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4
1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2010 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Upload: saleema-soroush

Post on 03-Jan-2016

8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时间就是生命!. SCA 后 CPR 开始时间 CPR 成功率 1 分钟内 > 90 % 4 分钟内 60 % 6 分钟内 40 % 8 分钟内 20 % 10 分钟后 0 %.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 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 背景.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ge 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

时间就是生命!

SCA 后 CPR开始时间 CPR成功率

1 分钟内 > 90% 4 分钟内 60% 6 分钟内 40% 8 分钟内 20% 10分钟后 0 %

Page 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

《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背景

• 20世纪 50年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和电击除颤三大技术的产生和结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形成。

• 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盟组织世界各国的专家制定了第一部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国际指南。

• 对指南每 5 年更新 1 次。 2010年指南在 10月 18日发布,它也是根据一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的认识,对 2005

年指南的具体建议进行评价和改进,并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Page 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

新指南的主要改变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程序: A-B-C 更改为 C-A-B

生存链中添加第 5 个新环节强调心脏骤停后治疗

新增两个部分:“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实施和团队”

4

1

2

3

根据 29个国家的 356名复苏专家经过 36个月的分析、讨论。对 277个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主题的 411份科学证据的总结。

Page 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010 新 2005 旧

按压速率至少为 100次 / 分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按压速率至少为 100次 / 分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以每分钟大约 100次 的速率按压

以每分钟大约 100次 的速率按压

Page 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

更改的理由•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 (ROSC) 以

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每分钟的实际胸外按压次数由胸外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例如, 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 AED 分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决定。

•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的减少中断的时间和次数。如果按压速率不足或频繁中断(或者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会减少每分钟给予的总按压次数。

• 非专业人评估呼吸需更多时间。

Page 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010 新 2005 旧

成人胸骨按下至少 5 厘米;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 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 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 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成人胸骨按下至少 5 厘米;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 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 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 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成人胸骨按下约 4 至 5 厘米;

婴儿和儿童将胸部按下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或一半

成人胸骨按下约 4 至 5 厘米;

婴儿和儿童将胸部按下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或一半

Page 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8

新指南更强调胸外按压

2010 新 2005 旧

对经过培训以及未经 培训的施救者,都要强 调胸外按压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 施单纯胸外按压的( 仅按压)心肺复苏医务人员仍建议同时 给予按压和通气

对经过培训以及未经 培训的施救者,都要强 调胸外按压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 施单纯胸外按压的( 仅按压)心肺复苏医务人员仍建议同时 给予按压和通气

没有针对经过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施救者给出不同建议

没有针对经过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施救者给出不同建议

Page 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9

更改的理由

•按压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

• 虽然已建议“用力按压”,但施救者往往没有以足够幅度按压胸部。另外,现有研究表明,按压至少 5 厘米比按压 4 厘米更有效。

Page 1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0

心肺复苏程序: A-B-C 更改为 C-A-B

2010 新 2005 旧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胸外按压

评估呼吸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Page 1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1

更改的理由•

Page 1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2

更改的理由• 。

更改后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实施 CPR !更改后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实施 CPR !

Page 1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3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2010 新 2005 旧

取消程序中在开放气道后“看、听和感觉呼吸”这一评估环节”

取消程序中在开放气道后“看、听和感觉呼吸”这一评估环节”

“看、听和感觉呼吸”用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

“看、听和感觉呼吸”用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

Page 1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4

判断 / 评估

确认现场是否安全

对刺激有无反应

迅速检查呼吸 ( 专业人员 )

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Quick Assessment!Immediate recognition!

Page 1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5

立即呼救

无意识、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

立即呼救

通知更多的医生护士 ( 院内 )

准备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

来来 --人人 -- 呐!呐!救救 --命命 -- 啊!啊!

Page 1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6

体位

仰卧位(复苏体位)

地面或硬床板上

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

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恢复体位)

Page 1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7

确认循环

触摸颈动脉搏动

甲状软骨(喉结)旁开一指处

触摸测单侧动脉搏动

仅由专业人员操作

Page 1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8

确认循环

1 岁以下婴儿:检查肱动脉;

大于 1 岁儿童: 检查颈动脉或

股动脉。

Page 1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BLS— 循环( Circulation )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婴儿位于

两乳头连线中点的略下方;

儿童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成人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按压手法:

婴儿(< 1 岁,不包括新生儿):拇指环抱按压法或两指按压法;

1 ~ 14岁儿童:根据患儿情况采取单手或双手按压法。

> 14岁:同成人。

Page 2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0

• 按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 1/3(婴儿大约为 4cm,儿童大约为5cm,成人至少 5cm),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壁完全回复。

• 按压频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次,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基本相等,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

• 按压 - 通气比例:成人 30:2;儿童和婴儿单人 30 ︰ 2 ,双人15 ︰ 2 。

• 未建立人工气道前,进行人工呼吸时,须暂停胸外心脏按压。

每 2 分钟评估 1 次脉搏

PBLS— 循环( Circulation )

Page 2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1

PBLS— 循环( Circulation)

两手指按压法

双手环抱法

Page 2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2

PBLS— 循环( Circulation)

单手按压法

双手按压法

Page 2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3

胸外按压技术

有效按压的标准:

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对正常形体的患者,按压幅度为﹥ 5 cm。

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 ( 胸廓回弹 )

Page 2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4

胸外按压技术

有效按压的标准:

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 50%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在 30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改变手的位置,也不要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压后,使胸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不应离开胸壁。

Page 2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5

胸外按压技术

• 按压有效标准:

扪及大动脉搏动 ( BP60mmHg)

皮肤颜色转红

瞳孔缩小

自主呼吸恢复

• 按压无效标准:

摸不到大动脉搏动

已出现的指标消失

瞳孔始终散大

Page 2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6

PBLS— 气道( Airway)

非创伤病人:仰头抬颌法

• 创伤病人:下颌前推法

开放气道清理气道: 指套 / 纱布保护

Page 2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BLS— 呼吸 (Breathing)

婴儿: 12-20 次 / 分 口 - 口鼻人工呼吸

• 儿童: 12-20 次 / 分 口 - 口人工呼吸( 3-5秒)

评估:封闭,配合胸压,胸廓有抬举

Page 2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 除颤器应用

• 电极大小

婴儿型 (小号 ): 1岁或 10kg

成人型 ( 大号 ): 1岁或 10kg

• 电极位置 一个电极紧贴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另一电极紧贴左腋前线第五肋间(平左乳头)

Page 2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 除颤器应用除颤器除颤板放置部位

双相波除颤 1 次,或 5 周期 /2min CPR

Page 3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0

电击治疗主要更改

2010 新 2005 旧

•对于婴儿( 1 岁以下),

建议使用手动除颤器。

•如果没有手动除颤器,

需要儿科型剂量衰减 AED。

•如二者都没有,可以

使用普通 AED

•对于婴儿( 1 岁以下),

建议使用手动除颤器。

•如果没有手动除颤器,

需要儿科型剂量衰减 AED。

•如二者都没有,可以

使用普通 AED

1-8岁儿童除颤应使用

儿科型剂量衰减 AED

1 岁以下婴儿不建议

使用 AED

1-8岁儿童除颤应使用

儿科型剂量衰减 AED

1 岁以下婴儿不建议

使用 AED

提示:儿童使用AED(包括婴儿)提示:儿童使用AED(包括婴儿)

Page 3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1

电击治疗主要更改

2010 新 2005 旧

•使用 2-4J/kg的剂量作为初始除颤能量•为方便培训可使用 2J/kg为首剂量。•对后续电击能量应至少为 4J/kg并可考虑使用更高能量,但不超过 10J/kg或成人最大剂量。

•使用 2-4J/kg的剂量作为初始除颤能量•为方便培训可使用 2J/kg为首剂量。•对后续电击能量应至少为 4J/kg并可考虑使用更高能量,但不超过 10J/kg或成人最大剂量。

除颤的首剂量是 2J/kg。第二次及后续是 4J/kg。

除颤的首剂量是 2J/kg。第二次及后续是 4J/kg。

目前尚不确定最佳除颤剂量

目前尚不确定最佳除颤剂量

Page 3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2

儿童除颤剂量

2005年 2010年初始除颤能量 2 J/kg 2 - 4 J/kg

后续的剂量 4 J/kg > 4 J/kg < 10 J/kg

Page 3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3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体外除颤电极位置

2010 新 2005 旧

•放置电极片或电极板位置不要导致除颤延误。•应避免将电极片直接放在植入装置上。

•放置电极片或电极板位置不要导致除颤延误。•应避免将电极片直接放在植入装置上。

放置的电极片应距离该设备至少 2.5厘米。

放置的电极片应距离该设备至少 2.5厘米。

Page 3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4

更改的理由

• 电极片过于靠近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则在除颤后对应装置可能会出现故障。

• 单极起搏的起搏器尖峰可能会使 AED软件混淆,妨碍心室颤动检测,进而妨碍给予电击。

• 电极片或电极板相对于植入式医疗装置的放置位置不应该导致延误除颤。

Page 3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5

• 院外目睹发生心脏骤停,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如果有)

•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

• 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室颤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Page 3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6

不建议常规性采用环状软骨加压2010 新

2005 旧

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仅在患者深昏迷时采用环状软骨加压,通常需除人工呼吸或按压以外的第三名施救者。

仅在患者深昏迷时采用环状软骨加压,通常需除人工呼吸或按压以外的第三名施救者。

Page 3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7

更改的理由

Page 3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8

简化成人 BLS 流程

施救者应同时获得两点信息:患者有无反应以及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

如果医务人员在 10秒钟内没有触摸到颈动脉搏动,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AED

如果医务人员在 10秒钟内没有触摸到颈动脉搏动,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AED

施救者应同时获得两点信息

Page 3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39

Page 4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0

生存链中添加第 5 个新环节成人生存链1.立即识别 CA(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尽早 CPR,并强调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2010 AHA ECC Adult Chain of Survival2010 AHA ECC Adult Chain of Survival

Page 4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1

培训、实施和团队

主要讨论有关指导培训和学习复苏技术的最佳实践、实施生存链以及治疗团队和系统的相关最佳实践方面越来越多的正面证据。

进一步强调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

Page 4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2

医务人员都以团体形式工作

• 进一步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由不同的施救者同时完成多个操作。

例如 :

• 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 另一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并求援,

• 第三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

Page 4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3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2010 新 2005 旧

•建议在围停博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根据 PETCO2监测心肺复苏质量和监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的建议。

•建议在围停博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根据 PETCO2监测心肺复苏质量和监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的建议。

使用呼出 CO2监测器或食管检测器确认气管插管位置。 PETCO2可作为了解心肺复苏过程中产生的心输出量的无创性指标。

使用呼出 CO2监测器或食管检测器确认气管插管位置。 PETCO2可作为了解心肺复苏过程中产生的心输出量的无创性指标。

Page 4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4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Page 4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5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Page 4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6

更改的理由

• 持续二氧化碳波形图是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是否正确的最可靠方法。

• 二氧化碳波形图也可以用作胸外按压有效性的生理指标并用于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Page 4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7

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

2010 新 2005 旧

未提供有关取消吸氧的具体信息。

未提供有关取消吸氧的具体信息。

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吸氧浓度调整到需要的最低浓度,实现动脉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 94%。

饱和度为 100%时,通常可以取消给予吸氧。

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吸氧浓度调整到需要的最低浓度,实现动脉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 94%。

饱和度为 100%时,通常可以取消给予吸氧。

Page 4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8

更改的理由

• 尽可能将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保持在 94%到

99%之间。

• 近期研究表明恢复自主循环后组织内氧过多,会产生有害影响。

• 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为 100%,可能对应肺泡 -

动脉氧分压( Pao2)为大约 80-500mmHg之

间的任意值。

Page 4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49

高级生命支持仍包括:

辅助性药物治疗

高级气道管理

Page 5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0

Page 5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1

新的用药方案

2010 新 2005 旧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 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有脉搏心动过速建议使用腺苷。但不得用于非规则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因为它会导致心律变成室颤。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 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有脉搏心动过速建议使用腺苷。但不得用于非规则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因为它会导致心律变成室颤。

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 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心动过速流程中仅建议在可能发生规则的窄 QRS波群折返室性心动过速时给予腺苷。心动过缓流程中,在阿托品输注后使用,且需在等待起搏或起搏无效时使用。

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 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心动过速流程中仅建议在可能发生规则的窄 QRS波群折返室性心动过速时给予腺苷。心动过缓流程中,在阿托品输注后使用,且需在等待起搏或起搏无效时使用。

Page 5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2

更改的理由

• 现有证据表明,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 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对治疗并无好处。

• 腺苷在未分化的稳定型、规则的、单型性、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处理中,对治疗和诊断都有帮助。前提是心律规则。

• 对有症状或不稳定型心动过缓,建议静脉输注增强心律药物,因为在阿托品无效情况下,与经皮起搏同效。

Page 5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3

使用钙剂的建议

• 2010(新):有关给予钙剂的建议比早期版本《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中的建议更严格:

• 如果无确诊的低钙血症、钙通道阻滞剂过量、高镁血症或高钾血症,不建议为儿童心脏骤停常规性地给予钙剂。

• 对于心脏骤停常规性地给予钙剂并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

Page 5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 呼吸 (Breathing)

球囊加压供氧 气管插管

喉罩

Page 5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CPR 药物

给药途径

• 外周静脉

• 骨髓腔内

• 中央静脉

• 气管内

Page 5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CPR 药物

肾上腺素剂量

指征 静脉 / 骨髓内剂量 气管内剂量 001mg/kg 001mg/kg

( 1 10000) (1

10000)

(特殊情况受体受抑制时加大剂量)

进展:不推荐首剂、静脉途径使用大剂量 (IIb类), 2-

3 次后无反应,可考虑加大 10倍剂量( 01mg/kg)

Page 5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CPR 药物

其他复苏药物 药物 指征阿托品 有心动过缓症状碳酸氢钠 证明酸中毒、需要碱化纳络酮 麻醉药导致的呼吸抑制氯化钙 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 钙通道阻滞剂过量利多卡因 室性心动过速腺苷 室上性心动过速 ( 血液动力学稳定 )

乙胺碘呋酮 难治性室颤 /无脉室速(首选)

Page 5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CPR 药物

剂量阿托品 0.02mg/kg 最小剂量 0.15mg

最大单剂量 儿童 0.5mg

青少年 1mg

氯化钙 20mg/kg ( 10%氯化钙 : 0.02ml/kg )碳酸氢钠 1mEq/kg (高钾、时间较长、三环抑郁药)纳络酮 0.1mg/kg

利多卡因 1mg/kg 20-50ug/kg/min

腺苷 0.1mg/kg 如无效: 0.2mg/kg

最大单剂量 12mg

乙胺碘呋酮 5mg/kg , 5 ~ 10ug/kg.min

Page 5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PALS— 液体疗法

液体选择(首选)

生理盐水

林格氏溶液

除了低血糖,不能使用糖盐水!!

Page 6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0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目标和长期关键目标

1. 恢复自主循环后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

2. 转移 / 运输到拥有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系统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3. 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S) 和其他可逆病因。

4.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 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 这包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

Page 6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1

对于心跳骤停复苏后的患者 , 如血流动力学稳定 , 自发产生的轻度低温 (>33 )℃ 无需复温治疗。

• 对院前和院内由心室颤动引起的心跳骤停 , 复苏后仍昏迷但血流动力学稳定者 , 应将其体温降至 32-34 , ℃ 共持续 12-24小时 , 对患者的恢复有益。

2010 年 AHA 《 CPR指南》的低温问题

Page 6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2

低温治疗存在的问题

1.全身性降温好还是局部低温好 ?

( 如选择性头部降温 )

• 目前研究基本集中在全身性降温治疗

• 脑是最容易受损且明显影响预后的重要器官

Page 6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3

• 2.是早期还是晚期低温治疗好 ?

在欧洲通常是采用复苏成功 30分钟全身低温治疗。

• 3.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多长为宜 ?

欧洲的临床研究采用 12~ 24小时的低温治疗 , 是否为低温治疗的最佳时间 ?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

低温治疗存在的问题

Page 6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4

• 4. 低温治疗的最佳温度控制在多少 ?

32~ 34℃ ,最佳的低温温度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

当前专家们已达成的共识:

越早越好 !

低温治疗存在的问题

Page 65: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5

低温治疗

降低体温 / 脑温

降低脑代谢

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灌注改善氧供需平衡

减少酸中毒抑制氧自由基过氧化反应

减少脑细胞死亡

Page 66: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6

心脏骤停后治疗—低温(儿童)

• 2010(新):虽然尚没有前瞻性随机儿童低温治疗试验的已发表结果,但根据成人证据,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2°C - 34°C) 对于发生有目击者的院外心室颤动 (VF) 心脏骤停、并且在进行复苏后仍然昏迷的青少年可能有益。也可以考虑为在进行心脏骤停复苏后仍然昏迷的婴儿和儿童进行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2°C - 34°C)

Page 67: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7

何时终止 CPR ?

院外(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

件) :

心脏骤停没有任何目击者;

未实施旁观者心肺复苏;

未给予电击;

在现场进行一整套 ACLS救治后未恢复自主循环。

伦理学问题—“终止基础生命支持的复苏规则”

Page 68: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8

院内?

患者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无自主呼吸和循环;

心肺复苏 30min自主循环不恢复;

心电图为一直线(三个以上导联)。

何时终止 CPR ?

Page 69: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69

不施行 CPR 指征

复苏现场危及医护人员生命

发现患者有下列情况:

尸斑

尸僵

有腐败分解的证据

致命性解剖或生理异常(如断头)

患者事先有不同意复苏遗嘱

Doctors are not

almighty!

Page 70: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0

新生儿复苏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 新生儿心脏骤停基本都是窒息性骤停,所以保留 A-B-C 复苏程序(按压与通气比率为 3:1),但心脏病因导致的骤停除外。下文列出 2010 版本中的主要新生儿主题:

• 开始正压通气或吸氧后,进行评估时应同时评估 3 项临床特征:心率、呼吸速率和氧合状态评估(最好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而不是通过评估肤色确定)

• 理由:评估肤色的主观性太强。目前已有使用血氧计监测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的正常趋势的相关研究证据。

Page 71: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1

吸氧

• 2010(新):通过将探头连接到右上肢,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估是否需要吸氧。对于足月出生的婴儿,最好使用空气而不是 100% 的氧气开始复苏。应通过混合氧气和空气控制吸氧,并通过从右上肢(通常为腕部或手掌)监测的血氧饱和度指导要吸入的量。

• 理由:目前有足够证据证明,足月出生的健康婴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 60%,需要 10 分钟以上才能达到90% 以上。组织内氧过多可能会造成中毒,特别是对于未足月的婴儿。

Page 72: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2

复苏后低温治疗• 2010(新):对于孕周 36 周以上出生、患有不断恶化的中度到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婴儿,建议采取低温治疗。进行低温治疗时,应使用明确规定的、与已发表临床试验以及具有多学科治疗和纵向随访能力的机构所使用方案相似的方案。

• 2005(旧):近期的动物和人体研究显示,对窒息的婴儿采取选择性(大脑)的低温治疗可以防止颅脑损伤。虽然该治疗技术的前景非常好,但在进行相关的人体对照研究以前,我们不能建议常规性地进行该治疗。

• 理由:对孕周 36 周以上出生、患有不断恶化的中度到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进行的多项多中心诱导性低温治疗( 33.5°C - 34.5°C)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采取低温治疗婴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而且在 18 个月进行随访时发现神经发育残疾率较低。

Page 73: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3

暂停或停止复苏操作

• 2010(再次确认 2005 版本中的建议):如果持续 10 分钟检测不到新生儿的心率,则可以考虑停止复苏。在做出超过 10 分钟以上检测不到心率时继续复苏的决定时,应考虑多个因素,如推测的心脏骤停病因、婴儿的孕周、是否出现并发症、低温治疗可能起到的作用以及父母之前对可接受的致残风险的表态。如果孕周、出生体重或先天性畸型都几乎一定会导致夭折,而且极少的存活者中致残率非常高,则进行复苏没有意义。

Page 74: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