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央政制

22
代代代代代 代代代代代

Upload: jerry-murphy

Post on 30-Dec-2015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宋代中央政制. 背景. 宋代基本 沿襲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五代的篡奪風氣 →積極推行中央集權 →實施君主集權 →作用:加強皇權,分割相權 ∴導致宋的相權低落。. 唐代中央政制 --- 淵源 -- 三省源自秦漢、魏晉時代的皇帝近臣 -- 中書、門下、尚書 -- 自漢代三公權力被架空後,三省陸續掌權. 宋代中央政制 --- 淵源 -- 二府源自唐未五代 -- 中書門下掌行政 -- 樞密院掌軍事 -- 三司則上承中唐. 唐宋中央政制比較. 唐代中央政制 --- 組織 -- 唐代宰相機關權力甚大,可以制衡皇權 -- 中書舍人草擬政令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宋代中央政制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Page 2: 宋代中央政制

背景背景宋代基本沿襲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 五代的篡奪風氣→ 積極推行中央集權→ 實施君主集權→ 作用:加強皇權,分割相權

∴ 導致宋的相權低落。

Page 3: 宋代中央政制

唐宋中央政制比較唐宋中央政制比較 唐代中央政制唐代中央政制 ------ 淵淵

源源-- 三省源自秦漢、魏晉時代的皇帝近臣-- 中書、門下、尚書-- 自漢代三公權力被架空後,三省陸續掌權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 淵淵源源-- 二府源自唐未五代-- 中書門下掌行政-- 樞密院掌軍事-- 三司則上承中唐

Page 4: 宋代中央政制

唐代中央政制唐代中央政制 ------ 組織組織--唐代宰相機關權力甚大,

可以制衡皇權 -- 中書舍人草擬政令-- 經中書令確定-- 呈奉門下省審查-- 然後交皇帝劃敕-- 再付尚書省執行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 組織組織--中書門下獨居禁中,負責

出納皇命--尚書、門下居於外廷,地

位甚低,長官亦成虛銜--削弱相權,設副相分正相

之權--軍權分予樞密院

Page 5: 宋代中央政制

唐代中央政制唐代中央政制 ------ 組織組織

-- 設「政事堂」協調三省-- 三省長官或帶「同平章

事」者,可入堂議政-- 監察權付與御史台-- 庶務分別由九寺、五監執

行,但已不管皇室事務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 組織組織

--用人權分予審官院--刑罰權分予審刑及諫院--為削弱相權,提高君權,

廢坐而論道之禮--唐代的三省分立制衡皇權,

轉變為宋代的君主集權

Page 6: 宋代中央政制

唐代中央政制唐代中央政制 ------ 演變演變

--唐代前期,三省地位平衡尚書省雖屬執行機關,亦有決策權

--玄宗將「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摒尚書省長官於外,三省的關係漸變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 演變演變

--元豐改制後,宰相權弱的情況開始改變

--兵權雖仍入樞密,但已出現宰相兼領樞密的情況

--自王安石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財權重歸宰相

Page 7: 宋代中央政制

唐代中央政制唐代中央政制 ------ 演變演變--唐中葉以後,出現「差遣

使職」,相制亦由此改變--中書省出令之權、歸「翰

林學士」,軍權歸「樞密使」,財權歸「三司使」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 演演變變--用人上,宰相雖無用人之

責,但可推薦官員,仍有進退百官的權力

--宰相以控制言官--南宋君權雖然就漲,但相

權不復低落,權相相繼弄權

Page 8: 宋代中央政制

唐代中央政制唐代中央政制 ------ 優優劣劣

-- 行政效率漸低-- 不易形成獨裁-- 相權能制衡皇權--形成朋黨之爭及宦官亂政

宋代中央政制宋代中央政制 ------ 優劣優劣

-- 政出多門 ,行政效率更低-- 前期宰相無權,難以獨裁-- 後期獨相情況嚴重-- 前期相權低落,難以制衡皇權-- 後期相權雖高,但君主集權已成形,一般情況下,亦難制衡皇權--形成朋黨之爭

Page 9: 宋代中央政制

二府、一台、三司、三院二府、一台、三司、三院

皇帝

審刑院

審官院

御史台

諫院中書省 三司使 樞密院

中書門下尚書六部

戶部鹽鐵度支

Page 10: 宋代中央政制

中書門下中書門下簡稱中書,別名政事堂長官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只有中書省在皇宮,尚書、門下兩省職權已失,設在外廷,不能預聞大政

沒有議政之權,有事須以劄子向皇帝請旨軍權、用人權、財權被削

Page 11: 宋代中央政制

樞密院樞密院全國最高軍事機構代替兵部長官稱樞密使,後稱知樞密院事與中書並稱「二府」或「二地」,代表地位相等

Page 12: 宋代中央政制

三司使三司使

宋承唐末制度

→ 以鹽鐵、户部、度支三司掌管國家財政-稱「計省」

→最高長官為鹽鐵使、户部使及度支使-稱「計相」-地位僅次宰相

Page 13: 宋代中央政制

台諫台諫 承唐制設立御史台,長官為御史中丞

→ 負責糾察百宮、肅正綱紀

設諫院,長官為知諫院事→後改稱諫議大夫

仁宗以來,御史或諫院都針對百官→合稱「台諫」,宰相備受制肘

台諫官由君主親擢,宰相無權干涉

Page 14: 宋代中央政制

其他行政機關其他行政機關 中書省下設六部、九寺、六監

→職掌與唐代相同考課院 (審官院 )及三班院

→負責中下級官員和內臣的銓選 審刑院覆核重大案件

Page 15: 宋代中央政制

元豐改制元豐改制 宋沿唐制,加以修訂

→ 成自身的中央集權政制→修訂卻使部分職司功能荒廢,行政運作受影響→神宗元豐時,要作出改革,以應世變

Page 16: 宋代中央政制

宰相機關的變化宰相機關的變化.壹 神宗將中書門下改置於外廷,與門下省、尚

書省並列→復稱中書省,恢復唐三省制→元豐五年廢同平章事與參知政事→以尚書省的左、右僕射為相。

.貳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尚書左、右僕射均加同平章事銜,為正宰相→中書、門下侍郎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同時廢尚書左、右丞,三省合而為一→完全失去唐代原貌

Page 17: 宋代中央政制

宰相機關的變化宰相機關的變化.參 孝宗乾道八年

→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廢除中書令、侍中及尚書令等虛稱,並廢門下省。

.肆 左右丞相為全國最高行政長官,掌中書省,尚書省只領六部,負責執行

Page 18: 宋代中央政制

收回財政權力收回財政權力神宗年間,元豐改制以前,王安石為集中

力量變法,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將財權復歸宰相

軍事權力變遷軍事權力變遷神宗元豐時,宰相兼樞密未為常制至寧宗開禧年間,戰爭頻繁

→宰相兼樞密使成為定制軍權復歸宰相

Page 19: 宋代中央政制

宋代中央政制優點宋代中央政制優點 靈活調動人材靈活調動人材 →中央政府無需改動官制和升降官員品秩

→可自由調動官員→運用和控制人材更得心應手

加強君主集權加強君主集權 →北宋初年分割相權

→ 中書省只具執行權→樞密掌軍政,三司管財政→ 獨立向皇帝請旨辦事,制度上提升了君權

Page 20: 宋代中央政制

宋代中央政制缺點宋代中央政制缺點 政出多門,效率低落 →中央政府以分權為原則→政出多門,中央架構龐大,行政費大增→彼此互不統屬,處理跨部門問題關卡重重

冗官眾多,政風因循 →不少官員坐擁虛職,無差遣便成閒官,徒耗俸祿

Page 21: 宋代中央政制

宋代中央政制缺點宋代中央政制缺點政令不周 →君主獨掌大權,政令可不與宰相商議→相較唐代三省合議,君臣共商國政,明顯較粗疏

皇權失卻制衡 →諫官由皇帝委任,監察對象轉為宰相及百官→皇帝失去相權及諫官制衡,政令容易出錯

Page 22: 宋代中央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