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

4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體: ( ) ◎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 一、第第第第第 1-3 第 (一)、 4-8 第 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9第第第第 ()、 10-12 第第第第 ()、 ……. ()

Upload: shin-wei

Post on 27-Dec-2015

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失根的兰花

TRANSCRIPT

Page 1: 失根的兰花

第八課 失根的蘭花 文體:( )

◎ 題目為失根的蘭花,但其實不是在寫花,而是在寫「故國之思」一、 課文結構表

(1-3段)(一)、因花而引起故國之思

(4-8段)(二)、表達對祖國的摯愛

及海外遊子的心聲

(第 9段)(三)、懷念中國

(第 10-12段)(四)、歸結題目

\

二’關於鄭思肖

回憶年少:

十幾歲,就在外面飄流(渭水濱、咸陽城、秦嶺、

蜀地)…

….

從未因異鄉事物而想到過家。

曾驕傲地說過自己:「我,到處可以為家。」

然而,到美國,情感突然變了。

歸納原因:蠶未離開桑葉

舉例:生在美國的中國人

感懷: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

來,也是同樣不安心。

童年的彩色版畫,成了一生中不朽的繪圖。

夏夜↓

牛郎織女

群山萬壑↓

竹籬茅舍

晨曦的原野↓

拙重的老牛

人生如萍↓

人生如絮

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鄭思肖)

頭可斷,血可流,身不可辱↓

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

亡。

Page 2: 失根的兰花

在長卷的墨蘭圖上自題:「純是君子,絕無小人」 「頭可得,蘭不可得。」 「不知今日月,但夢宋山川。」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別受一恩。」 平日坐、臥絕不北向,所住聽堂匾額題字曰:「本穴世界。」暗示以「本」字中的「十」置下文,則成「宋」字,表示仍在大宋世界中。

三、 補充:異鄉&故鄉 我是異鄉長大的孤兒,我懷念故鄉,但是感激我住過的每一個地方。啊!故鄉,故鄉是什麼?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 演變而來,故鄉是祖 先流浪的最後一站。( 王鼎鈞 / 左心房漩渦 /水心)

「沒有根的生 活,是需要勇氣的。」( 法國作家雷馬克) 故鄉的血 肉,無法與故鄉的 泥土相連,缺乏相關的人和事,故鄉 和鄉愁也都成為 浪漫假想。 尋根的人, 怕是尋著了也 接不上這變種的椏條。歸得故鄉也難免不是個異鄉人!( 曹又方 / 門前一道溪流 / 鄉愁變調)

四、 問題思考:◎你覺得本課題目 叫「失根的蘭花」好不好? 如果換作「鄉愁」或是「憶祖國」感覺如何? 哪一種比較好?為什麼?

◎ 為什麼作者在課文中屢次提及北平?◎ 為什麼作者曾驕傲地說:「我,四處可以為家。」◎ 想想看「不愛看 與故鄉不同的 東西,又不敢看與故鄉相同的 東西」包含了什麼樣的情 緒?你是否也有 類似矛盾經驗?

◎ 什麼東西是你想看 又不敢看的?◎ 想想看「香 蕉」、「ABC」指的是怎樣的人?如 果你是旅居美國的中國人,

你會「入境隨俗」,還是堅持原貌,呈現中國的特色?為什麼?◎ 你覺得作者用「彩色版畫」 形容兒時記憶妥不妥當?為什麼?還可以 用

哪些詞語形容童年 記憶?◎ 在第九段中,作者用牛郎織女的故事、老牛、竹籬茅舍 代表中國的特色,

你還可以想到 哪些事物 代表中國?(對聯、詩詞曲、國樂……)◎ 作者用人生如萍、人生如絮 比喻不穩定,多變的人生, 你覺得還可以 用

哪些詞語形容人生?◎ 從第 七課「文天祥從容就義」和本課鄭思肖的故事, 你得到什麼 啟示?想像你身在 古代,當朝代輪替,天下易位時,你會選擇以死 殉國,還是像管仲一樣,為 新的國家貢獻所能,造福天下百姓?(教師適時補充管仲的故事)

Page 3: 失根的兰花

畫蘭不畫 土的鄭思肖    余佩瑾

  中國人講求「葉落歸根」,幾經茂密、茁壯的葉片,在凋零、乾枯之後,依然飄向大地。根 或土對中國人而 言,猶如一 份歸屬感。因此, 遠離家 園的遊子,常有思鄉的情懷,而亡國的 遺民,心中則滿是無處著根的淒楚。

  陳之藩先生在失根的蘭花課文中, 敘述一則根的故事: 「宋朝畫家鄭思肖畫蘭, 連根帶葉均飄於 空中,人問其故,他說: 『國土淪亡,根 著何處? 』國,就是 土,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 待風雨折磨,即形枯萎了。」 作者的時代背景和身處異 邦的愁緒,讓他記起相仿遭遇的鄭思肖,藉由鄭思肖畫蘭不畫土的作法,申述自己看花的感想:「我 總覺得這些花不該出現在這裡。它們的 背景應該是來今 雨軒,應該是諧趣園,應該是宮殿階臺,或亭閣柵欄。因為 背景變了,花的 顏色也 褪了,人的感情也 落了。」 這和當年宋亡 後的鄭思肖有太多的相似……。

   鄭思肖(西元一二三八-一三一七年)為宋 朝末年著名的詩人及畫家。祖籍福建連江縣,在蘇州長大。學問和品格深受父親鄭震(西元一一九九-一二六六)的影響。

  鄭震給予鄭思肖的教誨,除了傳統學問的涵養外,最重要的是臣子對國家的忠心。鄭思肖回憶年 輕時豪氣萬千的父親,他提到七歲時,父親因為故宋宰相鄭清之再度向蒙古人封官拜相而痛哭流涕,鄭震以為:「 兩京不能收復,全是鄭清之誤國所致。」鄭 震跑到宰相府去抗議鄭清之的無能,鄭思肖一家因此 被關進天牢,從此鄭 清之懷恨在心處處 尋找鄭震的罪狀,企圖加重他的刑罰。幸好鄭震平素為人誠懇正直,並無任何不法之事可以 檢舉, 最後鄭清之不得不 放他一馬,然而鄭思肖一家仍然無 法逃過牢獄之災,他們一 直等到兩年以 後,鄭清之罷相才獲得釋放。 鄭震這種以國家安 危為優先,置個人死生於 度外的作法,深深憾動年少的鄭思肖,成長之 後鄭思肖幾度在文章中讚許父親「意氣飛動不協於時」「獨冠巍巾異於 眾」、「使其生至今日,絕不忍陷於賊阱,必一死盡臣子報國之節」。在鄭思肖心目中,鄭 震無疑是一位剛正不阿,對國家忠心耿耿的長者。

   西元一二七六年, 元兵南下,當時鄭思肖還是太學生, 他寫了一 篇上太皇太后幼主書,書內亟言國家危急,政府應積極採取因應措施,行文之中言辭慷慨激昂,溢於言表的不滿情緒觸怒了傳信官員,那篇文章因此被扣留沒有上達。鄭思肖眼見亡國 旦夕,政府一點解決的魄力都沒有,失 望之餘,他選擇隱居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 理想。 宋亡之 後,鄭思肖自取「思肖」、「憶翁」、「所南」等名字,以思念 或回憶 南方的字眼,表 明不忘故宋所在。

Page 4: 失根的兰花

  除此之外,鄭思肖還寫了很多詩,詩中流露出對蒙元的不滿以及懷念 趙宋的心緒。如「不知今日月,但夢宋山川」、「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別受一恩」。 甚至詠菊時都不忘寄託堅貞不二的意念,所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 落北風中」。詩後自署遺民,對人自 稱景定詩人( 景定為南宋理宗的一個年號),並沿用宋朝紀年。 在日常生活中,鄭思肖也以實 際行動表現出不承認元朝的決心,每年祭日,他一定向南方哭拜,聽見人家說 蒙古話,他摀住耳朵就跑開。 出入公共場所,絕對避免與蒙古人同坐。 這些乖戾怪異的 行徑,不但沒有 讓人討厭他,反而引起文人圈的敬重, 趙孟頫幾次想結 識他,但鄭思肖都避不見面, 任憑趙孟頫在鄭家苦候也不 理,因為執意反元的鄭思肖,根本無法接受於西元一二九六年應邀北上,任職於蒙元朝廷的趙孟頫。

   鄭思肖的母親在西元一二七六年時去世,唯一的妹妹在婚姻失敗後出家為尼。鄭思肖本人則 終身未 娶。雖然也曾感 嘆沒有子 嗣可以 紹述父親鄭震的遺德,但念及國家多災多難,更無心考慮自己是 否成家 立業。於是 把家產宅院變賣掉,所得的 錢用來救濟貧困;又將田地捐給寺廟、佛剎,只留幾畝地做為衣食的來源並告訴佃農說:「我死 後,土地歸 你所有。」因為 他認為國亡了 便到處可以為家也到處不可以為家。

  晚年時常遊歷吳縣的禪寺、道觀。寄住在萬壽、覺報兩寺中。臨終之際堅持要託友人唐東嶼幫他撰寫「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的牌位。鄭思肖以為 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做到以身 殉國。 書史上記載鄭思肖以畫墨蘭 聞名,總在長卷的墨蘭圖上自題:「純是君子,絕無小人」。 傳說有一個 縣吏曾經以加重賦稅的不法手段,來脅迫鄭思肖為他畫蘭花,然而鄭思肖不 僅毫無所懼,還嚴厲的拒絕縣吏的要求。他說:「頭可得,蘭不可得。」如此的 反應,讓縣吏大感驚訝,最後因為強迫無效而作罷。相反地,如 果碰到意氣相投的縣民或孩童,不 等對方開口,鄭思肖常常慷慨相贈。宋亡之 後,鄭思肖更藉由蘭花來表達個人不 滿異族治理中土的想法,因此,畫面上的蘭花,都是不 著土的飄在 空中。

   鄭思肖傳世著作有鄭所 南先生文 集和心史等。而心 史一書的出現頗具神話色彩。根 據承天寺藏書井碑陰記的記載,明末時候(約西元一六三八年左右)蘇州城鬧旱災,承天寺的和尚們在 濬井尋水時,發現一個外裏石灰的鐵盒子,等敲落石灰開啟盒蓋,發現珍藏其中的心史。封面寫 著「大宋鐵函經」書內有「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字樣。字 蹟墨色猶新如有 神護。於是有 蘇州城的老 前輩陳嘉穎率先抄錄,希望能夠廣為流傳,許多同鄉也 跟著一起抄錄。

  後來諸生張邵將書呈給當時大中丞金華胡公並募錢付印,心史才公布於世。鄭思肖的志行節操在當時顯然已見聞於世,而心史出井的時代背景剛好和南宋末相仿,對身處國 難的人們自有一 股振奮力量,尤其是顧亭林一派的愛國學人,

Page 5: 失根的兰花

更有感於心。所以 顧亭林先生甚至寫了井中心史歌一文。至於其他人則為鄭所 南立祠堂並將鐵函藏於祠中,或在其井立碑紀念心史的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