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校勘学方法论

Post on 03-Jan-2016

1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第四章 校勘学方法论. 第一节 从发现问题到找出证据 第二节 校勘通例的归纳 第三节 校勘四法:校勘学的不二法门 第四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 第一节 从发现问题到找出证据. 一、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二、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三、心细眼明与广搜证据. 一、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1 、对校各本 2 、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1 、对校各本. 《 韩诗外传 》 书影( 《 汉魏丛书 》 本).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衣素軒不容巷而往見之.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校勘学方法论

第一节 从发现问题到找出证据第二节 校勘通例的归纳第三节 校勘四法:校勘学的不二法门 第四节 校勘成果的处理

第一节 从发现问题到找出证据

一、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二、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三、心细眼明与广搜证据

一、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1 、对校各本2 、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1 、对校各本

《韩诗外传》书影(《汉魏丛书》本)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衣素軒不容巷而往見之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不容巷,而往見之。

(《韓詩外傳》卷 1 )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揉桑】而無樞【以為樞】。子貢乘肥馬,衣輕裘,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巷不容軒】,而往見之。

(《韓詩外傳》卷 1 )

《荀子》书影(宋浙本)

貴而不為誇信而不忘處謙任重而不敢專

貴而不為誇,信而不忘處謙,任重而不敢專。

貴而不為誇,信而不忘處嫌,任重而不敢專。

(《荀子 ·仲尼》)

2 、列出异文,发现疑误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辨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不知甘苦之辨矣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辨。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不知甘苦之辨矣。

二、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1 、分析异文2 、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1 、分析异文

武王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弱萌隸

武王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

武王命南宮括散鹿台之錢,發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

(《史記 ·周本紀》)

登百丈峰二首云朝登百丈峰遙望燕支道

《登百丈峰二首》云:朝登百丈峰,遙望燕支道。

《武威作》云:朝登百尺烽,遙望燕支道。

2 、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a 、根据上下文义以定正误b 、比较本书文例以定正误c 、比较本书语例以定正误d 、根据语义辨微指误

a 、根据上下文义以定正误

三者莫可以為治法而可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

三者莫可以為治法而可,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

三者莫可以為治法,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 (《墨子 ·法儀》)

b 、比较本书文例以定正误

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

辟也者,舉也物而以明之也。

辟也者,舉它物而以明之也。 (《墨子 ·小取篇》)

c 、比较本书语例以定正误。

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

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

內外無別,男女淫亂,父子相疑,上下乖離。 (《荀子 ·天論》)

d 、根据语义辨微指误

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

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

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

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攻【功】矣,其所罰者,亦無罪。

(《墨子 ·尚賢》)

三、心细眼明与广搜证据

1 、心细胆大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

2 、动手动脚,广搜证据

1 、心细胆大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

初郭太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不去或以問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聞天下

初,太初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不去。或以問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聞天下。

(《後漢書 ·郭泰傳》)

2 、动手动脚,广搜证据

刘毓松像

a 、从所校之书的旧本遗存上找证据。b 、从类书中找根据。c 、从所校之书之所本之书中找寻证据。d 、从所校之书涉及人物的有关文集中找寻证据。e 、从所校之书同时代的各类书籍中去找寻证据。f 、从后人可能征引所校之书的各类书籍中找证据。g 、从后人考证校勘的成果中找寻证据。h 、从本书的纪传表志之间相互关连的记载中找寻证据。i 、从新发现的含文字性质的文物中找寻证据。

a 、从所校之书的旧本遗存上找证据

b 、从类书中找根据

c 、从所校之书之所本之书中找寻证据

d 、从所校之书涉及人物的有关文集中找寻证据

e 、从所校之书同时代的各类书籍中去找寻证据

f 、从后人可能征引所校之书的各类书籍中找证据

g 、从后人考证校勘的成果中找寻证据

h 、从本书的纪传表志之间相互关连的记载中找寻证据

漢書紀表志傳往往不同或傳寫有訛可依他卷以校本卷或根源各異則難據此篇以考彼篇觀其會通無庸執一所當互校以免紛歧

《漢書》紀表志傳往往不同。或傳寫有訛,可依他卷以校本卷;或根源各異,則難據此篇以考彼篇。觀其會通,無庸執一,所當互校,以免紛歧。

i 、从新发现的含文字性质的文物中找寻证据。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