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16
1 107 8 23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Feb-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

淨土五經系列《阿彌陀經》演講第十二講

經文說明

佛陀教育基金會

民國1

07

年 8

月 23

菩薩戒弟子蔡恆明

(

請合掌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經文一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

是等諸大菩薩。」

【註釋】

一、

《法華文句》卷二曰:「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

妙德。」《法華嘉祥疏》卷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

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

二、

「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又云慈氏。因修慈心三昧,位居等覺,為當來補處

Page 2: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2

大士。

三、 「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曠劫修行,而不停息。

四、

「常精進」:此菩薩教化眾生,勇猛精進。

【申論】

一、

「并諸菩薩摩訶薩」,此句舉類。「并」者,及也。承前起後之謂。謂佛於祇園

說此《阿彌陀經》,不只是聲聞弟子在座,尚有菩薩同聞。

二、

「文殊師利法王子」,法王子,法王即佛。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菩薩能紹隆佛

化,荷擔家業,故稱「法王子」。舍利弗,為聲聞眾中,權智第一。文殊為菩

薩眾中,實智第一。文殊菩薩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華嚴會上發願念佛求生

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普賢菩薩同時發願。他二人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助

手,稱為「華嚴三聖」。前面阿羅漢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到西方之後,斷兩種

生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圓成佛道,還可以理解。文殊普賢是華藏會上的

等覺菩薩,都是後補佛,他們到西方世界作什麼?如果西方世界不超過華藏世

界,他二人去就毫無意義。因此可知佛法無論學那個法門,到最後的歸宿都是

華藏世界,到華藏之後,遇到文殊普賢,他們還是勸行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

界。各位好好想一想,我們走直路,不必先到華藏繞個大圈子,遇到任何法門

都不要理會。有人懷疑,此法門既然如此之好,佛為什麼還說了許多法門呢?

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對機緣成熟將要成佛的人說的,如未到成佛的階段,也只好

學其他博大精深的諸大乘法門。我從前對於這個念佛法門發生信心,就是因為

讀華嚴看到文殊普賢以及善財童子一個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我才認真反

省,仔細思量,回過頭來放棄一切經教,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這些人

Page 3: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3

給我的啟示,雖然老師苦口婆心勸導還是很難接受。

三、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菩薩是第五尊

佛。他是後補佛,現住兜率內院。彌勒下生經中說,以我們的時間計算,五十

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人間成佛。無量壽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

半部彌勒當機。有人想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下生人間,便可隨其

來世間弘化。但兜率天並不容易去,要有定功,且彌勒是唯識專家,門檻很高,

要修「唯心識定」,修成功才可以去。應知生西以後即彌陀弟子,彌勒菩薩也

是彌陀弟子,與他是同學身份,可以隨時到兜率內院參觀。

四、

「乾陀訶提」菩薩之名是不休息,「常精進」菩薩之名亦含有不間斷、不夾雜、

不懷疑、精進不退之意。此二菩薩是勸行。

五、

《要解》云:「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乃智悲雙運。自他兼利之

稱。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

故列次。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

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

速疾圓滿菩提故。」

(一)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乃智悲(並)〔雙〕運。自他兼利

之稱。」

1.

菩薩摩訶薩。乃菩薩中大菩薩。中文翻為「大道心成就眾生」。

(1)

大道心者。發大菩提心,即運智上求佛道。

(2)

成就眾生。乃運悲下度眾生。

Page 4: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4

2.

菩薩二利兼焉,故曰智悲雙運。

3.

自他兼利者。運智上求是自利。運悲下度是利他。

(二)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

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1.

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而得大自在。「王」者,大自在之義。法王有三子:

(1)

菩薩是真子,

(2)

二乘是庶子。

(3)

凡夫是外子

2.

於真子中,文殊為首,能繼承佛之家業,故名法王子。

3.

「菩薩眾中,智慧第一」者,文殊為七佛之師,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

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

(1)

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

(2)

現在世,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3)

未來世則號「普現佛」,

(4)

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文殊菩薩得一切種智,倒駕

慈航。

(5)

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僅因其智慧

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

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

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6)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曾說:「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

Page 5: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5

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

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7)

在《菩薩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

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

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

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4.

「勇猛實智」,即根本智。非此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難信之法。故以

文殊菩薩居為上首。

(三)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列次。」

1.

梵語彌勒,此云慈氏,姓也。名為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當來成佛,龍

華三會,度眾無量。現居等覺之位,在兜率天內院,候補作佛。

2.

「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者,必以破根本無明,莊嚴清淨自性常寂光

佛國,為要務之急。故次列。

3.

《疏鈔》云:「彌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當云慈無能

勝。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

此號。即得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

即得慈心三昧。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

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1)

「慈心三昧」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稱慈心觀。

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雜慮、遠離嗔恚怨憎之

Page 6: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6

念,專致於慈悲心,觀一切眾生普遍受樂的三昧。

這是行者憐念

眾生、關懷眾生的悲心。

(2)

賢愚經

》卷十二云︰「是時如來,大眾圍繞,各悉默然端坐入

定。

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

曇摩留支遙見世

尊光明顯赫,明曜逾日,大眾圍繞,如星中月,為佛作禮,問訊如

法,見此比丘光明特顯,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爾?

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

王聞是語,倍增欽仰,言此慈

定巍巍乃爾,我會當習此慈三昧。

作是願已,志慕慈定,意甚柔

濡,更無害心。

(中略)爾時大王曇摩留支者,今彌勒是,始於

彼世發此慈心,自此以來常字彌勒。」'

(3)

所謂「慈無能勝」者,慈有三種:

A.

眾生緣慈。無心扳緣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如涅槃云。

我實不往。慈善根力。能令眾生見如斯事。

B.

法緣慈。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

C.

無緣慈。無心觀理。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以無緣慈。攝

諸眾生。

D.

慈無能勝者,指具足此三慈也。

(4)

文中所引。有三世二利不同。第一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是現在慈。

又是自利慈也。第二過去生中。第三又昔為婆羅門。第四又弗沙

佛時。皆是過去慈。又皆自利慈也。第五又思益經。是現在慈。

是利他慈也。第六又悲華經。是未來慈。亦是利他慈也。

Page 7: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7

4.

《疏鈔》云:「又彌勒既聞此經。龍華必說此經。當知此經流通無盡。」

(四)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1.

「不休息者」是指乾陀訶提菩薩,「乾陀訶提」,譯為中文是「不休息菩

薩」。乾陀訶提菩薩為了完成佛果,自從發菩提心以來,經歷恒河沙劫,

每天不休不息地廣修六度萬行,救度一切眾生。

2.

在《思益經》中對乾陀訶提菩薩的介紹說:「恒河沙劫為一日夜,三十

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千百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

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授記,心不休息,故號為乾陀訶提。」假使

把恒河沙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當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個月,一年有十

二個月,經過了千百萬億劫久遠的時間,才有遇見佛出世的機會,漸漸

地一天天修持淨法,及積集功德,再經過了無量數的佛為他授記,最後

才能成佛。這種不休不息、無懈無怠的精神,所以叫做「乾陀訶提」。

3.

「常精進菩薩」,「常」,是恒常;「精」,是精而不雜;「進」,是進而不

退。這位菩薩從早到晚,都是專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斷地為自己、為

別人,實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所以叫「常精進菩薩」。

4.

常精進有兩層意義:

(1)

自利:自修不息。時時刻刻斷惡修善,佛教有一個術語叫「四正勤」:

沒有生起的善心,要令它增長;已經生出了善心,要好好保持;

沒有生起的惡念要預防;已經生出的惡念,要趕快消滅。

(2)

利他:度生不倦。時時刻刻都要救度眾生,從不會覺得疲倦。《寶

積經》說:「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

Page 8: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8

曾無一念棄捨之心。」這位常精進菩薩是怎樣不倦地救度眾生呢?

他為了要度化任何一個眾生,雖然經過了無量無數劫的時間,仍

然窮追不捨,永遠跟隨著眾生。縱然這個眾生仍頑固地不受教化,

一般人總會退心,但是菩薩還是不忍生起一念棄捨心,還是時時

刻刻想盡方法去教化他。這種度生的精進心,可算達到了極點,

所以稱為「常精進菩薩」。

5.

這兩位菩薩,一位名「不休息」,一位名「常精進」;常精進必定是不休

息的,因此這二位菩薩,名稱雖然不一樣,而他們的德行,卻是一致的!

6.

參加彌陀法會的菩薩很多,為什麼只列出這四位菩薩作為代表?

(1)

《阿彌陀經》是提倡念佛,求生極樂的淨土法門。念佛,說起來雖

然簡單,行起來並非那麼容易,尤其是講到極樂世界種種的殊勝,

更是不可思議,最為難信,一般人不容易接受,必須具備很大的

智慧,才能發起真實的信心,因此,正如阿羅漢是以智慧第一的

舍利弗為上首一般,菩薩就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首席代表。

(2)

彌勒菩薩曾經歷劫修持,而且證得「慈心三昧」,他發大願要救度

眾生,更是位居兜率天一生補處地位,將繼釋迦牟尼佛下生到娑

婆世界來教化眾生,基於這個原因,所以第二位就以他為代表。「兜

率」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就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

知足才能夠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知足的人無求了,不知足的

人還有貪求,你看它代表的意思多好!彌勒菩薩在此地代表什麼

呢?代表這個淨土法門,就是「一生補處」的法門,修學這個法

Page 9: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9

門的人就能一生成就補處菩薩,這還得了!這個真正是難信之

法,可是事實就是這樣。因為你修這個法門,一生成佛,這不叫

補處叫什麼?你一生就候補作佛了。

(3)

乾陀訶提菩薩,他名字的意思是「不休息」,也就是要我們精進不

休息地修行淨土法門,持續不斷地念佛,所以是一心專念阿彌陀

佛。因此,這一位菩薩就是代表修行淨土法門必須具備的精神。

乾陀訶提,又名香象菩薩,是東方阿閦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第

四位常精進菩薩,他名字的意思也是要我們常常精進,也代表著

精進不懈的修行態度。

(4)

第四位常精進,告誡我們只要具備不懈怠的精神,一心一意,時時

刻刻不停地念佛,將來一定能往生極樂淨土。

(5)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淨土,只要具備信、願、行三

資糧,確定可以往生西方。文殊菩薩勸信,彌勒菩薩勸願,「不休

息」及「常精進」兩位菩薩代表行門,勸行。四位菩薩正好是三

資糧的實行者,所以才特別舉出他們做為代表。

(五)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

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1.

此明菩薩等得益。深位菩薩者。位鄰極聖。深證等覺。已破四十一品無

明也。必皆求生淨土者。以不離三寶故。小註云。事是大因緣。理是祕

密藏。不可忽過。既得不離三寶。即是成佛大因緣。常見佛聞法。開示

佛之知見。常近眾僧。同得悟入佛之知見。故云大因緣。佛知見。即三

Page 10: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0

德祕密之藏。證入三德祕密藏中。乃能速成正覺。圓滿無上菩提。故曰

不可忽過。

2.

此等深位大士,咸皆求生淨土。不離見佛,用功易得益。不離聞法,智

慧易增長。不離親近供養僧眾,則不致退墮。以住持三寶,顯自心一體

三寶。又三寶之境,即菩薩所證三德秘藏,故能速疾圓滿菩提也。

3.

以上所舉文殊等四位大士皆是等覺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生淨土有幾

種好處,第一是不離見佛,第二是不離聞法,第三是親近供養海會大眾,

且能速疾圓滿菩提。以等覺菩薩言,有能力隨時到十方剎土,為什麼還

要生極樂世界呢?華嚴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菩薩求生淨土,顯

示西方具有無比壯觀的大場面,說明到了西方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

識,沒有一分一秒間斷,顯示西方環境特別殊勝。等覺菩薩雖有能力到

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亦難免有間斷之時。釋迦牟尼佛在世只有七十九歲,

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時間並不長,其法運也只有一萬二千年,

過後即無佛法,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下生,才有佛法,中斷的時

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剎土,類皆如此。西方人壽命無量,在理論上講還

是有量的,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繼承佛位。然而阿彌陀佛何

時入滅,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目犍連神通廣大,他可以在二十四小

時內算出娑婆世界眾生的數目。假使十方世界眾生悉成緣覺,壽萬億

歲,神通如目犍連,盡其壽命悉共推算,亦無法推算無量壽佛的壽命。

由此可知生到西方壽命無量,菩提路上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等覺菩薩為

了速疾圓成佛道,所以皆願往生西方。

Page 11: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1

經文二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註釋】

一、

「釋提桓因」:忉利天的天主,

【申論】

一、

《要解》云:「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

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

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1)

此會,不獨出世間聲聞菩薩。並有世間天人。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者。能為

忉利天之主。未來成佛。號無著尊佛。迦葉佛時。有一女人。發心建塔。三

十二人助成其事。感報此天。中間一天。天王所居。東西南北各八天。即三

十二人所居。為內臣。合名三十三天。等者。下等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

東方持國天王。宮殿建於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宮殿建於琉璃埵。西方廣

目天王。官殿建於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宮殿建於水晶埵。此四王統領八

部鬼神。護持世間。又稱護世四王。是忉利天王外臣。上等夜摩天。兜率天。

此天有內院。菩薩所居。三災不及。外院天眾所居。化樂天。他化天。至此

為欲界六天。有男有女。未離欲故。

(2)

更等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本天三天。外道天一天。五不還

天五天。合為十八梵天。名為色界者。色蘊勝故。以離欲清淨。無有女人。

自然化生。又名梵天。梵者淨也。以禪定為樂。又名四禪天。

(3)

無色界。四空四天以滅色趣空。無色蘊故。名無色界。三界共成二十八天。

Page 12: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2

(4)

無量諸天。應指大千世界。四禪以下。諸天之數無量。大眾俱者。總指在會

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鬼神等。無不與會。共秉同聞。皆為淨土法門

所攝之機。旁註。唯廣大故微妙者。唯法門廣大。故無機不收。能三根普被。

故法門微妙也。

二、

《要解》云:「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

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

發起。如梵網經下卷。自倡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一)

前是通序。即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證信序也。與諸部經相同。故

為通序。此為別序。乃發起一經之由致。與諸部經各別。故名別序。又

稱發起序也。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他經多為弟子發起。請問而說。此

經乃無問自說。以淨土妙門。無人能問。法門何以稱妙。以但持六字洪

名。即得三界橫超。念佛為因。而得成佛之果。非大眾智力所能知能問。

故曰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乃自倡依報極樂世界。正報阿彌陀佛。二種

名字。以為發起也。

(二)

又。佛智鑑機無謬者。佛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善鑒眾生之機。應以

何法得度。即說何法。纖毫不錯。見此現前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得

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四益。即四悉檀之益。

1.

第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國

中有佛。現在說法。心生歡喜。

2.

第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聞說欲生彼國。親見彌陀。只要執持名

號。即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則知念佛即能生善。

Page 13: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3

3.

第三對治悉檀。得滅惡益。依教專修淨行。念念相續。而得滅除身

口意三業之惡。

4.

第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

實相第一義諦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亂。是謂四悉普益也。

補充一:

「明

黃承惠念佛順利往生淨土」

黃承惠。字元孚,杭州錢塘人。為人正直不阿、有操守氣節,不與世俗合流,不會

農產耕作之事。事奉大母(

父親的正室妻子)及自己的母親,極為孝順。平日樂善好施,

鄰居如果有人寒冷而無衣服穿,便脫下自己的衣服為他穿上;若是有沒飯吃的人,便

將自己口袋裏的錢全部給他。妻子的弟弟聞啟初,對黃承惠清苦的生活感到很訝異,

便引導他前往雲棲宏公居住的地方,以弟子禮拜見,宏公為他取法名為淨明。

黃承惠後來得吐血病,歷經三年,不但沒有痊癒,反而更加嚴重。聞啟初教他念

佛,但黃承惠正陷於疾病的痛苦之中,而昏迷不醒。因此聞啟初高聲對他說:「等你雙

眼一閉命終之時,現今那個知道痛苦的,究竟落在何處呢?」黃承惠驚懼害怕地說:「那

要怎麼辦?」聞啟初說:「沒有比念佛更好的。」黃承惠又說:「你教我念自性彌陀呢?

抑是極樂彌陀呢?」聞啟初說:「你認為有什麼分別嗎?」黃承惠由此突然有所省悟。

於是請慧文法師前來,設立佛像,並為他講說淨土因緣。黃承惠心中非常歡喜,於

是請法師為他剃髮,授沙彌戒。後來,將家屬摒除在外,自己唱念佛號,且默默地轉

誦《妙法蓮華經》七日,家人都聞到蓮華的香味。黃承惠突然微笑說偈曰:

「一物不將來,一物不將去。高山頂上一輪秋,此是本來真實意。」

於是命令家人設齋供佛,然後請僧人唱念佛號。當讀誦《西方發願文》,到文中的『阿

Page 14: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4

彌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攜。』突然很歡喜地起坐,仔細地觀看佛像,然後往生。(

山夢遊集)

補充二:「清

余氏念佛預知時至順利往生」

淨土聖賢錄

余氏。法名真修,吳縣人朱穎符的妻子。余氏年三十二歲守寡,到三十六歲時,

開始持長齋並奉持佛法。晚年,將家事託付給媳婦,一心專修淨土法門。年七十歲,

在夏秋交替的季節,余氏夢見到了一池畔遊玩。池中有一艘船,載著比丘尼及優婆夷

十多人,其中有一人向余氏招手,並說道:「到西方吧!」余氏自己心想:「此時不去,

等到歲暮年終時再去吧!」招手的人很快地說道:「只好等下班船了。」

到了九月六日夢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醒來後自知時至,於是請她所事奉的文岐

法師來與他道別。法師來到,因無法找到蓮華,而改以蓮葉送給她。余氏很高興,因

而念佛更加懇切,在她的室內室外都能聞到異香。到了十一日清晨,要熱水沐浴並更

換新衣,然後端坐稱念佛名。一段時間後,吉祥臥而往生。當時為清高宗乾隆三十六

年(

西元一七七一年)

。(

僧正琦述)

論曰:「十方莊嚴清淨的國土,只有童子身化生,沒有女人之身,而韋提希夫人,

因為兒子作惡忤逆,而起心厭離五濁惡世,即得親見阿彌陀佛,受記往生。又《法華

經》中,說明受持《法華經》的利益,特別授記女人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娑婆世

界的女人,與西方淨土,有大因緣。自從淨土宗盛行以來,婦女諸賢,往往能專志懇

切於淨土法門,因而一生取辦了生脫死。那些現有丈夫相的男人,看見此事蹟能不感

到慚愧嗎?」

Page 15: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5

心得:今天學到了什麼?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下次進度:第十三講

「經文說明」

上課日期:9月

日 (

星期四)

阿彌陀佛!

◎三皈依文◎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淨土迴向發願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

Page 16: 107 8 日 菩 經 薩 文 戒 說 弟 明 子 蔡 恆 明ftp4.budaedu.org/ghosa4/C004/T062W/ref/T062W_012.pdf · 迦 牟 尼 佛 的 老 師 , 但 是 因 為 一 個 世 界 只

16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普皆迴向偈◎

「聽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