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11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457 THE LIGHT OF DHARMA 年七月十五日(非賣品) 質素與榮譽 出版:法住機構 總部、法住出版社: 香港九龍觀塘興業街 20 12 樓 電話: 852-27608878 傳真: 852-27610825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網址: www.dbi.org.hk 新加坡分部:61 Kaki Bukit Avenue 1 #06-26 Shun Li Industrial Park Singapore 417943 電話:65-68421123 傳真:65-68421018 馬來西亞分部:PTD 68152, Jalan Persisiran Sutera Danga, Taman Sutera Utama, 81300 Skudai, Johor, Malaysia 電話:607-2890380 傳真:607-2890382 國內姊妹機構:羅定喜耀粵西學校、肇慶抱綠山莊、廣州萊茵花園105 自由主義 (六) 一個東方人文學者的回應 霍韜晦教授 1940-2018 當代思想家、教育家 法住機構創辦人 霍韜晦 自由可以是神聖的,但也可以是卑污 的。自由主義本身並沒有提升它的能力,所 謂自由,漸漸成為欲望伸張的代名詞。人的 欲望自從得到自由主義的保護之後,更加堂 而皇之進入了人類歷史的前台,公然上演各 種人類從未有過的扭曲。 自由是權利?抑或價值?抑或創造? 究竟自由主義找到問題的答案沒有?或 者,究竟問題在哪裡?自由主義者知道嗎? 如果依羅爾斯的意思,自由是一種權 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這似乎是無庸 置疑的事。但問題在於,如果每個人都堅持 "that is my right" (這是我的權利) ,而不 懂付出,面對別人的不同選擇時只懂迴避, 不加干預,不表意見,這樣下去,所謂「共 識」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共識而只是自我保 護。所以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的家庭分化、社 會分化、人與人之間非常疏離,感情淡薄。 好像剛剛說的父子關係,所謂「容忍」,最 後只有分開,各有各生活。起初兩年兒子還 會回家探望父親,漸漸覺得雙方距離愈來愈 遠,以後便不會再回來了。自由主義會導致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的問題、精 神孤獨的問題、逃避責任的問題。正如大家 所看到的,已經不是猜測,而是事實,而且 愈來愈嚴重。可以說,現代人的精神大都已 經無家可歸,已經很萎縮了。 不過自由主義者並不會考慮這些,他 們只關心自由這一權利在個人和群體之間的 多與少。自由主義一直在個人和群體之間徘 徊,找不到它可以返回的家。個人和群體之 間,誰更重要?怎樣去平衡兩者的利益?這 種思維,歸根究柢就是從個人利益或從群體 利益出發的問題,亦即都是以利益為中心的 思維。若只知努力計算個人利益,人的責任 意識就會下降。在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 子:最常見的現象,例如在公司裡,上級叫 你多做一點工作,但你一想,沒有補薪,只 加工作,不是很吃虧嗎?不想白白辛苦,更 重要的這涉及權利問題:我只須完成我的職 責,我不須做職責以外的工作。想到這些, 很自然就會拒絕,能推卻就推卻。又例如現 在經濟通縮,香港政府要公務員減薪,共渡 時艱;公務員團體立即大聲疾呼反對,認為 這是侵犯他們的權利,要控告政府違約。為 甚麼這樣?就是因為現在主宰我們現代社會 的是自由主義,維護自己權益的想法是對 的。凡事一定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且一定 是只看到自己這一面的心態,哪有共識呢? 香港社會的紛紛擾擾,是有很深的現代文化 根源的。 其次,自由主義從個人出發,必然墮於 計算。這將加強現代人的平面化思維。因為 通過計算很容易得出結果,所以甚麼東西都 最好把它還原成數字,才能思考。換言之, 功利主義與量化思維密不可分;但是,在這 世界上就是有許多東西不能用數字表達:例 如信仰、信念、品味、風格、道德、快樂、 幸福,這些具有精神性的東西;由於牽涉及 人的素養及成長,有時要比較也無從比較。 例如說快樂,自己享受的快樂與幫助別人的 快樂就很不同。正因為沒 有標準,自由主義便把 這些價值留給個人自 由選擇,只要你認同 便是好,這其實是價 值的相對主義。由此 推論,人的品質亦一 樣,有好亦有壞,不能 說誰勝過誰。總之, 一切都在外面看,人人 都有一個標準,但人人都不 是標準。中國人常說「知人論世」,但「知 人」是要講程度的,有深淺的,現代人哪有 甚麼深淺呢?各看各的,都自以為是,這就 是平面化,也是價值的相對主義,一切善惡 好壞,都是相對的。這樣,人應該作一個怎 樣的「人」?就完全沒有標準可說了。所以 現代社會是一個虛無主義的社會。我很多年 前已經指出,價值的相對主義必然走向虛無 主義,現在一如我所預言,社會只重知識, 卻不懂文化,完全沒有歷史感,逐漸沉淪也 不自知,太危險了。 我在開始時曾經問:「自由,到底甚麼 是自由?」到現在似乎還沒有答案。我們只 看到自由主義在個人自由與群體自由之間的 掙扎。究竟自由主義者的家在哪裡呢?要回 答這個問題,讓我先提出一個問題:到底自由 是一種權利,抑或一種價值?我想,只有這 樣去問,我們才能真正接觸到問題的核心。 自由究竟是甚麼?自由是權利,抑 或是價值?這個問題又涵蘊著:自由是 一種可以擁有的東西,抑或自由是生命 可以實現 actualize 的東西?自由是 外在的 extrinsic,抑或自由是內在的 intrinsic?自由是工具,抑或自由是目 的?自由主義者,如羅爾斯與柏林等,他們 只認識自由是一種權利,這是自由的外在一 面的意義,而並不了解自由是一種價值,更 不了解自由是一種創造。他們愈提倡自由, 人愈要爭取自己的權利。所以現代社會,人 人都要保護自己的權利,每個組識都保護自 己的權利, 每個人都 只會為自 己說話, 結果必然 是不斷分 化,社會 內部的對 立與日俱 增,哪裡會 有共識呢?真正 的共識不是容忍、迴避便能得到的,這是消 極的;真正的共識必定是以尊重與欣賞做基 礎,然後深入了解對方內容,把它安放到恰 當的位置,看到它的高下層次,然後才真正 歸位。現在且不說有多少人有這種對價值秩 序的透視能力,現在是連互相尊重與欣賞的 基本修養都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反而因為 自由主義那種沒有內容的、卻一體平列的形 式的自由,變成自我保護者、思想封閉者、 和心理孤獨者。這是多麼的諷刺! (轉下頁)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Sep-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文化回歸生命 讀書長養性情

457

法 住 機 構 月 報THE LIGHT OF DHARMA二○二○年七月十五日(非賣品)

質素與榮譽

出版:法住機構 總部、法住出版社:香港九龍觀塘興業街 2 0號 1 2樓 電話: 8 5 2 - 2 7 6 0 8 8 7 8 傳真: 8 5 2 - 2 7 6 1 0 8 2 5 電郵:d h a r m a @ d b i . o r g . h k 網址:w w w. d b i . o r g . h k 新加坡分部:61 K ak i Buk i t Avenue 1 #06-26 Shun L i Indus t r i a l Park S ing apore 417943 電話:65-68421123 傳真:65-68421018 馬來西亞分部:PTD 68152, Ja l an Pers i s i r an Sutera D a n g a, Ta m a n S u t e r a U t a m a, 81300 S k u d a i , Jo h o r, M a l a y s i a 電話:607-2890380 傳真:607-2890382 國內姊妹機構:羅定喜耀粵西學校、肇慶抱綠山莊、廣州萊茵花園105號

自由主義(六)

─ 一個東方人文學者的回應

霍韜晦教授(1940-2018)當代思想家、教育家法住機構創辦人

霍韜晦

  自由可以是神聖的,但也可以是卑污

的。自由主義本身並沒有提升它的能力,所

謂自由,漸漸成為欲望伸張的代名詞。人的

欲望自從得到自由主義的保護之後,更加堂

而皇之進入了人類歷史的前台,公然上演各

種人類從未有過的扭曲。

自由是權利?抑或價值?抑或創造?

究竟自由主義找到問題的答案沒有?或

者,究竟問題在哪裡?自由主義者知道嗎?

如 果 依 羅 爾 斯 的 意 思 , 自 由 是 一 種 權

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這似乎是無庸

置疑的事。但問題在於,如果每個人都堅持

說" th a t i s my r i gh t"(這是我的權利),而不

懂付出,面對別人的不同選擇時只懂迴避,

不加干預,不表意見,這樣下去,所謂「共

識 」 實 際 上 不 是 真 正 的 共 識 而 只 是 自 我 保

護。所以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的家庭分化、社

會分化、人與人之間非常疏離,感情淡薄。

好像剛剛說的父子關係,所謂「容忍」,最

後只有分開,各有各生活。起初兩年兒子還

會回家探望父親,漸漸覺得雙方距離愈來愈

遠,以後便不會再回來了。自由主義會導致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的問題、精

神孤獨的問題、逃避責任的問題。正如大家

所看到的,已經不是猜測,而是事實,而且

愈來愈嚴重。可以說,現代人的精神大都已

經無家可歸,已經很萎縮了。

不 過 自 由 主 義 者 並 不 會 考 慮 這 些 , 他

們只關心自由這一權利在個人和群體之間的

多與少。自由主義一直在個人和群體之間徘

徊,找不到它可以返回的家。個人和群體之

間,誰更重要?怎樣去平衡兩者的利益?這

種思維,歸根究柢就是從個人利益或從群體

利益出發的問題,亦即都是以利益為中心的

思維。若只知努力計算個人利益,人的責任

意 識 就 會 下 降 。 在 生 活 中 有 太 多 這 樣 的 例

子:最常見的現象,例如在公司裡,上級叫

你多做一點工作,但你一想,沒有補薪,只

加工作,不是很吃虧嗎?不想白白辛苦,更

重要的這涉及權利問題:我只須完成我的職

責,我不須做職責以外的工作。想到這些,

很自然就會拒絕,能推卻就推卻。又例如現

在經濟通縮,香港政府要公務員減薪,共渡

時艱;公務員團體立即大聲疾呼反對,認為

這是侵犯他們的權利,要控告政府違約。為

甚麼這樣?就是因為現在主宰我們現代社會

的 是 自 由 主 義 , 維 護 自 己 權 益 的 想 法 是 對

的。凡事一定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且一定

是只看到自己這一面的心態,哪有共識呢?

香港社會的紛紛擾擾,是有很深的現代文化

根源的。

其次,自由主義從個人出發,必然墮於

計算。這將加強現代人的平面化思維。因為

通過計算很容易得出結果,所以甚麼東西都

最好把它還原成數字,才能思考。換言之,

功利主義與量化思維密不可分;但是,在這

世界上就是有許多東西不能用數字表達:例

如信仰、信念、品味、風格、道德、快樂、

幸福,這些具有精神性的東西;由於牽涉及

人的素養及成長,有時要比較也無從比較。

例如說快樂,自己享受的快樂與幫助別人的

快樂就很不同。正因為沒

有標準,自由主義便把

這 些 價 值 留 給 個 人 自

由 選 擇 , 只 要 你 認 同

便 是 好 , 這 其 實 是 價

值 的 相 對 主 義 。 由 此

推 論 , 人 的 品 質 亦 一

樣,有好亦有壞,不能

說 誰 勝 過 誰 。 總 之 ,

一 切 都 在 外 面 看 , 人 人

都有一個標準,但人人都不

是標準。中國人常說「知人論世」,但「知

人」是要講程度的,有深淺的,現代人哪有

甚麼深淺呢?各看各的,都自以為是,這就

是平面化,也是價值的相對主義,一切善惡

好壞,都是相對的。這樣,人應該作一個怎

樣的「人」?就完全沒有標準可說了。所以

現代社會是一個虛無主義的社會。我很多年

前已經指出,價值的相對主義必然走向虛無

主義,現在一如我所預言,社會只重知識,

卻不懂文化,完全沒有歷史感,逐漸沉淪也

不自知,太危險了。

我在開始時曾經問:「自由,到底甚麼

是自由?」到現在似乎還沒有答案。我們只

看到自由主義在個人自由與群體自由之間的

掙扎。究竟自由主義者的家在哪裡呢?要回

答這個問題,讓我先提出一個問題:到底自由

是一種權利,抑或一種價值?我想,只有這

樣去問,我們才能真正接觸到問題的核心。

自 由 究 竟 是 甚 麼 ? 自 由 是 權 利 , 抑

或 是 價 值 ? 這 個 問 題 又 涵 蘊 著 : 自 由 是

一 種 可 以 擁 有 的 東 西 , 抑 或 自 由 是 生 命

可 以 實 現(a c t u a l i z e)的 東 西 ? 自 由 是

外 在 的(e x t r i n s i c), 抑 或 自 由 是 內 在 的

(i n t r i n s i c)?自由是工具,抑或自由是目

的?自由主義者,如羅爾斯與柏林等,他們

只認識自由是一種權利,這是自由的外在一

面的意義,而並不了解自由是一種價值,更

不了解自由是一種創造。他們愈提倡自由,

人愈要爭取自己的權利。所以現代社會,人

人都要保護自己的權利,每個組識都保護自

己 的 權 利 ,

每 個 人 都

只 會 為 自

己 說 話 ,

結 果 必 然

是 不 斷 分

化 , 社 會

內 部 的 對

立 與 日 俱

增 , 哪 裡 會

有共識呢?真正

的共識不是容忍、迴避便能得到的,這是消

極的;真正的共識必定是以尊重與欣賞做基

礎,然後深入了解對方內容,把它安放到恰

當的位置,看到它的高下層次,然後才真正

歸位。現在且不說有多少人有這種對價值秩

序的透視能力,現在是連互相尊重與欣賞的

基本修養都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反而因為

自由主義那種沒有內容的、卻一體平列的形

式的自由,變成自我保護者、思想封閉者、

和心理孤獨者。這是多麼的諷刺!

(轉下頁)

2020-06

頭版_真怡已校

Page 2: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二 版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思想解讀

【編者按】2003 年 6 月,霍韜晦教授

深感社會危機之嚴重,必須對當代文

化進行深刻反思,因而舉辦了系列講

座,針對社會流行的幾大思潮,進行

深度解剖;並從東方文化立場予以回

應。「自由主義」即其中一講,全文

收於《當代文化批判—一個東方人文

學者的回應》,法住出版社,2014 年

12 月修訂一版。

讀書札記

唐端正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法住文化書院教授

思想解讀

唐君毅先生論儒佛

之三:「生滅與

生生不已之幾」

自由主義認識自由嗎?

我們說:自由主義者並不認識自由的真

正價值;由於不認識,所以他們不知道如何

在生命之內建立自由的價值根據,而只能在

外面設想生而平等。由於自由無根,自由淪

為工具。自由可以是神聖的,但也可以是卑

污的。自由主義本身並沒有提升它的能力,

所謂自由,漸漸成為欲望伸張的代名詞。人

的欲望自從得到自由主義的保護之後,更加

堂而皇之進入了人類歷史的前台,公然上演

各種人類從未有過的扭曲。自由主義正在令

人類歷史數千年來付出無數代價所建立的價

值標準一層一層的往下倒塌;價值世界自此

不再有它的客觀性、必然性,一切都是因人

而異。中國文化過去十分注重人禽之別、君

子與小人之別:君子是有人格的人,小人是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所以我寧做真小人,不掩飾自己,也不做偽君

子云云);做人做得這麼辛苦,做動物簡單

快樂,何樂而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開心,

不 要 強 迫 自 己 … … 。 現 代 人 就 是 這 樣 思 想

的。這樣,君子與小人便平等了,人與動物

也平等了。結果,人類的歷史文化還剩下甚

麼?這是平等嗎?還是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這是自由嗎?還是令人更不自由?自由主義

者辛辛苦苦從極權者手中爭回人性的尊嚴之

後,人終於有機會使用這自由的權利,並且

沒有羞恥地選擇把自己變成動物,這就是自

由主義認為的人性了嗎?自由主義的理想世

界就是這樣的嗎?三百年的自由主義的發展

讓我們看到甚麼?所以我說:自由主義者並

不認識真正的自由,他們以為自由是一種權

利,其實自由是我們生命的一種創造,把不

可能的變成可能。但你要有這種創造,就必

須先成長自己,先提升自己的質素。關於此

義,我在其他書中(如《法住於世》、《天地悠

悠》、《世紀之思》、《成長的鍛煉》等)已談及

許多,各位請參閱,現在不詳說了。

(接上頁)

宋明理學家自以為對宇宙看法之根本不同於佛家者,即佛家

以當前之現實宇宙為空,而宋明理學則多以之為實。故橫渠詆釋

氏曰:「誣天地為幻妄,溺其志於空虛之大。其過於大也,塵芥六

合;其小也,夢幻人事。」二程評佛曰:「生死成壞,自有此理,

何者為幻。」朱子曰:「釋氏一切皆虛,吾儒一切皆實。」

佛家說空,唯是空我法之執,空執以顯真。空宗雖謂緣生即

空,然空即在緣生上說,故真諦雖空,而俗諦不空;唯識宗空外

境,不空內識,空遍計執,不空依他起、圓成實。三論宗俗諦不

空,唯識宗真諦不空,即可安立此現實宇宙。故宋明理學家似未

可謂得佛家意。

然儒佛之宇宙觀,終有可以空實辨之者。蓋佛家言諸法必待

緣而生,而未嘗言諸法必待緣而滅。生必待緣,而滅不必待緣。

諸法剎那剎那不住,生已即滅,當體即是無常。又生既待緣,依

他才起,則可不起,故生非諸法自性,則世間一切法之存在,均

無內在之必然理由,故在理論上,即可說一切皆空。

傳統儒家根本不許宇宙有斷滅之可能。因儒家以生生不已為

宇宙之本性。儒家言生生不已,非就宇宙一件一件生生不已之事

上看,而在天地萬物氣象中,肯定一宇宙生生不已之幾。由此生

幾,以見宇宙之本性。此生幾不在一件一件之事上,而在此生生

不已之流、諸事更迭之交上。吾人若心隨時運,與化同流,則一

切執著,均無畢竟安立處。如此則不須破執,不須說空。由此生

生不已真幾之運,後事不得不生。執今方生者,以觀昔所生,則

若昔所生已滅。通今之生者與昔所生者,視作一真幾之表現而觀

之,則今方生者與昔所生者,乃一幾貫注,為物不二,有生成而

無生滅。此宇宙之所以恆久不已,而不可斷滅,皆原於宇宙萬物

有 一 內 在 之 不 容

已 之 生 幾 , 由 此

可 見 儒 佛 之 畢 竟

不同。

西方文化的殖民

一百多年前,我們的國家不只在軍事、政治上給西方列强

侵略,甚至接近被瓜分。雖然,我們在新中國建立以後已經統

一,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和犧牲,也漸漸能躋身世界强國之列,

但在文化思想上却成為了西方文化的殖民地!我們接受了西方

的教育方式,集中在追趕科學知識,把一切知識、技能分科分

類,把人生割裂,由此培養出能在現代社會中有實際功能作用

的專業人士,我們的頭腦,基本上已經西化了,能保留傳統中

國文化的部分已經是少之又少。若不是有當代新儒家一脈的思

想存在,中國文化可能已經真正死亡。

《山海經》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顯示了人類自古以來

就有著自高自大的假像存在,也同時被欲望驅動,時常追逐一

些永遠不能達到的結果。梁漱溟先生曾經分析西方文化是一個

向前型文化,是追逐物質世界的典型,與印度文化追求超越世

界和中國文化的持中態度很不一樣。當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力

量,背後便是夸父文化,它核心的力量就是對物質和權力的欲

望,憑著强大的軍事、經濟力量掠奪全球,以滿足自身的浪費

和消耗,正是飲盡江河水,追趕代表最高權力的太陽。經歷

二百四十多年的發展和奔跑,美國不是一面耗盡世界資源,一

面力竭而衰嗎?最大的不幸,夸父文化作世界性殖民,全世界

發展中地區無一幸免,我們大部分人正身受其害。

夸父能回頭嗎?

在人生之中,我們是否時常扮演夸父呢?我們有這種醒覺

嗎?只有醒覺的人才懂得回頭。

回頭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面前的路不通,有著强大危機的

時候的一種扭轉。前路的預測,通常是要通過眼光和理性活動

的,但很多時更是一種超越理性的感觸,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

的呼喚,是內心深處隱隱覺得不對,突然而來的一種反省。

我們內在的性情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就有一種敏感度,

讓我們察覺不應該做的事、不應該走的路的危險,這本是每個

人都有的,這就是讓我們回頭的力量。每個人一生中總有些

回頭的智慧

(轉下頁)

Page 3: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三 版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思想解讀

李錦招博士中國哲學博士,專攻中國近現代哲學、

近現代思想史,現任法住文化書院副教授

時候,會停下來讓自己靜一靜,去思考一

下自己一直在做的,是否錯了?是否有意

義?這一剎那的停頓,便是回頭的契機。

慣 於 外 向 地 使 用 理 性 的 人 , 在 功 利

主義的推動下,掌握每分每秒,去追逐成

果,就像夸父追日,停不下來,亦沒有閑

情逸致,去感受生活,反省生命的意義。

唯有當理性遇到挫折、遇到難關,需要停

下來的時候,才有一刻可以迴轉,將注意

力回歸到生命內部。因此,難關障礙,可

以說是回頭的契機。若人只是憑著一股欲

望的執著向前衝,只顧衝開障礙,爭取成

果,就不懂利用機緣讓自己回頭。所以,

我們要感激人生所遇到的障礙,也要常常

思考障礙對我們深一層的意義。太順利的

人生,正如老子所謂 :「禍兮福之所倚,福

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反是我

們回頭的最大障礙。

回 頭 其 實 是 一 種 開 悟 , 覺 悟 到 今 是

而昨非,正如辛棄疾詞中所說:衆裡尋他

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却在,燈火闌珊

處。人生中要尋覓的東西,往往是在我們

回首之時在我們心中出現。

當代文化能回頭嗎?

從 文 化 的 角 度 看 , 也 需 要 有 回 頭 的

機 緣 。 西 方 文 化 發 展 到 廿 一 世 紀 , 在 過

去 二 十 世 紀 的 一 百 年 中 , 有 過 兩 次 世 界

大戰,本來就給西方人充分的機會停頓、

回顧、反省;但是,很不幸,西方文化缺

乏檢討自己內心世界欲望根源的資源和智

慧,白白錯過了。反而在二戰後,讓美國

漸漸坐大,更在冷戰之後,乘著蘇聯的崩

潰,雄霸世界數十年,雖然其中也不乏讓

它停下來思考的機會,例如九一一事件、

金融風暴、金融海嘯,這些本是讓西方文

化回頭的機會,可惜的是,在强大的自我

和欲望的控制下,西方文化沒有回頭。當

今世界面對嚴峻的新冠病毒疫情,以美國

為 首 的 西 方 世 界 又 遭 受 了 戰 後 最 大 的 打

擊,但看來他們還是不願回頭,反而將矛

頭直指中國,把責任丟給我們,企圖把中

國的力量消滅於萌芽階段,一錯再錯。看

來,夸父文化至死方休。我們受著西方文

化殖民的幾代中國人,是否要清醒一點?

掌握回頭的機遇,不再盲目緊緊跟隨西方

走的思維,重複走上衰敗之路?

回頭的力量從哪裡來?

無 論 是 個 人 或 是 一 個 文 化 要 回 頭 ,

是需要停一停,把注意力迴向自身的,但

是要逆轉一種行之已久的趨勢,就如物理

學上要扭轉慣性的力量一樣,需要比它更

大的反方向力量。反方向的力量怎麽能生

起呢?這正是問題所在,理性的力量是不

足够讓人回頭的,人必須有一種痛切感,

才能生起一種反面扭轉的力量;例如受到

極大的哀傷打擊,或者是深切感受到生命

的流轉與虛耗的莫大痛苦,才會生起大決

心,讓自己回頭。當今世界,處於一個大

虛 無 的 年 代 , 人 類 數 千 年 建 立 的 價 值 世

界,瀕臨崩潰,萎縮回到很原始的本能欲

望層次,是令人很痛心的。若大家能有這

種慧眼,看穿繁榮背後的虛無,感受虛無

帶給人生的痛苦,我們便能生起大力量,

打破習氣慣性,走上回頭的路。

(接上頁)

疫情下東西文化的反思─記法住機構成立三十八週年紀念講座

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日是法住機構成

立 三 十 八 周 年 的 紀 念 日 , 今 年 的 主 題 為

「疫情下東西文化的反思」。作為一個文化

教育團體,法住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同

時,始終高度關注現實人生,今年的主題

正體現了這一特色,緊扣當下形勢,啓發

人們積極應對困境,能够

作深一層的思考。

當 天 下 午 舉 行 的

座 談 會 邀 請 了 本 地 三 位

資 深 學 者 唐 端 正 教 授 、

王 耀 宗 教 授 和 王 培 光 教

授 , 分 別 從 不 同 角 度 闡

述了他們在疫情下的反思。唐教授首先回

顧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大變遷,尤其近代遭

受 西 方 文 化 洗 禮 之 後 , 發 生 了 很 大 的 變

化。但是,無論如何演變,我們的文化中

一些根深柢固的觀念和信仰,依然有所保

留,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

度和方式。比如,中國文化重視現世,以

之為唯一真實的世界,人生的

意義只能在這一真實世界中得

以實現,所以中國人尤為「貴

生」。唐教授以深入淺出、化

繁為簡的方式對比了中西文化

的差異,他引用梁漱溟先生比

較中西文化的觀點,指出西方

人比較重視集團式生活,團體

與團體之間因立場分歧,往往形成對立,

產生鬥爭;而個人在團體中的自由又受到

嚴格的限制,因此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

衝突比較激烈。中國文化強調倫理本位,

更重視個人與個人的關係,對於普遍的人

性持「性善」的觀點,相信人與人之間可

以 同 情 共 感 。 另 外 , 中 國 文 化 的 「 天 下

觀」強調天下一家,往往能够衝破國家的

界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一精神在

這次疫情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王耀宗教授對西方政治文化有深入的

研究,他通過這次疫情解

釋了東西方對自由主義的

不同理解,以最近在美國

爆發並引發全球的反種族

主義事件為例,指出這一

事件的迅速發酵其實是疫

情下西方人對於自由受到

限制的強烈反彈。他分析了東西方對於自

由主義的不同看法。以這次疫情的狀况來

看,亞洲地區的人們比較

普遍地願意配合政府的防

疫措施,從群體著想,強

調社會責任,有意識地避

免因個人行為加重疫情的

蔓延。

王 培 光 教 授 對 霍 韜

晦教授所講的性情學頗為認同,他以性情

為切入點,指出在疫情下如何安頓人心,

應以性情為本。他引用唐君毅先生的文章

和霍教授的性情歌曲,以豐富的資料為聽

眾指出性情是人與人相通的基礎,進而引

導人們思考如何破除自我,超越政治、宗

教的界限。

三位講者角度不一,觀點鮮明,各具

特色,現場氣氛非常熱烈。也有兩位聽衆

針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出自己的看法,

與講者形成良好的互動,直至座談結束,

很多聽衆依然沉浸在討論的氛圍中,久久

未散去。

本刊記者

唐端正教授

王耀宗教授

王培光教授

Page 4: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四 版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同道同人

讓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永住於世─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及霍韜晦教授紀念館開幕典禮

二零二零年六月六日,法住機構翻開了歷

史性的一頁。位於總部的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

及霍韜晦教授紀念館於是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幕

典禮,為籠罩在疫情陰霾下的香港社會送來一

陣清風,讓困頓中的人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中 國 佛 教 藝 術 珍 寶 館 是 全 港 收 藏 最 多 木

雕佛像的藝術館。它成立於二零一零年,一直

僅供內部觀賞。時至去年,繼任會長盧瑞珊博

士自行出資增添了大量藏品,擴充了珍寶館的

規 模 。 為 了 讓 更 多 人 一 睹 古 代 木 雕 藝 術 的 風

采,進一步了解中國佛教文化,在盧會長的大

力推動下,珍寶館經過翻新擴建,正式向公眾

免費開放。此項善舉不僅為香港社會增添了一

道瑰麗的文化風景,更為中國佛教藝術的保存

和弘揚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正是法住機構一貫

秉持的信念— 「讓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永住於

世!」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的木雕佛像,以楠

木和香樟木為主,造像精美,栩栩如生。它們

大多年代久遠,雖歷經滄桑,保存依然完整,

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在這個浮躁

的時代,可以起到淨化人心的作用。

開幕典禮選在六月六日,具有特殊意義。

兩 年 前 的 今 天 , 法 住 機 構 創 辦 人 、 當 代 思 想

家 、 教 育 家 霍 韜 晦 教 授 因 病

不幸辭世,其畢生為弘揚和復

興中華傳統文化不懈努力,教

化有方,影響弟子無數。為紀

念老師偉大的貢獻和精神,法

住董事會決定將其生前常駐的

辦公室,改建為「霍韜晦教授

紀念館」,以供後人瞻仰、緬

懷。紀念館除了保留辦公室的

基本原貌外,還展示了霍教授

的生平事跡、主要貢獻及他的

重要著作和珍貴手稿。

當 天 主 持 開 幕 剪 綵 儀 式 的 除 了 有 法 住

機構會長盧瑞珊博士和董事會主席范佐浩先

生,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館長何廣成先生,

還邀請了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住持

寬運大和尚,全國政協委員、前民政事務局

局長藍鴻震太平紳士,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

法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弘毅教

授,喜耀教育文化基金董事劉智強太平紳士

等社會各界代表。

寬運大和尚回顧了自己曾跟霍老師學習

的經歷,高度評價了霍教授的學問及其文化

貢獻。陳弘毅教授也指出霍老師對於扭轉現

代人的思想,化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危機所

作的不懈努力,並表示「珍寶館及霍韜晦教

授紀念館的開幕,對法住機構的發展是重要

的里程碑。」盧會長也在發言中表示,她將

跟隨霍老師,繼續推動佛教思想現代化,讓

儒家思想普及化,也希望通過珍寶館和紀念

館的開放,喚起香港社會乃至全球華人的關

注,意識到守護傳統、守護文化的重要性,

讓一切有價值的文化,均得以代代相傳,流

傳千古。

會長致辭

陳弘毅教授致辭

左起:范佐浩先生、寬運大和尚、藍鴻震先生

霍韜晦教授紀念館剪綵 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剪綵

歡迎預約 • 免費參觀

Page 5: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五 版

質素與榮譽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持續成長,砥礪前行─記法住機構成立三十八周年紀念晚會

同道同人

今年是法住機構成立三十八周

年,紀念晚會於六月二十日在觀塘

玉桃軒如期舉行。儘管疫情的陰霾

尚未消散,但法住人的熱忱不減,

整個晚會氣氛歡快而不失莊重,雖

簡而有序。同道們在困境中相互鼓

勵,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昂揚樂

觀 的 精 神 使 在 場 嘉 賓 無 不 受 到 感

染。正如會長盧瑞珊博士在致辭中

所指出:過去的一年,香港經歷了

很大的動蕩,但法住人從未停下腳

步,而是更加努力,持續成長。

晚會開始,盧會長向所有來賓匯報了法

住過去一年的工作。自霍教授往生後,董事

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很快明確了方向,

並且堅定信心,與全體同仁攜手奮進、繼續

前行。經過一年的努力,學會完成了「中國

佛教藝術珍寶館」的擴建工程,並且將霍教

授生前辦公室改建為「霍韜晦教授紀念館」,

於六月六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典禮。這兩館

的對外開放,不僅向香港社會展示了法住的

文化擔當,也為中國佛教藝術的弘揚盡了一

己之力。

除 此 之 外 , 法 住 網 站 也 因 應 網 絡 時 代

的發展,重新設計。自盧會長上任後,便開

始思考如何通過網絡平台,把霍教授的學問

推廣出去,也讓更多人認識法住,學習中國

文化。去年,學會已將霍教授歷年講課的錄

音全部上傳到法住網站。今年則進一步對網

站做了整體規劃,盧會長向來賓展示了全新

改版的網頁,除了將學會活動、書院課程以

及法住出版物、性情歌曲等資源進行整合排

列,使瀏覽更方便,畫面更

美觀之外,更加入了很多新

的項目和功能,如霍教授每

日金句、影音資料分享及書

籍網購等,還有正在設計中

的法住文化講堂,它將採用

綫下和綫上並行的方式,進

行廣泛的文化傳播。盧會長

表示,未來將邀請海內外的

學者匯聚法住文化講堂,將

它打造為一個以傳播東方文

化為主的全球最大的網上學習平台。

另外,盧會長也報告了法住下半年

將進行的一項重大活動―儒家人物與

道統傳承的歷史展覽,通過這一活動,

希望讓更多香港人關注歷史,了解中國

文化。她一再強調,我們每個人都應該

是 文 化 的 傳 承 者 , 扶 持 文 化 , 人 人 有

責。盧會長的一番話極大地鼓舞了大家

的士氣,讓人精神一振。

當 晚 的 表 演 節 目 雖 然 相 對 往 年 有

所 减 少 , 但 是 喜 耀 合 唱 團 所 演 唱 的 性

情 歌 曲 依 然 是 經 典 的 保 留 節 目 。 團 員

們飽滿的精神狀態、真摯的情感,

總能觸動大家的心弦。今次演唱的

《風骨》、《一點光耀》、《永遠都

是愛》都是大家百聽不厭的性情歌

曲,當熟悉的音樂響起,現場很多

人情不自禁跟著旋律哼唱起來。相

信此時大家心中,都浮現出一個共

同的身影,霍教授的精神將永遠指

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另 一 位 表 演 嘉 賓 是 當 代 藝 術

大家譚寶碩老師他的洞簫獨奏《滾

滾紅塵》,婉轉悠揚,令人回味無

窮 。 譚 老 師 特 意 選 擇 此 曲 , 也 是 有 感 於 時

代 , 希 望 大 家 在 混 亂 中 保 持 清 醒 , 靜 心 沉

澱。值得一提的是,當晚,譚老師還為法住

新書《量齋聯語》舉行了簽售儀式,二百個

簽名表達了他對法住的深情厚意。

晚宴接近尾聲時,司儀邀請所有董事上

台,與現場來賓一起舉杯,為法住的明天共

同努力。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但法住的

精神就是不畏艱難、不懼挑戰、勇於擔當,

正如《法住之歌》所唱:

當天已昏,當日已沉,

誰能奮起?誰能勇往?

唯有志士,唯有豪傑,

唯有我法住中人!

Page 6: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六 版 第 七 版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專題論述專題論述

質素與榮譽

筆錄:王頴翹   整理:張靜、李致中主講:霍韜晦

第三疑:布施不住於相,反有無限功德之疑(上)

《金剛經》解疑

【編者按】2017 年 4 月,法住文化書

院主辦佛學專題講座—《金剛經》解

疑(共十講),特邀當代佛學大師霍韜

晦教授主講。霍教授學養深湛,集四十

年佛學研究之功力,消化經典,見解通

透。此十講以解疑為進路,單刀直入,

對求法者、求道者、求智慧者均有莫大

裨益。本刊特根據講座錄音加以整理,

以饗廣大讀者。

上一次講,佛陀既說要救度一切眾生,

令他們得到最徹底的、最完滿的解脫,亦即無

餘涅槃;為何又說實際上眾生無一得到滅度?

好像自相矛盾。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關鍵不

在於佛陀的救度有沒有功效,即有沒有人得

救,或有多少人得救;最重要的是我們應學習

佛陀不著相。如果我們從事救度活動,不要去

記錄功德。一加以記錄,即有目的而為,亦放

不下自我。若你所有的救度都是為了自己成佛

的目的,這反而令你永不成佛。所以,關鍵在

無為而做。不要問誰做,也不要問對像是誰、

數目多少,否則你的心會束縛在對象上,這就

很狹隘,很有局限,學不到佛陀真正的慈悲。

學佛就是要打開你的眼光、打開你心靈的局

限。如果破不掉你的狹隘,放不下自我,那麽

第一步就錯了。《金剛經》非常嚴格,就在最

關鍵的地方教你。若你能明白,思維能力就會

提高,看問題的層次也就不同了。所以說《金

剛經》是一本智慧的經典。

今天我們根據這一點,繼續講一講布施

活動。

菩薩布施不住於相

第一講我們已經提過《金剛經》出現的

歷史背景。在原始佛教、小乘佛教時期,學佛

的主要是出家人。出家人不事生產,以乞食為

生。每天早上去乞食,飯後就跟著佛陀討論問

題、打坐修行直到夜晚,過午之後就不食。

這就是僧團的生活,是一個比較小圈子的修

行。而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要工作,他們如何學

佛呢?且當時的佛經是沒有文字記錄的,這是

古印度的傳統,所有宗教都是口耳相傳。佛經

由佛陀的金口講授,一代傳一代,所以第一句

一定是「如是我聞」,表明這是我親耳聽的。

但是這種方式有局限性,傳播不遠,能夠聽到

講經的人數有限。《金剛經》作為大乘經典出

現,是為整個社會、為大眾而講,不是以僧團

為對象。「乘」即車,是運載工具,把你送去

目的地,即成佛的地方。所謂「大乘」,意思

是很多人都可以坐上去,人數不限,來者不

拒。這就是《金剛經》的背景。

1 布施是菩薩修行的第一法門

作為僧團裡的出家人,修行是要守很多

很多戒律的,如比丘戒就有二百多條,比丘尼

戒則更多。 1很繁瑣,也很嚴格。而對於在家

人來說,修行的要求與出家人有所不同。在家

人從下決心學佛的那一刻起,已經成為菩薩。

菩薩即菩提薩埵(b o d h i s a t t v a),即以菩提

(覺悟)、得般若智慧為目標。

菩薩修行最重要的法門是「六度」,

「度」的梵語是Pa- rami ta-,譯作「波羅蜜多」

(即到彼岸)。「六度」即有六種波羅蜜多,第

一條就是布施(其餘五條依次為: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般若)。

為甚麼第一條是布施?布施是在家人修

行首先要做的事。因為在家人是生產者,而出

家人是不生產的,只能乞食。所以古印度社會

就形成一種社會道德,叫做布施。在家人的最

高道德就是布施。首先是食物的布施,至今在

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還保存這一風

氣:出家人早上從寺院出來乞食,人們會在路

上準備好食物提供給他們。除了食物的布施,

當然還有其他的布施,這裡就不多講了。簡言

之,菩薩作為在家人,第一條就是要布施。

1  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要求。如法藏部的《四分律》的

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化地部的《五

分律》則分別為259條和377條。

2 無相布施

那麼,菩薩的布施應如何做?我們繼續來

看經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

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裡,佛陀主動對須菩提說:「菩薩於

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即當你布施的時

候,你要「應無所住」地做。「行」就是進行

這個活動。甚麼是「應無所住」呢?就是菩薩

之布施不可著相,所以又稱為「無相布施」。

若從語義上分析,「布施」在英文中可以

譯作g iv ing,當你進行布施活動的時候,首先

有一個行動主體,即布施者(g ive r),還有一

個接受者(r e c e i v e r),是行動的對象,即接

受布施的人。一為主,一為客。布施之物可能

是食物或金錢,也可以是一番道理。布施之後

呢?你期待甚麼結果?一般人可能會這樣想:

樣貌變得漂亮一點、人際關係好起來、賺更多

的錢等等,甚至來生還可以享受今生布施的福

報。這樣一世一世地去提升生命的檔次,到最

後就會成佛。因此,一般人布施,會很介意布

施的結果,即福報。

把施者看作主體,受者為客體,這就是

主客二分。有區分就是有分別心:誰人布施?

誰人接受?給予甚麼?會有甚麼結果?執著於

這四者,就有一個自我在其中。這亦是人的自

私,為了自己的福報而布施,期待利益的回

報。這不單只是執著,而且很著相。人一旦

跌進這種主客二分的格局,被它綁住,受它

局限,反而不明白甚麽叫菩薩、甚麽叫學佛、

甚麽叫佛陀的慈悲心。這一格局使你的慈悲心

大打折扣,本來慈悲是想對人好,結果你只是

想對自己好,這就令布施活動失去了意義。

布施是很純粹、很乾淨的活動;欲求果報,

動機即不純粹,令布施活動受到污染,失去了

它的意義。

只要二分法存在,你就會有「相」。誰

人施予、施予何人、所施之物,還有所期待

的結果,四者皆是「相」,皆由施者之分別心

出。怎麼可以去掉這一執著呢?那就先要明白

「相」從何而來,為何有二分法,有二分法又

何以會有「相」。如果你進行布施的時候,不

以受者為受者,你就開始明白菩薩的生命。

二、「無住」方可「無相」

2 甚麼是「住」?

為甚麼一般人會分得這麼清楚呢?這

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當你進行布施

的時候,同時包含了一個認知的過程,即主

體有一個認知心靈在活動。認知心靈是如何

活動的呢?比如你作為施者見到受者,留下

一個印象,記住他的名或他的樣貌,這就是

主體認識對象的過程。第一步就叫「住」

(p r a t i s t. . h i t a),「住」就是停留、留駐,英

文就是 s tay或者a t t ached。當你認識對象的時

候,即你的心停留於對象(a t t a c h e d t o t h e

ob j e c t)上,就像攝影機拍照,至少有一個短

暫時刻的停留,才能留下對方的影像。這就叫

「住」。如我們看到漂亮的東西,多看幾眼;

遇到喜歡的人,被吸引了,這都是「住」,就

是留駐於對象。

2「假名」之立

佛教講「無住」,就是千萬不要停留。

「住」就會出問題,因為一「住」的話,我

們就是在「識別」(ident i f y)對象。然後,為

了保留這一記憶,就會貼一個標籤上去。譬如

這是一個「杯」,一個「黑色的杯」,是「張

三的杯」或「某某名牌的杯」⋯⋯愈分愈清

楚,標籤愈貼愈精細。這些被給予的標籤就是

概念,又叫符號或標誌。這就是我們認識世界

的開始。所以「住」的關鍵就在這裡:當主體

認識對象,需先留駐於對象,方能施設假名。

施設即生產、創造、投射一個名。這是「假

名」,不是真的。甚麽叫「杯」?比如猫、

狗,牠們懂得喝水,也知道杯裡面有水,但是

並不知道那是「杯」。所以「杯」這個名是假

的,不真實(u n re a l)的。我們以為是知識,

卻不知都是假名;以為靠知識可以掌握世界,

其實是自以為是。

「假名」是佛經中梵語 p r a j ñ a p t i 的漢

譯,翻譯得很好。「假名」即虛構的存在

(unrea l const ruct ion),又譯作「假名有」,

「有」就是存在的意思。世界上並無與假名相

對應的真實存在,正如沒有一個東西真正對應

「杯」這個概念。所以佛教講「空」,萬物皆

空。《金剛經》雖然沒有提到「空」字,但它

其實全本都在講「空」,而且講得更徹底。

3. 「無住」則不生虛妄

上一講我提到傅大士,有很多託名於他的

《金剛經》偈頌,2這是其中一首:

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

如果你沒有讀過唯識宗,這一

首是很難解的。甚麼是「遍計虛分

別」?誰識宗講「三自性」,即「遍

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

成實自性」。簡單講,「遍計」即到

處去觀察、去瞭解、去分別世上的

萬事萬物。「虛分別」即指這一活動

是虛假的、不真實的。「由來假立

名」,即只是虛構一些假名罷了。

「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所謂「依

他起」,即因緣所生。般若中觀學派講「因緣

2  傅大士是梁武帝時代的人,當時唯識宗還未出現,

玄奘的譯本也未出現。但是這首偈頌完全是玄奘的

語言,是唯識宗的概念,寫得非常好,應該是後人寫

的,假托傅大士的名。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3,一切法皆為因緣所

生,唯識宗稱之為「依他起」。「圓成」即

「圓成實」,就是真如、本來面目(「圓」即

圓滿,「成」即

成就,「實」即真

實)4。這句話

就是說,如果你

明白世界的變化

及 萬 事 萬 物 皆

為「依他起」,

即因緣所生;而

「依他起」即是

「 圓 成 實 」 ,

「圓成實」即是

「依他起」。換

言之,因緣所生

的世界就是真實

的世界。若不執著,即是真實。

(未完,下期續)

3 龍樹《中論》(又名《中觀論》)第24章。

4 「圓成實」在課堂中未及解釋,此處為編者補充。

知識只是我們的構作

菩薩薩修行的第一法門:布施

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霍韜晦教授自幼

喜好文學,功底深厚;更以文學為性情之物,

由內而出,以情動人,可感人心而化天下。故

其治學、任事雖忙,仍不忘創作。每逢節慶或

重大事件,必撰聯作紀,其思想、人格與藝術

修養皆融入其中,上通天地,下感蒼生,心應

外物,遙接古人。讀者於欣賞對聯藝術之形式

美外,更可一窺其精神世界。

本書輯錄了作者自一九八八至二零一八年

三十年間所撰春聯,加以注釋,並有幸得到當

代藝術大師譚寶碩先生妙筆揮毫,形神兼備,

更添風采。

法住出版社

新書推介霍

韜晦 撰

譚寶碩 書

張 靜 注

定價港幣一百五十元

Page 7: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八 版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種身份的建立,不是通過選擇,而是發現,是領

悟。(參閱霍韜晦《國學正名》)

其實,身份危機與文化認同雖然相關,卻

非必然。從歷史上看,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

何個體都有可能對某一文化因認同而產生歸趨,

如宗教的皈依,卻未必引起今人所謂的身份危

機。上世紀初,那些提倡「全盤西化」的激進學

者,如陳序經、胡適等人,也未對自己的國族身

份有所懷疑。因為生命與文化的關聯不在於理性

的認知,還有更深層的血脈相連的情感。

因此,如果只是在知識層面、道理層面來

加強文化認同,而不能讓人產生精神的嚮往、情

感的依歸,那麼,這種基於理性之上的認同,無

法從根本上建立生命的歸屬感。白居易詩云: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我想,當年那些下南洋的「賣豬仔」們,

何以受盡磨難,卻始終對故土飽含深深眷戀,不

正是在有所念、有所感嗎?

【注者按】霍師韜晦先生治學、任事雖忙,然每遇重大節慶,必撰寫對聯作紀。同學、同道喜讀

之餘,多不能盡解。吾不自量力,欲稍盡弟子之責,試為之詮釋。錯漏不足之處,希同道指正。

般若花開

量齋聯語註釋

霍韜晦 撰 張 靜 注

原文︰

張靜博士

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本刊主編

無諍集

注釋︰

身份在發現,不在認同

1. 撰於二零零四年。是年五月,霍師成立「新

加坡東亞人文研究所」。此聯即當時所題的門

聯。上下聯首尾刻意將「東亞人文」四字拆

分嵌入,形式極為精妙,意義更為深刻。

2. 上聯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東西方文化各

有所長,應彼此學習,學者更應以融匯貫通

為 要 , 而 不 必 強 分 優 劣 , 如 此 才 能 海 納 百

川。雖然霍師站在東方人文學者的立場,對

西方文化有過諸多批判,但其本意在引導人

們追求更高的人文價值,提升智慧,而不是

出於狹隘的國族文化之爭。此聯即表明這一

態度。

東西會通何分冠亞

人我同道有賴斯文

最近身邊很多朋友在討論「身份認同」這

一話題,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對時下的香港來

說,卻是切身攸關的大事。

「身份」可以有很多不同層面的解讀,諸

如法律、政治、宗教、種族、職業等等意義;

但現代人論及「身份認同」,大多是困擾於自

己的國家身份與民族身份。在全球化的時代,

這一危機愈益嚴重。

我 第 一 次 觸 及 這 個 問 題 大 約 是 在 二 十 年

前 , 一 位 新 加 坡 友 人 很 認 真 地 與 我 探 討 「 華

僑」與「華人」的概念區分。作為新加坡建國

( 1 9 6 5 年)後出生的第三代移民,她的祖輩

和父輩都以「華僑」自居,她坦言自己這一代

只能接受「海外華人」的稱謂,而非「海外華

僑」。說這番話時,她神情很莊重,又擔心我

不理解,急切地向我解釋她的國家意識與民族

情感的分離。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內心

的焦慮,這種焦慮隨著我在海外居住的時間愈

長,體會愈深。

八 十 年 代 初 , 海 外 新 儒 家 學 者 杜 維 明 曾

提出一個「文化中國」的概念,他以儒家文化

傳統為核心資源,希望「從文化的角度,而不

單純從政治、經濟、社會的角度來看中國或者

中華民族」。在這個意義下,不僅可以涵括除

中國大陸之外的港澳台地區,以及以華人為主

體的新加坡,而且可以將散居於世界各地的華

人社群包容其中。雖然各地區的政治制度、社

會結構有所不同,但在「文化中國」的大框架

下 , 大 家 基 於 共 同 的 民 族 語 言 、 歷 史 和 價 值

觀,可以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

「 文 化 中 國 」 的 構 想 曾 在 海 內 外 華 人 圈

引起過很大反響,比如我那位新加坡友人便可

欣然接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生代的身

份危機卻愈演愈烈,港台地區尤甚。年輕一輩

逐漸失去了上一代人對故土的情結,亦缺少文

化的認同,無論是「政治中國」,還是「文化

中國」,對他們而言,都顯得遙遠而陌生,於

是,不僅產生疏離,甚至莫名地排斥。

面 對 這 一 嚴 峻 的 狀 況 , 有 識 之 士 希 望 通

過 文 史 教 育 來 增 進 他 們 對 於 中 華 文 化 的 「 認

同」,這種努力固然值得肯定,卻未探究竟。

霍 師 韜 晦 先 生 曾 經 指 出 , 從 「 認 同 」 來

找到自己的存在,確立自己的身份,這種講法

本身就存在問題。何謂「認同」?這個詞意味

著你對此有選擇權,認同某一觀點、認同某一

政黨、認同某一制度、認同某一文化……這似

乎是人權法賦予你的自由,可以由你的主觀意

識來決定,可以通過你的理性思考來判斷,由

此,你的選擇可以隨著認知的變化而改變。但

是,正如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人作為歷史的存

在,活在時空之中,就像河流一樣,你可以不

斷去尋找你生命的本源,最終發現你是誰,這

3. 下聯從如何破除對立的角度來談,「人我」關

係即主客二分,無論是不同個體還是不同群

體、不同文化之間都會存在差異,以致產生

對立。人只有放下自我,彼此尊重,才可能

化解矛盾、達成相互理解,乃至志同道合,

從而建立一個理想的人文世界。

4 . 「斯文」一詞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廣義而言,

即人文;狹義而言,即形容有文化、有修養

的人。霍師曾指出,人之生存有別於動物,

在其有生存意義。此意義即「文」,由人建

立。所以人是價值抉擇的主體,人文世界正

有賴此具有價值意識的人來建立。

Page 8: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九 版

在現代社會中,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生活

壓力很大。成人世界,面對工作、家庭、人際

關係及孩子學業等等,都令成人感到很大的負

擔,心情非常緊張,甚至很多人心理上會有一

些憂鬱,內心很是苦悶。這樣說起來,好像把

壓力問題完全歸咎到客觀的環境上,可是,真

相是否如此?又或者,是否還有其他因素?

作為父母的,都很想令到家人生活舒適、

富裕,本來這些都是父母想對家人好的心念的

表現。人面對生活、面對家人的時候,內心很

自然地會生起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希望家人生

活更舒適的一念,或者也可說是人追求「安全

感」的一念:今天有飯吃,明天能有保障嗎?

今天有美好的生活,明天能維持嗎?我能保證

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嗎?如果大家想下去,你

會發現愈想愈多及愈深的追求。為甚麼?原來

我們的內心要追求美好的一念,其所呈現的本

來是一種無限的精神。可是,如果這充滿「無

限精神」的「追求美好的一念」所追求的對象

只是落在現實的物質上的話(請留意,我們現在

並非反對追求物質,而是說不要把精神完全落在

追求物質而已),你會發現,我們的心是永遠不

會得到滿足的。不是嗎?你看看,一般人都是

這樣,有一百萬,就想賺一千萬,有一千萬就

想一億;有一千平方呎的房子,就想要換兩千

呎的;永遠不會滿足。為甚麽?就是因為背後

是一種無限的精神在推動,哪會滿足?「知足

者貧亦樂」,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家要

知道,「知足」並不是一種要求,「知足」是

一種境界,人須要磨練、學習、修養才能達到

「知足」的境界。很多人就是到達不了知足的

境界。人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容易跟人家比

較,所以如果在經濟上、物質上不如人的話,

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卑。當然,就算覺得自己擁

有很多的人,也可能一生人都在營營役役的拚

命 賺 錢 、 謀 生 , 希 望 自 己 擁 有 更 多 。 這 樣 的

人生,很有可能就像憨山大師的《醒世歌》所

言:「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悲

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休得爭強來

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

知何處是家鄉。」一生人很忙,但是到最後都

不知道為了甚麽。這樣的人生,怎麼會沒有壓

力?怎麼會不憂愁?

那 麽 , 在 家 庭 教 育 的 層 面 , 應 該 如 何 安

頓 這 個 「 無 限 精 神 」 的 一 念 ? 我 先 參 考 佛 教

的語言來說明一下:「非追求物資,非非追求

物資」,簡單來說,不否定追求物資的一念,

但是同時不被追求物資的一念所框住。具體的

家庭教育,可以先參考諸葛亮的《誡子書》所

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然 後 看 看 朱 柏 廬 的 《 朱 子 治 家 格 言 》 所 言 :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

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見富貴

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

莫甚」等,都是表明,在家居裡面,要養成一

種淡泊、節儉的態度,用具、食物等都不求豪

華,而求取實用、整潔就好;然後還要鍛煉一

種不羨慕人家的富貴、名位等,正面就是要知

道自己的分位,堅守自己的本分,而且要養成

一種對人的同情共感、願意付出幫助別人的態

度。其實,以上所說的,並非遙不可及的,就

在我童年的時候,無論在內地鄉間,或在香港

也好,當時的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可是,絕

大部分人都表現得很知足,而且有親友遇到困

難,大家再辛苦,都會盡力的去伸出援手。這

真 的 是 文 化 氛 圍 的 影 響 , 反 為 現 在 社 會 富 裕

了,這種氣氛却失去了,中間的得失如何評斷

呢?值得深思。

以 上 的 都 是 說 明 在 家 庭 生 活 的 小 處 如 何

落實一種恬淡的生活。再進一步,我們可以參

考孔子所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

之將至。」我用淺白一點的語言說明,就是當

你把精神集中在眼前的努力、奮鬥、付出、用

功、關懷別人、為別人著想、成全別人等的時

候,你就不會有煩惱,而且會感受到自己內心

那種充實、實在、動力、真情等,大家應該曾

經感受過吧?相反,如果我們任由我們的心念

「流蕩」,我們就會胡思亂想,想一些無謂的

東西干擾自己的精神,其實煩惱就是從這一刻

生起的。

「非追求物資,非非追求物資」,另一面

的意思,就是超越物質追求的層次,把精神安

住 在 當 下 努 力 、 付 出 、 發 奮 的 心 念 之 中 , 這

樣,我們的「無限精神」就可以得到安頓,安

頓於生命自身的精神境界、充實之中。

最近我鼓勵十歲的侄兒請客飲茶(因為種

種原因,所以他是比較吝嗇、不願意付出的)。經

過我們花了一些心思推動,他終於答應請客。

出發的時候,他還從儲蓄箱拿出所有的錢,笑

嘻嘻的帶著祖父母等三代人到酒樓。最後付錢

的時候還怕不夠錢,不過我們還是告訴他,小

孩子不用理會錢的問題,我們大人會搞定。後

來,姑媽把他所付的錢全數還給他。我問他請

客是否高興,他說看到大家開心,他也開心。

我就告訴他,其實我們知道他希望請我們飲茶

的心意就够了,他還只是小孩子,小孩子是不

用管錢的,總之好好把錢儲起來,留待以後才

用,將來才真正的請我們飲茶吧!看,侄兒把

心 念 放 在 「 願 意 付 出 請 客 」 一 念 上 , 就 連 吝

嗇、計較等的念頭也不會影響他,而且他也自

得其樂呢!

把心安頓於當下的付出、關愛的心,人便

不會被現實層次的物質等東西影響,生命便充

滿力量!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般若花開

讓孩子健康成長

把心安頓於當下

許志毅先生

喜耀小生命課程導師

喜耀粵西幼稚園、小學、中學校長

主  辦︰喜耀生命教育中心

導  師︰許志毅先生(資深兒童及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工作者)

     鄭希通博士(資深教師)

     何玉嬋小姐及本中心兒童教育導師

適合年齡︰A班:8 - 10 歲;B班:3 - 7 歲

上課時間︰逢星期六 2:30-4:00pm

月  班︰每月持續開班,按月收費。

每  節︰$150

上課地點︰法住機構(九龍觀塘興業街 20號 12樓)

查  詢:2760 8878

網  址:www.dbi.org.hk

喜耀喜耀

命命

生生小小 月班課程月班課程

  喜耀小生命課程從1995年開始設立,秉

承教導孩子教養(也就是學做人)的宗旨,並

以霍韜晦教授提出的「性情教育」為本、「新六

藝」為綱領,以中國文化資源,如《論語》、《詩

經》、歷史故事、詩詞、規矩禮儀等作教材,以

讀經、歌曲、遊戲、角色扮演、分享、才藝等多元

化的形式去開發孩子的美善性情、讓其變得更

乖、聽話、孝順、有勇氣、有志氣、懂得分辨是

非、身心健康、有承擔力。

Page 9: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一〇 版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十 版百千燈明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於二零二零年六

月六日開幕,正式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

為社會提供一個比較集中而又豐富的佛教

塑像展覽場地。

現任會長盧瑞珊博士,為推廣中國傳

統文化,著力開展不同方位的實體建設,

同時為推廣文化教育工作作出準備,設立

不同渠道,增加與社會人士交流的機會。

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的設立,目的是把中

國傳統文化,以莊嚴及親近的形式,公開

給社會人士參觀,亦希望把更多的美善價

值,留住於世間。

這 就 是 創 造 , 把 美 善 價 值 落 實 於 世

間,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種文化價值的

示 現 。 珍 寶 館 的 塑 像 手 工 精 緻 , 栩 栩 如

生,活靈活現,自有其高度的藝術成分。

然它們的神態中所散發出的精神,與參觀

者凝神相感,無意中具有收攝精神之功、

化解戾氣之能、安撫慰藉之效、持正降邪

之用。雕刻者沒有一定的修養功夫,單憑

技術是不能造出如此境界的作品。因此展

品除了古文物及歷史價值之外,對現代人

文化的尊嚴,信心的示現─為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開幕而寫

陳健恩(香港)

想靜化心靈、思考人生意義,乃至想追求

生命的再創造,都是一個十分藉得駐足停

留的好地方。

法住學會創辦人兼創會會長霍韜晦教

授,就是一位能截斷眾流、開天闢地、融

通儒佛、繼往開來的現代國學大師。霍師

一生扭轉生命無數,並建立書院、學校、

書店等不同教育實體,以方便教化,而珍

寶館亦是霍師籌辦多年的實體建設之一,

今次成功開幕,亦可酬霍師之夙願。

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內設有不同形態

的塑像,當師不在時,它能提醒人間,法

仍住世。佛,就代表了理想的生命境界,

佛旁的左右菩薩,都有增長智慧與破除魔

障 的 角 色 , 說 明 人 要 進 步 的 兩 大 努 力 方

向。十八羅漢,智慧非凡,雖出生平庸,

有乞丐、馴象師、私生子、武士,但也能

成就其生命的光輝。迦葉與阿難,佛陀說

一般學生是「法存則存,法歿則歿」,但

佛陀讚嘆他們就是不一樣,天上人間亦難

找到,亦成為了禪宗始祖及二祖。地藏、

觀音、文殊等,不因自己有所成就,便忘

記他人的痛苦,反而自身再跳進火海,向

天地呼喚「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多

麼震動人心的一句話。

珍 寶 舘 內 設 有 四 殿 : 須 彌 殿 、 慈 悲

殿、梵天殿和淨思殿。須彌為諸山之王,世

界中心,意謂廣大無邊,視野要先開濶,對

世界能如實觀照。慈悲接引生命,情理相

融,繼而開展世間的性情之教。梵天象徵

創造,理想落實,須具相應智慧,就如禪之

創造。淨思修道,破解現代觀念之迷思,

念天地之悠悠,超出人生的迷與悟。

階位不同,稱號有異,顯示進步有其

階段性,提醒人們切不可得少為多,驕傲

自滿;同時亦確立了人能進步的信心,只

要步步腳印,努力前行,人人都能成就不

同的生命價值。

令智慧復活 文化才能重獲尊嚴

文化再創造 信心才能重新示現

願美善長留於世,永住人間!

六月六日是霍韜晦教授辭世的日子,

不經意間已兩年了。日前出席了法住學會

舉 辦 的 活 動 , 大 會 頗 具 心 思 , 在 當 天 為

「霍教授紀念館」揭幕,以紀念這位當代

新儒家第三代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 國 文 化 重 視 學 統 和 道 統 , 儒 家 思

想自孔孟開始,至宋出現復興,北宋有五

子,南宋有朱、陸,而明則有王陽明,及

至民國西學日盛,儒家又要面對西學的嚴

峻挑戰,便出現了「現代新儒學」。發展

至現在可分為三代。第一代的梁漱溟、熊

十力諸位儒學大師力保中國傳統文化的地

位;第二代有唐君毅、牟宗三及徐復觀等

學者建立學說及體系,貢獻甚大;及至近

世 霍 韜 晦 教 授 乃 公 認 是 唐 君 毅 的 得 意 弟

子。唐先生去世後,霍老師不遺餘力地花

了十年時間編輯《唐君毅全集》,並多次

舉辦「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以大量的

精力去保存和發揚「唐學」,成績斐然,

有目共睹。難怪無論是唐先生的夫人或唐

端正教授都說唐先生「難得有霍韜晦這個

學生」。

「霍韜晦教授紀念館」其實就是霍教

授生前日常辦公的地方(即法住學會位於觀

塘的總部)。霍教授是個博學的通儒,自然

是博覽群書。他的工作室就如一個小型圖

書館,房間四壁的書櫃都整齊地放滿了書

冊,當中不少是厚厚的、沉甸甸的巨冊。

當我看到這個「藏經閣」,就知道霍師的學

問有多浩瀚深厚。

紀念館分前後兩部分。前廳原先是霍

教授會客和閱報的地方,現在設立了專題

展示「霍教授與法住走過的三十六載」,介

紹霍老師的生平事蹟,包括法住的發展歷

史和各項大事;還展示了霍老師的手稿,

其中數篇重要的日記和致梁漱溟先生的信

函等,彌足珍貴。霍教授的字非常豪邁有

力,很有特色。「字如其人」,從筆跡中可

感受到霍先生確有傲然不凡之氣!

紀念館的後廳是霍老師日常寫作的地

方,所有物品基本都原封不動地陳列著。

桌面上放滿了書,令人想見老師奮筆疾書

時的情景。

霍 老 師 確 實 是 國 寶 級 的 大 學 問 家 、

思想家及教育家。他自1957年赴港,在香

港學習、教學超過六十年。作為現代新儒

家的第三代,他對推動中國文化、國學、

儒學、佛學及中國傳統藝術,如書法、話

劇、歌曲、吟誦、氣功等,都不遺餘力。

他 不 但 「 承 傳 」, 更 能 「 開 新 」; 他 摒 棄

了和大學研究所的學術路線,卻選擇要走

荊棘滿途的民間路線,由1982年創立法住

起直至2018年逝世,三十六年間一直竭盡

全力,正如諸葛孔明對蜀漢一樣「鞠躬盡

瘁、死而後矣」。能遇上恩師,是我一生的

幸運。

霍師雖逝,精神長存,在以萬計的學

生心中都滿是尊敬和仰慕,也讓學生明白

為甚麼孔門弟子人人都說孔子學問之高遠

和深厚呢!「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

他都做到登峰造極了,他是偉大的、永垂

不朽的。最後我想用在霍師七十五歲生日

時學生送他的對聯作結:

氣蓋乾坤今有慶

心如明鏡已無塵

香港能出現這一位鴻儒,實在是港人

之福!

霍韜晦教授紀念館開幕有感陳家偉

Page 10: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一一 版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十一 版百千燈明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曾怡省(香港)

氣度、胸襟、決斷─略述霍師黎總導師行跡一二

恩師霍韜晦教授常教導:「既能成理

亦能成事」。法住機構能飽歷風浪而屹立不

倒,全賴霍師慧識大勇,在風浪淹至時當

機立斷,以其行動,證其所教。

法 住 機 構 在 八 十 年 代 望 重 士 林 , 其

主辦的佛學、國學課程、時代講座質素甚

高 , 來 學 者 眾 ; 在 兩 岸 未 通 時 召 開 國 際

學術會議,四海華人學者聚首一堂,一時

佳。但時代無情,「香港九七」逼近,人心

不穩,移民成風,其時法住課程講座人數

不斷下降,這對人手薄弱、經濟自力的法

住可說是百上加斤。

一九九三年法住秋季步行籌款期間,

我和眾會友、霍師、盧瑞珊女士(現任會

長)同席午齋,當時盧會長很「肉緊」(粵

語:著緊、關心的 意思)向霍師介紹她和

高志強、李錦招兩導師在坊間上的工作坊

課程,其言辭懇切,直言無忌,大家都是

首聞這類「以行動和體驗為主,以全體或

小 組 形 式 互 動 」 的 課 程 。 有 會 友 對 我 耳

語,傳統心理學家戲稱這是集體催眠,學

界對此課程亦不以為然。

「 老 師 , 這 課 程 不 是 集 體 催 眠 , 真

的有啟發性。最重要的是著重體會,和我

們佛教禪學有些相似,只是他們沒有主題

內涵。但若老師你來設計主持,以你深厚

學養,一定令來學很大啟悟……」盧會長

「肉緊」地講解,我感受到她是「肉緊」

法 住 的 處 境 , 希 望 法 住 有 新 課 程 開 新 局

面。會友跟我說,他猜想霍師不會接納,

因工作坊和法住格格不入。我看到霍師一

直 很 專 注 地 在 聽 。 不 到 一 年 , 法 住 宣 布

「喜耀生命」體會課程開辦。1

在 事 業 上 來 說 , 這 真 是 扭 轉 局 面 ,

打從那年起,法住來學人數急升,同學感

恩,亦成為法住往後無數活動的參予者,

落實文化理想的生力軍。

「 喜 耀 生 命 」 對 法 住 來 說 是 很 大 挑

戰,原本人手已很少,所以初創六位導師

真的是勞心勞力 2,由課程、場地設計到張

羅文件文具皆親力親為,準備工作較課程

時間多出數倍。當時高志強導師常深夜駕

車送我們回家,他對我說:「霍師辦『喜耀

生命』,帶領我們,如開著車子邊行邊修

車,不斷改善課程來配合東方文化內涵。

唯有吾師纔有此膽識。」

黎總導師常對我說:「我在法住的成

長,是不斷將那要冒起的自我放下。」在

「喜耀生命」發展期間,我深感此言。

記 得 在 我 上 初 階 時 , 有 一 位 同 學 和

霍師在一問題上糾纏不休;那天總導師為

司儀,她說了一句話,如利劍出削,那同

學即止言。但是過後我聽到導師相勸,希

望 她 謹 記 在 紀 律 上 司 儀 不 能 在 那 時 候 說

話……她欣然接受。

「喜耀」不斷發展,很多同學後來成

為「少師」,本是美事。但是大家的心太熱

切,對課程的建議愈來愈多,在行進中反

成阻力,於是有成員心中不快,生起負面

情緒;最要命是同學情誼深厚,互相開解

變成互相訴苦,情緒如疫症迅速蔓延。

「這同學是『毒瘤』,必須切除。」總

導師憤然道,我聽到有些難過,霍師則笑

而不語。第二天,我赫然見到「毒瘤」坐

在總導師辦公室,總導師正在了解他的心

聲,談得很投契……後來這同學成長了,

更成熟更投入「喜耀」。

「喜耀」不斷發展,霍師啟發無數同

學,總導師勞心勞力,凝聚團隊,「如春

風化雨,潤物無聲,任何困難至她處片言

即解」(霍師語),令師甚慰。然而當大家

要多謝總導師時,她總是那一句:「無須多

謝,我們大家都是霍師的學生。」

上年香港「反修例風暴」和年首新型

肺炎疫情,重創香港經濟,全球疫症大流

行,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矛盾激化,政治經

濟局面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上周法住會員大會,盧會長發言依然

「肉緊」,而我依然感受到她著緊法住「如

何持續發展」,理想是要靠事業來落實的,

只是今天恩師不在,所以參予者更感任重

道遠,大家都在專注地聽。

我心情複雜,當年霍師慧識決斷,接納

意見,邊行邊改,扭轉局面。今天的環境

比「九七」更複雜險惡,我們如何在巨風

中前行,此中「理」和「事」,如何磨合?

「 我 們 都 是 霍 師 的 學 生 。 」 猛 然 警

醒 , 如 見 曙 光 , 總 導 師 此 言 真 的 一 句 到

底,怡省愚魯欲說忘言,謹陳如上,與大

家一起體會。

氣度出胸襟,法住當會為我們能領悟

總導師苦心而再現光華。

寫於 2020 年 5 月 16 日凌晨燈下

註:

1 我以旁證者敬記「喜耀生命」緣起,恐難盡其

全。恩師心中早有韜略,辦鍛煉課程乃教育

大願之一,只是外緣成熟水到渠成矣。可參閱

《志發集》〈序〉,法住出版社,2000年出版。

2 六位導師,除了已故黎斯華導師、高志強導師

外,還有盧瑞珊導師、陳淑英導師、李錦招導

師、Francis La i導師。當時導師團事無大小總

攬無遺,常工作至深夜未散。

Page 11: 457 · 自私自利的人;現在則是一體平面化,由每 個人自由選擇,無所謂高下。所以現代人會 說:小人有小人的優點,君子有君子的缺點

˙修養品藝˙課程均為月班︰每月持續開班,按月收費

尚有不同種類修養品藝課,請參看網站

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一二 版二○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 十二 版

←每版標題齊這條線

      主編:張靜  編輯:曾真怡  排版:王頴翹

十方迴響

《六祖壇經》為禪宗心法寶典,除暢發佛教思想觀念

外,亦充滿人生智慧。要

了解佛教,不能不讀《壇

經》;要了解生命境界的突

破,亦不能不讀《壇經》。

本課程通過靜坐與修持鍛

煉,引領學者體會《壇經》

思想,將其與現實人生相

扣,對做人做事至有啟發。

主持:陳淑英女士   (喜耀生命主導師)

靜坐與修持

靜坐與修持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質素與榮譽

日期 :逢星期日時間:上午10:00-12:00地點:法住機構總部

   (九龍觀塘興業街 20號 12樓)

費用:全免

對象:公眾

報名:掃描 QR code或   致電 27608878網址:www.dbi.org.hk

˙性情學˙唐君毅先生的性情世界

講者:羅冠聰先生(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專研性情學及儒家思想)

時間: 7月6日起(一)8:40pm-10:10pm

學費:會員 $640(每季6節)

詩教─人生不可以無詩

講者:羅冠聰先生(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專研性情學及儒家思想)

時間: 7月22日起(逢星期三)7:00pm-8:30pm

學費:會員 $640(每季6節)

唐君毅先生的思想世界

─愛的教育(愛情與家庭)

講者:鄧麗香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專攻中國哲學)

時間:7月9日起(逢星期四)8:00-9:30pm

學費:會員 $640(每季6節)

中日甲午風雲

講者:劉子文先生(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碩士,主修當代中國

研究)

時間:7月16日起(逢星期四)7:00pm-8:30pm

學費:會員 $450(每季4節)

˙生命佛學˙學佛專題研習:你真的在學佛嗎?

講者: 龔啟源先生(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專研佛學)

時間: 7月14日起(逢星期二)7:00pm-8:30pm

學費: 會員 $640(每季6節)

如來藏經典導讀

講者: 龔啟源先生(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專研佛學)

時間:7月14日起(逢星期二)8:40pm-10:10pm

學費: 會員 $640(每季6節)

˙修養品藝˙書法養心

  譚氏的教學以書法藝術為本,融匯了書藝、文學、歷史、靜

心和修養的元素。

導師:譚寶碩先生(著名洞簫演奏家、造簫家及書畫家)

時間:逢星期五 8:40pm-10:10pm

學費:會員280(每節)

書法進修班

導師:李毓明先生(資深書法導師)

時間:逢星期二 6:30-8:00pm

學費:會員170(每節)

古琴班

導師:曾俊先生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師承古琴名家唐健

垣博士,善古琴、書法。)

FAA1027-6p07班:逢星期六:7:00-8:30pm

FAA1027-6p08班:逢星期六:8:30-10:00pm

學費:會員220(每節)

導師:吳峻軒先生(早期受教於唐健垣博士,後隨王穎苑博士習琴,涉

獵不同種類的中、西樂器。)

FAA1028-1p07班:逢星期一:7:00-8:30pm

FAA1028-1p08班:逢星期一:8:30-10:00pm

學費:會員200(每節)

中式服裝製作

導師: 黃文心女士(師承正宗海派手藝,致力承傳精粹國藝)

學費: 會員 $200(每節)

FAA1010-2P07 班:逢星期二 7:00pm-9:30pm

FAA1010-3P03 班:逢星期三 3:00pm-5:30pm

˙國 學˙當代新儒家對時代的回應─從梁漱溟到霍韜晦

講者:李錦招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專攻中國哲學)

時間:7月7日起(二)8:40-10:10pm

學費:會員 $1000(每季8節)

備註:普通話輔以粵語授課

霍韜晦先生思想文獻精讀(普通話授課)

講者:張靜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專研中國文學、中

國思想史)

時間:7月13日起(一)7:00 - 8:30pm

學費:會員 $850(每季8節)

《史記》人物精神賞析

講者:張靜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專研中國文學、中

國思想史)

時間:7月14日起(二)7:00 - 8:30pm

學費:會員 $850(每季8節)

備註:普通話授課

走近國學

講者:張靜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專研中國文學、中

國思想史)

時間:7月15日起(三)7:00-8:30pm

學費:會員 $850(每季8節)

備註:普通話授課

法住文化書院 2020 課程 夏季課程

尚有不同課程,請參閱法住文化書院網頁

根據疫情發展,或採用網上授課。

www.dccs.edu.hk 觀塘興業街20號12樓 +852 2760 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