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27

Upload: gecenter

Post on 17-Mar-2016

2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TRANSCRIPT

Page 1: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Page 2: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目錄

壹、緣起與宗旨…………………………………………….……1

緣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活動主題… … … … … … … … … … … … . . … … … … … … … 1

貳、活動對象…………………………………………………….3

參、活動內容…………………………………………………….3

肆、活動相關宣傳………………………………………...……..6

伍 、講者簡介及活動紀實…………………………………..…..7

1

Page 3: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壹、緣起與主題

緣起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在「廣博雅致,師大大師」的通識教育藍圖之下,建立完

整的課程架構,強調個人全面發展的全人理想,讓同學們發展自我的生命與主體 性,使其能以不同的思維取徑看待,並瞭解自身生命處境中人文、社會、自然等 各種客觀情境的不同面向。經由多樣化課程的陶冶,得以認識自我、充實自我、 成就自我、圓滿自我,完成屬於自己的全人教育的生命歷程,深化個人生命的厚

度。

從 97-98 學年度,以培育全人素養為目的的「成長」、「連結」、「關懷」、「世 界」主題,99 學年度的「定位」、「再現」,100 學年度的「熱情」、「堅持」,及 101學年度的「超越」、「想像」系列活動;總活動參與人數已突破 13,000 人次,獲得 全體師生的熱烈參與及廣大迴響。

活動主題─生活·生涯·生命 本次通識系列活動特別邀請多位國內外重量級大師蒞校,希望經由大師生命

經驗的分享,幫助學生積累屬於自己的豐富而飽滿的生命的穀倉,讓自己不僅僅

是一個具備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同時也是具備人文關懷的社會人。此次活動規劃

有科普講座與人文講座,這些講者除在專業領域有卓越表現外,亦具備濃厚的人

文社會關懷,展現典範轉移及博雅教育的精神,可作為師大學生的精神典範,另

外除專題演講外,活動另安排多場弱勢教育、環境議題相關之主 題影展及讀書會。

2

Page 4: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3

貳、活動對象

本學期通識教育系列活動係以本校學生及教職員為主,並廣邀校外人參與,

共襄盛舉。

參、活動內容

本學期通識教育系列活動包含 8 場演講、2 場影展、2 場讀書會分別邀請中

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台大醫生柯文哲、東吳大學物理系 陳秋民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博志、國家文藝獎得主宋澤萊、民運人士王 丹、國際知名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等大師親臨分享。茲分別介紹如下:

科普講座 主講人:翁啟惠院長(簡介詳如 p8)

主持人:吳正己副校長

主講人:柯文哲醫師(簡介詳如 p9)

主持人:吳寬墩醫師(臺大醫院醫師) 主講人:陳秋明教授(簡介詳如 p10) 主持人:高賢忠教授(台師大物理系)

主講人:李遠哲院長(簡介詳如 p11) 主持人:吳正己副校長

Page 5: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4

人文講座 主講人:宋澤萊(簡介詳如 p12)

主持人:陳麗桂教授(台師大國文系) 主講人:王丹(簡介詳如 p13) 主持人:林佳範教授(台師大公領系) 主講人:陳博志(簡介詳如 p14) 主持人:陳昭珍教務長 主講人:馬修.連恩(簡介詳如 p15) 主持人:李娓娓教授(台師大音樂系)

影展 主題影片:《人生 80 才開始》(影片簡介詳如 p16) 討論人:陳登武教授(台師大副教務長兼通識中心主任) 主題影片:《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影片簡介詳如 p17) 討論人:莊佳穎教授(台師大台文系)

讀書會

讀本:《回不去的伊甸園:直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書籍簡介詳如 p19)

主講人:張子超教授(台師大環教所)

讀本:《不存在的維梅爾》(書籍簡介詳如 p20)

主講人:江學瀅教授(台師大美術系)

Page 6: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5

102 學年度第一學期通識教育【生活·生涯·生命】系列活動表

科普講座

時間 講者 主題 地點

10/23(三)10-12 翁啟惠 一個科學家的社會關懷 本部體育館綜合球場

12/04(三)10-12 柯文哲 生命的春夏秋冬 綜合大樓 202 演講廳

12/11(三)10-12 陳秋民 垃圾堆裡淘寶的物理教授 綜合大樓 202 演講廳

12/25(三)10-12 李遠哲 在向下沉淪的世界上

尋求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綜合大樓 202 演講廳

人文講座

時間 講者 主題 地點

10/09(三) 10-12 宋澤萊 從美麗新世界到廢墟台灣-兼

綜合大樓 202 演講廳

11/05(二)19-21 王丹

從社運觀點談人權議題 誠 101 教室

11/20(三) 10-12 陳博志 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青年如何

走出自己的道路

綜合大樓 202 演講廳

12/17(二)19-21 馬修連恩 聆聽自然的聲音 誠 101 教室

影展及讀書會

時間 片名/書名 地點

10/15(二)19-21 片名-人生 80 才開始 誠 101 教室

10/29(二)19-21 片名-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誠 101 教室

11/12(二)19-21 書名-回不去的伊甸園: 直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

誠 101 教室

11/26(二)19-21 書名-不存在的維梅爾 誠 101 教室

Page 7: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6

肆、活動相關宣傳措施

(一)活動文宣:

製作 250 份活動宣傳品(提供各項活動舉辦日期與內容)。

製作活動大型看板廣告於校本部、圖書館校區、公館校區大門口。

製作活動海報。

(二)建置系列活動專屬網頁:該網頁將具有隨選影音播放、活動相簿、網路

報名系統、系列活動資訊。

(三)校內活動宣傳:活動期間撰寫新聞稿,並請公關室轉知全校師生同仁。

並於開學前將整體活動訊息透過電子郵件主動聯繫通識課程授課教師,

並 邀 學 生 、 導 師 、 學 校 社 團 , 邀 請 參 與 活 動 進 行 。

Page 8: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翁啟惠院長 簡介

學歷 台灣大學學士

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

經歷

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德州農工大學化學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

加州 Scripps 研究院擔任化學講座教授

日本理化研究院 (RIKEN) 醣科技研究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研究院第九任院長

專長 生物有機化學、醣分子

榮譽 美國有機合成化學及醣化學領域最高國家獎

國際醣化學獎、國際酵素工程獎、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

美國化學會有機合成創意獎及卡頓獎章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理念 科技與人文並進的學習,讓我們瞭解過去、尊重差異、豐富知識與道德,也

因而能在複雜的環境下勇敢面對挑戰,並能肯定自己、尊重別人、開創和平

樂利的未來。

伍、講者簡介及活動紀實

Page 9: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暢談研究和社會 翁啟惠分享經驗 【校園記者東亞 103鄔維芸報導】

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科技發展下,人們追求經濟、

被時代推向科學研究,卻忽略最切身相關的社

會議題。10 月 23 日上午師大通識講座邀請中

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以科學家角度,反思研究

對社會貢獻,也從自我經驗期勉青年築夢。

無論國家或個人,皆努力提升經濟成長以改善

生活,但過程中卻遺漏關注永續發展議題。翁

啟惠院長質疑,長此以往,社會將變成什麼社

會?有錢人往想要方向前進,但地球共屬社會

大眾,經濟議題將演變成社會議題。翁啟惠院長認為,我們應針對永續發展議題進行

關切,尤其在追求學術卓越上,還應當思考研究對社會帶來何種貢獻影響,這些成就

對經濟或社會價值產生什麼變化。面對未來,人類在追逐發達外,同時該兼顧生態環

境與社會公平正義。以台灣為例,自 1950年發展農業後,逐漸邁向勞力密集、資本密

集與高科技技術,最終走向知識產業以創新為目標。至今 50年來經濟是成長或下降?

經濟影響生活及其他如就業問題等,這些都息息相關。翁啟惠院長表示,如果有問題

出現,是否該檢討過去幾十年政策。翁啟惠院長談到,關於學術研究,讓學生有知識、

技能及終身學習能力更為重要,如此才能因應將來更複雜變化。對學術機構而言,翁

院長提出建議,期能改變評鑑制度,讓學校更加自我發展與定位研究方向。也當更努

力思考產學合作,在經濟研發與產學合作中,彼此共同發展,達到人才、研究與產業

三者一體。從小,翁啟惠院長夢想未來當個化學教授,雖然碰到許多困難,但翁院長

表示,興趣決定一切,沒有興趣就沒有動力,憑藉對科學熱忱,加上周遭親友支持,

自己才得以實現夢想。翁啟惠院長鼓勵,面對瓶頸要將失敗當作珍貴經驗,只要用心

做,不怕失敗、不將不同意見當作敵人,創新才能延伸,失敗始能為成功之母。

Page 10: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柯文哲教授 簡介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經歷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外科研究員

專長

器官移植、急症醫學 榮譽

臺大醫院第一位專責重症加護醫師 引進葉克膜急救法 建立器官捐贈制度

理念 醫師只是人生花園中的園丁,無法改變生老病死的四季運行,只能盡力減少 病人痛苦,有時是園丁照顧花草,有時卻是花草的枯榮在渡化園丁。

Page 11: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人生的春夏秋冬 柯文哲談生死觀 【校園記者國文 105李作珩報導】

甚麼才是真正的活著?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受

師大通識中心之邀 12月 4日以「生命的春夏秋冬」為題到

師大演講,特別以實際臨床病例讓同學思考生活著的意義,

許多人一生只看見成功,沒看見失敗,不願面對死亡,但

唯有真正凝視死亡,才能真實面對人生。 國內目前使用葉克膜的比例很高,科技進步程度幾乎能夠

替代人類身上器官,然而靠著機器生活真的是活著嗎?在

一堆機器背後看到了甚麼?柯文哲舉出大家往往只看到邵

曉鈴、星星王子的成功案例,而濫用醫療資源,在病房中

他總看到許多病人不死也不活的例子,讓他開始思考甚麼才是生命的意義。 他也提到,建構好的醫療品質需要錢,二代健保不只是制度問題,更是政治、經濟問題,

他舉例,假如沒有健保給付,裝一台葉克膜要花幾百萬,社會上變成有錢人不會死但窮

人會死,民眾不該只看到眼前多繳錢就抱怨。 柯文哲醫師也提供另一種思維,醫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只知道必須救人,卻沒有教導

他們如何面對不能救活的病人,很多時候反而是醫生不能接受死亡,而不是病人或家屬。

人人生而平等是理想,但每個人一定會死是事實,但我們常常刻意忽略或沒有準備,但

他強調凝視死亡、面對死亡,人生才真實。

Page 12: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陳秋民教授 簡介

學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技學院博士

經歷 大眾科學講座逾 300 場,曾任東吳物理系主任、 兒童科學雜誌專欄作家、中小學教科書與兒童科 學雜誌編審、台灣科學教育館展演教師、工研院副 研究員等。

專長 物理演示、科普教育、非破壞性檢驗、應用電子學、實驗設計、電子儀表、 雷射超音波應用、實驗設計與可行性評估。

榮譽 擁有交通部業餘無線電二等執照,擅長木工、水電、燒焊、電焊、玻璃與 壓克力工藝、金工機械操作等技能,另有雨傘收納輔助裝置、物品語音註 記裝置等多項作品專利。

理念 大學可能是某些學生這輩子最後一次能接觸自然學科的時候,我想讓他們 喜歡這門課,重新找回對科學的興趣。

Page 13: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垃圾堆裡淘寶 陳秋民教你玩物理

【校園記者科技 105 蕭予微/國文 104 林敬倫報導】

桌上滿滿的教學道具,都是自己動手做出來的!通識

講座於 12月 11日早上,邀請東吳大學物理系陳秋民

教授,講述如何將廢物變成黃金,不同於傳統的物理

課,陳教授以自己製作的教具,吸引學生的

注意,並講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現場學生各個都目不

轉睛! 一開始,陳教授現場製作一個蘋果氣球,告訴學生大

氣壓力原理,想要從空中拍照,陳教授製作了風箏,

順利拍出東吳大學空拍照,之後也曾到陽明山拍攝,

陳教授逗趣的說,拍完才知道陽明山真的很多豪宅!

隨後也研發出四軸飛行器,陳教授現場操控,飛行器

也吸住了學生的目光!還在演講廳放起了風箏,這種

無風風箏,骨架是碳纖維,

使用最輕的鋁紙。 環保 4R,分別是減量、再用、回收和再生,陳教授表示他小時候就具有環保觀念,喜

歡撿垃圾,利用家中唯一的玩具-裁縫機,製作出天燈,陳教授的父親還問他:「別

人都不要的東西,你幹嘛撿?」陳教授說他喜歡動手做,而創造東西也要先了解其構

造,從小培養、累積能量,也讓陳教授在研究所時一帆風順!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陳教授提到,基

本的專業是必要的,而多方學習更是重要,在每個領域中都涉略一些,他也製作各式

各樣的音效,不管是滴水聲、雷聲,僅用一些生活可得的東西加以改造,他說:「物

理人生就是環境不能改變時就改變自己!」夢想成為科學家的陳教授,最大的願望是

家中有書房和實驗室,現在家中的家具都是他親手做的,他強調,要把物理發揮到生

活中,要勇於嘗試,只要敢踏出去就會成功!

Page 14: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李遠哲院長 簡介 學歷

台大化學系學士 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系博士

經歷 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 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系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長

專長

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

榮譽 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 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 勞倫斯獎 美國國家科學獎 英國皇家化學法拉第獎 諾貝爾化學獎

理念 人生在質不在量,你活了多久,有多重要?最重要的是你為了這個社會及 環境貢獻了什麼?用不著讓全世界的人都欽佩你,但你要發自內心的盡點 心來回饋社會。

Page 15: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一位科學家的人文關懷

李遠哲先生談社會的永續發展

【校園記者科技 105陳佳萱報導】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 12月 25日受師大通識中心邀

請向百名師生演講「在向下沉淪的世界上,如何尋求人

類社會的永續發展」。他說,他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

「世代交接」,究竟要把什麼樣的地球交給下一代。

李遠哲先生表示,我們交給下一代的,並不是一個良好

的地球。從工業革命開始,人們發現了煤礦、發明了機

具,地球的系統從此開始被影響被破壞。而為了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工業化的程度越來越嚴

重,人類生產消耗量相較下增長了 8倍,製造出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讓地球的溫度平均每

25年就上升 2度,本世紀甚至有可能上升至 4度。

「我們正以一個危險的方式改變地球。」,他說,珊瑚礁因為水質的溫度和酸鹼度而受影響,

也影響到了魚類。造成漁獲量數目驟降,人類的糧食不足。昆蟲因為環境汙染而減少,許多

蔬果無法靠牠們受粉繁殖,糧食減少而饑荒變嚴重。他也提到,<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也提

到很多有關地球環境破壞的問題。

最近幾年發生罕見的超級強颱,像是海燕颱風襲擊菲律賓,台灣的莫拉克風災,大家可能認

為是偶發事件但百年強颱襲擊的頻率以縮短到每隔幾年就出現一個。

「我們常說要救地球,但我們要救的是人類社會。」,李遠哲先生憂心的說,如果我們再不

改變發展模式,我們是沒有希望的。他呼籲在場的學生師長不要太仰賴交通工具,如果可以

就多走路上班上課。東西能修就修,應該要使物品耐用,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他希望大

家可以做到節儉這項美德,並且守護下一代能使用的資源,一起為社會的永續發展努力。

Page 16: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宋澤萊先生 簡介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 曾任彰化縣福興國中教師

專長 小說創作、新詩及散文

榮譽 國家文藝獎 吳三連文學獎 吳濁流文學獎 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 聯合報小說獎

理念 創意來源之一,就是「關懷未來、想像現在」或是也可以寫成「關懷現在、想像未來」。正是這些關懷和擔心,使我們的精神能扣緊在各種事物上,因而激發了我們做出各種行動,使我們的未來更美好。

11

Page 17: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人心的剛硬與柔軟

作家宋澤萊談《廢墟台灣》 【校園記者教政碩 101許美鈞/社教 104楊雯婷報導】

「文學預言是文學價值的核心。……唯有人心的柔軟,才能

夠得到拯救。」10 月 9 日上午通識中心人文講座,邀請到知

名作家,也是今年國家文藝獎得主宋澤萊以《從〈美麗新世

界〉到〈廢墟台灣〉---兼談創意的人生》為題,暢談其名著

《廢墟台灣》背景與真諦,帶領師大師生從預言文學角度看

待當今時事變化。宋澤萊老師,是師大歷史系校友,創作豐

富,例如:《打牛湳村》與《廢墟台灣》等,作品充滿強烈的人文與社會關懷,獲獎無數。

今年更與知名導演李安同獲國家文藝獎,致力於台灣文學推廣與研究。《廢墟台灣》為宋老

師 1985年的作品。宋老師提到,當時正是政府欲興建核能電廠的開端,甚至有傳言要蓋至 20

座核電廠,這讓他不禁想到如果有任何一座發生問題,台灣會成為什麼樣的情況?因此,他

以此為故事背景,寫下在核電廠爆炸後的「廢墟台灣」,並加入許多公害問題,創造「殺人

噪音區」、「廢墟村」等,希望讓社會大眾正視台灣的環境問題,愛護這塊美麗的寶島。此

本小說是台灣文學上預言文學的經典,宋老師提到文學預言是文學價值的核心,「關懷現在、

想像未來」是創意的來源之一。因為關懷,促發他以預言文學的方式,想讓台灣人民珍愛這

片土地,重視核能問題。然而,預言文學因現在人心的冷漠與剛硬越來越無法存在,只能朝

著「聳動」作發展,才能不讓人們陌視。面對這種現象,唯有保持柔軟的心才能促進人們關

心與關懷,促進社會正向發展。東亞 105 夏同學表示,此次演講的主題很吸引她,因為本身

也有從事環保性社團,透過老師的演講,讓她體會到柔軟之心的重要性,很敬佩宋老師以文

學的方式喚起大眾的危機意識。國文 105 邱懷慧同學表示,宋老師的演講對於同為文科的人

她很產生共鳴,認為人應該要時常培養柔軟之心,才不會被社會現實所影響。「我們只有一

個台灣,您忍心讓它成為廢墟嗎?」從現在開始,也許正如宋澤萊老師所說:「透過文學,培

養柔軟的心」,讓關懷社會之心從文學開始。難得返回母校的宋老師,為母校的師長及學弟

妹帶來精彩的演說,校長張國恩於演說後,與其敘舊,並代表學校贈送禮物恭賀他獲得國家

文藝獎殊榮。

Page 18: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王丹教授 簡介

學歷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歷史系 哈佛大學東亞系碩士 哈佛大學歷史暨東亞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 六四學運領袖 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客座研究員 政治大學臺史所客座助理教授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成功大學客座專家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長 歷史、政治學 理念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我經歷過中國七○年代末的巨大轉折、八○年代理想主義的高昂;我參與過八九民運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也在二十幾歲就承受了黑牢的煎熬;我見識過人生的險惡,我也 體會過生活的溫暖;我在中國成長,在美國完成學業,在台灣工作;我是政治反對派,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我更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我將要講述的這所有經歷,都見證了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

Page 19: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放棄政治責任的人是背德者」

王丹漫談民主與人權

【校園記者東亞 103鄔維芸∕應華 105楊玉嬿報導】

你覺得「人權」是什麼?5 日晚間,師大通識講座邀請

社運人士王丹分享人權議題看法。王丹舉近來最紅火社

會議題多元成家為例,強調台灣應向「正派社會」前進。

在政治與經濟發展後,台灣下一個該關心什麼?

人權即是人的權力,王丹認為台灣下一步是提升人權。

舉馬格利特《正派社會》闡述,認為不用社會制度去羞

辱任何人,受羞辱者不覺得被羞辱,社會上其他人還站

出來保護被羞辱者,這就是正派社會。

以多元成家議題為例,王丹觀察美國表示,同志議題不僅是表面人權問題,背後很大價值

在於鞏固民主,民主根基在於寬容與尊重少數。如反對多元成家者認為,會對下一代造成

不良影響,類似許多似是而非的觀點,王丹認為我們應找出來破除它,加強彼此共識,才

能鞏固民主。

王丹提出應關心華光社區改造,這是台灣社會所共同面臨的選擇,當經濟效益對上歷史價

值精神,台灣該如何取捨?王丹認為華光意義在認可歷史記憶,它代表台灣的今天是由歷

史傳承,象徵著集體記憶。質疑經濟難道是台灣唯一所認同的最高價值。

人權透過民主保護,而保障民主靠參與。王丹認為生活和政治無法分開,人一旦離政治愈

遠,以後就等著被政治欺負,香港就是對台灣最大的警惕。王丹表示,知識分子站出來保

護社會是該盡義務,放棄責任的人即是違背政治道德者。

如何具體實踐捍衛人權,王丹覺得應從三方面著手。漢娜鄂蘭曾說,思想並不會創造價值,

其用處在於對社會起到瓦解性作用,因此人應當擁有批判性思想,指出社會問題方能進步。

客觀中立往往是對主觀迴避,當與社會建立絕對價值,即政治正確共識。並且永遠站在強

勢者對面,社會共識要一直站在弱勢者這邊。

王丹想讓青年知道,政治並非政黨或政治人物專利,你若覺得不好就應當參與讓它更好。

真正的使命感建立在不放棄下,不要應失敗就不做,民主運動靠的是堅持。社會需要年輕

人熱情參與,希望台灣變得更好。

Page 20: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陳博志教授 簡介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臺灣智庫董事長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總統府國策顧問 中央銀行理事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

專長 產業政策、總體經濟、兩岸經貿 理念 「不要努力做苦工,但要努力動腦筋」,要保有特殊的技術、讓自己成為「稀有」的人才,創造自己生存的價碼。

Page 21: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陳博志:擁有獨特能力

你也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 【校園記者社教系 104楊雯婷報導】

近幾十年,台灣失業率大幅增加,其中青

年失業的比例最高,將近 40%的年輕人沒

有工作。面對這項危機,師大通識中心於

11月 20日邀請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博志

為年輕人講述該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應該要將標題訂為怎樣讓薪水三倍跳,

這樣現場才會爆滿。」陳教授以幽默的開

場,讓全場觀眾哈哈大笑。陳教授指出現

今失業的問題並非只有在台灣,而是普遍

發生於全世界,而主因就是全球化中的要

素價格均等化。陳教授以淺顯易懂的例子說明要素價格均等化:「全球化之後,同樣能力

的人在不同國家賺的錢會越來越接近,這就是要素價格均等化。就像是台北的麵包師傅與

板橋的麵包師傅,前者月薪五萬,後者月薪兩萬。板橋的師傅當然會來到台北找工作,那

原本的老闆會辭掉現在台北的師傅,只需以兩萬五千元去請板橋來的師傅;而板橋的老闆

會為了留住師傅加薪。這樣,台北的薪資會調降,板橋的薪資會調升,這就是均等化。」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該具備甚麼樣的條件,才不致失去競爭力呢?陳教授提到最根

本的就是要充實自己,基本的能力一定要有。但是有這些還不夠,最重要的是擁有別人所

沒有的,要擁有一項社會需求高,但很少人具備的能力,這樣就有優勢。陳教授講到台灣

的教育時提到應該要找對方向,不要一味的背誦,這樣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應該要給予

適度的空間,讓孩子去思考。最後他勉勵在場的每一位:「在走任何一條路時,要注意有

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要敢思想,敢作不一樣的,這樣就會有優勢。特教系 105 級張同

學認為這場講座對每一個年輕人都很有用,因為陳教授以不同面向來看待失業問題,而非

僅是怪罪單方。另外陳教授也以幽默、簡單明瞭的方式給出很多例子,這些都有助於了解

這個趨勢。最後陳教授也給了很多鼓勵和建議。

Page 22: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馬修.連恩 簡介 經歷 加拿大籍音樂家音樂靈感來自於自然環境,與自然有強烈的連結。曾編寫臺灣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主題曲「希望樂土」。 作品 1995 年:Bleeding Wolves 狼 1997 年:Confluence 匯流 1999 年:Voyage to Paradise 海角一樂園 1999 年:Caribou Commons 馴鹿宣言 2000 年:Touching the Earth 美麗新世界 2001 年:In So Many Words 旅程 2003 年:Unicorn 獨角獸 2005 年:A Journey Of Water 水事紀 2005 年:Arctic Refuge 北極 2007 年:Moving Through Twilight 靈光乍現 2008 年:Adventures in the Hakka Heartland 旅客 2010 年:Orchid Island 傾聽大地的聲音 2011 年:Bleeding Wolves -reborn-狼經典重現 2013 年:Where Does Love Go? 愛,去哪裡了? 理念 The things that have inspired me all of my life, have been based on strong connection with the natural.

Page 23: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國文 105 李作珩報導】

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先生日前應邀師大通識講座演講,以聆聽自然的聲音為題,暢談

他的環保理念,以及音樂在生命中的位置。並現場帶來數首歌曲,讓現場觀眾接沉醉

他天籟般的嗓音中。

馬修•連恩為加拿大籍音樂家,主要在育空地方進行音樂工作,他的音樂靈感來自於自

然環境,與自然有強烈的連結,而他對自然的感悟更來自他的家庭以及環境給予他的

感受,他被稱為環保音樂家,曾在台發行數張專輯。

留著一臉絡腮鬍,馬修連恩彈著吉他,隨著歌曲的情意表達他對大自然的情感,他提

到愛地球從關懷自然開始,而音樂是他自從高中便確立方向,他認為音樂能有充分力

量,帶他到想去的地方,傳達他的感覺、想法,而他也鼓勵在場同學,勇於堅持夢

想,相信自己。

提起他所關心的環境議題,他表示台灣有許多值得收藏的文化,像原住民、客家,雖

然只是小島,卻有十分豐富的資源,而一不小心,這些資產便會不見,因此他提醒我

們,必須傾聽大地的聲音,感受土地的溫度。

聆聽自然的聲音 馬修連恩暢談生命樂章

Page 24: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影展-人生八十才開始

劇情簡介

2002 年,肯亞政府決定推行免費教育政策,一所國內偏遠的小學,

來了一個反殖民統治,曾為解放肯亞而戰的 退役老兵馬魯格。又老

又跛的他被教務人員百般刁難, 好不容易湊了錢買了課本和筆,隨

後又賣了家當才勉強 買到制服,馬魯格每天拖著一條瘸腿,要走二

個小時才 能到學校,即便已高齡 84 歲,仍一心想學習讀書與寫字,

而這背後其實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痛苦故事…。

而馬魯格對學習的堅持及刻苦堅忍的毅力深深感動了女 教師珍,她

決定給予這個特別的學生最大的支持,為他 爭取入學的機會,兩人

也漸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可是 此舉卻惹來家長甚至校方的不滿,更引起全國激烈討 論。珍

因此被處分,被放逐到偏遠學校教學。為了挽留 這個不可多得的好老師,馬魯格決以一己力

量挑戰政府 的制度…。

《人生八十才開始》根據金氏世界紀錄-高齡 84 歲最年長的小學生真人真事改編,2005 年馬

魯格更獲邀到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向各國領袖發表了一篇名為《教育的力量, The Power

of Education》的宣言,向全球呼籲教育的重要性。

活動紀實

【校園記者人發 103 陳庭婕】84 歲才開始上小學?

師大通識教育中心 10 月 15 日在誠 101 舉辦影展,

播放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人生八十才開始》,

映後由通識教育中心陳登武主任帶領討論,他表

示,這是一部傳記電影,電影利用活溯的穿插鏡

頭,帶出片中男主角基馬尼•馬魯格,過往經歷過

的事情和現在的心路歷程。此片是由英國國家廣

播公司 (BBC)製作,也格外讓人有特別的感受。

人發系 103 級劉子菡同學表示,會來參加此次影

展是看到電子報的消息,覺得主題「人生 80 才開始」吸引人,也很好奇此片內容是什麼。看

完影片後,覺得很震撼。音樂系 105 級許元貞表示,這部片啟發人心,可以幫助我們反思可

以在有好的環境下念書,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片中男主角基馬尼•馬魯格努力上進,很激勵

人心。

Page 25: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影展-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劇情簡介 少年 Pi 的父親在印度小鎮朋迪榭里開了家動物園,讓他比別的

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親近、觀察不同的動物們。70 年代末,

印度經濟迅速衰退、政治環境紛擾,父親為讓家人有更好的生

活品質,決心收掉動物園,帶著家人移民加拿大。一行人與準

備賣給美洲各大動物園的動物們,共同搭上奇桑號貨輪告別印

度老家,怎料貨船竟在浩瀚太平洋中央翻覆,僅有 Pi 登上救生

艇,逃過船難。失去家人的 Pi,一方面要打起精神對抗氣候千

變萬化的自然力量;一方面還得應付同在救生艇上的其他落難

乘客,他們,喔,應該「牠」們分別是:鬣狗、紅毛猩猩、斑

馬,和一隻名叫「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老虎。為求生存,救

生艇串成一幅殘忍的食物鏈:鬣狗吞了斑馬和紅毛猩猩;理查.

帕克則吞了鬣狗。最後,孤舟上僅剩理查.帕克和瘦弱的少年

Pi 存活。面對猛獸威脅,Pi 必須想辦法馴服這頭體積龐大的孟加拉虎,必須讓牠知道,誰才是

救生艇上的主人。

活動紀實

本片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內容敘述原本在印度經營動物園的少年

Pi 一家人,在搭乘貨船的途中遇上暴風雨,最後只剩下老虎理查帕克和 Pi 在海上生存。Pi 隨時

隨地擔心被老虎吃掉,被迫和牠展開一場長達 227 天冒險求生之旅。本片以 3D 的方式呈現,讓

李安獲得第 8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視覺效果四項大獎。

莊佳穎教授介紹李安導演不同階段拍攝電影的風格,也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的意識形態、

符號、美學與精神做深度分析。莊教授指出此片是想就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讓觀眾跟自我對

話,更瞭解形塑自己的價值觀;讓觀眾了解喪失與收獲、分離與希望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的。歷

史 100級校友何健銘表示看完這部電影後,對於當中宗教觀及人性探討的議題印象深刻,原本

看來有些艱澀的寓意經由莊教授的導讀後更加瞭解含義,獲益良多。

Page 26: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讀書會-回不去的伊甸園直擊生物多樣性的危機

內容簡介

作者從關島的棕樹蛇傳說起始,實地走訪關島,希望能夠找到棕

樹蛇對於本地生態的影響。全書涵蓋各個區域的生態景象,包

括了夏威夷、關島、舊金山,甚至到阿拉斯加,作者著眼於人

類遷入此地 之後造成的生態影響;除了探討森林、溼地,還包

括海洋生態。人類的生活需求,不論是畜牧、放養、 漁獵,都

和自然的資產息息相關。除了吃食,人類 還有著和大自然全然

不同的生活型態,我們飼養 寵物,我們基於各種需求讓外來種

侵入原本的生態。更甚者,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發達,將各

個 地區間的藩籬消弭;交通運輸工具的便利,使得物種也隨著

飛機、輪船而遷徙,以致快速散布。一旦生態系中有了非原生生物的進入,牠會如何繁

殖?是否能夠適應這個新的生態系?當牠穩定繁殖的時候,對當 地生物又會造成什麼影

響?

活動紀實

本次活動邀請師大環境教育所張子超老師導

讀《回不去的伊甸園:直擊生物多樣性危

機》,帶領大家探討生物多樣性的議題。這

本書先由從關島的棕樹蛇談起,牠是關島的

十一種鳥類,其中九種鳥類滅絕的主因,而

距離關島七個小時飛行時間的夏威夷也出現

了棕樹蛇的蹤跡。夏威夷因為地理上的孤立

性,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非原生種傳入讓夏威夷生態面臨生物多樣性危機,然而,真正破

壞生物多樣性的並非沒有天敵的外來種,而是將外來種帶入的人類。「都市的生活型態卻違

背生物多樣性。」張教授提到,光是台北車站到師大的距離,我們幾乎無法查覺生物多樣性,

因為都市生活並不強調生態多樣性的重要,以飲食習慣為例,人們偏好好吃的米,但好吃的

米大多經過基因改造,受歡迎的單一品種將對生態多樣性造成危害。張教授指出,氣候變遷

是近年來高度關注的議題,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最劇烈,極端氣候、暴雨侵襲已造成重大的

災害,但環境多樣性危機不會造成立即性的危害,以至於我們會先關注眼前的議題,忽略長

遠的生態議題。

Page 27: 102 1通識講座結案報告書

讀書會-不存在的維梅爾

內容簡介 這是部騙徒的傳記,主角是繪畫界的天才雷普利。1945 年,二

戰結束之際,權傾一時的納粹將軍赫曼. 戈林因屠殺猶太人而

遭拘捕。同時期被補的還有另 一名嫌犯,荷蘭畫家凡.米格倫;

他因為出售荷蘭 十七世紀畫家維梅爾的作品給戈林而被控叛國。

作 品來自何處?銷售黨羽是哪些人?凡.米格倫歷經 數週監禁

仍堅決不透露實情。最後,經連夜拷問,他緩緩轉過身來說:

「是我做的,是我畫的。」在等 候紐倫堡大審的戈林,聽說自

己那幅維梅爾作品是 假畫,一時嚇到發愣,「彷彿他首次發現

世界上確實 存在著邪惡」。同時傳來的驚人消息是,《以馬杵

斯的晚餐》,維梅爾筆下的知名 傑作,鹿特丹博伊曼斯博物館

的鎮館之寶,同樣是偽作。這是二戰結束後,荷蘭畫家漢.凡.

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所招認的黑暗 內幕,他不但沒有通敵,反而擺了納粹一道。大師

名作頓時成了贗品,而通敵罪 犯也瞬間翻身成為全民英雄。事過境遷,在 21 世紀的今天,任

何人看過維梅爾真蹟與凡.米格倫的偽作,都能 分辨高下。然而為何世人一眼就看破蘭妮.萊

芬斯坦的政治偏好,凡.米格倫卻 能騙過納粹、藝術史家、美術館與整個時代?他是如何一舉

逆轉藝術潮流,在一個藝術品可以大量複製的時代,反其道而行,塑造一則又一則的名作神話,

造就他成功的贗畫事業?

活動紀實

維梅爾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他的作品

中有著透明的顏色、嚴謹的構圖、以及對光影的巧妙

運用,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

體本身的光影效果、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維梅爾 43

年的歲月裡共創作了 30餘幅作品,一直以來維梅爾的

生平相當神秘,令許多專家學者想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11月 26號晚上師大通識中心舉辦不存在的維梅爾一書

讀書會,由師大美術系助理教授江學瀅於誠 101帶領大家進入 17世紀美術殿堂。江學瀅教授不斷與

台下師生互動,透過活潑的問答讓台下師生參與其中,他提到,藝術史的研究層面相當廣泛,包括

政治、經濟都能影響藝術的發展。讀書會上,江學瀅教授與在場師生討論想法,從畫中看過去時代

的關連與世代特色,包括人物的服裝及場景,給予不同思維模式,激發更多思考可能。循著藝術、

歷史的腳步,也許我們能發現更多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