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208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宋興洲博士 南韓政治及經濟發展 途徑之研究 博士班研究生:盧國益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十六日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Sep-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宋興洲博士

    南韓政治及經濟發展

    途徑之研究

    博士班研究生:盧國益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十六日

  • i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流程.........................................................................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15

    第一節 本文相關研究文獻.........................................................15

    第二節 民主化理論.....................................................................18

    第三節 本文理論基礎-新制度主義.........................................38

    第四節 小結.................................................................................50

    第三章 李承晚至全斗煥時期-危機:民主化前的政經發展.......53

    第一節 李承晚執政時期-南北韓分裂的開始...........................55

    第二節 朴正熙執政時期-財閥文化的起源...............................59

    第三節 全斗煥執政時期-揮之不去的軍人色彩.......................67

    第四節 小結...................................................................................72

    第四章 盧泰愚至金泳三時期-走向民主化的顢頇之路.............75

    第一節 盧泰愚執政時期-民主化初期的想像與期待...............76

    第二節 金泳三執政時期-政黨政治運作與清廉政治的推廣...88

    第三節 南韓經濟國際化的推動與契機 .....................................93

    第四節 小結-打不倒的財閥勢力...............................................98

  • ii

    第五章 金大中至盧武鉉時期-民主改革派的首次執政...........101

    第一節 少數政府的困境與挑戰.................................................103

    第二節 財閥結構與金融體系的改善.........................................120

    第三節 走向全球化的南韓-從和平繁榮政策到 FTA發展策略..

    .........................................................................................126

    第四節 小結.................................................................................138

    第六章 李明博至朴槿惠時期-找回失去的十年,保守派的「新」

    格局...................................................................................143

    第一節 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南韓政治「新」樣貌.........................144

    第二節 李明博總統的 CEO-政府企業經營國家理念............152

    第三節 南韓首位女總統-朴正熙之女:朴槿惠.......................160

    第四節 小結.................................................................................175

    第七章 結論...................................................................................179

    第一節 本文研究發現.................................................................179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186

    參考書目...........................................................................................189

  • iii

    表 目 次

    表 2-1:現代化理論與依賴理論之比較...........................................31

    表 2-2:1950、1960 與 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與世界其他各國經

    濟成長之比較.......................................................................33

    表 2-3:國家發展理論造成經濟與金融危機之原因.......................36

    表 2-4:政治學研究途徑...................................................................40

    表 2-5:傳統制度研究與新制度研究之比較...................................42

    表 2-6:新制度主義發展過程...........................................................43

    表 2-7:歷史、理性選擇與社會學制度主義...................................45

    表 2-8:歷史制度主義與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比較...........................49

    表 3-1:民主化前的南韓歷任總統...................................................54

    表 3-2:第一共和時期修憲次數與內容...........................................56

    表 3-3:第一共和時期重大政治事件...............................................58

    表 3-4:第二共和時期修憲內容.......................................................60

    表 3-5:第三共和時期修憲內容.......................................................61

    表 3-6:第三共和時期重大政治事件...............................................62

    表 3-7:第四共和時期修憲內容.......................................................64

    表 3-8:第四共和時期重大政治事件...............................................66

    表 3-9:第五共和時期修憲內容.......................................................68

    表 3-10:第五共和時期重大政治事件.............................................69

    表 4-1:1988年南韓第 13屆國會選舉結果....................................78

    表 4-2:盧泰愚執政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84

    表 4-3:1987-1989年南韓經濟的發展..............................................87

    表 4-4:1992年南韓第 14屆總統大選結果....................................88

    表 4-5:1992年南韓第 14屆國會選舉結果....................................89

    表 4-6:金泳三政府的第 7次經濟計畫內容...................................95

  • iv

    表 4-7:金泳三時期南韓五大財閥內部持股比例...........................96

    表 4-8:1997年 3月底韓國前 10大企業集團營運概況................97

    表 5-1:1997年南韓第 15屆總統大選..........................................104

    表 5-2:2002年南韓第 16屆總統大選..........................................105

    表 5-3:1996年南韓第 15屆國會選舉結果..................................107

    表 5-4:1998年金大中挖腳後的國會各政黨席次........................108

    表 5-5:2000年南韓第 16屆國會選舉結果..................................111

    表 5-6:2004年南韓第 17屆國會選舉結果..................................114

    表 5-7:2003年至 2006年盧武鉉執政時期的政府形態..............116

    表 5-8:2004年至 2007年盧武鉉執政時期的政府形態..............117

    表 5-9:金大中政府下的五大企業改革狀況.................................125

    表 5-10:南北韓經濟交流與對北經濟援助現況...........................130

    表 5-11:金大中政府時期對智利之進出口貿易...........................135

    表 5-12:盧武鉉執政時期「FTA路徑圖」(FTA ROADMAP)....137

    表 6-1:2007年南韓第 17屆總統大選..........................................145

    表 6-2:2008年南韓第 18屆國會選舉結果..................................146

    表 6-3:南韓國會第 13-16屆選舉投票率一覽表..........................147

    表 6-4:李明博就任時的經濟目標演說.........................................153

    表 6-5:1990 年韓、俄建交以後之兩國外交關係變化...............159

    表 6-6:2012年南韓第 18屆總統大選..........................................161

    表 6-7:2012年南韓第 19屆國會選舉結果..................................163

    表 6-8:2008-2012年亞洲四小龍經濟成長率..............................164

    表 6-9:新通商路線圖.....................................................................170

    表 6-10:推動可主導區域整合之 FTA...........................................171

    表 6-11:推動與新興國家共生之 FTA...........................................172

    表 6-12:2016年南韓第 20屆國會選舉結果................................173

  • v

    圖 目 次

    圖 1-1:亞契根據上述三個階段之概念繪出下列研究順序圖.........8

    圖 1-2:研究流程圖............................................................................12

    圖 3-1:朴正熙推動重化工業流程圖...............................................64

    圖 3-2:政府-財閥-銀行關係圖...................................................73

    圖 4-1:盧泰愚執政時期的在野黨與執政黨政黨競合示意圖.......79

    圖 4-2:弱勢總統的形成...................................................................80

    圖 4-3:弱勢總統的可能行動...........................................................81

    圖 4-4:南韓民主化初期政黨運作路徑...........................................82

    圖 4-5:全斗煥與盧泰愚對財閥抵制政策循環圖...........................87

    圖 4-6:強勢總統的形成...................................................................90

    圖 4-7:金泳三執政時期的在野黨與執政黨政黨競合示意圖.......90

    圖 4-8:金泳三反貪腐三部曲...........................................................93

    圖 4-9:金泳三政府與財閥、國會與官僚互動圖...........................99

    圖 5-1:新韓國黨的分裂情況.........................................................106

    圖 5-2:金大中執政時期的脆弱聯合政府型態.............................109

    圖 5-3:新千年民主黨的分裂情況.................................................114

    圖 5-4:開放的我們黨的分裂情況.................................................120

    圖 5-5:大統合民主新黨的統合情況.............................................120

    圖 5-6:和平繁榮政策三階段戰略.................................................129

    圖 5-7:全球 FTA簽訂總數趨勢圖................................................132

    圖 6-1:左派政黨整合圖.................................................................148

    圖 6-2:右派政黨整合圖.................................................................162

    圖 6-3:左派政黨整合圖.................................................................174

  • 1

    第一章 緒論

    台灣出口金額,曾是南韓的 4 倍;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過關,南韓

    破產。但 15 年來,台韓競爭力逆轉。如今,南韓出口額是台灣 2 倍,躍升

    世界第 9 大貿易國;台灣前 5 大貿易區,南韓市佔率都贏台灣。這 15 年來,

    台韓各自做了什麼關鍵抉擇?為了贏,南韓付出什麼代價?1

    (天下雜誌,2012)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亞經濟發展迅速起飛,台灣與南韓

    在 1970年代經濟發展與成長快速且穩定,同時與香港及新加坡等

    並稱為亞洲四小龍(Four Asian Tigers),台灣與南韓不論在歷史背

    景、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政治發展與國家分裂狀況等都有相似

    及共同之處,因此在過去許多東亞國家的比較研究文獻中,經常

    以兩國做為比較個案。2

    在政治方面,兩國都歷經日本的殖民統治時期;兩國隨後都

    進入威權體制時期,並在 1980年代後期加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

    國家行列;憲政體制上同樣都屬於模糊不清而難以界定究竟是半

    總統制還是總統制。3在經濟方面,兩國在日本統治時期都是以農

    作物出口為主要產業;兩國台灣在 1950年開始、南韓於 1954年

    開始都接受過美國的經濟援助;兩國同時在 1970年代經濟迅速成

    長擠身亞洲四小龍等。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南韓經濟因為以財閥為主而受到

    1

    節錄自天下雜誌, 2012 ,「壓著台灣打!南韓勝台灣的 3 關鍵」,第 508 期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131。 2 比較的主題包含經濟、政治、文化、學術以及體育等,多種項目。

    3 此處所謂的模糊不清,指在憲政體制的定義下,仍有不少學者對於兩國憲政體制定位有爭議之處,詳細論述在文後會有具體說明與分析。

  • 2

    極大的打擊與影響;台灣則是因為以中小企業發展為主,反而沒

    有受到太大的波及。然而,近 15年多以來南韓經濟發展急起直追

    並超越台灣,在通訊、家電、影視娛樂、體育等都將市場拓展到

    全世界,而台灣在國內政治受到政黨輪替與惡鬥造成經濟發展停

    擺;國際上外交與貿易皆受到大陸的牽制與阻礙,也使得台灣與

    南韓在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顯然兩國的民主轉型與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分別在政治與經濟層面而言是一個重要分水

    嶺,經濟方面看似穩定的台灣在此之後卻逐漸走向下坡;傷痕累

    累的南韓卻在風暴後穀底翻身。是什麼樣的因素可以讓身陷亞洲

    金融風暴後的南韓可以快速崛起,是國家制度轉型的成功?國內

    經濟發展迅速?還是領導人或政府的決策正確?如此一來,在亞

    洲金融風暴之前的南韓在政治與經濟層面上有什麼差異?便是本

    文主要研究關注的重點。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南韓能,台灣能不能?」,近年在台灣新聞媒體與報章雜

    誌時常看到我國與南韓進行比較時,媒體記者們最喜歡引用的一

    句話。究竟南韓能什麼?台灣又要能什麼?可以台灣能,南韓不

    能嗎?過去大多對於南韓研究的焦點往往集中於政治層面的討論

    與經濟發展面向的影響力,南韓的政治發展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促使其在目前亞太地區與全球化下能夠與強國發展,並作為台灣

    的參考與借鏡?即為本文主要研究政治與經濟途徑之原因。本文

    將研究動機分述如下:

  • 3

    第一、西歐與北美因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使得各國在科技與經

    濟上發展迅速;十九世紀便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殖民統治;二十世

    紀中民族主義使得被殖民國家紛紛獨立;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

    紀是全球化時代,全世界各國之間不再有距離,經貿合作與政治

    整合的情況屢見不鮮。政治與經濟的研究轉向東亞這塊迅速發展

    之區域,南韓在政治制度設計同樣有過去日本殖民與威權統治的

    影子,也同樣有許多類似與面臨的問題,但也各有其經濟奇蹟的

    發展,因此南韓在民主化前後影響其政治與經濟發展途徑上有什

    麼相同或相異處呢?這是欲了解一個國家發展情況時,必須關心

    之處。

    第二、南韓在接受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即在甲午戰爭結束後

    便宣告獨立,但是旋即便進入了威權政體的政治運作。南韓雖然

    屬於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成功民主轉型的東亞國家之一,不過民

    主發展歷程乃是影響日後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

    南韓一直都以較直接、暴力且非理性的情況下發展。故本文將從

    民主化前後的南韓歷屆總統執政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之途徑進

    行理解與分析,方能以較為客觀的角度詮釋南韓民主化發展對於

    日後國家發展的影響。4

    第三、本文主要是透過比較研究途徑,解釋南韓在政治發展

    與制度設計上在民主化前後時期的差異。在過去大多數的民主化

    前後相關比較研究中,多從南韓本身的政治發展作為比較出發

    點,而本文希冀以歷任總統任期作為研究光譜,以南韓的「總統

    與國會選舉」、「總統個人行事作風特質」、「重要經貿策略」、

    「重大政治事件」以及「重要對外戰略」等做為觀察變項,釐清

    4 筆者認為用政治文化與民族性的解釋,很容易進入套套邏輯(tautology)的概念,至於本文希望用政治發展與制度研究等面向,則是希望還原當時制度結構與行為者的思維。

  • 4

    南韓民主政治發展前後時期的差異。

    第四、一個國家發展能否穩定與持續發展,是制度設計影響

    政治發展?還是政治發展影響制度設計?南韓在東亞地區一直面

    臨著政治與國際經貿發展的影響,因此過去研究大多認為政治穩

    定乃有利於國家政治發展,但國家發展穩定與國家政治穩定之間

    是否有其關聯性呢?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政治發展的重要性,以及

    對國家整體運作的重要性,這個問題一直是制度研究學者所關心

    的焦點,因此本文希冀建立一項觀察指標,可以做為未來預測或

    評析台灣與南韓國家發展可能的走向。

    貳、研究目的

    綜合研究動機之論述,以下將研究目的整理如下:

    第一、瞭解南韓的政治與憲政發展對於台灣而言是有其必要

    性的。兩國從過去在東亞一同創造經濟奇蹟,一起完成民主轉型,

    歷史上又有許多相同的淵源,但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兩國發展開

    始出現歧異點,對於國家發展研究而言,有探究其原因以及結果

    之必要性,相較過去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本文將比較南韓民主

    化前後的「總統與國會選舉」、「總統人格特質」、「重要經貿

    策略」、「重大政治事件」以及「重要對外戰略」,並企圖找出

    相同與相異之處,進行比較分析。

    第二、本文研究對象以南韓民主化前後為主,主要目的在於

    提供南韓後續政經發展研究的參考。例如國家對財閥政策的前後

    期態度上的比較研究;歷任政府對兩韓和平問題的對策與方針;

    政黨政治發展的延續與改變;以及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影響等。

  • 5

    第三、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長期在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上

    具有爭議。對於經濟學者而言,經濟是人類在追求生存時所發展

    出來的一種制度,政治則是影響經濟發展的變項之一,例如政治

    穩定的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較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好;然而對於政治

    學者而言,政治就是一切,經濟對於政治學者而言就是權力運作

    中的制度,即是政治運作的產物。然而,本文仍認為「政治發展」

    較為重要,畢竟一國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都是受到政治

    推動所影響。因此,筆者希望藉由本文對於南韓民主化前後的政

    治發展、憲政改革與經濟發展之研究,進一步釐清政治與經濟之

    間的關係,5做為解釋觀察國家發展優劣的一項指標。

    第四、台灣與南韓分別在 2012年完成了總統大選。台灣的部

    份,由國民黨馬英九總統連任,並在國會也是國民黨為多數的情

    況下形成一致政府,但是民意支持與台灣經濟發展仍不見好轉,

    與大陸簽訂的 ECFA在國內仍爭議不斷,是否過度依賴大陸市場

    等,都讓目前的國民黨政府受到極大的挑戰;在南韓的部份,2012

    年年底選出南韓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박근혜),6目前國會多

    數黨也是與朴槿惠相同的新國家黨,外交政治方面積極與北韓釋

    出善意,經貿部分受到歐債危機的衝擊,其實各項經濟指數都往

    下滑,不過南韓仍積極向外拓展,並且與美國及歐盟等大國組織

    簽訂 FTA。本文的研究除了回顧與評析南韓在過去關鍵時刻的發

    展與決策,進而討論南韓目前的政治發展情勢與未來發展趨勢。

    5 實際上本文並沒有想要解釋政治與經濟孰優孰劣,或某學科研究淩駕於另一學科等比較,而是關注於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影響脈絡,因此本文以憲政改革與經濟發展做為研究的歷史背景依據。 6 朴槿惠的父親為前總統朴正熙,其於 1961年發動軍事政變並奪取政權,擔任第五到第九任的總統,任內其間南韓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他獨裁統治的政治領導風格,也廣受爭議。因此,當朴槿惠當選總統後,南韓政治與經濟走向為何,以及與北韓互動關係都受到關注。

  • 6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壹、研究途徑

    本文主要關懷的核心問題在於比較南韓民主化前後期在憲政

    改革與經濟發展之演變,觀察的時間範圍從 1948年到 2013年兩

    國總統選舉後,在此時間範圍中,南韓經歷九次修憲、六次共和,

    在這九次修憲與六次共和時期,國家同時也面臨許多經濟政策與

    發展上的轉捩點,本文希望透過國家政治重大改變帶動經濟政策

    的影響之觀察與分析,並運用歸納法建立一個觀察指標。因此本

    文將以新制度主義中的歷史制度主義,搭配亞契(Archer)所提出的

    結構生成研究途徑(morphogenetic approach)(圖 1-1),作為本文

    主要研究途徑與理論。7透過比較新制度主義的三大學派(表八),

    歷史制度主義與本文研究對象、時間點、分析主體,以及制度的

    形成與創設等部分旨趣較相近。詳細的新制度主義論述與內容將

    於本文文獻回顧之章節整理分析,以下就結構生成研究途徑與歷

    史制度主義研究途徑對於本文討論主題及核心議題進行說明。

    亞契是以結構(structural)(即本文所指的政治制度結構)對於

    行為者(actor)(本文指領導人或政黨)的影響為主,行為者可能

    對於結構帶來的影響做出相關反應,可能修正而發展出更完整的

    結構,也可能因此放棄而改採別的政治制度等,最後則會產生一

    種制約性的循環,可作為預測未來制度變遷走向的可能性。根據

    亞契的結構生成研究途徑之敘述,將其概念分述如下:8

    7 Archer, M. S., 1996, “Realist Social Theory: 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原文部分可參閱(Archer,1996);中文翻譯可參閱(David Marsh 等著、陳義彥等譯:2007)

  • 7

    一、結構條件制約(structural conditioning)階段(第一階段):

    這個階段是指「緊接而來的行動其所發生」之背景。而由於過去

    的行動,特定的條件(例如氣候變遷、全球化、政治制度的結構

    等等)便又誕生。這些條件影響了人類的利益,例如教育與工作

    機會、生活方式等等;行動乃發生於一套事先即存在的、結構化

    的條件之下。例如南韓在民主化發展的歷程對於國家本身而言之

    後的政治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二、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階段(第二至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中的結構條件,強烈影響到了行為者;然而這些行為者

    還是有著某種程度的自主力量能夠影響事件。在循環中的這個階

    段,每個團體與個人彼此互動,發揮著他們各自的能力、 技巧與

    人格特質,行為者也會試圖提升自己的利益並影響結果。一般而

    言,他們會與其他行為者之間,展開衝突或共識協調的過程。例

    如南韓在民主化的同時,政黨政治的發展產生了轉變,即政黨數

    量變多且具有競爭性,另外在憲法與選舉結果上也逐漸產生變化。

    三、結構細緻化(structural elaboration)或結構再生產(structural

    re-production)階段(第四階段):第二與第三階段中的結果,會

    讓結構面的條件產生或多或少的變遷。某些團體可能成功地改變

    了條件,藉以符合自身的利益,而其他團體可能會面臨失敗。通

    常,發生於結構條件中的變遷,並不是任何團體或個人想要的結

    果,但至少是衝突與妥協之下所產生的。重要的是:此時的結構

    並非是新生的產物,而是第二與第三階段的行動,對於結構進行

    修正或轉化之下的結果。亞契將這種過程稱之為「結構生成上的

    改變過程」(process of change morphogenesis)。例如南韓在民主

    化後的政治發展仍有部分過去權威式統治的身影,因此在政治上

    並不穩定,但是也不斷的透過修憲方式,來促使國家發展穩定。

  • 8

    結構條件制約

    T1

    社會互動

    T2

    結構細緻化

    T3

    圖 1-1 亞契根據上述三個階段之概念繪出下列研究順序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繪。

    至於歷史制度主義的概念則可補充說明亞契結構生成研究途

    徑,亞契的研究途徑強調結構與行為者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與相互

    影響,最終促使結構與制度的細緻化,而歷史制度主義則強調上

    述不同階段發展的「關鍵」。本文根據彼得(Peters)與泰勒(Taylor)

    提出的歷史制度主義四項特徵與說明如下:9

    第一、從較宏觀的角度來定義制度(institution)與行為者(actor)

    行為的關係;相對於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採取「計算途徑」(calculus

    approach),社會學制度主義採取「文化途徑」(cultural approach),

    歷史制度主義折是屬於折衷並用的角度。本文研究主題因為具有

    時間脈絡與歷史遺緒之特性,其中不乏對於南韓的總統角色在關

    鍵時刻的政策方針有所探討與評析,如果單就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可能會對於行為者的行為過於樂觀;而社會學制度主義則強調結

    構決定一切,反而過於悲觀。因此歷史制度主義中的「路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強調制度與行為者在路徑選擇的過程與結果較

    9 Peter, Hall A. & Taylor, Rosemary C.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pp.954-958.

  • 9

    符合本文所要使用的研究途徑概念。10

    第二、制度實際運作過程中,權力之間的不對稱關係

    (asymmetric of power)。主要在特定制度與社會團體間一種權力分

    配不平等的方式。在本文將對於南韓的憲政改革過程中,總統與

    國會或兩黨在國會之間權力關係進行研究;另外就是國家的經濟

    政策之制定在政府與財團或企業的影響等。

    第三、主要關注制度在歷史發展過程的形成與改變,以及「路

    徑依賴」的形成,也引出現存制度都並非特意且無意義的存在。

    例如南韓在民主轉型過程前後的經濟發展策略之差異,南韓在民

    主化前國家政府與財閥集團共同合作及發展,在政黨輪替後都以

    標榜與財閥進行切割。

    第四、制度並非產生政治結果的唯一因素,國家社會的經濟

    發展及觀念的分佈也為主因之一。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之重點,

    因為許多對於兩國的比較研究文獻中,大多單就政治或經濟為主

    題探討並將另一項主題則視為背景介紹,但是筆者認為兩者既然

    是相互影響,如何將兩項主題更明確的串連與釐清因果關係即為

    研究核心。

    貳、研究方法

    根據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主題與個案的歷史脈絡,以及南韓

    民主化前後時期的比較研究,茲使用以下兩種研究方法:兩國在

    政治與經濟的歷史發展背景方面,本文將採取「文獻分析法」;

    10

    「歷史制度主義」與「路徑依賴」概念之相關資料來源與論述將於本文第二章的文獻回顧時進行完整描述與說明。

  • 10

    文獻分析後的民主化前後之比較,則配合新制度主義研究途徑與

    「歷史比較研究法」作為本文的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是指透過論文相關主題文獻的蒐集、分析、研究等

    方式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通常文獻分析法強調的是客觀以及有

    系統等,因此在運用此研究方法時如何描述與詮釋資料便顯得格

    外重要,也是質性研究類型的論文所必須著墨之處。至於本文所

    討論的個案為南韓,民主化前的部份對於憲政體制與改革的文獻

    十分充足,但是如何有系統性的呈現並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便

    有必要透過文獻分析法中歸納與數據資料等方法進行研究;11另

    外民主化後的資料部分,就必須透過過去國內外學者對於南韓政

    治與經濟發展的研究專書、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國內外報章

    雜誌、與官方網站的數據資料等協助研究。

    二、比較研究法

    李派特(Lijphart)認為比較研究法適用於進行跨社會或同一社

    會不同面向的比較,而且強調比較研究過程中變項與變項之間的

    關係,布拉伊班蒂(Braibanti)則認為比較研究無法找出個案中可以

    解釋過去、現在、未來等的所有變項,12李派特更進一步提到,

    為了避免變項過多,而個案太少的問題,變項的選擇應該選擇具

    有關鍵性,避免讓個案與變項之間失去解釋意義。13在本文中主

    11

    例如九次憲改的時間、原因、過程及造成的結果等,都需要透過多方資料的檢證才能客觀呈現。 12

    Ralph Braibanti, 1968, “Comparative Political Analytics Reconsider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30, No.1: pp.25-65. 13

    Arend Lijphart, 1971,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pp.682-693.

  • 11

    要研究個案為南韓,其中民主化前後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一直受到

    政治學者研究的關注,因此在變項選擇上將選擇南韓的「總統與

    國會選舉」、「總統人格特質」、「重要經貿策略」、「重大政

    治事件」以及「重要對外戰略」等變項為主,並且將針對上述變

    項以時間光譜為基準,透過指標與概念化界定使民主化前後的比

    較變項更明確。

    在比較研究法的研究分析中,亦可從兩種方式進行比較分

    析,一種為「最大相似比較法」(most-similar-system-design),亦

    即選擇相似度高的國家進行比較,在具有各種非常相似的特徵

    下,如果仍發現這些國家有不一樣的特性或結果時,則該變項便

    是主要研究焦點。「最大相異比較法」(most-different-system-design)

    則是另一種比較研究法的分析方式,即選擇幾乎完全不同的國家

    來比較分析,這些國家的各種特徵差異甚大,當發現這些國家的

    相似點不是來自各國相異的特性,就可能來自其他原因。本文則

    是選擇南韓為研究對象便是以「最大相似比較法」作為研究,研

    究結果便能提供我國做為參考與應用。

    從以上對於比較研究法的討論,筆者以南韓在歷任總統的任

    期範圍內,領導人選擇憲政改革與政治發展中的經濟政策制度深

    化或變遷等進行研究,是有助於本文對於了解南韓棉主化前後期

    發展的比較研究上之貢獻。

  • 1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備註:流程圖符號說明

    弧形向右鍵號:比較研究的進行順序。 漸層矩形框:重要研究觀察便向

    邊框粗線:民主化的前後時期 實心方向箭頭:時間發展順序

    邊框細線:歷屆重大政治時期的總統 虛線外框:研究途徑

    圖 1-2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李承晚時期

    朴正熙時期

    全斗煥時期

    民主轉型時期

    盧泰愚時期

    金泳三時期

    威權體制時期

    第一次政黨輪替

    金大中時期

    盧武鉉時期

    第二次政黨輪替

    李明博時期

    朴槿惠時期

    總統與國會選舉

    總統人格特質

    重要經貿策略

    重大政治事件

    重要對外戰略

  • 13

    根據上述圖 1-1 的研究流程圖脈絡,本文主要研究個案-南

    韓的歷屆總統任期內政治與經濟發展之轉變,可分為四個章節(九

    位總統),其中分為兩個部分,即民主化前的第三章與民主化後的

    第四、五、六章,最後就是在第七章進行系統性統整。。以下將

    針對各章節主要的安排與內容進行說明:

    第三章是討論民主化前李承晚到全斗煥執政時期的南韓政治

    與經濟發展。從修憲的歷程來了解政治制度設計過程對於國內政

    治發展的影響,即總統腳色如何利用制度設計來鞏固自己的權

    力,使其政策與行為具備合法性。另外,第三章也敘述性地說明

    南韓經濟發展的根基-財閥企業如何形成,也間接解釋南韓日後

    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以及迎接全球化的國際貿易之起源。

    第四章則是從盧泰愚至金泳三執政時期的政治發展為脈絡,

    進而討論影響到南韓國家經濟發展的變因緣由。此時期是南韓進

    入民主化初期的發展,受到政黨、選舉制度與憲政體制的影響,

    也同時在人民期待之下發展國際貿易經濟,因此本章同時也描述

    南韓推動經濟國際化的背景,以及改革財閥勢力的因素,也點出

    南韓進入民主化歷程所遭遇的困境與難處。

    第五章所研究的個案與時期則是金大中至盧武鉉執政時期。

    此為南韓進入第六共和之後的第一次政黨輪替,民主改革派雖然

    獲得執政權,但是執政黨在國會一直處於少數的狀態,本章便著

    重於少數政府下的政黨運作以及經貿策略的執行。另外,此時的

    南韓正逢進入全球化時期,因此在民主改革派執政下積極推動

    WTO 與 FTA 發展,也間接觀察到財閥企業對於南韓的影響力與

    重要性。

  • 14

    第六章便是以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李明博與朴槿惠保守派政府

    執政期間進行研究。兩任總統都屬於保守的右派政黨,但是為了

    避免再次失去政權,並且希望給南韓人民新的觀感與希望,因此

    兩任總統都是在以提升人民的經濟生活水準為目標,不論對內或

    對外方面都是以經濟發展為導向,最終就是希望能改人民生活以

    及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然而,看似「新」意十足的保守派政府

    似乎沒有太多的改善,因此政黨運作、總統與國會選舉,以及經

    貿策略似乎與過去並沒有太大的突破與改善,其原因便是本章節

    主要研究與分析之焦點。

    第七章結論的部份便是將研究主題:南韓政治經濟發展途徑

    之研究,即「總統與國會選舉制度的發展」、「政黨政治的發展與

    演變」以及「南韓的經貿發展」等面向說明未來南韓值得繼續關

    注與研究的重點。

  •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本文相關研究文獻

    台灣個案研究方面,學者若林正丈從二次戰後為觀察時間

    點,以分裂國家的概念與威權體制的轉型等探討台灣民主化歷

    程;14田弘茂教授從整體國家層面觀察,強調經濟發展是影響民

    主化發展的重要因素;15周陽山與納坦(Nathan)兩位教授則以領導

    人角度觀察,強調蔣經國在當下時空背景下所扮演的關鍵角色;16

    王振寰教授則從社會面向觀察,指出反對運動是台灣民主化中不

    可或缺的要素。17近年來國內碩士論文研究方面,張炎憲從萬年

    國會到全面改選為時間點,並從修憲的內容為研究架構,做為探

    討台灣國會民主化的歷程;18李本善則以台灣民主化後的政經改

    革進行分析,以台灣進入民主化後的兩位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及

    陳水扁先生執政後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做為觀察變項,進而討論民

    主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等;19張孝評則運用杭亭頓(Samuel

    P.Huntington)的民主化浪潮為理論基礎,討論民主轉型、鞏固與

    深化,並以台灣為主要個案,提供民主國家維持民主鞏固的借鏡。20從上述我國學者,不論是專書或論文皆針對台灣民主化發展與

    過程,甚至如何民主轉型、鞏固與深化等議題都有相當可觀的研

    14

    洪金珠、許佩賢等譯,若林元丈著,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 15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 16

    Chou, Yang-Sun, Nathan, Andrew J., 1987, “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 Asian

    Survey,Vol.27 No.3:pp.277-299. 17 王振寰,1988,〈國家角色、依賴關係與階級關係〉,《台灣社會研究》,1(1),頁 117-144。 18

    張炎憲,2010,〈從萬年國會到全面改選-台灣民主化過程的一個面向〉,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李本善,2010,〈台灣民主化後的政經改革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20

    張孝評,2004,〈轉型、鞏固與深化 ── 台灣民主化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16

    究,21與本文研究主題較相似的〈台灣民主化後的政經改革分析〉

    一文並沒有將政治與經濟層面交互影響的類型具體呈現,概念化

    的過程也略顯不足,此為本文欲發展與建立的指標方向

    南韓民主化的個案研究方面,學者蔡增家從 1987年南韓進入

    政治民主化開始做為觀察點,比較金泳三(김영삼)與金大中(김대중)

    之間經濟改革的成敗之差異因素22;吳家興則從韓國六零年代經

    濟發展的歷程與相關經濟政策的推動,並以六零年代與七零年代

    做為比較觀察經濟政策轉變的結果,最後再以南韓如何從金融風

    暴後重新崛起的原因為解釋變項;23另外在全國博碩士論文網資

    料庫中,因為我國與南韓在地理、歷史、政治等諸多環境背景上

    的相似度高,在不同領域之間對於南韓的研究與觀察亦有不少研

    究成果,24陳光彥從金融危機前、後韓國經濟的復甦和改革措施,

    以此表明南韓在有效的實現短期復甦的同時,傳統的發展型國家

    金融體系也逐漸的轉型中。25上述專書與文獻中皆對於南韓民主

    化的歷程有概略性介紹或是做為研究觀察的時間分界點,特別是

    從威權體制轉向民主化的過程為歷史背景,分析經濟政策的發展

    與改變之探討,亦或做為解釋目前當代南韓經濟政策與對外關係

    的變項。最後,學者林秋山則是具體對於南韓的憲政運作與歷屆

    總統選舉進行觀察,從歷任總統的關係分析南韓憲政改革的原

    因,並且具體記錄與解釋南韓的選舉辦法,26畢竟由威權體制轉

    型為民主化的國家,領導人角色與權力的行使一直對於國傢俱體

    的憲政運作與政策方針影響甚大,本文也就此繼續研究至 2012

    21

    本章節只針對部分主題式的論文進行討論,而沒有將所有相關研究論文呈現,但是相關的概念在後續章節會加以引用說明。 22

    蔡增家,2005,《南韓轉型-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臺北:巨流。 23

    吳家興,2005,《韓國的經濟發展與政策》,臺北:臺灣商務。 24

    本文主要探討我國與南韓的憲政運作與經濟發展之比較研究,因此在文獻的爬梳上亦與本文主題相近為主,科技產業方面的論文就不予以參考。 25

    陳光彥,2004,〈南韓金融體系的發展:制度、危機與轉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6

    林秋山,2009,《韓國憲政與總統選舉》,臺北:臺灣商務。

  • 17

    年後的我國馬英九總統與南韓朴槿惠之時期。

    至於我國與南韓在近代的比較分析相關文獻方面,誠如上段

    所提,兩國單就皆曾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同為東亞經濟奇蹟的

    成功國家,就足以使許多兩國學者投入研究。學者倪炎元在「東

    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一書中,便

    钜細靡遺將我國與南韓同樣在威權政體的發展與轉變到民主化的

    歷程進行探討,結論便是在權力菁英在政治改革開放的手段上不

    同,以及國家、政治社會與民間社會的協商與對抗之策略互動下,

    兩國也走向不同類型的民主化方向;27金啟恩從我國二二八事

    件、美麗島事件與南韓的濟洲四三事件、光州事件分別進行比較

    分析,同樣在於探討兩國民主化歷程的差異,觀察變項則是兩國

    民眾的政治參與與政治貢獻,以及美麗島事件與光洲事件的異同

    與影響,結論為國內外的因素促使了兩起事件的發生,並且在歷

    史性、政治性與社會性等背景因素皆相同,後續的兩國政府皆有

    進行補償與紀念等活動;28郭瑀築則同樣以歷史制度主義為研究

    途徑,比較我國與南韓的政府經濟部門推動經濟政策的歷程,做

    為比較分析兩國國家角色的轉變、原因與後續影響,結論為受到

    亞洲金融風暴與政黨輪替影響,我國受到政黨惡鬥而使經濟政策

    難以實行,南韓則是國家角色從主導轉向管理者角色。29從上述

    文獻相關資料來看,兩國的比較分析起點大多從威權體制轉向民

    主化的時間,即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另外藉由政治的民主化

    做為觀察經濟發展的結果,而本文更具體以憲政改革與經濟改革

    為觀察變項,解釋在政治與經濟政策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國家發

    27

    本書觀察的時間點從日本殖民的影響到 1992 年左右,詳情請參照,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 28

    金啟恩,2006,〈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國立臺灣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29

    郭瑀築,2009,〈全球化下臺灣與南韓國家角色轉變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 18

    展可能面臨的困境或持續穩定的因素,本文研究時間點方面就彌

    補目前文獻中停留在 2007年的不足,將延續至 2012年的兩國總

    統大選與後續的相關發展等。

    第二節 民主化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韓與台灣同樣是以「發展型國家」

    之姿,成為政治與經濟學界研究的個案,並且對於兩國的民主化

    過程與威權體制轉向民主化體制的歷程視為東亞國家民主發展的

    重要個案。民主化理論與發展型國家理論是目前對於兩國研究最

    廣泛應用的理論之二。本章主要依據與本論文相關的三項主要主

    題文獻進行討論,首先是民主理論與民主化發展對於南韓的影

    響;其次是從國家層次的角度,以發展型國家理論的源起、發展

    到沒落,並以南韓為個案,描述其在短時間從未開發國家發展至

    開發中國家的原因,以及近代發展型國家理論所面對的困境與限

    制。

    壹、民主化理論及其發展

    依據杭亭頓所提出的民主化理論,一九七四年葡萄牙政變開

    啟笫三波的民主化30,南韓與台灣同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運動

    下,成功地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體制發展的東亞國家。31同樣位

    於東亞地區的南韓與台灣,在近三十年的對內與對外發展上都極

    30

    敬請參見劉軍寧譯,2012,Samuel P.Huntington,《笫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 31

    根據 Huntington 的定義,所謂的民主化浪潮代表大量的國家從非民主體制的國家,在同一段期間內轉向民主體制的國家之歷程,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就是從 1974年至 1997年有超過 30 個以上國家轉向民主體制。詳情可參閱見 Samuel P. Huntington, 1997, “After Twenty Years:The Future of the Third Wave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8, No.4, pp.4.

  • 19

    度相似,除了同樣歷經威權體制到民主體制外,兩國也同樣形成

    分裂國家的模式。特別的是,南韓與台灣都相同歷經日本殖民與

    威權體制之掌握,並透過和平、穩定與漸進之方式進行轉型。在

    過去學界對於南韓在民主化的歷程與發展都有相當的研究。

    民主化的發展方面幫助了南韓在國內政治的穩定,同樣的在

    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上也帶來相當程度的作用與影響力,促使南韓

    能夠發展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因此本節將針對民主理論與哈佛大

    學政治學教授杭廷頓在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一書的內容等相關

    理論進行回顧討論,探討其對於南韓民主化轉型的影響及日後發

    展之差異。

    一、民主理論與民主化浪潮之運動

    (一)為什麼一定要發展民主?-民主政治理論發展

    民主(Democracy)一詞源自於西元前五、六世紀希臘半島上的

    雅典(Athen)城邦,其所採取的一種由平民老百姓統治的政治型

    態,從字源學來看,demokratia是由 demos(平民)及 kratia(統

    治)兩個字詞所構成,合起來的意思是「平民的統治」(rule by the

    people)即為「民治」的意思,此種由人民統治政府的形式稱為「民

    主政治」(demokratia),即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濫觴。32即使過去民

    主政治的概念與現今有所落差,不過當我們討論到「民主」時, 32

    過去西元前五、六世紀在雅典所施行的民主政治,事實上與現今大家所普遍認知的民主運作差異甚大,例如:參與政治的人口並不普及,女人與奴隸等皆不得參與政治;另外當時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都屬於小國小民,運作方式較類似現今的直接民主;在許多公共行政職務上都是由抽籤決定,而並非以選舉方式進行。相關內容與解釋,請參閱見劉任武,2004,《憲法學詞典》,長春:吉林人民,第 122頁。

  • 20

    大多仍會非常直接回答:由人民自行決定自己國家的未來與方

    向。實際上,發展已久的民主在目前仍被視為一種矛盾的制度與

    概念,因為民主制度未必在每一個國家都適用,或者換句話說,

    該國家可能還沒有準備好要成為民主國家,為什麼當今全世界民

    主國家數目遠多於非民主國家這麼多?而非民主國家的發展總是

    給人貧窮與混亂的印象?以下針對民主理論與民主化發展的歷

    程,便能回應以上的問題。

    民主理論的發展依據時間點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時古典民主理論時期:

    學者有洛克(John Locke)、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與孟德

    斯鳩(Charles Louis Montesquieu)等,其強調公民是理性且具有參

    與政治的權力,而且對於國家事務都十分瞭解。古典民主理論是

    具有屬於理想主義,並且認為人民透過參與政治,可以加強公民

    的道德與政治能力,促使公民能具備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與道

    德感,最終能使國家與社會更進步。相對的,在理論中一切的論

    述都屬於較規範性而不具有強制性,也成為日後菁英民主理論主

    要批判的焦點。

    2.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菁英民主理論:33

    主要代表學者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其認為人民在

    民主政治中主要的功能在於選擇決策者,而並非全程參與政治與 33

    Schumpeter, Joseph.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 21

    政策制定的過程,原因便在於熊彼得認為人並非全然理性的,因

    此必須透過人民應透過選舉的方式選擇政治菁英代為行使參政

    權。這便引伸出熊彼得強調制度設計與存在的重要性,他認為民

    主是一種政治決策的制度設計,政治參與者透過公開的選舉競爭

    來爭取選民的支持,進而取得決策的權利。最終,熊彼得更強調

    人民對於政治不應過於熱衷,因為過度的不理性會帶來社會的不

    安定,一切的政治活動主要還是依賴菁英行使才能讓國家安定。

    3.1970 年代之後的多元政體民主理論:34

    主要代表學者道爾(Robert Dahl),主張國家權力應屬於分散

    式,並強調不同團體的參與及競爭,透過代表各種利益的不同社

    會勢力均能參與決策,使民主政治成為多元政體即修正熊彼得的

    菁英民主理論。另外強調國家功能應具協調性與妥協性的,不是

    強制性的。總而言之,道爾的民主概念是屬於透過多元的政治團

    體共同參與及討論,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回饋,而並非由上而下的

    高壓集權方式治理。

    4.審議式民主理論:

    主要代表學者有古德曼與湯普森,35其提倡理性的討論及相

    互尊重,即使最後討論的結果並未達到共識也仍要強調「公開」、

    「理性」、「討論」、「協商」等方式。換而言之,政策制定必

    須讓公民或其代表對於其他參與者等,在意見或道德上不認同 34

    Robert A. Dahl, 1971,Polyarchy :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5

    Gutmann. A and Thompson D,,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a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2

    時,彼此都應該持續以理性方式討論與協商,直到雙方皆可以接

    受的決定與結論為止。在人的偏好是能夠被改變的情況下,藉由

    互動與討論的過程來達到對於行為態度的修正。不過所花費的成

    本(討論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等)與可能造成兩造雙方的激化衝

    突等問題,都是目前審議式民主推動過程所面臨的困境。

    從民主理論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古典民主理論強調政治行

    為的正當性,以及追求政治參與的普遍性,目的在於追求公民責

    任感與公共道德為目標。菁英民主理論則是有鑑於選舉權的擴

    大,認為讓每位公民都實際參與政治成為難以達成的目標,又加

    上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行為都並非全然理性,因此以質疑古典民

    主理論為出發點,再進而提出民主國家真正的決策者是菁英份子

    的觀點,論述民主政治的目標在於決定政治權力與社會價值之分

    配,並非如古典民主理論所說的提高公民責任感與公共道德。多

    元民主理論則認為菁英民主理論最終會走向少數獨裁的可能,因

    此強調須透過菁英與利益團體相互競合,使國家主體呈現一種多

    元勢力的狀態,進而追求權力平衡,美國政治學者道爾也因此強

    調菁英與利益團體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近代的審議民主理論進而

    強調民主運作並非只有投票表決與選舉,重點應在於投票之前的

    審慎思辯與溝通說理的過程,並且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公共領域

    發聲、表達意見,最終達成合理共識。上述這些基礎的民主理論

    背景皆透過經驗性的觀察,不斷修正民主理論的發展,直到近代

    雖然回歸人民的參與及討論,但是人類的理性與否仍影響著民主

    政治的運作。筆者認同熊彼得強調制度的重要性,因為透過制度

    可以修正與具體規範人民在政治參與過程可能產生的不理性行

    為。

  • 23

    (二)民主的具體條件-道爾的多元政治

    然而當我們論及所謂「民主的比較」時,例如台灣與南韓哪

    國比較民主?中國與北韓哪國比較不民主呢?猶如本文主要研究

    台灣與南韓的憲政改革之比較,總會首先思考要如何比較的問

    題,此時就需要一套標準與指標,否則光憑一句概念性的名詞可

    能會令許多人對於民主甚至民主國家的界定會有所疑惑。至於當

    代對於「民主」的界定則以美國政治學者道爾自 1970 年代開始

    致力於發展一套衡量民主制度的系統(system)為主流,他在《多元

    政治:參與和反對》(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一書

    中提到,民主政治必須完全符合「競爭」(contestation)與「參與」

    (participation)兩大標準,36前者代表公開競爭自由化的程度,後者

    則是政治參與的平等原則與普及化之表現。

    更具體描述道爾的多元政治,並必須符合以下七項制度的設

    計:37民選的官員、自由與公平的選舉、普遍的選舉權、所有成

    年人皆有競逐政治職位的權利、言論自由、公民擁有資訊自由的

    權利、結社自主性。以上七項制度設計代表著政治運作的多元性

    與包容性,因此道爾進一步提出多元政治的六項特徵:38選舉的

    官員、自由且公正的經常選舉、表達意見的自由、多元的資訊來

    源、社團的自律自主、包容性的公民身分。道爾提出的民主政治

    制度與特徵,使後續研究的學者能更具體檢視各國民主政治的運

    作。

    民主理論提供本文知識論與方法論上的想像。在知識論的想 36

    Ibid., pp.3-4. 37

    Robert A. Dahl, 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221. 38

    李柏光、李猛等譯,Robert A. Dahl 著,1999,《論民主》。臺北:聯經。頁 98。

  • 24

    像方面,因為政治是人類生活的一切,民主理論發展脈絡也代表

    政治參與程度與方向上之改變,例如權力來源從由上往下發展轉

    變為由下而上,甚至認為應該是交互影響,所以我們需要政治菁

    英的整合也需要審議式民主的公民參與;在方法論的想像,便思

    考民主政治在南韓民主化前後時期運作的相同與差異之處,而我

    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比較方式。我國與南韓在政體運作方面,皆

    符合道爾的標準與原則,即為所謂的「多元政體」(polyarchy),

    其主要精神在於強調政治參與的平等政治政策的制定過程符合正

    當性與合法性,所以當我們欲檢視當今世界各國是否為民主國家

    時,往往便會依據此指標做為分析標準,同樣地,本論文在討論

    與分析兩國的民主過程便建立在政治平等的概念之上。39

    當我們討論有關「民主」的概念以及「民主的標準」之後,

    便必須思考下一個問題:何謂民主化?杭亭頓將近代世界各國政

    治發展歸納出三次的民主化浪潮,40三次民主化浪潮之間都受到

    當時的時空背景、歷史環境、國家與國際政治局勢以及人為因素

    等影響而有所差異,本文主要依據杭亭頓對於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的原因、形式與特徵進行描述:

    (1)第三波民主化的原因:

    39

    政治平等是指每個人的價值內在與他人是平等的,即決策時應平等的考慮受到決策約束者的 幸福與利益(道德、審慎、可接受性)。由於人民無法確保自身的利益永遠被政府保障,所以 進一步希望眾人有相同平等的機會以免自身利益受損。為什麼只有部分人可以獲得政治權利乃政治平等的基本問題,所有服從國家法律的成年人都應當被看作有足夠的能力,能夠參與國家管理的民主過程,只有自己可捍衛自己的權利。詳細內容請參照李柏光、李猛等譯,Robert A. Dahl著, 1999,《論民主》。臺北:聯經。頁 74-80。 40

    分別是 1828~1926 第一次民主化長波;1922~1942 第一次回潮;1943~1962 第二次民主化短波;1958~1975 第一次回潮;1974 迄今第三次民主化長波。詳細內容請參閱 Samuel P. Huntington, 1991, The Third Waves: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p.13-26.

  • 25

    a.經濟發展與經濟衰退:

    經濟發展與民主化之間存在著關聯性且相當複雜,但並非屬

    於必然的條件。因為經濟發展會導致公民意識的深化、教育程度

    的提升、中產階級的形成以及更多資源的分配等,例如:油價上

    漲與馬列主義對於經濟發展呈現停滯狀態,進而削弱了威權政權

    的聲望;另外,1970年代發展型國家的出現,促使了民主轉型;

    最後,經濟快速發展也使原本威權體制的穩定受到動搖等,上述

    因素皆為形成民主化的成因。

    b.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與統治的危機:

    在民主理念逐漸成為當今人們普世價值觀與界定統治權威的

    合法標準時,過去威權統治的統治合法性便因此受到強烈的挑戰

    與質疑,就在合法性衰退與崩解的情況下,許多靠權威產出的政

    策面臨認同危機,也因此導致政績的困局。41

    c.宗教立場的改變:

    在基督教之教義主要強調個人尊嚴,並且是採取政教分離,

    因此基督教會在民主化過程當中逐漸扮演積極角色與正面功能。

    另外,基督教的無形力量不僅鼓舞許多爭取民主人士的信心與勇

    41

    學者張孝評依據杭廷頓(1991:55-57),將威權體制國家的領袖其統治正當性受到質疑時,會採取的手段與回應方式整理如下:1.直接拒絕承認其合法性地位日益削弱,同時相信權力能夠維持不變。2.採用強制服從或鎮壓手段,來取代不斷式微的統治實力。3.選擇挑起國外的衝突,並試圖訴諸民族主義來恢復正當性。4.隨著政績合法性的衰退,宣稱於適當的時候恢復民主體制。5.領導者可以突然地結束威權統治,導入民主體制。詳細內容請參照張孝評,2004,〈轉型、鞏固與深化 ── 台灣民主化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60。上述情況在 1990年前後的東歐民主化過程中特別明顯,許多舊有的勢力在民主化後,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組成另一個新興政黨,但是主要掌握權力的領袖依然是過去的政治強人。

  • 26

    氣,也經常在關鍵時刻以具體行動為民主運動發揮重要影響的力

    量。

    d.外來勢力的新政策:

    外來勢力為推動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提供重要且實質的助

    力。在全球化影響力日趨增加,國家逐漸被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所設定的規範與價值所約制,其中美國、蘇聯、歐盟、梵

    蒂岡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實力。

    e.滾雪球效應:

    亦可稱為「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滾雪球的效應經過日

    新月異的通訊與運輸技術以及媒體的強大傳播效果影響下,使得

    一國的民主行動與政治動態的資訊,能夠在瞬間讓全球人民接收

    到,此種效果便大舉提高來民主擴散的連鎖效應。42另外,在地

    理與歷史文化背景等相類似的國家之間,相互模仿與示範效應的

    作用仍具有一定影響力。

    根據上述民主化的五項原因,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經濟發展

    的表現是世界有目共睹,當西方國家正面臨第二次石油危機、世

    界經濟不景氣與國家外債高築等問題時,台灣則運用建造大規模

    的國家基礎建設與重工業、石化工業發展等,創造當時的台灣經

    濟奇蹟;另外,後冷戰時期的美國透過外交政策積極推廣民主制

    度,使拉丁美洲、中南美洲、東歐與東亞等地區紛紛走向民主化,

    台灣亦在此波滾雪球效應與模仿效應所影響下;最後,國民黨在

    42

    Ibid., pp.46-108.

  • 27

    二二八事件後進入動員戡亂時期的威權體制時期,直到美麗島事

    件的發生後,國民黨首先解除戒嚴令,接著開放黨禁與報禁,這

    才讓台灣正式往民主化之路前進。至於南韓民主化歷程的部份,

    1987 年南韓國會通過了修憲後的憲法,43進入了第六共和時期,

    成為南韓民主重建的重要關鍵時刻,44也因為受到經濟發展、宗

    教立場、外來勢力、滾雪球效應等影響,45讓南韓民主化受到了

    刺激與催化的作用。

    依據杭亭頓的民主化理論,綜合簡述我國與南韓民主化歷程

    之比較,兩國在世界經濟逆勢中崛起,使經濟發展產生催化作用;

    美國為了鼓吹民主制度與蘇聯的共產主義對抗,積極扶持開發中

    的東亞地區國家,也讓我國與南韓在這場意識型態的對抗中選擇

    民主制度的一方;後續共產主義的瓦解,雖然我國與南韓分別受

    到中國與北韓的武力影響與威脅,但是仍然在滾雪球效應的作用

    中加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家行列。

    (2)第三波民主化的形式

    杭亭頓在歸納出第三波民主的原因後,另外又提出三種民主

    化過程與方式的轉換形式,相關類型如下:46

    a. 變革(transformation):

    43

    其憲法主要針對總統行政權力限制的部份有:總統直選,總統任期 5年,不能連任;取消總統宣佈緊急狀態和解散國會的權力,這進而確立了人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44

    Hyug-Baeg Im, 1995, “Politic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in South Korea,”

    Korean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21,pp.133. 45

    楊以彬,2006,〈南韓民主化過程之簡析-以 Huntington 民主化理論為分析觀點〉,《人文與社會學報》,1(9),頁 321-324。 46

    Ibid., pp.127-163.

  • 28

    當執政的菁英帶領並實現民主就出現改革。例如台灣、墨西

    哥、匈牙利、西班牙、土耳其等國即為此種類型。

    b. 置換(replacement):

    當反對派團體帶領並實現民主而且威權政權垮臺或被推翻

    時,便出現置換。如東德、希臘、葡萄牙、阿根廷等國。

    c. 移轉(transplacement):

    當民主化主因是因為政府與反對派團體採取聯合行動而實現

    時,便出現所謂的移轉。如南韓、波蘭、捷克、烏拉圭、尼加拉

    瓜、宏都拉斯等。

    上述三種轉換形式顯示非民主化國家的菁英勢力發展之差

    異,以台灣發展為例,當時在國民黨從大陸來台執政時期之初,

    原本採取極高壓之方式,經常造成人民與民間團體的不滿,即便

    日後國民黨政權為了鞏固其勢力而宣佈進入動員戡亂時期及頒布

    戒嚴令,但是國內經濟發展的穩定、中產階級人數逐漸增加、民

    間團體紛紛上街頭抗爭以及外國勢力影響等等,執政者為求和平

    與繼續領導,才逐步讓民主化實現。47至於本文所主要討論的南

    韓民主化則是屬於移轉方式,因為南韓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市民

    社會傳統的抗爭力量,是由下而上的進行推動與催化民主改革;

    另一方面,政治領導者在民主初期的關鍵時刻,願意放棄摧毀民

    主的鎮壓手段,而選擇妥協的作為,也是造就南韓能夠在威權體

    47

    同註 45。

  • 29

    制與民主體制換軌時,以快速、和平的方式完成民主化之重要原

    因。48我國與南韓相同之處在於市民社會的力量已經崛起,如果

    領導人一昧選擇強硬的手段,必定會造成流血的結果;相異之處,

    便是先前南韓已經經歷過一次的民主轉型失敗,而我國則因為先

    前結束被殖民的日子並沒有比較民主與自由,甚至經濟與生活狀

    況更加糟糕,因此社會底層的反動力量,市民社會反動的力量與

    新團體與組織的勢力也越來越強大,領導人為了鞏固自身的勢

    力,只好先以帶領國家邁向民主化優先,至少能先平息國家底層

    反對的力量。

    (3)第三波民主化的特徵

    雖然在第三波民主化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其轉型的方式與發

    展的途徑在所處的政經結構與內外環境的影響下存在不同的差異

    性,但從差異當中,我們可以從道爾的「競爭」(contestation)與「參

    與」(participation)二項重要民主觀察指標為主,整理第三波民主

    化的共同特徵。杭亭頓認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中具有以下的特

    徵:49

    a.妥協(trade-off):

    在實行民主化的國家最重要的妥協為「民主的議價」(the

    democratic bargain),即在參與及討價還價過程中完成政治交易。

    換而言之,在協調過程中,參與的管道與範圍都將擴大,使得更

    多的政治人物與團體能夠有更多機會參與權力的競逐,並且能依

    48

    同註 45,頁 316。 49

    Ibid., pp.165-207.

  • 30

    據公開的協議與默契進而贏得權力。

    b.選舉(elections):

    選舉是民主體制運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削弱與終結威權政權

    的途徑。公開的選舉表示威權統治者必須接受民意的直接考驗與

    反對勢力的公平競爭。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選舉的動力使得

    許多國家擺脫威權體制走向民主體制。

    c.低度的暴力(low levels of violence):

    每一次民主化總會伴隨程度不一的暴力,但在第三波民主化

    當中所呈現出的是低度的暴力,主因即在選舉制度與妥協方式的

    影響與造就下,自然造成暴力程度與規模的降低。

    綜合杭亭頓對於民主化的原因、形式與特徵,我國與南韓都

    在國內與國外因素的影響而從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兩國還有

    另一項重要的發展,讓全世界研究與關注的焦點從西方轉移到東

    亞,即是「經濟奇蹟」。以下將針對南韓的經濟發展模式與主要

    研究理論進行文獻回顧。

    貳、發展型國家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發展型國家理論(Developmental State Theory)的發展起源來

    自於國家發展理論(theoris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中的兩大學

    派: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paradigm)與依賴理論(dependency

  • 31

    theory)。50兩大理論學派發展背景的部份:51現代化理論盛行於二

    次世界大戰之後的 1950 至與 1960 年代的冷戰時期(Cold War),

    當時正是美國(資本主義)與蘇聯(社會主義)兩大集團的對抗,因此

    兩國積極扶持與經濟援助當時紛紛從被殖民國家成功獨立為民族

    國家的新興國家,並且積極對於這些開發中國家發展問題進行研

    究。另外,依賴理論則是從 1970年代開始盛行,其盛行原因則是

    因為以資本主義為理念的美國,其與聯合國援助的開發中國家之

    計畫並不成功,原本發展良好的拉丁美洲國家並沒有持續維持,

    後期反而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美國本身國內政治局勢

    並不穩定,因此其影響力也開始受到質疑。依據現代化理論與依

    賴理論兩者的發展與差異整理如表 2-1:

    表 2-1 現代化理論與依賴理論之比較

    現代化理論 依賴理論

    時間 1950-60年代 1970年代

    起源地 美國 拉丁美洲

    思想起源代表 塗爾幹、韋伯 馬克思、列寧

    國家發展的本質 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

    相同

    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

    相異

    國家發展的軌跡 線性進化的方式 雙軌相互排斥的方式

    阻礙發展的因素 落後國家本身的社會

    結構與文化傳統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

    束縛與依賴的情境

    先進國家對於落後

    國家發展的影響 有助於發展且無害 無助於發展且有害

    國家發展的策略 學習西方國家的技 拒絕外資、自力更

    50

    國家發展理論的研究範疇主要是從開發中國家的社會變遷現象,並且從其中找出其與先進工業國家發展產生落差的原因,進而對於開發中國家提出建議,以拉近與先進工業國家的發展差距。詳細內容請參閱龐建國,1994,《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頁:29。 51

    龐建國,1994,《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臺北:巨流,頁 195-200。

  • 32

    現代化理論 依賴理論

    術、制度與觀念,並

    吸引外資企業投入

    生、採取社會主義發

    展路線 資料來源:參照龐建國,1994,《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臺北:巨 流,頁 195-200。

    總體而言,就依賴理論的學者認為現代化理論的學者過於樂

    觀,認為開發中國的歷史並不會將已開發國的歷史再演一次,因

    為兩種類型國家本質上就完全不相同,並且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

    下,屬於邊陲國家類型的拉丁美洲一直受到核心國家類型的美國

    等先進國家不斷剝削,因此現代化理論一直被認為是西方國家合

    理化自身自私自利的政治手腕,進而讓邊陲國家永遠只能陷入低

    度開發的窘境。依賴理論就在 1970年代中期成為當代國家發展理

    論之主流。

    到了 1970年代末期,原本與拉丁美洲一樣屬於低度開發國家

    的東亞地區國家,52在其他西方世界國家經濟發展相對不穩定的

    情況下,卻持續相對穩定且快速的成長,尤其是當時所謂的亞洲

    四小龍國-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等,創造了「東亞經濟奇

    蹟」,從表 2-2 整理從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之間,亞洲四小龍

    與其他家之比較,便能夠理解南韓等在當時受到多數政治與經濟

    學家的關注。這些國家亮眼的經濟發展數據,讓大多數研究國家

    發展的學者將分析研究個案轉向東亞地區,並提出所謂的「發展

    型國家理論」。

    52

    1970 年代發生石油危機,油價迅速攀升 5 倍,使國際經濟受到強大打擊,成長經濟衰退。在當時的東亞地區除了日本以外,都是屬於較低度開發國家。不過日本即便也受到石油危機影響,卻依然能夠維持 8%經濟成長率。

  • 33

    表 2-2 1950、1960 與 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與世界其他各國經濟

    成長之比較

    年平均成長率(%)

    國別

    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台灣 8.1 10.3 10.4

    南韓 4.7 10.1 9.3

    香港 9.2 10.0 9.4

    新加坡 5.4 8.8 8.4

    所有工業化國家 4.2 10.5 5.2

    所有中度發展國家 4.8 6.1 5.5

    所有低度發展國家 3.9 4.5 4.7 資料來源:Papanek, Gustav. 1988. "The New Asian Capitalism: An Economic Portrait," in Peter L. Berger and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eds., 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pp.28.

    至於何謂「發展型國家理論」?其內涵為:國家以經濟發展

    為取向,有效地介入市場並透過政策作為來引導私營部門,以國

    家能力來主導特定產業的發展,此一理論可以視為是後進工業國

    家發展歷史的歸納結果。53學者偉德(Wade)提到,國家透過政策

    直接影響與主導工業政策轉型是東亞發展型國家真正發展成功的

    主因,就歷史發展的軌跡看來,國家是主角而市場只是配角。54同

    樣地,哈森(Hasan)亦認為東亞地區在 1970 年代能有好的經濟表

    現,不是因自由市場緣故,反而是國家積極地介入經濟發展,政

    府則是其中的參與者且對企業政策具決定性影響。 55懷特(G.

    White)則在研究東亞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之後,提出了「發 53

    張弘遠,2007,〈「發展型國家」理論的回顧及其在中國研究適用性之探討〉,《東亞研究》,38(2),頁 102。 54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5

    Hasan, Parvez, 1976, Korea, Problems and Issues in a Rapidly Growing Econom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29. 轉引自,Wade, Robert. 1990 ,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24.

  • 34

    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概念等。56

    雷夫維奇(Adrian Leftwich)認為發展型國家係由六項因素組

    成:1.意志果決的發展式精英(a determined developmental elite),

    私人團體全力投入於促進經濟發展與轉型之能力,並與政府高層

    保持良好互動關係,也因次在建立發展體制與文化方面起重要作

    用。2.發展型國家與其精英的相對自主性,即政府與利益團體保

    持相當區隔,不會因私人利益而犧牲國家利益。3.具有強大、有

    效率、隔離的經濟官僚體系。4.民間社會較弱勢且從屬於國家。

    5.有效管理與控制非國家經濟利益。6.強力壓制人民權利(rights)

    與權力(power),一旦民間社會發展蓬勃,將會使人民權利(力)快

    速膨脹,進而影響政府的施政作為,所以壓制人民權利(力)是確

    保國家自主性的必要措施。57這些因素都象徵著國家在其中扮演

    著重要性的角色,並且與私人企業與利益團體進行切割,也認為

    人民的力量過於龐代會影響國家發展,一種較專制與獨裁的統治

    方式,但是其官僚體系是否能夠一直強大有效率就是一個疑問了。

    另外,發展型國家理論主要研究個案為日本、南韓與台灣,58

    詹森(C.Johnson) 在研究日本經濟發展中通產省的角色對經濟發

    展的作用後,提出了「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 (capitalist

    developmental state)的概念,59不過日本在當時屬於民主國家,且

    經濟發展也較其他東亞甚至西方部分國家等更好,對於其他相對

    發展較落後的東亞國家而言,較難以模仿與學習。另外,學者安

    56

    實際上,發展型國家一詞在依賴理論大師 Evans 研究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時便提出,其強調以國家力量控制與發展經濟,進而主導後進國家的工業化。 57

    Adrian Leftwich, 1995, "Bringing Politics Back In: Towards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1, No.3: pp. 400-427. 58

    另外新加坡、香港、印尼等都有相關之研究,但是因為本文以台灣與南韓為主,又將上日本與兩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因此以此三國之個案進行文獻回顧。 59

    姜雪影、李定遠等譯,Johnson, Chalmers 著, 1982,《推動日本奇蹟的手-通產省》,臺北:天下,頁 310-320。

  • 35

    士頓(Amsden)則以南韓為研究個案,並認為其成功的原因為以下

    兩點:第一,國家為刺激經濟發展,巧妙地以補貼企業方式,扭

    曲相對價格,第二,私人企業需符合國家設定的標準才能獲得補

    助。60並對其發展潛力評價極高,南韓透過對大企業與財團的扶

    持來發展與回饋國家社會,並且讓不適合的企業直接倒閉,並且

    學習日本通產省的經濟策略,在國家強力介入與積極改革經濟政

    策,當時南韓經濟成長的確發展迅速。61

    不過仍有學者對於發展型國家的發展不看好,例如偉德針對

    東亞地區新興民主國家在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上提出看法,認為民

    主化速度過快,導致南韓、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在當時極力追

    求民主化,想要透過政治安定來促使經濟安定,但是卻發現要政

    治安定還是得靠經濟安定,因此這些國家在民主化過程十分不穩

    定,因此偉德提到台灣,也是在政府統禦下的經濟發展,許多政

    府官員主導的政策都只是表面,國家主導雖然讓台灣創造經濟奇

    蹟,但是國家政府的經濟決策部門與私人企業的合作上依然不

    足,並且也有類似南韓官商勾結的問題不斷產生。62台灣也隨著

    教育水準提高、民主化提昇、私人企業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市場

    自由化等,國家機器的獨斷與控制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正當性了。

    特別是在 1990年代台灣與南韓出現經濟停滯與金融危機,新古典

    經濟學者開始對於國家發展理論進行反擊,如表 2-3 將分析層次

    分為國內層次與國際層次來說明危機的來源。63因此,從政治面

    而言,發展型國家因為受到民主化浪潮的影響而讓國家體制受到

    轉變,原本國家由上而下的統治方式,被迫要轉型為由下而上的

    60

    Amsden, Alice H., 1989,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8. 61

    但是學者安士頓仍提出南韓在政商關係對於社會發展並不穩定,甚至到了 90 年代也並未明顯改善。 62

    Ibid., pp219-224. 63

    林文斌,2008,〈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調適或轉型?〉《政治科學論叢》,37,頁 102-103。

  • 36

    治理模式;從經濟層面來說,全球化浪潮,讓國家角色的本質又

    重新受到挑戰與質疑,並且又回到過去新古典自由主義理論的基

    調,國家政府過度幹預又加上與私人企業的勾結,皆是導致國家

    走向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全球化中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讓

    許多學者認為國家角色已經失去主導的能力與重要性。最終,全

    球化時代的發展,使發展型國家理論目前受到質疑,民主化的力

    量也開始讓東亞國家紛紛轉型為民主體制國家,其中包含台灣與

    南韓。

    表 2-3 國家發展理論造成經濟與金融危機之原因

    國內層次 國際層次

    1. 市場資訊不透明 過度僵化的匯率政策使外資不

    願投資

    2. 缺乏課責性(accountability) 金融市場全球化使國際投資客

    到處套利

    3. 政府過度幹預 IMF 與美國財政部的援助措施

    失當

    4. 金融體制管制機制不健全

    5. 私人企業過度舉債

    6. 政商關係過於密切 資料來源:彙整於林文斌,2008,〈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調適或轉型?〉《政治科學論叢》,37,頁 102-103。

    發展型國家理論是否終結了?本文並非要在此做出論斷,筆

    者從文獻的梳整中看出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發展太過於集中國家角

    色與功能,對於國家職能與國家自主性過於理想化,而忽略較微

    觀的官僚組織及人民力量。以台灣與南韓的比較為例,當時台灣

    政府的責任以引導市場發展,國家非扮演管控角色,而是激勵性

  • 37

    角色,反觀南韓則是由政府進行主導,並與大財團合作。如果以

    紡織業、石化業發展分析,便可明顯看出政府引導企業發展過程

    中,台灣與南韓比較,前者幹預企業發展的程度相對較小,換而

    言之,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居多,當面臨產業轉型能夠較為快速

    與成功的原因,以及在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時,為什麼台灣受到波

    擊與傷害的程度較南韓小的因素之一。

    另外一項影響發展型國家理論與運作的主要因素是全球化與

    民主化浪潮。全球化時代,國際組織與跨國公司等非政府組織的

    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自主的能力與影響力也自然持續下降,更

    重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在經濟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如果當

    發展型國家持續以國家影響市場的方式,將會面臨在世界市場上

    的淘汰,並且導致國內經濟不景氣等問題,此時統治的正當性開

    始受到質疑,人民與民間團體反動的力量越來越大,造成國家的

    動盪不安等,因為政治面影響了經濟面,經濟面又刺激了政治面,

    一連串的階級對力與經濟問題紛紛出現。發展型國家理論在 1990

    年代後開始沒落,雖然解釋力不足,但有其探討國家角色的必要

    性存在。本文主要探討南韓在政治與經濟發展途徑脈絡之探討,

    故發展型國家理論無法有效解釋南韓在 1990 年代後的發展情

    勢,但是對於 1950 年代至 1970年代之間的南韓的經濟發展仍有

    其解釋之貢獻。

    第三節 本文理論基礎—新制度主義

    本文主要研究南韓民主化前後的政治與經濟發展途徑之比

    較,相關文獻研究中我們可以瞭解目前對於南韓政治與經濟研究

    的焦點都關注在較宏觀的角度,但是本文在研究動機與目的論述

  • 38

    時不斷強調,國家領導人的角色定位與權力行使也是重要的變項

    之一,因此本文理論基礎將回應本文即將研究的兩個面向,一是

    為什麼要從南韓政治制度的設計進行研究與比較;其次是歷屆總

    統各自重要政治事件發生的主要因素又是為何。因此本文將以新

    制度主義做為理論基礎,便能回應本文欲研究的兩個面向。以下

    先就政治學發展與制度主義的興起進行初步性分析,最後再以新

    制度主義中的歷史制度主義切入本文主題。

    壹、政治學研究之發展

    對於政治學的研究,學者之間至今都在探究下列問題:是否

    存在一個研究政治的最佳途徑?其次,「政治」這項主題包括那

    些要素?研究政治的科學研究途徑有哪些?政治研究與實際的政

    治運作之間有何關聯?在研究政治學時又有何研究法可供採用?

    馬許(Marsh)與斯托克(Stoker)所提出的回應則是:64一、政治

    學的研究,是屬於多樣性的。近年來,政治學研究的主題越來越

    國際化與多樣化,加上政治學的領域容易與其他相關領域的結

    合,例如: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因此在研究相關內容時,

    都應從不同的角度或是研究途徑切入較適當。例如:表 2-4中,

    便從政治研究的範疇、對科學化訴求的理解、對規範性政治理論

    的態度以及與政治運作之間的關係進行切入,說明不同研究途徑

    有其價值存在。二、文中將定義「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