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14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 tent/chinese/novel/speech/threeword/6story.htm 「海虌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強中更有強 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這四句詩,奉勸世人虛己下人,勿得自滿。古人說 得好,道是:「滿招損,謙受益。」俗諺又有四不 可盡的話。那四不可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 不可用盡。」 你看如今有勢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氣,損 人害人,如毒蛇猛獸,人不敢近。他見別人懼怕, 沒奈他何,意氣揚揚,自以為得計。 卻不知八月潮頭,也有平下來的時節。危灘急浪中, 趁著這刻兒順風,扯了滿蓬,望前只顧使去,好不 暢快。 不思去時容易,轉時甚難。當時夏桀,商紂,貴為 天子,不免竄身於南巢,懸頭於太白。那桀紂有何 罪過?也無非倚貴 欺賤,恃強凌弱,總來不過是使勢而已。假如桀紂 是個平民百姓,還造得許多惡業否?所以說勢不可 使盡。 怎麼說福不可享盡?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 食。」又道:「人無壽夭,祿盡則亡。」晉時石崇 太尉,與皇親王愷鬥富。以酒沃釜,以蠟代薪。 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廁間皆用綾羅供帳,香氣襲 人。跟隨家僮,都穿火浣布衫,一衫價值千金。買 一妾,費珍珠十斛。後來死於趙王倫之手,身首異 處。 此乃享福太過之報。怎麼說便宜不可占盡?假如做 買賣的錯了分文入己,滿臉堆笑。卻不想小經紀若 折了分文,一家不得喫飽飯,我貪此些須小便宜, 亦有何益。昔人有占便宜詩云: 「我被蓋你被,你氈蓋我氈。你若有錢我共使,我 若無錢用你錢。上山時你扶我,腳下山時我靠你肩。 我有子時做你婿,你有女時伴我眠。你依此誓時, 我死在你後;我違比誓時,你死在我前。」 若依得這詩時,人人都要如此,誰是獃子,肯束手 相讓!就是一時得利,暗中損福折壽,自己不知。 所以佛家勸化世人,喫一分虧,受無量福。有詩為 證: 「得便宜處欣欣樂,不遂心時悶悶憂。不討便宜不 折本,也無歡樂也無愁。」 說話的,這三句都是了。則那聰明二字,求之不得, 如何說聰明不可用盡?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 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寧可懵懂 而聰明不可聰明而懵懂。 如今且說一個,人古來第一聰明的。他聰明了一世, 懵懂在一時。時留下花錦般一段話文,傳與後生小 子,恃才誇己的看樣。那第一聰明的是誰? 「吟詩作賦般般會,打諢猜謎件件精。不是仲尼重 出世,定知顏子再投生。」 都説蘇東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可他 在王安石面前曾出過好幾次醜呢! 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 三難蘇學士》,其中寫的是王安石教訓蘇東坡的幾 個小故事。故事中有這樣的一則: 話說宋神宗皇帝在位時,有一名儒姓,蘇名軾,字 子瞻,別號東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舉成名, 官拜翰林學士。此人天資高妙,過目成誦,出口成 章。 有李太白之風流,勝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荊公王 安石先生門下。荊公甚重其才。東坡自恃聰明,頗 多譏誚,荊公因作字說,一字解作一義。偶論東坡 的坡字,從土從皮,謂坡乃土之皮。東坡笑道:「如 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荊公又論及鯢 字,從魚從兒,合是魚子。四馬曰駟,天蟲為#, 古人製字,定非無義。 東坡拱手進言:「鳩字九鳥,可知有故。」荊公認 以為真,欣然請教。東坡笑道:「毛詩云:『鳴鳩 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荊公 默然,惡其輕薄。左遷為湖州刺史。正是: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 東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滿,朝京。作寓於大相國 寺內。想當時因得罪於荊公,自取其咎。 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分付左右 備腳色手本,騎馬投王丞相府來。離府一箭之地, 東坡下馬步行而前。見府門首許多聽事官吏,紛紛 站立。東坡舉手問道:「列位,老太師在堂上否?」 守門官上前答道:「老爺晝寢未醒,且請門房中少 坐。」從人取交床在門房中,東坡坐下,將門半掩。 不多時,相府中有一少年人,年方弱冠,戴纏#大 帽,穿青絹直襬,#手洋洋出來下堨,眾官吏皆躬 身揖讓。此人從東向西而去。 東坡命從人去問,相府中適纔出來者何人?從人打 聽明白回覆,是丞相老爺府中掌書房的姓徐,東坡 記得荊公書房中寵用的有個徐倫,三年前還冠。今 雖冠了,面貌依然。 叫從人:「既是徐掌家,與我趕上一步,快請他轉 來。」從人飛奔去了,趕上徐倫,不敢於背後呼喚, 從傍邊搶上前去,垂手侍立於街傍,道:「小的是 湖州府蘇爺的長班,蘇爺在門房中,請徐老爹相見,

Upload: cook-py

Post on 02-Jul-2015

191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2 download

DESCRIPTION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TRANSCRIPT

Page 1: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chinese/novel/speech/threeword/6story.htm

「海虌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這四句詩,奉勸世人虛己下人,勿得自滿。古人說得好,道是:「滿招損,謙受益。」俗諺又有四不可盡的話。那四不可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你看如今有勢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氣,損人害人,如毒蛇猛獸,人不敢近。他見別人懼怕,沒奈他何,意氣揚揚,自以為得計。

卻不知八月潮頭,也有平下來的時節。危灘急浪中,趁著這刻兒順風,扯了滿蓬,望前只顧使去,好不暢快。

不思去時容易,轉時甚難。當時夏桀,商紂,貴為天子,不免竄身於南巢,懸頭於太白。那桀紂有何罪過?也無非倚貴

欺賤,恃強凌弱,總來不過是使勢而已。假如桀紂是個平民百姓,還造得許多惡業否?所以說勢不可使盡。

怎麼說福不可享盡?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又道:「人無壽夭,祿盡則亡。」晉時石崇太尉,與皇親王愷鬥富。以酒沃釜,以蠟代薪。

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廁間皆用綾羅供帳,香氣襲人。跟隨家僮,都穿火浣布衫,一衫價值千金。買一妾,費珍珠十斛。後來死於趙王倫之手,身首異處。

此乃享福太過之報。怎麼說便宜不可占盡?假如做買賣的錯了分文入己,滿臉堆笑。卻不想小經紀若折了分文,一家不得喫飽飯,我貪此些須小便宜,亦有何益。昔人有占便宜詩云:

「我被蓋你被,你氈蓋我氈。你若有錢我共使,我若無錢用你錢。上山時你扶我,腳下山時我靠你肩。我有子時做你婿,你有女時伴我眠。你依此誓時,我死在你後;我違比誓時,你死在我前。」

若依得這詩時,人人都要如此,誰是獃子,肯束手相讓!就是一時得利,暗中損福折壽,自己不知。所以佛家勸化世人,喫一分虧,受無量福。有詩為證:

「得便宜處欣欣樂,不遂心時悶悶憂。不討便宜不折本,也無歡樂也無愁。」

說話的,這三句都是了。則那聰明二字,求之不得,

如何說聰明不可用盡?見不盡者,天下之事。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寧可懵懂而聰明不可聰明而懵懂。

如今且說一個,人古來第一聰明的。他聰明了一世,懵懂在一時。時留下花錦般一段話文,傳與後生小子,恃才誇己的看樣。那第一聰明的是誰?

「吟詩作賦般般會,打諢猜謎件件精。不是仲尼重出世,定知顏子再投生。」

都説蘇東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可他在王安石面前曾出過好幾次醜呢!

在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其中寫的是王安石教訓蘇東坡的幾個小故事。故事中有這樣的一則:

話說宋神宗皇帝在位時,有一名儒姓,蘇名軾,字子瞻,別號東坡,乃四川眉州眉山人氏。一舉成名,官拜翰林學士。此人天資高妙,過目成誦,出口成章。

有李太白之風流,勝曹子建之敏捷,在宰相荊公王安石先生門下。荊公甚重其才。東坡自恃聰明,頗多譏誚,荊公因作字說,一字解作一義。偶論東坡的坡字,從土從皮,謂坡乃土之皮。東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一日荊公又論及鯢字,從魚從兒,合是魚子。四馬曰駟,天蟲為#,古人製字,定非無義。

東坡拱手進言:「鳩字九鳥,可知有故。」荊公認以為真,欣然請教。東坡笑道:「毛詩云:『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荊公默然,惡其輕薄。左遷為湖州刺史。正是: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

東坡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滿,朝京。作寓於大相國寺內。想當時因得罪於荊公,自取其咎。

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分付左右備腳色手本,騎馬投王丞相府來。離府一箭之地,東坡下馬步行而前。見府門首許多聽事官吏,紛紛站立。東坡舉手問道:「列位,老太師在堂上否?」守門官上前答道:「老爺晝寢未醒,且請門房中少坐。」從人取交床在門房中,東坡坐下,將門半掩。

不多時,相府中有一少年人,年方弱冠,戴纏#大帽,穿青絹直襬,#手洋洋出來下堨,眾官吏皆躬身揖讓。此人從東向西而去。

東坡命從人去問,相府中適纔出來者何人?從人打聽明白回覆,是丞相老爺府中掌書房的姓徐,東坡記得荊公書房中寵用的有個徐倫,三年前還冠。今雖冠了,面貌依然。

叫從人:「既是徐掌家,與我趕上一步,快請他轉來。」從人飛奔去了,趕上徐倫,不敢於背後呼喚,從傍邊搶上前去,垂手侍立於街傍,道:「小的是湖州府蘇爺的長班,蘇爺在門房中,請徐老爹相見,

Page 2: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有句話說。」徐倫問:「可是長鬍子的蘇爺?」從人道:「正是。」東坡是個風流才子,見人一團和氣。平昔與徐倫相愛,時常寫扇送他。徐倫聽說是蘇學士,微微而笑,轉身便回。從人先到門房,回復徐掌家到了。

徐倫進門房來見蘇爺,意思要跪下去。東坡用手攙住,這徐倫立身相府,掌內書房,外府州縣首領官員到京參謁丞相,知會徐倫,俱有禮物,單帖通名。今日見蘇爺怎麼就要下跪?因蘇爺久在丞相門下往來,徐倫自小書房答應,職任烹茶,就如舊主人一般,一時大不起來,蘇爺卻顧全他的體面,用手攙住道:「徐掌家不要行此禮。」徐倫道:「這門房中不是蘇爺坐處,且請進府到東書房待茶。」這東書房,便是王丞相的外書房了。

凡門生知友往來,都到此處。徐倫引蘇爺到東書房,看了坐,命童兒烹好茶伺候。「稟蘇爺,小的奉老爺遣差往太醫院取藥,不得在此服侍,怎麼好?」東坡道:「且請治事。」徐倫去後,東坡見四壁書櫥關閉有鎖,文几上只有筆硯,更無餘物。東坡開了硯匣,看了硯池,是一方綠色端硯,甚有神采。硯上餘墨未乾。

方欲掩蓋,忽見硯匣下露出些紙角兒,東坡扶起硯匣,乃是一方素籤,疊做兩折。取而觀之,原來是兩句未完的詩稿,認得荊公筆跡,題是詠菊。東坡笑道:「士別三日,換眼相待。昔年我曾在京為官時,此老下筆數千言,不由思索。三年後,也就不同了。正是將淹才盡,兩句詩不曾終韻。」念了一遍。「呀,原來連這兩句都是亂道的。」這兩句詩怎麼寫?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此處西風指秋風,黃花指秋天的菊花.)

東坡為何說這兩句詩是亂道?一年四季,風各有名: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為金風,冬天為朔風。和、薰、金、朔四樣風配著四時。這詩首句說西風,西方屬金,金風乃秋令也。那金風一起,梧葉飄黃,群芳零落。

第二句說:「吹落黃花滿地金。」黃花即菊花。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與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乾枯爛,並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錯了?興之所發,不能自己。舉筆舐墨,依韻續詩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指秋天開的菊花不比春天的花,不會落辮)

寫便寫了,東坡愧心復萌。「倘此老出書房相待,見了此詩,當面搶白,不像晚輩體面。欲待袖去以滅其跡,又恐荊公尋詩不見,帶累徐倫。」思算不妥,只得仍將詩稿摺疊,壓於硯匣之下,蓋上硯匣,步出房門。到大門首,取腳色手本,付與守門官吏囑付道:「老太師出堂,通稟一聲,說蘇某在此伺候多時,因初到京中,文表不曾收拾,明日早朝齎

過表章,再來謁見。」說罷騎馬回下處去了。

不多時,荊公出堂,守門官吏雖蒙蘇爺囑付,沒有紙色相送,那個與他稟話。只將腳色手本和門簿繳納。荊公也只當常規,未及觀看。心下記著菊花詩二句未完韻。恰好徐倫從太醫院取藥回來。

荊公喚徐倫送置東書房,荊公也隨後入來。坐定,揭起硯匣,取出詩稿一看,問徐倫道:「適纔何人到此?」徐倫跪下,稟道:「湖州府蘇爺伺候老爺,曾到。」荊公看其字跡,也認得是蘇學士之筆。口中不語,心下躊躇:「蘇軾這個小畜生,雖遭挫折,輕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學疏才淺,敢來譏訕老夫!明日早朝,奏過官裏,將他削職為民。」又想道:「且住,他也不知道黃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叫徐倫取湖廣缺官冊籍來看。單看黃州府,餘官俱在,只缺少個團練副使。荊公暗記在心。命徐倫將詩稿貼於書房柱上。明日早朝,密奏天子,言蘇軾才力不及,左遷黃州團練副使。天下官員到京上表章,陞降勾除,各自安命。惟有東坡心中不服。心下明知荊公為改詩觸犯,公報私仇。沒奈何,也只得謝恩朝。

朝房中纔卸朝服,長班稟道:「丞相爺出朝。」東坡露堂一恭。荊公肩輿中舉手道:「午後老夫有一飯。」東坡領命。回下處修書,打發湖洲跟官人役,兼本衙管家,往舊任接取家眷黃州相會。午牌過後,東坡素服角帶,寫下新任黃州團練副使腳色手本,乘馬來見丞相領飯。門吏通報。荊公分付請進到大堂拜見。荊公待以師生之禮。手下點茶。

荊公開言道:「子瞻左遷黃州乃聖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東坡道:「晚學生自知才力不及,豈敢怨老太師!」荊公笑道:「子瞻大才,豈有不及!只是到黃州為官,閒暇無事,還要讀書博學。」東坡目窮萬卷,才壓千人。今日勸他讀書博學,還讀什麼樣書!口中稱謝道:「承老太師指教。」心下愈加不服。荊公為人至儉,餚不過四器,酒不過三杯,飯不過一箸。

東坡告辭。荊公送下滴水簷前,攜東坡手道:「老夫幼年燈窗十載,染成一症,老年舉發。太醫看是痰火之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必得陽羨茶,方可治。有荊溪進貢陽羨茶,聖上就賜與老夫。老夫問太醫院官如何烹服。

太醫院官說:「須用翟塘中峽水。(天啊,者一帖藥要用瞿塘中峽水,是真的還是耍人?真是很可以抬身價的藥方。)霍塘在蜀,老夫幾欲差人往取,末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翟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孝敬長老),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東坡領命,回相國寺。

次日辭朝出京,星夜奔黃州道上。黃州合府官員知東坡天下有名才子,又是翰林謫官,出郭遠迎。選良時吉日公堂上任。過月之後,家眷方到。

東坡在黃州與蜀客陳季常為友。不過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秋毫無涉。光陰迅速,將及一載。時當重九之後(重陽節後,,秋天了),連日大風。一口風息,東坡兀坐書齋。忽想:「定惠院長

Page 3: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老曾送我黃菊數種,栽於後院,今日何不去賞玩一番?」足猶未動,恰好陳季常相訪。東坡大喜,便拉陳慥同往後園看菊。到得菊花棚下,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嚇得東坡目瞪口呆,半晌無語。陳慥:問道:「子瞻見菊花落瓣,緣何如此驚詫?」東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見此花只是焦乾枯爛,並不落瓣。

去歲在王荊公府中,見他詠菊詩二句,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錯誤了,序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卻不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遷小弟到黃州,原來使我看菊花也。」

陳慥笑道:「古人說得好:『廣知世事休開口,縱會人前直點頭。假若連頭俱不點,一生無惱亦無愁。』」

東坡道:「小弟初然被謫,只知荊公恨我摘其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倒不錯,我倒錯了。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吾輩切記,不可輕易說人笑人,正所謂經一失長一智耳。」。

(這首詩可上的不容易呢。調了一個官位到邊疆才領悟了,讀了萬卷書,不了解人文地理生態,還真不懂呢。一輩子也不會忘的課。不過不知不覺就不會懂了。用說的,三分鐘就忘了。難怪古人學問會很實在。)

東坡命家人取酒,與陳季常就落花下,席地而坐。正飲酒間,門上報道:「本府馬太爺拜訪,將到。」東坡分付:「辭了他罷!」是日,兩人對酌閒談,至晚而散。次日,東坡寫了名帖,答拜馬太守。馬公出堂迎接,彼時沒有迎賓館,就在後堂分賓而坐。

茶罷,東坡因敘去年相府錯題了菊花詩,得罪荊公之事。馬太守微笑:「學生初到此間,也不知黃卅菊花落瓣。親見一次,此時方信。可見太師學問淵博,有包羅天地之抱負。學士大人一時忽略,陷於不知,何不到京中太師門下賠罪一番,必然回嗔作喜。」。

東坡道:「學生也要去,恨無其由。」太守道:「將來有一事方便,只是不敢輕勞。」東坡問何事。太守道:「常規,冬至節必有賀表到京,例差地方官一員。學士大人若不嫌瑣屑,假進表為由,到京也好。」東坡道:「承堂尊大人用情,學生願往。」太守道:「這道表章,只得借重學士大筆。」東坡應允。

別了馬太守回衙。想起荊公囑付要取瞿塘中峽水的話來。初時心中不服,連這取水一節,置之度外。如今卻要替他出力做這件事,以贖妄言之罪。但此事不可輕託他人,現今天人有恙,思想家鄉,既承賢守公美意,不若告假親送家眷還鄉,取得瞿塘中峽水,庶為兩便。黃州至眉州,一水之地,路正從瞿塘三峽過。那三峽?

西陵峽,巫峽,歸峽。

西陵峽為上峽,巫峽為中峽,歸峽為下峽。那西陵峽叫又喚做瞿塘峽,在夔卅府城之東。兩崖對峙,

中貫一江。灩澦堆當其口,乃三峽之門。所以總喚做瞿塘三峽。此三峽共長七百餘里,兩岸連山無闕重巒疊嶂,隱天蔽日。風無南北,惟有上下自黃州到眉州,總有四千餘里之程,夔州適當其半。東坡心下計較:「若送家眷直到眉州,往回將及萬里,把賀冬表又耽誤了。我如今有個道理,叫做公私兩盡。從陸路送家眷至夔州,卻令家眷自回。我在夔州換船下峽,取了中峽之水,轉回黃州,方往東京,可不是公私兩盡。」算計已定,對夫人說知,收拾行李,辭別了馬太守,衙門上別了一個告假的牌面。擇了吉日,準備車馬,喚集人夫,合家起程,一路無事,自不必說。

「才過夷陵州,早是高唐縣。驛卒報好音,夔州在前面。」

東坡到了夔州,與夫人分手,囑付得力管家,一路小心服侍夫人回去。東坡討個江船,自夔州開發,順流而下。原來這灩澦堆是江口一塊孤石,亭亭獨立,夏即浸沒,冬即露出,因水滿石沒之時,舟人取途不定,故又名猶豫堆。俗諺云:

「猶豫大如象,翟塘不可上;猶豫大如馬,翟塘不可下。」

東坡在重陽後起身,此時尚在秋後冬前。又其年是閏八月,遲了一個月的節氣,所以水勢還大,上水時,舟行甚遲。下水時卻甚快。東坡來時正怕遲慢,所以舍舟從陸。回時乘看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東坡看見那峭壁千尋,沸波一線,想要做一篇三峽賦,結搆不就。

因連日鞍馬困倦,憑几搆思,不覺睡去。不曾分付得水手打水。及至醒來問時,已是下峽,過了中峽了。東坡分付:「我要取中峽之水,快與我撥轉船頭。」水手稟道:「老爺,三峽相連,水如瀑布,船如箭發。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數里,用力甚難。」東坡沉吟半晌,問:「此地可以泊船,有居民否?」水手稟道:「上二峽懸崖峭壁,船不能停。到歸峽山水之勢漸平,崖上不多路,就有市井街道。」東坡叫泊了船,分付蒼頭:「你上崖去看有年長知事的居民,喚一個上來,不要聲張驚動了他。」蒼頭領命。登崖不多時,帶一個老人上船,口稱居民叩頭。東坡以美言撫慰:「我是過往客官,與你居民沒有統屬。要問你一句話。那瞿塘三峽,哪一峽的水好?」老者道:「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上峽流於中峽,中峽流於下峽,晝夜不斷,一般樣水,難分好歹。」東坡暗想道:「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叫手下,給官價與百姓買個乾淨磁甕,自己立於船頭,看水手將下峽水滿滿的汲了一甕,用柔皮紙封固,親手僉押,即刻開船。直至黃州,拜了馬太守。夜間草成賀冬表,送去府中。

馬太守讀了表文,深贊蘇君大才。齎表官就僉了蘇軾名諱。擇了吉日,與東坡餞行。東坡齎了表文,帶了一甕蜀水,星夜來到東京。仍投大相國寺內。天色還早,命手下抬了水甕,乘馬到相府來見荊公。荊公正當閒坐,聞門上通報:「黃州團練使蘇爺求見。」荊公笑道:「已經一載矣!」分付守門官:「緩著些出去,引他東書房相見。」守門官領命。荊公先到書房。見柱上所貼詩稿,經年塵埃迷目。

Page 4: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親手於鵲尾瓶中,取拂塵將塵拂去,儼然如舊。荊公端坐於書房。卻說守門官延捱了半晌,方請蘇爺。

東坡聽說東書房相見,想起改詩的去處,面上#然。免強進府,到書房見了荊公下拜。荊公用手相扶道:「不在大堂相見。惟恐遠路風霜,休得過禮。」命童兒看坐。東坡坐下,偷看詩稿,貼於對面。荊公用拂塵往左一指道:「子瞻可見光陰迅速,去歲作此詩,又經一載矣。」東坡起身拜伏於地,荊公用手扶住道:「子瞻為何?」東坡道:「晚學生甘罪了!」荊公道:「你見了黃州菊花落瓣麼?」東坡道:「是。」荊公道:「目中未見此一種,也怪不得子瞻!」東坡道:「晚學生才疏識淺,全仗老太師海涵。」茶罷,荊公問道:「老夫煩足下帶瞿塘中峽水,可有麼?」東坡道:「見攜府外。」荊公命堂候官兩員,將水甕檯進書房。荊公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命童兒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

候湯如蟹眼,急取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荊公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巫峽。」荊公道:「是中峽了。」東坡道:「正是。」荊公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述土人之言,「三峽相連,一般樣水。晚學生誤聽了,實是取下峽之水!老太師何以辨之?」荊公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老夫若非親到黃州,看過菊花,怎麼詩中敢亂道黃花落瓣?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脕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

今見茶色半晌方見,固知是下峽(下峽味淡)。」東坡離席謝罪。荊公道:「何罪之有!皆因子瞻過於聰明,以致疏略如此。老夫今日偶然無事,幸子瞻光顧。一向相處,尚不知子瞻學問真正如何!老夫不自揣量,要考子瞻一考。」東坡欣然答道:「晚學生請題。」荊公道:「且住!老夫若遽然考你,只說老夫恃了一日之長。子瞻倒先考老夫一考,然後老夫請教。」東坡鞠躬道:「晚學生怎敢?」荊公道:「子瞻既不肯考老夫,老夫卻不好僭妄。

也罷,叫徐倫把書房中書櫥盡數與我開了。左右二十四櫥內櫥,書皆積滿。但憑於左右櫥內上、中、下三層取書一冊,不拘前後,念上文一句,老夫答下句不來,就算老夫無學。」東坡暗想道:「這老甚迂闊!難道這些書都記在腹內?雖然如此,不好去考他。」答應道:「這個晚學生不敢!」荊公道:「咳道不得個『恭敬不如從命。』了!」。

東坡使乖,只揀塵灰多處,料久不看,也忘記了。(這學生考題出的好壞。)。任意抽書一本,未見簽題,揭開居中,隨口唸一句道:「如意君安樂否?」荊公接口道:「『竊已啖之矣。』可是?」東坡道:「正是。」荊公取過書來,問道:「這句書怎麼講?」東坡不曾看得書上詳細。暗想:「唐人譏則天后,曾稱薛敖曹為如意君。

或者差人問候,曾有此言。只是下文說:「竊已峻之矣」,文理卻接上面不來。」沉吟了一會,又想道:「不要惹這老頭兒。千虛不如一實。」答應道:「晚學生不知。」荊公道:「這也不是什麼祕書,

如何就不曉得?這是一樁小故事。漢末靈帝時,長沙郡武岡山後有狐穴,深入數丈。內有九尾狐狸二頭。日久年深,皆能變化,時常化作美婦人,遇著男子往來,誘入穴中行樂。

小不如意,分而食之。後有一人姓劉名璽,善於採戰之術,入山採藥,被二妖所擄。夜晚求權,劉璽用添火候工夫,枕席之間,二狐快樂,稱為如意君。大狐出山打食,則小狐看守。小狐出山,則大狐亦如之。日就月將,#無忌憚。酒後,露其本形。劉璽有恐怖之心,精力衰倦。

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雲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劉璽於腹內。(好恐怖)大狐回穴,心記劉生,問道:「如意君安樂否?」小狐答道:「竊已啖之矣。」二狐相爭追逐,滿山喊叫。樵人竊聽,遂得其詳,記於『漢末全書』。子瞻想未涉獵?」

東坡道:「老太師學問淵深,非晚輩淺學可及!」荊公笑道:「這也算考過老夫了。老夫還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東坡道:「求老太師命題平易。」荊公道:「考別件事,又到老夫作難。久聞子瞻善於作對。今年閏了個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兩個頭春。老夫就將以此為題,初句求對,以觀子瞻妙才。」命童兒取紙筆過來。荊公寫出一對道: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東坡雖是妙才,這對出得蹊蹺,一時尋對不出。羞顏可掬,面皮通紅了。荊公問道:「子瞻字湖州到黃州,可從蘇州、潤州經過麼?」東坡道:「此是便道。」荊公道:「蘇州金閶門外,至於虎丘,這一帶路,叫做山塘,約有七里之遙,其半路名為半塘。潤州古名鐵甕城,臨於大江,有金山,銀山,玉山,這叫做三山。具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遊覽?」東坡答應:「是。」荊公道:「老夫再將蘇潤二州,各出一對,求子瞻對之。」蘇州對云: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哩半。」

潤州對云: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東坡思想多時,不能成對,只得謝罪。荊公曉得東坡受了些腌臢,終惜其才。明日奏過神宗天子,復了他翰林學士之職。後人評論這篇話道:「以東坡天才,尚然三被荊公所屈。何況才不如東坡者!」因作詩戒世云:

「項托曾為孔子師,荊公反把子瞻嗤。為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貴人指路。

補充另一典故 蘇軾何以謫貶廉州 【吉光】相傳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因錯改王安石之

Page 5: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詩,而被謫貶至黃州、儋州、廉州。 據說某日中午,蘇東坡到丞相府拜望老師王安石,適王安石午睡,蘇東坡不好驚擾,便於王安石書房稍等。 正巧書桌上放有王安石之兩首詩稿,其中有三句:一句為「吹落黃花遍地金」,一句為「明月枝頭叫」,另一句為「黃狗花心臥」。 蘇東坡觀看王安石的詩稿後,便搖頭自語:「老師老糊塗,黃花(菊花)怎會落瓣?黃狗更不能在花心臥」!蘇東坡認為王安石之詩,不符實際。 於是蘇東坡提筆,信手在王安石詩句「吹落黃花遍地金」旁寫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意謂菊花不會落瓣,希望詩人修改。 蘇也將「明月枝頭叫」,改為「明月枝頭吊」。 蘇東坡又認為月亮不會叫,初升月亮,如掛在樹枝上,遂將「黃狗花心臥」,改為「黃狗花陰臥」。蘇東坡認為黃狗不能臥於花心,應在花陰下臥,始合實際。 蘇東坡修改王安石詩稿後,仍未見王安石起來,因此蘇東坡不再等待而離去。王安石午睡起來,到書房看見詩稿被蘇東坡修改,便搖頭說:「大自負了,非給他教訓不可!」於是將蘇東坡謫至黃州。蘇東坡到黃州後,看見黃州菊花居然會落瓣,始意識到自己改錯王安石「吹落黃花遍地金」之詩句。 未幾蘇東坡又被貶到遙遠荒涼之儋州(在今海南島),東坡到儋州後,每晚深夜都聽見樹上,有一種鳥整夜吱吱喳喳叫不停,東坡訪問當地民眾,知這種鳥叫「明月鳥」,始知又改錯王安石「明月枝頭叫」之句。 宋哲宗元符三年,蘇東坡獲赦,準備北歸,王安石通知東坡,從海南渡海,到合浦廉州乘船,溯南流江而上永州。 東坡渡海到廉州後,常見廉州小孩,手拿一朵紫色小花,置於嘴邊呼喊:「黑狗白狗黃狗,囉囉囉!……」。經小孩對著花一喊,小花上便會爬出幾隻小蟲,東坡奇怪問小孩,此花為何名?花中爬出者為何蟲?小孩答:「此花名狗囉囉花,花中爬出的小狗(小蟲),有黑白黃三種,只要叫牠,牠即爬出來。」啊!安石「黃狗花心臥」,果然沒錯。 蘇東坡至此,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從黃州貶到儋州,直至廉州,主要是錯改王安石之詩(好可憐的公報私仇之害,書沒讀好也不必這樣整人的,真的是是非只因強出頭。),安石貶他是要他實地體驗,增進見識,不可太自負。當然,東坡被貶,也有人說是因政治鬥爭,與上述無關。 http://tw.myblog.yahoo.com/kgb525-kang/article?mid=349&next=334&l=f&fid=11

熙寧變法,因是王安石發動,亦稱王安石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新法立意雖好,但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以及與與反對者的關係,於是與反對者間長期反覆地爭鬥,大致處於被批評的局面,但是一些具體措施還是保留了下來。

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

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行新法;四月,遣劉彝、謝卿材、侯叔獻、程顥、盧秉、王汝翼、曾伉、王廣廉八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細項如下:

經濟方面 制置三司條例司

神宗熙寧元年(1068 年)二月,設「制置三司條例司」,是王安石推動變法第一個設立之機構,原本宋朝的財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來作為三司的上級機構,統籌財政,是當時最高的財政機關,此機關除了研究變法的方案、規劃財政改革外,亦制訂國家一年內的收支,並將收入定其為定式(類似現代的財政部,並將之地位提升)。

均輸法 均輸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漢桑弘羊時試行,唐代以後各郡置均輸官,達到「斂不及民而用度足」。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七月,為了供應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費又要避免商人屯積,在淮、浙、江、湖六路設置發運使,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從便變易蓄買,以待上令」的原則,負責督運各地「上供」物質。意在省勞費、去重斂,減少人民負擔。

青苗法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實行青苗法,規定凡州縣各等民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 (青苗錢)或糧穀,以補助耕作(類似現代的農民貸款)。

農田水利法 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當地居民照每戶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興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貸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聯合若干州縣共同負責。(類似地方稅的一種,但是專用於水利)

募役法 又稱「免役法」,神宗熙寧三年(1070 年)十二月,由司農寺擬定,開封府界試行,同年十月頒布全國實施。免役法廢除原來按戶等輪流充當州縣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官府自行出錢僱人應役。雇員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分攤。原來不用負擔差役的女戶、寺觀,也要繳納半數的役錢,稱為「助役錢」(專職公務員制度)。

方田均稅法

神宗熙寧四年(1071 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類似土地稅)。

市易法 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以財產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用以達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所以抑兼并也。」(類似官倉和現代商業銀行的混合體)。

Page 6: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軍事方面 保甲法

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五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有兩丁以上的農戶,選一人來當保丁,保丁平時耕種,閒時要接受軍事訓練,戰時便徵召入伍。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此制度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相當於現代的民兵制度。

裁兵法 整頓廂軍及禁軍: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測試士兵,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

置將法 廢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漸推廣的辦法,把各路的駐軍分為若干單位,每單位置將與副將一人,專門負責操練軍隊,以提高軍隊質素(類似現代士官制度)。

保馬法 神宗時,宋朝戰馬只有十五萬餘匹,政府鼓勵西北邊疆人民代養官馬。凡是願意養馬的,由政府供給馬匹,或政府出錢讓人民購買,每戶一匹,富戶兩匹。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負責賠償,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馬匹,徒增民擾。不久廢止,改行民牧制度。

軍器監法 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八月廣設軍器監,負責監督製造武器;並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集中式生產的專業兵工廠)。

教育方面 太學三舍法

希望以學校的平日考核來取代科舉考試,選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

貢舉法 王安石認為「欲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改革貢舉法,廢明經(即死記硬背之道理)、存進士,神宗熙寧三年(1070 年)三月,進士殿試罷詩、賦、論三題而改試時務策。神宗熙寧四年(1071 年),二月,頒新貢舉制,廢明經,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6%99%E5%AF%A7%E8%AE%8A%E6%B3%95 蘇東坡詩詞選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anfa_dongpo7.htm 蘇東坡小傳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chinese/tree/writer/sueast1.htm

話說東坡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生於宋仁宗

景祐四年(一O三七年),卒於宋徽宗建中元年(一一O一年)。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譽為「三蘇」,父子三人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蘇軾的家庭有一種濃郁的文化藝術氣氛,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嘉祐二年(一O五七年),廿一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城參加進士考試,他和弟弟蘇轍同科及第,並深得主考官歐陽修和試官梅堯臣的賞識。嘉祐六年(一O六一年)蘇軾又參加了朝廷的制策考試,獲得了優異成績,被任命為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判官,從此踏上了漫長的仕途。

仕途及改革

北宋中期社會出現了相對安定的小康局面,而事實上卻潛伏著嚴重的危機。蘇軾針對財乏、兵弱和官冗等政治弊端向朝廷進呈了大量策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見。這種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對遼和西夏的騷擾擄掠採取屈辱的以金帛買和的政策,不注重加強國防建設,而遼和西夏的慾望又始終難以滿足。2、對人民加緊剝削和壓迫,把一切負擔轉嫁給他們,加深了人民和統治階級的矛盾。3、面對上述民族和階級矛盾尖銳化這種嚴峻的形勢,朝廷內部出現了新、舊黨爭,其實就是改革與反改革,變法與反變法的鬥爭。 蘇軾採取了中間溫和的政治態度。

鳳翔任滿之後,又先後擔任監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等官職。這時正值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是繼「慶歷新政」之後的又一次改革運動。變法的口號是「富國強兵」,中心問題是「立法更制」,多方理財。王安石主張迅速向全國推行新法,以解決北宋王朝所面臨的種種危機。熙寧四年蘇軾寫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等奏摺,對新法的許多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強調擇吏任人,而反對王安石的「立法更制」:主張「節用以廉取」,而不贊同擴大「求利之門」;蘇軾並不完全否定新法,但提出「欲速則不達」,應該步驟穩健,徐徐而來。蘇軾的這些意見沒有被神宗和王安石採納,他感到壓力很大,處境困難,於是請求外調。

此後,他相繼在許多地方任職,因不被朝廷重用而鬱鬱寡歡。消極處世的思想在填寫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一詞中也有所表現,詞中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嚮往離開這個塵世,飛到光明聖潔的明月之官,但月宮又太高,受不了那兒的寒冷,還是人間好啊!種複雜的心情反映了他出世與入世兩種思想的矛盾,積極入世的思想終於又克服了消極出世的思想,最後還是回到現實。事實上也是這樣,他在地方任職期間,努力為百姓做實事,懲辦悍吏,滅蝗救災,訓練軍隊,對地方行政也進行了一些改革。

北宋中期朝廷內部鬥爭日趨激烈,由於保守派的反對和變法派內部的相互傾軋,王安石兩度罷相之後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一場嚴肅的變法爭鬥逐漸演變為排斥和打擊異己的爭鬥。時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把蘇軾詩中某些諷刺新法的部份誇大為對朝廷乃至對神宗的不滿,說他有叛逆思想,如他們把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一詩中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也當作一個罪證,在神宗面前說:「陞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的蟄龍,非造反而何?」在這幫小人的饞言下,於是宋神宗降旨拘捕蘇軾。由於神宗祖母曹太后的干預和許多大臣的講情,只定蘇軾個「譏

Page 7: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諷政事」的罪名,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就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文字獄-烏合詩案。

元豐三年(一 0 八 0 年)二月,四五歲的蘇軾到達貶所黃州,黃州太守徐君猷對他不錯,經常一起宴遊,還允許他在附近各地自由往來。到黃州的第二年,蘇軾生活漸漸困難,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十畝讓他墾種,這地方就是所謂的「東坡」。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在詩中說:「雨洗東坡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犖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他讚揚東坡如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自己也要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進。他把東坡看作是自己個性的象徵,於是取號「東坡居士」。

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兩次遊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自然、歷史和人生的認識,也可以看出此期的蘇軾由於政治上的種種挫折導致他思想上消極苦悶的一面,只是這種消極苦悶的情緒表現得比較豁達開朗而已,明顯地反映出老莊崇尚自然、隨遇而安的哲學思想對他的影響。另一方面,蘇軾畢竟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人,想到周瑜三十歲左右就功成名就,面對壯麗的江山和古代英雄的業績他讚嘆不已,藉此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可是如今自己已經是華髮早生,不僅功業未就,而且身遭貶斥,這又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在這些作品中消極與豁達,奮發與感傷這兩種對立、矛盾的思想感情聚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儒家與佛老的哲學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蘇軾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在此期間雖然心情非常不好,卻創作了大量的詩、詞、賦、散文、評論,以及書畫作品,成為他文藝創作的一個高潮。」(趙銘善-影響中國歷史的五十個男人)元豐八年(一O八五年)三月,神宗去世,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神宗的母親,守舊派的代表高太后臨朝聽政。這年五月蘇軾由罪臣的身份一下子被任命為登州(今山東蓬萊)知州,旋即任禮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成為皇帝的老師、高級翰林。為什麼蘇軾會青雲直上,官運亨通?高太后和蘇軾的一段對話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高太后問:「卿前年做的是什麼官?」蘇軾回答說:「臣為常州團練副使。」又問:「如今是什麼官?」「臣今為翰林學士。」「怎麼升得這麼快呢?」蘇軾回道:「是太后和皇帝(哲宗)陞下提拔的結果。」高太后搖了搖頭說:「這是先帝(神宗)之意。」先帝每次誦讀卿的文章,都讚嘆說:奇才!奇才!只是沒有來得及用卿罷了。蘇軾確實有才能,但他考慮到與司馬光的政見不同,他接連上書要求出任地方官。元祐四年(一O八九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知州。蘇軾到達杭州之後,寬減賦稅,賑濟災民,興修水利,做了許多對人民有利的實事。杭州人民為了紀念蘇軾,把湖中長堤取名蘇公堤。

紹聖元年(一O九四年)哲宗親政,新黨再次上台。這年四月哲宗以「譏斥先朝」之罪把蘇軾由定州貶至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今廣東惠陽)。鑒於蘇軾屢因文字獲罪,親友們都勸他不要再寫詩文,但出於對現實的關心,在這一段時間他仍寫了不少散文和詩歌,其中《荔枝嘆》一詩從歷史到現實揭露了那些爭幸買寵的官僚們的無恥行徑,甚至對當今皇上也作了含蓄的諷刺,不僅「譏斥先朝」,而且譏斥了時政。紹聖四年(一O九四年)朝廷再次加重對舊黨

的貶謫,蘇軾又由惠州貶至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一一OO年)宋徽宗即位,這才通赦北歸,回到常州。第二年他就病逝了。

蘇軾一生長期貶官,道路坎坷。由於溫和的改革思想使他不僅和變法派不相容,又和保守派相矛盾,身處政治夾縫之中,因此不管是變法派還是保守派上台,他都成為排斥乃至打擊的對象,這就是他一生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

東坡風格及其影響

特色東坡先生熱愛寫作,至老不衰,雖久於仕宦,尤精進不已;即遠徙海嶠,處身於極困苦艱難之際,亦未嘗停止創作,真所謂「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故其作品,無不超絕,「凡古人所不到者,皆發明殆盡。」(西清詩話)而晚歲之作,則去華存實,淳古澹雅,高拔秀朗:益臻完美。研讀之餘,得其共同特色者三:

1、真實-詩詞在言情,文章在情理兼備。不真則情毋由而生,不實則理從何而出?詩詞貴在於景的顯現,情的抒發;所以詩詞不只是文字的紀錄,而是感情的語言代表。所以文學作品除了應有外在美外,亦須有內在美,前者在於結構謹嚴、辭藻富麗;而後者在於至情至理,引人共鳴。「蘇軾為人剛直,感情豐富,無論為詩為文,立言有體,不發空論,得之於心而出之於口,非為至情,即為至理。」(游國琛,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王聖俞曰:「予讀東坡諸策問,皆不復可以置對。」東坡先生亦自謂「平生無快樂事,惟作文章。」自然得之於真實感情,故無論歡娛愁苦之語,皆能感動人。蘇軾離開黃州後不久,即出守錢塘,文潞公、畢仲游曾勸他勿再吟詩,囑以「西湖最好莫吟詩」,然而東坡抵杭之後,吟詩更多。自謂「吾窮本坐詩;久服朋友戒,五年江湖上,閉口洗殘債,今來復稍稍,快癢如爬疥。」(孫垂老寄墨)在他的作品之中,自然屬於真實語言。所以東坡先生的文章,理足氣盛,叫人心服,而其詩詞,感情真摰,令人感動。

2、創新:作品乃作者思想與人格之具體表現。作者有真才實學,則其作品必能創立新風格,祖榮傳曰:「文章出自機抒,成一家風骨,何能同人生活也?」金聖歎曰:「詩非異物,只是人人心頭舌尖所萬不得已必欲說出之一句話耳。」由此,可知作文作詩,不僅「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語)而且宜乎注意到達「更得清新否」(杜甫語)之境地。清吳南屏在答劉生書中略謂「左丘明、苟子、司馬遷、韓愈等文章,沛然出之,無一言一字附之著。」由此可見諸大作家,都在努力於創新功夫上。蘇軾的作品,卓然不群,自成一家,在文壇上,開創新風氣。在其回答張文潛書略曰:「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月之衰者也,其源實出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可見他反對模擬,主張創新,發揮作者自己的個性。作品若出自模擬,則作者便失去自我的個性,也就是說作品失去了生命,這樣便不合乎真、善、美。蘇軾以為這類殭化之作品,便失去了文學的價值。

蘇軾的文學作品,莫不出自新意,無論風格、形式、內容皆刻意創新,甚至不惜改變形式,拋棄音律,打破體制。陳師道曰:「詩求其好,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後山詩話)。故東坡之文「力幹造化,元氣淋漓,盡情窮理,貫通天人」(宋孝宗東坡集贊),

Page 8: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東坡之詩如屈注天演。倒連滄海,變眩百怪,終歸雄渾(敖器之評東坡詩),東坡之詞「清麗徐舒,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為泰周諸人所不能到。」(張炎評東坡詞)。

3、藝術:文學亦屬藝術之一。凡是藝術作品,皆有賴於作者之發明與結構,刻畫與增飾,使其意象與表現,皆合乎美。所以文學作品必須富於音色變化之美,情景真實之美。文學作品在屬性上,一為內容之美,一為形式之美;前者指寫作時的意境,後者指作品中之詞藻。如何創造意境?王國維曰:「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間詞話)易言之:入乎其內,對人生始有感受,出乎其外,才不為外物所役,達到超然境界。而以有形之物象,無形之感受,融合於作品之中,不見於外而得自然之趣。如陸機所云:「其會意也尚巧,其遺言也貴妍,既聲音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文賦)。

經過退作者之匠心獨運與創作而成者,即為藝術。劉彥和曰:「寫意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彩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果果為出日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遂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文心物色篇)所以理想之文學作品,是意貴隱而不露,辭貴美而不俗,音有節奏,色宜調和,是一幅美麗圖畫,是一幅悅耳樂章。此即藝術之表現。

東坡要求更高,認為文學作品,應有出神入化之意境。東坡曰:「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東坡詩話)又曰:「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韓幹畫馬)所以文學作品,重在言外,貴在傳神,有了這種意境,才可令讀者低徊詠歎不已。然而東坡先生對於辭藻之修飾,亦十分重視,所以作品是否有絢采,能否吸引讀者,辭藻之修飾,不可忽視。袁枚有謂:「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不是初葬女,粧末梳成不許看。」(遣興)皆言修飾之重要。故其作品講求修飾,非經千錘百鍊,不輕易示人。先生亦謂「清新要淘鍊,乃得鉛中銀。」又曰「詩賦以一字見工拙。」

南窗記談曰:「歐陽文忠公雖作一二十字小柬,亦必屬稿,其不輕易如此,而自然爾翁雅,非常人所及,東坡太抵相類,初不過為采爾。」春渚舊聞曰:「東坡和歐陽叔弼詩云『淵明求縣令,木緣食不足。』原為「淵明為小邑」繼圈去「為」字,改作「求」字,再塗「小邑」二字,改作「縣令」,凡三改乃成。」先生寫作態度之認真,藝術之講求,概可想見。

如中秋月詩:「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不僅意格俱佳,而且句法新穎,前人稱此對仗法為巧變對。賀張先納妾詩其中有謂「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不惟對仗工整生動,音韻鏗鏘,而且全用張姓故事,更饒風趣。此外在詩之體裁創作方面,有四言詩(和陶四首),六言詩(次王荊公韻)回文詩、回文詞多首,皆為雋品,若非善於講求藝術,豈能至此。此外,說理言情,常用譬喻,並以方言俚語入詩,無不自然合度,亦為作品中之特色。

風格 在中國古代的藝術王國中,蘇東坡是一位非常少見的、傑出的全能文學家、藝術家。他多才多藝,在文學藝術的好幾個領域都有很高的建樹與成就。作為大詩人的蘇東坡,今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

知了。大學、中學的國文課本裡都收有他的詩詞名篇。人們隨時隨地都會想起的一些詩句。到杭州西湖遊玩,我們會記起東坡把美麗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絕妙比喻。在湖中划划小船兒,細細品味一下「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佳句,也是一種享受。上過廬山的人或沒上過廬山的人,差不多都記得東坡先生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這樣,大自然是這樣,人生、世事何嘗不是難識「真面目」嗎?從這些淡而有味的詩句中,我們總可以品出一些生活的哲理。

月圓月缺,年年中秋。每逢這個佳節,總有人吟誦「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東坡的這首中秋詞中,包含著多麼深的人生感慨和企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東坡的詩,有感而發。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對人生、對宇宙的真知灼見,理趣橫生。

在詞方面,東坡是一個開拓者、改革家。在他之前,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固定地被人們用來吟誦風花雪月,男歡女怨。詞的範圍侷限在深閨和詞人內心的狹小天地。東坡擴展了詞的表現疆域,在他筆下,沒有什麼思想不可以入詞,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入詞。他也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而且寫得真切動人。他更寫社會、人世,歷史滄桑和現實感受都展現在筆下。和那些像十七、八歲女郎的婉約詞相比,他的這些豪放作品則像一個關西大漢。

東坡豪放詞的代表要數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這氣勢豪邁的高歌中,包含了詩人無限興亡之感和宇宙永恆、人生短暫的慨嘆。

在散文創作方面,他的成就和影響很大。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風平易自然,流暢婉轉,就像行雲流水。政論、史論、傳記、遊記、隨筆、雜記他都寫,不僅數量多,而且文章好,影響大。尤其是一些小品、書信、隨感、篇幅短小,揮灑自如,坦露真情,體悟生活的哲理,對人很有啟發。不僅如此,東坡是一位大畫家、大書法家。他尤其喜歡畫古木叢竹,是我國文人畫的開創者之一。可惜今天已很難見到東坡畫的真跡了。在書法上,東坡自成一家。他的特點是能多方面吸取前代書法家的長處,又能自出新意,有所創造。他的字被人稱為「蘇體」。

東坡一生,詩詞書畫,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成就。他才氣過人、悟性過人,勤奮也超乎常人。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總之,「蘇軾是自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之後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他在文藝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趙銘善-影響中國歷史的五十個男人)

文風影響 文史上學蘇東坡最著者有陸游、辛棄疾。元遺山、袁枚等。陸游之文章事功,雖不及東坡先生,但其個性、旨趣、境遇頗多相似之處,皆為入直道、愛國家、嚮往自然、遭時不遇。先生自稱東坡;陸游自稱放翁,且常置別號於作品之中,除東坡先生與陸游之外。則不多見。

陸游對東坡甚為推崇;曾謂:「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簾櫳梳惜別之意;惟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學詩者當以是求之。」

Page 9: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東坡詩話)先生謂「吾文如萬解珠泉,不擇地而出」,陸游則亦謂作文作詩「沛然要以禹行水,卓爾就如丁解牛。」(示子聿詩)不僅文學思想相同,而且陸詩許多句法,得自蘇詩。如「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東坡)「此身著處憑君記,萬里蒼煙沒白鷗。」(放翁)「十年歸夢寄西風,此處真為田舍翁。」(東坡)「東風好為吹歸夢,著我松江弄釣舟。」(放翁)「宦遊到身如寄,農事何時手自親。」(東坡)「飽知遊宦無多味,莫恨為農老故鄉。」(放翁)「公退清閑如致仕,酒餘歡適似還鄉。」(東坡)「喜無俗事干靈府,恨不終年住醉鄉。」(放翁)「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直欲老遼東。」(東坡)「馬老豈堪空冀北,鶴飛猶得返遼東。」(放翁)其詩皆樂天知命,意境飄逸,深富閑適之趣,是蘇是陸,幾不可辨。

辛棄疾乃南宋一大詞家,其詞之風格得自先生,故有「蘇辛」之稱。辛詞雄渾豪放,亦不肯受音樂束縛,經、史、成語,常引用入詞,先生亦然。先生以詩作詞,稼軒以文為詞。故楊升庵謂,「東坡為詞詩,稼軒為詞論」,以其詞皆屬「倚聲家之變調。」至周止庵謂「世以蘇辛並稱,蘇之自在處,辛偶然能到之,辛之當行處,蘇必不到。」(介存齋論詞)此語欠當,所謂當行處,則為「多英雄語」,蓋英雄語多,則霸氣盛,必然有失情致。至於蘇詞之奇處、妙處、靈慧處、自然處,則辛詞莫及。

元遺山乃元代唯一大詩人,有論詩絕句三十首,對唐宋諸家頗表不滿,惟稱頌東坡先生及太白。曾曰:「只知詩到蘇黃盡,滄海橫流卻是誰?」又曰「蘇門果有忠臣在,肯放東坡百態新。」周壽山謂此語「於東坡頗有刺諷之意」,「實則不然,正是讚美東坡之辭。蓋蘇詩氣勢豪放,化萬千,他人莫可追。」(游國琛,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遺山在「東坡詩雅引」中亦曰:「近世蘇子瞻絕愛陶柳二家,極其詩之所至,誠亦陶柳之亞,然評者尚以其能以陶柳,而不能不為風俗所移為可恨耳。

夫詩至於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後人無所望矣!」(遺山集)遺山詩曰:「自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原是地中仙。」「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一為弔古,一為傷今;雖環境不同,皆為悽槍悲涼之意,用情造句,如出一轍。遺山「汴州除夕」詩與先生「泗州除夜黃師長送酥酒」詩,內容形式,亦皆相似。其中「鬢雪得年應更白,燈花何喜也能紅?」與先生「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事獨生花?」二句相較,元詩則有遜自然雅韻。(游國琛,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

袁枚才學道德不及先生,但性情頗為相似,皆淡泊名利,愛好自然和浪漫性生活。在文學創作上,袁枚也主張創新,反對模擬,重視情感與個性表現,乃性靈派的首領。不過其詩近於「淫哇纖佻」,「標榜風流」,故堂廡不大,氣格不高。自謂:「閑居無俚,不善飲,不工博奕,結習未改,作詩自輓,邀人共輓,借遊戲篇章聊以自娛;不自知其達,亦不自知其不達。」此種真實態度,可敬可佩。

(游國琛,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曾謂「詩者,人之性情也,近諸身足矣;其言心動,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隨園詩話)先生亦謂其詩皆言詩主性情,不在放言高論,而在於抒寫真實之生活。

袁枚則曰「學杜而竟如杜,學韓而竟如韓,人何不觀真韓真杜之詩,肯觀偽杜之詩乎?」皆主張作品宜求創新,不必學人言語。袁枚之詩,多用語淡雅,自然流露,即或說理,亦不失其趣,乃得先生遺韻。

其他學蘇詞者如:周邦彥得其變化(化詩句為詞句,變短調為長調)而無其自然,陳同甫得其疏宕而無其情致,劉改之得其豪放而無其宛轉,劉克莊得其雄壯而無其淡雅,劉辰翁得其純真而無其灑脫,張孝祥得其豪邁而無其飄逸。蓋詩詞同理,皆關乎才情,非學而然。「由先生之生平事業,道德文章,乃知先生當治平之世,尚不可免,蓋才人見嫉,志士扼腕,自古已然,能不為之慨歎?先生之偉大,不在忤逆權責,直言諍諫,而在於遷謫之時,任其流徙,置生死於度外。杜甫危厄,尤言脫命長鑱;韓愈遠遷,乃歎貧窮不遇。」(游國琛,蘇東坡生平及其作品述評)東坡先生熱愛寫作,卻無意於以詩文自見,是古今學士所不能及者。其袒蕩的襟懷,崇高的志節,是後世讀書人的垂留典範!

結論 中國聖賢是一個神聖的群體。他們是思想智慧的化身,道德行為的典範,進取成功的象徵。他們或者以自己的思想學說影響歷史,併構成民族性格與靈魂;或者他們本身即親身創造歷史,留下光照千秋的業績。但歲月流轉,時代阻隔,語言亦發生文句變化。更不用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歷來學問家詮釋演繹聖賢學說,形成眾多門戶相左的學派,同時又相應神化聖賢事跡。於是,聖賢便高居雲端,使常人可望不可及,只能奉為神明,頂禮膜拜。我想聖賢人生與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人生加以聯繫。聖賢本是一個凡夫俗子,經許多努力,經許多造就,才成其為聖者賢者的!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時世使然矣,這就是歷經漫漫千年的中古時代,又歷經憂患求索的百年近代,世界文化已在衝擊中國人的生存。該如何確立中國人的人生路,我認為必須了解中國聖賢人生,將我們平凡的人生從聖賢人生與學說中找到佐證、找到圭臬。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就是這個道理。與坎坷的仕宦之路比起來,東坡多才多藝的藝術之路就走得順暢、輝煌多了。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政壇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隨著藝術生涯的輝煌。「作文如行雲流水,順乎自然。」這是東坡的為文之道,也是他的為人之道。合乎本性,順其自然,不勉強,不造作,這就是東坡所推崇的生活準則。

如何達到這種自然的人生境界呢?就說當官吧,這是古今不變的熱門話題。儒家講入世、講進取、講社會責任;道家則講出世、講退隱、講自適逍遙。對讀書人,前者主張去做官,兼濟天下;後者則堅決反對做官,希望獨善其身。而東坡說:「讀書人不必當官,也不必不當官。」這好像有點模擬兩可,讓人無所適從。東坡講了他的道理。一定要做官,心中只有官,就取消了自身的存在:一定不要做官,心中只有自己,就是忘了君主的存在。

這就像吃飯,吃不吃要看是餓還是飽,如此而已。不做官的人安於現狀而不肯出仕;做官的人貪於利祿而忘記歸隱。於是就有了不奉養雙親、隔絕塵俗的譏笑;有了貪圖俸祿、苟且安逸的弊端。(靈壁張氏園亭記)可見,做官同作文也是一個理字,「行於所當行,止於其所不可不止。」(答謝民師書)人生在世,對外要順應天意,不要和老天過不去;對內要依歸本性,

Page 10: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不要和自己過不去。人們常說要「思而後行」。東坡對此也來了個正題反作。沒有發言而思考,那麼思考達不到;已經發言而思考,那麼思考又落後追不上。

其實,言語是從內心感發衝口而出的。有些話,說出來可能得罪人,悶在心裡自己又難受。有道德的人喜愛善,就像喜歡美麗的容貌;討厭不善,猶如討厭不好的氣味。哪裡是碰到事情後才思考,計算一下它的美惡。而後決定是避它還是接近它。所以。碰到義而想到利,那麼利一定不能實現;碰到打仗而想到生,那麼打仗一定不拼力。至於或窮困或得意、或獲得或喪失、或死或生、或禍或福,那是由命運決定的。(思堂記)說話辦事,以自然為尚,以自適為佳。這也不失為一種生存方式。而順其自然,無為而為,適可而止,這又何嘗沒有意義?生活無限豐富,生活的方式也無限多樣。人的努力和創造往往是為了回復到一種更高的自然境地。

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主要形象除了曠達的人生態度外,還有他的另一面。東坡雖然屢次遭受挫折、打擊,有幾次差點送了命。即便這樣,一旦皇帝有召,他便召之即來。

他也曾想到過退隱,並且打心眼裡喜歡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但他一生始終不曾真正歸田、隱退山林。從行動上看,他不是一個隱者;若從精神上看,他通過,詩文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人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沈重。『東坡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目一種對社會的退避。」』(李澤厚,美的歷程)東坡的退隱不是一種實際行動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哲學意義上的,後者比前者又深了一層。透悟了人生無可迴避的煩惱,就可以以一種相對超脫、曠達的態度面對人生,面對世界。東坡被貶黃川時,他同一個友人一同划船遊玩於赤壁之下。

當友人哀喚生命短促,羨慕長江無窮,希望同神仙一起遊玩,與明月一起長存的時候,東坡卻說:你真正知道江水和月亮嗎?長江之水不斷地流淌,而實際土並沒有流去;月亮圓缺交替,但也沒有增減什麼。若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樣;若從不變的角度來看,人類自身和宇宙萬物都是永存的。

既然這樣,那人又何必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呢!天地之間,物各有主,如果不是我的,即便一豪一厘也不取。只有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耳聽為聲,眼看有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可供我們賞玩適意。(前赤壁賦)物我齊一,榮辱互通,沒有什麼絕對分界,既然如此,人們還有什麼理由不保持樂觀的精神呢?在我們看來,東坡的樂觀實際上是一種徹悟人生,且頗具悲劇精神的樂觀,其至可說他是一個樂觀的悲觀者,或悲觀的樂觀者。

人生在世,難免有苦惱、失敗和困頓。身處逆境或遭逢不幸,人如果不善於自我解脫,沒有一點曠達的胸懷,難免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蘇子的人生態度,是失敗、挫折中的一種智慧,是苦惱、病痛中的一帖藥方。精神的痛苦、最終只能在心靈中求得解放和超越。

一位詩人曾這樣寫魯迅: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確,生活中有人活著,只是行屍走肉,與死了沒什麼差別;有人雖已離別人世,卻仍然活在人們心中。蘇東坡正是這種雖死猶存的人。他早已死去近九百年,然而,他的故事、軼聞、詩文,仍在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中廣為傳衍;他的道德、人格、精神和智慧,依然潤澤後人,開啟未來。

東坡是豐富的,他的人生意義對後世的啟迪也是多方面的。林語堂先生這樣描述蘇東坡先生的多彩多姿。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散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東坡說不完,道不盡,這些也還不是他的全部。

現在所描述的是作為生活的達觀者的蘇東坡,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的蘇東坡。他知識、智慧過人,卻保有一片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他生性幽默,愛與人打趣,也常常自嘲;他不善於自謀,卻悲天憫人,一副古道熱腸;他洞悉人世,但處世接物,決不拘泥於俗套;他在政壇上曾居高位。

文壇上是公認的領袖,而他自己愛吃肉、喝酒,還對釀酒、烹調、醫藥、養生術等興趣濃厚,自己動手,造酒燒菜,給人治病,全然是一個普通人: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千可以陪村野的乞兒,在他眼前天下都是好人,因此他快樂,無所畏懼,慷慨大度。在蘇東坡身上,充滿了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智慧的光芒。他的人生智慧,他的處世哲學。給今天的人們以多方面的啟示。

蘇東坡是偉大的,又親切平易,和普通人接近,其曠達的人生哲學也有持久的魅力。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temple/hero/su/story/9.htm

蘇小妹解難 蘇軾之妹名蘇小妹,叔伯姊妹間排行第八,人稱八姐,又叫八娘,是眉山出名的才女,傳說她才學比蘇軾還高呢!

有一天,一位和尚請蘇軾吃飯,聽說蘇軾年紀輕輕,很有才華,有意試探。蘇軾來到廟中,上了菜,和尚說:「早聽說相公的才名,貧僧有一上聯,相公對得上,貧僧豐富的酒席相待,對不上嘛,那就實在抱歉,只這清茶一杯了。」

蘇軾微微一笑:「謹遵師父教訓,敢問上聯是?」

和尚指著廟前的鼓樓,說:「鼓樓上的鼓,多年沒換鼓皮,早就被敲壞了,已然脫落了一半了,貧僧此以為題,出一副上聯。」他隨即吟道:「鼓捶捶鼓,陳皮半下。」

這上聯出得很絕,兩個捶字相重,前為名詞,後為動詞。後半句又是中藥名,半下與半夏諧音,下聯同要這麼對。蘇軾左思右想,一時竟怎麼也對不上,那和尚高興極了,沒想到他的上聯倒是難住了這位少年才子哩!他笑著對蘇軾說:「蘇相公,慢慢想,離吃飯

Page 11: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時間還早啦!」說完便出去了,留蘇軾一人在屋裏。蘇軾皺眉苦思,實在想不出佳對,忽然記起小妹才思敏捷,只有求她解難了,便將上聯寫在紙上,命書僮速予蘇小妹。

蘇小妹見了上聯,眉角上浮起笑意,叫書僮拿來幾片竹箋,編成一個燈籠架,又用白紙糊上,交給書僮,說:「你把這燈籠送給相公,他一看就明白啦!」於是書僮提著燈籠趕回廟裏,交給蘇軾。

蘇軾一見,立刻頓悟,揮毫寫出下聯:「燈籠籠燈,白紙才糊。」二個籠字相重,剛好前一名詞,後一動詞,同上聯相對;後半句白紙與白芷諧音,才糊與柴糊諧音,也是二味中藥名,對得工整巧妙。

那和尚進來看了,連聲稱妙,忙命小和尚擺上酒席,招待蘇軾,還不斷稱讚:「相公,真是才子!」卻哪裏曉得,這對聯是給蘇小妹對出的。

**********************************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f1.html

蘇小妹三難新郎 少游宦遊浙中,東坡學士在京,小妹思想哥哥,到京省視。東坡有個禪友,叫做佛印禪師,嘗勸東坡急流勇退。一日寄長歌一篇,東坡看時,卻也寫得怪異,每二字一連,共一百三十對字。你道寫的是甚字? 野野鳥鳥啼啼時時有有思思春春氣氣桃桃花花發發滿滿枝枝鶯鶯雀雀相 相呼呼喚喚巖巖畔畔花花紅紅似似錦錦屏屏堪堪看看山山秀秀麗麗山山前前 煙煙霧霧起起清清浮浮浪浪促促潺潺水水景景幽幽深深處處好好追追游游傍 傍水水花花似似雪雪梨梨花花光光皎皎潔潔玲玲瓏瓏似似墜墜銀銀花花折折 最最好好柔柔茸茸溪溪畔畔草草青青雙雙蝴蝴蝶蝶飛飛來來到到落落花花林 林裡裡鳥鳥啼啼叫叫不不休休為為憶憶春春光光好好楊楊柳柳枝枝頭頭春春 色色秀秀時時常常共共飲飲春春濃濃酒酒似似醉醉閒閒行行春春色色裡裡相 相逢逢競競憶憶遊遊山山水水心心息息悠悠歸歸去去來來休休役役。 東坡看了兩三遍,一時念將不出,只是沉吟。小妹取過,一覽瞭然,便道:"哥哥,此歌有何難解?待妹子念與你聽。"即時朗誦云: 野鳥啼,野鳥啼時時有思。有思春氣桃花發,春氣桃花發滿枝。 滿枝鶯雀相呼喚,鶯雀相呼喚巖畔。巖畔花紅似錦屏,花紅似錦屏堪看。 堪看山,山秀麗,秀麗山前煙霧起。山前煙霧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潺水。 浪促潺潺水景幽,景幽深處好,深處好追游。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似雪梨花光皎潔。 梨花光皎潔玲瓏,玲瓏似墜銀花折。似墜銀花折最好,最好柔茸溪畔草。 柔茸溪畔草青青,雙雙蝴蝶飛來到。蝴蝶飛來到落花,落花林裡鳥啼叫。 林裡鳥啼叫不休,不休為憶春光好。為憶春光好楊柳,楊柳枝頭春色秀。

枝頭春色秀時常共飲,時常共飲春濃酒。春濃酒似醉,似醉閒行春色裡。 閒行春色裡相逢,相逢競憶遊山水。競憶遊山水心息,心息悠悠歸去來,歸去來休休役役。 東坡聽念,大驚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為男子,官位必遠勝於我矣。 "遂將佛印原寫長歌,並小妹所定句讀,都寫出來,做一封兒寄與少游。 因述自己再讀不解,小妹一覽而知之故。少游初看佛印所書,亦不能解。後讀小妹之句,如夢初覺,深加愧歎。答以短歌云: 未及梵僧歌,詞重而意複。 字字如聯珠,行行如寶玉。 想汝憔一覽,顧我勞三復。 裁詩思遠寄,因以真類觸。 汝其審思之,可表予心曲。 短歌後製成疊字詩一首,卻又寫得古怪: 靜思伊久阻歸 轉 期 漏聞時離別憶 少游書信到時,正值東坡與小妹在湖上看採蓮。東坡先拆書看了,遞與小妹,問道:"汝能解否?"小妹道:"此詩乃彷彿印禪師之體也。"即念云: 靜思伊久阻歸期,久阻歸期憶別離。 憶別離時聞漏轉,時聞漏轉靜思伊。 東坡歎道:"吾妹真絕世聰明人也。今日採蓮勝會,可即事各和一首,寄與少游,使知你我今日之遊。"東坡詩成,小妹亦就。小妹詩云: 採蓮人在綠楊 玉 津 嗽聲歌新闋一 東坡詩云: 賞花歸去馬如 暮 飛 已時醒微力酒 照少游詩念出,小妹疊字詩道是: 採蓮人在綠楊津,在綠楊津一闋新。 一闋新歌聲嗽玉,歌聲嗽玉採蓮人。 東坡疊字詩道是: 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二詩寄去,少游讀罷,歎賞不已。

(憶臨 書/印)

Page 12: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蘇小妹妙對難新婿 作者﹕楚天 整理

相傳蘇小妹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之妹,人極聰慧,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她的故事。其中以對聯難夫秦觀的故事傳誦最廣。 秦觀,字少遊,詩詞名家,宋元豐年間進士。他聽說蘇東坡之妹蘇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詩善詞,久有愛慕之心,便去蘇家求婚。蘇洵讓每個求婚者寫一篇文章,交女兒批閱。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與三蘇同時,當是橫行一世。」蘇洵便將蘇小妹許給了秦少游。 傳說成親大喜之日,蘇小妹有意相難,出了三個難題,答對了方准入洞房。前兩題是猜詩謎和賦詩,秦觀確非等閒之人,略不凝思,一揮而就。 第三題是出個對聯的上聯。秦觀自詡五六歲便會對句,豈會被難倒。仔細看上聯寫著「閉門推出窗前月」,便有點傻眼。此聯看似平常,實則出得很巧妙。秦觀左思右想,很久未能得一字,又聽得譙樓上已報三更,心中更加著急。 卻說蘇軾此時尚未入睡,望見秦觀在庭院團團踱步,口裏不住地喃喃念著「閉門推出窗前月」,也替妹夫焦急,卻又不便代勞。忽見秦觀走到一個盛滿水的花缸前,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頭,投進盛滿清水的花缸裏,水濺到了秦觀臉上。秦觀見水中天光月影紛淆混亂,頓受啟發,脫口而出:「投石衝破水底天」,破了第三個難題。 這時,洞房門也「呀」的一聲開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27/n608672.htm

蘇東坡對聯佚事 ○作者‥佚名 ○潘文良 修校 ⊕反唇相譏 有一次,蘇東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 「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 「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注‥二人政見不同,關係不是很好。) ⊕針鋒相對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 一天傍晚,東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 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 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 蘇東坡的上聯是‥ 狗啃河上骨。(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 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投石引詩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 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 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衝口而出‥ 投石衝開水底天。 ⊕年少輕狂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讚賞,自矜之情,亦 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 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髮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 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他一個也不認識。 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 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世態炎涼 蘇東坡遊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 M 談。 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 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注‥此則,另有謂為鄭板橋之作。 ⊕少遊犯難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 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蘇東坡回頭,看看秦少遊,要他對出下聯。 秦少遊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裡,悶悶不樂。 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並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翌日,東坡一看,笑道‥「這必定是你夫人代作,因為『剪』字,只有女人會用,男人是用砍、劈、削等字眼。」 ⊕巧退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 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 筆底才華少、 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 筆底才華少有、 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便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 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

Page 13: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了,不好收場,急忙托故阻止,說道‥「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 唸首詩便知‥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月下花前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 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 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 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道出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 父兄不禁齊聲讚好。 ⊕絕妙字謎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遊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 東坡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 小和尚哭訴道‥「因為我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我,還罰跪廟門口三日。」 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 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便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道‥「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 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和尚,雲遊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道‥「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一夕匕、八千几」,這是罵他「死禿」也!

⊕蘇妹妙對 一天蘇東坡對蘇小妹說‥「都說妳才智不凡,妳要是能在一夜,對好我出的對子,我就佩服妳。」 蘇小妹笑答‥「何須一個晚上?」 蘇東坡看她滿有把握,就說出他的上聯‥ 「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蘇小妹聽罷,暗稱難度大,竟一時對不起。過了一會,她見月光下,一個丫環端來茶水,觸景生對‥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引來步步嬌。」 東坡聽了妹妹對的下聯,連聲讚妙。 這副對聯,恰到好處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紅繡鞋、聲聲慢、步步嬌」,六個曲牌名,而且用擬人手法,賦予具體形象,出對巧,應對更妙。

蘇軾小傳

http://tw.epochtimes.com/b5/1/8/29/c4431.htm

祖 蘇序

父 蘇洵三蘇 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 1066年)卒於京師,曾作《名二子說》說明替兒子命名的來由。

母 程氏 眉山富豪程文應之女,十八歲時嫁時年十九歲的蘇洵。婚後相夫教子、操持家務。蘇軾一生思想深受母親影響。

史書記載蘇洵與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長子景先與長女、次女皆早夭

宋神宗採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西元 1069 年)初

蘇八娘 亦稱蘇小妹,蘇軾之姐,長蘇軾一歲,成年後嫁表兄秦少遊,婚後不得志,抑鬱而終。

蘇軾三蘇 (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今江蘇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弟 蘇轍三蘇 蘇轍,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神宗去世

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反對新法的高太后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就是打破水缸救朋友那個)。

司馬光 (1019 年—1086年),字君實,北宋人,係出名政治家同文學家。

妻妾

王弗 王弗,蘇軾之妻,十六歲時與年方十

九的蘇軾成婚,婚後二人恩愛甜蜜。

結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

蘇軾四十歲時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

王閏之,蘇軾之妻,王弗堂妹,王弗

逝去三年後嫁給蘇軾。蘇軾五十八歲

時逝世,得年四十六。

王朝雲,蘇軾之妾,原為歌妓。三十

八歲時的蘇軾贖十二歲的朝雲,後收

為侍妾。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

月。後卒於紹聖三年,得年三十四。

王閏之

王朝雲

子 蘇邁, 妻王弗所生。

Page 14: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女 蘇迨, 蘇過, 蘇遯,

妻王閨之所生。

妻王閨之所生。

妾朝雲所生,未滿周歲而卒。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親蘇洵少不喜學,後來雖發奮苦讀,卻屢試不第,於是決心認真研究古今治亂,並精心培養蘇軾兄弟。 母親程氏出身於眉山巨富之家,親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軾

從小就熟讀經史,文思泉湧,心懷壯志,縱論古今,並在二十二歲時一舉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二十六歲應制科試又入三等。自宋王朝開國以來,

入三等的也只有吳育和蘇軾二人了。 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 1066 年),蘇洵卒於京師,蘇軾兄弟

扶父喪返蜀。熙寧二年(西元 1069 年)初,蘇軾守喪期滿還朝,新繼位的宋神宗已經採納了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蘇軾首先寫了《議學校貢舉狀》,反對王安石變科舉,受到

神宗的接見和鼓勵,神宗對他說:「雖朕過失,指陳可也」。接著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對新法進行了全面批評,並說:「今日之政,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

則大亂隨之」(《再上皇帝書》)。 這就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不滿,誣蔑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私鹽。蘇軾無一言自辯,祇是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 其後他先後擔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蘇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水利會繼大禹之後的鼻祖),救濟災民,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對新法,他分別採取

不同態度,或「因法以便民」,即推行新法於民有利的部份;或公開拒絕執行(如知密州期間,他就拒不執行正在推行的手實法);而更多的則是「託事以諷」,他在《湖州謝上表》

中說,神宗「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生事」等語,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人,他

們群起彈劾蘇軾,結果蘇軾被捕入獄。雖然多方營救,仍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好可憐)

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反對新法的高太后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陸續召回因反對新法而被逐出朝的臣僚。蘇軾先被起知登州(今東蓬萊),到官五日即

被召還朝。 蘇軾在朝廷一面繼續反對新黨,一面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主張參用所長,被舊黨視為「又一王安石」。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蘇軾不安於朝,不斷請求外任,先後出知杭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今江蘇揚州)、定州(今河北定縣),奔波於朝廷和各地之間。「筋力疲於往來,日月逝於道路」(《定州謝到任表》),就是他元祐年間仕途生活的

生動寫照。 元祐八年(一○九三),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貶逐元祐黨人,紹聖元年(一○九四)蘇軾以譏刺先

朝(神宗朝)的罪名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未至貶所又貶居惠州(今廣東惠陽)。紹聖四年(一○九七)朝廷普遍加重對元祐黨人的懲處,蘇軾又遭不幸,遠謫儋州(1101 年)

直至徽宗繼位,才遇赦北還。於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今江蘇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學問淵博,在仕途上雖不得志,但在文學上卻有極大成就。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軾於詩文詞皆稱大家,不論詩、詞、古文,在他

手裏寫來,都有如行雲流水一般的平順自然。而資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宗仰,蓋有過於歐陽修云。軾喜交遊,推獎後進不遺餘力,一時知名之士皆歸之,如黃庭堅、 秦觀、

晁補之、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有東坡集行世。其詞集名東坡樂府,傳本甚多,王鵬運四印齋覆刻景元延祐本,朱氏彊村水叢書編年本俱佳。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

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

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與蔡襄、黃庭堅、米芾(音「福」)並稱「宋四家」。能畫

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著有詩文集《東坡全集》及詞集《東坡樂府》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 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有許多人誤以為蘇軾的詞不合音律,其實蘇軾在填詞之際,溢出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的創作方式;再加上以特絕的創作天分和豪邁的辭氣,放置到詞作之中,因而所填之詞出現另種新的風貌。

譬如南宋的 張炎就看出這一點,所以在《詞源》一書中就說:「詞須要出新意,能如東坡清麗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為周(邦彥)秦(觀)諸人所不能到。」現在存的蘇

軾詞集,有《東坡樂府》三卷。 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

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 赤壁懷古》」他寫的絕句《題西林壁》也以富與理趣著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總之,蘇軾的詩今存 2700 多首,有著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於理趣,或簡淡自然。他歲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 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還善於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發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舊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

********************* http://cls.hs.yzu.edu.tw/su_shih/su_thing/article/bin/all_body.asp?paper_id=00000841

卷名 蘇軾文集卷二十四

篇名 定 州 謝 到 任 表

體裁 表 狀

敘文

引文

本文 兵民重奇〔一〕,本禦侮以折衝;疆埸久安 〔二〕,但坐嘯而畫諾。才微祿厚,恩重命輕。臣軾<中謝。>伏念臣一去闕庭,三換符竹。坐席未暖,召節已行。筋力疲於往 來, 日月逝於道路。未經周歲,復典兩曹。朝廷非不用臣,愚惷自不安位。所宜竄逐,更冒寵榮。此蓋伏遇皇帝陛下,離明正中,乾健獨運。追述東朝之遺意;收此散材;眷言西學之舊臣,付之善地。致此衰朽,尚未棄 捐。 臣敢不勤卹民勞,密修邊備。苟無大過,以及期年。漸還魚鳥之鄉,以畢桑榆之景。臣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