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

63
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苏1917 12-1922 4 苏苏苏苏 )、( 1922 4 -1953 3 )、 苏苏苏1953 3 -1955 2 苏苏苏苏苏 )、( 1953 9 -1964 10 苏苏苏苏苏苏 )、( 1964 10 -1982-11 苏苏苏苏苏苏 )、( 1982 11 -1984 2 苏苏苏苏苏 )、( 1984 2 -1985 5 )、 苏苏苏苏苏1985 5 -1991 12 苏苏苏苏 )、( 1991 12 -2000 1 苏苏苏 )、( 2000 1 -2010

Upload: macey-vaughan

Post on 01-Jan-2016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苏联至俄罗斯的历届领导人分别是列宁( 1917 年 12-1922 年 4 月)、斯大林( 1922 年4 月 -1953 年 3 月)、马林科夫( 1953 年 3 月 -1955 年 2 月)、赫鲁晓夫( 1953 年 9月 -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 1964 年 10 月 -1982-11 月)、安德罗波夫( 1982 年11 月 -1984 年 2 月)、契尔年科( 1984 年 2 月 -1985 年 5 月)、戈尔巴乔夫( 1985 年5 月 -1991 年 12 月)、叶利钦( 1991 年 12 月 -2000 年 1 月)、普京( 2000 年 1 月 -2010 )

列宁列宁 斯大林斯大林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 勃列日勃列日涅夫涅夫

戈尔巴戈尔巴乔夫乔夫

末 代 沙 皇 全 家 照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沙皇俄国沙皇俄国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俄国

(苏俄)

(苏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013 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俄国十月革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 4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清单

复习策略

1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苏俄(联)经济体制的调整,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显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2 、把握有关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影响。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等概念。

3 、注意运用比较法对比分析重要事件。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三次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 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 年 12月《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经济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阅读课本 130 页资料卡片 , 评价《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内容选摘:1 、德国占领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拉托维亚的一部分领土,红军撤离爱沙尼亚、芬兰和乌克兰。2 、俄国支付给德国等国 30 亿卢布的战争赔款。

从内容上看:这项和约对俄国是苛刻的:俄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支付了巨额的赔款。 从结果上看:苏俄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得到喘息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考点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到 1/81/8 磅面包。磅面包。 材料三:材料三: 19181918 年年 55 月,月, 55 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的支持下发动叛乱。 19191919 年开始,协约国发动年开始,协约国发动 33 次大规模武装进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攻; 19191919 年年 33 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19191919 年夏到年夏到 19201920 年初,以前沙皇将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发动进攻; 19201920 年年 44 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材料一:材料一: 19181918 年夏天,苏维埃 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年夏天,苏维埃 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 1/41/4 的的国土上飘扬,全国国土上飘扬,全国 3/53/5 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 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埃政权 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88 月月 30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这些材料反映了苏

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严峻的形势?

①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②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叛乱③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

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 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内)

苏维埃政权 面临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1918 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农 余粮收集制

工所有企业国有化并统一管理

商 取消自由贸易其他

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3. 特点

1.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2. 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

5. 评价 ……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 列宁《论粮食税》

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 、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理论上的错误:① 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

② 它具有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和物质利益平均主义的特点,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至采用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践上的后果:① 余粮收集制 ; 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② 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的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③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常供应。④经济上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严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1 )标志: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 1 )经济危机 四年一战;三年内战; 1921 年天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经济恶化

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 、实施( 2 )政治危机

( 2 )内容及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行工资制

内容政策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各有何不同?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缓和了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 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 积极性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 1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2 )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政权;( 3 )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 、评价

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

3 、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设问】( 1 )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 )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①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 改善人民的生活; ③农民开始不满余粮征集制; ④阶级敌人挑起事端,企图颠覆苏维埃政 府。

1921 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议 抗议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

( 3 ) 1921 年列宁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 4 ) 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小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影响

积极

消极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 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 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 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实物配给制,成年人劳动义务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政权 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使农民负担过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① 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② 政治危机: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叛乱直接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本原因)

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①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② 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收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③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效果:

苏俄:

中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1)都从农村改革入手: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所有制的多样化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放开商品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也鼓励私人办企业,•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高度集中的体制所取代;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

1 、苏联的建立

⑴时间: 1922 年 12 月 30 日 ⑵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⑶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2 、列宁逝世: 1924 年 1 月 21日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①① 国内:国内: 19251925 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落后农业国国。。②② 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11 、背景:、背景:

22 、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1925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年联共(布)十四大

⑵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33 、结果:(、结果:( 11 )) 19371937 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 2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44 、特点:、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② 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 ③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 ④ 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⑸对工业化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 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 许多产品无人问津;经济粗放型发展,效益 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 11 、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大林的决策大林的决策

• 22 、决策:、决策: 1927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年联共(布)十五大• 33 、结果:、结果: 19371937 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 44 、特点、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

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② 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

本身的发展本身的发展• ③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

不满不满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自学)

( 5) 评 价

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 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③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④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工业化之路 (二)农业化之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利:①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 成为工业强国; ② 为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 而且培养大批专家。弊: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 、形成标志: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3 、形成原因⑴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⑵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⑶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1 、斯大林模式概念:指苏联在 20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4 、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①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缺乏群众监督。 ② 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思想: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政策 主要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流通领域

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个人高度集权

5. 作用及评价:

功绩:

弊端:

政治方面 : 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思想文化 : 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和思想文化的繁荣

评价:

1 、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 , 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 , 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2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初期探索和建设初期探索和建设

时期 1918- 1920 年

1921-1927 年

20世纪 30 年代中期 -

20世纪 50 年代初

历史影像

经济政策

成效

战时共产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巩固苏维埃政权 建立社会主义

的经济基础世界工业强国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

考点三: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 .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 年 ---1964 年 )

1. 阅读课本 141 页第一 二段 ,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背景 : (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2)斯大林的逝世。( 1953年)

内容 :

一 .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 年 ---1964 年 )

1. 阅读课本 141 页第一 二段 ,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背景 :

内容 :经济

政治

农业: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一 .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 年 ---1964 年 )

1. 阅读课本 125 页第一 二段 ,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结果和评价呢 ?

背景 :内容 :

结果 : 收效甚微 --- 失败评价 :积极

消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1957 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61 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 1980 年建成共产主义。

—— 金重远《 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 1955 年到 1960 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 1962 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 150 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 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 1964 年赫鲁晓夫 70 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 年斯大林 50 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 120 幅照片, 1964 年头 9 个月竟至 140 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 10 ~ 15 次。

① 没有结合国情② 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③ 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④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⑤ 1964 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直接原因)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 ~ 1982 )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1.1. 内容内容

3.3. 成效与问题:成效与问题:

取得一些成果。1975 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2.2. 重点: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目的:

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异: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

内容 : 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三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 1985-1991 )

1. 阅读课本 143-144 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 ,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

背景 :

内容 :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华关系:

政治生活僵化 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矛盾 关系紧张,急需缓和

经济: “加速战略”

政治:1)改变指导思想

2)改变党的地位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 实行多党制

三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 1985-1991 )

1. 阅读课本 143-144 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 ,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 ?

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

政局不稳连年滑坡极度混乱

民族分裂运动

三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

1. 阅读课本 143-144 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 ,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 ?结果呢 ?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

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 >>

<< 阿拉木图宣言 >>

---- 独联体成立

---- 苏联解体

---- 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三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 1985-1991 )

1. 阅读课本 143-144 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 ,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 ?结果呢 ?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 ,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 )的

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外部

原因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三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 1985-1991 )

1. 阅读课本 143-144 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 ,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 ?结果呢 ?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 ,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4. 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 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三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

1. 阅读课本 143-144 页”莫斯科落日”第一 二段 ,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内容 ?2.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情况呢 ?结果呢 ?

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3. 找出苏联解体的步骤 ,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4. 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堪忧;

赫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改革中出现的混乱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给予农民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开荒增产,种植玉米运动.

扩大自主权,降低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改革工

部分管理权正是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业员自主权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

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有所提高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解体。

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旧体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停滞;

指导思想 内容 结果

相同点

都主张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都没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重点都曾放在经济领域

都不同程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最终均未成功

不同点

前两次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第三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次改革侧重于农业,第二次改革侧重于重工业,第三次改革重点开始放在经济体制上,后来转向政治体制

第一次成效甚微,第二次前期有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第三次则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点

名称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未突破 未突破

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手段(是否采用市场规律)

否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恢复货币流通、商品买卖

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管理权部分下放,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综合平衡(农、轻、重的比例

关系)

一切为了前线

余粮收集制、国有企业、私人企业等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推行新农业的政策

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军工企业

重点在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比例更失调

苏联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探究】【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 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 )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㈠方针提出: 中国是 1953 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 1925 年的联共十四大。㈡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实施五年计划 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 2 )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

革 ? 中国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 3 )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 ㈠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㈡原因:① 指导思想不同:② 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 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材料一: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材料二: 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

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根据材料一二,判断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目的是?

战争需要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材料一: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 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是?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材料三: 4 年世界大战和 3 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1920 年国民收入只有 40 亿卢布,比 1917 年还少 70 亿;工业总产值只及 1913 年的 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 1913 年的 5%和 3%,煤也只有 1/3 ;谷物总产量比 1913 年减产 1/3 。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 1920--1921 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项目年份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 %

畜牧业%

粮食(万吨)

牛(万头)

1913 100 100 100 7650 6060

1920 67 64 72 4519 5250

1925 112 107 121 7247 6210

1913---1920 年农业的发展

1913 年— 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1913年

1920 年 1925 年 1926 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严重的经济危机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1921 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 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 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 2 月 28 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1920 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严重的政治危机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 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 2 )、三个五年计划(成就及缺陷)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第一个五年

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1928 年 -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 农业国

1933 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 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