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研发新药造福两千万人 -...

1
A4 2 0 1 8 . 1 1 . 1 7 编辑 张勇建 王念平 海新闻 病魔 25 研发新药造福两千万人 承科学家赤子之心,不断创新攻克难关,“时代楷模”王逸平在申城引起热烈反响 习记者 荀澄敏 晨报讯 昨天,《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 宋庆龄与上海》 文物特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开幕, 本次展览是全国首个以 “宋庆龄与上海”为主题的大型 文物展,共展出展品 350 余件, 其中文物 200 余件, 历史照片 和资料 150 余幅。 展览将持续 2019 1 6 日。 此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长在上海”主要 讲述上海是宋庆龄出生和成长 的地方; 第二部分 “奋斗在上 海” 主要概述上海是宋庆龄奋 斗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地方,她 所书写的壮丽人生华章; 第三 部分“永 远 在 上 海 ” 主 要 展 示 宋庆龄对上海的深厚感情和对 家乡的眷恋。 展览还特意收集了 10 段宋庆龄上海口音的原声讲话、 国务活动视频,做了黄宝妹、杨 富珍、顾金凤、周和康等多位同 她有过交往的人物访谈口述,从 多角度回忆宋庆龄的点滴往事。 此外,《孙中山宋庆龄上海 史迹地图》进行了首发,在广泛 收集资料、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 上,最终确定了 49 处迄今仍然 保存完好的孙中山宋庆龄在沪 期间生活、工作过的重要场所和 墓地等史迹,引导人们探寻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革命遗迹, 孙中山宋庆龄为实国家 一、振兴中华懈努力奋斗 的一生,知晓上海地上的 光荣历史。 作为纪念宋庆龄诞辰 125 周年主题的系列活动之一,上 海宋庆龄研究会举行了 “ 追寻 孙宋史迹 存城市忆—— 孙中山宋庆龄与上海” 学讨会过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史迹究他们与上 海的关探讨他们在上海的 历史活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世界 历史发展 生的深远 响; 分析如何做好孙中山宋庆 龄上海史迹的保利用讨如何在上海文牌建设出孙中山宋庆龄革命史迹的 地位和作见习记者 荀澄敏 不忘初心胸怀大爱始终把 解除人民群众病痛作为人生追求 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造福 2000 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 先后完成 50 多项新药药效学评 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 平台和体系他坚韧执着奋发忘 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25 年与病魔不懈抗争默默无闻投身 科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 现代化奋进者之歌……他就是王逸 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 究所研究员2018 4 11 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 年仅 55 昨天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 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 时代楷模称号王逸平的先进事 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上海广 大科研工作者在校学生纷纷表示 要传承王逸平的赤子之心在科学 研究中不断创新攻克难关上海交大基础院药理学与 学生物学毕业答辩会上,第一次见到了王 逸平。“ 边听我毕业生的 汇报,一边仔细翻阅着毕业论文,王逸平老师做点的时出的很犀利准确,对究非常帮助。”回忆 ,“ 没想到这竟然成了‘老的最,原本我想请教他些医学上的题。 ”让刘到更 吃惊的是,王逸平原大的25 依旧坚持在科研第一 线兢兢业业但他看来跟普 并无两样们有这样优秀的学长,们学榜样。”的同 学们都表示,“ 这些的学生 尽快成长起,要前辈们的 科学接力棒终要科研事业放 在第一位, 标准来求自 造福更多的人。”,上海 交大院药理系的研党员发学王逸平老师进事 迹,示在未来的学生活中, 科研作事业来追求信仰,不断勇攀高峰,为中国医药业贡献各自绵薄上海交大院教师邵荣是王 逸平研生时期的同学,在邵荣中, 王逸平是一个认真诚信的人, 无论班级搞什么活动,他总积极动地帮忙策划组织。“ 八十年代年代的时,大学校园里弥漫着 出国热王逸平不为所 动,他把所有精力投入科研,王逸平 觉得先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 邵荣说,“ 认认真真这四字说很容易,做起最难。 王逸平一个脚印做科研的人,这也们最值得的地方。 ” 我觉得王逸平老师观淡泊人生度,最值得我们学。 ”上海康研究院“在有的人生时间, 王逸平老师 人做了最全努力,其实 老师自己也人,但他对人生轻想得非常明白我现在对未来 迷茫了王逸平老师事迹深深感要珍时间,加倍到自己领域中。 ” 在科研过中, 王逸平有个持保留每一个原 始数据有一个数据出了一点 题,实行一票否决。“ 逸平老师上有一山有偏向虎山行气神们在日科研中失败在王逸 老师,从来没‘放让我最为动的。 ”作 为科研人, 中科- 伙伴计 生物学研邵振说,“ 我也王逸平老师严谨契而神带工作中, 以更高求来策自己真正把工作作事业来追求这样才能断攻克难关。 ” 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开幕 350余件展品述宋庆龄在上海的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Sep-2019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上 研发新药造福两千万人 - epaper.zhoudaosh.comepaper.zhoudaosh.com/images/2018-11/17/A04/A041117.pdf · “我觉得王逸平老师乐观淡泊的 人生态度,最值得我们学习。”上海营

A4

2018 . 11 . 17 星 期 六 编 辑 张 勇 建 王 念 平上海新闻

抗病魔 25年,研发新药造福两千万人传承科学家赤子之心,不断创新攻克难关,“时代楷模”王逸平在申城引起热烈反响

见习记者 荀澄敏

晨报讯 昨天,《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

文物特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开幕, 本次展览是全国首个以

“宋庆龄与上海”为主题的大型

文物展,共展出展品 350 余件,

其中文物 200 余件, 历史照片

和资料 150 余幅。 展览将持续

至 2019年 1月 6日。

此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长在上海”主要

讲述上海是宋庆龄出生和成长

的地方; 第二部分 “奋斗在上

海” 主要概述上海是宋庆龄奋

斗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地方,她

所书写的壮丽人生华章; 第三

部分“永远在上海”主要展示

宋庆龄对上海的深厚感情和对

家乡的眷恋。

展览还特意收集了 10 余

段宋庆龄上海口音的原声讲话、

国务活动视频,做了黄宝妹、杨

富珍、顾金凤、周和康等多位同

她有过交往的人物访谈口述,从

多角度回忆宋庆龄的点滴往事。

此外,《孙中山宋庆龄上海

史迹地图》进行了首发,在广泛

收集资料、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

上,最终确定了 49 处迄今仍然

保存完好的孙中山宋庆龄在沪

期间生活、工作过的重要场所和

墓地等史迹,引导人们来探寻孙

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革命遗迹,

了解孙中山宋庆龄为实现国家

统一、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奋斗

的一生,知晓上海这片土地上的

光荣历史。

作为纪念宋庆龄诞辰 125

周年主题的系列活动之一,上

海宋庆龄研究会举行了 “追寻

孙宋史迹 留存城市记忆———

孙中山宋庆龄与上海” 学术研

讨会, 通过孙中山宋庆龄留存

在上海的史迹来研究他们与上

海的关系, 探讨他们在上海的

历史活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乃至

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

响; 分析如何做好孙中山宋庆

龄上海史迹的保护和利用;探

讨如何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中

突出孙中山宋庆龄革命史迹的

地位和作用。

见习记者 荀澄敏

他不忘初心、胸怀大爱,始终把

解除人民群众病痛作为人生追求,

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 造福

2000 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

新,先后完成 50 多项新药药效学评

价, 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

平台和体系; 他坚韧执着、 奋发忘

我,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25

年与病魔不懈抗争, 默默无闻投身

科研, 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

现代化奋进者之歌……他就是王逸

平, 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

究所研究员。 2018 年 4 月 11 日,王

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 , 年仅 55

岁。

昨天, 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

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 追授他

“时代楷模”称号。 王逸平的先进事

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上海广

大科研工作者、 在校学生纷纷表示

要传承王逸平的赤子之心, 在科学

研究中不断创新、攻克难关。

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

化学生物学系研究生刘学良在去年

的毕业生答辩会上,第一次见到了王

逸平。“当时他一边听我们毕业生的

汇报, 一边仔细翻阅着毕业论文,每

到王逸平老师做点评的时候,他所提

出的问题总是很犀利准确,对我们下

一步研究非常有帮助。 ”刘学良回忆

说,“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我与‘老学

长’的最后一面,原本我想请教他一

些医学上的问题。 ”让刘学良感到更

为吃惊的是,王逸平原来在巨大的病

痛之下,25 年依旧坚持在科研第一

线,始终兢兢业业,但他看起来跟普

通人并无两样。

“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长,正是

我们学习的榜样。”刘学良和他的同

学们都表示,“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

要尽快成长起来, 要接过前辈们的

科学接力棒, 始终要把科研事业放

在第一位, 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

己,造福更多的病人。”据了解,上海

交大医学院药理系的研究生党员们

还自发学习王逸平老师的先进事

迹,他们表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都要把科研当作事业来追求, 坚定

信仰,不断勇攀高峰,为中国医药事

业贡献各自的绵薄之力。

上海交大医学院教师邵荣是王

逸平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在邵荣的印

象中, 王逸平是一个认真诚信的人,

无论班级搞什么活动,他总是积极主

动地帮忙策划组织。“八十年代末、九

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学校园里弥漫着

一股出国热潮, 但王逸平却不为所

动,他把所有精力投入科研,王逸平

觉得先要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

邵荣说,“认认真真这四个字说起来

很容易,做起来最难。 王逸平就是这

样一步一个脚印做科研的人,这也是

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

“我觉得王逸平老师乐观淡泊的

人生态度,最值得我们学习。”上海营

养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生李国卫说,

“在有限的人生时间里, 王逸平老师

为病人做了最全力以赴的努力,其实

王老师自己也是病人,但他对人生孰

重孰轻想得非常明白。 我现在对未来

有些迷茫, 听了王逸平老师事迹后,

我深深感到要珍惜时间,更要加倍投

入到自己研究领域中。 ”

在科研过程中, 王逸平有个习

惯, 那就是始终坚持保留每一个原

始数据, 如果有一个数据出了一点

问题,就实行一票否决。 “我感觉王

逸平老师身上有一种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精气神,我们在日常

科研中会经历很多失败, 但在王逸

平老师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

二字,这才是让我最为动容的。 ”作

为科研人员, 中科院 - 马普伙伴计

算生物学研究所邵振说,“我也要把

王逸平老师的这种严谨、 契而不舍

的精神带到日常工作中, 以更高的

要求来鞭策自己, 真正把工作当作

兴趣、当作事业来追求,这样才能不

断攻克难关。 ”

“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开幕

350余件展品述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