚步。再也没有急促的狗吠,再也没有爆棚 的欢笑,再也没有贴心贴肺的碎语,只留下母 亲一声长长的叹息。 中国史前 文化中,炎帝后 裔所信奉的黄 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等战神 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它们被崇尚 为是神灵、权力、地位的象征。而后 中国各民族宗教都虔诚地信奉面具 可以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等,按地 域大致可分为傩面具,藏面具,巫觋 面具,萨满面具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巴黎、威尼斯等地, 佩戴面具的“假面舞 会”就极为流行,而同 一历史时期的中国东 北,萨满面具也从威 严庄重的祭奉,逐渐演绎成了“玛虎 戏”。据《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 清代东北演出“玛虎戏”没有幕布和 舞台背景,四周全是观众,笑语震天 ……由于接近娱乐化,萨满面具的神 秘性被打破,除带面具赶鬼驱邪外, 在民间发展成了文戏、武舞等。据 《清史稿》101 卷记载: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在宁古塔举办历时十余天 的大、小马护(玛虎)庆隆舞、扬烈舞 汇演和比武请神大会。每日“聚众十 数万,场况空前。” 人们手摇绘有各种动物图案的 神鼓,戴着形为天地神、动物神、植物 神、祖先神等面具狂呼力蹈、尽抒激 情,祭仪的虔诚肃穆已无影无踪,面 具后的脸孔拼命地扭动着身躯,迸发 出一个近似抗争性的精神狂想: “‘你’是神,我是谁!” 将萨满面具从虔诚的敬畏转绎 成轻松热闹的演出,无疑让它走上了 广阔的艺术平台。面部造型艺术开 始被性格化,夸张的色彩、变幻的线 条更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到了 辽代已出现按面具图形,将油彩直接 勾画在演员脸上的“脸谱”,为面具外 延出更深刻的形象内涵…… 时光流逝,萨 满面具如今还存在 吗?据《满族风俗 志》记载,萨满祭 祀、庆典结束后,面 具须火焚或深埋, 亦有同萨满主人同 时入葬的,极少留存。 “萨满面具”在传承演变过程中, 不仅仅用于礼祭和典庆,已发展成一 种性格心态的暗示,一种思维观念的 展现,一种社会现象的披露,从这个 意义讲,“萨满面具”就超出了单纯的 宗教、娱乐范围,变成从神灵鬼魅中 衍生出人性化身,将戴面具想象成一 种真实的生存策略。 近年,在吉林、黑龙江等地零星 发现了萨满面具实物,萨满面具的神 秘正在逐渐被揭开…… 老一辈的 木匠,都渐渐老 去了。生活在 不断发生变化,工厂可以批量生产, 那些靠木匠一斧一刨做出来的手工 家具却正在一点点地消亡…… 木匠们几十年的手艺都集中在 锯、斧、刨、墨线、凿子等工具上,原本 一堆粗糙的木材几天工夫便成了一 件件漂亮的家具。木匠们对工具很 爱惜,干完活都整齐地放在一个帆布 袋里。这些工具轻易不借人,也不允 许别人随便动。过去没有电锯、电刨 等机器,板方都是木匠用锯“哧啦、哧 啦”一下一下地破出来,细碎的锯末 在空中飞扬,像细碎的雪花。推刨的 木匠弓着腰,前一步后一步一遍遍刨 着凸凹不平的木料,薄薄的刨花片片 飞散,像木头里开出的花朵。 木匠同许多匠人一样,靠手艺吃 饭,用辛苦赚钱。但也有做木工活不 为稻粱谋,偏偏上瘾成癖的。明熹宗 时,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 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 “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 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整天与斧 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 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 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木匠的手艺有高低之分,手艺高 超的木匠做的家具往那一放,俨然一 件工艺品,人见人夸。所以顶级木匠 活应该被称作“木器艺术”。一流的 木匠都是雕刻大师,不仅能在木料上 雕龙刻凤,而且那些手艺能经得起时 间的检验。他们做的木器不仅有实 用的家具,也有可堪称精美的艺术 品,可流传百世。从那些久远年代的 木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种 温和与淡定。它会让人感到:真正的 木匠,靠的不仅是经验和技艺,更多 的还是情怀与思想。这样的木匠,是 真正的手艺人,他的作品镌刻下了自 身的语言和立场。 木匠一生,与木为伴。他应该明 白树木是有血肉经脉的生命体,他应 该听得懂树木生长衰老的声息。对 木匠来说,从一棵树到一块木材,那 绝对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质地 的变迁和飞跃。木匠必须用自己的 手艺,让那些记录着树木沧桑年轮的 树纹,以实用与艺术的姿态,来展示 生命的重生。 木工房有最独特的音乐和令人 迷醉的木香,有木头世界里最奇妙 的花纹和美丽的雕绘。如今想想, 木匠的动作与姿态,蕴含着力量的 壮美和灵巧的秀雅。那不断诞生的 家具、木器里,有流行时尚的韵味, 也有流传收藏的价值;有传统的延 续,也有创新的思想。木匠人的手 是粗糙的,而作品却是精致的。真 正的手艺人生,就是手工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 如今,木匠和他们的手艺渐渐远 去,让人十分怀念…… 老去的木匠 □王贵宏 画家洪 峰,又名洪 枫,黄龙府生 人。与洪峰相识,源于农安采 访,得知黄龙府有画家洪峰,崇 拜之心油然而生。 洪峰,年近半百,目光淡定, 眉宇从容,不善言谈,只言片语, 恰到好处。气质如禅,与世无争 之态。与之交谈,即亲和,又轻 松,有种相见恨晚之憾。 简单交流,知悉,是一本 《芥子园画谱》开启了少年洪峰 的绘画梦。 洪峰十七岁那年,他有幸结 识农安画家翟振玉,在翟老师指 点下,洪峰才开始涉足国画创 作。工作后,忍痛搁下画笔数 年,可脑海中一幅幅作品犹如音 符 一 样 ,时 不 时 地 弹 奏 。 1992 年,在农安县书画大赛上,洪峰 的一幅《幽兰报春》获得优秀 奖。至此,洪峰再度拾起画笔, 并潜心投入到临摹与创作中。 1995年夏天,洪峰随同朱玉 铎老师去长白山采风。本以为 画山水很简单,在他切入画面 时,却迷茫起来。在揣摩和感悟 中,洪峰幡然觉醒:山水画是音 符,是线条,动感集合后,方能表 达出无限的景与情,抒发出内心 澎湃的激情……就这样,他创作 出第一幅山水画《长白山魂》。 1998年春夜,洪峰梦见自己 走进牡丹园,目睹狂风吹牡丹: 千姿百媚的牡丹,瞬间被吹得摇 摇欲坠,仅存花瓣,顿感凄美。 这时,洪峰一个激灵坐起,起身 开灯,宣纸铺开,研墨泼洒,笔落 点勾,笔下禅意,满园生色。梦 中的牡丹开满宣纸,好一派疾风 冷艳,好一派情景交融! 那时,居所欠佳,夜半作 画,常有之事。妻子常对洪峰 嗔道:“我嫁给疯子。”就这样, 洪峰坚持写意梦境半年,一幅 风动的胭脂色牡丹成了洪峰独 有风格。画中牡丹,让人读出 了繁华未曾落尽,无限深情中 却现散淡萧瑟之感。这种画 法,当今实属罕见。他把一份 情定格于画卷,一扫牡丹大俗 之念,让欣赏者领悟牡丹未必 无哀愁。 洪峰的梦里,不仅仅有牡 丹,还有名山大川,大脑总在构 思,总在琢磨,山山水水,花鸟 鱼虫……都与洪峰的梦邂逅。 他借物抒怀,意味隽永。他画 中流露出清气、静气、正气和真 情,总有博大的人文情怀。 痴迷的洪峰,作画时常把 线条当音符,不知不觉,用笔墨 去弹奏悠扬韵律。这时,他觉 得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手中 的笔是键盘,弹奏泉水叮咚,弹 奏高山流水。其中,有鸟儿鸣 叫,有花草细语……就这样,他 用心之音符与生灵促膝交谈。 为此,他每一次落笔,耳畔回荡 美妙的旋律,都好似与自然和 弦。 洪峰先生数十年,丹青如 蝉,笔墨如歌,砚田勤耕,上追 古贤,近访名师,求广益,取众 长,画艺日臻成熟。其人文花 鸟画,构图巧妙,意蕴悠长,色 泽风韵,用笔生动,形成个人独 特艺术风格。笔墨粗犷豪迈, 个性浓重朴实,韵味禅定悠长, 品味雄浑博大,笔笔都在抒发 他率真奔放的情怀。他笔下的 人文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而 这些生命,处处蕴藏着禅机。 1999 年,洪 峰 加 入 农 安 县 朱玉铎创办的雁吟堂工作室。 与此同时,洪峰屡获各种奖项, 还被应邀参加各种实力派书画 名家邀请展,还经常参加爱心 联盟公益活动,拍卖自己的作 品作为捐助款。如今,洪峰已 是黄龙府书画院副院长,戴成 有书画院国画部副主任,吉林 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孔 子协会特聘书画专家,美国世 界艺术家协会理事…… 画家洪峰:丹青如禅 □陈凤华 萨满 面具 □周铁钧 春风轻拂 春风轻拂 燕儿喃呢 燕儿喃呢 远山含笑 远山含笑 柳黛如丝 柳黛如丝 两两三三 两两三三 人勤春早 人勤春早 谈笑春日 谈笑春日 筑梦你我 筑梦你我 乡村一景 乡村一景 徐淑荣 木刻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小泥人 白 松 串门子 大情怀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6-04/14/14/d2dbf414c_h.pdf2014/04/14  · 姜 也 作 刘 颖 题 书画新锐 14 Email:jlrbdbf1@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姜 也 作

刘 颖 题

书书书书画画画画新新新新锐锐锐锐

2016年4月14日星期四责任编辑 鲁钟思Email:jlrbdbf1@ 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东北大地东北大地★14

民民民民俗俗俗俗揽揽揽揽胜胜胜胜

用“大情怀”来定

位泥塑艺人鞠汉蛟的

思想境界概不为过。

你看这幅雕塑作品《烟袋情》,人物造型

准确生动,衣帽服饰特色突出,面部表情

形神兼备。泥塑似乎被他赋予了生命,

给人凝眸欲语的感动。

说起我能收藏这个作品,也属机缘

巧合,那是在今年通化市举办的元宵晚

会上的一次邂逅。

在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中,几

位民间艺术家走上舞台,演示各自的绝

活——剪纸、撕纸、面灯制作、泥塑技艺

等。民间美术别具一格的参演形式加上

现代的舞美设计以及声光电的完美配

合,给浓浓的元宵佳节晚会平添了缕缕

馨香。晚会结束后,我走到后台休息室,

拜会各位表演者。当介绍到鞠汉蛟时,

我一下子想起了在大屏幕上非常冲击眼

球的那尊泥塑作品,连连称赞。这时,快

人快语的丛永莉对鞠汉蛟说:“你把泥塑

送给鲁大姐吧,她人可好了……”或许是

鞠汉蛟为人老实厚道,他居然不假思索

地爽快答应了。

对于这意外的收获,我十分珍惜,并

有了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欲望。几番交

流过后,一个为了儿时的梦想,为了艺术

的传承,孜孜以求吃尽千般苦、受尽万种

难的民间艺人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鲜活了

起来……

今年37岁的鞠汉蛟出生在柳河县,

他的泥塑包括手撕书法的技艺传承于

祖母。祖母出身书香门第,不仅自幼随

父读书写字,也从老辈那里学来泥塑、

剪纸等技艺。嫁进鞠家后,每逢正月

十五,按照当地的习俗,要蒸十二月灯

来看年景,祈求物阜民丰。儿时的鞠

汉蛟成天围在祖母身边,耳濡目染,非

常喜欢。于是,他便跟祖母学写书法,

学捏泥人,学剪纸、撕纸。成年后,这些

技艺逐渐变成了他的人生的志向,谋生

的手段。

鞠汉蛟的泥人作品多以反映东北民

俗风情为题材。在创作过程中,他一边

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了解过去东北地区

的生活形态,一边细心体味生活,揣摩人

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创作的人物形象

粗犷中透着细腻,拙朴中显现灵动。他

十分注重人物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

观赏者从中不难体会到人物的历史背景

以及生活经历。

2013年,鞠汉蛟应邀参加中国第八

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他的几组反映关

东民俗风情的泥塑作品受到了大会组

委会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最让他感动

的是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坐着轮椅

来到展台前,看着摆放的《大秧歌》《杀

年猪》《做大锅饭》等泥塑,小心翼翼地

伸手抚摸,眼含热泪对身边的女儿说:

“当年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样啊!”这

次活动,使鞠汉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

的魅力,一种传承与担当的责任感油然

而生。

回到家后,鞠汉蛟与爱人康亚军商

量,决定放弃当时较为安逸的工作,专攻

泥塑和手撕书法。于是,两人在县城并

不繁华的地段贷款买了一处住宅,干起

了制作、出售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品以

及装裱字画的行当。由于没有了固定收

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一个月,交完

房贷和孩子的费用,手中仅剩下了20元

钱。妻子给鞠汉蛟10元,自己留下10

元。看见鞠汉蛟满脸的愧疚,妻子康亚

军笑着安慰丈夫:“你看,我们兜里都有

钱!”

看着他们的窘境,亲友很不理解,提

议改做其它。甚至还有人说,就是卖点

面包、麻花啥的也比“玩泥”来钱快。亲

友的调侃有时也让鞠汉蛟很苦恼:一方

面是自己热爱的艺术,一方面要面对生

活的重压,确实有些两难。可再看看那

些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小泥人,鞠

汉蛟便会坦然面对。在以后的日子里,

他将所有的压力都转换成了动力,运用

到学习和创作当中去,每天从早到晚,直

至灯火阑珊。

在不断的付出和探索中,鞠汉蛟逐

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他

用双手记录并展示了东北已经消失或正

逐渐消失的民俗风情文化。如今,他的

家里摆满了《小木匠》《草房子》《焗大缸》

《放冰车》等泥塑作品,件件憨态可掬,妙

趣盎然。

2014年,“通化泥人”技艺被列为通

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也被

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他的泥塑作品《关东八大怪》在通化

市举办的“传承文化 共筑梦想”美术书

法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中,获得民俗类

一等奖。2015年,在全国首届非遗博览

会上,他的一组泥塑作品《说事儿》竟捧

回了银奖!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这,便是泥塑艺人鞠汉蛟!

小泥人大情怀□鲁青

光阴的针脚照在

熏黄的黄泥墙上,那些

糊在墙上的老旧报纸

被扎成了一个个的针

眼,每个针眼都是细碎

的时光碎片。阳光斜

照进来,炕面变得温柔

起来。狗突然狂叫个

不停,那是有人来串门

子了。大人们叫小孩

子出去看看,看着点

狗,不要咬到串门的

人,顺便拿起笤帚划拉

下炕面,迎接串门人的

到来。

串门子是东北邻

里邻居的交往方式。

那些闲暇的时间空档,

串门子消磨了无数百

无聊赖的光阴。记得

小时候家里饭还没吃

完,串门子的人就来了,那时叫做堵饭口。所

以,此时几套嗑无非是这样:“吃了吗?”“吃过

了。”“没吃在这里吃点。”“真的吃过了。”有时

特别熟悉的,真就端起饭碗,跟着扒拉几口。

一般时候,串门子的都带上手里的针线

活,她们把纳了一半的鞋底子或是织了一部

分的毛衣夹在胳肢窝里,东家进西家出。有

时候串门的人来到我家,母亲也把自己的针

线活拿出来,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唠着闲嗑。

话题是一件小事,东拉西扯的,一会儿就离题

万里,最后连这件事的边儿也搭不上了。当

然,也有爱串门子却不干活的,这样的人村里

面都笑话其“白天串门子,晚上缝裙子”。

挂在墙上的钟表滴滴答答地记录着她

们的笑声,趴在炕头上的猫偶尔睁一下眼。

冬天,白天变得特别短,不知不觉就到了晚

饭的时间,这也提示着串门人该回家了。她

们抬头一看钟表,很惊讶地说一句:“都这时

候了,看我光顾着唠嗑了。”或者说:“哟,这

天过得也太快了,我得回家做饭了,要不我

家那口子又急眼了。”

如果赶上家里做点好吃的,就留她们吃

上一口,串门的人也不会太假咕,索性就留

下来跟着一起吃。吃完饭后,她们家的老爷

儿们领着孩子找来,于是妇女们接着自顾唠

她们的,老爷儿们坐在地上抽着烟,也自顾

唠他们的爷儿们话,小孩子就相约房前屋后

地疯跑。

冬天,室外极寒,长夜漫漫,大家一边喝

着茶水,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唠着闲嗑。炕上

茶香缭绕,地上一层的瓜子皮子,炉内干柴烧

得噼里啪啦地响。聊到开心处,又忘记了时

间的存在,等我们孩子们都困得上眼皮搭下

眼皮的时候,串门的人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母亲送她们到门时还不忘相约明天再来唠。

后来,父母跟我一起搬到了城里,住进了

崭新的楼房。那些坚固的防盗门尽管相隔不

到两米,却都紧紧地关闭着,隔断了串门子的

脚步。再也没有急促的狗吠,再也没有爆棚

的欢笑,再也没有贴心贴肺的碎语,只留下母

亲一声长长的叹息。

张念龙

中国史前

文化中,炎帝后

裔所信奉的黄

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等战神

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它们被崇尚

为是神灵、权力、地位的象征。而后

中国各民族宗教都虔诚地信奉面具

可以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等,按地

域大致可分为傩面具,藏面具,巫觋

面具,萨满面具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

的巴黎、威尼斯等地,

佩戴面具的“假面舞

会”就极为流行,而同

一历史时期的中国东

北,萨满面具也从威

严庄重的祭奉,逐渐演绎成了“玛虎

戏”。据《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

清代东北演出“玛虎戏”没有幕布和

舞台背景,四周全是观众,笑语震天

……由于接近娱乐化,萨满面具的神

秘性被打破,除带面具赶鬼驱邪外,

在民间发展成了文戏、武舞等。据

《清史稿》101卷记载:乾隆八年(公元

1743年),在宁古塔举办历时十余天

的大、小马护(玛虎)庆隆舞、扬烈舞

汇演和比武请神大会。每日“聚众十

数万,场况空前。”

人们手摇绘有各种动物图案的

神鼓,戴着形为天地神、动物神、植物

神、祖先神等面具狂呼力蹈、尽抒激

情,祭仪的虔诚肃穆已无影无踪,面

具后的脸孔拼命地扭动着身躯,迸发

出一个近似抗争性的精神狂想:

“‘你’是神,我是谁!”

将萨满面具从虔诚的敬畏转绎

成轻松热闹的演出,无疑让它走上了

广阔的艺术平台。面部造型艺术开

始被性格化,夸张的色彩、变幻的线

条更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到了

辽代已出现按面具图形,将油彩直接

勾画在演员脸上的“脸谱”,为面具外

延出更深刻的形象内涵……

时光流逝,萨

满面具如今还存在

吗?据《满族风俗

志》记载,萨满祭

祀、庆典结束后,面

具须火焚或深埋,

亦有同萨满主人同

时入葬的,极少留存。

“萨满面具”在传承演变过程中,

不仅仅用于礼祭和典庆,已发展成一

种性格心态的暗示,一种思维观念的

展现,一种社会现象的披露,从这个

意义讲,“萨满面具”就超出了单纯的

宗教、娱乐范围,变成从神灵鬼魅中

衍生出人性化身,将戴面具想象成一

种真实的生存策略。

近年,在吉林、黑龙江等地零星

发现了萨满面具实物,萨满面具的神

秘正在逐渐被揭开……

老一辈的

木匠,都渐渐老

去了。生活在

不断发生变化,工厂可以批量生产,

那些靠木匠一斧一刨做出来的手工

家具却正在一点点地消亡……

木匠们几十年的手艺都集中在

锯、斧、刨、墨线、凿子等工具上,原本

一堆粗糙的木材几天工夫便成了一

件件漂亮的家具。木匠们对工具很

爱惜,干完活都整齐地放在一个帆布

袋里。这些工具轻易不借人,也不允

许别人随便动。过去没有电锯、电刨

等机器,板方都是木匠用锯“哧啦、哧

啦”一下一下地破出来,细碎的锯末

在空中飞扬,像细碎的雪花。推刨的

木匠弓着腰,前一步后一步一遍遍刨

着凸凹不平的木料,薄薄的刨花片片

飞散,像木头里开出的花朵。

木匠同许多匠人一样,靠手艺吃

饭,用辛苦赚钱。但也有做木工活不

为稻粱谋,偏偏上瘾成癖的。明熹宗

时,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

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

“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

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整天与斧

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

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

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木匠的手艺有高低之分,手艺高

超的木匠做的家具往那一放,俨然一

件工艺品,人见人夸。所以顶级木匠

活应该被称作“木器艺术”。一流的

木匠都是雕刻大师,不仅能在木料上

雕龙刻凤,而且那些手艺能经得起时

间的检验。他们做的木器不仅有实

用的家具,也有可堪称精美的艺术

品,可流传百世。从那些久远年代的

木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种

温和与淡定。它会让人感到:真正的

木匠,靠的不仅是经验和技艺,更多

的还是情怀与思想。这样的木匠,是

真正的手艺人,他的作品镌刻下了自

身的语言和立场。

木匠一生,与木为伴。他应该明

白树木是有血肉经脉的生命体,他应

该听得懂树木生长衰老的声息。对

木匠来说,从一棵树到一块木材,那

绝对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质地

的变迁和飞跃。木匠必须用自己的

手艺,让那些记录着树木沧桑年轮的

树纹,以实用与艺术的姿态,来展示

生命的重生。

木工房有最独特的音乐和令人

迷醉的木香,有木头世界里最奇妙

的花纹和美丽的雕绘。如今想想,

木匠的动作与姿态,蕴含着力量的

壮美和灵巧的秀雅。那不断诞生的

家具、木器里,有流行时尚的韵味,

也有流传收藏的价值;有传统的延

续,也有创新的思想。木匠人的手

是粗糙的,而作品却是精致的。真

正的手艺人生,就是手工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

如今,木匠和他们的手艺渐渐远

去,让人十分怀念……

老去的木匠□王贵宏

画 家 洪

峰 ,又 名 洪

枫,黄龙府生

人。与洪峰相识,源于农安采

访,得知黄龙府有画家洪峰,崇

拜之心油然而生。

洪峰,年近半百,目光淡定,

眉宇从容,不善言谈,只言片语,

恰到好处。气质如禅,与世无争

之态。与之交谈,即亲和,又轻

松,有种相见恨晚之憾。

简单交流,知悉,是一本

《芥子园画谱》开启了少年洪峰

的绘画梦。

洪峰十七岁那年,他有幸结

识农安画家翟振玉,在翟老师指

点下,洪峰才开始涉足国画创

作。工作后,忍痛搁下画笔数

年,可脑海中一幅幅作品犹如音

符一样,时不时地弹奏。1992

年,在农安县书画大赛上,洪峰

的一幅《幽兰报春》获得优秀

奖。至此,洪峰再度拾起画笔,

并潜心投入到临摹与创作中。

1995年夏天,洪峰随同朱玉

铎老师去长白山采风。本以为

画山水很简单,在他切入画面

时,却迷茫起来。在揣摩和感悟

中,洪峰幡然觉醒:山水画是音

符,是线条,动感集合后,方能表

达出无限的景与情,抒发出内心

澎湃的激情……就这样,他创作

出第一幅山水画《长白山魂》。

1998年春夜,洪峰梦见自己

走进牡丹园,目睹狂风吹牡丹:

千姿百媚的牡丹,瞬间被吹得摇

摇欲坠,仅存花瓣,顿感凄美。

这时,洪峰一个激灵坐起,起身

开灯,宣纸铺开,研墨泼洒,笔落

点勾,笔下禅意,满园生色。梦

中的牡丹开满宣纸,好一派疾风

冷艳,好一派情景交融!

那时,居所欠佳,夜半作

画,常有之事。妻子常对洪峰

嗔道:“我嫁给疯子。”就这样,

洪峰坚持写意梦境半年,一幅

风动的胭脂色牡丹成了洪峰独

有风格。画中牡丹,让人读出

了繁华未曾落尽,无限深情中

却现散淡萧瑟之感。这种画

法,当今实属罕见。他把一份

情定格于画卷,一扫牡丹大俗

之念,让欣赏者领悟牡丹未必

无哀愁。

洪峰的梦里,不仅仅有牡

丹,还有名山大川,大脑总在构

思,总在琢磨,山山水水,花鸟

鱼虫……都与洪峰的梦邂逅。

他借物抒怀,意味隽永。他画

中流露出清气、静气、正气和真

情,总有博大的人文情怀。

痴迷的洪峰,作画时常把

线条当音符,不知不觉,用笔墨

去弹奏悠扬韵律。这时,他觉

得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手中

的笔是键盘,弹奏泉水叮咚,弹

奏高山流水。其中,有鸟儿鸣

叫,有花草细语……就这样,他

用心之音符与生灵促膝交谈。

为此,他每一次落笔,耳畔回荡

美妙的旋律,都好似与自然和

弦。

洪峰先生数十年,丹青如

蝉,笔墨如歌,砚田勤耕,上追

古贤,近访名师,求广益,取众

长,画艺日臻成熟。其人文花

鸟画,构图巧妙,意蕴悠长,色

泽风韵,用笔生动,形成个人独

特艺术风格。笔墨粗犷豪迈,

个性浓重朴实,韵味禅定悠长,

品味雄浑博大,笔笔都在抒发

他率真奔放的情怀。他笔下的

人文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而

这些生命,处处蕴藏着禅机。

1999 年,洪峰加入农安县

朱玉铎创办的雁吟堂工作室。

与此同时,洪峰屡获各种奖项,

还被应邀参加各种实力派书画

名家邀请展,还经常参加爱心

联盟公益活动,拍卖自己的作

品作为捐助款。如今,洪峰已

是黄龙府书画院副院长,戴成

有书画院国画部副主任,吉林

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孔

子协会特聘书画专家,美国世

界艺术家协会理事……

画家洪峰:丹青如禅□陈凤华

萨满

面具□周铁钧

春风轻拂春风轻拂,,燕儿喃呢燕儿喃呢。。

远山含笑远山含笑,,柳黛如丝柳黛如丝。。

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人勤春早人勤春早。。

谈笑春日谈笑春日,,筑梦你我筑梦你我。。

乡 村 一 景乡 村 一 景

□徐淑荣 木刻

手手手手艺艺艺艺人人人人

白白白白山山山山松松松松水水水水

民民民民间间间间一一一一绝绝绝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