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進程 — 死亡中的演化之舞

Post on 04-Jan-2016

1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生命的進程 — 死亡中的演化之舞. 地球歷史的 24 小時. 地球形成. 第一個人類. 月球形成. 恐龍出現. 脊椎動物出現. 寒武紀大爆炸. 生命初始. 新生代. 中生代. 前寒武紀 - 冥古宙. 圖例說明. 古生代. 人類. 24. 哺乳動物. 維管束植物. 動物. 光合作用開始. Geologic Clock. 多細胞生物. 18. 6.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前寒武紀 - 太古宙. 前寒武紀 - 原生代. 活得久才是大尾的. 12. 漫長的時間似乎是 大自然最深沉的智慧. 大氣開始富含氧氣.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生命的進程 —死亡中的演化之舞

1068

1064

1060

1056

1052

1048

1044

1040

1036

1032

1028

1024

1020

無量大數不可思議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極載正澗溝穰杼垓

1018

1016

1015

1012

109

108

106

104

103

102

101

0

万千百十零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分厘毛糸忽微織沙塵埃渺漠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剎那六德虛空清淨

地球形成

生命初始

前寒武紀- 冥古宙

前寒

武紀

- 太古

前寒

武紀

- 原生

古生

中生

光合作用開始

恐龍出現

大氣開始富含氧氣

月球形成 第一個人類

脊椎動物出現

新生

24

12

618Geologic

Clock

寒武紀大爆炸

地球歷史的 24 小時

漫長的時間似乎是大自然最深沉的智慧

活得久才是大尾的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多細胞生物動物維管束植物哺乳動物人類

圖例說明

冥古宙 (Hadean, 4567~3800 Ma ) :為地球形成的初期階段,此階段為地球的開天劈地的時間。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確認此一時期的岩石。

太古宙 (Archean, 3800~2500 Ma ) :已有可靠記錄的最古老岩石的地質年代,一般以高度變質的變質岩為主。

元古宙或原生宙 (Proterozoic, 2500~540 Ma ) :此時代的岩石十分普遍,發育良好,有細菌和低等藍藻存在 。

顯生宙 (Phanerozoic, 570 Ma~) :較高等生物開始大量出現的時代,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質年代與化石年代-大自然寫的歷史

地球形成

月球誕生

鋯英石1984 年 發現於澳洲

最老的岩石1873 年發現於加拿大 細菌化石

有氧環境 真核生物

硬殼動物

爬蟲類人類

4.564.4

4

3.5

3

2.5

2

1.5

1

0.5

JTC; Oringinal: Debivort; Greg Robson; Siim Sepp

4.5

行光合作用的生命-氧氣為什麼特別

最早的真核生物 在澳洲的 Bitter Springs 有最早的真核細胞化石紀錄。用碳 14 定年包埋這些化石的岩石,發現這些化石約有 12 億年之久。有些分子生物學家用 DNA 的序列回推演化時鐘,推測大約在 20億年前出現了真核生物。

柑橘類

參考資料:新世紀生命科學課程改進計劃 http://www.dls.ym.edu.tw/lesson/prot.htm

從地球誕生到寒武紀地球形成

先寒武紀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5.42 億年前 寒武紀

JTC; Oringinal: Nobu Tamura; Firsfron; Frederik Spindler; George Shuklin; Noodle snacks

古生代 Palaeozoic Era

晚古生代時陸生植物群已有蓬勃發展,成為古生物界的另一顯著特徵。此一時期主要為厥類孢子植物,泥盆紀時期開始出現小型森林,到了石炭紀及、二疊紀時,各種高大的木本類植物如蕨類、石松類、種子蕨及真蕨類等開始形成高大森林,成為煤層的主要來源 。

古生代

早古生代

寒武紀(Cambrian Period)

奧陶紀 (Ordovicean Period)

志留紀 (Silurian Period)

晚古生代

泥盆紀 (Devonian Period)

石炭紀 (Carboniferous Period)

二疊紀 (Permian Period)

早古生代為海相無脊椎動物最繁盛的時代,主要古生物包括三葉蟲、珊瑚、海綿動物、苔蘇蟲、腕足類、筆石類、水母、海百合等。早古生代後期開始出現魚類。到了早古生代末期,原始植物例如海邊生存的半陸生低等植物開始登陸。

晚古生代時,海無脊椎動物仍然相當繁盛,但脊椎動物的已始出現。早古生代晚期出現的魚類,在泥盆紀最為發達,並在泥盆紀晚期逐漸演化為原始型兩棲類,開始了動物登陸的歷史。石炭紀為兩棲類最繁盛的時代,石炭紀中、晚期開始出現原始的爬行類。在二疊紀爬行動物更進一步發展。

Tillman

寒武紀的生命大滅絕

參考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Burgess_Shale

伯吉斯頁岩( Burgess Shale Beds ),位於加拿大洛磯山脈, 1909 年 8 月 30 日由考古學家 Charles Walcott 發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群之一,屬於寒武紀中期的化石地層,距今約五億一千萬年。

書籍:The

Fossils of the

Burgess Shale

by D.E.G. Briggs (Author), Douglas H. Erwin (Author), Frederick J. Collier (Author), Chip Clark (Photographer)

Keith Schengili-Roberts

落磯山的化石

從寒武紀到現在當環境合適時,某些生物喪失的機會,常常成為其他生物生存發展的契機

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破壞性的創造

Nobu Tamura email:nobu.tamura@yahoo.com www.palaeocritti.comApokryltaros

Matt Martyniuk (Dinoguy2)Stanton F. Fink

中生代 Mesozoic Era可分為三個紀

三疊紀 (Triassic Period)侏羅紀 (Jurassic Period)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中生代為爬行動物空前繁盛的時代。其中如雷龍、梁龍,以草食為主,身體龐大 ( 可長達 30公尺 、重達 60噸 ) 。此時代,也有以肉食為主,身形靈活的霸王龍等。此時不僅陸地上有恐龍,海洋中有魚龍、蛇頸龍等,天空中也有翼龍類等。

中生代時期,鳥類、哺乳類動物開始逐漸發育。無脊椎動物中,以菊石、箭石類等軟體動物最為顯著。

中生代的植物以裸子植物為主。ArthurWeasley

新生代 Cenozoic Era

中生代末期為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巨大變革時期之一。原來極其繁盛的爬行動物恐龍類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絕滅,海洋中盛極一時的菊石、箭石類 ( 屬軟體動物 ) 也幾乎同時全部絶滅。而中生代晚期逐漸發育的哺乳動物及鳥類,由於適應性較強,己逐取代了恐龍。新生代為哺乳動物最為發達的時代,其中絶大部份生活在陸地,但也有生活於海中 ( 如鯨魚、海豚等 ) 和空中 (如翼手類 ) 。新生代晚期開始出現人類。新生代的植物以被子植物為主。

恐龍的滅絕與哺乳類的興起-生命的必然與偶然

•Hans Hillewaert (Giraffe); (Bat) Original uploader was Latorilla at en.wikipedia; (Hedgehog-en) John Mittler at 777Life.com Free Image Archive; (Lion) yaaaay

生命現象的單一 (unity)與多樣 (diversity),歧化與趨同並行不悖

現在的與過去的有什麼不同

我們從過去的生命或現存的其他生命能獲得什麼樣的知識和智慧呢

生命的舞台只是角色更換,起起落落嗎?

Thermos

外觀的趨同行為

演化的機制

天擇與適應基因變異的機率微觀世界的自然律

Noor MAF, Parnell RS, Grant BS

Figure 1 `Mimic octopus’ (b), Norman, M.D., J. Finn & T. Tregenza (2001). Dynamic mimicry in an Indo-Malayan octopu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68: 1755–1758.

去氧核糖核酸 DNA

核苷酸負責傳遞遺傳密碼附在雙螺旋的鷹架上

Richard Wheeler

Is Life an adventure?

結語Life find it’s way. 已經成為流行語。但是從 how to live 到why to live ,我們究竟對其他的生命與自己的生命認識了多少?也許演化的意義不在於我們會走向何方,而是在於我們是否能學習到如何準備迎向未來。當生命終於開始思考存活的意義,生命似乎超脫了物質的範疇,但是認識生命的窗口也因著物質科學的發展而更寬廣。

en:User:Justin

參考資料:• Norman, M.D., J. Finn & T. Tregenza (2001). Dynamic mimicry in an

Indo-Malayan octopu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68: 1755–1758.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urgess_Shale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