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1 zwh04 文化cepaper.xmnn.cn/xmrb/20191201/07.pdf · 高艺通...

1
:968820 稿:[email protected]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日光岩 A 0 7 法治文化专刊 · 厦门市司法局联办 三角梅 征稿启事 亲爱的读者,由厦门市司法 局、厦门日报社联袂创办的“日 光岩 · 法治文化”专刊于 2016 年 7 月正式推出,现面向社会征集稿 件,但凡围绕学法、用法、普法、 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文艺 作品,体裁不限,均可投稿,一经 采用,即付稿酬。要求作品必须 为原创:散文、随笔、杂文、小说 等体裁字数1500字以内;诗歌50 行以内;报告文学、民间文艺等 其他文艺体裁可适当放宽。 投 稿 邮 箱 :fzwh@xmrb. com。 栏目设置如下: 1.三角梅:法治杂文、评论; 2.五老峰:法治散文、随笔; 3.骑楼下:法海钩沉; 4.北辰山:法治小说; 5.凤凰木:法治诗词; 6.白鹭洲:法治公园、基地、 阵地及普法宣传摄影作品; 7.酱油水:法治相声、小品以 及答嘴鼓等民间文艺; 8.万石园:法治小故事、书 画、篆刻; 9.园博苑:法治漫画。 理性看待教育惩戒权 北辰山 法治的底线 (小小说) 法治漫画 王少华 园博苑 《黑心企业》 梓州情苑 日前,司法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 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 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 定职权。教师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对 学生进行点名批评,限制外出集体活动,不 超过一周的停学、停课等。 近年来,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有关教 师体罚学生、学生“对抗”老师的新闻时常见 诸媒体,这些新闻一方面激起了越来越多的 家长对教师群体心生怨气,认为“现在的学校 里没有一个好老师”;另一方面又让更多的教 师在工作中如履薄冰,害怕出问题后家长闹、 上级查,不敢对学生进行管教,对学生放任自 流,束缚了越来越多教师的手脚。这两种现 象都不是好现象,只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 信任更脆弱,关系更僵化。 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更 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 就像飞机的两翼,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 两翼齐心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帮助孩子腾 空而起。涉教育舆情频繁出现的背后,是不 少家长无法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不能正确 看待教师的教育惩戒,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 消费,就是买卖。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 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稍微批 评一下就“火冒三丈”,要么到学校“讨说 法”,要么扬言举报。家长爱护孩子没有错, 被批评后心痛孩子也没有错,但如果老师稍 微批评一下孩子就认为伤了自己或孩子的 自尊心,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老师严格管 理孩子或批评孩子做得不正确的地方是负 责任的表现,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 流,做得好的不表扬,做得差的不批评,最终 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 涉及家庭教育,也涉及学校教育;既涉及孩子 自身的悟性,也涉及老师的点拨;既涉及行为 习惯的养成,也涉及道德素养的提升。教育 惩戒权是学校老师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 常进行,对孩子错误行为进行纠偏而特有的 权力,应该得到支持和保护。如果家庭和学 校不是相向而行,而是站在对立面,稍有“不如 意”就“上网”,借助网络的力量把惩戒个案演 变成公共事件,最终束缚的是老师们的手脚, 受伤害的是千千万万名学子。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 本”的初心不能变,教师应有的惩戒权不能 丢,只有让教师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教 育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才能 更坚实。当然,在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的今天,学校和老师也要与时俱进,让惩戒 权更有尺度和温度,不能把惩戒权变异成对 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要坚持效果导向, 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权的使用范围、使用程 度,要将教育惩戒权与未成年人保护进行有 机结合。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修养和媒 介素养,在使用惩戒权时尽量与家长密切配 合,多沟通、多交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 怀,多从心灵上感化,不从肉体上折磨。要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和 道德底线。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深刻的社 会变革中,学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 但不管受到怎样的影响,学校、老师和家长的 心愿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到真 正的本领,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 了这方面的共识,网络空间有关教师体罚学 生的负面舆情才会少一些。 《背后买家》 高艺通 因单位没有足额发放工资,王小 姐提出辞职,用人单位说要一个月后 才能走,王小姐不予理会就去提交仲 裁了。在等候仲裁开庭期间,公司来 电说她已经旷工多日,公司按规定予 以解除合同。 王小姐着急了,公司的做法是合 法的吗?于是她打到 12348咨询。 王小姐: 公司没有发够工资,我 可以辞职吗? 律师: 可以的,根据劳动合同法 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 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 同。 王小姐: 但是公司说要提前一个 月对吗? 律师: 那是劳动者在主动提出辞 职的情况下,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 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 王小姐: 我这个也是主动提辞职 的啊。 律师: 你是根据用人单位未及时 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的条款提 出的辞职,属于被迫辞职,这种情况是 不用提前三十天的。像未按照劳动合 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 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导致劳动者 被迫辞职的,还可以要求单位给予经 济补偿。 王小姐: 公司现在说我不去上班 算旷工,能主张经济补偿吗? 律师: 你已提出辞职,属被迫辞 职,不需要提前一个月,而且你已提交 劳动仲裁要求补发工资、解除合同,当 然能主张经济补偿了。 王小姐: 经济补偿金怎么算的? 律师: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 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 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 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 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 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 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 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 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 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 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 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 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 平均工资。 律师提醒: 劳动关系受劳动 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劳 资双方均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如系 个人原因辞职,需要提前一个月通 知用人单位,否则需要承担相应责 任。如系用人单位违法导致的被迫 辞职,则无须提前一个月即可辞职。 劳动争议期间 不上班算不算旷工 1 12 23 34 48 8 律师值班手记 剑言一白 领导干部上法治课,一个都不能少。 新书记,点燃依法治县的第一把火。 法治底线,从法治课开始…… 一条条发自会场的微信,有图片有真相,像池 塘里投下一个石子,在县城里激起层层涟漪。 县人民会场墙上的电子钟,不紧不慢地跳动 着。此时,会场内集合着各种表情包:有的心安 理得,有的心急如焚,有的幸灾乐祸,有的诚惶诚 恐…… 主席台上,穿着短袖迷彩T恤衫的县委书记不 怒自威,静静地看着会场上一派“繁忙”的景象:县 委依法治县办公室主任一丝不苟地登记着缺课的 名单,记者不停地跟踪拍摄,机关部门和乡镇领导 不停地打电话催促迟到和缺席的人员…… 县委书记的这一插曲,意料之外,但释放出一 种很强的信号。会场内全县科级以上领导面面相 觑,可他们心里明白,此举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宣读了新一届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关 于举办“领导干部法治大讲坛”的决定,介绍了年度 大讲坛的计划安排,看了一眼会场上稀稀拉拉的空 位,依照惯例刚准备对坐位进行调整时,县委书记 打断了他的话。 古人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领导干部确定为依法治国 的“关键少数”,全国普法规划中再次明确了学法用 法的重点对象。我看这坐位就不调整了,推迟15 分钟上课吧,县委依法治县办负责查清缺课人数, 各单位负责通知迟到和缺课领导到课,会后将情况 说明报县委依法治县办。 “轰”!会场仿佛响起了炸雷。 不到10分钟,会场座无虚席。 这是“七五”普法以来,领导干部法治讲座首 次出现全员到位,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掌声响起,打破了会场沉闷的气氛。 县委书记端起讲台上的那盆绿萝,请大家猜 猜这花盆原来是干什么用的? 这是一个黑黝黝的金属浅盆,约 10 厘米高,虽 然不算雅盆,但擦得锃亮。 大家小声地猜测着,答案莫衷一是。 县委书记脸上格外庄严地说:这可是个宝 贝。它是一个反步兵地雷。 地雷花盆?会场一片震惊! 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法治思维和法治底线。 上课之前,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 沉默片刻。县委书记脸上露出一抹凝重之色, 回忆起自卫反击战时雨中的那条血路:那天,副连 长带我们去侦察敌情,雨天路滑,下坡时,副连长不 慎滑倒触动地雷……他牺牲前断断续续告诫我们, “面对……地雷……永远……只有一次……机会”。 40 年了,地雷爆炸的场面、副连长的话,深深 地烙在我脑海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后来,我又参加了边境的排雷行动,一次次与 死神擦肩而过。转业时,我带回来这个清除了引信 和火药的地雷。 有一句法律谚语: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 即禁止。前者是对于公民而言;我们是法无授权即 禁止,这就是法治思维和法治底线,不可任性和触 碰。 会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讲座在继续,大家的目光变得灼热,凝视着那 花盆,陷入了沉思。 五老峰 重获新生 白鹭洲 近日,一场寓教 于乐的禁毒宣传走 进厦门市音乐学校 (五 通 校 区)。 活 动 由金山司法所主办, 共有300多名师生 参与。 活动包括赠 书、授课、禁毒签名 和宣誓四个环节。 联合信实律师事务 所高级合伙人律师 洪月琴为学生进行 讲解。互动问答和 现场展示的仿真毒 品,让师生对禁毒知 识和毒品有了更深 的了解。金山司法 所还为学校赠送了 300余本法律书籍 及宣传册。 温暖,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来 之不易的幸福。吸毒人员,是一个特殊的 社会群体,他们沉溺毒瘾,无法自拔,习惯 了被人歧视和冷漠,大多自暴自弃。然而, 当他们来到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 (以 下 简 称 强 戒 所) ,却能感受到舒适、温暖和 亲近,他们在这里重获新生。今天,让我们 走近戒毒学员小王,听听他在这里的戒毒 故事。 人生的课堂 走进戒毒学员的教育中心,宽敞明亮, 设备齐全。教室前方悬挂着大屏幕用于电 化教学,讲台上方“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 大幅标语分外醒目,墙壁挂着名人名言条 幅,教室外的走廊两旁有戒毒学员创作的书 法绘画作品。强戒所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和 戒毒禁毒常识教育,培养戒毒学员的法制观 念,增强抵御毒品的信心。同时,还开展了 国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用传统文化陶冶 戒毒学员的情操,教会他们社会谋生手段。 可以说,强戒所是一个面向戒毒学员的综合 性学校。 戒毒学员小王今年28岁,在单亲家 庭中长大,母亲为了生计对他疏于管教, 初一时小王就开始厌学、逃学,最后弃 学。过早离开学校,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改 变,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沾染 上恶习,思想也发生了扭曲。小王17岁时 因打架锒铛入狱,出狱后开始吸食冰毒再 度沉沦。他说,那会儿不觉得冰毒是毒 品,只觉得吸食后做什么事都很有激情, 有时这种状态能持续几天几夜,甚至可以 不吃不喝,直到后来无法摆脱毒品才后悔 莫及。反思自己染上毒瘾的原因,小王总 是提到逃学的经历,让他缺失了教育,逐 渐变得是非不分。 如今,小王走进了强戒所的课堂,开 始了特殊的学习生活。他从中国传统文化 和法律常识学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思 想渐渐发生了变化,对人生有了更积极的 认识。 小王还报了所里举办的无线电装 接工培训班,当上了营养配餐员,他说: “我要把戒毒生活当作对自己的锻炼,好好 改造思想、学习技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 人。” 绽放的笑容 回忆起吸毒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小王 至今后悔莫及。为了购买毒品,家里能卖 的东西都卖了,家徒四壁,只能睡在地板 上。注射毒品使小王浑身伤痕累累,留下 了口眼歪斜的后遗症,人也日渐消瘦,那 时的他仿佛一阵风就能被吹走。吸毒使 他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离群索居,众 叛亲离。来到了强戒所,出操、训练、上 课、集体劳动、开班务会,他感受到从未有 过的集体生活的温暖,慢慢融入大家庭 中,笑容重新在脸上绽放。 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是很多戒毒 学员存在的问题。寻找戒毒学员教育的 最佳切入点,是民警们孜孜不断的追求。 强戒所根据不同年龄段戒毒学员的特点, 寓教于乐,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 动。主要有:每周一次的戒毒宣誓仪式; 瑜伽、八段锦、太极扇等特色康复训练;篮 球、台球、乒乓球、广播体操等体育比赛; 征文、演讲、黑板报比赛;观看爱国系列影 视片,邀请知名专家开讲座,还联系文艺 团体来所里开展爱心帮教活动等等,形式 多样的活动为戒毒学员的生活注入了生 机和活力。喜欢打篮球的小王,在一次篮 球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往来的信件 以前,小王从来没有写过信,但在强戒 所里,小王却拿起了笔,给林妈妈写起了 信。林妈妈70多岁,是老妈妈关爱团的成 员,热心于戒毒帮教工作,经常来给学员们 做报告。林妈妈苦口婆心的教诲深深打动 了小王,使他感受到关怀,感受到力量。他 开始给林妈妈写信,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心 中的苦闷。很快,林妈妈就回信给他,鼓励 他摆脱毒瘾。经过几次书信往来,小王的 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对林妈妈的感激之 情油然而生。同时,老妈妈关爱团的其他 成员也与学员们结对子,为他们加油鼓劲。 戒毒人员的教育是社会教育链的重要 一环,全社会都来关心戒毒人员,戒毒禁毒 工作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社会也会更加和 谐。社区街道的领导每年都来所里看望本 社区的戒毒人员,介绍社区发展情况,为他 们答疑解惑,解决实际难题,形成了社区和 强戒所的良性互动。湖里区司法局与强戒 所建立了法治教育基地,安排律师开展法律 咨询和法律援助。市关工委与强戒所建立 了长期的帮教关系。强戒所还与一些学校 共建,安排学生进强戒所参观,组织具有典 型案例的戒毒学员组成报告团,现身说法, 开展戒毒教育。小王也光荣地成为报告团 的一员,先后作了三次报告,以自己的亲身 经历教导学员们远离毒品。 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是重铸戒 毒人员灵魂的一方净土。在这里,类似的戒 毒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很多像小王一样的 吸毒人员,曾经沉沦堕落,迷失了方向,失 去了生活信心,他们在强戒所里接受了教 化,灵魂得到了洗礼。从这里走出去后,绝 大多数人摆脱了毒瘾,重获了新生。 学校师生进行禁毒宣誓,并在宣传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本组图/刘强 摄) 讲座现场。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Mar-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责编:陈

美编:刘福财

有奖报料: 9

68820

投稿邮箱: fzw

h@x m

r b.c o

m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日光岩

A07

法治文化专刊·厦门市司法局联办

三角梅

征稿启事

亲爱的读者,由厦门市司法局、厦门日报社联袂创办的“日光岩·法治文化”专刊于2016年7月正式推出,现面向社会征集稿件,但凡围绕学法、用法、普法、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文艺作品,体裁不限,均可投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要求作品必须为原创: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等体裁字数1500字以内;诗歌50行以内;报告文学、民间文艺等其他文艺体裁可适当放宽。

投 稿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栏目设置如下:1.三角梅:法治杂文、评论;2.五老峰:法治散文、随笔;3.骑楼下:法海钩沉;4.北辰山:法治小说;5.凤凰木:法治诗词;6.白鹭洲:法治公园、基地、

阵地及普法宣传摄影作品;7.酱油水:法治相声、小品以

及答嘴鼓等民间文艺;8.万石园:法治小故事、书

画、篆刻;9.园博苑:法治漫画。

理性看待教育惩戒权 北辰山

法治的底线(小小说)

法治漫画●王少华

园博苑

《黑心企业》

●梓州情苑日前,司法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

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限制外出集体活动,不超过一周的停学、停课等。

近年来,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有关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对抗”老师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这些新闻一方面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教师群体心生怨气,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没有一个好老师”;另一方面又让更多的教师在工作中如履薄冰,害怕出问题后家长闹、上级查,不敢对学生进行管教,对学生放任自流,束缚了越来越多教师的手脚。这两种现象都不是好现象,只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更脆弱,关系更僵化。

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就像飞机的两翼,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两翼齐心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帮助孩子腾空而起。涉教育舆情频繁出现的背后,是不少家长无法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不能正确

看待教师的教育惩戒,错误地认为教育就是消费,就是买卖。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稍微批评一下就“火冒三丈”,要么到学校“讨说法”,要么扬言举报。家长爱护孩子没有错,被批评后心痛孩子也没有错,但如果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就认为伤了自己或孩子的自尊心,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老师严格管理孩子或批评孩子做得不正确的地方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做得好的不表扬,做得差的不批评,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家庭教育,也涉及学校教育;既涉及孩子自身的悟性,也涉及老师的点拨;既涉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涉及道德素养的提升。教育惩戒权是学校老师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孩子错误行为进行纠偏而特有的权力,应该得到支持和保护。如果家庭和学校不是相向而行,而是站在对立面,稍有“不如意”就“上网”,借助网络的力量把惩戒个案演变成公共事件,最终束缚的是老师们的手脚,受伤害的是千千万万名学子。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初心不能变,教师应有的惩戒权不能丢,只有让教师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教育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才能更坚实。当然,在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学校和老师也要与时俱进,让惩戒权更有尺度和温度,不能把惩戒权变异成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要坚持效果导向,进一步明确教育惩戒权的使用范围、使用程度,要将教育惩戒权与未成年人保护进行有机结合。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修养和媒介素养,在使用惩戒权时尽量与家长密切配合,多沟通、多交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多从心灵上感化,不从肉体上折磨。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触碰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学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但不管受到怎样的影响,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愿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有了这方面的共识,网络空间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负面舆情才会少一些。

《背后买家》

●高艺通因单位没有足额发放工资,王小

姐提出辞职,用人单位说要一个月后才能走,王小姐不予理会就去提交仲裁了。在等候仲裁开庭期间,公司来电说她已经旷工多日,公司按规定予以解除合同。

王小姐着急了,公司的做法是合法的吗?于是她打到12348咨询。

王小姐:公司没有发够工资,我可以辞职吗?

律师:可以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王小姐:但是公司说要提前一个月对吗?

律师:那是劳动者在主动提出辞职的情况下,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王小姐:我这个也是主动提辞职的啊。

律师:你是根据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的条款提出的辞职,属于被迫辞职,这种情况是不用提前三十天的。像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导致劳动者被迫辞职的,还可以要求单位给予经济补偿。

王小姐:公司现在说我不去上班算旷工,能主张经济补偿吗?

律师:你已提出辞职,属被迫辞职,不需要提前一个月,而且你已提交劳动仲裁要求补发工资、解除合同,当然能主张经济补偿了。

王小姐:经济补偿金怎么算的?律师: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

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律师提醒: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劳资双方均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如系个人原因辞职,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用人单位,否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系用人单位违法导致的被迫辞职,则无须提前一个月即可辞职。

劳动争议期间不上班算不算旷工

1122334488律师值班手记

●剑言一白领导干部上法治课,一个都不能少。新书记,点燃依法治县的第一把火。法治底线,从法治课开始……一条条发自会场的微信,有图片有真相,像池

塘里投下一个石子,在县城里激起层层涟漪。县人民会场墙上的电子钟,不紧不慢地跳动

着。此时,会场内集合着各种表情包:有的心安理得,有的心急如焚,有的幸灾乐祸,有的诚惶诚恐……

主席台上,穿着短袖迷彩T恤衫的县委书记不怒自威,静静地看着会场上一派“繁忙”的景象:县委依法治县办公室主任一丝不苟地登记着缺课的名单,记者不停地跟踪拍摄,机关部门和乡镇领导不停地打电话催促迟到和缺席的人员……

县委书记的这一插曲,意料之外,但释放出一种很强的信号。会场内全县科级以上领导面面相觑,可他们心里明白,此举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宣读了新一届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关于举办“领导干部法治大讲坛”的决定,介绍了年度大讲坛的计划安排,看了一眼会场上稀稀拉拉的空位,依照惯例刚准备对坐位进行调整时,县委书记打断了他的话。

古人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领导干部确定为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全国普法规划中再次明确了学法用法的重点对象。我看这坐位就不调整了,推迟 15分钟上课吧,县委依法治县办负责查清缺课人数,各单位负责通知迟到和缺课领导到课,会后将情况说明报县委依法治县办。

“轰”!会场仿佛响起了炸雷。不到10分钟,会场座无虚席。这是“七五”普法以来,领导干部法治讲座首

次出现全员到位,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掌声响起,打破了会场沉闷的气氛。县委书记端起讲台上的那盆绿萝,请大家猜

猜这花盆原来是干什么用的?这是一个黑黝黝的金属浅盆,约10厘米高,虽

然不算雅盆,但擦得锃亮。大家小声地猜测着,答案莫衷一是。县委书记脸上格外庄严地说:这可是个宝

贝。它是一个反步兵地雷。地雷花盆?会场一片震惊!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法治思维和法治底线。

上课之前,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沉默片刻。县委书记脸上露出一抹凝重之色,

回忆起自卫反击战时雨中的那条血路:那天,副连长带我们去侦察敌情,雨天路滑,下坡时,副连长不慎滑倒触动地雷……他牺牲前断断续续告诫我们,

“面对……地雷……永远……只有一次……机会”。40年了,地雷爆炸的场面、副连长的话,深深

地烙在我脑海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后来,我又参加了边境的排雷行动,一次次与

死神擦肩而过。转业时,我带回来这个清除了引信和火药的地雷。

有一句法律谚语: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前者是对于公民而言;我们是法无授权即禁止,这就是法治思维和法治底线,不可任性和触碰。

会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讲座在继续,大家的目光变得灼热,凝视着那

花盆,陷入了沉思。

五老峰 重获新生

白鹭洲

近日,一场寓教于乐的禁毒宣传走进厦门市音乐学校(五通校区)。活动由金山司法所主办,共有300多名师生参与。

活动包括赠书、授课、禁毒签名和宣誓四个环节。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洪月琴为学生进行讲解。互动问答和现场展示的仿真毒品,让师生对禁毒知识和毒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金山司法所还为学校赠送了300余本法律书籍及宣传册。

●黄 超温暖,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来

之不易的幸福。吸毒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沉溺毒瘾,无法自拔,习惯了被人歧视和冷漠,大多自暴自弃。然而,当他们来到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强戒所),却能感受到舒适、温暖和亲近,他们在这里重获新生。今天,让我们走近戒毒学员小王,听听他在这里的戒毒故事。

人生的课堂

走进戒毒学员的教育中心,宽敞明亮,设备齐全。教室前方悬挂着大屏幕用于电化教学,讲台上方“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大幅标语分外醒目,墙壁挂着名人名言条幅,教室外的走廊两旁有戒毒学员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强戒所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和戒毒禁毒常识教育,培养戒毒学员的法制观念,增强抵御毒品的信心。同时,还开展了国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用传统文化陶冶戒毒学员的情操,教会他们社会谋生手段。可以说,强戒所是一个面向戒毒学员的综合性学校。

戒毒学员小王今年 28 岁,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母亲为了生计对他疏于管教,初一时小王就开始厌学、逃学,最后弃学。过早离开学校,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沾染上恶习,思想也发生了扭曲。小王 17岁时因打架锒铛入狱,出狱后开始吸食冰毒再度沉沦。他说,那会儿不觉得冰毒是毒品,只觉得吸食后做什么事都很有激情,有时这种状态能持续几天几夜,甚至可以不吃不喝,直到后来无法摆脱毒品才后悔莫及。反思自己染上毒瘾的原因,小王总是提到逃学的经历,让他缺失了教育,逐

渐变得是非不分。如今,小王走进了强戒所的课堂,开

始了特殊的学习生活。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律常识学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对人生有了更积极的认识。 小王还报了所里举办的无线电装接工培训班,当上了营养配餐员,他说:

“我要把戒毒生活当作对自己的锻炼,好好改造思想、学习技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绽放的笑容

回忆起吸毒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小王至今后悔莫及。为了购买毒品,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家徒四壁,只能睡在地板上。注射毒品使小王浑身伤痕累累,留下了口眼歪斜的后遗症,人也日渐消瘦,那时的他仿佛一阵风就能被吹走。吸毒使他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离群索居,众叛亲离。来到了强戒所,出操、训练、上课、集体劳动、开班务会,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集体生活的温暖,慢慢融入大家庭中,笑容重新在脸上绽放。

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是很多戒毒学员存在的问题。寻找戒毒学员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民警们孜孜不断的追求。强戒所根据不同年龄段戒毒学员的特点,寓教于乐,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有:每周一次的戒毒宣誓仪式;瑜伽、八段锦、太极扇等特色康复训练;篮球、台球、乒乓球、广播体操等体育比赛;征文、演讲、黑板报比赛;观看爱国系列影视片,邀请知名专家开讲座,还联系文艺团体来所里开展爱心帮教活动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戒毒学员的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喜欢打篮球的小王,在一次篮球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往来的信件

以前,小王从来没有写过信,但在强戒所里,小王却拿起了笔,给林妈妈写起了信。林妈妈 70多岁,是老妈妈关爱团的成员,热心于戒毒帮教工作,经常来给学员们做报告。林妈妈苦口婆心的教诲深深打动了小王,使他感受到关怀,感受到力量。他开始给林妈妈写信,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心中的苦闷。很快,林妈妈就回信给他,鼓励他摆脱毒瘾。经过几次书信往来,小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对林妈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老妈妈关爱团的其他成员也与学员们结对子,为他们加油鼓劲。

戒毒人员的教育是社会教育链的重要一环,全社会都来关心戒毒人员,戒毒禁毒工作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社会也会更加和谐。社区街道的领导每年都来所里看望本社区的戒毒人员,介绍社区发展情况,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实际难题,形成了社区和强戒所的良性互动。湖里区司法局与强戒所建立了法治教育基地,安排律师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市关工委与强戒所建立了长期的帮教关系。强戒所还与一些学校共建,安排学生进强戒所参观,组织具有典型案例的戒毒学员组成报告团,现身说法,开展戒毒教育。小王也光荣地成为报告团的一员,先后作了三次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员们远离毒品。

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是重铸戒毒人员灵魂的一方净土。在这里,类似的戒毒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很多像小王一样的吸毒人员,曾经沉沦堕落,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生活信心,他们在强戒所里接受了教化,灵魂得到了洗礼。从这里走出去后,绝大多数人摆脱了毒瘾,重获了新生。

学校师生进行禁毒宣誓,并在宣传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本组图/刘 强 摄)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