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6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1/6 庫哈斯作品中建築理論與實踐操作關聯性之研究 em Koolhaas’s works ---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志仁* 施植明** 台灣科技⼤學⼯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 研究⽣ 台灣科技⼤學⼯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 副教授 ⼀致性( incoherence )或者說隨意( randomness )是建築師⽣涯的潛在的結構。⼀致性 coherence)對⼀個建築師的作品來說,如果不是化妝品( cosmetic),那麼就是⾃我審察( self- nsorship)的結果。  Rem Koolhaas 、前⾔ 年來,「概念 」(concept)⼀詞似乎已成為建築設計過程中影響形式操作的關鍵因⼦。因此,在作品 尋求概念的落實成為設計⼯作的重要任務。然⽽,我們卻也發現「理論」和「實踐」之間經常無法具 ⼀致性,⽽造成「知」「⾏」不⼀或無法⾃圓其說的尷尬結果。 念形成有很多來源,其中以透過對當代現象的理解,轉化成為設計概念,進⽽呈現在作品中最具代表 。荷蘭當代建築師Rem Koolhaas與其公司OMA 不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皆企圖定義介於當代⽂化狀況 建築的新關係。在建築理論和作品呈現上具有特出的⾒解和表達。 故,本⽂嘗試以Koolhaas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其發表之論述、演說和訪談,尋找設計過程裡的關鍵 念,以歸納整理出理解其作品的理論架構(思考脈絡);並藉由對其作品的分析,釐清其理論與實踐 關連性。 、基本假設 世紀初⼀些⼈開始嘗試探討現代都市⽣活對⼈類的影響。Koolhaas延續了此種想法, 1974年出版了 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書。Koolhaas認為「曼哈頓是20世紀的羅塞達⽯(Rosetta one)」(Rem Koolhaas, 1994: 9)。因為,「18901940間⼀個新的⽂化(機械時代?)選擇曼哈 作為實驗場:⼀個只有都會⽣活的發明和試驗的神話之島,建築進⾏集體實驗,整個城市成為⼈造經 的⼯廠,在這裡真實和⾃然蕩然無存。」(Rem Koolhaas, 1994: 9-10)於是,「⼤都會奮⼒達到⼀ 神話,世界完全由⼈類所杜撰,因此它與⼈類慾念是相⼀致。」(Rem Koolhaas, 1994: 10)亦即, 都會因⼈類的慾念⽽⽣。 oolhaas認為「曼哈頓的建築是⼀種壅塞(congestion )的開拓之範型,曼哈頓已產⽣⾃⼰的⼤都會都 主義壅塞⽂化 」(Rem Koolhaas, 1994: 293),並提出了壅塞⽂化的三個定理:格⼦(Grid)、腦

Upload: uuo

Post on 04-Mar-2016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duitan

TRANSCRIPT

Page 1: 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1/6

庫哈斯作品中建築理論與實踐操作關聯性之研究

em Koolhaas’s works ---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志仁* 施植明** 

台灣科技⼤學⼯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 研究⽣

台灣科技⼤學⼯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 副教授

不⼀致性( incoherence)或者說隨意( randomness)是建築師⽣涯的潛在的結構。…⼀致性 

coherence)對⼀個建築師的作品來說,如果不是化妝品( cosmetic),那麼就是⾃我審察( self-

nsorship)的結果。

 Rem Koolhaas

、前⾔

年來,「概念 」(concept)⼀詞似乎已成為建築設計過程中影響形式操作的關鍵因⼦。因此,在作品

尋求概念的落實成為設計⼯作的重要任務。然⽽,我們卻也發現「理論」和「實踐」之間經常無法具

⼀致性,⽽造成「知」「⾏」不⼀或無法⾃圓其說的尷尬結果。

念形成有很多來源,其中以透過對當代現象的理解,轉化成為設計概念,進⽽呈現在作品中最具代表

。荷蘭當代建築師Rem Koolhaas與其公司OMA 不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皆企圖定義介於當代⽂化狀況

建築的新關係。在建築理論和作品呈現上具有特出的⾒解和表達。

故,本⽂嘗試以Koolhaas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其發表之論述、演說和訪談,尋找設計過程裡的關鍵

念,以歸納整理出理解其作品的理論架構(思考脈絡);並藉由對其作品的分析,釐清其理論與實踐

關連性。

、基本假設

世紀初⼀些⼈開始嘗試探討現代都市⽣活對⼈類的影響。Koolhaas延續了此種想法, 於1974年出版了

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 )⼀書。Koolhaas認為「曼哈頓是20世紀的羅塞達⽯(Rosetta

one)」(Rem Koolhaas, 1994: 9)。因為,「1890⾄1940間⼀個新的⽂化(機械時代?)選擇曼哈

作為實驗場:⼀個只有都會⽣活的發明和試驗的神話之島,建築進⾏集體實驗,整個城市成為⼈造經

的⼯廠,在這裡真實和⾃然蕩然無存。」(Rem Koolhaas, 1994: 9-10)於是,「⼤都會奮⼒達到⼀

神話,世界完全由⼈類所杜撰,因此它與⼈類慾念是相⼀致。」(Rem Koolhaas, 1994: 10)亦即,都會因⼈類的慾念⽽⽣。

oolhaas認為「曼哈頓的建築是⼀種壅塞(congestion)的開拓之範型,曼哈頓已產⽣⾃⼰的⼤都會都

主義—壅塞⽂化 」(Rem Koolhaas, 1994: 293),並提出了壅塞⽂化的三個定理:格⼦(Grid)、腦

Page 2: 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2/6

葉切開術(lobotomy )、分裂(schism)。

⼦代表曼哈頓的都市規畫,表現出⼀種不⾃由和⾃由間的辯證關係;腦前葉切開術代表摩天⼤樓內外

係的決裂;分裂則代表摩天⼤樓疊⾖腐式的空間構成造成上下樓層關係分裂的狀況。Koolhaas認為壅

⽂化「解決了形式(外)與機能(內)⾧久以來的衝突,使曼哈頓的的建築物兼具建築和⾼效能機

;現代的和永恆的。」(Rem Koolhaas, 1994: 296)

1975年Koolhaas、Elia和 Zoe Zenghelis以及Madelon Vriesendorp在倫敦⽴⼤都會建築辦公室(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從其公司的命名我們可以清楚

看出Koolhaas企圖找尋現代都會⽣活和建築之間的關聯性。1978年OMA 參加位於海⽛的荷蘭國會增

競圖案,贏得⾸獎,此案成為探究現代建築植⼊歐洲歷史⽂脈的可能性的開端。因此,在《狂譫紐

》所發展的和對美國建築的分析突然放進歐洲的⽂脈之中,尺度(scale)的改變以及批判性的量體

mass)開拓了完全不同的領域。Koolhaas提出四個課題(Sanford Kwinter, 1996, 15-18):

尺度變得巨⼤,介於中⼼到邊境的距離亦隨之變得遼闊以致無法期望外部 能夠準確地透露出關於內部 

訊息。換⾔之,介於內在與外在⼈⽂主義的關係被截斷。內外變得完全⾃⽴的⽽無明顯的關係。

建築新的、變異的尺度成為事實,於是在這樣的建築物裡頭,介於⼀構件到另⼀構件之間的距離亦變

巨⼤以致空間元素⾃治或獨⽴,亦即部份和整體的辯證關係。

電梯的功效。在如此巨⼤尺度的建築物,電梯的⾓⾊以及它那具有⾰命性的潛能使其成為對建築師來

是極其危險的的器具。他完全地破壞、殲滅並且嘲笑我們的建築能⼒。

因為巨⼤,建築師(美的賦予者)並無⼤作⽤。⼀座⼤的建築物之所以令⼈印象深刻是整體所賦與

、案例研究

例分析選取了四幢公共性建築,因為討論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設計概念,所以並不限於實際完成的案

。四個案例分別為:

Kunsthal[1] (Rotterdam, Holanda, 1987-1992)

ZKM[2](Karlsruhe, Germany, 1989)

Bibliothèque de France[3](Paris, France, 1989)

2 Bibliothèque Jussieu[4](Paris, France, 1993)

Page 3: 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3/6

1. Kunsthal

源/EL Croquis 53,92: 75

圖2. ZKM

來源/EL Croquis 53, 1992:135

3. Bibliothèque deance

源/EL Croquis 53,

92: 71

圖4. 2 Bibliothèque Jussieu

來源/EL Croquis 53, 1992:

125

⼀)環境

oolhaas不論在理論研究或是實踐操作極為關注現代都會⽣活和建築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現代建築植⼊歐

歷史⽂脈的可能性兩⼤議題,這兩個議題皆涉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Kunsthal⼀案位於繁忙(動)的

通要道和寧靜(靜)的公園以及荷蘭特殊的堤岸地形之界⾯上。主體為⼀⽅形平⾯,兩條軸線---⼀條

既有的道路;⼀條為聯繫新舊兩地區的路徑---貫穿其間⽽將平⾯劃分成四個區域。Koolhaas介⼊了⼀

螺旋的路徑將環境和建築緊密地繫在⼀起。ZKM位於德國西南部的Karlsruhe,⼀座牧歌式的巴洛克

市(idyllic baroque city ),和所有城市⼀樣,現在充塞了公路、鐵路和⾼速公路、⾼速鐵路

IDZ),周圍圍繞著新市鎮、購物中⼼,市中⼼逐漸萎縮。基地座落在⽼城市和新城市的界⾯上,都

邊緣、兩旁是⽕⾞站、鐵路和⾼速⾼路。Koolhaas透過X(中⼼-邊緣)、 Y (藝術家-⼤眾)、Z(古

的-未來的)三向度的座標系統企圖使建築與環境建⽴起對應關係。Bibliothèque de France瀕臨塞納

,另⼀側⾯對鐵道;於是在建築物⾯臨鐵道的部份配置辦公區,⽽將圖書館⾯臨塞納河。2

bliothèque Jussieu則希望復甦 Albert當初校園規畫的意義---底層挑空的建築物所圍塑的廣場

parvis)。 Albert所完成的開放空間雖是多⾵的、冰冷的、空盪的,但仍具有正⾯價值。因為Jussieu

學的空間是3D網絡,⽽不是建築物;三明治式的空間---柱廊是介於基座和建築物之間的剩餘物---傳

校園的本質:社會的舞臺。於是在這消散 的社會的舞臺上,Koolhaas使之折疊以造成集中,並使之成

向上攀升的3D⽴體街道。

⼆)形體

個案例(圖1、2、3、4)皆維持⼀⽅整的形體。這樣的作法似乎出⾃《狂譫紐約》⼀書中所提出的

格⼦」的概念,「允許任何發明的可能性,每⼀塊基地站⽴著相同的基座,不⽤理會法令限制、現實

Page 4: 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4/6

況的意識型態實驗所,世界的巨⼤育嬰箱,從同⼀個源頭發展出迥然不同的軌跡。」(Rem

oolhaas, 1994: 294)因此,每⼀個完整的⽅體裡頭彷彿就是⼀個宇宙。在這宇宙裡,內部充滿了複雜

組織,外部卻維持了⽅整的形體。在內部的騷動與外部的靜謐中,內外產⽣某種辯證關係。

三)外觀

oolhaas在《狂譫紐約》和尺度的「⼤」探討了關於內與外的關係變得決裂的議題。在實踐⽅⾯,則企

聯繫內外的關係,使內外的介⾯能夠同時回應了外部環境和內部空間。Kunsthal四個⽴⾯依其與內、的關係⽽相異。ZKM東⾯有⼀薄的、透明的⾦屬表⾯可以成為投射螢幕以及完全地轉變建築物的特徵

些發⽣在實驗室的活動可以直接地投射在外⾯;北⾯(⾯對城市)是公共流通系統可以將⼈們攀升不

層⾯投射在⽴⾯上,頂端到了夜晚像是⼀座飄浮著的島嶼;西⾯是辦公室;南⾯是技術區(Koolhaas

之為機器⼈roboter),因內部需求⽽不斷地變動,同時也

映內部的使⽤狀況。Bibliothèque de France,Koolhaas運⽤玻璃材料的特性,使內部時⽽明朗時⽽曖

以反映資訊時代圖書館多變的設計概念,讓這層表⽪串聯內外的關係。2 Bibliothèque Jussieu則直接

映了內部空間的構成。

四)空間構成

同摩天⼤樓⼀樣,每個案例的各計畫(program)通常是⼀層層疊加上去的,但是Koolhaas企圖打破

下樓層間分裂 的關係,甚⾄產⽣⼀連續的⾏進路線來串聯所有的空間。Kunsthal的設計概念試圖在被

條軸線所分離的四個區域中創造⼀室內外互為⼲擾但不衝突的連續的螺旋型回路藝術展場

圖5)。ZKM的各個計畫(program)是⼀個⼀個疊放上去,上下空間同樣以⼀連續不斷的參觀路徑

聯成緊密的關係。2 Bibliothèque Jussieu利⽤摺版產⽣⼀不斷向上攀升的街道 (圖6),並且審慎處

上下樓層的關係。Bibliothèque de France由兩個對⽴的空間概念構成,⼀個「無聊的」( boring),

個「特殊的」(special)。所謂無聊的及我們⽇常所接觸的⼀層層相同的樓版疊加⽽上所構成的空

,此部份作為貯藏空間使⽤。所謂「特殊的」則為「無聊的」空間所挖掘 出來的虛空間( void),並

為公眾領域的機能使⽤。最後,以電扶梯機械地將各個獨⽴的虛空間串聯成⼀體。

5. Kunsthal空間構成

源/ S, M, L, XL, 1995:30

圖6. 2 Bibliothèque Jussieu空間構成概念

來源/ S, M, L, XL, 1995: 1344

五)結構

Page 5: 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5/6

⼊建築領域之後,Koolhaas維持了⼀段⾧時間的理論性研究,因此對於建築物實際建造時所必須考慮

結構問題並不特別加以重視。等到Koolhaas接觸第⼀個必須實際建造完成的作品,才使他「第⼀次嚴

地看待結構的問題。」(EL Croquis 53, 1992: 12)Koolhaas覺得「或許是我誠實地認清我是⼀位思 

家 。」(EL Croquis 53, 1992: 13)因此,在⾯對結構問題時多半與結構顧問公司(例如 ARUP)建⽴

好的互動關係。

構在Koolhaas的作品中扮演⾮常重要的⾓⾊,並且佔據⽀配性地位。例如Bibliothèque de

ance、ZKM、2 Bibliothèque Jussieu,每個案⼦相異的結構概念也造就了新的 建築物。其中,「第⼀

引起我極⼤關注的議題是如何在⼀個⼤的結構體,因為⼒的分佈從上⽽下愈來愈⼤,因此在地⾯層將

結構和機械設備所阻礙。」

bliothèque de France以厚2公尺(或更多)、⾼73公尺、間距12公尺的六道形同巨⼤深樑的平⾏牆

。其中,2公尺的厚度可作為服務空間,也可作為防⽕隔間。在這六道牆體之中可以於任何地⽅進⾏

割,以便於⾃由地植⼊和固著每個圖書館公眾領域的特殊形體。另外,在較低的地⽅也可以完全開

,解決了⼀般⾼層建築⾯臨底層讓結構、設備佔據了⼤量空間的問題。ZKM運⽤威廉迪爾Vierendeel)桁架系統。龐⼤結構體的深度達⼀整層樓⾼,因此可能讓⼀層樓完全由結構所定義,⽽

⼀個則完全地⾃由。建築物的荷重由結構承擔,因此空間的形塑變得極為⾃由。2 Bibliothèque

ssieu則以眾多規則排列的⽀柱來⽀撐⾃由摺疊的版。

此之外Koolhaas更將結構的問題提昇到哲學的層次,在結構的⽀承和建築的界定、實⽤和美學、需求

裝飾之間擺盪,使之同時具有結構的主體和哲學的暗⽰。例如在ZKM試圖改變和處理結構(桁架)的

術效應(artistic effect)的可能性,帶來某種情緒(emotion

或移情(empathy )。(Sanford Kwinter, 1996, 31-32)

、結論

論理論研究或實踐操作,Rem Koolhaas和OMA 企圖透過對當代⽂化狀況的解讀,轉化成設計概念,

⽽呈現在建築作品之中。不論是《狂譫紐約》關於⼤都會的壅塞⽂化「格⼦」、「腦前葉切開術」和

分裂」三個定理。或是70年代末期,在歐洲陸續獲得委託後關於現代建築植⼊歐洲歷史⽂脈可能性的

索,皆嘗試實踐在作品裡頭。

境議題展現了環境與建築間複雜⽽稠密(density )的對話關係,並讓⼈與⼈之間有豐富、多樣的互

。形體延續了「格⼦」的概念,在⾃由和不⾃由之間反覆辯證。外觀企圖醫治內外無法⼀致的的精神

裂症。空間構成則欲打破摩天⼤樓上下樓層間以及「⼤」所產⽣部份和整體之間的分裂 狀況。最後,

成了解決摩天⼤樓的「⾼」和建築尺度的「⼤」所形成的問題,以及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

oolhaas曾說過「建築是危險的職業」(Sanford Kwinter, 1996, 12-13),因為概念的不易達成,使得

職業耗時費⼼。透過反覆不斷地研究與操作。Rem Koolhaas⼩⼼翼翼地建⽴其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聯

Page 6: 建築師⽣生涯的潛在的結構

7/21/2019

http://slidepdf.com/reader/full/5695cf391a28ab9b028d2135 6/6

、參考書⽬

龔書章,1994,!化現實之銹為想像之⾦《狂譫紐約》中⼤都會的三個幻想"《建築師》雜誌9⽉

,p.66-71,台北: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雜誌社。

O. M. A., Rem Koolhaas and Bruce Mau, 1995, S, M, L, XL, New York: The Monacelli Press, Inc.

Rem Koolhaas, 1994, Delirious New York---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New York: The

onacelli Press, Inc.

Sanford Kwinter, 1996, Rem Koolhaas: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Houston: Rice University 

hool of Architecture.

Jacques Lucan, 1991, Rem Koolhaas OMA---Architecture 1970-1990, New York: Princeton

chitectural Press, Inc.

EL Croquis 53, 1992

EL Croquis 79, 1996

]荷⽂意指美術館,此館主要作為臨時藝術中⼼。

] 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的縮寫,意指藝術和媒體中⼼。

]法國國家圖書館

]巴黎朱西厄⼤學科學暨⼈⽂科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