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大学 -...

10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拉曼大学

    中华研究院

    中文系

    探讨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之《南洋

    商报》的舆论与新马华人的反应

    科目编号:ULSZ 3078

    学生姓名:翁敦铭

    学位名称:文学士(荣誉)学位

    指导老师:陈爱梅 师

    呈交日期:2015 年 4 月 3 日

    本论文为获取文学士荣誉学位(中文)的部分条

  • 目次

    题目...................................................................................................................................... i

    宣誓..................................................................................................................................... ii

    摘要.................................................................................................................................... iii

    致谢......................................................................................................................................v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2

    第二节 文献回顾 ....................................................................................................3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4

    第二章 历史回顾............................................................................................................5

    第一节 马来半岛华人移民社会 ..............................................................................5

    第二节 马来半岛华人的政治态度 ..........................................................................8

    第三节 马来半岛华文报刊简史与《南洋商报》之创刊 ....................................... 14

    第三章 1931 年《南洋商报》报导分析 .....................................................................19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之概要....................................................................................19

    第二节 中日新闻数量............................................................................................22

    第三节 报导新闻与社论的内容............................................................................27

    第四章 新马华人社会之反应 .......................................................................................35

    第一节 个人与团体的对应 ...................................................................................35

    第二节 国货运动与捐款 .............................................................................................. 38

  • 第五章 结语..................................................................................................................40

    参考文献............................................................................................................................42

    一 书目......................................................................................................................42

    二 报刊文章..............................................................................................................43

    三 论文......................................................................................................................43

    四 互联网..................................................................................................................44

    附录 ............................................................................................................................................... 45

    图表

    图(一) 关于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就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新闻报道........................24

    图(二) 关于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就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新闻报道........................26

    表(一) 1931 年 9 月 21 日《南洋商报》新闻标题 .................................................30

  • i

    探讨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之《南洋商

    报》的舆论与新马华人的反应

  • ii

    宣誓

    谨此宣誓:此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凡论文中引用资料或参考他人著作,无论

    是书面文字、电子资讯或口述材料,皆已于注释中具体注明出处,并详列相关的参

    考书目。

    签名:

    学号:11ALB04456

    日期:2015 年 4 月 3 日

  • iii

    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针对《南洋商报》和马来半岛在被日军占据以前的华人为主,从

    《南洋商报》的新闻内容,例如在日军席卷中国东北,南洋一带尤其是在马来半岛

    的华侨对于中国关心的程度和关心本土新闻的程度来尝试做一个比较和论述。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除了第五个章节为结语之外,其余的四个章节的内容

    大致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是为整份论文开篇立论。回溯前人研究的成果,接

    着介绍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以及研究范围跟方法。

    第二个章节是针对华人移民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其中包括对早期华裔先贤的

    政治认同,以作为铺陈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之背景。接着带出在当时候的环境背景下

    马来半岛华人的政治态度以及倾向,之后在本章的最后一节里介绍对马来半岛华文

    报刊的发展,并叙述当时的报刊是如何影响马来亚华人的政治倾向。

    第三个章节,本文将对《南洋商报》新闻内容和社论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在九

    一八事变前后有关中日之间的新闻数量,以及报道的内容和社论。探讨当时办报的

    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接着,这项研究将会分析华人社会在获知中国遭受日本侵略

    的消息后的反应,因为这展现了华人对于中国的政治态度

    第四个章节,本文将尝试讨论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新马华人的反应,其中包

    括个人和团体对此的反应,例如著名侨商陈嘉庚带头领导新马华人一起发起抵制日

    本产品的运动,以及因为抵制运动而间接产生的国货运动以此来捐助中国。

  • iv

    最后在第五章之结语部分,将以上各个章节的讨论略作归纳,尝试为本份论文

    总结。

    【关键词】:《南洋商报》 、舆论 、量化统计 、九一八事变

  • v

    致谢

    在经历了无数个夜晚以及几乎每隔一两天便会往图书馆和老师的办公室跑的日

    子之后,我终于也都成功地完成了这份毕业论文,在这一个过程中,我想要感谢我

    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陈爱梅老师。陈爱梅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上给予了很大的帮

    助以及指导,使我获益良多,老师的不吝啬指导,将她对于我这这方面毕业论文研

    究范围的知识都倾囊相授,使得我获益匪浅,我的论文从初期模糊不清的方向到方

    向明确,这更是要感谢老师的细心与耐心的指导还有老师那宝贵的意见和启发。

    一篇论文的完成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的一个见证;而随着论文的完成,

    大学生涯也将划下完美的句点。在与论文抗战的期间,种种情绪都随之出现,找到

    资料时的兴奋、写不出时的沮丧;期间我也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松懈,以及一次又

    一次的勤劳的埋首在一堆资料前绞尽脑汁的想完成这份论文,这些经历都将构成我

    毕业以后其中一个回忆。

    回首这段学习的漫长旅途上,我也要感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当初选择

    中文系,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加之家人的无限支持与包容,让我能够更加专心

    地完成自己的梦想,使到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拉曼大学的中文系荣誉学士学位。

    最后,我还要再一次由衷的感谢我这四年大学生涯里出现在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老师、同学、朋友、因为有你们,我的大学生活才变得精彩;因为这些经历将会

    是我离开校园多年以后,依旧会想念的回

  • 1

    第一章 绪论

    新马地区是中国的华人南来主要发展和开拓的地区,从中国南来的华人不只将

    血和汗水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也将中华文化传播于此,其包括华文报业,不仅是

    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也塑造了华人身份认同,并且开拓南洋华文文学的的重要平

    台。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有大量的华工出洋来到当地谋生,南来华人的聚集,形

    成了新马地区独特的华人移民社会。当时南来的华人普遍上具有效忠中国的意识,

    非常关注来自中国的新闻。当时的华人若想要了解有关中国的消息或新闻,华文报

    纸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管道。马来亚华文报业有多为华商出资创办,如《南洋商

    报》、《星洲日报》等。

    以《南洋商报》来说,其草创初期的目的是要为商业利益服务。在二十世纪时,

    由于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后,便迅速踏上对外侵略扩展的道路,屡次对中国领土发

    东军事行动,对于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在新马地区的华文媒体都会跟进相关报

    道,并且对此进行评论。因为在具有爱国与民族主义的情景之下,新马两地的华人

    都纷纷对此表达了愤慨。因此,本文尝试透过对《南洋商报》里面关于九一八事变

    的新闻报道和社论来进行量化统计,并尝试分析报刊的报道和社论以及新马两地华

    人的反应。

  • 2

    第一节 研究动机

    在早期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半岛,由华人社会兴办经营的华文报刊基本上不

    会受到当局的刁难或阻碍,英国殖民当局即不干涉报馆的运作,也不理会其新闻内

    容或观点。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对华文报业进行管制的时期,是可以追塑中国五四运

    动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和日本两国是同盟伙伴关系,因此,在英

    殖民政府管辖范围境内的任何抗日示威或抵制日货的运动都遭到殖民当局的压制。

    此外,伴随着辛亥革命运动后,中国的反对殖民、反对压制和反对封建的民族主义

    思潮兴起,这也影响到了在新马地区的华人。为此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制定了相关严

    格的法律条文来管制华人的政治活动,其中包括了华文学校的注册法令,并对宣传

    中国民族主义的媒体机构进行管制。

    而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个被殖民的国家都相继爆发民族主义和独立的浪潮,

    这就使得殖民宗主国不得不开始放宽对各个殖民地的控制最后乃至让其独立建国,

    而马来亚也是其中一员。1957 年华巫印三族携手从英殖民政府手中取得了独立权

    并宣布独立建国,而处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华文报刊,其新闻内容从早期的反殖民、

    反封建到抗日以致到最后独立建国并呼吁当地华人起来效忠当地所在国的过程,从

    而可以反映出一份报纸作为当时候人们信息交流的载体。报纸所报导的内容,都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当时华人社会生活以及华人知识份子对于世界格局的看法。因此,

    本文希望透过对《南洋商报》的新闻数量分析和社论来探讨当时候新马华人社会对

    于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 3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马来西亚的华文报刊的研究在逐渐的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但是以

    《南洋商报》的社论来研究当时候华人社会知识分子的动态尚不多见。黄贤强著有

    论文1一篇。以南

    洋商报为题于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出现的相关论文有《《南洋商报》与马来西亚华

    人的族群认同建构(2001-2010)》硕士论文2一篇,以及其余 10 篇关于《南洋商报》

    在其他方面的研究期刊论文。当然这些统计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存在漏洞。

    总的来说,这些文章只是对其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些梳理,在深入研究方面略

    显不足。而在专书方面的研究,相关的著作有古玉梁的《报业风云(半世纪)》3、

    叶观仕的《马新新闻史》4还有骆莉的《马来西亚华文报的身份转换与本土发展》,

    这些著作都具体阐述了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论述了海外华文传媒业

    的历史与现状,此外一些学者,如于维宁的《马来西亚研究:在报业垄

    断与政治干预夹击之下的生存之道》5,以及李政贤的《马来西亚的中

    国认识》6等相关论文,对于本文的写作也提供了一些帮助。不仅如此,关于在关

    于量化统计的方面,本文也检索到几篇拥有类似相关研究的中国硕士论文例如中国

    1 黄贤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

    刊》,第七期,2004 年,页 43-65 2 彭伟步:,未出版博士论文,暨南大

    学, 3 古玉梁:《报业风云半世纪》,吉隆坡:益兴印务有限公司,2011 年

    4 叶观仕:《马新新闻史》,吉隆坡:佳印贸易公司,1996 年

    5 于维宁:《马来西亚研究:在报业垄断和政治干预之下的生存之道》,未出版博士论

    文,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6 李政贤:《马来西亚的中国认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09

  • 4

    南开大学的全骜颉所作《九一八事变对报纸社论影响的研究》硕士7论文,以及中

    国辽宁大学的赵嫱所作之《“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社论研究(1931-1937 年)》

    硕士8论文。这两篇的硕士论文研究都把在中国东北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对当时中国

    的报纸如《大公报》、《益世报》和《盛京时报》等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内容分析、

    数据整理以及资料分析等几个步骤对 1927 年至 1937 年间的《大公报》、《益世报》

    和《盛京时报》社论在内容、立场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九一八事变对这几家报馆社论

    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此来得出其研究结论。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二十世纪的移民社会里,并没有像现在如此发达的互联网可以让消息随时流通,

    当时华人先贤们除了写信互通讯息外,便是透过阅读报纸来获取讯息,报纸是当时

    人们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就以《南洋商报》的社论和一些新闻内容进行

    论述和研究。在《南洋商报》文本的研究当儿,本文将尝试以历史分析和当代研究

    相互结合来进行论述,因为历史往往会在当代留下痕迹,并会未来某件事物的发展

    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当代的分析能清楚使我们了解事物的轮廓和现状,并提供一

    个清楚的线索。而除了以历史分析和当代研究相互结合来进行论述之外,本文也将

    近些量化的统计研究,因为这能够更充分的对一些具体的事物问题进行阐述,而在

    7 全骜颉:《九一八事变对报纸社论影响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论文,南开大学,天津,2010

    8 赵嫱:《“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社论研究(1931 年-1937 年)”》,未出版博士论文,辽

    宁大学,辽宁

    http://gb.oversea.cnki.net.libezp.utar.edu.my/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MFD&sfield=au&skey=%e5%85%a8%e9%aa%9c%e9%a2%89&code=24889697;http://gb.oversea.cnki.net.libezp.utar.edu.my/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MFD&sfield=au&skey=%e8%b5%b5%e5%ab%b1&code=24661439;http://gb.oversea.cnki.net.libezp.utar.edu.my/kcms/detail/search.aspx?dbcode=CMFD&sfield=au&skey=%e5%85%a8%e9%aa%9c%e9%a2%89&code=24889697;

  • 5

    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一定数量的文本分析和量化统计来加以说明,可以增加论述的

    具体性质。

    第二章 历史回顾

    在探讨《南洋商报》的新闻报导和社论之前,本文欲先在此章节里进行历史回

    顾,以梳理关于早期南来的中国人在新马一带工作和生存的情况。即先从新马一带

    华人移民社会的形成进行回顾,而后再对当时新马华人早期对于中国的政治态度进

    行梳理。接着便是介绍早期新马地区的华文报业发展,以及《南洋商报》成立的历

    史背景。以便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方能清楚地了解接下来将要

    讨论的环节。

    第一节 马来半岛华人移民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迁移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因为贸易、外交甚至战乱等关

    系而离开中国本土前往海外,这在史书上早有记载。例如在《汉书•地理志》便有

    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班固,1962:1671)由此可知,早在汉代时期中国人便已经知道东南亚一带的国

    家。因此,在往后的朝代里,陆陆续续有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东南亚一带或经

    商或出使。而他们当中有的选择留下来,有的则返回中国,而选择留下来居住的中

    国人,他们的后代便成为了东南亚的土生华人。十九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有系统

  • 6

    的引渡中国人来东南亚一带国家为其充当开发资源的苦力,因而逐渐地在当地繁衍

    生息,以致才形成了后来今天所见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

    而华人移民所引起的问题或现象也引起了中外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对于有关

    华侨华人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而把视角放在现当代来谈的话则移民课题也成为了

    全球性的课题,每一个政府都有责任去解决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果想了

    解华人9移民社会是如何在马来西亚10落地生根而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来西亚华

    人社会,那么就必须回顾到鸦片战争以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11 在 19 世纪中叶以

    后,中英所签订的《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中国人出洋工作,加之适逢英

    国殖民者为积极开发和掠夺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等地的丰富资源,因而大量地招募中

    国人前往,因此移居到当地华侨人口以非常快的速度猛增。进入到马来亚的中国人,

    大多数是来自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他们来到以后,由于英殖民者开法和掠夺资源

    的需要,于是便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分工以及阶级的分化。他们多数是在矿场、工厂、

    橡胶园等地方担任苦力工人,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并且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劳动。早

    9 在历史上对于早期中国人的称呼有很多种如“华侨”、“唐人”、“汉人”、又或“华工”等,

    但总的来说就是指依据海外的中国人。“华侨”一词是到了 19 世纪末由同盟会会员广泛传播使用,

    才逐渐成为统称。而为了行文上之便利,本文将统一采用“华人”一词。 10

    在沙巴州、砂拉越州和新加坡尚未加入由首任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提出的马来西亚联邦之前,

    马来西亚的前身是为马来亚,而战前的马来亚是由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马来

    联邦(霹雳、彭亨、森美兰、雪兰莪)以及马来属邦(柔佛、吉打、吉兰丹、玻璃市、登佳楼)所

    组成。1957 年 8 月马来亚联合邦成立,英国结束其殖民统治,1963 年 9 月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

    砂拉越和沙巴州合并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 年 8 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合邦而独立。至此

    便形成了现在所见的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 11

    根据庄国土学者的《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一书,早期的中国海外移民的发轫是由于中国对外

    的贸易和邦交以及海上交通。而从较为可靠的记载来看,早在汉代时期便有华人因贸易的关系而居

    住海外,而这又不同于清朝时期的情况,在清代以前,这些移民都属于个人或小团体的性质,规模

    不大。在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面临了“三千年以来未有之变局”,列强逐步吞噬中国政治

    与经济主权,国内市场洞开,清朝政府对移民政策的转变和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以致中国人

    尤其是地理位置靠近东南亚一带的广东和福建省份,中国人大量的外移到东南亚各国一带,而在马

    来西亚由于华人的帮派主义和会馆的成立就在这个时候形成,因此便构成了初步的马来西亚华人移

    民的社会。

  • 7

    期的华裔先辈们就是这样用他们的血与汗水甚至是生命,来促进和发展了马来半岛

    的工、农、矿和商等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在还清租约规定的债务

    和积赚了一些小钱之后,便返回中国买房娶妻生子,而有的一些通过长年累月的省

    吃俭用,积攒了钱之后,便从事小本的生意,成为本小利微的小商贩,并且遍布城

    镇、乡村等地区,为销售货品和采购原料而奔波。而他们当中的有的经营成功了,

    便开始投资于农业、工业、矿业或橡胶业,继而成为了矿场主、橡胶业主、工厂主

    等资本企业家。

    由于出于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英国人委任了一些大资本家、企业家或有威望的

    华人社区领袖来担任甲必丹12。就这样,原本广大的华侨社会由于英国殖民统治者

    的因素而迅速分化,形成了英国殖民者因开发和掠夺资源的需要而形成的不同阶级

    的社会阶层,如一些零售商或小贩形成的小资本阶级,以及工厂工人、矿业工人、

    橡胶业工人或店员形成的无产阶级,以及和英国人合作的大资本家阶级。在马来亚

    的华侨移民社会中,大多数的移民是无产阶级且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可以说是被剥

    削的阶级,而占人口极少数的大资本家阶级是处于社会的上层,拥有各种的社会地

    位和名誉,而尤其是那些财雄势大的大亨更是英国殖民者甚至是清廷所看重的,他

    们是各种华侨社会组织的当然领导者,是华侨社会的领袖。

    除此之外,早期马来半岛的华侨为了帮助和维护南来同乡的安全和利益,便纷

    纷设立了会馆,而会馆的设立则是与私会党组织脱离不了干系。因此早期的会馆和

    12

    甲必丹(kapitan system)原意为队长或首领,是在西方殖民统治时期由殖民统治者委任的华人领袖,

    用来管理华人社区的事物,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该制度由葡萄牙人在马六甲首创,以后的西方

    殖民者相继沿用之。

  • 8

    私会党组织便构成了华侨相互联系的一个团体组织。而后来的这些团体、还有华侨

    商人创立起来的私垫和报纸对于后来的海外华侨效忠中国的政治意识来说具有非常

    大的作用。虽然这些思潮和英殖民政府的政治意识完全不相符合,但当时的英殖民

    政府认为这并没有危害到英国在马来半岛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所以也就任由这

    些华团和私垫的发展。加之当时南来的华侨也没有反抗英国人的思想,并且只是注

    重在经济上的发展和为生活而劳力。因此在这之前,马来半岛的华侨的政治醒觉是

    不显著的,即使有的话,也会非常的低调的。况且华侨南来的目的也非常的单纯,

    就纯碎是为了谋生,因此在这种环境低下,大部分的华侨主要是依附着华人甲必丹

    的政治倾向,并不会正式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简言之,早期大部分华侨除了少数人以外,对于政治并不甚感兴趣,其倾向也

    不太明显。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不同政治主张的人来到新马一带鼓吹各

    种政治主张,这才在一定程度上给新马的华人带来了激荡的政治醒觉。

    第二节 马来半岛华人的政治态度

    海外华人政治意识的萌芽与发展,尤其是马来半岛的华人的政治意识的成长,

    都与近代的中国历史脱离不了关系,这与西方列强欺压中国和中国各派持有不同政

    治主张的活跃分子的倡导是有关系的。在西方列强的政治势力尚未接触中国之前,

    一般的中国人都没有所谓“国际”或“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而之所以会出现这

    个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士人们都普遍具有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一统”的观

  • 9

    念,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自幼饱读圣贤书,当中囊括四书和五经等,其中在《诗

    经·小雅·北山》便有如此描述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程俊英、蒋见杰,2012:

    642)

    中国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这种典型思想的表达。中国自秦朝“统

    一天下”以后,一直到清代为止,在中国周边或中亚一带的地区并没有一个独立、

    强盛的文明古国能与之抗衡,所以中国对与其他国家如何打交道是相对的缺乏经验

    的,简言之,即是少有或缺乏外交经验。并且也认为除了其他已知文明的地区里只

    有中原地区才是为世界的中心,因而中国人都称“天下”,而中国典型的观念也以

    此流传下来,到了有清一代也是如此,因而一直到鸦片战争乃至华工大量的出洋再

    到当地谋求生存发展为止,海外华人才经由中国各派政治人士的解释与宣传,才逐

    渐的清晰并了解到所谓“国与国”之间和“民族国家”的概念。而在此之前,义和

    团事件导致了以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和英国这八个

    国家为首所组成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在慈禧太后对各国下达宣战诏书之日,也

    下谕诏,通令各省的督抚要“保守疆土,接济京师,联合一气,共挽危局”,但李

    鸿章却声明自保两广,断不遵奉所谓宣战诏。(郭廷以,1972:230)还有同在八

    国联军入侵同一个时期,由南方官僚士坤所策划的“东南互保”活动13,也就说明

    13当慈禧太后谕令各省督抚出战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广东的李鸿章、南京的刘坤一、武汉的张之

    洞和山东的袁世凯都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并始终坚持认为那是一个乱命的、且未经皇室适当授

    权的非法召令。而张之洞也巧妙地把 6 月 20 日的关于各总督联合起来保卫他们辖区的命令曲解为

    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以镇压义和团以及保护外国人在华安全。而铁路和电信督办盛宣怀则促成长江

    流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与上海的外国领事等达成一项非正式协定,内容大致为:作为最高的行政

  • 10

    了当时候中国人的乡土意识绝对要远高于其民族意识或国家意识。这点我们可以在

    费孝通学者的《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一书里得到佐证,费孝通说: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2011:6)他也讨论到农业

    与游牧和工业些许不同,游牧的人能够依水草而居,行踪可算是漂浮不定;而工业

    之人则可以择地而居,迁移也无碍;但是种地的人却没办法把地给搬走,已经播种

    并生长在土地里面的农作物移动不得,因此侍候这些农作物的农民们也就像是半截

    身子插在了土地里,为此靠农业来维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费孝通先生接着也论

    述到: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

    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

    不太有变动。(费孝通,2011:7)

    因此,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从这番论述便可以大知一二,从这点来说,在以往

    的中国,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于某个地点是常态,而迁移则为变态,若非遇

    上水灾旱灾或连年的战火,农民们离开其土地一般上较少的。

    不管如何,中国的乡土社区单位是村落,从一家村、三家村这样的小村一直到

    几千户的大村,其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之间的往来也比较疏少,因此,乡土社会

    长官,他们将保护外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并在他们的管辖区内镇压拳民;而外国列强则不派军队进

    入他们所辖地区。李鸿章、袁世凯和闽浙总督同意这一协议。由此,整个东南避免了拳乱和外国的

    入侵。

  • 11

    的生活可说是极富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而在区

    域与区域之间的接触较少,且生活隔离,最终各自保持着独立的社会圈子。由此看

    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发展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较为常态的生活

    便是告老还乡。

    这就是为什么当慈禧太后下诏要求各省人民起反抗洋军的时候,却鲜少有人响

    应,甚至南方的官僚士坤在八国联军或中法战争时候策划所谓“东南互保”活动,

    以求置身事外。那么即便如此,纵使在大量的中国人出洋当苦力后,依旧有着浓厚

    的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由于海外华侨社会认同与家乡甚于国家,因此,在居留国

    的中国人才能在当地依据地缘、血缘、或族缘等组成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

    那么在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如此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看来,为什么海外的华侨会

    如此鼎力相应孙中山革命的号召?以及在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的态势下侵略中国,

    海外的华侨华人会如此倾囊相助出钱出力甚至抛下已有的家庭返回中国亲身抗战?

    其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乃至后续的各项列强对华之战争,像是中法战争、中日

    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对华之战,都一再再的挑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神经,并且也

    极大地震撼了中国朝野上上下下,中国人的天朝美梦终于都被西方人用的坚船利炮

    给轰醒了,在这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都纷纷在民族危机意识下去寻找各种救亡

    图存、振兴中国的道路。而根据庄国土学者的分析,在中国兴起救亡之路的同时,

    中国先后分别崛起了三股的政治势力,这三股政治势力都先后把目光都投向海外的

    华侨身上,以寻求华侨支持他们主张的自强变革方略。(庄国土,2001:193)第

    一股的政治势力首先是在清朝当权者中握有实权的汉族知识分子,他们分别有李鸿

  • 12

    章、张之洞和丁日昌等人,他们都分别对于国外的事物有着深刻的了解,堪比清朝

    统治者内部的一些顽固守旧份子。因此,李鸿章等人主张先兴富国之道再走强兵之

    路,因此,在 19 世纪后期,因为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他们因此成为了李鸿章等

    人重视和要争取支持的对象,并且也真是他们在背后积极努力地推动下,晚清政府

    才改变了以往敌视和采取法律行动对付华侨的态度,并推行保护乃至利用华侨的态

    度和政策。因此,清政府才透过捐款并授予官职给以海外的华侨,以使海外的侨民

    效忠于满清王朝,这也是因为在晚清末期,清朝政府面对了经济上的困难,而不得

    不借助海外华侨的力量,以致于演变到后来这种鬻官的举动就变成了清政府为确保

    海外华侨的效忠而变成了一种政治手段,甚至到后来也演变成为了一种政治武器去

    对抗维新派、革命党等在新马的影响力。

    而第二股的政治势力则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势力。而应该来说,

    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可说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换醒者和推动者之一。(庄国

    土,2001:197)由于清朝的对外妥协和保守作风严重阻缓了中国近代的发展进程,

    因此以他们为首的代表人物便推出了维新运动以期改革中国。因此作为中国民族主

    义思潮的换醒者和推动者,梁启超在其文章《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便有说

    到:

    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击而成。

    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

    立自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此主义发达极致,驯至十九

  • 13

    世纪之末,乃更进而为民族帝国主义。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如?其国民之实力,充

    于内而不得不溢于外,于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利于他地,以为我尾闾。其下手也,

    或以兵力,或以商务,或以工业,或以教会,而一用政策以指挥调护之是也。

    (转引字夏晓虹,1992:105)

    此外其又言:

    近者如俄国之经略西伯利亚、土耳其。德国之经略小亚细亚,阿非利加,英国之

    用兵于波亚,美国之夏威夷、掠古巴、攘菲律宾,皆此新主义之思潮,迫之不得

    不然也。而今也于东方大陆,有最大之国,最腴之壤,最腐败之政府,最散弱之

    国民,彼族一旦窥破内情,于是移其所谓民族帝国主义者,如群蚁之附庸,如万

    矢之向的,离然而集注于一隅。彼俄人之于满洲,德人之于山东,英人之于扬子

    江流域,法人之于两广,日人之于福建,亦皆此主义之浪潮,迫之不得不然也。

    (转引自夏晓虹,1992:106)

    这是梁启超首次对民族主义作出概念的诠释(庄国土,2001:198)在流亡海

    外以后还是积极的鼓吹变法图存,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梁启

    超的主张初期对于海外的华侨而言还是具有吸引力的。第三股的政治势力便是以孙

    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孙中山等人来到马来半岛等地宣扬革命,主张推翻满清王朝,

    建立共和政府。

  • 14

    因此,从上述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多数是对政治毫无

    概念的,生长在乡村的他们一般上都对政治望尘莫及,认为这些都是他们能力所不

    及的,为此这种经验便一直跟随着他们到达新的国度,起初华人移民都对政治不闻

    不问,毫不关心甚至对此带有恐惧感。而到了二十世纪的时候,这三股政治势力相

    继来到马来半岛宣传其政治主张和思想,于是这几种对立的思想在马来半岛的华侨

    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从而刺激了当地华侨的政治因素。不仅如此,保

    皇党和革命党都相继在马来半岛等地创办中文报纸和设立书社作为他们政治笔战的

    管道,这些都对马来半岛之华侨产生了影响,从而启发甚至左右马来半岛华侨的政

    治意识,而关于报纸如何对马来半岛华侨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本文将在接下来的

    章节讨论之。

    第三节 马来半岛华文报刊简史与《南洋商报》之创刊

    依据前文所叙述,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历史因素,众多的华侨移居南洋,并慢慢

    发展成海外的华侨移民社会,而围绕着华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各种精神读物也相

    继面世,学界均普遍认为马来西亚最早出现的华文报刊是在 1815 年 8 月 5 日,在

    马六甲创刊的《蔡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其直译为

    “中国月刊”,简称“蔡世俗”。《蔡世俗每月统计传》不仅仅只是中国14,也是

    马来西亚新闻史上的第一份华文报纸。(叶观仕,1996:12)《蔡世俗每月统计传》

    是一份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所创办的宗教月刊,其创办人为传教士罗伯特·马

    14

    由于此前在世界各地尚未有中文报刊,在中国也只有封建官报,因此该刊的出版也意味着其是世

    界上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

  • 15

    礼逊(Robert Morrison),以及其主编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蔡世俗每月统计

    传》是以中国人为对象,同时也吸收中国人办刊。《蔡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立,

    为西方的传教士们开了先河,他们先后在南洋各地也发行了宗教报刊,而《蔡世俗

    每月统计传》的主编威廉·米怜原先是想在广州发行的,但是因为清政府严厉禁止

    基督教的传播,因此,罗伯特·马礼逊等人只好选在马六甲办报,并以中国人为主

    要对象。而《蔡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一种以书本形式发刊的刊物,每月会出版一次,

    每次四十四页,共八十八面,每页两面,每面七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标点符号则

    在旁边,当中的内容主要是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但是也会刊登一些科学知识和

    时事新闻,因此可以算是一份具有新闻性质的报纸。(叶观仕,1996:12)《蔡世

    俗每月统计传》于 1815 年创刊,并于 1821 年停刊,但在七年后,即 1828 年,伦

    敦布道会又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份《天下新闻》,该刊的内容基本也与前刊类似,但

    是会较多的刊登中国以及欧洲的新闻,而其形式也由之前的书本改为散张,而较于

    之前的刊物也更接近于近代的报纸,而这两份刊物的出现,也可以算是马来西亚华

    文报业的宗教办报时期。

    在《天下新闻》之后,马来亚一直到 19 世纪末才又出现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华

    文报刊,而此次的报业创刊的地方中心则是转移至了槟城,这时候的中国正直清朝

    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在中国的种种各派政治力量为了寻求南洋华侨的支持,

    便纷纷派员到南洋一带活动,而其中的一个地方便是马来亚,他们宣传他们各自的

    政治主张,以期求得当地华侨的支持。而他们的活动也都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一些

    影响,并间接的推动了华文报业在马来亚的发展,例如在这个时期较为具有代表性

    的报纸《槟城新报》其创刊时间为 1895 年,其创办人为福建籍华商林华谦,并且

  • 16

    由他的儿子林成辉负责主持办报事物,而《槟城新报》的评论主要是以中国的问题

    为主,槟城或南洋的问题不多,作者大多不署名,而《槟城新报》的新闻内容也多

    以中国新闻为主,而其余的部分则为欧美各国的新闻以及南洋或当地的新闻,而在

    中国的保皇派以及维新派的斗争里头,《槟城新报》都是倾向于站在保皇派一

    边,(周南京,1999:13),而《槟城新报》也一直持续经营到 1936 年终于因为经济

    拮据而难以为继,才由《光华日报》收购和经营。而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则是

    由孙中山在 1910 年创刊的同盟会报刊《光华日报》,不同于《槟城新报》,《光

    华日报》则是几经曲折并一直经历到现在的华文报刊,可以说是一份世界华文报纸

    历史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华文报刊。而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先生为了推进革命的

    速度,经常往来于新加坡和槟榔屿之间,期间为勉励其同盟会成员努力办报并宣传

    革命理念,因此起名“光华”,意为“光复华夏之意”。而在同一个时期,在马来

    亚创办的华文报纸尚有支持维新派的吉隆坡《广时务报》,以及支持同盟会的《吉

    隆坡日报》和《槟城日报》等,但是其刊行的时间都不长。

    而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在马来半岛的华文报业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

    《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便是在这个时期所创立,这两份报纸是东南亚影响力

    比较大的华文报纸。(彭伟步,2005:19)它们对于增强华侨爱国的热情,还有提

    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以及推动华侨社会的进步,甚至是在中日战争时期鼓动华侨从

    捐献财物到回国抗战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洋商报》是早期在南洋最著名的华文报刊,它于 1923 年的 9 月 6 日由著

    名侨商陈嘉庚在新加坡出资创办,首任编辑主任为方怀南,经理为林青山,起初其

  • 17

    目的是以服务华人商业并推进教育事业为主,而其内容也以报道商业动态为主,初

    期曾用英文名“Chinese daily journal of commerce”,创刊号第一版全部刊登广告,

    而《南洋商报》的出版则标志了南洋的华文报业进入了全面为商业服务的新时期。

    (周南京,1999:259)《南洋商报》在初期的时候,每个星期出 6 期,日出对开

    4 大张 16 版,每天下午出版,内容除了大量的广告之外,其他的内容还包括了本

    报专电、世界要闻、南洋消息。而在中国新闻方面则以福建、广东以及上海的消息

    为主。

    而在 1928 年的时候,《南洋商报》购入了在当时候最为先进的卷筒印刷机,

    其每小时可出报 5000 份,这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报纸的实效性,这在当时

    的东南亚华文报业来说是一大创举。而《南洋商报》到了 1930 年的时候,首次打

    破了星期日不出刊的惯例,推出星期刊,1931 年《南洋商报》的日销量达到了

    7000 份。(彭伟步,2005:31)而到了 20 年代末期,由于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

    以致陈嘉庚所经营的生意损失巨大,再也无力支撑《南洋商报》。在 1932 年,陈

    嘉庚有限公司宣告收盘,《南洋商报》进行改组,由李光前和李玉荣兄弟等人接管。

    到了 1937 年的时候,《南洋商报》由著名报人傅无闷出任总编辑,之后,报纸无

    论是在内容还是编排方面都做的相当好,到了 1938 年底,其每日发行量达到了 3

    万份,而到了 1941 年的中日战争期间,则由著名政治评论家胡愈之出任该报的主

    笔,使之成为了抗日运动的喉舌,号召华侨捐献财物物资来支援中国,并一直持续

    到 1942 年的 2 月份日军占领新加坡前夕才停刊。

  • 18

    第二次世家大战结束后,《南洋商报》也于 1945 年 9 月 8 日复刊。到了 1965

    年,由于政治因素导致新马两个地区正式分家,新加坡独立建国。由于新加坡退出

    了以马来西亚联邦为首的国家,《南洋商报》位于马来半岛的分社改为单独出版,

    而在这之后为了适应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后的新环境,该报章也于 1969 年和新加坡

    的《南洋商报》完全分家,最终成为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

  • 19

    第三章 1931 年《南洋商报》报导分析

    在这一个章节里,本文试图要使用《南洋商报》里的有关中国和日本两国方面

    的一些报道和社论,分析出当时的舆论是如何影响当地华侨的政治意识。舆论空间

    的制造者就是以报纸、电台、广播为主要的大众媒介传播工具。报纸的新闻在传播

    内容于读者方面有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华文报纸的功能不仅仅只是要报道新闻,

    也是重要传播思想的大众媒介。因此,在探讨九一八事变以后,《南洋商报》如何

    影响马来半岛华侨的政治意识,除了新闻内容以外,其社论的研究也占有很重要。

    所谓的“社论”也叫“社评”或“社说”,是指“报社的言论”或“代表报社立场

    的文章”。(王慷鼎,1995:46)而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一般南洋民众对于日

    本事件的关注会少一些,那是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鲜少的新闻报道内容注

    重在东北一带,而多是粤省一带的军阀和国民党的活动。因此,本文欲先对九一八

    事变的发生在第一节做出一个概扩的分析,接着以 1931 年 9 月份的《南洋商报》

    新闻内容为主,在本章的第二节尝试论述之。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之概要

    20 世纪 30 年代初,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

    府先后和桂系、冯系等不同的军阀发生战争,而后又对中国共产党的红军进行围剿,

    导致中国处处硝烟,处处战火,整个中国都处在危机和动荡之中。面对着中国正处

  • 20

    於战火不息、社会动荡的状况,日本军国主义则在旁侍机妄动,欲乘人之危,借机

    制造入侵中国的事端。

    为此,日本陆军省制定出《对满蒙方针和策略》以及《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

    题方策大纲》,认为欧美等国家正处于深刻的经济危机之中,绝对无暇顾及在远东

    的事物。因此,日方为了在对华方面能够取得国内舆论的支持而相继制造了两起事

    件以为事后的九一八事变铺路,即“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15

    所谓万宝山事件是在 1931 年 4 月份的时候,一位长春市民赫永德,租借了万

    宝山地区的姜家堡农民潇翰林等 12 个人的土地 500 饷,租期为 10 年,赫永德将其

    转让租借给朝鲜的农民团李升黛等 9 个人,其租期也是 10 年,而负责监督朝鲜农

    民的日本长春理事田代重德,希望借此从中得利,便把原有的旱田改为稻田,因此

    李升黛等人就在其他万宝山农民的土地挖沟企图引通河水,因此激起了双方的争执,

    为此农民们便到长春县请求主持公道,之后长春县的公安局便下令解散朝鲜农民并

    勒令停工,然而田代重德却派人支持朝鲜农民复工,因此忍无可忍的万宝山农民便

    展开了平沟的活动,双方为此爆发冲突,农民和日本警察在现场发生殴斗冲突,日

    本警察欧伤了几位农民,但是没人人员死亡,这个便是万宝山事件,然而日本驻长

    春的领事馆却借此散布谣言,声称朝鲜农民死伤累累,朝鲜国内一些不知道事情详

    细经过的人民便愤怒地掀起了排华事件。

    而所谓中村事件是指在 1931 年的 6 月 24 日晚,日军的参谋部上尉中村震太朗

    等奉命到中国兴安岭索伦山一带进行非法的军事地理调查。之后在返回的途中,中

    15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21

    村等人被驻防在兴安区附近的中国军队查获,并在其等人身上收到大量的军用物品

    和地理资料等。因而被中国军队认定为间谍而下令秘密处死,7 月底,中村等人被

    杀为日本的特务所知。关东军认为这是军事干涉东北的最好借口。8 月 17 日,日

    本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向辽宁省政府提出正式抗议,此即中村事件。

    在中村事件与万宝山事件相继爆发以后,在日本军国政府的舆论误导之下,日

    本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军方被要求对中国实施报复的舆论占上峰。而面对来

    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国民政府认为此时的中国尚且没有对日作战的国力,并试图以

    不抵抗的方式来避免和日本的矛盾,到了八月中旬,国民政府得到情报知道关东军

    企图挑起事端。张学良因此命令驻守在沈阳的军事负责人,不管日本人如何寻事挑

    衅,需万分容忍,不与抵抗,以免失态扩大。(郭廷以,1986:420)因此,时间

    来到了 9 月 18 日晚,驻守在沈阳附近的日本关东军自行把沈阳东北方南满铁路的

    柳条湖段炸毁,并反过来诬告是中国军队所为,并突然不宣而战,当晚,东北的边

    防司令长官部参谋长荣臻电讯张学良,但张学良判断失误,以为此乃日军挑衅之举,

    故复电力避冲突,防止事态扩大,之后东北的数十万军队仅仅稍作抵抗便撤出了沈

    阳市区,一夜之间,东北重镇沈阳连同兵工厂等战略设施一并落入日军之手,中国

    的驻军有的进行了抵抗,有的奉令不抵抗,任由日军进攻和占领,两天之内,日军

    占领了满铁全线,不到一周,日军便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省的 30 多座城市,这

    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6

    16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 22

    第二节 中日新闻数量

    本节将探讨在中日之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有关中日之间的新闻和社论方面内

    容的增加和倾向,由于一家报纸的社论是观察一家报纸好坏的标准,以及秉持着对

    广大读者群所关心的现象事件给予报道,《南洋商报》在 1930 年 5 月,将该报的

    副刊主编曾圣提升任为编辑主任,并将原来两版的本破新闻提升至三个版业,增加

    了报社派员直接采编的新闻数量。而祖国要闻版则专门报道当天的中国新闻或大事,

    并且随之又增加了评论重大时事的《周末评论》,使得《南洋商报》的销量在

    1931 年增加至 7000 份。(周南京,1999:260)新马的华人虽然以工和商两个阶

    级为主,但是在这当中却不乏南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社会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就是报馆的主持人,维持和主导报馆营运的主要有编辑、主笔和记者等,也是主

    导社会舆论的人,新马华人社会的读者通过对其报纸所报道的新闻内容和评论,了

    解当时候华人社会所关心的课题的一个倾向。而根据事后对《南洋商报》在 1931

    年 9 月报纸的分析,发现到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前夕,《南洋商报》的报纸内容和

    社论,大部分都是在关注着在中国发生的大水灾,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讨伐粤桂军阀

    的新闻,以及《南洋商报》的专电报道了国民政府的宋财长报告赈灾公债用途。纵

    观从 9 月 1 日起直到九一八事变期间,关于中国东北有关中日冲突的报导新闻很少,

    其中有:1931 年 9 月 4 日的和,还

    有发生在 1931 年 9 月 9 日的以及震惊中外

    的的间谍事件,还有在 1931 年 9 月 11 日<

    日本军队在辽示威,东北民众惊心动魄>,以及专电和社论

  • 23

    本间接移民政策实施>,,,以及在 1931 年 9 月 12 日的和 1931 年 9 月 16 日的报道。这是在 1931 年 9 月 1 日到 9 月 17 本文所收集到的有关中

    日之间的新闻报道。

    而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即 1931 年 9 月 19 日便有标题报道了,里头则报道了日本在满铁的守备队与奉天第二大

    队与中国方面在沈阳附近爆发了冲突,在哪里的交通则陷入瘫痪的状态,并且日军

    仍然向中国方面守军持续发起突击。接着在 1931 年 9 月 21 日《南洋商报》便发表

    了专电报道如,里面报道了

    该地区的交通与通讯与外界断绝,以及南满的中国军队全部缴械投降,所以一切之

    兵营全部遭到炸毁,中国方面军死伤数千。以及,里头也叙述

    了辽宁的军政机关全部被日本人接收,并且也报道了在地的中国方面人员将文卷的

    行政机关文件全部交予日军并且退出当地。根据统计,《南洋商报》仅在 1931 年

    9 月 21 日的这一天里有关日军在中国东北一带的政治与军事行动的专电新闻就多

    达了 15 条,这里面的专电新闻标题有:、、、、<

    外部报吿国际日本越轨行动>、、、、、

    、、

  • 24

    在日军掌握>、、、、以及。

    此外,不仅在 1931 年 9 月 21 日有关于中日新闻的报道有所增加,据本文统计

    从 21 日直到 30 日的这段期间,所报道之新闻专电和言论都有增加的趋势。从 9 月

    22 日开始就至少一日有一篇言论来评论了当时候的东三省事件,如、、、等都比在

    9 月 18 日之前来的多。而本文也尝试对《南洋商报》在 1931 年 9 月份所做之关于

    以中日新闻事件为主轴的报道做一个量化分析,并以 9 月 18 日作为界限,并制作

    下列两个表:

    图(一):关于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就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新闻报道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中日新闻(则)

    中日新闻(则)

  • 25

    资料来源:摘自 1931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18 日的《南洋商报》

    表一为本文对当时候因为九一八事变而发生的有关中日新闻的报道所做的一个

    计算,其时间点为 1931 年 9 月 1 日至 1931 年 9 月 18 日,而这当中并不包括有关

    国际联盟介入调查中日纠纷的新闻版页,仅仅只是以《南洋商报》里的祖国新闻与

    本坡新闻里面关于中日新闻之间的纷争以及当时候新马人民对此的反应作为统计的

    标准。

    从以上的表格,可以清楚的看见这当中明显的区别,即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以

    前有关于中日之间纷争的新闻,当中包括在 9 月 9 日所报道的中村事件,以及万家

    宝事件,虽然这两起事件是由日本政府蓄意策划,并以此作为借口来压榨中国土地

    的资源,但是似乎民众还有报刊的评论人都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因此,本文根据

    《南洋商报》的新闻来进行整理以及制作了以上的表格,就可以清楚知道在九一八

    事变发生之前关于中日报道是少乎其少的。

  • 26

    图(二):关于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就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新闻报道

    资料来源:摘自 1931 年 9 月 18 日至 9 月 30 日的《南洋商报》

    但是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之后,从本文所整理的上表来看,关于中日的新闻在

    19 日之后明显的增多了。一天里最多关于中日因为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可达到 22 则。

    而以刊登的新闻数量来统计,以 1931 年 9 月 18 日作为一个分界线,可以看见

    当时候对于中日新闻的数量是远远少于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只有 14 则,而在九

    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从 19 日统计到 30 日止,就有近 136 则报道有关中国东三省为

    日军侵占后的种种新闻,而这尚不包括国联介入调查中日两国纠纷的新闻报道。这

    足以看见虽然当时候的华人身在海外,但却无时不刻的关心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遭

    遇。

    0

    5

    10

    15

    20

    25

    中日新闻(则)

    中日新闻(则)

  • 27

    简言之,透过对于《南洋商报》关于中日两方的新闻数量统计,就可以大略得

    知海外办报人士或海外华人社会对于中国大事所关心的程度。

    第三节 报导新闻与社论的内容

    上一节提到了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有关中日之间的新闻数量急剧上升,甚

    至占据了整个版位,足可见不止是报纸主编等的知识文人关心中国的大事,就是普

    通老百姓也非常关注,有者以匿名方式或不以自己真实姓名为笔名而撰写的“言论”

    来评论当时候的事件。因此,在本节里本文想要尝试以当中的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言

    论来探讨当时候华人社会对中国关心的程度和政治倾向,并在下个章节讨论如何影

    响华人对日本的活动。

    通常除了新闻内容的报道以外,在这些新闻以后,也附有了社论关于评价日军

    在东北的事件,如在 9 月 21 日的报纸里,署名“不介”的社论人撰写了《东三省

    与日本》严厉抨击了日本军部之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三省的蹂躏:

    自十八日夜以讫十九日午后,沈阳长春等地告陷落,东北重要官员悉为阶下之囚。

    军士人民多丧生刀枪之下,城郭屋宇之彼轰击摧毁,陆海军警之被解除武装,兵

    营枪弹火药局库,一律付之丙丁,残酷景象开满州所未见。(不介,1931:2)

  • 28

    从中便可以看见了当时候知识分子对于日本人在于东北一带暴行的谴责。在 9

    月 22 日的报纸里,也刊登了《南洋商报》的社论文字,其撰写人

    名为“不介”,开篇首先评论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连日多天读到关于日军在东三

    省的暴行时义愤填膺,而作为一个读书人远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对于在哪里发

    生的时期也爱莫能助,为此该篇作者透过《南洋商报》的言论这一管道,给予了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努力,给予意见于大家参考,该篇分析到由于中国因为各种内外

    政治因素的关系,目前尚处于积弱之状态,为此如果想要解决目前有关的问题,其

    中一个方法即是从外交的手段切入:

    避军事而从外交上努力也、目前我国之军备,械不及人,决胜疆场,固非力能所

    逮,纵使能够制敌而有余,亦非我人所愿,盖国土之内,一为战场,胜负未知,

    受亏先见,地方之糜烂,民间之损失,时事之推移,战线之延长,更非今日所能

    预测… …将事实公布于国际联盟,请求主持公道,此乃国际法则也。(不介,

    1931:2)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署名不介的评论人从中国现有的情况作出考量分析,认为

    依据中国目前的状况将纠纷交予国联处置是较为能够符合国际原则的做法。但是如

    果根据《南洋商报》在 9 月 21 日报道的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到由于日本单方面一

    连串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甚至在海外华人的愤慨,如、

    等等的新闻都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华人的愤慨,

  • 29

    如在 9 月 24 日的新闻便报道了,里面内容

    便报道了中国东省寸土不可丢,以及南京市民痛恨日本人等的内容,而这股愤怒的

    怒火也燃烧到而来离东省最远的广州和香港一带。、以及等,甚至

    远在南洋一带的华人也有以关闭商店休业的方式或哀悼或抗议日本政府和军方在中

    国东北的暴行,如有道:

    日本无故侵略我东三省,消息传来,同侨甚为悲愤,昨日除各华字报停刊以外,

    全侨各商店均停业一日以志哀悼。(南洋商报,1931:5)

    不管是从当中新闻内容或新闻标题来看,这是除了中国大陆以外,也是继

    1928 年济南惨案后,所以海内外华人都一致的和中国站在一起,为中国东三省的

    同胞表示哀悼。其言论或舆论都是一致对外。

    又如在 9 月 24 日的《南洋商报》言论,刊载了笔名为“子心”的社论人的稿

    件,其言:

    若日人此时能念及本身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之重大的责任,国联既有命令,自应将

    日军立即撤退占领地,听候国联裁判,反之,若在继续其军事行动不已,日人终

    难逃脱破坏世界和平之罪名 。(子心,1931:3)

  • 30

    可见当时候《南洋商报》的舆论都对日本口诛笔伐,挞伐日本在中国方面的暴

    行。

    除此言论的内容以外,报道的内容也是一个新马华人所关心的指标,如从 9 月

    21 日开始关于中日之间的新闻也就日渐增多,本文便抽取《南洋商报》并制作下

    表为例:

    表(一):1931 年 9 月 21 日《南洋商报》新闻标题

    编号 篇名 日期 1 东三省与日本(言

    论)

    1931 年 9 月 21 日

    2 日本在东三省军事之

    演进,日军接收辽宁一切

    军政机关(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3 日本接授辽宁政权 ,

    市长及人员均日籍(本报

    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4 东北与世界各国交通

    一律断绝(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5 南满洲中国防军 完全

    被缴械(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6 辽宁主席臧式毅 被扣

    证实(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7 兵营炸毁,死数千人

    (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8 天津日租界驻军, 调

    二大队至北平(本报专

    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9 日飞机队到辽宁 ,凌

    空大示威(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10 山海关外车站,全为

    日军掌握(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 31

    11 日使余卫队, 急调赴

    东北(本报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12 日本总司令宣布, 凡

    违抗一律斩杀(本报专

    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13 张学良沈阳住宅 ,昨

    己被放火焚燃(本报专

    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14 秦皇岛葫芦岛芝罘龙

    口, 日海军均登陆(本报

    专电)

    1931 年 9 月 21 日

    15 王益芝旅长 在军械局

    殉难

    1931 年 9 月 21 日

    16 外交部发出 第二次抗

    1931 年 9 月 21 日

    17 外部报吿国际 日本越

    轨行动

    1931 年 9 月 21 日

    18 赤俄军队向满洲移动 1931 年 9 月 21 日 19 英使蓝博森 谒见张学

    1931 年 9 月 21 日

    20 粤府会议讨论对日,

    要人倾向和平对外

    1931 年 9 月 21 日

    21 中央来电中央执行委

    员会为日本出兵东北事发

    表告全国同志同胞书

    1931 年 9 月 21 日

    22 粤人对日愤慨,准备

    开会示威

    1931 年 9 月 21 日

    23 罗文干入粤代表张谈

    和平

    1931 年 9 月 21 日

    24 入湘粤军退尽 ,暂驻

    全州坪石

    1931 年 9 月 21 日

    25 余汉谋 唐生智 自湖南

    返抵广州

    1931 年 9 月 21 日

    26

    27 特载德国财政经济现

    安南革命共产侵华,

    广西龙州县被洗劫

    1931 年 9 月 21 日

    1931 年 9 月 21 日

    28 不事生产达人王子报

    穷(时评)

    1931 年 9 月 21 日

    29 锡兰泰晤士西报谓:

    英荷树胶限制合作若成功

    1931 年 9 月 21 日

  • 32

    树胶前途或有挽回之希望 30 曾伯士任总医官 1931 年 9 月 21 日 31 中国水灾筹赈游艺二

    三两晚,参观人数更形踊

    跃各校学生奔走甚力足证

    侨胞见义勇为

    1931 年 9 月 21 日

    32 英国存胶较前减少 1931 年 9 月 21 日 33 胶园区死尸之谜,面

    包师现在印度未遭人谋杀

    1931 年 9 月 21 日

    34 哲学博士李爱德温往

    菲律宾考察教会事业

    1931 年 9 月 21 日

    35 罂花节筹备会中捐金

    专为救济战伤兵士应该慎

    重处理

    1931 年 9 月 21 日

    36 种植人月报编辑请胶

    界巨子实行拨园地供工人

    种植畜牧

    1931 年 9 月 21 日

    37 闽人何杰行窃树胶滓 1931 年 9 月 21 日 38 行窃伤人被捕脱逃之

    犯陈阿三重入警探手中有

    无冤枉法官另日判决

    1931 年 9 月 21 日

    39 中华队昨日离星 1931 年 9 月 21 日 40 马六甲建筑新桥新路

    市政局现委专员计划来年

    之预算

    1931 年 9 月 21 日

    41 粤人梁全被控企图勒

    索罪,桂金口供前后不符

    官判被告无罪省释

    1931 年 9 月 21 日

    42 霹雳苏丹离星出席联

    邦会议

    1931 年 9 月 21 日

    43 今日马华运排球队与

    南狮较高下地址大世界

    1931 年 9 月 21 日

    44 槟城总商会开特别大

    众会议一致赞成双十节为

    公共假期

    1931 年 9 月 21 日

    45 日本在荷印贸易上的

    地位(一)

    1931 年 9 月 21 日

    46 内政部防御水灾之经

    过土地司长朱玖莹之广播

    1931 年 9 月 21 日

    47 东三省非我有了 1931 年 9 月 21 日

  • 33

    48 南京外交部发出严重

    抗议要求立刻恢复横暴前

    状态

    1931 年 9 月 21 日

    49 闽省二十四县粮食状

    况调查

    1931 年 9 月 21 日

    50 陈绍宽率舰赴三都澳 1931 年 9 月 21 日 资料来源:《南洋商报》1931 年 9 月 21 日

    由上表所见,关于《南洋商报》在 21 日的中日新闻报道便是有增多的趋向,

    其中有、,以及关于国民政府的态度等等,有关的报道对

    于日方的立场趋于抗议乃至强硬。

    若从内容报道方面来分析,可以大致分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军事行动如、学生对日抗议运

    动如、关于国联介入调查事件如、中国东南方一带的军阀活动,

    还有新马两地的社会新闻等几类的报道。如果从数量和质量来看《南洋商报》对关

    于中日新闻的报道,《南洋商报》对于这些类型的报道算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除

    了从《南洋商报》的报道和评论可以让读者了解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以外,也可

    以认识到日本企图永久并吞中国东三省的野心还有中国人对于这件事情坚决的态度

    和爱国精神,并为此共同发起了全国性的运动来支援中国和抵制日本。而除了通过

    《南洋商报》的对日本东三省事件的关注以外,也可以了解到新马华人社会对于九

    一八事变的反应,由此可以发现新马的华人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中国的关系,像有的

  • 34

    商店就选择关店以纪念国难,又或者普通人响应拒买日货的行动等等一系列发起的

    抵制日本的行动。

    简言之,作为一个向广大读者传播消息媒介的新闻机构,通过所报道的新闻以

    及报章的社论,大家都对于中国所发生的国难启了爱国之心,随之才有后面出现的

    一系列有个人和团体发起的抵制日货等等的爱国运动,可以说报纸在这当中是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

    总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或政治运动的形成,都避免不了要靠舆论和宣传,才

    能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综合以上所叙述,透过对 1931 年《南洋商

    报》的报道分析,处在新马地区一带的华人,由于在距离和空间上与中国本土有着

    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支援祖国方面会较位处于中国大陆的人来的比较麻烦一些,所

    以就是靠着这些纽带,新马华人才能够时时刻刻更新和掌握到中国的动态资讯,并

    未后来的抵制日货和支援中国的运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 35

    第四章 新马华人社会之反应

    华人在移民南洋以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随着在南

    洋一带居住的时间越长,工作和收入逐渐稳定下来,除了每个月会把积攒到的钱汇

    回中国,当地的华人也开始认识到教育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在当地设

    立私垫来发展华文教育。在辛亥革命以后学生的人数大增。而由于华文学校的普遍

    设立,除了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华人的民族和对中国的认同感。由于受到的教

    育的人增多了,其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有许多人就可以通过报纸或书刊等来了解

    中国的近况,了解世界大事,并接受抗日的主张或道理,成为了抗议日本侵略中国

    的支持者。而伴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由当地华人所创办的华文报刊也如雨后春笋

    般纷纷设立出版。而在抗日救国运动较为活跃的马来亚,30 年代便有《南洋商

    报》、《星洲日报》、《新国民日报》、《总汇新报》、《星中日报》、《马华日

    报》、《中华晨报》、《光华日报》、《槟城新报》等等。尽管这些报刊的背景复

    杂、立场不一,但是在国难当前,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暴行方面,还有在宣

    传和动员民间人士进行抗日救亡运动方面,都能够一致对外,为抗日救国的舆论提

    供了贡献。因此,在新马一地的华人才会在九一八事变以后,迅速的动员起来为中

    国筹款以支援中国云云。

    第一节 个人与团体的对应

  • 36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军国主义策划了炸轨的阴谋并污蔑中国军队所为,迅

    速派兵占领了沈阳,接着便对东三省发动了军事侵略,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以及期望国联的介入调停,导致了日本仅仅费几个月时间便完全占领了东三省,这

    便是继 1928 年济南惨案以后,又一起震惊海外华人的历史事件。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广大的华侨义愤填膺,纷纷抗议日本政府的军

    事侵略的行为,并随即展开了声援活动支援中国国内的抗日运动。在新加坡便有主

    要的几家报社发行了“九一八”事变的号外,并详细的报道了事变的经过,也发表

    了社论,谴责其野蛮行为。新加坡的中华总商会则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四天,

    召开了紧急会议,将 9 月 23 日定为“国耻日”,并停止一系列的娱乐活动,而华

    侨商店都下半旗以示哀悼,并且每个华侨都背带黑纱表达了哀痛。(吴凤斌,1994:

    695)而《南洋商报》以及《叻报》都在九一八事变不就后自动的停刊一天以示哀

    悼。

    而新加坡著名的华侨商人陈嘉庚还电请南京政府实行抗战,也电请日内瓦国际

    联盟主持正义,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号召新马华人一起共同抵制日本货品:

    民国二十九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四省,余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通过发

    电欧洲日内瓦国际联盟以及美国总统,请履行各种条约,维持世界和平,否则导

    火线自此发生,将造成将来世界纷乱。余明知开会发电虽无丝毫效力,然祖国遭

    此侵爆,海外侨民不宜赛耳无闻,自应唤醒侨民鼓动志气,激励爱国,翼可收效

    于将来。至联络抵制事项,出于不得已下策,任何激烈牺牲,亦往往不能持久,

  • 37

    盖由居人离下,当地当局不但不表同情,尚屡以法律制裁,或袒护对方也。日本

    有一家炭公司,在新加坡托华侨某君代理,销路颇好,九一八发生后,我侨抵制

    日货甚形剧烈,该代理不得不取消定办之炭。(陈嘉庚,1998:36)

    对于中国所遭受的情况,新马华人非常之同情,因此通过著名闽籍商人的领导

    和号召,新马华人都纷纷抵制日本的货品给于日本在经济上的打击。并且一些商人

    也完全的断绝了和日商的关系,响应了不买日货和不卖日货的运动。而新马华人电

    请南京国民政府抗日,以及国际联盟的介入调查来制止日本,都充分地表现了新马

    华人对于中国的爱国行为。

    除了陈嘉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力主抗战以外,尚有其他的

    团体亦致电南京当局主张抗战,如布行商务局、索赂铁器漆料公局、南洋硕莪商业

    会、星洲机器行、潮州八邑会馆还有同德书报社等等。(崔贵强,1994:193)这

    些团体都分别致电了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呼吁政府团结一致对外抗战,保卫中国的

    土地。

    不仅如此,新马的华人还发动了筹款的运动,以筹款的方式来帮助中国国内的

    抗日斗争。著名华人企业家胡文虎则首捐 2.5 万元给于中国,而《星洲日报》则代

    收当地华人所捐款的 100 余万元汇回中国。而马来亚槟榔屿的华人则捐集了 1 万元

    作为购置抗日飞机的款项送交国民政府,而在雪兰莪、霹雳州等当地的华人也都相

    继成立筹赈组织,积极展开筹款的活动。(吾凤斌,1994:695)并将所筹得之款

  • 38

    项悉数汇会中国境内,而除了致电抗议,以及为中国的难民筹款以外,新马华人也

    广泛的发起了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的运动。

    第二节 国货运动与捐款

    早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就屡次骚扰

    中国百姓以及侵扰中国东北一带的地区,因此,这不仅仅是在中国境内引发反日的

    运动,也触发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即使在海外的华人也都响应了抵制日货购买国货

    的运动。一系列的侵略事件诸如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等,在经过新马报章的广

    泛报道以后,都在新马华人社群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到了 1931 年以后,这样

    抗日或抵日的风气成为了当时候新马地区一带长期存在的风气。而这种抵制日货并

    提倡使用国货的运动也从中国境内慢慢传播到新马地区。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就已经开始有中国的产品在新马一带出现,但是与

    价廉物美的日本商品比起来依旧有些距离,当时候也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如果只是

    单纯的抵制日货并不能振兴中国,反而还可能损害新马本地一些华商的商业利益而

    导致损失,因此便开始寻找其他的方式即又能惩罚日本的经济又能帮助中国,因此,

    购买与使用来自中国的国货便成为了帮助中国最好的方式。当时候持有这种意见的

    人认为,当下抵制日货是因为日本对于中国所作出的过分举动,以及中国之所以会

    被欺负是因为中国本身的实力与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强相比起来差距甚远。因此,要

    避免被欺负的方法就是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而让中国变得强大的主要办法之一便

  • 39

    是振兴经济,而振兴经济则需从振兴中国的工商业开始,而是用和购买中国本土自

    行生产的商品就是振兴中国工商业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庄任杰,2009:42)而当

    时候新马的华人由于与中国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除了捐款并汇回中国以及虽然

    新马各地的总商会可以发送电报给中国政府表达意见和政治立场之外,似乎新马两

    地的华人也已经没有其他的管道能够帮助中国了。虽然各地总商会可以向南京政府

    致电表达意见,但这也只是局限于表达意见而已,并无实际的任何效果。因为,清

    政府并不一定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在马来亚所推行的国货运动,也就成为了

    新马一带华人参与支援中国的管道之一。

    综上所述在结合本文第二章之报道的新闻论述,由于新马华人普遍受教育的程

    度提高,这也提高了他们捍卫中国领土的意识,以及能够通过阅读报纸来获知有关

    中国的情况,因此,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递到新马一带的时候,新马的华人都显得

    异常愤慨,并纷纷作出了各种的反应,而后来国货运动的提倡也都是如此。

  • 40

    第五章 结语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仅仅是中国人,即使连身在海外的华人都感觉

    到非常的愤怒。其实华人对于日本的种种侵略行为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双方所

    签订的《马关条约》便可见倪端,由于日本故意把一些不平等的条约内容强加在当

    时候的满清政府身上,致使中国不仅仅割地赔款,也丧失了尊严,使得中国人进一

    步受到外国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凌辱,所以以近代的角度来看,除了在明朝时期

    的倭寇对中国人造成的影响,使得当时候明朝臣民异常憎恨日本的倭寇外,以近代

    史的角度来看,经过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而强大起来的并且以中国为侵略目标并积

    极扩展的日本军国政府,在又离明朝几百年之后再一次对中国土地、资源和人口进

    行掠夺和侵占,就由不得不使中国人感到愤怒。

    但是本文所论及的九一八事变,只不过是日本在整个近代史上对于中国的侵略

    活动的其中一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 1928 年的济南惨案,也使得中国人和海外

    的华人感到愤怒,因而有了几次在海外地区主办的比较小型的抗日活动。二战之前

    的日本侵略中国的活动包括九一八事变,不过是个前奏或累积,只是到了二战时期

    才全面的爆发出来。

    因此,本论文欲以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为一个点,并尝试以由海外华人所创

    办的《南洋商报》为一个载体,通过当时候编辑或办报人撰写的新闻,来尝试进行

    量化统计,以此尝试探讨出当时候,在新马地区的工商阶级还有受教育阶级的华人,

    在九一八事变后,新马地区的华人对于中国所关注的程度,还有当时候报章社论人

  • 41

    对于评论当时候的国际时事课题,所采取的立场。接着,本文也论述了新马地区的

    华人在一些华人领袖的号召下,开始响应援助中国的活动。

    本文以新马华人祖先来新马地区发展为背景,以此加以论述当时候的华人对于

    爱国的观念,并借着当时的背景,把当时各个不同阶级的华人放在这个大历史环境

    之下,并以《南洋商报》新闻和社论来检视当时新马华人对于中国关心的一个程度。

    因为,办报除了要有资金以外,还需要通晓文墨的知识份子来主持,而这些知识份

    子都是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并且接受中国式的教育熏陶,因此,所办理的报纸必

    定会受到中国的影响。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南洋商报》1931 年 9 月 1 日到 30 日的新闻报道的统

    计,总结出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新马华人对于中国的关注提高了,并且还对此付

    诸于行动,以此来表明对中国的爱国之心。

  • 42

    参考文献

    一 书目

    1. 班固(1962),《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2. 程俊英、蒋见杰(2012),《诗经注析(下)》,北京:中华书局。

    3. 陈嘉庚(1998),《南桥回忆录》,湖南:岳丽书社。

    4. 崔贵强(1994),《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

    限公司。

    5. 夏晓虹(1992),《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 卡尔•施米特(2004),《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李永球(2003),《移国》,槟城:南洋民间文化。

    8. 郭廷以(1972),《近代中国史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古鸿廷(1994),《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台北:联经出版事

    业公司。

    10. 古玉梁(2011)《报业风云半世纪》,吉隆坡:益兴印务有限公司。

    11. 何启良、林水檺、赖观福、何国忠(1998),《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全三

    册)》,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

    12. 黄贤强(2005),《文明抗争: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论集》,香港:商务印书

    馆。

    13. 骆莉(2014),《马来西亚华文报的身份转换与本土发展》,北京:世界知识

    出版社。

    14. 李政贤(2009),《马来西亚的中国认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15. 林远辉、张应龙(2008),《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

    16. 费孝通(2011),《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北京:商务印书馆。

  • 43

    17. 彭伟步(2005),《东南亚华文报纸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8. 王慷鼎(1995),《新加坡华文日报社论研究》,新加坡:人文印务。

    19. 吴凤斌(1994),《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 谢诗坚(1984),《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凤凰印务有限公司。

    21. 叶观仕(1996),《马新新闻史》,吉隆坡:佳印贸易公司。

    22. 周南京,梁英明主编(1999),《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3. 庄国土(2001),《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 报刊文章

    1. 不介,,《南洋商报》,1931 年 9 月 21 日,页 2。

    2. 子心,,《南洋商报》,1931 年 9 月 21 日,页 3。

    三 论文

    1. 庄任杰(2009),《中国国货运动:中国和英属马来亚的比较研究,1912-

    1942》,未出版博士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

    2. 黄贤强,,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七期,2004 年。

    3. 彭伟步(2010),,

    未出版博士论文,暨南大学,暨南

    4. 于维宁(2004),《马来西亚研究:在报业垄断与政治干预夹击之下

    的生存之道》,未出版博士论文,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台湾。

    5.全骜颉(2010),《九一八事变对报纸社论影响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论文,南

    开大学,天津。

  • 44

    6.赵嫱(2012),《“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社论研究(1931-1937 年)》,

    未出版博士论文,辽宁大学,辽宁。

    四 互联网

    1. Newspaper Singapore(年日不详),《南洋商报》,2014 年 12 月 25 日阅自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

    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

  • 45

    附录

    附录一:1931 年《南洋商报》新闻标题

    编号 篇名 日期 1 蒋介石返南京参加谭炎丰

    国葬

    1931 年 9 月 1 日

    2 日本答我国不满意万保山

    案件

    1931 年 9 月 1 日

    3 粤府新官孙传芳国委兼长

    江司令

    1931 年 9 月 1 日

    4 立法会开会种植人难得政

    府援助

    1931 年 9 月 1 日

    5 组织关税委员会 使命重要

    陈祯禄任委员

    1931 年 9 月 1 日

    6 性之卫生问题 1931 年 9 月 1 日 7 限制华工入境条例再展期

    三个月

    1931 年 9 月 1 日

    8 欧亚种植人联席会议 1931 年 9 月 1 日 9 马来亚繁荣全赖胶业 1931 年 9 月 1 日 10 印警勒索小贩不成,一时

    愤怒,逞凶伤人

    1931 年 9 月 1 日

    11 新加坡拒毒会欢迎会演辞 1931 年 9 月 1 日 12 荷兰女皇寿宴 1931 年 9 月 1 日 13 暹罗米价跌涨非尽外市变

    1931 年 9 月 1 日

    14 巴生坡足球锦标赛,华队

    初次建功

    1931 年 9 月 1 日

    15 仰光水量供给问题 1931 年 9 月 1 日 16 苏俄进犯我边界四百里 1931 年 9 月 1 日 17 劫后戆人重罹天灾 1931 年 9 月 1 日 18 厦门米价继涨与私运 1931 年 9 月 1 日 19 空军运大批战烈品赴韶 1931 年 9 月 1 日 20 广州煤商反对抽费 1931 年 9 月 1 日

  • 46

    编号 篇名 日期 1 长江华轮停止载客,全部

    征集运送军火

    1931 年 9 月 2 日

    2 国府分兵闽戆攻粤,粤用

    守闽戆取攻湘

    1931 年 9 月 2 日

    3 李宗任请粤府查究,财宋

    贩云士五千万

    1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