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7
论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问题 摘要: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接触了解科技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科技新闻就是其中的一种。回看这么多科技节目这 么多科技新闻,有的传播效果很好,打开大门让各类人群都可以方便进入;相比之下有的传 播效果就欠佳了,它们往往竖起高高的的门槛把身材矮小的人拒之门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科学素养的逐步提升,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再放任自流了,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个问题,更 多的人开始想关注想了解那些“挂在天边”的科技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面对这个问题—— 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媒体对科技新闻也是越来越重视。科技新闻翻译中的问题也越来越 多的暴露在我们面前。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论述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 问题。全文从科技新闻翻译中的问题、产生原因等着手,主要研究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问 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噪音的原因、如何解决噪音问题等方面,结合大环境给解决噪音问 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因噪音问题给科技细嫩传播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正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科技新闻也一样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现在看来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比如,科技新闻报道枯燥乏味缺乏人文关怀、报道角度少考虑到受众需求、受众对科技信息的错误理解等。引发这些问题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科技新闻本身的局限,又有外部不利条件的阻碍,噪音就是一个重 要原因。 2011 3 11 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 9.0 级强烈地震,同时引发海啸。大地震震动了 世界,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与担忧;3 12 日,福岛核电站开始牵动着所有人的注意力。响 应“你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这一媒体自身的口号,有关于福岛核电站的各类信息扑面而 来,福岛第一核电站 2 号机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 3 号机组反应堆面临氢气 爆炸风险;福岛核电站泄漏升级;福岛核电站第一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核泄漏带来的危害基本上到这里,我们就开始上演了一场给全世界人民好戏——疯狂抢盐。本文将结合科技新 闻翻译中的噪音问题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科技新闻翻译中的问题 科技新闻发展了这么多年,它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像政治新闻那么强势,也不像民生新闻那 么亲民,反而像女神一样高高在上。虽然人们一直在改进科技新闻报道方式,但是变化总是 比计划快,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所以到现在来看,某些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对科技新闻 的传播效果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问题出在科技新闻的翻译上。科技新闻翻译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因为科技本身的特性,具有很多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容易使科技新闻作品依然像是“科 学巨著”,站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上,不是专业人士,就上不去;同时也容易造成科技新闻 作品变成满篇的专业术语堆积而成的东西,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这一点有关科技新闻记 者的科学素养问题。就像苏小妹说苏东坡一样“你心存狗屎所以看到的就是狗屎”,科技新 闻记者的科学素养关乎科技新闻翻译的质量。记者必须成为“杂家”,科技新闻记者更是如 此,不然科技新闻不是科技新闻反而像是科技政策。 (二)缺乏人文关怀。过去很多科技新闻都是就事论事,很少注意到“人”的问题。像是只 注意到了舞台上舞蹈的美好,却没有人关注幕后的艰辛;亦或是只有美丽的舞蹈,却难以看 出它表达的内容。这些表现在科技新闻中,就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典范”。 (三)不考虑受众需求。科技在普通大众心中都像是女神般的存在,虽然想要走进,想要了 解,想要拥有,但是她却总是飘舞在天边的七彩祥云之中,可望而不可即。似乎正是因为这

Upload: gftvlie-a

Post on 06-Mar-2016

2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1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论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问题

摘要: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接触了解科技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科技新闻就是其中的一种。回看这么多科技节目这

么多科技新闻,有的传播效果很好,打开大门让各类人群都可以方便进入;相比之下有的传

播效果就欠佳了,它们往往竖起高高的的门槛把身材矮小的人拒之门外。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科学素养的逐步提升,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再放任自流了,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个问题,更

多的人开始想关注想了解那些“挂在天边”的科技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面对这个问题——

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媒体对科技新闻也是越来越重视。科技新闻翻译中的问题也越来越

多的暴露在我们面前。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论述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

问题。全文从科技新闻翻译中的问题、产生原因等着手,主要研究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问

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噪音的原因、如何解决噪音问题等方面,结合大环境给解决噪音问

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因噪音问题给科技细嫩传播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正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科技新闻也一样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

现在看来科技新闻报道的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比如,科技新闻报道枯燥乏味、

缺乏人文关怀、报道角度少考虑到受众需求、受众对科技信息的错误理解等。引发这些问题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科技新闻本身的局限,又有外部不利条件的阻碍,噪音就是一个重

要原因。

2011年 3月 11日,日本附近海域发生 9.0级强烈地震,同时引发海啸。大地震震动了

世界,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与担忧;3月 12日,福岛核电站开始牵动着所有人的注意力。响

应“你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这一媒体自身的口号,有关于福岛核电站的各类信息扑面而

来,福岛第一核电站 2号机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 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氢气

爆炸风险;福岛核电站泄漏升级;福岛核电站第一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核泄漏带来的危害。

基本上到这里,我们就开始上演了一场给全世界人民好戏——疯狂抢盐。本文将结合科技新

闻翻译中的噪音问题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科技新闻翻译中的问题

科技新闻发展了这么多年,它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像政治新闻那么强势,也不像民生新闻那

么亲民,反而像女神一样高高在上。虽然人们一直在改进科技新闻报道方式,但是变化总是

比计划快,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所以到现在来看,某些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对科技新闻

的传播效果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问题出在科技新闻的翻译上。科技新闻翻译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因为科技本身的特性,具有很多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容易使科技新闻作品依然像是“科

学巨著”,站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上,不是专业人士,就上不去;同时也容易造成科技新闻

作品变成满篇的专业术语堆积而成的东西,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这一点有关科技新闻记

者的科学素养问题。就像苏小妹说苏东坡一样“你心存狗屎所以看到的就是狗屎”,科技新

闻记者的科学素养关乎科技新闻翻译的质量。记者必须成为“杂家”,科技新闻记者更是如

此,不然科技新闻不是科技新闻反而像是科技政策。

(二)缺乏人文关怀。过去很多科技新闻都是就事论事,很少注意到“人”的问题。像是只

注意到了舞台上舞蹈的美好,却没有人关注幕后的艰辛;亦或是只有美丽的舞蹈,却难以看

出它表达的内容。这些表现在科技新闻中,就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典范”。

(三)不考虑受众需求。科技在普通大众心中都像是女神般的存在,虽然想要走进,想要了

解,想要拥有,但是她却总是飘舞在天边的七彩祥云之中,可望而不可即。似乎正是因为这

Page 2: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样,女神总有女神的姿态,科技新闻记者在写作科技新闻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天宫里面的大

仙们是否享受,更容易忘记蓝天下还有一群一直抬头,想要一看女神真颜的仰慕者是否想看。

人有一个通性,那就是只关注于自己利益有关的东西,你说日本又发明制作了一个会跳舞的

机器人的关注度决对没有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产生核辐射的关注度高。为什么?就因为,

会跳舞的机器人并不是普通大众都觉得有价值的,看到这条新闻的话,更多人会笑一笑就忘

了。但是核辐射就不一样了,它会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地球上的一切东西,人们关

心自己的健康问题,所以更关注。

(四)灌输式的传播。科技新闻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容易写得通俗易懂。但是却很少有人注

意这个问题,还是沿用以往的写作报道方式,所以在科技新闻的写作上,多数的新闻向来还

是摆着一副生硬的面孔,俗话说是苦瓜脸,以一种说教的方式向公众灌输科学知识。不管处

在大多数的“外行人”看不看得懂,反正我的科技信息是传播出去了。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科

技新闻传播效果欠佳。

二、出现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不是很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下面几点:(一)是科技新闻

记者科学素养问题。(二)受众的科学素养不高。(三)是科技新闻自身的局限性。(四)媒体

的关注度不够。(五)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说了这么多,其实这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

才是一个主要原因。噪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也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但是却

不是我们经常在声音很大影响到自己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时所说的噪音。而是在科技新闻翻译

过程中,影响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各种不利因素。噪音使受众不理解科技新闻中的内容,从

而导致了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不好。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到一个模式,也就

是我们所熟知的香农-韦弗模式,这个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一个新成员——噪音。“噪音”

概念的导入,是这一模式的一个优点,同时表明了传播并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

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都会形成对信息的干扰。[ 1 ] 这里的噪音不是信源有意识的传送而附

加在信号上面的任何东西,而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的传递进行干扰的东西。

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很大一部分都是传播者不自觉的加入的,例如大量的专业术语,即使

再好的科技新闻作品里面关于专业术语部分的描述还是很专业。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接受理

解方面就很有难度,就容易造成接受障碍。从而这些专业术语对这部分人来说就是噪音,有

噪音就会影响到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例如在《权威专家解答核辐射十二大疑问》当中,在

回答中国核电站安全性高吗这一问题时,专家说:“福岛核电站设计是能抗 0.6级地震动的,

日本这次是 0.4级地震动,我国地震一般是 0.15的地震动。[ 2 ] ”结论是“即使出现地震,

核电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这就产生了噪音,什么事“地震动”?大概是一个什么状况,完

全不了解。看数字我们的还比这次地震的还要小,又怎么会“没有太大问题”呢?这些都在

阻碍信息的接受。当然,受众的科学素养水平高低也是在传播科技新闻过程中噪音产生的重

要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受众自己有什么样的水平就只能接受什么样的信息,

一旦超过自己的理解能力范围,就会产生噪音,从而影响到科技信息传播。

三、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主要包括哪些

(一)大量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看不懂,翻译也是粗糙难懂。科技新闻,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特

点,比如科学性,大量的专业俗语专业名词,难懂的操作流程,难以理解的各种反应,这些

特点无一不是在阻碍着科技新闻翻译的质量,也就是在阻碍科技新闻的有效传播。这是其一,

其二是,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科技就是“高精尖”的,它在天边我们却不在云端,想触摸

它,怎奈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总还差那么一阵东风。我们的固有印象也是与科技新闻自身

的特点有关的,对科技新闻的喜爱可以“爱屋及乌”也可以“厌屋及乌”。这个也无一不在

[ 1 ] 由《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61页 可以得知。[ 2 ] 由《生命时报》中《权威专家解答核辐射十二大疑问》的一文可以得知.2011-03-18

Page 3: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影响着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受众科学素养不高,对事件具体情况不了解。有人说,吃碘盐可以防辐射;还有人说,

未来食盐可能被污染。《亚洲多地抢购食盐 专家称“补碘防核”被误传》一文中,专家说:

食用碘片防核辐射的原理是使甲状腺提前吸收足够的碘,这样放射性碘-131 就不会很容易

袭击到甲状腺,对甲状腺起到保护作用。 [ 3 ] 不过,看新闻的心,很多都是只看前半部分,

“食用碘片防核辐射的原理是……”就认为专家说“碘可以防辐射”,而碘盐就成了信手拈

来的防辐射物品了。忘记看的那部分才是最重要的“不过,过量摄入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

严重危害。碘盐所含碘属于“微量”,微量的碘对防辐射不起作用。”受众的科学素养不高是

影响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噪音,但是专家的模糊性解释也是一种助推器。上面专家说“微

量的碘对防辐射不起作用”,普通受众肯定就会以为“大量的碘对防辐射作用很大”,于是碘

片抢完了就开始抢盐,甚至连碘酒、酱油也不放过。

(三) 口口相传,信息产生误差。“前天是核污染影响大气质量;昨天则是核辐射会污染海洋,

从而辐射到盐的质量。”为什么说是“口口”相传,因为这些谣言并不像以往一样,在互联

网上可以随处见到,基本上只有新闻中才有例证,买盐的人一般都是从“他”那里得知的。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是谣言的杀伤力,谣言这一“噪音”,对整个社会都很具杀伤力。

例如,2011年 3 月,中国人民大枪盐,各地各大小超市都像是台风过境,所有碘盐被席卷

而空。理由有二:一是海水被日本核辐射污染,没法再提炼食盐;二是吃含碘的盐可以防核

辐射。抢盐风首先从沿海城市浙江、上海、广东等刮起,且迅速席卷全国,不只是城市的大

小超市像遭遇抢到袭击,农村超市也未能幸免。《盐厂一天卖盐 1200 吨 忧未来半年生意惨

淡》一文可以看出那一天抢盐抢得有多么疯狂,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民众的盲目给经营商们带

来的担忧。同时也可以看出,谣言对民众情绪、社会治安产生极大的干扰,尤其影响人们的

理性判断。

四、出现噪音的原因

(一)大量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行内

的人当然看到专业术语,是得心应手;行外的人,看起来就会有些“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

了,也就产生了噪音。科技行业就是如此,它的世界里必定会陪伴着各种各样的名字,且名

字一旦取定一般就不会更改了。H2o 永远都代表水,不会变成其他东西。这种它自身带来的

噪音,是在科技新闻记者写作的时候不自觉的就加入进去了,某些专业术语超过了受众所能

理解的范围,那就是噪音。

(二)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问题。在传播科技信息的过程中,科技新闻记者发挥着不容小觑

的作用。他们承担着采编并传播科技新闻的使命,同时也担负着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责。

如果科技新闻记者的科学素养都不高,那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科技新闻记者,不算是一个真

正的科技新闻记者。就像专门写社会新闻的记者在面对政治新闻的时候就会很难写,因为其

中会涉及到政治领导人的排序,敏感词的写作问题等。在《WEB时代的科技记者与公民科

学素养的提升》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与其他记者相比,我国科技记者呈现出数量不多职

业水平不高的状态。[ 1 ] 说的就是我国科技记者科学素养上的不足,也就是水平不高。科技

新闻记者没有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没有广阔的视野,就很难写出既含有丰富的有效信息

又通俗易懂的科技新闻作品,不利于广大受众对信息的就说,也就是说会直接导致科技新闻

传播效果不好。科技新闻记者科学素养不高,还表现在不具备有随时“充电”的素质。不“充

电”的手电筒,结果是总有一天电会用完,一片黑暗随之而来。

[ 3 ] 由《亚洲多地抢购食盐 专家称“补碘防核”被误传》可以得知。食用碘片防核辐射的原理是使对核辐射非常敏感的甲状腺提前吸收足够的碘,短期内处于饱和状态,对甲状腺起到保护作用。不过,过量摄

入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造成甲亢症状。[ 1 ] 由《WEB 时代的科技记者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吴月娥.可以得知。与其他专业类型的记者相比,

目前在我国,科技记者的最大问题是:其记者队伍呈结构性缺失状态,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职业水平不高。

Page 4: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三)受众科学素养低。2010 年 11月 25日,中国科协发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 2 ] 2015 年的目标才“力争”从

2010年的 3.27%提高到 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没有比较可能不能很清楚的呈现。欧盟国

家 1992 年的公民基本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就为 5%,而美国更是超前,在 1995年的时候,他

们的公民基本科学素养就为 12%了。比较就可以看到百分之五是什么水平,情形不容乐观,

我们国家要到 2015年才是别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受众科学素养水平低,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一个残酷的现实。要受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显然是不现实的,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想融化它还真是不容易。就像南极冰盖一样,即使每年都在说气温升高,温

室效应等等那么厚的冰层还是只融化了一点点。同样,要使受众科学素养有一个质的飞跃,

只怕要下一代人来见证奇迹了。受众的科学素养低,对科学的关注和理解能力上就会降低。

就想天天说温室效应,农村生活的人们还是不知道那是什么情况,只知道今天好热,今年好

热,绝不会去关心南极冰盖是不是又薄了两厘米,还是海水又上涨了两厘米,亦或是某个海

岛过几年就要消失。因为不懂,所以不关注;即使关注,也不懂,索性不关注。这就是受众

科学素养低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不好的例证。

(四)媒体的大肆报道,造成无形中的恐慌。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微博等传

统媒体新媒体都在报道有关福岛核电站的相关新闻,信息呈全面轰炸模式传播。所以人们看

到的就是全部的媒体都在说福岛核电站爆炸了,核泄漏了,核辐射了,某地检查出放射性元

素超标等这些本来就已经让人开始觉得害怕了,产生了恐慌心理。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登

上微博又开始说“辐射危害人地健康”“辐射污染海水”“辐射污染空气”“辐射污染土地”。

媒体又考虑得很全面的站出来拿“切尔诺贝利”事件、广岛原子弹爆炸与福岛核电站爆炸相

比较说事。在《日核事故铯泄漏量是广岛核爆 168 倍 半衰期 30年》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比

较了福岛核电站爆炸的危害性,比我们记忆中扭转战局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危害还要

打。“事故中铯-137 的放射性活度达到 1.5万万亿贝克勒尔,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铯-137释放量的 168 倍。”[ 1 ] 于是媒体又很贴心的邀请专家说“怎样防辐射”,讲就讲吧,还讲得

模模糊糊的“微量碘对防辐射不起作用”,人们会更觉得恐慌。这些都是噪音产生的重要原

因。

(五)自有印象,自动忽略。科技日新月异,传播技术也是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也随之增多。本应该是科学素养也随之有一个大的提升,但事实却是相反的,2015年才“争

取”提升到 5%。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明星说话,不管是什么明星,在科技新闻报道中也是

一样。例如,新浪微博有关日本大地震相关事件的微访谈,从 3 月 11日晚上就开始启动,

也有很多人参加提问,表面上看起来,人们都关心地震,关心核辐射,关心科技了。实际上

不然,真正的“科学松鼠会”关于辐射的微访谈却是无人问津,没有一个人提问。但同一时

间段的“著名记者秦枫:聊我在日本的地震见闻”却有 546个问题等待回答。这样看来,他

们了解的只是当地的民生,而不是关于科技的核辐射。看起来,相关新闻似乎每天都是重头

戏,但是人们自动就忽略不计了,会恐慌会抢盐也在情理之中。

五、怎么解决这些噪音问题

没有噪音也就构不成信息的传播。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噪音,既要用感性的验光看到它

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不利影响,确实很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但是同时也要用理性的

眼光看到他可能对科技新闻传播有力的一面,它提出问题,刺激更多的人创新思想解决问题。

[ 2 ]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

到了 3.27%,比 2005年的 1.60%提高了 1.67个百分点,比 2007年的 2.25%提高了 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 3%)、加拿大(1989年 4%)和欧盟(1992年 5%)等主要发达

国家和地区 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1 ] 《日核事故铯泄漏量是广岛核爆 168倍 半衰期 30年》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估算,事故释放的铯-137放射性活度达到 1.5万万亿贝克勒尔,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铯-137释放量的 168倍。

Page 5: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万物皆是如此,既有有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们既然能够看

到水的多样性,那就一定可以看到在科技新闻翻译中噪音的多样性,不要只记得它是敌人就

一定要诛杀,过多食用是毒药——鸦片,但是少量罂粟就是良药可以救人。

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才能促进发展。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噪音问题呢?一是科技新闻记者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新闻记者在一篇新闻作品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

用,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科技新闻翻译出来的质量,影响受众对科技新闻的理解

程度,进而影响到科技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文章《福岛核事故铯 137释放量为广岛核爆

168倍》就是一个例子,一篇消息稿,全文 357 个字,涉及到各类专业术语不下十次,可以

说是通篇的专业术语,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普通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这篇新闻对普通受众

来说,可能就是看了题目掉头就走,因为看不懂。《日本首次通报福岛县居民核辐射水平 半

数人超标》这篇消息也是一样,文章讲核泄漏发生后体内累计核辐射水平的估算值,这里面

就涉及到一个单位名词“毫希沃特”,全文出现了六次“毫希沃特”,但是没有一次对这个单

位做了解释的,所以看完文章,也不知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看了这两篇文章更容易

让人产生恐慌心理,只看到“168 倍”“辐射超标”等字样,产生了噪音,结果是完全背离

了作者的初衷。这些新闻也是后面“抢盐”的推手。

如何提升科学素养?收起来就两个字是“充电”,大概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看、

想,勤能补拙,只要有毅力,铁杵都能磨成针,害怕科学素养不提升。作为你一个记者,写

作上的能力是无容置疑的,就看写作的技巧是不是足够。科技新闻记者要把自己一个内行人

来储备知识,同时把自己当做一个外行人来翻译科技新闻作品,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是初步

胜利的,减少了大量专业俗语造成的噪音,抓住了内外行人的阅读兴趣。胜在内行人觉得知

识丰富,原理清晰;外行人觉得通俗易懂,读之兴起。科技新闻记者的作品吸引住了更多受

众的关注度,那么,在科技新闻记者哪里产生的噪音就已经解决了。

二是受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公众在社会中扮演者各种角色,监督者就是多种角色中的一

种,他们时刻在注视着在社会中传播的东西,并且立即就会有反应。鲁迅在《朝花夕拾·范爱农》中提到:“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监督的目的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但是要实

现对最新科技相关信息的监督,光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充满各种基本科

技信息且聪明的头脑。分析问题要从内外因上双管齐下,既要看到外因的局限,也要看到内

因的不足,事情都是内外因起作用的结果。科技新闻翻译中出现噪音,导致科技新闻传播效

果不好就是内外因的共同结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内外因就会不一样。在这里,受众自己看

不懂科技新闻,自己的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从而产生的噪音受众自己的原因就是内因。受众

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直接影响接受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所以,要解

决这一噪音,就要提高受众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如何发挥好监督职能的作用,如何提高科

学素养,首先一点就是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凡事必有因果,受教育程度高了了解的知

识面也就大了,接触的东西也就更多了,思维上也就更具逻辑性。再次面对“水变油”这样

的伪科学,即使思想再疯狂也不会再次像是捡到宝般津津乐道了。其次是多关注科普节目,

多学习科学知识。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没有人能够一刻不停的睁大眼了解所有的变

化,我们只需要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某些变化就可以了,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这里主要

是与科技有关的信息。勤能补拙,不管你是有多无知,只要你想知道,勤奋就会让答案变得

简单。科技传播助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还促使受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深入理

解科学是媒体科学素质建设的第一步,现在也出现了很多谈话式的科技新闻节目,主持人慢

慢分析科技事件,遇到大家关注的而且又很难懂的地方还有现场专家当场讲解,公众更容易

参与到其中。这样也是有益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更有助于科技新闻翻译

的进行。

三是媒体报道角度上的创新,注重人文关怀。突发重大的新闻事件,一直都是各类媒体

Page 6: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关注的焦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就是如此,那一段时间一直都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宠

儿,相关事件的火热程度就像火焰山的火一样不灭。打开电视是核泄漏,放开报纸是核泄漏,

开启手机是核泄漏,登上微博是核泄漏,打开电脑连上网就更是核泄漏。这些信息毫无预兆

的直接砸在人们的身上,产生了信息冗余,也就是对重要信息进行反复的传播。但需要传播

的时候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过犹不及,太多了就变成了噪音,即使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被

当成“噪音”屏蔽掉。所以在报道科技新闻的时候不要始终采取“人海战术”。反而应该采

取“创新战术”,显现出自己的不同,抓住手中的注意力,而不是当做“噪音”直接过滤。

各类媒体同时大规模的传播危机信息,容易让人产生心理恐慌。也为后面的抢盐“添砖加瓦”

了一把。这一点上也是提醒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的时候更多的关注到“人”,而不仅仅是那

一件赤裸裸的事件本身,一来就是“放射性绝是广岛原子弹的 168 倍”。

四是各类媒体迅速澄清事实。减少噪音的一个方法就是让真相浮出水面,澄清事实就是

一个方法。“谣盐”就是由心理的恐慌加上理解上的误解这样的噪音产生的结果。一般情况

是出现了谣言就要辟谣,这次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各大媒体也积极承担起辟谣的责任,开展

了一系列“辟谣大运动”。首先是请专家讲辐射,辐射根本不可能影响到海盐,即便发生核

泄漏,影响也不足万分之一;“补碘防核”是被误传的,碘盐的碘量微弱对发辐射起不到作

用,服用太多碘反而危害身体健康。其次是请盐商谈“盐情”,我国有大量的“井盐”,且现

今食盐储备量足够。

噪音是科技新闻传播的敌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

的敌人”,敌人看到你的优点更分析你的弱点。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噪音,发生了这么多问题,

才刺激了更多的人来解决问题,这一次有经验了,下一次就会早有准备。同时噪音也是传播

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刺激着传播方式的不断改进,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噪音。合理利用,适当诛杀!

综述:2011年的“谣盐”最终止于专家的辟谣的和时间的沉淀,如台风过境一般留下

了满地狼藉。现在看来,还是噪音造成的结果,媒体报道时的不注意,缺乏人文关怀,使受

众产生心理恐慌;受众理解上的不完全,只看看得懂的那一部分。面对大量的专业术语的科

技新闻,更容易只看到标题上的危害,而忽略了内容中“不过,但是……”之后的重要部分。

这些既是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不好的原因,也是其体现。分析了科技新闻翻译中的噪音问题,

对以后的科技新闻翻译质量提升还是应该有改善的,至少看到了这些问题。以后就是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 强 春 . 日 本 福 岛 核 危 机 对 中 国 公 众 影 响 及 媒 介 干 预 [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421/221321/14621291.html

[2] 范晓明. 浅谈新闻科普创作[J].新闻三味,2002年 09期

[3] 刘胜安. 如何写活科技新闻——以一篇成功的范例谈起[J].新闻爱好者,2010 年 11 期

[4] 许飞若.浅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噪音[J].魅力中国,2010年 7月(上)总 119期

[5] 章彤. 浅谈科技记者的写作修养[J].传媒观察,1999年第 08期

[5] 吴琼敏. 要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J].城市党报研究,2001年第 06期

[6] 曲静,黄春英. 科技报道要让“圈内”“圈外”都爱看[J].新闻传播,2003年 01期

[7] 许文勇. 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软化”[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01期

[8] 邓凯. 科技新闻传播如何贴近受众视角[J].科技传播,2010年 12期

[9] 刘燕.试析对农政策传播失效的障碍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9年第 4期

[10]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月第 1版

Page 7: 陈桔毕业论文20085849

[11] 王直华. 给科技新闻来个“二次开发” [J].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第 06期

[12] 徐志波. 试论科技报道的平民化定位[J].科技传播,2010年第 04期

[13] 韩净.危机传播中噪音流的传播与消解 ——理性审视哈尔滨水危机中的地震谣言[J].

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06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