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雜誌 vol.10

4
34 Our Heritage, Our Future 特別報導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Special Report 世界遺產 | 35 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 記第一屆 文/楊方 圖/中國國家藝術研究院、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楊方 物質文化遺產(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確定的稱謂,它 包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 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並逐漸精 煉、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 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 的「有形」文化遺產,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 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文 學,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 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等。(註 ①) 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政府委員會在20099月的第四屆會期 中,公佈了歷史性的第一批《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確立了「非物 質文化遺產」與「世界遺產」平起平坐的重要性。中國以總數26項名 列第一,一次性的定義並宣示了中華文化的地理與精神領域;新世紀 開始,中國傾全國之力投入傳統文化資產的普查與登錄,以僅僅十年 的時間,成為保護多樣性文化的世界性典範,成就斐然。(註 ②) 註: ① 田青 (2006),非物質 文化遺產的勝利,淨土天 音:田青的BLOG ② Intangible Heritage List參閱世界遺產雜誌 Vol.07

Upload: world-heritage-magazine

Post on 07-Mar-2016

2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2009年兩岸非物質遺產大展

TRANSCRIPT

Page 1: 世界遺產雜誌 Vol.10

34 | Our Heritage, Our Future

特別報導︱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Special Report

世界遺產 | 35

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記第一屆

文/楊方 圖/中國國家藝術研究院、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楊方

非物質文化遺產(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確定的稱謂,它

包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

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並逐漸精

煉、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

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

的「有形」文化遺產,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

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文

學,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

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等。(註 ①)

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政府委員會在2009年9月的第四屆會期

中,公佈了歷史性的第一批《人類非物質遺產名錄》,確立了「非物

質文化遺產」與「世界遺產」平起平坐的重要性。中國以總數26項名

列第一,一次性的定義並宣示了中華文化的地理與精神領域;新世紀

開始,中國傾全國之力投入傳統文化資產的普查與登錄,以僅僅十年

的時間,成為保護多樣性文化的世界性典範,成就斐然。(註 ②)

貴州侗塔

註:

① 田青 (2006),非物質

文化遺產的勝利,淨土天

音:田青的BLOG

② Intangible Heritage

L i s t參閱世界遺產雜誌

Vol.07

Page 2: 世界遺產雜誌 Vol.10

36 | Our Heritage, Our Future

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典範

2009年11月,中華文化聯誼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

處在台北與台中分別舉辦了「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

活動的宣傳非常低調,可是實質的內容卻極不尋常。首先,代表中方的中華文化聯誼會會

長是現任的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本人也在活動開幕時來到台灣;實際上活動的規劃

與執行是中國文化部所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都是中國國務院

下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高單位。其次,展演的內容氣勢恢弘,寓意深遠:一是「國

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包括中國入選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

錄」及入選第一、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經典項目如古琴、崑曲、朝鮮族

農樂舞、貴州侗族大歌等的演出;二為「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包括民

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戲劇等十項中國非物質遺產及其傳承人,如梅蘭芳飾演楊玉

環的戲衣、明代雲錦、清代金剛亥母唐卡、西藏史詩《格薩爾王》藏文手抄本、錄製《二

泉映月》二胡演奏原聲的早期鋼絲錄音機、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雕版印刷、蘇繡⋯⋯等,以工作坊和靜態展示的方式展出。其他還包

括論壇及專題講座等。整個活動自11月7日的記者會起到12月20日台中展結束為止歷時月

餘,規模盛大之餘更兼質量俱佳,可以說是中國非物質文化保存工作成果最完整的呈現。

不過因為在宣傳上的相對低調,以至於對尋常台灣百姓甚至本地文化或傳統藝術界而言,

可以說是波瀾不驚、船過無痕。

1. 河南瀘水僳僳族的上刀竿

2. 貴州侗族大歌

3. 廣東普寧英歌

4 .浙江盤安煉火

1

2

3

4

世界遺產 | 37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世界世世界世界遺世界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遺遺世界遺世界遺遺遺遺世界遺遺世界遺世界遺世界世界遺遺遺遺遺遺遺世界界遺世界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世界遺遺遺世界世界界界遺遺世界遺遺世界遺世世界界遺遺遺遺世界世 遺遺遺遺世 遺遺世世世世 遺遺界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 |產產 ||產產 |產產產 產 |產產 產 |產 產產產產 3737333737337737373737377337373737777世界遺產 | 37

訪田青

相對於台灣人對傳統文化的普遍性冷

漠,中國政府似乎在經濟開放的同時便領

悟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987年中國

第一次申報世界遺產便有五項入選——明

清故宮、始皇陵、莫高窟、泰山和周口店

北京人遺址。1991年,UNESCO第一屆

人類口述和無形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崑

曲是全世界19件入選的項目之一。廿年之

後,中國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排名世界

第三,有37項;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作名錄》列入26項,排名世界第一。

怎麼辦到的?

田青,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的副主任,是籌辦這次兩岸

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的靈魂人物,他也被視

為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重鎮,在中國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與中國向教科

文組織申報非物質遺產的領域中具有舵手

級地位。因為長年在台灣講學,對本地的

文化事務也有一定的認識。在兩岸非物質

文化遺產論壇中,田青對大陸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的措施與現狀發表了演講,會後

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展演現場,我也獲得

同意進行了訪談,綜合整理之後,或許可

以對上述的問題提出一些解釋。

Page 3: 世界遺產雜誌 Vol.10

38 | Our Heritage, Our Future

特別報導︱Special Report

關於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就在全世界是遙遙領先的,簡單說來原因有二: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保護政策的得

力。大陸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不同,是由多元民族所組成的,而且在形成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概念的漫長過程中,經歷了

太多文化的衝擊、融合、淘汰,才成為現在既統一又多元或者多元統一的局面。在這一次新入選的22項名單裡,不但有早為

世人知曉的中國代表性項目如「雕版印刷」、「書法」、「南音」、「金石篆刻」等,更有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不同的

文化表現形式如「朝鮮族農樂舞」、「花兒」、「藏戲」、「蒙古呼麥」等,任何一項拿出來都是精采絕倫的。其次,目前

沒有一個國家,無論是專制或是民主政府,在傳統文化遺產的保存上投入如此龐大的資源與努力。從申報2001年的崑曲入選

開始,中國注意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重要性,但是要如何讓全國的人民都能重視?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締約國

要建立國家級的名單(inventories)、制定保護政策並成立專責機構。於是成立了中央級的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推

動全國普查,並公佈了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028項,以足夠的數量對社會產生最大的影響,讓即便是縣、市級

單位都能擁有國家遺產,與有榮焉。

▲蒙古長調民歌 ▲華陰老腔 ▲廣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

世界遺產 | 39

關於發展

傳統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必須嚴肅看待的議題。民間傳統可能來自於生產與生活中的需求,如(勞動)號子,但是社會

進步了,這些習俗失去了存在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如果不能發展,它該怎麼辦?但是某些傳統發展成完全失去了其原始形態

的「表演」,也還能稱為傳統嗎?「漢唐樂府」以現代手法呈現了南音的幽柔綿密與梨園戲的古雅身段,令人驚艷,但明華

園式的歌仔戲要作為台灣歌仔戲的祭酒可就未必那麼理所當然了。『從整體看,人類文化當然是不斷發展的,當然是由不斷

的死亡和重生組成的。可是,宋詞取代唐詩是發展,但不過是把齊言體的詩變成長短句的詞,審美的情趣和文化內涵還是一

脈相承的;元曲取代宋詞也是發展,但支撐它的思想和精神同樣沒有實質的改變,還是儒釋道的思想。在這些「發展」裏,

表現方式和手法當然在變,但是量變而不是質變⋯在傳統文化的領域裏,先談搶救、先談保護,不要盲目談發展。』(註

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DNA,但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可能改變了傳統文化的本質,目前流行的一種保護方式是以

產業化來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路,使它在經濟上具有競爭力,但是產業化的生產線事實上卻在破壞這些寶貴遺產的獨特

品質,例如北京雕漆,以天然生漆為底,逐層塗積,少則數十層,精緻者達三、五百層,一天只能塗兩層,工序繁複,完成

一件漆器得幾個月。但產業化後全以機器製作求快求低成本,元素被置換,工序被省略,生產出來的只是一堆廉價的旅遊紀

念品,與藝術珍品早已天差地別,所謂的DNA便已然喪失。

▲朝鮮族農樂舞 ▲湖南隆回花瑤女在織花巾 ▲江蘇南豐石郵村儺神跳儺

註③:田青 (2006),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勝利,淨土天音:天青的BLOG

Page 4: 世界遺產雜誌 Vol.10

40 | Our Heritage, Our Future

特別報導︱Special Report

演出項目 入選名錄 表演人/傳承人

朝鮮族農樂舞《豐收樂》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金明春、李哲范、崔永斌

古琴藝術《流水》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李祥霆

貴州侗族大歌《蟬之歌》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貴州省從江縣「小黃女子侗族大歌隊」

長陽山歌《花咚咚姐》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58號 王愛民、王愛華、王浩宇

泉州提線木偶戲《元宵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236號 王建生、福建省泉州木偶劇團

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族呼麥《褐色的鷹》、《安達情》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安達組合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126號 納雍滾山珠表演隊

華陰老腔《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235號 張喜民、陝西省渭南市華陰老腔團

彝族海菜腔《金鳥銀鳥飛起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62號 李懷秀、李懷福

崑曲藝術《牡丹亭‧驚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沈豐英、俞玖林、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維吾爾木卡姆》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烏斯曼‧艾買提、玉蘇因‧亞亞、新疆木卡姆藝術團、新疆喀什地區農民

山南昌果卓舞《雅礱春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142號 尼瑪、達娃等西藏山南地區農民

關於台灣

台灣在中華文化保存與發展的過程中曾經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在中國經歷過文革

十年的文化浩劫之後,台灣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旗手與捍衛者。但這次的非物質

文化遺產展演,我們看到台灣人的反應十分微妙,在「國風」的演出現場,人人為那種傳統藝

術所呈現出的磅薄氣勢讚歎感動、紛紛起立鼓掌歡呼;不過在國父紀念館的展示現場,靜態的

展示項目不像音樂舞蹈般直指人心,觀眾的反應就相對冷靜,甚至冷淡了。一方面覺得很好,

另一方面一種複雜的情緒就隨著時間出現,不願正視眼前中國的成就(註④)。曾經,台灣的

文化保存學者在80年代來到大陸時幾乎帶著救世主的心態,因為台灣做的的確比大陸好。不

過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中國的文化資產保護工作已成為世界典範了,這些入選的項目,已經

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同屬於中華文化圈裡的台灣應該要放棄偏礙的民族情緒來看待更

這份成就。台灣人對國際事務的冷漠令人吃驚,電視新聞裡儘是些老大娘的八卦,反智到了極

點,而精英哪裡去了?對國際上發生的大事默不作聲,如何能帶領國家前往正確的方向?

這一屆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雖然質量俱佳,不過本地主管單位太過小心翼翼,宣

傳十分低調,長達一個月的展出影響有限。不能參與國際事務的事實讓台灣缺乏參與感,不論

是《世界遺產》或《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參與就沒有議題,沒有議題就沒有討論,就

沒有政策,對媒體而言更不若議員偷腥或明星劈腿來得有趣。君不見每年新增世界遺產公佈之

際,相關新聞報導版面逐年縮小,關於非物質遺產名錄更幾近視而不見、隻字不提。是無趣、

不知或無知則無從知曉,於是類似漢字「申遺」之類似是而非不見更正的錯誤訊息亂竄,社會

大眾只好跟著感覺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田青所言,是一個民族的DNA,存在這塊土地子民

的血液裡,原則上改變不了,卻容易在不經意中一點一點的流失、乾涸。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

共同的精神財富,面對中國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成就,我們雖不必如淮人孺慕,但即便以世界

公民的角度來看,都應心懷敬意,也期待台灣本土的文化資產能透過合作機制向世界發聲。

本文感謝中國國家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提供資料並協助採訪

1. 南京雲錦織機

2. 梅蘭芳飾楊玉環的戲衣

3. 鋼絲錄音機

1

2

3

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項目

朝鮮族農樂舞

古琴藝術《流

貴州侗族大歌

長陽山歌《花

泉州提線木偶

蒙古族長調民鷹》、《安達

苗族蘆笙舞《

華陰老腔《太

彝族海菜腔《

崑曲藝術《牡

新疆維吾爾木

山南昌果卓舞

註④:編按:事實上「媽祖信仰與習俗」的入選在申報前也的確有台灣相關宮廟的協助。

UNESCO《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入選項目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崑劇 Kunqu Opera (2008)

古琴音樂 The Art of Guqin Music (2008)

蒙古長調 Urtiin Duu - 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 (2008)

中國新疆木卡姆藝術 The Art of Uyghur Muqam of Xinjiang (2008)

雕版印刷 China engraved block printing technique (2009)

中國書法 Chinese calligraphy (2009)

中國剪紙 Chinese paper-cut (2009)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術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raftsmanship for timber-framed structures (2009)

中國朝鮮族的農樂舞 Farmers'dance of China's Korean ethnic group (2009)

西藏格薩爾史詩 Gesar epic tradition (2009)

侗族大曲 Grand song of the Dong ethnic group (2009)

花兒(寧夏回族自治區)Hua'er (2009)

克爾克孜馬納斯史詩 Manas (2009)

蒙古歌唱藝術-呼麥 Mongolian art of singing: Khoomei (2009)

南音 Nanyin (2009)

熱貢藝術 Regong arts (2009)

中國蠶桑絲織 Sericulture and silk craftsmanship of China (2009)

端午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2009)

媽祖信仰與習俗 The Mazu belief and customs (2009)

中國印刻藝術 The art of Chinese seal engraving (2009)

南京雲錦工藝 The craftsmanship of Nanjing Yunjin brocade (2009)

傳統龍泉清瓷燒製 The traditional firing technology of Longquan celadon (2009)

傳統宣紙工藝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of making Xuan paper (2009)

藏戲 Tibetan opera (2009)

西安鼓樂 Xi'an wind and percussion ensemble (2009)

粵劇 Yueju opera (2009)

遼寧鄉村的迎親鼓吹

河南少林功夫「單刀」

世界遺產 | 41

《急需保護名單》中國入選項目

The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

羌年 Qiang New Year festival (2009)

傳統黎族紡織技術 Traditional Li textile techniques: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ing (2009)

傳統中國木橋設計與製造 Traditional design and practices for building Chinese wooden arch bridge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