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47
译嘉月刊 罗姆少年的德国居留之战 肉中长刺的男孩 小方块的大魔力 泰坦尼克式威胁 2013 8 月刊 总第 2 http://www.newssgo.net/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 采撷全球智慧 提升中国精神

Upload: gsm0002

Post on 25-Mar-2016

2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0 download

DESCRIPTION

斯眉协作翻译群主办,欢迎下载。有意合作者,请联系QQ:651364034

TRANSCRIPT

Page 1: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译嘉月刊

□罗姆少年的德国居留之战 □肉中长刺的男孩 □小方块的大魔力 □泰坦尼克式威胁

2013 年 8 月刊 总第 2 期

http://www.newssgo.net/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

采撷全球智慧

提升中国精神

Page 2: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P1 译情人间

P10 译缘财商

P17 译品健康

P26 译览古今

P34 译观天下

P37 译学新知

罗姆少年的德国居留之战

“自由拥抱”的前世今生

私藏不设防 闹市播书香

小方块的大魔力

克雷格列表实验

搞定破碎的字谜经济

肉中长刺的男孩

法国悖论的美式解读

恋爱中的大脑

互联网二十载:乌托邦不再

叉车上的重磅巨书

行李标签的秘密知多少

仰望星空

泰坦尼克式威胁:为什么船舶仍会撞冰山?

顺译法

译嘉月刊2013 年 8 月刊

总第 2期

http://www.newssgo.net/

主办:斯眉英语协作翻译群

Page 3: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Page 4: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罗姆少年的德国居留之战

当艾尔维斯•别里沙伊与家人逃离科索沃时,他只有 6

岁。从此之后,这个生活在德国村庄的罗姆少年就成了

种族融合的光辉榜样。但是,一旦年满 18 岁,他就要面

临被驱逐出境的窘境。获得居留证的唯一机会是返回科

索沃。

黑色的宝马汽车缓缓驶下狭窄的土路。开车的是一位

高大、黑发的男子,似乎在寻扎着什么,突然,他指向

路边一处烧毁的建筑,石头像蛀牙一般从草丛里伸出来。

“那是我的学校,”法迪尔•别里沙伊说。

19 岁的儿子艾尔维斯坐在他的旁边,一言不发。“还

有那儿,” 法迪尔说,指着一片延伸到树林的荒地。“那

是我们的田地,我在那儿种过土豆。” 艾尔维斯仍然沉

默不语。

父亲踩下刹车,再一次指着高低不齐的篱笆后面那片

草地。“我们的房子就在那儿,记得吗?现在连一块石

头都没有了。”

艾尔维斯什么也没说,他不愿意想起自己在科索沃的

家 1997 年被烧毁的情景;阿尔巴尼亚 民族主义者科索

沃解放军将死亡的恐惧,投向塞尔维亚人、罗姆人和阿

什卡利人的心头,成千上万人被迫背井离乡。艾尔维斯

的母亲将儿子的脸贴紧自己的胸口,对 着他低声耳语,

让他远离家乡伊斯匋格。

艾尔维斯•别里沙伊不愿意回到过去。他甚至害怕回到

家乡。但是,如果要在德国生活,这是唯一的机会。

在德国,有大约 12000 人将被驱逐出境,其中近半数

人的年龄不足 18 岁。今年 4 月,德 国和科索沃共和国

签订了协议,在其他事项之外,还规定了科索沃内战难

民的遣返事宜。国际特赦组织对这项条约持批评态度,

他们认为,在科索沃,90%的罗姆人没有工作,教育和医

保方面受到限制,大部分罗姆人生活在城市外围的帐篷

里。

这种命运也会降临在艾尔维斯身上,为此他抗争了数

周,整个德国村庄的人都在支持他。现在,他驱车 30 多

个小时来到伊斯匋格申请护照。只要他能提供文件,证

明他的身份和科索沃难民背景,德国当局就会为他颁发

居留证。整个过程都是德国式的,一丝不苟。

融合始于当地健身房

刚来德国时,艾尔维斯只有 6 岁,是一个纤细的罗姆

男孩,相对于他的小脑袋来说,耳朵有点大。如今,他

已经成年,头发很短,涂抹着发胶,喜欢穿圆领运动衫。

他说,他总是喜欢看事情的积极面。

尽管政客们 近一直频频在媒体上露脸,告诫移民们

更好地融入德国社会,但艾尔维斯的故事暴露出另一个

译情人间

Page 5: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现实——政府的个别官员们仍然不愿意接受长期移民,

尽管后者早就把德国当做自己的家。

艾尔维斯与当地人的融合开始于丁格尔贝村的一家健

身房,这里位于下萨克森州,靠近希尔德 斯海姆。丁格

尔贝村有 1000 多名居民,村内有红砖建筑、池塘和一间

夫妻零售店。还有一处“贫民区”,原先是糖厂,用来

收容寻求庇护的人

们。1998 年艾 尔维

斯一家从科索沃内

战逃离后,就在这里

安了家。作为罗姆

人,他们总是成为各

种小冲突的牺牲品。

邻居变成了敌人。

“他们放火烧了我

们的房子,” 埃尔

维斯的母亲法迪尔

说,她身材矮小粗

壮,目光闪烁,穿着

花裙子。

艾尔维斯几乎每

天都会坐在健身房

的长椅上,看村里的

孩子们玩手球。“有

时候,教练会把球扔

给我,” 艾尔维斯回忆道。“他说,他们的球员人数不

够,问我是否愿意加入。”

从那时起,艾尔维斯就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在丁格尔

贝青年队的照片上,他蹲在第一排,身穿绿色球衣,脸

上挂着与今天同样的笑容。

如今,艾尔维斯效力于德甲联赛,身着 26 号球衣,是

俱乐部里的 佳射手。他司职前锋,因为身材矮小结实,

能够冲破对方的防守,制造空当,为队友创造射门机会。

“艾尔维斯做事总是一丝不苟,”他的朋友塞巴斯蒂

安•海勒说。

“艾尔维斯永远不负众望,” 他的教练杰卡•施图布

说。

“埃尔维斯亲切而诚实,跟我一样,都是乡下人,” 他

的女朋友萨斯吉亚•索姆费尔德说。两个人已经交往了一

年半。

“我们愿意收养他,以免他被驱逐,” 萨斯吉亚的母

亲罗莎说。

今年 4 月,艾尔维斯开始接受护士培训。这份工作薪

水很低,许多德国人都不愿从事。老龄化社会必须为这

种工作开放劳动力市场。艾尔维斯认为,这是一个很有

前途的职业。除此之外,他说,他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

融入社会。

他始终在回避一个事实:在德国的生活是暂时的。他

的双亲离婚后,分别与德国人再婚,早就获得了居留证,

而他们的孩子却只能被允许在成年之前留在德国。

“好像从高空落下”

艾尔维斯是第一个受到这种影响的孩子。18 岁生日刚

过,他接到了两封信。第一封信通知 他,必须提供他努

力融入德国社会的证明。当时他正值学习空档年,自愿

在希尔德斯海姆透析中心工作。他将学校的成绩卡送往

外国人登记办公室。他以 2.7 分的 成绩(相当于 B)完

成了基础中级教育,曾经几次担任班级代表。

“我把这些讲给官员听,” 他说。“我还在俱乐部里

辅导小队员。但他对我根本不感兴趣,只是复印了我的

成绩卡,说会跟我保持联系。”

然后,官员在 2010 年 1 月 20 日向艾尔维斯发出了第

二封信。信上写着,“遵照强制法令,你必须离开本国,

不再有权在联邦德国居住。由于上述原因,你将被遣送

回科索沃。按照居住法案第 60 款第 5章,特此通知你将

在近期被驱逐出境。”

艾尔维斯摸着手指上的老茧。“我感觉像是从高空中

掉下来,”他说。“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德国人,

我是说,我像德国人一样生活,我是这样感觉的,我认

为自己是德国人。我只是纸面上的外国人。”

丁格尔贝村的人们也这样认为。今春的一个周日,教

堂礼拜之后,一群人聚集在村里的社区中心。他们是艾

尔维斯的朋友、邻居,还有手球俱乐部的人,以及他的

前任老师,甚至还有两个人来自州议会。“那个周日是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2

译情人间

Page 6: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我 奇妙的经历,”艾尔维斯说。他坐在集会中央的一

张桌子边,女朋友萨斯吉亚握着他的手。

“我们为艾尔维斯而战”

村民们很快分配了任务。从复活节篝火晚会上的啤酒

拍卖,到与乙级队的手球义赛,人们凑足资金为艾尔维

斯聘请律师。在义赛之前,队友们无言地站立着,手里

举着的横幅上写着:驱逐出境的危险——我们为艾尔维

斯而战。

一位手球队朋友的祖母许诺将挨家挨户地签署请愿

书,“我们反对将艾尔维斯•别里沙伊驱逐出境。”在三

天的时间里,她收集到近 600 个签名。

艾尔维斯以前的校长向外国人登记办公室寄去了一份

声明:“从第一天起,还不会说德语的艾尔维斯就以自

己的决心和强烈意愿向人们表明,他希望在班级里被尽

快地接受和尊敬。他做每件事都很努力,与同学非常团

结。在我看来,毫无理由将他驱逐出境。”

一位苗圃业主和一位药剂师都愿意雇佣艾尔维斯。

不久,艾尔维斯成为下萨克森州州议会的讨论话题。

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联盟人士、内政部长乌韦•舒曼赞扬这

位科索沃青年是“融合的楷模。” 几周后,该州负责移

民事务的委员会正式一致否决了艾尔维斯的驱逐案。他

被允许继续留在德国。

条件是:他必须从出生国获得护照。德国法律规定,

可依据护照颁发居留证,上面盖有官方的白色印章。位

于柏林的科索沃大使馆不能颁发时限超过两年的护照。

科索沃之旅成为唯一的选项。

位于希尔德斯海姆的外国人等级办公室为艾尔维斯、

15 岁的妹妹艾尔维拉和 13 岁的弟弟埃迪森分别颁发了

德国身份证的替代证件。他们的父母还想为仍然住在伊

斯匋格的两个

更小的孩子申

请护照。“这样

的话,他们就不

会有我这样的

倒霉经历了,”

艾尔维斯说。

全家人一起

穿越边境进入

奥地利,驶过斯

洛文尼亚、克罗

地亚和黑山共

和国, 终到达

科索沃,再次站

在这片会让他

们轻易送命的

土地上。他们看

到没有牙齿的

妇女驱赶着牛

羊穿过灰尘飞扬的街道,男人将辣椒装进塑料袋。成堆

垃圾填满了建筑的空隙,街上的汽车都没有牌照。“这

是怎么回事?” 艾尔维斯问。

他没有穿着平日的圆领夹克,而是穿了一条灰裤子和

黑色外套。他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伊斯匋格地方政府坐落在粉色的两层楼里,窗户上有

栏杆加固。蓝底黄色、有六颗白星的科索沃国旗在大门

入口处飘扬。两年半之前,科索沃刚从塞尔维亚独立出

来。192 个联合国成员国中,在 71 个承认科索沃独立的

国家中,德国位列其中。

上午 9 点刚过,艾尔维斯及其家人就来到了政府大厅。

在“禁止吸烟”的标志旁边,挂着一块反腐败宣传板。

等候室里几乎每个人都在抽烟。很多男人皮肤粗糙,随

意地将烟蒂捻灭在水磨石地板上。艾尔维斯无言地抬起

眉毛。

29 号门上写着“登记办公室。”一小时后,一位浓妆

艳抹的女生招呼艾尔维斯的父母进去,三个孩子在大厅

里等待。“我们根本不懂,” 艾尔维斯说。“我们在家

说德语。” 他踱起步了。

又过了一小时,艾尔维斯的母亲出现了。“你出生的

医院在战争中被烧毁了,” 她说。“但他们在档案里找

到了你的名字。他们首先要给你颁发出生证明,拿着它

我们就能得到公民证书。用这些文件可以申请护照。”

艾尔维斯露出笑容。不苟言辞的父亲也笑了。

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艾尔维斯的父母。法迪尔和法

瑞耶•别里沙伊都持有塞尔维亚护照。数年前当他们首次

获得这些文件时,科索沃还是塞尔维亚的一个省。如果

父母没有科索沃护照,官员们不愿意为艾尔维斯及其兄

译情人间

Page 7: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弟姐妹发放

护照。“这

就是说,我

们首先需要

为自己申请

科索沃护

照,” 法迪

尔解释道。

艾尔维斯

一掌打在墙

上,然后在

墙下找了一

块树荫站

着。在德国,

他也总是站

在树荫里,

尽量不让皮

肤晒黑。

没时间考

虑文件

艾尔维斯

的母亲极为

少见地首次谈到了战争,谈到枪击、震动的窗户和大火

中的人们。她的头低垂着,说,“我们只装了一个包,

带着孩子就跑。” 根本没时间考虑文件。

法瑞耶只读了两年书,她几乎不会读和写。在德国她

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老师们说,她参加所有的家

长教师座谈会与发展会。“当来信说,艾尔维斯必须离

开,我巴不得全家人都去死,” 她说。

一辆拖拉机从拐角处开进来,拖车上坐着一脸疲惫的

罗姆人家。“他们真的处于社会底层,是吗?” 艾尔维

斯问母亲。法迪尔点点头。

战争期间,许多罗姆人支持塞尔维亚一方。如今,科

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仍然仇视罗姆人。在街上,他们仍

会冲着艾尔维斯及其家人眯起眼睛。

艾尔维斯的父母一收拾好文件,就必须赶到科索沃的

国际事务部。一位灰白头发的先生穿着浅色连帽风雪衣,

坐在数百份文件袋中间。他用冷漠的眼神无声地扫视着

艾尔维斯。收音机里播放着巴尔干的流行音乐。

官员舔了一下右手食指,慢条斯理地翻看着文件。与

过去一样,政府官员根本不认识艾尔维斯,不知道自己

的决定将会左右艾尔维斯的未来。

艾尔维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摩擦着大腿。他的脸上

闪着光,小声念叨着,声音很小,听上去像是“请说行。”

后,男子说话了。

“他想知道你是否会说阿尔巴尼亚语,” 父亲翻译

道。

“只会说德语,” 艾尔维斯说,“还有英语。”

官员轻蔑地摇着头。他不耐烦地指着墙上的白色床单,

上面用蓝颜色画出标记,示意艾尔维斯 把后背靠在墙

上。男子写下他的身高:1.69 米,然后用不太连贯的德

语说,“身份照片。”艾尔维斯不得不站到照相机前。

男人略微调整一下艾尔维斯的下巴, 按下快门。签署表

格前,艾尔维斯还要按上手印。

“Pasaporta do të jetë gati në shtatë ditë,”男子用阿尔

巴尼亚语说。

艾尔维斯面带困惑地看着父亲。

“护照七日内做好,” 法迪尔翻译说。

当艾尔维斯在十月的一个周六返回德国时,他有了平

生第一本护照。这一次他可以理所当然地留下来了。

在丁格尔贝,居民们将落叶铲成几堆。远处的风力涡

轮机在转动,农场的摊位上正在卖南瓜。在村庄边上糖

厂的旧址,别里沙伊一家仍住在那里,天上又下起了雨,

床铺和床垫都湿了。

(撰文:梅奥利斯特 部分素材来自:spiegel.de)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4

Page 8: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自由拥抱”的前世今生

我面前那个人面带恐惧。 害怕、质疑和其他更难以捉

摸的神情,几秒钟后我意识到是同情。现在正是伦敦下

班高峰期,我站在卡尔纳比街中央,将一块牌子举过头

顶,上面写着:“自由拥抱”(在中国被称为“抱抱

团”)。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向陌生人张开双臂,紧

紧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到日子很美好,不求任何回报。

然而,这人不相信。

“你卖什么?”他问。

“不卖什么,”我解释道,“只是给人们提供拥抱,

免费的。”

那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 机,拍了张照片,好似在质

疑眼前所见的情景。我张开双臂,温情脉脉,神情如母

亲般慈爱。记得团队协调员在拥抱前的通气会上告诫过:

微笑,但别笑过了,免得 看上去像神经病,如果别人不

愿意抱你,也别生气。我等待着。那人看起来不太自然,

有点尴尬,然后,出乎意料地,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他拥抱了我。虽然之前我一直暗自担心必须与各种有

卫生问题的陌生人亲密接触,但是我发现这种感觉真美

妙。短暂地拥抱一下彼此,然后放开。我们对彼此微笑,

然后我看着他继续走自己的 路。我喜欢想象他的步伐有

种前所未有的轻快,不过,也许他只是想尽快离开那个

举着“自由拥抱”牌子的疯女人吧。

为什么我要去街上拥抱路人呢?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说的是 8 年前,一位来自悉尼的男子为了拉近人们的距

离,发起了自由拥抱运动;这个主意如何引起全世界关

注,使他因此走红;他打算传播自由关爱,如何因痛苦

的金钱纠纷而告终; 终,良好意愿如何化为泡影。

2004 年 6 月,一位化名胡安•曼恩的澳洲男子在当地

购物中心献出“自由拥抱”。在这之前,曼恩的个人生

活却一度遭遇危机:父母离婚了,未婚妻也跟他解除了

婚约。他意识到人们的生 活越来越隔离,人际交流的需

要已被忽略。曼恩认为,人们正处在一种以电脑为媒介

的文化中,大家通过“我的空间(美国在线社交网站)”

交友,家庭正逐渐瓦解。过去,对个人而言,小规模的

本地社区是整体;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天各一方的独

居生活。

曼恩亲手制作了标示牌来宣 传“自由拥抱”。他去了

位于悉尼市中心的皮特购物街,在那里孤独地站了长达

15 分钟之后,才有位老太太怜悯地给了他一个拥抱。她

直言不讳地说她的狗刚刚死掉,这个拥抱让她感觉好多

了。不久,曼恩每隔几秒就会拥抱一次。随着时间的流

逝,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手写标示牌加入曼恩的行列。

西蒙•莫尔就是其中之一。

“我曾经有份工作就是举个牌子为鞋子作宣传”,莫

尔在洛杉矶的家里对我说。“有一天我看到这个家伙提

供自由拥抱,觉得这想法很棒,于是我就和他攀谈起

来。”

莫尔闲的时候会写歌,而且 他是“生病狗狗”的乐队

领唱。当时这个乐队正在寻找唱片合约,所以莫尔就带

着父亲的相机去了那条购物街,并开始为胡安•曼恩录

像,想借此制作一个音乐视 频。自由拥抱活动逐渐声名

四起:每天有成百上千的购物者停下来,和这个拿着自

制标示牌的无名男子拥抱。到了 10 月,警方听说了这件

事,扬言要禁止这个活 动。一万个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表

示支持曼恩,警方不得不做出让步。

莫尔把这些都拍了下来。为了能签到唱片合约,2005

译情人间

Page 9: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年三月,莫尔和他的“生病狗狗”乐队去了洛杉矶。他

剪辑了视频,配好音乐,把它作为礼物寄给了远在悉尼

的曼恩。曼恩把视频发布到优酷网上,它便在网上快速

传播开来,吸引了七千万的点击率。

“制作视频时,我就感觉它会走红,因为它把人们紧

密联系起来,这并不常见。”现在莫尔说道,“我花了

一晚上完成了视频,做得相当顺畅。”

视频上传到 YouTube 后,胡安•曼恩成了名人,他的自

由拥抱运动也吸引了国际传媒的报道。截至 2006 年,他

已上了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自由拥抱运动也走向

世界:在台湾、以色列、意

大利、美国、瑞士、挪威、

印度、葡萄牙以及英国纷纷

涌现出分支。它似乎深得人

心。

在费城,社会学教授法耶

• 阿拉尔德设立了自己的

自由拥抱运动分公司,并解

释了它深得人心的原因。

“自由拥抱运动的成功反

映一个事实,即人们越来越

老死不相往来。”她说,

“不再有几 代同堂的大家

庭,人们结婚越来越晚,生

孩子的年龄也越来越大。部

分原因是移动设备(电话、

互联网、邮件)的盛行,使

得电子性互动取代了大部

分面对面接触。 在个体间

相互分离的社会中,自由拥

抱运动重新建立起社区意

识,让我们有种归属感。”

回头说说 YouTube 视频,

莫尔和他的乐队获得了唱

片合约。他们在演出时,开

始销售自由拥抱运动的商

品——印有胡安•曼恩特制

签名的 T 恤和马克杯。曼恩写了本书,名为《自由拥抱 指

南》,他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他把地址和手机

号码发布在网上,和与他拥抱的任何人一同吃饭。那段

时间,一切都棒极了。

但此后一切归于平静。我试 图联系胡安•曼恩时,他

如同人间蒸发了。我试着在网站、Facebook 和微博上给

他发送信息。拨打了他发布在网站上的电话号码,但已

停机。我联系了他的朋友,没人告诉我他的真名。他们

说胡安很长时间没和他们联系了。甚至有人喃喃地说他

“疯掉了”,准备住到悉尼南部的冲浪社区。其中有个

人给了我另一个电话 号码,也打不通。

后,我在一家纽约的商业新闻网上找到了曼恩 2010

年的简短采访,他在其中声称西蒙•莫尔在金钱上欺骗了

他,让他与“生病狗狗”乐队的同一家经纪公司签约。

“我答应了,因为我把西蒙当成朋友,一定会与我共

同分享视频和自由拥抱运动相关商品的销售所得,”曼

恩说。按照曼恩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曼恩称,所有

的盈利都进了摩尔和“生病狗狗”乐队成员的腰包。

“不用说了,”曼恩继续道,“我们现在不再是朋

友……我从没在他乐队那

里得到过一个子儿,更别说

经纪人了。”

我将此事向摩尔求证,他

的 语气明显不自然。“这

个话题太敏感,”他在电话

中说。“之前,我并没有就

此事发表过看法,因为我不

想把牌子搞砸了。事实是,

我们因为钱的问题闹翻

了……胡 安因此而情绪失

控,并请律师等法律人士介

入其中。他成名后就完全变

了,我们的友谊也变得一团

糟。但我不希望公众关注这

些事情,因为自由拥抱运动

应该关乎 爱,而不是两个

人的争吵。”

对于与胡安的决裂,摩尔

显得真诚而痛苦。他热爱自

由拥抱运动。

“自由拥抱运动与宗教、

人种或某个国家的文化无

关,”他说。“无论如何,

每个人都喜欢拥抱,无论你

有多么伤心。”

“很遗憾,因为这是胡安

的事业:他是创造者、发起人。”他叹了口气。“但现

在美妙的是它越搞越大,不再局限于任何个人。”

他的话听起来像是在说服自 己。然而事实上,自由拥

抱的概念已经颇具影响力。如同多年前胡安•曼恩那样,

自由拥抱者仍举着标语牌,站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马

耶拉•格林曾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她于 2010 年 1 月以伦

敦为中心,建立了“游击拥抱团”。目前她正在攻读正

向心理学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肢体接触对人际交往的

正面影响。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6

Page 10: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我担心的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孩子逐渐长大,我

们所体验到的正面的、柏拉图式的接触会减少。”当我

们和其他志愿者在咖啡厅碰面时,格林如是说,这些志

愿者在周四晚上放下了自己的 事情,而去拥抱陌生人。

格林是一位狂热的、热情奔放的演说家,这很大程度上

源于她富有表现力的手势。给我的感觉是,桌子旁的大

部分人已经纯粹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在英国,无

论是在工作场所,或是带着孩子,与他人有身体接触会

引起道德恐慌,因为担心性骚扰,或是担心教师是恋童

癖,”她说,“这一代孩子玩着电子游戏长大,失去了

参加正常竞争、建立联盟的机会。”

格林援引心理学家詹姆斯• 普雷斯科特所做的研究为

例,在上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母亲和婴儿如果缺乏

亲密接触,可能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异常,引发抑郁症、

药物滥用、饮食失调和暴力。 近,进化人类学家罗宾•

邓巴发现,灵长类动物用较长的时间互相梳理毛发,以

巩固团结、结交朋友和影响其他同伴。

“我认为人类也是如此,”格林解释说,“如果他们

遇到与性无关的身体接触,会更容易感到被保护和彼此

间的关爱。”

格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 喜 欢的拥抱故事。“我拥抱

过一位老人,他的妻子在 14 年前过世了,这么久以来,

他从没被拥抱过,”她回忆说,表情感伤、眼睛湿润。

“他站着说了好久,关于他 没被拥抱过或是被触碰过的

事情,以及我拥抱了他让他觉得好多了……当人们转身

说‘谢谢你,我真的很需要抱一抱,’我就想哭。”

人们感觉,经过几十年激进 的利己主义和自我推销,

类似亲切行为有回归的必要。也许这与经济危机有些联

系,也与生活中新近发现的、不需要动用信用卡就能买

到的简单事物有关。多年来我 们对斗富摆阔顶礼膜拜,

在这个时代,人们靠嫁给足球明星或上真人秀节目来博

取名声,轻敲鼠标,就能赢得或失去友谊。这些天来,

我们从日常的仁爱之举和经验 分享中,获得了更多快

乐。

至少,艺术家迈克尔•兰迪近期做的项目与此有关,这

个项目叫做“善举”,在这个项目中,他邀请市民将自

己在伦敦乘地铁时看到的或参与的善行上传至网上。

“每个人都像管子上的气泡 一样,生活在封闭的自我

空间里,”当我们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喝咖啡的时候,

他解释道。“他们有的在看报,有的在听 MP3,每个人

都相互隔绝,避免目光接 触。这仿佛是在城市生存之道

的一部分,然而,我得到的反响让人吃惊。有时,我们

觉得人人为己,但事实并非如此。”

兰迪收到了无数的故事:失恋后哭泣的女人得到微笑

或是令人安慰的拥抱;好心人折了纸鹤,放在看似孤单

的人的腿上;陌生人帮忙搬运沉重行李,诸如此类。

“我对自己和他人间的情感桥梁很感兴趣,”兰迪说。

“有时,有人做了好事,人生得到了升华,因为你将自

己的感情和完全陌生的人融合在了一起。”

回到卡尔纳比街,我也努力 加快了将自己的情感与陌

生人融合的步伐。有些人从游击拥抱者的身边走过时,

眼神里带着防备,这无可厚非。其他人则不同,很多二

十多岁的女性立即上前拥抱 我,无需我多做解释。少数

店员也会在抽烟休息时从店里溜出来奉上拥抱。一位脖

子上挂着相机的比利时游客告诉我,这种温暖人心的举

动多多益善。我还分别得到 了九岁男孩、退休老人的拥

抱。还有一位法国奥林匹克拳击队队员也与我拥抱,他

告诉我他正在为输掉了比赛而难过。每个简单的拥抱都

能让我露出微笑。我对这件 事的喜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

想象。

当我站在这里:拥抱素不相 识的人,而且,可能也不

会再见到他们,我突然想到一个很讽刺的事实:这项建

立在免费肢体动作的亲密活动本该因为两位创办人的金

钱纠纷而消失殆尽,然而,它却幸存了下来。但也许这

并不打紧。如同很多好创意一样,自由拥抱运动势头正

健。毕竟,本该有更多人参与,而不仅限于胡安·曼恩。

(撰文:紫狐狸飞起来 部分素材来自:guardian)

译情人间

Page 11: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私藏不设防 闹市播书香

赫尔南多•关老 60 出头,是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有

个常伴一生的朋友——书。他以书为傲,书给他快乐,

关系十分融洽,不分彼此。否则他也不会不论乐意与否,

就让书占据了自己的屋子。

关老住在马尼拉市 中心,大家私下里叫他纳尼,取保

姆的谐音。他在家门外成立了一家图书馆,没有立什么

正统的规矩,就是想鼓励周围的邻里乡亲和他分享读书

的乐趣。他考虑得很 简单。读者可以随意借书,借阅数

量不限,想借多久都行。就像关老自己说的:“这里唯一

的规定就是找不到一条规定。”这样没原则的原则可能会

让人以为,图书馆很快就得关门大吉,到头来会落得关

老片纸不留。

事实上,关老经营这家图书馆已有 12 年。他称这是自

己的图书俱乐部。这些年,他发现藏书非但没有减少,

反而不断增加,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给这个俱乐部捐书。

“在我看来,这些书是在和我对话。所以它们才会这

样成倍增加,”关老笑着说,“这些书是在告诉我,它们

希望有人来读……它们想在一个个读者手中传阅。”

关老建图书馆是在 2000 年。那年父母去世不久,他在

找寻一种能纪念父母的东西,脑海里一下子闪过个念头,

为什么不去宣传自己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读书习惯呢。

我在我家楼上看到了自己那些已经有些年头的书,立

时冒出和大家分享它们的念头。”他这么回忆。

于是,关老就把这总共不到 100 本藏书摆放在自家门

外,看看有没有人想借。还真有路人来借,而且还书的

时候还自己带来了新的书,图书馆就这么应运而生。

关老坦言,藏书在借还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现在他已

经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本书,不过书架上的堆在加上

前门外那些箱子里的合计大概有两三千本,这些还比较

容易统计。

还没走进关老的图书馆,你就可以看到,这个地方里

里外外每个角落都是书,要进入起居室都很困难,关老

的汽车也因此早就让出了车库,甚至楼梯上每个台阶都

堆着。

这家图书馆没有打过广告。然而,每天还总有那么多

人涌向那里。

我们去的那天,一些商店店员趁着吃午饭的时间来翻

阅图书。有个当地人借了本又厚又重的书,讲的是《约

翰福音》的历史,一些学生在选学习用书,不过我注意

到他们也拿了些时尚杂志。

而维持这个图书馆的其实是像席琳那样的人。她和关

老住在一条街上,这次来的时候还带着鼓鼓的两袋书,

一部分是来还的,其余是打算捐的。

译情人间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8

Page 12: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席琳说自己喜欢这家图书馆的理念,因为一些菲律宾

人生活不算宽裕,买得起的书有限。她还说:“除了马尼

拉的国家图书馆,我没有去过哪一家公共图书馆。”她又

解释,原因就是国家图书馆很远,而且那里一本书都不

能外借。

据她所说,如果想买书,平均每本大概要花 300 比索

(合 4.50 英镑或 7 美元)。进口书随随便便就得花这两

倍的钱,小孩子看的进口书尤其贵。

“算算这里的收入,我想父母们首先要做的还不是给

孩子买书。”她又这么说。

为了帮助马尼拉 贫困的几个社区,

纳尼•关老没等着那里的居民来找他借

书。他骑着自己的“书车”,自行车上驼

着大大的车篓,里面高高的堆满了书,

先送上门去。

关老也开始关注马尼拉以外的地方。

有个同胞想办法要在距马尼拉 10 小时

车程的比科尔省开一个类似的图书馆。

关老已经送了几箱书给他。关老 新的

计划是帮助一个朋友在祖国 南部地区

开图书馆。

那位女性朋友想建一艘“书船”,让它

在苏鲁岛和巴西兰岛之间环游。巴西兰

可不是什么文学氛围浓厚的地方,它之

所以出名是因为闹独立的叛乱分子藏在那里。

我们坐在关老的屋子外面,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欣

赏着人们翻阅他的藏书,他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图书馆

值得他投入自己的全部时间,甚至放弃工作,完全靠积

蓄过活,也要维持下去。

他这样解释:“把这些书收进书橱或者箱子对它们不公

平。”

“书就应该反复利用,它有生命,要传递信息。”

“做书的守护人,你的生活会变得充实。”

(撰文:风车的故事 部分素材来自:BBC)

译情人间

Page 13: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小方块的大魔力 《俄罗斯方块》是于 1984 年由前苏联的阿列克谢-帕

基特诺夫编写的游戏,它成为前苏联出口的第一款游戏,

当时由发行公司为 IBM 的个人电脑发行该游戏。从那以

后,《俄罗斯方块》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有屏幕和 CPU 的

设备上;成为任天堂原版掌上游戏机的捆绑游戏,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超过 50 多种不同的平台上,你都

可以找到这款游戏的身影。

自 2011 年四月,《俄罗斯方块》突破了 1.32 亿次移动

付费下载量,成为迄今为止 畅销的游戏之一,也是美

国两大移动运营商排名第一的游戏。《俄罗斯方块》2011

年12月登陆iOS,两周时间就排到了第一位;在Facebook

上《俄罗斯方块》对战游戏超过 260 万的日活跃用户数,

850 万的月活跃用户数,每月该游戏被玩超过 10 亿次,

它算得上是 Facebook 里数一数二的热门游戏。《俄罗斯

方块》被冠以“ 经典的游戏”称号。

横空出世

《俄罗斯方块》问世将近 30 年,一直都是家喻户晓的

电子游戏,至今,它的魅力依然有增无减。先让我们了

解一下它的诞生记。

1984 年时,阿列克谢•帕吉特诺夫是莫斯科科学院的

一名年轻研究员。那时,由于自动控制部门的工作太无

趣,他凭借自己对数学智力游戏的酷爱,开始创造新的

电脑游戏。他的灵感来自于棋盘游戏五格拼板,用五个

等边方块连成的图形,拼成 12 个不同的形状,这些方块

边挨着边,迂回曲折地交缠在一起,直到他们摞在一起。

帕 吉特诺夫说:“看人们花上好几个小时玩五格板游戏,

我开始想把它编成虚拟程序,后突然灵机一动,俄罗斯

方块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那时,莫斯科只有几台电脑,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不

得不共用电脑,所以帕吉特诺夫的同事们很快便磨洋工,

上班时间玩游戏。“每人都玩,大家都很喜欢这款游戏,

也包括我自己。不一会儿功夫,它便从计算机中心迅速

传播开来,越来越流行。”他回忆道。

星火燎原

莫斯科有一定局限性,在那儿没有与计算机类似的行

业,软件也不用来出售。“当时,用程序换钱看似奇怪且

荒谬。因此,不知何故,人们把俄罗斯方块的程序从我

电 脑上拷贝过去,然后用软磁盘传播---它如燎原之火,

迅速传开。”帕吉特诺夫说。俄罗斯方块在前苏联各个部

门的电脑上相互流传,不久之后,政府发现它已开 始影

响工作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发明了间谍软件,

它安装在接通的电脑上,不仅用来破坏俄罗斯方块,而

且当软磁盘启动游戏时,它便迅速开启,从而关 闭游戏。

这可谓间谍软件的早期形式。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位英国软件制造商造访匈牙利

分公司时,发现员工没有忙于工作,而是在电脑上玩彩

色方块的游戏。这激起了他的兴趣,他了解到游戏的更

多信息后,便前往俄罗斯政府商洽此游戏的分销权。

不久之后,人们可以在自己家的电脑上玩俄罗斯方块。

那时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也

可以在掌上游戏机平台上操作了。

掌上游戏机革命

亨克•罗杰斯是美国软件开发员,他在日本工作,迅速

察觉到俄罗斯方块的发展前景。“大部分电脑游戏都在

破坏东西,而俄罗斯方块确在制造东西,我认为那符合

人类愉快中枢的根本反应。”他分析道。

1989 年,罗杰斯先生决定他想要掌上罗斯方块游戏的

分销权, 他没联系前苏联任何相关部门,收拾好行李,

他跳上了飞机,带着基本的旅游签证, 就降落在共产主

义的莫斯科。“这有点疯狂,部分原因是它是天真幼稚,

部分是勇气,但也有很多是肾上腺素作怪——我就是想

去得到它,”他说。

罗杰斯到那里找到苏维埃政府负责软件进出口的机

构。但他发现人们在莫斯科很不乐于助人。不管他问谁,

没有人能告诉他这个公司的地址,甚至给他提供个电话

号码。

经过几天的挫折,罗杰斯先生雇佣了一个翻译,帮助他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10

Page 14: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找到当地办公室,但当他到达时,工作人员大惊失色,被

他的突然造访吓坏了;通常的情况是先克格勃许可后事

先作出安排。

在那里他遇到了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后来他们建立

长久的友谊。“我之前遇到的商人,”帕基特诺夫先生回

忆说,“但是他们更像骗子。亨克不同——他是个真正懂

游戏的行家。”

经过一个星期的谈判,罗杰斯先生说服了所有官员,并

且他带走了此游戏在个人电脑的使用权以及掌上游戏机

使用权。

如今亨克•罗杰斯和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在一起工

作,共同拥有公司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他们继续开发适应

新技术的游戏。

自从 1984 年俄罗斯方块问世后,这一简单的游戏耗去

了玩家数百万个小时。从那时起,从《使命召唤》到《魔

兽世界》,游戏操纵平台的外观和性能都在茁壮发展。

但像俄罗斯方块这样的方块益智类游戏始终占据了我们

心中的一席之地。为何它们如此经久不衰呢?

玩家心理

作家杰弗里•戈德史密斯是沉迷于俄罗斯方块不能自

拔,乃至于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文中提到俄罗斯方

块的发明者阿里克谢•帕吉诺特夫是否发明了一种“瘾

药”——让人可以玩出瘾。

一些人说自己连玩了几小时俄罗斯方块后连梦里都会

出现降落的方块,还有看街上的大楼都在移动——这是

一种名为“俄罗斯方块效应”的现象。这是游戏产生的

心理推动作用,还有建议称那些患有创伤后精神紧张性

障碍的人们需要预防游戏产生的幻觉重现。

当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有过一段俄罗斯方块沉迷期,我

花了很多时间在方块的排列组合上。 近,我开始反思

为什么俄罗斯方块这类游戏能够长青。我的结论是,植

根人们心中的心理驱使作用是整理这些方块的关键。

很多游戏的宗旨大体都是整理消除。斯诺克就是典型

的例子(对于非英国人来说叫做 pool)。第一个人把球

打乱后,其他人依照不同规则轮流 将球射入落袋里。俄

罗斯方块在这一基本框架中加入了电脑控制的成分——

不光是玩家要整理方块,电脑还会不断从上方扔下额外

的方块来制造凌乱。游戏看起来就 是整一个漫无目的的

过程,完全没有寓教于乐的成分在内,也没有深远的社

交或是心理意义,但是我们却意外地为此着迷。

游戏原理

俄罗斯方块通过不断创建任务而牢牢抓住我们的神

经。游戏中的每个环节都引领者我们解决谜团,排成或

完成一列后图形会消失,但是新的也在不断出现,周而

复始。部分解决与新形成的任务链用来打发时间很方便,

反复的满足与焦虑感填满了每时每刻。

另一个俄罗斯方块风靡的原因在于未完成的任务与潜

在解决方法并存——徐徐降临的每一种方块都有各自的

安插方式。俄罗斯方块是一个简单的可视世界,通过操

纵五个按键(当然是向左、向右、左转、右转和降落)

能够迅速地得出解决方案。

对俄罗斯方块玩家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普遍喜欢通

过旋转方块来看它们是否匹配,而不是一边看着方便降

落一边思考。当然这两种方法都可行,但在俄罗斯方块

的世界里永远是动作领先——这是吸引人的关键。和生

活中不太相同的是,俄罗斯方块将我们处理问题时的所

见所想直接联系到了一起,我们能立即对问题采取行动。

益智游戏利用心理达标原理不断挫败我们直至我们满

意。俄罗斯方块则更进一步在失败与成功之间创建了持

续的链条。正如聪明的寄生虫一般,俄罗斯方块善于利

用人 们完成与再使用的心理乐趣。我们一边玩着一边短

暂地陶醉于排列方块的乐趣中,哪怕我们人格中理智与

成熟的部分明白这基本上是个毫无意义的游戏。但是所

有好 玩的游戏差不多都是这样。

很多游戏迅速流行后也会随之被人淡忘,但《俄罗斯

方块》却经久不衰。引用俄罗斯方块总经理汉克•罗杰的

观点:“把它比作是一种运动,就如高尔夫是一项活动,

一旦人们玩了超过 20 或 25 年,你就可以坚持地认为,

译缘财商

Page 15: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这是一种运动,而不再是流行一时的东西。”很多是可

爱流行的游戏,经过人们短暂的追捧,像蛋糕上的蜡烛

很快趣燃,玩家会另寻其它戏。而《俄罗斯方块》就像

《生日快乐》歌一样,时时被人们欢快唱起。

(撰文:城堡主人 部分素材来自:BBC)

克雷格列表实验

我今年 26 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找一份全

职工作, 好在大城市,因为会有许多就业机会。

不幸的是,僧多粥少。

你或许会问,我为何要找一份全职工作?目前我是英

语助教,这是一个兼职职位,意味是每学期的讲课时间

是有限的,寒暑假时没有稳定工作,没有保健福利金,

赚钱很少,刚够支付房租、水电、汽车保险和助学贷款

等。

我知道,我明白:“你学的是文科专业,为什么要找

一份全职工作?”你会问。但这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内。

我只是想暂时关注大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长久以来,美国的就业市场都一

蹶不振。一年前美国失业率是 9.1%,尽管就业市场正以

前所未有的稳定步伐不断攀升,今年的失业率仍为8.1%。

然而对于很多人(尤其往届生)来说,碰上全职工作就

像海里捞针一样难。

但这一点你已经知道了。

我不应该如此抱怨,因为我有硕士学位,雇佣者至少

会看一眼我的简历。(好吧,我希望如此。)但本科学位

呢?大专学历呢?高中学历呢?我猜是这样的:学历越

低,雇佣者让你参加面试的可能性越小。但这只是我的

猜测,因为我没干过人力资源工作。

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日子越难过:身背大笔学生

贷款,也几乎找不到工作,无法偿还。但这不是今天我

要写这篇文的初衷。

我们对找工作的艺术烂熟于心:日复一日,在Monster,

Indeed, Craigslist 等上浏览职位分类,寻找招聘岗位;

永远在润色简历以迎合特定的职位要求;无止境地写求

职信,可总觉得自己写的内容不对;每周都申请几 十个,

也许上百份工作;凌晨三点,目光空洞地盯着让人熟悉

的闪着光的电脑屏幕;靠着饮下以加仑计的咖啡或酒来

度过单调无味的等待过程;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

几个季度都没有回复;狂暴地对着猫大吼,沮丧地用拳

头砸墙;精神倦怠,并永久沦陷其中。

上述过程重复了一段时期后我开始想,我的所有努力

纯粹是无用功,实际上,或者可以说是在消磨意志(无

论幅度有多么微小)。我开始多疑、好奇、焦虑,彻底失

去耐心——总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我也认识很多类似

境遇的受难者。

我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不确定就业市场处于什么状态。

我想,如果能想出哪怕一点,或许就能提高我的求职技

巧,而且,可能,只是可能而已,在那之后一个雇佣者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12

Page 16: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果真会联系我。

因此我做了一个实验:我编纂了一种工作职位,放到

了克莱格利斯特网站上。

当然,这个工作并不存在,因此你可能会反对道,“但

是,埃里克,你怎么能引这么多人上当,太残忍了!”

然后我想到过去几个星期申请了一大堆的工作,从未得

到 过雇主的回复,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坏。我假设

那些申请这种不存在的岗位的人只不过又经历了一次失

望,很快就会淡忘的。(仁慈的读者,如果你不幸是其中

一位申请者,在此我向你真诚致歉。)

我想起定期去找工作的网站,决定在克莱格列表上做

实验,因为那上面上传的职位比我平常光顾的其他网站

更多。想想经常投求职简历的那些大城市,我决定把目

标定为纽约,因为......好吧,纽约,就是这个地方。

我想做个很基本的广告:全职工作,起薪不低,还有

保健福利。因为我想对求职者进行大范围研究,因此,

不要求具备具体教育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广告内容

全部 采用我在找工作时看到的东西: 常见的工作,

常见的工作职责, 常见的薪酬,发布在克莱格列表纽

约地区人气 高的广告版面。

后,我弄出了这样一个广告:

我们需要一个行政助理,工作地点是位于市中心。工

作时间:周一到周五,朝九晚五。工作职责:文件归档、

复印、接电话、发邮件、会见客户、安排预约。有办公

室 工作经验者优先,为合格候选人提供培训。全职职位,

有保健福利。有意者,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简历。

薪酬:每小时 12-13 美元。

结果

为了接受申

请,我注册了

一个假的电子

邮箱。发布广

告之前,我猜

想会收到一大

堆简历,我也

不想让申请占满我的收件箱,这对一个不存在的职位来

说尤为不值。

用“很多”一词来形容收到的简历,实在太保守了。

准确说来,我在周四下午 2:41 发布这条广告的。2

点 45,仅在 4分钟后, 就收到了第 1个回复。10 分钟后,

收到了 10 个回应。20 分钟之后,有 56 个。1 小时之后,

164 个。6 小时后,431 个。

周五下午 2:41——距离我发布广告整整 24 小时——

在我全新创建的收件箱里已经有 653 个回应。由于不希

望邮箱爆满,我迅速删除了克莱格利斯特上的广告。

正如上文提到的,我想对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有个

全面了解。

貌似一天收到 653 个回应还不足以使人崩溃,我决定

对每一份申请逐个筛选,并记录下 基本的统计数据

——看看我在和什么样的人竞争。我把收集的信息分成

两个基本部分:经验以及教育背景。

我应该注意到,在这 653 份回复当中,有 27 份回复要

么是附件打不开,要么复制-粘贴出错,因此,不用在这

些回复上浪费时间。这样就剩下了 626 份了。花了一周

时间,并在布斯特罗咖啡馆喝了几壶咖啡后,我得到了

几张神奇的表格。

我试着想象真正的招聘专员如何把浩如烟海的求职申

请缩减成极小的范围,我想,工作经验可能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广告中,我一开始写的是“有办公室工作经

验者优先,”可是在筛选时,我认为那些之前曾做过办

事员或者秘书工作的人才具有“真正经验”——你知

道,我要招的是行政助理。

让我吃惊的是,

在上述大多数结

果中,好多人真的

有行政助理经验

——而且绝非新

手。此外我又数了

数,这 626 份申请

中,具有五年或五

年以上相关经验

的有 147 人(占

23%)。而且,正如前面看到的,62 人有十年或十年以

上相关经验,占到所有申请者的 10%——远高于我 初

的预期。一部分人甚至拥有 20 或 20 年 以上的经验。

总之,76%的申请者以前有实际的工作经验,24%没有。

再次重申:我不是搞人力资源的,因此,我不知道在选

择雇员时,教育背景在工作经验中占多大比重。然而,

我很好奇有多少较高学历的人申请了这种入门级工作。

毕竟拥有硕士学位的我也在日复一日地申请这种工作。

我稍稍松了口气, 发现并非很多有硕士学位的人申请

这类职位(只有 3%)——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 我不确

译缘财商

Page 17: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定在这个过程之中教育因素占多少比例。我数了一下大

专组有文秘或行政管理证书的人数, 因为这些申请人又

接受了某种更高教育。 令人吃惊的是,本科学历的申

请者数量 多(39%),来自不同专业。(没准本科组中

有的人可能有硕士学位呢? 至少会花两年多的时间找工

作——只要你不在乎又有债务袭来)。

总体而言,66%的求职者持有一个或多个高等教育学

位/证书,34%的求职者只持有高中文凭或同等学历。

结论

发现这些信息后,我感到沮丧和筋疲力尽。从本实验

中我总结出一条普通准则,每当找新工作时,我都不断

对自己重复:

“不管你多想要这份工作,有 652 人也想得到它。”

问题是准则往往是为了让人们平静下来,而不是让人

哭。另一个问题是,这有些夸大其词了。就初级职位而

言,比如这个虚构的职位,对,至少有 652 位有意向的

申 请者。然而,对于更专业的职位,例如,全职英语教

师、编辑助理或是专业捕虾人,我敢肯定递交简历的人

数少得多。但我累了,改天再做这个新实验。

现在,我刚好整理了三个初步结论,可提供给求职人

群,包括我自己:

1)雇主不会仅仅注意到我的简历。这点我大概已经知

道,但我需要切实从经验中汲取教训。我在茫茫 626 位

求职大军中出类拔萃吗?可能不是。我应该做的是寻找

吸 引雇主眼球的方法。无论是找出在此公司工作的熟

人,寻求私人推荐,或者打电话进一步确认雇主是否收

到了我的简历(即使我们都知道打电话是多么令人望而

却 步)。我需要找到更多方式,让用人单位知道我是这

个工作的 佳人选。想尽办法让雇主说:“啊,不错,

奥德先生,”而不是“哦,对了,申请人#24601。”

2)在克莱格利斯特上找工作时,要立即申请职位。49%

的求职申请是在前三个小时提交的——总共 317 封电子

邮件。我知道申请工作时,我喜欢想象自己的简历是 在

一摞简历 上方;(除苏格兰威士忌以外)这能让我晚

上睡个好觉。做过这个实验后,我决定不向克雷格网站

申请发布日期超过一天的职位。至于其他网站,我可 能

会放弃发布已超过一个星期的职位。 “但是,埃里克,

这是为什么呢?”你问。亲爱的读者:因为这只是我的

做事风格。

3)但愿简历的审查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再重复一遍:

一天 626 份简历。这就是我想要说的全部内容。

谢谢您阅读拙作。愿您拥有美好的一天,愉快的夜晚,

祝您好运。

(撰文:慕慕 部分素材来自:Thought Catalog)

搞定破碎的字谜经济 填字游戏似乎都是不署名的。如果不曾看过纪录片《文

字游戏》,或者懒得查那些《纽约时报》网格下方玛瑙式

的小字,你也许会跟其他人一样,认为填字游戏的作者

是编辑威尔·肖兹或志愿投稿人,又或是计算机编写的。

事实上,填字游戏是由专人创作出来的,这些人被称

为“设谜者”,身份相当于自由撰稿人 —— 也就是说,

地位很低。把填字游戏发给编辑纯属碰运气,后者可能

买,也可能不买。对于被采用的填字游戏,编辑们甚至

可以在不征求设谜者同意的前提下擅自改 动,这几乎成

了众所周知的潜规则。等到设谜者收到回复时,稿件可

能已经在编辑的收件箱呆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了。(数月

前,设谜者蒂姆·克罗齐收到《纽约时报》的通知,说

他的字谜被采纳了,而那是他 2001 年的投稿作品。)就

算字谜被采纳了,设谜者可能也无法事先知道刊登日期。

虽然 字谜出处印刷精美,但作者的名字往往不被提及。

不仅是《纽约时报》,其他刊登填字游戏的报刊,如《新

闻日报》和《洛杉矶时报》也同样如此。若你想以此致 富,

定会大失所望。报酬实在是——用字谜术语来说——恶

心(臭不可闻)。尽管大量读者很可能一定程度上或完全

因填字游戏才买报纸,尽管设谜者要消耗大量体力和创

译缘财商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14

Page 18: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造力,然而,多数报纸给设谜者的薪水是日报类字谜不

到 100 美元,周日增刊类字谜不到 300 美元。对于抱负

远大的设谜者来说,情况并不乐观——好在 事态正在发

生变化。

设谜者的经济利益高于猜谜者的梦想可能已变为现

实。《纽约时报》刊登的填 字游戏系列在美国 富盛名,

出手比它的竞争者大方多了——日报类字谜 200 美元,

或周日增刊类字谜 1000 美元。即便如此,《纽约时报》

仍会从字谜游戏中 大赚一笔。单独在线订阅填字游戏的

费用是每年 40 美元(纸质版订户为每年 20 美元)。在这

篇 2010 年的采访中,该报著名的字谜游戏大师威尔·肖

兹预计, 仅网上订阅的人数就将近 5 万人,相当于《纽

约时报》每年有两百万美金入账。

同时,《纽约时报》还买断了填字游戏的所有版权,有

权在诸如《纽约时报简易填字游戏》等书籍 中无限制再

版。在同一期采访中,肖兹称此系列图书为“美国 畅

销的填字游戏书籍。”鉴于行规,设谜者签字放弃对字

谜的所有权利,此书版权所得均归纽约时报 公司所有。

纽约时报网站的访问者也会熟悉通过填字游戏推销的商

品——马克杯、衬衫、日历、铅笔,诸如此类,可能还

有 900 问答热线,在那些并非“事事谷 歌”的猜谜者身

上再赚一笔。这些填字游戏 终会对报社业务产生重要

影响——不少人之所以购买和订阅报纸,一定程度上或

者是全部因为填字游戏。当然栏目本身 也有开销,包括

威尔·肖兹的薪水和测试费等等,但比起字谜通过各种

收入来源创造的上千万美金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其

中填字游戏设计者们总共获取的薪资远 远不足 20 万美

元。

显而易见的是,肖兹并没有狮子大开口。为各大报纸

工作的二十年来,他 的日报类字谜收入已经“非常人性

化地”从 50 美元升至 200 美元,周日类字谜从 150 美元

升至 1000 美元。 近一次涨薪是在 2007 年,源于他与

《纽约 时报》之间“一次长时间而有耐心的据理力

争”。( 肖兹已经成为推动填字游戏普及的重要力量,

本文的矛头并非指向肖兹,而是指向《纽约时报》当家

人舒兹伯格。)《纽约时报》在进一步加薪一事上始终相

当谨 慎,也不曾认真考虑过将字谜再版权返还设谜者。

表面上是因为报社要应对营收压力,但更可能因为撰稿

人缺乏影响力,无力撼动大局。

以做字谜为业

2004 年,我的首个填字游戏发表了。我用了标准方法,

试着用手在纸上画一个网格,在 Cruciverb-l 邮件列表

中一些老手的指导下, 终完善至待价而沽的程度。我

的作品首次被《今日美国》采纳,随后不久又有一些刊

登在《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的版面上。

这是设谜者都要经历的典型过程。然而,不太一样的

是,我发现有些周刊尚未开设填字游戏。于是我联系他

们, 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增设一项新的每周专题。在《纽

约时报》发行我的字谜游戏之前,我曾在《旧金山海湾

卫报》做过尝试。我发送了一封推销邮件,承诺经常提

供 生动且有倾向性的字谜游戏,内容集 “流行音乐、

电影、食物、性、艺术以及俚语”于一身。许多报刊对

此饶有兴趣,其中包括《乡村之声》和《芝加哥读者》。

这种推销催生了在多家报刊上同时发表 的每周填字游

戏,名为“墨水池”,直到今天我还在继续撰写该游戏。

与此同时,在 2006 年,我担任当时新推出的《洋葱视听

俱乐部》填字游戏的编辑,这是我 第一次有机会做编辑。

尽管资深的游戏设谜者们明确告诉我:只能将填字游戏

作为一种爱好,但是,加上写书和自由撰稿项目,我逐

渐能靠这两个专栏勉强谋生。

实际上,我读研的时候就会做字谜,当时我曾把心理

能量分为实地调查法和线索灵感法。(比如,干那事时得

的毛病?打二字名词——性病。)博士生津贴起不了多大

作用,特别是生活在纽约,所以,填字游戏以前是、并

且仍将是我职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的字谜游戏职业

译缘财商

Page 19: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生涯并不平常,但也不独特,例如其他人已经通过把每

周专栏与书本稿费、编辑兼职相结合,以此开拓职业。

然而,我们中很少有人拥有工作保障。设计填字游戏与

自由撰稿别无两样,若说有区别的话,就是更加边缘化。

新的填字游戏形式

填字游戏匿名制无疑有利于维持现状。刊登字谜的报

纸媒体暗示作者,比起实实在在的报酬和认可,能在主

流大报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 理应感到荣幸。对于那

些一年或一生只写了一个字谜的人,也许看见自己的作

品得以发表就很知足了。但是对定期编写更多字谜的人

来说,他们可能会考虑追求生计 ——做字谜的微薄收入

着实让人感到失望和不公。

直到 近,像《纽约时报》这类报纸几乎没有改变策

略的倾向。他们唯一的压力来自于现已停刊的《纽约太

阳报》,其编辑彼得·戈登为了表明自己是美国出价 高

的 报纸,不断提高

价码,使其比《纽约

时报》的价格至少高

出一美金。这转而迫

使肖兹请求《纽约时

报》提高薪酬。然而,

自《纽约太阳报》

2008 年倒闭以来,

《纽约时报》没有再

多加一个子儿。

不过,现在情况已

有所不 同。大量的

另类字谜发布于网

络或者应用软件中,

马特·加夫尼填字

游 戏 比 赛 和 布 伦

丹·埃米特·奎格利的隔周填字游戏竞赛的质量,已经

堪与任何一家主流报纸相 匹敌,而且在时效性上更有优

势:想想布伦丹 新的填字题目,答案“WAX AND WANK

(蜡烛和手淫)”,谜面为“如何学巴西人那样让自己

快乐?”布伦丹说,“当我还把字谜卖给《纽约时报》

的时候,就觉得纸质媒体的速度太缓慢。每设 计完一个

字谜,我就希望即刻向全世界发布。为数字世界设谜让

我实现了这一自由设想。”这一选择的出现在设谜者和

出版社之间掀起了一场劳务对决。设谜者在自 己的网站

上拥有完全的经济控制权,也有办法增加人气。然而,

并不是每一位抱负远大的设谜者都能每周发布自己的字

谜,大体上说,马特和布伦丹是自助出版作 者,而非编

辑。我们需要为编辑填字游戏、数字或其他方面的设谜

者提供一个更公平的报偿模式。这种模式是怎样的呢?

正如我早前提到,过去的六年里,我曾负责管理和编

辑《洋葱视听俱乐部》的填字游戏,被该报纸删减以后,

它被移到了期刊订阅服务。从上个月起,我们更名为美

国价 值观俱乐部 X-文字(Avxwords.com),继续专门制

作以流行文化或犯

傻的性笑话为主题

的字谜(例如:前不

久迦勒·麦迪逊设

计的“与标点符号

打交 道的工作?”

打二字职业名——

编辑)。我们不再完

全从字谜设谜者那

里购买作品,而是提

供100美元的基准价

格,再加上一个固定

的百分比——来自

应用程序、 书及其

他收益分成。随着专

栏的发展,字谜价格

也提高到了每个平均高于 200 美金,超过了《纽约时报》

和其它出版物,尽管我们规模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

美 国价值观俱乐部的设谜者的收入没有上限,这似乎是

非常公平的回馈,因为他们是艺术家,其创作是专栏存

在乃至成功的唯一原因。这种模式无疑通过给予更多经

济 报酬使得设谜者受益。还能刺激编辑编出更好的字

谜。这种经济模式并不晦涩难懂,施行起来也很简单,

只要有意愿把一个更好的制度落实到位就行。

如今,字谜行业的压力使公平收到冲击,但仍有机会

规避风险。如果有更多编者能够认可基准薪酬和分成比

例——尤其是设谜者们对这两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

那么, 终他们也许就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酬劳。

(撰文:漓奈 部分素材来自:theawl)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16

Page 20: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肉中长刺的男孩

我的儿子谢普德三岁时,与他的双胞胎兄弟博第一次

上足球课。他们兴奋极了,第一次训练的前一晚竟然穿

着球衣睡觉——一件紫色的 T 恤衫,上面画着一个五角

星用其中的一角踢足球。但当我们第二天到达训练场时,

谢普德的热情便消失了。当博和其他孩子沿着锥形障碍

物之字跑时,谢普德静静地站着,看起来迷惑不解。轮

到他踢球时,他却神情恍惚。15 分钟后,他离开球场,

坐到我的腿上,说他太累了玩不了。我们看着其他小孩,

我指给他看博带球从人丛中穿过,以为他会感兴趣。但

是他还是拒绝回到球场上去。他的消极情绪当时并没有

引起我太多的注意——毕竟他才 3岁,我已经觉得他有

点黏人,不太爱运动,虽然我们知道不该这样想,但父

母一般都会如此看待自己的孩子。我和丈夫达林 近都

注意到谢泼德有时走路一瘸一拐,但是这种现象太不明

显了,有时候你特意仔细看的时候,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实在太不明显了——我们没有把这种现象和他不愿意上

场踢球联系起来,现在看来真是难以置信。

我想谢普德会再次燃起对足球课的热情。他和博睡觉

时仍然穿着运动衫,每晚在餐桌上谈论“足球学校”里

的事。但接下来的星期六,谢普德在开始迈腿跑步的一

瞬间突然哭起来。

那一周我们去看了儿科医生,他给我们推荐了一位骨

科医生,X 光显示没有受伤,医生说很有可能是关节炎

的问题。3 岁的孩子会得关节炎?乍一听,与其说让人

震惊,不如说更让人觉得奇怪,但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星

期里,我们观察到谢泼德呆在沙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他僵硬的步态也更加明显,尽管他说自己走起路来只不

过有点儿像企鹅。慢慢的,他开始下床不便了。

首次就诊一个月后,我们去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

见了小儿科风湿病学家菲利普·卡恩,他确诊谢普德患

了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简称 J.I.A.),这是一种自身免

疫性疾病,会引起关节肿痛,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残疾,

在少数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失明。

当卡恩医生检 查他的关节时,谢普德含着泪忍着不叫

疼。我们的儿子很坚强,卡恩医生说,他以前治疗过的

小孩很多都是如此。 终诊断谢普德的双膝、双腕都患

有关节炎,左肩 和肘部也有同样的情况。只有当我提笔

写这篇文章时,才记起一件特别的事,随之而来的是久

久不能释怀的内疚:我们用冰激凌“贿赂”他参加 后

一场训练。

开车回家前, 我们四个人停下来,一起到卡恩医生推

荐的豆沙店里吃了午餐。我们坐在外面的人行道上,达

林和我假装在一旁庆祝。我们告诉谢普德,这可是一个

大好消息。既然 知道到底得了什么病,那就吃药,你就

能感觉好很多了。达林认为我们是在对他撒谎,但为了

谢普德和我的缘故,他尽量表现得比想象更乐观。谢普

德勉强吃下了午餐。

当我们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姐姐雷。她太清楚拿到孩

译品健康

Page 21: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子诊断书后那种天翻地覆的感受:她的女儿也是 3 岁,

患有哮喘,并对 14 种食物过敏。雷说,当你拿到诊断结

论,所有事物都黯然失色,但她尽量给我打气:如果一

种病不致命,恐惧终会归于平静,生活会如常进行下去。

挂断电话前,她提到她小姑子有一个朋友,用非传统

治疗法减缓了自己儿子的关节炎。她的名叫夏·沃 克,

简称夏洛特。雷问我是否想和她谈谈,我告诉她不用。

我们目前想按照卡恩医生的建议,开始给谢普德服用萘

普生,一种类似非类固醇类抗炎布洛芬的药物。如果传

统疗法有效,我们不想把治疗方案弄乱,以防失去疗效。

那天我并没有告诉雷真实想法:我们不想浪费时间和疯

婆子交谈。

图为作者和谢普德,他现在 5 岁,距离被确诊出幼年

特发性关节炎差不多有两年了。

在服用萘普生期间,谢普德的关节炎扩散了,手指和

拇指的关节像气球一样肿起来,指关节上长出了结节,

暗示着严重的风湿性疾病。我们意识到,他尿裤子的次

数更频繁了,因 为手指太疼了,无法把裤子脱下来。我

们又带他到卡恩医生那里,医生说这次试试氨甲蝶呤(一

种抗肿瘤药),一种免疫抑制剂,常用于治疗幼年特发

性关节炎。大剂量用药时,可用于化疗。谢泼德要服用

的剂量尽管非常小,还是会引发反胃、头晕和嗜睡。还

有一系列更严重的副作用,包括损伤肝脏、增加患淋巴

瘤的风险,让 人觉得害怕,尽管卡恩医生说这些危险实

际上并不存在。像谢普德这样患有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

关节炎(指 5 个或 5 个以上关节受感染)的小孩,不太

可能长出淋巴瘤,但却有可能终其一生都要服用氨甲蝶

呤。一个 3岁的孩子服用这种药物会产生什么长期后果

呢?夜深人静时我反复问自己,好在卡恩医生一再保证

说,服用 低剂量的甲氨基叶酸是绝对安全的,让我略

感安慰。

当我第一次给谢普德服用甲氨基叶酸药丸时,他非常

开心地吃药,它们是桔色的,他 喜欢的颜色。真正的

惊喜是:博没有这些药丸。看着儿子吞下药丸,我心里

充满了挫败感。它让人更加认为 谢普德是一个病人,要

永远依赖于一种让我觉得害怕的药品,然而,医生却告

诉我恐惧是无稽之谈。

一天早上,孩子们去了幼儿园,达利不在家,我决定

打电话给夏·沃克。她接听了电话,整整几分钟,我对

着这个素未谋面的女人放声大哭。沃克对我说,当她的

儿子夏恩一个月大的时候,他开始每天晚上醒七八次,

大哭、尖叫,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半。她看不出他有任

何症状。到底哪里出现问题?很快,她也开始夜夜哭泣。

然后,在儿子 18 个月大的时候,他学会了说话,告诉她:

他的小脚、屁股、手腕好疼。他们一得到诊断结果,沃

克便意识到,也许过去的每个晚上,夏恩一直是这样忍

着疼过来的。

沃克是社工,也是一位按摩师,在芝加哥城外的北岸

大学健康系统,为癌症病人服务。当夏恩的风湿病发作

时,注射甲氨基叶酸或类固醇药剂是唯一的选择,沃克

对此非常恐惧。因为她在综合医疗部门工作——一间将

替代疗法和常规治疗相结合的机构——她知道还可以试

试别的办法。沃克埋头钻研医学文献资料库,从一位来

访的自然理疗学家那里得知,中国有一种流传数百年、

具有消炎作用的调理配方,叫做神奇四物粉。然后她又

请教了同事莱斯利·门多萨·坦普尔(Leslie Mendoza

Temple)医生,他是医院综合治疗项目的负责人,由于担

心风险,他让沃克试用三个月。沃克对我说,“凡是我认

为安全的东西都试了,看哪一种有效。”

我抓起纸笔开始记笔记。不能吃谷蛋白、奶制品、精

制糖、茄类植物——包括土豆和西红柿在内的一类植物,

有人认为,它们会像糖一样,造成潜在炎症。夏恩每天

都要服用益生素,外加两大汤匙的酸蒙特莫伦西樱桃汁

和至少 2000 毫克欧米茄 3 的鱼油,这些食物据称都有消

炎特性。夏恩服用布洛芬和泰勒洛组合代替萘普生,以

降低对非类固醇抗炎药的过度摄入,因为非类固醇抗炎

药在肠道内很难消化。同时,他每天都要服用四分之一

汤匙的神奇四物粉。

沃克说,她相信儿子的关节炎是由一种我从未听说过

的疾病引起的——肠 漏综合症,尽管人们并不把这个名

字当真,但这一理论在非正统医学界已流行多年,它认

为,肠道炎症使构成肠道组织的细胞之间连接不再紧密,

然后,就像一名玩忽职守的保镖,人体屏障开始允许不

良分子趁机而入,各种各样的蛋白质或细菌通常被拒之

门外,然后渗入周边组织。让我们继续假设,这些不速

之客会对人体发动 攻击,而身体则利用炎症试图摆脱它

们。持续不断的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疾病的特征。

初是什么导致了夏恩肠道发炎呢?沃克猜想可能是

夏恩自身对于谷蛋白和奶制品(两者共同作用)的过敏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18

Page 22: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或敏感性反应。她认为服用抗生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因

为他们在杀死不良细菌的同时,也大量破坏具有保护作

用的良性细菌。在夏恩频繁惊醒的一周前,由于高烧 104

华氏度(约合摄氏 40 度), 他服用了抗生素。一岁之前,

他至少患过不下五次尿路感染。沃克告诉我此事之后,

我注意到谢普德在服用治疗肺炎的阿莫西林不久,就开

始出现跛足现象。当然, 并无证据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

果联系,很多服用抗生素的孩子并没患上关节炎,但这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在实施替代疗法六周后,夏恩

感觉好多了。三

个月后, 关节

炎疼痛消失了。

两年来,他的症

状一直在缓解。

沃克告诉我,这

比医生所说的

预期情况好很

多。

一周后我们

向卡恩医生讲

述了夏恩的病

情,并提出在接

下来进行相同

的治疗。卡恩医

生不熟悉肠漏

综合征,但是认

为尝试沃克的

养生法亦无害

处。他要求我们

继续坚持药物治疗。事实上,他想将甲氨基叶酸的剂量

从 10 毫克增加至 15 毫 克,因为我们看见了原定剂量的

药效,而谢普德还是感到疼痛。现在他在半夜啜泣,哭

诉说他的脚踝疼。关节炎如今已经渗到他的脚趾了。四

个月来谢普德没有长, 因此卡恩反对我们在谢普德的饮

食中去掉两类主要食物。除此之外,他赞成沃克养生法

剩下的部分,只要把它当做甲氨基叶酸的辅助成分而不

是替代品就可以了。他 和蔼地在谢普德的病历中记下神

奇四物粉。他曾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的病人的故

事,这位病人的中国祖母在他服用药物的同时给他喝了

一种茶,结果表明这种 茶对他的病情有帮助。他说,只

要有疗效,他什么都信。

让谢普德继续服用甲氨基叶酸令我感到紧张,但达利

没我这么敏感,他一直更放心药物治疗,总的来说,比

我更有信心。从卡恩医生处返回的路上我们谈到此事,

要是沃克的疗法 对她自己的儿子有效的话,那么当然也

可能对谢普德有效,对这一点达林很赞同。但我们都承

认存在不确定性。我曾经不顾一切的寻找一种方法,不

服用药物也能治 疗谢普德的病,但我的希望落空了。但

如果达林是对的,甲氨基叶酸是治疗谢普德唯一有效的

方法呢?达林担心我会开始坚持完全不用药物,那么我

就赢了。我们想 到一个折中的方法,即在尝试沃克养生

法的同时继续使用药物。沃克说夏恩在六周之后才开始

感觉好点。卡恩医生和达林同意将增加甲氨基叶酸剂量

的时间推迟,直 到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试验。

谢普德开始采 用沃克的疗法,氨甲蝶呤恢复到起始剂

量,但五周后,病情看上去似乎更严重了。他开始呕吐,

每周服用药

丸后,都会连

续两天难以

进食。现在他

整天下午坐

在 我 的 腿

上。他又开始

使用手推车

了,我们几乎

每天都去做

物理治疗、职

业治疗或就

医。与达林的

对话成为痛

苦的记忆。我

想跟他诉说

当天所有让

谢泼德受伤

的事情,他是

否可以从操

场步行回家。我们不再睡觉,每天在沮丧中度过。博开

始说自己比哥哥更壮,谢普德的确老是长不大。

离谢普德第一次看卡恩医生三个月了,我们到纽约长

老会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儿科风湿病学主任丽

莎·艾蒙朵那儿寻求第二方案,艾蒙朵医生要求使用两

倍以上剂量的氨甲蝶呤。她曾治疗过成千上万个患有关

节炎的孩子,她表示改变饮食结构并不起作用。我试图

解释肠漏症,但我敢肯定我说得结结巴巴,而且脸红了。

她递给我一张医院资源列表的纸,“辅助药物”旁边有这

个名称。

艾蒙朵医生彻底推翻沃克的食疗之后,达林慌乱起来。

纽约的一位顶级医生也刚刚说沃克的疗法行不通,那就

一定是事实。总之,达林从来都很相信医生的话。现在,

他在厨房把 我逼到角落,摆明他的立场。他说,谢泼德

的状况很糟,你的状况很糟,我的状况也很糟,我们到

底在做什么?我承诺,一旦过了六周的 后期限,如果

他那时还这样说,我会同意立即增加药物剂量。达林认

为我现在很无情、很封闭,他担心这会破坏我们的婚姻,

译品健康

Page 23: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如果谢普德没有好起来,他不知道我们之间会怎样。那

个月,我丢了钱包,丢了行李箱,然后又出了车祸。虽

然不是很严重,但那时孩子们坐在后座,我吓得发抖。

我哭着打电话给达林:“我受不了了。我受不了了。我受

不了了。”那晚他带回家一束粉色兰花。我预约了治疗师。

还 有 几

天就满六

周了,谢普

德仍然痛

苦地与疾

病作斗争,

埃琳娜·拉

达斯告诉

我,辅助药

物研究员

艾蒙朵医

生回绝了

我。她的意

思直截了

当。是的,

她说,如果

沃克的方

案能缓解

病情,那就继续用吧。我想我们毕竟不傻。短短一通电

话就把事情挑明了。

第六个星期——恰好在那一天——谢普德醒来,这是

几个月以来他第一次自己起床。我像往常一样到他的房

间去帮忙,发现他穿着睡衣站在地上。他说:“妈妈,我

的膝盖不疼了。”他可能正穿着带有滑板猴子的睡衣。博

还赖在床上,大概还半梦半醒,说实话,我真的不清楚。

我心里挂念的,只有谢普德,他站在那里,而且没有哭。

在他蹦蹦跳跳地跑到厨房吃早餐之前,我都吃惊得说不

出话来。几个月内,他的关节炎疼痛消失了。

谢普德现在已经完全停止服用氨甲蝶呤了。“原来的谢

普德”、那个堆满笑容的小傻瓜又回来了。他开始跑步—

—赢了的时候,并不总是 有风度的。他即兴表演自编

的空手道,用脚尖旋转。谢普德生病时,博的个头蹿得

比他高。现在,谢普德更高了,两人的体重也差不多。

药物治疗期间,他生病的次数比博多两倍。现在,药物

副作用消失了。

自一年前逐渐康复以来,他的病情复发过五次,其中

有两次是在服用抗生素之后,其它三次是在不小心吃了

谷蛋白之后。他吃过一块巧克力饼干,咬了几口吐司,

尝了不超过 1/4 块发酵三明治,每次在吃完这些东西后

的 24 小时之内,他都会感觉疼痛,并持续长达两周的时

间。需要说明的是,没有证据表明是沃克的食疗法赶走

了夏恩和谢普德的关节炎。夏恩的案例引起了更加激烈

的争论,因为他没有服用过甲氨基叶酸。但他的关节炎

仍然有可能是自行缓解的,个案毕竟不能说明什么。

甲氨基叶酸对很多儿童都管用,疗效可能会比预期的

时间晚四到六周。我们在谢普德身上同时试过多种疗法,

故而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种或是哪些疗法组合发挥了作

用。艾蒙朵医生仍然无动于衷。但卡恩医生表示,他坚

信食疗法对谢普德的恢复发挥了作用。“我对孩子的日常

治疗迷惑不解,”他对我说, “我曾看到孩子瘫痪,得

了不可思议的重症,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好转。主要

是,如果有一个孩子慢慢康复,可以跟着足球跑了,你

知道吗?我会非常激动。”

可以确定的是在肠道和炎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我们

对此了解了一段时间。去年拜访卡恩医生期间,他和谢

普德认真探讨了蝙蝠侠—如果他不能飞,为什么要有斗

篷?卡恩医生告诉我们,他的一位同事正在对肠道和炎

症的关系进行研究。我打电话给纽约大学医院关节炎门

诊部主任何塞·谢尔,他迅速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关

节炎,它们都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其中一种与腹腔有

关,叫做谷蛋白不耐症。他告诉我,他也曾见过类似的

关节炎病人,从他们的饮食中除去谷蛋白后,症状便有

了改善。

开始,谢普德的腹腔血液测试呈现阴性,但他仍然

会对谷蛋白敏感、引发类似炎症的反应吗?2006 年, 在

一本叫《内脏》的期刊中(你可能还订阅过该期刊)刊

发了一个短篇研究论文,认为有这种可能。研究人员在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消化道中,发现了大量不同食物 的

抗体,但血液里却没有。所以,很多关节炎患者不单对

某些食物有不同程度的不耐症,而且这种不耐症还无法

通过验血检测出来。

同时,它还证明肠漏症不只是推测。“很多医生和病人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20

Page 24: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可能认为肠漏症本身只是某种装饰性的异类概念,”旧金

山加州大学综合医学部奥谢尔中心的临床教授桑福

德·纽马克说,“真正的名字是‘肠道通透性增强症’,

这是明确的科学事实。”肠道通透性增强症是否会引起自

身免疫性关节炎尚未确定,但是,该领域的一些专家认

为这是有可能的。

许多研究自身 免疫性关节炎的专家很少关注导致肠

漏的隐密细菌,而是把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他们的成果是人类微生物项目的衍生产品,该项目由美

国国家卫生局发 起,目的是将人体内的所有微生物分门

别类。目前已明确的是,我们体中细菌数量的改变与身

体健康密切相关。在一份还未发表的研究中,谢尔医生

和他的团队证实,有一种微生物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

上很常见,但在普通的健康人群中很少见。在两项相关

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免疫反应的微生

物,它可以使 携带风湿性关节炎遗传基因的无菌小白鼠

发病。

美国国家卫生局人类基因组中的高级研究员朱莉·塞

格雷医生说:“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已经想到过这种病是

由某种特定细菌引起的。”但是,目前有些科学家认为,

它更多与细菌群落的平衡性有关。“也许是你身上携带的

致病菌数量在健康范围内,从而,菌群中的其他成员可

以对‘坏’细菌加以抑制。”

如果你打破了菌群中的微妙比例,坏蛋就可能乘机而

入。这种工作机制的典型实例是梭状芽胞杆菌,或称梭

菌,它是一种能引起严重腹泻的细菌,人们携带该细菌

时不会得病——它已经存在于某些健康人群的肠胃中,

与其他的细菌相安无事。只有在抗生素之类的药物将某

些细菌消灭后,梭菌才会致病。

同样的平衡机理也作用于炎症。如果肠道中的某些细

菌激活了免疫细胞,而另一些抑制免疫反应,那么,菌

群的不平衡就有可能引发持续炎症,称为自身免疫关节

炎。“或许是肠道中不同菌种的比例和组合决定了你会不

会得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助理教授伊维洛·伊凡诺夫说。

一些研究人员乐观地表示,或许将来可以借助多种菌

种组成的益生菌恢复菌群的平衡。益生菌著名研究专家、

爱尔兰国立考克大学药学系主任弗格斯·沙拉汉认为,

不同菌种同时作用,可以缓解老鼠关节处的炎症。

休斯顿贝勒医学院专攻儿童胃肠病学研究的教授罗伯

特·J·舒尔曼说,益生菌也许有助于加固渗透性过强的

肠道屏障。他有一项美国国家卫生局提供的津贴,专用

于研究一种名为 VSL3 的益生菌(就是我们给谢普德吃的

那种)对成年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

功能的影响,这种病的大肠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的变化

相关。

另一种可能重建肠道菌群的办法——排泄物移植——

正越来越为人们接受。这种办法的具体操作就像你听到

的那样。感染梭菌的患者(一般通过结肠镜检查)接受

健康人的排泄物移植,疗效很不错。排泄物的治疗潜力

令人激动,当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人体微生物群项

目主任及药学和微生物学教授马丁 J·布莱瑟在跟我交

谈时,建议我采集一些博和谢普德的排泄物冷冻,我也

计划这样做,打算就冻在豌豆的旁边。

饮食习惯和营 养补充剂方面的数据缺乏,至少部分原

因是由于难以获得。围绕充满变数的东西,比如我们吃

的食物,设计一项伟大的研究是很困难的。而另一方面,

药品的研制则 简单依赖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

床试验结果。而且,抗关节炎药物制造了巨大的商机。

根据来自医疗保健技术及信息公司 IMS 健康的数据,除

去 12 月份,2012 年阿达木单抗和恩博这两种 畅销的

药物总共创造了超过 80 亿美金的销售额。而美国国家卫

生局下属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的预算仅占整个研究院预

算的 0.4%

不过,如果你仔细留意,饮食和营养补充剂发挥作用

的证据还是存在的。20 多年前《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

研究显示,一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被隔离在一个“健

康农场”,禁食一周后,采取无麸质全素的饮食。四个星

期后,他们与对照组相比有了“明显改善”。《风湿病学》

200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饮食的有效性。《英

国皇家药学会期刊》2001 年的一项个案研究详细记录了

谢普德的经历。欧米伽-3 抗炎症作用的证据也很明显。

虽然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帮助了谢普德,我们家一致认

为沃克的饮食疗法起到了作用。

周日晚上我们家都会吃披萨,但是现在我们改吃不含

乳制品的马苏里拉奶酪加上香肠放在玉米饼上做成的

“披萨”。而且,现在家里每个人都补充鱼油和益生菌。

谢普德开始他的养生法不久,达林便坚决舍弃了含有麸

质和乳制品的食物。现在,5 岁的谢普德大部分时间比

博更加精力旺盛。即便这样,我还是忍不住在望向谢普

德时仔细观察他的动作。我意识到,这种习惯应该还会

持续很长时间,不过至少现在,每次我注意他的时候,

看到的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毫无异常。

差不多一年前,卡恩医生给谢普德检查发现,他的关

节炎没有发作。那天晚上我亲着谢普德道晚安的时候,

让他跟我来个击掌庆祝。他问,“是因为关节炎没有了

吗?”我点点手,举起手。他一次又一次地跟我击掌,

来来回回,听上去就像鼓掌一样。

(撰文:左左 部分素材来自:The New York Times)

译品健康

Page 25: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法国悖论的美式解读

如果一个人很注重健康,但是却没有听说过“法国悖

论”,那就太 OUT 了。十分不幸,我就是这么孤陋寡闻

的人,于是,马上上网补课。

法国悖论一说 初是爱尔兰医生赛木耳·布莱尔在

1819 年提出的,当时发表在一篇学术论 文里。大致的

意思是基于法国人的生活习惯及天气气候条件,法国患

有心绞病痛的人数比例低于爱尔兰。在那个年代,这份

报告无疑是非常超前的,并没有引起学术 界的重视。直

到 1991 年,一档名为“60 分钟事实杂志”的节目在美

国播出了这一实验结果,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

并开始研究其原因。当时那档节目给 出的解释是:法国

人喝葡萄酒多,葡萄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一时间,

葡萄酒成了“健康食品”,据说在美国的销售量上升了

44%。大家只要联想一下美国人 的丰乳肥臀,就可以感

受到葡萄酒热销的火热场面了。

法国人的身材羡煞众人,他们仿佛可以毫无顾忌地大

快朵颐——白面包、奶酪、黄油、培根和 大量甜食,却

完全不用担心肥胖,这一点我可以证明。以前我有位男

同事就是法国人,据说曾在上海的法国领事馆做过什么

差事,名字我已经记不起了,只记得他特 别喜欢吃甜食。

但奇怪的是,他的身材根本不胖,甚至有些纤细矮小,

与我心目中的欧洲人魁梧的形象相差甚远,因此,我一

直在心里小小地鄙视他:哼,枉费了你 的法国血统,长

得像个小鸡仔。哈哈~~~如今想来,原来是法国悖论的作

用啊!

有一位美国人为了减肥,特意在法国住了三周。结果

并没有让他满意,因为那个浅显的道理:冰冻非三日之

寒。尽管如此,他仍然从每日观察中参悟出法国悖论背

后的真相,现在我们就一起听一听吧。其中一些批评美

国人的话,国人可以自我对照一下。

1、两餐之间不吃零食。

法国人不会大吃零食。当然了,他们可能会偷偷拿一

块松饼,或者华夫,但却不会去啃上一大块面包,外加

各种佐餐小食。而且,法国人不会有事没事地在快餐店

附近转悠。据此我不得不佩服法国人的家教,至少在饮

食习惯方面,比贪吃的美国人要先进太多了。

另外,法国是著名的美食之国,有这么多好东西吃,

还能干吃不胖,是多么大的福气啊!看来,法国人在两

餐之间能管住嘴,这才是保持苗条的首要真谛。

2、Espresso 咖啡。

早就知道黑咖啡能减肥,但是,浓咖啡的作用不太清

楚,难道跟浓茶一个道理?在法国,过滤咖啡几乎是闻

所未闻的,多数法国人是喝 Espresso。这个词在国内被

翻译成意大利浓缩式咖啡,其实是不准确的。这种意式

咖啡很考验冲泡者的耐心和功夫,特点是浓、苦、香。

法国人喝咖啡的时间很多,早晨、上午、午餐后、午

后、晚饭后,似乎你总会看到法国人端着一杯咖啡浅尝

小酌。据说巴尔扎克喝咖啡成瘾,豪饮 20 年,总量 3 万

杯, 终死于咖啡,现在看来这是真的。干什么都有个

译品健康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22

Page 26: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度啊,虽然浓咖啡可以帮你减肥,但也不是这个喝法

啊?!

3、汽油价格高。

按照网上 提供的数据,法国的汽油价格约

为 1.57 欧元/升,相对于美国 0.62 美元/升来

说,实在是不能比。美国是谁啊?世界老大,

屁股坐在印钞机上。而且,法国 有过路费,

大多是 1 欧元,也有长途 3-5 欧元的。所以,

法国人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使用公共交通。

生活在城市的法国人经常步行。另外,在巴黎

和里昂之间, 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自行车出租网络,只要

使用普通的公交卡,就可以租一辆自行车,骑乘一段路。

这一点国人可以借鉴。按照当前的国情,租赁汽车还

有点奢侈,但是,租赁自行车是大有可为 的。在欧洲,

随处能看到骑车人,他们已经将骑自行车作为健身方式,

而不是代步工具。另外,大批人在贷款买汽车、花钱炫

耀之前, 好先算算账,环保啦、低碳 啦,那些都是忽

悠别人的,主要的是自己的钱袋和身材,如果既花了钱,

又变成了肥仔,就算真的变成山姆大叔,挺着大肚子就

幸福了吗?

4、不吃垃圾食品。

难道法国没有垃圾食品吗?非也,在商品社会里,垃

圾食品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在法国的超市 里,也能买到

品克薯片和可口可乐。但是,法国人绝不会以垃圾食品

为生,他们的饮食艺术品位极高,创造出是欧洲享有

高地位的美食。如果说中国有饮食文化, 法国人无出其

右。这种传统来源于路易十四,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传

承,厨师至今在法国都是 受人尊重的职业。在这样的

国度里,垃圾食品是不受人待见的。

还有重要的一条,在法国,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在技

术上是合法的,但是,政府不提供价格补贴,所以,大

部分面包店都采用真正的糖。使用自然生产的鱼肉蔬菜,

当然比食用工业化食品要好得多,这一点显而易见,不

光对人的体型有影响,内在的作用也不 容忽视吧!回头

想想,快餐可能本来就是美国人发明的吧,所以,他们

当然要首当其冲,大啖垃圾,连总统都老年痴呆了,报

应啊!

5、 90 分钟的午餐。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为了赚更多的钱,只能压缩吃

饭的时间。法国人不是这样。他们的午餐 要花上 90 分

钟,其中的 60 分钟用于吃饭,30 分钟用来喝咖啡。晚

饭则要 2 个小时。好像南欧的民族都是这样懒散的,连

我们都要看不过去了。其实,进餐为什 么要那么匆忙

呢?吃得慢意味着你有更多机会对腹内的饱胀信号做出

反应,避免吃得过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品尝”。

真正的人生应该是从容而淡定的,但我们从小到大都

被灌输了太多的拜金主义思想,以为金钱能够买到一切,

百分百的暴发户观点。如果你能舍弃一些物质的享受,

故意放慢脚步,一定会有许多不同的发现,食物也会更

加美味。 额外的因素:香烟。

法国人仍然吸烟。而且烟瘾很重。虽然近期在很多餐

厅已经禁止吸烟,但香烟仍然是法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吸烟的减肥效果很明显,凡是曾经戒烟的人都深

有体会。当然,为健康考虑,我们并不提倡吸烟,虽然

这的确是法国人保持体形的一个原因。

(撰文:犀利猫 部分素材来自:blogs.ocweekly)

译品健康

Page 27: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恋爱中的大脑 人际神经生物学是一门相

对新兴的领域,它从本纪元

的一项 伟大发现中汲取了

活力:大脑会在日常生活基

础上不断重塑。 后,我们

关注的事情成就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如何度过生

命中不可替代的每一分钟?你的选择改变了你本身。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改变着大脑,但至关重要的是那些

能够决定成败的亲密关系,它们改变着精密的大脑区域,

而这些区域塑造了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并 终定型为自

我。

每一段伟大的爱都始于一声哭喊。出生时,婴儿一踏

上陌生世界的冒险之旅,大脑就开始迸发出 新的神经通

路。当婴儿沉浸在明亮、嘈杂、愤怒的氛围中,会释放

出原始情感和好奇心,奇怪的物体、陌生的面孔、朦胧

的景象和梦

中的幻境,

重要的是

强大有力

的主要照料

者磁石般的

魔力,深深

震撼着他。

脑部扫描

显示,母亲

和孩子的大

脑活动是同

步的,但它

无法显示的

是,这种内

部联系不会

单独存 在,

母子之间的

感应如此强

烈,足以逾

越身体的屏

障,不分彼

此。无需言

语,仅仅依

靠心灵感应,母亲就可以借助眼神、表情和声音与孩子

交流,说出孩子想听的 话。由于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

我们现在可以证明,婴儿能将第一个依恋的人深深铭记

在大脑中。一生的举止、思维、自爱和对恋人的选择都

从这里开始。

我们曾经认为这就是故事的终结:首先是遗传;然后

在幼年时代大脑中刻画成心理地图;此后,你不得不接

受命中注定的缘分。

但是,很多影像学研究重点谈到:神经魔力将持续终

生,伴随人们发育成熟、交朋友、谈恋爱、经历浪漫爱

情和选择灵魂伴侣。身体无法忘记与母亲合二为一的感

觉,并渴望成年后找到相似的默契。

作为 具社会性的灵长类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镜像世

界,生活中每一种重要关系,无论配偶、 朋友还是子女

关系都塑造着人类的大脑,而大脑又反作用于我们的关

系。丹尼尔•西格尔和艾伦•司格尔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校的同事,他们 近在校园会议上讨论该领域的开创性

工作。后天的照料不会改变基因,随着孩子的成长,它

只会影响基因的表 现方式。神经精神病学家西格尔博士

指出,“感觉纽带”是人们在婴儿时期获得的无法磨灭

的意识,也是我们

在爱情关系中苦

苦寻求的东西,这

种相互关系能够

重塑 大脑的结构

和功能。

它也有利于身

体健康吗?西格

尔博士说:“一系

列关于寿命、医疗

与心理健康、幸福

感甚至是智慧的

科学研究表明,在

我们的一生中,互

助关系是这些积

极因素中 强有

力的指标。

互助是至关重

要的部分。彼此爱

护的关系能显著

地改变大脑。

试想一下,当你

选择伴侣的时候

能学到多少东西。

伴随着令人兴奋的依赖,你也学着透过别人的 视角看待

世界;改掉旧习,接受其他(好与不好的)习惯;领会

新观点和新仪式,品味新食物或新风景;大量新增的朋

友和家人;肌肤之亲和情感交织;以及许多其 他刺激因

素(包括吸引和依恋激素狂风暴雨般倾泻而下),所有这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24

译品健康

Page 28: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一切都改变着我们的大脑。

当两个人结为夫妻,大脑的思考范围就自然而然地包

括了另一半,称呼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两个

人可以优势互补。大脑知道我们是谁,免疫系统了解我

们的不足,它会把冒犯者的碎片储存起来,辅助记忆。

通过做爱,或是一场流感或感冒疱疹,我们就能与爱人

彼此交换识别信息, 后我们合为一体。我们不仅接受

了彼此,还相互同化。

爱是 好的学校,但学费高昂,功课繁重。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家内奥米•艾森伯格从事大脑成像

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遭到挫折

时,大脑某些记录生理痛苦的区域会活跃起来。这就是

为什么被恋人 抛弃之后会感到全身不适,但是却找不出

来疼痛的具体部位。更确切地说,你需要找出大脑前扣

带皮层背部,它位于被胼胝体包裹的枕叶前额,这个区

域的神经纤维 束连接两侧大脑,会记录被抛弃和身体被

攻击的信息。

无论你说亚美尼亚语还是汉语,全世界的人们都用相

同的身体疼痛来描述受伤的心,他们想象心儿像块玻璃

一样支离破碎。这不只是对情感受创的一个比喻。社交

伤害也可引发胃痛或骨折之类的疼痛。

但是,爱抚足以改变一切。詹姆斯•科恩是弗吉尼亚大

学的神经学家,他于 2006 年做了一项实验:他们选择了

一些感情生活幸福而专一的女性,电击她们的脚踝。试

验记录了她们电击前的焦虑度,以及电击过程中的疼痛

水平。

然后,她们被再次电击,这一次她们拉着爱人的手。

尽管遭受了同样幅度的电流刺激,大脑的神经产生反应

却明显降低。在不幸的恋爱中,这种保护效应不会出现。

如果你沉浸在幸福里,牵着爱人的手,就足以降低血压,

减轻压力,缓解身体疼痛。我们改变了彼此的生理和神

经功能。

然而,并非所有恋情都是甜蜜的。一方想成为温情体

贴的伴侣,关心对方的想法、疼痛和渴望。改变旧习惯

绝非易事,因为习惯是根深蒂固的神经捷径,对生活琐

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而有些夫妻总是要争个

输赢高下,有时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能消除隔阂,

和好如初。

比安卡•阿塞维多和亚瑟•阿隆二人在石溪大学心理学

系任职的时候,曾给那些结婚多年却自称依处于“疯狂

热恋中” 的老夫妻做过脑扫描。看着配偶的照片,老夫

妻们的大脑反馈中心如预期般地活跃起来,这一点与那

些刚坠入爱河的情侣们(以及瘾君子)类似。但是,与

恋爱不久 的情侣和瘾君子们截然相反的是,在让人恐惧

和焦虑的情境中,结婚已久的老夫妻们表现得镇定从容。

另外,在使用鸦片寻求愉悦、缓释痛苦的环境中,以及

充满母 爱的场所,天伦之乐更浓烈。

幸福的婚姻能够减轻压力,并让人倍感安全,像一个

受宠的婴儿。这种微小而奇妙的“婴儿感”正是成年人

钟爱的。但浪漫的爱情并不等同于母子关系。人们没

必要下意识地认为爱人应该像妈妈一样,而应从平等关

系中获得安全感。身体记住了,大脑就会再造并存储。

那么,这种理论如何在实验室外得到验证呢?我亲眼

见证了丈夫在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后康复的过 程。他现年

74 岁,也是一名作家,由于左脑中风而终生丧失了语言

能力。他只能发出"门"这个音。怀想着数十年来与他双

宿双栖的时光,我开始尝试新的沟通方 法,包括爱抚的

动作、手势、面部表情、幽默、游戏、心灵相通、以及

各种各样的爱慕情感——这些都会在大脑中形成安全

感。加上我公认的古灵精怪的家庭教育, 以及他的勤奋

练习,使他的大脑恢复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后来我们

又能够交谈,他也再次拿起了笔,甚至有了更丰富的想

象力。大脑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而不断改变,正是各种

类型的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让我们的大脑和身

体茁壮成长。

在安全的环境中,当大脑认为你和信任的人在一起时,

它不必浪费宝贵的精力来应付压力和威胁。相反,它可

能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新知识,或进行调整康复。

感知的大门敞开着。另一方面,无论一个人多么脆弱,

或甜蜜、或苦涩的爱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心心相印

能够改变一切,甚至是大脑。

( 撰 文 : 风 吹 落 的 声 音 部 分 素 材 来 自 :

cosmiclog.msnbc.msn.com)

译品健康

Page 29: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互联网二十载:乌托邦不再

互联网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从通信协议到浏

览器极其复杂的多模块技术,每个模块都有其错综复杂

的发展史。互联网 早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控制论的兴

起,此后 20 世纪的突破包括 60 年代发明的分组交换,

即通过划分分组传输数据的一种新颖方式。各类大学的

校园网络和政府网络 70 年代初开始涌现。80 年代,它

们已经互相连通。90 年代初期(20 年前的 8 月),史上

第一个浏览器投入运行。

许多看似无关的计算机产业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 70 年代,苹果和微软等公司提出了个性化、分

散化及娱乐化计算的设想。相反,IBM 公司则认为对计

算机的应用应该是一种昂贵的集中式机构行为。如果后

者的观点占据主导,那么互联网的发展也许永远不会超

出电子邮件的范畴。它或许仅限于学术界和投资银行使

用。您的手机可以身兼电脑一职不是因为技术发展的必

然趋势,而是由于深入思考和现在几乎被人遗忘的以上

两种计算设想斗争的产物。

大部分互联网技术进步归功于以下人物:温顿•瑟夫,

第一个网络协议的创始人,此协议帮助统一众多的前因

特网网络;大卫•克拉克,他促进了“端对端”原则的理

论化,是现代理念“网络中立”的先驱;蒂姆•伯纳斯•

李,万维网的发明者。

互联网早期的倡导者与工程师截然不同。而如果不研

究他们的观点、偏见和愿望,就不可能了解互联网的历

史。这些人包括斯图尔特•布兰德、凯文•凯利、约翰•

佩里•巴洛以及 1993 年《连线杂志》开办以来集结的拥

护者。他们都是男性,住在加州,对 20 世纪 60 年代纷

乱的享乐主义有着美好回忆。

这些人强调团体和分享经验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人的

本质是好的,受到理性思维的影响,然后开始相互合作。

他们持有反霍布斯主义观点,所以视国家及其机构为需

要克服的障碍---难道还有比网络空间更好的方式逾越

它们吗?他们的价值观对互联网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但不全是积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垃圾邮件扩

散和网络犯罪的增长,是因为他们没有预料到互联网开

放的基础设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第一封垃圾邮件可

以追溯到 1978 年。现在,世界上收发的电子邮件里有

85%都是垃圾邮件。

或许倡导者们的 大成就在于从有着冷战思维的互联

网创始工程师那里夺得对互联网的主导。这些研发工程

师大部分依靠美国国防部紧张美苏会爆发核战争而提供

的巨额赏金。冷战狂想的对立面--虚拟社区的想法是作

家兼思想家霍华德•莱茵戈尔德推广的。这个术语起源于

他在 well.com 这个网站的体验。莱茵戈尔德是脸谱网的

先驱。

但这种吹捧网络的做法也有务实的一面。诸如 MIT 媒

体实验室的共同创立者及“每个小孩一台电脑”运动的

精神领袖尼罗庞帝;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评论家及

企业家爱斯特戴森等这些社会名士,他们都帮助公众相

信,互联网不仅是旧金山湾区嬉皮士的地盘,也是一个

可以认真做生意的地方。由于网络专家队伍不断壮大,

互联网也是‘获得授权’的地方,这种态度让互联网很

适合扩大化的 20 世纪 90 年代新自由主义议程。

这种授权应该成功移除中介,主流媒体被 BBS,电子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26

Page 30: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杂志以及后来的论坛和博客取代。选出的代表被“电子

议事厅"和直接在线投票取代。甚至政治抱负也可以有自

己的创立文件。早在 1996 年,“感恩而死”的前任词作

者和电子前沿基金会创始人之一约翰佩里巴罗拟定了著

名的“网络空间独立性的公告”。巴罗希望民族国家不

要干涉网络空间(法国总统尼古拉萨尔科齐 近保证要

使网络文明化,暗示某些民族国家没有推行巴罗的备忘

录)。

总体而言,没有中介的理想世界满足了曾做过嬉皮士

的那些人和反体系的自由论网络专家。他们都想用互联

网使世界变得“平坦”,他们指的平坦——让事情更公

平(十年前作家汤马斯‧佛里曼无意间发现了同样的比

喻,写了一本关于全球一体化影响的书《世界是平的》)。

曾经的嬉皮士发现自己可以与风险投资者一起进餐。这

似乎只证实了互联网巨大的联系潜力。这些人深信他们

所有的乌托邦蓝图在私人资本的帮助下都可行。

风险投资者为什么发现互联网这么吸引人,这还是一

个秘密:当时在线广告市场极小并且互联网用户微不足

道。根据互联网世界统计网站数据,1995 年只有 1500

万互联网用户 。初创公司比比皆是,但其中大部分的只

是拿美好前景的承诺做交易,没有关注实实在在的服务。

投资者忽视了财务业绩的传统计量方法—— 终导致互

联网泡沫。这表明危险组合蒙蔽了他们的判断。蒙蔽判

断的是互联网新时代倡导者的豪言壮语和新自由主义者

对新生意方式的承诺。Pets.com 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案

例。该网站向零售客户出售宠物产品,曾经一度投入1200

万美元广告费用,只换回 61.9 万美元的总收入。2000

年,该公司负债累累,关门大吉。

如果说有一个网站看来验证了前期开拓者们的理念

(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情况下以共同目标的名义进行合

作),它就是维基百科。它也是少数违背互联网创业典型

盈利模式的网站之一。维基百科拒绝做广告,也不向参

与者支付工资,而是依靠用户捐款和基金组织的赞助。

维基百科是一个痛苦的警示。它让人想象,如果按照早

期设想(互联网是一个共享的公共空间,不会被大企业

拉拢)发展,现在的互联网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不得不围绕广告来寻求生意,也就

是说受广告业潮流的影响——其中 重要的是个性化。

在线广告可以根据给定用户的利益而量身定做。网站对

其用户了解的越多,广告的效果就越大。清楚了解用户

的兴趣也可以投其所好制定网站内容。谷歌新闻数据显

示,看到一则基于自己此前活动的报道以后,用户会点

击更多的相关新闻。

这种日愈增长的个性化 终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每个

用户有他或她自己的网络体验。这与互联网作为一个公

共空间的早期愿景相去甚远。即使浏览器这个 后可以

共享的堡垒也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副武装的手机

应用,以及像“ipad”这样提供量身定制体验的平板电

脑。显然,这违背了互联网的初衷。

不止一方面违背了初衷。对很多用户来讲,获得用户

权限简直是痴人说梦。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免费享用优

质的网络服务,但实际上,他们是以泄漏自己隐私为代

价。既然我们共享的信息看似微不足道,是不是就真的

应该在乎那些公司了解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但是,

一旦拿这些信息和其他类似服务的数据一起分析时,就

可以深入了解那些大多数商家和情报机构有浓厚兴趣的

个人和群体。基于其大量的跨网络微数据分析,旧金山

的一家新公司瑞普利夫得出这样的结论:谷歌公司的工

程师们会比微软吃的垃圾食品多。

如果他们能发现你喜欢吃什么,他们也能知道你喜欢

读什么。由此也不难预测你的政治倾向,进而可以操控

你。我们正在这样发展,隐私未来会成为非常昂贵的商

品。现在已有几家创业公司提供付费个人隐私信息服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风险投资家们本身非常喜欢这些公

司。当初他们有份参与制造了一些问题,现在他们忙于

为解决这些问题融资。

如今,网络资料清理也是一个蓬勃发展着的行业。这

项服务单次费用从 3,000 美元至 1.5 万美元不等。比如

一家叫瑞普特森(Reputation.com)的公司可以确保顾

客的任何敏感信息排列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 后几页,

或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该公司应受害者家属的要求移

译览古今

Page 31: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除了网络上的数百张加州男孩车祸残照,然后名声大噪。

与此同时,这种服务也造成各种新形式的不平等,即靠

能出多少钱维护网上的声誉。就这一问题,法律也可以

干预。例如,芬兰就禁止雇主用谷歌搜索有潜质员工的

名字。德国企业不得查看潜在雇员的社交网站。不过,

就业保护法执行力度较弱的国家就不可能推出这些措

施。

在被赋予用户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被剥夺了作为公民

的权利。这是网络自由主义的数字提倡者未能预料到的。

“电子市政厅会议”也未曾消除过这种现象。在被选举

为总统之初,巴拉克•奥巴马 常被问及到有关毒品合法

化的问题。那时,他曾试着召开一次“电子市政厅会

议 ”

。 然

而 网

络 不

仅 没

有 ,

也 不

能 取

代 政

治 活

——

反 而

成 为

政 治

的 武

器 ,

使 其

如虎添翼。美国的茶党的行动并不仅限于社会媒体,而

是利用媒体,将其作为更广泛的政治竞选活动的一部分。

政治活动一直都是首要的,技术是第二位的。

然而,一批中介很可能走向衰落——报刊出版物已迅

速为年轻一代所抛弃。今天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更有

影响力,就像三十年前的报纸和电台。他们更喜欢以所

谓的“客观”来掩饰他们在社论中的政治倾向性,但事

实上,其中的政治性和影响性不曾减少分毫。

或许我们可以把数字理想与现实的不匹配归咎于技术

专家的天真。但真正的问题是:互联网的早期构想者未

曾将他们共享网络空间的愿望转换成一套具体的原则,

在这套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监管。就好比他们想在山

上建立一个模范城市,却没有阐明一旦城市开始发展,

要怎样才能让它始终是模范。

对于互联网公用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全都避而不谈。

究竟谁会除掉垃圾——就是说处理垃圾邮件和欺骗活

动?短暂推文和博客文章在数字有效期后终会消失,谁

来负责记录有历史意义的数据?又是谁来解决污染问题

——诸如“搜索引擎优化”的阴谋诡计,或为赚取广告

收入而到处制造无聊内容的内容农场?谁会维护网民的

尊严?谁又会保护他们的隐私,保护他们不受诽谤和中

伤?

十年后,当搜索引擎已成昨日黄花、推特和博客不复

存在的时候,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紧迫和明显。但

约翰•佩里•巴洛呼吁各国政府退出网络空间也未见得是

个好主意。没有强大的公共机构监管,企业认为可以为

所欲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对这些问题视而不

见。

在 Web 2.0(即拥有动态、共享内容的第二代网站,

或是社交网络)时代之初,上述问题似乎是虚构的:如

果能轻而易举地在线找到推特和博客文章,谁还需要保

留 它 们 ? 如 今 ,

Digg、Flickr 和美味

书签等公司都举步

维艰,把你的数据交

给它们已不再安全,

因为这些公司可能

会破产。这种问题在

谷歌同样挥之不去。

该公司几乎保留着

所有内容的备份,但

是总有一天,他们也

会破产。

简•雅各在1961年

所著的《美国大城市

的 死 与 生 》(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抨击了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城市规划者的做法和态度,产生了巨大

影响。在互联网发展 初的二十年乃至如今,互联网急

需的是类似这样的一本书。互联网空间的结构需要类似

的批评。

互联网创建者的直觉值得称道:作为共享空间,乌托

邦式的互联网将成为很好的工作模版,用来 大限度地

提供公共福利。但他们被大企业收买,偏离了自强的轨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28

Page 32: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迹,反而变成掩盖大公司利益、减少政府干预的意识形

态骗局。

现状不可逆转。我们仍然留有一些隐私,互联网公司

仍然受制于高明的监管。但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首先

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市场,其次它是一个公开论坛。从根

本上重新思考互联网的公民性和审美性早已过时。我们

想让互联网看起来像私人会馆,还是公共广场,这是我

们目前必须决定的问题。

(撰文:水绿之裳 部分素材来自:prospectmagazine)

叉车上的重磅巨书

不久前,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次离奇事件将运动、基

因科学和图书出版联系在一起。在考文特花园举行的新

闻发布会上,一位身穿便衣的护士小姐走近印度板球运

动员萨钦·泰杜尔卡,请求获取后者的一些唾液。身为

板球史上 伟大的得分手和百年一遇的天才球员,泰杜

尔卡尽管满心疑惑,仍同意了护士的要求,于是,这位

金发碧眼的专业人士带着消毒手套,开始一丝不苟地用

棉签擦拭板球选手的口腔。

泰杜尔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同意参与一项特别

的出版计划。他的一生以及 隐秘的身体特征,将被详

尽记录在一本名为《泰杜尔卡大典》的书中。这部惊世

巨著面积为 0.5 平方米、重约 66 磅,可以与一头小河马

的体积等量齐观。它不但规模极其庞大,而且内容恢弘

繁杂,远远超出了自传的范畴,其中包括泰杜尔卡从未

公开的照片和他的 DNA 图谱——这就是唾液的功劳。在

限量出版的 10 本书中,使用了从他球拍上截取下来的木

片作为书签。《泰杜尔卡大典》每册起价为 1500 英镑,

随后售价一路飙升。当我致电给他的时候,泰杜尔卡告

诉我,“我认为,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以前我从没见

过这种东西。”

在过去五年间,类似的限量版巨书已经多次堂而皇之

地“移步”豪宅和宫殿,并“登临”超级游艇。亿万身

家的收藏者们一连数小时在《一级方程式》、《薇薇安·韦

斯特伍德》和《美国超级橄榄球超级杯大赛》等巨书籍

中流连忘返。与其中一些巨书相比,《大英百科全书》相

形见绌,简直成了《小熊维尼童话书》。这些巨书的出版

商绝非凡夫俗子,而是有着同等分量的恐怖名称——克

拉肯·奥普斯,令人联想起传说中吞噬船员的神话海兽。

克拉肯公司目前在纽约、洛杉矶、迪拜和伦敦的“平方

英里”(伦敦金融城的别称,因其面积正好约为 1 平方

英里——译者注)设有分支机构,正是在其位于伦敦的

办公室,我得以与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现年 42 岁的卡

尔·福勒会面。坐在满眼尽是既大且厚巨书的屋子里,

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街对面矮子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

的大教堂。一头利落短发的福勒为人热情,说话语速极

快,开始跟我谈起了克拉肯的公司使命。“刚开始,”

译览古今

Page 33: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他说,“我们自问:如果说‘我们所做的工作确确实实

地提高了图书内容完整性的门槛,并将它用一种奢华的

方式整合起来,而且限量发行,那么,会不会有一小部

分人愿意为它支付更高的价格?然后,我们发现,不但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情愿多花一大

笔钱。”

“内容完整性”这句话概括了克拉肯公司的重要信

条。“我们了解到读者,尤其是体育爱好者,每年都必

须面对相同的文字和照片,年复一年毫无新意。”所以

克拉肯决定,每一本书中至少要包括 50%未公开资料。

通常会经授权后发表一些新照片:克拉肯出版的关于法

拉利的巨书,篇幅长达 852 页,其中包括了一张法拉利

公司意大利马拉内罗办公室的图片,从 20 世纪 40 年代

开始,该公司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就在那里办公,直到

1988 年去世。在他死后的 23 年里,这个房间一直保持

原貌,人们可以看到恩佐的眼镜和钢笔仍摆放在桌子,

与他在世时一模一样。“我们公司的成立宗旨是,用不

同的方式讲述标志性故事,”福勒说。“我们工作的意

义在于,首次向世人呈现一些从未面世的照片。之前,

你可能在书籍或杂志上见过一张著名的照片,但你从来

不知道照片背后的完整故事。”

福勒 1969 年生于英国考文垂,曾做过银行家,在摩根

士丹利和高盛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 终,他在根西岛

建立了一家对冲基金,这就是克拉肯公司名称的由来。

“我希望它不同凡响,”他笑着说,“克兰肯海妖从海

上而来,遇到载有处女的船只,就大口将其吞掉。此外,

我们很喜欢对冲基金的理念,善于抓住各种商机。”

福勒说,签下第一版运动传记巨书合同时,他还有些

许“书呆子般”的热情。正如沃尔特·迪斯尼在美国创

立的游乐场,激励他建起了崭新的幻想世界一样,是质

量低下的书刺激了他,让他有了开辟新型出版事业的冲

动。“我在休假途中读到一本自传。书中的主人公是一

名了不起的曼联运动员,但我记得这本书当时令我极为

恼火。书是作者找人代笔的,而且,他只有 20 岁,所以,

书里的内容空洞,乏善可陈。我想,‘这种垃圾怎么能

拿出手?’”

福勒又看了一些与该运动员效力的球队相关的其他出

版物,感到加倍失望。

福勒到了曼联。“我们告诉他们,我们的做法截然不同。

我们会讲一个梦幻般的故事,让全世界为之吸引,而曼

彻斯特联队是 合适不过的故事原型。”所以在 2006

年,克兰肯公司出版了处女作《曼联大典》,用 850 张镶

银纸张做成书页,全书总重 82 磅,一共发行了 1 万册,

每本售价在 3000-4500 英镑之间。这部书分别被赠送给

纳尔逊·曼德拉、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2007 年,其中

一个版本以 75.8 万英镑的价格在迪拜被一家慈善机构

拍得,创了体育出版物销售的世界记录。该书由迪拜总

理亲笔签名,版本号码为 777,是阿拉伯文化中幸运的

象征。

《曼联大典》当然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讲述俱

乐部的故事。它包含有 609 航班黑匣子的文字记录,在

1958 年 2 月的这次失事航班上,共有 23 人丧生,其中

包括 8 名曼联球员。“我们与所有幸存球员的家人都交

谈过,”福勒向我保证,“只要一人说‘不’,我们就

不会这样做。”在该书中,还有一系列照片显示曼联“国

王”、法国足球巨星埃里克·坎通纳越过马赛附近的一

座教堂,以其精彩绝伦的脚上功夫将死鸡踢得毛血四溅。

围绕着这些重磅巨书,有很多饶有趣味的故事。“我

们的买家中,15%是女性,她们为丈夫或男朋友买书,”

福勒说。他说,对于球迷而言,《曼联大典》是一种感情

寄托,他们心甘情愿为此掏钱。“我确实见过一些买书

的人,他们把书放在屋子里,一部书几乎要占据整个房

间。但人们也会把这些书买来作为公司资产。我们 初

发行的 10 本冠军版《一级方程式大典》——都印有健在

的一级方程式车手的签名——是被伦敦的一家对冲基金

买走的。他们按月向我们支付费用,将这些书保存在恒

温恒湿的环境中。为了进一步测试市场的反应,我们制

作了《法拉利大典》的镶钻版本。只印刷了 20 本,每个

国家仅限购买一本。”如果你足够幸运,成为你的国家

中唯一拥有这册书的人,它将为你带来超过 16 万英镑的

投资回报。

一个多世纪前,索尔斯坦·凡勃伦曾经有过制作极端

昂贵书籍的想法。这位美国思想家还是“炫耀性消费”

一词的杜撰者。他曾经写道,“在对价格不菲和公认为

美的事物的使用和审视中,优越的满足感会油然而生。

常见的情况是,只有假借美的名义, 才能使我们对昂贵

之物产生满足感。”换句话说,只有当人们花大价钱购

得某件物品时,才对它的“美感”有更高的认识。当前

的经济学家用“凡勃伦商品”来指代“价格定得越高,

需求量越大的商品”。

我觉得,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些巨书的价格高得离谱。

“他们确实不了解一本《大典》的意义,”福勒回应说。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样的花费不过是九牛一毛,几

年才会有一次。”

2009 年,克拉肯公司与迈克尔·杰克逊密切合作,计

划就后者的“就是这样”巡演推出一本书,并围绕其职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30

Page 34: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业生涯再出版第二本书。杰克逊去世时,克拉肯改变了

原有计划,发行了纪念书籍。“未公开”的内容包括一

系列杰克逊模仿卓别林的流浪汉造型,以及悬挂在他床

头上方的不寻常的插图画,在这幅名为“ 后的晚餐”

的画像中,描绘了肯尼迪、林肯、爱因斯坦、沃尔特·迪

斯尼和“猫王”等名人,杰克逊赫然坐在中心位置。

新的大典项目总是在福勒脑中层出不穷。他正在计划

与梵蒂冈共同出版《教皇大典》,甚至准备在明年英国女

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期间,出版一本《皇家大典》。在克

拉肯公司所有项目中, 令人惊讶的或许要算《麦加之

旅》,一本关于一年一度麦加朝圣的史诗巨作。此番克拉

肯选定的合作伙伴是沙特政府。“这是我们第一次涉足

宗教,”福勒说,“预定订单从世界各地清真寺纷至沓

来。人们都在集资为自己的清真寺购置一本,这种情景

令人惊喜不已。”

为拳击立传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码事。为了遴选出历

史上 伟大的 100 场拳击比赛,克拉肯计划邀请全世界

赫赫有名的 15 名拳击比赛冠军齐聚拉斯维加斯,共同商

讨 后的入选名单。“如果让他们,如泰森和伦德纳等

人,济济一堂,希望能碰撞出一些智慧火花。然后,我

们要把它拍成电影。”记录拳击冠军们聚会的画面弥足

珍贵,克拉肯这次肯定又能大赚一票。“我们要把这部

书做成四平方米的规格,重约 140 磅——必须动用叉车

才能挪动它。”

因此几年后,如果你看到一台重型运输设备正在驶往

伦敦的肯辛顿或贝尔格拉地区,那么,你就能想见,必

定有一位身家豪奢的拳击迷正在此处消遣度假。

(撰文:朵朵少女 部分素材来自:The Times)

行李标签的秘密知多少

Page 35: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曾以《我知道笼中鸟为何唱歌》一书闻名的美国著名

作家兼诗人玛雅·安吉洛说过,想了解某个人,只要看

看他如何处理以下三件事:大雨突降、圣诞彩灯缠成一

团,还有遗失行李。

漆黑的夜晚,凌晨两点我抵达巴黎机场,行李却没到。

玛雅啊玛雅,这可怎么办?明天一早,我需要的是西装,

不是家喻户晓的格言,或沉思笼中鸟为何唱歌。有充电

器和牙刷

用时,笼

中鸟的歌

声 才

美。

为整个

假期准备

的干净内

衣被错运

到了波特

兰,不知

道安吉洛

博士遇到

这样的情

况会怎么

办,但我赞同她的一个观点:丢行李是寻常不过的事。

经常出行的人都见到过行李标签漂落在行李传带时的情

形。

尽管如此,我们大多数都有过行李出麻烦的经历,却

不能说航空公司经常弄丢行李,只能说明我们飞行得太

频繁了。仅7月份,全美就有5300万人乘坐国内航班,而

报失托运行李仅有约千分之三。笼中的鸟儿也受到了相

当尊贵的待遇(尽管她们确实有明显的晕机症状):7月

份,美国各航空公司加起来仅丢失了一只宠物。

对于如此大的运输规模而言,这样的成绩足以令人自

豪。虽然在乘客看来,地勤人员把行李被扔来扔去,有

野蛮作业的嫌疑,但 终它们确实完好无损地与乘客同

机到达。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不起眼的行李标签。事实上,

行李标签堪称工程设计的杰作。如果没有它的许多创新,

虽说你仍可以从安克雷奇飞到阿布扎比,但是你的行李

箱就未必与你一同抵达了。

航空行李标签的昨天

提到航空行李标签,先来了解一段历史吧。在早年的

汽船时代,行李标签只有两种。 为人熟知的是贴在行

李箱上的那种。通常这类标签完全是航运公司的广告,

不含任何个人信息。另一种标签即目的地标签,则更实

用些,尽管仍赏心悦目。其正面印有船运公司的商标,

如卡纳德白星公司的经典款标签;反面则有乘客姓名、

目的地、船舱号以及行李是“随身携带”还是“不需中

途取用行李”等信息。

早期,航空公司提供的行李牌模仿的是海运风格的广

告贴纸,很讨喜。但 初,航空公司并不需要目的地行

李牌。正如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向我解释的,“司机会把

客人送上飞机,而乘务员会负责将乘客的行李直接从车

上挪到飞机上。”好极了。但当空中旅行不断延伸,超

出了送客司机力所能及的范围,目的地行李牌便成为了

一种必需品。

但航空行李标签毕竟不同于海运标签,什么对水运和

铁路来说无关紧要,

但却对航空至关重

要呢?答案是重量,

航空公司必须知道

行李的重量以及在

机舱内的分布。因

此,上世纪20年代前

的航空标签上普遍

留有空间标明行李

重量。“可分离式”

行李牌是在1882年

首次为铁路系统采

用,特点是摘下来就

可以让旅行者作收

据使用。到了上世纪

30年代,这些行李牌也广泛运用于航空运输中。

但随着航空业的进一步发展,航空行李牌的样式也推

陈出新。现代行李标签称为自动化行李标签,20世纪90

年代初期被许多航空公司率先使用,先行者是美国联合

航空公司,时间是1992年。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航空行

李标签取得的无数进步,这些进步完美地象征着航空旅

行从超级富豪的奢侈享受转变成一种安全高效的普通运

输方式。

行李标签上的秘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条航空行李标签的制作过程。现代

航空业将全世界紧密联系,自动化操作且必须适应各种

气候。因此,行李标签必须耐寒、耐热、耐阳光、耐冰、

耐油、尤其是耐湿度。标签尤其不能被撕破,即使已有

破损,不能进一步扩大,因为行李得通过机械化的机场

行李系统的检测。而且标签必须有韧性、便宜、用后即

可丢弃。普通的旧纸无法满足所有这些条件。 终一个

完美的组合就是国际航协发言人描述的硅和塑料的“复

杂合成体”。标签里只有胶粘底布为纸质材料。

行李标签还必须满足一对矛盾需求——容易粘贴但又

不易撕下,除非安全抵达目的地时,主人想把它们撕下

来。老式的标签是一根细绳穿过标签上的小孔系在行李

上,但是机械化的行李系统常常把它们当成“早餐”吃

掉。现在的圈形标签为压敏性的标准粘带,穿过行李把

手后,两面对压形成双粘纽带。在20世纪90年代这种航

空行李标签首次亮相。与绳线行李标签和更早的愚蠢标

签理念相比是,现在的航空行李标签更容易粘在没有把

译览古今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32

Page 36: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手的行李上,如盒子。只要撕掉整块胶粘底布,再折成

圈,标签就变成粘性超强的胶带了。

圈形行李签简简单单的天才设计足以解释为何只有极

少数的行李被弄丢。系绳标签的压力主要局限在其上面

的很小区域,而使用圈形标签的话,整个标签都承受了

一定压力。如今丢失的少数行李中,只有3%的“标签脱

落”。这要感谢圈形标签,极少发生脱落现象。

当然,尽管行李标签粘性很强,也要方便旅客轻易把

它们取下来。粘合剂具有卓越的流动性能,用外行人的

话说,就是要想去除标签,只需双手从里面拉这个环,

然后轻轻地拉开。还有其它的足智多谋的创新:如标签

本身,粘合剂必须适合各种气候。早期的粘合剂不耐严

寒,下雪天,停机坪上到处是脱落的行李签(和没有行

李签的包)。同样,乘客们不希望粘糊糊留在自己行李的

提手上。所以,把粘合剂的衬垫设计在圆环部分的内侧。

后,让我们来看看在标签上写了些什么。SITA 是一

个航空技术组织,它的发言人说,以前的标签是空白的,

需手工填写。后来,采用预先印上目的地的标签, 终

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知并且钟爱的三个字母的航空公司

代码。由于航空业务的日益复杂,设计出详尽的颜色方

案用来帮助操作者快速识别包裹目的地。

但是,预印标签需人工读取,无法应对世界上乘客和包

裹数量的持续增长,更不用说机场不断扩大,转机愈加

频繁,时间不断缩短。解决方案是将航空行李标签的定

制印刷和条形码完美结合起来。

现代化行李标签

正如你可以逐步跟踪用联邦快递寄出的包裹,航空公

司可以通过机场,在世界范围内用条形码标签自动整理

和跟踪包裹。以前,包裹被放进人工整理包裹系统的黑

箱里,如今大不相同。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航空行

李标签不仅仅包含条形码,还包含你的姓名,航班的详

情,目的地的定制信息。使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变得

更简便,因此早期采用者可以在其他机场完善前长期使

用。无缝联结运用到 先进的机场和落后的机场,这是

个很大的优势。当然,当系统瘫痪时,仍然可以人工读

取。

尽管条形码已经改变了许多产业,在航空业中的运用

却是独特的。例如,条形码通过计算机作业,确保装载

的每一个包裹都和实际登机的乘客相匹配,这是一个很

重要的安全措施,同时也减少了飞机延误。据说,复杂

的行李系统比超市的结账系统更有挑战性和三维性。请

注意行李标签是如何通过两个偏置90度条形码这一小小

的改变,极大的提高了自动和手提式的扫描仪的辨识度。

也请注意一下显示条形码副本的那些小标签。专业术

语叫做宾果标签,或可取下存根。 初这些标签被撕下

来是帮助航空公司追踪装载的行李。现在常贴在行李上,

作为标签脱落后的第二重保障。(讽刺的是,旅客上次飞

行留下的行李标签会扰乱机场扫描仪对下一航班的判断

—所以,每次飞行后都要把它们撕下来。)下一代行李标

签会是什么样呢?射频识别标签。它可以通过无线信号

识别行李。想想高速路上的电子收费系统。香港作为这

种技术的早期采用者,2008起,机场广泛使用射频识别

标签。不过,大多机场还没采用射频识别标签,它不能

取代现今的标准行李标签。

目前,几乎所有的机场和航空公司都采用21英寸长的

粘贴性纸质标签,正面打印目的机场、航空公司、航班

号和乘客的姓名和国际航空协会(IATA)三个字母的代

码,及与同样航班信息相对应的10位数牌照条码。纸质

行李标签帮助航空公司和机场员工确保行李送到的飞

机。然而,纸质标签的实际读取率通常只能达到60-90%,

由于标签经常纠结在一起,肉眼或条码扫描仪无法成功

读取。2009年,一家机场举行一场超高频行李标签测试,

设置行李以全速经过传送带,测试结果发现所有6类被测

试的标签读取率都达到了100%。

这款可再用标签包括一个免电池,可变化的电子纸显

示屏(显示航班数据),柔韧性强、防静电、防水,坚固

耐用。这种产品通过采用电子纸和先进技术,减少纸张

标签的浪费和行李丢失率。当乘客到达客运站时,可以

将标签放置在行李手柄上。在标签的一面,航空公司可

以永久性打印乘客姓名和地址,而对于另一面的屏幕上,

航空公司可采用手持或桌面高频阅读器近距离改变电子

纸屏幕显示的内容,读取高频芯片,写入目的机场的代

码。标签也可以写入其它数据,包括10个数字的牌照号

码。高频芯片支持加密,只有机场人员携带阅读器,应

用正确的安全密钥,才能获取和编写标签信息。目前这

种设备已在拉斯维加斯和香港使用。

另外,为了提高乘客值机速度,全球有32家航空公司

已实行标签自动服务,即乘客自己打印并将行李标签贴

在行李上。航空公司员工会扫描行李标签,并将行李放

到传送带上。航空公司表示,该自助服务不会带来安全

威胁,因为这不会改变行李安检的程序,还可降低成本。

行李标签虽小,却藏着大学问,并随着我们的生活一

起日新月异。下一次旅行时,你可要对行李标签多加留

意哦!

(撰文:爱吃苞谷的猪 部分素材来自:slate)

译览古今

Page 37: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仰望星空

草帽星系(梅西尔编号:M104)哈勃太空望远镜摄于 2003 年。

像其它螺旋星系一样,草帽星系由星系盘环绕隆起的星系核心而成。然而,

这个星系核心向外扩展,恒星构成环状星云,包围了整个星系盘。与大多数

星系一样,阔边帽星系的中心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是个约十亿颗太

阳的超大质量黑洞。

土星光环,卡西尼号轨道太空船摄于 2005 年。

土星的美丽光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图片也向我们展示了图像处理技术是如何用来传达科学

信息的。土星云层以其自然原色呈现,模拟色彩的使用只是用来显示组成星环的冰粒密度。

译观天下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34

Page 38: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土卫七, 轨道宇宙飞船摄于2005。

土星六十几颗卫星家族中,这个海绵样的物体是 奇特的一个。土卫七的 大长度超过360

公里,主要由冰块和松散的碎石混合形成。大小不一、边缘清晰的陨石坑遍布在卫星上。

这些陨石坑的表面覆盖着一些神秘的暗物质,这些神秘的暗物质或许来自土星的另外一颗

卫——土卫九。

金星,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摄于 1991 年。

拨开金星周围的云层,可以看到由于火山岩浆的喷涌而出,使得金星的表面形成的火山岩形

状不一。这幅金星的假色图像由活跃在金星表面的无线电信号绘制而成。与可见光不同,无

线电波能穿透厚厚的云层,使人类能够详细地绘制出星球的影像。

译观天下

Page 39: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蟹状星云(梅西尔编号:M1),哈勃太空望远镜摄于 2005 年。

像太阳这么大的恒星,消亡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仅外围圈层慢慢晓散就需数百万年。但对于超过十倍于太阳

的恒星,生命的终结异常猛烈。当其核燃料燃烧殆尽,恒星的内核就会坍塌,引发剧烈爆炸,星体表明瞬间

即会分崩离析,炸裂开的星体会伴随冲击波不断膨胀。蟹状星云即为这种“超新星”爆炸残骸。

译观天下

(撰文:追鱼海豚 部分素材来自:Guardian)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36

Page 40: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Titanic threat: Why do ships still hit icebergs?

泰坦尼克式威胁:为什么船舶仍会撞冰山?

Next month marks the centenary of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The disaster spurred maritime nations to start monitoring icebergs, so why are ships still hitting them? 下个月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这场灾难促使海洋

国家开始监视冰山,那么,为什么船舶仍会撞到冰山呢?

Shortly before midnight on 14 April 1912, the Titanic struck an iceberg and sank less than three hours later. The tragedy galvanised world leaders to hold the first Safety of Life at Sea convention to address the iceberg threat. 1912年4月14日午夜前不久,泰坦尼克号撞上一座冰山,

并在三小时内沉入海底。这场灾难促成了第一届“海上

生命安全”会议的召开,多国领导人与会,旨在解决冰

川威胁问题。

With only visual sightings and a shipboard radio to guide the Titanic safely through iceberg-infested waters, the liner was ill-equipped to detect its nemesis. 泰坦尼克号上装备不良,仅仅依靠视觉监测和船用无线

设备来确保游轮在冰山遍布的海面上安全航行,对天灾

毫无防范能力。

The conference after the sinking resul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Ice Patrol (IIP), which was assigned to monitor "Iceberg Alley", the infamous stretch of ocean around Newfoundland. The IIP has been monitoring the

area ever since, using aerial patrols and radar to determine the limits of iceberg danger, which they broadcast in a daily bulletin. 沉船事件后召开的“海上生命安全” 国际会议催生了

“国际冰区巡逻队”(International Ice Patrol,简

称 IIP),他们被授权监视“冰山胡同”——纽芬兰周围

一片臭名昭著的海域。从那时开始,国际冰区巡逻队一

直监测着这片海区,借助空中巡逻和雷达系统来确定冰

山危险的界限,并每天发布公告。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captains rely on programs like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s Polar View for real-time iceberg detection via satellite imagery. 在南半球,船长们依靠欧洲太空总署的“极地观察”

(European Space Agency's Polar View)方案,通过卫星

图像实现对冰山的实时侦测。

With dedicated monitoring teams issuing daily reports, satellites beaming back images and ship radars offer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the risk of smashing into huge chunks of ice might seem slim. 专业监测小组每天发出报告,卫星传回图像,船用雷达

提供详细资料,船只撞到冰山的几率或许看似微乎其微。

But it still happens. 但它仍在发生。

译学新知

Page 41: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All of these advances could not prevent MS explorer's encounter with an iceberg on the evening of 23 November 2007. The 154 passengers had to abandon ship, floating on life rafts for several hours in icy waters. Everyone survived, but the incident was dubbed the "modern Titanic" 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7年11月23日晚上,所有先进设备都无法避免探索号

游轮(MS explorer)撞上冰山,154位乘客不得不弃船

逃生,乘救生筏在冰冷的海上漂流数小时。乘客们无一

伤亡,但这次事故还是被《纽约时报》称为“现代版泰

坦尼克”。

Less than two months later another Antarctic cruise ship, the MS Fram, lost engine power and struck a glacier. The impact smashed a lifeboat, but the 300 people on board escaped unharmed. 不到两个月,另一艘南极游轮“前进号”(MS Fram)的

发动机出现故障,失去动力,撞上一座冰川。冲击撞碎

了一艘救生船,所幸船上300名

乘客均安然无恙,顺利逃脱。

Only last year an iceberg tore a hole in the hull of a Russian fishing boat cruising around the Antarctic. The 32-person crew threw cargo overboard to lighten the ship while waiting nearly two weeks for rescue. 仅在去年,一艘俄国渔船在南极

海面上航行时,船体被冰山撞了

一个洞。为减轻船体重量,32

名船员把船上货物扔进海里,并

等待了近两周才获救。

There are no globally-collated figures for iceberg strikes, but they happen every year.

尽管缺少全球对比数字,但冰山事故每年都会发生。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rom 1980 to 2005, there were 57 incidents involving icebergs giving a rate of 2.3 per year, according to Brian Hill, of the Institute for Ocean Technology, who maintains a database of more than 680 iceberg-ship incidents. 海洋技术研究所的布莱恩·希尔维护着一个数据库,其

中记录了680多起冰山事故。他说,从1980-2005年,北

半球共发生57起冰山事故,发生率为年均2.3起。

And while considered less of a menace, iceberg strikes regularly happe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尽管人们对冰山的危险性不以为然,但撞船事件仍在南

半球定期发生。

Antarctic areas have experienced a slight increase in collisions, according to Hill. 希尔说,南极地区的冰山事故略有增加。

"People are pushing into these frontiers a little more," he says. "Typically if you had an accident it would be in the North Atlantic in the shipping routes, that doesn't happen quite so often now. It's more in those remote areas." “人们总是会稍稍超越边界,”他说,“通常情况下,

如果发生事故,船一定是沿着北大西洋航线行驶,如今,

该区域的冰山事故已经不再频繁发生。事故更多出现在

那些偏远海域。”

Many more cruises now head towards the Antarctic. The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38

Page 42: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number of passengers bound for Antarctica have ballooned from a few hundred in 1969 to a projected 31,265 visitors for the 2012-2013 season, according to Steve Wellmei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tarctica Tour Operators. 如今,更多游轮驶向南极。据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

执行主任史蒂夫·威尔梅尔预计,前往南极的乘客人数

已从1969年的数百人激增至2012-2013旅游季的31265

人。

While most cruises won't come close to areas where ice is problematic, captains still have to be wary, Wellmeier says. "They have to be on guard the same way that ships do that

are crossing the north Atlantic. You had icebergs back in 1912, and you still have icebergs in 2012." 威尔梅尔说,大多数游轮不会接近浮冰区,但船长们还

是得提高警惕。他说,“他们必须像跨越北大西洋的船

只一样小心翼翼。1912年有冰山,2012年依然会有。”

The shrinking of the Arctic sea ice has also opened the door to increased commercial travel. Arctic shipping routes are growing and staying open longer, says Andrew Fleming, from the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Captains can "shave off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ravel time" by following the iceberg-studded Northern Sea Route, rather than heading

south along the much lengthier Suez Canal route, he says. 来自英国南极调查局的安德鲁·弗莱明说,北极海冰的

消融在某种程度上为商业旅游打开了大门,北极航线正

在不断增加,而且开放时间更长。他认为,如果选择冰

山云集的北海航线,而不是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南行航线,

船长们可以“大幅缩短旅行时间”。

"Just because the ice is shrinking doesn't mean that it's completely ice free, so you're still going to get ice around those areas. Therefore, there's still a risk, especially if you're going to put lots of ships through it," Fleming says. “冰山消融并不意味着冰山彻底消亡,在这些地区仍有

遭遇冰山的可能。因此,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大批船

舶通过的时候,”弗莱明说。

The "onus" is on captains and shipping companies to weigh an Arctic shortcut with the increased chance of hitting an iceberg, according to Hill. 希尔认为,随着与冰山相撞几率的不断增大,船长和船

运公司有责任权衡是否采用北极便捷通道。

"If the Ice Patrol delineates the area within which there is ice, then somehow you have to persuade the captain. The shipping company is still very reluctant to go around the ice;

译学新知

译学新知

Page 43: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this could add another 100 or 1,000 miles to the transit of the vessel and increase the fuel costs and time. “如果冰区巡逻队确定某个区域内有浮冰,那么,无论

如何要说服船长绕道而行,尽管船运公司很不情愿绕开

这些冰,因为这会使航程增加100或1000英里,燃料和时

间成本也会增加。”

"That's a chance to take, but by taking the shortcut through the ice they're living with that risk of hitting something," he says. “这条航线偶尔会被采纳,但是,在冰山之间走捷径,

难免有相撞的风险,”他说。

Ships are also spending more time in the iceberg-infested waters around Greenland and the Arctic in search of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s, oil and gas, Fleming says. 弗莱明说,很多船舶也会经常出没于冰山密布的格陵兰

岛附近和北极水域,勘探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

源。

"Even if you don't increase the number of icebergs in the ocean, if you add more ships to the equation, then inevitably mathematics tells you the risk is going to increase. “在这个数学等式中,即使海洋中的冰山数量不变,如

果船只不断增多的话,运算结果一定会显示事故风险在

增加。”

Ships will have to contend with more ice coming off the coast of Greenland, according to Peter Wadhams, head of Cambridge University's Polar Ocean Physics Group. The country's glaciers are an Arctic iceberg factory, and they're speeding up - producing more icebergs and smaller, more dangerous ones, at that, he adds. 剑桥大学极地海洋物理组负责人彼得·瓦德汉姆斯

(Peter Wadhams)认为,船只必须面对更多游离于格陵

兰海岸的浮冰。冰岛的冰川简直可称为北极冰山加工厂,

正在加快速生产更多、更小、更危险的冰山,事实就是

如此。

These smaller icebergs, called "bergy bits", are small enough to escape radar and low enough in the water to overlook. But they can still pack a punch. 这些小型冰山被称为“冰山块”,小到可以躲过雷达的

探测,在水里也容易被忽视,但仍可以给船只造成重创。

"Ice is one tonne per cubic meter, so something that doesn't look like very much can weigh thousands of tonnes and be enough to hole a ship," Wadhams says. “每立方米浮冰的重量是一吨,所以,一些看起来个头

并不很大的冰块却可以重达数千吨,足以将船只撞出大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40

Page 44: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洞,”瓦德汉姆斯说。

Fleming would agree that the size of icebergs can present a challenge,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monitoring them. 佛莱明赞同冰山的规模是一大挑战,尤其对于监测而言。

"Icebergs can range from the size of Jamaica down to the size of a small car or the size of a piano, and you just can't see those smaller bits that are floating around in the water," he says. "You're never going to be able to see every iceberg. It's just an absolute impossibility." “冰山大小不一,大的相当于牙买加国土面积,小的像

小汽车或钢琴,一些更小的冰块在水下漂动,甚至无法

用肉眼看到,”他说,“你永远不可能看到每一座冰山。

这种可能性完全不存在。”

Then there's the issue of sorting out the sea ice, which is frozen sea water, from icebergs, the bits of glacier or ice shelf that "knackered the Titanic", Fleming adds. 佛莱明补充道,接下来的问题是清理海冰(即冰冻的海

水),它们来自冰山、小型冰川或“撞沉泰坦尼克号”的

冰架。

For Captain David Snider, an ice pilot and navigator, the difference can be pivotal. 大卫·斯奈德(David Snider)船长既是冰区引航员,

又是领航员,对他来说,其中的区别至关重要。

"If you were to hit an iceberg with a ship it's like hitting a brick wall as opposed to hitting a bowl of porridge," he says. "So we try and avoid icebergs at all costs." “船只撞上冰山就像撞到一堵砖墙,而不是撞到一碗稀

粥,”他说,“因此,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开冰山。”

Helping ships steer clear of icebergs has been a prior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Ice Patrol since it was formed in 1913. Originally relying on reconnaissance ships, the IIP refined its methods over the subsequent decades to include radar, call-ins from passing ships and surveillance flights. 国际冰区巡逻队自1913年成立以来,一直将协助船只避

开冰山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初依靠侦察船,在随后

的几十年里他们不断改进,采用了雷达技术,并与过往

船只和侦查飞机通话交流。

But captains aren't required to heed the IIP's iceberg warnings, and human error can override even the most precise instruments. 但船长们并没有被强制注意国际冰区巡逻队的冰山警告

信息,况且,人为错误造成的损失远比 精密仪器的失

误大得多。

"If you've got a careless captain, then you can have an accident no matter how many technical aids you have," Wadhams says. 瓦德汉姆斯说,“如果船长心不在焉的话,再多技术援

助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In theory there's not as much danger from icebergs now because of radar and an International Ice Patrol to warn ships of iceberg-infested waters, but human stupidity remains the same, so it's likely there will still be losses," he says. 他说,“按理说,依据雷达及国际冰情巡逻队的有关冰

山提醒,现在来自冰山的危险并不多,但是人为错误不

断,依然会造成损失。”

Even before the Titanic, the maritime community was keenly awar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Hill. 希尔说,“早在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之前,海事团体就

敏锐地意识到技术局限问题。”

"A lot of editorials and the shipping newspapers were decrying this foolishness of charging across the North Atlantic in winter full speed ahead, regardless of fog and ice. They were just waiting for an accident to happen, so in a sense there's no surprise," he says. 他说,“针对船只不顾迷雾和海冰、在冬季全速穿越北

大西洋的愚蠢行为,许多社论及航运报纸都严加谴责。

他们只是坐等事故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冰山沉船

不足为奇。”

Thanks to radar technology, better education for mariners and iceberg monitoring systems, ship collisions with icebergs are generally avoidable, but the results can still be disastrous when they occur. 弗莱明说,多亏有雷达技术、训练有素的水手和冰山监

控系统,船只与冰山碰撞的惨剧通常是可以避免的,但

事故一旦发生,结果仍是灾难性的。

"These things are very rare. It's one of those risks that are low frequency but high impact. So if it does go wrong, it goes badly wrong," Fleming says. 弗莱明说,“这种事情现在已经极为罕见。虽然发生几

率很低,但危害很大。因此一旦出错,就大错特错。”

(撰文:茹雪 部分素材来自:BBC)

译学新知

Page 45: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顺译法 英语长句汉译有顺译、倒译、分译、拼译和综译等不同的方法。大约 70%以上的长句可以用顺译法进行汉译,

所以,顺译是翻译英语长句的重要方法。 按照原文行文的叙述顺序译出,无须考虑改变原句的形式结构,可说是 基本的译法。译者只要在透澈理解原

文后,再依序用译文表达即可。新闻翻译中,用顺译法翻译新闻的频率相当高,这是由于英文陈述事件的先后、逻

辑的关系等与中文的词序相近。但顺译并不等于逐字直译,虽然两者都是按原文行文的顺序进行翻译,但在顺译句

子的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加减句中组成的成分或加以局部转换,以便让译文更加流畅通顺。 【例句】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fish export trade has grown fourfold, to 30 million tons, and its value has increased

ninefold, to $71 billion. (Time) 过去 30 年来渔业出口贸易成长四倍达 3,000 万吨,总值则增加九倍达 710 亿美元。 【说明】 以上英文是由对等连接词 and 所连接的两个子句,逗号有四个之多;译成中文时按原文顺序来翻相当自然,而

且合并后逗号只剩一个。

【例句】 If she had long lost the blue-eyed,flower-like charm,the rool slim purity of face and form,the apple-blossom

coloring which had so swiftly and oddly afFcctetl Ashurst twenty-six years ago,she was still at forty-three a conmely and faithful companion,whose cheeks were faintly mottled,and whose grey 一 blue eyes had acquired a certain fullness.

如果说她早已失掉那蔚蓝色的眼睛、花儿般的魅力,也失掉了她脸儿和身段的那种玉洁冰清、苗条多姿的气质

和那苹果花似的颜色——二十六年前这种花容月貌曾那样迅速而奇妙地影响过艾舍斯特—那么在四十三岁的今天,

她依旧是个秀丽而忠实的伴侣,不过两颊淡淡的有点万斑驳,而灰蓝的眼睛也不那么有神了。

【说明】 这个句子是由一个主句、一个状语从句和三个定语从句组成的。主句是“在四十三岁的今天,她依旧是个好看

而出众的伴倡”,也是全句的中心内容。主句前面是一个假设状语从句,主句后面又有两个定语从句。全句共有五

层意思:①她早已失掉了那蔚蓝色眼睛的、花儿般的魅力,也失掉了脸儿匕和身段的那种日玉洁冰清、苗条多姿的气

质和那苹果花似的颜色;②二十六年前这些东西曾迅速而奇妙地影响过艾舍斯特;③那么在四十三岁的今天,她依旧

是个秀丽而忠实的伴侣;④不气过两颊淡淡的有点斑驳;⑤灰蓝的眼睛也不那么有神了。 【例句】 If such alloys possess other properties which make them suitable for die casting, they are obvious choices for the

process, because their lower melting point will lead to longer die lives than would be obtained with alloys of higher melting points.

如果这类合金具有使它们适于压铸的其他性能,它们显然可以被选来用于压铸,因为它们熔点较低,与高熔点

合金相比,它们可以延长压铸模寿命。 【说明】 本句由一个主句和四个从句组成,句法结构依次是:(1)If such alloys possess other properties which make them

suitable for die casting 是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其中包含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名词 properties; (2)they

译学新知

译 嘉 月 刊 2013 年 8 月刊 42

Page 46: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are obvious choices for the process 是主句;(3)because their lower melting point will lead to longer die lives 是 because 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4)than would be obtained with alloys of higher melting points 是 more…than 结构的比较状语

从句。采用顺译,先翻译第(1)部分:如果这类合金具有使它们适于压铸的其他性能,定语从句译为“的”字结

构的定语,即使它们适于压铸的;再翻译第(2)部分:它们显然可以被选来用于压铸;然后翻译第(3)部分,即

原因从句:因为它们熔点较低,(所以)……可以延长压铸模寿命,(注意:翻译原因状语从句时采用了分译法),

即将其主语部分译成一个分句; 后翻译第(4)部分:比起高熔点合金来,并将此插在原因状语从句中。

练习 1, But as the song surged up in increasing loudness, even the most timid lost their fear and joined in, and all the things

that King had said at the meeting in the ball-room, things that they hadn’t believed or had only half believed, became suddenly and powerfully true.

2, It is not difficult to gain general agreement that man–induced increases in the endangerment and extinction of

wildlife ---- whether due to habitat alteration or loss, pollution, insufficiently regulated hunting, or other factors ---- are undesirable.

3, Article I of the GATT is the celebrated most favored nation (MFN) clause under which each member nation must

give treatment to other member nations’ imports and exports that is at least as favorable as that applied to the most favored nation.

4,We faced the question in 1978, as to some extent we still do today: Can two nations as different as ours ---- yours one

of the oldest civilizations on earth, mine one of the youngest; yours a socialist state and mine committed to capitalism; your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mine a developed one ---can two nations surmount and indeed draw upon these differences to build an unprecedented and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 in world affairs?

5,Thus it happened that when the new factories that were springing up required labour, tens of thousands of homeless

and hungry agricultural workers, with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were forced into the cities in search of work, any work, under any condition, that would keep them alive.

6,Asked recently why the British spend less lavishly on luxuries than the Italians or the French, Philippe

Leopold-Metzger, who was then the London head of the French jeweler Cartier, had a ready reply: House prices and school fees.

7,Advice on British school-fee planning is also available from independent advisers Bain Clarkson Financial Services,

Fraser Marr, Invest for School Fees, School Fees Insurance Agency, Towry Law Financial Planning, Johnson Fry Financial Services and Whitehead & Partners.

(参考答案将于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答案: 1, 连亨利·詹姆士那样一个精细的观察家,在英国住了 40 年,也没能创造出一个十足英国气的英国人来。 2, 我回到公寓,家具用品都已收拾一空,到处都弥漫着离情别绪。 3, 我从来没有想到他竟然厚颜无耻到想把我的女儿弄到手。 4, 我不信任他。他总是那么假心假意;那副矫揉造作的笑容使我作呕。 5, 我 爱读的书是游记、旅行之类,废寝忘食读这种闲书,把学校的正课练习都给耽误了。 6, 那是本世纪初的状况,当时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光怪陆离的立体主义美术作品。 7, 到这儿来的人都是为了寻求 大限度的刺激,我们得让他们过足了瘾啊。

译学新知

Page 47: 《译嘉月刊》2013年8月刊

译嘉月刊

编辑

编辑:小耳朵

Alex

小勿

敏子

主编:小甘

总编:斯眉

支持

晴空、清梅、Pao

商务合作

请联系斯眉

手机号:13816713519

QQ 号: 651364034

支付宝:[email protected]

2013 年 8 月刊 总第 2 期 主办:斯眉英语翻译协作群 http://www.newssgo.net 联络方式 QQ:651364034 QQ 群:1422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