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17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

Upload: pascale-stevenson

Post on 30-Dec-2015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第四節中央政府遷台後的政治發展. 動員戡亂與中央政府播遷來台 二次戰後 , 國共鬥爭漸次激化 。 1948 年 4 月,國民大會制定「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作為憲法的附件 因戡亂勦共軍事節節失利。中央政府於 1949 年 4 月遷離南京 1949 年 12 月,國民政府遷台。局部調整人事。改組台灣省政府,任吳國楨為主席 1950 年 3 月 1 日,蔣中正復行視事. 1948 年行憲後當選第一任總統 - 蔣介石.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 , 1991 , 20 世紀中國全紀錄,頁 573 ,台北錦繡. 集中兵力鞏固台澎.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Page 2: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第四節中央政府遷台後的政治發展動員戡亂與中央政府播遷來台二次戰後,國共鬥爭漸次激化。 1948年 4月,國民大會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作為憲法的附件

因戡亂勦共軍事節節失利。中央政府於 1949年 4月遷離南京

1949年 12月,國民政府遷台。局部調整人事。改組台灣省政府,任吳國楨為主席

1950年 3月 1日,蔣中正復行視事

Page 3: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1948年行憲後當選第一任總統-蔣介石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 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 573,台北錦繡

Page 4: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集中兵力鞏固台澎國民黨中央政府遷台後,雖仍保有舟山等地,但兵力分散,政府乃決定實施戰略撤退,集中兵力以鞏固台澎基地

海南島撤退 1950年 5月 5日海南島國軍大部分安全運抵台灣

舟山撤退 1950年 5月 20日舟山國軍撤航台灣 1950年 6月 25日,韓戰爆發,北韓共軍進攻南韓。不久。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台灣的安全性進一步獲得保障

Page 5: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1955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5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來台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圖為杜勒斯攝於機場,行政院長俞鴻鈞陪同檢閱三軍資料來源: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 2000,珍藏 20世紀台灣,頁 254,台北時報

Page 6: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 1991, 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 675,台北錦繡

Page 7: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實施戒嚴1949年 1月 5日,陳誠繼魏道明出任台灣省主席,後兼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不久勦共軍事逆轉,基於國防安全需要,宣布自 1949年 5月 20日起,全省戒嚴

同年 5月 24日,立法院通過「懲治叛亂罪犯條例」;進而警備司令部再制定對人民集會等規定的實施及管理辦法,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請願等基本人權受到限制

Page 8: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1949年 5月 19日陳誠宣布台灣省戒嚴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 1991, 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 602,台北錦繡

Page 9: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1954年總統蔣介石、副總統陳誠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 1991, 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 667,台北錦繡

Page 10: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實施地方自治1946年 2月至 3月,台灣省 8縣 9省轄市、220鄉、 72鎮、 65區,以及花蓮、宜蘭 2縣轄市,分別舉行鄉鎮轄市區民代表會之選舉,由村里民大會選舉產生。 5月,省參議會成立,為戰後台灣地方自治之濫觴

1950年 7月,辦理第一屆縣市議會議員選舉;10月辦理第一屆鄉鎮縣轄市區長選舉

1994年 12月,省市長民選

Page 11: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政治社會運動與政治參與的擴大 台灣在戒嚴體制下,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主要訴求如下

1) 關於人權保障的呼籲2) 關於戒嚴法的反對3) 關於司法獨立4) 關於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的爭取

Page 12: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關於人權保障的呼籲1950〜 1960年代,國內政學界、新聞界已常向政府呼籲保障人權

1970〜 1980年代由於新興反對勢力的興起,對政府違反人權的法律和措施,抨擊批判不遺餘力。國際亦不時表示關切與批評。政府亦有逐步改善人權之措施

1987年,解除戒嚴

Page 13: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關於戒嚴法的反對輿論對戒嚴法之批評,主要在於反對思想控制,爭取言論自由,以及反對黨禁,爭取人民集會、結社的自由

1950年代【自由中國】是爭取言論自由的重要雜誌、 1970年代,如【台灣政論】、【八十年代】、【美麗島】等雜誌均是重要的言論代表刊物

1986年 9月黨外反對勢力組織「民主進步黨」 1987年 7月 15日,政府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等,與戒嚴有關之法令陸續廢止或修訂

Page 14: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關於司法獨立1950年代【自由中國】、【公論報】等,不時要求司法制度需能做到審判獨立、審檢分離、司法人員退出政黨等

1970年代,司法獨立的呼聲再起1980年 1月 1日政府開始實行審檢,高等法院與地方法院改隸司法院,行政院司法行政部易名法務部,掌理檢察及監獄管理等事務

Page 15: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關於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的爭取 1947年,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及監察委員分別選舉產生

1969年起,政府決定定期辦理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 1987年 12月 25日,民進黨在台北市發動「全面改選國會」的群眾示威運動,國民黨政府立法院遂於1989年 2月通過第一屆資深民意代表自願退職條例

1991、 1992改選國民大會、立法院。另透過修憲今監察院改為準司法機關,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後出任。完成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選工作

Page 16: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政黨政治 多年來,台灣地區從一黨領政逐漸形成政黨政治。實根基於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補選與全面改選,以及政治反對勢力的成長和反對黨的組成。政黨政治的形成可自數個方面的演變與發展視之

1) 中國國民黨的演變2) 民進黨的成立與發展3) 新黨之成立4) 親民黨之成立

Page 17: 第十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上)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張勝彥等, 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空大黃秀政等, 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