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68

Upload: len-harmon

Post on 01-Jan-2016

4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市委党校 肖锐.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苏州必然选择 三、苏州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4 、低碳经济救赎人类. 持久 增长动力的需要 破解 生态环境瓶颈的需要 传承 吴文化的需要 共筑 幸福新天堂的需要. 经济发展低碳化 社会发展低碳化 能源发展低碳化 技术发展低碳化.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Page 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一、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苏州必然选择三、苏州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持久增长动力的需要

破解生态环境瓶颈的需要 传承吴文化的需要 共筑幸福新天堂的需要

经济发展低碳化

社会发展低碳化

能源发展低碳化

技术发展低碳化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4 、低碳经济救赎人类

Page 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4 、低碳经济救赎人类

联合国《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导致 --- 农作物减产、淡水资源短缺、

生物链被打乱、干旱、飓风、泥石流等极端

天气肆虐。工业化以来的 200 年,升高 0.74℃ ;

2100 年,升高 2℃ 至 6℃ 。

Page 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升高 2℃--30% 海岸湿地被淹没。马尔代夫:趁我们还在,快来看看吧!!

升高 3℃--- 上亿人无水可用

升高 4℃-- 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全球近一半的人无水可用;在欧洲大陆,夏季干旱高温与冬天极冷相伴;

升高 6℃--陆地大部分被淹没, 90% 的物种灭绝,人类数量减少 80% 。

Page 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Page 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Page 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二氧化碳是福也是祸;

人类 ---90% 的责任; 发达国家 ---80% 责任。

极端天气给经济发展蒙阴影。

每个人福利削减 20% 。

人类大量使用碳基能源,

导致污染严重;“地球

发烧” --- 气候变暖!

储量迅减,能源价格居

高不下,导致终端商品

价格上涨。

《斯特恩报告》认为,按照

当前的发展模式,气候变化

将造成全球经济( GWP )

下挫 5%--6% ,

而发展中国家则会超过 10

% 。

气候变化相当于每个人的

福利削减 20% 。

Page 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大量使用高碳能源是导致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

人人有责!给地球降温,应对气候变暖, 呵护地球家园! 结束高碳时代,开启低碳时代!

低碳 --- 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 ---- 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污染物

Page 9: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4 、低碳经济救赎人类

Page 10: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 国际社会对中国虎视眈眈

30 年, 9.8% 左右的年均增幅,世界上

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经济总量超意大利、法国、英国, 2009

年超德国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2010 年

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Page 1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产出与消耗

产出: 外贸规模世界第三;生产世界 2/3 的复印机、微波炉、 DVD、鞋子、袜子,几乎全部的玩具。

中国 GDP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是 9.

5%左右 。

消耗:消耗世界 20% 的能源,40% 的钢材。

煤炭、钢铁、铜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是世界第二消费大国。

Page 1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 --- 买啥啥贵! 卖啥啥贱!

《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6.4%。

所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打法,倒逼我们反思,这种消耗多、污染重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Page 1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市场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4 、低碳经济救赎人类

Page 1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13 亿 ----- 中国 ---- 人口 ----- 特殊 13 亿人口创造了人口红利! 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 13 亿,都会成为

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 13 亿,都会

变得微不足道。

Page 1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吃喝拉撒小问题乘以 13 亿,都是大事情;

13 亿人每天每人吃掉 1斤粮食,就是 13 亿斤;

每天有相当于 3 个西湖的水 要被马桶抽掉;

每天有 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

Page 1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垃圾围城的警告!!!

Page 1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中国是世界最穷的第 2 大经济体; 人均 GDP排位世界 105 位;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吗???

地大物 薄 、缺地、缺水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Page 1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 118 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已有 44+25

个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城市。

缺水—沙特、阿联酋一样缺水; 少油、少煤 --- 人均拥有石油排在世界 40 、 50多多位。

缺地 ---现存耕地 18.26 亿亩,比 10 年前少 1 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人均耕地 1.38亩,仅比弹丸之地孟加拉、日本略高一点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Page 19: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黑河

胡焕庸线腾冲

八山一水一分田

土地 36%人口 96%

2000 年人口 94.2%12 亿 2 千万

土地 64%人口 4%

2000 年 5.8%

Page 20: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人口状况警告 ---土地、水等资源不可承受; 能源状况警告 ---- 储量有限 ---进口代价大 ---- 不可承受; 环境恶化警告 --- 环境污染 ---- 威胁健康 --- 不可承受。

过去的靠土地换项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消耗大、污染重、粗放式的模式是不可承受的,已走到了尽头!

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Page 2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1 、气候变暖带来的福利下降 2 、国际挑战带来的痛与苦 3 、特殊国情带来的不可承受 4 、低碳经济救赎人类

所谓低碳经济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转变发

展方式、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

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

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能循环、可持续,达到经济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4 、低碳经济的救赎

Page 2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的六大突破创新技术 ---传统技术的升级、新技术的开发(碳捕获);

创新制度 --- 碳交易、能源合同管理;

开发新能源 ---完全替代碳基能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消耗大、污染重、粗放式模式

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节约 节约 节约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尊重自然、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Page 2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苏州的必然选择

1 、持久增长动力的需要

2 、破解生态环境瓶颈的需要

3 、传承吴文化的需要

4 、共筑幸福新天堂的需要

Page 2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2011 年苏州取得的成绩: 地区生产总值 10716.99 亿元 , GDP 增长 12% ,排全国第六;

全市实际利用外资 89.1 亿美元; 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100.9 亿元,增长 22.2% ; 实现工业总产值 3.3万亿元,增长 17% ; 实现中方对外投资 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8% ; 世界 500强企业已经有 141 家在苏州开办了大约 400多个项目。

Page 2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1 、持久增长动力的需要42%

38%

20%

Page 2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产业有利于持久增长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消费占比, 降低投资占比;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服务业占比; 发展低消耗、低排放、

少污染的低碳产业。

Page 2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全市土地面积 848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 5

4.8% ,水域面积占 42.

5% ;平均海拔 4米左右,拥有 80%左右的太湖水面。

耕地面积 2010 年 222.

11千公顷。

2 、破解生态环境瓶颈的需要

Page 2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发展方式有利于破解土地瓶颈

36.5

22.2

万公顷 36. 5 35. 9 34. 3 33. 3 30. 6 28. 1 23. 5 23. 1 22. 2

1985-2009下降 37% 39%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1996年

1998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0年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0.7万公顷

Page 29: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发展方式有利于破解人口压力

2011 年户籍人口 642万,

外来人口 600万左右,

比例 1 : 1 。

600万外来人带来了人口

红利;但也造成“拥挤不

堪”,给苏州政府的管理

带来极大挑战。

调整劳动力结构!!!

Page 30: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发展方式有利于破解污染问题 --- 低端加工贴牌的痛与苦!

苹果供应商台湾可成旗下可胜苏州厂因污染,被工业园区环保局勒令停产整顿。

距离可胜厂区三公里远的凤凰城居民举报称,可胜工业污染严重,制造大量刺鼻难闻气味,导致头痛、流泪等症状。

环保部门部门实地检测显示,部分排放指标高于国家标准。

Page 3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3 、传承“吴文化”的需要

Page 3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老祖宗给苏州留下了 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2

60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

园、怡园 5 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 3 个

历史风貌地区, 30多个旧街巷历史地段, 70座古

桥梁, 22处古驳岸, 639口古井, 22座古牌坊。

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强调:

脱离人和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Page 3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2500多年的积淀,呈现出一个有历史内涵和

文化气质的苏州,这样的内涵和气质也成为了

当代苏州经济社会成长的基因、发展的灵魂。

因此,苏州今后的发展就是要保护传承吴文化

的基因和灵魂。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有利于传承吴文化!

Page 3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4 、共筑幸福新天堂的需要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幸福指数天下第

一! 50 年代淘米做饭,

60 年代洗衣灌溉,

70 年代水质变坏,

80 年代鱼虾绝代,

90 年代不洗马桶盖。

碧水蓝天,绿树青山,稻香蛙鸣,小桥流水,虾蟹满塘,鱼米之乡, 人间天堂。

Page 3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粗放模式的痛与苦!

2012 年 5月 29日市环保局

公布的古城区水质监测数据,

内城河约四分之三的监测点

水质显示为劣 V类 ; 始终发

生黑臭的河道比例超过了 2

0% 。

Page 3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4 、共筑幸福新天堂的需要

幸福新天堂 ---宜居新苏州、创业新天堂、幸福新家园!

宜居新苏州 --- 历史元素和现代文明兼容 --- 文化底蕴、时尚气质

创业新天堂 --- 投资创业环境好 ---政府服务好

幸福新家园 ---安居乐业 --- 幸福指数高!

低碳经济发展有利于幸福新天堂的建设!

Page 3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经济发展必须做到四要: 既要经济保持增长; 又要少消耗、少排放、少污染; 还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更要宜居、乐业、健康、幸福。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Page 3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三、苏州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分析所谓低碳城市 ----

改变以往高碳生产、高碳消费的社会经

济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形成低碳产业、低碳产品、低碳

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环境、低碳生活

等。

Page 39: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三、苏州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国家首批低碳试点 ---五省八市

2010 年 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 -----

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

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

保定八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

倡导低碳生活”的第一批试点。

Page 40: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的进展

苏州在 2010 年启动了申报第二批低碳试

点。 2012 年 4月 19日,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员到苏州考察调研

低碳城市建设情况。

苏州初步确立了以“四轮驱动”的综合型

“低碳社会”发展模式。

Page 4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低碳化 --- 布局产业筑低碳经济

社会发展低碳化 --- 时尚消费造低碳生活

----细枝末节造低碳建筑

----循环利用造低碳社区

----绿色出行造低碳交通

能源发展低碳化 --- 开源节流还低碳环境

技术发展低碳化 --- 变废为宝出低碳产品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 --- 四轮驱动

Page 4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 --- 四轮驱动

经济发展低碳化 社会发展低碳化 能源发展低碳化 技术发展低碳化

---布局产业 筑 低碳经济

Page 4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欧、美、日、中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

2009 年 3月,欧盟 -- 在 2013 年前投资 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以确保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的世界领先;

奥巴马提出两年投资 1000 亿美元,确保新能源、环保技术的领先,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扮演领袖地位;

Page 4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2012 年 7月 30日日本政府确定了 “日本再生战略”,重点投资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和农林渔业三个领域,到 2020 年底,将在节能环保领域、健康医疗领域各新增 6377 亿美元。

中国刺激经济投资 5860 亿美元,约合国内生产

总值的 8% ,其中约合 1400 亿美元,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 2% 用于绿色投资。

欧、美、日、中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

Page 4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形成 三 二 一 低碳产

业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 GDP比重达到 48

%左右。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

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智能电网、新型平板

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比重达到 40% 。

经济发展低碳化 ---布局产业筑低碳经济

Page 4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 --- 四轮驱动 经济发展低碳化 社会发展低碳化 能源发展低碳化 技术发展低碳化

--- 时尚消费 造 低碳生活

---细枝末节 造 低碳建筑 ---循环利用 造 低碳社区 ---绿色出行 造 低碳交通

Page 4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碳足迹 ---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的吃喝拉撒、工作中直接或间

接都排放了二氧化碳。

据测算,二氧化碳排放的30

%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

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

社会发展低碳化—时尚消费 造 低碳生活

Page 4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时尚消费 ---- 不拒绝消费但拒绝浪费 提倡时尚消费 --- 新节俭一族 ---- 在不影响生活质

量、不减少工作内容的前提下的节俭。

以下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您做到了几

项! 少用塑料袋、选购简装商品 、选用可再生材料制

品 、纸张两面用 、不用一次性餐具 、选择节能灯 、

随手关灯

Page 49: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购买本地产品 网上付账单 不穿裘皮 少寄纸质贺卡 不食野味

一水多用 少开汽车 选择小排量车 出行首选公交减少住店床单换洗次数 生活垃圾减量、分类

以下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您做到了几项!

Page 50: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碳中和

树木 -----“吸碳器”

科学研究表明 ----

一个人只要每年栽 3棵树,就可以吸收个

人当年在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

现“零排放”。

Page 5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社会发展低碳化 ---细枝末节 造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 ---①节能 ②少浪费 ③长寿命

我国每年 20 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 40% 的水泥和钢材,而寿命只有 25-30 年。

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 132 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 74 年。

Page 5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新建建筑垃圾, 300~ 500吨/每万平米;拆除旧建筑, 7000~ 12000吨/每万平米。 苏州 2011 年 ----9322万平方米,约 5百万吨

虎丘山的金阊区和平江区建筑垃圾归集点,每天进场垃圾约六百吨,起初设计容量为 4万立方米,而目前总量已达近 15万吨。沧浪区归集点原计划堆高 3米、可收纳建筑垃圾 6.3万吨 /年,但截至今年 6月底,已接纳建筑垃圾逾 10万吨,最高堆高处达 15米。

Page 5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可以“吃掉”建筑垃圾的终端建设场所,有关专家

正在选址中,地址一旦确定下来,年内将启动建设。

在那里建筑垃圾将被彻底破碎,然后制成空心砖等

多种再生建材产品,实现循环再生利用。

该项目将成为江苏省内第一家政府主导的建筑垃圾

综合处理系统,前期每年消纳能力约为 100万吨。

苏州 --- 建筑垃圾处理

Page 5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社会发展低碳化 ---循环利用 造 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 ----

通过新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供暖等)以及循环利用(雨水回收), 从而降低社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的现代化概念社区。

朗诗园 ---- 节能 80%

Page 5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社会发展低碳化 ---绿色出行 造 低碳交通

绿色出行 ---- 在居民生活“衣、食、住、

行”中,出行方式是碳排放最突出的行为。

低碳出行 ----自行车出行、公交出行

公交出行 ----- 一是完善公交的便利性、二

是鼓励公交出行、三是采用新能源公共汽

车。

Page 5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张家港、常熟、吴江液化天然气汽车的推广

张家港截至 2011 年 11月, 90辆 LNG公交车、

5辆 LNG 城际长途大巴投入运营;常熟截至 2011 年 7月, 92辆 LNG公交车运营;

吴江新增 120辆使用 CNG (压缩天然气)的新能源出租车。

Page 5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 --- 四轮驱动

经济发展低碳化 社会发展低碳化 能源发展低碳化 技术发展低碳化--- 开源节流 还 低碳环境

Page 5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能源发展低碳化 --- 开源节流 还 低碳环境 开发能源 节约消耗 强势治污

治理黑臭河道 --- 提升古城区河道水质

治理大气污染—关停并转—消灭黑烟囱

治城中村 --- 变“城市客厅”

治理黑臭河道 -----

苏州提出了古城区河道水质提升行动计划,三年投入 2.8 亿元,其中污水管网改造 1.47亿元,河道清淤及水系沟通 1.33 亿元。

Page 59: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能源发展低碳化 ----- 开源节流还低碳环境

治理大气污染—

关停并转 ---“十一五”期间,全市拒批“两高一资”项目 1820余个;关停污染严重、工艺设备落后企业 1653 家,关闭 1007 家化工企业。

清洁生产 ---黑烟囱全部消灭 --淘汰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

PM2.5监测

Page 60: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截至 2012 年 3月底,苏州城区已有 8 个站点具备监测 PM2.5的能力,其中 (南门、轧钢厂、彩香 )每小时向省里传递一组数据。

实时监测数据是全指标,除了常见的 PM10和 PM2.5之外,还有一氧化氮、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相关数据。

PM2.5监测仪

Page 61: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城中村变“城市会客厅”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

能源发展低碳化 ----- 开源节流还低碳环境

Page 62: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苏州低碳城市建设 --- 四轮驱动

经济发展低碳化 社会发展低碳化 能源发展低碳化 技术发展低碳化

---- 变废为宝出低碳产品

Page 63: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技术发展低碳化 ---- 变废为宝出低碳产品

餐厨垃圾地沟油 --- 给飞机“加油”

苏州 --- 全国 33 个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试点城之一。

2010 年 8月正式运行,日处理餐厨垃圾已达 300吨。

一吨餐厨垃圾能生产出 80立方米的沼气;

一天能够提炼出 25吨~ 30吨生物柴油,而后者经过

再加工,就能生成航空生物煤油,供航空飞机使用。

Page 64: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目前苏州洁净环境科技公司正在进行二期扩建,扩建

后餐厨垃圾日处理量将达到 600吨,基本上可以实现

苏州中心城区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为防止餐厨垃圾流入不法分子之手,目前,苏州餐厨

垃圾收运的信息化监管系统正在抓紧建设中,届时将

在每个餐厨垃圾回收装置上安装芯片,全方位的监控,

实时监管餐厨垃圾的收运全过程。

Page 65: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技术发展低碳化 ---- 变废为宝出低碳产品

生活垃圾 ----“ 全焚烧、零填埋”

位于苏州城南的光大国家静脉产业示范

园区,每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173万吨,

提供绿色电力 4.9 亿千瓦时,相当于节

约标煤 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0

万吨,可供 20万家庭使用一年。

Page 66: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变废为宝出低碳产品 ---- 居民参与 --- 分类 2012 年 6月发布了《 2012 年苏州市生活垃圾

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餐厨、建筑、园林

绿化、集贸市场有机垃圾为主要内容,开展生

活垃圾大分流。

市区选择 25 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垃

圾桶分成三类,居民按照分类投放。

最终实现变废为宝!

Page 67: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

社会发展低碳化 ---循环利用 造 低碳社区

在园区金湖湾社区,垃圾房门外是闻不到浓重气味

的,走进垃圾房,里面也不见成堆的垃圾。

小区内建成了厨卫垃圾的终端处理站,物业管理人

员每天将居民初分过的厨卫垃圾 200-400公斤左

右,送进两台微生物处理机,经过生化处理,最终

产生生化肥料,用于小区的绿化养护。

Page 68: 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