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的基礎與理論

Post on 05-Jan-2016

6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第三章 教育的基礎與理論. 第一節 教育的生物學基礎. 一、 生物進化論與教育 1. 達爾文的進化論  天擇說  物種的生存是根據「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定律. 2. 教育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原始社會中,由於生存不 易,因此有 較多應付外在環境挑戰與經驗的人類就把各式各樣的體驗傳授給兒童,使下一代減少不必要的摸索. 第一節 教育的生物學基礎. 二、 遺傳基因與教育  相輔相成的關係  教育折衷說: a 遺傳:提供一個人的能力的可能性  無用說 b 環境:讓能力變成事實  萬能說. 教育 (後天). 環境 (後天).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教育的基礎與理論

一、 生物進化論與教育

1. 達爾文的進化論天擇說

    物種的生存是根據「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定律 

2.教育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原始社會中,由於生存不 易,因此有 較多應付外在環境挑戰與經驗的人類就把各式各樣的體驗傳授給兒童,使下一代減少不必要的摸索

二、遺傳基因與教育相輔相成的關係

 教育折衷說:

a 遺傳:提供一個人的能力的可能性無用說

b 環境:讓能力變成事實萬能說 

二、遺傳基因與教育

 教育折衷說:人生發展

環境

(後天)

遺傳(先天)

教育

(後天)a 成長=遺傳+環境+教育

b 人是有個別差異的 

三、個體生長與教育

    生物體是有生命的個體,而最主要的生命是生長,  然而個體的生長是有一定程序的發展。

         教育的實施,必須依照此生長的程序循序漸進,         才不致有揠曲助長之幣。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行為的科學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行為取向外表

        認知取向內心感受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一、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

            (一) 古典制約的學習( S-O-R-結果)

1 被動的、重結果、單一方式(單一反應)

2 俄 巴夫洛夫:原本不會引起反應的刺激,因為伴     

                隨會引起反應的刺激,多次出現後,當其單獨出現 

                時,也能引起相同反應的現象古典制約學習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一、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

            (一) 古典制約的學習( S-O-R-結果)

ex:(非刺激物)   肉 口水

                      (刺激物)   鈴聲 與口水無關

                                           肉+鈴聲 口水

                                           肉  鈴聲 口水

              以刺激物來替代非刺激物

              在教育中重要的是:刺激物的選擇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一、  行為取向學習理論

            (二)工具制約的學習( R-S-O-R)

2 史肯納

                     (用在教學方面)增強理論,環境絕對論

                ( 1)重視刺激與反應之間及反應與後果間的關係

                     設計教學機(類似現在的電腦)

                ( 2)強週增強物-正增強物及負增強物

                     社會性增強、精神性增強、生理性增強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認知心厘學者視學習是個體對環境中事物,

               經由認識、辨析、理解而獲得新知識的歷程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一 )認知結構學習論

1 布魯納

                    ( 1)發現學習理論

                       強調學生主動探索的重要,從事項變化中發現

                            原理原則,才構成學習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一 )認知結構學習論

1 布魯納

                    ( 2)發現式學習的基本觀念

a 直覺思惟學生知道如何去思考

b 情境的結構性各種學習事物概念的關聯

c 著重步驟與方法不計較學習結果的正 or負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一 )認知結構學習論

1 布魯納

                    ( 2)發現式學習的方式

a 動機原則

b 結構原則螺旋式課程的順序原則

c 增強原則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二 ) 認息處理論

1 葛聶:學習與記憶的訊息處理模式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訊息 感受器 收錄器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檢索處理

感受

控制,期望的影響

反應

注意 編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二 ) 認息處理論

                     ( 1)人的認知學習是有系統的歷程

                     ( 2)人有主動編輯(碼)的能力 

第二節 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學習原理與教育學習原理與教育

         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二 ) 認息處理論             教材做有系統的編排,逐步引導學生去學習教育

                     是不能太快的,要一步一步來

                ※ 影響個體認知處理的歷程

a 內在自我期望

b 外在因素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研究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人、事、時、地、物) 

動態-社會變遷-社會化

靜態-社會結構-規範

理論

實務

功能取向衝突取向符號互動取向

俗民方法取向新教育社會學取向

量化研究(鉅觀-大層面)數據表現

質化研究(微觀-內在)意義表現

社會結構社會現象社會體系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研究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人、事、時、地、物)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一、、社會結構與教育

        (一) 家庭與教育

1 意義

    家庭是生命延續的永恆現象,教育是在幫助家

           庭完成生命的意義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一、、社會結構與教育

        (一) 家庭與教育

2 現階段

    單親及隻薪家庭增加,在教養態度,親子互動、

            成就期望……有所偏失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一、、社會結構與教育

        (一) 家庭與教育

        (二)政治與教育

1 政治權力關係與制度,反映出政治社會化的結構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2 教育的重點

a 運用模仿認同方式

b 規劃辦理民主政治活動

c 編選民主政治教材,融入正式教學課程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三)經濟與教育

    培養規劃人才管理、資訊、生命、知性

  未來應以發揮調節人力資源功能為首要1 教育的重點

a 兼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實施 即理論與實務要結合

b 切合社會需求量,規劃人才培育計劃

c 建立消費與投資觀念

      教育的結果是一種投資的概念,而非消費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四)文化與教育 1 意義:文化是社會經驗的累積,個體藉由此歷程的濡化,可

                   幫助個體有效適應

          教育具有傳承,繁衍與創造文化的功能

              【濡化:如何銜接過去,如何改變,如何創造】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2 教育的重點

a 多元文教育

          促進族群和諧

          同中有異,異中求同

          尊重少數族群的文化;發揚多數族群的文化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運用系統規劃型態來協助個體,學習未來特

                  定社會所需知識與技能的歷程

                 【化:轉化、提昇】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1 方法

a 認同將觀察行為內化於認知行為

b 模仿表面學習特定對象的行為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1 方法 c 制約藉由控制理念來強化自己的行為

d 參與個體自覺行為價值,而積極介入

e 歷練生活中不斷解決挫折情境將成功結果習慣於行為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1)兒童時期 A 社會化特微

a 親子關係影響大     b 角色的學習   

c同輩團開始影響      d 學校為社會化單位之一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1)兒童時期      B教育重點: a 具有有計劃的知識內容      b 安排教育情境    

c 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d 道德觀念的啟發                                            

e 同儕關係的輔導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2)青少年、青年時期

A 社會化特微 : a 父母、同儕影響同時存在

b 學校生活具有社會意義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2)青少年、青年時期 B 教育重點: a 知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配合

b 價值育的實施澄清、辨別

c 群育的加強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3)成人時期

A 社會化特微 : a 實際傾向       b 角色的問題

c 職業社會化    d 婚姻社會化

e 生涯規劃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3)成人時期

B 教育重點:

a 職業與進修教育知識+實用

b 婚姻與親職教育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3)成人時期

B 教育重點:

c 價值教育批評、分析

d 文化、休閒教育穩定情緒的部份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4)老年時期

A 社會化特微:

a 人生觀

b 服務觀回饋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一)社會化

2 階段

              ( 4)老年時期

B 教育重點: a 衛生保健      b 老年情境適應

c 時間之重新認識與學習     d 生死問題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二)社會變遷

        社會組織的任何制度或社會角色模式的變更,亦

            即社會行為顯著的變遷或一些大的社會體系的變

            遷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穩定和諧內在運轉變化(時間)

外來文化衝擊(空間)

社會變遷

解組(完全毀滅)

失調(部份性差異)

穩定和諧(修正後的)

調適重組社會問題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二)社會變遷

1 問題

a 社會價值衝突倫理的問題

b 高經濟成長,未帶來高品質的生活內涵

             人性喪失旳問題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二)社會變遷

1 問題

c 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改變

             人力資源的問題

d 教學的問題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二)社會變遷

2 改善之道

a 結合現實做研究

b 加強道德觀念與民主法治的教育

c 技職教育體制應規劃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1 社會階層化

           個體於社會結構中,依學歷、權力、聲望等特

               質進行角色互動,而形成不同的社會地位,此

               地位角色的恆久現象即是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2 社會階級

           個體侷限主觀意識,以自我群屬的觀念,運用

                其行為模式,即為社會地位的表徵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3 社會階層

           由教育背景、個人所得、職業角色與價值導所

                代表的社會經濟地位指標

               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4 社會流動

           社會階層的現象,可由個體努力程度,改變社

                會地位 or調整職業角色,此種社會成員相互流

                動的機會即是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5 改善之道

           教育可透過其選擇、分配及社會化的功能來促

                進社會流動,調整社會階層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5 改善之道

a 教師專業地位與角色 專業化

【專業:能夠有主導社會改變的力量,能對人類生活品

               質有提高的影響】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三)社會階層

5 改善之道

b 生涯輔導,職業安置

c 適性教育 涵養正向人格與價值

d 家庭教育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四)機會均等 同質同量的發展 

1 意義

a 機會均等,非結果均等

              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點的平等

               不但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實質上的公平公正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四)機會均等 同質同量的發展 

1 意義

b 教育機會均等

            積極:補救教學       消極:正常教學

c 除教學之外,尚包含全部(教育內容、過程與

              情境…)整體性均等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四)機會均等 同質同量的發展 

2 問題

a 就讀機會均等問題

b 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c 學生單位成本均問題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四)機會均等 同質同量的發展 

3 改善之道

a 擴延國民教育年限

b 教育優先區以需要的為優先

c 彈性學制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二、、社會現象與教育

        (四)機會均等 同質同量的發展 

3 改善之道

d 教育制度,政策法制化

e 配合社會福利措施

           (先決條件:國家經濟充足)

f 適性策略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    社會體系:科層體制、權威體制(官僚體制)

                                 全民體制、民主體制(專業)

       *    組織體系的必要條件

1 共同的宗旨(依法行事) or目標(非法治化)

2 協調(對內)、合作(對外)

3 恆久固定(穩定)、交互作用(互動)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    科層體的特徵

1 權威體系專業

2 法令規則

3 任用專才因才適性

4 文書檔案決策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    學校是具有專業組織的社會體系,因為

1 目標

2 溝通協調

3 穩定互動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一) 學校文化

1 特徵

a 學校是一種教育性組織

          教育性是只有正向經驗的提供

          學習是正向、背向經歷判斷與抉擇的歷程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一) 學校文化

1 特徵

b 學校教育目標不夠明確

            因為學校是延續性的,所以不明確

ex:國中是需培養五育制衡的健全國民,而大學

                   仍是需要繼續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一) 學校文化

1 特徵

c 教育易受注目批評

d 學校組織缺乏競爭與挑戢性

e 學校教育以服務為宗旨

            即要推廣,回饋社會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一) 學校文化

2 現象

a 失調與脫序導致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反社會行為+非社會行為】

b 功利及疏離感

c 校園倫理的喪失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一) 學校文化

3 作法

a 善用教師同儕次及文化

                 【次及文化:非正式溝通的管道】

b 教師應尊重校長的行政權;校長應尊重老師

                    的教學權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一) 學校文化

3 作法

c 有效利用社區資源

d 親職教育活動

                     【親職教育:提供父母養育子女的方法】

                     【親子教育:增加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機會】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二)班級經營班級是動態與靜態的社會情境、功能

1 社會化

a 學習獨立

b 成就:期望的滿足、意願性

c 普遍性:開闊視野

d 專門性:知識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三、、社會體系與教育        (二)班級經營班級是動態與靜態的社會情境、功能

2 選擇

      了解學生程度,規劃教學進度及找到輔導方法

3 監督

      以規劃(有系統的安排)及控制(處理問題)

                來處理學生要合理經營、有計劃性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班級為一社會體系

文化思想

制度

團體

個人

歸屬感(肯定、關懷、尊重)氣氛 目標行動

 習俗

意向

角色

人格

期望

需要傾向

 價值

有機體 體質 潛能

理性(智慧的抉擇)

認知(知識的探索)

外在影響

內在影響

靜能

動態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實務取向實務取向

(三 ) 師生關係

聲望地位

角色觀念

教師 學生互動

資訊文化

社經背景

來自於報酬、學經歷、社會評價、專長、地位

教學者、專家(課程)、溝通者、諮商者、道德者、課程設計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上的應用 

        一、 肯定教育自由化的發展

1 意志力

2 規範性

3 民主性

4 責任感

5 創發性

             【自由化:在公平的機會下相互競爭】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上的應用 

        二、營造理性改革的學校組織文化 

        學校本位經營:學校成員依學校特性來規劃長遠發展的方向規劃(由下而上的意見匯整,而不是由上而下的命令控制)

【理性改革:配會社會過去、現在、未來整體】

【理性:以感性為基礎,善用理性的原理真正的理性】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上的應用 

        三、重視多元取向的行動研究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行動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方法】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上的應用 

       四、重視生活事實的具體規劃

           以事實狀況為主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上的應用 

       五、建構教育體制的新機能

          權變適性

【新機能: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型態人文、

                  科技的整合】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上的應用 

       六、落實學校教育系統的完整性

              整體規劃

    【完整性:情境、老師、學生三者間平衡的關

                       係】 

哲學的精神:否定再否定

認知

否定

空無

真知

否定

哲學意涵與價值哲學意涵與價值      一、 能力導向層次-愛智之學【愛:內心感受】

【智:知識的能力】

哲學在涵養個體,持續運用成熟的能力,剖析萬物情況而獲致真知的歷程。

哲學意涵與價值哲學意涵與價值       二、本質探索層面-實體之學

               非短暫存在,是恆久性的存有。

哲學意涵與價值哲學意涵與價值      三、功能關展層面-統整之學

       【統整之學:部份的總合並非等於整體】

           一般人常容易以片斷的認知經驗,去解釋浩瀚的

          宇宙,因此生活在大迷大愚之中,未能超越。

哲學意涵與價值哲學意涵與價值     四、思維歷程層面-辨證之學

        【辨證:藉由澄清的歷程來了解差異性,並由差異

             性去擁有共通性】

哲學意涵與價值哲學意涵與價值     五、目的結果層面-規約之學

            【規約:至高無上的生活指標】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心靈取向(形上學)

(一 ) 心靈實體說 --Plato、 Aristotle、 Descartes

                →靈魂具有內在本能 1.哲學觀:人類的感情、意志、判鬿、思考都來自心靈。

    2. 教育觀:形式目的,採直接的教導、記憶方式。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心靈取向(形上學)

(二 ) 心理狀態說 --Hume

      →人原來的能力要靠後天【因為人有能力(被動)】 1.哲學觀:藉由後天經驗的組合與類化,始能形成能力。

    2. 教育觀:將歷程步驟化,由外向內整合心靈。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心靈取向(形上學)

(三 ) 唯物主義(行為學派)  --Hobbes、 Hooke、 

Martrie

      →能力(心靈)就是物質 1.哲學觀:除了物質以外,無所謂心靈存在。

    2. 教育觀:應以控制並支配神經系統來調整心靈。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心靈取向(形上學)

(四 ) 實驗主義 --Dewey

      →自然的互動 (變化實體論 )

1.哲學觀:即透過施與受的互動,形成經驗,藉以啟發個體

               理性智慧的歷程。

    2. 教育觀:著重自我選擇與行為批判,發展理性智慧的歷程。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心靈取向(形上學)

(五 ) 完形學派 --Wunde

      →整體的領悟 1.哲學觀:心靈是整體領悟的結果。

    2. 教育觀:統整觀察與學習,建構組織概念。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一 ) 知識的來源

1 理性主義:知識來自理性主觀思考

2 經驗主義:知識是後天學習而來。

                               知識起源於經驗,用感官感覺與反省

                               經驗。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一 ) 知識的來源

3 批判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

          知識來自後天的經驗學習+先天的思考

         唐德:知識有先天理性與外在材料

     即知識始於經驗,但非所有知識均來自經驗,故

              知識是感性+悟性。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一 ) 知識的來源

4 實驗主義

         杜威:知識起於經驗的持續重組與改造 。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一 ) 知識的來源

5 邏輯實驗主義

          知識需透過分析與驗證

          知識被驗證為真時,始能建構成真正的知識

                ※  理想的語言:較著重單句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一 ) 知識的來源

6 觀念分析學派

          著重概念的分析及科學驗證的方式

               ※  較著重概念:關聯性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二 ) 知識結構

1 認知發展論階段:知識是以階段的形態出現。

a 單獨存在:組結構

b 關聯性:組合結構

c 判斷的結果:形式結構        d 推論:認知結構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二 ) 知識結構

2 現象學簡約:現象包涵三個層次

a 描述性的知識:沒有簡約

b 超越性的知識:可釐清

c 建構性的知識:可應用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知識取向

(二 ) 知識結構

3 建構主義系統化

          知識的形態就是系統化的知識,在於主體能利的

           知覺建構語意亦詮釋的過程。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心性取向

(一 ) 性善說—孟子

      未知知性→放心 (惻隱、善惡、禮讓、是非 ) →仁義

      禮智行為。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心性取向

(二 ) 性惡說—荀子

      已知知性→化性起傷 (本能與情慾 ) →大儒。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心性取向

(三 ) 性善惡說—  Plato =善惡並存論

                從教育觀點來看,較著重起點

1 柏拉圖

a 理知之靈:純善

b 意志之靈:善惡並存        c 慾望之靈:偏惡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心性取向

(三 ) 性善惡說—  Plato =善惡並存論

                從教育觀點來看,較著重起點

2 亞里斯多德

               理性與非理性同時存在。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心性取向

(四 ) 非善非惡說

         荀子:性無善無不善也。

伊拉斯莫士 ( Erasmus ) :人出生如未定無之蠟。

          洛克 ( Locke ) ︰人心原似白紙。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四、道德取向

(一 ) 範疇層面(動態的 )

     歷程動機 結果

(主內派 )

(主外派 )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四、道德取向

(一 ) 範疇層面

1 主外派 -- Bentham

           又稱快樂主義派

      重結果而輕動機,其目的在趨樂避苦。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四、道德取向

(一 ) 範疇層面

2 主內派 -- 康德

          又稱動機學派

      先驗規律的能力即實踐理性,發展內心的無上

                 命令,能為義務而盡義務。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四、道德取向

(二 ) 歷程層面

1 杜威的階段論

2 皮亞傑的發展論

3 柯伯格的時期論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五、美感取向【美是主、客體和階的狀態】 

(一 ) 觀念論

               美來自理想的反映與沈思

        附著點轉為自由點。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五、美感取向【美是主、客體和階的狀態】 

(二 ) 實在論

               美是歌頌自然之合理性與秩序性

        形成自然的沉思。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五、美感取向【美是主、客體和階的狀態】 

(三 ) 實驗主義

               美是激動中的寧靜

        人生藝術化,藝術人生化。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哲學與教育的關係      五、美感取向【美是主、客體和階的狀態】 

(四 ) 存在主義

               美是自我超越、設計、選擇的功能表現

        美觀真理與自由選擇。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教育上的應用

       一、以哲學來辨證教育的本質

       二、以哲學來規劃教育的目的

       三、以哲學來統整教育的內容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教育上的應用

      四、以哲學來澄清教育的方法

      五、力行哲學家的教育實踐

      六、加強人文哲理的教育實驗

      七、建構合乎潮流的教育理論 

第四節 教育的哲學基礎

範圍與方法範圍與方法

一、體質人類學

        生物學來探討體質變化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範圍與方法範圍與方法

二、文化人類學

      (一)文化人類學

1 民族學:研究部落民族的文化史

2 社會人類學:社會行為與文化通則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範圍與方法範圍與方法

二、文化人類學

      (二)語言人類學

1 描述語言學:結構與功能

2 歷史語言學:形式與進化

3 社會語言學:語言與社會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範圍與方法範圍與方法

二、文化人類學

      (三)史前考古學

1 民族誌:參考觀察與深度訪談

2 泛文化:區域檔案研究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歷史演進

      (一)形成期 (1920~1954)

       重點:思考發展研究、基因遺傳、後天影響、

                 儒化、漢化。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歷史演進

      (二)專業制度化時期 (1955~1970)

       重點:專業研究計劃、人類學課程、研討會。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一、歷史演進

      (三)成熟期 (1970~)

       重點:脈絡研究、泛文化研究、教學系統研究。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內涵研究

      (一)文化與教育

文化實體(entity)

超有機體:文化為超現實存在

概念:文化為抽象存在

實在論:真實且具體存在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內涵研究

      (二)文化變遷與教育

       衝擊與適應:勞工分工、區域大小、空間穩定、

                             宗教信仰。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內涵研究

      (三)社會結構與教育

       分析與統整:組織、階層、身分、地位、角色、

                             互動。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內涵研究

      (四)人格與教育

       族群的人格:情境規劃、社會化歷程。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二、內涵研究

      (五)人性與教育

       泛文化觀點:年齡、裝飾、宗教儀式、

                               性向限制。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功能運作

      (一)濡化與教育

        學習過程中,所發生的意識或無意識的制約作

        用,經由此歷程,獲得文化適應能力。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功能運作

      (二)涵化與教育

        不同文化進行互動時,所產生的各種變遷的歷

        程。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功能運作

      (三)生活型態與教育

       藉由文化性與生物性的互動,進而深層探索人

        類在宇宙的地位,使其趨向完美化。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人類學與教育的關係 

三、功能運作

      (四)研究取向與教育

       田野或泛文化研究,以建立多元化與人性化的

        教育學。

第五節 教育的人類學基礎

教育上的應用教育上的應用

       一、實質拓展寬廣的教育詮釋 

       二、實施整合型態的教育研究

       三、營造團體參與的多元學習

      四、全面品質管理的願景共享

END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