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52
1 便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

《佛說無常經》補充資料

一、《佛說無常經》敘

庚申之夏,余居錢塘玉泉龕舍,習根本說一切有部律。有誦三啟無常經之事數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

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

諸大弟子所習誦者;或以是為日課焉。經譯於唐,其時流傳未廣,誦者蓋罕(註二)。

宋元以來,始無道及之者。余懼其湮沒不傳,致書善友丁居士,勸請流通。居士讚喜,

屬為之敘。竊謂是經流通於世,其利最普,願略述之。經中數說老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誦是經者,痛念無常,精進嚮道,其利一。正經文字,不逾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苾芻,惟誦是經,作

Page 2: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

吟詠聲(註三)。妙法稀有,梵音清遠,聞者喜樂(註四),其利三。此土葬儀誦經未有

成軌;佛世之制,宜誦是經,毗奈耶藏(註五),本經附文,及內法傳(註六),皆詳言

之,其利四。斬草伐木,大師所訶。築室之需,是不獲已。依律所載,宜誦是經;並說

十善。不廢營作,毋傷仁慈(註七),其利五。是經附文,臨終方決,最為切要。修淨

業者,所宜詳覽。若兼誦經,獲益彌廣。了知苦、空、無常、無我;方諸安養樂國,風

鼓樂器,水注華間,所演法音,同斯微妙,其利六。生逢末法,去聖時遙;佛世芳規,

末由承奉。幸有遺經,可資誦諷,每當日落黃昏,暮色蒼茫,吭聲哀吟,諷是經偈。逝

多林山,窣堵波畔,流風遺俗,彷彿遇之,其利七。是經之要,略具於斯。惟願流通,

普及含識。見者聞者,歡喜受持,共悟無常,同生極樂,廣度眾生,齊成佛道云爾。

是歲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門演音,撰於新城貝多山中。時將築室掩關,鳩工伐木。

先夕誦無常經,是日草此序文,求消罪業。

註一:南海寄歸內法傳云:「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讚德。

Page 3: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

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讚歎具陳其德,乃體德之宏深。即如西方,制底

畔睇,及常途禮敬,每於晡後或曛黃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匝。香華具設,並悉蹲踞。

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讚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至常

集處。既共坐定,令一經師,昇師子座,讀誦少經。其師子座,在上座頭。量處度宜,

亦不高大。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頌許,取經意而讚歎三

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讀誦既了,更陳十餘頌,論回向發願。節段三開,故云三啟。

經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蘇,即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讚經是微妙語。或云

娑婆度,義目善哉。經師方下,上座先起,禮師子座。修敬既訖,次禮聖僧座,還居本

處。第二上座,準前理二處已,次禮上座,方局自位而坐。第三上座,準次同然,迄乎

眾末。若其眾大,過三五人,餘皆一時望眾起禮,隨情而去。斯法乃是東方聖耽摩立底

國僧徒軌式。」

註二:日本沙門最澄顯戒論,開示大唐貢名出家不欺府官明據五十一,轉有當院行

Page 4: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

者趙元及,年三十五,貫京兆府雲陽縣龍雲鄉修德里,父貞觀為戶身無籍,誦無常經一

卷等。 註

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四云:「佛言苾芻,不應作吟詠聲,誦諸經

法,及以讀經。請教白事,皆不應作。然有二事,依吟詠聲:一謂讚大師德,二謂誦三

啟經;餘皆不合。」

註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四云:「是時善和苾芻,作吟諷聲,讚誦經

法。其音清亮,上徹梵天。時有無數眾生,聞其聲音,悉皆種植解脫分善根,乃至傍生

稟識之類,聞彼聲者,無不攝耳,聽其妙音。後於異時,憍薩羅勝光大王,乘白蓮華象,

與諸從者,於後夜時,有事出城,須詣餘處。善和苾芻,於逝多林內,高聲誦經。于時

象王,聞音愛樂,屬耳而聽,不肯前行。御者即便推鉤振足,象終不動。王告御者曰:

可令象行!答言:大王!盡力驅前,不肯移足。未知此象意欲何之?王曰:放隨意去!

彼即縱鉤,便之給園,於寺門外,攝耳聽聲。善和苾芻,誦經既了;便說四頌,而發願

Page 5: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5

言:天阿蘇羅藥叉等,乃至隨所住處常安樂。時彼象王,聞斯頌已;知其經畢,即便搖

耳舉足而行,任彼馳驅,隨鉤而去」。

註五: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第十八云,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

苾芻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於此身中,有

八萬戶蟲,如何得燒?佛言:此諸蟲類,人生隨生,若死隨死;此無有過。身有瘡者,

觀察無蟲,方可燒殯。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

夏中地溼,多有蟲蟻?佛言:於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左脅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

葉,覆其身上。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並說伽他,為其咒願。」根本薩

婆多部律攝卷十二云:「苾芻身死,應檢其屍。若無蟲者,以火焚燒。無暇燒者,應棄

水中,或埋於地。若有蟲及天雨,應共輿棄空野林中,北首而臥,竹草支頭,以葉覆身,

面向西望。當於殯處,誦無常經;復令能者,說咒願頌。喪事既訖,宜還本處。其捉屍

者,連衣浴身,若不觸者,應洗足。」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三云:「出尊者

Page 6: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6

屍,香湯洗浴,置寶輿中。奏眾伎樂,幢幡滿路,香煙遍空。王及大臣,傾城士女,從

佛及僧,送諸城外。至一空處,積眾香木,灌灑香油,以火焚之,誦無常經畢;取舍利

羅置金瓶內,於四衢路側,建窣堵波。種種香華,及眾音樂,莊嚴供養,昔未曾有。」

註六:南海寄歸內法傳云:「然依佛教,苾芻亡者,觀知決死,當日舁向燒處,尋

即以火焚之。當燒之時,親友咸萃,在一邊坐。或結草為坐;或聚土作臺,或置磚石,

以充坐物。令一能者,誦無常經,半紙、一紙,勿令疲久。然後各念無常,還歸住處。」

註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七云:「佛告阿難陀,營作苾芻,所有行法,

我今說之。凡授事入,為營作故,將伐樹時,於七八日前,在彼樹下,作曼荼羅,布列

香華,設諸祭食,誦三啟經。耆宿苾芻,應作犄歌拏咒願,說十善道,讚歎善業;復應

告語:若於此樹,舊住天神,應向餘處,別求居止。此樹今為佛法僧寶,有所營作。過

七八日已,應斬伐之。若伐樹時,有異相現者,應為讚歎施捨功德,說慳貪過。若仍現

異相者,即不應伐。若無別相者,應可伐之。」又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九所載者,與

Page 7: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7

此略同。

二、《閱藏知津》卷三十一:「《佛說無常經》,唐大薦福寺沙門釋義凈譯。說老、病、

死,三法不可愛。經前有偈贊,偈述,絕妙。經後有五言偈頌,七言咒願頌,並臨終方

訣二紙。」

三、臨終方訣

若苾芻、苾芻尼,若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

心,拔濟饒益。教使香湯澡浴清淨,著新淨衣,安詳而坐,正念思惟。若病之人自無力

者,餘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脇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當病者前,取一

淨處,唯用牛糞香泥塗地,隨心大小。方角為壇,以華布地,燒眾名香,四角燃燈。於

其壇內懸一綵像,令彼病人心心相續,觀其相好了了分明,使發菩提心。復為廣說三界

難居,三塗苦難非所生處,唯佛菩提是真歸仗。以歸依故,必生十方諸佛剎土,與菩薩

Page 8: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8

居,受微妙樂。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

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

病者心樂生佛土。為說法已,復教諦觀,隨何方國,佛身相好。觀相好已,復教請佛及

諸菩薩,而作是言:「稽首如來、應、正等覺,并諸菩薩摩訶薩,願哀愍我,拔濟饒益。

我今奉請,為滅眾罪;復將弟子,隨佛菩薩生佛國土。」第二第三亦如是說。既教請已,

復令病人稱彼佛名。十念成就,與受三歸,廣大懺悔。懺悔畢已,復為病人受菩薩戒。

若病人困不能言者,餘人代受及懺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滅得菩薩戒。既受戒已,扶

彼病人北首而臥、面向西方,開目閉目諦想於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十方諸佛

亦復如是。又為其說四諦因果、十二因緣無明老死、苦空等觀。

若臨命終,看病餘人但為稱佛,聲聲莫絕。然稱佛名,隨病者心稱其名號,勿稱餘

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及菩薩眾,持妙香花來迎行者。

Page 9: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9

行者見時便生歡喜,身不苦痛、心不散亂,正見心生如入禪定,尋即命終,必不退墮地

獄、傍生、餓鬼之苦。乘前教法,猶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佛前。

若在家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若命終後,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隨身受用之物,

可分三分,為其亡者將施佛陀、達磨、僧伽。由斯亡者業障轉盡,獲勝功德福利之益。

不應與其死屍著好衣等將以送之。何以故?無利益故。若出家苾芻、苾芻尼及求寂等,

所有衣物及非衣物,如諸律教,餘同白衣。

若送亡人至其殯所,可安下風,置令側臥,右脇著地,面向日光。於其上風,當敷

高坐,種種莊嚴。請一苾芻能讀經者昇於法座,為其亡者讀無常經。孝子止哀勿復啼哭,

及以餘人,皆悉至心為彼亡者燒香散花,供養高座、微妙經典及散苾芻,然後安坐,合

掌恭敬一心聽經。苾芻徐徐應為遍讀。若聞經者,各各自觀己身無常,不久磨滅,念離

世間,入三摩地。讀此經已,復更散花燒香供養。又請苾芻隨誦何呪,呪無蟲水滿三七

遍,灑亡者上。復更呪淨黃土滿三七遍,散亡者身。然後隨意,或安窣堵波中,或以火

Page 10: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0

焚,或屍陀林乃至土下。

以此功德因緣力故,令彼亡人,百千萬億俱胝那庾多劫,十惡、四重、五無間業、

謗大乘經一切業報等障,一時消滅。於諸佛前獲大功德,起智斷惑,得六神通及三明智,

進入初地。遊歷十方,供養諸佛,聽受正法,漸漸修集無邊福慧。畢當證得無上菩提,

轉正法輪度無央眾,趣大圓寂成最正覺。

四、《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復次善男子。

一切諸法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滅相。以是四相

能令一切凡夫眾生至須陀洹生大苦惱。

若能繫念善思惟者。雖遇此四不生於苦。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復次善男子。一切善法無不因於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專心聽

法。若不思惟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

Page 11: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1

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信佛法僧無有變易而生恭敬。當知皆是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因得斷

除一切煩惱。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五、《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七:「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

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

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

六、《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三四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

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

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

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

Page 12: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2

所見,說正法、律。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復有三法不斷故,

不堪能離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身見、

戒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

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亂心,復有三法不斷故,

不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不學戒,復有三法不斷故,

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不信、難教、懈怠,復有三法不斷故,不

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墮。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復有三法不

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

識,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無愧、

放逸,此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

Page 13: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3

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掉、不律

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

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

病、死,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法斷故,

堪能離貪、恚、癡,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

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

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

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復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

謂掉、不律儀、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復有三法斷故,堪

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嬾墮,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

儀、犯戒,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墮。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樂聞

Page 14: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4

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墮,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

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

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

謂無慚、無愧、放逸。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

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

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

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

死。」 佛

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age 15: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5

七、《生經》卷第二

《佛說迦旃延無常經》第十七:「聞如是:一時佛遊阿和提國。爾時賢者迦旃延告

諸比丘:「諸賢者聽!一切合會,皆當離別。雖復安隱,會致疾病,年少當老;雖復長

壽,會當歸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墮。世間無常,亦復如是。年少強健,不可常存。譬如

日出照於天下,不久則沒。如是,賢者!合會有別,人生有死,興盛必衰,一切萬物,

皆歸無常,壞敗歸盡。如樹果熟,尋有墮憂。萬物無常,亦復如是。合會有離,興者必

衰。譬如陶家作諸瓦器,生者熟者,無不壞敗。如是,賢者!合會有離,興者必衰,生

者有死,恩愛離別,所求所慕,不得如意,爾時則有惡應變怪現矣!其病見前,諸相危

熟,身得疾病,命轉向盡,骨肉消減,已失安隱,得大困疾,懊惱叵言,體適困極,水

漿不下,醫藥不治,神呪不行,假使解除無所復益。醫見如是,尋退捨去,最後命盡。

至於鞭[

革*

亢]

,與于凶危,若使為變,命欲盡時,則有六痛,遭於苦毒。鞭[

革*

亢]

之惱,

眾患普集,己所不欲,自然來至,轉向抒氣。或塞不通,但有出氣無有入氣,出息亦極、

Page 16: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6

入息亦極,諸脈欲斷,失於好顏,臥起須人,人常飲飼。雖得醫藥糜粥含之,必復苦極,

不能消化。欲捉虛空,白汗流出,聲如雷鳴,惡露自出,身臥其上,歸於賤處。命盡神

去,載出野田或火燒之,身體臭腐,無所識知。飛鳥所食,骨節支解,頭項異處連筋斷

節,消為灰土,一切無常。當是之時,身為所在?頭足手脚,為何所處?初始死時,出

在塚間,父母、兄弟、妻子皆共逐之,親厚知識,亦復如是。啼哭愁憂,悲哀呼嗟,椎

胸殟憫,葬埋已訖,各自還歸,亦不能救。身獨自當之,棄捐在地,猶如瓦石,不聞聲

香味,細滑亦不見,色及與五欲,無所識知。以是之故,知身無常。孝順供養父母、恭

敬沙門諸道士、布施持戒齋肅守禁修行,起住迎逆,稽首作禮,叉手自歸。今諸賢者,

諦省察此,當念無常、苦、空、非身。」」

八、《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八:「問何謂非常。答諸有為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

常。答由二緣故。一見諸色法相似相續故。二見心心所法憶本事故。見諸色法相似相續

Page 17: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7

故者。謂彼外道見老時色似小時色。見今日色似昨日色。便作是念。即小時色轉至老時。

即昨日色轉至今日。見心心所法憶本事故者。謂彼外道見小時所作所習所受。老時能憶

見。昨日所作所習所受。今日能憶便作是念。老時心心所法。即小時心心所法。今日心

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緣故彼外道於五取蘊妄計為常。」

九、《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十四〈菩薩問明品第十〉:「喻以火輪。謂旋火速轉不

見始終。生滅遄流寧知本際。又薪火不續識鈍謂輪。命實遷流妄謂相續。」

十、《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九九:「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諸蘊相續。謂見

死有諸蘊無間中有現前。復見中有諸蘊無間生有現前。又見生有諸蘊無間本有現前。本

有諸蘊分位相續乃至死有。譬如水流燈焰相續。由不覺知微細生滅於諸蘊中遂起常想故。

便執我世間俱常。」

十一、《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聖行品第七〉:「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

Page 18: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8

知耶以因緣故。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

十二、《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十六〈分別聖道果人品第六〉:「無常相苦相有何差

別。由生滅為法。是故無常。由有流能違意。是故為苦。若見無常此所見即能違意。是

故無常想能引苦想。」

十三、《大智度論》卷十九〈序品〉:「雖佛說無常即是苦,為有漏法故說苦。何以

故?凡夫人於有漏法中心著,以有漏法無常失壞故生苦;無漏法心不著故,雖無常,不

能生憂悲苦惱等故,不名為苦,亦諸使不使故。」

十四、《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大乘十法會第九〉:「善男子!菩薩如是觀色無常,

觀無常已於中不生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色虛妄生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受想行

識悉皆無常,觀無常已則於識中不生恐怖。何以故?如實知識虛妄生故,菩薩如是如實

善知。善男子!菩薩如是觀法順法。」

Page 19: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19

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若受用欲塵多放逸者。但能思惟變易無常散壞無

常現墮無常。廣起悲歎愁憒憂悴。然於諸行不能厭離。若諸外道即於如是諸無常性。多

起思惟。少能方便厭患離欲。但於諸行一分厭離不能究竟。若聖弟子圓滿思惟諸無常性。

於一切行究竟厭患乃至解脫。」

十六、《大智度論》卷十五〈序品〉:「問曰:云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答曰:正思

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復次,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

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

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穀好養;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

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

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十七、《增壹阿含經》卷二〈廣演品第三〉:「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

Page 20: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0

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

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世尊告曰:「若有比丘

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

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如

是,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

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

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十八、《十住毘婆沙論》卷二〈地相品第三〉:「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

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

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

十九、《佛說四不可得經》:「佛道眼覩見兄弟同產四人,遠家棄業山處閑居,得五

Page 21: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1

神通皆號仙人。宿對來至自知壽盡,悉欲避終。各各思議:「吾等神足飛騰自恣,在所

至到無所罣礙。今反當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當造方便免斯患難,不可就之也。」

於是一人則踊在空中而自藏形:「無常之對安知吾處?」一人則入市中人鬧之處,廣大

無量在中避命:「無常之對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則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萬里,

下不至底、上不至表,處於其中:「無常之對何所求耶?」一人則計竊至大山無人之處,

擗山兩解入中還合:「非常之對安知吾處?」於時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脫。藏在空中

者,便自墮地猶果熟落。其在山中,于彼喪亡。在大海中,則時夭命,魚鼈所食。入市

中者,在于眾人而自終沒。

於是世尊覩之如斯,謂此四人闇昧不達,欲捨宿對,三毒不除,不至三達無極之慧,

古今以來誰脫此患?佛則頌曰:

雖欲藏在空,若處大海中,假使入諸山,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未曾可獲之。是故精進學,無身乃為寧。」

Page 22: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2

二十、《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序品〉:「「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

他因緣死。是二種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殺、必當自死;如是有為法中,不應彈

指頃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恃是種種憂惱、凶衰身;生心望

安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篋,云何智人以為安隱?若

出氣保當還入,入息保出,睡眠保復得還覺,是皆難必!何以故?是身內、外多怨故。」」

如說:

或有胎中死,或有生時死,或年壯時死,或老至時死;

亦如果熟時,種種因緣墮。當求免離此:死怨之惡賊,

是賊難可信,時捨則安隱。假使大智人,威德力無上,

無前亦無後,於今無脫者。亦無巧辭謝,無請求得脫,

亦無捍挌處,可以得免者;亦非持淨戒,精進可以脫;

死賊無憐愍,來時無避處!

Page 23: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3

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

如佛為比丘說死相義: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

佛言:「汝云何修?」

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歲活!」

佛言:「汝為放逸修死相!」

有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

一日活。

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

有言:「從旦至食時。」

有言:「一食頃。」

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

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於入氣不望出!」

Page 24: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4

佛言:「是真修死相,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

如幻,欺誑無智。」

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相。

二十一、《解脫道論》卷七〈行門品第八〉:「問曰。云何念死。何修何相何味何處

何功德。云何修。答曰壽命行斷。此謂為死。彼念住不亂。此謂為修。自壽命斷為相。

厭患為味。無難為處。何功德者。若修行念死。於上善法成不放逸。成憎不善法。於諸

服飾不多受畜。心不慳悋。見身壽命心不貪著作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皆令成滿。成向善

趣向於醍醐。臨命將終。心不謬誤。云何修行。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以不亂

心念眾生死。我入死法。向於死趣。不過死法。如涅底履波陀脩多羅中說。若人樂觀死。

當觀被殺人見死因緣。於是念死有四種。憂相應。驚相應。中人相應。智相應。如喪愛

子心生緣念。此謂憂相應。悲念童子卒暴命終。此謂驚相應念。如闍維人念離生故。此

Page 25: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5

謂中相應念。常觀世間心生厭患。此謂智相應念。於是坐禪人。憂相應驚相應中相應不

應修行。何以故不能除過患。唯智相應勤修行。能除過患。死者有三種。等死、斷死、

念念死。云何名等死。依修眾生此謂等死。名斷死者。謂阿羅漢煩惱已斷。名念念死者。

諸行念念滅。復次死有二種。不時節死時節死。或自殺或他殺。或以病。或無因緣中間

死。此謂不時節死。或壽命盡乃至老死。此謂時節死。應念此二種死。復次以八行。先

師所說修念死。如兇惡人逐。以無因緣。以本取。以身多屬。以壽命無力故。以久遠分

別。以無相故。以剎那故。

問曰。云何以兇惡逐修行念死。答曰。如被殺人將往殺處。以兇惡人拔刀隨逐。彼

見兇惡人拔刀隨後。如是思惟。此人殺我。何時我當死。我行一一步於何步當死。我去

必死。我住必死。我坐必死。我眠必死。如是坐禪人以兇惡人逐故。當修念死。

問曰。云何以無因緣故修念死。答曰。無因緣無方便以生能令不死。如日月出無因

緣無方便能令不沒。如是無因緣故修念死。

Page 26: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6

問曰。云何以本取故修念死。答曰。彼先多財王大乘王大神力大善見王頂生王等。

彼一切王皆入死法。復次昔諸仙人大神通大神力。毘沙蜜多闍摩達梨仙人身出水火。復

入死法。復次先聲聞。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有大神力。舍利弗目犍連等。彼入死法。復次

諸緣覺人。自生無師一切功德成就。亦入死法。復次諸如來應供正覺無量無上明行具足。

到功德彼岸亦入死法。何況於我少時壽命。不當入死法。如是以先取故修念死。

問曰。云何以身多屬故修念死。答曰。以風痰和合成於死法。或諸虫種和合。或飲

食不調成入死法。或毒蛇蜈蚣射蚰蜒鼠嚙成入死法。或師子虎豹龍牛等兌成入死法。或

人非人所殺成入死法。此身如是多所屬故。修念死法。

問曰。云何以壽無力故修念死。答以二行。以壽命無力故修於念死。處無力故。依

無力故。成壽命無力。問曰。云何處無力故壽命無力。答曰。此身無自性如水泡喻如芭

蕉喻。如水沫喻。無有真實。離真實故。如是處無力故。成壽命無力。問曰。云何依無

力故成壽無力。答曰。此名出入息所縛。四大所縛。飲食所縛。四威儀所縛。暖所縛。

Page 27: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7

如是依無力故成壽命無力。如是以此二行。以壽命無力故。修念於死。

問曰。云何以遠分別修念死。答曰。從於久遠一切已生。於現在世不過百年皆入死

法。所謂久遠分別故修念死。復次當修。我於日夜詎能得活。日夜思惟。世尊諸法我得

大恩。如是一日我詎能活。或復半日我詎能活。或復少時我詎能活。或一食時或半食時。

我詎能活。或四五揣我詎能活。或入息時我詎能至出息時。或出息時我詎能至入息時。

以久遠分別故修念死。

問曰。云何以無相故修念於死。答曰。以無有相死無有時。以無相故修念於死。

問曰。云何以剎那故修念死。答曰。以不數過去未來。但數現在緣眾生壽命。於一

念時住。從彼無二念住。一切眾生於剎那心沒。如阿毘曇中說。於過去心。無已生。無

當生。無現生。於未來心。無已生。無現生。無當生。於現在心剎那。無已生。無當生。

有現生。復如說偈。

壽命及身性,苦樂及所有;與一心相應,剎那速生起。

Page 28: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8

於未生無生,於現在有生;心斷故世死,已說世盡故。

如是以剎那故修念死。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現修念死。起其厭患。由厭患

自在。以念自在成心不亂。若心不亂諸蓋滅。禪分成起外行禪得住。問曰。無常想念死。

此二何差別。答曰。陰生滅事名無常想。念諸根壞名為念死。以修無常相無我相為除憍

慢。以修念死無常相及苦相成住。以壽斷心滅。此謂差別(念死已竟)。」

二十二、《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序品〉:「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

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

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

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

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

說有廣略。」

Page 29: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29

二十三、《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序品〉:「問曰:汝說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

竟空今即是空,無常今有後空!

答曰: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諦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行觀世間

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

如幻如化。是名為空。外物既空,內主亦空,是名無我。」

二十四、《大智度論》卷五十四〈天主品〉:「「般若相」者,不離五眾有涅槃,不離

涅槃有五眾,五眾實相即是涅槃。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無常等觀,然後觀五眾寂滅

等。」 二

十五、《大智度論》卷二十三〈序品〉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相,是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

滅故,屬因緣故,不增積故。

Page 30: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0

復次,生時無來處,滅亦無去處,是故名無常。復次,二種世間無常故說無常:一

者、眾生無常,二者、世界無常。」如說:

大地草木皆磨滅,

須彌巨海亦崩竭,

諸天住處皆燒盡,

爾時世界何物常?

十力世尊身光具,

智慧明照亦無量,

度脫一切諸眾生,

名聞普遍滿十方,

今日廓然悉安在?

何有智者不感傷!

如是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諸聖人,轉輪聖王、諸國王,常樂天王及諸天,聖

德尊貴皆亦盡,大火焰明忽然滅。

世間轉壞,如風中燈,如險岸樹,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

如是一切眾生及眾生住處皆無常故,名為無常。

問曰:菩薩何以故行是無常想?

Page 31: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1

答曰:以眾生著常顛倒,受眾苦,不得免生死。行者得是無常想,教化眾生言:「諸

法皆無常,汝莫著常顛倒,失行道時!諸佛上妙法,所謂四真諦,四諦中苦諦為初,苦

四行中無常行為初。」以是故,菩薩行無常想。

問曰:有人見無常事至,轉更堅著。如國王夫人寶女從地中生,為十頭羅剎將度大

海,王大憂愁!智臣諫言:「王智力具足,夫人還在不久,何以懷憂?」

答言:「我所以憂者,不慮我婦叵得,但恐壯時易過;亦如人好華好果,見時欲過

便大生著。」如是知無常乃更生諸結使,云何言「無常能令心厭,破諸結使」?

答曰:如是見無常,是知無常少分,為不具足,與禽獸見無常無異。以是故,佛告

舍利弗:「當具足修無常想」。

問曰:何等是「具足無常想」?

答曰:觀有為法念念生、滅,如風吹塵,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隨滅。一切有為法,

無牢無強,不可取,不可著,為如幻、化,誑惑凡夫。因是無常得入空門,是空中一切

Page 32: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2

法不可得故,無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一念中生、住、滅相不可得:生時不得有住、

滅,住時不得有生、滅,滅時不得有生、住。生、住、滅相,性相違故無,是無故無常

亦無。 問

曰:若無無常,佛何以苦諦中說無常?

答曰:凡夫人生邪見故,謂世間是常;為滅除是常見故,說無常,不為無常是實故

說。

復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諸煩惱;今欲拔諸煩惱根本故,說是無常。

復次,諸外道法,但以形離五欲,謂是解脫;佛說邪相因緣故縛,觀無常正相故解

脫。

…復次,有言:持戒為重,所以者何?依戒因緣故,次第得漏盡。有言:多聞為重,

所以者何?依智慧故,能有所得。有言:禪定為重,如佛所說,定能得道。有言:以十

二頭陀為重,所以者何?能淨戒行故。如是各各以所行為貴,更不復懃求涅槃。

Page 33: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3

佛言:「是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如是等種種

因緣故,諸法雖空而說是無常想。

復次,無常想,即是聖道別名。佛種種異名說道:或言「四念處」,或言「四諦」,

或言「無常想」。

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盡,

能除三界結使。」以是故,即名為道。

…「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為法無常故苦!」

問曰:若有為法無常故苦者,諸賢聖人有為無漏法,亦應當苦!

答曰:諸法雖無常,愛著者生苦,無所著者無苦!

問曰:有諸聖人雖無所著,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風熱病苦,畢陵伽婆蹉眼痛苦,羅

婆那跋提(

音聲第一也)

痔病苦,云何言「無苦」?

答曰:有二種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諸聖人以智慧力故,無復憂愁、嫉

Page 34: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4

妬、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業因緣四大造身,有老病、飢渴,寒、熱等身苦;於身苦中

亦復薄少。如人了了知負他債,償之不以為苦;若人不憶負債,債主強奪,瞋惱生苦。

問曰:苦受是心心數法,身如草木,離心則無所覺,云何言「聖人但受身苦」?

答曰:凡夫人受苦時,心生愁惱,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說:「凡夫人

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於樂受中,貪欲使所使;不苦不樂受中,無明使所使;凡夫人

受苦時,內受三毒苦,外受寒熱、鞭杖等。如人內熱盛,外熱亦盛。」如經說:「凡夫

人失所愛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雙射;諸賢聖人無憂愁苦,但有身苦,更無餘苦。」

復次,五識相應苦,及外因緣杖楚、寒熱等苦,是名身苦;餘殘名心苦。

復次,我言「有為無漏法,不著故非苦」;聖人身是有漏,有漏法則苦,有何咎?

是末後身所受苦,亦微少。

問曰:若「無常即是苦」者,道亦是苦,云何以苦離苦?

答曰:無常即是苦,為五受眾故說;道雖作法故無常,不名為苦。所以者何?是能

Page 35: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5

滅苦,不生諸著,與空、無我等諸智和合故,但是無常而非苦。如諸阿羅漢得道時,說

偈言: 我

等不貪生,亦復不樂死;一心及智慧,待時至而去!

佛取涅槃時,阿難等諸未離欲人,未善修八聖道故,皆涕泣憂愁;諸離欲阿那含,

皆驚愕;諸漏盡阿羅漢,其心不變,但言「世間眼滅疾!」以得道力故,雖從佛得大利

益,知重佛無量功德而不生苦。以是故,知道雖無常,非苦因緣故,不名為苦;但五受

眾是苦。何以故?愛著故,無常敗壞故。如受念處中苦義,此中應廣說。

復次,苦者,有身常是苦,癡覆故不覺。如說:

騎乘疲極故,求索住立處;

住立疲極故,求索坐息處;

坐久疲極故,求索安臥處;

眾極由作生,初樂後則苦。

視眴息出入,屈伸坐臥起,

行立及去來,此事無不苦!

問曰:是五受眾為一切皆苦?為苦想觀故苦?若一切皆苦,佛云何說「有三種受:

Page 36: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6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以苦想故苦,云何說「苦諦為實苦」?

答曰:五受眾一切皆苦。凡夫人四顛倒因緣,為欲所逼,以五欲為樂;如人塗瘡,

大痛息故以為樂,瘡非樂也。佛說三種受,為世間故,於實法中非是樂也!

若五受眾中實有樂,何以故佛說「滅五受眾名為樂」?

復次,隨其所嗜,樂心則生樂,無定也。樂若實定,不待心著;如火實熱,不待著

而熱也。以樂無定,故名為苦。

復次,世間顛倒樂,能得今世、後世無量苦果報,故名為苦。譬如大河水中著少毒,

不能令水異;世間顛倒毒藥,於一切大苦水中則不現。如說:

從天下生地獄時,憶本天上歡樂事,

宮觀婇女滿目前,

園苑浴池以娛志。

又見獄火來燒身,

似如大火焚竹林,

是時雖見天上樂,

徒自感結無所益!

Page 37: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7

是苦想攝、緣,如無常想。

如是等種種分別苦,名為「苦想」。

「無我想」者,苦則是無我。所以者何?

五受眾中盡皆是苦相,無有自在,若無自在是則無我;若有我自在者,不應令身有

苦。如所說:

諸有無智人,身心計是我,漸近堅著故,不知無常法。

是身無作者,亦無有受者,是身為無生,而作種種事。

六情塵因緣,六種識得生,從三事和合,因緣觸法生;

從觸法因緣,受念業法生。如珠日草薪,和合故火生,

情塵識和合,所作事業成;相續相似有,如種有牙莖!

復次,我相不可得故無我。一切法有相故則知有,如見煙覺熱,故知有火;於五塵

中各各別異,故知有情;種種思惟籌量諸法故,知有心心數法。此我無相故,知無我。

Page 38: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8

問曰:有出入氣,則是我相;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懃等是我相。若無我,

誰有是出入息,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懃等?當知有我,在內動發故。

壽命心亦是我法,若無我,如牛無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為放逸。若無我者,

誰制御心?

受苦樂者是我,若無我者,為如樹木,則不應別苦樂!愛憎、精懃亦如是。

我雖微細,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為有。

答曰:是諸相皆是識相。有識,則有入出息,視眴、壽命等;若識離身則無。汝等

我常遍故,死人亦應有視眴、入出息、壽命等!

復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隨心風力故動發,此是識相非我相。

壽命是心不相應行,亦是識相。

問曰:若入無心定中,或眠無夢時,息亦出入,有壽命,何以故言「皆是識相」?

答曰:無心定等,識雖暫無,不久必還生,識不捨身故;有識時多,無識時少,是

Page 39: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39

故名識相。如人出行,不得言其家無主。

苦樂、憎愛、精懃等,是心相應,共緣,隨心行;心有故便有,心無故便無。以是

故,是識相非我相。

復次,若有我者,我有二種:若常、若無常,如說:

若我是常,則無後身;常不生故,亦無解脫!

亦無妄無作,以是故當知:無作罪福者,亦無有受者;

捨我及我所,然後得涅槃。若實有我者,不應捨我心!

若我無常者,則應隨身滅;如大岸墮水,亦無有罪福。

如是,我及知者、不知者,作者、不作者,如檀波羅蜜中說。不得是我相故,知一

切法中無我;若知一切法中無我,則不應生我心。

若無我,亦無我所心,我、我所離故,則無有縛,若無縛則是涅槃。是故行者應行

無我想。

Page 40: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0

問曰:是無常、苦、無我,為一事?為三事?若是一事,不應說三;若是三事,佛

何以故說「無常即是苦,苦即是無我」?

答曰:是一事,所謂受有漏法。

觀門分別故,有三種異:無常行相應,是「無常想」;苦行相應,是「苦想」;無我

行相應,是「無我想」。無常不令入三界;苦令知三界罪過;無我則捨世間。

復次,無常生厭心;苦生畏怖;無我出拔令解脫。

無常者,佛說五受眾是無常;苦者,佛說無常則是苦;無我者,佛說苦即是無我。

無常者,佛示五受眾盡滅相;苦者,佛示如箭入心;無我者,佛示捨離相。

無常者,示斷愛;苦者,示斷我習慢;無我者,示斷邪見。

無常者,遮常見;苦者,遮今世涅槃樂見;無我者,遮著處。

無常者,世間所可著常法是;苦者,世間計樂處是;無我者,世間所可計我牢固者

是。

Page 41: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1

二十六、《成實論》〈無常想品第一百七十三〉

…無常想者。謂無常法中定知無常。問曰。何故一切無常。答曰。是一切法皆從緣

生。因緣壞故皆歸無常。

…又復當說一切生法皆念念滅。尚無暫住況有常耶。問曰。修無常想能辦何事。答

曰。能破煩惱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能壞一切欲染色染及無色染掉慢無明。問曰不然。

此無常想亦增貪欲。如人覺知盛年不久。則深著婬欲。知華不久鮮則速用為樂。知他妙

色非已常有。則駛增婬欲。如是隨知無常則生貪著。故無常想不壞貪欲。亦有人知無常

故而為殺等。又乃至畜生皆知無常。而亦不能破諸煩惱。是故修無常想無所利益。答曰。

以無常故生別離苦。失盛年安樂壽命富貴。智者以此則不生喜心。無喜心故不生貪心。

因受故愛受滅則愛滅。故無常想能斷貪欲。又若法無常即為無我。行者能觀無常無我則

不生我心。無我心故無我所心。我我所無故何所貪欲。又能修習無常想者。於自他身見

念念死。云何生貪。又行者隨所求事皆無常壞敗。則為所誑。以虛誑故不生貪著。如小

Page 42: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2

兒尚知空捲誑故不生貪著。又眾生不喜不牢固事。如人不憙朽故器物。亦如女人聞某男

子命不過七日。雖復盛年端正尊貴勢力。誰當喜者。是人正以無常想故不生貪著。又智

者常習別離想。故不樂和合。所以者何。智者憶念退墮等苦。乃至天欲尚不生貪。但求

解脫。汝言無常增貪欲者。是事不然。若人未斷我慢。見外物無常故生憂悲。失所愛惜

故生貪求。是凡夫人除捨欲樂。更不知離苦。猶如嬰兒為母所打還來趣母。智者知苦因

猶在苦不可滅。即捨苦因。所謂五陰。又此行者壞裂內陰得無我心。雖失外物不生憂惱。

得無我者。更何所求。無常想者亦無所求。又此無常想若未能生苦無我想。則不名具足

能破煩惱。故經中說。應一心正觀五陰無常。若不壞內陰見外物無常。以有我心故生憂

悲。此則不名正觀。又人雖見無常亦不生厭離。如屠獵等。是人雖知無常不名善習。又

人雖能正觀而不能常勤修習。則貪心間錯。故說一心。又人少修無常而多煩惱則不能壞。

如藥少病多。此事亦爾。故說一心正觀無常能破煩惱。又知法無常。是名真智慧。真智

慧中無有貪等煩惱。所以者何。以無明因緣故有貪等。當知無常非增貪欲。又無常想能

Page 43: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3

滅一切煩惱。行者若知此物無常。則無有貪。又知此人必自當死何為生瞋。何有智人瞋

將死者。又若法無常。云何以此而生高心。又知諸法無常性故。則不生癡。以無癡故亦

無疑等。故知無常相違諸煩惱。

二十七、《成實論》〈苦想品第一百七十四〉

若法侵惱是名為苦。是苦三種。苦苦壞苦行苦。現在實苦。謂刀杖等。是名苦苦。

若愛別離時所有苦生。謂妻子等。是名壞苦。若得空無我心。知有為法皆能侵惱。是名

行苦。隨此苦心名為苦想。問曰。若修苦想得何等利。答曰。是苦想有厭離果。所以者

何。修苦想者無依貪憙。無此喜故則無有愛。又行者若能知法是苦則不受諸行。若法雖

無常無我不能生苦。則終不捨。以苦故捨。以捨苦故於苦得脫。又一切眾生最所怖畏。

所謂是苦。若少壯老年賢愚貴賤知此苦相。皆生厭離。一切行人於泥洹中能生安隱寂滅

心者。皆於生死生苦想故。何以知之。若眾生為欲界繫苦所惱。則於初禪生寂滅想。如

Page 44: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4

是展轉乃至有頂苦之所惱。則於泥洹生寂滅想。又生死中所有過咎。謂苦是也。如經中

說。色中過者。謂色無常壞敗苦相。又以無明故貪著此苦。何以知之。眾生於真苦中生

樂想故。深生苦想。則得厭離。

…又極愚癡處。謂於苦中而生樂想。以此想故。一切眾生往來生死。心識惱亂。若

得苦想則得解脫。又以四食能致後身。以此苦想能斷諸食。如子肉食。如無皮牛食。如

火聚食。如百矟刺食。如是說四食中皆是苦義。以此苦想能斷諸食。又修苦想者意不樂

住四識處中皆見苦故。如癡蛾投火以樂想故。智者知火能燒則能遠離。凡夫亦爾。無明

癡故投後身火。智者以苦想故能得解脫。又一切三界皆是苦苦因緣。於中苦受是苦能生

苦受。是苦因緣。雖不即苦久必能生。是故當觀世間一切皆苦。生厭離心。不受諸法。

則得解脫。

Page 45: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5

二十八、《成實論》〈無我想品第一百七十五〉

行者見一切法皆破壞相。若著色為我。是色敗壞知是敗壞相故。則離我心。受等亦

爾。如人為山水所漂有所攬捉皆斷脫失。行者亦爾。所計為我見此物壞則知無我。是故

於無我中修無我想。問曰。修無我想得何等利。答曰。修無我想者能具苦想。凡夫以我

想故。於實苦中不能見苦。以無我想故。於少苦中尚覺其惱。又於無我想故能行捨心。

所以者何。以我想故畏我永失。若能實知但失於苦。無我可失則能行捨。又以無我想能

得常樂。所以者何。一切無常。是中若生我我所心。則謂我當無。我所亦無。則常有苦。

若作是念。無我我所。諸法壞時則不生苦。又行者以無我想故心得清淨。所以者何。一

切煩惱皆從我見生。以此事益我故生貪欲。此事損我故生瞋恚。以此是我即生憍慢。我

命終後當作不作即生見疑。如是皆以我故起諸煩惱。以無我想故諸煩惱斷。煩惱斷故心

得清淨。心清淨故能等金石栴檀刀斧稱讚毀罵。心離憎愛安隱寂滅。故知無我想者心得

清淨。又除無我想更無餘道能得解脫。所以者何。說有我者若知無我無我所有。能生如

Page 46: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6

是決定心時。即得解脫。問曰不然。或以無我想更生貪心。如貪女色皆以非我親故隨以

非我能集罪福。所以者何。自損益身則無罪福。答曰。有我心者能生貪欲。於自身中生

男子相。於他身中生女人相。然後貪著。又貪著之起。皆由假名。彼相即是假名。故非

無我而生貪心。又無我心者不集諸業。如阿羅漢斷我想故諸業不集。此無我想能斷一切

煩惱及業。故應修習。

二十九、《成實論》〈死想品第一百七十九〉

行者以死想於壽命中心不決定。故應修習。又此人常深樂善法。除斷不善。所以者

何。眾生多以忘死故起不善業。若憶念死則能除斷。又常念死故。於父母兄弟姊妹親里

知識等中貪愛則薄。又修習死想則為自利。謂能一心集諸善法。世間眾生多樂他利自捨

己利。又此人能速得解脫。所以者何。隨往來世間常有此死。是人厭死故求解脫。問曰。

應云何修死想。答曰。先總說一切無常。今但觀身無常。陰相續斷名曰死。想此身無常

Page 47: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7

甚於外物。猶如坏瓶無堅牢相。行者觀身又過於此。所以者何。此坏瓶。若加防護或可

久住。此身極久不過百歲。以無牢故。當念死想。又此身多違害法。謂刀杖鋒刃怨賊坑

岸。飲食不消。冷熱風病。取要觀之。一切眾生非眾生物。皆是違害身法。是故應修死

想。又行者見身。於念念中常是壞相。無一念可保。故修死想。又行者現見少壯老年有

病無病。無有能却死者。自念己身亦當如是。故修死想。又行者見有不定報業。非一切

業盡受百歲。業不定故死亦不定。故應念死。又無始生死中有無量業有業能妨餘業。我

亦應有非時死業。云何當信此命耶。又行者見死有大力勢不可以軟言誘誑財物追逐鬪訟

得脫。如大石山從四方來無逃避處。問曰。若人能令閻王歡喜則得脫死。答曰。是愚癡

語。閻王無自在力能為生殺。但能考檢行善惡事。若受報盡反得害身因緣故死。是故行

者見身無依無救住死道中。故念死想。又行者常見此身為老病所惱無牢固性。以念念生

滅相續識繫故修死想。又此行者見死是定命。則不定定勝不定故修死想。問曰。何故不

說老病等想。而但說死想。答曰。老病奪人不能令盡。病奪強健老奪少壯。親里財物餘

Page 48: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8

身猶在。死則奪盡。又老病等是死因緣。故不別說。又經中說。死名大黑闇。無有光明

無救護者。亦無伴黨無所恃怙。是最怖處故應念死。又眾生以死因緣怖畏後世。又三界

中一切有死。老病不爾。問曰。若不離眾生有死相者。眾生即是假名。行者何故修習此

想。答曰。不壞眾生相者。怖畏於死。若修死想則不生怖畏。故應修習。

三十、《佛說五無返復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在羅閱祇國,

聞舍衛人多慈孝順、奉經修道、供事三尊,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地,毒蛇齧殺其

子。父故耕,不視其子亦不啼哭。

梵志問曰:「此兒誰子?」

耕者答言:「是我之子。」

梵志曰:「是卿子者,何不啼哭而耕如故?」

Page 49: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49

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愁憂啼哭何所追逮?設

不飲食,何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在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不須持二人食來。』」

梵志自念:「此人無返復,兒死在地,情不愁憂而反索食。此人不慈,無有比類。」

梵志便行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語之:「卿兒已死。父言:『但持一人食

來。』何以不念子耶?」兒母逆為梵志說譬喻言:「子者如客,來依人止。來亦不却,

去亦不留。此兒本我亦不喚來自來過我生,死亦自去。非我力乃使進退,隨其本行追命

所生。」

又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即向梵志說喻言:「我等兄弟,譬如工師入

山斫林縛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逢大風吹破筏散,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

亦爾,如是宿命因緣,一時共合會在一家生。隨命長短,生死無常,合會有離。我弟命

盡,各自隨行。無常對至,隨其本行,不能相救。」

又語死者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婦復為梵志說喻言:「我等夫婦,因緣共會

Page 50: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50

須臾間已。譬如飛鳥,暮栖高樹同共止宿,向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則合,無

緣則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無常對至,隨其本命,不能相救。」

又語其奴:「汝大家兒死,何不啼哭?」

奴復說喻:「我之大家,因緣合會。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

不能救大牛。無常之命不可得救,奈何愁憂啼哭亦無所益。」

梵志聞之,心惑目瞑,不識東西:「我聞此國人孝順奉道、供事三尊,故從遠來欲

得學問,未有善應,而見五無返復人。勞身苦心遠來至此,了無所益。」

又問行人:「佛在何許?欲往問之。」

行人答曰:「近在祇洹精舍。」

梵志即往到佛所,稽首佛足作禮,却坐一面,愁憂低頭默無所說。佛知其意,謂梵

志曰:「何為低頭。愁憂不樂?」

梵志白佛言:「所願不果,違我本心,是故愁憂也。」

Page 51: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51

佛問曰:「有何所失,愁憂不樂?」

梵志白佛言:「我從羅閱祇國來,聞此國人孝順、奉敬三尊,故從遠來欲得學問。

既來到此,見五無返復人,是故愁憂不樂。」

佛言:「何謂無返復者?」

梵志白佛言:「我見父子二人耕地下種,子死在地,父亦不愁反更索食,而反向我

說無常事。母、婦及姊與奴,都無愁憂。是為大逆無返復也。」

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有返復,知命無常,非愁憂所逮。往古聖不

免斯患,況於凡夫,大啼小哭何益死者?世間俗人無數劫來流轉生死,遷神不滅,死而

復生,如車輪轉無有休息。背死向生,非憂愁所逮。」

梵志聞之,心開意解,更無憂慼:「我聞佛說,如病得愈、如盲得視、如闇遇明。」

於是梵志即得道跡。

「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欲為亡者請佛及僧,燒香供養、讀誦經典。能日日作禮,復

Page 52: 三百,益以偈頌,僅千數十。文約義豐,便於持誦,其利二。佛許 …ftp4.budaedu.org/ghosa4/C008/T0487/ref/T0487_002.pdf · 文。又閱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載誦三啟無常經之儀至詳(註一)。因以知是經為佛世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其餘數則,分註下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七云:「佛言:『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利分。云何為五:一打犍病死三種法,不可愛,

52

志心供養三寶,最是為要。」

於是梵志,稽首作禮,受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