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年华 - paper.jmnews.cnpaper.jmnews.cn/jmrb/page/1/2019-08/23/08/2019082308_pdf.pdf ·...

1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8 荆城故事 责编:陈素钰美编:杨娥 第一次听说吴涛,是 6 年前在荆 门市群艺馆美术展厅内。当时,吴涛 的一幅名为《品》的水彩画,引起了参 观者的极大兴趣,纷纷驻足欣赏。画 面中,一个外国老头双手抱于胸前, 斜坐窗边,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 璃杯,杯中装着小半杯葡萄酒,淡淡 的阳光从老人身后投过来,一切显得 是那么惬意。吴涛将人物面部刻画 得非常精准而富有层次感:密实的雪 白胡须、高而挺的大鼻子,虽然戴着 一副墨镜,但仍能感受其神韵。整幅 作品,明与暗、虚与实、光与色、水彩 画的干湿画法恰当结合,营造出生动 而明快的感觉。 这幅作品是吴涛在加拿大看到 的一个场景,他用相机拍下来后回国 创作完成。当时,让吴涛深受感动的 是加拿大老人的生活态度:淡然、闲 适。这幅作品曾入围全国第十届水 彩水粉画展。而创作这幅作品的时 间,离吴涛真正开始创作水彩画仅仅 只有两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湖北水彩画 异军突起,在全国也有十分响亮的名 气,包括白统绪、刘寿祥等教授。也 正是从身边这些老师的作品中,吴涛 深深感受到水彩画的魅力。学环艺 设计的他重拾画笔,选择了向往已久 的水彩画。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他 的画技飞速提升,作品日渐成熟。从 这一幅幅灵动飞扬的作品中,吴涛也 渐渐感受到绘画这门艺术的魅力,他 常常抛开一切名与利的追求,背上画 具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进行采风、学 习。 起初,吴涛对人物画比较偏爱。 他深知,水彩画中,人物画是最难表 现的一个素材。水彩画不像油画,可 以反复修改,水彩画讲究的是气韵, 是一气呵成的流畅圆润。而人物画 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有神韵, 这样作品才有内涵,才能打动人。 吴涛有一幅名为《沐》的作品,尺 寸并不大,但获得的好评却极多。这 幅作品还入围了土耳其国际水彩画 展。通过对层涂、罩色、接色、枯笔等 技法的运用,把老人脸上的沧桑感表 现得极为细致而准确。吴涛还喜欢到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画那些少数 民族老人。比如新疆老人,他们浓浓 的眉毛、深邃的目光、高挺的鼻梁,都 极富表现力。还有苗族老奶奶,她们 头上的发饰以及身上镶有花边的服 饰,都很有特色,这些特色激发了吴涛 的创作灵感。 吴涛的人物画极注重人物面部 刻画,虚化背景以及衣饰。这种作品 传递的信息,往往更能让观者走进画 中人物的内心。内心的宏大,带来作 品内涵的外延。 水彩画有很多种特技,比如撒 盐、涂蜡、划痕等。这些技巧,若是用 好了,便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 用不好,就是画蛇添足。近年来,吴 涛除了潜心钻研人物画,也在尝试风 景、花卉等画作的创作,并进行一些 技巧训练,让作品更加多元化、更加 饱满和有视觉冲击力。 艺术家都需要有一种探险者的 精神,打破固有的成功模式,不断追 求,不断尝试。吴涛进行的特技训练 和题材把控的扩展,就是对自己的挑 战,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挖掘。 在近几年创作的风景画里,吴涛 的用色更加沉稳、饱满,意境悠长不 失灵动,从古巷到山野,都能很好地 运用色调和构图展现其风味、显示其 神韵。吴涛也喜欢进行写生。他说, 只有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才能真 实感受到自然的风味,闻得到花香, 才可画出花之风华;听得见鸟鸣,才 可画出鸟之婉转。 艺术家靠作品说话,好的作品需 要勤奋、探索、思考等多方面功力辅 成。这几年,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 刮风下雨,吴涛都专注于水彩画世 界。他说,他喜欢水润的感觉,当色 与水相融、相撞,带给他的便是奇妙 而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让他的人 生丰富而美好。 如今的吴涛,不仅喜欢走进自 然、观察自然,更喜欢观察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那些美好、欢乐,或是痛苦 的体验,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作品 的灵感。在吴涛的画室里,他指着一 幅红色的画对我说,这是最新创作的 作品,是他在菜市场见到的场景。当 时他看到那些装在红色盆中的鱼,鲜 艳的色彩刺激了他,让他对这些微不 足道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思考会让艺术家走得更远,敏锐 的触角会让艺术家创作出独特的作 品。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艺术 家,也必将会走出更加宽阔的艺术之 路。 结婚50周年叫金婚、60周年叫钻石 婚、 70 周年叫白金婚……走到金婚已属不 易,走到钻石婚更为难得,走到白金婚更 是凤毛麟角。而住在荆门城区工商街南 门社区的王谦君和王会兰两位老人却牵 手 72 年,一路走来相扶相依,不离不弃。 问及他们幸福的原因,王谦君老人笑呵呵 地说: “幸福的密码就是最长情的陪伴。” 今年8月20日,王谦君老人迎来了 100岁的生日,分散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的 子孙们一早就打来了祝福电话。当天下 午,记者来到老人家里采访了王谦君老人 与其 93 岁的老伴王会兰。 已整整 100 岁的王谦君老人面善慈 祥,刚刚睡了午觉起来,精神格外好。他 口齿清晰、思路敏捷,提起往事,娓娓道 来。他的老伴王会兰早年从事裁缝工作 (后从服装厂退休),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 作,导致背部有些弯曲,但人也很精神。 王谦君老人退休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桃 李满天下。 两位老人结婚至今已有72年,育有2 子3女,现在子女们都已退休。加上孙辈 及重孙辈,四世同堂,共有 34 口人。两位 老人住在上世纪 90 年代修建的一栋老房 子的5楼。但因为是老房子,没有电梯, 上下楼不方便。以前两老经常结伴出门 买菜散步,近来因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 老人们的小女儿夫妇白天就来家里陪伴 他们,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两个儿子则负 责“值夜班”。去年8月20日,按照民间的 传统习俗,儿孙们为王谦君老人举办了百 岁寿宴,一大家子 30 多人欢聚一堂,老人 的学生与亲友们也纷纷赶来为老人祝寿。 1919年,王谦君出生于荆门城区一个 书香之家, 16 岁以荆门第一名的成绩进入 恩施十五中(高中)就读, 18 岁开始从事教 书生涯。1947年,他与王会兰结婚。结婚 前王会兰因为父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 德”,没上过一天学,仅认得自己的名字。 她与王谦君结婚后不久,新中国成立,她 积极报名参加扫盲班、读夜校,在丈夫的 指导下,她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不仅认 识了许多字,还能写信、写短文了,读书看 报也不成问题。婚后与丈夫的交流越来 越多,感情也越来越好,虽然他们是“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相守相依,鹣鲽 情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谦君参加了 龙泉中学的复校工作,后来因上级组织要 求,他调到荆州地区教育局工作,后又调 到沔阳师范工作。因为种种原因,直到 1978 年,他才调回荆门工作,并一直从事 教育事业。 “与人为善、乐观随和、不斤斤计较、 遇事让一分。”是王谦君夫妇为人处世的 准则。在老屋搬迁前,他们所居住的是老 式的四合院,与邻居们和睦相处,谁家有 什么事相求,王谦君夫妇总会倾力相助。 因为父亲早逝,赡养母亲、照顾年幼的弟 弟妹妹的责任落在了王谦君身上。结婚 后,他与妻子王会兰共同照顾母亲和弟弟 妹妹,直到弟弟妹妹们成家。因为组织的 安排,婚后王谦君频繁调动工作,王会兰 独自在家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但她从 来没有任何怨言,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的工作。 1986年,王谦君老人从原荆门职业大 学退休,他的老伴王会兰也退休在家。两 老退休后也没闲着,他们帮子女带孩子。 他们说,支持孩子们的工作也是“作贡 献”。孙辈们与两老的感情非常深,远在 外地工作的孙辈们逢年过节都会尽量抽 出时间回来看望爷爷奶奶。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观豁达、健 康养生。”是王谦君与王会兰健康长寿的 秘诀。他们乐于助人。虽然两老的退休 费并不高,但以前两老经常参加社区组织 的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贫困学 子慷慨解囊。近年来因为年事渐高,特别 是 90 岁之后,家人担心他们的身体,他们 基本上不再去社区参加活动,即使出门, 也由子女们相伴。为打发时间,两老订阅 了多种报刊书籍,在家练习书法摘抄,通 过电视了解国家大事。这不仅丰富了他 们的日常生活,也让他们得到一定的脑力 锻炼。两老每天都爱聊天,回忆过去的人 和事,给子女们讲过去的故事。已100岁 的王谦君依然可以读书看报,在身体状态 俱佳时,还可以提笔写毛笔字。 去年春节期间,因为腰部压缩性骨折 和感冒,王谦君在医院待了20多天。康 复出院后,他没有再服药,他认为药疗不 如食补。据他们的女儿介绍,两位老人生 活很有规律,早晚以面食为主,中午吃些 米饭蔬菜,最爱吃红烧肉和清蒸鲈鱼,但 进食的量把握得很好,从不贪嘴,红烧肉 一至两块为宜。两老性格都很好,在女儿 的印象中,父母几乎没有发生过争执,遇 事总是一起商量。她说:“正是父母和谐 长久的婚姻,让我们子女更加明白‘家和 万事兴’的道理。我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 小家庭,但依然将孝敬老人放在第一位, 谁有时间,谁就过来照顾两老,给他们买 生活必需品。”正所谓儿孙孝顺福满堂。 愿两位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72 水润年华 —记水彩画家吴涛 杨秀清 人物简介: 吴涛, 70 后, 现供职于沙洋县文化馆,从 事美术创作辅导工作,毕业 于湖北美术学院,是国际水 彩画协会会员、湖北楚天画 院画家、湖北省百名美术人 才培养工程画家。 : 王谦君与王会兰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Nov-2019

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水润年华 - paper.jmnews.cnpaper.jmnews.cn/jmrb/page/1/2019-08/23/08/2019082308_pdf.pdf · 斜坐窗边,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 璃杯,杯中装着小半杯葡萄酒,淡淡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8 荆城故事责编:陈素钰 美编:杨娥

第一次听说吴涛,是6年前在荆

门市群艺馆美术展厅内。当时,吴涛

的一幅名为《品》的水彩画,引起了参

观者的极大兴趣,纷纷驻足欣赏。画

面中,一个外国老头双手抱于胸前,

斜坐窗边,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

璃杯,杯中装着小半杯葡萄酒,淡淡

的阳光从老人身后投过来,一切显得

是那么惬意。吴涛将人物面部刻画

得非常精准而富有层次感:密实的雪

白胡须、高而挺的大鼻子,虽然戴着

一副墨镜,但仍能感受其神韵。整幅

作品,明与暗、虚与实、光与色、水彩

画的干湿画法恰当结合,营造出生动

而明快的感觉。

这幅作品是吴涛在加拿大看到

的一个场景,他用相机拍下来后回国

创作完成。当时,让吴涛深受感动的

是加拿大老人的生活态度:淡然、闲

适。这幅作品曾入围全国第十届水

彩水粉画展。而创作这幅作品的时

间,离吴涛真正开始创作水彩画仅仅

只有两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湖北水彩画

异军突起,在全国也有十分响亮的名

气,包括白统绪、刘寿祥等教授。也

正是从身边这些老师的作品中,吴涛

深深感受到水彩画的魅力。学环艺

设计的他重拾画笔,选择了向往已久

的水彩画。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他

的画技飞速提升,作品日渐成熟。从

这一幅幅灵动飞扬的作品中,吴涛也

渐渐感受到绘画这门艺术的魅力,他

常常抛开一切名与利的追求,背上画

具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进行采风、学

习。

起初,吴涛对人物画比较偏爱。

他深知,水彩画中,人物画是最难表

现的一个素材。水彩画不像油画,可

以反复修改,水彩画讲究的是气韵,

是一气呵成的流畅圆润。而人物画

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有神韵,

这样作品才有内涵,才能打动人。

吴涛有一幅名为《沐》的作品,尺

寸并不大,但获得的好评却极多。这

幅作品还入围了土耳其国际水彩画

展。通过对层涂、罩色、接色、枯笔等

技法的运用,把老人脸上的沧桑感表

现得极为细致而准确。吴涛还喜欢到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画那些少数

民族老人。比如新疆老人,他们浓浓

的眉毛、深邃的目光、高挺的鼻梁,都

极富表现力。还有苗族老奶奶,她们

头上的发饰以及身上镶有花边的服

饰,都很有特色,这些特色激发了吴涛

的创作灵感。

吴涛的人物画极注重人物面部

刻画,虚化背景以及衣饰。这种作品

传递的信息,往往更能让观者走进画

中人物的内心。内心的宏大,带来作

品内涵的外延。

水彩画有很多种特技,比如撒

盐、涂蜡、划痕等。这些技巧,若是用

好了,便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

用不好,就是画蛇添足。近年来,吴

涛除了潜心钻研人物画,也在尝试风

景、花卉等画作的创作,并进行一些

技巧训练,让作品更加多元化、更加

饱满和有视觉冲击力。

艺术家都需要有一种探险者的

精神,打破固有的成功模式,不断追

求,不断尝试。吴涛进行的特技训练

和题材把控的扩展,就是对自己的挑

战,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挖掘。

在近几年创作的风景画里,吴涛

的用色更加沉稳、饱满,意境悠长不

失灵动,从古巷到山野,都能很好地

运用色调和构图展现其风味、显示其

神韵。吴涛也喜欢进行写生。他说,

只有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才能真

实感受到自然的风味,闻得到花香,

才可画出花之风华;听得见鸟鸣,才

可画出鸟之婉转。

艺术家靠作品说话,好的作品需

要勤奋、探索、思考等多方面功力辅

成。这几年,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

刮风下雨,吴涛都专注于水彩画世

界。他说,他喜欢水润的感觉,当色

与水相融、相撞,带给他的便是奇妙

而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让他的人

生丰富而美好。

如今的吴涛,不仅喜欢走进自

然、观察自然,更喜欢观察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那些美好、欢乐,或是痛苦

的体验,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作品

的灵感。在吴涛的画室里,他指着一

幅红色的画对我说,这是最新创作的

作品,是他在菜市场见到的场景。当

时他看到那些装在红色盆中的鱼,鲜

艳的色彩刺激了他,让他对这些微不

足道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

思考会让艺术家走得更远,敏锐

的触角会让艺术家创作出独特的作

品。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艺术

家,也必将会走出更加宽阔的艺术之

路。

结婚50周年叫金婚、60周年叫钻石

婚、70周年叫白金婚……走到金婚已属不

易,走到钻石婚更为难得,走到白金婚更

是凤毛麟角。而住在荆门城区工商街南

门社区的王谦君和王会兰两位老人却牵

手72年,一路走来相扶相依,不离不弃。

问及他们幸福的原因,王谦君老人笑呵呵

地说:“幸福的密码就是最长情的陪伴。”

今年8月20日,王谦君老人迎来了

100岁的生日,分散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的

子孙们一早就打来了祝福电话。当天下

午,记者来到老人家里采访了王谦君老人

与其93岁的老伴王会兰。

已整整100岁的王谦君老人面善慈

祥,刚刚睡了午觉起来,精神格外好。他

口齿清晰、思路敏捷,提起往事,娓娓道

来。他的老伴王会兰早年从事裁缝工作

(后从服装厂退休),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

作,导致背部有些弯曲,但人也很精神。

王谦君老人退休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桃

李满天下。

两位老人结婚至今已有72年,育有2

子3女,现在子女们都已退休。加上孙辈

及重孙辈,四世同堂,共有34口人。两位

老人住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一栋老房

子的5楼。但因为是老房子,没有电梯,

上下楼不方便。以前两老经常结伴出门

买菜散步,近来因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

老人们的小女儿夫妇白天就来家里陪伴

他们,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两个儿子则负

责“值夜班”。去年8月20日,按照民间的

传统习俗,儿孙们为王谦君老人举办了百

岁寿宴,一大家子30多人欢聚一堂,老人

的学生与亲友们也纷纷赶来为老人祝寿。

1919年,王谦君出生于荆门城区一个

书香之家,16岁以荆门第一名的成绩进入

恩施十五中(高中)就读,18岁开始从事教

书生涯。1947年,他与王会兰结婚。结婚

前王会兰因为父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

德”,没上过一天学,仅认得自己的名字。

她与王谦君结婚后不久,新中国成立,她

积极报名参加扫盲班、读夜校,在丈夫的

指导下,她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不仅认

识了许多字,还能写信、写短文了,读书看

报也不成问题。婚后与丈夫的交流越来

越多,感情也越来越好,虽然他们是“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相守相依,鹣鲽

情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谦君参加了

龙泉中学的复校工作,后来因上级组织要

求,他调到荆州地区教育局工作,后又调

到沔阳师范工作。因为种种原因,直到

1978年,他才调回荆门工作,并一直从事

教育事业。

“与人为善、乐观随和、不斤斤计较、

遇事让一分。”是王谦君夫妇为人处世的

准则。在老屋搬迁前,他们所居住的是老

式的四合院,与邻居们和睦相处,谁家有

什么事相求,王谦君夫妇总会倾力相助。

因为父亲早逝,赡养母亲、照顾年幼的弟

弟妹妹的责任落在了王谦君身上。结婚

后,他与妻子王会兰共同照顾母亲和弟弟

妹妹,直到弟弟妹妹们成家。因为组织的

安排,婚后王谦君频繁调动工作,王会兰

独自在家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但她从

来没有任何怨言,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的工作。

1986年,王谦君老人从原荆门职业大

学退休,他的老伴王会兰也退休在家。两

老退休后也没闲着,他们帮子女带孩子。

他们说,支持孩子们的工作也是“作贡

献”。孙辈们与两老的感情非常深,远在

外地工作的孙辈们逢年过节都会尽量抽

出时间回来看望爷爷奶奶。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观豁达、健

康养生。”是王谦君与王会兰健康长寿的

秘诀。他们乐于助人。虽然两老的退休

费并不高,但以前两老经常参加社区组织

的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贫困学

子慷慨解囊。近年来因为年事渐高,特别

是90岁之后,家人担心他们的身体,他们

基本上不再去社区参加活动,即使出门,

也由子女们相伴。为打发时间,两老订阅

了多种报刊书籍,在家练习书法摘抄,通

过电视了解国家大事。这不仅丰富了他

们的日常生活,也让他们得到一定的脑力

锻炼。两老每天都爱聊天,回忆过去的人

和事,给子女们讲过去的故事。已100岁

的王谦君依然可以读书看报,在身体状态

俱佳时,还可以提笔写毛笔字。

去年春节期间,因为腰部压缩性骨折

和感冒,王谦君在医院待了20多天。康

复出院后,他没有再服药,他认为药疗不

如食补。据他们的女儿介绍,两位老人生

活很有规律,早晚以面食为主,中午吃些

米饭蔬菜,最爱吃红烧肉和清蒸鲈鱼,但

进食的量把握得很好,从不贪嘴,红烧肉

一至两块为宜。两老性格都很好,在女儿

的印象中,父母几乎没有发生过争执,遇

事总是一起商量。她说:“正是父母和谐

长久的婚姻,让我们子女更加明白‘家和

万事兴’的道理。我们现在都有了自己的

小家庭,但依然将孝敬老人放在第一位,

谁有时间,谁就过来照顾两老,给他们买

生活必需品。”正所谓儿孙孝顺福满堂。

愿两位老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携手走过72

白金婚夫妻长情的陪伴最幸福

水润年华——记水彩画家吴涛

□杨秀清

人物简介:吴涛,70后,

现供职于沙洋县文化馆,从

事美术创作辅导工作,毕业

于湖北美术学院,是国际水

彩画协会会员、湖北楚天画

院画家、湖北省百名美术人

才培养工程画家。

本报记者

陈素钰

通讯员

高向雄

:

王谦君与王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