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45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77 《公平交易季刊》 21 卷第 2 期(102/4),頁 77-122 ◎公平交易委員會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施錦村 溫永松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驗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不法案件之評價,藉以釐清公平 交易法領域中二種不同法理推論間之缺口,係屬一項整合管理領域的研究精神與競 爭法概念之跨領域實證研究。因此,首先運用完全中介模式與干擾變數,建構三個 關係模型:基本模型、替代模型及評價模型;其次,蒐集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 1992 年至 2011 年間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例共 125 件作為樣本,經由相關統計分析工具 驗證,其結果為:()基本模型及替代模型各研究假說都獲得實證支持;()行為不 法與市場不法二模式之間並無不同評價;()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在本研 究中具有中介角色。以上研究結果可提供競爭法主管機關及實務界處理垂直交易行 為相關案件之參考。 關鍵詞:垂直交易行為、行為不法、市場不法、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公平交 易法。 投稿日期 101 6 29 審查通過日期:102 3 28 施錦村為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通訊作者);溫永松為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 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Oct-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77

《公平交易季刊》 第 21卷第 2期(102/4),頁 77-122 ◎公平交易委員會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施錦村∗

溫永松*

摘要 本研究旨在驗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不法案件之評價,藉以釐清公平

交易法領域中二種不同法理推論間之缺口,係屬一項整合管理領域的研究精神與競

爭法概念之跨領域實證研究。因此,首先運用完全中介模式與干擾變數,建構三個

關係模型:基本模型、替代模型及評價模型;其次,蒐集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 1992

年至 2011 年間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例共 125 件作為樣本,經由相關統計分析工具

驗證,其結果為:(一)基本模型及替代模型各研究假說都獲得實證支持;(二)行為不

法與市場不法二模式之間並無不同評價;(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在本研

究中具有中介角色。以上研究結果可提供競爭法主管機關及實務界處理垂直交易行

為相關案件之參考。

關鍵詞:垂直交易行為、行為不法、市場不法、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公平交

易法。

投稿日期 101年 6月 29日 審查通過日期:102年 3月 28日 ∗ 施錦村為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通訊作者);溫永松為醒吾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Page 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78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一、前言

我國公平交易法(下稱公平法)第 19 條第 1 項:「有左列各行為之一,而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者,事業不得為之。」所謂「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

爭」(Lessen Competition or Impede Fair Competition),意指不同市場層級之上、

下游事業間之交易行為,所涉及的垂直交易限制(Vertical Trade Restraints),已達

到妨礙市場競爭機能正常運作程度,稱之1。而之「虞」則採取「抽象性危險」之判

斷標準。申言之,該垂直交易行為不必對市場競爭產生實質限制,只要達到「抽象

性危險」程度即為已足2。至於左列各限制之行為態樣則包括:杯葛(Boycott)

(第 1 款)、不當差別待遇(第 2 款)、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第 3 款)、迫使參

與限制競爭行為(第 4 款)、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第 5 款)與不當限制交易

相對人事業活動(第 6 款)3。因此,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成為前述各行為

態樣是否違法之門檻因素,若有不法之虞,競爭法主管機關則有介入之空間,將給

予行為人負擔必要之法律效果(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因此,本研究係以公平

法第 19條規範為探討範圍。

各國因國情不同,對垂直交易行為的管理略有不同。例如,美國依據休曼法

(Sherman Act)第 1 條4管理企業間之垂直交易行為,但由於休曼法文義過於模

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被賦予闡釋特定交易行為,其類型被歸類為限制競爭或促進

競爭之權力。因此,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垂直交易行為案件的解釋,對後續個案處理

1 Francine Lafontaine and Margaret Slade, “Exclusive Contracts and Vertical Restraint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Law, Rome, Italy. 2-3 June (2005);許英傑、黃慧玲、黃銘傑,「公平交易法對流通事業垂直交易限制行為之規範」,公平交易季刊,第 13 卷第 1 期,17-18 (2005);王俊人,「事業非價格垂直限制行為之公平法適用問題-以管理觀點探討企業之實施動機」,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 15 卷第 2 期,141-146 (2005)。

2 范建得、陳丁章,「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行為」,收錄於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 (二),122-123 (2004)。

3 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 11版,224-225 (2007)。 4 休曼法於 1890年訂定,1994年修訂。該法第 1條編入美國法典 15 U.S.C. § 1(1994),其內容

為:任何限制州際間或與外國間之貿易或商業契約、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聯合 (Coalition) 或共謀 (Conspiracy),都屬違法。

Page 3: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79

產生重大影響5,尤其 1911 年 Dr. Miles 案6的判決,將所有垂直交易限制均視為

「當然違法」(Per Se Illegal),對後續該當行為之管理產生重大影響,後因經濟理

論不斷質疑此一判決,認為垂直交易限制仍有促進競爭之功能,才有 1977 年的

Sylvania案及 1997年的 Khan案7,將垂直非價格限制及最高價格維持,改以「合理

原則」(Rule of Reason)審理之,但對其他維持轉售價格(Resale Price

Maintenance)行為仍然維持當然違法的立場8。至於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

平會)對於垂直交易行為之管理,將之列為不公平競爭範疇,並依垂直交易性質,

將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及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視為

「行為不法」,採取當然違法立場;其他如杯葛、不當差別待遇及不當限制交易相

對人事業活動視為「市場不法」,採取合理原則立場9。故才有廖義男10對垂直交易

限制未來修法的建議,他認為未來公平法修法時,宜將「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

之虞」各款除刪除「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外,其餘各款分別視其性質各自規

範,改列為限制競爭範疇,並以合理原則審理之,以符合未來趨勢。

Lowe11認為,21 世紀競爭法主管機關制定政策時須符合 5 項基本需求:(一)政

策的制訂與執行須以有效的法律、經濟和市場知識為基礎;(二)執行效果須符合產

業預期;(三)要集中有限資源於優先事件上;(四)決策要有先後順序及配套措施;

(五)執行結果須符合消費者與產業利益。Boscheck12延伸其研究後發現,競爭政策的

5 James Cooper, Luke Froeb, Daniel O’Brien and Michael Vita, “Vertical Restraints and Antitrust

Policy: What About the Evidence,” 1(2)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45-62(2005); Richard A. Posner, “Vertical Restraints and Antitrust Policy,” 72(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229-241(2005); Patrick Rey and Thibaud Verge,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and Interlocking,” 58(4)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928-964 (2010).

6 Dr. Miles Medical Co. v. John D. Park and Sons, 220 U. S. 373 (1911). 7 Continent T. V., Inc. v. GTE Sylvania, Inc., 443 U. S. 36 (1977); State Oil Co. v. Kahn, 522 U.S. 3

(1997). 8 陳志民,「To Sylvania and Beyond: 一項分水嶺判決之理論建構與延伸觀點」,公平交易季

刊,第 19 卷第 1 期,1-12(2011)。另外,「維持轉售價格」當然違法的立場,於 2007 年 Leegin Creative Leather Prods. v. PSKS, Inc.案判決時遭到推翻,改以合理原則審判。此案雖與本研究無涉,但仍一併說明之。

9 同註 2,120-121。 10 廖義男,「評析垂直限制競爭行為規範之修正議題」,法令月刊,第 63 卷第 1 期,125-130

(2012)。 11 Peter Lowe, “The Design of Competition Policy Institu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DG Competition,” 3 Competition Policy Newsletter, 1-11 (2008). 12 Ralf Boscheck, “The EU’s New Competition Policy Standards,” 44 (5) Intereconomics, 295-299

Page 4: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0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制定和實際執行結果具有明顯的缺口。再觀公平會對於垂直交易行為案件之處理,

有文獻認為,由「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條文之法律構成要件觀之,除有

不公平競爭之規定外,尚包括限制競爭之意涵,此種立法體制固有其待商榷之處,

然卻足以說明維護自由競爭與公平競爭二者間,具有極密切關係,且各肩負對市場

競爭秩序之維護任務,實質上並無二致13。換言之,公平會對於垂直交易限制案

件,不論屬市場不法或行為不法,其審理後之法律效果應無二致。但另有文獻認

為,若由「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法理觀之,限制競爭行為,所破壞的

是制度保護、競爭自由,所強調的是市場不法的觀察;不公平競爭行為,所破壞的

是權利保護、競爭者間之公平,所強調的是行為不法的觀察。二者是否產生可非難

性,需先審視行為不法,若其行為本身顯已失公平,即有可非難性,相當於「當然

違法」。若其行為本身未達可非難性,再由競爭結果是否損及自由競爭機能認定

之,而其是否減損自由競爭機能,則由「合理原則」審酌之14。由該文獻所述及其

意涵,似有行為不法為當然違法,其可非難性高於市場不法之疑慮。就現階段

(1992 年至 2011 年)實際案例而言,公平會對垂直交易限制案件之處理態度及結

果,究竟屬於前者或是後者?有待進一步證實。由於二者都屬法學領域之推論結

果,未經實證驗證,故形成實證上的缺口。

評價(Valuation)源自於針對事業經營價值的評估,意指以公司當期或未來之

財務狀況與營運前景為依據,評估公司經營的整體價值15。此一評價概念少許運用

於法學領域的法理推論16,但未聞有利用個案及設定評價標準加以驗證者。因此,

本研究係以個案所涉及之法律效果(結果變數)可非難性高低作為評價標準,負擔

法律效果重者可非難性高,反之則低。蒐集公平會 1992 年 1 月 27 日成立以來至

2011 年底,所審理涉及「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之處分案例共 125 件作為

(2009).

13 李憲佐、吳翠鳳、沈麗玉,「公平交易法第 19 條規範之檢討-以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第 10卷第 2期,168 (2002)。

14 同註 2,120。 15 王元章、張眾卓,財務報表分析,第 3版,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487 (2012)。 16 例如,公平法第 24 條的運用,係以「窮盡規範原則」加以評價。所謂「窮盡規範原則」,

為一項用於處理公平法「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與同法其他條文間關係之法律適用原則,意指只

有在同法其他規定未窮盡該行為之不法內涵時,始有其適用之餘地;若其他條文己經可以完整涵

蓋系爭行為之不法內涵評價,則無補充適用欺罔或顯失公平行為的必要。

Page 5: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1

樣本。由於不處分案例無須負擔法律效果,無法區分其可非難性的高低,故不予列

入樣本,此為本研究僅蒐集處分案例的原因。

有鑑於此,本研究首先藉由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建構態度量表;

其次藉由各變數路徑與干擾變數(Moderating Variable)間之關係,建構不同研究模

型;最後藉由 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之參數差異化檢定(Critical Ratios

for Different between Parameters),驗證干擾變數「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對各

變數間之標準化路徑結構係數是否產生干擾效果?藉以瞭解「行為不法」與「市場

不法」所屬個案,在主管機關的處理上有無不同評價,補足前述實證上的缺口,其

結果期能有益於主管機關與實務界的運用。至於本研究實證結果,是否可以處理

Tirole17認為,垂直交易行為實證研究往往未涉及事業心理層面策略行為之質疑,及

在模型建構與研究過程中有無考量產業結構特性和上下游事業市場力量分配等因

素,將於「結論與建議」中討論。

二、文獻探討

(一) 研究模型建構:態度完全中介模式的延伸與運用

所謂「態度」,意指個人對某特定事務或對象,所產生之情感性偏好或厭惡,

此一正面或負面「知覺」(Perception)傾向,來自於過去經驗,並且具有持續性與

一致性的特質。換言之,態度須透過情感性知覺的輸入才會產生。而「態度模式」

起源於多屬性態度模式(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s),該模式認為,個人對某商

品或事件有正面態度時,就會展現意圖行為(Intentional Practice)18;此一模式後

來被理性行為模式(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Model)所修正,認為個人行為的產

生是基於意圖,該意圖受到個人對行為之態度(Attitude-toward-the Behavior),與

17 Jean Tirole,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87-197

(1993). 18 Martin Fishbei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Objects,” 16(2)Human Relations, 233-240 (1963).

Page 6: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2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所認知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的影響19。其後 Lutz20提出單一構面態度結

構觀點(Unidimensionalist View of Attitude),認為態度係由「認知、情感及意圖」

三成分所構成,且三者間具有因果層級關係。但學術上對態度模式仍有不同的觀

點,直到 Oliver 21提出「認知-情感-意圖」完全中介模型(Full Mediating

Model),學術界對「認知」、「情感」及「意圖」間之完全中介關係才有較為一

致的見解,而此一模式早已盛行於行銷管理、消費者行為、人力資源及組織行為等

領域的研究。

事實上,公平法相關條文之法律構成要件也有諸多類似完全中介模式的情形。

例如,公平法第 24 條:事業不得有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

申言之,事業須先有認知因素「欺罔或顯失公平」,再經由情感因素「影響交易秩

序」之中介效果,最後公平會採取「意圖行為」,給予不法者負擔「法律效果」。

此點在廖義男22藉由「窮盡規範原則」闡釋「欺罔或顯失公平」與公平法其他條文

間之適用關係,已有詳細說明。另外,公平法第 7 條第 1 項,本法所稱之聯合行

為,係指事業以契約、協議或其他方式之合意,與有競爭關係之他事業共同決定商

品或服務之價格,或限制數量、技術、產品、設備、交易對象、交易地區等,相互

約束事業活動之行為而言;同條第 4 項,同業公會藉由公會章程或會員大會、理監

事會議決議或其他方法所為約束事業活動之行為,亦稱之。由前述條文內涵可知,

構成聯合行為之法律要件包括「合意」、「約束事業活動之行為」及「法律效

果」,三者間形成完全中介模式,並有文獻 23利用公平會案例建構競爭模型

(Competing Model)加以驗證,其完全中介關係得到實證支持。

前述完全中介關係大都傾向於「態度-行為-效果」模式,但依公平法第 19

條法律構成要件,事業須先有不法垂直交易行為,且該行為之不法程度須達到足以

19 Icek Ajzen and Martin Fishbei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84(3)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8-918 (1977). 20 Robert J. Lutz, “The Role of Attitude Theory in Marketing,” Perspective in Customer Behavior, 4th

ed., Harold H. Kassarjian and Thomas S. Robertson,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319-320 (1991).

21 Richard L. Oliver, Satisfaction: A Behavior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New York: McGraw-Hill, 392-394 (1997).

22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三則行政法院判決評析,法學叢刊,第 172期,1-27 (1998)。 23 施錦村,「卡特爾行為合意與法律效果關聯之驗證:市場競爭能力的角色」,管理學報,第

29卷第 2期,113-114 (2012)。

Page 7: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3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公平會才可以給予行為人負擔法律效果,以致

有行為影響態度、態度影響效果的情形,此種由「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

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法律效果」三者所構成之關係模型,本研究稱之為「基本

模型」(如圖 1),而該模型純屬公平法第 19 條法理推論結果,尚未經實際案例驗

證,但有少數管理領域文獻24也有類似「行為-態度-效果」的情形,並得到實證

支持,故對於基本模型之實證結果值得進一步探討;另外,本研究為強化不同模型

間之驗證,期以得到更好之實證結果,將於基本模型中增加「垂直交易行為」對

「法律效果」間之直接效果,而形成替代模型(如圖 2);其他為驗證干擾變數對

垂直交易行為法理推論路徑之評價,於基本模型中加入干擾變數,構成評價模型

(如圖 3)。

圖 1 基本模型

圖 2 替代模型

24 例如,Chieh-Peng Lin and Cherng G. Ding, “Evaluating Group Differences in Gender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yalty in ISP Service,” 18(2)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nd End Uses Computing, 38-62 (2006)之「關係銷售行為-關係品質-顧客忠誠」及 Ruben C. Caceres and Nicholas G. Paparoidamis, “Service Quality, Relationship, Trust, Commitment and Business to Business Loyalty,”41(4)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836-867 (2007)之「廣告行為-關係滿意-顧客忠誠」模型。

Page 8: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4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圖 3 評價模型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二) 垂直交易行為與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

1. 垂直交易行為意涵

公平法立法之目的,在於維護交易秩序與消費者利益,確保公平競爭,促進經

濟之安定與繁榮。申言之,公平法係以「維護競爭之自由與公平」為手段,藉以達

到保護競爭環境、促進消費者利益及經濟安定與繁榮為目的,故在體例上有限制競

爭與不公平競爭之分。但因垂直交易行為與事業之經營活動有極密切關係,其行為

態樣複雜,例如,相關文獻曾以簡易雙邊獨占模式(Simple Duopoly Model)驗證製

造商與零售商間之關係,發現透過垂直交易行為所得到績效優於製造商直接銷售,

但也較容易造成共謀(Collusion)情事;另外,製造商為得到非線性垂直效果(例

如,授權金),會對零售商提供廣告及人員訓練等,同時為達預期績效也會對其實

施垂直交易限制25。雖然如此,但現行公平法將垂直交易行為列為不公平競爭範

圍,而事實上其性質同時兼有限制競爭與不公平競爭的特性26。此種情形與美國法

關於「不公平交易行為」(Unfair Trade Practice)的特性有諸多雷同之處。例如,

不公平交易行為亦非由單一法律體系所形成,而是散見於習慣法(Common Law)

25 Giacomo Bonanno and John Vickers, “Vertical Separation,” 36(3)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57-265 (1988); Frank G. Mathewson and Ralph A. Winter, ”The Economics of Franchise Contracts,” 28(3)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503-526 (1985).

26 同註 3,221。

Page 9: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5

與成文法(Statutory Law)之中,且其發展並非一次、立即地繼受而來,而是分

次、漸進地落實於需求之上。故就整體觀之,美國法所稱之不公平交易行為,並非

單純的指向狹義的「競爭」事項而己,舉凡不公平競爭行為、部分兼有「限制競爭

性格」之行為、消費者保護、甚至國際貿易上之不公平行為,均包括在此一概念下

27。

綜合以上,若以我國公平法對涉及「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之垂直交

易行為規範,逐款對應於美國法之現況,雖然體例不同不容易完全對應,但大致上

而言,我國法之杯葛、不當差別待遇所涉之行為,在美國法上,實質上即為兼受限

制競爭性格之行為所規範事項;我國法之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及不當取得他事業營

業機密,在美國法上可歸類為不公平競爭行為;至於我國法上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

為,其屬性較為特殊,兼具手段屬於不公平行為,目的在求限制競爭;其他如我國

法上之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類似於美國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之

「垂直關係之交易限制」中之「非價格限制」28。以上各種垂直交易行為之限制,

為公平法第 19條規範內容,並將之視為該行為觀察變數,其要義說明如下29:

(1) 杯葛:係指以損害特定事業為目的,促使他事業對該事業斷絕供應、購買或

其他交易之行為。事業之行為是否合致「杯葛」行為之構成要件,尚須綜合

考量當事人之意圖、目的,杯葛發起人所處之市場結構及其本身市場地位、

杯葛行為所涉及之商品特性、杯葛行為之履行狀況,乃至於杯葛行為實施後

對市場競爭所造成的影響程度。

(2) 不當差別待遇:係指無正當理由,對他事業給予差別待遇行為。所謂差別待

遇,意指事業就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品質或其他交易條件,售

予同一競爭階層不同之購買者而言。至於其理由是否正當,應審酌市場供需

情形、成本差異、交易數額、信用風險及其他合理之事由,認定之。

(3) 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係指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使競爭者

之交易相對人與自己交易之行為。其中「脅迫」係指透過要脅手段爭取競爭

者交易相對人之行為,在商業道德倫理上其非難性最為顯著;「利誘」意指

27 同註 2,89-90。 28 同註 2,88-91。 29 同註 3,224-235。

Page 10: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6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不以品質、價格或服務爭取顧客,而利用顧客之僥倖、暴利心理,以利益影

響顧客對商品或服務之正常選擇,從而誘使顧客與自己為交易之行為;至於

「不正當方法」,應自行為人的動機、目的及手段綜合判斷之。具體言之,

係以強迫力或不當利益贈送干擾競爭者之現有交易相對人或潛在交易相對人

或僱傭關係者。

(4) 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係指事業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使

他事業不與其進行價格競爭,而參與結合或聯合之行為。此行為之適用係以

系爭行為之客觀性為判斷依據,不以事業之間確已發生不為價格之競爭而參

與結合或聯合為必要。其常見類型包括:不當取得統銷機會、要求棄標、要

求圍標、或以團體壓力引導價格30。

(5) 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秘密:係指事業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

獲取他事業之產銷機密、交易相對人資料或其他技術秘密之行為。所謂營業

秘密,意指事業為在營運活動上取得競爭優勢,投入勞力與資本所發展出來

的各種有形或無形之成果,而營業秘密所有人對此未經公開之特定知識或情

報,有保密之主觀意思者。

(6) 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係指以不正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之事業活動為

條件,而與其交易之行為。此項限制是否不正當,應審酌當事人之意圖、目

的、市場地位、所屬市場結構、商品特性及履行後對市場競爭之影響程度,

綜合判斷之。其主要類型包括搭售(Tie-in Sales)、獨家交易(Exclusive

Dealing)、地域或顧客等其他限制事業活動之情形。

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意涵

事業垂直交易制是否涉有不法,繫諸於「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之有

無,若有,應受公平法評價,反之亦然。但公平法立法之初,將垂直交易限制列入

不公平競爭範圍,且其不法門檻只列有「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然就垂直交易限制

所列各款規範之本質以觀,各國立法例、學說及實務見解,咸認其應為「限制競

30 例如,公處字第 081003 號、087205 號、092132 號及 086106 號處分書。請參同註 2,154-

155。

Page 11: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7

爭」與「不公平競爭」之混合立法,故於 1999 年 2 月公平法第 1 次修法時,將該

行為之不法門檻增修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

1993 年 2 月公平會第 71 次委員會議闡釋「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認為事業之

競爭行為是否合乎該當垂直交易行為「妨礙公平競爭之虞」構成要件,應就其所採

取之競爭手段本身是否具有不法性或其競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之自由競爭機能,分

別或綜合加以判斷。若其競爭手段本身顯已失公平,即具有非難性;或若其競爭手

段之不公平程度尚未達到顯失公平要件,則須進一步檢視其競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

自由競爭機能,若有減損,再從「合理原則」角度,審酌有無構成「妨礙公平競爭

之虞」。其中之虞,即該當行為不必達到實質限制,只要達到抽象性危險己足31。

以上顯示,「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係由競爭手段不公平(行為不法)及競爭結果減

損市場機能(市場不法)二構面所組成,至為明確。而 2001 年 1 月公平會第 481

次委員會議確認原第 71 次委員會議對「妨礙公平競爭之虞」所訂之適用考量原

則,仍適用於「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而其構面係由「競爭手段不公

平」及「競爭結果受限制」所組成。另外,1999年 3月公平會第 382次委員會議就

有關「公平法第 19 條垂直交易限制構成要件之研析」乙案決議指出,由該條規範

本質、所保護之法益與各國立法例觀之,垂直交易限制中之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

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及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等,應可歸類為「競爭手段不公

平」;其他如杯葛、不當差別待遇及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應可歸類為

「競爭結果受限制」。以下,謹就該二觀察變數之要義說明之32:

(1) 競爭手段不公平:垂直交易行為中之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迫使參與限制競

爭行為及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屬於「競爭手段不公平」之規範範圍,

即「行為不法」。行為不法原則上為刑法所禁止,故其市場行為之違法性或

違反公平性應無疑義。至於其他情形,其競爭手段是否因有失公平而當然違

法,尚須自具體個案中,考量其對商業倫理與公序良俗的違反程度以斷,且

其不法性與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方法的影響程度,呈現正向關係。

(2) 競爭結果受限制:垂直交易行為中之杯葛、不當差別待遇及不當限制交易相

31 同註 2,120-122。 32 同註 13,171-172。

Page 1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8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對人事業活動,屬於「競爭結果受限制」規範範圍,即「市場不法」。當競

爭手段「不公平」性格不明顯時,必須從其競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機能加以

判斷。在此並不以市場結果已實際受影響為必要,只要其實施有影響之虞,

即有可非難性,故須經認定其實施結果有減損市場機能,再依合理原則判斷

之。一般採取「市場力量」作為門檻,當市場力量越大,競爭結果受限可能

性越高。

3. 垂直交易行為與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關係

就「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意涵,若垂直交易行為涉及限制競爭,所破

壞的是制度的保護,亦即破壞政策規範、競爭自由,此時所強調的是市場不法的觀

察;若涉及妨礙公平競爭,所破壞的是權利保護,亦即破壞倫理道德規範、競爭者

間之公平,此時所強調的是行為不法的觀察33。此即為何美國法會將「商業侵權」

單獨列為民法侵權以外之行為,另以競爭法加以規範,其原因主要著眼於該行為之

違法程度,已涉及效能競爭(Competition on the Merits)之違害,而不利於社會福

利(Social Welfare)的產生,對競爭制度或競爭者間之公平競爭有違害之虞。至於

我國公平法對於垂直交易行為,文獻多傾向於以公平法第 26 條34所揭示之公共利

益,來區分介入保護「競爭制度」或「競爭者權利」之時機。故垂直交易行為案件

適用公平法第 19 條共同門檻「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時,除要注意一般性的

商業倫理非難性外,亦應注意檢視效率、公平性、可競爭環境及潛在競爭者參與竸

爭的可能性,以輔助解決該共同門檻所具有之不確定法律概念35。

垂直交易行為中之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及不當獲取他

事業營業秘密等,都係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來爭取交易機會,而非

以較有利之價格、數量、品質、服務或其他條件,取得交易機會。其所涉及的,係

以不正當的競爭手段,進行市場交易行為,對於遵守交易公平之競爭者而言,顯失

公平,有違商業倫理與公序良俗。此種「行為不法」,毫無疑問具有可非難性,可

33 同註 2,120。 34 公平會對於違反本法規定,危害公共利益之情事,得依檢舉或職權調查處理。 35 William G. Shepherd,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alysis, Market, Polic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9-23 (1997); 同註 2,119-120。

Page 13: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89

構成「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適用要件。至於杯葛、不當差別待遇及不當限制交易

相對人事業活動等行為,若其競爭手段之不公平性,尚非達到顯著水準,無法逕自

認定其競爭手段屬當然違法者,必須從其競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之自由競爭機能,

加以認定違法與否?故其違法之判斷,應注重市場競爭結果之觀察。過去文獻較無

爭議者,係檢視其市場力量,實務執行上,有以市場占有率 10%作為門檻的默契;

亦有文獻認為可採取上下游間之「依賴關係」,作為市場力的判斷,實務上也有少

數個案採用36,唯此一方法並非一般所採取37;另外,亦有些文獻38以一種略為不同

的方式來說明垂直交易限制,認為減少下游競爭的約束(例如,區域限制)也可能

軟化上游競爭,故上游事業亦可能為策略性目的而採取垂直限制。總而言之,「市

場不法」不利於市場效能的提升、可競爭環境的維護及有妨礙潛在競爭者參與竸爭

之虞,構成「限制競爭」適用要件,尚無疑義。

綜上觀之,垂直交易行為不論屬於行為不法或市場不法,都有可能構成「限制

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適用要件,且該當行為之不法程度越高,其適用性越

高。因之,提出研究假說一如下:

H1:事業垂直交易行為,若涉及行為不法或市場不法,其涉法程度越高,構成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之適用性亦越高。

(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為與法律效果

1. 法律效果意涵

公平法屬兼具公法與私法特徵之公私混合法39,依公平法規定,事業若違反該

法義務者,行為人應負行政、刑事或民事責任。其中行政責任主要包括命其停止、

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與罰鍰等項。該行政責任又以公平法第 41 條為主

36 例如:公處字第 089038、091022、091086等。 37 同註 2,119-123。 38 例如,同註 17,186-187;Avinash K. Dixit and Joseph E. Stiglitz,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67(3)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97-308 (1977); Esther Gal-Or, Duopolistic Vertical Restraints, Working Paper,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650 (1987).

39 江嘉琪,「公私混合契約初探-德國法之觀察」,中原財經法學,第 9期,63-112 (2002)。

Page 14: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0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要的法律根據。依據該條規定,公平會對於違反公平法義務者,得限期命其停止、

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並得處新台幣(以下同)5 萬元以上 2500 萬元以

下罰鍰、逾期仍不執行者,可按次連續處 10 萬元以上 5000 萬元以下罰鍰,至行為

人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為止。其次,刑事責任,依公平法第 36

條規定,行為人違反該法第 19 條義務者,經公平會依第 41 條予以處分,而仍逾期

未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未採取必要更正措施,或停止後再為相同或類似之違法行為

者,處行為人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5000 萬元以下罰金。最後,民

事責任,不論何種情形,只要是「權益遭侵害之人」均得以依據公平法第 30 條主

張,除去侵害,有侵害之虞者,並得請求防止之;並得依同法第 31、32 條,請求

損害賠償,至於賠償金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額之 3倍40。

由於刑事及民事責任都屬司法體系之權責,且屬告訴乃論之罪,實務上,多由

受害人決定是否要上訴。由樣本內容知悉,全數樣本並未有民事損害賠償請求者。

另外,樣本中也僅有 2 件個案41涉及公平法第 36 條,而受害人亦未向司法機關,提

出上訴追究刑事責任。故為真實反應樣本內容,不宜將刑事責任及民事責任列為法

律效果之觀察變數。故本研究法律效果觀察變數僅包含「停止、改正或採取更正措

施」及「罰鍰」等二項。

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與法律效果的關係

涉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垂直交易行為案件,其行為態樣共有 6

種,己如前述。以下就該當行為所涉及的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與法律效果

間之關係敍述之:

(1) 杯葛:若杯葛發起人係以損害受杯葛人為目的,促使杯葛參與人共同斷絕與

受杯葛人之關係或不與之建立關係,對受杯葛人而言,屬於一種有組織之阻

絕行為,使受杯葛人在特定市場上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減弱其競爭能力,

甚至廹使之退出市場競爭;對杯葛參與人而言,其交易對象的選擇與意思決

定自由,亦因杯葛而受到干擾與限制,尤其具有市場地位之杯葛人所為之杯

40 同註 2,174-180;同註 3,505-527。 41 公處字第 085054號、公處字第 087159號處分書。

Page 15: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1

葛行為,對市場自由競爭程度影響更為顯著,此一杯葛行為,有違公平法之

立法目的,競爭法主管機關應給予行為人負擔法律效果42。

(2) 不當差別待遇:公平法所欲禁止之差別待遇,僅係針對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

遇而已,非針對所有客觀上之差別待遇行為。因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

將使行為人以「優惠性交易條件」破壞該當階層之競爭;或因而使交易相對

人有增、減成本之情事,而阻礙或破壞交易相對人階層之競爭。同時,具有

市場地位之購買者,亦可能利用其有利的競爭地位,迫使供應商給予優惠價

格,以致該購買者在其所屬之競爭市場階層,得以獲得不正當的競爭優勢,

而產生二手破獲(Secondary Line Injury )43,不利於市場發展,有違公平法

立法宗旨。

(3) 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所謂「使競爭者之交易相對人與自己交易之行為」,

本質上是市場的競爭常態,不具可非難性。公平法第 19 條第 3 款所揭之不法

行為,屬於對他事業之交易關係干預之「商業侵權」,其具體類型可包括,

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干預他事業既存之交易關係或預期建立

之交易關係或他事業之僱傭關係。如此,將破壞競爭者間之公平競爭44,屬手

段不公平,具可非難性,應負擔法律效果。

(4) 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事業間之結合、聯合行為,若有益於整體經濟利

益,而向主管機關申許許可,本無可非難之處;但若事業間之結合或聯合行

為,係因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而產生,且其目的在於避免該等

事業間之價格競爭,對特定市場將有限制競爭之虞,或有限制競爭脫責之虞

(例如,經銷商之聯合行為,推託其一致性行為,係因製造商強制之表象,

而其彼此之間並無合意之存在)。另外,此一行為,亦將有礙於競爭環境之

維護,阻礙潛在競爭者進入市場參與競爭,不利於市場競爭機能的正常運作

45。

42 陳丰生、陳文生、陳家榮,「杯葛行為之法律與經濟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 17 卷 1

期,75-76 (2009)。 43 William Breit and Kenneth G. Elzinga, The Antitrust Casebook, 3rd ed., New Jersey: The Pryden

Press, 221-225 (1996). 44 同註 2,137。 45 同註 2,150-151。

Page 16: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2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5) 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事業若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的方法取得

他事業之產銷機密、交易相對人資料或其他有關技術機密,將壓制實施對象

的意思自主,使實施對象不願投入勞力與資本從事創新;行為人亦因可不勞

而獲,不願花費時間與精力從事創新。如此,不但造成競爭者間之不公平,

亦可能阻礙產業的繁榮與發展,不利於市場正常發展46。

(6) 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依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當市場上交易不

確定性越高,商品或服務於垂直交易過程中所需之「特殊資產」越多,且機

會主義充斥,績效評估不易。故垂直非價格限制之違法與否,採取「合理原

則」判斷之。因此,在不考慮其他社會價值或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社會福利

損失之分析一向為其執法的重心。職是之故,若要判斷此一類型行為是否具

有「正當性」,宜併同參考過去實務經驗,採取市場力量作為門檻。申言

之,當事業市場力量越大,其所從事之搭售、獨家交易、顧客或其他使用條

件之限制,對市場競爭結果影響越大,可非難性越高47,此時競爭法主管機關

應給予行為人負擔必要之法律效果。

綜合以上,該當垂直交易行為,若其行為涉有不當情事,將涉及的限制競爭或

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而與公平法之立法宗旨有違,公平會為維護市場競爭機能,將

給予行為人負擔法律效果,其負擔情形與不當程度呈正向直接關係,故提出研究假

說二如下:

H2:事業垂直交易行為,若涉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其涉法程度越

高,所需負擔法律效果越重。

(四) 垂直交易行為與法律效果的關係

垂直交易行為與法律效果間之直接關係,屬於「行為-效果」模式,在相關領

域許多文獻48都獲得實證支持,但依公平法第 19 條法律構成要件,垂直交易行為其

46 馮震宇,「論營業秘密法與競爭法之關係-兼論公平法第 19 條第 5 款之適用」,公平交易

季刊,第 4卷 3期,1-4 (1996)。 47 同註 2,160-161。 48 例如,Lien-ti Bei and Yu-ching Chia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Loyalty: An Analysis of

Intangibile Factors in Three Service Industry,” 16(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 Management,

Page 17: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3

不法程度,須達到足以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競爭法主管機關才可以給予

行為人負擔法律效果。申言之,垂直交易行為其行為人是否須負擔法律效果,須視

其不法程度是否達到足以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而定。垂直交易行為雖有可

非難性,但其可非難程度若未達到足以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其行為人仍

無須負擔法律效果,此為該條文所明定。本研究樣本來自公平會歷年審理垂直交易

行為之處分案例,其樣本內涵自然受到該條文所規範。若由該條文法律構成要件及

樣本內涵推論,垂直交易行為與法律效果之間應無直接效果存在,只存在間接效

果。故提出研究假説三如下:

H3:垂直交易行為與法律效果間之直接效果,未達到顯著水準。

(五) 不法類型對垂直交易行為之評價

本研究除獨立變數及依變數外,尚包括干擾變數及中介變數( Intervening

Variable),其中干擾變數即為不法類型(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中介變數為限制

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干擾變數具有調節功能,會對獨立變數與依變數間之關

係造成影響,也就是對二者間之因果關係具有影響效果,若其影響達到顯著水準,

則有干擾效果(Moderating Effect)存在。在同時存在干擾變數及中介變數的研究架

構中,中介變數具有構念功能,使得獨立變數與干擾變數透過中介變數來影響依變

數,也就是干擾變數會同時調節中介變數兩端路徑,而達到干擾之目的49。

就本研究而言,公平會對不同不法類型案件是否有不同評價,端視不法類型對

垂直交易行為法理路徑,即「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

及「法律效果」三者間所構成之路徑,是否產生干擾效果而定?若其路徑結構係數

差異達到 0.05 顯著水準,表示不法類型具有干擾效果存在;反之則無50。垂直交易

若其不法類型具有干擾效果,表示公平會對於不同不法類型案件之處理具有不同評

162-177 (2006); Francois A. Carrillat, Fernando Jaramillo, and Jay P. Mulki,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 17(2)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95-110 (2009); 同註 23,105-113。

49 Donald R. Cooper and Pamela S. Schindler,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 10th ed., Singapore: McGraw Hill, 45-47 (2008).

50 Sharma Subhash, Richard M. Durand and Oded Gur-Ari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Moderate Variable,” 18(3)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1-299 (1981).

Page 18: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4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價,其中倘行為不法路徑結構係數大於市場不法,顯示公平會認為行為不法之可難

性高於市場不法;反之則市場不法之可非難性高於行為不法。若不具干擾效果,則

表示公平會對於該二類型案件之處理無不同評價,即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之可非難

性應無不同。

有論者以為,從「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的法理觀之,垂直交易行為

中之「行為不法」所涉及之各項競爭手段,原則上為刑法所禁止,其違法性無庸置

疑,屬於「當然違法」。至於「市場不法」,則當「行為不法」之性格不明確,從

而不能逕自認定,其競爭手段為當然違法者,再由競爭結果是否損及市場競爭機能

認定之。若其實施結果有減損市場競爭機能之虞,始具有可非難性之可能,此時再

依「合理原則」審酌研判,若確有減損市場競爭機能,則屬之;反之則無51。由以

上文獻意涵,似乎有「行為不法」之可非難性高於「市場不法」之意味。另有論者

以為,從公平法第 19 條之條文結構觀之,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應互為表裡,相互

影響,亦即該條款除有不公平競爭之規定外,尚包括限制競爭之意涵。此種立法體

制固有其待商榷之處,然卻足以說明維護自由競爭與公平競爭二者間,具有極密切

的關係,且二者對市場競爭秩序所肩負之維護任務,實質上並無二致52。換言之,

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之可非難性應無不同。綜上觀之,顯示二文獻各有不同的立論

基礎,其適用性如何?有待進一步探討,以確定公平會對不同不法類型垂直交易限

制案件之評價。

由行為不法或市場不法所屬各垂直交易行為之態樣以觀,不當爭取交易相對

人、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及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屬於行為不法;其他如杯

葛、不當差別待遇及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屬於市場不法。二者在「限制

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之屬性上,亦分屬不公平競爭及限制競爭;加以本研究

係採取正向 Likert 7 等尺度衡量所建構之態度量表,故可推論不法類型對「垂直交

易行為」與「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間路徑結構係數之影響,其差異應可

達到顯著水準,而有干擾效果。申言之,垂直交易限制不法類型對該二變數間路徑

具有不同評價,故提出研究假說四如下:

51 同註 2,120-121。 52 同註 13,168。

Page 19: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5

H4:垂直交易行為與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二變數間之路徑結構係數,

會因不法類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法類型對該當路徑有不同評價,即有干擾效

果存在。

另外,由公平會對於垂直交易行為案件罰鍰依據觀之,該會係依據公平法施行

細則第 36 條規定,審酌:1.違法行為之動機、目的及預期之不當利益;2.違法行為

對交易秩序之危害程度;3.違法行為持續時間;4.因違法行為所得不當利益;5.事業

規模及市場地位;6.是否曾經主管機關之導正或警示;7.以往違法情形;8.違法後之

悛悔實據及配合調查態度等項,作為罰鍰金額高低的依據,並無行為不法或市場不

法之區分。至於另一法律效果觀察變數「停止、改正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其處

分亦以個案違法程度判定之,並無行為不法或市場不法之區分。由以上可以推論,

不同不法類型將不會對「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與「法律效果」間之路徑

產生干擾效果,亦即不會造成不同評價。故提出研究假說五如下:

H5:限制競爭或不公平競爭之虞與法律效果二變數間之路徑結構係數,不會因

不法類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法類型對該當路徑不會造成不同評價,即無干擾

效果存在。

三、研究方法

(一) 資料蒐集

本研究旨在驗證垂直交易限制不法類型對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

競爭之虞與法律效果間之評價,與競爭法所要維護之競爭秩序、公平競爭環境有密

切相關,且為配合設定評價基準,故樣本取自公平會 1992 年 1 月成立以來至 2011

年底公開可得之處分案例資料,共得 125 件案例作為樣本。其蒐集過程包括:首

先,由該會網站首頁53「本會行政決定」欄內鍵入關鍵字「妨礙公平競爭」共出現

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例 377 件,經過逐件比對刪除行政法規、解釋案例、公平法第

53 http://www.ftc.gov.tw, 最後瀏覽日期:2012/6/7。

Page 20: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6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6條、第 10條、第 14條、第 18條、第 21條及第 24條案件後,共得垂直交易行為

處分案例 125 件;其次,由同一網站相同欄位鍵入關鍵字「妨礙公平競爭訴願」出

現訴願駁回案 1 件、鍵入「妨礙公平競爭再訴願」未出現案例、鍵入「妨礙公平競

爭行政訴訟」出現行政訴訟案 36 件,其中除 1 件54為撤銷原處分案,已自樣本刪除

外,其餘為駁回案或非屬垂直交易行為案;最後,再由同一網站之統計欄位處分案

例查詢,得到 1992 年至 2011 年垂直交易行為被處分案件共 125 件。以上可知,本

研究所蒐集案例與母體完全一致,樣本數應可確認無誤。這些案例可分成二部分:

一為 1992年 1月至 1999年 1月,公平法第 1次修法前「妨礙公平競爭之虞時期」

共 63 件;二為 1999 年 2 月至 2011 年底,公平法第 1 次修法後「限制競爭或妨礙

公平競爭之虞時期」共 62件。

另外,依據該會案件統計分類,該會將檢舉案件依處理結果分成行政處置、處

分、不處分、併案及中止審理等五類55。本研究樣本屬於處分案例,依註 52 所示應

包括處分案件與合併處理之處分案件,由於其性質與處分類之案件類似,故與之相

互比較最為合理。由前述資料可知,公平法各條文處分案例至 2011 年底總計 2746

件,其中垂直交易行為案例約占 4.55%(125/2746),每年平均案件數約有 6.25

件,遠高於最近五年(2007-2011)的平均值 3.60 件;與公平會最近五年平均處分

案件數 114.40 件,遠低於樣本期間之平均值 137.30 件相似,顯示公平會針對業界

之各項宣導,已得到若干成果。公平會處分案件數與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件數比

較,詳如表 1。

(二) 樣本描述

本研究共有 125件樣本,其篇幅適中,最大篇幅 21頁56、最小篇幅 2頁,大部

分集中在 2 頁至 7 頁間,其比率約為 92%(115/125)。前述樣本內容結構完整,

54 88判字第 3893號判決書。 55 「行政處置」係針對違反公平法精神之檢舉案給予行業導正 (或警示)、個案警示、移請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配合辦理等措施,但未給予處分;「不處分」意指檢舉案尚未合致公平法違法要

件;「中止處理」意指非屬公平會主管業務、或依公平會與他機關之協議移送他機關處理者、或

其他程序不符之案件;「併案」意指不同檢舉人但同一檢舉事由,故一併辦理;「處分」意指檢

舉案合致公平法違法構成要件,並經委員會議決議後,給予處分。(請參 http://www.ftc.gov.tw) 56 公處字第 100033號處分書。

Page 21: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7

包括形式要件:代表人、被處分人、處分文號、處分日期及行政訴訟教示條款等;

實質要件:處分書主文、檢舉事項、調查經過、調查結果、處分理由及可能涉及之

法律效果等,符合 Weber57所稱,內容分析法所分析之文件,應符合完整性及語意

連貫性(Semantic Coherence)的要求。

表 1 公平會處分案件數與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件數比較

年 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處分案件數 51 79 118 158 178 206 225 151 202 192

垂直交易行為 7 5 3 21 12 7 7 6 7 2

年 度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合計

處分案件數 189 123 101 97 101 112 101 140 109 110 2746

垂直交易行為 4 15 4 2 5 1 2 1 5 9 125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樣本中涉及杯葛者 12 件、不當差別待遇者 15 件、不當爭取交易相對人者 15

件、迫使參與限制競爭行為者 31 件、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者 2 件,及不當限

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者 52 件,這些樣本中有 2 件同時涉及二項公平法第 19 條之

款項,其中行為不法有 47 件、市場不法有 78 件。該等處分案僅處停止、改正或採

取必要更正施之行政處分,而未處罰鍰者 70 件、處該當行政處分併科罰鍰 5 萬元

(含)者 2件、併科罰鍰 6萬元至 50萬元(含)者 13件、併科罰鍰 51萬元至 100

萬元(含)者 16 件、併科罰鍰 101 萬元至 500 萬元(含)者 20 件、併科罰鍰 501

萬元至 1500 萬元(含)者 2 件、併科罰鍰 1501 萬元以上者 2 件,最高罰鍰金額高

達 2500 萬元58。樣本若以年度區分,1995 年 21 件最多、其次為 2003 年的 15 件;

2007 年及 2009 年的 1 件最少、其次為 2001 年、2005 及 2008 年的 2 件(詳如表

1);樣本若以所涉內容屬性區分,與價格有關者 35 件、與非價格之其他交易條件

有關者 90 件;樣本若以產業別區分,電子業 8 件、非電子製造業 51 件、金融服務

業 1件、非金融服務業 65件。

57 Robert P. Weber, Basic Conten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 9-10(1985). 58 公處字第 097044號處分書。

Page 2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8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三) 態度量表的建立

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法,建構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

法律效果等潛在變數態度量表。首先參酌相關文獻,擬定潛在變數及其觀察變數之

衡量項目及評分原則初稿,並將初稿內容,請教曾辦理垂直交易行為案件之公平法

實務經驗者給予指導修正,指導者對於初稿內容給予文字修正,使初稿內容更為清

晰可讀,同時參酌指導者口頭意見修訂衡量項目及評分原則。其次,為避免衡量時

產生共同方法變異(Common Method Variation),採用彭台光、高月慈、林鉦棽59

建議,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預防。因此,觀察變數之衡量項目及評分原則均來自文獻

探討結果、潛在變數垂直交易行為之 6 項衡量項目均採取反向問卷設計(R)、資

料蒐集則採取全數樣本而非抽樣樣本、評分工作則由 3 位具有公平法背景之法律專

業人士擔任,藉以降低共同方法變異發生的可能性。最後,採用相互同意度

(Percent Agreement)檢定觀察變數評分員間之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完

成態度量表之建構,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前述態度量表包括 3 個部分 10 項衡量

項目,即垂直交易行為 6 項、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 2 項及法律效果 2 項。

另外,為增加態度量表的鑑別度,採取 Likert 7 等尺度量測,分數依序由 1 分至 7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其態度量表衡量項目及評分原則,詳如表 2所示:

(四) 評分員信度檢定

評分員信度,意指不同評分員各別針對相同樣本相同衡量項目及評分原則,達

成一致性的程度60,為內容分析法常用的信度表示方式之一。若干文獻61建議,若內

容分析法所分析之衡量項目屬於連續變數,可採用相互同意度來檢定評分員間之信

59 彭台光、高月慈、林鉦棽,「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本質、影響、測試和補

救」,管理學報,第 23卷第 1期,77-88 (2006)。 60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幼獅文化事業公司,305 (1999)。 61 Matthew Lombard, Jennifer Snyder-Duch and Cheryl C. Bracken, “Content Analysis in Mass

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of Inter-coder Reliability,” 28(4)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587-604 (2002); De B. Wever, Tammy Schellens, Martin Valcke and Van H. Keer, “Content Analysis Schemes to Analyze Transcripts of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 A Review,” 46(1) Computers & Education, 6-28 (2006).

Page 23: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99

表 2 態度量表衡量項目與評分原則62

衡量項目 評分原則 參考文獻

垂直交易行為 R(6 項): 1.杯葛項目越多,可非難性越高(X1)。2.不當差別待遇項目越多,可非難

性越高(X2)。3.不當爭取交易對象所涉及之範圍

越大,可非難性越高

(X3)。4.迫使他事業參與限制競爭類型越多,可

非難性越高(X4)。5.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秘密項

目越多,可非難性越高

(X5)。6.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項目越

多 , 可 非 難 性 越 高

(X6)。

1.杯葛行為若包括斷絕供應、斷絕購買及其他交易限制,得 7 分;其中二項得 5-6 分,其中一項得 4分;若全無得 3 分或以下。2.不當差別待遇若包括價格、品質及其他交易條件的不公平,得 7 分;其中二項得 5-6 分;其中一項得 4 分;若全無得 3 分或以下。3.不當爭取交易對象若包括競爭者之現有交易相對人、潛在交易相對人及僱傭對象,得 7分;其中二項得 5-6 分;其中一項得 4 分;若全無得 3 分或以下。4.迫使參與限制競爭其類型若包括不當取得統銷機會、棄標、圍標與以團體壓力引導

價格,得 7 分;其中三項得 6 分;其中二項得 5分;其中一項得 4 分;若全無得 3 分或以下。5.不當取得營業秘密若包括產銷機密、交易相對人資料

及技術機密,得 7 分;其中二項得 5-6 分;其中一項得 4 分;若全無得 3 分或以下。6.不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事業活動若包括搭售、獨家交易、地域及顧

客等項限制,得 7 分;其中三項得 6 分;其中二項得 5分;其中一項得 4分;若全無得 3分或以下。

公平會

(2007);范建得、陳

丁章

(2004)。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

之虞(2項): 1.競爭手段越不公平,越可能妨礙公平競爭,不法

性越高(Y1)。2.行為人市場力量越大,競爭結果

受 限 制 程 度 越 高

(Y2)。

1.競爭手段若同時涉及脅迫、利誘及其他不正當方法,得 7 分;其中二項得 5-6 分;其中一項得 4分;都未涉及得 3 分或以下。2.行為人市場占有率若達 50%或以上,得其 7分;達 30%未達 50%得 6分;達 20%未達 30%得 5 分;達 10%未達 20%得4分;未達 10%者得 3分或以下63。

范建得、

陳丁章

(2004);李憲佐、吳

翠鳳、沈

麗玉

(2002)。

法律效果(2項) 1.垂直交易行為涉及需改正項目越多,法律效果越

重(Y3)。2.垂直交易行為罰鍰金額越多,法律效

果越重(Y4)。

1.垂直交易行為同時涉有停止、改正及採取必要更正措施者得 7分;其中二項得 5-6分;其中一項得 4分,無以上項目者得 3 分或以下。2.垂直交易行為罰鍰金額 1000 萬元或以上,得 7 分;100 萬元至999 萬元,得 6 分;6 萬元至 99 萬元,得 5 分,5萬元,得 4分;無罰鍰者得 3分或以下64。

公平會

(2007);范建得、陳

丁章

(200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62 本研究包括三項潛在變數,其中法律效果包括二項觀察變數「行政處分」及「罰鍰」,而樣

本中行政處分項目數之多寡及罰鍰金額之高低,雖已敍述於處分書中,但仍涉及 3 分或以下及其他 (例如 5-6分者) 之主觀評分判斷,其他二項潛在變數垂直交易行為及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其觀察變數之評分更是如此,此為本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主觀評分的原因。

63 公平會實務上以行為人市場占有率 10%為門檻。 64 公平法第 41條規定,最低罰鍰金額為 5萬元。

Page 24: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0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度。至於評分員人數多寡才算合適,則說法不一,例如,Holsti65認為只要 2 人即

可,另有文獻66建議 2人或以上,亦有相關實證文獻67採用評分員 2人檢定評分員間

之信度,而王石番68則建議評分員人數不宜過多,以 3 至 6 人為原則。另外,評分

員間之信度係數要多高才算合適,眾說紛紜,例如,Krippendorff69認為只要 0.8 已

足、王石番70也認為只要 0.8即可,而 Kassarjian and Kassarjian71認為須達 0.85或以

上,才算合適。本研究態度量表之衡量項目屬連續變數,故採用前揭文獻建議,以

相互同意度來檢定評分員間之信度。至於評分員人數及評分員間之信度則分別採取

較高標準,以王石番及 Kassarjian and Kassarjian的建議為原則。

Wever et al.72指出,採用內容分析法檢定評分員間之信度時,應注意以下事

項:1.樣本是否與母體有關,實施預測時,預測樣本以樣本數的 10%為原則;2.研

究者是否為評分員;3.評分員的人數與如何選擇;4.評分員的大約訓練時間(次數

與每次時間);5.信度指數之選擇與計算。本研究樣本來自公平會歷年審理之垂直

交易行為處分案例,由樣本蒐集可知,樣本與母體完全重疊,二者有極密切關係。

另外,為提高評分員間之信度,其處理過程包括:

1. 評分員之遴選:為避免發生統計上的偏頗,在遴選評分員時,首先瞭解評分員

對垂直交易行為內涵的認知,確定具有相當認知後,才開始進行評分員遴選工

作。樣本評分工作由三位具有公平法背景且對垂直交易行為具有相當認知之法

律專業人員負責,其中二位為法學博士並曾任職公平會,現均任教於北部某大

學,其中一位目前為該校公平法授課老師;另外一位過去以公平法議題作為碩

65 Ole R. Holsti,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137-141 (1969). 66 例如,Rajesh K. Chandy, Gerard J. Tellis, Deborah J. Macinnis and Pattana Thaivanich, “What to

Say When: Advertising Appeals in Evolving Markets,” 38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99-414 (2001); 同註 64, Lombard et al. 之 602.

67 例如,林芬慧、翁文笛,「資訊安全廣告之內容分析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 14 卷第 4期,116 (2007);盧淵源、蘇登呼、黃英忠,「企業新聞報導傾向與企業媒體關係管理:財經雜誌TFT-LCD面板廠新聞之內容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 19卷第 4期,815 (2011)。

68 同註 63,142。 69 Klaus Krippendorff,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148-154 (1980). 70 同註 63之 311。 71 Harold H. Kassarjian and Waltraud M. Kassarjian,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on Advertising: A

Content Analysis,” 11(4)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69-285 (1988). 72 同註 64,Wever et al之 10-11。

Page 25: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1

士論文題目,及曾任職立法委員助理多年,參與協助公平法修法審查工作,現

為北部某大學博士班學生;至於研究者並未參與評分工作。

2. 溝通與訓練:研究者為使評分員充分瞭解如何進行評分作業,曾二度與評分員

進行溝通,每次約 1 個小時,第一次由研究者說明評分作業原則,及提出判別

垂直交易限制案件所呈現之「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

虞」、「法律效果」及其觀察變數之方法;第二次由研究者提供經由指導者修

正後之評分原則及衡量項目,針對該原則及衡量項目交換意見,俟三位評分員

對評分原則達成共識後,才進行評分作業。

3. 預測作業:由研究者依據系統抽樣法隨機抽取預測樣本,將樣本依據處分時間

順序編號,隨機抽取第 8 號作為始點,然後每間隔 10 號抽取 1 件,共抽取 13

件(約 10%)作為預測樣本,再由研究者將預測樣本分別交予評分員,請其單

獨評分,並於 4天內各自交回。

4. 計算預測信度:由研究者依據公式計算評分員間之相互同意度及預測信度。例

如,評分員 A與評分員 B,其預測樣本全部題目數共有 130(13×10) 項,二者

答案相同的題目數為 92 項,二者之相互同意度=2N/M1+M2(N=評分員 A、B間

預測樣本答案相同題目、M1=評分員 A預測樣本全部題目、M2=評分員 B預測樣

本全部題目)= 2×92/130+130 =0.708。餘者類推,即評分員 A 與評分員 C 間之

相互同意度為 0.731、評分員 B 與評分員 C 間之相互同意度為 0.698。平均相互

同意度=(0.708 +0.731+0.698)/3 =0.712。預測信度=n×(平均相互同意度)

/1+(n-1)×(平均相互同意度)=3×0.712/1+(2)(0.712)= 2.136/1+1.424=0.881

(n=評分員人數)。

綜合以上,經由系統抽樣後之評分員間之信度預測值為 0.881。但為計算全部

樣本之評分員間之信度,故再請原評分人員依據評分原則,判讀 125 件樣本,於 7

天內單獨交回,再由研究者依據公式計算評分員間之平均相互同意度為 0.706,評

分員間之信度為 0.878。Kassarjian and Kassarjian 認為,評分員間之信度若大於

0.850,其評分結果可以接受。本研究樣本評分員間之信度達 0.878,已超過可接受

標準。

Page 26: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2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五) 描述性統計與其他信度檢定

本研究潛在變數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法律效果,其

觀察變數 X1、X2、X3、X4、X5、X6、Y1、Y2、Y3及 Y4間之 Pearson 相關係數均呈

現正向關係,且 p值均達到 0.01 顯著水準。另外,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礙

公平競爭之虞及法律效果之 Cronbach’s α值分別為 0.894、0.880及 0.881,超過可接

受標準值 0.7;三個潛在變數之累積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68.238%、82.926%及 87.547

%,超過可接受標準值 60%;其他如觀察變數之分項對總項的相關係數(Item-total

Correlation,下稱分項值),最小值為 X4 的 0.611,其餘都在 0.611 以上(詳如表

3),超過可接受標準值 0.5。以上顯示,本研究的潛在變數及其觀察變數信度良

好。

表 3 觀察變數間之相關係數與描述性統計

1 2 3 4 5 6 7 8 9 10

1. X1

2 X2 .835**

3. X3 .654** .680**

4. X4 .439** .407** .399**

5. X5 .559** .559** .522** .700**

6. X6 .530** .610** .557** .590** .729**

7. Y1 .442** .482** .413** .593** .553** .606**

8. Y2 .389** .506** .447** .617** .576** .636** .785**

9. Y3 .373** .327** .336** .541** .611** .537** .598** .587**

10. Y4 .451** .447** .395** .649** .667** .630* .623** .703** .787**

平均值 4.872 5.080 5.424 4.592 5.496 4.984 4.992 4.752 4.632 4.612

標準差 1.251 1.330 1.279 1.213 1.327 1.216 1.244 1.329 1.342 1.417

分項值 0.738 0.758 0.679 0.611 0.761 0.746 0.785 0.785 0.787 0.787

註:** p< 0.0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Page 27: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3

(六) 內容效度與構念效度檢定

採用內容分析法建構態度量表的研究中,有必要進一步檢定其內容效度。Vogt,

King and King73認為內容效度為構念驗證(Construct Validation)的一部分,構念驗

證過程包括評估與確定用於衡量關鍵構念之內容效度工具,故內容效度被定義為,

評估工具與目標構念相關性的程度。因此,內容效度功能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二項:

1.內容效度在於過濾疑慮,不是判斷疑慮;2.內容效度用於一個母體,而不涉及其

他,也就是樣本須與母體緊密相關74。吳萬益75也認為,判斷內容效度的優劣可以參

考以下幾項原則:1.是否從文獻中找尋適合且相關之衡量項目與尺度;2.衡量項目

是否清晰妥適;3.樣本母體有無實施預測;4.有無依據預測結果,加以修正。綜合

以上,本研究樣本來自公平會審理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例,樣本與母體完全重疊,

並依據文獻探討結果,建構潛在變數及其觀察變數與評分原則,以達到篩選構念及

達到清晰妥適的目的;同時採用 Likert 7 等尺度量測,提高鑑別度,邀請三位具有

公平法背景之法律專業人士參與評分,藉以過濾疑慮。另外,在取得全數樣本評分

員間之信度前,事先採取樣本的 10%作為預測樣本,並依據預測結果作為檢測全數

樣本評分員間之信度基礎,其結果預測及全數樣本之評分員間之信度都超出可受標

準 0.85。以上足以確認評估工具與目標構念間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也就是內容

效度之檢定合乎檢定準則。 態度量表實證研究中,所要驗證的假說都是由抽象性構念所組成,故構念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成為最需檢定的效度項目。本研究參酌相關文獻76採取驗證性

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作為檢定構念效度的工具,以達到衡

量工具與目標構念緊密結合之目的,並依文獻 77將構念效度分成收斂效度

73 Dawne S. Vogt, Daniel W. King and Lynda A. King, “Focus Groups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Enhancing Content Validity by Consulting Members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16(3)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31-243 (2004).

74 同註 73,232。 75 吳萬益,企業研究方法,第 3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2 (2008)。 76 例如,James B. Schreiber, Frances K. Stage, Jamie King, Amaury Nora and Elizabeth A. Barlow,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A Review,” 99(6)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23-337 (2006).

77 例如,Joseph F. Hair Jr., William C. Black, Barry J. Babin, Rolph E. Anderson and Ronald L. Tatham, Multivariable data analysi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802-

Page 28: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4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Convergent Validity)及區別效度(Discriminating Validity)。前述文獻認為,利

用 CFA 檢定構念效度時應注意三項評價:1.有無「負」誤差項存在;2.整體模型適

合度(Fitness);3.各別變數之效度檢定。

由圖 4 顯示,無負誤差項存在;整體模型適合度,由圖 4 註(3)所示,整體模型

適合度各量測值均優於標準值,顯示整體模型適合度良好。至於各別變數之效度檢

定,若干文獻78認為,收斂效度之檢定,若 CFA 模型中所有觀察變數的 λ 值標準化

後都達 0.5 以上,且經檢定 p 值達到 0.05 顯著水準,則收歛效度良好。本研究由圖

4所示,CFA模型觀察變數 X1、X2、X3、X4、X5、X6、Y1、Y2、Y3及 Y4標準化後

之 λ值最低值為 X3的 0.564,且經檢定其 p值都達 0.01顯著水準,顯示收歛效度良

好。該等文獻又認為,區別效度可採取「潛在變數配對相關信賴區間檢定法」

(Latent Variables Related Confidence Internal Test),即在 CFA模型中各潛在變數

兩兩相關比較,若其係數小於 0.95,且在 95%信賴區間不包括 “1”,則區別效度良

好。本研究由圖 4 所示,潛在變數兩兩相關最大值為垂直交易行為與限制競爭或妨

礙公平競爭之虞間之 0.799,在標準值 0.95 的水準以下,其誤差值為 0.072,故其

95%水準的信賴區間=(0.799-0.072×1.96; 0.799+0.072×1.96) =(0.658;0.940),

其信賴區間值不包括”1”;其餘各潛在變數兩兩相關 95%信賴區間亦不包括 “1”,

顯示區別效度良好。

Vogt, King and King79認為,內容效度為構念驗證的一部分,另由近期證據顯

示,構念效度的衡量與關鍵構念間具有不可分的關係。本研究效度檢定先確定內容

效度工具合乎檢定準則,再藉由 CFA作為檢定構念效度的工具,驗證構念效度之組

成要素收歛效度及區別效度,經檢定結果,收歛效度及區別效度之檢定值優於標準

值,顯示構念效度良好。

810(2006); Ossi Pesamaa and Joseph F. Hair Jr, “Coopera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Remote Geographic Regions: An Addition to Trust and Commitment Theory with one Key Mediating Construct,” 8(1)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48-61(2008); 同註 73, 232.

78 同註 77之 Hair et al., 807-808及同註 77之 Pesamaa and Hair, 55-57. 79 同註 73, 231-233.

Page 29: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5

圖 4 CFA 模型

註: (1)** p<0.01。 (2)兩兩相關係數之()內數字為誤差值。 (3)整體模型適合度:χ2/df=1.252 、 RMSEA=0.045 、 GFI=0.958 、 NFI=0.972 、 IFI=0.994 、 CFI=0.994 、TLI=0.993、PCFI=0.525、PNFI=0.536;適合度標準值,詳如表 4。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四、實證結果與研究假說檢定

(一) 樣本數與識別度檢定

樣本數是 SEM 運作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樣本數不足將影響 SEM

估計的精確性與代表性。過去文獻對樣本數多少才算合適,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認

Page 30: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6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為至少要有 500 份以上、有些認為只要不少於 100 份即足夠。但若干文獻80認為,

若樣本符合常態(或橢圓)分配,每一變數只要 5 份樣本就足夠,如果屬於其他分

配,每一變數 10 份樣本也足夠。此種說法,證實了樣本數與各變數間具有比值互

補關係。本研究共有 125 件樣本,變數之數量共 13 個(3 個潛在變數、10 個觀察

變數),樣本數與變異數的比值為 9.615(125/13),與每一變數 10 份樣本之標準

值相近。Schreiber et al 81更提出一個量化的樣本數檢定指標,使吾人知道所使用的

樣本數是否足夠估計其模型參數及模型適合度。他認為,若 CN(Critical Number)

值大於或等於 200 時,其樣本數已達可接受標準,其樣本之估計具有精確性及代表

性。本研究模型其 CN 值均超過標準值 200,故用於估計模型參數及適合度,其精

確性及代表性無庸置疑。

另外,在 SEM 路徑結構係數驗證前,識別度檢定亦為重要檢定項目。當一個

模型無法解決識別度問題,則無法獲得唯一解,其模型的建構是失敗的。識別度的

檢定可以採用 t 原則(t-Rule),即估計參數(t)要小於或等於觀察資料數(the

Number of Data Point,DP)。本研究 SEM之觀察變數為 10個,其 DP值為 55個

(1/2×10×11),其模型參數估計值(t)為 25 個。以上顯示,模型之 DP 值大於 t

值,模型具有識別度82。

(二) SEM整體模型適合度檢定

Hooper, Coughlan, and Mullen83將整體模型適合度分成絕對適合量測(Absolute

Fit Measures)、增值適合量測( Incremental Fit Measures)及簡效適合量測

(Parsimonious Fit Measures)等三種。本研究評價模型(行為不法及市場不法)之

結構方程模式(SEM)採取「多母體聯合分析」(Multi-Population Analysis),其

80 Paul M. Bentler and Ching-Ping Chou,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 16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78-117 (1987); 同註 75, 326-327. 81 同註 76, 330. 82 Kenneth A. Bolle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 Wiley,

152-154 (1989); Rebecca Weston and Paul A. Gore Jr., “A Brief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34(5)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731-733 (2006).

83 Daire Hooper, Joseph Coughlan and Michael Mulle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 Model Fit,” 6(1) Electronic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53-60 (2008).

Page 31: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7

整體模型適合度為聯合輸出,故只有 1 個。由表 4 所示,評價模型係建構於基本模

型上,其目的在於檢定干擾效果存在與否?由其模型適合度觀之,雖 GFI 及 NFI 只

近於標準值,但仍在可接受範圍。至於基本模型與替代模型間形成巢狀結構競爭模

型(Nest Competition Models)84,巢狀結構競爭模型間之比較,通常可採用概率比

(Likelihood Ratio,LR)檢定。LR 檢定在理論上屬於卡方分配,即修正前後兩個

模型卡方值之差(Δχ2),與該二模型自由度差(Δdf)比較(Δχ2/Δ df),若達到

0.05 顯著水準,則統計檢定有意義,否則無意義。由表 4 所示,基本模型與替代模

型之卡方值(自由度)分別為 20.745(21)及 20.079(20),其 Δχ2/Δdf=0.666/1,

其比值未達 3.841/1,p值未達 0.05顯著水準,顯示替代模型無法改善基本模型之模

型適合度;另由簡約原則(Principle of Parsimonious)觀之,當一個模型有越多需要

估計的參數,該模型越趨複雜,越複雜的模型越不被建議採用,除非可以改善模型

適合度85,故基本模型之模型適合度優於替代模型;再由表 4 整體模型適合度量測

值觀之,基本模型之量測值大都優於替代模型。綜上,基本模型之模型適合度優於

替代模型,基本模型更能反映樣本之實際狀況。

(三) 各模型路徑結構係數與研究假說檢定

SEM 各模型標準化路徑結構係數與研究假說間之關係,可分成三部分(詳如圖

5):

1. 垂直交易行為對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間之路徑關係:基本模型標準化

路徑結構係數為 0.592,t 值為 6.401,大於 2.58,p 值達 0.01 顯著水準;替代模

型標準化路徑結構係數為 0.576,t 值為 6.609,大於 2.58,p 值達 0.01 顯著水

準,H1 獲得實證支持;評價模型行為不法及市場不法之標準化路徑結構係數分

別為 1.109 及 0.874,其 t 值分別為 5.962 及 6.819,都大於 2.58,p 值都達 0.01

84 巢狀結構競爭模型:競爭模型係指透過一組具有相同觀察變數,但不同假說的模型間之競爭

比較,其目的在於得到一組最合適的組合。在該等模型中,若某一模型為另一模型的簡約模型,

也就是有系統的固定或釋放某些參數,而不是在同一項修飾活動中,同時改變二個或以上參數,

而只改變一個參數,稱之。 85 Yoshi Iwasaki and Mark E. Havitz,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a Recreation Agency,” 36(1)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52-68 (2004).

Page 3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8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顯著水準為,但二者間之「參數差異化檢定」,其 t 值為 1.233,小於 1.96,其

差異未達 0.05 顯著水準,顯示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在該路徑並無不同評價,H4

未獲得實證支持。

表 4 SEM 整體模型適合度

模式 基本型 替代模型 評價模型 標準值

絕對適合量測

χ2/df 20.745/21=0.988 20.745/21=0.988 120.598/63=1.914 小於 2

GFI 0.968 0.960 0.849 大於 0.9

RMSEA 0.000 0.006 0.076 小於 0.08

增值適合量測

NFI 0.977 0.977 0.886 大於 0.9

CFI 1.000 1.000 0.941 大於 0.9

IFI 1.000 1.000 0.942 大於 0.9

TLI 1.000 1.000 0.915 大於 0.9

簡效適合量測

PCFI 0.507 0.485 0.620 大於 0.5

PNFI 0.517 0.494 0.658 大於 0.5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對法律效果間之路徑關係:基本模型標準化路徑

結構係數為 0.876,t 值為 8.939,大於 2.58,p 值達 0.01 顯著水準;替代模型標

準化路徑結構係數為 0.827,t值為 7.597,大於 2.58,p值達 0.01顯著水準,H2

獲得實證支持;評價模型行為不法及市場不法之標準化路徑結構係數分別為

0.767 及 0.938,其 t 值分別為 4.956 及 7.959,都大於 2.58,p 值都達 0.01 顯著

水準為,但二者間之「參數差異化檢定」,其 t 值為 0.300,小於 1.96,其差異

未達 0.05 顯著水準,顯示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在該路徑並無不同評價,H5獲得

實證支持。

3. 垂直交易行為對法律效果間之路徑關係:替代模型(其餘二模型無)標準化路

徑結構係數為 0.073,t值為 0.856,小於 1.96,p值未達 0.05顯著水準,H3獲得

實證支持。

Page 33: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09

圖 5 各模型路徑結構係數

註: (1)未括符數字為替代模型路徑結構係數;(2)()內數字為基本模型路徑結構係數;(3)<>內數字為評價模型路徑結構係數,前者為行為不法、後者為市場不法;(4)** p<0.0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本研究實證結果,何以 H4 未獲得實證支持?究其原因有二:1.由公平法第 19

條條文實質內涵觀之,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應互為表裡,相互影響,亦即該條文除

有不公平競爭之規定外,尚包括限制競爭之意涵。此一觀點足以說明維護自由競爭

與公平競爭二者間,具有極密切的關係,且二者對市場競爭秩序所肩負之維護任

務,不會因不法類型不同而有差異,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對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

並無不同評價;同時公平會對於垂直交易行為案件之處理,不會因不法類型的不

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尤其是法律效果問題更為明確,其係依據個案對競爭市

場的危害程度處理之。故行為不法或市場不法僅是垂直交易行為之法理分類,不會

對個案之法律效果造成影響。另外,法律效果在本研究屬於結果(依)變變,對垂

直交易行為及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分別存在著間接效果與直接效果,亦

為其影響因素之一。2.本研究 SEM 結構模型屬態度模型之延伸與運用,在態度模型

中「態度-行為-效果」架構為大多數實證研究所驗證,至於「行為-態度」架構

只有在少數之實證研究被驗證,已如前述。故其理論依據是否足夠,尚待更多驗證

加以支持。綜合以上,形成 H4未獲得實證支持。

Page 34: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0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雖然垂直交易行為對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間之路徑「參數差異化檢

定」其 t 值大於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對法律效果間之路徑的情形,但其 t

值都未達 0.05 顯著水準,故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對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並無不同

評價。

(四) 自變數對結果變數的影響

本研究自變數對結果變數的影響效果分析,採取多元迴歸模式分析之,該模式

R2值為 0.575,但因樣本不大,故採取修正後 R2值,其值為 0.568,F值為 82.589,

p 值達 0.01 顯著水準,顯示自變數對結果變數有顯著的整體解釋能力。另外,該迴

歸模式之 Durbin-Watson 檢定值為 1.881,介於 1.5 到 2.5 間,顯示誤差項之間並無

自我相關存在,採取線性迴歸模式作為分析工具並無不宜。至於整體模式共線性檢

定,可透過特徵值條件指數(Conditional Index, CI)及 VIF值來判斷,其中特徵值

係指自變數與常數項所能提供的總變異量,若 CI值小於 30、VIF值小於 2,則共線

性問題緩和。本研究之 CI 值為 19.117,且 VIF 值為 1.830,都小於標準值,顯示整

體模式共線性問題在可控制範圍。除此之外,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對法律

效果之影響大於垂直交易行為,也確認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在本研究之中

介角色地位。以上情形,詳如表 5所示。

表 5 自變數和結果變數間之關係

法律效果

項 目 B估計值 Beta值(標準化) t值 VIF值

常數 -0.112 -0.282

垂直交易行為 0.446 0.354 4.430** 1.830

限制公平競爭 0.509 0.474 5.931** 1.830

R2 修正前 0.575** 修正後 0.568**

Durbin-Watson 檢定 1.881

條件指數(CI) 14.529

註:(1)限制公平競爭=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2)** p<0.0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Page 35: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1

五、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為不法」及「市場不法」對垂直交易行為、限制競爭或妨

礙公平競爭之虞與法律效果間之關聯,是否產生不同的評價。為使這些不法類型之

評價更具有合理的判斷準則,採用公平會歷年之處分案例作為樣本。其研究過程:

首先經由完全中介模式及干擾變數的延伸與運用,建構基本模型、替代模型及評價

模型;其次,利用信度、效度、樣本數與識別度,檢定樣本資料內部的一致性及可

達成目標程度,同時藉由模型適合度驗證前揭模型的適用程度。由於以上檢定經驗

證結果,均符合標準,故採取 SEM 及多元迴歸分析驗證研究假說,得到以下結

論:(一)基本模型及替代模型各項研究假說均成立。(二)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在相關

模型路徑間之差異化檢定,無不同評價,H4 未獲實證支持。(三)由基本模型、替代

模型及評價模型各路徑結構係數及迴歸分析顯示,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在

本研究具有中介角色地位。為闡釋以上研究過程與研究結論對本研究所屬領域之貢

獻,有進一步針對干擾效果、研究意涵、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深入探討之必要。

(二) 干擾效果探討

本研究樣本來自公平會 1992 年至 2011 年所審理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例,其結

果在於反映該時期案例的實際狀況,亦即該時期公平會對於相關案例之態度。其中

干擾效果經實證檢定結果,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在實際案例中並無不同評價,也就

是公平會並無因不法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態度,此一結果較傾向於李憲佐

等人於 2002 年的文獻論點。該結果與現行公平法法理及公平會處理態度尚無相

違,其理由有二:1.就「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而言,公平會於 1993 年 2

月第 71 次委員會議闡釋「妨礙公平競爭之虞」(2001 年 1 月第 481 次委員會議闡

釋可擴大適用於限制競爭)認為,事業之競爭行為是否合乎該當垂直交易行為「妨

礙公平競爭之虞」構成要件,應就其所採取之競爭手段本身是否具有不法性或其競

Page 36: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2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之自由競爭機能,分別或綜合加以判斷。又於 1999 年 3 月第

382 次委員會議就有關「公平法第 19 條垂直交易限制構成要件之研析」案中,明確

劃分涉及公平法第 19 條第 1、2 及 6 款屬市場不法;涉及同條第 3、4 及 5 款屬行

為不法,顯示公平會對於垂直交易限制案件之處理較傾向於分別判斷,而非具有先

後順序之綜合判斷。2.就「法律效果」而言,公平會對相關案件之行政責任處理,

主要依據公平法第 41 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36 條規定辦理,依該等規定,其處分係依

個案違法程度判定之,並無行為不法或市場不法之分。

另外,本研究之態度量表係利用內容分析法建構,其建構後所為之驗證結果具

有「趨勢」(Trend)延伸效果86,也就是在法律環境尚未有重大變化前,此一趨勢

仍然存在;若將來有針對垂直交易行為進行修法之情事,其趨勢則依據修法結果而

定。

(三) 研究意涵

1. 理論意涵

本研究在學術研究上的運用包括:(1)完全中介模式的延伸與運用:完全中介模

式早已廣泛運用於行銷研究、消費者行為研究,甚至人力資源及組織行為的研究也

經常被採用。但一些與法學相關的實證研究中,則鮮有出現利用相關「模型」作為

驗證工具者,此與 Kahn87所稱未來法學研究的趨勢,應與其他社會科學相互結合,

有若干落差。尤其在公平法的研究中,有許多條文之法律構成要件即有模型概念。

例如:公平法第 7 條、第 19 條及第 24 條等。這些條文的法律構成要件都與完全中

介模式有關,其他條文是否涉及其他「模型」概念?甚至某些單一行為(例如:智

慧財產權警告函行為、比較廣告行為等)可能涉及公平法一條或以上條文者,其模

型概念又如何?都有進一步探討空間。因此,本研究藉由「模型」概念,將之延伸

及運用於驗證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個案的法律構成要件上,在學術研究領

86 Steve Stemler, “An Overview of Content Analysis,” 17(7)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9 (2001). 87 Paul W. Kahn, The Cultural Study of Law: Reconstruction Legal Scholarship,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9-123 (2000).

Page 37: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3

域上具有實質意義。(2)評價概念的運用:評價大都運用於評估事業的經營價值,少

許運用於法理推論,但未有將之運用於垂直交易行為法律構成要件的實證研究,本

研究將之延伸應用,實具有其理論意涵。

綜合以上,本研究藉由管理領域的模型概念及干擾效果理論,將之延伸運用於

驗證垂直交易限制「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間之差異,是否達到顯著水準,若

是,則有不同評價;反之則無。此係一種將管理領域的研究精神運用於法學領域的

研究,屬於跨領域研究,在學術研究上具有實質意涵,可供有意從事跨領域研究之

學者參酌。

2. 實務界之意涵與建議

本研究實證結果在實務上的運用包括:(1)讓實務界瞭解主管機關態度:有論者

以為,垂直交易行為個案中,其「行為不法」屬「當然違法」;「市場不法」則須

先檢視競爭手段是否違法,若無,再依「合理原則」檢視競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競

爭機能。由其文意,似有「行為不法」之可非難性高於「市場不法」之疑慮。但由

本研究樣本實證結果顯示,公平會對於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之個案,並無不同評

價。此一實證結果,可讓實務界瞭解公平會對於垂直交易行為個案的態度,並無因

違法類型的差異,而有不同評價,行為人所應負擔的法律效果,完全依照個案對市

場競爭機能的危害程度而定,此點可供實務界參考。(2)讓實務界瞭解如何從事垂直

交易行為:從樣本分析中得知,非金融服務業垂直交易行為個案受處分比率最高,

約占全數樣本的 52%(65/125),其次為非電子製造業的 41%(51/125),其原因

何在?在於這些產業之商品大都處於成熟階段,競爭相對激烈,事業為取得交易機

會,或為獲得更高利潤,或為控制市場競爭結果,或為妨礙現有或潛在競爭者參與

市場競爭,往往採取垂直交易限制,其類型包括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故事業從事

垂直交易行為時,要注意其競爭手段是否合乎公平原則,有無涉及脅迫、利誘或其

他不正當的方法;其競爭結果是否減損市場競爭機能,有無阻礙現有或潛在競爭者

參與市場競爭。如此,垂直交易行為除可創造品牌內及品牌間之競爭效能外,亦有

利於產業的安定與繁榮。

Page 38: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4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四) 主管機關建議

競爭法主管機關對垂直交易行為未來可能思考方向的建議:1.不當取得他事業

營業機密與營業秘密法的競合問題:公平會對於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迄今僅有

2件處分案例88,且都發生在營業秘密法 1996年 1月 17日公布施行之後,顯示其所

要保護的法益與營業秘密法之間尚有區隔。又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其範圍僅包

括具有經濟價值之產銷機密、交易相對人資料及技術秘密等三項,不及營業秘密法

廣泛週延,且營業秘密法屬特別法。故如何解決其與營業秘密法間規範客體不一之

情事,是主管機關所要面對的問題。有論者以為,可以公平法其他條文(例如:公

平法第 24 條)來規範不當取得他事業營業機密未能規範之行為態樣89,應不失為未

來可以思考的方向。2.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宜分別立法:目前主管機關將垂直交易

行為案件歸入不公平競爭範疇,但這些案件除有屬競爭手段不公平的行為不法案件

外,尚有屬市場競爭結果受限制的市場不法案件。二者同時歸入不公平競爭範疇,

有可非難性是否差異之法理上疑慮,且經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公平會對於行為不

法或市場不法案件,並無不同評價;又根據樣本資料分析,在 125 件樣本中,屬於

行為不法案件僅 47 件(38%)、其餘 78 件(62%)屬限制競爭之市場不法案件,

故將之全數列為不公平競爭範圍,在實務上似有不宜。因此,未來修法可以參酌廖

義男(2012)90建議,朝行為不法與市場不法分別立法,並採取合理原則審理之,

以符合事實狀況,並解決二者在法理上的疑慮。

(五)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受限於樣本來自公平會 1992 年至 2011 年所審理之垂直交易行為處分案

例,故其實證結果僅能反映該階段案例之實際狀況,對於未來修法之趨勢及結果,

無法預先窺知。故未來公平法若有針對垂直交易行為進行修法,視其修法結果,且

有若干實際案例產生時,再蒐集相關案例,並以本研究之實證結果為基礎,從事縱

88 公處字第 096071號、公處字第 100051號處分書。 89 同註 46,37-38。 90 同註 10,125-130。

Page 39: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5

斷面之結果比較分析,對事業間之垂直交易行為,期能有更進一步的貢獻。另外,

由於樣本限制,其內容只限於公平會處分書內涵,就公平法相關規定僅能涵蓋行為

人市場結構或市場地位91,未能全數反映從事垂直交易行為之事業其產業結構特

性、上下游事業間市場力量分配及 Tirole92所稱之事業心理層面策略性行為,例如,

上下游事業間之情感及事業對垂直交易行為傾向等。故未來之研究,應重新建構態

度量表,擴大量表內容所涵蓋範圍,將前述垂直交易行為產業結構秲性等項涵蓋於

量表題項內,以求量表之週延,期能對事業間垂直交易行為學術領域作出更大貢

獻。

91 例如,公處字第 084074 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85181 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87038 號處分

書、公處字第 088141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89097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91086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92010 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92167 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093016 號處分書、公處字第 100228號處分書等。

92 同註 17, 197。

Page 40: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6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俊人,「事業非價格垂直限制行為之公平法適用問題-以管理觀點探討企業之實

施動機」,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 15卷第 2期 (2005)。

王元章、張眾卓,財務報表分析,第 3版,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2)。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9)。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 11 版,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2007)。

江嘉琪,「公私混合契約初探-德國法之觀察」,中原財經法學,第 9期 (2002)。

吳萬益,企業研究方法,第 3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李憲佐、吳翠鳯、沈麗玉,「公平交易法第 19 條規範之檢討-以限制競爭或妨礙

公平競爭虞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第 10 卷第 2 期,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2002)。

林芬慧、翁文笛,「資訊安全廣告之內容分析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 14 卷第 4

期 (2007)。

施錦村,「卡特爾行為合意與法律效果關聯之驗證:市場競爭能力的角色」,管理

學報,第 29卷第 2期 (2012)。

范建得、陳丁章,「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行為」,收錄於廖義男,公平交易

法之註釋研究系列 (二),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2004)。

許英傑、黃慧玲、黃銘傑,「公平交易法對流通事業垂直交易限制行為之規範」,

公平交易季刊,第 13卷第 1期,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2005)。

陳志民,「To Sylvania and Beyond:一項分水嶺判決之理論建構與延伸觀點」,公

平交易季刊,第 19卷第 1期,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2011)。

陳丰生、陳文生、陳家榮,「杯葛行為之法律與經濟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 17

卷 1期,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2009)。

彭台光、高月慈、林鉦棽,「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本質、影響、測試

Page 41: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7

和補救」,管理學報,第 23卷第 1期 (2006)。

馮震宇,「論營業秘密法與競爭法之關係-兼論公平法第 19 條第 5 款之適用」,

公平交易季刊,第 4卷 3期 (1996)。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三則行政法院判決評析」,法學叢刊,第 172期 (1998)。

廖義男,「評析垂直限制競爭行為規範之修正議題」,法令月刊,第 63 卷第 1 期

(2012)。

盧淵源、蘇登呼、黃英忠,「企業新聞報導傾向與企業媒體關係管理:財經雜誌

TFT-LCD面板廠新聞之內容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 19卷第 4期 (2011)。

外文部分

Ajzen, I. and Fishbein, M.,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84(3)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7).

Bei, L. T. and Chiao, Y. C.,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Loyalty: An Analysis of

Intangibile Factors in Three Service Industry,” 16(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 Management (2006).

Bollen, K.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

Wiley (1989)。

Bonanno, G. and Vickers, J., “Vertical Separation,” 36(3)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88).

Boscheck, R., “The EU’s New Competition Policy Standards,” 44 (5) Intereconomics

(2009).

Breit, W. and Elzinga, K. G., The Antitrust Casebook, 3rd Ed, New Jersey: The Pryden

Press (1996).

Caceres, R. C. and Paparoidamis, N. G., “Service Quality, Relationship, Trust,

Commitment and Business to Business Loyalty,” 41(4)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Carrillat, F. A., Jaramillo, F. and Mulki, J. P.,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 17(2)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age 42: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8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Practice (2009).

Chandy, R. K., Tellis, G. J., Macinnis, D. J. and Thaivanich, P., “What to Say When:

Advertising Appeals in Evolving Markets,” 38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Cooper, J., Froeb, L., O’Brien, D. and Vita, M., “Vertical Restraints and Antitrust Policy:

What about the Evidence,” 1(2)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2005).

Cooper, D. R. and Schindler, P. S.,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 10th Ed., Singapore:

McGraw Hill (2008).

Dixit, A. K. and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67(3)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e Objects,” 16(2) Human Relations (1963).

Gal-Or, E., Duopolistic Vertical Restraints, Working Paper,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87).

Hair, J. F. Jr.,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and Tatham, R. L.,

Multivariable data analysis,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06).

Holsti, O. R.,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69).

Hooper, D., Coughlan J. and Mullen, M.,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 Model Fit,” 6(1) Electronic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2008).

Iwasaki, Y. and Havitz, M. E.,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 and Loyalty to a Recreation Agency,” 36(1)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4).

Kahn, P. W., The Cultural Study of Law: Reconstruction Legal Scholarshi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Kassarjian, H. H. and Kassarjian, W. M.,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on Advertising: A

Content Analysis,” 11 (4)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988).

Krippendorff, K.,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0).

Page 43: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19

Lafontaine, F. and Slade, M., “Exclusive Contracts and Vertical Restraint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Law, Rome, Italy (2005).

Lin, C. P. and Ding, C. G., “Evaluating Group Differences in Gender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yalty in ISP Service,” 18(2)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nd End Uses Computing (2006).

Lowe, P., “The Design of Competition Policy Institu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DG Competition,” 3 Competition Policy

Newsletter (2008).

Lombard, M., Snyder-Duch, J. and Bracken, C. C., “Content Analysis in Mass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of Inter-coder Reliability,” 28(4)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2).

Lutz, R J., “The Role of Attitude Theory in Marketing,” Perspective in Customer Behavior,

4th Ed., Harold H. Kassarjian and Thomas S. Roberts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1).

Mathewson, F. G. and Winter, R. A., “The Economics of Franchise Contracts,” 28(3)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5).

Oliver, R. L., Satisfaction: A Behavior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New York:

McGraw-Hill (1997).

Pesamaa, O. and Hair J. F. Jr., “Coopera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Remote Geographic Regions: An Addition to Trust and Commitment

Theory with one Key Mediating Construct,” 8(1)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2008).

Posner, R. A., “Vertical Restraints and Antitrust Policy,” 72(1)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2005).

Rey, P. and Verge, T., “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and Interlocking,” 58(4)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0).

Schreiber, J. B., Stage, F. K., King, J., Nora, A. and Barlow, E. A.,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A Review,” 99(6) The

Page 44: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20 公 平 交 易 季 刊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6).

Shepherd, W. G.,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alysis, Market, Polici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7)

Stemler, S., “An Overview of Content Analysis,” 17(7)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2001).

Subhash, S., Durand, R. M. and Gur-Arie, O.,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Moderate

Variable,” 18(3)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Tirole, J.,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93).

Vogt, D. S., King, D. W. and King, L. A., “Focus Groups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Enhancing Content Validity by Consulting Members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16(3)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4).

Weber, R. P., Basic Conten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 (1985).

Weston, R. and Gore, P. A. Jr., “A Brief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34(5)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06).

Wever, D. B., Schellens, T., Valcke, M. and Keer, V. H., “Content Analysis Schemes to

Analyze Transcripts of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 A Review,” 46(1)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

Page 45: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 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 … ·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限制競爭或妨礙公平競爭之虞及其法律效果關連性之評價-公平會案例之驗證 121

The Valu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kely to Lessen Competition or to Impede

Fair Competition and Legal Effect-A Validation on Cases of Taiw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Shih, Chin-Tsun∗

Wen,Yung-Su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validate the valuation of likely to lessen competition or to impede

fair competition illegal cases, to explain the gap of different legal inference between two

doctrines of the Fair Trade Law domain. The research is a crossing area empirical study,

and it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spirit of managerial domain and competitive law concept.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three related models, there are a basic model, a substitution

model, and a valuation model, and then collects vertical trade practice 125 decision cases

of Taiw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to employ samples, from 1992 to 2011. The statistics

validating results include that the hypotheses of the basic model and the substitution model

have supported by an empirical study, and there are not different valuation between the

practice illegal model and the market illegal model. Also, a likely to lessen competition or

to impede fair competition occupies the mediating role in this research. The find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authority of Competition Law and businesses when dealing

with vertical trade practice related cases.

Keywords: Vertical Trade Practice, Practice Illegal, Market Illegal, Lessen Competition

or to Impede Fair Competition, Fair Trade Act.

Date submitted: June 29, 2012 Date accepted: March 28, 2013 ∗ Shih, Chin-tsu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Kainan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 Wen,Yung-su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Hsing Wu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