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76
台台台台台台台台台 台台 台台台 (LAI YEN CHANG ) 台台台台 :0916906532

Upload: jafari

Post on 08-Jan-2016

9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7 download

DESCRIPTION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導遊 賴延昌 (LAI YEN CHANG ) 連絡電話 :0916906532. TAIPEI 101 TOWER, 樓高 101 層,總高度為 508 公尺,佔地面積為 9,159 坪 (30,278 平方公尺 ) ,樓地板總面積高達 114,659 坪。包含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和觀景台三大部份,並於 2004 年經世界高樓協會認證為「世界最高建築物」、「世界最高使用樓層」以及「世界最高屋頂高度」等世界紀錄。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導遊 賴延昌 (LAI YEN CHANG )

連絡電話 :0916906532

Page 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TAIPEI 101 TOWER, 樓高 101 層,總高度為 508 公尺,佔地面積為 9,159 坪(30,278 平方公尺 ) ,樓地板總面積高達114,659 坪。包含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和觀景台三大部份,並於 2004 年經世界高樓協會認證為「世界最高建築物」、「世界最高使用樓層」以及「世界最高屋頂高度」等世界紀錄。

台北 101 大樓由國際建築名師李祖原精心設計構思,並且將中國風水的元素納入大樓外觀設計中。造型呈向上開展之花開富貴狀,同時以每八層樓自成一個結構單元為一斗 ( 日進斗金,聚寶之意 ) ,共有八個斗,符合中國人的吉祥數字「八八」(發發)之意,大樓外觀層層相疊,宛如勁竹柔韌有餘,節節高昇。

Page 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由日本 TOSHIBA 設計製造,名列金氏紀錄,世界最快速的兩部流線型恆壓車廂電梯,每分鐘速度高達 1010 公尺,相當於時速 60 公里,僅僅 37 秒就可從五樓直達 382.2 公尺高的 89樓觀景台。

台北 101 大樓的風阻尼器一共設置三座,其中世界上最大、最重,也是唯一外露、開放參觀的風阻尼器,位於 89 樓觀景台內,其直徑 5.5公尺,由 41 層 12.5 公分厚的鋼板焊接而成,本體淨重 660 公噸,造價一億三千兩百萬元。另兩座裝置於尖塔中間。

Page 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士林官邸由福林入口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一片整建後綠意盎然的草皮,其周圍列植有細葉欖仁、大王椰子、龍柏及左右對稱花壇,進入園區後即可看到塗上墨綠色油漆的老總統座車專用停車場、以及警衛人員的營房。正館是為老總統夫婦居住 20 餘年的兩層樓公館,是士林官邸最核心的一棟建築,亦是最具神秘感的建築物。由於暫未對外開放,因此遊客僅能隔著圍籬看到正館外觀,藉以想像一下老總統與夫人居住其間的情景。在屋外庭園精心佈置各種奇花異卉,有假山、有噴泉、有池塘,環境清靜優雅,是為老總統於國家政事之餘,餵魚自娛、靜思的地方。

Page 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凱歌堂興建於民國 1949 年,是棟外觀樸實無華,內部陳設簡單的建築,是過去老總統夫婦作禮拜的地方,由周聯華牧師主持禮拜至今,前面首排有四個位子就是蔣公與夫人和重要外賓的坐位。當年參加禮拜者,均是黨政要員及重要國外貴賓,現在仍來作禮拜者有孫運璿夫婦等。為開放給更多市民使用,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舉辦的市民聯合婚禮,亦多假凱歌堂舉行。

Page 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玫瑰園區,設栽植畦 70多個,種有 20種玫瑰品種, 3,000多株,盛開期在每年的 3月至 5月間,縯紛的色彩,襲人的香氣是蔣夫人以前最喜歡散步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畦兩端,種有老總統最愛的梅花,象徵夫婦兩人相隨之意。

西式庭園係以噴水池為中心,花壇、樹籬、園路均成左右幾何型對稱,園區內種植有各種美麗花卉及優型樹,是為巴洛克風格的庭園。中式庭園在西式庭園西側,是民國 55 年為慶祝老總統 80歲生日而建造的;有假山泉石、曲池及拱橋,靠南端有個八角型涼亭,全區以曲折小徑貫穿,小徑通幽,恰與西式庭園成對比。

Page 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Page 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蔣中正於 1975 年 4月 5 日逝世後,行政院於當年 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籌建小組成立後,行政院擇定北市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之間地段為建堂基地,並對外徵件。經徵件評選,後決定採用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隨即於 1976 年 10月 31日破土、 1977 年 11月動工, 1980 年 3月31 日完工,並於 4月 4 日舉行落成典禮, 4月 5 日起對外開放參觀。配合開館工作,行政院於 1980 年 3月 1 日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 7月 1 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台北市政府。

Page 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1986 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教育部在 2007 年 3月 2 日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改制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但此舉引發合法與否的爭議。中國國民黨於 2008 年 5月 20 日重新執政後,行政院在 2008年 8月 21 日的院會中,正式通過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並於同日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中正紀念堂的法定地位再次恢復。中正紀念堂園區全區面積達 250,000 平方公尺,除了高 70 公尺的主建築外,還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合稱「兩廳院」),以及主建築前的瞻仰大道、中央藝文廣場(亦稱自由廣場)、園區環外迴廊、中式庭園(光華池及雲漢池)等。

Page 1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中正紀念堂設計時,即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外表以藍、白 2 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大陸。仿效北京天壇的流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 84階、大廳階梯 5階,合計 89階,表示蔣中正享年 89歲。台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御路」,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正堂上層青銅大門高16 公尺,重達 75 噸,其上則有大型藻井,其中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國徽。蔣中正銅像位於正堂後方,高達 6.3 公尺,重 21.25 噸。銅像後方牆壁則懸掛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以及「生活的目的在於增進全體人類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等等的蔣中正生前語錄。過去曾有三軍儀仗隊常態守護,而每整點的交接,亦為重要景點之一。

Page 1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中正紀念堂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及國家圖書館(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高 30 公尺,是台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 2007 年 12月 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牌匾更換期間,曾引發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對峙與衝突。該牌坊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與古代帝王陵寢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礡。每逢國家慶典,牌樓前都會擺設數十幅大型中華民國國旗。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由於未落款,官方也從未說明出處,二十多年來民眾皆不知為何人所題,甚至謠傳為蔣中正親筆。

Page 1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直至 2007 年牌樓存廢爭議時,書法家楊家麟出面表示原字係由棍棒、鐵絲縛以麻繩沾紅土水而寫成。而當時召募書法家時即規定需以歐陽體書寫、不得落款,且需配合八卦時辰當場揮毫。「大忠門」、「大孝門」等亦出其手。 2007 年 12月 7 日,在民進黨政府的主導之下,「大中至正」四字一一卸除。2007 年 12月 8 日,改由新鑄的為王羲之體「自由廣場」四字取代。台灣民主紀念館在2008 年 8月 21 日被撤除後,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是否將再改回「大中至正」四字則尚無定見。

Page 1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於 1925 年,因應戰禍而於 1949 年後陸續將華夏文物運至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亦於 1965 年在台灣士林外雙溪成立新址,也就是現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址,同時,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國立故宮博物院外雙溪新館館設也定名為『中山博物院』,國際上通常另稱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台北故宮,以與位於中國的北京故宮區別。

Page 1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目前國立故宮博物院總共館藏約 65 萬餘件文物,館內收藏品除了原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外也包括 1933 年在中國南京成立的中央博物館文物,此外更包括館方遷台後自行購置與受贈的文物。

台北故宮整體院區以中國宮殿式建築建造,左右兩旁為中國式庭園造景『至德園』、『至善園』,另設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目前故宮博物院主要展覽區分別為第一展覽區(正館)與第二展覽區(圖書文獻大樓),分別用以展覽國內、外常展與特展,希望大家可以親臨故宮體驗一場文化與藝文的典藏之旅。

Page 1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1970 年代的國父紀念館,館內湖區面積比現在大。國父紀念館園區被忠孝東路、仁愛路、光復南路與逸仙路所包圍。該地在日治時代被預定作為公園用地,為眾多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為紀念孫文之偉大人格及革命行誼並發揚其思想學說,中華民國政府於 1964 年開始籌建國父紀念館。 1965 年,蔣中正總統親自主持奠基典禮;翌年經公開徵圖,由名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之圖樣獲得入選,後又在外型上加強中國建築的特色而修正設計。 1972 年 5月 16 日落成啟用全部面積共三萬五千坪。 1975 年蔣中正病逝,喪禮在此舉行。

Page 1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國父紀念館原先是隸屬於臺北市政府, 1986年七月改隸教育部,併合並臺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設計的位於陽明山的中山樓,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名為“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父紀念館的本體建築為唐朝風格,線條簡鏈,結合傳統與現代。主要特色為其飛簷,與正面入口。該本體建築未完全仿古,例如並未採用斗拱,以小梁取代簷椽。屋頂也放棄傳統瓦頂,而使用釉面。該建築曾獲美國教育部“最佳建築獎”獎勵。2005 年在臺北市政府舉辦之市民票選“北市十大建築”活動中,獲選第六名。前五名是臺北 101 大樓(民營)、美麗華摩天輪(民營)、中正紀念堂、圓山大飯店、總統府。

Page 1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入口大廳的國父銅像,本體高 5.8米,總高 8.9米,重 16.7 噸,為美術家陳一帆教授作品。銅像前方由國軍“三軍儀隊”站崗保衛,每小時執行衛兵交接儀式,成為臺北觀光的重要景觀,近年來中國大陸人士來台交流,多安排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此地參觀。由於當年設計材料老化等因素,該館本體建築屋頂長年有漏水問題。近年臺灣政府投下鉅資招標,以樹脂塗料改善,漏水問題得以解決,且得以試行“屋頂雨水收集再利用”計畫。

Page 1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國父紀念館內除了中山藝廊外,主要廳室為大會堂。大會堂面積 2,800 平米,座席 35排共 2,600席。在臺北小巨蛋完工前,是北市最大室內集會場所。中正紀念堂的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完工前,大會堂為國內最大型的室內國家級表演場地。場地座位有 35排,2,572席,提供各界人士及演藝團體演出高水準的芭蕾舞、戲劇、音樂等節目;並做為重要慶期及大型頒獎典禮之用。臺灣電視電影最高榮譽金鐘獎與金馬獎頒獎晚會曾多次在此舉行。直到今日,大會堂仍時常接受民間進行戲劇、音樂等表演活動。

Page 1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 1700 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岩、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風景區分三大區:第一區女王頭、仙女鞋、乳石等,第二區豆腐岩、龍頭石等

Page 2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風景區分三大區:第一區女王頭、仙女鞋、乳石等,第二區豆腐岩、龍頭石等,第三區海蝕壺穴、海狗石等,適合作地質教學的田野調查課程。

林添楨塑像是紀念其當年捨身救人的英勇事蹟。野柳風景區隸屬於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有提供義務解說員,免費為遊客提供知性導覽解說服務,需事先預約,詳情請洽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Page 2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如果你到台北玩,就一定不能錯過台北的西門町 !!自從日本人治台時期以來,西門町就已被列為全台灣最熱門的娛樂地點。不管老少,人人只要一有空,就一定會來到西門町 吃熱呼呼的阿宗麵線,喝道地的珍珠奶茶,玩盡所有的大頭貼機,和樂於各樣各式的購物享受!在不同文化下的影響,西門町融合了日式,美式,中式的風格,聚集了五花八門的店面,也因此吸引各各新鮮人類的到來。

Page 2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這裡有適合走龐克調調的年輕人的紋身街,有吸引小孩子的可愛精品萬年大樓,喜愛紅包場的中年人士,和家家戶戶都必看的電影戲院!擁擠在人潮裡,你會看到所有台灣最道地最有名的小吃攤位!滷味,牛肉麵,鹹酥雞,糖葫蘆 ...玲瑯滿目,讓你不僅品嚐視覺餐宴,肚子也要填的滿滿的!西門町已化為年輕人表現自我風格的中心。

在這你可看到各種有形有色的穿著,從夢幻 cosplay到獨特的街頭舞者。只要你看到的,路旁的商店,就一定會有賣!不只這些,週末期間你也有機會看到一些亞洲最紅的明星宣傳活動!不管人,事,地,西門町都是全台灣最流行之焦點,千萬不能錯過!

Page 2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日月潭是由玉山和阿里山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被譽為臺灣的“天池 " ,湖面周圍三十三公里 ,以拉魯島 (光華島 ) 為界 , 北半部形如日輪 ,南半部形如月鉤 ,故而得名 ,它海拔 748 公尺,水深 24-30米,水域面積達 827 公頃,環湖一周約 28 公里 , 為臺灣最大的 "半人工 "湖泊 (因為發電需要 ) ,比杭州西湖大三分之一左右。

Page 2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日月潭除了優美的景色,日月潭還擁有三件“世界之小”,這裏的拉魯島 (舊稱光華島 ) 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只有 8 平方公尺;島上本來有個月老廟現移到附近的龍鳳宮 , 周圍景點還包括文武廟 (供奉關聖帝君與孔子 )慈恩塔 (蔣介石為了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建於海拔 954米的山上,塔頂正好是海拔 1000米。可由此覽日月潭全景 )玄光寺 (民國 44年 , 從日本迎唐代高僧玄奘的舍利子暫放 , 後來民國 54玄奘寺落成才移過去 )這裏的邵族人是高山族中人數最少的一支,只有 283 人, ( 台灣原住民最少的一族 )此外日月潭還擁有世界上最小的燈塔,它只有 4米高。

Page 2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為了保留拉魯島的原始生態,該島不允許遊客登島。只能在旁邊的浮木棧道行走 . 如果男生與邵族女生通婚的話生一個小孩 ,政府補助 6 萬元 , 日月潭盛產兩種魚 ,奇力魚與曲腰魚 (蔣介石很喜歡吃故又稱總統魚 ).拉魯島周圍可以看到許多的浮田 ( 也可以種些蔬菜 ),奇力魚都會在浮田底部產卵在日月潭周圍還可以看到很多船屋 ,門前還有傳統的四手網 ,現在也有出租供遊客住宿 ,捕魚方法就是晚上將網子的四個角沉入水中 (網的中間有個燈火用來吸引魚兒靠近 )

Page 2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奇力魚與邵族的關係,一如飛魚之於雅美族,牠們是邵族人重要食物來源,主要捕獲季節為春夏二季,進入秋冬後,奇力魚因躲入較深水域較難捕抓。由於體積不大,一般以油炸做法最普遍,是日月潭地區各飯店的一道名菜 ; 而邵族人主要用來鹽漬,成為傳統小吃。「水沙連」一名的由來乃係分佈於彰化地方山邊的平埔原住民 Arikun ,對該方面內山生番之地稱 Tualihen或 Soalian ,〈早期,它泛指內山原住民棲息地的意思〉,譯音為「沙連」。該地因有日月潭之湖水,而加添「水」字,而稱之。

Page 2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中台禪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由惟覺老和尚住持,於民國 83年創建,目前在全省有80多家分院,並且定期舉辦神修活動;中台禪寺規模龐大外觀融中西工法,寺頂高聳壯觀,更是讓信眾們讚嘆,中台禪寺整個新建築乍看下彷佛金字塔形態,實為佛教建築另一鉅作。

Page 2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中台禪寺自民國 83 年創建後,又於西元 1994 年至 2000年開始重新規劃改建,今日的中台禪寺建築外觀莊嚴宏偉,惟覺老和尚與名建築師李祖原居士對於中台禪寺的建築內涵融合了中西工法,並且運用『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次第盡』的漸修精神,還有古代叢林的風格,將藝術、學術、宗教和文化融為一體,卻不失禪宗的風格,令人為之讚嘆;中台禪寺除了建築令人讚賞,硬體設備也相當完善,有禪堂、四天王殿、菩薩殿、三世佛殿、講堂、知客室、大寮、齋堂讓信眾參拜、使用。

四天王為守護佛法的神明,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神像手中分別拿著象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法器;四天王殿為中台禪寺主體的殿堂,『彌勒菩薩』供奉於殿堂中央,彌勒菩薩的背後有身著甲冑、合掌擎劍的『韋馱菩薩』,而四大天王像則分鎮在殿堂四周,神像皆以山西黑花崗雕製;四天王像高度約 12 公尺,重達 100多噸,四天王的金剛嚴肅的眼神令人為之震懾。

Page 2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中台禪寺的大雄寶殿位於主體建築的二樓,從四天王殿直上階梯即可到達,大雄寶殿即是佛教叢林道場中供奉佛像的正殿,一尊由印度紅花崗岩雕琢而成的釋迦牟尼佛鎮坐於殿堂中央,中台禪寺大雄寶殿整體的空間設計以紅、灰為主色,侍立兩旁的多聞阿難尊者與苦行迦葉尊者代表著修行的精神。

中台禪寺的地藏殿供奉著大願地藏王菩薩,神像以巴西白玉雕刻成,坐於刻著六道圖相的蓮台,這六道圖騰以浮雕呈現,整座背牆恭刻著以噴砂電腦科技所浮雕完成的『地藏王菩薩本願功德經』全文共計 10000多字,規模堪稱台灣最大,實為令人驚嘆。

Page 3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阿里山森林鐵路為台灣迄今僅有的兩條仍處於營運狀態的高山森林鐵路之一(另一條是太平山森林鐵路 ) ,完工於 1914 年,興建時主要用途是輸送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木材。 1963 年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

其路線包括一條起點為嘉義市嘉義車站、終點為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車站的主線,以及眾多遍佈於阿里山區的木材搬運支線所構成。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一條早期搬運支線「眠月線」( 921震災中損毀,至今仍在維修中)及一條為方便遊客觀賞日出而修築的「祝山線」。

Page 3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Page 3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阿里山的日出 >

祝山日出的地點與時間一年四季都不盡相同,夏至的日出時間是約清晨 5 時,日出地點是郡大山與秀姑巒山之間。冬至日出時間則是清晨 7 時,地點在玉山主峰南側。春分與秋分的日出時間是清晨 6 時,日出地點是秀姑巒山與玉山北北峰之間

Page 3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阿里山神木」原本指的是阿里山森林鐵路旁一棵樹齡達到三千餘年的紅檜。該樹木為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於 1906 年 11月發現,被尊稱為「神木」。發現時樹高 53 公尺,樹齡達三千年以上,樹幹在距地面一公尺半高處的直徑是 4公尺 66 公分,樹幹接者地面處的週圍達 23 公尺,材積達五百立方公尺,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後,成為聞名中外的台灣地標之一。 1997 年7月 1 日,神木本身因連日大雨,根部腐朽嚴重,一半的樹身迸裂傾倒在森林鐵路上,壓壞了鐵軌。在經過專家評估後,認為有安全之虞。1998 年 6月 29 日,林務局正式放倒神木,阿里山神木也因此走入歷史,傾倒的樹身就此橫置於原地,成為遺蹟,供人瞻仰。

Page 3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在阿里山神木傾倒之後,嘉義縣政府及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整理出園區內 38株神木出來,開闢「巨木群棧道」,以參觀阿里山神木群的新景點,且在 2006 年 9到 11月間進行網路票選活動,選出其中位於香林國小旁的光武檜為二代神木,並被當時的嘉義縣長改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慈雲寺旁,胸圍 12.3 公尺、樹高 45 公尺、樹齡 2,300 年

Page 3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阿里山的櫻花 1903 年日本人在阿里山試種櫻花,因為氣候合適,造就了阿里山櫻花的美景。每年 2至 4月間是阿里山的賞花季。而阿里山地區內的櫻花以吉野櫻數量最為龐大,多達 1,900多株。其次為台灣山櫻花,約 1,780株,而八重櫻也有上千株。以花期順序而言,阿里山的櫻花以台灣山櫻花花期最早,從每年年初到 3月間盛開,而 3月起,千島櫻開始盛開,而為數最多的吉野櫻自 3月中旬起開始綻放, 3月底進入盛開期,而之後接著開花的是富士櫻及八重櫻。

Page 3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以沼平火車站為出發點,經過姊妹潭、永結同心、受鎮宮 ( 三月初三玄天上帝生日前後,會有枯球螺紋蝶飛到神像鬍鬚上,好像來跟神明祝壽 ) 、千歲檜、香林神木、樹靈塔、三代木、象鼻木,約 2.6公里

Page 3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俯瞰沼平公園在沼平車站旁,本來是阿里山中正村居民建立的一個伐木村落,隨著遊客增長,成為早期的商店街,然而 1976 年冬天發生森林大火,燒掉了一百多戶民宅和整個沼平商圈(故阿里山商店街後來搬到別處),之後由林務局重新修整規劃出沼平公園。

沼平公園標高 2274 公尺,佔地廣大,種植許多的高山植物,更是阿里山賞櫻景點中視野最遼闊的地方。園內最高點可以遠眺阿里山山景,園區內有一座梅園,栽植了許多櫻花種類,包含吉野櫻、八重櫻、山櫻花,此外還有垂絲海棠、山茶花、繡球花、森式杜鵑、黃馨 ... 等其他花種。

Page 3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姊妹潭的是二個大小不同的相近湖泊,姐潭湖區有一座以檜木為基座的相思亭,而姐妹潭週圍有長 180 公尺的環潭步道。其名稱由來是相傳有一對原住民姐妹同時愛上一名男子,但因彼此不願傷害姐妹間的情誼,卻割捨不下相思之情,因此兩姐妹分投姐潭及妹潭殉情,故後人附會而稱之為姐妹潭。其中姊潭約 1600 坪,妹潭約 200 坪,夏季為滿水期,冬季則為枯水期。

Page 3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三代木指的是一棵三代同株的老樹所形成的奇景。第一代的老紅檜生長了一千五百年之後枯死,主幹橫陳於地表。經過了兩百五十年之後,由於苔蘚覆蓋樹幹表層,形成保濕面,且倒塌後,上方的天空裸露,提供充裕的陽光,使得第二代種的樹苗得以在上面存活,藉著枯樹為養分,生長茁莊。三百年之後,第二代木經過漫長的歲月榮枯演化,逐漸根老殼空,再度萌發新苗,即為今日所見的第三代木。

Page 4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高山茶生長的地區以海拔 1000~ 1500 公尺為主,阿里山鄉地區放眼望去,片片的茶園散布在群山之間,茶與茶葉商店亦密佈在阿里山公路(台十八線公路)兩旁,高山茶葉成為阿里山鄉及其接鄰的竹崎、番路等鄉的主要山區作物。

阿里山高山茶主要散佈於嘉義縣阿里山山脈海拔 1000 公尺 ~1500 公尺之間和北回歸線 附近約五十公里以內的山區,因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導致茶樹芽葉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而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之成分含量提高,且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因此高山茶具有色澤翠綠鮮豔,滋味甜美,香氣淡雅,水色蜜綠顯黃及耐沖泡等特色。

Page 4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 金萱茶、青心烏龍茶 > 主產於隙頂、巃頭一帶。一般遊客認識的阿里山高山茶,通常是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所產製的半球型茶葉,市面上則俗稱為烏龍茶。高山上因氣候炎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茶樹芽葉苦澀成份降低。在茶湯裡便呈現甘味,充滿淡雅香氣,且耐沖泡。

隙頂地區是阿里山高山茶的主要產區。重要山頭隙頂山,因而又名「茶林山」,原本即是原生茶樹林立的地方。日據末年,嘉義農校勘察團行經隙頂,看見茶林山佈滿原生茶樹,就曾召集當地士紳,研究推廣種植蒔茶。

Page 4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青心烏龍茶是一個極具有歷史,並且被廣泛種植的品種。過去還有種仔、軟枝烏龍等別名。金萱茶是台茶十二號系統代號 2027 ,經過四十多年的選育後,在 1981 年命名的新品種。

<珠露茶 >

「珠露」是阿里山石桌地區茶農為烏龍茶自創的品牌,由於石桌位於海拔一千三百公尺左右,經常雲霧瀰漫,十分適合茶葉生長,再配合茶農精良的製茶手藝,珠露茶的品質普遍受到好評,市價平均每台斤一千兩百元的茶葉就已具有相當水準。

Page 4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茶區  茶區         高度      茶種 =============================================龍美、隙頂地區     1200      烏龍、金萱 石棹地區       1200-1500    珠露、金萱 奮起湖地區      1200-1500    珠露、金萱 樂野地區        1400      珠露、金萱 太和、樟樹湖地區    1200      烏龍、金萱 光華地區        1000      烏龍、金萱 梅山、太平地區     1000      烏龍、金萱 瑞里地區        1200       龍珠 達邦、里佳地區     1200       烏龍 豐山地區        1000       烏龍 山美地區        1000       烏龍 茶山地區        1200       烏龍 來吉地區        1000       烏龍

Page 4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蓮池潭(舊稱蓮花潭)位於臺灣高雄市半屏山之南,龜山之北,是高雄市左營區區內最大的湖泊,潭面面積約 42 公頃,源於高屏溪。 1686 年鳳山知縣楊芳聲建文廟時, 以蓮池潭為泮池,在池中栽植蓮花點綴。每值炎夏,荷花盛開,清香四溢,乃有「蓮池潭」之名,而「泮水荷香」列為鳳山八景之一。清朝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鳳山知縣宋永清再對蓮池潭濬修。現因湖畔半屏山特殊造型與龍虎塔遠近倒映水中,而以蓮潭夕照聞名。道光 22 年( 1842 年),當時的知縣曹瑾與鄉紳鄭蘭等人,對蓮池潭在加以擴建,並開闢圳路引潭水灌溉四周的農田千餘甲,使興隆里成為豐衣足食的富裕之城。鳳山縣志載:「 蓮池潭,在縣城興隆里北門外,潭修日廣,荷花滿沼,香聞數里,今為文廟泮池。 」

Page 4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鳳山縣采訪冊則記載:「 蓮花潭,舊志作蓮池潭,俗稱蓮陂潭,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周十里許,中有活泉,為聖廟泮池;每逢荷花盛開,香聞數里,昔人目為八景之一。

蓮花潭西岸廟宇林立, 500 公尺內擁有 20餘座寺廟,由北而南的景點分別有孔廟、北極玄天上帝、啟明堂、春秋閣、五里亭、龍虎塔等。而在 2009 年世界運動會,蓮池潭被獲選為此次世運 23 個比賽場館之一,因此在2008 年起進行拷潭工程和周邊美化工程,將會進行輕艇水球、滑水和龍舟比賽。

Page 4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龍虎塔 : 塔高七層,潭水上立有龍虎兩孿生閣樓,樓前各有龍虎塑像,遊客可以身為道,由龍口進,虎口出,取其吉祥之意。塔身與岸邊有九曲橋銜接,與潭面相互對應。龍塔內畫有中國的二十四孝子插圖,虎塔則畫有十二賢士及玉皇大帝三十六宮將圖。

Page 4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北極亭 :供奉北極玄天上帝,立在蓮池潭岸邊,為左營元帝廟與豐榖宮所有,號稱是東南亞最高水上神像,相傳乃是奉玄天上帝降旨乩童所建。廟宇高 72 公尺,為水泥灌漿塑製,手執的七星寶劍長 38.5 公尺,也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入口處以峰壑及噴泉造景襯托,以拱橋連接神像,而祭祀道場及寺廟辦公室就在神像座下。

Page 4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春秋閣 : 建於民國 42 年( 1953 年),為兩座中國宮殿式樓閣,春秋閣名稱取自春閣及秋閣之合稱,各為四層八角,綠瓦黃牆,宛如寶塔,古色古香的塔影倒映水中。各有九曲橋相通,又稱「春秋御閣」,係為紀念武聖關公而建。春秋閣的前端有一尊騎龍觀音,地方相傳觀音菩薩曾騎龍在雲端現身,指示信徒要依其現身之形態建造聖像在春閣與秋閣之間,故有現在的騎龍觀音聖像。

Page 4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六合夜市的前身為大港埔夜市,原本為聚集於台灣高雄市區大港埔空地上的小吃攤,興起於 1940 年代末期至 1950 年代初期,名列高雄最具代表性的夜市。高雄市政府於 1987年起,每天傍晚六時至清晨二時規劃六合夜市為行人徒步區,從此六合夜市開始邁入國際知名的觀光夜市。六合夜市位於高雄市新興區六合二路,範圍自中山路至自立路,全長約 380 公尺,是高雄市東西橫貫、交通要道之一,目前攤位超過 170 個,包括小吃、服飾及各項娛樂攤位。六合夜市北接高雄火車站、南臨中正商圈、東接婚紗業區、西有建國國小學區,是高雄市區民眾品嚐小吃、宵夜的聚集地。

Page 5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1987 年時規劃為夜間行人徒步區,近年來高雄市市政府更將自立路到中山路之間的六合二路路段,以彩色瀝青重新打造鋪面,以區隔行人徒步區。六合路知名小吃非常多,其中不乏經營二、三十年的老店,包括筒仔米糕、台南擔仔麵為三十年的老字號,而另外燒烤之家的煙燻烤肉及民生街的濃厚青草茶則是營業歷史超過四十年。

Page 5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西子灣位於高雄市西側,在清朝初年期間,名為『洋路灣』、『洋子灣』,又名為『斜灣』( 在閩南語的諧音引申下 (斜仔灣 );西子灣北靠萬壽山,南臨旗津半島,距市中心車程約 20分鐘,原本是一處以海水浴場及天然珊瑚礁聞名的灣澳,後經高雄市政府陸續開發,規化成一個完善的風景區,西子夕照為台灣八大勝景之一;民國 69 年更在此地建立了全國僅有的一所海濱大學-中山大學,使西子灣更添加了幾許的文化氣息。

Page 5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西子灣風景區內除中山大學外,尚包括西子灣海水浴場、海濱公園和蔣公紀念館;自西子灣入口的停車場,可遠眺高雄港,由此可到中山大學的入校車輛管理站,站旁有一條蜿蜒的囝山道,通往半山腰的十八王公廟及史蹟文物陳列館;西子灣海水浴場極富熱帶氣息,高聳蒼翠的椰樹和潔白的沙灘,日落西沉,躺在樹林下享受涼風徐徐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是高雄市民弄潮的天堂。西子灣是一處以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的灣澳。這裡的夕陽是高雄八景之一,每當夜幕低垂時,,漁船燈火閃爍其間及晚霞的照耀下,將大海點綴成海天一色的美景,常可見一對對情侶在此互道情愫,是約會的好地方。

Page 5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史蹟文物陳列館原為舊英國領事館遺址,號稱是全台灣第一棟洋樓;西元 1860 年北京條約開放了台灣包括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英國率先在台設立領事館,至1864 年英領事館自淡水遷至打狗,次年英商天利洋行建竣此館, 1867 年英國向商行承租設立領事館,因此該館建立時間應該比淡水紅毛城還要早;史蹟文物陳列館於 74年修建後即開放參觀,陳列館衣山坡而建,是國內二級古蹟,陳列有人文及地理歷史背景及其他台灣文物史料、古今景觀照片、建築模型、打狗抗日的砲戰圖。

Page 5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Page 5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在 11號省道往台東 152K處,右轉約 50 公尺處路旁,有一條農業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向上流去,這就是「水往上流」奇觀。是因為旁邊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視覺假象,讓人產生錯覺,遊客到此,不妨去瞧瞧,並好好證實一番。

Page 5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目前由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該處設有休憩中心、停車場,並立有「奇觀」兩字石碑,是東海岸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

Page 5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奇石分布,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而得名。三仙台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

Page 5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民國 76 年,完成了八拱跨海步橋 (橋總長 .320公尺共有 320階梯 ) ,波浪造型,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銜接三仙台和本島,已是東海岸的著名地標。

三仙台全島面積約 22 公頃,最高點海拔約 77 公尺。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讓島上除了仙劍峽、合歡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並且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登島遊覽頗富尋幽訪勝之趣。生態景觀豐富的三仙台,因人為干擾少,島上處處可見林投、台灣海棗、白水木、濱刀豆等濱海植物,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並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島的南端到基翬一帶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和熱帶魚群,是花東海岸線海底景觀最美的地方。

Page 5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太魯閣國家公園最有名的景觀應是從太魯閣口到天祥那段大理石峽谷了,它不但是臺灣最壯觀的景觀之一,同時也被認定為世界級的自然襲產地。外國人到臺灣最想去拜訪的兩個地方,一個是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珍貴中國歷代文物,另一就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令人為之驚歎的太魯閣大理石峽谷。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 75 年 11月,整座公園包含了花蓮、南投、台中三個縣,全區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中橫公路東段沿線為主體,並涵蓋南湖中央尖連峰、奇萊連峰、歡山群、太魯閣大山、清水斷崖、三棧流域。範圍東起清水斷崖,西迄合歡西峰,南及奇萊山主峰,北至南湖大山,面積達九萬二千公項。其雄偉壯觀的景色,可稱得上是世界級的景點。

Page 6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太魯閣峽谷的形成是自然界很多的巧合,首先是在臺灣島還未誕生的三億年前,一片深廣的海洋像盆子般堆積了厚厚一層的碳酸鈣與海洋生物遺骸,經過千萬年長期累積與堆積的同時,沈積物進行固結、膠合與硬化,形成大理石的前身石灰岩。石灰岩形成後繼續被上層的堆積物覆蓋並埋入很深的地下,受到地熱及上層堆積物的壓力雙重影響,石灰岩有如熔融般開始變質成又叫大理石的變質石灰岩。接著造山運動把深埋地底的大理石推出海面,並不斷的向上抬升,再加上位於亞熱帶的臺灣有著豐沛的雨量,形成山在快速的上升(平均每年約上升○‧五公分),河水則持續的侵蝕切割,數百萬年來河流巨大的侵蝕力量已沖刷去一萬多公尺的岩層,比臺灣最高峰玉山還要高很多,當立霧溪切過太魯閣這片厚厚的大理石岩層時,因大理石膠結緊密、沒有剝離而等不易崩落的特性,於是便形成垂直的峭壁緊逼河道的太魯閣大理石峽谷。

Page 6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切割形成太魯閣大理石峽谷的立霧溪,流域面積約占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三分之二,因上游有黃金礦脈,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都曾來此探採黃金,故又有黃金河之稱,因上游的崇山峻嶺開採不易最後都放棄了,目前雖知其蘊藏量頗為豐富,但卻因位處深山不具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公園自然生態的完整,國家公園並不允許商人前來開採,將留給我們的後代子孫永世享用。

Page 6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深窄的峽谷原本並無路可通行,甚壯麗美景也不為人知,直到三百多年前泰雅人從霧社翻過中央山脈來到立霧溪流域定居,但也只能在高高的崖壁上方行走打獵從高處俯瞰。接著日本人為了採金沿著立霧溪在崖壁上鑿出一條只有一個人能走的路,九曲洞這段深窄壁立的峽谷才得以為世人一睹其真面貌,但也僅只於少數的工程人員與探險者。或為了國防或為了交通運輸,四十幾年前中橫公路終於闢建開通,大眾可以乘坐車趨直入欣賞峽谷美景。我們今天可以坐著車子欣賞這舉世聞名的太魯閣大理石峽谷,可得感謝那些流血流汗的築路人。

中橫公路沿著立霧溪而築,有時公路在溪的左邊,有時又跑到溪的右邊,一會兒穿過橋樑,一會兒又進入山洞,先是開闊的山谷地,不久便是深窄的峽谷,好幾百公尺的垂直大理石壁,一線天的峽谷,峰迴水轉的曲流,清澈見底的溪流,滾滾的水瀑與巨石 .... ,每一處景觀都令人驚歎,這就是世界級的太魯閣大理石峽谷。

Page 6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為疏解中橫公路交通及讓遊客便於欣賞峽谷景觀,維護遊客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擬定人車分道計畫。民國 85年九曲洞隧道開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人行步道,使遊客能在沒有車輛的干擾下,悠閒地欣賞太魯閣峽谷景色。

九曲洞隧道全長 1220 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全長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除了峽谷之外,大理石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褶皺等地形,以及在峭壁上絕地逢生的岩生植物,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和戶外地質教室。

Page 6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九曲洞步道中途山壁上所刻有梁寒操先生所提「九曲蟠龍」四個行書大字,此處正好位於兩隧道相接的透空處,透過臨溪的洞口可欣賞西側的峽谷景觀,向東則緊鄰峽谷最窄的一線天,初估一線天峽谷的寬度僅約十餘公尺,兩岸岩壁逼近,幾乎讓人有伸手可抵對岸的錯覺,而也正因這樣的地形,在此也可明顯感受到上升氣流的現象。

Page 6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九曲洞對岸有一條小溪注入立霧溪,陡急的溪水沖蝕大理石壁,在山壁上跳躍翻滾,而大理石山壁也被水切出一道彎曲而狹窄的峽谷,從外觀上看來,有一巨大的大理石佇立在一旁,狀似越過急流的鯉魚,因此有人將此地取名為「鯉躍龍門」。事實上這條小溪是「科蘭溪」,科蘭溪切過大理石壁,儼然已成為一個小型的太魯閣峽谷,從這裡可以看出太魯閣峽谷形成過程中的樣貌,若溪水長年不歇,在久遠的歲月之後,將形成另一個大理石峽谷

Page 6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九曲洞步道還有黃杰將軍所題「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其局。」步道東口對岸則有「幽谷煙聲」四字。除九曲洞之外,中橫其他地點亦有許多壁刻題字,也是太魯閣峽谷的另一項人文特色。

Page 67: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駛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南向的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的長春祠,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地標。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 212 位榮民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Page 68: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長春祠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 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民國 76 年溪溝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旁涼亭,十年後才再度整建通置及亭閣,恢復入祠參觀。祠後峭壁闢有階道,循階上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禪光寺側溪谷內呈葫蘆狀,而叫「葫蘆谷」。

Page 69: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燕子口的洞穴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岩縫中滲出,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溶穴」,大雨過後,有時還可觀察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至於如何分辨這兩種洞穴呢?一般而言,經立霧溪水淘蝕所形成的壺穴,開口幾乎都朝向上游;而地下水溶蝕而成的溶穴,其開口大致都是朝向下游。

Page 70: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從燕子口往西行約三百公尺處的靳珩橋,橋跨立霧溪支流魯丹溪。民國 47 年中橫公路闢建期間,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被地震落石擊中所站的木板橋,因此墜入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除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公園中有他的塑像,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的碑文。靳珩公園為魯丹溪及立霧溪交會處的高地,最高點上立有一尖柱狀之公路局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以茲紀念中橫公路施工期間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

Page 71: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仔細觀察巨石,儼然是人像的側面,眼凹、鼻樑、下巴、酒窩都清晰可辨,加上上方稀疏著生的植物,二者搭配一看則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維妙維肖,著實令人稱奇。這並非石雕家所創作,而是立霧溪水歷經久遠的歲月所雕琢出來的。立霧溪水有如雕刀般,在立霧溪中創作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Page 72: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北迴歸線位於北緯 23.5 度,它是太陽直射地球的北界;換言之,夏至時太陽沿著此緯度線東昇西落, (六月二十三日 ) 中午十二時,在臺灣的嘉義水上鄉與花蓮的瑞穗鄉與豐濱鄉,所看到的太陽,就在頭上正中,不偏不差(立竿不見影奇景 );因為嘉義與花蓮兩地,都是在北迴歸線上的市鎮,所以有這種現象。北迴歸線以北為亞熱帶氣候,以南為熱帶氣候。本省只有嘉義縣一座與花蓮縣兩座有設立北迴歸線紀念碑。經擴大規劃,成為公園式的景點,遊客經此,感受一下溫熱分界、景物異同。

Page 73: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地球的水氣循環,像是三道甜甜圈,分界線正好是南、北回歸線,所以在南、北回歸線上的土地,若無高山擋住水氣,產生地形雨,否則註定成為沙漠,島嶼更是不在話下,平坦的島嶼如澎湖,就是沙漠列嶼。由於太陽通過北迴歸線時,陽光直射地面,當太平洋高氣壓籠罩台灣上空時,高溫潮濕是其特性。台灣若沒有中央山脈,就沒有辦法保住淡水,就會像南、北迴歸線上的島嶼,成為沙漠島,如果您不信,拿一張世界地圖,或地球儀,順著南、北迴歸線走下去,澳洲大沙漠、戈壁大沙漠、中東大沙漠、非洲大沙漠,都在迴歸線上。雖然在赤道一年到頭都是夏日,可是赤道的水氣旺盛、對流強烈,全年多雨,形成雨林帶而不會形成沙漠;靠近兩極地帶,則有冰峰覆蓋,也有保水功效。

Page 74: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北回歸線顧名思義「回歸線」,意思就是太陽直射地球最遠的地方─緯度北緯 23.5 度所以當夏季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較冷,反之如此。

在夏至這一天,太陽光將會直射在北半球的某個位置,我們就將直射的這一個位置定義為北回歸線,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在冬至這一天定義出南回歸線

台灣北回歸線通過的地方有 嘉義縣→東石鄉、朴子市、太保市、水上鄉嘉義市→中埔鄉、番路鄉、阿里山鄉高雄縣→桃源鄉花蓮縣→卓溪鄉、瑞穗鄉、玉里鄉、長濱鄉、豐濱鄉

Page 75: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嘉義與花蓮北迴歸線經過本島的部份 : 由西向東為 1.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漁港南端 2.嘉義縣布袋鄉3.嘉義縣朴子市 4.嘉義市南端5.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 ...( 紀念碑所在地 )6.嘉義縣番路鄉 -吳鳳紀念園南端 7.嘉義縣邦達鄉8. 高雄縣桃源鄉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南峰北端9.南投縣信義鄉最南端 10. 花蓮縣卓溪鄉 -情人谷附近11. 花蓮縣瑞穗鄉 -舞鶴附近 ...( 紀念碑所在地 )12. 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海濱 ...( 紀念碑所在地 )

** 北迴歸線也有經過澎湖海域喔 !

Page 76: 台灣各風景名勝簡介

這是我對陸客來台景點介紹如果疏漏之處 歡迎大家批評指教EMAIL: [email protected]

賴延昌 謹致 200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