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14
Contents 1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 11 第二章 系統論與國家論 ............................................................... 21 第三章 國家的概念與理論 ........................................................... 31 第四章 次級國家體系 ................................................................... 41 第五章 政治體制 ........................................................................... 51 第六章 政治意識型態 ................................................................... 61 第七章 民主政治 ........................................................................... 71 第八章 憲政與人權 ....................................................................... 81 第九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 91 第十章 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 ...................................................... 101 第十一章 利益團體與政治參與 .................................................. 111 第十二章 民意理論與政治傳播 .................................................. 121 第十三章 比較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 131 第十四章 比較國會制度 .............................................................. 141 第十五章 比較司法制度 .............................................................. 151 第十六章 政治發展與政治變遷 .................................................. 161 第十七章 國際政治 ...................................................................... 171 第十八章 公共行政 ...................................................................... 181 附錄一 關鍵字辭典 ...................................................................... 191 專制主義(Absolutism................................................................ 191 行動政治(Active Politics........................................................... 191 政黨對抗(Adversary Politics..................................................... 191 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 192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192 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193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Contents 1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 1-1

第二章 系統論與國家論 ............................................................... 2-1

第三章 國家的概念與理論 ........................................................... 3-1

第四章 次級國家體系 ................................................................... 4-1

第五章 政治體制 ........................................................................... 5-1

第六章 政治意識型態 ................................................................... 6-1

第七章 民主政治 ........................................................................... 7-1

第八章 憲政與人權 ....................................................................... 8-1

第九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 9-1

第十章 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 ......................................................10-1

第十一章 利益團體與政治參與 ..................................................11-1

第十二章 民意理論與政治傳播 ..................................................12-1

第十三章 比較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13-1

第十四章 比較國會制度 ..............................................................14-1

第十五章 比較司法制度 ..............................................................15-1

第十六章 政治發展與政治變遷 ..................................................16-1

第十七章 國際政治 ......................................................................17-1

第十八章 公共行政 ......................................................................18-1

附錄一 關鍵字辭典 ......................................................................19-1

專制主義(Absolutism) ................................................................ 19-1

行動政治(Active Politics) ........................................................... 19-1

政黨對抗(Adversary Politics) ..................................................... 19-1

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 .......................................................... 19-2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 19-2

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 19-3

Page 2: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Contents 2

兩院制(Bicameral) ...................................................................... 19-3

官僚體制(Bureaucracy)............................................................... 19-4

內閣政府(Cabinet Government) ................................................. 19-4

制衡(Check and Balance) ............................................................ 19-5

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 .................................................. 19-5

結盟(Coalition) ............................................................................ 19-5

聯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 ............................................... 19-6

集體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 .................................................... 19-6

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 ...................................................... 19-7

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 ........................................................ 19-8

統合主義(Corporatism) ............................................................... 19-8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 19-9

犬儒學派(Cynics)........................................................................ 19-9

民主集中制(Democatic Centralism) ......................................... 19-10

獨裁政治(Dictatorship) ............................................................. 19-10

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 ..................................................... 19-10

經驗政治理論(Empirical Political Theory) .............................. 19-11

環境保護的政治(Enviromontal Politics) .................................. 19-12

無任所大使(Envoy) .................................................................. 19-12

派系(Faction)............................................................................. 19-13

聯邦主義(Federalism) ............................................................... 19-13

博奕理論(Game Theory)........................................................... 19-14

治理(Governancn) ..................................................................... 19-14

人身保護狀(Habeas Corpus) .................................................... 19-16

人本主義(Humanism) ............................................................... 19-17

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 19-17

司法審核制(Judicial Review) ................................................... 19-18

合法性(正當性)(Legitimacy)............................................... 19-18

遊說(Lobbying) ......................................................................... 19-18

Page 3: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Contents 3

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19-19

軍事工業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 19-19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 19-20

新馬克斯主義(Neo-marxism) ................................................... 19-20

新右派(New Right) ................................................................... 19-21

非決定(Non-decision) ............................................................... 19-21

非零和賽局型政策(Non-zero-sum Game Policies) .................. 19-22

政黨解組(Partisan Dealignment) .............................................. 19-22

侍從主義(Patron Clientalism) ................................................... 19-23

公民複決式民主(Plebiscitary Democracy)............................... 19-23

多元主義(Pluralism) ................................................................. 19-23

政治疏離感(Political Alienation).............................................. 19-24

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Competence)........................................... 19-25

政治平等(Political Equality) ..................................................... 19-25

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19-26

肉桶立法(Pork-barrel Legislation)............................................ 19-26

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 19-27

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 ........................................................ 19-27

民營化(Privatization) ................................................................ 19-27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 19-28

公共財(Public Goods) ............................................................... 19-29

公聽會(Public Hearing)............................................................. 19-29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 19-30

選區重劃(Redistribution) .......................................................... 19-31

地方主義(Regionalism)............................................................. 19-32

法律主治(Rule of Law) ............................................................. 19-32

半總統制(Semi-Prisidential System) ........................................ 19-32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 19-33

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 19-34

Page 4: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Contents 4

日落立法(Sunset Legislation) ................................................... 19-35

策略性投票(Tactical Voting) .................................................... 19-35

寡頭鐵律(The Iron Law of Oligarchy)...................................... 19-36

雙劍論(Two Swords) ................................................................ 19-37

否決團體(Veto Group) .............................................................. 19-37

以腳投票(Voting with Foot) ..................................................... 19-38

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 ........................................................... 19-38

零和賽局型政策(Zero-sum Game Policies) ............................. 19-39

附錄二 歷屆試題 ..........................................................................20-1

Page 5: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所著《政治學》一書

中說:「人是政治的動物」,請說明政治學者對政治的定義。你

認為那一種定義最能表達「政治」的意涵?

問題政治哲學家主張國家起源之一是一種「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但不同思想家對社會契約內容有不同的見解,請至

少提出三種主要的主張說法。

問題請就政治學的研究途徑(取向),說明政治學主要研究的範圍。

問題何謂「形式性理論」(Formal Political Theory)政治學?何謂「

規範性理論」(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政治學?請分別說明

其意涵。

問題何謂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何謂後行為主義(Post-behavioralism

)?兩者之主張有那些差異?

問題政治學的研究是否能以科學方法研究?

問題何謂統治正當性(Legitimacy)?依照韋伯(Max Weber)的觀

點,取得統治正當性的方法有那些?試分析說明之。

問題試釋政治權威之正當性(Legitimacy),並說明其對政局穩定之

重要性。

問題何謂政治權力?試從生理、心理、文化、理性等面向解釋之。

Page 6: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2 政治學混合題庫 Q&A

1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所著《政治學》一書中說:

「人是政治的動物」,請說明政治學者對政治的定義。你認為那一種定

義最能表達「政治」的意涵?

人是政治的動物之意涵

誠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著《政治學》一書中的一

句名言:「人天生是政治動物」就是最佳的譬喻,因為人類天生是政治的

動物,個人不能離群而孤立,必定要在政治社會中才可生活,從歷史的角

度來看,政治(Politics)一詞係出自希臘文的「城邦」(City-state 或

Polis),因為古希臘人過著城邦生活,追求善良生活是政治存在的理由;

而「政治學」是經由政治哲學家們建構累積的政治知識體系,以作為我們

解釋與預測追求善良生活的人類價值。

政治學者對政治定義的界定

早期政治學者習慣將政治與「國家」或「政府」等量齊觀,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強調實證研究的政治學者,則轉而注意政治所表現出的權力、統治與

權威,到了 70 年代政治學,則開始對政策之研究產生興趣,並主張政治

乃是團體之間的衝突與解決,或是滿足利益期盼的政策做成等,不一而足

,為期周延界定政治的意義,茲歸納政治學家對政治的定義可分為下列學

說:

政治是研究國家的活動:

政治學從頭到尾就是研究國家的科學,亦即研究國家的活動,舉凡內部

的統治活動均屬之。政治學學者迦納(J. W. Garner)說:「國家現象

,即構成政治學確實的主題。」惟此定義的限制,諸如:國際組織、革

命團體等非國家的活動,即被排除在外。

政治即政府:

此學說是政治學家格拉齊亞(A. De Grazia)、海尼曼(C. Hyneman)

所主張,他們認為政治包括:發生在政府決策中心四周的事件,以及「

政府處理的國家事務、並以法律宣達政令」,惟此定義的限制主要在於

Page 7: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3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無法解釋部落社會的族長統治行為,那並不須要設立政府統治的社會。

政治即權力、權威:

權力包括了「身體控制力量」及「內在心理順服力量」兩種影響力,身

體控制力量指:可用感官察覺到的實質控制;至於內在心理順服力量是

指:精神的力量,但可以產生心理上的順服;心理上的權力為「正當性

」(Legitimacy)、「合法性的權力」或「權威」(Authority)。例如

:卡普蘭(Kaplan)所說:「政治行動乃是某人完成了權力效果之事」

;凱伊(Key)則認為政治乃是:「處理上級和下級之間、支配與服從

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的人際關係」。惟此定義的限制主要在於,權

力的概念過於模糊,包括了民間社團的權力關係。

政治界定為衝突的管理:

依政治學者愛薩克(Isaak)借用霍布斯(Hobbes)的看法:「由於人

類所形成的社會具有競爭性及自利性,所以政治制度的設計是為了維持

必要的秩序。」霍布斯認為:「在原始狀態下社會是處於人與人鬥爭的

無政府的狀態,到處充滿鬥爭的困境,因此,人類彼此建立了契約,建

立了國家由統治者建立秩序,提供人民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從此觀

點,政治生活是建構在衝突的解決。

政治為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政治的過程是決定了某些人可取得某些事務的過程。特別強調「權威性

」,也就是具有強制性的意義。此說以拉斯威爾(Lasswell)以及大衛

‧伊斯頓(D. Easton)兩位學者為代表。依拉斯威爾在其所著《政治:

誰能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How)一書中,將政治視為「價值的形塑與分配」,並強調權力

對決策制定的影響力;另外,大衛‧伊斯頓則視政治為「權威性的價值

分配」(Authoritarian Allocation of Values),由於人類欲望無窮,這涉

及到由誰來分配有限資源,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政治系統」做出權威

性的價值分配,且政治系統必須包括:「權威當局」、「政治典則」、

「政治社群」等。

政治即公共政策的決定:

由於人是社會的動物,有其欲望及需要,在面對有限價值的情境下,更

需要競爭又合作的兩難,因此,產生政治的運作。政治學者蘭尼(A.

Ranny)就認為:「政治即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過程」,政治自始就是

屬於「公領域」(Public Area)的範圍,其最具意義者是「形成公共政

Page 8: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4 政治學混合題庫 Q&A

策」。

政治為一種折衝的活動:

政治學者班費德(E. C. Banfield)所說:「政治是煽動或解決問題的活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動者間之對抗」,此定義偏重對抗及處理技巧層面,不足以涵蓋完全。

比較周延的說法

國內學者呂亞力認為:「儘管學者對政治的看法不一,其實並不矛盾,它

們有一個共同的核心,但對這核心以外的部分,何者應是屬於政治學的研

究範圍,則存有歧見。這個核心認為政治學研究是涉及人類社會價值之分

配過程,這一過程往往是『政治』的,必須經歷談判、爭辯、討論、說服

、壓制等步驟;此過程也可以視為一個決策過程,在決策過程中,權力是

主要的決策因素,同時政治權力主要在正規與非正規的政治建制中行使,

尤其是政府中為之。」

2政治哲學家主張國家起源之一是一種「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

但不同思想家對社會契約內容有不同的見解,請至少提出三種主要的主

張說法。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

霍布斯認為,由於每一個人都愛好自由而企圖支配他人,以致形成人人不

能自保的戰爭狀態,而理性乃指人類要逃脫這種戰爭不息的自然狀態。要

脫離戰爭狀態,覓致和平,以求自保,不二法門就是人們自己限制自己,

而建立一個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對於每一個人,既可以加以限制,同

時又可以加以保護。那要如何建立公共權力呢?其要點就是要使原來群眾

的許多個別意志,集中轉化為一個單一的意志。這種行動,出於大家的同

意,就好像有人對每個人說:「我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放棄自治之權,而

授權此人或此集會,就是你也放棄你的權利而予之,並且對其一切行為同

樣的授權。」如此一來,原來的「烏合之眾」乃結合成單一人格,於是政

治社會才算產生了,也因此產生了國家,霍布斯稱之為「巨靈」(

Leviathan)。這個契約成立之後,各個人都把他的自然權利放棄,而由國

Page 9: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5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家接收。

洛克的社會契約

洛克認為,由於自然狀態中缺乏制定法律、缺少裁判官及缺乏執行判決的

強制力,每個人自己都有權執行自然法,其結果乃造成「混亂而無秩序」

的現象,人類生活在自然狀態中,雖有自由但卻充滿恐懼與危險,在無法

忍受之下,人們乃不得不設法脫離自然狀態而建設政治社會。人們同意締

造社會契約、建設政治社會,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其生命、自由與財產,

因此社會契約所包含的內容為:「每個人必須放棄一部分的自然權利」、

「個人所放棄的權利,應交與社會全體而非一個人或一個集會」、「社會

的行動應依照多數決的原則」、「對於社會全體的合理權力,必須加以限

制」、「在最高的立法權背後還有一個更高、更終極的權力,那就是人民

的權利;因此人民的最高權就可採取革命行動,予以撤免或變動。」

盧梭的社會契約

盧梭認為,自然狀態人類是獨居,但隨著經濟的進步,家庭組織以及財產

制度乃漸形成,人類從此有了原始的社會組織,原來孤居獨處的生活遂被

打破,競爭與好惡之心因此自然的不平等漸趨顯現;人類如不改變其生活

方式,勢將同歸於盡。於是,人類遂有建設政治社會之必要,因此,盧梭

在其《社約論》一書揭示:「人生而自由,卻必須生活於鎖鏈之中。」盧

梭在其所著《社約論》一書中提出,社會契約成立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把

他的所有權利與權力一起交給社會全體,而不是交給任何一個人,置於「

共通意志」(General Will)的最高指導之下。所謂共通意志,盧梭認為

一個意志是共同的,和一個特定政治社群成員的共同利益有關,而不是全

人類。共通意志思考的是公共利益,共同意志是建立在平等、共善(

Common Good)的概念之上。社會契約將促成「國家的產生」,而「國

家為道德的集合體」、「個人的保障加強」。

霍布斯、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一覽表

自 然 狀 態 自 然 權 利 自 然 法 社 會 契 約

霍布斯

(1651)

人類生活是孤

獨、貧窮、野

蠻的,人類的

自然狀態就是

戰爭的狀態。

是一種能為與

不能為的自由

,凡能滿足欲

望者,每個人

均得為之。

由理性所發現的

通則,理性將人

導向自保,人類

從野蠻轉入文明

社會,有賴理性

的節制力。

為求自保必須自己

限制自己,在每個

人同意基礎下,放

棄所有權利,而建

立公共權力,將眾

人意志轉化為單一

意志,建立政治社

Page 10: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6 政治學混合題庫 Q&A

會,產生了國家,

霍布斯稱為巨靈。

洛克

(1689)

每個人都是自

由、平等及獨

立的放縱狀態

,混亂無秩序

,充滿恐懼與

危險。

自然權利是與

生俱來的,包

括:生命、自

由、財產。

人是要受到一種

自然的約束,自

然法是由理性所

決定的規章,以

為人類行為的指

南。

由於自然狀態充滿

恐懼與危險,人們

同意交出部分權利

,締結契約建立政

治社會,保護自然

權利。

盧梭

(1762)

自然人是孤居

獨處的野蠻人

,居所不定、

語言不一,一

切行為僅是貪

眠好息。

人類自然狀態

是一種平等狀

態(高貴的野

蠻人)。

理性必須在文明

社會才有,在自

然狀態中沒有理

性支配。

隨著經濟進步,家

庭組織以及財產制

度逐漸形成,衝突

增加,每個人為求

生存,必須將所有

權利交給社會整體

,置於共通意志之

下,成立社會契約。

此表作者自製

3請就政治學的研究途徑(取向),說明政治學主要研究的範圍。

研究途徑(取向)意義

所謂研究途徑(取向)(Approach)係指觀察社會現象的觀點、信念、立

場或取向而言。自 19 世紀末,政治學開始成為一獨立學科之後,政治研

究途徑主要為傳統制度研究途徑;自 1921 年後,隨著科學化運動的衝擊

,分為「行為主義研究」及「後行為主義研究途徑」兩種。

政治學三種研究途徑(取向)的內容

傳統制度研究途徑:

政治學在 1880 年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初期的研究是比較偏重於政治哲

學、政治思想、政府制度與政治史的靜態描述,而對於規範政府與人民

關係的公法,如憲法、行政法等也予以高度的重視。所以,傳統政治學

的研究可以歸納為「政治思想研究途徑」、「歷史研究途徑」、「法制

研究途徑」等三種途徑:

Page 11: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7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研究途徑 研 究 內 容 重 點

政治思想

研究途徑

描述性、詮釋性政治思想家的政治倫理觀點,或對國家的起源

與目的、政治體制分類以及人類理想生活方式的意識型態,如

: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

歷  史

研究途徑

以政治學歷史的發展,探究政治變遷的歷史經驗,如:研究中

國近代史、美洲史、歐洲史,或單一國家的政治發展史。

法  制

研究途徑

從憲政、法律或制度取向,分析國家以及政府的正式制度、典

則、規範等。如:各國比較政府,或一個國家的憲政制度與政

府體制。

此表作者自製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

羅伯特‧道爾(R. Dahl)認為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方法論之所以

產生,是由於人們「不滿足於傳統政治學的成就」,特別是通過歷史的

、哲學的及慣常的敘述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是由於人們「相信還

有其他一些已存在的或可能形成的方式和方法」,會有助於為政治學提

供一種經驗主義的論述和系統性的理論,這種論述和理論可以通過對政

治事件進行比較密切、比較直接和受到比較嚴格控制的觀察來加以檢驗

。這些研究途徑可歸納為「個人層次」與「總體層次」及「當代研究途

徑」三大類別,分別說明如下:

個人層次(Micro-politics):

所謂個人層次或稱為微觀政治學,係指學者是以實證方法,分析個人

政治行為的「概念架構」(Framework of Concepts),其主要途徑包

括:

概 念 架 構 內 容 重 點

菁英研究途徑

(Elite Approach)

所謂政治菁英係指統治階級,由於政治系統,包

含統治者與被治者,因此,政治研究必須以政治

菁英為研究的重心。

角 色 理 論

(Role Theory)

採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政治行動的行為標準

,美國政治學界常以此途徑分析研究國會議員的

角色類型與行為差異。所謂角色就是政治行動者

的角色,是社會對其期望及禁止的行為標準。

理性選擇研究途徑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採取經濟學的方法,假定個人均為理性自利的心

理,並發展出解釋及預測其政治行為的理論。包

括:決策理論、公共選擇理論、賽局理論等。

Page 12: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8 政治學混合題庫 Q&A

權力研究途徑

(The Power Approach)

現實主義學者經常運用從權力概念探討政治現象

,並發展出政治理論,這在國際關係領域主張權

力平衡,權力之爭,武器競賽。

心理研究途徑

(Psychological

Approach)

採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及研究方法來研究個

人對政治的態度、意見、價值等或社會學習理論

對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及影響或重視人格特質對政

治行為的影響。

此表作者自製

總體層次(Macro-politics):

所謂總體層次或宏觀途徑,係指從集體行動者的觀念研究政治學,並

建構理論,重要的研究途徑包括:

概 念 架 構 內 容 重 點

團體研究途徑

(Group Approach)

重視人類在團體中的行為,視團體為共同利益的

人所組織,透過互動而追求其政治目標。

溝通理論

(Communications Theory)

重視政治系統傳遞資訊並產生反應的能力,認為

政治系統也是一種溝通系統,注重政治宣傳、民

意等政治信息的效果影響。

政治文化研究途徑

(Political Cultural

Approach)

政治行為不能忽視政治系統內成員對政治行為和

政治評價的主觀取向。包括政治認知、情感及評

價。

系統理論與功能分析

(System Theory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把政治現象視為有系統的行動,而探討各部分之

間的互動關係。而功能分析是特別強調維持系統

運作的功能部分,特別注重功能的要件及相互依

賴的關係。

政治發展研究途徑

(Political Developmental

Approach)

從動態的觀點來觀察不同政治系統在發展過程中

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此研究途徑下又有三種不同

的觀點,即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及世界體系理

論等。

當代研究途徑:

當代政治學受到後行為主義的影響,主要的研究途徑朝向下列途徑發展:

概 念 架 構 內 容 重 點

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重視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權力與市

場兩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到政治體系從事公共

決策的過程。

國家機關研究途徑

(State Approach)

強調國家機關組成分子在面對內外環境刺激所

採取的回應「策略」。

Page 13: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9第一章 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結構研究途徑

(Structural Approach)

重視「歷史—結構」對於政治體系成員行為的

制約,借用社會網路(概念來分析政治體系,

特別強調在人際互動關係中的模式可提供對於

政治行為的解釋。

女性主義

(Feminism)

女性主義包括了:一種社會運動關注女性在生

活世界被男性壓迫及支配的狀態;及一種社會

政治理論與實踐,旨在使女性從男性主宰下解

放出來;也是一種意識型態,以辯論法立場,

反對一切歧視女性的意識型態及作為。

此表作者自製

4何謂「形式性理論」(Formal Political Theory)政治學?何謂「規範性

理論」(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政治學?請分別說明其意涵。

政治學方法論的意涵

政治學方法論(Political Methodology)指涉探討科學的原理和假設(或假

定),以及根據這些原理和假設(或假定)所發展出來、用來研究政治現

象的一門知識,政治學方法論可概分為「政治科學方法」與「政治哲學方

法」兩類:

科學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邏輯及原則,目的在探討科學研究活動的基

本特徵,應具備:「強調對所有知識都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講求

客觀的方法」、「著重經驗分析」、「科學方法的可傳遞性」。這種方

法便是「形式政治理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哲學研究方法:

政治哲學是規範陳述的活動,包括道德、倫理或價值判斷,表達政治哲

學家所認定之「應然」問題,無所謂真偽。依艾薩克指出:規範活動的

基本特徵,應具備:「政治哲學家花很多時間預設最優的國家,如柏拉

圖的『理想國』」、「政治哲學家提倡適當或正確的政治目標,如盧梭

的『全意志』」。這種方法便是「規範政治理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政治理論的分類

政治理論通常分成「形式性理論」與「規範性理論」兩大類,分別說明如

Page 14: AB11-ch01book.sir.com.tw/prvpdf/010AB111212.pdf · 動,主要以談判、爭辯、討論、武力使用、說服等」。戴克(V. Van Dyke)稱政治為:「在公共事務的爭議上,追求互相牴觸的欲望之行

1-10 政治學混合題庫 Q&A

下:

形式性理論(Formal Political Theory):

在最近政治學理論的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謂的形式化政治理論

(Formal Political Theory),它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包括了政治經濟

學(Political Economy)、公共選擇理論(Public-choice Theory)、

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choice Theory)。

這種研究途徑大量擷取經濟理論的精髓,它是以程序的規則為基礎來

建構模型,通常是涉及個人的理性且自利行為。該研究途徑在美國有

堅實的基礎,特別與所謂的「維吉尼亞學派」(Virginia School)有

所關聯,形式化政治理論可說是一種有用的分析設計,它提供研究選

民、遊說者、官僚人員和政客行為,以及分析國際體系之內國家行為

時的一些洞察力。

採用此類技術的學者有唐斯(Anthony Downs)、奧爾森(Mancur

Olson)、尼斯坎南(William Niskanen),研究領域涵蓋政黨競爭、

利益團體行為以及稍後章節所要探討官僚人員對政策的影響。這類研

究途徑也曾引用過賽局理論(Game Theory),該理論在數學領域比

在經濟學領域上,有著更精密的發展。它運用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科學分析來分析有關個人行為上的困惑,其中最為人所熟

知的範例,就是「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賽局理論。

規範性理論(Normative Political Theory):

政治分析的淵藪可追溯至古希臘,其研究通常被視為「政治哲學」。

該時期主要討論倫理、道德或規範的議題,反映了「應然」(Should

)、「必然」(Ought)或「必須」(Must)的命題,而不是「實然

」(Is)的問題。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通常被認為是這個傳統的建立

者。柏拉圖的思想核心,乃嘗試描述理想社會,理想的國度是由仁慈

的統治者─哲君(Philosopher Kings)來治理。

此研究途徑最常見的方式,是以政治思想史來探討「重要的」思想家

(例如:從柏拉圖一直討論到馬克斯)以及「經典之作」的思想精髓

。該途徑以分析文獻著稱,它主要在於審視重要思想家的言論,以及

他們如何發展和解釋其觀點,並且探究他們所建構的知識網路。雖然

此類的分析頗具貢獻和值得肯定,但是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它卻不

是客觀的(Objective),因為它處理規範性的(Normative)問題,

例如:「我為何應該服從國家?」、「利益應該如何分配?」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