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2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37 南都公益基金会“5.12 灾后重建资助项目申请书 申请组织信息 组织名称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执行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登记号码 基证字第 1023 组织负责人姓名职务 贺美英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组织类别 社团 民办非企业单位 大学、研究所或事业单位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组织 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 人民团体 农民经济技术协会 其他 灾后重建 参与领域 (可多 选) 医疗救护 信息平台 家庭重建 疫病防治 儿童救助 孤残帮扶 抗灾减灾知识普及与教育 环境保护 老人救助 心理辅导 志愿服务 其他 合作建房 社区重建 研究、咨询与培训 联系人 罗家德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100084 010-62771827-309 13522660453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组织网站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jjh/ http://tsinghua.sociology.org.cn/ 成立日期 1994 1 25

Upload: jacky-yang

Post on 09-Mar-2016

2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6 download

DESCRIP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countryside, reconstruction

TRANSCRIPT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37

南都公益基金会“5.12 灾后重建资助项目”申请书

申请组织信息

组织名称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执行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登记号码 基证字第 1023 号

组织负责人姓名职务 贺美英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组织类别

□ 社团

□ 民办非企业单位

√大学、研究所或事业单位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组织

□ 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

□ 人民团体

□ 农民经济技术协会

□ 其他

灾后重建

参与领域

(可多

选)

□医疗救护 □信息平台 □家庭重建

□疫病防治 □儿童救助 □孤残帮扶

□抗灾减灾知识普及与教育 □环境保护 □老人救助

□心理辅导 □志愿服务 □其他 合作建房

□社区重建 √研究、咨询与培训

联系人 罗家德

地 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

邮 编 100084

电 话 010-62771827-309

手 机 13522660453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组织网站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jjh/

http://tsinghua.sociology.org.cn/

成立日期 1994 年 1 月 25 日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38

机构介绍(请重点列明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专业经验)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是为推动清华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争取国内外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与捐助而成立。基金主要用于支持

清华大学教育事业,以清华的力量支持各式各样的研究,重建模式探讨的研究计划尤其支

持。

社会学系的学术研究原则是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并努力与国际社会学

界前沿水平接轨和对话。目前系教学研究人员的特点是每位都有突出的学术成果,都是本

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多数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已有较大的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有

一定的影响。社会学系教学研究人员共完成或在研多项研究课题,包括多项国家重点课题

和省部级课题,另有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如我国城市贫困层研究;中国劳动问题研究(福

利基金会资助课题);农民工问题研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三峡库区人口增长模型

与库区移民就业问题(三峡移民总局课题);社会公平研究;过渡社会的公共空间建构问

题(与密执安大学合作);流动人口与社会支持等等, 己积累了许多对农民及农村的研究经

验,对农村重建问题在国内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力。既促进了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的参与,又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需要,有许多已纳入政策参考。这为我们全方位的重建提

供强大的学术资源与智力支持。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39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项目实

施地点 四川省 阿坝州、德阳市、绵阳市

项目

设计

方向

与灾后重建相关的研究、咨询、培训项目

参考项:

1. 伤病者护理与相关医疗支持服务;

2. 社会工作人员派遣;

3. 关爱灾后家庭;

4.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 针对灾民及救援者的心理干预;

6. 临时安置点服务:包括为安置点提供临时托幼、教学、家庭陪伴、安全保

障等服务;

7. 震后防病防疫知识宣传普及等工作;

8. 志愿者服务;

9. 灾后生产、生活帮扶及相关指导手册编纂;

10. 灾后社区重建及社区协作能力建设;

11. 灾后孤儿收养信息汇集及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12. 灾后孤寡老人安置;

13. 灾后残疾人帮扶;

14. 灾害管理研究:包括社区灾害紧急预案、应变能力、自救能力建设等;

15. 灾后环境保护;

16. 与灾后重建相关的研究、咨询、培训项目等;

17. 其他灾后重建的公益项目。

项目

负责人 罗家德 职务 博士生导师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0

项目

团队

介绍

研究计划执行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研究组织委员会: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李强院长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尹稚院长

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蒲宇飞 副主任

计划主要成员

分工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工作职能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灾民社会关系

网络调查

陶传进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研究所 教授

政府——民间合作

重建模式研究

王 欢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研究所 教授

灾民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

何明洁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执行问卷调查

研究

顾问

沈 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参予社会干预研究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参予羌族人文社会

研究

张 曦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

副教授 参予羌族可持续性

经济开发研究

研究

助理

赵小平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研究所 研究生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孙 瑜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生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谢朝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生

候选人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周超文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本科生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项目周期 从 2008 年 8 月 1 日开始,至 2009 年 5 月 30 日结束。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1

合作机构

(包括挂靠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成立于 1999 年 12 月 10 日,

致力于我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弱势群体、医疗卫生、社区建

设、老龄健康、家庭政策、社会救助、国家能力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

该所已与世界很多著名大学和著名学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承担了

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福特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

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等机构多项重大课题,课题资金上千万。

四川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

四川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秉承传统优势,立足于川大所处的区位优势,

以西部发展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以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主要地区、受伊斯

兰教影响的主要地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三大研究板块,中长期研究计划

为:以社会发展及其出路作为主题,进而研究宗教和民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来探索西部多元性,以及多元性在全

球化过程中的作用。目前,该系正在研究的西部“第三社区”、都市生活、流行

行为及其对产业形态构造过程、都市构造、社会分层所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影

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今天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

雨,早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逐渐形成的学术传统今天仍在继续并已得到发扬

光大。这些传统就是:第一,在教学与科研中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

法相结合,提倡实证性的社区研究;第二,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研究

的重点;第三,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研究中重视历史的角度。

项目概述 (200 字左右)

我们的项目在以人文本的精神理念指导下首先收集灾民需求资讯,从灾民的角度提出

所需的救助,以提出政策建议,帮助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之发展。然后,针对不同重建

模式收集以下三方面资料:1、灾民心理健康状况;2、社会网络状况;3、灾民对 NGO 参

与救灾,即 PPP 模式,的观感。这些资料在重建前收集一次,重建一段时间后的明年中

期再收集一次,经过两阶段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比较不同重建模式下三项指标的改善状况,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2

以期比较各种重建模式之优劣。其中,重点对我们前期的可持续性灾后重建试点建设及

PPP 模式收集完整的过程资料,将该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较,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以提

出政策建识。

项目详细信息描述

问题 1.目标和方式

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你打算采用怎样的方式和途径?

本研究的关注点定位于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力下,灾民基本需求、心理状况、社会

关系网络在震灾前后以及灾后重建中产生的变化。在受灾地区的选取中包含着不同的五个

比较类型:受灾程度轻—重、地处城市—乡村、重建中整体搬迁—就地重建、NGO 参与

有—无、可持续性重建理念指导有—无。针对不同类型共选取 30 个以上样本点,每点 35

个样本,这样的样本分布式适用于 HLM 模型,可以做集体层次因素对个体层次因素的影

响分析。本研究对此 30 个灾后重建点进行二期式的追踪调查,就他们的重建需求、社会

网络、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民间组织在重建中的角色与参与方式累积惯时性资料,通过比较

研究出有利于灾民社会性恢复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建模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以人为本为战略目标,执行方式有赖于四个不同主题的调查

研究——灾民需求调查、灾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灾民社会关系网络调查以 PPP 重建的

观察研究。

1、灾民需求调查,我们要达到重建救助的最优供给,就必须充分考虑灾民的需求状况,

离开了灾民对救助需求的考察,则无法确定重建中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点。因此,对灾民需

求的调查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

2、灾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以后,一部分亲历者和幸

存者,会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PTSD),常会使得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并

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通过发现灾害发生及灾后恢

复的不同阶段灾民在心理和外显于社会行为上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可以衡量不同重建模

式对个体的社会心理支持的功能性差异。同时在专业性的实践引导下也会给灾民一个正向

的自我发现过程,也也可以看成一个诊疗过程,对个体心理恢复的有较大意义。

3、灾民社会关系网络调查,在对灾害的早期研究中,已有学者指出社会网络与社会联

合体是对灾害做出反应的最基本社会单位之一。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

的社会关系。灾难的发生总会导致社会正式制度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这种“制度空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3

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正可以起到填补制度真空的作

用。对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测量,鉴于关系强度类型与社会支持高度相关,因此同时

就在考察灾区震灾前后个人社会支持网。当我们找出震灾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后,更重

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找到不同的重建模式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变量。

4、对 PPP 重建的观察,在重建中既要充分利用当地既存的社会组织与社会规范,特别

要重视非政府组织以及灾民自发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动员灾区人民更积极地参与到

灾后重建中来。这样可以对政府灾后治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起到有益的补充,帮助受灾

居民和受灾社区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在救灾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民间组织发挥着作

用,那么灾民对其认可、信任程度如何?政府与民间组织如何有效进行合作提高灾区重建

的效率?在此过程中灾民对民间力量的感知度也是本项研究的一个要点之一。

问题 2 活动计划:

为了实现项目目标,你准备开展哪些活动?项目实施周期有多长?请附上的活动计划时间

本项研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主要采取方法有:问卷调查、心

理量表数据收集和统计检验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的深度访问法、案例分析

法和文献研究法。

在操作化问卷量表建立阶段,我们定向搜集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和经典实证案例分析

的相关文献,结合一定规模的前测性半结构化访谈完善问卷内容;在数据分析阶段采用

SPSS、UCINET 等统计分析软件,采取聚群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最

终使研究结论明细。

下附项目活动计划进度表:

活动 时间

(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起止时间 2008 年 8 月 1 日——2009 年 7 月 31 日

A 调查前测

B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

C 第一阶段问卷分析

D 第一阶段调查报告

E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

2周次

2008年

8月1日

2009年

5月30日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4

F 第二阶段问卷分析

G 第二阶段调查报告

H 心理辅导资料收集

I 记录追踪重建全过程

J 整理成果、比较研究、

撰写报告

问题 3 困 难:

在实施过程中,在技术、人力、经济或政策等方面,你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或风险?你将

如何避免或克服这些困难或风险?

1、灾区进入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关于立即组建抗震救灾恢复建设规划

工作队伍的指示清华大学规划院院长尹稚组建了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清华规划院将负责

包括汶川县在内的整个阿坝州的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而我们与清华大学规划院取得受托

关系,可助于我们无障碍进入阿坝州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前期的试点已经选在德阳市绵

竹盖示范屋,已与德阳相关政府部门有良好的接洽,因此在此地展开调研展开调研也可以

得到相当支持。但是,目前与绵阳方面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预测进入绵阳调研有一定的

困难,希望南都基金方面给予适当帮助。

2、研究经费请贵基金给予支持

问题 4.结果或成效:

你预期项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或成效?你采用哪些指标来证明或衡量你预期的成果或

效益得到了实现?例如,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多少人受益?受益程度如何?

项目的成效:该项目是在我们引人政府—民间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简

称 PPP),进行可持续性乡村重建规划,并建立试点的同步研究项目。针对试点进行研究,

比较其他重建模式,总结出不同的经验模式,勘察不同重建模式下关系网、社区建设、心

理健康情况的优劣。着重检验 PPP 模式的效果,通过比较研究出有利于灾民社会性恢复

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建模式。 我们会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

合为基本出发点与长远目标,将不同乡村重建模式加以比较,总结经验,为发改委和抗震

救灾指挥中心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效果的衡量:两期资料收集齐全后,半年内完成政策建议报告,三年内,五篇以上国

内外 CSSCI 或 SSCI 学术论文发表、一本学术性书籍出版。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5

成果惠及:本研究项目的结果与经验积累对于灾害治理政策的制定亦有相当的参考意

义。我们项目的受益者不仅局限于此次的震灾灾民,而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灾害中,面对

特殊生活事件下社会运行的中断,物质废墟和精神废墟同时出现的灾民。通过我们的重建

模式力图帮助他们自主式地完成社会性恢复与地区可持续性发展。

问题 5.可持续性:

你的项目活动能否产生持续的影响?项目结束后如何保证社区产生正面的效应?是否可

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模式?服务对象如何持续受益?

我们经过第一期第二期资料收集,形成标准问卷,可供此后持续对灾后重建效果追踪

及其它重大灾害重建中进行使用。

同时,人们通常认为灾害治理是政府责任,因而考虑得更多的是以指令和控制为主的政

府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等。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体制并不是

万能的,往往需要其它社会力量的补充和完善,而社会网络、民间力量正是这样一种重要的

社会力量。本研究就是力图寻找最有效的一种保护、重构社会支持网络的 PPP 重建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对灾后重建中对原有文化规范的尊重、受灾者在灾后重建中的参与程度、认

同程度、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等。本研究将为今后制定灾害治理政策、重建制度安排等提

供理论以及实证经验的指导。

项目预算

1、人员费用支出共需人民币 27.6 万元

其中:问卷劳务费 80 元/份*2100 份 需人民币 16.8 万元

(问卷调查员为经过调查培训的灾区志愿者以及大学生)

问卷分析员及报告撰写 4500 元/月/人*2 人*12 个月 需人民币 10.8 万元

(二人为研究助理谢朝霞、赵小平)

2、 通讯费用需人民币 1.92 万元

研究者(罗家德、王欢、陶传进、何明洁)和研究助理(谢朝霞、孙瑜、周超文、赵小平)

共计 8 人 ,每人每月通讯费用 200 元(共 12 个月)

3、场地租赁费、培训费用 元

4、差旅费用共需人民币 7.94 万 元

其中:当地交通费用需人民币 2.44 万元(在研究期间要大量往返于 30 个样本乡村之间)

往返交通费用需人民币 3.9 万元 (2600 元/往返每次*15 次)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6

四川省内食宿 1.6 万元

研究者(罗家德、王欢、陶传进、何明洁)和研究助理(谢朝霞、孙瑜、周超文、

赵小平)共计 8 人 ,身处灾区至少 5 个月,每人每月伙食补贴 400 元(以 5 个月计)

5、其他费用共需人民币 9.5 万元

其中:印刷费用 5000 元(问卷 16 页/份*2200 份(100 份为备用)*0.1 元/页;以及其他宣

传单、工作文件)

笔纸书籍等办公耗材 6000 元

赠送受访人礼物 40 元/人*2100 人 (诸如小风扇等生活用品,具体形式待定)

项目支出合计人民币 46.96 万元

补充说明:

1、多数研究针对灾民需求,而本研究侧重 NGO 的参与效果与 PPP 模式的分析,问卷资

料会成为其他研究的范本,在灾区重建中是一个开创性研究。同时我们的成果供其他研究

使用,将比较性扩大。

2、灾害后的 Network 研究过去国内只有赵延东做过,但是没有我们这个研究项目所具备

的追踪性,因此在这个研究领域内我们也是有很大的开创与参考价值。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7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

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8

目 录

导论:可持续性重建模式研究宗旨 ................................................................. 49

第一章、研究的立项依据 ............................................................................... 59

一、研究宗旨 ................................................................................................. 59

二、研究的立项 .............................................................................................. 60

三、研究目的 ................................................................................................. 60

第二章、研究议题 .......................................................................................... 61

一、灾民需求调查 .......................................................................................... 61

二、灾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62

三、灾民社会关系网络调查 ............................................................................ 62

四、政府--民间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重建的观察研究 ...... 63

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 63

一、灾民需求调查 .......................................................................................... 64

二、灾民心理状况调查 ................................................................................... 64

三、灾民社会关系网络调查 ............................................................................ 64

四、民间组织参与重建的观察研究 ................................................................. 66

附录:问卷 ..................................................................................................... 67

第一部分:灾民需求访谈 ............................................................................... 67

第二部分:灾区受灾前后社会网络状况调查表 ............................................... 74

第三部分:灾民心理健康问卷 ........................................................................... 77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49

导论:可持续性重建模式研究宗旨

一、政策指导精神

科学的发展观——从 2003年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今年十七

大正式写入党章,它已逐渐成为一个公共观念,进入国人诸多的生产生活场域。

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置否的永恒的追求,社

会又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互动中构成,因此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个

体的发展镶嵌于社会的大发展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以人为本是科

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在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灾害之后,怎样从灾民的心理、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科

学安排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怎样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运行,都是

灾后重建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灾后重建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民生得到切实恢

复和改善,让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都恢复到灾前水平甚至有所提高,让他们重新

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也正是本项研究的最终目标之所在。

以科学的发展为目标,但是很多时候面临很多现实障碍,那么在这个时候能

够巩固“发展”的地位取决于决策者以及决策相关者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协调——

科学的认识,就是在历史经验的借鉴下,凭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对未来的走向进

行最大程度的预见,这样就可以摒弃短见而能进行长远的建设规划;而科学的协

调,需要看到当下个体的生存发展需求,因此要通过对客观环境的科学利用来弥

合长远规划与当下利益的鸿沟,使得科学的发展成为人心所向的实践,而不仅仅

是当下人的巨大牺牲。随着灾后重建的进展,灾区将脱离震灾的阴影,重新成为

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重建模式中必须要带有可持续发展的“造血”理

念。

因此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神,基于以人为本的赈灾理念,并以经济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与归宿,切实落实《汶川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方针精神,力图实践出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坚持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相

结合”的重建模式。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0

二、战略目标

本项目以期完成以下两步目标:

Step1:短期目标

针对试点进行研究,比较其他重建模式,总结出不同的经验模式,勘察不同

重建模式下关系网、社区建设、心理健康情况的优劣。着重检验PPP模式的效果。

检验PPP模式的可行性。以建立一个有效的重建ppp模式加强政府主导与社

会参与的相结合。

Step2:长期目标

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为基本出发点与长远目标,将不

同乡村重建模式加以比较,总结经验,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提供

借鉴经验。

三、可持续乡村重建项目的重要概念图解

依照定义,可持续性应包括生态可持续性、人文社会可持续性,以及经济

可持续性。所以重建过程在一开始规划即应该注意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方法,保

留当地人文社会特质,并思考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社区总体规划的方案。本

计划将跨越纯粹的解决家屋重建的技术问题,并将社区互助、绿色环保、族群文

化的多样性等因子加入,并且建立自主的营建体系、合作组等区域微型生产生活

单位,并积极开拓重建区内的经济发展。我们的项目在以人文本的精神理念指导

下,建立三大项目团队进行分工协作,重视非政府组织以及灾民自发组织在灾后

重建中的作用,动员灾区人民更积极地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因此 PPP 模式为

我们项目实施的核心保障。

下图是本项目的重要概念之间关系图示:一个以人为本之战略目标,三个

可持续性乡村重建之理念,执行方式有赖于三个专业志愿者组成之工作团队,建

筑团队,心理辅导团队,以及文史经济工作团队,三个团队及重建资金则建基在

PPP 的平台上。最后,为对此一运作模式与其他重建模式有所比较,收集客观

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出未来的政策建议,本计划亦提出研究计划。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1

建筑

团队

心理辅导

团队

文史经济

团队

PPP模式(核心保障)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2

四、三大可持续性理念

1、生态可持续性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可持续建筑战线的最前缘。因为川蜀之地多生态敏感

带、水源保护区、稀有动植物保护区,乡村重建中同时面临村落族群文化保存以

及生计问题。为实现生态可持续性,我们将就地取材、低成本、采用适用技术以

及开放式构造系统,降低成化住本与技术门槛,让没有建筑专业技术的农民,也

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现代多样房的兴建。不仅注重环保建设,

同时展开环保教育。下面对生态可持续性重建中的几大特色进行分述:

a、抗震性

抗震关键在结构,因此在建筑中我们将采用梁柱型轻钢环保结构。

b、环境绿色建筑

系统中“骨’的部分可为木、竹、轻钢,可再生重复利用;“内皮”部分为土、

石、砖、竹、木、稻草、衰杆等,“外皮”部分为土、石灰、布、植物幼织、面砖、

金属等,这些均可就地取材。

c、环保型建筑方法

实行“构材组件化,生产系统化”的作业方式,让生产设备成本下降,让非专业者

都能参与施工;同时通过自主的非依赖性营建体系,以“工”为劳动互换单位进行

那个协力造屋,由此既保证了地区的劳动力不是被市场排斥的“过剩”,也保持了土

地的吸引力,防止劳动力流失。

d、人文建筑

主要通过重视“参与”提升人的自我发现、对地区文化的尊重保护和开放建筑

构想得以实现;人文建筑中考虑到社区结构是以文化保存为主的,因此在重建规

划中会对地区文化进行详细考察,竭力实现村落族群文化的续存。在这些过程与

理念的影响下,每一个参与重建的灾民与志愿者可以将环保、绿色、生态等观念

在操作中实现常识化、生活化,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环保教育。

e、经济

小区域范围自主营建体系,可以让建筑材料和劳动力与当地结合,减少材料

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信息与运输方便所带来的过度消费。而生产设备简化使得

建筑成本大大降低。我们研发的系统,与美日轻钢系统相比较,可减少结构接点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3

数量与工艺难度,大幅度降低造价。

f、卫生防疫

我们会在重建期间建尿粪分离厕所,这有助于灾区卫生防疫,不需要水冲,

可做肥。重建中推广尿粪分离生态厕所有以下优点:1)实现无害化;2)卫生;

3)节省处理所需资源;4)方便清理;5)生态性;6)可塑性强;7)抗冻;8)

造价低。

2、人文——社会可持续性

人文——社会的可持续性重建要注意到灾民心理的健康,心理上可持续支持

其重建家园;也要注意其社会关系网的可持续性,使固有的社会关系网维持甚至

加强,成为相互心理支持的网络;更要注意其社会生活的文化可持续性,尽可能

维持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的完整,并得到发展的新契机。基于这样

的理念,学者、专业志愿者合作建立心理辅导工作室,长期驻守在重建村落,帮

助灾民走完重建之路,提供必要的专业咨询,并提供重建规划意见。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方面:

a、动员利用重建地的社会网络

这有助于组织住房重建换工互助小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与灾民需求,协助

社区空间布局规划。

b、心理健康问题的症候识别

心理辅导工作室旨在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

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

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本工作室采用的群体治疗方式,在鼓励受灾群众讲述自己

的故事和真实情绪的同时,可使得志愿者通过聆听各人的讲述,较为容易的判断

每个人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集中精力对最严重者进行治

疗和心理干预。在必要时候,志愿者还可以帮助那些严重的患者联系可能得到的

其它部门的服务。这种方式能够在及时给与受灾群众所需要的帮助,并同时提高

资源的利用效率。

c、实现赈灾集体历史的构造

首先通过完成个人层面的心理治疗与社区层面的集体认同创建健康的社会

心理环境。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4

同时灾害的发生不仅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物质财富的损坏,而是会出现社会

运行的中断,会在出现物质废墟的同时出现精神废墟。由于在灾害中常规社会环

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正好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

互动变化过程的“自然实验室”,为他们深入理解社会运行、发展社会理论提供了良

机。项目工作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将系统的纪录和整理不同重建方式下当

地群众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网及变迁情况、重建模式、日常生活、灾民自组织状

况以及相互支持与帮助状况等多项资料,以供学术研究之用,并为未来重建经验

提供第一手的参考数据。

志愿者们将收集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并结集出版,一是有助于提醒外界持续

关注灾区,勿忘灾区,为灾后重建争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将灾

区人们互助互爱、建设家园的顽强精神传递给社会各界,广布温情的火种,让更

多的人能够在这段历史记忆中获取支持力量。

3、经济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除了强调经济生活的恢复,也要强调其未来的发展,将发展潜

力通盘考虑在规划方案中。然而经济发展常常因为工业及新式服务业的引入而对

当地的人文风貌产生巨大影响,使得人文、风俗可持续性受到损伤。因此在规划

中必须取得经济可持续性与人文可持续性的平衡。因各地经济生活方式差异非常

大,所以本计划仅以发展旅游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以求取得重建文化特

色以增加旅游资源,又不能因为旅游的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原有的文化风貌。如何

规划整个社区的布局以取得文化特色保存基础上的经济平衡发展,是规划之重

点。因此需要通过学者、志愿者的干预,来挖掘建筑文化、社区文化、传统文化,

帮助灾民思考如何将经济产品带有文化特色。以下面五点为主要实现路径:

a、旅游观光

在未来发展旅游业之时,必须注意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民族风俗,不能因

为外来者的涌入和异文化的冲击而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风俗、道德观念及宗教

信仰等,因此在规划社区时就必须考虑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台的经

济发展,一方面以吸引少量的受到控制的高消费游客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

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管理,通过“前台”的收入来补偿。这样会促使居民的文

化“自醒”,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意识地保护好自身的民族文化。

b、土特物产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5

土特产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依靠特殊原料加工而成或独特的加工手法生产

的保健品、食品、民族工艺等产品。由于四川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土地辽阔、山

川壮丽、资源丰富,灿烂的文化、风情各异的民族,千差万别的气候、还有各种珍

禽异兽、奇花异草、丰富的物产,赋予了它富饶而神秘的魅力。四川的土特产,

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在物质生活需求上的一份简单而浅显的享受,几乎每一样

特产的背后,都饱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四川的名茶、药材、蜀锦蜀

绣等。因此我们在挖掘土特物产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时要注重文化深度的挖掘。鼓

励土特产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在土特产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程中,实现个人

和社会需求、以及文化传递的目标。要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

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c、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地域文化的凝结,是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工艺以及旅游资源相

结合的产物,旅游者购得旅游商品,能加深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艺

术造诣、民族风格和喜好的了解,从而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而旅游地的形象不

仅由各位旅游资源和服务内容构成,旅游商品也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于塑造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和生产旅游商品时,

除了充分调查了解国内外旅游商品市场,了解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之外,更重要的

是深深挖掘自己的文化,以当地文化背景为依托,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旅

游商品的文化含量,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商品购物时更深层次的需求。实践证明,

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的旅游商品,其价值越高,也越受欢迎。鲜明的地

方特色是旅游商品吸引旅游者进行消费的重要因素。

d、发展高级生态观光农业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

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包括

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观光生态村和生态农庄等4 种模式。

观光生态农业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不仅包含农业生物

资源与环境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是一个以旅游观光为主体,集文化娱乐、

产品供给、物质和精神服务为一体的社会系统,也是以商品生产、经营管理、销

售与购买为主的经济系统。根据重建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条件,在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6

充分利用原有生产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

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指导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并协调生态

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体现近期

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观光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复苏发

展。

e、争取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

品牌的竞争己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旅游地品牌是建立在旅游地与旅游

者之间的关系上的,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各要素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

设施、旅游服务人员等认知与体验总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由于

旅游者选择旅游服务的模式比较特殊,即先形成心理偏好,后感知验证,这对旅

游地提出了地域品牌的需求。旅游地品牌不仅要对旅游者承诺独特的旅游体验,

更要综合旅游地各要素使旅游者旅游体验符合旅游地品牌的承诺。旅游产品和服

务的差异性和个性,是旅游产品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旅游目的地品牌体验的源

泉。因此,建设旅游地品牌,必须充分发掘旅游产品的个性与特色。可以借鉴台

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社区总体营造”经验,通过社区居民自动自发参与,发挥

创意,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文化风貌,以此进行品牌开

发与建设。

五、三大可持续性理念同步建设的必要性

上述三大可持续性理念在重建建设中是要同步进行,而不可偏废或侧重任一

的。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人文社

会进步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有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

能保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们的重建中,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态可持续性影响人文可持续性体现在对环境的良好重建将凝聚社区意识;

2、生态可持续性影响经济可持续性体现为有特色的生态建筑和社区布局可以发

展成旅游和相关品牌的主打内容;

3、文社会可持续性影响经济可持续性体现在人文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将把经济物

产、旅游开发提升至文化特质,作为品牌吸引点;

4、人文社会可持续性影响生态可持续性体现在良好的社区认同可以协力保障社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7

区建设与社区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5、 经济可持续性影响人文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将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6、 经济可持续性影响生态可持续性体现在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表1:三大可持续性理念交互关系表

六、PPP模式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缩写,是民间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

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PPP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

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

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

全部转移给民间部门,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本项目

即引人政府—民间合作模式,进行政府规划、指导,民间团体参予重建的试验。

可持续性重建在肯定政府的关键主导作用前提下,提倡充分利用当地既存的

社会组织与社会规范,特别要重视非政府组织、民间企业以及灾民自发组织在灾

后重建中的作用,动员灾区人民更积极地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这样可以对政府

灾后治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起到有益的补充,帮助受灾居民和受灾社区更快

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在救灾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民间组织发挥着作用,灾民对

其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果在重建整体规划中允许PPP模式的进入,那么由于该种合作的组织形式

非常复杂,既可能包括民间营利性企业、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同时还可能包括公

生态可持续性 人文社会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

生态可持续性

社区认同感凝聚

以人为本

社会网维持

成本降低

保障就业

资金留存

人文社会

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意识

文化品牌

经济亮点

经济可持续性 发展的

物质保障 发展的物质支持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8

共非营利性组织,合作各方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层次、类型的意见与责任

上的分歧。只有政府与各个民间力量间形成相互合作的机制,才能使得合作各方

的分歧模糊化,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完成重建项目的目标。以一个实践中总结出

的政府与民间组织有效合作策略,提高灾区重建的效率同时取得灾民的认可支持

是本计划的探求目标也是一个核心保障。

七、研究工作进度表

活动 时间

(月)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起止时间 2008 年 8 月 1 日——2009 年 7 月 31 日

A 调查前测

B 第一阶段问卷调查

C 第一阶段问卷分析

D 第一阶段调查报告

E 第二阶段问卷调查

F 第二阶段问卷分析

G 第二阶段调查报告

H 心理辅导资料收集

I 记录追踪重建全过程

J 整理成果、比较研究、

撰写报告

八、研究团队人员

研究计划执行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研究组织委员会: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李强院长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尹稚院长

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蒲宇飞 副主任

计划主要成员

分工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工作职能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59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灾民社会关系

网络调查

陶传进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研究所 教授

政府——民间合作重建模式研

王 欢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研究所 教授

灾民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

何明洁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执行问卷调查

沈 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参予社会干预研究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参予羌族人文社会研究

张 曦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

副教授 参予羌族可持续性经济开发研

赵小平 北师大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研究所 研究生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孙 瑜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生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谢朝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生

候选人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周超文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本科生 资料收集

数据分析

第一章、研究的立项依据

一、研究宗旨

一、本着以人文为本之精神,从灾民的角度提出所需之救助,收集灾民需求

资讯,以提出政策建议。

二、针对不同重建模式收集灾民心理健康状况、社会网络状况以及对政府—

民间合作救灾之观感,经过多年期资料之收集与分析,以期比较各种重建模式之

优劣。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0

三、针对试点之可持续性灾区重建模式收集相同资料,并比较其它模式,以

提出政策建识,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此一部分将只作政府内部参考,不对外作

学术性发表。

二、研究的立项

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灾害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伤亡和痛苦。灾害有

很多特征,社会性、破坏性、突发性、连锁性、多样性、难预报性等等。我国是

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

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 8 年中,自然灾害造成的经

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己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灾害的

发生不仅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物质财富的损坏,而是会出现社会运行的中断,会

在出现物质废墟的同时出现精神废墟。社会科学界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不仅仅在于

回答“灾害的社会后果为何”以及“如何减轻这些后果”之类的实际问题。由于在灾

害中常规社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正好为社会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解、

研究个人心理认知、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变化过程的“自然实验室”,为他们深入理

解社会运行、发展社会理论提供了良机。如何使受灾社区和居民迅速从灾害的打

击中恢复过来,重建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一直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研究主

题之一。灾后恢复问题中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同样的外部大环境

下,有些受灾社区和居民能迅速恢复元气,而有些却一蹶不振,难以自拔? 在经济

力量投入充足的情况下,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着社区和居民的灾后社会性恢复?

近年来,研究者在进行灾害研究时开始进行多学科交叉,将个人特征与人们的社

会关系网络、社群的特征相融合,探讨国家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关系模式,因此本

项研究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将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共同带入

对四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研究,探求一种有利于灾民社会性恢复与地区可持续发

展相结合的重建模式。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对灾害中受灾者的心

理行为、社会关系网络及支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关注点定位于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力下,灾民基本需求、心理状

况、社会关系网络在震灾前后以及灾后重建中产生的变化。在受灾地区的选取中

包含着不同的四个比较类型:受灾程度轻——重、地处城市——乡村、重建中整

体搬迁——就地重建、少数民族聚集区——非少数民族聚集区,每个类型选取 4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1

个样本,即每个分点下选取 2 个样本。本研究共对 16 个灾后重建点进行四至五

年的追踪式调查,就他们的重建需求、社会网络、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民间组织在

重建中的角色与参与方式累积惯识性资料,通过比较研究出有利于灾民社会性恢

复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重建模式。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灾害治理政策的制定亦有相当的参考意义。人们通常认为

灾害治理是政府责任,因而考虑得更多的是以指令和控制为主的政府计划、基础

设施建设和政府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等。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体制并不是万能

的,往往需要其它社会力量的补充和完善,而社会网络、民间力量正是这样一种重

要的社会力量。本研究就是力图寻找最有效的一种保护、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心

理认知系统的重建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对灾后重建中对原有文化规范的尊重、受

灾者在灾后重建中的参与程度、认同程度、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等。本研究将为

今后制定灾害治理政策、重建制度安排等提供理论以及实证经验的指导。

第二章、研究议题

一、灾民需求调查

灾后重建是一种灾害社会救助,而灾后的救助与灾时相比,虽然在时间上比

较从容一些,但是灾后社会救助的手段是要十分规范的。灾后社会救助偏重于政

策救灾、组织救灾并配以物质等公共物品进行救助,要对灾区进行生活、生产、

社会、精神家园的重建与发展,满足灾民的全方位的需求。这也造成灾后社会救

助活动的过程比较复杂,灾后社会救助目标的实现也比较困难。灾后社会救助的

能力与水平以及灾后社会救助目标的实现对灾民与灾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影响

很大。因此救灾主体对灾后重建的目标进行定位的时候不但要涉及到救灾主体对

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对减灾的意识、对灾后救助的作用以及灾后救助效应

的预计和救灾主体关系协调状态等问题,同时更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灾民

的实际需求为最基本出发点。要达到重建救助的最优供给,就必须充分考虑灾民

的需求状况,离开了灾民对救助需求的考察,则无法确定重建中公共物品的供求均

衡点。因此,对灾民需求的调查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2

二、灾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以后,一部分亲历者和幸存者,会出现严重的

创伤后心理障碍(PTSD),常会使得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并伴有绝望、

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有研究表明,约占 70%的当

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 30%的当事

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

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对于未成年人,由

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表达,形成的心理创伤

可能更严重些。严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持续和影响时间相当持久,可能在灾害

1 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灾害事件极大地超出了

个人及团体的应付能力,使受灾群体经历了超过正常范围的心理压力,为绝大多

数受灾者带来了明显的痛苦。受灾者灾时个体行为反应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是受灾

行为的最基本的特征。受灾者首先作为遵守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

其行为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然而由于个体特质的差异,灾害发生即时以及

灾害发生后受灾者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方式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灾民在从灾害的

冲击和打击的恢复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困难和痛苦的心理历程。大多数的经受灾害

的人最终对灾害的记忆变得淡漠起来,接受了个人及环境己发生的改变,并逐渐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和未来上。通过发现灾害发生及灾后恢复的不同阶段灾民在

心理和外显于社会行为上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可以衡量不同重建模式对个体的

社会心理支持的功能性差异。同时在专业性的实践引导下也会给灾民一个正向的

自我发现过程,也也可以看成一个诊疗过程,对个体心理恢复的有较大意义。

三、灾民社会关系网络调查

在对灾害的早期研究中,已有学者指出社会网络与社会联合体是对灾害做出

反应的最基本社会单位之一(Drabek et al,1981 ;Leik etal . ,1981)。社会网络是

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灾难的发生总会导致社会正式制度系

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这种“制度空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

网络与社会关系正可以起到填补制度真空的作用。许多研究都发现受灾者在灾后

会动用自己的亲属、朋友、邻居等社会网络关系来获得支持,这些支持对受灾者

的灾后恢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Drabek&Key,1984 ;Soloman ,1986)。这种为

个人带来各种资源(如金钱、情感、能力培养等)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个人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3

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 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

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

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社会支持网的缺乏, 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 使个

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同时在社会层面上, 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

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从而有利于

社会的稳定。赵延东(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受灾者在灾后积极的社会参与活

动以及信任结构等都可以使受灾者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灾害的打击。这些

都是制定灾害治理政策时不应忽略的重要资源。

对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测量,鉴于关系强度类型与社会支持高度相关,

因此同时就在考察灾区震灾前后个人社会支持网。当我们找出震灾对社会支持网

络的影响后,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找到不同的重建模式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影

响变量。

四、政府--民间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重建的观察研究

在重建中既要充分利用当地既存的社会组织与社会规范,特别要重视非政府

组织以及灾民自发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动员灾区人民更积极地参与到灾后

重建中来。这样可以对政府灾后治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起到有益的补充,帮

助受灾居民和受灾社区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在救灾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民

间组织发挥着作用,那么灾民对其认可、信任程度如何?如果在重建整体规划中

允许 PPP 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即公共部门与私人组织合作模

式)的进入,那么由于该种合作的组织形式非常复杂,既可能包括私人营利性企

业、私人非营利性组织,同时还可能包括公共非营利性组织,合作各方之间不可

避免地会产生不同层次、类型的利益和责任上的分歧。只有政府与各个民间力量

间形成相互合作的机制,才能使得合作各方的分歧模糊化,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

完成重建项目的目标。政府与民间组织如何有效进行合作提高灾区重建的效率,

在此过程中灾民对民间力量的感知度也是本项研究的一个要点之一。

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本项研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主要采取方法有:问卷

调查、心理量表数据收集和统计检验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的深度

访问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4

在操作化问卷量表建立阶段,我们定向搜集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和经典实证

案例分析的相关文献,结合一定规模的前测性半结构化访谈完善问卷内容;在数

据分析阶段采用 SPSS、UCINET 等统计分析软件,采取聚群分析、因子分析、

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最终使研究结论明细。

一、灾民需求调查

需求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调查灾民的实际物质需求、对救灾援助供

给的评价、灾区救助重建信息获取渠道、重建中的参与程度与参与期望、以及目

前的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是进行家户列表,这也是衡量灾民需求总量以及需求分配的必要考

察变量;

第三部分,鉴于居民的灾后恢复主要还是经济恢复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以

两个变量来反映受灾者的经济恢复情况。一个变量是受访者对当前家庭经济地位

的主观评价,这一代表受灾者对家庭经济现状感知的变量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其经

济恢复现状。由于灾后恢复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还将分时段追踪了解受访者自

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这一变量可能会更为有效地反映居民灾后的经济

恢复情况。

二、灾民心理状况调查

关于心理状况的量表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下有 2 个小模块,共计

6 个测量模块。

首先是对社会适应的测量:分为外向行为(如反社会倾向)、内向行为(退

缩、自我伤害等);

第二部分是进行地震对心理影响的测量:1、负性影响:创伤性应急障碍

PTSD 测量、抑郁焦虑方面的问题的衡量;1、正向影响:对信心重建、对未来

的展望心理、对未来的自控感等;

第三部分是心理学关于灾后保留资源的量度,同时结合信任关系、社会资

本在心理体验方面的测量进行量表整合。

三、灾民社会关系网络调查

研究者在已有理论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华人的关系网络——

总结出中国人的自我中心关系网络。将人际关系四分——无连带、弱连带、熟人

连带以及拟似家人连带。这不同于Granovetter对西方人际关系的三分—无连带、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5

弱连带与强连带。在中国人的关系划分中,弱关系是工具性关系,熟人关系兼具

工具交换和情感的混合关系,拟似家人关系则是以情感性关系为主,以家庭伦理

规范着互动与交换。因此,情感关系的有无和其强度是区分关系类型的重要依据。

研究者已经将 Granovetter 提出的关系强度的四个构面—关系久暂、互动频率、

亲密程度与互惠内容中得到衡量的前三个情感性构面进行了修正,确定为认识久

暂、亲密程度和亲密朋友圈。在测量亲密程度的两个指标——亲密行为和亲密话

题中,亲密行为的影响更加重要。认识久暂单独形成一个构面,而且也与关系强

弱相关,所以亦可以视为关系强弱的衡量标准之一。在中国社会中是否愿意充当

介绍人和担保人是两人关系是否亲密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双方是否有很多

共同认识的人,是否处于共同的社会网中,也是关系强度的一个重要构面,就此

发展出了亲密朋友圈构面。

由于不同的关系类型承载着不同的资源和功用,因此对关系及其类型的判断

对于评价个人所拥有的支持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寻找到了一

些临界值作为判断关系类型的参考指标,这将有利于通过量化的量表推断关系类

型。

第一部分请被调查者回忆震灾之前你最常和谁谈心事,并在个人中心网问卷

的第一栏写下其关系名称的代码。问卷第一题先要求填答者判断两人之间的关系

是属于“家人”—包括父母、夫妇、子女及兄弟姊妹,“亲戚”、“好朋友”、“普通朋

友”还是“认识的人”;第二题测量此关系是否被震灾破坏,即此人是否建在;第三

题测量的是认识久暂,共有五个选项:“刚刚认识”、“半年到一年”、“一年到三年”、

“三年到十年”、“十年以上”;第四题和第五题测量分别是亲密话题和亲密行为,

是用来测量测量双方的亲密程度,这两题分别各有 6 个选项,按照亲密程度由低

到高排列;第六题测量双方亲密朋友圈,有四个选项:“没有什么共同认识的人”、

“一群都不大熟的共同认识的人”、“一小群都十分熟的共同认识的人”、“好几群十

分熟的共同认识的人”。

第二部分通过三道题目请填答者回答震灾前后住在一起的亲人、常来往亲

戚、常来往朋友的数量变化。

第三部分请被调查者回忆震灾之后你最常和谁谈心事,并在个人中心网问卷

的第一栏写下其关系名称的代码。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题,在灾害中获

得新社会关系的认识方式 “在避灾时认识的、因政府临时安置在一起而认识的、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6

在住周转房时因同一小区而认识的、转到今天重建的新住房后认识的”,这部分

的选项会随着初期的调查不断扩充。

四、民间组织参与重建的观察研究

这一部分在第一阶段采取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形式,总结在灾区重建过程

中民间组织对灾民进行救助的现状以及影响救助方式、程度的因素;同时研究灾

民对民间组织(NGO)的认知信任度。在对灾区的民间组织力量有一定的了解

之后,会根据发现进一步设计变量、设置问卷进行跟进调查,研究如何让民间组

织在灾后重建中扮演辅助力量的角色,并探究其面临的制约因素,寻求一种政府

与民间力量形成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G.A. 雅各布布斯,2003,灾后的心理社会需求,国外社会科学,第 4 期

赵延东,2007,“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社会

学研究,第 5 期

王子平,1998,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2001,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秦晖,1999,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

人民出版社

罗家德,2006.“华人的人脉—个人中心信任网络.”关系管理研究 3:1-24。

罗家德、谢朝霞,“中国人关系强度的构面分析”

Drabek,T.,J Taminga , T. Kilijanek & C. Adams 1981 , Managing

Multi2organiz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s : Emergent Search and Rescue

Networks in Natural Disasters and Remote Area Settings .Boulder : Institute of

Behaivor Science , University of Colombia.

Leik , R. , T. Carter &J . Clark 1981 , Community Response to Natural

Hazard Warnings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apolis , Family Study

Center.

Drabek , T. &W. Key 1984 , Conquering Disaster : Family Recovery and

Long2Term Consequences . NewYork : Irvington.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7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80.

Soloman , S. 1986 ,“Mobiliz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n Times of

Disaster. ”in Figley , C. (ed. ) ,Trauma and its Wake : Vol . 2. Traumatic Stress

Theory , Research , and Intervention. New York :BrunnerPMazel .

附录:问卷

第一部分:灾民需求访谈

●被访者家庭震前概况

了解被访者震前的家庭情况:家庭人数、人口结构;家庭成员的性别、民族、

年龄、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籍贯、震前居住地、受教育程度、职业、职务、技

能、震前收入水平;家庭人口的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情况;家庭收入、住房、土

地、其他生产资料、其他财产等情况;家庭支出、投资等情况;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的主要社会关系。

●被访者家庭震前所在社区概况

了解被访者家庭震前所在社区的情况:社区规模、居住方式、生产方式、收

入来源;社区组织、基层政权运转情况、社会治安情况;社区基础设施情况(水、

电、燃料、道路)、社会服务(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

保险、低保、其他社会福利等);社区文化(包括宗教、少数民族、邻里宗族关

系、风俗习惯等)

●地震对被访者家庭的破坏

了解被访者家庭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情况:人员伤亡(疾病)、房屋倒塌(损

坏)、土地破坏(被征用)、其他财产损失、就业收入损失、生产损失(农业、手

工业、商业…)、其他收入损失;亲朋好友的损失(人员、房屋、土地、其他财

产、收入、工作…)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8

●地震对被访者家庭所在社区的破坏

了解被访者家庭所在社区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情况: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损

坏)、工厂(商业设施、矿山等)被破坏、土地收入损失、旅游收入损失;社区

组织、基层政府被破坏情况;社会服务设施(学校、幼儿园、医院)毁坏情况;

社区文化设施(宗教、少数民族、宗族)毁坏情况;社区人员异地安置、投亲靠

友、分离安置等情况。

●地震发生时,被访者家庭的情况

了解地震发生时,被访者及其家庭成员在哪里?当时的反应和行动。如果有

家庭成员需要救援,是怎么救援的。如果家庭成员有伤亡的情况,是如何得到救

治和处理的。

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天,住在什么地方?食物、饮用水怎么获得?是否有厕

所,是怎样的,垃圾和个人卫生问题怎么处理?治安状况如何?被访者家庭是否

遭受过犯罪侵害(何种类型)?

街道/乡镇政府和社区/村组采取那些行动,其他政府机构有哪些行动?对被

访者家庭有怎么的影响?被访者如何评价这些行动。

期间被访者的信息从哪里获得?缺乏哪些信息?

期间被访者家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

●地震发生后,被访者家庭被临时安置的情况

了解地震发生后,被访问家庭被何种方式临时安置,异地集中安置、本地集

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家庭成员是否被安置在同一地点(不同需逐个了解)?

如果是异地集中安置,安置点的名字?是如何前往安置点,途中被如何组织。

如果是本地集中安置,安置点的名字?是如何被组织进入?

进入安置点有哪些流程,如何分配居住帐篷(几个人、按户还是按性别),分

配了那些生活用品等?帐篷周围是否是自己熟悉的人?具体情况?

安置点中吃饭、饮水是怎么安排?安置点水、电如何供应?是否有厕所,是

怎样的?垃圾、排水和个人卫生问题怎么处理?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69

安置点内治安状况如何?是否有巡逻和治安联防?被访者家庭是否遭受过

犯罪侵害(何种类型)?家庭成员是否参加安置点内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如有,

是否有偿?

安置点中是否有学校(教学点)、幼儿园(幼儿活动处)、医院(医疗点)?

安置点是否有商业机构,能否在安置点或周边购买生活用品?安置点是否分

发食物、饮水和生活用品,如何分发?

安置点内有什么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被访者闲散时间如何打发?

家庭成员是否继续工作?具体有哪些?是否拿到工资?安置点是否提供工

作机会或就业信息?都有哪些?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报酬如何?

安置点内是否有志愿者和民间组织活动?家庭成员是否参加他们的活动或

得到帮助?具体有哪些?被访者如何评价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活动?

被访者家庭有什么特别的民族/宗教/文化需求,是否被满足?具体如何?被

访者对此的评价?

是否有领取到每日 1 斤粮、10 元钱?如何处理?

在安置点被访者的信息从哪里获得?缺乏哪些信息?处于怎样的情绪下?

被访者如何评价安置点的生活状况?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被访

者有什么样的要求(对政府、安置点…)

如果是分散安置,临时住所是如何获得/搭建?水、电是怎么供应?是否有

厕所,是怎样的?垃圾、排水和个人卫生问题怎么处理?

原有社区/村组,街道/乡镇是否继续工作,都有哪些内容?是否有分发生活

用品和水、食物等,怎么分发?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是否有巡逻和治安联防?被

访者家庭是否遭受过犯罪侵害(何种类型)?被访者如何评价社区/村组,街道/

乡镇的工作?

是否自己做饭?如果是,燃料怎么获得?哪里购买生活用品和粮食、蔬菜?

是否在地震后涨价,涨价的幅度?被访者如何评价这些现象?

家庭成员是否继续工作?具体有哪些?是否拿到工资?社区是否提供工作

机会或就业信息?都有哪些?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报酬如何?

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民间团体或志愿者的活动或得到帮助?具体有哪些?被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0

访者如何评价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活动

家庭中在学学生和儿童参加各类活动的情况?被访者对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是否有担心?具体有哪些?

被访者家庭有什么特别的民族/宗教/文化需求,是否被满足?具体如何?被

访者对此的评价?

是否有领取到每日 1 斤粮、10 元钱?如何处理?

被访者的信息从哪里获得?缺乏哪些信息?处于怎样的情绪下?

被访者对过渡安置阶段的评价如何?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样解决?有什

么样的建议和要求?

●被访者家庭过渡安置的情况

地震发生后,被访问家庭是否已经被过渡安置,是集中活动板房还是分散自

建过渡房安置,或投亲靠友、租房?

如果是活动板房集中安置,安置点的名字?是如何组织进入?板房如何分

配?进入板房具体流程如何?配给了那些生活用品?板房内居住有几人?是否

和所有家庭成员在一起?如不是,具体情况如何?板房周围邻居是否熟悉的人?

具体情况?

板房安置点的水、电、下水、厕所、淋浴间、厨房、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情

况?板房安置点的治安亭、学校、幼儿园、医疗点设置情况?

家庭成员是否参加安置点内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如有,是否有偿?安置点内

治安状况如何?被访者家庭是否遭受过犯罪侵害(何种类型)?临时居委会和临

时党支部开展了哪些工作?被访谈者对安置点内社区组织和公共服务的评价?

是否自己做饭?如否,如何吃饭?如自己做饭,灶、燃料如何获得?粮食、

蔬菜怎么供应?板房安置点内是否有商业机构?能否在安置点或周边购买生活

用品?安置点内有什么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被访者闲散时间如何打发?

板房和其他设施使用是否收取费用,包括哪些?金额是多少?

家庭成员是否继续工作?具体有哪些?是否拿到工资?

安置点内是否有就业服务?有哪些?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报酬如何?

安置点内是否有志愿者和民间组织活动?家庭成员是否参加他们的活动或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1

得到帮助?具体有哪些?被访者如何评价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活动?

被访者家庭有什么特别的民族/宗教/文化需求,是否被满足?具体如何?被

访者对此的评价?

被访者的信息从哪里获得?缺乏哪些信息?处于怎样的情绪下?

被访者如何评价板房安置点的生活状况?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

被访者有什么样的要求(对政府、安置点…)

如果是自行过渡安置,家庭居住在哪里?人均面积有多少?是否家庭所有成

员居住在一起?

住所是如何获得/搭建?水、电是怎么供应?是否有厕所,是怎样的?下水、

垃圾和个人卫生问题怎么处理?

所在社区/村组,街道/乡镇是否继续工作,都有哪些内容?社区治安状况如

何?被访者家庭是否遭受过犯罪侵害(何种类型)?被访者如何评价社区/村组,

街道/乡镇的工作?

是否自己做饭?如果是,燃料怎么获得?哪里购买生活用品和粮食、蔬菜?

是否在地震后涨价,涨价的幅度?被访者如何评价这些现象?

家庭成员是否有工作?具体有哪些?是否拿到工资?社区是否提供工作机

会或就业信息?都有哪些?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报酬如何?

家庭成员是否参加民间团体或志愿者的活动或得到帮助?具体有哪些?被

访者如何评价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活动

家庭中在学学生和儿童参加各类活动的情况?被访者对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是否有担心?具体有哪些?

被访者家庭有什么特别的民族/宗教/文化需求,是否被满足?具体如何?被

访者对此的评价?

被访者的信息从哪里获得?缺乏哪些信息?处于怎样的情绪下?

被访者对过渡安置阶段的评价如何?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怎样解决?有什

么样的建议和要求?

●被访者对未来的计划和期望(访谈者请区分近期和远期两种情况)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2

被访者对长久居住房屋的期望(地点、建筑结构、面积、建造方式、价格…)

被访者对家庭生计的计划(工作地点、土地耕种计划/其他生产、从事工作、

投资计划、享受政府低保/补助…)?特别,如果被访者家庭失去土地,有怎样

的计划和对政府的要求?

被访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参加医疗保险/新农合/免费医疗、就医/买药地点、

医院类型、预计支出…)

被访者对教育服务的期望(学校距离、教学质量、预计支出、校舍的要求、

幼儿教育、职业培训…)

被访者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期望(上(下)水、电、道路、通讯、广播电视…)

被访着对文化保护的期望(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文物…)

被访者对其他公共服务的期望(治安、死(伤)者抚慰金、村民自治、心理

援助、三孤救助、养老保障、计划生育、纠纷调解…)

●被访者及其家庭为实现其计划已经采取的行动

被访者及其家庭现在采取的一些行动(如自建房屋、借款/借贷、寻找工作、

出售资产、寻求亲朋好友帮助、上访/信访、参加/组织社区活动、子女外地就学、

参加民间组织活动、参加民族/文化/宗教活动…)

编号

灾民家庭访谈背景与现场资料

●被访人背景

1.性别:A 男 B 女

2.民族:A 汉族 B 羌族 C 藏族 D__________族

3.年龄:_____________岁

4.政治面貌:__________

5.籍贯:_____________

6.受教育程度:_______________

7.职务:_____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____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3

8.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点:___________

9.被访时间_______年 __月 __日 ______——______时

● 访谈现场报告

采访人记录:

1、在场的其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是否影响采访质量:

A 影响很大 B 影响一般 C 不影响

3.被访人的合作情况:

A 非常好 B 好 C 一般 D 不好 E 极不好

4.采访前,被访人对这项研究的怀疑程度:

A 不怀疑 B 有一些怀疑 C 有很大的怀疑

5.被访人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程度:

A 极其感兴趣 B 高于一般的兴趣 C 一般的兴趣 D 低于一般的兴趣 E 没什

么兴趣

6.被访人的回答的可信程度:

A 完全可信 B 基本可信 C 似乎有些不可信

7.调查者个人的思考,感觉,疑问,预感,印象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8.采访时间:_____年 __ 月 __日 ______——______时

9.采访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4

第二部分:灾区受灾前后社会网络状况调查表

A)

SN 1 你们家今年春节有拜年往来的亲

戚有多少人?

他们中有人在地震期间遇难吗?

有几位?

拜年人数

遇难人数

|___|

___|

|___|

___|

SN 2 你们家今年春节期间有拜年往来

的好朋友有多少人?

他们中有人在地震期间遇难吗?

有几位?

拜年人数

遇难人数

|___|

___|

|___|

___|

SN 3 你们家今年春节期间有拜年往来

的其他熟人有多少人?

他们中有人在地震期间遇难吗?

有几位?

拜年人数

遇难人数

|___|

___|

|___|

___|

B)

1)、请问震灾前住在一起的家人有多少人?_______________震灾中及其后去世

了几人? _______________

2)、请问震灾前和你家常有往来的亲戚有多少人?_______________震灾中及其

后去世了几人? _______________

C)现在你最常和谁谈心事(请填写一到七人,数目不限)?

姓名一 姓名二 姓名三 姓名四 姓名五 姓名六 姓名七

你和他/她们的关系是

父母子女夫妻关系

一、 兄弟姊妹关系

二、 很好的朋友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5

三、 亲戚关系

四、 普通朋友

五、 认识的人

我和他认识了

一、三个月以内

二、三个月到一年

三、一年到十年

四、十年以上

1) 如果你们是在震灾后

认识的,是如何认识的?

如果不是请跳过此题

在避灾时认识的

六、因政府临时安置在一

起而认识的

七、在住周转房时因同一

小区而认识的

八、转到今天重建的新住

房后认识的

九、其它原因

我和他谈的话题包括有

一、共同的兴趣,交换相

关知识与心得

二、个人私事如健康状况、

工作满意、财务情况

三、共同认识的人,如我

喜欢谁、不喜欢谁

四、深入讨论自已的信仰

或人生观

五、婚姻、性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6

六、婚姻之外的私人感情

生活

我和他除了公事外会一起

作些什么事?

一、 晚上会一起吃晚饭

二、私下一起去作些娱乐

活动

三、两家人会聚在一起从

事休闲活动

四、会借你对他/她而言是

相当数量的钱

五、会对你个人作人处世

提出规劝意见

六、我有重大困难,他/

她会牺牲自已重大利益主

动来帮忙

2) 我和他有多少共同认

识的人(朋友、亲戚、邻

居、或家人)

一、没有什么共同认识的

二、一群都不太熟的共同

认识的人

三、一小群十分熟的共同

认识的人

四、 好几群十分熟的共同

认识的人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7

第三部分:灾民心理健康问卷

问卷设计框架:

灾民心理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心理影响、社会适应以及社会

资源。

心理影响调查包括负向心理影响调查和正向心理影响调查两个方面,负向心

理影响调查主要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正向心理影响调查主要针对信

心重建和未来生活设想。

社会适应调查主要包含行为倾向调查和社会功能调查两个方面,行为倾向调

查主要针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反社会行为倾向以及退缩和自伤行为倾向,社会功

能调查主要针对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社会功能的履行。社会资源调查主

要包含社会资源保护倾向调查、社会资源状况调查以及社会信任状况调查。

问卷内容:

下面列举出的,是人们在经历地震灾害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请您

告诉我,在过去的七天里,下列情况对您的影响程度。是完全没有、偶尔、有时

候还是经常。

1、 哪怕我不愿意,也会想起这次地震。

A) 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2、 当我想到这次地震,或者有人对我提到这次地震的时候,我避免让自己难过。

A) 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3、 我尽量把这次地震忘掉。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4、 由于脑子里出现关于这次地震的画面或者想法,我入睡或者保持睡眠遇到困

难。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5、 我对这次地震有一阵一阵的强烈情感。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8

6、 我梦到这次地震。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7、 我避开令人回忆起这次地震的东西。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8、 我觉得好像这次地震没有发生过或者这次地震不是真的。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9、 我尽量不去谈论这次地震。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10、有关这次地震的画面突然进入我的脑海。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11、其他东西不断让我想起这次地震。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12、我意识到自己对这次地震仍然有很多感受,但是我不理睬这些感受。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13、我尽量不思考这次地震。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14、任何令人回忆起这次地震的东西都会勾起我对这次地震的感受。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15、我对这次地震的感觉有些麻木。

A)完全没有;B)偶尔;C)有时候;D)经常

下面,我们列举出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请您告诉我您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6、在地震之前,是否有任何一次,您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喝一杯酒,来

保持清醒?

A)是;B)否

17、在地震之后,是否有任何一次,您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喝一杯酒,来

保持清醒?

A)是;B)否

下面,我们列举出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请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进行

选择,是几乎没有、有时候、经常还是几乎总是如此。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79

18、 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19、 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0、我觉得做出决定是容易的。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0、 我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仍然感兴趣。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1、我对自己感到自豪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2、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或者学习)任务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3、我觉得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4、我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5、我觉得自己能够得到亲朋好友的理解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6、我愿意为自己负责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7、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8、我有能力和别人融洽相处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29、如果需要,我能够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0、当其他人需要帮助时,我愿意提供帮助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1、我在付出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0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2、我从其他人身上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3、我有毁坏东西让自己心情好一些的冲动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4、其他人(或者社会)应该对我负责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5、我和亲近的人在一起活动或谈心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6、我能积极参加能展现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活动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7、我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8、我制定计划,并且肯定自己会去实施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39、我所在的社区,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0、我感到困难很多,难于应付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1、我能照顾好自己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2、我想通过伤害自己减轻痛苦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3、我能完成日常工作(或学习)任务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4、我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或父母)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5、我相信自己的能力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1

46、我不喜欢自己所在的社区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7、我能够从各种事情中获得满足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8、即使生活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我也能很快适应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49、影响事情结果的主要在于我自己的所作所为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0、我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自责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1、我宁愿一个人呆着,而不愿意出门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2、我怨恨其他人(或社会)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3、我被别人激怒而发生冲突,争吵或动手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4、我会做一些他人不喜欢的的事情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5、在我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6、我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和家里其他人说话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7、我能保持自己身体、衣物、住所整洁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8、我了解和关心周围重要信息和新闻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59、我会回避社交场合

A)几乎没有;B)有时候;C)经常;D)几乎总是如此

下面的问题用于反映人们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支持,请您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告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2

诉我您在过去一个月里的实际情况。

60、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来源有

哪些?可以多选。

a) 配偶;B)其他家人;C)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社区;H)党

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I)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J)其它(请列

出);K)没有任何来源

61、 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哪些?可以多选。

a) 配偶;B)其他家人;C)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社区;H)党

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I)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J)其它(请列

出);K)没有任何来源

62、您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是什么?是从不向任何人诉述、只向关系极为密

切的一两个人诉述、如果朋友主动询问您会说出来,还是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

以获得支持和理解?(只选一项)

b) 不向任何人诉述;B)只向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两个人诉述;C)如果朋友主动

询问您会说出来;D)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

63、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是什么?是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帮助、很少请求

别人帮助、有事请求别人帮助,还是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c) 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帮助;B)很少请求别人帮助;C)有事请求别人帮助;

D)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64、对于团体(如党团组织、宗教组织、工会、学生会等)组织活动,您是从

不参加、偶尔参加、经常参加还是主动参加并积极活动?

d) 从不参加;B)偶尔参加;C)经常参加;D)主动参加并积极活动

65、在没有受到请求的情况下,以下哪个对象遇到了急难情况,您会主动提供

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可以多选。

e) 配偶;B)其他家人;C)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社区;H)党

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I)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J)不会主动帮

助任何人;K)不好说

66、在受到请求的情况下,以下哪个对象遇到了急难情况,您会提供经济支持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可以多选。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3

f) 配偶;B)其他家人;C)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社区;H)党团

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I)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J)不会帮助任何

人;K)不好说

67、以下哪个对象遇到了急难情况,您会提供精神和道义上的帮助?可以多选。

g) 配偶;B)其他家人;C)亲戚;E)同事;F)工作单位;G)社区;H)党

团工会等官方或半官方组织;I)宗教、社会团体等非官方组织;J)不会帮助任

何人;K)不好说

下面,我们列举出一些观点,请您告诉我您更同意哪种看法。

68、一般来说,您是认为大多数人值得信任,还是认为与人打交道再小心也不

为过。

A)大多数人值得信任;B)与人打交道再小心也不为过;C)不好说;D)不知

道/未回答

69、您认为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多数人会占您的便宜,还是会公平地对待您。

A)占便宜;B)公平对待;C)不好说;D)不知道/未回答

70、您认为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是会尽量帮助别人,还是基本上只关心自己。

A)尽量帮助别人;B)基本上只关心自己;C)不好说;D)不知道/未回答

下面,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我您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71、您认为今后五年,您的个人发展机会是很大、较大、一般、较小还是很小?

h) 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很小;F)不知道

72、您估计今后五年,您家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越来越

困难?

i) 越来越好;B)不会有什么变化;C)越来越困难;D)不知道

73、估计今后五年,大多数人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越来

越困难?

j) 越来越好;B)不会有什么变化;C)越来越困难;D)不知道

74、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您认为未来的社会将如何变化?

k) 越来越好;B)和现在差不多;C)越来越差;D)不知道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4

附: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介绍目录

第一章、可持续性乡村灾后重建之理念 ·························································· 85

生态可持续性思维 ·························································································· 85

经济可持续性思维 ·························································································· 88

人文社会可持续性思维 ··················································································· 89

第二章、建筑团队职能与工作方法 ································································· 90

1、抗震性 ······································································································ 90

2、.环境绿色建筑 ··························································································· 91

3、环保型建筑方法 ························································································ 92

4、人文建筑 ··································································································· 93

5、经济 ·········································································································· 95

6、卫生防疫——尿粪分离生态厕所 ······························································· 95

第三章、心理辅导团队职能与工作方法 ·························································· 96

1. 了解人文风俗辅助社区空间规划 ································································ 96

2. 进行灾民群体心理治疗 ·············································································· 97

3. 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 98

4. 以文史工作增强灾民心理健康 ···································································· 99

5. 整理重建过程之奋斗史,增强社区认同感 ················································ 100

6, 保留学术性研究资料 ················································································ 100

7. 帮助学术调查研究作访谈员 ····································································· 101

第四章、文史经济团队职能与作法 ······························································· 101

1. 文史工作整理当地文化风俗,可以加强灾民文化认同 ······························ 102

2. 以人文促成经济可持续性—以旅游开发为例 ············································ 102

3. 平衡经济与人文的空间规划 ····································································· 103

4. 发展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增加附加价值 ······················································· 104

5. 以人文品牌建立产品品牌 ········································································· 106

6. 出文章、出书以引起社会大众对灾民的注意 ············································ 107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5

第一章、可持续性乡村灾后重建之理念

依照定义,可持续性应包括生态可持续性、人文社会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可

持续性。所以重建过程在一开始规划即应该注意绿色建筑,环保建筑方法,保留

当地人文社会特质,并思考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社区总体规划的方案。

下图就是一个可持续性重建概念的示意图:

1998 年国际建筑与营建研发联盟(CIB: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集合相关研究单位在 21 世纪议程

原则下:

生态可持续性思维

重建过程中希望可以很生活化的程序来操作,所以尽量简化工艺过程,使得

人人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在建筑工法上我们采用了轻钢结构,这种材料的生产

成本很高,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半自主营建体系。

参与者的青壮年都是一些社会边缘人,可以说是社会适应性很差的。现在大

陆农村也是这样的状况。另外还有义工的参与,虽然他们做的不多,但是他们承

担了一部分的社会担当。

一些现代样式的房子,不堪使用,粘土砖结构完全不抗震。政府虽然也意识

到这个问题,但是取代的方式却几乎无解。另外你看沿海那些看起来的豪华小楼,

这样的建设框架在震灾中是完全没有生存空间的。

轻钢结构有其一定的特性,薄钢板焊接起来十分有难度,所以成本都在接点

上。目前市场上放做起来要 4000 块钱一平米,门槛很高。我们是将建筑体系还

原到梁柱系统,接点很少,结合方式用普通螺栓接可以完成,将楼板重量减轻的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6

话,抗震能力就十分强。轻钢结构目前在台湾可以盖到 4 层, 日本 7 层,组装

大概需要 3 天。

下图可以看到此一工法,我们在底层用混凝土加强,地基不用做的很深,上

层用轻钢式加固,再以当地惯用的材料作墙,十分环保,而且用的是当地人工及

当地建材,所以建造成本很低。

下图是泥石流高发区域,可盖房空间很小,也是采取轻钢结构,建设密度较

高,考虑隔音防火要求要高一些。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7

这样的房子造价是市场造价的一半,同时居民参与其中,所以大量的建造费

用又回流到灾民手中。安徽阜阳的一个最近做的合作社参与者平均年龄在 60 岁

以上。

下面一个问题是如何能够实现非工业化生产体系开放建筑?欧美目前市场

上流行的一个房子的组件需要几万元,开放性很低,都是规范标准化的生产成果。

而这样生态可持续性建筑的房子可以因地制宜,可以与地质地貌结合。我们所谓

的标准图在设计过曾中就要考虑开放性,必须反映多样性。目前我们完成的

300——400 间房子没有几间是一样的,除非是高密度的聚落,之间会有些雷同,

其余大部分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当地人文社会风情可以完全保留在这样的现代

结构建筑之中,可作到人文社会可持续性。训练一个施工队的时间也很短,社区

的大伯们都可以动手做。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8

从外运来的建材主要是轻钢,80 平米的房子大概需要 700 公斤轻钢。保温

层用芦苇板,糊了泥后防火性强,可以调节内外的温差,绿色环保节能。四川当

地羌族叠石为房,所以石头也可以作为墙体材料。否则水泥和砖就要增加数倍的

运输量,十分不合适于道路边远的灾区重建。

同时灾区卫生十分重要,我们会在重建期间建下图所示的尿粪分离厕所,对

防疫很好,不需要水冲,可以做肥,还可以控肠道等传染性疾病。这种厕所造价

便宜很实用,但很多设计师不愿意参与这种厕所的建造。

推动这个的观点立基于能不能普遍化。传统的房子人们已经无法接受,如何

用心的建材新的价值理念将设计常民化?这是一个挑战。传统的建筑设计中都会

将秩序体现在建筑之中,与环境融合。而现在的建筑物,因为使用的人观念是会

改变的,所以需要让建筑有很开放的结构,能够不断的适应人们理念的变化。因

此可以简单的支撑系统而复杂的填充系统。

经济可持续性思维

社区动员族人动手盖社区,借这个机会把他们族群意识重新凝聚;受灾后没

有办法直接参与重建的灾民,没有参与感,都会有一种报复的心态:你给我永远

都是不够的。因此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其中,责任是要担当的,

与灾民坐在那里等救济金,一味索取是非常不同的。

人文社会可持续性重建考虑到社区结构是以文化保存为主的,以少数民族为

例,要重视其中的氏族分工,广场是最重要的一个承载仪式的场所。这个族群在

清末几个部落是分散,后期在危机意识下聚集在一起,并没有明显的头人,现在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89

你去参观有个头人也只是商业表演的需要。文化会保存要归功于信仰。这个地方

族群很小,没有被教会、寺庙所注意所涉及,因此本族群的传统宗教很好的传递

下来。

下图显示,我们所使用的建筑工法不但可以用当地材料作出抗震八级以上的

民房,而且可以使用当地灾民从事重建工作,以工代赈,既解决了重建期的灾民

经济问题,而且让灾民参予重建,提升了他们的自信,转移了他们的伤痛,减少

相当多的心理问题。

人文社会的工作者在初期会对当地的宗教、文化、社区行政、社会状况、经

济状况及经济发展可能性进行考察,从而在人文的角度上提出社区规划的建议。

这样的规划可以符合当地人民的文化习惯,使其十分适应新的社区空间布局,同

时也使社区规划不影响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上图中,邵族人民早已在经济上有了观光收入,经过重建,邵族在日月潭建

立了旅游据点,但是邵族人民仍然保持着相当多的传统文化,成为一大亮点,上

图即显示他们的传统服饰与祭物,没有因为重建与旅游而消失。

人文社会可持续性思维

除了上述收集人文社会经济资料以促成人文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外,

人文社会及心理工作者还有下述几项职能:

1,志愿者(主要为心理咨商专业)可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带领灾区群众,

以集体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群体心理治疗,以使得当地群众可以相互安慰,吐露

心声,从而舒减情绪,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0

2,在群体心理治疗过程中,专职志愿者通过聆听受灾群众的讲述,可以及

时辨别和发现负面情绪和不良倾向,从而可以及时给与疏导和排解。对于心理问

题较严重者,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进行事先性心理干预,防止个别受灾群

众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3,在群体心理治疗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人文社会工作者将收集故事并进行

编辑整理,通过这些故事唤起灾区群众之间相互友爱和支持的感觉,从而使人们

感受到人情温暖,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灾后重建中强大的心理力量。

4,将收集到的故事进行编辑整理,并以匿名方式结集发表,以此引起外界

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持续关注,争取更多的外界支持。

5,以工作日志的方式有效纪录整个灾区重建过程,留下重建过程中灾民的

奋斗历史,从而进一步增进受灾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和心理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心

理支持。

6,系统的记录和整理重建资料,进行学术研究,保留重建经验。

7,研究当地村镇历史,保留当地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受灾群众的社区认同

感和归属感。

第二章、建筑团队职能与工作方法

512 震灾少数民族社区重建,是可持续建筑战线的最前缘。因为社区皆处生

态敏感带、水源保护区、稀有动植物保护区,并且面临族群文化保存以及生计问

题。

本计划将跨越纯粹的解决家屋重建的技术问题,并将社区互助、绿色环保、

族群文化的多样性等因子加入,并且建立自主的营建体系、合作社等区域微型经

济,这些总总,就是可持续建筑的论述范畴。 本团队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适

用技术以及开放式构造系统的作为,降低成本与技术门槛,让没有专业技术的农

民也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现代多样化房屋的兴建。

1、抗震性

抗震关键在结构,因此在建筑中我们将采用梁柱型轻钢环保结构。

轻钢结构建筑主要承重骨架由钢构件或钢管混凝土构件组成,其中轻钢龙骨

既轻且薄, 刚度又很好, 容易加工且运输方便, 是非常理想的现代建筑材料,同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1

时抗震性能好,安全性高。轻钢结构采用轻质墙体和楼面材料,建筑自重轻,因

此所受的地震作用小,结构构件断面尺寸小,既提高了住宅的使用面积率,又大

大减少了地基基础的受力。目前,建造18层以下的轻钢建筑,可以不打桩或少

打桩,节约地基处理费用约为建筑总费用的20%—30%。轻钢结构可以充分发挥

钢材强度高、延性好、塑性变形能力强的特点,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提高了住

宅的安全可靠性。

1) 将建筑体系还原到梁柱系统,接点很少,结合方式用普通螺栓接可以完

成;楼板、屋顶都轻量化,建筑结构承重不会太大,这样楼板重量减轻,抗震能

力就十分强。

2、环境绿色建筑

将材料、构法、工具、组装做适度的简化才可行,尤其震灾后,建筑专业者

不会失业,失业或转业者大多不具备建筑专长。同时如果要将协力互助造屋组织

转化成合作社,让各工种可互换,方便劳务调配,「简化」成为技术上必须克服

的关键。Autodest 公司将提供针对重建房屋设计 200 套屋型的从设计、结构、

分析道构件加工、物料管理、成本管控等一系列之软件服务,将高效率的推动灾

区重建。

系统中“骨’的部分可为木、竹、轻钢,“内皮”部分为土、石、砖、竹、木、

稻草、衰杆等,“外皮”部分为土、石灰、布、植物幼织、面砖、金属等。

a.轻钢系统

轻钢系统是公认的绿建筑,并为未来建筑的趋势,但造价过高且生产设备投

资庞大,我们研发的系统 ,与美日轻钢系统相比较,可减少结构接点数量与工

艺难度,大幅度降低造价,并让社区居民用简易工具既能施工。现场施工全部干

作业, 作业小对周围环境污染小;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2

美日轻钢系统

b.木结构系统

灾区建筑许多是木结构,即便土石造碉楼内部也是木结构,建筑倒塌时木料

大多未受损,重建时可采用加强斜撑以及加长楯卯打上木丁的方式补强,这种构

法工艺不难,一般木工经简单培训即可上手。

C、而内皮和外皮所需材料便可就地取材。

3、环保型建筑方法

主要通过将构材构法简化与非依赖性营建体系的协力造屋来实现。

1) 实行“构材组件化,生产系统化”的作业方式,让生产设备成本下降,让非专

业者都能参与施工。也因为构材构法的简化,建筑的修改或更动非常容易,可以

实现暂时安置——永久安居的结合。简化构法具体包括降低对高级工具的依赖

性,更多地暴露节点,让连接的技艺变得清晰易懂、易操作和更换;降低工艺精

度要求,减少出于精确的审美要求带来的多余工艺;利用天然能源, 如太阳能、

风能设计简单装置。在简化过程中,既要充分结合当地技术,让简化变得易于推行

也要积极改良传统方式。

2) 通过自主的非依赖性营建体系,以“工”为劳动互换单位进行那个协力造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3

屋,由此既保证了地区的劳动力不是被市场排斥的“过剩”,也保持了土地的吸引力,

防止劳动力流失。这样才能使之平等地与主流抗衡, 而不是被动妥协的简化策

略。将材料、构法、工具、组装的适度的简化得以实现以工代赈。尤其震灾后,

建筑专业者不会失业,失业或转业者大多不具备建筑专长。同时如果要将协力互

助造屋组织转化成合作社,让各工种可互换,方便劳务调配。

4、人文建筑

主要通过重视“参与”提升人的自我发现、对地区文化的尊重保护和开放建筑

构想得以实现。

1) 重视“参与”,重新思考人们的创造与渴望。参与的目的不仅在于好的建

筑物, 而是在于好社会中的好市民, 以及进一步成为有自信, 有想象力与创造力

的好人。这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有效贯彻。

2) 人文建筑中考虑到社区结构是以文化保存为主的,因此在重建规划中会

对地区文化进行详细考察,竭力实现村落族群文化的续存。

3) 在这些过程与理念的影响下,

每一个参与重建的灾民与志愿者可以

将环保、绿色、生态等观念在操作中实

现常识化、生活化,每一个居民和义工

都亲身实践、体验绿建筑的观念。这是

一种难能可贵的环保教育。

4) 开放建筑主要构想,是随使用者生活的改变和构件使用年限的差异,做

好调配,方便做自体调整以延续建筑使用寿命。材料的取得与加工的方便性,避

免被垄断,这是建立自主营建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开放建筑的概念为通过不可

变的支撑体与可变更的填充体组合,通过填充体的变化调整空间的配件,更换填

充体可延长住宅的使用年限,适应不同地域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习惯及模式。下面

是项目建筑设计者几个有开放式建筑代表性的作品。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4

如设计者在华北地区将传统的

单层五开间改为三开间两层楼节地

型,避免宅基地无限扩张;使用木结

构草土墙体,主体结构用料均可回

收。良好的热工效应使得室内冬暖夏

凉,使用双层高效节能炕,高效率发

挥热能。这栋建筑不仅减排还可固定

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类似做法可供

藏族房屋参考。

(右图:地球屋 001 号)

而轻钢屋架支撑体加泥草填充维护墙体,可回收再利用率高,这种设计可将

用钢量降至每平方公尺 25 公斤。采用螺栓连接,使得无专业技术的农村用简单

的工具就可以完成生产组装。并可变形为 2 开间或三开间。

(地球屋 501 号)

当基地条件限制,必须做较高密度的配

置时,依据绿建筑的原则减少混凝土用量,

采用轻钢构架,水泥纤维板封闭,填充轻质

混凝土构造系统,用来防火断热保温。外可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5

就地取材以杉木雨淋板防水、防风化。这种做法可供集居型房屋参考。

(左、上图:台湾省新竹县向天湖部落地滑迁建及平面图)

5、经济

1) 小区域范围自主营建体系,可以让建筑材料和劳动力与当地结合,减少

材料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信息与运输方便所带来的过度消费。建立自主性或在

程度上较低依赖性的营建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关键。由此再延伸到合作社

组织,形成半自主的微型经济体。仅需使用市场建屋价约25%货币,透过换工

(换工指的是以“工”为计算单位、互换,与主流市场区隔开,尊重人的基本工作

权、生存权)既可完成房屋重建。

2) 生产设备简化使得建筑成本大大降低。如轻钢系统在国际市场生产中造

价过高且生产设备投资庞大,我们研发的系统,与美日轻钢系统相比较,可减少

结构接点数量与工艺难度,大幅度降低造价。

6、卫生防疫——尿粪分离生态厕所

1) 无害化:粪与尿的处理不同。尿必须静置才可使用,而粪便需经脱水干

燥、杀灭病菌虫卵,达到无害、不污染外环境,预防传染病的蔓延。粪尿分离,

易于无害化处理。

2) 卫生:厕坑干燥、无臭、无蝇蛆,使农村“旱厕”建在室内成为现实。

3) 节省: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现在,冲水式厕所将粪污进行稀释转移,增

加了处理负担;粪尿分集免冲节水,减少排污,节省相关储运和处理设备花费。

4) 方便:粪便每半年到一年清掏一次,干燥无臭,不给人厌恶感,不造成

运输污染;管理方便,使用安全。

5) 生态:粪便转化成腐殖质施肥改良土壤,尿肥定期稀释利用,粪与尿进

入自然界的再循环,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6) 可塑性强:依用户经济状况可建成低(因陋就简)、中、高不同档次的

厕所,可建造在室外、室内,也可建造在楼下、楼上,适用范围广泛。

7) 经济性:设计施工简单,可塑性强,造价适度并可调节。

8) 抗冻:粪尿分集厕所不用水,粪便干燥过程中水分降低,抗冻能力增强,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6

为北方寒冷地区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农村厕所建设提供思路。

第三章、心理辅导团队职能与工作方法

社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重建要注意到其灾民心理的健康,心理上可持续支持

其重建家园,也要注意其社会关系网之可持续性,使固有的社会关系网维持甚至

加强,成为相互心理支持的网络,更要注意其社会生活之可持续性,尽可能维持

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家庭、社区的完整,并得到发展的新契机。基于这样的

理念,心理谘商及文史工作的专业人士要组成“心理辅导工作室”长期驻在受灾村

落,帮助灾民走完重建之路,提供必要之专业咨商,并提供重建规划意见。

心理辅导团队中之专业人士主要职能包括:

1. 了解人文风俗辅助社区空间规划

有计划的收集资料,进行调查,了解当地之人文风俗以及因应此人文风俗之

社区空间布局型态,以提供社区总体规划者相关资料,规划出重建后新社区之空

间布局。

上图的社区即为邵族社区重建规划,以他们的祖灵祭坛为社区的中心,再将

其它祭坛与长老会议场所分布在社区主要动线之上,以完全符合他们社会生活之

需要。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7

在进行重建空间规划期间,志愿者帮忙组织受灾社区居民成立建房换工互助

小组,让社区居民之社会关系网重新凝聚,并形成合作组织,一方面可以为未来

的建房作准备,组织出工人队,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共同参予重建规划之讨论。

当社区居民唤起了重建家园的渴望后,会面向未来希望,减轻过去伤痛。

2. 进行灾民群体心理治疗

招募专职志愿者(主要为心理咨商专业)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带领灾区群众,

以集体讲述故事的方式进行群体心理治疗,以使得当地群众可以相互安慰,吐露

心声,从而舒减情绪,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以后,严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持续和影响时

间相当持久,可能在灾害 1 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后才表现出来。一个例子是日本

13 年前的阪神大地震。1995 年 1 月 17 日凌晨 5 时 46 分,日本兵库县发生里

氏 7.3 级的强烈地震,死亡 6432 人,3 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经过

10 年的努力,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人们心灵的复原

还远远没有完成。“孤独死”成了劫后余生者的最大问题。数据显示,大地震后的

十年内,因孤独而死在临时住宅的人至少有 560 人。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

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常常不为人注意。因此,心理援助是一项相对长期的系统

工程,不应被忽视。

心理辅导工作室旨在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

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

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发生在危

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其次是防御期,表现为

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

如何做,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再次是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

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

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因为消极应对

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本工作室主要采用群体心理治疗的方式,从受灾人群心理防御期开始进行心

理干预,将受灾居民组建成互助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专业志愿者,引导人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8

们说出在灾难中的感受、恐惧或经验,彼此倾诉和彼此安慰,以期收到舒缓情绪

和心理治疗的效果。

首先,倾诉可以实现适度的情绪释放,有助于恢复心理平静。美国研究表明:

当一个患者在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后,将自己的不幸埋藏在心里,对人的心理伤

害极大,并会发展成不同的生理疾病。为了有效地消除心理上的创伤,一种有效

的心理方法是鼓励受灾人员将自己的悲痛心情泄放出来。他们可以大声痛哭,可

以将自己悲痛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义务工作者和他人,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倾诉出

来。从心理角度而言,让受灾者将痛苦和忧虑倾泄出来,从而消除自己的悲痛和

焦虑的感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第二,人们之间彼此的倾听和理解能够帮助他们明白这些负面感受都是正

常。这一方面能够增强人群的安全感,使其平静下来,情绪逐渐稳定;另一方面

能够分散其对自身经历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心理痛苦。

第三,不同个人的恢复能力是不尽相同的。人们彼此之间互相安慰和分享经

验,可以使得恢复较慢的一部分人能够在旁人的帮助下更快走出阴影,同时也使

得较快恢复的一部分人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助人的愉悦和人生的价值,

从而更快的进入心理成长期。真正了解灾民感受的人正是那些与其有相同经历的

人。让有相同经历的人互相倾诉,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这种效果单靠心理治疗

师所不能比拟。

3. 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在群体心理治疗过程中,专职志愿者通过聆听受灾群众的讲述,可以及时辨

别和发现负面情绪和不良倾向,从而可以及时给与疏导和排解。对于心理问题较

严重者,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进行事先性心理干预,防止个别受灾群众出

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群体治疗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受灾群众彼此之间的诉说和彼此安慰使其

获得安全感,但同时存在的一个风险是,少数人的极端情绪可能在诉说过程中扩

散到整个人群。因此,专业志愿者需要仔细聆听受灾群众的讲述,及时从中分辨

出不良的倾向,并给与专业和正面的引导,使得人群的整体情绪向健康方向发展。

在引导的同时,志愿者还辅助进行释疑解惑和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对受灾

群众提出的问题给与关注、解释及确认,减轻疑惑以促使人们放松情绪;另一方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99

面提供灾难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知识,帮助重点人群积极应对,恢复正

常生活。

灾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鉴别少数心理问题尤为严重的个人,并及时

的给与一对一心理辅导。但如何及时发现亟需辅导的严重个体一直是个难点,筛

选鉴别过程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本工作室采用的群体治疗方式,在

鼓励受灾群众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真实情绪的同时,可使得志愿者通过聆听各人的

讲述,较为容易的判断每个人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集中

精力对最严重者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在必要时候,志愿者还可以帮助那些严重

的患者联系可能得到的其它部门的服务。这种方式能够在及时给与受灾群众所需

要的帮助,并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 以文史工作增强灾民心理健康

在群体心理治疗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工作志愿者将收集故事并进行

编辑整理,通过这些故事唤起灾区群众之间相互友爱和支持的感觉,从而使人们

感受到人情温暖,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灾后重建中强大的心理力量。

运用心理比较法消除心理创伤,这是心理治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研究

表明,人们的认知往往是建立在和周围人的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过对比患者往

往能够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平衡。志愿者们收集受灾群众的故事,并在挑选和整

理后将其出版传播,这使得更多的受灾群众可以看到与自己有相似遭遇者的生

活。受灾群众会意识到,还有很多与自己相似的人同样在坚强的为重建家园而奋

斗。他们会感到,别人能在不幸的情况下继续坚强的生活,我为什么不能?从而

更可能鼓起勇气开始新的生活。

此外,志愿者引导受灾人员列出自己的优势后,以自己的优势去比其它更不

幸的受灾者,这将唤起他们对旁人境遇的关注和同情。这样,受灾群众可以将对

自身苦难的注意转化为彼此之间相互的友爱和支持,从而产生同舟共济、共度难

关之感。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友爱能够进一步鼓舞灾区人们进行重建工作的信心。

同时,工作室还将通过出版灾区故事,有的放矢的将一些抗灾典型介绍给大

众。出版那些受灾后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并还在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的故事,能够

对受灾群众起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将会使受灾群众认为,别人的灾难比自己更大,

别人还在为社会作贡献,我为什么不能?这种典型会对他们起到很重要的模仿作

用,从而增加生活的期望和勇气。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0

5. 整理重建过程之奋斗史,增强社区认同感

以工作日志的方式有效纪录整个灾区重建过程,留下重建过程中灾民的奋斗

历史,从而进一步增进受灾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和心理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心理支

持。

工作室将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记录整个灾区重建过程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建设

进展、灾民心理状况与恢复情况、当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社区交往的恢复以

及当地文化的重构等等。本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相应的灾

区重建工作也将艰巨而历时长久,因此在保留重建过程的记录具有重大的历史价

值和实际价值。

首先,工作日志纪录了灾民在每一阶段的奋斗历史和成就。在漫长的重建过

程中,对这些历史和成就的时时回顾能够提高当地群众的成就感和信心,增进其

心理自豪感,从而减少在一时挫折前的动摇,使其能够更加坚定和乐观的进行重

建工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控制法能够显着的减少负面心理情绪。志愿者

通过维持重建历史的纪录,并时时引导灾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已取得的进步和未来

美好前景之上,能够有效的辅助受灾群众克服心理障碍并激发其进行建设的热情

和心理潜能。

其次,通过对重建历史的回顾,受灾群众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当地建设的重要

贡献,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做了利于他

人的事情后,会给参与者留下快乐的感觉,使他感到存在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逐渐让受灾者恢复自信心,增强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忘却自己的痛苦。

第三,灾后重建的过程也是社区重建和心理重建的过程。当地群众重新建造

起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房屋和其它建筑,更是新的社区和新的社会交往关系。要使

得未来出现的是一个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社区认

同感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重建历史对于社区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一开始就

保留重建的历史纪录,可以使得当地群众认识到新的社区如何一步一步在自己手

中创建起来,从而能够极大增强其对新社区的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因而能更进

一步的激励其投身到建设家园的事业之中,为其提供强大的心理动能。

6、保留学术性研究资料

系统的记录和整理重建资料,进行学术研究,保留重建经验。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1

灾害的发生不仅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物质财富的损坏,而是会出现社会运行

的中断,会在出现物质废墟的同时出现精神废墟。由于在灾害中常规社会环境受

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正好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

变化过程的“自然实验室”,为他们深入理解社会运行、发展社会理论提供了良机。

如何使受灾社区和居民迅速从灾害的打击中恢复过来,重建正常的社会秩序

和社会生活,一直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灾后恢复问题中需要解答

的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同样的外部大环境下,有些受灾社区和居民能迅速恢

复元气,而有些却一蹶不振,难以自拔? 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着社区和居民的灾

后社会性恢复?

本工作室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将系统的纪录和整理不同重建方式下当地

群众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网及变迁情况、重建模式、日常生活、灾民自组织状况

以及相互支持与帮助状况等多项资料,以供学术研究之用,并为未来重建经验提

供第一手的参考数据。

7. 帮助学术调查研究作访谈员

重建过程中应有计划的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将重建经验有效地记录下来,

进行分析,以提供政府未来重建政策之参考。最后一章中提出的重建模式比较研

究计划有赖驻在灾区的专业人员帮忙收集资料,其主要职能有:

7-1:参予设计问卷。

7-2:在受灾地区选择中,包含不同的类型:重灾区和轻灾区,城镇和乡村,

不同的重建方式,以进行比较。

7-3:在重建过程中,进行持续四至五年的调查,取得最后的样本资料。

7-4: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何种重建方式可以达到以下效果:经济可持续

发展;自杀率最低;社区关系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

7-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比较各种重建方式优劣,为以后的重建工作提出

政策建议。

第四章、文史经济团队职能与作法

经济可持续性除了强调经济生活的恢复,也要强调其未来的发展,将可能发

展通盘考虑在规划方案中。然而经济发展常常因为工业及新式服务业的引入而对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2

当地的人文风貌产生巨大影响,使得人文、风俗可持续性受到损伤。因此在规划

中必须取得经济可持续性与人文可持续性的平衡。因各地经济生活方式差异非常

大,所以本计划仅以发展旅游业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以求取得重建文化特

色以增加旅游资源,又不能因为旅游的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原有的文化风貌。如何

规划整个社区的布局以取得平衡,是规划之重点。

1. 文史工作整理当地文化风俗,可以加强灾民文化认同

文史工作者研究当地村镇历史,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发挥中国「家有家谱、

乡有乡志」的传统,以此增强受灾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心理学专家指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人们的安全感和心理稳定起着重

大作用,而习俗、文化和传统等因素会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归属感。调查显示,在

重大灾害发生后,传统节庆日往往成为抑郁、自杀等现象高发的危险时期。人们

通常习惯于身处传统文化之中,并在种种风俗、文化和仪式中得到归属感,从而

感到安心和安全。然而,地震之后,传统社区和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人们在

新建立的陌生环境中往往会感到与传统断裂和文化缺失的焦虑,从而容易产生孤

独和隔绝之感,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和丧失生活目标。

本工作室的职能之一就是研究当地村镇历史,并努力恢复当地传统文化。志

愿者们将搜集当地历史文献,并请人们回忆本地的历史、传统风俗和节庆仪式等

等,尝试以这样的形式恢复对历史的纪录,延续当地传统。这样的回忆和追溯过

程有利于受灾群众重拾对自身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减少人们的孤

独感,增强人们的家园情怀和对乡土的热爱,鼓舞重建斗志。

对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对于少数民族村落意义尤为重大。这不

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自身传统,同时有助于充分开发当地民俗资源,从而有利

于实现文化、社会、经济和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重建后社区的经济可持续

发展。

2. 以人文促成经济可持续性—以旅游开发为例

在未来发展旅游业之时,必须注意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民族风俗,不能因

为外来者的涌入和异文化的冲击而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风俗、道德观念及宗教

信仰等,因此在规划社区时就必须考虑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可持

续性地进行旅游开发,既提高经济水平又不破坏当地的生态与文化,一直是学界

讨论的话题。有学者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可资借鉴。[杨振之,“前台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3

-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 年第 2

期]

所谓“前台”是指村民展示、表演的空间,通过民族文化展示、表演让游客了

解民族文化,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对民族文化进行体验。但这些展示、表演、

体验实际上都是对民族文化表象化的认知,是舞台化的表演,而不是村民的真实

生活。

“帷幕”是一个商业文化空间和原生文化空间的文化过渡区,文化的商业化逐

渐减弱而真实性逐渐增强。从旅游开发上讲,“帷幕”区不允许大规模的建设,不

修建大型的宾馆、购物、娱乐设施,只有旅游功能上必须的设施,这样使其文化

形态和社区的社会生活基本保持原貌。游客进入帷幕区不以损害生态容量、经济

容量、心理容量为前提,游客的行为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当地社区的行为也受到

制约,严厉禁止商业化的表演,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不因为发展旅游业而

过多地加以改变。

“后台”是文化的保护性空间,保留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产业结构。

后台是相对封闭的,游客人数、游客行为受到限制,是严格的民族文化旅游管理

模式。后台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以吸引少量的受到控制的高消费游客来发展,另

一方面通过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管理,通过“前台”的收入来补偿。这样

会促使居民的文化“自醒”,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意识地保护好自

身的民族文化。

3. 平衡经济与人文的空间规划

我们认为,不仅是不同的村寨之间,发展旅游业的时候,村寨自身内部也可

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区分观光表演区和生活区。

为了保护村民的日常生活及风俗民情,村寨内可以区别观光区与生活区,

但二者不一定截然分开。观光区内,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

允许游客进入参观,而生活区内则要限制游客行为,不允许随意进入。大规模的

食宿接待与购物区域最好设置在村寨之外,村寨内只向少量高层次的旅游者(如

长期居留的民族文化体验者)开放接待。

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必然是旅游开发的一部分,但不能

过度商业化,致使村民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而表演。表演、展示的场所可以建在村

口或村外较近的地点,此外还可以建立小型的民族博物馆,逐渐培养村民的文化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4

自觉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身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村寨建设与发展中,可以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强调村寨保护的整

体性和文化、生态可持续性,让村民参与其中,积极发挥主体性,成为自己村寨

的管理者。在如何展示、表演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也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

4. 发展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增加附加价值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重建区旅游商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中,要把促进重建

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为此,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重建区内

灾民在旅游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为满足求新、求奇、求变的旅游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游览原始自

然环境,体验民族文化、原生态村落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

旅游服务等就成为拥有原生态待开发资源的地区的经济利润潜在来源。其中要特

别注意到旅游商品,它是地域文化的凝结,是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工艺以及旅

游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旅游者购得旅游商品,能加深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

传统、艺术造诣、民族风格和喜好的了解,从而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旅游地的

形象不仅由各位旅游资源和服务内容构成,旅游商品也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组成

部分,并且对于塑造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可以借鉴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社区总体营造”经验,通过社区居

民自动自发参与,发挥创意,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和管理,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文化

风貌,以此进行观光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台湾地区原住民部落观光,以各部落

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为部落观光营造的最大“资产”。台湾原住民文化资源概

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部落自然景观、传统歌舞、祭典、手工艺、神话与传说、

部落社会、母语、传统竞技等。每个原住民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人

生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使为同一族群每个不同的部落也

有各自的历史脉络及部落个性,所以在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过程中,每个族群和部

落都十分注意彰显本族群和部落文化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原住民部落观光。具

体而言,台湾原住民部落主要是围绕母语、信仰、风俗、工艺、乐舞和祖先的生

活智慧与哲理等,组织、策划观光休闲活动。从目前台湾比较知名的原住民重建

部落中各选一族群,展示部落文化产业的特色(见下表)。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5

台湾原住民部落重建与生态旅游开发实例

部落

名称

所属

族群

地理

位置 主要文化设施 相关活动 文化特色

南庄 赛夏

苗 栗 县

南庄乡

原住民艺术工作坊

庭园咖啡

矮灵祭

赏樱花

喝咖啡

矮灵祭

日 月

邵族 南 投 县

鱼池乡

邵族文化村

拉鲁特产店

迥原餐厅

丰年祭

(9 月-10 月)

手工艺品展售

(雕刻编织)

来吉 邹族 嘉 义 县

阿 里 山

邹族文物馆石头教

会不舞民宿咖啡

凯旋祭(2 月)

部落巡礼

陶艺、木雕

(阳具崇拜)

塔山(圣山)

布农 布农

台 东 县

延平乡

部落剧场文化的

原住民当代艺术中

八步合音

原住民祭典

原住民舞蹈

打耳祭

(4 月-5 月)

布农幼稚园

布农教育营

布农部落文化

体验园区

八步合音

雾台 鲁凯

平 东 县

雾台乡

梦想之家

石板巷艺术街

鲁凯文物馆

冒烟屋农庄

丰 年 祭 (7 月

-10 月)

鲁凯生活体验

艺术街展售

陶艺

百步蛇、

百合花图案

石板屋

三 地

排湾

屏 东 县

三 地 门

三地门工艺之道

中山公园

撒古流工作室台湾

原住民文化园区

原住民歌舞表

丰年祭(8 月)

琉璃、陶壶

礼刀

原住民艺术家

百合花图案、

琉璃珠艺、

神话、传说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6

太 巴

阿美

花 莲 县

光复乡

原住民文物坊 (2

家) 部落教室太巴

塱国小

手工艺教学

陶艺教学

陶艺、

木雕传统茅草

资料来源:洪泉湖. 全球化与台湾原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见:海峡两岸少

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论文集[C] . 2003.

5. 以人文品牌建立产品品牌

同时品牌的竞争己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旅游地品牌是建立在旅游地

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上的,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各要素包括旅游产品、旅游企

业、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人员等认知与体验总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

享受。由于旅游者选择旅游服务的模式比较特殊,即先形成心理偏好,后感知

验证,这对旅游地提出了地域品牌的需求。旅游地品牌不仅要对旅游者承诺独

特的旅游体验,更要综合旅游地各要素使旅游者旅游体验符合旅游地品牌的承

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和个性,是旅游产品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旅游

目的地品牌体验的源泉。因此,开发旅游商品、建设旅游地品牌,必须充分发

掘当地文化的个性与特色。

在考察台湾原住民部落文化品牌的营造时,我们可以看到,其采取以部落

参与为主轴,部落、政府、专业团体通力合作的营造模式。部落、政府、专业团

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分担不同的任务:部落族人为部落观光规划、设计、建设的

主体。具体而言,原住民知青为规划、设计的核心力量,全体部落族人为具体执

行力量;政府在部落营造中扮演促成者的角色。他们是资源的提供者,经费的赞

助者,不同行政决策部门之间的协调者;专家、学者在充分尊重部落居民的愿望

的基础上指导部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部落营造中,特

别尊重部落族人的意愿。目前台湾已经形成了一批比较知名品牌的的原住民重

建部落,他们也依据本族文化特色创出了一系列的商品品牌。其中日月潭邵族

部落就是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其旅游品牌的开发就是在台

湾921大地震重建过程中的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邵族文化村、拉鲁特产

店和迥原餐厅等主要特色文化设施,主要的文化特色产品是雕刻编制手工艺

品。

下图的两个小米酒品牌就是台湾的两个较为知名的生态游开发商品: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7

小米酒在原住民的生活、祭祀、礼俗上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它台湾最原始的酒

酿,流传千年、是台湾原住民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每年丰收的庆典上,代表

着丰收的信息。左边的小米酒以台湾的原住民土语命名——Holaiya。而右侧品

牌则是邵族原住民的开发产品,该品牌的小米酒的广告宣传词中均强调着邵族

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小米酒瓶身包装描绘的是邵族定居日月潭的“逐鹿传说”。

6. 出文章、出书以引起社会大众对灾民的注意

将收集到的故事进行编辑整理,并以匿名方式结集发表,以此引起外界对灾

区重建工作的持续关注,争取更多的外界支持。

外界为灾区提供的物资和人力支持对灾区重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地震发

生的初期,社会各界对灾区给与了广泛的关注,并纷纷伸出援手支持灾区建设,

这些对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正是这次地震灾害让中华

民族再次紧密团结起来。在社会各界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人们的慈善精神和爱心

被极大的激起。“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灾难袭来时得到了最佳的展现。

在很多年中,中国的慈善事业与西方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次地震中 13 亿

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将中国的慈善精神推向高潮。

这些都是可喜的进步。然而根据以往历次重大灾害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

媒体对灾区的报道会慢慢减少,人们的热情也会逐渐降温。为了避免灾区逐渐被

外界淡忘,为了社会各界高涨的慈善精神不至于仅是昙花一现,短时间又重归沉

南都公益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清华大学可持续性乡村重建模式政策研究

108

寂,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醒外界,灾区重建仍然在继续,仍然需要各界人士提供各

种帮助。

志愿者们将收集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并结集出版,一是提醒外界持续关注灾

区,勿忘灾区,为灾后重建争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将灾区人们

互助互爱、建设家园的顽强精神传递给社会各界,广布温情的火种,让更多的人

能够为这些故事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