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華 大 學 - nhuir.nhu.edu.twnhuir.nhu.edu.tw/retrieve/21969/099nhu05356006-001.pdf南 華 大...

253
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PROGRAM IN ENVIRONMENTAL ART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NANHUA UNIVERSITY 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實作之研究 -以應用環保素材和融入在地文化為例 THE STUDY OF CHIA-YI ELEMENTANG SCHOOLS’ 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OPERATION--- EXAMPLES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AND LOCAL CULTURE APPLICATION 指導教授:李江博士 ADVISOR : RI KO Ph.D. 研究生:郭晏如 GRADUATE STUDENT : KUO YEN JU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南 華 大 學

    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PROGRAM IN ENVIRONMENTAL ART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NANHUA UNIVERSITY

    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實作之研究

    -以應用環保素材和融入在地文化為例

    THE STUDY OF CHIA-YI ELEMENTANG SCHOOLS’ 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OPERATION--- EXAMPLES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AND LOCAL CULTURE APPLICATION

    指導教授:李江博士

    ADVISOR : RI KO Ph.D.

    研究生:郭晏如

    GRADUATE STUDENT : KUO YEN JU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 謝誌

             民國八十四年自台北市立師院暑期進修部畢業之後,原以為求學生

    涯就此畫下句點,相隔十三年後,為了當孩子們的榜樣,再次重拾書本,

    對邁入中年的我是困難重重,帶職帶薪就讀一般生的碩士班,加上在國

    小服務的工作壓力,是時間與體力上的煎熬,數不清的夜晚通宵達旦趕

    報告、寫論文,隔天還要強打精神到學校教學再趕到研究所進修。對電

    腦一竅不通,往往花費比別人更多時間打字、查資料,然而研究生的學

    習方式,著重於統整與分析能力,有別於我以往多年來的學習模式,論

    文的完成才讓我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研究,雖然十分辛苦,內心卻是萬

    分充實與踏實,班上年紀最大的我,很自豪是最認真的學生。         第一本論文的寫作由於缺乏經驗,遇到許多困難和瓶頸是必經之路,最後能夠完成要感謝太多相助的人。首先最為感激我的指導教授李

    江老師,對於駑鈍的我總是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所長陳正哲教授一路

    的關心與鼓勵;辜率品教授則指引我網路資訊的查詢;更榮幸請到將近

    二十年沒有見面的恩師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葉俊顯教授擔任

    我的口試委員,不吝給予我細心的指正。在我面臨論文研究主題與方向

    的迷失時,素未謀面的玫錦學姊肯花費時間和我討論,當面給我極重要

    的啟發;志旭學長,在我多次陷入論文寫作低潮和鑽入瓶頸時,百忙中

    傾囊相助;論文口試時徽林學長和瑤粧學姊專程遠道趕來為我加油打

    氣,令我感動莫名。南華環藝所的好同學們二年來的共同陪伴學習和麗

    映學姊的照顧及家人好友們長期以來的關懷與支持,點滴在我心  。 最後要感謝我的另一半添進對我的包容和體貼,除了他自己忙碌的

    工作有亮眼的績效之餘,還承擔所有家事和照料兩個寶貝與我。學無

    止境,謹以此論文獻給體諒我的公婆和疼愛我的父母,與大家分享、共

    勉。

    郭晏如謹誌於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環境藝術碩士班 2010.12

  • I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題目: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實作之研究

    -以應用環保素材和融入在地文化為例

    研 究 生:郭晏如 指導教授:李江 博士

    論文摘要內容:

    近年來環保議題受到高度重視,在環保法令的修訂和加強環

    保概念的教育政策之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也明文規定國民小學

    要將環境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中教學,統整為環境藝術教

    育。研究者根據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融入與學生生活密切

    相關的在地文化、環保素材為創作元素,並且讓學生去體驗實

    作,才能真正落實環境藝術教育,引發本人深入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嘉義市國小實施環境藝術教育的現

    況。(二)探討將環保素材應用於國小環境藝術教育的實作和融

    入以在地文化為題材的課程對學童的學習成效和影響。(三)探

    討教師實施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實作課程時,面臨的困境與解決

    策略。(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改進的建議,提供相關教

    育單位、機構、學校行政人員及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實施教學之

    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和訪談、問卷調查法,並以

    嘉義市國小為研究範圍及研究案例,了解嘉義市環境藝術教育實

    施狀況,歸納出九大實施困境;從環境的覺知、美感表現、人際

    互動關係、學習態度四個面向探討學習的成效;透過行動研究

    法,藉由研究者親自教學觀察的實際經驗,驗證相關理論,並針

    對九項困境提出具體有效的解決策略和六項建議。

    關鍵詞:在地文化、環保素材、環境藝術教育、體驗實作

  • II

    Title of Thesis:The Study of Chia-yi Elementang Schools’ E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Operation--- Examples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And Local Culture Application

    Department:Master Program in Environmental Art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 Nanhua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December 2010 Degree Conferred:M.A. Name of Student:KUO YEN JU Advisor:RI KO Ph.D.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have been gradually emphasized in these years.

    Influenced by the public’s eco-awareness, related environment regulations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were revised. Based on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environment education is practiced in the domain of Arts and Humanity as E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During the twenty-year teaching career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finds that Environment Art Education makes much sense when students compose a creative work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s which represents local culture features. The realization inspires the researcher to explore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The researcher probes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 (1)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a-yi City; (2) pupils’ learning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s to creating process and that of local culture features to Environment Art Education; (3) the dilemma teachers encounter and the related solutions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 Art Education; (4) th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institutes, school staff, and Arts and Humanity teacher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a-yi City,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re used in the research.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hia-yi city are the target samples. The results reveal nine problems, which are discussed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environment awareness, aesthetic percep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attitudes. By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applies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verifies the related theories to provide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six suggestions to the nine problems.

     

    Keywords: loc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s, Environmental Art Education, experiential operation

  • III  

    目錄

    謝誌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5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11

    1.4 名詞解釋------------------------------------------- 18

    第二章 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21

    2.1 環境藝術教育的內涵與發展----------------------------21

    2.2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環境藝術教育的關係----------------36

    2.3 環境藝術教育之題材與素材的運用----------------------45

    2.4 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體驗實作--------------------------50

    2.5 環境藝術教育的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國小環境藝術教育的實施現況-以嘉義市為例-------------63

    3.1 課程安排與任教師資----------------------------------66

    3.2 教學模式 -------------------------------------------78

    3.3 環境藝術教育實作的場域-----------------------------82 

    3.4 在地文化與環保素材之應用---------------------------88

  • IV  

    第四章 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實作分析-以應用環保素材和融

    入在地文化為案例 ---------------------------------99

    4.1 綠色蘭潭.小樹學堂……校園內自然環境----------------99

    4.2 魔法藝術家……校園內人為環境-----------------------107

    4.3 掌遊蹤……社區之自然環境---------------------------116

    4.4 北門藝起來……社區之人為環境-----------------------123

    第五章 環保素材應用於國小環境藝術教育的實作和融入以在地文

    化為題材的課程對學童的學習成效和影響--------------162

    5.1 環境藝術教育相關研究之學習成效 --------------------162

    5.2 嘉義市蘭潭國小實施環境藝術教育之學習成效-----------166

    5.3 嘉義市嘉北國小實施環境藝術教育之學習成效-----------171

    5.4 嘉義市藝術與人文教師對環境藝術教育之學成效的問卷調

    查----------------------------------------------- 181

    第六章 教師實施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實作課程之困境與解決策-- 184

    6.1 教師實施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實作課程之困境-----------185 6.2 解決策略-------------------------------------------19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206

    7.1 結論-----------------------------------------------206

    7.2 建議-----------------------------------------------221

    參考文獻---------------------------------------------------224

    附錄-------------------------------------------------------228

    附件一 嘉義市 98 年度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檢核表-----------228

    附件二 嘉義市國民小學推行環境教育實施現況與成效校方行政

    人員自評表-------------------------------------233

    附件三 各國小推行環境教育實施成效自評統計結果----------234

  • V  

    附件四 嘉義市環境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藝術與人文教師問卷調

    查--------------------------------------------235

    附件五 「北門驛裝置藝術」課程學習結果之問卷調查-------238

    附件六 嘉義市環境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藝術與人文教師訪談記

    錄--------------------------------------------240

  • VI  

    表目錄

    表 1-2-1 總體成效與特色活動自評結果----------------------7

    表 2-1-1 環境教育的意義 -------------------------------- 25

    表 2-1-2 以環保素材為創作媒材之藝術流派----------------- 30

    表 2-2-1 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能力指標與環境教育及環境藝術

    教育內涵對應表------------------------------- 42

    表 2-2-2 十大基本能力指標與藝術與人文領域關係----------- 44

    表 2-4-1 馬賽克鑲嵌公共藝術教學課程--------------------- 52

    表 2-5-1 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 54

    表 2-5-2 融入環境教育理念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 54

    表 2-5-3 以在地文化為題材的環境藝術教育----------------- 56

    表 2-5-4 以環保素材為創作元素的環境藝術教育------------- 57

    表 2-5-5 環境藝術教育之體驗實作------------------------- 57

    表 3-0-1 嘉義市國小實施環境藝術教育之現況調研過程------- 63

    表 3-0-2 嘉義市環境藝術教育實施狀況問卷調查統計表------- 64

    表 3-1-1 教育部 2005 年國小階段藝術教育師資普查研究調查

    結果----------------------------------------- 74

    表 3-1-2 嘉義市 2010 年國小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師資表------ 75

    表 4-1-1 蘭潭教學卓越計劃之環境藝術本位課程------------ 101

    表 4-2-1 97 學年度魔法藝術家與環境藝術實作相關課程----- 109

    表 4-2-2 98 學年度魔法藝術家與環境藝術實作相關課程----- 110

    表 4-2-3 志航時間課程規劃------------------------------ 113

    表 4-2-4 樂活地球村課程規劃---------------------------- 114

    表 4-3-1 八掌遊蹤生態遊學手冊中與環境藝術相關課程------ 118

    表 4-4-1 創藝北門驛裝置藝術課程單元-------------------- 125

    表 4-4-2 老火車頭作品說明------------------------------ 155

    表 5-2-1 學生對學校實施小樹學堂課程,提升基本能力的認

    同度---------------------------------------- 167

    表 5-2-2 家長對學校實施小樹學堂課程,提升學童基本能力的

    認同度-------------------------------------- 168

    表 5-2-3 家長對學校未來課程規劃之期望提升的能力-------- 169

    表 5-3-1 「北門驛裝置藝術」課程學習結果之問卷調查統計--- 172

    表 5-3-2 學生對北門驛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了解度-------- 173

    表 5-3-3 學生使用環保素材創作的環保意識調查- -----------174

    表 5-3-4 以生活社區「在地文化」做創作題材之興趣度--------177

    表 5-3-5 美感表現之問卷統計---------------------------- 177

  • VII  

    表 5-3-6 人際互動關係之問卷統計------------------------ 179

    表 5-3-7 學習態度之問卷統計---------------------------- 180

    表 6-1-1 環境藝術教育教學困境-------------------------- 185

  • VIII  

    圖目錄

    圖1-2-1 本研究四所嘉義市案例小學之地理位置--------------8

    圖1-3-1 研究流程圖-------------------------------------17

    圖2-1-1 環境藝術教育統整內涵---------------------------23

    圖2-1-2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32

    圖2-1-3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33

    圖2-1-4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33

    圖 2-5-1 以在地文化、環保素材、體驗實作為概念的國小環境

    藝術教育-------------------------------------60

    圖4-1-1 座落在蘭潭校園裡的天文台----------------------100

    圖4-1-2 植物染手工線裝書------------------------------103

    圖4-1-3 分組製作--------------------------------------104

    圖4-1-4 各式各樣的環保素材----------------------------104

    圖4-1-5 愛心媽媽指導學生製作胸花----------------------104

    圖4-1-6 植物染布製作的畢業胸花------------------------104

    圖4-1-7 校園倒下的垂榕--------------------------------105

    圖4-1-8 小樹新聞(蜻蜓點水)----------------------------105

    圖4-1-9 水撲滿----------------------------------------106

    圖4-1-10 利用水撲滿打掃--------------------------------106

    圖4-1-11 學員挑選材料----------------------------------107

    圖4-1-12 學員製作種子時鐘------------------------------107

    圖 4-2-1 正門前的中廊---------------------------------108

    圖4-2-2 新校舍建築物與公共藝術------------------------108

    圖4-2-3 嘉油鐵馬道------------------------------------108

    圖4-2-4 大地素材製作甲蟲------------------------------111

    圖4-2-5 小組共同合作----------------------------------111

    圖4-2-6 高年級製作創意鐵鋁罐風車----------------------112

    圖4-2-7 創意太陽能電鍋--------------------------------112

    圖4-3-1 八掌溪畔--------------------------------------116

    圖4-3-2 校門口----------------------------------------116

    圖4-3-3 荒廢校園角落改造的有機菜園與堆肥場------------117

    圖4-3-4 有機菜園(學生)--------------------------------117

    圖4-3-5 快樂採收--------------------------------------117

    圖4-3-6 興村吊橋八掌遊蹤戶外教學----------------------118

    圖4-3-7 走上興村吊橋的步道----------------------------118

    圖4-3-8 詩集與遊學手冊--------------------------------119

  • IX  

    圖4-3-9 黑冠麻鷺即時影像------------------------------120

    圖4-3-10 持續關懷校園生態,把握機會融入教學------------120

    圖4-3-11 在後庭觀察赤腰燕低飛行時----------------------120

    圖4-3-12 親子賞鳥活動 ---------------------------------121

    圖4-3-13 寫生淨堤活動----------------------------------121

    圖4-3-14 競走與淨溪活動--------------------------------121

    圖4-3-15 阿展的家--------------------------------------122

    圖4-4-1 嘉北國小正門----------------------------------123

    圖4-4-2 四周大樓環繞----------------------------------123

    圖4-4-3 北門驛車站------------------------------------126

    圖4-4-4 分組討論--------------------------------------130

    圖4-4-5 分組討論--------------------------------------135

    圖4-4-6 分組討論--------------------------------------135

    圖4-4-7 清洗殘留汙垢----------------------------------138

    圖4-4-8 挑選紅色的牛奶瓶------------------------------138

    圖4-4-9 挑選、分類------------------------------------138

    圖4-4-10 穿串鐵絲--------------------------------------138

    圖4-4-11 分工合作穿串鐵絲------------------------------138

    圖4-4-12 將長串寶特瓶圓形纏繞固定----------------------138

    圖4-4-13 鑽孔小組--------------------------------------140

    圖4-4-14 組裝小組--------------------------------------140

    圖4-4-15 穿鐵絲小組------------------------------------140

    圖4-4-16 大家分工合作,阿里山神木就快完成了------------140

    圖 4-4-17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櫻花季--------------141

    圖 4-4-18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櫻花季--------------141

    圖4-4-19 阿里山櫻花季----------------------------------142 

    圖4-4-20 櫻花季製作過程--------------------------------143

    圖 4-4-21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櫻花季,活動當天作

    品展示--------------------------------------143

    圖 4-4-22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櫻花季,活動當天作

    品展示--------------------------------------143

    圖4-4-23 昔日神木風采----------------------------------144

    圖 4-4-24 北門「藝」起來-寶特瓶神木--------------------144

    圖4-4-25 神木製作過程----------------------------------146

    圖4-4-26 神木成果展示----------------------------------146

    圖4-4-27 紙箱和稻草做的大山猪--------------------------147

    圖4-4-28 山猪------------------------------------------147

    圖4-4-29 山猪王製作過程--------------------------------149

  • X  

    圖 4-4-30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山猪王--------------149

    圖 4-4-31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150

    圖4-4-32 來吉村落的山猪石雕----------------------------150

    圖4-4-33 小山猪----------------------------------------150

    圖4-4-34 小山猪製作過程--------------------------------152

    圖4-4-35 完成小山猪作品--------------------------------153

    圖 4-4-36 北門「藝」起來裝置藝術展-小山猪嘉年華---------154

    圖4-4-37 老火車頭--------------------------------------154

    圖4-4-38 老火車頭--------------------------------------154

    圖4-4-39 阿里山森林蒸汽小火車--------------------------155

    圖4-4-40 檜木車廂--------------------------------------155

    圖4-4-41 老火車頭實作過程------------------------------158

    圖4-4-42 北門驛裝置藝術展(老火車頭)--------------------159

    圖5-3-1 「羊頭、瓶子和蠟燭」----------------------------174

    圖5-3-2 綠建築環保花博會館(流行館)--------------------175

    圖 5-3-3 「流行館」外觀由數百萬個寶特瓶回收再製而成------176

    圖5-3-4 景觀平台--------------------------------------176

    圖5-3-5 夢想艙----------------------------------------176

    圖5-3-6 瓶中信投擲處----------------------------------176

    圖5-4-1 提升那些方面能力統計--------------------------181

    圖6-2-1 石猴藝術家駐校現場創作------------------------196

    圖6-2-2 學生觀摩石雕過程,動手體驗--------------------196

    圖6-2-3 吹出嘉北響叮噹--------------------------------196

    圖6-2-4 作品海報介紹----------------------------------196

  • 1

    第一章 緒論

    環境藝術也可稱為綜合藝術,廣義的說,只要是在開放的生活空間中的

    人為藝術行為或成果均可稱之1。其結合了所有繪畫、雕刻、剪紙、舞台佈

    景等的特點,造成一種從各方面包圍觀賞者的情境2。藝術家們讓藝術創作

    從室內工作室,直接走入環境的公共空間和社區與民眾對話,運用複合媒

    材、科技與新媒材的結合,採多元的表現方式,將自己與創作品和創作過

    程,都融入整體的環境中,引發大眾對多元文化、多元美感的欣賞,學習

    對環境藝術創作的尊重,並以暗喻式、諷刺性的創作符號表徵,表達對當

    代環境的省思。

    在國小的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視覺藝術課程內容包含環境藝術,將環

    境教育和藝術教育兩者統整的課程,即是「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環境藝

    術教育應是深化藝術教育與環境教育的重要媒介,藉著美術的行為與活

    動,人與生存環境的層層關聯中探索,而透過美術的實際操作與思索,達

    到人與環境共榮共存的境界3。

    本研究將以環境教育與藝術教育為探討議題,提出現今台灣的環境藝

    術教育問題,分別以七個章節依序分析探討,了解當今環境以尋求問題的

    解決方法,並提出具體建議。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 研究動機

    1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p25 2鄧國清,1983,《二十世紀會畫概論》,p183 3 張立莉,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p7

  • 2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災害,在各國陸續肆虐,許多人為對環境的破

    壞,大自然的反撲力量,人類已無力招架。近幾年環境的議題在各大領

    域被不斷的提出探討,搶救環境已迫在眉梢,許多團體組織甚至法規

    都已漸漸重視與修訂,人類文明的進步,腳步越來越快,然而科技的

    推陳出新,科技文明的進步加上資訊傳達方式改變,突破時間與空間

    的限制,快到沒人可以預期未來的改變,相對的破壞力也急速加快,

    這也是人類始料未及。

    馬雅文化的預言「2012年世界末日」,距今只剩不到二年,我們生

    存的環境,似乎一次比一次更猛烈的一再向世界各地的人類釋出警

    訊:近年來的南亞大海嘯、美國的水災風災、土耳其的大地震、四川

    地震、至最近的智利大地震等!台灣人經歷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的

    重創家園,近日來的忽冷忽熱怪異氣候現象,讓人在觀看「2012」電

    影中的毀滅景象時,猶如身歷其境,感受並不陌生。

    人類一直想填海造陸,創造更多的生活空間,卻不斷製造二氧化

    碳,使冰山急速融化,陸地被上升海水淹沒,連游泳高手北極熊都淹

    死而瀕臨絕種!到處是污染的海域與快速絕跡的物種數字攀升;森林

    被濫墾濫伐,水土保持嚴重傷害,依山傍水美麗家園,不再令人住得

    安心,聞「颱」色變!人類不該再想當然爾的自然看待這些天然災害,

    繼而開始反省研究這些大自然的災害,其中包含多少人為的破壞?每

    天為了生存而吃進去的食物,有多少是安全無毒?世紀怪病、致命病

    毒的傳播,堪稱人類的浩劫與恐慌!

    藝術的產生與創作,一向最能反映當代人類的生活模式、習慣與

    文明。身為社會知識份子的藝術家們,包括繪畫的畫家、雕塑家、建

    築師、設計師、藝術教育者等藝術工作者,不再埋首於藝術品本身美

  • 3

    感的創作表現,開始積極投入藉由環境藝術的創作活動,表達對生活

    中環境議題的關注。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中,特別強調環境教育的議題融入各教

    學領域的重要,一切重要政策實施之成效,都要仰賴從國民小學的基

    礎教育著手,如何將環境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並統整為環境藝術

    教育,是教師一大挑戰的課題。

    uKlein(1992)曾提到:「許多教育問題的形成,其癥結在於學校教

    育無法與學生的生活環境作適切的連結4。」研究者二十年來的教學經

    驗,經歷教育制度改革的前後過度時期,也深刻體認:科技越進步,

    視聽設備越完善,學校藝術與人文教師已漸漸過度依賴室內的視聽器

    材來介紹或欣賞戶外的環境與文化,基於許多層面的考量,極少安排

    戶外體驗與實作的活動,因此實施的環境藝術教育課程,有許多讓學

    童無法與其切身的生活作結合,即使是高年級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社

    區之環境與文化特色,概念仍然模糊!

    兒童與生俱來活潑、好動與好奇心,若能經常透過學童以自我的

    身體感官去體驗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參與實作的共同經驗轉化為

    群體共同記憶,所學習的環境知能與美感啟發,是永續、真實的,永

    遠不會消失!

    近來全球提倡環境保護,強調資源回收,再生、再利用,使用環

    保素材做為藝術創作元素,可省下材料費,更可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不再添加環境的負擔。環保素材近年來雖為許多教師所應用,但是多

    4 Klein, S ,1992, Social action and art education: Acurriculum for chang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andCrosscultural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10(11),111-125.

  • 4

    侷限於個人室內的個別藝術品創作,極少考量與環境場域之文化背景

    相結合,因此引發研究者想深入了解服務十五年的嘉義市,其環境藝

    術教育實作的教學實施現況為何?並以在地文化為題材且應用環保素

    材的行動研究教學實例,藉由研究者親自教學觀察的實際經驗來驗證

    其學習成效與課程的可行性。

    本研究乃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六大議題之「環境教育」的五個

    分項目標:覺知、知識、環境倫理、公民活動技能、公民行動經驗以

    及貝爾格勒憲章5提出的六項環境教育的具體目標:關心、知識、態度、

    技能、評價能力、參與6;並參照九年一貫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

    標」: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研究者將其統整劃分為

    「環境的覺知」、「美感表現」、「人際互動關係」、「學習態度」

    四個面向,從此四個面向探討環境藝術教育對學童的影響與成效。

    希望從研究的討論結果,針對教師實施教學的困境,提出反思、

    解決策略與建議,能提供相關學校單位,作為未來環境藝術教育實施

    課程的參考與研究方向。

    1.1.2 研究目的

    研究者依據自己工作二十年的教學經驗和專業領域,發覺從事國小

    環境藝術教育的教學時,必須具體應用「環保素材」在課程本土的「在

    地文化」及「體驗實作」這三項範圍才能真正符合環境藝術教育的內涵,

    5 1975 年於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召開之國際環境教育會議,通過了對於環境教育的內涵、目標、目的具有明確影響的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6 David C.Engleson Dennis H.Yockers,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 》,台

    北,五南,p19-20

  • 5

    因此三者的重要性缺一不可。但是經研究者通過許多資料調研,發現既

    往的國內研究文獻中,目前皆偏向單一方面問題的研究,深感遺憾,因

    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問題,作為本研究的目的:

    (一)探討嘉義市國小實施環境藝術教育的現況。

    (二)探討將環保素材應用於國小環境藝術教育的實作和融入以在地文

    化為題材的課程對學童的學習成效和影響。

    (三)探討教師實施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實作課程時,面臨的困境與解

    決策略。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改進的建議,提供相關教育單位、機構、

    學校行政人員及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實施教學之參考依據。

    1.2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1 研究範圍:

    礙於研究者的時間有限,無法在修讀研究所的有限的時間內做台

    灣地區國民小學全面性的有效研究,因此以研究者自己最關心的工作

    和生活的縣市地區和場域------「嘉義市」國小做為研究範圍。

    嘉義市以外的其他縣市國小,希望藉由本研究做為拋磚引玉的研

    究基礎,期待往後有更多人投入參與對自己家鄉所在的縣市做相關研

    究,共同來關注台灣國民小學環境藝術教育的相關問題。

    1.2.2 研究對象:

  • 6

    研究者依據教育處將嘉義市內 20所國小劃分為東、西區,對每個

    學校先做初步調查,參照嘉義市教育處「98年度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

    訪視檢核表」(如附件一)的項目,和各學校的常態實施項目,依研究需

    要綜合整理成「嘉義市國民小學推行環境教育實施現況與成效-校方行

    政人員自評表」(如附件二),請各學校承辦環境教育行政人員一位(衛

    生組長或學務主任),填寫各校校內推行「環境教育」的實施現況(以

    97學年度為主)與成效自評表,發出 20 份,回收 19 份,並對學校環

    境與設施、教學、課程等,做粗略訪談了解。研究者再依據自評表各項

    統計的結果(如附件三),選出總體實施成效較高前十名7且較具特色的

    學校,嘉義市各國小實施場域大部分已依其不同「環境地理背景」條

    件,將特色活動實施場域與地理背景,歸納為四類不同典型:包括「以

    校園為主的自然環境」、「以校園為主的人為環境」、「以社區為主的自

    然環境」、「以社區為主的人為環境」

    (一)以校園為主的自然環境:此是指以校園之內範圍為主要活動場

    域,且校園地理環境具備許多自然的特色,例如豐富的動植物生

    態等。

    (二)以校園為主的人為環境:此是指以校園之內範圍為主要活動場域,

    且校園地理環境是由學校規劃興建的人工設施,例如校園天文台、

    太陽能設備、學校專用工藝館、美術館等。

    (三)以社區為主的自然環境:此是指以鄰近學校的社區為主要活動場

    域,且該社區地理環境具備許多自然的生態條件,例如動植物生態

    7 此表為行政人員主觀自評,且有些學校新成立、校舍改建或新建工程尚未完工,施工範圍廣大,影響

    環境教育的實施(例如:文雅、附小、民族等國小);有些學校適逢承辦人員剛替換交接不久,新接任的

    老師不清楚詳細情形,也影響該校的自評調查結果,因此此調查評估結果之排名不具客觀性,僅提供本

    研究對各校實施狀況做初步了解之分析參考用。

  • 7

    園區、海岸、森林、溪畔、沼澤區等。

    (四)以社區為主的人為環境:此是指以鄰近學校的社區為主要活動場

    域,且該社區地理環境是人工規劃興建的設施,例如古蹟建築、博

    物館、文化中心、傳統藝術街村等。

    如下表:

    表 1-2-1 總體成效自評結果

    總體成效自

    評前十名 學校名稱 分區 特色活動名稱

    特色活動是否包含環境

    藝術課程

    特色活動實施場域

    與地理背景

    1 蘭潭國小 東 小樹學堂 〇 以校園為主的

    自然環境

    2 北園國小 西 走讀社區 ╳ 以社區為主的

    自然環境

    3 民族國小 東 ╳ ╳

    4 興嘉國小 西 有機校園 ╳ 以校園為主的

    自然環境

    4 興安國小 東 學校本位課程

    鳥類生態教材 〇

    以社區為主的

    自然環境

    6 志航國小 西 樂活地球村 〇 以校園為主的

    人為環境

    7 嘉北國小 東 創藝北門驛 〇 以社區為主的

    人為環境

    8 大同國小 西 ╳ ╳

    9 宣信國小 東 ╳ ╳

    10 世賢國小 西 ╳ ╳

    垂楊國小 東 堆肥場、皂乳 ╳ 以校園為主的

    人為環境

    (研究者整理)

    此總體成效自評較佳的十所學校中,由於北園國小與興嘉國小兩

    所學校的特色活動偏重於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垂楊國小「堆肥場、

    皂乳」是堆肥場設置與管理和義工手工皂乳的製作,以上三所學校的

    環境教育特色活動沒有融入藝術教育課程,與本研究的「環境藝術教

  • 8

    育」較無相關性,所以不列入案例探討。本研究希望選取的案例能涵

    蓋四種不同典型的環境背景,且有具體實施環境藝術教育的成效,足

    以做為代表性的學校,因此排除自評成效較差也較無特色的其他學

    校,所以最後剩下以下四所最具備代表性的學校,做為本研究案例。

    圖 1-2-1 本研究四所嘉義市案例小學之地理位置

    為何選擇這四所學校為案例?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尚具備以下其

    他具代表性的原因:

    (一)東區:蘭潭國小

    1. 現任嘉義市環境教育中心,為承辦嘉義市環境教育推廣活動的

    中心學校

    2. 教學場域典型:以校園為主的自然環境

    該校位於蘭潭水庫附近,校園內樹木林立種類繁多,得天

    獨厚的森林資源就在校園中,學校本位課程以發展綠色校園為

  • 9

    主題,將環境教育融入各科領域中實施,藝術教育也配合環境

    教育的綠手指,以校園植物為創作材料。

    3. 全國百大特色小學8

    學校教學特色﹕校內擁有一座天文台,每學期有兩堂天文課,

    發展天文、科學專題研究。

    4. 連續三年(95、96、97年度)榮獲嘉義市教學卓越金質獎、95、

    97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教學卓越銀質獎項的殊榮。充分運

    用學校生態特色與天文強項,整合各學習領域,讓小朋友進行

    真實體驗的綠手指課程、生活美學體驗及天文科技與藝術表演

    等9,多年來深獲學生喜愛和家長肯定,更不吝與各校分享,實

    為值得各校學習的典範。

    (二)西區:志航國小

    1. 教師團隊設計的能源教材榮獲南區小學第一名,全國特優(三

    所特優學校,另兩所為台北市和台北縣的國小),實為不容易。

    2. 教學場域典型:以校園為主的人為環境

    該校校園內設有嘉義市首座的太陽能光電板,因此學校本

    位課程以發展能源教育為主題,將環境教育融入各學年各領

    域中實施,利用學校內獨特的能源設備,研發一系列完整的

    能源課程,包含藝術教育在內。

    8 《商業週刊》,特刊26期,〈百大特色小學〉,此刊編輯部自2008年 6月起,透過四層挑選機制,包括

    全國25個縣市教育局(處)和教改協會,取得推薦名單,同時綜合教育部特色學校、教學卓越獎、中華

    創意發展協會InnoSchool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等名單(採計 96、97學年度),交叉比對再進行學校互薦,

    在全台2613所公立(含公辦民營)小學中,挑選出104所有明確且精心規劃與實踐的特色小學,沒有排

    名、非普查也非評鑑式的報導,嘉義市共有蘭潭、嘉北、博愛、嘉大附小四所學校獲選。 9 蘇安泰,2008.10.17<嘉義市三校獲教學卓越獎>,《大紀元,台灣報紙新聞,雲嘉南

    焦點(雲林,嘉義,台南)》, http://epochtw.com/8/10/17/96527.htm

  • 10

    3. 首創落實同年級班班藝文深耕協同教學計畫,校方以「藝術化

    的公園小學」自稱。

    4. 97 年起連續三年榮獲教育部補助藝術教學深耕計畫。發展「藝

    家人」,其藝術教育深耕兒童的特色課程,將環境教育理念融

    入融入藝術教育中實施,榮獲 97年度嘉義市教學卓越銅質獎,

    該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習成效足具代表性。

    (三)東區:興安國小

    1. 前任嘉義市環境教育中心,推廣嘉義市環境教育不遺餘力

    2 .教學場域典型:以社區為主的自然環境

    該校位於嘉義市郊與中埔僅隔一座橋為界,學校校地與設

    備有限,利用鄰近八掌溪畔之優勢,發展八掌溪自然生態本位

    課程,連續兩年(95、96年度)榮獲嘉義市教學卓越銅質質獎。

    3.教學特色:該校教師團隊投入八掌溪鳥類生態教材研究持續將

    近八年以上,以八掌溪附近為教學場域,將環境教育融入各領

    域中實施,課程實施、設計與內容極具發展性、階段性和代表

    性。

    (四)東區:嘉北國小

    1. 因該校是嘉義市班級數最多、學生人數最多的學校各項教學

    與競賽,總是成為全市各界矚目焦點。

    2. 教學場域典型:以社區為主的人為環境

    學校校園狹小,學生人數眾多,校園活動空間嚴重受限,

    因此該校以學校附近社區之北門驛古蹟為教學場域,將環境

    教育從校園擴展到社區中,並且融入藝術教育中實施,著重

    其在地文化的認知,希望透過學童對在地文化的了解,產生

  • 11

    環保意識與地方認同感,是實施環境藝術教育最佳的典範。

    3. 全國百大特色小學

    學校教學特色﹕發展「深耕語文、多元創作」的國語文教育

    課程為核心,結合藝術領域,圖像詩集、手工繪本、戲劇教

    學等。

    4. 連續兩年(95、96、97年度)榮獲嘉義市教學卓越金質獎與

    銀質獎,多年深耕「語文教學」受評鑑委員肯定。

    1.2.3 研究限制:

    本研究目的是針對釐清研究者所提的環境藝術教育問題,探討嘉義

    市國小以在地文化和環保素材為創作元素實施環境藝術教育實作的現

    況、對學童的影響、以及教師教學時面臨的困境與解決策略,且礙於研

    究者時間有限,因此僅限於以「在地文化」和「環保素材」、「體驗實作」

    部分及「環境的覺知」、「美感表現」、「人際互動關係」、「學習態

    度」四個學習成效面向的探討,其他環境藝術教育所使用的其他不同內

    容、題材、素材和作品的評量等面向問題,不在本研究範圍中,所以不

    多加討論。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依各階段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首先大量蒐

    集相關文獻和書面資料,加以整理、歸納,並擬定研究計畫,對嘉義

  • 12

    市 20 所學校的行政人員和藝文教師做問卷調查,以了解各校實施環境

    藝術教育的現況,並個別對相關藝文教師做深入訪談,了解實施的困

    境與問題,並針對環境藝術教育實施的困境與問題,設計完整可行的

    教學課程,由研究者親自做教學實驗,以行動研究方法觀察和記錄教

    學過程,並對參與學生做教學後問卷和訪談,希望透過研究者實際教

    學經驗,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成效,以提出具體解決困境的策略。

    1.3.1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又稱內容分析法或資訊分析法,主要是蒐集與研

    究主題相關的國內、外書籍、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政府出版

    品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整理與綜合,並且從理論與實務

    等構面進行分析探討10。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研究者收集相關資料,包括網站查

    詢、報章雜誌報導等,針對「環境藝術教育」相關理論、內涵、實

    施計劃與政策及國內相關研究論文與著作等文獻、各校教學者的教

    案或課程設計、教學記錄、學習單、教學省思札記、學校課程計畫

    書、觀察記錄、成果專輯、活動照片與過程記錄、訪談記錄、問卷

    調查、網站內容等相關書面資料,整理歸納並加以分析探討。

    (二)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透過一套標準刺激(如問卷),施予ㄧ群具代表性

    的填答者所得的反應(或答案),據以推估全體母群對於某特定問題

    10 黃旭志,2000,《檳檳有禮-台灣在地文化認同》,p3

  • 13

    的態度或行為反應11。是一種發掘事實現況的研究方式,最大的目的

    是蒐集、累積某一目標族群的各項科學教育屬性的基本資料,可分

    為描述性研究及分析性研究兩大類12,大多為質性分析。

    1.研究者對嘉義市 20 所國民小學各校對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環境藝

    術教育課程,以在地文化和環保素材為創作元素的具體實作情

    形,做初步現況調查:聯繫嘉義市衛生組長和學務主任等行政人

    員,填寫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嘉義市國民小學推行環境教育實施

    現況與成效校方行政人員自評表」(如附件二),選出實施成效較

    好、較具特色與不同教學場域典型者為案例學校,以做為本研究

    探討的對象與研究範圍。

    2.請各校藝術與人文領域的任課教師,填寫研究者針對本研究問題

    自行設計的「嘉義市環境藝術教育實施現況藝術與人文教師問卷

    調查」(如附件四),以便了解嘉義市各校實施環境藝術教育的現

    況與困境,調查結果以百分比數字之統計圖表呈現,做為本研究

    分析探討和解決策略的依據。

    3. 透過案例演練,實際操作抽樣與執行問卷調查,對嘉義市嘉北國

    小 97學年度參與北門驛裝置藝術實驗課程的學生作「北門驛裝置

    藝術課程學習結果問卷調查」(如附件五:研究者自行設計),以

    了解、印證國小五年級學童以「在地文化」和「環保素材」為創

    作元素,並且經過「體驗實作」的教學後,在「環境的覺知」、

    「美感表現」、「人際互動關係」、「學習態度」四個面向有何

    學習成效。

    11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12 問卷調查法摘要 http://contest.ks.edu.tw/~river/teach/theory/theory1.htm

  • 14

    (三)深入訪談調查法:

    針對由嘉義市實施環境藝術教育成效較好且較具特色與不同教

    學場域典型者的案例學校,其教務處主任、教學組長與學務處主任、

    衛生組長等相關行政人員的環境教育行政計畫和藝術與人文領域教

    師的環境藝術課程設計與教學問題、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反應方面,

    進行當面深入訪談或電話訪問,做為本研究教師實施困境和學生學

    習成效的評估與建議的依據。並將訪談資料和資料調查結果相互以

    質性的分析,探究以在地文化和環保素材為創作元素的國小環境藝

    術教育的實作課程,其活動實施的問題與困境所在,參照學生反應

    與各校實施優缺點之成效,提出具體解決問題的因應措施。

    為了研究倫理,受訪者和訪談學校均以代號表示,不公布其

    真實姓名和學校名稱,以維護受訪者權益。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實際投入行動的研究形式,是指以小規模的介入實

    際情境,對當前事務中獨特問題的探究;通常由直接涉事的那些人

    負責執行,並對此一介入的效果作嚴謹的檢查,旨在促成某種獨特

    情境的改變。這種由工作者共同參與,謀求工作情境中當前問題之

    解決,評價並導正決定和行動過程的研究方法,就是行動研究法13。

    行動研究法不必講究嚴謹的研究設計;也不必採用高深的統計

    方法,一般教育實際工作者有能力加以運用。

    13 黃旭志,2000,《檳檳有禮-台灣在地文化認同》,p3

  • 15

    周湘玲(2006)指出行動研究的特色14,包含以下幾點:

    1.行動研究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導向;為實用取向的研究。

    2.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實際工作的人員,也是應用結果的人員。

    3.研究的環境就是直接有關且實際的工作環境。

    4.屬於實證的研究,不是主觀的研究。

    5.研究過程具有彈性與適應性,研究問題或對象具有特殊性。

    6.研究過程採取共同計畫、執行與評鑑方式,有時仰賴專家的協助。

    7.研究的計劃是屬於發展性的計劃。

    8.研究結論只應於工作進行的場所,不作理論一般性的推論。

    9.研究結果除了使現況獲得改進外,也實際讓工作人員獲得成長。

    10.評論之價值側重於實際情況發生的改善,不在於知識量的多寡。

    周湘玲(2006)也在其研究中提出「行動研究」之原則15:

    1.行動:要從行動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是空談。

    2.實用:解決當前工作問題為主旨。

    3.合作:從事工作應有共同的信念,所有有關人員都是整個體系。

    4.彈性:有利於問題解決者,皆可隨時依實際情況需要改變計畫。

    5.協調:研究過程特重運作相協調,不應干擾學校正常活動。

    6.可行:計劃擬定應是參與者本身能夠實現,才能採取行動。

    7.不斷考核或檢討:利用各種工具,不斷考查結果,搜集各種進步的

    證據,並測量研究對發展的程度。每一行動都應予以考核檢討。

    8.講求時效:研究期限不宜太長,否則便可能喪失時效。

    14 周湘玲,2006,《裝置藝術在國小視覺藝術領域之教學研究-以國小高年級為例》,p68-69 15 同註腳 14,其參照:許宗仁(2003)

  • 16

    本研究第四章的教學案例------嘉北國小「北門驛裝置藝術」的

    部分,即是研究者為了解和驗證本研究的問題,而設計的實驗教學

    課程,研究者本身即為教學者,採用行動研究法,對整個教學過程

    和成果,做活動記錄、反覆檢討和教學的省思,並將教學活動研究

    結果,在本論文中分析探討。

  • 17

    1.3.2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議題和提出問題

    擬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擬定研究計畫

    初步調查嘉義市各校

    環境藝術教育的實施

    現況如何?

    圖 1-3-1 研究流程圖

    行政相關人員和

    藝術與人文教師

    的問卷調查和深

    入訪談

    文獻分析法

    其他案例選擇和資

    料蒐集、採訪

    調查與分析教師實

    施的困境並提出解

    決策略 行動研究法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

    及深入訪談

    調查法

    學習成效的探討與分析

    調查與分析教師實

    施的困境並提出解

    決策略

    反省與

    修正

    觀察與記錄

    結論與建議

    文獻分析法

    問卷調查法

    及深入訪談

    調查法

  • 18

    1.4 名詞解釋

    1.4.1 統整課程

    統整指將分散的各部分混合、融合、或統合成為完整的有機體,

    「課程統整」是指一種課程設計型態,將相關的知識、經驗組織起來,

    使各部分的知識、經驗緊密連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學到知

    識的意義,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更容易將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適

    應社會生活(教育部,民89年)16,將幾個科目建構成為一體,內容生

    活化,方便學習,容易瞭解。

    1.4.2 環境藝術教育

    內容包含了「藝術教育」和「環境教育」兩個部分。即是將環境教

    育的理念和思維,融於藝術教育之中,也可以說是以國民小學「藝術與

    人文」領域作為教學實驗的場域,進行以「視覺藝術」為核心,將環境

    教育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實施教學所發展的課程。課程設計

    為人文、藝術、環境三個概念的統整,也可以視為人文素養、藝術課程、

    環境議題的跨領域統整課程。

    1.4.3 學校本位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學校本位課程是以學校的教學理念及學生需要為核心,以學校的教

    育人員為主體,以學校的情境及資源為基礎,並考量校外社區的特色及

    大眾的期望,同時符應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法令與政府的規範,針

    對學校課程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鑑。打破傳統由上而下的課

    16 國立教育資料館,國民教育, http://192.192.169.108/2d/citizan/leason/leason_0401.asp

  • 19

    程運作模式,學校本位課程強調由下而上的課程決定形式,將課程的主

    體,交還給學校、教師及學生17。

    1.4.4 在地文化

    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李謁政曾提出:日常生活美學凝視情境的發生

    有其地方性格,必定在一社會脈絡中的空間結構的某一點,進行著屬

    於個人日常事務或地方社會所屬的事務,並且詮釋成社會慣習所能理

    解的意義論述,這一切有賴於「身體實踐」建構出具體充盈意義之地

    方性的場所精神。其更舉出:「社區的地方性空間美學有必要建構於關

    乎主體意識之對地方的認同感受上18。」

    文化的形成,是人類共同生活的所有活動,經過教育、學習、分享、

    適應環境的變遷過程中,不斷創造、慢慢演變累積而成的。本研究所指

    的「在地文化」,其定義是:「當地居民(社會共同體)在共同生活的特定

    空間範圍內流傳下來的共同集體記憶,以土地為本、在地居民為主,長

    期發展出來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和獨特性的文化表現。」,因此其永

    續傳承有重大的社會性意義。

    1.4.5 環保素材

    創作時取材於自然界中的天然物或蒐集的廢棄物或是閒置不用的

    現成物品將之分解或組合再利用,不為教學活動而特別另外購買的材

    料,且製作過程和結果不會造成環境污染,都可稱為環保素材19。

    17 國立教育資料館,國民教育,http://192.192.169.108/2d/citizan/leason/leason_0301.asp 18 李謁政,2008,《藝術與人文的對話:南華大學 2008 年美學與藝術管理研討會》,(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美學〉,p86-87

    19 陳玉梅,(2006)《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p13

  • 20

    1.4.6 體驗實作

    體驗實作非僅指製作而已,還包括思考、澄清問題、解決問題的過

    程。本研究所指的「體驗實作」是指在環境藝術教育的教學過程中,不

    僅是在教室內的傳統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活動過程要讓學生利用身體的

    五個感官,親自去體驗觀察,並且還要分工合作共同去創作作品,培養

    創造思考和解決困難的能力,更能讓學生讓學生從傳統的書本中靜態學

    習,走出到實際的周遭環境中進行動態的教學,透過實際製作的過程加

    深對環境的覺知印象。

  • 21

    第二章 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

    本章依據既有的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與理論,採用文獻分析法,分五

    節來探討:第一節對環境藝術教育的內涵與環境藝術發展過程做說明;第

    二節釐清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新教育政策對藝術教育的影響與兩者的關

    係;第三節探討環境藝術教育的題材與素材應該如何運用;第四節則探討

    國小環境藝術教育之體驗實作的重要性與意義;第五節讓大家了解目前有

    關於台灣國小的環境藝術教育這部分的既往研究。

    2.1 環境藝術教育的內涵與發展

    在探討環境藝術教育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其有何內涵與精神意義,

    國內外及台灣從何時開始實施環境藝術教育?其發展始末和淵源為何?都

    是本節所要研究的內容。

    2.1.1 環境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統整

    環境藝術教育的課程設計為人文、藝術、環境三個概念的統整,

    也可以視為人文素養、藝術課程、環境議題的跨領域統整課程20。

    黃譯瑩(1999)認為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課程統整」是指由

    教師或課程專家所指導的教學活動、以及對學習者學習內容之規劃,

    在這些活動與規劃中,不同科目之間將會被聯繫起來,安排成許多學

    習單元或問題解決的情境21。

    20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p44 21 黃譯瑩,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研究》,教育研究資訊,7(5)

  • 22

    課程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旨在改善現有課程因學科的分

    化區隔,流於零碎而不能統合,並與生活嚴重脫節。課程統整也意指

    過去單打獨鬥的學科必須重新思索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尋求建立統合

    的課程架構,並集中一切可資運用的學習資源,以符合統整學習的原

    則,並達到既定的目標(Beane, 2000)。

    教師在設計環境藝術教育課程時,務必要考量到統整教學的基

    本精神:

    1. 課程的整合:打破學科間的分界,將領域裡面的各學科或不同領

    域間的知識,重新整合,並注意縱的連貫。

    2. 生活經驗的整合: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結,

    並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與先前經驗,鼓勵學生以多種觀點及方法來

    進行學習。

    3. 資源的整合:整合學校及社區人力或物力方面的資源,並加以運

    用22。

    22 黃佳連,2003,《國小二年級環境教育主題統整隻研究》,p24-25

  • 23

    圖 2-1-1 環境藝術教育統整內涵23

    (一)環境教育

    聯合國在 1972 年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環境宣言之「行動計畫」

    中,對環境教育的目的所下定義:「環境教育是為了培養一個具備

    腳踏實地、遵守一切法律規範的人格特質、於自己能力範圍內管理

    規範自己周邊環境能力的國民24。」

    人類環境教育的發展,導源於現代社會對於自然環境被人為破

    壞日趨嚴重而逐漸形成環保意識而興起的25。歐美國家雖然實施較

    早,但是可謂尚在起步摸索階段,還沒有明確法令政策。日本的環

    境教育,也是起源於從公害學習到「環境教育」,因從1960年起高

    23曾鈴惠,2006,《問題本位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環境藝術教育教學應用之研究》,P37 24 沼田 真主編,2002,《校內環境教育》,益智工房,p26 25 魏光莒,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副教授,2000,《地方文化視野中的環境教育》,新世紀環境教育

    與出版媒介功能國際研討會論文集,p141

    環境藝術教育統整內涵

    人文 藝術 環境

    人類文化(歷

    史、文學等)

    鄉土、民俗文

    化、生活

    探索與創

    作、審美與

    理解、實踐

    與應用

    媒材、技法知

    識、語彙應用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環

    境概念知識內涵、環境倫理

    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

    環境與人文的互動、生活

    品質、環境品質、環境價

    值觀

  • 24

    度經濟成長造成的公害問題,了解到公害防治的迫切與重要,並於

    1967年頒布「公害對策基本法」,教育體系為配合此法律條文,將

    「公害」用語納入學習指導綱領,積極推展校內「公害防治教育」。

    並於1967年成立「全國中小學公害對策研究會」,開始正式以教育

    觀點來討論公害與環境的問題。

    環境生態的破壞已經不是各國自己的問題,不僅牽連到周遭鄰

    近國家,甚至全世界都會一起遭到可怕的浩劫!「世界末日」的預

    言已經不是神話傳說故事,更是世界各國當今最急迫要解決與面對

    的課題。所以人類應當對現代都市文明發展做深入省思,經過這種

    省思之後,如何重新去認識各種值得保存的傳統地方文化與自然景

    觀生態,並付予環境保護上的深刻價值。

    環境教育是人類覺知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透過環境教育,在概

    念認知和價值澄清過程中,讓學生習得環境的概念、技能、態度、

    倫理及價值觀,進而愛護環境,能身體力行,保護現今環境並關心

    下一代的生活環境,維護環境品質及生態穩定,進而追求永續的發

    展26。

    國際自然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Natural Resources, IUCN)對環境

    教育作下列定義:「環境教育是認知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藉以

    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所

    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在有關品質問題的決策及

    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西元1977年在俄國伯利西(Tbilisi)召開的

    26 陳玉梅,民95,<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p13

  • 25

    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也為環境教育下定義:「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

    過程 ,在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及組成環境的生物、

    物理和社會文化之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

    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而環境教育也是一種

    價值澄清與科際整合的教育,強調環境行動及問題的解決,並解重

    視環境的整體性27」。

    教育是為了培養生活在環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具備關懷

    環境、積極改善環境品質的人格特質28。

    戴瑞芬(2007)蒐集國內、外學者對於環境教育的意義看法,

    彙整如下表:

    表 2-1-1 環境教育意義一覽表

    27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明文書局 28 沼田 真主編,2002 ,<校內環境教育>,益智工房,p16-20

    作者 年代 環境教育的意義

    美國環境教育

    法案 1970

    環境教育是教育過程,他涉及人與自然及人造環境的關係,包括人口、污

    染、資源分配與枯竭、保育、運輸、技術、城市和鄉村的計劃與整個人類環境

    的關係。(楊冠政,1997,頁 50)

    貝爾格勒國際

    環境會議 1975

    在培養世界上每個人都能注意到環境相關問,不僅能夠關心環境,也有解

    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也能加以防範。(楊冠政,

    1997,頁 43)

    赫爾辛基國際

    環境教育會

    1977

    環境教育應注重在其特殊問題,具科際整合性質( interdisciplinary in

    nature),其目的在加強價值意識,貢獻人類共同福祉及關切人類的生存,環境

    教育應為多科性( multi-disciplinary)及職業間的( inter-professional)

    應與所有環境有關的職業、學科及問題相關聯繫,並應包含各階段教育過程中環

    境指導與概念教學(楊冠政,1997,頁 44)

    伯利西國 際

    環境教育會議 1977

    環境教育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可以增加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知識與體認自

    然環境的需求,發展必要的知識與專門的技能,去培養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動

    機及承諾對自然環境負責的行為。(楊冠政,1997,頁 50)

    美國威斯

    康辛州 1983

    環境教育是一種理性或感性的訴求,刺激其他人修正他們的價值觀, 同時

    對環境付諸正面的行動( 如張貼海報、廣告、電視收音機等發表聲明、討論、

    發表演說、寫信、投稿報章雜誌、辯論、行為改變等)(周儒譯,2003,頁 3-8)

  • 26

    ( 資料來源:戴瑞芬)

    環境的保護工作是每個人一輩子的責任和義務,要教育下一代,

    不間斷的傳承下去,不是配合政令或活動而短暫實施,如果沒有「永

    續」的體驗與實作,一切努力將毀於一旦的破壞。台灣山美部落---達

    納伊谷的生態環境在地居民自發的護溪運動29與鯝魚復育成功,進而

    帶動當地經濟與文化產業的提升,甚至建立福利回饋制度與文化傳承

    使命、社區認同感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盧安來教授以五個教育觀念來強調「環境教育」與「美勞教育」

    結合之重要性:

    (1)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具有時代性與必要性。

    (2)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具有可行性,不僅可以達到美勞教育目標也可

    以達到環境教育措施。

    29 鄒族山美部落村民依循傳統河川文化,說服長老取得計畫認同,釋出河權,選定尚保持原始風貌的達

    娜伊谷溪及兩岸各六公里的原始森林,作為生態保育地區。動員全村民輪流巡守,嚴格禁止以任何方

    式獵捕該地區之所有生態,該地區之土地亦不可作任何開發,以維護生態棲息環境。從民國 78 年 10

    月起,長達五年的封溪護魚運動,首創台灣河川自治公約,復育二級國寶鯝魚(苦花),並努力文化傳承,

    民國 84 年達娜伊谷自然生態保育公園正式對外開放,經濟文化產業所得回饋於村民。

    行政院核定的

    「現階段環境

    保護政策綱領」

    1987

    讓全民了解並關切資源與生活環境間之關係,成為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

    質之實踐者,讓資源永續利用,並使世代享有安全與健康之生活環境。( 楊冠

    政,1997,頁 50)

    汪靜明 1990

    環境教育也是一種為了環境保育(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而實施的教育,以

    教導人類關愛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妥善處理相關的

    環境問題。(汪靜明,2001,頁 79)

    教育部 2000 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

    文化、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2003,06.26 瀏覽)

    王聖欽

    2004

    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是一種教育過程,它以環境問題

    為內容,以人與環境的關係為範圍,以提昇環境品質為目標,希望透過探討或

    學習的活動,增進學生對環境的認知與理解, 使其能夠關心周遭環境問題,愛

    護環境,並積極參與解決環境問題。其內涵包含以下五大項:環境覺知與環境

    敏感、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倫理價值觀、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本研

    究中,環境教育的課題主要是探索五王國小校園環境為主題,內容上自然環境

    為主,人文環境為輔,以建構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教學。(頁14)

  • 27

    (3)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之教學單元活動設計具有適切性。

    (4)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教材生活化,教法人性化,符合兒童心理

    發展。

    (5)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符合科技整合的概念30。

    台灣地方政府為了配合教育部與環保署的重要政策,積極投入環

    境教育的推動與督導、評鑑、獎勵,也行之有年,本研究想從學校這

    個最基層執行層面,分別探討目前環境教育施過程中,其融入視覺藝

    術領域部分,是否有具體成效,達到環境藝術教育的政策與目標。

    (二)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的目的在培育全人,其具體化的教學目標是在啟發兒

    童的自發性、審美能力與審美態度、創造力與創造態度、藝術創作、

    及人格健全發展,其理念如下:

    1. 全人發展觀的藝術教育目的-完整而均衡的發展。其具體化的教

    學目標是在啟發兒童的自發性、審美能力與審美態度、創造力與

    創造態度、藝術創作、及人格健全發展。

    2. 多元化的藝術教材-以核心文化為本,兼涵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3. 以學校及社區為基礎的藝術課程設計-依據學校所在社區與其

    他社區生活中的藝術資源從事課程設計。

    4. 啟發式與人性化的藝術教學法-以人為本的藝術化教學,鼓勵並

    尊重學生可有不同的學習目標、進程、方式與結果。

    5. 協同式的藝術教學研究-認知藝術教育科際整合本質,研究者與

    30 王淑華,2002,《結合綠色環保觀念與美術創作於國小美勞輔助教材之研究與設計》,P14-15

  • 28

    教學者應協同合作,以發現或驗證教學理論31。

    「藝術與人文」領域即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

    習課程。其課程目標著重「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

    踐與應用」的學習,所以藝術教育已邁入以全方位人文素養的藝術

    學習,注重對生活環境的覺知,參與多元文化的熱忱,以及身體力

    行的生活實踐32。

    視覺藝術視覺藝術教育主體論,即是以「學生」為視覺藝術教

    育主體,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與思考;視覺藝術教育環境論,即是

    以「環境」為視覺藝術教育的內容;視覺藝術教育方法論,是指視

    覺藝術教育的方法,必須包含「表現與欣賞」兩個部分。而學生、

    環境與方法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藝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去

    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以欣賞及表現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

    力及思辨能力33。

    台灣的國小藝術教育不再只是注重技法的表現,和美感能力的

    提升而已,加入「人文」、「環境」的因素,藝術教育內容變得更多

    元化,學習場域更從學校內的教室,延伸到校園和校外社區,藝術

    的創作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相對的,對環境保護的觀念和使命

    感的培養,在國小藝術教育中更顯得重要了。

    2.1.2 美術史潮流的延續

    1950年代達達34( Dadaism )與普普

    35藝術Pop Art(Hard-Edge

    31 黃壬來,1996,〈美勞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啟示〉,《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台灣省國民

    學校教師研習會。p1 32 曾鈴惠,2006,《問題本位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環境藝術教育教學應用之研究》 P28 33 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為例》,p104 34 達達主義( Dadaism )是一種反藝術的運動,興起於1916 年在瑞士蘇黎世(Zurich),由一群不同國籍

  • 29

    painting)開始,藝術家們便關注於如何將藝術與生活結合,使藝術更

    生活化;從運用現成物、通俗的商業性材料的達達、普普開始;到收集

    各種生活廢棄材料的集合藝術;跳脫框架以大地為畫布的地景藝術;重

    視環境、藝術及人文之間關係的環境藝術;重視社會議題的觀念藝術,

    我們可知現代主義是從擬真走向心靈的再現;後現代主義是從真理與絕

    對中解構36。

    西方藝術史的發展中「環境藝術亦可稱為綜合藝術,它結合了所

    有繪畫、雕刻、剪紙、舞台佈景等的特點,造成一種從各方面包圍觀

    賞者的情境,稱之為環境藝術37 。」環境藝術( Environment Art)

    崛起於六十年代,美術史上的環境藝術發展的時間,與建築史上環境藝

    術發展的時間幾乎是同時。環境藝術是達達主義的反動,對物體之特別

    的處置需與環境配合是其特點,其藝術作品的形式是從四面包圍觀賞者

    的一個情境。

    六十年代是反權威(Anti-Estabishment)的時代,年青人及一些知

    識份子對既有的社會結構及文化價值均有反抗及不信任的態度,作品中

    的藝術家所創立的文學和視覺藝術的運動,其觀念於1920 年代初期在歐洲已廣為流傳,波及視覺藝

    術、文 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1917 年杜象把男生用的小便池簽了

    個名,放到展覽會上展出,取名叫做"泉",因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反對戰爭,對社會的墮落的一

    種反諷與否定,達達主義作風雖然被認為荒誕不經,無聊而充滿破壞性,但卻將藝術的定義、美醜的

    觀念…等問題,重新加以質疑、探討,並拓展了藝術的思想趨向、表現方法,對超現實主義和1950

    年代以後的藝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資料來源:

    http://www.aerc.nhcue.edu.tw/arthistory/dada.htm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6_520/sty_20c/painting/dadaism.htm 35 普普藝術或名「通俗藝術」、「新寫實主義」。它用最大膽的行動肯定一 些毫無藝術成份的東西為藝術,

    亦直接由生活出發,把生活事物 帶進藝術。Pop Art 是 1962~1965年間盛行於國際的新藝術,其目

    的是反對自1920 年以來,以德國包 浩斯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傳統。「Pop Art」一詞是在

    1954 年於倫敦被英國年輕的美術批評家Lawrence Alloway (勞倫斯‧阿洛威)所提出。 Alloway 所提

    到的 Pop Art,係指在雜誌上的廣告、電影院門外的招貼畫及大量的宣傳畫, 與後來人們賦予它的意

    義極不同。 Pop Art在 1961年首先出現在英國;1962年時傳到美國。它在傳到美國後迅速發展起來,

    並正式成為一種美術運動。http://vovo2000.com/talk/w-art/02.htm 36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p14 37 國清,1983,《二十世紀繪畫概論》,台北市,黎明文化,p183

  • 30

    的常出現反諷的符號,藝術家們更高呼「把畫架扔掉、把藝術品帶給大

    眾的」口號,不僅多人合創大型、大尺度的藝術品,更將藝術品從博物

    館、畫廊帶入城市的公共空間38和民眾互動參與。

    現代藝術將原本不認為屬於藝術的材質,加入藝術的形式,變成藝

    術作品,在藝術史上。陳玉梅(2006)將應用「環保素材為創作媒材」

    的藝術流派整理如下表:

    表2-1-2 以環保素材為創作媒材之藝術流派

    38 白瑾,1993,《環境藝術的發展與都市環境品質》,<空間,49卷 8期>,p97

    藝術流派 人 時 地 事

    達達主義 DADA

    杜象、

    丁格利

    1915~

    1923

    11 紐約

    與西歐

    在達達繪畫裡,作品裡真實出現廢棄物的材

    料、照片、印刷品,而雕塑作品以輪子、椅子、

    小便器……等現成物為素材。杜象的噴泉作品,

    瑞士藝術家丁格利把一些廢棄物諸如馬達、廢

    鐵、掃具…..重新組合造形,賦於作品新生,證

    明現代人利用生活素材活化藝術作品的能力。

    普普藝術 POP ART

    理查.漢彌爾

    頓 (Richard

    Hamilton )克

    雷斯.歐登柏

    格 (Claes

    Oldenburg)

    1950 晚期

    ~1960

    英國、美

    大眾文化,應用大量廣告、畫報、絹 印……,

    其後普普藝術家揉用日常現成物表現雕刻作品,

    理查.漢彌爾頓的作品「這就是明天」,剪貼女郎

    照片、吸塵器、罐頭食品…拼貼而成,克雷斯.歐

    登柏格甚至晒衣夾、冰袋也能轉換成巨幅作品題

    材。普普藝術以超然的態度歌頌被人廢棄的物品

    (劉其偉,2002)

    集合藝術 Assembl

    age

    約翰.查伯

    理(John

    Chamberl

    A in)、路易

    士.那佛森

    (Louise

    Nevelosn)

    起源二

    十世紀,直

    到1950年

    奠下基礎。

    國際性但

    以美國為

    集合藝術乃是「拼貼」的立體對等,集合藝

    術是一種技法,而不是一種風格,使用膠黏與焊

    接等結合與建構的技術,將非藝術物品與材料轉

    變為藝術作品,是大量生產物質過剩的破銅爛鐵

    表現的時代,約翰.查伯理以壓扁的汽車保險桿做

    出抽象的雕塑,路易士.那佛森彩繪木頭做出謎樣

    般感性的抽象作品。

    貧窮藝術 Arts

    Povera

    米開蘭基羅.

    皮斯多列多

    (Michel

    Angelo

    Pistoletto)

    1960 年代

    中期至

    1970 年間

    意大利

    貧窮藝術是由意大利藝評家裘瑪莉.塞朗提

    出,利用卑微的材料如破布、樹枝、報紙…..創

    作出立體作品,由自然、歷史或當代生活中淬取

    出隱喻性圖像,與物質世界結合,讓作品中的元

    素,對立衝突或協調,由此產生辛辣的作品,以

    隱喻手法,陳述出對自然文化的觀點。喚起與傳

    統藝術不同材質的感動。有皮斯多列多之破布維

    納斯。

  • 31

    (資料來源: 陳玉梅39)

    從以上美術史的現代藝術流派來看,其使用環保素材,強調對環境

    的關懷之創作理念,與環境藝術教育也是以此理念為基礎,將視覺藝術

    教育與環境教育產生連結與統整,來教育孩子視覺藝術形式與環境教育

    的觀念40相同,所以環境藝術教育的創作表現是後現代藝術思潮的延

    續。藝術教育的教學應該符應藝術的發展,使兒童將藝術學習與時代

    發展接軌,這也是使藝術教育生活化的面向之一41。因此教師實施環境

    藝術教育時,課程設計應符合美術史現代潮流的發展。

    2.1.3 配合環境教育採融入式的教學策略

    環境教育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並且實行幾年已經漸漸有所成

    效,然而仍在實驗摸索階段,沒有一定的方式,依照各國教育環境和

    政策不同而有差異性,例如:英國融入藝術教育之環境內容或主題強

    調在環境教育的目標上︰希望提升兒童對美的素養及環境覺知,學得

    有效率的運用資源及應用技術,並探討人文對自然環境的影養;而日

    39 陳玉梅,2006,《應用環保素材於國小低年級式覺藝術課程之研究》,p29-31) 40 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p15 41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p20

    地景藝術 Earth Art

    環境藝術 Envir

    onmental

    Art

    羅伯特.史密

    森(Robert

    Smithson)、理

    查.隆

    ( Richard

    Long)

    1960 年代

    中期

    至 1970年

    代末期

    北歐、

    美國

    「地景藝術」和「環境藝術」支持生態運動和

    「回歸大地」反都市主義。理查.隆以優雅構圖

    的照片記錄著他自己在該地用石頭與花構築短暫

    的景象。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

    在鹽湖區以石頭、結晶鹽、土、紅水築出獨特的

    「螺旋堤」,此乃最著名的「地景藝術」。地景藝

    術家走進自然之中,以自然界材料的「環保素材」

    為創作媒材,從心靈感受作品的力量,反映自然

    的原來的面貌,喚醒人們對環境的重視,並愛護

    我們的環境。

    裝置藝術 Insta

    llation

    茱迪.普法夫

    (Judy

    Pfaff)

    1970 年代

    至今

    主要美

    國,其次

    歐洲

    裝置藝術乃為一特定畫廊空間,或戶外地點

    所做的創作。也有人認為只要利用裝置來演繹其

    中心思想,都可視為廣意的裝置藝術。茱迪.普法

    夫以數千件廢棄物創造戲劇化奇幻世界。

  • 32

    本及我國著重在藝術教育的層面︰欣賞自然及人文之美,學習與美化

    環境相關的創作課程,用尊重的態度融入自然,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

    標42。

    環境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被列為正式課程的「重大議題」部分,

    採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方式進行課程安排與教學活動。所以環境教育的

    融入式課程是最常被使用的課程安排,其融入的課程模式主要可分為

    「單科性科際整合課程」和「多科性融入式課程」,其規劃理念分述如

    下:

    (一)單科性科際整合式課程

    目前各國在編製環境課程大致可分為兩種模式:單科性科技整

    合式課程(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和多科性融入式課程

    (multidisciplinary infusion curriculum),所謂單科性科際整

    合式環境課程就是從各科中擷取與環境教育有關之教材,組合成一

    個完整的課程,其組織模式如下;

    生物 化學 物理

    地球科學 社會科學

    數學 語文 藝能科

    圖2-1-2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43

    (二)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就是將適當的主題活環境成(包括概

    42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p43 43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p132

    環境教育

  • 33

    念、態度與技能)融入現行各科課程中。其組織模式如下圖:

    生物 化學 物理

    地球科學 社會科

    數學 語文 藝能科

    圖 2-1-3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44

    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由於因涉及範圍甚廣,故單科性科際整合式課

    程較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但是國小學校人手普遍不足,也無多餘時

    間排出此一單獨課程來實施,因此我國各國小大多採用「多科性融入

    式環境課程」。

    楊勛凱(2006)對應於目前中小學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將其組織

    模式修改為如下圖:

    語文 重大議題 數學

    綜合活動 社會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生活科技 健康與體育

    圖 2-1-4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45

    教師只需配合各科目之上課時間,將相關的環境教育課程融入教

    4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p133 45 楊勛凱,2006,《班群實施環境教育本位課程對協助維護經營國小校園生態空間成 效之探討》,p24

    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

  • 34

    學,長期系統化的循序漸進探討環境問題,一樣可以達到環境教育之

    目標。

    2.1.4 社會生活與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

    讓孩子從事公共藝術活動,除了享受參與的喜悅、親身體驗增加

    對公共藝術的認同感之外,在實際生活環境中創造出藝術作品,享受

    藝術與生活結合的經驗,更是一個難得的藝術教育46。

    黃政傑(1991)對藝術課程設計理論提出「學科取向」、「學生取

    向」、「社會取向」三個取向,學科取向強調學科知識的重要性與價值;

    學生取向則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心理與生理需求為考量;社會

    取向則強調社會變遷的議題和社會生活的需要47。環境藝術教育特別

    強調要與環境議題與社會生活結合,所以是偏向於社會取向的藝術教

    育。

    李聰超(1995)說:「社區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校外的生活環境,一

    方面又為學校組織提供價值基礎。」學校是學生受教育與學習的場

    所,社區則是學生個人生活環境與生活體驗的空間。學校許多教學政

    策與活動計畫,也都取決於社區的資源,甚至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問

    題,也與社區背景息息相關,因此社區文化是孩子最實際的生活體驗

    之經驗,學校教師在實施環境藝術教育的教學時,運用社區資源有其

    必要性和適切性。

    Blandy&Hoffman(1993)提出社區藝術教育具有四項特質:

    (一) 課程以參與方式為基礎

    46 呂潔鈺,2008,《公共藝術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馬賽克鑲嵌藝術課程教學為例》,p10 47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p109-128

  • 35

    (二) 促進跨文化理解

    (三) 涵蓋地區性或鄉土性知識和傳統

    (四) 鼓勵一種歸屬地方社區的情感和關懷世界的胸襟

    陳榮瑞(2002)也提出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之特色:

    (一) 多樣化的課程內容

    (二) 強調參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 結合社區資源

    (四) 生活化的教學設計

    (五) 與環境教育融合48

    林信華(2008)指出社會制度以及個體的認同(identity)就是在社

    會生活過程中的一個發展,而個人的認同不是在抽象的空間進行,而

    是在群體的互動中與社會的認同同時發生。因此其認為在社區重建的

    過程中,必須包含文化的傳送、社會的整合及社會化等三個面向的建

    設和溝通,也就是對傳統、社會團結和認同加以保護與更新的制度之

    重建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