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生物战

25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Upload: merritt-davidson

Post on 30-Dec-2015

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生物战. 第 二 课. 1. 概要. 法国项目 第 2-3 张幻灯片 英国项目 第 4-11 张幻灯片 日本项目 第 12-16 张幻灯片 美国项目 — 第 17-20 张幻灯片. 2. 法国项目 1935-1940 ( 1 ). 1925 年日内瓦议定书保存国的角色很可能使法国项目在 1926 年至 1934 年间处于休眠状态。 研究被控制到技术监控层面,目标是拥有足够的科技能力抵御生物战攻击。 1934 年,德国重整军备,导致了对生物战的新的担忧。在巴黎的地铁上进行了非致病菌的实验,肉毒杆菌毒素被加进可用生物战剂清单中。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生物战

第二课

1. 概要• 法国项目

– 第 2-3 张幻灯片• 英国项目

– 第 4-11 张幻灯片• 日本项目

– 第 12-16 张幻灯片• 美国项目

— 第 17-20 张幻灯片

2. 法国项目 1935-1940 ( 1 )• 1925 年日内瓦议定书保存国的角色很可能使法国

项目在 1926 年至 1934 年间处于休眠状态。• 研究被控制到技术监控层面,目标是拥有足够的

科技能力抵御生物战攻击。• 1934 年,德国重整军备,导致了对生物战的新的

担忧。在巴黎的地铁上进行了非致病菌的实验,肉毒杆菌毒素被加进可用生物战剂清单中。

• 1937 年,对于德法战争爆发的担心日益增长,一所专家实验室在法国的 Le Bouchet 市成立。

3. 法国项目 1935-1940 ( 2 )• 在 1938 年的一次全体大会上,监管委员会听取

了关于在空气中散播肉毒杆菌毒素以及防范蓖麻毒素的报告。巴黎地铁实验结果显示流行病可在平民中传播。

• 法国项目在 1939 年明显加快脚步。它提出用蓖麻毒素进攻,也提出要防范蓖麻毒素。它还考虑了使用甲虫和真菌袭击德国粮食作物。法国还曾发射感染了破伤风或坏疽的抛射物袭击人。

• 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有报告称用牛瘟病毒喷雾器使牛感染是可行的做法。

4.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1)

• 出于相同的对法国发展生物战的担心,英国帝国防务委员会在 1936 年 11 月成立了细菌战小组委员会。

• 英国在 1930 年批准了《日内瓦议定书》。和许多其它国家一样,在签署此议定书时,英国作了保留。也就是说,只有在其它他缔约国和它们的同盟国受限于关于禁止使用生物武器的条款时,此议定书才对英国有效。

• 在 1939 年年底,细菌战小组委员会以“生物战内阁委员会”的名义再次召开会议,它被授权开始“以进攻的角度”筹划工作。

• 英国进行的活动与加拿大及美国密切相关。

5.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2)

• 加拿大加入了英国生物武器项目的原因是其与英国军队、政府有合作,而且加拿大拥有包括弗德里克 ·班廷爵士( Sir Frederick Banting )在内的优秀科学家。

• 班廷作为胰岛素的发现人之一,在 1923 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在多伦多大学的医学研究实验室非常有名。其威望极高,并且人脉广泛。

• 1937 年出于对德国活动的担心,班廷仔细分析了潜在生物战袭击的可能性,他认为德国对英国具有直接的威胁

6.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3)

• 在二战爆发时,班廷与他的团队来到英国讨论与生物战相关的议题。在 1941 年,当他再次乘坐飞机去英国处理与生物战相关的问题时被杀。

• 在那时,他与其他杰出的加拿大科学家已经做了许多与生物战相关的工作。

• 班廷的观点是:唯一能防范任何武器的方法是完全了解武器,同时要对武器的恶意使用做好充分准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了解武器。

7.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4 )• 1940 年 8 月法国沦陷后,英国在波顿当

( Porton Down )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来处理与生物战有关的问题,而波顿当也是化学防御试验站的基地。此新部门的负责人是保罗 ·菲尔兹,他曾担任米德尔塞克斯 (Middlesex)医院细菌化学科主任。

• 那时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报复性威慑物。生产针对动物的炭疽武器满足了这一需求,这种武器能够显著地损害德国战时脆弱的农业。

• 进行了实验 , 用于测试羊、马和牛的炭疽致死量。实验结果显示上述动物能够在草场上找到并且食用随意散布的亚麻籽饲料饼。

8.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5 )• 饲料饼由伦敦一家肥皂厂制作,每周发送 25000块肥皂至波顿当。一台机器向每块饲料饼注射0.05ml 的密度为 1010ml 的孢子悬浮液。之后饲料饼会被封存晾干。

• 在 1942 年底和 1943 年初制造了 500万块含炭疽的饲料饼,每 400块成箱包装。

• 对德国牧地比例、牛的数量、飞行高度与速度进行了估算。

• 一种设想的袭击场景是 1250架飞机突袭,每架装载 9-10箱饲料饼,以每小时 200 英里的速度投放 18-20分钟的饲料饼。

9.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6 )• 尽管开发出了针对动物的化学武器,菲尔兹和他

的团队主要研究的还是针对人的化学武器。• 在咨询了波顿当的化学武器专家后,他们得出了

一个结论,即通过呼吸道让人感染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如果能雾化弹药里的生物制剂,就能达到最好的感染效果。

• 他们设计出一种可在实验室产生细菌云的设备,研究发现实验动物极易感染。

• 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他们选择在多数研究中使用炭疽。此生物制剂的代码为 N 。

10.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7 )• 在实地测验中检测爆弹的效果是否与在波顿当实

验室产生的效果一样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苏格兰海岸线附近的一座孤岛上进行了类似的测试。

• 在 1942 年夏季,来自波顿当的一个团队负责进行了测试。他们的目标是查明通过引爆改装了的炸弹从而达到杀伤效果的可行性。该炸弹装有孢子悬浮液,重达 30磅。

• 他们让炸弹悬浮在离地面四英尺的高度,然后炸弹被电子引爆。羊群和空气采样设备在炸弹顺风方向呈弧形排列。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在离爆炸地顺风方向 250码的地方取得了致命效果。

11. 二战中的英国项目( 8 )• 1942 年 10 月在威尔士海岸线附近的一座孤岛上

进行了武器试验。

• 炸弹由一架飞行在 4950 英尺高空的布伦海姆(Blenheim)轰炸机投下。其落在原定目标点逆风方向 20码处。

• 试验表明,针对人的生物战是可行的。羊的LD50 说明下风方向 500码之内具有危险性。

• 在等重的前提下,炭疽炸弹的效力是当时任何英国所拥有的武器效力的 100-1000倍。

12. 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项目(1)

• 毫无疑问,军医石井四郎在日本大规模发展和使用生物武器的活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 在得知了 1925 年《日内瓦议定书》后,石井四郎认为:“日本应该拥有被禁的武器,因为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在未来战争中占具优势。”

• 日本拥有四支主要的生物战部队。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驻扎在满洲平房的 731部队。如果算上后勤部队,参加了日本项目的人员达到 1,5000 人。

• 战后美国为了获取技术信息,没有起诉参与到细菌战的人员。

13. 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项目(2)

• 石井四郎明白自己开展的生物武器研究是对传统道德的公然藐视。

• 据报道,他曾多次声称: “ 细菌战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攻击

目的的研究,第二类是具有防守目的的研究。疫苗研究属于后者,可以在日本本土进行,但是前者只能在海外进行……”

· 1932 年,当被派到满洲时,他就有条件进行第一类的研究了。大规模地在囚犯身上测试生物战剂。

· 石井四郎还发明了一种在战时被日军广泛使用的滤水系统。

14. 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项目( 3 )

• 日本的项目规模浩大。石井四郎的年活动经费预算在 1000万日元以上。在平房建立的 731部队拥有 76栋坚固的大楼,其中包含一个巨大的行政区。

• 北野政次是石井四郎的二把手。 1942 年,他接替后者成为 731部队部队长。据称,北野政次是石井四郎的死对头。相比较而言,北野政次是个好得多的科学家。

• 兽医若松次郎是驻扎在长春郊区 100部队的部队长。这个部队主要研究针对动植物的生物战。

• 增田知贞是驻扎在南京 1644部队的部队长。他是石井四郎的心腹,在多方面支持了石井四郎的研究活动。

15. 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项目( 4 )

• 石井四郎的部队有能力用他设计的方法大量生产细菌。 1939 年炭疽的生产能力为 500-600千克,瘟疫的生产能力为 300千克。

•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每个生物战剂的 MD50 。• 在破坏农作物生物战剂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研

究了真菌、细菌、线虫对于几乎每一种尤其是生长在满洲和西伯利亚谷类和蔬菜的影响。

• 石井四郎的部队没有研究病毒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因为它没有必须的生产设备。此外, 731部队对毒素的研究也十分有限。

16. 日本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项目( 5 )

• 测试了三种传播方式:炮弹、飞机喷洒、空投炸弹。空投炸弹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的测试,之后发明了各类炸弹。

• 1939 年日军在与苏联的作战中遭受了一系列的重创,石井四郎得到命令派破坏分子到苏军阵地传播沙门氏菌和伤寒。破坏分子也使用了炮弹。

• 731部队的此次行动受到了褒奖。 1939-1942 年间,731部队在中国对化学武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测试。

• 伤寒、霍乱、炭疽、瘟疫被用在不同区域的主要作战中。在一些例子中,它们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

17. 二战时的美国项目( 1 )• 美国号召各国参与到 1925 年《日内瓦议定书》,并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但国会没有通过此议定书。因此,在二战时,美国并没有受到《日内瓦议定书》的约束。

• 不过当时的美国总统认可此议定书的原则。在战前,人们对发生生物战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

• 随着美国加入二战,包括关于日本在华活动在内的情报报告改变了上述态度。

• 1941 年秋,成立了一个特殊委员会,其在次年二月份的第一份报告中称:“生物战是明显可行的……”

18. 二战时的美国项目( 2 )• 特殊委员会 1942 年的报告列出了针对人和动物

的生物战剂清单: —针对人的生物战剂:瘟疫、天花、登革热、黄 热病、各类脑炎和疟疾 —针对动物的生物战剂:牛瘟、口蹄疫、禽疫

· 此份报告还关注了植物病害和虫害,并保证将研究防御植物病害和虫害、用植物病害和虫害进攻的可能性。

· 令人吃惊的是,这份报告竟然没有提到炭疽和肉毒菌。同年 7 月的第二份报告中添加了这两类生物战剂。

19. 二战时的美国项目( 3 )• 此项目从一开始就被列为最高机密,它对生物战

防御与进攻都进行了研究。此项目认为,全面有效的反应能力是最好的防御。

• 与英国的合作在 1942 年展开,至少有 8 名美军任命的细菌学家在波顿当工作。 1943 年 5 月,英国把其所有研究结果提供给了美国和加拿大。

• 英国提供的研究结果包括 1942 年炭疽测验的数据。 1943 年美国派出一名现役军官加入在苏格兰进行进一步实验的团队。

20. 二战时的美国项目( 4 )• 在 1944-1945 年间,上百只来自于日本的热气球飘过太平洋在美国西海岸降落。一些情报官员认为这些热气球可能装载了针对植物的生物制剂,这引起了美国对生物战的担心。

• 在战争结束时,美国已经研制出针对植物的生物制剂:

--稻胡麻斑病(代号为 E ) --稻瘟病(代号为 IR ) --植物生长调节剂(代号为 LN )• 制定了使日本谷稻产量在 1946 年前减少 30%的计划。但是出于对日本报复行为的担心,此计划被搁浅。

样题1. 比较英国和日本在 20世纪 30年代和 20世纪 40年代进行的项目。

2. 科学家在生物战项目的奠基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请讨论此观点。

3. 为什么英国认为生物武器比其在二战中拥有的化学武器药剂有效得多?

4. 为什么在我们知道的所有历史记录中,炭疽都被作为一种生物战剂用在生物武器项目中?

参考文献(Slide 1)• Geissler, E., and van Courtland Moon, J. (Eds.), (1999) 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s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1945 (SIPRI Chemical & Biological Warfare Studies No. 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lide 2)• Dando, M. R. (2006) Bioterror and Biowarfare: A Beginner’s Guide. Oxford: One World.

(Slide 3)• Centre d’Etudes du Bouchet (CEB), Vert-le-Petit, Commission de Prophylaxie veterinaire contre la guerre modern, proces-verbal no 3,

reunion du 10 fevrier 1949 a l’etat-major de la defense nationale[Commission for Veterinary Prophylaxis against Modern Warfare,Minutes no. 3, meeting of 10 Feb. 1949at the National DefenceHeadquarters] pp. 3-4

Cited at p. 87 Lepick, O. (1999) ‘French activities related to biological warfare, 1919- 45’,. In: Geissler, E. and van Courtland Moon, J. E. (eds.) 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s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1945. SIPRI Chemical & Biological Warfare Studies,no.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0-90.

(Slide 4)• Balmer, B. (2001) Britain and Biological Warfare: Expert Advice and Science Policy, 1930- 6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arter, G. B., and Pearson, G. S (2001). ‘British Biological Warfare and Biological Defense:1925-45’, in

Geissler, E., and van Courtland Moon, J. (eds.) 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s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1945 (SIPRI Chemical & Biological Warfare Studies

No.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68-189.

(Slide 5)• Guillemin, J. (2007) Biological Weapons: From the Invention of State-Sponsored Programs to Contemporary

Bioterror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lide 6)• Avery, D. (1999) ‘Canadian Biological and Toxin Warfar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n Geissler.

E., and van Courtland Moon, J. (Eds.), 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s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1945 (SIPRI Chemical & Biological Warfare Studies

No.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90-214. at p.197

(Slide 7)• Hammond, P.M., and Carter, G. (2002) From Biological Warfare to Healthcare: Porton Down 1940-2000,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Slide 10)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6) ‘History of Bioterrorism: Anthrax’, Podcasts at the CDC【 Online】 CDC【 retrieved on 15 June 2009】 . Available from

http://www2a.cdc.gov/podcasts/player.asp?f=1#

(Slide 12)• Harris, S. (2002) Factories of Death: Japanese Biological Warfare 1932-

45 and the American Cover-up, London: Routledge

• Williams, P., and Wallace, D. (1989) Unit 731: The Japanese Army's Secret of Secret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Slide 17)• Th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The Hisorical Report of the War

Research Office, November 1944 Final. pp. 18-40. Cited at p. 219 in van Courtland Moon, J. E. (1999) ‘US biologicalwarfare

planning and preparedness: the dilemmas of policy’, In: Geissler, E. and van Courtland Moon,

J. E. (eds.) Biological and Toxin Weapon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s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1945. SIPRI Chemical & Biological Warfare Studies, no.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5- 254

Rogers, P., Whitby, M., Dando, M. (1999) “Biological Warfare Against Crops”, Scientific American, 280(6) pp.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