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10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Upload: sawyer-herrera

Post on 31-Dec-2015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并不是它的创始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它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中,首先植根于经济事实之中。. 二、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有其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Page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Page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Page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Page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并不是它的创始人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它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中,首先植根于经济事实之中。

Page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

•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有其阶级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Page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自然科学依据: 19 世纪自然科学新成就

• 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每一种哲学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为基础的。

Page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成果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Page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理论来源

•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

Page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优秀成果的综合和发展。 19 世纪初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它们提出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则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以启迪,他们的不足之处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鉴戒。

Page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五、主观条件

Page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

Page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大学时代:马克思转向黑格尔

• 1835 年 10 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他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把哲学和历史的研究放在首位。在柏林大学初期,马克思曾一度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

Page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1837 年,马克思由康德、费希特的哲学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辨证理解的的黑格尔主义,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活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接触和交流,促使马克思更加深入地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

Page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二、《博士论文》及其主旨

1839 年到 1840 年,马克思致力于研究古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论哲学,并于 1841 年 3 月写出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的博士论文。

Page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的差别,而且也已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Page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莱茵报》时期:干预实现生活,对黑格尔哲学信息的动摇

• 《莱茵报》时期,新的岗位使马克思跳出单纯研究理论的圈子,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Page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后来马克思多次谈到,《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发表的论著表明,其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辨证唯心主义,但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已在发生变化,导致了他对原有哲学信仰发生了怀疑和动摇。

Page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历史,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

• 1843 年 1 月,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莱茵报》,马克思“从社会退回书房”,通过消化《莱茵报》的经验、深入研究历史和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思想上取得重要进展。其成果主要是 5 本阅读历史著作的笔记(也成“克罗茨纳赫笔记”)和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Page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五、《德法年鉴》时期: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Page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六、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 、恩格斯在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转变之后,开始了建立新世界观体系的探索过程。

•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这种探索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则是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已经接近了新世界观的形成。

Page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Page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巴黎时期:《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

Page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在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 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

• 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 再次,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了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

Page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神圣家族》:批判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论历史和群众

Page 2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首先,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

• 其次,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

• 第三,他们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Page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结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Page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公开问世

Page 2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新世界观的创立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作出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Page 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 在《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 < 哲学的贫困> 》一书中,马克思着重批判了蒲鲁东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Page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847 年 2 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 第一,《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二, 《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第三, 《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Page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Page 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 1849 年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

和发展

Page 3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 革命仍然应当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寻找其发

生的根本原因。• 革命绝不是少数人煽动的,也不是少数领袖人物偶然的行动和动机的结果。考察革命发生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

Page 3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概括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三条新贡献: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

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

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Page 3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学说的重大发展

• 第一,充分估计了革命的作用• 第二,尖锐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

• 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和总体上作出了不断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论断

Page 3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对历史主体和历史规律统一性的哲学分析

Page 3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节 唯物史观在 1871 年巴黎公社运动中的运用、验

证和发展

Page 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再批判

• “ 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那些争夺统治权而相继更替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国家建筑物的夺得是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品”

Page 4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前提、手段和目的

• 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伟大成果• 以人民武装代替反动军队• 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 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 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

Page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关于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从人类历史发展规

律的高度来分析公社失败。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但是他们创造历史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不可能预先绝对准确地估计的。因此,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当然有它本身的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无数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作为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并不是不起作用的,然而又是不可能完全预见的。

Page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论》中的运用、验证、

和发展

Page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 马克思从 1843 年起就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直到 1883 年他逝世为止,历史整整 40 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是他历经艰辛、耗尽心血所获得的巨大科学成果。《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可以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Page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

• 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括。并认为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是他从研究经济学中得出并一经得出就用于指导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结论。

Page 4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资本论》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资本论》的伟大哲学意义首先就在于:他把唯物史

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深刻的革命变革。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Page 4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Page 4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五、《资本论》中关于历史进程的思想• 在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

的历史趋势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且还深入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Page 4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六、《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 马克思在考察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中始终把下述序列看作是同步的过程:在人的发展形态上是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全面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Page 4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七、《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Page 5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

Page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节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

Page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反杜林论》的写作历史背景• 杜林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它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宣扬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 杜林以傲慢的口气大肆宣扬他创造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公开向马克思主义挑战,全面歪曲和诋毁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党的指导地位,破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Page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反杜林论》的哲学思想• 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

世界观• 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

本规律•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Page 5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粉碎了杜林的进攻,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百科全书式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Page 5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 《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

Page 5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点评

Page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

阐述

Page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探讨自然科学中的科学问题,并用以完善和丰富唯物主义自然观。

Page 5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 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辨证转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论断,实现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突破。

Page 6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重申了《反杜林论》中关于辩证法的科学表述,并且对辩证法的对象、内容、规律和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他说:“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Page 6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研究

Page 6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的理论研究

Page 6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一生非常重视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因

为原始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即马克思的晚年,虽然条件艰苦,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但他仍然不知疲倦的进行理论上的探索。马克思在 1879 至 1882 年间阅读并细致地摘录了 5 本笔记,记载了他对于各种形式的原始公社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

Page 6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

• 关于原始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 关于原始农村公社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

能的预测• 关于氏族部落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反对把西欧发展的模式搬到东方社会• 批判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研究原始公社问题的反

历史观点

Page 6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点评

Page 6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节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人类早

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Page 6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提出两种生产理论 “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

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Page 6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Page 6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揭示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

• 恩格斯根据两种生产的基本理论,详细婆媳了原始社会的结构。他指出,血缘关系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

Page 7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氏族• 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Page 7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说明家庭的起源和演变

•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Page 7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论述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形成

• 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上曾发生的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考察,具体考察了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分析、阐明了私有制、阶级的起源的具体过程。

Page 7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和被剥削者,从而产生了奴隶制;

•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

Page 7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五、阐述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 “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Page 7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国家是伴随私有制、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历史的 辩证法将证明:在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之后,国家的镇压、剥削、压迫的功能将要灭亡。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私有制的消灭,国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就是逐渐消亡。

Page 7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三节 《路德唯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Page 7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经过 40多年的传播和

发展,在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许多国家中都有其代表。资产阶级为了限制它日益扩大的影响,歪曲他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混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世界观的界限,贬低它的产生的伟大意义。为此,恩格斯写了《路德唯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明了它在人类思想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反击了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进攻。

Page 7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无产阶级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是意识形态上的革命。从理论来源上说,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优秀成果。

• 这一新哲学的产生,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这一“中间环节”而又越过费尔巴哈,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Page 7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age 8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问题。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Page 8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 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客观规律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Page 8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经验,全面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革命意义。

Page 8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六、点评

Page 8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四节 19 世纪 90 年代恩格斯阐述和发展历史唯物主

Page 8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全面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 首先,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其次,上层建筑并不是消极地反应经济

基础,它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Page 8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揭示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

Page 8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阐述历史发展“合力论”• 首先,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人们创造的,

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其次,人的意志愿望在积极地影响历史的进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不同,它既受社会物质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的意识的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Page 8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受精神的、物质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制约,他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一种单一的力。许多人的愿望形成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力,并参予到社会的总过程中,就成为“总的合力”。所以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Page 8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说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 恩格斯针对“青年派”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的标签的歪曲理解,再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age 9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五、点评

Page 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五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Page 9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普列汉诺夫的生平

• 普列汉诺夫( 1856-1918)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共党的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

Page 9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

要地位。他是俄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伟大 先驱。

• 在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多有独创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美学和哲学史方面。

• 缺点: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不够。

Page 9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 1.肯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独立地位•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 3. 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

Page 9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 5. 辩证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6. 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 7. 科学地论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Page 9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六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捍卫和发展

Page 9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节 列宁的生平

Page 9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发展

Page 9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自然科学革命、马赫主义流行、认识论问题的突出与《唯批》的写作

• 为了澄清党内哲学思想的混乱, 1908 年年列宁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波格丹诺夫等人的马赫主义哲学进行了系统的、详尽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Page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列宁在《唯批》中多次谈到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并提出了著名论断:“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Page 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对自然科学发现的哲学概括

• 剖析“物理学危机”,阐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列宁认为,“现代物理学危机”问题不在物理学,而在哲学。

Page 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在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列宁提出了几个关于物质的基本特征的命题,这些命题大同小异,理论界从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作为物质的定义,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Page 1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唯批》的意义和地位

• 列宁的《唯批》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对澄清俄国党内的思想混乱,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指导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权威发挥了重大作用。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Page 1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三节 《哲学笔记》列宁全面发展唯物辩证法

Page 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一、提出了建立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原则和体系雏形

• 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原则的思想集中在他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论断上。

Page 1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列宁还提出辩证法的核心或实质的概念,并把它看成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根本原则之一。

Page 1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体系

• 《哲学笔记》是《唯批》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发展了《唯批》的认识辩证法思想。

Page 1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三、提出了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理论

• “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管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Page 109: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列宁在研究中还进一步发现,有的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尽管已经十分明显,仍然有人坚持,这就不是它的认识论根源能够解释清楚的,其中必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阶级利益,具体说,“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

Page 1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四、从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 由于列宁揭示了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因而也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根本对立的关键是对待对立统一规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