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35
逆逆逆逆逆

Upload: charles-salas

Post on 01-Jan-2016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概念 :指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肿瘤病毒亚科 : 一些动物白血病病毒、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亚科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之 泡沫病毒亚科. 种类 :. 分三科. 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逆转录病毒的概念及其种类 (10min).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结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及其防治原则。 (60min). 特点 : ① 球形 ,80-120nm, 有胞膜的病毒; ②核心(基因组)由两个相同的正链 RNA 组成。 ③核心有逆转录酶,整合酶,通过逆转录复制;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逆转录病毒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分三科

肿瘤病毒亚科 : 一些动物白血病病毒、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等

慢病毒亚科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属之

泡沫病毒亚科

概念:指一类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种类 :

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悉逆转录病毒的概念及其种类 (10min)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结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及其防治原则。 (60min)

特点: ① 球形 ,80-120nm, 有胞膜的病毒;

② 核心(基因组)由两个相同的正链 RNA 组成。

③ 核心有逆转录酶,整合酶,通过逆转录复制;

④ 复制时须通过 DNA 中间体,并与细胞染色体整合;

⑤ 具有编码 gag 、 pol 和 env 基因;

⑥ 以芽生方式释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即艾滋病 的病原体 . 艾滋病 :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 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才被人们认识的一个新型性传播疾病,传播快 , 死亡率高,预后差。被认为是 21 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纪绝症和瘟疫。

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 4000 万,并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递增,每年死亡上百万。 我国自 1985 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今,全国累计报告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319877 名,其中艾滋病病人 102323 名,死亡49845 例。截至 2009 年年底,专家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 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 10.5 万人。

1983 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Montaginer 等首先从 1 例淋巴腺病综合征患者分离到,命名为淋巴腺病综合征相关病毒 (Lymphadenopathy A

ssociated Virus,LAS) 。 1984 年美国 Gallo 等又从爱滋病人分离到逆转录病毒,命名为嗜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Ⅲ型 (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 HTLV- )Ⅲ Ⅲ ,后来证明这二种病毒是一样的。 1986 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统一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ificidncy Virus ,HIV) 。 属逆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亚科 。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 球形,直径 100~120nm 2. 结构: 核心:为两条单股正链 RNA 逆转录酶、蛋白酶

衣壳:

构成一致密圆柱状核心

胞膜:为脂蛋白,上面嵌有两种胞膜蛋白: gp41 ( 跨膜蛋白) gp120 构成胞膜表 面的刺突,是 与易感细胞上的 CD4 分子结合的部位。

内衣壳

外衣壳(蛋白质)

3.HIV 基因结构和功能:

LTRgag

pol

Vif

vpr

envnef

LTR

HIV 基因组由 2条相同的正链 RNA 组成,两个单体通过 5‘端的氢键结合形成二聚体。基因组全长 9.7Kb, 两端各有一段重复序列( LTR )含 gag、env 、 pol三个结构基因和 tat 、 rev 、 nef 、 vif 、 vpr 、 vpu 为六个调控基因。

gag 基因编码病毒的核衣壳蛋白( P7、 P97 )和衣壳蛋白 (P24) 。

env 基因编码病毒的包膜糖蛋白。翻译时先编码出糖蛋白前体( gp160 ), gp160 在蛋白酶作用下切割成 gp120和 gp41。 gp120 与细胞的 CD4受体蛋白结合。 Gp41 可插入细胞膜,造成细胞膜融合,致使病毒核心被导入细胞。

Pol 基因编码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类。有逆转录酶( p66/51 ),整合酶( p32 ),蛋白酶( p22 )等。

tat

rev

5’ 3’

4. 病毒培养: 动物模型——恒河猴、黑猩猩 细胞培养:新鲜正常人 T 细胞、病人的 T 细胞 。 5. 抵抗力: 56℃30 分钟可灭活,室温中可存活 7 天。 0.2% 次氯酸钠、 0.1% 漂白粉 ,0.3%H2O2 、 0.5%来苏、 50% 乙醇 5 分钟内可灭活。 6. 变异性与分型: HIV 有高度的变异性,可频繁改变其抗原性。 全球流行的 HIV 可分为 HIV-1 和 HIV-2 两型, HIV-1 是全球 AIDS的病原, HIV-2只在西非流行且毒力较弱。

7.HIV 复制:为逆转录复制。 过程:

V 胞膜上的 刺突 gp120

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病毒胞膜与细胞膜融合

V 侵入细胞内

脱 壳释放出

RNA逆转录酶 以 RNA 为模板

转录出负 股 DNA

RNA:DNA杂 交 体

RNA 酶 H

除去 RNA

负 股DNA

正 股DNA

双股DNA

形成

病毒基因组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 到宿 主 细胞染色体上

病毒整

合酶

前病毒 被 活化

转录

子代病毒 RNA

mRNA翻译出

子代病毒蛋白

装配

子代病毒体出芽释放到细胞外

mRNA

HIV 复制示意图 整个过程见动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AIDS患者、病毒携代者。其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 ① 性行为 ② 经血液传播(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器官移植、手术、皮肤粘膜的损伤等)。 ③ 母婴传播 其它途径。 感染过程:病毒侵入体内,选择性地侵犯具有 CD4 的细胞,主要是 TH 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皮肤树突状细胞、脑小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上的 CD4 分子是 HIV 胞膜糖蛋白 gp120 的受体。

病毒感染时,包膜糖蛋白 gp120 先与 CD4 分子结合,再与细胞上的辅助受体(趋化因子受体 -小肽—— T 细胞为 CXCR4 )结合 ————引起包膜蛋白变构,影响融合蛋白 gp41, 促进病毒包膜和细胞膜的融合,使病毒进入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的辅助受体为 CCR5 趋化因子受体,感染病毒后,具有抗 HIV 的致病作用,是储存和运送 HIV 的主要细胞;感染后,丧失诱发免疫应答的能力。一旦感染,长期带毒。

初次感染后,病毒大量复制

原发感染的急性期(可有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粘膜溃疡等)

无症状期 (此期外周血中病毒抗原含量低或者测不出)

1~2周后

潜伏 3~5年各种诱因

病毒重新大量复制造成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

全身淋巴结肿大、相关综合征

逐步发展成AIDS

HIV 感染过程

一部分人

2-4周

HIV 感染所致免疫损害 ①病毒复制可影响宿主细胞 的生物合成;②病毒出芽释放导致细胞 膜损伤;③病毒感染可与周围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④受染细胞表达病毒抗原被特异性 TCL 杀伤;⑤病毒还可诱导自身免疫使 细胞损伤。

病毒感染致使 CD4+T 细胞 (TH 细胞 )大量破坏和功能障碍;还可损害CD4 受体低表达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皮肤郎格汉斯细胞、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原细胞)。

最终导致机体全面的免疫功能缺陷 。

机会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损之后,抗感染能力显剧下降,一些对正常机体无明显致病作用的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鸟型结核杆菌)、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原虫(卡肺孢子虫)等可造成致死性感染。 肿 瘤:部分病人还可并发Kaposi 肉瘤、恶性淋巴瘤。 免疫性: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多种抗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均不能清除病毒。一旦感染,终身带毒。

三、微生物学检验 病毒分离、逆转录酶测定、抗原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

(一)病毒分离:

标本:病人淋巴细胞、血浆等

正常人淋巴细胞

上清夜中可查到逆转录酶活性或P24

出现 CPE(细胞融合、颗粒增多、胞浆浓缩、破碎)

2周

4周

接种等量

(二)病毒抗体检测 测到抗体,可作为病毒感染的指征。

1.初筛实验:常用 ELISA 法。该法敏感性达 99% ,但特异性较差。阳性结果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或确证试验。

2.确证试验: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本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高,一次试验可测得各种 HIV抗体的综合指标。原理见下图:

HIV经粉碎后

聚丙稀酰胺( PAGE)电泳,得到不同的蛋白区带

在电场中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上

加入待检血清,相应抗原抗体结合

加酶标抗人 IgG

酶的底物相应部位的蛋白显色

水洗

蛋白印迹实验( western blot,wB )原理:

四、流行与防治: 当前,爱滋病的流行情况:

防治原则:综合防治 ① 广泛宣传教育,认识其危害,普及预防知识,②杜绝吸毒和性乱交;③建立感染的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④严格筛选献血员。⑤尽快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思考题: 1 、简述 HIV 的致病机理。

2 、你能描述出 HIV 的结构吗?

3 、怎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艾滋病?

Crick 的中心法则:

D N A

R N A R N A

D N A

蛋 白 质 蛋 白 质

转录

翻译

反转录

包膜 脂质双层

gp120

gp41

P14 内膜蛋白( CA) 外衣壳

P24 衣壳蛋白 (MA) 内衣壳

逆转录酶

RNA+p7.p9 核衣壳蛋白 (NC)

蛋白酶

胞膜糖蛋白

HIV 病毒模型

HIV

复制过程

TH CD4+

静止的 Tc

活化的 Tc

TH2

TH1

IL-4作用下

记忆 C

BC 浆C

IL-2.4.5

IL-2.4.6γ

IL-5.TNFβ

IL-4

IgM

IgG

IgA

IgE

IL-2.4.5.6.10.TNF.IFN

分化增殖

IL-2

IL-4

IL-12

参与细胞免疫

抗原呈递、识别阶段 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

IL-2

APC

记忆 C

TDAg

HIV

Chimp research may help AIDS vaccin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