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是只会演小品 -...

Post on 01-Nov-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6年 11月 29日 星期二责任编辑 张一一 美编 丁佩昂 校对 管菲

B01娱乐

比起电影形象, 观众对范伟的小品形象更为熟悉。 成名前的范伟曾是东北一名相声演员。范伟获得第 53届电影金马奖最佳男演员。 金马获奖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在上周六落幕的第 53届金马奖上,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斩获金马影帝,被媒体形容为“爆冷”。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个很能惹人发笑的“药匣子”,怎么忽然变成了优雅又时尚的中年型男!“天呐,这还是范伟吗? 好帅啊! ”范伟在演艺圈十几年的发展,正和小品界乡土文化一步步走向全面胜利同步。 他塑造的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形象,让观众从屏幕上俊男靓女、宝马香车的虚假繁华的审美疲劳中解脱出来,有笑有泪。 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演艺事业,还在于他的做人。 他的谦卑、他的细致、他的体贴、他的修养、他的容忍让他几乎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心,构成一种大智若愚的中国式智慧。

《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说,他写剧本的时候就立马想到了范伟, 第二人选他压根没想过。 电影改编自老舍一篇冷门的短篇小说, 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乡下一个远离战场的农场小官儿,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如何把乱世中苟且享乐的老板和偷懒苟活的工人都捋得服服帖帖的,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范伟很喜欢这个剧本,“这个人物, 包括电影都挺深,但表达的方式很淡,这种调调我特别喜欢。 ”

范伟所说的调调, 是这部影片的独特风格,这是一部舞台剧形式的电影,一个镜头一场戏,但绝不夸张,加上画面是黑白的,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尤其是范伟的这个角色,在一众各怀鬼胎的“奇葩”中间,他的角色是最没性格的,对上对下永远都在赔笑脸,对表演的精度要求极高, 演过了与没到位之间空间极小。 对相声、舞台剧、喜剧信手拈来还很爱艺术片的范伟来说, 这个角色正是电影大跃进式商业化的年代里,难得一遇的享受。至于角色本身, 经验丰富也见多了世面的范伟根本没有理解障碍,“70 多年过去了,这种人现在也很多,农场里的各色人等,把现代人概括

得差不多了。 ”跟导演梅峰第一次谈剧本的时候, 范伟

问, 我能不能把这部电影理解为想要表现出一种静水深流的感觉? 梅峰说,对,就是这个意思。他还交代自己打算用黑白画面来拍。就这么两句话,范伟当时就觉得一拍即合,意思全对,当场就签约了。

整个拍摄过程都是“一个挺开心的事儿,挺过瘾的事儿”。 演员们除了有时间磨戏,还可以灵机一动,加入即兴的东西。 有场戏说的是新官儿上任时, 范伟饰演的角色有急事请假离开,说回来再办交接手续,结果去了好久才回来,而且是从江里爬上来的,见到张超饰演的秦妙斋时, 他说自己是掉到江里漂了好久。 范伟跟导演坚持不要点明,他饰演的小官儿是否亲自设计了这一出苦肉计, 只是让张超饰演的秦妙斋问了一句, 当时船夫没发现吗? 紧接着自己再说船夫可能也睡着了吧。

“我觉得聪明的观众一看就知道这里头有猫腻。”范伟说。另外还有一场点烟的戏,也是他让张超给自己点烟, 他自己再凑上去,“这样人物的心理就全对了, 那种含而不露的小微妙,该表达的都表达了,挺有意思。 ”

1995 年至 2002 年赵本山、 范伟在春晚先后合作了《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将心比心》、《卖拐》、《卖车》,范伟塑造的人物从范秘书、范乡长、范大师到老实愚昧的伙夫等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生活中的范伟拘谨老实。 他说自己不幽默,但是有幽默感。 不善于给别人讲笑话,但是愿意倾听,那些生活中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常常存在范伟的脑子里,随时可以复活。“我爸爸身上就能找到很多特点。 他是工人,业余时间却最喜欢写点小东西,没事就给报社投投稿,每天拎着包回来,孩子们抢着打开包,却发现里面都是退稿信,但这从不会让他气馁,生活还能继续,写作还是照旧。 无论生活本身怎样,他心里永远有梦想,有一点

小人物的浪漫。 ”范伟正是抓住了“小人物的一点浪漫”来找到了演喜剧人物的感觉。“我觉得我也有这么点,包括药匣子,包括彪哥都有。 ”他们是小人物,自认为有点文化,但说出话来又显得不伦不类,范德彪说:“不按套路打。 ”药匣子说:“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 ”“因为他们心中有梦想,所以这些人永远要卖弄一点有文化,但是文化水平不高又决定了他们说的不伦不类,说出的话让真正的文化人听着觉得比较可笑,这就是喜剧效果。 ” 塑造《卖拐》系列中那个很经典的伙夫时,范伟的想法是:那些很笨、很愚昧的人,反而更喜欢装聪明,比如他的经典台词:

“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 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他觉得自己说的这番话很有文化。

导演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只有范伟能演

一个东北笑匠的诞生

从小人物身上搜集幽默感

当不了导演,没有好戏就歇着

在范伟的故事里, 赵本山是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两人都是从铁岭出来的,但在铁岭时,他俩并不认识。范伟 1983年到铁岭时,赵本山已经成名并刚刚调走。 当时赵本山已在东北有了广泛的知名度, 范伟和他的父母都是赵本山的铁杆粉丝。那时的范伟,作为相声演员, 他已经是沈阳曲艺团的骨干。 1993年中国合肥相声节上, 范伟还凭借自己创作的相声《要账》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 1993年 6月,赵本山为自己的小品《走毛道》物色演员,他一下子就想起了正在沈阳的范伟。

有人说,和赵本山演戏时,他旁边的演员如果说上三句话以上,观众就会走神。 范伟开始和赵本山一起演小品时, 正面临这样的困境:无论他怎么努力,观众的焦点,始终会聚集在赵本山身上。 范伟形容当时的自己是“鸡肋一样可有可无的角色”。困惑当中的范伟,在和赵本山一起拍一部电视剧时, 灵感却忽然降临。 那部电视剧叫《夜深人不静》,当时导演是让范伟在剧中演一个 50 岁的老头, 但那是1996年,范伟实际才 30岁刚出头,因为胖,脸上连一丝皱纹都没有。剧组里大家都给化妆师出主意, 琢磨着怎么才能让范伟像老头。 有一天,导演突然对范伟说:

“这样吧,你把头发剃短吧。 ”当时的范伟还留着代表城市青年形象的长头发。没想到,头发一剃,范伟整个人 完

全不一样了,“因为我这脑型比较另类,所以剃了头有一种特别的喜剧效果,用本山大哥的话这叫‘扁铲子头型’。 ”所有人都觉得范伟的这个造型又厚道又幽默,人物的感觉一下子找到了。 于是这个戏就用了这个扁铲子头造型。拍完这部戏, 朋友告诉他:“以后你演小品的时候, 有机会就来这么一个造型,特好玩儿。 ”正是从这部电视剧开始,范伟沿用了这个造型,后来被用到了小品《卖拐》上,这成为范伟小品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的观众大笑之余, 终于注意到赵本山的身边还有一个范伟,“我开始从鸡肋变得有点鸡腿味了”。

我可不是只会演小品范伟:

其实范伟在本次金马奖之前还得过一次影帝, 这要追溯到 2004年《看车人的七月》, 讲述的是一个中年下岗男人如何在他自己的生活中维持自尊的平常故事。 影片获得第 28 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而范伟同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范伟转战大银幕后,一直接的就是口碑不俗的小成本文艺片,《芳香之旅》《耳朵大有福》……因为他对角色的挑剔,市场好了,票房涨了,烂片多了,范伟作品反倒少了。得

益于早年的努力和对财富的积累,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

自主权, 不必再接不喜欢的戏,与不喜欢的人合作,接不到好戏的他宁可歇着。另一方面,他尽 量 远 离游戏规则越来越复杂的娱乐圈, 除了默 默 投资 安安静静当个股东,他不

想赶时髦当导演, 也很少列席社交场合,闲着没事最爱的就是琢磨吃,也爱下厨,经常看美食节目学做菜。

商业市场越来越好,但范伟想拍的电影越来越少了,那些像《耳朵大有福》这样的戏, 在如今这个市场里没有太多生存空间。但他一直较着劲,他不甘心去演他觉得不够好的电影。他宁愿再回去拍一些还不错的电视剧。

范伟说他不在意角色大小, 戏多戏少,最在意的是完整性。“有的人物逻辑都没有,没法儿演,演完之后都是乱的。演技靠什么,还是靠人物逻辑的完整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你也丢手艺。 ”2016 年,他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出演了一个救下李雪莲,劝他不要在自家果园上吊,要去就去隔壁果园寻死的蔫坏的果农。范伟觉得,哪怕是一场戏,逻辑对了,特别完整,也会出彩,给大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市场好了,没有好戏演,也不是范伟一个人碰到的问题。 赵薇、徐峥、大鹏都碰到了,他们决定当导演,结果接连取得巨大的成功。 于是开始也有不少人登门拜访,希望范伟出山。 范伟都拒绝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做不了导演的。“导演需要的综合能力太强了,我的能力、体力、性格全部力不从心。 ”尤其是性格,他看自己看得很清楚,“敏感,脆弱,缺乏定力,是比较情绪化的人。 这是双刃剑,生活当中可能不利,但是演戏就需要这些。 所以说做演员最合适,别的来不

了。 索性就做演员吧。 ”来源:新周刊、腾讯娱乐

top related