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0
重要名詞&概念說明 1 重要名詞解釋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 行政程序法 行政罰法 行政執行法 訴願法 行政訴訟法 國家賠償法 公務人員任用法 公務人員保障法 公務人員考績法 公務員懲戒法 公務員服務法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Jun-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重要名詞&概念說明 1

Ⅰ重要名詞解釋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 行政程序法 行政罰法 行政執行法 訴願法 行政訴訟法 國家賠償法 公務人員任用法 公務人員保障法 公務人員考績法 公務員懲戒法 公務員服務法

Page 2: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Ⅰ重要名詞解釋 2

Page 3: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前 言 3

中華民國憲法 ■名詞解釋

△形式意義的憲法與實質意義的憲法 形式意義的憲法:係指以憲法典的形式、特別制訂

而公布的成文法典,此種意義的憲法,在我國目前

就是指「中華民國憲法」與憲法增修條文。 實質意義的憲法:注重實際內容,不問形式為成文

或不成文,也不問其所用名稱為何,只要是其內容

規定國家基本組織及國家活動之基本原則的法律,

均屬於實質意義的憲法。 〔林子儀等四人合著,憲法權力分立,初版,頁 4~5。〕

△規範性憲法、名目性憲法、語戲性憲法 規範性憲法:具實效性之憲法;憲政規範與憲政現

實間完全一致。 名目性(名義性)憲法:因憲法文化匱乏,致實施

荒腔走板,使憲法只為名目上之存在;憲政規範與

憲政現實間不完全一致,憲法並未真正受到遵行或

只有部分條文發生效力。 語戲性(巧語性、詭譎性)憲法:為欺騙、安撫人

民,獲取他國之承認而制定憲法,但現實上並未實

施;憲政規範與憲政現實間完全悖離。

△憲政主義 憲政主義可以說是主張以憲法建構一個有限政府,以

保障人民權利的一種憲政理念。依其觀點,憲法應規

定民主原則、法治原則、與權力分立制衡原則,並應

具體地以民主程序-定期選舉及代議民主制度-組成

政府、以權力分立制衡原則分配政府權力與設立國家

Page 4: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Ⅰ重要名詞解釋-中華民國憲法 4

組織、以法治原則規範國家統治權的行使、與建立一

套可以將憲法規範加以具體落實的違憲審查制度,而

這也是目前一般民主國家所致力追求及實踐的憲政制

度。 〔林子儀等四人合著,憲法權力分立,初版,頁 11~12。〕

△憲法變遷 憲法變遷基本上是在描述一種現象,也就是憲法條

文本身原義不變更的情形下,逐步地賦予與原始字

義不同的意義內涵。經由憲法變遷,在不變更憲法

文字下,改變了憲法規範的意義,因此憲法變遷可

能是憲法解釋的問題,也是憲政現實與憲法規範彼

此緊張關係所形成的問題。 基於不使憲法規範力空洞化,喪失在憲政現實的適

應性,不得不承認憲法變遷存在的事實,正如同必

須承認法律乃是制訂當時時空背景所形成之歷史事

實,但憲法變遷仍有其界限,其字義變遷僅能在憲

法規範之意義、目的及精神範圍內,而非恣意擴充

其內容。 釋字第 392 號解釋理由書謂,憲法並非靜止之概念,

其乃孕育於一持續更新之國家成長過程中,依據抽

象憲法條文對於現所存在之狀況而為法的抉擇,當

不能排除時代演進而隨之有所變遷之適用上問題。

從歷史上探知憲法規範性的意義固有其必要;但憲

法規定本身之作用及其所負之使命,則不能不從整

體法秩序中為價值之判斷,並藉此為一符合此項價

值秩序之決定。 〔陳慈陽,憲法學,二版,頁 140~141。〕

前言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

Page 5: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前 言 5

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

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

咸遵。 ■名詞解釋

△制憲機關 國民大會。

△制憲權源 受全體國民之付託。

△制憲依據 孫中山先生的遺教,即五權憲法、權能區分、全民政

治及均權制度等。

△制憲目的 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

△制憲效力 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憲法前言之性質 世界各國由於制憲背景以及政治局勢的不同,因此會

在憲法前言內表現不同的制憲意志。大抵而言憲法前

言的內容不外乎以下四種性質: 建國原則:亦即在憲法前言中強調該憲法的制定來

源,藉以說明制憲權力的歸屬,同時在前言內標明

國號、主權……等內容及範圍,以彰顯前言的建國

原則。 歷史敘述:憲法前言內倘若涉及制定憲法的原由或

是修憲、立憲的時空背景及歷程,則有強調或訴諸

制憲的正當性的作用在內。 方針條款:於憲法前言內宣示憲法施行的方針條

款,係施行憲法後對於憲法未來的期許,同時也是

Page 6: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Ⅰ重要名詞解釋-中華民國憲法 6

彰顯者制憲者對於未來的期待。 道德宗教的宣示:在憲法內涉及宗教道德的思想,

乃制憲者利用「價值訴求」對其制憲行為取得正當

性。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修正五版,頁 48~49。〕

△憲法前言之效力 關於憲法前言的效力,學界有以下的看法: 有學界認為憲法前言係置於憲法條文之前,所以憲

法前言本身並不屬於憲法本文內容,因此本身不具

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內容,所以不應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亦有學界認為,憲法前言亦應屬於憲法內容的一部

份。此種具有規範性質的前言內容,產生拘束國家

公權力的作用可能性有: 作為釋憲的依據,由釋憲者對於憲法前言來作為

補充憲法本文不足的釋憲內容。 作為修憲界限的依據,憲法前言的規範效力同時

拘束修憲者對於憲法內容更動的底線和修改內容

的合憲標準。 作為直接的法規範,甚至於法院可以直接引用憲

法前言的規範來作為審查基準。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修正五版,頁 51~54。〕

第一章 總綱

第 1 條(國體)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

和國。 ■名詞解釋

Page 7: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第一章 總綱 7

△憲法的基本價值秩序 民主國原則 共和國原則 法治國原則 社會國原則

民主國原則

民主國係由人民自我統治的一種國家形式,除了人民自行使國家權力外,國家機關在成立及行使國家權力時,必須基於人民之意志或至少必須能夠溯及至人民之意志,因此民主國係一種人民自我決定及自我統治的國家形式。 「民主正當性」即表示國家權力的表現必

須是出自於人民的意志,亦藉此而使作為國家權力主體的人民與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間建立了必要的關連,且因此使國家權力源自於人民的機制獲得確保。 民主國家原則的具體內涵包括:國民主權

原則、定期改選原則、多數決原則等。

共和國原則

共和國主要涉及國家的體制,而國家則由國家元首來代表,因此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決定了該國的國體。 共和國拒絕任何形式的獨裁,共和國之國

家屬人民所有,此不僅代表權利亦表示義務之承擔,國民對於公共利益負有責任,統治及責任乃是一體之兩面的,因而共和國不再僅是一項國家外在形式的表徵,而轉化為確定國家權力擁有的內在體制決定。

法治國原則

所謂法治國即是「依法而治」,國家權力之行使僅能基於憲法與形式及實質合憲制定之法律。是以,一個國家的象徵乃在於權力與統治,而規定法治國原則之目的即在限制權力與統治。

憲法明文規定

憲法無明文規定

Page 8: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Ⅰ重要名詞解釋-中華民國憲法 8

法治國依其不同的發展階段可概略分為形式法治國及實質法治國: 形式法治國(Rule by law):此一時期著

重於法的形式要件、程序、決定之權限及依據,並以立法為最高位階,其「憲法」規範僅是政治上的宣示,並無法的拘束力,易造成「惡法亦法」。 實質法治國(Rule of law):認為立法內

容應受憲法拘束,人民的基本權利應透過具有拘束力的憲法來加以保障,維護人民對於「法」的信賴。此一時期憲法具最高效力,且建置違憲審查制度以確保之。

法治國家原則既要求國家行為的方式或內容的正當性,為達此一要求,其內涵包括:權力分立原則、依法行政原則、比例原則、法安定性原則等。

社會國原則

社會國家原則的內涵,係一種社會安全及福利的保障與社會主義的實現。前者即國家必須保障人民享有一合於人性尊嚴之生存條件,以減輕或避免人民經濟困頓。為達成此目的,國家應採取諸如保障人民最低生活條件、生存照顧、社會保險制度、社會補償制度、社會安全或提供重要之公共基礎設施等措施。後者即國家必須努力調和因不同之權利分配、財富不均、教育高低所生之對立與矛盾,建立事實上的機會平等,扶助弱勢並講求社會階層的實質平等,以達社會衡平反社會正義的實現。

〔蕭文生,國家法-國家組織篇,初版,頁 31~153;吳信華,

憲法釋論,二版,頁 58~146。〕

△修憲界限理論 憲法的修改,除了符合修憲程序外,實質的修憲內

容是否有界限,有不同見解:

Page 9: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第一章 總綱 9

修憲無界限說: 其主要理由在於即使憲法明訂修憲有界限之規

定,其界限限制亦無實效性。此說主張憲法的任

何條文都可以修改。 修憲有界限說:

強調憲法具有根本規範性,並非所有的憲法條款

均具有相同之價值。憲法之修改若超過這個界

限,無異廢止舊憲法而制定新憲法,乃是革命或

政變,而非憲法之修改。 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作為修法界線:釋字第 499、721

號解釋。 憲法條文中具有本質之重要性而為規範秩序存立

之基礎者,如聽任修改條文予以變更,則憲法整

體規範秩序將形同破毀,該修改之條文即失其應

有之正當性。憲法條文中,諸如:第 1 條民主共

和國原則、第 2 條國民主權原則、第二章保障人

民權利、以及有關權力分立與制衡之原則,具有

本質之重要性,亦為憲法整體基本原則之所在。 基於前述規定所形成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乃現

行憲法賴以存立之基礎,凡憲法設置之機關均有

遵守之義務。憲法之修改,除其程序有明顯重大

瑕疵或內容涉及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違反者外,

自應予尊重。 申言之,憲法之修改如未違反前述民主共和國原

則、國民主權原則,或未涉人民基本權核心內涵

之變動,或不涉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之違反,即

未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程明修,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初版,頁 87~89。〕

第 2 條(主權在民)

Page 10: Ⅰ重要名詞解釋 - 公職王 › books › 1D282 › 1D282-CON.pdf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針對憲法前言的內容,其性質 大多屬於非法律的用語,且同時充滿著抽象宣示的

Ⅰ重要名詞解釋-中華民國憲法 10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名詞解釋

△國民主權原則 釋字第 499 號解釋認為,基於國民主權原則(憲§2),國民主權必須經由國民意見表達及意思形成之溝通程

序予以確保。易言之,國民主權之行使,表現於憲政

制度及其運作之際,應公開透明以滿足理性溝通之條

件,方能賦予憲政國家之正當性基礎。而修憲乃最直

接體現國民主權之行為。

第 3 條(國民)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名詞解釋

△國籍的取得 國籍的取得可分為下列二種方式,「生來取得」與「傳

來取得」,前者即因出生而取得國籍,就此尚有「屬人

主義」(血統主義,以一定之血統關係為國籍取得之標

準)與「屬地主義」(出生地主義,以出生地之國別而

為取得國籍之標準)。我國國籍法第 2 條規定,以「屬

人主義」為原則,「屬地主義」為例外。另「歸化」則

屬傳來取得(嗣後取得)。

第 4 條(國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

議,不得變更之。 【編按:本條受憲法增修條文第 1 條第 1 項以及第 4 條第 5 項凍結】

■名詞解釋

△領土變更程序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

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